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

2024-08-15

银行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通用9篇)

篇1:银行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

银行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就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的概念,以及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特征做了简单的介绍,描述了银行合规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目前我国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遇到的问题说明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 合规风险管理

一、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产生的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案和银行洗钱案等风险丑闻已经使国际上一些跨国银行认识到,这些事件大部分是因为银行自身合规风险管理失控所导致的。各国监管当局也意识到外部合规性监管不可能替代银行内部的合规风险管理,有效的合规监管必须以健全、高效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为基础。再加上2004年一些大银行所遭遇的声誉风险,使国际银行业和监管机构意识到原有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并不能使银行一劳永逸,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合规仍然是银行的一个高风险领域。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先后出台了有关银行业机构合规部门的规定。

2007年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现已席卷全球,并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让我们对银行合规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界人士对导致这场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很多探讨,固然有流动性过剩、金融创新无度,中介机构信用评级不负责任,消费者市场信心的脆弱等原因,但还有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未能严格遵守合规经营的理念,同时监管者也发放松了对银行合规风险的监管,使这场危机最终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随着银行业务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加强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更是日显重要。

二、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1.合规风险管理的概念:

合规,顾名思义就是符合规则,既包括一个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行业所公认的准则,也包括社会的道德规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5年发布的《合规与银行合规职能》中明确规定:“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2006年10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也在第三条中,明确指出:“本指引所称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上海银监局课题组在《中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中规定,合规风险管理体制是指,“银行主动识别合规风险,主动避免违规事件的发生,主动采取各项纠正措施以及适当的惩戒措施,持续修订相关制度流程和详尽描述具体做法的肉位手册.以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确保银行德健运行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合规风险管理的特征

合规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这三大风险类似,合规风险管理不善的也会导致财务或声誉损失;但是,合规风险与其他风险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合规是有法不依的结果,而巴塞尔协议中的三大风险还受到利率、汇率等因素影响,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其次,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合规风险是与银行内部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息息相关的,而其他风险只是要求对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与此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认为控制好合规

风险管理会对其他的风险管理产生促进作用,所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合规应被视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

随着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银行产品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银行主动规避违规风险,避免发生违规事件以及因违规而导致的法律制重大财物损失和声誉损失的措施之一。科学鉴定、落实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识别、评估、监测合规风险不仅是银行采取的主动控制和管理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过程,也是银行加强内部规章制度的修订的过程。

商业银行有别与其他行业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1.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具有广泛性和国际性。《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文件就界定商业银行的“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通常涉及如下的内容:遵守适当的市场行为准则,管理利益冲突,公平对待消费者,确保客户咨询的适宜性等。同时,还特别包括一些特定领域,如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也能扩展至与银行产品结构和客户咨询相关的税收方面的法律。”该文件还指出:“商业银行的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有多种渊源,包括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发布的基本法律、规则和准则、市场惯例、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规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职员的内部行为准则等。”可见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范围较其他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银行不仅要遵守本国的法规,还要遵守其他有业务往来的各国的相关法规。可见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广泛性和国际性的特点。2.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较其他的企业管理具有更高的要求。银行的经济活动不仅关系到银行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利益,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能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银行的监管要比一般企业更加严格,一旦发生违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3.合规风险管理是银行管合规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银行的营业是以投资和信贷为主的,其本身就具有极大地风险性,所以其经营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这就导致了合规风险管理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银行的管理目标是使经营风险处在可以控制和承受的范围之内,而合规风险则要求银行要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避免银行因违法而造成经济损失、声誉损失。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法可依,是其他风险管理的前提,由此可见合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银行的核心风险管理之一。

三、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相互作用

银行的风险是指其在营业过程中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与其预期收益不相符,是银行因此而遭受的直接的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把银行的风险划分到了三大风险中的“其他风险”之中,从国内外的案例来看,合规风险是其他风险的重要诱因,因此了解合规风险部门与其他风险的相关部门的相互作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我国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银行引进合规风险管理的时间不是很长,与国际先进的银行还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我国银行的合规管理建设是已经成为了我国银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国的银行与其他国家的银行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1.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是以国有或国家控股为主体的,同时发展一定数量的股份制的商业银行。2.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在境内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3。实行比较稳健的经营方针,在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和实力。4.银行依法开展的业务不受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干涉。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合规风险管理的不断重视,现阶段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大中型银行都组建了合规风险管理部门。2.合规风险管理的框架逐步明确。3.大部分银行已经开始履行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责。4.各银行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合规的重要性,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推动。

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合规风险管理并为真正从高层做起,尽管合规管理的理念已被国内大部分银行接受,但是由于时间不是很长,对于工作的展开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高层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强调员工的合规行为,并没有意识到应该以身作则;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合规文化,国内银行的管理人员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造成银行短期盈利,忽视了长期的发展;管理者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过于集中,没有精力管太多的事情,注重银行的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合规风险的管理。2),银行没有建立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生成机制,我国银行制度生成的随意性较大,往往是某各部门根据需要下达通知,要求下级机构贯彻实施,并没有对通知的内容进行可行性评估或者法律部门的审核等环节;3)没有对制度进行定期的更新,往往重视新制度的制定,却忽视了对旧制度的更新,对于不使用的制度没有及时废除,以致新旧制度并用,让人无所适从;制度没有统筹规划,缺乏系统性;执行性差,我国往往采取的措施是上行下效的方法,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难免有漏洞,为未来的风险埋下隐患。4)缺乏独立的、专业的、专职的合规风险管理的队伍,我国目前的和合规部门与国际上的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存在这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大多数是把合规部门与其他的部门设置在一起,导致合规职责难以实行贯彻落实,再加上对合规专职人员的配备不足,影响了银行对合规的重视程度;5)对员工的培训方式单一,大都是以听课的形式培训,并为发挥真正的作用,注重形势而忽视了实质。

五、加强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许多国际大型银行在世界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这些机构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监管规则等都有巨大的差别。因此,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必须符合机构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规则,否则将会面临巨大的合规风险,甚至存在被吊销牌照的威胁。而且

故 2.解答法律违规问题,避免企业因发生违规事件遭受损失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银行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使银行风险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如果某个地区的某家银行发生较大金融风险,可能会迅速传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银行机构,引发系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加上银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主要以货币的信贷为主要经济业务,近20年来,连续不断的各种丑闻及案件给银行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惨痛教训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合规风险已经成为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如果疏于合规风险管理,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己经成为银行的必须要高度重视并且付诸于行动的一件事。主要原因如下:

1.合规关系着商银行的兴衰成败。合规风险管理不善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甚至是致命的,如巴林银行作为一家拥有233年历史的老银行被一个年轻交易员的违规行为导致倒闭。法国兴业银行年轻交易员凯维埃尔利用兴业银行的系统漏洞,闯过5道电脑关卡,违规操作近一年,银行因此形成损失逾百亿(包括次贷)美元的大案。一个小小的交易员就能对公司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合规风险管理。

2.合规可以提商银行的综合竞争力。虽然合规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合规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帮助银行规避风险,还积极地促进银行将依法合规审慎经营转变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合规能够创造银行价值。目前我国银行看重的是的盈利能力,忽视了长期的发展,而构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为银行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以此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4.构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符合国际发展的需要,为使我国以后能更加适应国际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银行合规管理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就为提高我国的其他方面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上海银监局课题组

2.《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出版社聂明

3.《合规与银行合规部门》巴塞尔委员会

4.《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困境与突破》刘红林

5.《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研究》山东大学 成文

6.《农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杨明

7.《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法制与社会2008.2徐彬彬

8.《外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谢治春

9.《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北京交通大学 杨燕羽

10.《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13陈姗

11.《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再造》武汉理工大学 刘少英

12.《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杨德勇 姜南林

13.《邮政储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初探》吴俊敬

篇2:银行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

——谈谈践行群众路线的几点体会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一直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作为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人员,笔者认为践行群众路线务必要“实”。

首先,工作作风要“务实”。作为银行中后台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为前台服务的意识,具体工作中要多换位思考,虚心听取前台意见,避免因工作岗位性质及风险偏好不同产生对立情绪,甚至故意拖沓,以至于影响业务发展。但是,这并不是要合规人员做“老好人”,盲目接受不合理甚至违法违规的建议和要求,而是要在面对业务发展和合规管理的矛盾冲突时,按照群众路线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要求,不急不躁,耐心与前台做好解释沟通,力求达成共识,妥善解决分歧,最终实现业务发展和依法合规水平的互相促进、循环提升,将我党的群众路线政策落实到点点滴滴工作中。

其次,工作实践要“扎实”。日常合规管理工作中,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合规管理人员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与业务、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实地调研,多听业务一线员工的看法,如此才能深入了解业务发展

实际状况。以此为基础,加强热点、难点问题的合规管理研究工作,进而提出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合规管理对策,切实解决业务发展中面临难题,为业务依法合规发展保驾护航。

再者,合规理念要“坚实”,这是以上两点的基础。合规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合规理念,从思想、行动的深处坚持合规理念,摒弃停步不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想法。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质量的好坏与合规管理人员合规理念坚定与否有很大关系,如果盲目的认为原来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实际,进而放弃对新业务、新产品知识的学习,甚或悲观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意义不大,银行业务发展主要靠业务量、靠规模,而合规管理却阻碍了业务的发展,那么,最后难免会动摇合规管理的理念,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陷入消极失落的境地。因此,合规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保障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树立坚实的合规理念,认认真真做好合规管理工作。同时,以此理念为支撑,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满足金融市场发展、业务创新发展要求,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篇3:银行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

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1)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在综合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并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2) 企业战略管理基本特征:企业战略管理是关于企业整体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管理和改变企业与外部的关系;企业战略管理要求综合考虑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企业战略管理涉及企业的变革。

(3) 企业战略管理四要素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 战略实施、战略评价。

2 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1) 有利于企业建立适应环境的思想;

(2) 有利于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思想;

(3) 有利于企业建立结构重组的思想;

(4)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3 企业领导者的战略思维

企业领导者首先是谋略家, 战略家、也就是企业家, 研究、预测把握企业的未来, 是企业家的首要任务, 要很好地完成这样的任务, 企业家必须具有战略思维, 这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3.1 企业家战略思维的方法

(1) 市场导向。企业目标应该是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而不是自己赢利的最大化。做到为客户解决问题, 以达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赢是企业家的关注点。

(2) 聚集目标。一个小企业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解决目标客户群的瓶颈问题, 比一个财力雄厚的大企业分散在众多领域更容易赢利。

(3) 简单有效。企业管理不是越复杂越好, 成功的企业都是化繁为简的高手。放弃一些经营领域, 简化一些组织结构和流程, 精简一些营销手段, 企业方能集中资源于最有效的领域。

(4) 集中力量。一个企业有了战略目标, 就能集中力量做精做大。

(5) 发挥特长。成功的企业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上,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6) 培养软实力。企业家要懂得如何测量和重视无形资产并运用它来管理企业。

(7) 坚持不懈。有了正确的战略, 企业家要懂得如何正确判断事情的进程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的管理手段。

(8) 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 多一个产品、管理模式、市场的实验, 企业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3.2 企业家的能力重在解决战略矛盾

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都会充满矛盾, 作为企业领导者, 最重要的任务是解决那些与战略有关的基本矛盾, 从而引领企业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进军。这些矛盾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 企业与环境的矛盾。企业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 企业只能适应环境, 而无法改变环境。有分析环境的能力, 就能解决好企业与环境的矛盾, 就能为企业寻找机会而避开威胁。

(2) 资源与目标的矛盾。企业的目标总是大于资源, 如果差距过大就容易导致战略的落空, 必须考虑二者的匹配和放大的可能性。处理好二者的矛盾, 就可以防止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3) 专业化与多元化的矛盾。作为对企业发展方式的改变, 当外部环境机会增多, 企业自身实力强时, 实施多元化就是合理的选择, 当外部环境不利或自身资源不足和竞争能力下降时, 坚持专业化。

(4) 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在现代市场条件下, 企业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必须有机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4 战略管控的任务和难点

(1) 战略管控的任务有:一是确定企业愿景与使命;二是建立目标体系;三是制定战略;四是执行战略;五是战略监控。

(2) 战略管控的难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有三个途径:一是内部培育;二是外部交易;三是战略联盟。

内部培育就是充分利用企业自己的资源专一经营、不断创新, 使自己在某方面始终走在同行的前列。

外部交易是当企业完全靠内部培育不能有效形成核心能力或形成时间过长时, 通过外部交易也可以获取核心能力。

战略联盟是一种联合攻略, 就是产业链上相关联的企业结成联盟, 通过优势互补、技术共享、共同研发, 从而减少竞争, 阻挡其他行业的潜在进入者。

5 企业战略执行及实施的办法

5.1 战略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战略沟通、战略领导组织、细化年度目标、战略执行政策和程序、职能部门战略、资源配置的重点、薪酬激励措施、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的培育、生态和环境保护等十项内容:

(1) 战略沟通。一个战略制定出来以后, 一定要和全体员工充分沟通, 要让全体员工认清战略的意义和作用, 要通过宣讲深入人心。这样, 战略才有执行的基础。

(2) 战略领导组织。实行新战略, 意味着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要专门成立一个战略领导机构, 基层单位也要相应成立战略领导组, 给企业提供战略目标和任务以作参考。

(3) 细化年度目标。每年年底要细化下一年的工作目标, 让全体员工清楚每年的工作是什么, 目标是什么。

(4) 战略执行政策和程序。战略执行必须要有政策的依据, 不可能制定战略盲目地去执行, 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必须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去办, 必须配合相关法律政策。

(5) 职能部门战略。各个职能部门要根据自已的工作范围, 制定本部门的战略规划。例如财务部门在成本费用上的全年规划是什么, 人事部门在工资分配及用工上有何规划等等。

(6) 资源配置的重点。每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需要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点产业, 平均用力不适合企业的发展。

(7) 薪酬激励措施。战略的执行必须要制定一套与战略发展相适应的薪酬激励措施。

(8) 信息化管理系统。一个现代化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灵活、高效、反映及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9) 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的最高管理境界是文化管理, 其实战略到最后就解决两件事:一是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 一是形成核心竞争力。

(10) 生态和环境保护。一个企业只顾生产不重视环境保护, 最终会给企业带来危害, 所以必须努力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

5.2 战略实施措施

(1) 营造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企业战略的落实离不开广大干部员工的齐心协力的努力, 所以企业要为干部员工创造平等竞争、心情舒畅、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 最大限度激发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精神。让企业上下全心全意谋发展, 一心一意干事业。

(2) 建设团结务实、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支有敬业精神、有奉献精神的干部队伍, 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不妥协, 带领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3) 形成一个管理创新、决策民主的运行机制。

(4) 坚持惠及民生的根本宗旨。

(5) 广泛宣传, 凝聚共识。一个企业的战略如何深入人心, 就要利用各种媒体, 动用各种宣传工具, 讲企业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战略举措, 在广大员工家属中, 掀起学习的热潮, 使他们对我们的目标举措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正确认识, 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6) 深入研讨、领会实质。企业的发展战略要靠各级企业管理者深入进行研讨, 明确深刻内涵, 领会精神实质, 依照企业的战略规划, 制定出本单位本部门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和办法。

(7) 统筹兼顾, 狠抓落实。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只有科学决策, 科学规划, 科学设计, 科学施工, 才能实现愿景。因此把握好战略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把握好各项目标和任务之间的平衡,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总体推进。

总之, 现代企业管理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战略管理, 正确看待企业战略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前瞻性, 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指导企业的战略规划, 通过制定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来指导企业的良性发展, 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培煊.管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2]王稼琼.企业经营战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3]黎群.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篇4:大肠息肉也要高度重视

结肠息肉是指隆起于结肠黏膜表皮,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结肠息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及上皮异型增生有关。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27%,据估计,癌变时间为5~15年。近年来,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每年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其中,70%的大肠癌是由肿瘤性的大肠息肉演变而来。而这,与人们不注重饮食科学、忽略身体检查是分不开的。

“我没有办法不让息肉在患者体内生长,但我可以把息肉是怎么回事,如何正确对待等问题讲清楚,这样就能让更多的患者重视病理检查,警惕息肉癌变,减少悲剧的发生。”在得知记者的采访主题后,纪小龙教授非常真诚地说道。

别把息肉不当回事

“息有多出、盈余之意,所以息肉可以理解为多余的肉,是指在人体黏膜表面上多余的、突出的赘生物。”纪教授解释道,“息肉只是一个诊断名词,在显微镜下,它可以是炎症,也可以是肿瘤,肿瘤又有良恶之分。”

据纪教授介绍,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非肿瘤性的,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有些是肿瘤性的,多由致瘤因素导致黏膜腺体增生而形成,约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肿瘤性息肉又分3种,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小的息肉多数是管状腺瘤,大一点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点的息肉则是绒毛状腺瘤。不同种类的腺瘤,癌变几率不一样,管状腺瘤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绒毛状腺瘤最高。所以,对消化系统的息肉要格外重视。

“一般情况下,体积比较大的、表面糜烂充血的、数量多的息肉,癌变率较高。 1厘米大小者为1%~2%,1~2厘米大小者为10%,2厘米大小者为40%。如果是胃镜、肠镜检查出息肉,可以夹取米粒般大小做病理检查,确定是什么性质,再决定下一步该如何治疗;如果是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下看到的息肉,就要看具体情况(部位、大小、形状等)采取1~3个月复查1次,以观察息肉变化情况,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为好。千万不能有‘息肉是良性的,无关大碍’这样的想法。不把肠息肉当回事,没过几年转变成肠癌,这样的病例我接触的实在太多了。”纪教授痛心地指出。

留心息肉4大症状

“肠道宽度有3~4厘米,本身还能扩张,所以能容得下早期体积较小的息肉,此阶段就没有明显的症状;息肉长到一定的大小后,可能导致便血,但往往因为患者粪便仅仅出现血丝或肉眼看不到的隐血而易被忽视。”纪教授介绍道。为了提醒大家注意,纪教授归纳了4种可能预示肠道长有息肉的症状——

1.大便带血: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2.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黏液,原本一天1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1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

3.便秘和腹泻:长期腹泻和便秘的患者,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

4.腹痛: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在排除大肠息肉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因此,纪教授建议,老年人别把肠道、肛周的问题都归结为“痔疮”,有大便出血、腹胀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通过医生直肠指检,同时用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等检查来排查相关疾病。

息肉,不能一切了之

小小的息肉到底用不用治?纪教授说:“这不能一概而论,在未经过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考量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我的经验是,发现息肉绝不能置之不理,先切取部分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了解其性质,若是炎性的,可考虑摘除;若是肿瘤性的,就要及时做其他检查,看有没有癌变。对于小于2厘米的息肉可以直接用肠镜切除;大于2厘米的,可在腹腔镜下做切除手术。若有癌变,就不是单纯进行手术,而是要确定可能发生癌变的范围,除息肉外还要切除其他组织,同时术后要根据患者情况辅以化疗等。”

“但肠息肉不是一切了事,它可能再度复发。因此,只要是曾经有肠息肉病史的人,都应该复查。若息肉只有1个,病理证明是良性的,摘除后可每年查1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后可改为每3年查1次。”纪教授提醒道,“肠息肉复发的另一个因素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长期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保证局部清洁,从而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比如勤洗肛门、女性保证阴部卫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多吃果蔬,少吃肉食,烹饪少用煎、炸、烤、熏的方式,减少便秘的发生,这样都有助于预防肠息肉。”

篇5:城镇化发展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城镇化是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另一个方面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质量的逐步城市化。

回顾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以往的城镇化更多地体现在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并没有相应地转移农业人口,相反,足以排斥农民进城为代价,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出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严重限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业内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达到7i定的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合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终完成。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达到39.1%,就是说,全国有1/3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世界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率从36%提高到60%属于加速期。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定要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切实解决“王农”问题。

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村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确定为中国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意味着不同的分工。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国际交易成本比较低,它的主要作用是国际交易的平台;中等规模的城市是区域交易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领头羊的作用;小城市是周边集镇的交易平台,集镇又是周边农村农副产品的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城镇化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大城市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需要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补。要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相结合,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的城镇化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

据专家估计,按照现有的生产水平,中国目前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5亿人。如果农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话,富余劳动力将更多。只有持续地、有条不紊地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才能逐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会实行城乡统筹,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制订城乡规划和研究重大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

篇6:银行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

来源: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 作者:陈少强 2014-10-11 06:36:25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定调。国有企业改革已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国家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正在酝酿之中,不少省份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已出台,其余省份也正在讨论和酝酿。社会各界普遍对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充满期待。

这种向前看的思考方式符合改革思维惯性。毕竟,大家希望国有企业改革能够释放更多的正能量,以充分调动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两个积极性,更好地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认为,在人们讨论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在和未来式样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改革的过去时。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都不能将历史相割裂。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一定要基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过去,基于国有企业的实际,抽象地讨论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任何意义。客观评价国有企业改革的过去,既不是否定国有企业的改革成绩,更不是否定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而是为了使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更加稳健。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84年。当年,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政策设计者的改革热情,也鼓舞着改革者的信心,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中国拉开了大幕。

农村改革赋予改革者以灵感——国有企业改革从承包制开始。从随后的改革逻辑来看,国有企业进程大致是:减员增效,提高效率;理顺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实现国有资产的保障增值;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规范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

相对而言,国有企业改革对国家和企业关注多,对员工利益关注少;对物的增加关注较多,对人的社会福利改善关注较少;对效率关注多,对公平关注少。

如果从人的角度看待国有企业改革,便会发现,中国国有企业因改革不彻底而导致大量社会历史遗留问题:

首先是厂办大集体问题。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国有企业为安置富余人员、职工子女返城以及残疾人就业等问题而自助兴办了大量向主办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的厂办大集体,每个厂办大集体企业下面还有若干工作小组或者小企业。这些厂办大集体对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除极少数厂办集体企业能够维持生存之外,绝大多数厂办大集体机制不活、人员富余、职工知识结构单

一、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企业产权不清,厂办大集体无法正常办理破产程序,基本上都处于工厂停产和职工失业状态。鉴于厂办大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业务和人事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厂办大集体问题的困难很快传递到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得不为厂办大集体买单——成立专门机构,拿出大量安置资金等,国有企业事实上成为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无限责任主体。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厂办大集体的改制费用与职工安置费等改革成本也越来越高。日益增加的改革成本让国有企业叫苦不堪。仅彻底解决厂办大企业一项,有可能使国有企业由盈转亏,甚至破产。厂办大集体改革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中成为越来越大的“绊脚石”,也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壳企业问题。壳企业是指不具备企业基本生存条件,没有生产经营能力,又因客观条件限制没有注销的名存实亡的国有企业。壳企业大多是在国有企业改制后形成的,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生的“怪胎”。壳企业给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带来了不少隐患:一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空壳化企业往往管理不善,少数留守人员借机将改制预留的部分资金涨工资、发补贴,对部分没有变现的门面出租收入坐收坐支,甚至变卖资产、私吞钱财。二是“债务链”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空壳型企业丧失了经营活动能力,所欠债务必然形成呆账,又无法通过破产清算偿还债权人债务,必然影响了债权人企业的发展。三是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空壳型企业的主体资格并不合法,在竞争主体上存在不公平,特别是有些空壳型企业利用执照欺诈经营,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

第三是企业办社会问题。按照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要求,国有企业要剥离企业办社会职,但目前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国有企业同时承担着生产厂区和家属社区的 “供水、供电、供热、物业”,企业每年消耗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束缚了企业发展,一些国有企业还保留着医院和幼儿园。

国有企业改革的上述历史遗留矛盾在特定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特定行业(资源开发和生产等)同时存在,这些问题也与经济转型、环境保护问题相互交替,互为因果,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在我国今后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经济增幅和财政收入增速相对下降、人口老龄化突出的背景下,过去掩盖的矛盾也逐步显现,解决上述问题就显得更加棘手。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痛下决心。从2011年开始,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用3年至5年时间,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但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地方对此有畏惧心理,怕翻旧账引起新的社会矛盾,试图将矛盾往后移。但事实表明,延期解决有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

国有企业改革已过去30年。现在,人们在讨论市场化改革,讨论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即“国富”)的同时,却对“民富”关注不够。

上述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得以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就不能算完善。中国需要痛下决心明确各方责任,尽快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提供均等化社会公共服务。

现在,是到了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上述历史遗留问题的时候了。

篇7: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

一、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一观点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由此形成的“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美国数学教育委员会 (N’es M) 在《21世纪的数学基础》中指出,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英国的《考克罗夫特报告》中提到, “将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看作教或学的类型”, 我国上海青浦县的数学教改经验主张,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选择尝试点, 编成问题”, “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 这说明, 课堂提问将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手段运用得好, 将能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性, 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所有学生都有效地学习;反之, 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 实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必须服务于学生,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它要求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 (45分钟) 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所以课上的每一秒钟都应成为有效的教学时间, 恰当地设计提问每一个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笔者认为, 一节新授课的课堂提问按性能可分为三类:复习性提问、尝试性提问、提示性提问。一般来说, 复习性提问安排在授课前, 目的要么是为学习新课作必要的知识准备, 要么是为了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作铺垫练习, 要么是搭建步入新课的“引桥”。那些为提问而提问或仅有稳定学生情绪作用的提问不如不设。而尝试性提问则是教师针对教材的重点 (或难点) 设计的具有探究性、障碍性的问题, 问题的探索空间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为度。通过学生的尝试活动 (动脑、动手、动口) 意识到问题的实质, 或悟出其中的道理, 或发现其间的关系, 或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尝试性提问是新授阶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新授阶段后的例题教学中, 不能就题论题, 而应以设计例题的意图 (强化哪一知识点) 为基点, 设置提示性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 达到通过例题的教学强化本节所学某一知识点的目的。以上三类提问, 因课而异, 如有的课直接导入好, 就不需设复习提问;有的课不设例题, 或者例题比较简单, 或通过课上练习就可达到巩固目的, 提示性提问也没有必要。而尝试性提问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问题怎样设计才是恰当的问题呢?笔者认为, 以教材的重点 (或难点) 为“圆心”, 以服务于突出重点 (或突破难点) 的尺度为“半径”画“圆”, 与重点联系紧密的“问题”为恰当的问题, 与重点关系不大不设也可的问题为不恰当的问题。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堂提问设计

为了说明问题, 现就苏科版 (九年级上第5.5节)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课堂提问来加以探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学习基础是学生已了解点与直线距离的概念, 已学过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因此, 可通过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导入新课, 并为学生学习本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奠定基础。在新授环节, 虽然涉及判定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 (二者是一致的) , 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个数判定要直观的多、容易得多, 因此, 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节的重点。在例题教学与课上练习的设计及处理中, 应侧重这一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课堂提问设计如下.

复习性提问:

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如果不给出图形, 只告诉你点到圆心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 你能判定这个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吗?

通过复习提问, 得出如下结论

d<r点在圆内;

d=r点在圆上;

d>r点在圆外。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并为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尝试性提问:

篇8:银行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简称PCCP)具有独特的性能和优点,能满足城市引水工程、供水工程、大型火力发电厂和核电站的循环水管道工程、大型排水、排污管道工程的要求,尤其适合铺设高工压、大口径长距离的输水管道工程。

PCCP在国外生产使用已有7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起步较晚。1989年山东电力管道工程公司建成了我国第一条PCCP生产线,拉开了我国生产使用PCCP的序幕。1990年之后我国PCCP行业快速发展。尽管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经过PCCP生产企业、有关科研设计单位、使用部门(业主单位)、设备制造企业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与密切配合,使PCCP的生产和使用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 我国生产使用PCCP的现状

1.1 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3500km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们对管材性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PCCP作为一种新型管材,它兼有钢管和预应力混凝土管的优点,不仅接口密封性能好,管体强度高和刚性好,而且抗渗性高,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由于PCCP的这些特性,国内纷纷投资建设PCCP生产线,截止2010年底,全国已有60多个企业建成了90多条PCCP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DN600~DN4000)达3500km。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批实力较强、生产规模较大且经济效益较好的生产企业已在PCCP行业中涌现。如:新疆国统管道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电力管道工程公司、北京韩建河山管业有限公司、山东龙泉管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巨龙管业有限公司、杭州腾龙管道有限公司、天津万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吉林电力管道工程总公司、无锡华毅管道有限公司、深圳市卓成管道有限公司、成都金炜制管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建设集团千秋管业有限公司等。

此外,新疆国统管道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青龙管业股份有限公司还相继成功上市。目前水泥混凝土制品行业仅有3家企业上市,而PCCP生产企业就有2家,这不仅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混凝土制品行业发展树立了标杆。目前还有3家PCCP生产企业正在积极准备创造条件,争取今明年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PCCP的年产量已突破1500km,到2010年底累计生产量约10000km。

1.2 国家、省市重点输水管道工程广泛使用PCCP

PCCP在我国城乡建设、工矿企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的国家、省市重点输水管道工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哈尔滨磨盘山引水工程、辽宁大伙房水库引水工程、北京市南水北调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等。

1.3 生产设备实现国产化,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生产PCCP的设备主要是引进美国制管工艺技术和设备。与此同时,国内加大了研究开发的力度,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开发研制,目前已实现了生产装备的国产化。这些设备有薄钢筒制作设备(薄钢筒螺旋卷焊机和拼接卷板焊接成型设备)、承插口钢环胀圆机、卧式/立式钢筒水压机、卧式/立式缠丝机、卧式/立式辊射机、管模、气动振动器、专用吊具和翻管机等。

在消化吸收、开发研制PCCP专用设备方面,杭州和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做了大量工作,为实现PCCP生产装备国产化作出了较大贡献;无锡华毅管道有限公司研发了PCCP管道应急抢修技术、法兰安装可靠性检验技术、备用抢修合拢管设计制造技术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顶管(JPCCP)设计制造技术,深受用户好评;此外,北京韩建河山管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PCCP砂浆保护层刮平装置、超大型PCCP专用吊具—伸缩式气动装置以及无动力翻管机等;新疆国统管道股份有限公司借鉴台湾国统DN4000 PCCP管道制造、安装经验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钢筒拼接焊工艺的钢筒组对方式、横示吊具以及穿管运输车等独到的技术首次在国内进行了应用。

目前,杭州和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江扬建材机械厂、扬州市中意建材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华光双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邦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建材机械生产企业都能制造PCCP部分或全套设备。

2 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竞争激烈,竞相压价普遍存在

目前,一些生产PCCP的企业为了争夺有关工程项目,不是在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创名牌上下功夫,而是采用竞相压价、低价微利,甚至低于成本销售,导致无序竞争更加激烈,使企业、行业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为了维护行业、企业的利益,行业和企业都要关注这一问题。一个企业靠低于成本价销售或低价微利中标是不能使企业发展壮大的,这对企业、行业都是不利的。对此应引起我们重视、深思,并探讨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虽然目前解决这一问题还有一定难度,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经过协商还是有可能解决的。

2.2 国内PCCP生产线基本饱和,不应再新建PC-CP生产线

据统计,全国已有近60多个企业建设了PCCP生产线,在这些企业中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仅有10多个,而相当多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现有生产能力远没有发挥作用。鉴于目前已建成PCCP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过大的实际情况,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应再建新厂、新线组织生产。对于有工程任务、又想自建新厂的企业,省、市、区有关部门要做好说服劝阻工作。否则不仅使国家浪费大量资金,而且也使投资建新厂的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对于有工程任务、有市场需要的地方,应充分利用当地现有水泥制品企业的条件与综合能力强、生产规模大的PCCP骨干生产企业联合组织生产供应,满足需要。

2.3 PCCP产品质量和铺设安装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PCCP设计使用寿命50年以上,美国给水协会耐腐蚀委员会的研究认为可以使用100年。我国生产、使用的PCCP能否达到这个要求,笔者认为其有待历史验证。

2.3.1 我国推广应用混凝土压力管以来,发生过几起重大质量事故

国家极为重视推广应用混凝土压力管工作,早在197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建委建材组(即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在西安召开了全国水泥管发展规划会议,会上专题讨论研究如何发展混凝土压力管的问题。会后,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家物资总局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安排专项钢材和资金,扶持混凝土压力管的生产发展,使混凝土压力管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10年底,我国已累计生产各种口径自应力混凝土管115000km和预应力混凝土管58500km,其中PCCP约10000km。

我国自推广使用混凝土压力管以来,由于设计问题(管线不设排气孔、不安装水锤消除器等安全措施)、施工铺设和使用不当(安装不到位、柔性接口变成刚性接口、超设计工压运行等)、管材本身质量问题等,导致发生多次管线事故。

现就管材本身质量问题导致事故情况介绍如下:70年代盲目追求用高自应力值水泥配置高自应力混凝土生产高工压或较大口径的自应力混凝土管,在福建一些小水电站的水轮机引水管线上使用,经实际运行百分之百失败;又如,早期对用于制管的铝酸盐自应力水泥、硫铝酸盐自应力水泥的研究不到位,在对其性能了解和掌握不全面的情况下就用于生产自应力混凝土管,导致在安徽蚌埠、湖北武汉、广西南宁等地都发生过因水泥后期膨胀过大造成爆管事故,使已铺设的管线报废,只好挖出更换,重新铺设。这不仅给国家、企业造成数千万元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也给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对行业也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少数生产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的企业,也因采用有问题的钢材组织生产或因管材本身问题,尤其是保护层质量问题导致发生爆管事故,如:山东省某水泥制品厂为山东南山集团生产的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因钢材质量有问题,导致爆管;石家庄市自来水公司曾使用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铺设管道,因保护层质量问题,通水运行几年后发生爆管事故,不得不更换;还有电视台曾报导过的宝鸡市发生8次爆管事故,笔者个人认为这条管线设计本身也有问题,没有按要求在管线上安装排气孔和管道安全装置,当然所使用的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也有质量问题;还有消息报道,湖北省有的企业生产的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由于保护层质量差和地下水位高,铺设使用三年就发生爆管事故。

以上发生的问题,教训是沉痛的,应引起PCCP行业高度重视。

2.3.2 PCCP也发生过几起不应发生的事故,给行业敲响警钟

目前,绝大多数PCCP生产企业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工艺技术规程要求组织生产,但也有少数企业生产PCCP的保护层质量有问题,不够密实,外表面很不平整,呈过大的波纹状。有的企业在生产PCCP过程中缠丝应力未达到设计要求,成为废品。在管线试通水过程中,也发生过爆管事故,检查结果是施工质量造成的,电铲把PCCP保护层及环向筋给弄坏了,这一现象说明施工安装过程中没有按要求严格执行施工验收规程。

此外,PCCP出厂前修补质量也有问题,有的企业修补质量不符合要求,管材运到施工现场,修补处存在脱落、裂纹等问题;在安装现场也出现过已安装好的管道接口处保护层有碰坏的现象,如不修补就回填土,此处就是事故隐患。在管道安装下管时首先要认真检查待安装的管子是否有碰坏的地方,如有一定要及时修补,然后才能安装。

以上这些,虽是个别企业在生产和施工中发生的问题,但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另外,在盐碱地带和有腐蚀土壤地带铺设PC-CP管道时,为确保使用年限达到50年以上,一定要对管道采用阴极保护措施和对管材外表面喷涂环氧煤沥青等防腐措施。

3 未来5~10年是PCCP行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2011年一月份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未来十年水利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7月8~9日中央召开水利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是未来十年水利大发展的动员大会。“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据权威人士分析,水利建设相关板块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和安装、水利装备和配套设施以及节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安装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约占水利建设总投资的8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每年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约3400亿元,十年合计34000亿元。水利装备、相关市场未来5年市场容量约在2280亿元,其中水泵行业、管道行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另外节水灌溉行业市场空间同样十分巨大。“十二五”期间市场容量约在800亿元左右。

以上不难看出,“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将给水泥制品工业发展,尤其是混凝土压力管行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难得的机遇。

4 结语

PCCP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和优点,目前已受到国内外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尽管我国生产使用PCCP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选用DN4000 PCCP铺设成功,标志着我国PCCP的生产技术水平、铺设安装水平、装备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篇9: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管理

一、保障性住房管理的内容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 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住房管理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准入管理、退出管理和运营管理三个方面:

1. 准入管理

一是准入条件的确定。即:根据国家政策, 结合地方政府保障能力和居民住房的状况, 合理设定一定时期内住房保障的对象和范围, 明确当地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财产收入条件和住房困难标准;二是规范审核流程。即:符合准入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如何申请并最终确认为保障对象, 从申请、登记、审核到公示的程序和流程;三是公开分配过程。即:住房保障对象被确认后到现实住房保障的过程, 包括轮候 (排队) , 配租配售到入住的过程。

2. 退出管理

一是对保障对象家庭财产收入和住房状况变动的动态监测。二是对保障对象使用保障性住房政策情况的巡查。如保障对象所配租的住房是否一直用于自住, 是否有出租、出借、闲置、出售以及改变住房用途等行为;保障对象领取的住房补贴是否全部用于解决住房困难, 有没有将住房租赁补贴用于住房以外支出的情况。三是对发现的保障对象已不符合住房保障政策要求的, 采取措施予以清退。区分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司法手段, 动员或要求保障对象及时退出, 以确保保障对象的纯洁性。

3. 运营管理

一是合同管理。通过完善配租配售合同, 明确保障对象合理使用保障性住房的权利和义务, 并监督执行。二是物业管理。努力降低管理成本, 确保保障性住房运行有序, 物业保值增值。三是收入管理。做到按期足额收取租金, 做好保障性住房配套物业的经营, 保证保障性住房出售或上市交易后政府收入的回收等, 并对其各项支出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四是借贷管理。在保证保障性住房有效运转的前提下, 及时偿还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发生的债务。

二、保障性住房管理的难点

综合湖北省各地近年来开展保障性住房管理中碰到的问题, 做好保障性管理工作有以下几个难点:

1. 保障性住房构成复杂

从保障性住房品种看, 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 在有的城市还建有限价商品住房等;从保障方式看, 有配租、配售, 有实物配租、租赁补贴;从空间分布看, 有集中成片的, 也有分散配建的;从房屋的状况看, 有新建的, 也有旧房收购改建的;从住房产权看, 有政府所有的, 有社会的、用人单位的, 还有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住户共有产权的 (如经济适用房) 。保障性住房这种复杂的构成状况, 一方面为不同层次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可能;另一方面也给做好管理工作增加了变数。

2. 保障对象情况特殊

住房保障的对象, 大体上可以分为无力通过市场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家庭、有一定能力通过市场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家庭和暂时 (阶段性) 无力通过市场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家庭三种类型, 还可分为有常住户口的住房困难家庭和暂住人口住房困难家庭。但从总体上讲, 他们都是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是一定时期内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家庭, 是住房问题的弱势群体。在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中, 如何针对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做到管理和服务相结合, 强制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对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3. 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一是社会信用档案不健全, 居民家庭的收入、财产和住房等情况无法准确掌握;二是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近年才真正开展, 没有成型的、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三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处于制定之中, 管理工作的依据不充分;四是管理机构和机制不适应, 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

4. 运营收入入不敷出

保障性住房的租金远低于市场水平, 以租不能养房成为保障性住房持续发展的障碍。加上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所欠下的巨额借贷需要偿还, 更增添了做好保障性住房管理的难度。

三、做好保障性住房管理的思考

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和运营管理, 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 能在最大程度上管住入口、严格退出、有利运营;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 则实际操作中就难免不出问题。为此, 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引入市场机制

住房保障是政府的职责, 必须由政府来主导, 但政府主导并不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中, 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千万不能走过去福利分房的老路。从长远来讲, 要研究解决保障性住房品种过多过滥的问题, 探索变复杂为简单, 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统一并轨于公共租赁住房;要研究解决实物配租退出难的问题, 探索从“补砖头”改为“补人头”;要研究解决以租不能养房的问题, 探索实行市场租金, 对不同住房困难群体制订不同的补贴标准, 变“暗补”为“明补”;要研究解决政府部门直接从事运营管理的弊端,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 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以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 重视社会监督

始终将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和运营管理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是做好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公开申报、审核过程, 实行保障性住房准入多级审核、分级公示;二是要分开配租配售过程, 实行房源和补贴公开, 阳光操作, 坚决排除人为干扰, 并及时将配租配售结果进行公告;三是要畅通投诉渠道, 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信箱、电子邮件等, 及时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信访, 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3. 健全信息系统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建立市、区、街道和相关部门联网运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公开服务平台, 并实现省级和全国互联互通, 是提高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基础。要采取措施, 加快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切实解决好当前存在的收入核定信息、财产变动信息、住房档案查询等方面信息失灵的问题。

4. 提升管理能力

上一篇:学习共和国勋章钟南山小学生心得下一篇:小学数学三年级综合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