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教案—蚂蚁

2024-08-08

参赛教案—蚂蚁(精选5篇)

篇1:参赛教案—蚂蚁

蚂 蚁

教学背景

我校科学实验室设备齐全,配有室内水池、六台电脑(有网络)、一台中控电脑、投影仪。

我校三年级学生尚处于科学启蒙阶段,他们对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感性认识与直接经验。孩子们的思维正处于飞速发展期。我们的科学教学所要做的是要拓展孩子思维的面、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保持他们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养成探究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注重寓教于乐。

教学课题

蚂蚁

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单元是整套教材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通过对有生命的物体从总体上建立起初步认识,吧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本单元的四课是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分(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小动物)——总(植物动物人)的关系。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中的部分内容。

教学理念

《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的常规教学是让学生观察校园里各种小动物,能够概括出各种小动物的特征及用自己的标准给动物进行,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具有多样性。我教了两届三年级学生后发现,学生对观察小动物是十分感兴趣的,而且相对其他活动保持的热度也久。于是有了将停留表面的观察活动转变为带领学生多方面、深入观察一种小动物的想法,充分开展这一教学过程。选取常见、易捕捉、无害的蚂蚁作为观察对象,可以使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搜索引擎搜索的文库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获得更多准确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身体构造。

(2)知道蚂蚁的生活习性与它的身体构造有关。

(3)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小部分。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蚂蚁的各种资料。

(2)能够对蚂蚁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对蚂蚁展开一系列探索性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兴趣。

(2)自觉爱护校园里的小动物。

(3)感受网络给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自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活动材料:事先对校园里蚂蚁的生活环境进行勘察踩点。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每一小组准备一个观察器具(昆虫观察盒)。同时适量准备蚂蚁的食物、白纸、棉棒、塑料瓶等物品。

(2)设备仪器:实验室每一小组配备电脑(可以上网)、一台中控电脑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

蚂蚁是三年级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小动物,这种动物易于捕捉,无危险,特征明显,便于学生观察研究,是小学科学课中很好的学习材料,因此充分利用好这一学习材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安排的学习活动有说蚂蚁、捉蚂蚁、看蚂蚁、画蚂蚁、逗蚂蚁、讲蚂蚁6项,教学时间是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蚂蚁

先说知道的蚂蚁的事情。学生已经知道蚂蚁的哪些事情,让学生充分讲出,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同时也是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过程,使每一个学生的经验变成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学生一般能说出蚂蚁的大小、蚂蚁喜欢甜食、在草丛附近活动,有一部分男同学会说出蚂蚁有六只脚。交流过后,老师提问:“大家想不想看看关于蚂蚁的有趣视频呢?”学生都很有兴趣。但是老师不是直接播放,而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自行寻找有趣的视频。各小组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寻找关于蚂蚁有趣的视频,通过中控电脑在大屏幕上播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看完视频,再说想知道的蚂蚁的事情。学生想研究什么,顺应学生的需要组织安排教学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让学生谈自己想研究蚂蚁的什么问题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下来:“我想知道蚂蚁为什么总是一群一群出现”,“我想知道蚂蚁的嘴是怎样的,如何吃东西”、“蚂蚁有手脚之分吗”„„小组交流气氛热烈,学生研究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了。

(二)捉蚂蚁 正在学生研究的欲望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问:“大家的问题都很好,但是我们没有蚂蚁怎么去研究呢?”学生异口同声道:“捉蚂蚁来研究!”“到哪里捉?怎么捉?”学生先以生活经验交流捉蚂蚁的方法。我引导学生为了保证顺利地捉到蚂蚁,出发前每小组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关的准确资料。每个小组从网络上找到如下资料:蚂蚁在校园里常出现的地方、最佳的诱捕食物和方法、注意事项、准备工具。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之后我把学生带到校园的绿化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捉蚂蚁”活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神情专注、积极认真。在找蚂蚁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了解了蚂蚁生活的周边环境。出发前我再三强调注意安全、爱护校园动植物,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展开。

学生将捕捉到的蚂蚁放入各自小组的观察器具中,放入适量食物,放在实验室里,待第二天上课继续观察。

第二课时

(三)看蚂蚁

观察蚂蚁是教学的重点,要指导学生清楚观察内容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我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提示学生去观察。

1、用高清相机拍下蚂蚁的正面和侧面,投影在大屏幕上作为静态观察:提示学生可以仿照人体的结构看蚂蚁的身长颜色、身体构造,看蚂蚁是否有眼、耳、口、鼻、脚、身子;看蚂蚁的眼、嘴、脚等各部分的样子(借助放大镜观察细小分部)。

2、动态观察:看蚂蚁怎样搬运事物、如何吃东西、怎样运动等等。

我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仔细观察,力求让每个学生对蚂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下来,再进行交流。同时在观察中会发现和产生很多问题,也记录下来。

(四)画蚂蚁

为了检查学生观察蚂蚁是否仔细全面、能否抓住蚂蚁的特点?我让学生画下来,画得逼真的放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再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蚂蚁的结构资料,在自己画的蚂蚁图上标出各个组成名称,再在全班交流。不准确、遗漏的地方老师再做补充。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思考:蚂蚁的身体结构为什么是这样的?(引导学生从蚂蚁的生活习性上去思考)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当场让大家上网找资料自学,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加上第一课时中学生记录下来的想研究的问题,我把所有问题罗列在一起,在班级QQ群里发起投票:“你最想研究的问题”。然后让每一个学生在电脑上发起投票,得出一个大家最想研究的问题。(每个班级投票结果不同:有的是“蚂蚁最喜欢哪种类型的甜食?”、有的是“不同窝的蚂蚁放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等等。本文以“不同窝的蚂蚁放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为例。)然后先小组讨论拟定一个研究方案:准备什么材料、如何去操作、要注意些什么。然后在全班交流,老师帮学生做适当指点和建议。

第三课时

(五)逗蚂蚁

这节课我安排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完成他们“最想研究的问题”的实验。孩子们面对他们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时,情趣浓厚、非常认真。每个小组先在实验室里选取所以的实验器材,然后开始实验。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有疑问就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不出办法就用电脑在QQ群中向其他小组“求助”。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交流自己的实验现象:不同窝的蚂蚁放在一起时明显是“不合的”,有时数量差别大的时候会咬杀起来。同学们也都在看到实验现象的同时上网找到了原因:蚂蚁是有“窝味”的,同一窝的是一样的,不同窝就不一样。“窝味”与窝的材料、贮藏的食物和蚂蚁本身的分泌物有关。学生在这一自主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感是其他学科上难以获得的。

(六)讲蚂蚁

通过三节课的时间,学生经历了5项活动,在活动中肯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我把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做成电子相册,在大屏幕上播放。同时让学生在班上交流收获和心得。有的学生:学会了仔细耐心的观察蚂蚁,需要时可以寻求网络的帮助。有的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有的学生:非常的开心快乐„„孩子们朴实的言语表达了他们真实的想法。

教学反思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一个依据,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教学任务”,而是善于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如果按照教材上安排的课时和方式,那么很容易把教学活动变成走过场,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用好用足教学素材、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再结合网络搜索引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让学生在快乐中自觉主动学习是这一课教学设计的亮点。

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型很容易变得“有形无实”或者直接忽略,要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的第一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本课的教学活动都是从学生角度设计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充分利用了先进电脑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最想研究的问题”,虽然实验活动过程中的课堂稍显“乱”,但是所有学生始终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去,没有学习的“旁观者”,这种“乱“是有价值的,使所有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篇2:参赛教案—蚂蚁

一天,我在离外婆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蚂蚁。我突发奇想:蚂蚁是怎么搬食物的呢?

我连忙跑回外婆家拿来了一些食物,放在地上,让蚂蚁来搬这个在它们眼里的美味的巨大的食物。

我放的位置很巧,就在蚂蚁宫殿的前面。不一会儿,一只蚂蚁把头探出蚁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正当这只“侦查蚁”踌躇不前时,突然它发现了食物,就赶紧跑进宫殿去报告大王了。蚂蚁大王不禁心动了,派遣了几千名蚁工,倾巢而出,争先恐后地“跑”向了食物。

第一个来到食物旁边的蚂蚁,眼中闪着一种喜悦的光芒。它用触角传达了它的命令,使更多的蚁工来搬运这个“美味”。

“一、二、一!一、二、一!”我看见它们在使劲地搬运这个“美味”,还似乎听见了蚁工们边喊着响亮的号子,边使劲地背着食物,一步一步地向宫殿靠近。

过了一会儿,蚁工们终于把这个美味搬进了宫殿。

他们用触角传递着胜利与欢乐,我也在心里想蚁工们此时在想的事:噢!!今天晚上大王可以吃大餐啰!!我们的努力与辛苦没有白费,大王一定会大大的奖赏我们的!

篇3:法制课教案 参赛教案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关心家庭、关心学校,关心社会的情感;充分理解四大保护的内涵,从而能够主动配合四大保护,健康成长;增强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意识,自觉树立法治观念,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2. 知识与能力:

1.未成年人保护的必要性;未成年人四大保护的重要性; 2.了解未成年忍学法、懂法、守法与依法维权的关系; 3.理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必要性;

4.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

能够形成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能力;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初步掌握运用书本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法治观念的内涵及其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导入: FLASH展示: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形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意识。主要流程:

案例分析1:《小雨的故事》及保护伞形象的分析,讨论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诱惑、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构成了侵害,保护伞的层层展示,让学生形象了解四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建非常完美的“保护伞”。案例分析2:少管所的事例呈现:

师生共同分析: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和关注的原因。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侵权现象的展示,为学生营造学法、懂法,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及维权的方式。听听你的好主意:

联系所学的法律知识,对自己所受到的良好保护与关怀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对家庭与学校保护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寻找对策。联系实际,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创建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因势利导可让学生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提出合理化建议。

《今日说法》中学女生为何神秘失踪及合作探究一

结合《今日说法》中学女生为何神秘失踪的原因分析?导入合作探究一 请同学们分析不法少年、王某表哥及王某三人行为的不正确之处。谈一谈三人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2.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家庭、学校、社区及个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共同点:缺乏法律知识、法治观念,1.家庭:应当用健康的思想和品行教育未成年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学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加强管理,要求他们在校遵守校纪校规,严格作息制度。

3.社区:创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力整顿学校周边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4.个人: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争做一个好少年、好子女、好学生、好公民。合作探究二 观看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父母将要采取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父亲以牙还牙,采取的是非法手段,不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不懂法)母亲忍气吞声,息事宁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维权意识。(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国家修法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皓月网吧》的惨剧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生共同总结:国家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加大执法的力度,未成年人必须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的重要性以及未成年人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合作探究三 结合三位女生的事迹,分析学习她们什么精神? 1.你知道我国的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

2.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是怎样评价这三位女中学生的?我们要向她们学习什么? 师生互动:

三位女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能够勇于且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引以为戒

“我奉劝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务必以我为戒,学法、懂法、守法、做合格公民,成为有用人才。”

———《一个抢劫死囚的忏悔》 利用这句话升华主题,教育学生要学法、懂法、护法,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犯罪 课外实践

1.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请你对 当前的“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课件反思:

篇4:《触摸春天》参赛教案

学校名称: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中心小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100022

参赛人姓名: 卢春燕

联系电话:***

教案背景: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一篇美文如在净化自己的心灵,读文的同时,体验安静这个盲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美丽,体验生命的厚实与多彩,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样的阅读经历,便是在享受的精神大餐。教学课题《

17、触摸春天》

教材分析:

《触摸春天》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美文,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本文文笔细腻,语言丰富、优美,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教学方法:读中悟---悟中读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名人海伦.凯勒的故事课件

学生:收集残疾人的事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17、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17、触摸春天。师追问:提到春天,谁愿意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些四字的词语来形容好 1

吗?(师指名回答的同时把学生说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2、师激情的接话:是呀!我们眼中的春天是那么的美好。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繁花似锦,桃花开了,月季花也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师说的同时出示月季花、桃花的图片<配乐>)师接着说:(指着图片中的小女孩)图片中的女孩就是安静,她是一个特殊的女孩,请大家打开书,小声的读读课文,想一想安静是个怎样特殊的女孩。(学生自读课文)

春天图片地址:

《秋日私语》地址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完课文后,师指名回答安静是个怎样特殊的女孩,学生说的同时师板书:触摸春天

盲童捕捉到了蝴蝶

师小结:是呀!安静是个盲女孩,春天到了她只能用自己的心灵却感受春天,去触摸春天。可见,她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用她那种特有那种灵性去捕捉蝴蝶。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当我读完这篇课文时,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被文中那优美的语句打动了,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并把你的感受标注在旁边。提出要求:读完的学生把书拿起来。

2、学生边默读课文边进行批注,师进行巡视。(提出要求:读完的学生把书拿起来)

3、进行交流打动自己的语句。

出示句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指名读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师追问:在这句话中“流畅”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指动作协调、步履轻盈。在这句话中说明了什么?(试着知名说,学生回答不上来时给与指导;让学生看看上一个自然段)

如果学生说出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师一定给与学生肯定的鼓励:呀!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不但读懂了这句话,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文章的上文来进行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板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再找出这句话中的一组反义词。(反义词是:流畅---磕磕绊绊)

4、过渡语:尽管安静的眼睛看不到春天的样子,但是她被春天的气息吸引着,还有那句话深深的打动了你?

(1)出示句二: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这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生气的灵性抓住了。(指名读句子说自己的感受)师追问: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认为在这句话中那个词用的好。(指名说)师纠正悄然的读音,出示竟然的意思:表示出乎意料;奇迹的意思:在这里形容这件事不可思议。师紧接着追问:出乎意料,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什么事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2)师:再让学生读第二句话追问:这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说,学生说不出教师给与引导:结合前文找出上文中的内容想想)师再进行小结:这神奇的灵性指的是:来自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神奇的灵性)

(3)师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这句话。后说:我被安静这神奇的灵性所打动着,你们喜欢这两句话吗?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背吧!(自由背)出示提示让学生填空:安静的手指(),竟然(),真是()!睁着眼睛的蝴蝶被()。

5、过渡语: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出示句子:我仿佛看见了他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的感动了。

师:孩子们读到这儿,假如你就是安静此时此刻你会想什么?(学生自由说)指导朗读这句话。

6、师的过渡语:世界上除了用眼睛去看世界外,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就是用心灵去看这个世界。让我们接着往下读,还有那句话深深的打动了你。

出示句子: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张望”的意思向四周或远处看看。追问:她是个盲孩子,可是她在在张望什么?(生:蝴蝶飞走了,飞向什么地方,她多想看一看呀!)

师:你说的真好,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这句话吗?

7、出示最后一段: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让学生齐读这段话,找找那句话写了作者的感受,大声的读出来。

电子课本《触摸春天》

课文图片: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指着板书,一个盲女孩,尽管他无法用眼睛去看多姿多彩的春天,但是她可以用心灵去感受春天,去捕捉春天,我们不得不说安静是个热爱生活的孩子。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向安静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她们都在用奇迹创造自己的生活。请你读读这个故事。

(四)拓展延伸:出示海伦.凯勒的文章让学生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海伦凯勒的简介:

海伦凯勒的图片:

海伦凯勒的故事:

(五)结束语及留作业:搜集有关的故事和人物。

舞蹈千手观音的图片:

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孩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

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带着学生们到操场上蒙住双眼进行活动,去亲自体验失去光明之后的感受。有了亲身的体验,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文中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安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孩子?”为主要的问题展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工具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含义。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有所收获。

另外,这篇课文的文字很优美,光把词句的意思理解了还不是更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语言文字、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需要的是让学

篇5:参赛教案

一、教案背景

1、对象:学生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2、课时:两课时

3、《春》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期以来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无论从语言、结构、立意、还是写作技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要求同学们做好预习:

(1)弄懂并掌握文中的生词

(2)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简介。

(3)掌握有关写春天的诗句

(4)利用电脑搜集有关春的图片

二、教学课题

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进,新观念新思路的教育,我们应适应新形势教育发展的需要,大胆打破原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用新课改的精神去上好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散文,具体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一)知识方面: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朗读并背诵全文

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方面:

1、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

2、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掌握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三)德育方面: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课文的体裁是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的,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了江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前行。

四、教学方法

1、探究合作法。本文结构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在同学们预习的过程中,用合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相对于以往的文章来说容易一些。

2、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同学们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3、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教室巡回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 苏轼写春天悄悄地来了,春天是多么的令人心旷神怡,春天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中,春天是最生机勃发的季节,给人希望,给人力量。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大自然的杰作,随着朱自清一起走进四季之首《春》。(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画面,以《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做mtv,童音:春天来了!)⑴

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投影展示: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⑵(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录音⑶,学生找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投影显示:涨(zhǎng)水

钻(zuān)出来 薄(bó)烟

...酝(yùn)酿(niàng)黄晕(yùn)捉迷藏(cáng)....蓑(suō)笠(lì)应和(hâ)鸟巢(cháo)....

3、感知阅读:请班里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范读。

教师做指导:朗读采用的基本调是轻盈的,因内容不同而变化,表达盼春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可用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学生尝试着自由朗读。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明确: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老师巡回指导)

(三)理清思路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多媒体展示五幅春天图画⑷)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盼春”“ 绘春”)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三个”“ 比喻” “新”“美”“力”“ 颂春”)

(四)对照欣赏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百花争艳。春风抚面,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那北国的春风是什么感觉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感受一下北国的春风!(放录音带《北国之春》)⑸

(五)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勃、花木峥嵘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学生自由背出写春天的诗,然后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春天的诗句⑹

(六)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写一篇作文,题目为:家乡的春天 2、观察某一件景物,用比喻、拟人和排比各写一句话。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总括)

二、绘春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春花图(花争春):态、色----花 春风图(风唱春):触、味、声----风 春雨图(雨润春):形、状、景----雨 迎春图(人迎春):一年之计在于春----人

三、颂春:三个比喻(娃娃——新 小姑娘——美 青年——力)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这一篇散文,我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教学顺序,在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一点做得很好,并在此基础上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从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来看,效果不错,同学们通过学习很自然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2不足之处:

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边远山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跟不上城里的,虽然早读时老师已经教读了好几遍这篇文章,可是从课堂上同学们的朗读气氛来看,学生的朗读还需加强,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应该对同学们的朗读及时地进行指导,真正体现美读,增强感染力。

附教案资源:

⑴【百度图片】春、冬的图片

http://tieba.baidu.com/f?kz=564315613&fr=image_tieba 【百度视频】《春天在哪里》 http:// ⑷【百度图片】春

上一篇:有关未来的七年级作文下一篇:描述平静的心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