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2024-08-09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通用10篇)

篇1: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感性思维指片面、表浅地去了解、感知事物,理性思维则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

比如看见一片叶子是绿色的就是感性认识,而知道是因为叶绿素不吸收绿光而使叶子呈现绿色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感性思维,知识体系中的感性思维建立无非是从混沌感性到清晰感性的整理过程. 所谓混沌感性是指认识建立在感觉基础上,以意识片段为形式的世界描述,此时的认识描述只是断裂受限的有限认知,并且是多意识的分离结论.对世界的认识处在无法定义和理解的认识搜集阶段.理性适合学理,感性适合学文

篇2: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创新思维讲得较多,但是如何开发创新思维却众说纷纭,以至于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创新思维本身就是每个人头脑中所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是由于我们受太多的权威思想影响,不敢越雷池一步,压抑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才会造成今天创新思维不畅的局面。也就是说,要开展创新思维,首先要破除根植于我们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方式,还创新思维一个自由的天空。

比如,当我们看到公园中一尊栩栩如生的美女石像,内心不禁能体会到美的真实感和对于雕刻师的赞美之心,普通人都会怎么想。但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会想,其实美女的形象就存在于一块顽石之中,雕刻师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把覆盖在美女身上多余的石料去掉而已。好的雕刻师与差的雕刻师差异性仅仅在眼光和手法方面,但无论是哪一个雕刻师永远不可能把最美的形象雕刻出来。因为什么是最美,凡人无法知晓。这就是普通人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的差异性的一个例子。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美丽的花儿。花儿在种子时期就已“计算”好了将来开花的形状和颜色。只要种子保持纯种,那么每一代都能开出一模一样的花儿。这个“计算”就靠花儿的基因来完成。现代的仿生科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看似理性思维的方式,实质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类型。也就是说,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以及理性思维并不矛盾,或许只隔了一层薄纸。

区分这三类思维的标识在于,感性思维追求感观和欲望的满足,理性思维追求本质和直接利益的得失,而创新思维追求综合效用。而在现实社会中只有综合效用最实在和最实用。

那么创新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束缚的?事实上,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升华版,从感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维,同样从理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维,起点不同但最终归宿一样。但是由于世俗利益的阻碍,导致普通人的目光短浅,终其一生无论从哪条路径都无法最终开启创新思维之门,这就是人的不幸。

因此,究其根源,还是要从人具有两面性这一具有片面性的常识说起。这个两面性主要表现为人同时具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且相互干扰和混合。一般人遇到事情时分不清究竟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起作用,未必有能力选择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来正确处理事情。

也就是说,真正要做到“身心合一”较为困难,更谈不上“知行合一”了。往往在需要用理性思维时却偏向于冲动,在需要感性思维时又固执于理性思维而不够圆通。因此,总是容易被权威思想所引导,最终形成思维定势,并束缚于思维定势之中。所以,我们区分一个人或给人贴一个标签,往往会习惯地说,这个人做事比较感性,这个人做事比较理性。事实上这种区分不符合实际情况。感性的人未必不能理性思维,理性化的人未必所有的事都能保持理性。而权威思想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让我们局限在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非此即彼的选择上。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而言,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只是哪方面多一点,或者哪方面少一点而已。一般而言,感性思维较偏重于欲望的满足,而理性思维偏重于利益的比较。但从思维能量消耗而言,感性思维明显比理性思维消耗能量来得少,感性思维相对比理性思维让人“比较”不伤脑筋。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喜欢感性思维而不太喜欢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感官来感知周边环境的刺激,无师自通,因而感性思维主要针对当下,追求短期效果。而理性思维主要通过精神分析,针对整体效益,追求中长期效果。但是,无论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总是局限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从不考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去解决或在多大程度上去解决,从不考虑是否通过模式的转换将问题变成不成问题。

因此,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说不上一定是谁超过谁,谁优于谁,而是同为较低层次的思维方式而已。人们会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价值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进行理性思维的原因在于,遇到生命抉择、风险规避、胜败互争之时,必须依靠理性思维。而一般情况下,采取感性思维的方式居多,毕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智的人占少数。因此,所谓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只不过是人的二种武器而已。当然,作为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换句话说,要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理性思维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或磨难。但是,思维的高度远不止到理性思维为止。

当然,指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并非为了绝对地排斥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我们难以想象,当诗人一旦失去了感性思维,全部换上了理性思维,这个诗人还能否继续成为一名合格的诗人。同样,当一名严肃的数学家已经不顾及基本的逻辑关系,很难想象他是否还能够继续从事数字家的职业。因此,无论是感性思维或者是理性思维都有一个通过不断训练从而不断增强的过程,并非是人一出生就注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算不上是创新思维,也不是以理性思维替代感性思维这样简单,因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有固化的模式。但是,创新思维没有模式,它只有一条原则,这就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是否是最优化或最合理的模式。人们习惯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所以有时候真正面对创新思维会视而不觉,因为即使是创新思维,粗看起来也是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环境,创新思维就会发生不同寻常的光彩。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思维更多表现为相关元素的重新组合,比如集成创新就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不仅是在处理商务和技术等领域,其实在政务、思想和意识领域也存在创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有“鄙人索马”的故事,其中心思想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隐而不现的创新思维方式,讲究综合效用。现在我们看孔子的思想似乎是一些陈词滥调,但在当时又何尚不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创新?从根本上说,创新思维并不是为了显示思维方式的优越感,而是为了从最经济、最快捷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出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当创新思维成为一个人的本能选择,那么这个人就能脱离普通人的行列,跨入智者的行列。事实上,古今中外智者的本质就是这么一回事。

当代的商业案例中,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本是一个忠实的禅宗修炼者,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人,从而他会更真切地顾及了用户感受和贴近体验的需要,因而要求在苹果公司中工程师要围着设计师转,以服从设计师的意见为优先。虽然表面上是感性思维获得成功的例子,或者用户看起来仅仅是某一项单一产品的成功,事实上却是乔布斯对于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所做出的最佳整合。事实上,有时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与实际存在的并不一致。而相反的例子就是台湾的例子,台湾的宏基、HTC等较为看重制造技术,仅关注于产品本身的创新,表现为设计师要关注工程师的意见,从而有意无意地疏远了用户,忽视了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的整合,其后果是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市场区间逐步萎缩。这一点也表现在诺基亚和黑莓手机公司的运行中。表面上是过度的理性思维带来的失败,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存在缺陷或对创新思维存在曲解。创新的根本是围绕用户的需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变,这就是客观规律。

事实上,当今时代再次进入了一个感性的时代,同时又进入了一个多因素系统的时代,多种诱惑丛生,前途迷惘,用户渴望参与和体验,并以此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方位,以此获得安全感。因此贴近和满足时代的需求,增强用户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显得尤其重要,这就是创新思维的根基。因此,要超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要被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虽然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有时确实有点难分,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需要悟性。

篇3:浅谈数字广告中的感性与理性思维

1. 直觉

在数字广告创作中, 直觉性决策不是突然显现出来的, 它是以逻辑思考为基础的, 在没有意识的领域里直觉代替了逻辑思考。直觉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对某些认识对象是否能成为创意的亮点进行判断, 同时根据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将各种思维能力与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在瞬间获得深刻理解的直觉顿悟。因为直觉的产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跳跃性的特点, 所以广告创意者如果想要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产生直觉顿悟, 就必须通过日常的不断积累与总结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阅历。灵感思维是直觉思维在艺术创作中最具体的表现形式, 它是一种瞬间迸发的心理现象, 灵感并不是无从把握的, 很多优秀的作品正是由于广告创意者对灵感进行了及时的捕捉和准确的把握而创作出来的。

例如:环保公益广告《都市历险记》。广告情节:此广告采用电子游戏动画过关的形式进行设计, 某人走在大街上一会踩到西瓜皮, 一会被高楼上扔下的酒瓶砸到头, 一会让恶犬咬到, 一会又掉到没有盖子的下水井中, 然后提问:“你能过几关”。片尾文字:城市是我家, 安全文明靠大家。此广告的创作者在创作广告时, 随意玩着过关游戏, 顿时发现了此公益广告与过关游戏的紧密联系。

所以, 把握时机和捕捉灵感的能力, 对每一位广告创作者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 上述广告作品的创意思维过程就充分说明及时把握灵感思维的重要性, 因为一切灵感都存在转瞬即逝的可能性。

2. 主观世界

想象和联想是主观世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主观情感的支配, 个人感情和意愿在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下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在数字广告设计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

想象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 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像。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 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 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在数字广告创作中, 广告创意者不满足于模仿现实事物的本来面貌, 而是要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幻想, 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虚构形象, 对生活进行夸张地叙述和描绘, 使数字广告的表现力更活泼、更富有色彩。如:可口可乐北极熊经典广告。

一群可爱的北极熊加上一堆冰冻在北极的雪地里的可口可乐, 成年的北极熊拿着可乐不知道怎么把可乐打开, 聪明的北极熊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用熊熊搭建梯子去摘天上的弯月来撬开瓶盖。他们撬了瓶盖又把月亮挂上了天, 最后可爱的胖乎乎的北极熊进行着可乐的狂欢……创意分析:广告人想象出一个童话般的梦境, 他把人类的感情投射到动物身上, 大大地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 加强了可口可乐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联想思维是数字广告创意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它是指从一个事物推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 是人的头脑中许多记忆片段衔接的纽带, 是记忆和感觉经验转换为新的想法的必经之路。联想在广告的创作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是简单的记忆再现, 而是记忆的扩展、创造与提升。它主要包括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和相似联想四种类型。在广告的创意中如果可以合理地运用联想则可以对拓展广告表现力、突出产品的特点、提升人们的审美感受和加深广告信息的内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哈尔滨市南岗区交警总队的公益广告为例:画面中只有两个仪表, 左右两边仪表的指针不停的波动, 突然右边的指针增大到200左右, 整个画面一阵剧烈的震荡后, 两个表的指针都归为零, 最后出现广告语:不要让你的生命和指针一样归零。简单画面, 引起观者自然而然的联想, 形象生动地凸显了减速慢行的重要性。

二、数字广告中的理性思维

1. 知觉

数字广告中所形成的知觉与一般事件的直觉是不同的, 它必须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因为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版面内将有限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 使他们头脑中能够形成我们所期望的对我们要宣传的产品的一个整体的印象。数字广告在借助电视、手机和网络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了视知觉和听知觉, 为了使广告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就必须使消费者通过广告中的视觉、听觉信息而产生食其味、触其物的感觉。大家比较有印象的“康师傅方便面”, 画面上:一大碗热腾腾的白面条和令人垂涎的鲜虾和蔬菜, 加之“好吃看得见”的口号, 产生了非凡的感召力。整个产品广告劝诱诉求气氛很浓, 受众就陶醉在这种通感的体验之中。可以说, 这则广告利用新颖的品牌, 简洁的广告语, 艳丽的色彩, 集中的媒介攻势, 有效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 使许多人接受了广告的劝诱。

2. 认知

认知是在人们接受信息、编码信息、储存信息、提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把新的事物同化到已有的事物当中或者对其进行改组, 从而扩大了原来的认知结构, 这是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称之为理解。而认知结构是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构成的, 它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结构。在认识的过程中, 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感知之间会相互作用, 影响着人们对当前事物的看法。因此更容易在熟悉的受众心理形成认同感和亲切感。

数字广告的建立首先要对消费人群进行调查与了解, 要知道他们的喜好、生活习惯、经常接触到的媒介、以及他们的个性、喜欢的人物和话题等等。例如, 一则润肤霜的广告, 显现给观众的是一个苹果, 该苹果削了部分的皮, 整个造型就是一个女孩子的头, 苹果皮的造型就是女孩的头发, 削掉皮的部分为女孩的脸部, 水灵灵的。创意很明了, 用了该润肤霜后, 皮肤就象这苹果一样水灵。该广告运用大家都很熟悉和喜爱的苹果富含水分的特点, 来指征润肤霜的保持皮肤水份的功效。

数字广告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包含了传播学、艺术学和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数字广告具有艺术和文化双重性的特点, 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和艺术创造力还要具备过硬的计算机技术, 这些能力对作品的创作风格、画面以及内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数字广告它不仅是艺术作品, 还是发布传播产品信息的媒介, 数字广告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向消费传达信息, 所以广告的设计者还需要掌握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设计师还需要接触市场, 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广告投放效果、以及媒介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 这些积累是设计师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 数字广告设计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存在着两个方面, 感性一面表现在符合人们心理感受和联想、灵感闪现的体验, 理性一面则表现为在广告活动中各种理

浅谈图形创意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杨灵肖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在包装设计中, 图形创意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本文主要研究包装图形创意在设计中的作用。由于时代的发展, 使图形创意设计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 主要是因为图形本身具有简洁易懂, 不受国界、语言限制的特点, 方便传播。包装中的图形创意设计更加具备这些特点。

关键词:包装设计;经济;经济危机;创意

一、关于图形创意设计

在平面设计中, 文字、图形、色彩三种基本传达要素中, 图形是诸多要素中的关键, 它直接影响了作品信息的准确有效传达。包装设计也是如此, 通过图形化的视觉设计, 表现传达的信息和感情的视觉冲击, 更近一步地影响着人们对商品包装设计的判断力。

第一,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在文字发明之前, 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对图形的表现语言和造型规律有了初步认识和掌握, 可以从古代彩陶的纹样中可以了解到, 从欧洲和非洲的原始人类在洞穴中留下的大量壁画也可以看出, 当时这些壁画为人类认识世界作出了极大地贡献。然而这些壁画并非专属美术的, 它们都属于原始的视觉传播图形。如, 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人们狩猎的生活情景和对巫术的崇拜, 抽象的几何纹和动物图案的结合, 这就是现代图形的原始雏形。

第二, 图形设计的创意思维

图形设计的核心是创意, 只有创意才能使图形设计具有力量。创意就是要以所表达的意境联想创作, 善于找寻和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因素, 就是相似性, 以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广告心理学上, 这种联想理解为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 或由想起一种事物的经验, 又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图形在表达主题时, 既包括了内容的客观性, 又体现出文字所无法表达的超现实性。联想有时是有意识的, 有时是无意识的。在设计过程中, 内容主题是有意识的, 而构思过程常常是在有无意识之间交替进行的。

1.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对平面设计师们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整个设计创作过程中, 联想和想象是记忆的升华、创造和提炼。

2.独特性、简洁性、准确性

图形设计最终是视觉语言传递信息的, 为了使包装中的图形更快地刺激人们的视觉感知, 首先要锁定目标对象。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地位等特点采用不同的图形语言来进行表达。其次, 图形所反映的主题必须观点明确、主题清晰, 能直观鲜明地表达出设计观念。

3. 灵感的捕捉

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灵感来自于生活的积累, 在图形创意中, 灵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

第三, 包装装潢图形创意设计

包装设计中的图形要素, 就是要利用图形在视觉上的直观性、有效性和表现力将商品的内容和信息传达给消费者, 让消费者易懂, 再凭借图形在视觉上的吸引力来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 使商品形象更具个性和商业化, 提升自身品牌形象, 传达企性因素对广告创意与设计的规范和制约。因此, 数字广告创作要充分发挥其现代数字技术的优势, 从生活中准确地捕捉创意的源泉和灵感, 研究、运用感性思维, 使广告的表现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同时, 还要研究运用理性思维, 在社会、市场的环境基础业的品牌内涵。包装设计中的图形主要指产品的形象和其它辅助装饰元素等。图形作为设计语言的一种, 就是要把形象的内在、外在的因素表现出来, 把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包装图形设计中的插图、标志和商品名的编排, 必须以吸引顾客注意为中心。

二、图形创意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地位

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在接收外来信息时83%来自视觉, 而在视觉信息中78%的信息量来源于图形。由此可以看出, 图形设计是平面设计的核心, 在包装设计中也是如此。所以, 在一件包装设计作品中, 图形设计的成败决定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在包装图形设计中, 设计师要通过各种创意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使其产生趣味性和直观性, 创造歘理想中的形式美。在包装图形设计中, 具有直观、趣味、统一性等特点。为了使消费者能直接了解商品包装内的产品, 必须以图形的形式再现商品。通常使用方法有具象图形、抽象联想图形及包装结构的合理利用设计。

三、图形创意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表现

通过对图形表现元素点、线、面的合理把握, 可以创作出形式多样的具有创意的图形。将它们合理地应用到包装设计中, 不仅可以提升商品的品牌形象, 还可以使其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 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图形表现的技法

1. 手绘

自古以来, 绘画使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 也是最传统的表达方式。颜料和绘画工具的发展对绘画效果产生促进的作用。当然, 手绘技法可以概括为艺术性表现和装饰性表现两种表现方式。

2. 装饰性表现

装饰性表现即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与认知、想象与夸张等创造性活动进行概括、提炼的图形符号。此方法表现出来的形式个性鲜明, 具有秩序化、符号化、单纯性、夸张性等艺术特征。还有摄影和计算机辅助灯表现技法。

结论

图形设计作为视觉设计中的一种符号, 起着人们与文化、信息的沟通作用, 在现代企业品牌推广中以及展现品牌方面展示着独特的视觉魅力。是包装设计中提高视觉吸引力和体现品牌内涵的重要素材。图形创意设计本身就是商业广告表现的技法之一,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强大的表现力, 通过大胆、奇异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来达到广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方, 张健.图形创意与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葛饶民.创意思维与图形设计[J].包装与设计, 2004年, 125期[3]何耀宗.传达与平面艺术[M].台湾:雄狮图书公司出版, 1974

[4]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崔生国.图形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6]陈磊.包装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7]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8]何洁等.广告语视觉传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2 (2004.5重印)

之上, 使商品品牌、消费心理、广告法规、文化传播等理性因素形成一种合力, 使得数字广告设计作品符合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更加深入人心, 促进营销, 提升商品品牌形象, 传播文化, 为繁荣经济和文化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从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两个角度从发, 分别论述了它们在数字广告中的应用。理性思维为主的思考指导着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 是感性思维中的暗线和脉络, 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与前提。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在数字广告中相辅相成, 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 数字广告中两者相契合, 才能产生出具有优秀的思想与创造力的作品。

篇4: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关键词】钢琴教学和演奏 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

钢琴演奏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演奏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出色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能力,还要能完全地把握和表达一首乐曲的思想内涵、音乐特质,以及最终能够保证具有始终完美的演奏状态。因此,从开始学习一部作品到最终能够成功地演奏出来,是要经历一段复杂的学习和练习过程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致力于钢琴演奏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如何在钢琴教学中,成功帮助他们完成这一段复杂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年的演奏实践和教学总结,我认为,只有引导学生具备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逻辑思维方式,才能最终掌握钢琴演奏艺术的精髓。

理性思维是学习和练习的良好开端

从学生刚刚拿到一首新作品开始,就要郑重明确,一切并不能盲目的开始。我们首先必须要理性地、头脑清晰地打好这个乐曲的整体框架。第一,引导学生要先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一部作品所处的时代是艺术发展的什么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除了音乐以外,其他艺术门类的风格发展又是如何的,这些都是我们诠释作品最重要的思想内涵。第二,对于作曲家本身的理性研究也非常重要。作曲家身处的历史环境、生活背景,以及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尤其是影响其风格的重大事件,都会影响着他的作品思想和表现手段,作品中必然带着深深的、抹不去的独特个人色彩的烙印。因此理性的案头工作是开始一首新作品前必不可少的。

理性思维发挥的重要环节——读谱和练琴

第一,读谱。读谱是广义的读谱,是指这首作品谱面上作曲家所写的一切内容,不仅包括音符、时值、节奏、指法,还包括音乐表情术语、表情记号等。这是尊重作曲家、尊重原曲必须要做到的。

第二,练琴。在读谱完成之后的练习过程,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从最基本的音准、节奏、指法,到技术、速度、清晰度的准确体现,再到声音的层次、力度、音色的细微表现等,一切都要以作曲家所告诉你的东西为准。

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更容易让我们的学生不理性的阶段,随着对乐曲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随性所欲的潜意识又开始萌动,练琴的过程往往成为改编的过程。教师此时就是在不断重复着把学生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的工作。所以,理性在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练琴必须是一个高度理性的状态。

给稳固的理性思维插上感性的翅膀

随着我们理性地把乐曲中作曲家告诉你的一切表象的东西,认真细致地熟练完成,接下来就是我们感性思维任意驰骋的时刻了。我们要把一切稳固的理性思维插上感性的翅膀,让感情注入到这一个个乐音之中。

第一,音色的把握,需是理性和感性的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面临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音色。对于学生们来讲,音色好像一直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其实不然,音色的控制是一个演奏者对手指弹奏琴键过程中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手指有极高的控制能力,这个能力是我们对能产生不同声音的触键方法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实践总结出的。然后,逐一对其能够产生的不同声音的触键方法进行理性归类。紧接着,通过我们细腻感性的音乐感受,对丰富的声音变化不断追求——把我们刚刚通过理性分析掌握的不同触感,与我们头脑中的对声音的意象结合起来。

第二,不断持续练琴的过程就是理性和感性不断转化和交融的过程。必须要把握住理性的根本,就是在认真、客观地体现原曲的基础上,不断地把我们的思想和感受,以及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对整个乐曲产生的时代大背景的感受,用我们的手指表达出来,这样演奏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对于这一点确实也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练琴时最纠结的过程。且不说天分极好的极少数学生,他们也要花些功夫才能做到。绝大部分在艺术道路上攀登的学生,他们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此时的艰难过程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乐曲整体的严谨理性状态把关,另一方面,要不断启发学生的音乐联想力和感受力,把自己独特的感性思维注入到严谨的作品中。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艰难过程,抱着永无止境的艺术理想和追求,把自己的演奏在不断的磨炼中绽放出来。

感性的翅膀也需要理性的制约

当我们把作品精雕细琢后,就到了正式演奏的状态了。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平时练习得很好的作品,在正式演奏、考试、音乐会之中,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变了样。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比如心理因素、没有舞台经验或者天生胆怯,再比如乐谱记忆的还是不牢靠,对平时练习时的东西还是没有完全的把握等等。

我认为,后两者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后两者解决了,自然就会有舞台自信,不紧张、不害怕,所以演奏一定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那这个自信究竟要怎样才能在心里树立呢?演奏自信心理的建立,也是理性和感性的不断完善过程。

首先是背谱,我所说的背谱一定是非常理性的、依靠音乐记忆准确无误地刻在大脑上,而不是大部分学生简单的凭感性的手指运动记忆。必须要做到倒背如流,头脑清晰,做到每一段、每一行、每一小节都能独立记忆、随时抽取。这样,只有乐谱能够准确无误地在心中,舞台上才不会怯场。因此,理性记忆是首当其冲的。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把我们在练琴时的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飞跃的状态,再一次理性化。也就是说将已经做到的音乐的感知力、表达力、音色等等感性因素,用我们的大脑理性地固定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表演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舞台上有可以把握的标准,不至于盲目和抽象。

因此,在上舞台之前,对作品的把握又要进入一个非常理性严谨的状态,以保证用清晰的头脑和理智的控制力完成舞台的演出,建立演奏者的自信心。

感性的光辉是舞台演奏的灵魂

当我们真正踏上舞台,开始演奏通过一系列艰苦的历程磨炼出来的作品时, 当理性的光辉让我们自信地演奏时——这个时刻,我们将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程度地释放自己的对音乐、对作品深情的感受。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属于你一个人的舞台上,听众的情思随你而动、全场的氛围也因你而不同;在这样一个任由你主宰的音乐天堂里,你的灵感会随时迸发,在我们已经刻骨铭心的理性严谨的音乐理念上,给它注入新的也是唯一的超乎想象的音乐情思,那是它最终的永不泯灭的生命力。让你的乐思驰骋、乐音流淌,一切都是那么游刃有余,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把我们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呈现出那难忘的一曲。

小结

由此看出,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准确运用和融合,是一个重要和复杂的过程,也是能够完美展现钢琴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钢琴教学,教师对学生在整体思维上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一个作品从一开始的接触到能完美的演奏,需要理性——感性——理性——感性的循环往复,而且,在有些环节中,不单单是一种思维方式独立存在,经常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互交融的综合状态。

我们不仅要掌握每一阶段对作品使用什么样的手段练习,同时,也要真实地将我们的思维完全调动起来,让理性的积淀和感性的光辉提高我们练琴效率和质量,从而将音乐作品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篇5: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有什么差异

人有的两种最基本的思维,即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前者更多关注你的感受,我们经常会用“感觉”一词,而对于后者,我们则会用“认为一词。有研究者探究了这两词背后隐藏的心理。

来自波尔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托马斯·霍特格雷夫对此进行了研究,他第一次发现认为/感觉这种措辞上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当使用“感觉”一词时,人们的自我评价更为消极。

从传统上讲,语言能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著名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70年代时开展一项经典实验中就发现,“碰撞”或是“撞碎”(hit vs. smashed)这一用词的变化,就能影响到人们对车祸现场车速的判断。人们在思索自我,甚至思索外在事物时,都会在无意识中受到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因此从逻辑上讲,语言会影响人们如何判断自己。

在最开始的实验中,霍特格雷夫试图弄清“认为”或“感觉”这两种语境对开放性的自我评价有什么影响。共有141名大学生参与了实验,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问题是“请用5分钟时间写下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另一组的问题和第一组一样,只是“认为”改成了“感觉”——“请用5分钟时间写下你感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答题结束后,霍特格雷夫逐字逐句地对自我评价的内容进行分析。他发现,感觉组的大学生要比认为组在自我评价上更加消极。在对两组大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后,他还发现在答案中,“感觉”一词的出现频率和自我评价的效价成负相关,也即经常使用“我感觉……”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悲观一些。

接下来,霍特格雷夫进一步研究了“认为”或“感觉”语境对人们的自尊有什么影响。这一次的实验选用了另外84名大学生,他们也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需要填完整10个以“我认为自己是——”开头的句子,另一组则填写以“我感觉自己是——”开头的句子。之后,他们还要完成一个自尊测验。霍特格雷夫预期,填写了感觉句子的大学生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也要低一些。

结果如他所料,填写了以感觉开头的句子后,大学生不仅在自我评价中报告了更多的消极面,在随后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也要低一些。但是,这种措辞变化只对女性被试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有影响,对男性被试没有影响。

霍特格雷夫表示,“认为”和“感觉”能激活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更容易激活一个人去探索过去的情感经历。而语言中的情绪词中存在一种不平衡——消极词要远多于积极词。一旦开始探索情感经历,人们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在观察自己时会倾向于观察消极的一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感觉”容易导致负面的自我评价。

还有一种解释是从反省程度入手。“感觉”一词能诱发人们进行深层次的反省,心理咨询师就常用“你感觉……”这样的措辞,来诱使咨询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暴露。然而,深层次的反省往往让人意识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的失落感,就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篇6:测测你是理性思维还是感性思维

题目:观察下面的图片,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形象:

A、红裤子;胳膊;手

B、蓝色的腿;脚

C、同时看到

测试结果:

A、感性思维

除了少数人之外,有感性思维的人往往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他们的主观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客观因素影响人格倾向的发展,包括生活目的,生命意义等,这些都与客观环境和社会的一般价值观基本一致。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似乎永远不能将事物描述为对或错,而是基于它是否能被人接受的原则。爱情也透露得更透彻,你爱上一个人,可能不会相互欣赏,但更多的是彼此的健康,外表,社会地位,能力等等。

对你而言,你并不关心冷漠无情的理性思考。只有当你认为这不符合你的情绪时才能恰当地思考。当你发现它扰乱了你的情绪感受,甚至是多么符合逻辑时,它会很快被你拒绝。你总是使用社会期望作为统治者来衡量所有人和事物的价值。只有在标准范围内,你才能被视为宝藏,反之亦然,你将被抛弃为沙漠。

B、理性思维

假设你与一群温和的情感思考者进行了讨论,你肯定会觉得有点可有可无。因为你的思维模式是如此无动于衷,顽固和随意,几乎没有一丝同情。在你的思想世界中,你一直试图找到一个理论或普遍的观点来解释世界,并试图超越客观世界。这无疑暴露了你的理性优于感知的优势,这使你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想法灌输给他人。

通过你的逻辑和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将被你视为标准。你不希望以谦卑的方式迎合社会的接受,而是表现出对生活的骄傲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庸俗的人在你面前不值得一提,而且这群人就像向你投降一样。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话,你最终会有所不同。我希望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你可以抛弃你孤独而傲慢的背景。

C、全局思维

全球思维的核心是“整体性”。 当您第一次接触到某些东西时,您将尝试从宏观角度连接该东西的各个部分。 通过这种联系,你可以在各个领域找到自己的优越感,就像找到某人的弱点一样。 当客观上发生的事情是你的头脑预期时,你会暴露你的傲慢和蔑视:看,我提前预料到了。 但是,一旦你发现现实偏离了期望,你就会拒绝承认。

篇7: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区别

横向思维(lateralthinking),顾名思义,是指这个人的思维有其横向、往宽处发展的特点。具有这种思维特点的人,思维面都不会太窄,且善于举一反三。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种思维就像河流一样,遇到宽广处,很自然的就会蔓延开来,但欠缺的是深度不够。

所谓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这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方向和人类认识习惯的思维方式,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始到终等线索,因而清晰明了,合乎逻辑。我们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大都采用这种思维方式。与横向思维相对应。

在实际生活和思维活动中,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往往会(也需要)结合进行,为加强深度与广度,还应结合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

篇8: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关键词: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数字动画广告,设计

1 概述

近年来, 我国数字动画广告开始发展, 它具有新的功能和结构, 可以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中国数字动画广告的发展速度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相差不多, 但是在自主创新设计和技术含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数字动画广告设计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因素以及设计师自身的素质及专业技术能力的冲击很大, 发展劲头并不乐观。某些企业在媒体播出经费上愿意花很多经费, 但是在广告的策划、创意设计和制作上不愿意投入很多成本, 体现出现在的企业不注重文化品位, 只强调公司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设计师为了迁就公司的要求, 制造出一些劣质的作品, 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视觉和听觉的污染, 长此以往, 商家的形象、品牌信誉就会丧失, 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后果。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些企业也开始注重自己品牌形象和自身品牌长远的效应, 因此他们开始注重自身广告的设计和创意, 努力在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中建立起来独特的文化品位以及创意视角, 使得数字动画广告给商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我国数字动画广告还处在广告创意的初级阶段, 正在从杂乱无序的初级阶段走向规范科学的成熟阶段, 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增强自身的设计实力, 给中国的数字动画广告带来光明的前景。

2 数字动画广告

数字动画也叫计算机动画 (Computer Animation) , 是依据传统的动画的基本原理, 用计算机生成一系列可供实时播放的动态连续图像的计算机图画, 动画的形式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 它具有虚幻、逼真、夸张、生动的特点, 通俗易于被接受, 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广告与数字动画结合, 合理的运用了数字模型渲染技术, 使动画作品具有一种与现实写真不同的艺术表现特点。数字动画广告传递的是经过处理的信息, 这使得其中的动画形象有很强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诱导力, 很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使观众在欣赏动画故事的同时得到明确的广告信息, 而且这也是大众喜爱的文化传播形式。

3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

思维分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属于认识过程, 它们的差异是它们所涉及的概念与意识的数量差异, 而不是认识形式上的差异, 感性情感是构成广告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而理性则是情感的骨架, 站在理性的高度, 运用感性来创新作品。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相互作用、发展, 感性的形式生活是设计理性的基础, 他们两个相互融合统一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 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平衡过程。

4 数字广告设计中的理性思维

理性是产生物象的必要条件, 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 要理性的去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的事物, 这样才能产生新的物象, 第二, 要理性的思虑产生的新物象, 协调好他们与外部事物的关系。

4.1 理性思维的确立

通俗的说知觉是对现实的感性反应, 不是把现实的各种事物感性反应直接加起来, 而是将一系列感觉整合成一定的结构, 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诠释这些信息的含义。在数字动画广告中, 设计师通常使用色彩、声音和光来表达广告的含义, 首先我们会看到和听到广告内容, 然后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被我们自己加工处理, 会引起一些心理反应, 这时, 我们在观看广告时就会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 这就要求数字动画广告设计师掌握知觉方面的规律, 使广告达到预期的效果。

数字广告的主要是以向消费者传达企业或是产品的信息为目的的, 这就要求广告设计者具备传播、营销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还要深入的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等各个方面, 才能设计出好的数字动画广告。现在的社会不断地进步发展, 广告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 设计师必须不断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抓住潮流, 做到吸引眼球, 引人深思,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数字广告作品。

4.2 理性思维的表达

广告具有把公司的产品推销给人们, 和建立企业在人们心中的优良形象。而人们对广告的反应和思维过程, 首先是通过知觉、表面现象和自我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然后逐渐进入到以概念、推理和判断为表现形式的理性认识阶段。

1) 图像的理性思维都是在最适合受众阅读的角度下, 将企业的形象产品信息传播出去;

2) 设计者运用的色彩是通过对观众视觉的刺激, 使观众得到情感的体验, 这样可以使观众众更迅速、更准确的了解广告所要表达的意思。

5 广告设计中的感性思维

感性是产生艺术的源动力, 理性是人的本质, 感性也是, 只要是人的活动, 都会不同程度的带上感情色彩。

感性思维的确立

在生活中人们随着经历的不断丰富,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经验, 在大脑中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排列, 当遇到不同的决策情况时, 这些经验就会对大脑发出不同的指令, 形成没有意识的具有突发性和跳跃性的直觉。

直觉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对想出来的新点子或是意见可不可以能成为创新的亮点来进行判定, 同时综合利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各种思维能力与方法, 在瞬间获得深刻理解的直觉觉悟, 所以, 对于广告的设计者来说, 抓住一霎那的灵感是很重要的。

想象是由个人意愿或社会需求引起的, 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想象。符合人们现实的生活, 反映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这样人的正确思想行为才能开始, 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在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

6 数字动画策略中的思维方式运用

数字动画广告设计人员的正确思维是影响广告的成效关键, 作为一个优秀的广告设计人员, 应该运用正确的思维, 提高广告的成效。因此, 在设计数字动画广告之前, 要深入细致的研究企业或是商品本身, 获得比较完备的资料, 理性的认识企业或商品, 在设计的开始, 设计者应用感性思维, 发挥自己的灵感、联想和直觉, 进一步的分解组合企业或是商品的理性认识, 创造出新的形象与意象, 在实施阶段, 利用理性思维来评价新的创意, 同时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同时运用理性思维进行风险分析, 执行新创意, 从而深化广告在观众心中的印象。

7 结论

当今社会,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 在产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今天, 谁有了充满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的创意与设计, 谁的产品就能被消费者认同, 反之, 将被淘汰出局, 作为广告的设计者, 要灵活运用理性和感性思维, 勇于拓展创新思维, 从而激活设计者的灵感, 使数字动画广告设计得感情更加丰富细腻, 使广告充满活力和想象, 利用这种强大的表现力, 通过大胆、奇异、独特的表现方式, 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广告作品, 达到广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方, 张健.图形创意与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8.

[2]吴宜闻.我国动漫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 (6) .

[3]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4]葛饶民.创意思维与图形设计[J].包装与设计, 2004 (125) .

[5]何耀宗.传达与平面艺术[M].台湾:雄狮图书公司出版, 1974.

[6]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篇9: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关键词:音乐欣赏 感性思维 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34-01

音乐欣赏也就是通过听觉来聆听音乐,并能够享受到音乐的美,得到理性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愉悦感。音乐欣赏也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人们普遍通过欣赏音乐来与音乐艺术相接触,这也逐渐的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欣赏之中也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之分,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两者各自的意义。

一、音乐欣赏之中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

(一)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一种后天得到的思维能力,即我们在进行推理和推理时带有普遍性质概念。我们一般都会认为,音乐是一种情感上的艺术,但是这不仅仅指音乐的演奏和创作是由感性而得到的。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经过了艰辛的艺术创作而得到的结果,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都能够表现出创作者的意图。我们就从音乐的演奏和创作的过程来看,在进行音乐实践时,人们经常是根据一些手法来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准确的传达出来,这其中就要用到理性因素了。人们一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只是感性直观的、被动的接受音乐,还能够将理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用自己的意识将所欣赏到的音乐内涵进行丰富性和填充,这样人们才能够更多的体会到更加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人们希望能够通过音乐而得到审美的需求时,这部分人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但需要感受感性所带来的情绪感受,还需要充分的了解音乐人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的活动、背景和生活态度,以及对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体裁、文化和风格等进行充分的分析。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理性思维的介入了,也就是在理性思維的引导之下进入到音乐作品理解和更明晰、深刻的情感体验阶段。在进入到这一阶段时,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乐曲分析、艺术风格、社会思潮等,使得欣赏者能够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音乐作品的社会含义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好的把握住作品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但是,我们要记住运用理性思维来进行音乐欣赏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完美的审美体验,如果只是为的得到某些知识和观念等,欣赏者将会得不到审美的愉悦感,这是贬低音乐作品的表现。

(二)感性思维

怎样感性的进行音乐欣赏呢?这指的是听者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情绪审美以及听觉审美的愉悦体验,而不是为了在音乐的表现之中获取什么的一种音乐审美方式。这种音乐欣赏的方式带着很多的先天的意识特征,并且心里的过程只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的前两个阶段,也就是从知觉到想象这一阶段。在进行音乐审美时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很多的音乐作品都不能够明确其所表达的对象;第二,即便是能够明确其所表达的对象,也不是各个段落都对应所要表达的对象的;第三,普遍的存在只是满足于情绪和听觉的音乐作品审美方式。这些情况能够体现出专业听众和非专业听众之间的差异,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带有感性的对音乐进行欣赏的听众是大有人在的。

二、音乐欣赏的类型

(一)偏重于感受音乐的外在形象和音响的欣赏方式。这种欣赏音乐的方式主要侧重于感性的感受层次,其欣赏者的注意力被乐曲音响结构和感性感知吸引了过去,不需要其他的条件,只是单纯的为了满足听觉的感性体验。人们在进行这种欣赏方式的时候,其身心被音乐的一些基本的声音要素吸引了过去,心灵被音流所引导并从中得到很多的愉悦感,使得自己沉浸在音乐当中,只是为了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一些微妙的情绪变化。这种欣赏音乐的方式是最为普通和直接的音乐欣赏的方式,比较适合进行一些情绪鲜明音乐的欣赏,适用于很多的人。

(二)偏重于体验和理解音乐所表达内涵的欣赏方式。这种音乐欣赏方式特点在于,欣赏者不但要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沉浸在音乐当中,还要使用理性思维分析音乐音响的形态,再以音乐的形式为基础进行想象和联想之后,与自己的音乐经验和生活经历相结合,让自己理解和体验到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的情感态度和现实情况。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虽然感性思维是比较直接和常用的,但是还有很多的欣赏者渴望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使用逻辑和概念来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这会使得这些欣赏者提高音乐理解的深度,增加音乐的感受范围,最终提高音乐情感的感受。这种欣赏音乐的方式比较适用于一些具有哲理性、思想内涵比较深刻、结构偏向复杂的音乐作品。而且使用这种欣赏音乐的方式,欣赏者还需要尽可能的了解音乐家的社会经历、身世、性格以及文化背景等,再将这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便能够更加完整的感受到音乐的美了。但是欣赏音乐是为了得到耳朵的感性样式和情绪体验等审美的愉悦,如果过分的重视音乐之外的东西,将会远离音乐欣赏的方向,这是得不偿失的。

总结:音乐欣赏作为一种人们心理多方面的体验过程,其不但有阶段性,还具有连续性。不同的音乐作品面对不同的听众和不同的时期,其所能够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不同的。当今社会,人们正在面临着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只是单一的欣赏音乐不能够满足人们在音乐审美方面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音乐欣赏将会成为未来音乐欣赏的主流。每一个欣赏音乐的方式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而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这看似相互矛盾的统一体在其中穿插,在进行不同的音乐审美时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所以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需要将这两个元素充分的调动起来,使我们能够得到更完美的音乐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C].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3.466.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篇10: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三)粗略性

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四)想象性

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二、形象思维在物理解题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人类从事各种活动,往往需要对两种思维方式协同使用,对于物理解题活动来说。亦是如此,专家的大脑中有着丰富的形象贮备,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他们总是先根据问题情景构建出清晰的物理图象;尽可能利用图形来反映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及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善于在头脑中对有关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类比、整合;想象可能发生的情景。所以,专家往往对问题的形象有着较强的直感能力。而一般人的大脑中,形象的贮备相对贫乏,他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善于从形象上去把握问题;一接触到问题,就企图立即建立有关的求解方程,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那么,在物理解题中,形象思维究竟能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一)表征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将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统称为表征,认为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在物理解题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维方式。由于形象思维的形象性和整体性,使主体容易对问题的实质和解题的关键产生直感,从而触发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

例1A、B两站相距60千米,A站每隔10分钟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汽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现有一辆汽车从B站向A站开出,速度也是60千米/小时。问从B站开出的汽车在途中将会与从A站开出的几辆汽车相遇?(设B站的汽车开出时,A站恰好有一辆汽车开出。)

对本题,我们可以用如图1位移图线来直观地表征,由图线(相交点)可知,B站开出的汽车将与A站开出的11辆汽车相遇。我们还可以用如图2的图形来表征,即B站的汽车b刚开出时,A、B之间已有5辆汽车,同时有一辆汽车a刚从A站开出。这样,b将在A、B的中点与a相遇。可见,在前半段路程上,b车将与A站开出的6辆汽车相遇。同理可知,在后半段路程上,b车也将与A站开出的6辆汽车相遇。除去在A站遇到的一辆,可知b车在途中将与A站开出的11辆汽车相遇。

(二)先导作用

在求解物理问题时,主体运用形象思维对与问题相关的各种情景展开广泛的联想,提出有意义的猜想,这可以为问题的分析和推理的进行大致指明方向,避免解题陷入盲目的境地比如:

例2、水平桌面上有一叠圆形金属片,摆放形状如图3。最下面的一块重为G,面积为S/2,它相邻的上面一块金属片重为G/2、面积为S/2,以此类推,金属片的重量和面积均逐渐减半,一直叠下去。则自下而上三块金属片,每块金属片上表面受到的压强之比p1:p2:p3多大?桌面受到的压强多大?

本题乍看上去似乎很难求解,为此我们先从形象上做如下的考虑:将各金属片的形状转化为一系列的矩形,并自下向上按1、2、3……编号,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第1片以上的各片的总面积等于第1片的面积;第2片以上的各片的总面积等于第2片的面积……以此类推。根据题意,可知重力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第1、2、3金属片上表面受到的压强之比为1:1:1。桌面受到的压强为P=F/S=2G/S。

(三)支持作用

物理解题需要严谨的推理运算,形象思维可以为这种逻辑推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运用形象思维,可以使主体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生动清晰的物理图象,这是抽象思维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例如,当呈现问题:“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3牛、4牛、8牛,它们的合力能否为零”时,我们的头脑里通常出现一个示意的三角形。借助这个三角形,再分析它的三条边是否可能分别是3、4、8,然后作出判断。

三、物理解题中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意象

意象是人脑再现出来的某个事物的写意的形象,它既可以是由若干个同类事物的形象概括出来而得到的观念性的形象,也可以是被模式化了的某个事物的基本形象、由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各种形象信息经过一般化和典型化,便可成为意象而贮存在主体的大脑中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意象相当于抽象思维中的概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爱因斯坦说:“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进行在可以传送给别人的、由文字或别的记号建立起来的任何逻辑结构之前。上述的这些元素就我来说是视觉的,有时也有动觉的。通用的文字或其他记号只有在第二阶段才能很费劲地找出来。”

对于物理解题来说,主体完善的意象系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例如问题:图5所示,在半圆形支架上,用两根长为半径的细线1、2悬挂着重为G的小球。现让A端固定不动,让B端逐渐沿圆形支架逐渐向上滑动,使线2从水平状态逐渐变为竖直状态。判断这一过程中,两根细线拉力的变化情况。我们头脑中出现的是与问题相关的矢量示意图,如图6所示,线B端的滑动表现为图中矢量T2的道时针向的转动。由图可见,这一过程中,细线1的拉力T2将逐渐变小,细线2的拉力T2将先变小,后变大。当两线相互垂直时,拉力T2最小;当细线2处于竖直状态时,拉力T2=G。

除了图形意象,物理意象还包括图式意象,如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形象性材料,都可以成为图式意象的载体。比如:

例3一长列火车依惯性驶向倾角为a的小山上,当列车完全停下时,列车一部分在山上(如图7)。试求列车从开始上山到停下来所经历的时间。列车全长为L,摩擦不计。

对本题,设整列车的质量为M,列车山上部分长为x,质量为Mx/L。选择山基为x轴坐标之原点,方向沿山坡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列车受到的合力为

当得到上式时,如果主体的头脑里能出现简谐振动判别式F-X的图式意象,便可确认这是周期为的简谐振动方程,于是感悟到列车从开始上山到停下来的时间等于振动周期的1/4,即。

(二)直感

直感是运用意象对具体形象的直接判断和感知。直感的实质就是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意义的意象去对照当前问题中有关事物的具体形象,从而使主体对当前问题的模式作出判断,迅速确定解题思维的方向和途径。比如:

例4 如图8所示,有一聚光束穿过一遮光板的圆孔后会聚于板后10厘米处的a处,若在圆孔内嵌入一块凸透镜,则光束将会聚于板后5厘米的b点处,求该凸透镜的焦距。

在图8中,设想有一点光源放在b点,则据光路可逆,可知它将在a处成一虚像。由此可直感到本题实质上是已知物距U=5厘米,像距V=-10厘米,求凸透镜焦距的问题。于是据透镜成像公式,即得

像这种用普遍形象(称为类象)的特征去比较具体对象(称为个象)的形象,根据形象特征整合的相似性来判别个象是否与类象同质的思维形式,我们称为形象识别直感,它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形象在变式情况下的再认,以及在复合、综合形态下的分解辨认。

例5 如图9甲所示,在离地面高为h,离竖直墙的水平距离为山处,有一个弹性小球以初速度V0向墙水平抛出,与墙发生弹性碰撞后落到地面上。试求落地点与墙的距离S2(设球与墙碰撞时动能没有损失)。

本题小球的运动过程可分两段,其轨迹分别是AB和BC,AB段是平抛运动,BC段是斜下抛运动。将平抛运动补全,要得完整轨迹ABD(如图乙所示)。这一直感启示我们:将BC以墙为轴转过去180o,可能正好与BD重合。利用弹性碰撞规律,我们容易证明这一点。于时所求的S2为

如上利用已有意象模式,对新形象进行补形,将局部形象纳入整体形象之中的思维主动脉式,称为模式补形直感,它在形象思维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竟义。正如美国哲学家鲁首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所写的:“把不完整的东西补足,乃是理性能力的一个最基本的本领。”

例6有两条船甲、乙在河中相向行驶,甲顺流而下,相对于水流的速度为v1,乙逆流而上,相对于水流的速度为v2,且v1>v2。当两船相遇时,有一顺流而漂的竹筏正好在两船边上。再行驶一段时间后,两只船同时掉头返回行驶,而两船相对于水流的速度不变。问哪一只船先遇到竹筏?

对本题,我们联想起另一个相似的情景:有两人在行驶的更车的过道上相向而行,两个行走的速度不同,到了某座位边两个相遇。再行走一段时间,两人同时返回以原来的速度行走,那么两人必在原来的座位边相遇。将两种情景进行类比:人相当于船,行驶的列车相当于水流,座位相当于竹筏,我们便可判得原题中两船将同时与竹筏相遇。

像这种通过比较新形象与已有意象的相似性,使新形象与已有意象系统相联结的思维方式称为形象相似直感。物理解题中对问题的变更和转化往往有赖于这种直感。

(三)想象

想象是头脑中对已有意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的意象的思维过程,它是最有创造性意义的形象思维的形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的想象是对已有意象的一系列直感的联结。在物理解题中,空间形象的想象,物理图象的想象,特殊状态和理想状态的想象,假设情景的想象等等,都是解题思维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比如:

例7从某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V0,将一把弹子向各个方向撒出去。试说明各弹子均为空中的任意时刻,所有弹子位于怎样的一个曲面上?(不计空气阻力)

对本题,先设想如果所有弹子的初速均为零,则它们将同时沿同一直线做自由落体运动;再设想弹子抛出时,重力突然失去,则弹子将沿不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各弹子将处于同一个半径均匀增大的球面上。由此可想象到,本题中,弹子将处在一个半径R=V0t(随时间均匀增大),球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球面上。

四、如何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现代科学表明:人的大脑可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管语言、逻辑数字的运算加工,而右半球则主管音乐、美术、空间的知觉辨认。从思维角度看,即人的左脑主管抽象思维,而右脑则主管形象思维。人的思维活动往往是通过左、右脑机能的“谐振”来完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培养能力。这里所说的大脑的功能应既包括左脑的功能,也包括右脑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能力理应既包括抽象思维能力,也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在以往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这完全是正确的。但是,应当看到,相对而言,我们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却重视得不够。这不但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不到完善,同时因为抽象思维缺乏形象的有力“支持”,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增加形象贮备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思维(即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抽象思维是如此,形象思维也是如此。作为形象思维生动性的形象的东西,并不是主体的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根源于现实中的东西。离开了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当重视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要重视实验,充分运用电化教具和图表、模型等直观手段,要善于用形象说话,用生动的比喻和类比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二)强化想象训练

想象是最富有意义的形象思维形式,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教过重力后,可让学生想象“假如突然失去重力”后的情景;教过摩擦力后,让学生想象“毫无摩擦的世界”;教过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后让学生想象“假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或“地球自转速度加大后的情景;等等。

(三)重视定性分析

形象思维是对问题整体、概略和方向性的把握,重视对问题的定性分析有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呈现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知觉,想象问题情景,构建典型形象,揣测物理变化的趋势。同时在纸上画示意图、受力图、光路图、电路图等,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象,然后再运用物理规律进行推理和演算,得出定量的结论。

(四)提倡数形结合

上一篇:九年级物理 15.5《机械能及其守恒》教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