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4-08-18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精选6篇)

篇1:《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缺失亲情养成习惯差,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的界定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课题研究的评价办法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强调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我们采用全员评价,即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无论谁评价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发展、鼓励的方面给以评价,同时提出建议。自己评,每周一次;学生评,每周一次;家长评,每月一次;老师评,每月一次。以班为单位进行。学校少先队应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和考评。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端,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3、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4、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八: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4、活动性原则。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循序渐进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九、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认真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 春游、秋游、扫墓、庆“六一”,庆元旦,特长生比赛 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献爱心”等活动。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对良好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的内涵,特征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

2.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月)1.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2.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在开展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生实际,寓“良好的行为规范”迁移于各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养成教育在我心中”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严格的督促和训练。同时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定,进行反馈激励,学生的良好习惯也会随之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摸索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模式,完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成果形式:论文、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3月)1.汇总课题研究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有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形式进行展示交流。2.准备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3.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接受课题结题验收。十一: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论证,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报告的撰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等。2.课题成员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成果,经验汇编等。3.课题成员负责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督促与指导,进行阶段研究并形成理论研究成果等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听、说、读、写、思的习惯)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调查报告。(卫生、劳动、体育锻炼、安全等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势与方法的经验汇编。

十三: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部条件: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较好的人员条件。1.课题主持人:小学教育专科毕业,他对教育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经验。

2.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人员,既包括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也有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小组,这样的研究小组,既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学会管理班级和学生,又有利于教学相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3.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因此,能保证本课题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上进行。

(二)外部条件:

1.六坝中心小学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教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入人心,广大家长必将越来越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能形成合力,促进该课题的顺利研究与实施。3.学校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保证,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十四:主要参考文献

1、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

2、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

3、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

4、纪康保《细节教育》华文出版社

5、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大众文艺出版社

篇2:《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

(一)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教育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教育,儿童阶段又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告诉我们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

我校学生中具有本市户籍及非京籍务工子弟的学生各占一半,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倍加呵护,有的学生易焦躁、任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在生活方面:他们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虑后果,他们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

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

二、概念界定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

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二)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有助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三)班主任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要包容,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学生着想,把一种信任和责任教给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在浓浓的师生情、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帮助其恢复自尊。

1、幽默引导,乐意接受宽容是一种更高尚、更诚挚的爱,是一种蕴藏在心灵深处被升华的爱。它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种,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班主任的幽默感是师生关系的“粘合剂”,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学生的向师力及对集体的归属感。学生在善意的引导中得到信任,乐于接受,并积极思考该怎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并切合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希望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个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从而渐渐养成好习惯。

2、同学宽容,温暖心灵同学间的宽容能温暖学生的心灵。伙伴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在彼此的友谊中,他们认识到责任心应该和热情关心结合起来。在集体中,他们会宽容、提醒、督促伙伴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来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在大家的宽容帮助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并 渐渐地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自我安排时间、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3、激励学生以情导行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评价激励,尊重主体地位

学生是能动发展的主体,班主任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积极激励,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只要看到学生有进步,就要热情鼓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

5、主动实践,实现自我激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因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是目标。鼓励学生到生活中主动实践,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 好习惯伴我成长”活动,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主动,取得进步。还要鼓励他们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成功与体验,并写下自己下一步的决心。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发现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由于主动实践,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与好习惯同行。从学生情感出发,以情明理,以情促思,以情促行,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关爱、宽容、激励必将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四)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全面,大多数只研究出了养成教育包括那些习惯,以及说明什么方式适合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而对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哪些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有哪些?如何做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化教育?这些方面研究还特别少,所以这将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上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为一线教师总结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

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奠定基础。

四、选题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三)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

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梳理、筛选、确定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明确1-6年级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2、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3、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4、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5、边实践边总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并将成果固化,形成论文资料。

6、建议开设德育校本课程,不断验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的可行性。通过以上研究,在实践上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为一线教师总结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

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打下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本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3、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难点所在。

(二)研究的创新点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层次性、系统化教育应该包括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系统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层次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科学化,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为一线教师总结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

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是之前研究者都未涉及的问题而且对教育实践者的指导意义重大。

三、论文提纲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进行教师、学生问卷调查;

(2)文献研究、概念界定、明确研究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梳理、筛选、确定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

(2)明确1-6年级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3)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初稿;

(4)开设德育校本课程,进行德育校本教材实践;

(5)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6)修改完善形成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将研究成果固化。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把整个研究过程以及结果系统化,整理成文。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主编.《成功父母必读》[M].华艺出版社

[2]孙云晓著.《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M].接力出版社

[3]周南照、孙云晓著.《21世界教师和父母必读》[M].新华出版社

[4]孙云晓 , 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2004.1

[5]孙学策.《三说.德育》,2004.6

[6]李文娟主编.《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M].九州出版社,2006.1

[7]孙云晓,邹泓主编.《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出版社,2006.5

[8]孙云晓,孙宏艳主编.《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M],北京出版社,2006.5

[9]孙云晓 邹泓主编.《好习惯,好人生》[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5.7

[10] 陈桂生.关于试行“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05期

[11] 王雄,陈先枝.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3期

[12]马书坤.怎样开展养成教育[J].快乐阅读,2011年09期

[13]平度 ,綦振辉;养成教育,从“小”做起[J];现代家教;2003年08期

[14]黎淦.现实呼唤养成教育[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15]任纯洁,张为琳.形成教育合力狠抓养成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7年09期

[16]李兴廉.抓养成夯实做人的基础[J].教育导刊,2005年06期

[17] 左文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18] 农保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1)

[19] 颜志强.你倒霉喽——对一名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再思考 [J].江苏教育研究.2011(02)

[20] 吴炳阳.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小学德育工作 [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1)

[21] 刘玉娟,孟万金.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11(01)

[22] 韦凤利.承传“天人合一”思想培养环境道德价值观 [J].基础教育研究.2006(01)

[23] 王玉梅.谈小学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技能 [J].现代交际.2011(01)

[24] 王守华.德育教育的基石——习惯养成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5]开原高中副校长 孟庆勇;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N];铁岭日报;2007年

篇3:《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1.家庭教育的缺失

湖南省衡东县城关一小 (以下简称“我校”) 地处城郊地区, 学生生源结构复杂, 大部分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较差, 学生日常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安全习惯都比较差。多数家长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 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 学生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 还有一些家长图省事, 花上一些钱把孩子全权交给托管中心。所以, 体现在学生身上问题就比较多。例如我校低年级学生个人卫生比较差, 经常不洗澡, 不勤换衣服, 不剪指甲, 不洗头。中高年级学生不仅卫生习惯较差, 乱丢纸屑, 不爱护环境卫生, 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学习也十分懒散, 部分学生喜欢结交社会上的游散青年, 打架斗殴, 沉迷网络, 价值观混乱。另外, 一些家庭条件稍好的孩子, 在蜜罐里泡大, 接受的完全是宠爱教育, 没有经过一点风浪, 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体现在这部分孩子身上的主要特点就是行为霸道、自私任性、生活无规律、学习不自觉、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时也给学校日常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2.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

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环境和各类媒体的宣传影响———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贪图享受、盲目追求、自以为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 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偏离。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

大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意识, 常常把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 导致许多学生在校在家两个样。

基于以上情况, 结合本校实际, 我校决定成立课题组, 确定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针对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 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入手, 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等各种途径与方法, 把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探索研究相应的矫正策略, 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净化育人环境, 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二、理论依据

⑴古人认为, “始生之者天也, 养成之者人也。”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 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则是经过人努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道出了儿童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

⑵“人的终身社会化问题”的提出。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 学校原有的概念被彻底的更新, 向所有的人敞开了大门, 教育内容也随之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

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决定了养成教育必定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时期, 少年儿童时期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为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养成教育,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习惯, 日后很难矫正, 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身受益。

⑷俄罗斯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 这资本不断增值, 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⑸2001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小学德育工作重点:小学德育工作重点主要是通过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 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原则及方法

(一) 概念界定及内容

所谓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 又称城市边缘地区。

“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我们认为, 良好习惯是有意识、有目的培养的, 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并变成人类社会需要的, 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个人行为方式。

根据我校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学生现状, 本课题主要研究城乡结合学校学生学习、卫生、安全教育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为此类学校针对相关问题研究起抛砖引玉之用。

(二) 研究目标

要体现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 通过研究和实验, 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模式, 以突出实效为主要目的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 以指导本校的工作, 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学习方面: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卫生方面:重点规范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校园环境卫生习惯。

安全方面:养成注意交通安全、活动安全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良好习惯。

(三) 研究原则和方法

1. 研究原则

⑴时代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又要反映时代特点。

⑵知行相统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⑶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影响, 学校管理, 学生自律与他律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⑷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使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达到完美结合。

⑸学校、家庭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生的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积极因素的作用, 重视抑制和清除各种负面影响。

2. 研究方法

⑴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筛选出有效的经验和个案, 为本课题提供借鉴。

⑵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 随时检测学校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成效, 并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动向, 对我们的研究进行及时评价和完善。

⑶行为训练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行为, 使之形成符合教育目标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 着眼于知行转化、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⑷活动教育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民主性教学活动方式。倡导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⑸榜样示范法。了解和学习榜样的优良品行和先进事迹, 把抽象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 使学生从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人物的事迹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 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历时三年, 具体研究步骤、思路、做法如下:

1. 研究准备阶段及课题研究开题 (2008年9月—2009年1月)

(1) 选题、申报及收集材料

(2) 成立课题组, 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3)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理论, 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了解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讨论具体做法和措施, 各成员明确分工。

(4) 2008年12月24日, 湖南省教育学会专家及衡东教研室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前期准备充分,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研究目的明确, 研究计划和方案具体规范可行, 分工明确, 专家认为本课题研究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并将受益终身, 很有研究价值。

2. 主体研究阶段 (2009年2月~2011年6月)

(1) 研究第一期 (2009年2月~2009年7月)

修订完善课题方案。初步确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研究途径、方式方法和评价策略。

(2) 研究第二期 (2009年8月~009年12月)

完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目标。进一步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研究途径、方式方法和评价策略。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系统初步形成。

(3) 研究第三期 (2010年1月~2011年6月)

深入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途径、方式方法和评价策略, 使之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并达到预期目的。

3. 总结验收阶段 (2011年7月—2011年12月)

(1) 各课题组成员依据研究收集好材料, 进行科学分析。

(2) 总结研究过程,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做好结题工作。

(3) 结集出版优秀研究论文集, 推广应用。

四、课题实施的策略

三年来, 我校全体实验教师紧紧围绕“城乡结合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的实施方案展开了研究与实验, 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城乡结合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地发展。

⒈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实验团队

课题组主要成员分别有衡阳市优秀校长、省级骨干教师、市县优秀班主任等, 因此不但有充足的一线工作经验, 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⒉开展研讨活动

2009年2月, 以年级组为单位, 围绕“良好学习、卫生、安全习惯的养成”以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的活动方式, 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摸清了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⒊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⒋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⑴建立课题初期工作会议制度。每学期期初召开课题工作会议, 交流上阶段课题研究经验和本学期课题工作安排。

⑵建立课题组成员分工与合作制度, 提高工作效率。

⑶建立课题组现场研讨交流制度, 及时交流各自的进展情况。

⑷建立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制度。

⒌扎实开展工作

(1) 开发校本资源

上下一心, 师生全体动员, 围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关于学习、卫生、安全习惯的相关要求, 群策群力, 编儿歌, 创童谣。课题组成员将优秀篇目整理后, 谱好曲, 并编辑成册, 发放到各班, 供班级晨会课学习以及课间课后传唱, 寓教于乐, 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教室里、走廊上、橱窗内、花圃里各类教育宣传画、名人名言、警示语、学生的原创标语等随处可见;由师生共同设计并定期更换的主题板报、手抄小报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大家从小处着手, 关注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每一株花草、每一颗树木、每一道墙壁、每个角落、每个橱窗的育人功能, 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让一草一木育人。

(3) 创建“书香校园”

学校成立了“书香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校长罗凯任组长, 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赵活平任副组长, 全体行政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创办了“诗意洣江”读书社, “七彩杨山”读书社和“阳光一小”读书社。课间课后, 甚至在节假日, 同学们三五成群聚精会神的读书身影汇聚成了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学校还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成长”、“与好书做伴, 与文明同行”“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伴我成长”等读书活动。每栋教学楼的每层走廊, 都新增了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读书读报橱窗安排专人负责, 定期更换;宣传窗、读书活动专栏上有每日诵读推荐和阅读之星事迹介绍;各班都设立了图书角, 同学们纷纷为班级捐书, 让自己心爱的图书成为班级共享资源, 图书管理员尽职尽责, 每天课余为方便本班同学阅读书籍而忙碌;校园网站开辟了“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专栏, 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报发生在各个班级的读书故事, 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领会读书的益处, 并能使自己的思想在学习实践中得到不断提升, 从而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 监督导行, 逐步训练

学校少先队加强监督专门成立了学校“红领巾监督岗”, 组织监督员每天值日, 以班为单位开展纪律、安全、卫生等项目内容评比, 每天中午利用读报时间, 通过“红领巾广播站”的《曝光角》进行奖惩通报, 并于每周五中午公布文明班积分情况, 月末按积分高低评选当月特类、一类、二类、三类班级, 学年末将该项目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的重要依据, 这就同时要求班主任必须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进行动态监督。

(5) 活动促进

学校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 如“学国学精髓, 扬传统美德”的《弟子规》学习实践系列活动;开展了系列读书征文活动:十月国庆节,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庆国庆”手抄报比赛和“爱祖国、惜生活, 诵读红色经典”活动;感恩节时, 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卡”制作比赛, 开展“感恩行动, 点滴日记”日记评比和“感恩心得”征文比赛;结合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的行动, 举行“我眼中的母亲河”征文比赛;“六一”期间, 组织学生开展读红色经典, 唱红色歌曲大型活动, 举行“读红色经典”征文比赛和“红歌合唱比赛”;各中队每月举行一次主题中队会, 如“文明之花心中开”“争当四好少年”等。形式多样, 异彩纷呈。有诗歌朗诵、快板、歌谣联唱、佳作展示、课本剧、小品等等。开展了“讲卫生、爱校园———争当卫生小明星”“讲方法, 爱学习———争当学习小明星”“讲安全, 爱生命———争当安全小明星”等系列活动, 举行校园学生行为习惯童谣创编和传唱比赛, “讲卫生、讲安全”警示语设计比赛。还开展了“上岗执勤, 争当小交警”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中得以全面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促进了文明行为的养成。

(6) 榜样示范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 大队辅导员对上周各班在卫生、学习、安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 同时授予优秀班级“流动红旗”;校园德育阵地定期张贴“文明三星” (即“学习小明星”“卫生小明星”“安全小明星”) 的照片, 宣扬优秀事迹, 宣传文明行为。班级中经常举行“卫生标兵”“安全小卫士”“学习之星”等评选活动, 以先进促后进。

(7) 重视社会教育, 拓宽教育的途径

县交警大队在我校设立了“白手套护学岗”, 定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与小交警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县消防大队、县人防办、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也经常与学校联合举办各种演习, 诸如火灾演习、地震演习等,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使学生掌握了不少求生应急本领。

(8) 成立“家长学校”, 实现家校共责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 通过家访、开座谈会等形式, 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 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 培养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养成等。我们还给家长们印发《学生校内表现联系卡》, 按时将学校某阶段内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向家长通报。定期召开家长会, 完善教师家访制度, 让他们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并评选出部分优秀家长, 以点带面, 争取得到他们的全面支持与配合。

(9) 开展专题教育讲座

学校先后邀请了著名教授汪志广、班级管理专家高金英教授、中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研究专家陈建飞、国际赏识教育推广讲师兼家庭教育高级研究员李建军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杨清泉博士、县教育局政工股肖秋芳股长等教育权威来我校作专题报告, 及时指点迷津, 排忧解难。

(10) 关注留守, 共同进步

学校于2010年6月成立“春蕾留守儿童之家”。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组建了以校长为首的关怀管理机构和以各班班主任为中坚力量的心理咨询工作小组, 设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代理家长档案和首批志愿者档案。“春蕾留守儿童之家”主要由“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和“亲子沟通电脑室”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还邀请到了湖南省衡东县关工委校外辅导员向琼碧老师为孩子们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工作。电脑室定期向留守儿童开放, 可供孩子们跟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进行聊天、视频等。为了让留守儿童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集结了社会各界力量, 在首批代理家长中, 有县妇联主席、副主席, 还有各乡镇干部以及优秀企业家等, 他们如同孩子的亲生父母般, 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除此之外, 学校经常举行“亲子运动会”“走出课堂感受大自然”“为贫困生募捐”“感恩社会”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于是大部分的留守儿童, 不再自卑孤僻, 学习进步了, 变得讲卫生了, 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了转变。

以上活动模式的初步形成与实施, 使我校的规范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文明礼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充分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进一步形成, 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目前, 我们正在继续探索实践, 以期在今后的规范教育中取得更大成绩。

五、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三年多的实验和研究, 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以下成绩:

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从课题研究开始, 不断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 现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90%以上的学生都认识到:只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 才会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所在班级才会评为“文明班集体”、“先进班集体”, 自己才会成为“班级之星”、“校园之星”。

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共582人次获奖。其中, 单婵嫔、萧子衿、欧阳雨晴、陈谊涵四位同学合作的《校门口安全问题研究》课题, 在2010年度湖南省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活动中, 获学生成果一等奖, 还获前副省长郭开朗的亲笔题名奖;在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中, 有赵思雨等同学2人获市级奖, 5人次获县级奖;在2011年寒假读书征文和社会调查活动中, 有刘颖等3人获市级奖;在2010—2011学年度衡东县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光辉的旗帜》读书征文活动中, 有周娣等3人获县一、二等奖;在衡东县2011年中小学《呵护幸福》安全教育知识读书征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在衡东县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党史教育读书征文比赛中, 有肖雨婷、谷汤禹同学分别获县一、二等奖;在衡东县2011年“红色经典伴我成长”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中, 我校萧子衿等同学夺得了1个一等奖, 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3个优秀奖;在2011年三湘读书月—衡阳市少年儿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红色经典读书活动展演中, 我校的周思睿等6人获银奖, 肖雨婷同学还获得了“衡阳市阅读之星”的光荣称号。

我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受到广大家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被评为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文明示范校, 一大批学生被评为市、县“文明示范生”“交通安全小明星”、“安全小卫士”。

⒉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我校原167班学生曹某, 因父母在外地打工, 长期无人管教, 上课扰乱课堂纪律, 学习上不思进取, 平时爱和社会上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交往, 蓬头垢面, 天天背着书包进出电子游戏室, 逃学, 打群架, 破坏公物, 不尊敬老师, 欺负小同学, 通过学校课题工作小组多次采用谈心式教育, 并配合班主任、家长进行教育, 该生在学习、卫生、安全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学习认真, 遵守纪律, 并积极承担班级工作, 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中学。

179班学生罗某, 邋里邋遢, 鼻子上经常挂着两条“青龙”, 衣服上油光可鉴。上课蔫头耷脑, 呼呼大睡, 下课生龙活虎, 追逐打闹。垃圾随手就丢, 作业可与甲骨文相媲美……学校课题小组深入该生家中进行情况了解获知, 罗某自幼丧母, 父亲好赌, 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 课题小组通过讨论, 就此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 通过一个学期的激励与榜样示范的持续教育, 该生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举止文明了, 穿着也整洁多了, 在校园里还会经常看见他弯腰捡垃圾的身影, 期末考试破天荒地进入班级前15名。

⒊转变了教育观念,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通过本课题研究, 所有老师都认识到: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 只有加强养成教育, 学生才会成人, 才会成才。现在我校各位任课教师既注重教书, 又重视育人, 并且在各学科中渗透养成教育, 形成了一种人人抓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 强化了养成教育意识。

通过本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自觉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收集有关材料, 外出考察交流后受益匪浅, 认真撰写论文, 教学心得。更新了观念, 改善了教育行为和实践。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成效。肖永红老师的《班博, 网络作文的一种尝试》发表在《湖南教育》杂志上;刘理荣老师的论文《博客, 推开作文评价的另一扇窗》发表在《教师》杂志总第72期上;谭文清老师的论文《小学教学自制教具一般标准之浅见》发表《教师》杂志总第74期上;王芳老师的小故事《“派克”的来历》发表在《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2011学年度第14期上, 他的课堂教学精彩片断回眸《抓动人之处, 悟高尚情操》发表在《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2011学年度第42期上, 等等。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三年中, 我校老师在各级各类赛课和论文评比中, 获国级奖4人次, 省级奖28人次, 市级奖44人次, 县级奖46人次, 镇级奖2人次, 获县级以上指导奖63人次。刘理荣等近10名教师在各级上公开示范课, 均受到区、片领导和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并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全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得到了增强, 理论修养、研究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全校教师人人有课题:马会清老师主持的学生课题《学校门口交通安全问题研究》荣获市一等奖, 省一等奖;在2010年基础教育优秀教研成果评奖活动中, 罗凯校长亲自主持的《利用网络促进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荣获市一等奖;谭文清老师报送的《小学数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得县一等奖, 市二等奖;副校长赵活平主持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荣获县三等奖;肖永红老师申报的《从班博看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荣获县二等奖。由于工作相当突出, 赵活平校长被评为衡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尹春花老师被评为衡阳市普通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⒋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扩大了社会影响

通过研究, 我们把文明行为细化为三个具体的内容, 即讲卫生、重安全、爱学习, 形成了系列化的内容体系。

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家长示范学校”“湖南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湖南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基础教育校验教改示范学校”“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省红旗大队”“衡阳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衡阳市教研教改示范学校”等。我们学校在创“湖南省示范性家长学校”中, 以“创学习型家庭”为特色, 顺利通过验收挂牌;六年级166班被授予“衡阳市2010年度普通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先进集体”;166班学生萧子衿所在的家庭, 荣获湖南省“第三届全省百户优秀学习型家庭”的荣誉称号, 在2011年11月1日“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复查活动中, “书香校园”的创建工作也作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实验学校第二轮检查评估”中, 省、市领导和专家对我校创建“书香校园”工作大加赞赏。2010年, 学校被评为衡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11年11月我校被推荐评为“衡阳市第二届书香校园”。

此外, 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绝大多数被多家网络、媒体刊载、报道。如:《衡东县城关一小举行“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庆六一活动》以《唱响红歌、欢庆六一》为题在“湖南教育在线、湖南教育新闻网”和“衡东教育新闻网”上刊载, 在“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全国少工委网”上, 作为重点活动进行展示;《衡东县城关一小举行“好习惯伴我行”演讲比赛》的新闻, 在“湖南教育在线·湖南教育新闻网”“你好衡阳网”“衡东教育闻闻网”上发表;《衡东县城关一小<弟子规>》学习实践活动在“湖南教育新闻网”“衡阳教育新闻网”“衡阳妇联网”“你好衡阳网”“教育精英网”“衡东教育新闻网”等多家网站进行了连续系列的报道。

上述这些成果, 是学校坚持以“科研兴校特色立校”为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 狠抓学生养成教育研究的结晶。

六、研究成果

1.《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留守专题》

3.《各项活动剪影》

4.《校园歌曲、童谣集锦》

5.《各班班规》

6.《优秀活动教案汇编》

7.《教师论文选集》

8.《家长论文选集》

9.《各项荣誉展览》

七、需探讨的问题

⑴学校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而家长重学习、轻德育的认识误区依然存在, 认为“学而优则仕”, 学习好是孩子的唯一出路, 其他方面都不重要, 凡是父母能做的, 他们都愿意越俎代庖。在一部分家庭中还存在反教育观, 认为这年头, 只要脑瓜子灵活, 总能混碗饭吃, 反而嫌学校的各项常规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因此, 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落实。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要真正让全体家长都重视养成教育, 整个社会还必须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⑵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需要净化。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接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都需要净化。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社会应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所有的媒体都应重视正面宣传, 减少负面影响。宣扬真善美, 摒弃假恶丑。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⑶学生班额太大,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 因材施教、个案教育很难落到实处。这种现状无形之中也增大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距离, 也就很难形成教育合力了。

总之,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学校教育而言, 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 渐进、积累的过程。因此, 只有全社会持之以恒, 齐心协力,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不足

⑴从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关系看, 存在形式主义的隐患。由于种种原因, 重德育形式轻德育内容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割裂了德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⑵从德育的过程来看, 德育过程同样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仍注重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 轻视学生自我教育的倾向。

⑶从德育的延续性看, 在习惯培养研究中,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片断性教育, 轻习惯培养内容的延续性、整体性。

⑷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 不够深入, 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 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

篇4:《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篇5:小学生养成教育开题报告

作者:》》》

一、开题背景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因此,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究其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家长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一切 , 减少了孩子为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自理能力所必须进行的学习、实践及体验的机会。孩子无法感受到由实践而获得的进步,无法体验满足与乐趣,当然也无法从由于失败和挫折中换来经验教训,其结果使学生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培养。

其次,学校德育中仍然存在着“假、大、空”的弊病。突击性德育难以使学生得到较为深刻的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品性的培养罗列在一个层次上,学生无所适从。教育中一味地回避、抵制或阻止各种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凭着教师良好的愿望,在学校围墙内建立起一个纯而又纯、净而又净的“理想空间”,于是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互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学生在“真空世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与现实世界挂不起钩来,于是学生出现了双重人格,即在学校里表现出一种教师所希望的行为品行,而一旦进入社会就滋生逆反心理,就“随大流”了。这样学校德育往往事倍功半。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型单一人才的培养上,“差”在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和陶冶上。学校的养成教育缺乏超前意识,缺乏系统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缺乏体系,教育内容枯燥乏味,教育方法单一呆板,教育途径划一封闭。因而,德育工作难以适应当今这批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的小学生,致使教育效果甚微。

二、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执行纪律过程中做到自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

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改掉农村习惯中的陋习,做到语言文明、行为端庄、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强卫生教育,树立劳动观念,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养成教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针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等养成教育训练。

2、在活动课程中,主要进行礼仪、人际交往养成教育训练。

3、在环境课程中,主要进行环保养成教育训练。

4、在书法课程中,主要进行品格养成教育训练。

5、在家、校、社区结合中,进行综合实践能力养成教育训练。

以上五块内容,从端正态度、提高能力、落实行动三个层面操作。三位一体,互相联系,互为作用。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同时,它是一个由“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

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病,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3、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4、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五:研究遵循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的方略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主课题覆盖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年级、各学科,每位教师都可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实际,选择确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统性。

4、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整体性原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又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6、时代性原则:对于学生课堂课外规则习惯的培养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六、课题组织实施方案

1、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规范队员的行为,从点滴做起。

为使养成教育日见成效,将《规范》、《守则》、《礼仪》编成小册人手一册,要求每位队员熟记在心,少先队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细则并对照细则每天进行检查,检查情况给予量化。队员在明确了细则之后要求队员从小事做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队员从小事做起。许多队员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养成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就要要求队员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走右行,见到班里门窗桌椅坏了主动修理,上学衣帽整齐,放学站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确是对队员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积累。

2、用教师的言语行动陶冶学生

教师的行为是队员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队员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对队员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对教师的行为习惯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去感染、熏陶队员。对教师的衣着、发型、化妆、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不但要用外在美感染队员,更要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开展“微笑教育”活动,与队员、同事、家长交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做到“自身正,不令也行”。

3、用制度强化

从某种角度上说:“少先队员的非智因素还不稳定,具有反复性。所以对于队员在家庭中的养成习惯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见面问好、主动行礼。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使用要采取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激发队员形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只有当行为习惯内化为队员自身需要时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习惯。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中还记载了他“席不正不坐”等一系列礼仪言行,经过两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有形成了当代礼仪。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一个外在形式的文明礼仪,可以昭示出一个团体或者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思想内涵,为了改变农村现有的传统礼仪教育,也为了培养今后的合格人才,聘请礼仪老师对队员进行礼仪训练,开设礼仪讲座,对队员进行强

化的系统的礼仪文明教育,将外在的美的礼仪言行升华到队员自身内在需求,使现代的农村少先队员的形象显现出来。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少先队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充利用好这一阵地,要求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出各学科教学的养成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写出计划安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队员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少先队员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好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教师节、母亲节、妇女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如组织队员到街道驻地、敬老院、集市、工厂去锻炼、实习,组织队员举行青岛一日游活动,参观海尔工业园,街道农业园、工业园等,让队员在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养成行为,检验养成效果,寻找在良好行为习惯中人们所给予的赞赏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队员情操的目的。

6、关注“环境”建设,适应养成教育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对队员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环境作为隐性的课堂,对队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加强校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

(1)关注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好坏,将学校每一面墙壁开辟出来,设立手抄报区、绘画区、创造区等,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队员一进校门就生活在布局合理、实用安全、整洁优美、规范有序、洁净卫生的环境中,无形中给队员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自然养成。

(2)关注家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的队员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往往教育出不同“质量”的队员,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其性格习惯等也各不相同。所以说在队员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城市的家庭父母将垃圾扔到垃圾箱(或池)里,而农村的家长出门随手就扔。如何让队员养成保护环境卫生,维护集体环境的良好习惯呢?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应担当起指导家庭养成教育的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让家长首先从自身做起,不仅要重视学业,更要重视培养队员良好的品行。使养成教育形成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7、及时总结,善于表扬,激励奋进。

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队员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队员的闪光点,利用广播站,校报等形式让全体队员了解,让队员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起到推动作用。

七:研究目标达成第一年: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举行开题仪式。完成阶段性的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第二年:达成目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

阶段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第三年: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市专家中期评估验收。

阶段成果: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第四年: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接受市专家中期评估验收。

阶段成果:阶段性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第五年:达成目标: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论文集。编写出学生养成教育校本教材

八、组织机构

顾问:潘湘云何治平

组长:尤兴胜

成员:王艳朱彩萍朱尔东姚克扣潘文琴谢小花

沈红梅王军戴萍王敏严 肃程刚于海霞

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课题组

篇6:《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1、课题组顾问(指导)

刘中义 常德市教科院计划与发展研究室主任、教授

姜胜云 桃源县教研室主任

姚建华 桃源县教研室副主任

周启安 桃源县教研室思品教研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邹波武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校 长

副组长:朱汝谆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副校长

成 员:刘志明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副校长

吴凤初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副校长

李华初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副校长

葛国清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科室主任

姚志毅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师训部主任

敬太浩 桃源县实验学校 小学部主任

袁万春 桃源县实验学校 小学部副主任

王 芳 桃源县实验学校 小学部副主任

戴朝晖 桃源县实验学校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3、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 李德斌

副组长: 敬太浩 王 芳

主研人员: 高庆华 蔡小玲 李美芳

参研人员: 童 玲 林 峰 黄 丽 郭宏忠

戴朝辉 张馨予 姚建军 余明祥

4、研究小组成员具体分工

李德斌、敬太浩课题主持 负责《方案》、《计划》的拟定,研究报告撰写、教师培训工作等;

高庆华 课题主研 各种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蔡小玲 课题主研 负责低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李美芳 课题主研 负责中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林 峰 课题参研 负责论文、课例推选,研究资料的整理等;

童 玲 课题参研 负责一、二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黄 丽 课题参研 负责三、四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张馨予 课题参研 负责五、六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姚建军 课题参研 活动的组织开展;

戴朝辉 课题参研 负责会议记录等;

郭宏忠 课题参研 资料整理与装订等。

十、研究条件(经费的保障、设备的提供、资料的储备、时间精力的保证、所在单位科研氛围及技术支持情况等)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反思doc下一篇: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