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

2024-08-14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通用5篇)

篇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

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近展-自我决定论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作 者:刘海燕 闫荣双 郭德俊  作者单位:刘海燕,闫荣双(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济南,250014)

郭德俊(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100089)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6(6) 分类号:B84 关键词: 

 

篇2:运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进展

动机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人们行为都有动机有关。体育锻炼行为也是由动机引起的, 个体有从事体育锻炼的需要, 相应的就会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想法。当这种需要与体育运动环境及其诱发因素相吻合时, 将会成为一种驱动力, 推动个体参与到实际体育运动之中。运动动机与身体自尊, 锻炼行为, 锻炼坚持性, 目标设置, 归因、人格、感觉等具有很大的关联, 因此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本文将对运动动机的概念、理论基础等简单综述, 然后再主要谈自我决定理论在体育运动心理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1 运动动机的概念和理论研究

1. 1 运动动机的概念

运动动机指的是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满足的需要或需求, 是人们参与和坚持锻炼行为的心理动力[1]。在体育锻炼中动机有助于理解运动以及激励和鼓舞人们进行锻炼。体育动机制约着学生的体育锻炼目的、态度和习惯, 同时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体育锻炼行为的作用。

1. 2 运动动机的理论研究

运动动机是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 体育锻炼的理论基础有: 健康信念模型、自我效能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2]。

健康信念模型认为, 人们会理性地预测消极健康结果, 且希望避免这样的消极健康结果, 或降低此种消极健康结果的影响, 个体决定预防或控制疾病行为取决于个体能否认识到健康的威胁以及预防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

Bandura ( 1982) 从社会认知观点的角度, 提出自我效能理论来解释特殊情景中动机产生的原因。而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念, 即个人有能力执行特定的行为, 以满足要求自身要求的情况, 而这种信念或主观评价将直接作用并影响个人的行为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 ( Self - 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行为自我决定的程度或自愿性, 它强调自我决定对行为动机的调节作用, 并注重环境因素对个体自我界定 ( 自主权) 的影响[3]。

Bandura ( 1982) 从社会认知的观点出发, 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 用以解释特殊情景中动机产生的原因。而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念, 即个人有能力执行特定的行为, 以满足要求自身要求的情况, 而这种信念或主观评价将直接作用并影响个人的行为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 ( Self - 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行为自我决定的程度或自愿性, 它强调自我决定对行为动机的调节, 并注重环境因素对个体自我界定 ( 自主权) 的影响[3]。

2 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

以有机辨证元理论 ( Organismic - Dialectical Metatheory) 为其元理论, 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 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理论的早期相关研究主要应用于实验室研究、学校体育教学及运动竞技等领域, 后期随着世界大众体育的蓬勃兴起, 研究方向转向锻炼情境中的可行性研究。

2. 1 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孙国晓和张力为 ( 2012) 发现自我决定理论能够解释、预测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基本心理需要与运动员心理疲劳呈负相关[4]。朱晓娜 ( 2011) 对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在中国运动员的适用性验证, 并发现自主性支持能正向预测训练满意度, 负向预测运动员的疲劳[5]。蔡端伟, 吴贻刚 ( 2014) 发现排球教练员训练指导、正面反馈和社会支持行为、激励内化归属感是预测运动员积极行为的关键因素, 角色认同对激励氛围内化作用显著[6]。王希 ( 2014) 研究发现运动员外部动机的内化水平与心理疲劳负相关, 并且提高自主支持能够使运动员的外部动机内化, 能预防心理疲劳[7]。

2. 2 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2. 2. 1 自我决定理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在锻炼心理学领域, 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群体, 探索自我决定理论与大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薛峰 ( 2010) 发现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与大学生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及运动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外在调节和无动机则与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及运动量呈显著负相关。郭玉良等 ( 2012) 实践研究发现自主、能力需要是影响动机的重要变量, 任务掌握气氛 ( 自主学习气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感和能力感, 从而促进内部动机的提高和缺乏动机的降低[8]。

2. 2. 2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的研究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分支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 支持三种心理需要满足的环境有助于内部动机的激发或外部动机的内化。

关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 段长文 ( 2013) 验证自我决定理论锻炼模型能很好的解释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锻炼自主性动机与锻炼意向, 且基本心理需要是自主动机与自主支持的中介变量[9]。张海军等 ( 2015) 的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为中介的教练家长式领导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力, 激励气氛在教练家长式领导行为与大学生运动员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感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10]。丁维维 ( 2014) 发现高中生自主支持的锻炼环境因素、自主定向人格、特征和内部锻炼目标满足个体三种基本心理需要, 从而促进外部动机内化[11]。

关于自主性支持这一影响因素的研究, 朱娇 ( 2014) 对435名初中测试发现体育老师、父母以及同伴的自主支持感与三种基本需要和锻炼行为呈正相关。项明强 ( 2013) 量表对664 名青少年调查, 发现主性支持和自主、能力、关系需要均能正向预测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12]。

实证研究方面, 王坤 ( 2011) 大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进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13]。陈福亮等 ( 2014) 在中国学校体育课情境下进行初步检验, 研究表明学生知觉到老师提供的自主支持感能预测3 种心理需要的满足情况, 而心理需要满足可预测学生体育课锻炼动机, 体育课锻炼动机也能预测学生课外锻炼行为、意向及情绪体验[3]。

2. 2. 3 目标内容理论的研究

目标内容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发展, 分为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 它们可以对个体动机和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不同的解释。胡敏, 项明强 ( 2014) 是我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内部目标和自主期望能够正向预测剧烈、适度运动, 而外部目标只能预测剧烈运动, 青少年的自主型动机在内部目标和剧烈运动中部分中介作用, 内部目标与适度运动上起完全中介作用[14]。

2. 3 评价

运动心理学领域涉及动机的内化研究以及自我决定理论预测、解释作用和验证国外理论在中国本土化研究中的可行性, 并在理论方面给出建议。但是研究群体单一, 涉及项目少, 同时对于无动机的研究较少, 主要涉及到外部动机的内化等方面的研究, 而无动机的负预测等研究几乎没有。

锻炼心理学领域, 主要研究运动动机的内化, 教学氛围以及父母教师的自主性支持等方面, 包括预测解释作用等的验证, 实证研究稀少, 缺乏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合, 样本研究偏局限某一个层面。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受关注最多, 但研究缺乏规范统一和规整, 对中国本土化方面的研究仅存在于验证方面没有本土化量表的研发, 缺少结合中国情境下的量表等, 从而使研究留有遗憾。目标内容理论是新近理论, 相关研究不足。

3 结束语

通过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 研究者发现在方法学上, 主要是纯理论研究和实证 ( 量表、问卷的调查) 研究结合, 但测量工具缺乏一致性, 这样研究的结果无法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应给予更多关注; 其次实践干预研究少,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涉及到实验研究和干预研究策略等的制定及实施验证; 同时研究者发现自我决定理论多采用于单一理论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是多种理论结合的方法能够减少偏差以及能多方面论证等优点, 因此多理论交叉融合和可多关注。研究主题主要涉及的是运动动机内化、教师 ( 教练) 父母等自主性支持的互动, 而与其他外界坏境等的互动少, 但影响青少年锻炼和运动员训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研究领域可给予关注。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 研究人群过于单一, 对不同年龄、地区等样本的比较较少, 具有局限性, 样本的多样化及研究的多样性更具有说服力和推广价值。最后研究多横向研究, 少纵向实验追踪验证研究, 期待以后的学者能弥补这方面的遗憾。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国内外运动动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涉及运动动机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重点介绍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近况。总结自我决定理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在后续研究发展中重点关注的方向。

篇3: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学习动机激发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学习动机;教学设计

1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自主指的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由此产生自主感或自我决定的需要;胜任指的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征服环境、拥有胜任感的能力需要;关系是指隶属于某一群体的归属需要。

2 南洋理工大学的做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其体育教学中认为,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思想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极富价值,并且尝试通过教学设计提供和改善满足学生自主、胜任、关系三种需求的教学环境,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其现有的《篮球》《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提升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加强了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的学习胜任感,也关注了学生在群体中学习的社交体验。

在《篮球》课程中,授课教师基于每个学习训练小组的整体水平进行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内容的布置和具体方法的指导。这种方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既可以让基础水平低的学生降低统一水平教学训练中的无价值感和挫败感,也为能力水平更强的学生进阶学习提供了可能。在课程中,教师要求小组内学生使用手机拍摄同组同学投篮动作,并相互进行动作的分析指导与纠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感,促进了学生间专业学习的互动交流,还提供了课内学生体育教学指导专业知识应用和实践的机会。

在《运动生物力学》课程中,针对动作分析软件使用的教学,其任课教师在动作分析软件功能及使用方法讲解的基础上,要学生分组进行室外的运动动作拍摄及视频分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析报告的小组间汇报展示。在动作拍摄中,学生可以完全自选体育项目、相关场地或参照对象。《运动心理学》课程则采用网络和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制的教授方式,整个课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络课程资源的学习任务和课程作业,但具体时间、地点、方式、学习期间的进度则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有效的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中,能一定程度上结合所选专项和自身学习能力条件进行学习进程的调节和学习内容的选择,进而通过学生学习行为的调节和引导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促进了教师灌输到学生主动要学的转变。

《运动心理学》任课教师还利用同题材选择题互动网站Peerwise改革学生课业评价的方式。在这个网站中,教师可以创建虚拟课堂,在每一个课程专题中,考核命题人角色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师生可以依据每课内容分别设计题目并维护自己的题目资源,再由其他学生在线回答这些题目,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如学生和老师可分别设计题目并给出标准答案形成题库,其他同学可以选择作答并评价该题目的设计对自己学习的帮助程度,同时可提出对答案的质疑和理由,并与出题人进行在线的交流,最后该软件系统根据每个学生设计题目的数量及答者对该题目的评价及自己题目作答数量和准确率,以及在线活跃程度等进行成绩排序。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被设计成一个竞赛答题活动,并最终和学生的考核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在其所有的课程授课中,均采取3~5人的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在更小单位的学习群体中讨论交流,更容易与彼此进行更深入的互动,也更有利于归属感需求的满足。

3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教学设计的启示

3.1 尊重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新特点

通过南洋理工大学在体育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实践成果看出,教育应该是帮助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激发和健康生长,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赋予学生自由的精神、批判性的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更应用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能力替代知识的灌输,用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替代规范的要求,用培养丰富的灵魂替代单纯的技艺练习。面对数字时代中的学生群体视图和碎片时间学习等特征,应该充分认识和适应他们学习方式和习惯的不同,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服务于他们全新的学习要求。

3.2 借助自我决定理论合理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兼顾到学生自主、胜任、关系三种需求的教学环境的营造,即在课程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例如在学生学习时间、进程速度、作业完成方式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让学生有机会来练习对自己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在课程内容设置和进度安排中应该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条件,老师要善于发现和容许学生坦诚自己的感受,并能根据教学的目的目标度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及考核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让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体会学习进步的乐趣和能力胜任感;可尝试采用小组学习、小组作业、小组考核等教学形式,努力在课堂中营造更多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可能,提升老师针对性辅导的时间,增加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老师同学听见看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3-59.

[2]刘伶燕,陆雯,耿璐璐,贾琳.自我决定理论在体操课程改革中的应用[A].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5:2.

[3]刘妍君,王才康.自我决定理论在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学行为的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43-45.

[4]郭玉良,李洪一,苏煜.教学气氛对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目标定向与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03):107-111.

篇4: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阳光体育运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发起的一项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活动。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对体育运动真正产生兴趣,才能将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变成自觉行为,真正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是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和保障,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满足个体的胜任力需要、自主需要以及关联需要具有激发个体行为的意义[1],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能满足学生胜任力、自主以及关联需要的因素,形成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一体化的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将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无动机以及外部动机转变成内部动机,从而促进其形成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自觉行为。

“翻转”课堂以及“小团体”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系统,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增强学生的胜任力、自主需要以及关联需要都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借鉴这两种方法,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自觉性的形成。

2 研究方法

2. 1 被试

注:P<0.05表示对照组和实验组有差异,P<0.01表示对照组和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选取南开大学大一两个篮球教学班作为对照班,两个篮球教学班作为试验班。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班级的教学均由同一个教师承担。

2. 2 测量

2.2.1 运动动机类型的测量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动机是由无动机、外部动机以及内部动机组成,外部动机又可分为外部调节、投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这七类动机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在自主维度上变化的连续体。随着自主性的不断提高,动机则从外部动机逐渐转向内部动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内部动机的形成,是这些动机不断内化和整合的过程。本研究对Guay,Vallera和Blanchard(2000年)编制的《运动情景动机量表》进行改变的基础上[2],形成了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自觉性量表,包括无动机、外在调节、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4个分量表,以测试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类型。测量结果发现,本量表中无动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23,外在调节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7,认同调节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50,而内部动机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2。

2.2.2 学生活动量的调节

在教学实验前,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前6个月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 ,教学实验后,对照班依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而实验班则采用小组负责人记录次数以及活动时间的方式。

2 . 3 教学实验

本实验采用将“小团体”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上的练习都是在小组之内完成,面对不同的任务以及练习内容可以满足小组成员之间的胜任力以及关系需要,并且能形成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课上所教授的内容分成不同的类型由教师编制成教学视频,发在自发研制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课下学习和练习,在课上与老师讨论碰到的问题,下课后小组成员再根据课上的内容组织练习,组长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出勤情况。

“小团体”教学是事先将实验教学班的学生根据“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等状况均不相同,每一组都有技战术以及身体素质水平高和低的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推选一名负责人,每个人都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负责人负责与老师沟通以及在课下组织同组的队员进行学习以及练习,并记录学生每周活动的次数以及内容。

3 研究结果

3 . 1 教学实验前学生动机类型以及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状况的对比分析

3.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动机类型的比较分析

在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大学生的动机类型进行了测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学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无动机的得分对照组比实验组稍高,但是进行配对T检验的结果显示,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无动机是指个体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缺乏基本的行为动力。由于本次选取的班级为大一新生,可能由于之前高考等的因素,使许多学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业上,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体质状况,因此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愿。这更好的说明了,为了让学生能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要通过设立大学体育课程加强他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以此引导他们积极地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意愿。因此,对于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有效的体育课程方式能使他们尽快的转变自己的意识,积极的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实验前认同调节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得分都很高,说明一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努力将体育锻炼的动机进行整合和内化,自主性比较高,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要针对这种状况,调动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因素,让学生的认同调节向内部动机转化。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外在动机、认同调节以及内部动机的得分在对照组和实验组都不存在着差异,这说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本情况比较相近。

3.1.2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时间以及次数的比较分析

实验前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每周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每周平均锻炼的次数为2.90次,而总时间平均为3.53h,实验组每周平均锻炼的次数为3.12次,总时间为3.49h,两者不存在着显著性。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较少,时间较短,出现这种现象与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程度以及学业压力等因素有重要的关系。

3 . 2 教学实验后学生动机类型以及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状况的对比分析

3.2.1 教学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动机类型的对比分析

经过两学期的教学实验,对实验后的学生进行运动动机类型的测量。从表3可以看出,不管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无动机的得分明显降低,这说明学生无动机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凡是上过体育课的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加深,因此发生了无动机状况向外在的动机转化的状况。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无动机得分做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利用“小团体”和“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对学生无动机的转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外在的影响因素推动无动机的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更加重视,即使一开始这部分人可能感觉,不管是上体育课还是参加课外活动都是在强迫的状况下完成的,但是通过两个学期体育课的学习,加上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提醒,一开始处于无动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获得了大大的提高,不管在小组中扮演什么角色,其胜任力得到了一定的肯定,通过与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关联需要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这部分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开始由无动机向外在动机转换。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外在动机得分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0.01),实验组的外在动机得分明显降低,说明由于体育课在大学中是必须课,因此一开始学生被迫上体育课,但是通过两个学期的体育课,这种外在的动机明显降低,逐渐认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逐渐通过这种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在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有效性,接受了这种价值观,因此,与自己之前对体育的认识相互整合,最终向认同动机转换。认同动机是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需要有一定的外在因素进行引导,而课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以及交流成为促进这种动机转换的关键。由于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在课上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探究的时间大大增加,学生的三种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因此由认同调节向内部动机调节成为势在必行的环节。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内部动机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并且实验组的内部动机得分明显比对照组高,这充分证明了这种上课模式的有效性,对学生外在动机的内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趣已经建立。只有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对体育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将阳光体育运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2.2 教学实验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对比分析

教学实验后(见表1),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次数和时间都明显提高,实验组提高的幅度较大,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与Lonsdale, Sabiston, Raedeke, Ha和Sum(2003年)的研究一致,此研究认为自我决定的动机能够增强锻炼行为,自我决定的动机能增强锻炼行为,自我决定的动机对青少年的锻炼行为在非体育课期间更具影响力,即在非体育课期间,高自我决定者具有更多的锻炼行为[4]。同时,实验班的课外活动都是在小组之间完成的,因此,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督促和相互提醒,对课外参加体育锻炼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在课内外其胜任力、自主需要以及关联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因此,形成了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在动机,进而形成了其自觉锻炼的行为。

4 结论与建议

将“小团体”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的胜任力、自主需要和关联需要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其动机类型向正的方向发展,形成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内部动机,在内部动机的推动下,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因此,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其他项目的教学上进行推广。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完善运动动机类型量表,使之可以划分不同学生的动机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动机类型,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

摘要:本研究将“小团体”和“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胜任力、自主需要以及关联需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自我决定的意识增强,使更多学生形成了内部动机,进而推动了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自觉行为的形成。

篇5: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论文

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 高中生;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18-01

一、 问题的提出

1、理论基础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代表了一个“因果关系感觉轨迹”的连续体,从完全的外部动机向完全的内部动机变化。内化程度越高自我决定动机程度也越高。

2、相关研究

在国内,多数关于动机的研究多是在Gardner 和 Lambert的理论知道下来探讨动机和语言水平的关系。很少有研究将自我决定的动机理论引入到二语研究的领域。李莹莹(2006)用自我决定的理论研究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动机。支持了自我决定的理论,并说明动机的内化程度与成绩相关。总体来说,国内对自我决定动机的相关研究还是不多,且基本都以论述理论为主,因此要想让这一理论得到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关注和实践。

二、研究意义及问题

1、研究意义

在理论上,研究自我决定理论下的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可以为自我决定的动机理论提供证据,进一步验证自我决定的动机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机制。实践上,研究自我决定理论下的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可以了解其学习的动机状况,对高中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研究问题

具体的说本研究回答以下问题:

(1)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总体态势如何?

(2)高英语水平的学生是否比低水平学生在动机内化程度上要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来收取定量数据。问卷改编自Noels设计的自我决定动机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试个人信息,如姓名,专业,性别等。第二部分是自我决定的动机问卷。采用Likert七分制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本研究者于2013年12月发给学生当堂完成,问卷不清楚的地方研究者予以解释。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中高一1500名高中生学生参加了此次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0份。问卷收集后,数据被录入SPSS13.0以做处理。此外,受试当年的中招英语成绩被用来作为受试语言水平的标准。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研究数据表明,自我决定动机是一个由无动机到整合调节不断增强的过程,其动机内化程度不断增强。

无动机与中招英语成绩形成了显著负相关,说明无动机直接对学生语言学习造成负影响。“外在调节”与中招英语成绩也构成了负相关,但却不如“无动机”影响显著。其他各成分均与中招英语成绩构成了正相关,虽然有些相关并不显著,但可以看出,其相关程度由“内摄调节”到“整合调节中的知识”在不断增强。整合调节中的满足和成就与中招英语成绩构成了显著的正相关。从无动机到整合调节,其与中招英语成绩的相关程度不断增强。

五、结论

正如自我决定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本研究中,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由“无动机”到“外在调节”,再到整合调节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内化的连续体。内化程度越高,动机水平也越高。整个高中生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相对较高,处于“整合调节中的成就”段。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自我决定动机的内化程度对二语学习者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动机的内化水平越高,其在语言学习中的成就也就相应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将语言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不断提高学习自我决定动机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李莹莹,(2006),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决定动机的调查[D],浙江大学。

上一篇:高考复习变换句式下一篇:家有老爸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