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信息技术

2024-08-09

数学与信息技术(共11篇)

篇1:数学与信息技术

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西北师范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张定强

【摘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为促进数学及数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课程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学课程理念、数学内容选取、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2:数学与信息技术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篇3:数学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意义和认识

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可以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需要教育不断的发展, 因此, 信息技术和数学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 就是取长补短, 用信息技术获取更丰富有关数学教学的内容,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都是两者整合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高效整合

(一) 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优化数学知识

数学是从生活中得到的, 因此要应用于生活中. 但是很多数学概念抽象, 小学生年龄又小, 不能很清晰的理解概念的意义. 但是借助于信息技术, 可以把概念具象化,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 理解概念的意思. 在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中, 《 生活中的负数 》 这节课, 里面首次提到了负数的概念. 小学生不能理解负数到底是什么, 但是通过信息技术, 就可以了解到负数是什么. 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很齐全, 因此可以在这节课讲解的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 制作冰的形成以及融化的过程和温度的关系的微视频或是小动漫. 让学生了解, 想要堆雪人首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温度要求, 想要穿裙子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温度要求, 在这一过程, 自然而然的体现了负数的概念.

(二) 能够保证学习目标达成

信息技术的使用就是为了完成数学教学的目标, 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有效的, 简单明了的把数学知识和重点难点展示讲解. 比如,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中, 《 长方体 》 这节课, 会讲解长方体的展开和折叠有关知识, 同时还会讲解露在外面的面. 但是关于长方体的折叠和展开, 就涉及了立体图形, 有些学生的立体感还没有形成, 因此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会有困难, 但是利用多媒体和投影仪, 可以把长方体的展开以及折叠立体化, 形象化, 让学生亲眼看见长方体的折叠和展开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三)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 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在数学课堂上, 可以设计更多的教学环节,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学教材中, 《空间与图形》这节课, 讲的是空间和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的抽象, 尤其是对空间的理解和立体图形的学习. 立体图形的学习难点在于能不能通过立体图形的某一个面, 看到被遮住的面是什么样的. 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就可以全方位的展现立体图形的每一面, 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立体图形. 尤其是生活中会有些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学生也很好奇, 这样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和投影仪, 把这样的立体图形的每一面都展示出来, 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立体图形的魅力.

(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有趣, 同时还可以满足小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的好奇心, 生动的讲解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 激起学生的数学兴趣, 让学生学习不再成为负担. 比如,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 《小数乘法》 这节课涉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 尤其是在生活购物中, 最能体现. 而利用多媒体和投影仪, 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购物超市, 组建买礼物的游戏, 让学生选择商品, 并且自己算账付钱, 如果算错结果, 就要退出这个游戏, 谁能坚持到最后, 谁购买的最多, 钱数最大最正确, 谁就是赢家, 老师可以奖励奖品.

结束语

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 改变了我国陈旧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上不断的创新, 更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变也更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感觉. 尤其是信息技术与数学的高效整合, 可以添加更多和数学有关的、 生动的教学实例和内容. 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小动画等, 潜移默化的就接受了教学的内容, 同时再有老师对数学知识的专业讲解, 让学生对数学不仅感兴趣, 还可以对数学理解的更透彻.

参考文献

[1]杨丽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华声卷1) [C].

[2]王琳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运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篇4: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97-01

一、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标

1、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学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

信息化学习环境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环境,它是由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数字化学习资源两大主要部分构成。这种学习环境具有数学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等特征。与此同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中运行的学习资源,特别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读物、各种网上资源等等。学习资源具有符合中学数学课程教学实际,资源丰富多样,并具有获取的可随意性,即时且便于操纵处理,可进行多方面、多层次探讨,学生、教师彼此交互讨论及可再生等特点。在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中,网上讲授、网上演示、网上指导、网上评价、自主学习,相互研讨,虚拟试验等各种教与学的活动才能有效实施。

2、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学变革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形式上的简单结合,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的重构。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教师的语言、文字图像、模型、实物等;数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班级授课组织行驶中的教师讲授学生听;师生的互动主要是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教师采取口头、书面形式解答、指导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面向课堂上的全体学生,为单向的信息传播;教学信息传播形式较为单一。

二、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1、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认知的原则

数学科学的最大特点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和应用性于一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的认知。在数学课上使用信息技术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动、界面的漂亮,而应注重有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有些内容过去单凭教师的“说”,学生不好理解,现在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讲话”,抽象与直观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2、信息技术的作用与教师的作用优势互补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教师的作用。有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宣称现在已经到了与粉笔黑板告别的时候了,另一种则认为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教学是成功的,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那是未来的事,现在没有这种必要性。以上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一方面教育需要技术,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但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所以应该采取优势互补的教学策略,既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数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考虑到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交互性还不够灵活,我们强调传统教学的优势必须保留。教师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必非用信息技术演示,需要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就不要马上展示一个具体直观的画面,需要让学生动手计算画图时就不要借助信息技术。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哪些课适合于信息技术,怎样用,用多少时间,课内与课外怎样结合等,这些都值得研究。另一方面,不能低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方面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与课本和数学词典不同,信息技术不是简单地表述数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用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树形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是支持传统的数学教学,而且是改造传统的数学教学,创设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现代化数学教学。

3、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的原则

这是指计算机要用地恰到好处,恰好针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和教学的需要。传统教学中对轨迹的形成过程、测量及精确性、动态表现任意以使学生发现规律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限制。计算机强大的对数据和图形的处理能力以及一定的交互能力对数学教学都极有价值,在上述多方面是传统手段力所不能及的。

4、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让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活动中,甚至是自做课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认知。计算机有很好的交互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以便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促进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外在辅助工具,同时也是数学课程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需要明确影响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探寻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保障。

篇5: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根据课题的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新教学模式探索.我们实现了课件共享,并有30%的教师通用过网络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探索.通过老师们的教学实验,我们归纳出这样几个模式.A、演示型;B、交互型;C、网络型.教师们通过实验和讨论,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在以下五个关键处“运用”作用最佳.能使数学教材“活动”起来.第一, 在新旧知识连接处;第二, 在教学关健处;第三, 在教学难点处;第四, 在学生思维困惑处;第五, 在学生思维转折处.(4)、我们努力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的转换,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综合方面差异,做到有的放矢,恰当运用,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索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转变为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5)课件制作研究

A、作平台软件的选择

要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课件,应必须要选择好制作软件.目前在市场上的制作软件和平台有很多种.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等.我们学习研究各种软件的特性,要求教师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制作 水平选择适当的制作软件.B、本的编写

脚本是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正如拍摄电视片就需要有分镜头脚本.撰写脚本要以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为依据,要考虑许多心理因素和美学效果,撰写脚本的步骤: 编写初稿→绘制画面→标注说明→重叠检查→编排顺序→绘制课题流程图 C、课件制作

课件是用来指挥计算机执行教学任务的计算机程序,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具体表现.在完成稿件系统之后,教师利用各种课件制作工具,根据脚本给出的内容进行课件的程序设计.2、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本课题组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该用什么模式组织课堂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1)用电脑创设“情景”,改善认知环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查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获得纯粹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而大多数学生并未都达到这一发展水平,即使在某一领域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其他领域都不一定达到,因而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利用CAI课件展示,可以色彩鲜明地显示线条的移动,图形的变化,有效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事物.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趣的故事画面创设问题情景,提与知识有关的问题或则造成悬念,学生疑中生趣,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现代数学教育接轨的崭新平台,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能逼真地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在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生愉悦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乐趣.(2)化抽象为形象,增加直观教学的感染力

数学是抽象的,电脑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特别是形象、生动、逼真的三维效果,有助于学生尽快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如,讲授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时,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旋转”或“围成”的.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图形的旋转形成过程,学生很快在大脑中形成图形在空中变化的现象,并能正确区分“旋转成”与“围成”立体图形的空间变化的特点,演示图如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提倡数学生活化,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现代教师就应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其生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供数学生活化的场景和机会,从而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以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3)注重联系,建构新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探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习得新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一道题目,以开放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已知到结论,采用设疑、观察和演示,步步深入,层层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往往能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这不仅加强了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训练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是主动参与,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精神,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应用网络教学虚拟丰富的情境,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4)诱导层层深入,展示问题产生的过程

多媒体给数学提供了“实验”、探索的工具,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与现代数学教育接轨的崭新平台,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能逼真地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在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5)通过数学实验,挖掘数学内在规律

课题组认为要解决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内容多、负担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教学,构思数学实验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并做了许多尝试.由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熟悉的、喜欢“玩”的计算机解决几个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用所学的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酸甜苦辣.“做然后知不足”,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在实验中的观察、认识、发现、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事实上,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一切脱离活动的数学课都会成为教死的数学和死学数学.教师若能在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将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认知结构的发展.进行的一次数学实验,……这时学生们已由传统的“听”数学、“讲”数学、“死学”数学转变为自己“实验”数学,这个小小的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尽管此次操作活动的时间有限,但所提供的灵活的图形实验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们的脑子里.(6)及时反馈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计反馈题,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模式之一:它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应用拓展、小结回授等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根据教材内容利用Flash、实物投影等媒体工具设计制作一些模型、图表、动画等问题情境,造成悬念,使学生跃跃欲试,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利用多媒体,通过观察、类比、实验、分析去建立概念,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自主探究].要把获得的新知加以巩固、加深,这实际上是对新知举一反三的应用和迁移过程.利用计算机可对例题、习题进行拓展,设计出各种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运用新知去解决问题可避免传统的、单一的练习型的问题情境,并且使习得的新知掌握得牢,应用得活,迁移得快[应用拓展].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对每一节课或每一章节进行归纳小结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板书功能(如文字、表格、图形、动画),多方位、多角度地对本堂课做小结,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小结回授].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采用这一模式,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某一两个环节.3、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数学信息意识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中,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能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这一技术进行数学探索活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社会.网上寻找素材,收集、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从中提炼数学题型,有意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研究成果,通过交流,表达、合作共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作出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研究气氛浓厚了,必带来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人文性和艺术性欣赏性.为小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我们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查阅读资或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自主探索知识能力和信息意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2、课题组成员通过近三年的实验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水平获得显著提高,并能有力地推动课改的不断深化.通过研究与实践,造就了一支年轻的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3、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大量节省了教师仅仅用语言去分析,用粉笔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增加课堂的教学密度化抽象为直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运用多媒体能够加强知识间联系,设计开放型、探究型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数学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素质得到提高.5、数学实验教学是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获得真实、鲜明、生动的具体过程,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主动勃勃和验证数学规律,进而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6、本课题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在设计与实施实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已经出现一批出现成果有典型课例、成功课例录像、刻录光盘、精典课件、精彩素材、优秀论文等,呈现在数学网络资源库上,供教师教学时交互通用、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时效.数学实施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可行的,必要的.九、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1、课题组分工情况 顾问:李一鸣、罗忱虹 课题组行政负责人:张丕发 课题组业务组长:林薇华

组员:梁泵贤、刘志文、饶海轮、杨心海、石艳萍、夏镭、黄志轩、陈澜、詹淑銮、吴琛、邱芹、刘思云、周慧、周小红.2、分项研究,定期汇总

(1)在2004年上半年作了实验课题《现代小学数学》毕业班验收的阶段总结报告和教学活动.(2)阶段性报告及各学期课题实验活动记录.十、附研究成果介绍

在近三年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科组15位实验教师能认真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运用现代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研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认真上好实验课,为本课题提供第一线素材.同时实验教师能相互交流,及时总结,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实验论文,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成果如下:

一、数学实验教师发表的论文、案例统计表 表格 1 林薇华、梁泵贤

篇6: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反思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教与学的需要出发,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图形的旋转”,学生缺乏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干枯的解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

篇7: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

由于大量的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多媒体题…)供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实现特色教学。

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其次,它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再次,它还利用电脑操作的便捷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及时巩固和即时反馈。例如,电脑出示练习题,计算机智能判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及时巩固刚学过的知识。

篇8:数学与信息技术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 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恰当利用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学媒体, 化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则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信息技术能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式:“没有一种数学的思想, 以它被发现时的样子公开发表出来, 一个问题被解决后, 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 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 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教师在教学中应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掀起“发明”那层“冰冷美丽”的面纱, 展现其“火热的”过程。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灵巧、大信息量等特点, 有效介入教学过程, 能促进数学思想的渗透, 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 数学课本是静止的, 借助多媒体, 创设动态情境, 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 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化抽象为具体, 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 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 利用Power 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 再现知识点, 以此突出重点, 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

在数学实验课中, 可考虑把学生分成2~3人一小组, 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 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 积极思考、讨论, 动手演算, 解答这个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 观察其进程, 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 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 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 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教师设置环境, 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 刺激学生解答问题, 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 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 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 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 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 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优化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 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堂之中。而实践中教师自制课件往往水平不高, 造成“低水平重复”, 甚至有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陷入误区, 产生负面效应, 削弱、消解了多媒体的优势。因而应把课件制作向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优化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使教师应用现有的软件资源把计算机的优势发挥出来, 进行学科教学, 鼓励学生思维多元化, 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提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层面

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 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

1.广纳信息, 增进教学效果。国内外的数学教育网站, 承载着许多学习素材和优秀课件, 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学习素材、选择习题。

2.增进交流, 提高教学水平。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师通过网络, 可以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时事形势, 把握教育教学的动态, 同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 数学教师可以进行学习交流。

篇9: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首先,我们不能盲目运用信息技术,应该首先确定小学教材中的哪些环節、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就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小学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变式训练是能够训练孩子们思维灵活的好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形式要在黑板上演练是非常麻烦并且会花很多时间来完成变式的书写,那么传统教学方式是要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课程整合后就方便很多,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很容易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就做好课件,在教学中只需要点击鼠标就会完成传统教学形式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果同一件事,让学生说过他会忘记,让学生看过他会忘记,但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做过,那么做过的就不会忘记,所以要在教师的引导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深刻的记忆知识的获得。信息技术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指导下学生会积极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寻找学习资料,提前预习学习内容,在青少年时期要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来完成,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并顺利完成课后联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索学习的好习惯。

四、利用电脑,学制统计图表。

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是制作统计图表。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在教师的帮助或一定基础上完成统计图。教学中我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果,提供统计资料,让学生学习制作。统计表的制作主要应用word制表功能;统计图的制作则应用word---插入对象---Microsoft graph 2000图表。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制表(图)的经验,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在学习完制作统计图表后,我要求学生再次回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选择一个自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再根据所选择的内容去制作一个统计图或表。作为这一单元学习的成果。学生上交的作业,出乎我的意料,内容涉及面广且富有价值。如有个人书籍收藏分类统计,家庭一定时期用水量统计,个人成绩统计,家用电脑硬盘容量分布统计,私营企业月利润统计,空气质量各城市情况统计,某班学生早餐情况统计……最后,我把评价的权利也让给了学生。先分组各自展示制作好的统计图表,并由本人介绍统计图或表,指出它的特点。再以学习小组的名义推荐最佳作品进行课堂展示介绍。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借助于word这一办公软件载体,统计图表的功能和制作,通过电脑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这种优化整合,使学科资源充分被调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拓宽了看问题的角度。

数学学科元信息技术学科间整合,不仅是内容的整合,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整合。信息技术是大众化的通用工具,我们应当把此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能力展示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只停留在单一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制作图表,或许只是一个要掌握和测试的内容,只有与数学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其真正的功效才显露出来。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制作统计图表的技能,在这一知识块的学习中确实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它可使学生从一般繁琐的制图和计算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统计思想和方法这些更实用更现实问题的学习和探索中去,使教学侧重点更明确。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好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篇10: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指出“数学课程的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鉴于此,数学教师要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同时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使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成功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巧创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崎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教学实践也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以及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起决定作用。而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各种学生喜欢的情景,从而更好的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翁。

“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兴趣就可以事半功倍,而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对每节课都充满着期待,力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作为“课程实施的最终决策者”,要努力使学生从具有开放性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成功,增进自信,“获得必须的数学”。

三、多用变式及开放性习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在条件、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改变题目图形的变式题;或者利用电脑的作图功能让学生在具有开放性结论的问题中进行自主探索的开放性习题,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把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能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在他们进行的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数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篇1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计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我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探讨,特做以下浅谈.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课外信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随着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

上一篇:招标采购管理建议下一篇:中美服务业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