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

2024-08-08

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精选8篇)

篇1: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

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运行状况的调查

暑假我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阎村分行的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和运行状况进行了调查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方针,重点扶持了特色林果、绿色养殖、休闲旅游三大主导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涉农的相关企业,并培养出一批农业及涉农的龙头企业,支农主力军作用充分体现。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积极服务市民百姓,加大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中间业务品种日趋丰富,推出了带有银联标识的具有农商行特色的凤凰卡,大大提升了北京农商行市场竞争力。

一 中间业务简述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直接运用或很少运用自身货币资金要素,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

新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了极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银行再造理论的广泛应用,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之一,是新兴的“朝阳”业务。同时,由于中间业务对服务客户、联系客户及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加之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50%左右,而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一般占其资产总额的15%以上。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工具、代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

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收入提升的重要着眼点,更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较大,到目前为止,仍不能摆脱中间业务品种不多、产品创新能力差、技术含量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这里面不仅有历史体制的原因,还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缺陷。

二 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运行现状

为了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保持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最近又制定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 的通知》,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幅度大。主要体现在产品日渐丰富。1978年以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只有结算一类,具体品种不到10个。近几年迅速发展,相继开办了代理、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型用卡、基金托管等业务,已有上百个品种。截至2007年末,北京农商行资产总额1829亿元,存款余额1694亿元,贷款余额974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0.4%、27.2%和34.4%;五级和四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83%和7.10%,较上年末分别下降了4.24和3.50个百分点;实现经营利润19.77亿元,较上年增长23.1%。截至2010年末,北京农商银行资产总额达3358亿元,存款余额3008亿元,贷款余额1391亿元;全年实现拨备前利润31.7亿元,资本充足率达14.06%。目前拥有近700个营业网点,居全市金融机构网点数第一,大多都分布在北京十个郊区县,存贷款总额占郊区及农村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体现在品种单一,结构欠合理。从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中间业务品种上来看,在传统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创新的产品居多而新兴的中间业务品种居少。收入水平贡献度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以内,有的甚至不足10%。而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往往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我们的中间业务还有相当多的潜力可挖。科技手段运用有限,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都有比较发达的电子网络系统,但在对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运用上极其有限。科技优势主要局限在汇兑、支付和结算等传统业务上。

农村商业银行经过近年的改革与发展,业务量、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有了很大的变化,新业务得到开发和普及,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日益增多,服务功能日益扩大和完善,但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同业竞争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产品同质化、服务趋同化,金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受制于严格的分业管理要求、以及早些年急于追求资产规模扩张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普遍起步较晚,业务范围较窄,金融产品较为单

一、缺乏吸引力。

(二)金融科技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发 展需要以金融科技化为基础和保障,我国商业银行的科技信息化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际一流银行相比、与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代金融变革的重心是在实现金融电子化的基础上实现金融信息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总体上仍处于基本实现电子化阶段,金融信息化、虚拟化建设起步时间不长,金融智能化建设还处在酝酿和探索之中。

(三)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是金融业的高科技“板块”。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 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培养和储备不足,各行应尽快建立一支能将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人均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四)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有待更新与完善。在内部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还没有设立自上而下的、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业务的拓展没有领头部门去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相应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 拓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当前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国金融行业中存款结构不优、资金成本提高、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仍然居高不下的问题依然存在。因而要走出信贷扩张的怪圈,就必须转变经营的着力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一)大力开拓创新。一是要推进结算现代化。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的水平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国内银行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必须积极推进结算票据化,稳妥地签发汇票、本票、支票,扩大票据的使用范围。二是要大力拓展代理业务,按规定办理代理发行有价证券、代理金融业务等。三是要开发与运用智力资源。利用农村商业银行点多面广、信息灵敏的优势,开展经济可行性咨询,受理金融咨询、投资咨询等。四是要挖掘设施潜力。利用农村商业银行在安全设施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保管箱、电话银行和未来的“家庭银行”等业务。

(二)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接受客户委托,适应客户的需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适时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促进中间业务发展。

(三)加大经营力度。为了推动农村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大经营中间业务的力度,充实业务骨干,提高各项中间业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同时要适应客户需要,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与质量,把中间业务各项指标列入考核奖励。

四 需相应把握和解决的问题

拓展中间业务要本着“积极稳妥、安全效益”的原则,与主营业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利用现代科技、财务管理来推动中间业务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高信合干部的业务水平。加强专业培训,通过引进人才、借鉴吸收,提高业务技能。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人们的金融知识,提高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需求,促使中间业务稳步健康地发展。

(二)增加收入,完善设施。应把有限的财务集中于电子化建设,改进服务手段,提高经营的水平与效率。当前电子化建设既有投入不足、普及率低的问题,又有人才缺乏、软件开发不力的问题,所以这两方面都应增加投入。

(三)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二是中间业务与效益的关系。加大对中间业务资本投入力度,一定要以创新效益为前提。三是中间业务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中间业务虽是资产负债之外的业务,但并不是无风险的业务,发展中间业务一样要注重风险防范。

五 调查体会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发现了太多,收获了太多,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积累,更拓宽了我的社会视角,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让我更近一步学会了如何打开与他人沟通的局面,如何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同时为今后踏入基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知识是需要去探索积累的,在社会这一门综合的学科中,存在着太多的‘为什么’,而这些‘为什么’是我们所不知的,这些‘为什么’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挖掘分析、解答。而我将一如既往去探索学习社会中的这一系列‘为什么’。

篇2: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

银行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工具、代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本次调查以银行卡业务为例。银行卡业务是集消费、结算、信贷、理财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支付工具。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自动出纳机卡等。银行卡具有支付功能,可用于存取款和转账支付,又被称为“塑料货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热潮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日益密切,银行卡支付地位持续上升。中国银行卡产业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银行卡产业萌芽起步。从代理信用卡业务,到多家银行实现发行自主品牌银行卡,银行卡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直到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全面实现联网通用目标,中国银行卡产业迎来大发展时期。

本人于2013年4月21日至2012年5月19日对银行卡业务情况,以报纸、电子期刊、杂志形式进行间接调查,参考文献如下:[1] 中投顾问.2012-2016年中国银行卡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国投资咨询网,2012.6;[2] 侯换成.浅议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1);[3] 吕君.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07);[4] 魏鹏.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银行家》,2011.11;[5] 王玮.小议银行卡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商业文化》,2011.10。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卡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产业化发展基本格局的雏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银行卡为载体的支付网络和支付产业链,初步构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在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国内需求与国际银行业的强大压力,加之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缩小,银行卡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银行卡的发展趋势是发卡量迅速增长:一方面,各大银行的卡部都在不计成本的发行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的业务。另一方面是随着银行卡系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使用银行卡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银行卡的特殊优势也在不断的体现出来。

据北京卫视财经新闻在2011年11月21日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的发行量数据中显示,2010年底银行卡发行量是24.2亿张,同比增长16.9%,截至2011年底,我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9.49亿张,同比增长17.9%。但在2012年央行公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发行银行卡34亿张,环比增长5.4%,同比增长21.2%。换句话说,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增银行卡数量高达4.51亿张。平均来看,34亿张银行卡的存量,相当于全国人均持有约3张银行卡。“银行卡增长速度加快,一方面由于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下,消费本身增长速度比较快。”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说,“另一方面,也和目前居民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多采取非现金的消费方式有关。”

目前,银行卡业务的地位已经站上了历史性的台阶,其迅速的发展速度与当今消费者的需求成了正比,成为我国消费者不可或缺的一种金融工具。但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未能使用银行卡业务的消费者还占有相当一部分,因此,要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为各类人群带来实际利益。

二、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银行卡业务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卡业务发展相比我国的银行卡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是比较落后的,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尽快缩小与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差距,跟上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步伐。

(一)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劣势

1.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2.银行卡的风险防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银行卡异地和跨行使用不方便;

4.银行卡的受理环境不够普及等。

(二)产品结构和卡片种类有待改善

一方面,我国各大银行发行的卡主要以借记卡为主,第103期《金融论坛》期刊载到:借记卡发行量达到了90%以上,贷记卡只占不到10%;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银行卡交易中80%以上都是存取款、转账交易,而刷卡消费不到12%。借记卡主要的盈利来源是存贷款的差额,而能循环透支的贷记卡才是银行盈利的主要产品才是银行竞争到优质客户的主要工具。尽管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推出不少业务品种,但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明显滞后,各种银行卡功能、品种单一,不能适应不同阶层客户的需要。而在发达国家,银行卡已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含义,如高级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凭证、综合实现各种信用卡功能外,还可以有个人身份证明卡、病历档案、地铁月票等各种用途。

(三)持卡人的信用和消费观念有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系统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对失信没有一个好的惩戒制度,这就使得持卡人屡屡出现了失信的行为,导致银行不敢轻易授信。另一方面,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所以持卡人的消费观念就显得很保守,这就不利于银行卡的积极使用。在国外超前消费是一种时尚,然而在中国超前消费的观念没有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这也是制约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从业人员的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1.行业人员综合素质不过关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综合型人才还是较国外的少,银行卡业务的优秀人才也是相当的缺乏。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过关,有些业务员的理论水平较高,但是在业务操作技能上还是比较的欠缺。因此,要树立危机意识,重视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稳定银行卡从业人员。要建立竞争形势下新的用人机制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形成一个留住人才、用活人才的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脱颖而出优秀人才,以适应银行卡业务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2.内部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还有待加强 在内部管理要做好岗位分工和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内部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客户服务时要做到微笑服务、耐心解答,把客户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五)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制约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卡的服务质量不够高,第一表现在交易成功率不够高,另一方面跨行交易差错处理的方面还不够及时,持卡人投诉较多。再有,对商户服务,对持卡人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质量不够高。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城镇和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银行的营业网点也比较少,ATM机只是零星的散布,这让很多农民用卡及其的不方便,从而很难调动他们用卡的积极性,这就使得银行卡在农村发行和使用起来都比较麻烦。

(六)法律制度不健全

随着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政策法规方面的缺失日益凸现,原有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用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了。我国刑法第一次将信用卡犯罪纳入其规制的范围始于1995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典,在分则第三章第四节妨害金融管理秩序罪和第五节金融诈骗罪中设立相关罪名对信用卡犯罪进行了规定。然而,基于传统立法模式和立法技术的限制,刑法典关于信用卡犯罪的规定,在犯罪评价基点和评价时间上均无法满足对信用卡犯罪日益国际化趋势进行有效抗制的需要。为弥补刑法规制能力之不足,避免国际信用卡犯罪对我国金融秩序的破坏和影响,2005年2月28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五)》重点对刑法典信用卡犯罪进行了立法完善,在增设相关犯罪的同时,还对刑法第196条所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进行了修改。

(七)银行卡的风险防范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银行卡也逐渐成为不法分子作案的工具,并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专业化特点,已严重危害到银行卡的资金安全,给持卡人和发卡行造成经济损失。分析银行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银行卡科技含量不高造成的风险。制造银行卡所需的磁卡读写器及程序盘,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如果再配上电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读卡、写卡和输入密码,以此来更改银行卡磁条信息,变造银行卡就易如反掌。第二,发卡银行营业场所、设备防范设施不到位形成的风险。如密码键盘外露、操作台过大、未设置监控设施及一米黄线等,使犯罪分子很容易与持卡人接近,通过窥视、观察持卡人按密码的手势操作就能够轻易获得持卡人的操作密码,为犯罪分子伪造或变造银行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持卡人自身防范意识淡薄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存取款时不排队照顺序操作、将存取款凭证随意丢弃、设置和输入密码时不提防旁人窥视,有的甚至认为银行卡和身份证均在自己身上,别人即使知道了自己银行卡的卡号和密码也不能取现,这也是犯罪分子能够轻易窃取卡号、密码的主要原因。第四,发卡银行营业人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形成的风险。目前,利用假身份证或冒用他人身份证开户办卡花样繁多,一人多卡等可疑现象普遍存在,如果营业人员防范意识或判断能力不强,就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银行卡犯罪行为。

三、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填补劣势,发展优势

针对我国目前银行卡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的问题,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利益驱动机制。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持续的产业利润,银行卡产业也不例外。支撑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最基本的两项传统业务是ATM交易和POS交易,所以要大力发展这两项传统的业务来驱动银行卡业务的不断发展。对于加强银行卡的风险防范,首先,我们要加强银行卡的科技含量;第二,发卡银行营业场所、设备防范设施要到位;第三,加强持卡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第四,银行卡卡管理要完善。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当人们的收入在增加时人们的预期消费的心理也随之产生,这也是银行卡发展的最佳时机。

(二)努力改善产品结构,创新新产品

1.加强银行卡品牌创新;

2.改变银行卡结构功能单一的现状; 3.加强发卡银行的竞争意识; 4.以客户为中心抢占市场份额。

(三)改变消费观念提升个人消费信用 据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2010年5月1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的数据称:我国持卡消费比例即便在持卡消费普及率较高的城市里,持卡消费比例还不到50%,而在发达国家,持卡消费已经基本普及了,80%的交易是用卡结算的,只有小面额的现金还在消费流通。因此我们要转变持卡人消费观念,增加银行卡的消费比例。我国银行卡使用的最大瓶颈是人们的消费观念,人们习惯与现金消费,所以要改变现有现状银行就要改变将银行卡只作为存取款的做法;还要加大舆论导向,培育年轻人持卡人市场,调动年轻人刷卡消费的需求,带动整体消费意识的增强;通过与特约商户联合开展优惠促销活动,以经常不断的消费积分奖励活动,刺激持卡人的刷卡消费行为。在信用卡消费方面,从我们个人角度来说还要增强我的信用等级,这也有利于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人才培养更不容忽视,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全力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型管理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专业化员工队伍,这是把握国内市场,应对外来竞争冲击,乃至将来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银行要力争打好服务这张牌,吸引更多客户,提升已发卡的活跃度,扩大成熟的消费群体,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和品牌优势。

(五)大力开发区域和农村银行卡业务

1.加强银行卡与有关合作单位的合作使用 我国现有银行卡持有群体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努力扩大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范围,积极推动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加强用卡环境建设,发展特约商户,增加银行卡受理机具数量,做好维护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用卡环境。要在乡镇的经济相对活跃、商品流通频繁的区域增加POS机具的布放,特别要在旅游景区增加ATM机、POS机的布设,在综合考虑覆盖经营成本的基础之上,考虑减少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费用,并加强对涉农金融机构考核力度,从而达到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 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效率,以确保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推广与安全使用。

2.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进银行卡在我区广泛使用 目前各乡镇地区居民对银行卡的了解程度十分低下。因此,各金融机构应将开展银行卡知识系列的宣传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并同新型金融结算业务如电子银行业务、网上支付、股票债券认购的电子化支付等相结合。必要时,可在基层乡镇举办银行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专门培训,使广大乡镇居民尽快熟悉银行卡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3.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金融机构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 成立以政府牵头的银行卡构建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协调一致,严格监督,对一些现金收费流量大的部门,如税务、保险、医院、学校、加油站、路费征收等必须强制性安装POS机。对于水电气等公用企业,把安装POS机作为年检的内容。同时以政府为主导开展优秀受理商户的社会评比活动,授牌告示,提高商誉,调动商户使用POS机和受理银行卡的积极性,逐步推进以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为主的支付结算环境。健全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创造良好、规范的支付结算环境,更好的支持边远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更快发展。

(六)建立健全银行卡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我国目前关于银行卡犯罪的最新法律法规就是《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说明政府对银行卡产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希望。但是,国家在目前的金融法规系列中尚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系统涉足银行卡的法律。所以建立健全关于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七)建立银行卡的个人资信机制

在目前个人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含全社会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建立银行卡的个人资信机制,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培养个人信用。尽快建立个人信用评级制度,使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得到区别待遇。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优质客户予以特殊的相应的优质服务。对于信用状况差,恶意透支的客户予以惩罚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调查体会

篇3: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

2007年秋季学期起,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扩大到中职学校全日制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 主要用于生活费开支。国家资助两年, 学生第三年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2009年12月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 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 由财政给予补助。免学费补助资金,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篇4:关于近几年“散文热”的思考

关键词:散文 盛况 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159-01

出于一个散文爱好者的兴趣,对于现在文化春天里的文學胜景,我更为关注这个欣欣向荣的园地里随遇而安、随时焕然的散文。

1 繁盛现状

作为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散文通过片断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蕴含其中的人生意义、社会意义,彰显作者的人文情怀。一般而论,内容丰富多彩,篇幅可长可短,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在内容与形式上,可以是小品文,也可以是随笔、游记、散记,是传记、报告文学等纪实形式。

2 兴盛原因

每一个文学思潮总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

2.1 物质的丰富多彩,精神焕发的内心世界,是散文发展的直接原因

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知识经济,物质不断丰富,社会持续发展,同时,也吸引人们更加全面地注视人的生存现状与文明状态。在享受丰富多彩、纷繁热闹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生存的精神家园。

于是,无数怀抱理想的歌者,涉过物质的海滩,物质的洪流,更坚韧地开始漫长的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探求。现代文明的熏陶,更强烈地激发了人们的内心求索,丰盈浩渺、变化万千的心灵日益迫切地渴望倾诉,理想境界、美好世界的自在向往需要描绘,对于奇妙美丽、博大浩瀚宇宙的无限感恩和不懈思考等待抒发,于是,走出神圣步入寻常百姓的散文,成为大众开放文明的精神寄托,开朗明快的时代寄托,不懈探索的人生安慰,重构高蹈的心灵高地,字字心声,字字珠玑,洋溢着盛世豪迈和多彩人性,真实丰富地演奏着诚挚的人伦之乐,豪放文明的民族品格,响彻云霄地歌唱着时代金声,余音绕梁地唱响神奇美丽的明天。

2.2 宽容大度、奔放活泼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氛围,是散文发展的内在原因

知识经济澎湃东方,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诸方面进一步开放,文明进步的时代风采,博大精深的文化沃土,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让作者视野高远,胸怀宽广,创作愿望充分舒展,文思泉涌,哲理浑厚,灵感激发,也有利于作者随心所欲地进入物我神游的艺术境界。

2.3 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是散文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文化政策促进了多种传播媒介引领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广播里美文悦耳,电视里美文悦目,网络上博客、微博快捷悦心,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方式的自由阅读悦意,是现代化的传播技术,让散文彻底走出了封闭狭小的小圈子,更方便快捷地录入与传播,也为作者更加迅速地捕捉素材、触发灵感、开拓视野,促成创作,更自觉地反映人生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2.4 散文自身的发展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片断、生活感悟、社会风貌、人文思想,快节奏生活,现代化建设,让精短充实、常变常新的散文更适于读者飞旋的思想和流动的意趣。

散文、文摘类报刊迭起,作家、作品质量与数量丰富多彩、不断提高,名家、专栏文章佳作频频,评论家充分弘扬,也推波助澜着散文的风起云涌。

2.5 大众品味与意趣的日益提高,是散文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愈益多姿多彩,生活品味、思想境界更高。对于散文的阅读要求也不例外地不断提高,无疑地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使散文一跃成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载体,广受青睐。

3 作品盛况

散文,短小凝炼,生动活泼,只要想写,人人都能提笔而来。当然,散文佳作需要思考深度、文字功力,所以,有人说散文是很纯粹的语言艺术。散文大家也往往学问深厚渊博,心地醇厚博大,很多甚至对中国文化及语言有精深的研究和很深的热爱,且有很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并因此而意味隽永,意境深长。

一个时代,如果没有散文家,散文的气质品位和精神样貌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时代的文学风貌也会受到一些影响,诚然,这样说似乎有那么一点偏爱散文的一己之私。譬如,先秦的散文高峰、唐宋的散文兴盛,新文化运动散文的崛起,新中国建设时期散文繁荣,就是因为有哲人史家思想高度的诸子百家,有卓越的唐宋大家,有远见卓识的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群星璀璨。至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散文盛行,也是因为散文家们畅吟春之声彩绘春之景,从而引领了当时凝重深远又万紫千红的文化品格与风潮。

散文家们如此,致力于散文写作的小说家们亦不例外。小说家们的散文之作,关注人的心灵和社会心理,注重人生感悟和人物塑造,重视情节结构和艺术表现,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大智大情,大开大阖又收放自如,富含文化哲理和意蕴,为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着散文创作的丰厚实绩。

学者文人的加盟,再添散文壮景。文学、哲学、史学、美学、教育、文艺理论、社会学家们,作为报刊主笔、专栏作家、杏坛导师,出经入典,博古通今,精深博大,文化熏陶有素,又极富雅量谐趣,文富于外而内慧于中,学力深厚,观察敏锐,经典著作、名句典故不招而来,才驱学问而溢,结构、意象、音韵绘声绘形绘景,感性、理性水乳交融,张力饱满,从容智慧,洋洋洒洒,令人耳目一新。

女性散文家的日益成长,也是散文胜景蔚为大观的一个别样因子。率真敏悟的感性抒发,不乏深度的人文探索,丰盈美质的语言表现,文字一样敏锐,见地一样卓越不凡,浓淡相宜地点染着散文园地的盎然生机。特别是身为女性作者,虽然有时候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不似男性作家们的旁观者清,但是,却更真实、细腻和多角度地展现了女性在人生、社会中的自强不息。

走向更广阔民间的散文同时显现出一些弱质,例如,某些取材的广泛自由、挥洒自如,不可避免的有一点点肤浅,也会偶有一点点流俗、媚俗;风格幽默风趣,让节奏紧张的读者一展欢颜的同时,有时也会有一点点“八卦”无聊;传播的快速和方便,作者的自由写作,在迅速壮大作者、读者队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点点随波逐流。当然,远见卓识的散文家和评论家们早已指出了这样的问题,相信,随着散文的不断发展,以其精炼浑厚、大气磅礴的神采飞扬迎来大发展、大繁盛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

[2] 网络散文作家博客[Z].

篇5:近几年中国快递发展状况

近几年,中国快运速递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在中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快运速递圈。同时这4大快运速递圈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经成为区域性快运速递产业发展中心,而且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基本交通运输干线为基础的若干快运速递通道,使中国快运快递业的点——轴——面系统初呈雏形。从1987年起步至今,中国快递服务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6年底,中国经营快递服务的法人企业已达2422家,从业人员22.7万人;快递服务业务量已达到10.6亿件,实现业务收入约300亿元,分别是1987年的693倍和375倍。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48.4亿元、52.4亿元、98.8亿元,分别占快递业务总收入的49.5%、17.5%、33%。2006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分别完成业务量61927.5万件、28571.8万件、15493.6万件,分别占总业务量的58.4%、27%、14.6%。快递服务从业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

2007年中国快递行业的业务收入达380亿元,增长速度超过25%,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新《邮政法》或《国内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将出台。《快递服务标准》的实施更加有利于快递企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和《邮政业消费者申诉处理办法》将出台。

新成立的国家邮政局注重务实高效,在中国快递市场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出台《国内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更加符合国情,待市场成熟时再出台新《邮政法》更有利于快递行业的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预计《国内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将

会对符合“资质”的快递企业授权经营“商务文件(信函)”,改变现在“法不治众”的困惑局面。

篇6: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战略 土地流转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合理

目录

5.6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20 5.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9 6结束语................................................21 参考文献................................................22

1.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2.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业,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增加了农业收入,加大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整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农民从中直接受惠451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在国家支农政策及粮食市场回升等其它有利因素的推动下,2011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1亿斤,比2010年增加了493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比2003年增长率1177元。同时,自20005年以来,我国在政策和财政上每年都在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经济水平有效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稳步上升,实际增长幅度连续每年超过8%,是20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次。此外,全国范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约有8.15亿农民参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得到全面推行,4284万贫困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尽管我国农村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4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据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绝对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总数达到5700万。自2005年国家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以来,虽然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以6%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长,但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增长,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支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增收实惠。此外,虽然近5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很快,但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加大,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4.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

1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低,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关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4.6劳动力过剩,农民综合素质低

当前,劳动力就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近几年由于城市下岗人数增多,企业发展不景气,以及经济危机等原因,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输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难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回流开始上升。同时,乡镇企业发展落后,也难以充分吸收回乡劳动力。因此,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文化素质方面,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在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约有文盲2亿多,占总人口的18%,其中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小学程度以下的占有51.68%。较低的文化水平也使得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同时,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小机械生活蚕经营模式,摆脱以牛、犁、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一乡一产,一乡一特色”为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分布布局。如:林业开发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原始林、薪碳林、果林、经济林、用材林等相间的立体林业结构。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经济作物区等相间的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等。3)规范农村市场

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规范农村市场要求不断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三大方面。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提高企业家素质、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就要加强学习、拓展思路、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提高企业素质,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把企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轨道上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6)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机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特别是农业产业企业要加大投入。促进自主创新。(2)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3)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所的设备、技术投入,配备更多更好的农技推广人员,重点做好对农户、农业企业的实地指导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7)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

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打开农村市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人才,引进大量的外部投资和科学发展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建设,并逐步树立自

7位,加强宏观调控,努力适时增加银行信贷的有效投入,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银行自身效益的关系,把二者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要努力盘活信贷存量、优化信贷总量增量。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其根本不是继续贷与不贷或贷多贷少的问题,而是如何按照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法规努力做好银行信贷工作的问题。所以,按照央行的指导意见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努力盘活现有银行信贷资产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还是对银行自身业务经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5.6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经济.要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就是政府自身制度创新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够根据外在经济社会运行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自身制度创新,调整职能,转变职能,就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因此,政府应尊重和维护市场的效率,转变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对农户、乡镇企业等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多给予(提供优质服务)、少索取(减少乱收费),为有效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提供条件。5.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坚持环

9参考文献

【1】石一话,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N];国际金融报;2000年 【2】徐琴,中国农村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陈延良,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篇7: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

各位领导、全体老师们:

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城关五小全体师生对光临我校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接下来我对我校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作简要汇报。

我校是一所有近半个世纪的县级一类小学,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6人,教职工47人。47名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 41 人,占教师总数的87.2 %;小学高级教师15人,占教师总数的32%;女教师39人,占教师总数的82.9%。学校占地面积2673平方米,房屋及构筑物1322.2平方米,操场及空地1350.8平方米。

近年来,我校在县委领导的关怀下、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以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国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为工作的准绳,贯彻全面的育人方针,立足于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努力推崇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注重学生美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我校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树立了较好的社会形象,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近几年,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认真抓好学校常规管理,有条不紊地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和“小继教”工作,大力推进校园“四化”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民主、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04、05、06、07连续四年被县政府评为“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推广普通话示范学校”、省级“文明单位”、“育人环境达标学校”、“办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文明学校”、“信息技术示范学校”、“校园歌声演唱基地”、县级 “优秀家长学校”。

学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学校占地面积、教学用房和学生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2、学校主教学楼楼梯间不足和厕所老化,不过,这两个问题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正在实施改造过程中。

3、学校大门距街道太近,缺乏反冲地带,车来车往对学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总之,成绩已属于过去,困难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相信,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下,在各界贤达人士的支持下,在学校全体师生不懈努力下,城关五小这棵扎根极深的老树一定会不断地萌发出茁壮的新枝,显示出她应有的魅力。

篇8: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

孙静认为,执政是政党掌握和行使国家政治权力的行为。执政活动总是处在一定的执政环境之中。执政环境是借用了社会学和生态学的概念,指政党执政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和条件。执政环境从不同方面制约着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影响着执政效果[1]。

宋协娜指出,当人们提出研究“执政环境”命题时,在时空结构上是侧重社会环境的研究,在理论适用上主要是借助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范式,以及借助一般环境理论的运用和研究[2]。可见,执政环境是集社会环境理论、一般环境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及政治学理论等学科理论于一体的综合概念。

二、执政环境是执政党执政的社会生态系统

闫安、任彦认为,执政环境是执政党所处的执政地位的周围的情况和条件。这种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是一种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执政党的“生态环境”。作为执政党,正确认识和把握执政环境,对于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3~4]。“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种自然作用与条件的总和,执政环境并不仅仅是指执政党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是各种自然、非自然环境的总和,故把执政环境概况为执政党的“生态环境”比较单一,缺乏全面性。

三、执政环境是执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小莉、苑花提出:执政环境是党执政理论建设系统地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5]。

黄象品等所著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环境》一书中指出执政环境是执政系统中重要的执政要素,它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依据。专著从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党执政的自身环境等层面依次展开,强调执政环境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指出应抓住战略机遇,迎接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黄明哲、吴丽芳指出,所谓执政环境,即对执政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执政环境既是一个动态的内部环境,又包括执政系统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执政方式,执政目标,执政能力,执政形象等等;外部环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以及国际环境。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执政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执政目标的实现和执政绩效的提高。并且,执政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6]。

执政党的执政系统主要涵盖执政能力、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要素,执政系统各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可以促进执政环境的改善;优化执政环境的同时,也是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四、从环境和执政两个概念来理解执政环境的涵义

徐伟认为,执政是运用政权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的活动,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就是指党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活动的外部生存条件[7]。

西南大学硕士生杜井冈认为,所谓环境,就是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执政环境指的是存在于执政党周围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执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或条件的总和[8]。

杨松菊认为,环境就是以人类和生物体为中心事物的背景,我们党的执政是指既要执掌国家政权,同时还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掌理国家的政事。执政环境就是指相对于执政党及其执政活动而存在的、并且对执政党的存在和发展及其执政活动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外界条件和执政党内部现状的总和[9]。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加工的自然因素的总体[10]。《辞海》解释“执政”为“掌理国家的政事”。执政环境即相对于执政党而言,是指执政党掌理国家政事过程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总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则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包括党所处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也包括党自身的组织与运行环境,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国内与党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条件总和。

五、从执政环境的构成要素来看,执政环境是世情、国情与党情的总和

祝福恩认为,执政环境是指执政党在执政的过程中的内部外部的条件状况。从宏观上说,是指世情、党情和国情;从微观上讲即一个党组织所处的空间[11]。

詹培民、王文波认为,执政环境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处的周围情况的总和。概括来说包括世情、国情、党情[12]。

王长江认为,执政环境是政党执政后的周围环境,指的是执政党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的客观状况。有时也包括党内状况。换一种说法就是世情、国情、党情及其变化[13]。

李忠杰认为,中共共产党的执政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现状和外部影响与力量的总和及其发展趋势,即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状况及其执政的国内、国际环境现状与发展的趋势的总称,简称为党情、国情与世情[14]。

雷厚礼提出执政环境是指构成执政党执政的各种主客观和内外部因素。包括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运行的规则、信仰、宗旨、理念、纲领、政策、作风,以及保证党的各级组织运行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与执政相关的因素[15]。

徐伟、杜井岗等学者分析执政环境也都将其归结为世情、国情与党情的总和。这是从执政环境的构成要素来分析,以此可对执政环境进行区域划分,包括国际执政环境、国内执政环境与党内执政环境。

综上所述可见,“执政环境”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侧重于“环境”,表现为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受到它所处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侧重于“执政”,表现为执政党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所处的环境具有认识、适应并改善的能力,上升到执政系统层面,即要求执政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优化执政环境。

从执政环境的外延来看,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处的周围情况可以分为“世情”、“国情”与“党情”。“世情”主要是指执政党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文化环境、国际生态环境、国际军事环境等。“国情”主要是指执政党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国内环境的总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特点。“党情”即执政党的党内环境,从执政党自身情况出发,包含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的队伍数量、党性程度、执政水平等方面的内容。执政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与“党情”是相互交融、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作为执政环境的外延内容,在执政系统下,共同影响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同时,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对执政环境具有优化作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国内形势深刻变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社会等改革进入攻坚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当前最大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必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优化国际、国内及党内的执政环境,推进祖国统一与现代化建设,并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6]。

摘要:近几年,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执政环境的涵义深入研究,认为执政环境是综合术语,是社会生态系统,是执政系统的组成部分,与执政、环境息息相关,是世情、国情与党情的总和。执政环境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受到它所处的各种情况的影响与制约,并对所处的环境认识、适应与改善。

上一篇:杨凌地区企业环评流程及所需资料下一篇:糖尿病患者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