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有机物

2024-08-10

人教版必修2有机物(通用6篇)

篇1:人教版必修2有机物

2.5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水和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其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是了解细胞中成分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好这一课时,是学生更好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形式和主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认识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结合水的概念。⑵无机盐的作用。

[解决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结合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教具准备:图片、视频资料等

六、学生活动

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新知识点。

⑵列举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见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情境创设:一个人在极限状况下,可以坚持20d以上不进食,但是缺水不能超过1d;地球表面的3/4的部分是水;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为寻找火星上的水而努力工作,既有成效,又有争议。这些事实说明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究竟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问题探讨]出示教材P34运动员饮料中的化学成分,回答讨论题1。

一、细胞中的水

1、生物体内水的含量

⑴含量较多。在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水的含量最多平均占细胞鲜量的85%——90%。

⑵不同的生物体内水的含量差别很大。例如,生活在海洋中的水母的身体里水的含量约为97%。

⑶生物体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的含量不同。幼儿时期>成年时期;幼嫩部分>老熟部分。

2、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功能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自由水、结合水。⑴自由水的功能

自由水在细胞内可以自由流动,是良好的溶剂,可溶解许多物质;可以参与物质代谢,如运送新陈代谢所需物质和代谢废物,自由水的含量影响细胞代谢强度,含量越大,新陈代谢越旺盛。⑵结合水的功能

结合水在生物体内或细胞内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相结合,失去流动性。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不能溶解其他物质,不参与代谢作用,结合水赋予各种组织、器官一定形状,硬度和弹性。因此某些组织器官的含水量虽多(但人的心肌含水量为79%),仍呈现坚韧的状态。⑶二者的关系

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变成结合水。⑷二者的存在形式及基本功能的验证

①鲜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重量减轻→自由水散失

②干种子用水浸泡后仍能萌发→失去自由水的种子仍保持其生理活性。③干种子不浸泡则不萌发→自由水越多,代谢越旺盛。

④干种子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则试管壁上有水珠→结合水。⑤失去结合水的种子浸泡后不萌发→失去结合水的细胞失去生理活性。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哪些实列,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①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天需要2千克水。当人体失去6%的水分时,就会出现口渴,尿少和发烧等症状。

②当人体失水10%~20%时,就会出现幻觉,甚至死亡。对人来说,水比食物还要重要,一个人在饥饿时,可以损失40%的体重而不致毙命,但是如果损失了20%的水分,就能死亡。

③水在机体内还具有润滑剂的功能,如关节液。没有唾液不能进行吞咽食物。④许多动植物的受精作用都离不开水。精子的移动离不开水,一些昆虫和蛙的受精作用要在水里发育。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1、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

2、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思考与讨论]⑴缺铁为什么会导致贫血? ⑵植物体缺镁为什么会影响光合作用? ⑶为什么要在食盐中加碘呢? ⑷血钙过低会出现什么症状? 教师总结: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2+①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2+分;血红蛋白含有Fe,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2+②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如人体内Ca含量过低时,会导致抽搐。

细胞是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C、H、O、N等化学元素在细胞内含量丰富,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以碳链为骨架的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糖类和脂肪提供了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水和无机盐与其他物质一道,共同承担起构建细胞、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等重要功能,活细胞中的这些化合物,含量和比例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又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总结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作用,大多数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作用。

(四)作业布置 教材P36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细胞中的水

1、生物体内水的含量

自由水 结合水 良好溶剂 运输营养和废物 组成细胞成分 作为反应物

2、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3、水在细胞中的功能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1、无机盐的存在形式

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代谢活动

2、无机盐的功能

篇2:人教版必修2有机物

2.5细胞中的无机物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收获的水稻等谷类经日光曝晒后,可保存较长时间,其主要原理是()

A.自由水减少,代谢水平下降

B.结合水减少,代谢水平下降

C.结合水增多,代谢水平升高

D.自由水增多,代谢水平升高

【解析】 水稻等谷类经日光曝晒,丢失的是自由水,自由水减少,新陈代谢水平下降,有利于种子的保存,故选A。

【答案】 A

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之一

B.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多会引起抽搐

C.能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D.生物体处在不同发育期,含水量一样

【解析】 水和无机盐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A项错误;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引起抽搐,B项错误;许多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C项正确;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含水量不同,D项错误。

【答案】 C

3.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

C.多糖在细胞中不与其他分子相结合D.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解析】 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H2O,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A项正确;DNA中的碱基是A、T、C、G四种,RNA中的碱基是A、U、C、G四种,B项错误;多糖可以和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也可和脂质结合成糖脂,C项错误;蛋白质中含有氮元素,脂质中的磷脂也含有氮元素,所以氮元素不是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D项错误。

【答案】 A

4.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血钙下降,会引起抽搐

B.新鲜的谷物在晾晒过程中失去的主要是结合水

C.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会下降,从而适应寒冷环境

D.水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原因是水影响气孔的开与关

【解析】 长时间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会导致血钙等无机盐下降,会引起抽搐,A正确;谷物在晾晒过程中失去的主要是自由水,B错误;冬季植物体内结合水增多,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会下降,适应寒冷环境,C正确;植物水分缺少时,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进入,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

【答案】 B

5.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下面的几个实例中能证实这一说法的是()

A.人的血液中Fe含量太低会贫血

B.油菜缺N时会影响蛋白质合成C.人的血液中Ca含量太低会抽搐

D.油菜缺Mg时会影响叶绿素合成【解析】 Fe属于微量元素,人的血液中Fe含量太低会贫血,能证实“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一说法,A项正确;N、Ca、Mg元素都属于大量元素,故B、C、D项错误。

【答案】 A

6.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Fe是血红蛋白的成分之一,缺Fe影响氧气运输

C.K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K影响光合作用进行

D.S是蛋白质中的必有元素,缺S蛋白质不能合成【解析】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项错误;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Fe是血红蛋白的成分之一,所以缺Fe将影响氧气运输,B项正确;Mg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Mg影响光合作用进行,C项错误;蛋白质中的必有元素是C、H、O、N,有些蛋白质含有S元素,D项错误。

【答案】 B

7.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B.无机盐对于维持人体内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都有重要作用

C.生物体的含水量会因生物的种类、生物所处的生长发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

D.细胞代谢过程中,线粒体、核糖体和中心体中都有水生成【解析】 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如果钙离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A项正确;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在7.35~7.45范围内,与它含有HCO、HPO等离子有关,所以无机盐对于维持人体内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都有重要作用,B项正确;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C项正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的过程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有水生成,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不能生成水,D项错误。

【答案】 D

8.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重。研究表明,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水污染引起的。下列有关人体内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肝细胞中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

B.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伴随着水的生成C.冬季,植物体内结合水含量相对减少,抗寒能力提高

D.水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中可充当反应物

【解析】 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A正确;胰岛素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能产生水,B正确;冬季,结合水越多,抗寒能力越强,C错误;水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中可充当反应物,如光反应中水的光解等,D正确。

【答案】 C

9.下表是部分生物体中水分的含量,表中数据说明()

生物

水母

鱼类

哺乳动物

藻类

高等动物

含水量(%)

80~85

60~80

①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多 ②生物体中水分的含量超过了50%,是各种化学成分中最多的 ③水生生物体内的含水量比陆生生物体多 ④同一生物体不同的器官组织水的含量差异很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生物体中水分的含量超过了50%,是各种化学成分中最多的;同时水生生物体内的含水量比陆生生物体多;不能反映出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多,也不能反映出同一生物体不同的器官组织水的含量差异很大,所以选B。

【答案】 B

10.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B.正在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上升

C.在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都有水生成D.在天然无污染的泉水中,含有B、Fe、K、Zn、Cu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解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时,产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A正确。萌发的种子代谢增强,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上升,B正确。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水生成,叶绿体中光合作用有水生成,氨基酸在核糖体中脱水缩合产生水,C正确。K是大量元素,D错误。

【答案】 D

11.美国宇航局于2004年3月2日公布了“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详细资料,有明确的数据表明,火星过去曾有丰富的水资源,于是推测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生命。这一推测的理由是()

A.水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结合水是细胞和生物体的成分

C.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D.代谢旺盛的细胞水的含量高

【解析】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起源于水且生命活动离不开水,C项正确。

【答案】 C

12.结合下列曲线,有关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含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可表示人一生中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年龄变化的曲线

B.曲线②可表示细胞代谢强度随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变化

C.曲线③可以表示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其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变化

D.曲线①可以表示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水含量的变化

【解析】 人一生中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年龄增大而减小,A正确;一般来说,细胞内的结合水含量是相对稳定的,但自由水的含量变化较大;衰老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减少,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也将减小;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有水的参与,所以细胞内自由水比值升高后,代谢增强,细胞呼吸速率应加强,B正确;玉米种子被烘干的过程中所含水分越来越少,其内的无机盐相对含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一恒定值,C错误;人体衰老的特征之一就是水的含量减少,幼儿体内水的含量远远高于成年人体内水的含量,D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6分)有机化合物中具有不同的化学基团,它们对水的亲和力不同,易与水结合的基团称为亲水基团(如—NH2、—COOH、—OH),具有大量亲水基团的蛋白质、淀粉等易溶于水;难与水结合的基团称为疏水基团,如脂质分子中的碳氢链。脂质分子往往有很长的碳氢链,难溶于水而聚集在一起。请回答:

(1)等量亲水性不同的两种物质分散在甲、乙两个含有等量水的容器中,如图所示,容器中的自由水量甲比乙________。

(2)相同质量的花生种子(含油脂多)和大豆种子(含蛋白质多),当它们含水量相同时,自由水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种子。

(3)以占种子干重的百分比计算,种子萌发时干燥大豆种子的吸水量比干燥花生种子的吸水量________。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甲容器中的物质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易溶于水,容器中的自由水较少;乙容器中的物质含有大量的疏水基团,难溶于水,容器中的自由水较多。(2)由于花生种子含油脂(疏水物质)多,而大豆种子含蛋白质(亲水物质)多,当它们含水量相等时,花生种子中的自由水比大豆种子中的多。(3)当它们萌发时,由于蛋白质(亲水物质)比脂肪(疏水物质)的吸胀作用强,所以大豆种子的吸水量比花生种子的吸水量多。

【答案】(1)少(2)花生(3)多

14.(24分)根据细胞中无机盐的功能,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所示是构成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并且丙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请推测甲、乙、丙最可能表示的物质及其所能表现的生理功能。

甲:________;生理功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生理功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生理功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列事例:

事实一:在正常人的血浆中,NaHCO3的含量约为H2CO3含量的20倍。当血浆中NaHCO3的含量减少时,会形成酸中毒;当血浆中的H2CO3含量减少时,则形成碱中毒。

事实二:在初生蝌蚪或幼小植物体内,当自由水的比例减小时,机体代谢强度降低;当自由水的比例增大时,机体代谢活跃。

事实三:Mg2+是叶绿体内某种色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①事实一表明某些无机盐可调节细胞的________。

②你对事实二中的现象的全面解释是:________是良好的溶剂,是________反应的介质并参与某些反应。

③事实三表明无机盐是细胞中________的重要组成成分。

【解析】(1)由于甲物质含有C、H、O、N和Mg,因此其为叶绿素;乙物质含有C、H、O、N、S和Fe,因此其为血红蛋白;丙物质含有C、H、O、N和P,且丙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因此其为DNA。

(2)事实一说明NaHCO3和H2CO3对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事实二说明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影响细胞代谢。事实三则说明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

(1)甲:叶绿素 光能的吸收、传递、转换

乙:血红蛋白 构成动物红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或主要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丙:DNA 生物的遗传物质

(2)①酸碱平衡 ②自由水 细胞代谢 ③某些复杂化合物

15.(10分)互花米草是一种滩涂草本盐沼植物,对水淹的生态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曾被称为“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的最佳植物”。某科研小组以“探究互花米草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和潮汐水淹时间的关系”为课题,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同一海滩的互花米草幼苗分别栽种于多个沙盆中。

②将长势相同、生长良好的互花米草幼苗平均分成5组,分别每天以0h、3h、6h、12h和24h进行水淹处理。

③在处理50d后,采集整株植株并测定其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含量,计算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如曲线甲所示。

分析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1)在该实验中,________是影响结果的条件。

(2)为了能最大程度地模拟互花米草水淹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水淹处理时,实验用水应为________水,来源于________。

(3)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和植物的代谢能力及抗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互花米草在水淹时间为________h/d的环境下,抗逆性最强;在水淹时间为________h/d的环境下,代谢活动最旺盛。

【解析】

(1)由题干信息“探究互花米草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和潮汐水淹时间的关系”知水淹时间为该实验的自变量。

(2)互花米草为一种滩涂草本盐沼植物,实验用水应该采用此植物实际生活环境中的海水。

(3)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小,植物的代谢活动越弱,抗逆性越强,结合坐标曲线甲水淹时间为3

h/d时,抗逆性最强,水淹时间为0

h/d时,代谢活动最旺盛。

【答案】

(1)水淹时间(2)海 互花米草采样地点

篇3:人教版必修2有机物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必修内容承担着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衔接,为高中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选修既是对必修教材知识的系统整合,更是知识的延伸,化学思想的升华。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地位及作用的定位。新旧教材替换比将使我们的教学思想、套路、方法随之更新。为此我们收集了几点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多年后的意见反馈。

1 新教材编排的优点

新教材的编排更加注重知识的体系结构构建,体现课程融入学生实际生活、生产理念;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学规律更完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等。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了必修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内容的呈现和处理方面,注意到从化学实验为基础认识化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科学方法为线索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条理更清晰自然;以资源为载体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更明确了学化学的目标,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同时还兼顾了与初中试验、基础知识的衔接,注意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

以前教材的教学思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如学习元素及化合物就按照族学习。然而新教材的思想则是在白纸上画一幅油画,先勾勒框架,再层层涂色。这两种教学思想明显有冲突,老思想用新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就难免会出现问题。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上的重复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知识内容上的重复,比如必修2中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重点学习乙烯和苯的相关性质与选修5第二章第一节脂肪烃中乙烯知识部分重复,与第二节芳香烃中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重复;必修2中第四章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学习的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与选修5中第二章第一节中脂肪烃的来源及其运用重复,与选修5第五章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重复。这与紧张的课时之间便形成了矛盾。

2.2 内容增多,难度增大

教材在变,考题也在变。目前考题结构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在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三选一。试题的选择性使线教师不敢取舍,不想取舍,不知怎样取舍。这些综合因素给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分布带来极大的影响。比如,重庆地区多数学校都选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做题的重点突破口,但每个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敏感程度和兴趣是不一样的。有机化学适合推理能力强的学生,空间思维好的学生适合学习选修3。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众口难调,如果我们只重点选讲一方面的内容,那么就成了老师替学生选修,这无疑违背了新教材的编排理念。如果再花大力气去把选修2或者选修3都精讲,在时间的限制下是不允许的,势必影响学生的复习巩固提升时间。

2.3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难度差距大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知识跨度大,衔接难度大。我们就说同分异构体的问题。在选2里面只提及了概念并简单阐述了同分异构体形成的原因。而在选5里面却成了很大一个难点,况且在有机的选作题中将同分异构体的考查作为最后一个区分度很大的考题的不在少数。所以这就不利于教师恰当把握必修模块教学的深浅度,不利于教师科学处理必修与选修模块教学的衔接,不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造成备课、上课极大的难度。

2.4 知识系统性不强,构建知识体系难度增大

与旧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原有的教材强调知识系统性而新教材更加注重观念和科学素养,习惯了原来的知识体系的老师使用起来非常别扭,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难度增大。同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从而加大了教师教学和整合难度。

刘知新教授在《化学教学论》(第二版)书中明确指出:只有把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简称“三序”)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化学课程结构,才是一个好的化学教科书的体系。而各地区、各学校学生水平不同,认知能力、心理发展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广大化学教师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使教材成为打开化学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要用教材教而不能照着教材教。

3 整合教材

笔者认为高考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考察,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1)基本概念、官能团;2)基本化学用语;3)基本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4)基本实验操作;5)基本化学思想。因此,针对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本人在对必修2与选修5进行整合教学时,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再进行适当的整合教学。

1)必修2与选修5基本概念、官能团对比分析。必修2中课本关于概念真正提出的有“烷烃”“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分馏”“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关于反应类型的概念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加聚反应”,但真正出现的官能团除了常见的碳碳双键、羟基、羧基、硝基、酯基,还有卤原子等,和醛基反应类型还有氧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等。必修2的学习内容较选修5更为基础,学生容易接受,可以加强官能团和反应类型的整合学习,以减轻在选修5的学习压力。另外,对于知识重复部分,如必修2中第四章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中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与选修5中第二章第一节中脂肪烃的来源及其运用重复,就应该在必修2中讲透彻,认真落实“煤的液化”“分馏”“裂化”“裂解”概念和原理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2)必修2与选修5基本化学用语归纳。有机基本化学用语包括分子式,最简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比例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均属于学生细心、老师耐心都能掌握好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在必修2的学习中加强指导,一则是这些术语在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既有利于学习熟练掌握,又能在学习选修5时减轻学习压力,二则是避免选修5再做更多的额外功。

3)必修2与选修5基本反应原理整合。必修2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反应原理有甲烷和苯取代反应、氧化(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乙烯的加成反应、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选修5在此基础上新引入了溴乙烷和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油脂的皂化反应,其他的都是在基本的反应原理上的迁移、运用。在教学中,可以在必修2中采用类推、迁移手法进行基本反应原理的教学。如甲烷的取代反应类推到整个烷烃,乙烯的加成反应延伸到整个烯烃乃至炔烃(必修2中并没有学习炔烃,可以点到为止。)在进行有关乙醇性质的教学中,以官能团为主线,可以捎带提一下苯酚酚羟基与醇羟基性质的差异,视学生的基础而定,但也不宜完全整合到必修2中进行教学。

4)基本实验操作对比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材编排中,实验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主要分为科学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必修2中的科学探究实验有2处。一是甲烷的取代反应,二是石蜡油的加热分解(与选修5中乙炔的实验室制取类同);演示实验与选修5关联较强的实验有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必修2中葡萄糖的检验与选修5中蔗糖的水解实验;必修2中的特征反应实验,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实验与选修5中酚类物质遇浓溴水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和遇Fe3+的显色(紫色)反应如出一撤。另外,还应该重视在必修5中“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中“蒸馏”操作和“苯甲酸的重结晶”的“重结晶”两个基本操作教学。

5)基本化学思想。有机部分的主要化学思想体现在:[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新建形成。[2]原子、原子团之间相互影响造成发生反应的不同。[3]守恒思想。它包括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转移电子守恒、能量守恒(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的整合呈现)。在必修2和选修5的教学中,应该贯穿始终又反复整合归纳,对有机物的性质学习掌握非常有必要。

总而言之,整合必修与选修教材,是将课程内容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可以把后面的内容整合到前面学习,也可以把学过的内容再次整合到后面的学习中,使知识更加系统性,学生思维体系更加完整性。

我们选择整合教材,优化课堂,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两部分的有机化学整合得更加完整、统一、严谨,充分解决学习内容多,课时紧张,考题综合性强等问题。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学习,不断借鉴一些成功的整合案例,通过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使高中化学教学更轻松有效。我们还会不断地思考与总结、反思与提高,不断影响身边的教师,一路扛着“科学合理使用教材”的大旗,迈着化学课程改革的精神步伐,确保高中化学教学高效实施。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化学课程与教学革新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是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学习结构设置、必修与选修模块合理使用、学习容量的设置、学习过程编排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必须思考解决的。笔者认为,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优化设置,从而解决学习内容多,课时紧张,考题综合性强等问题。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化学,整合,探究

参考文献

[1]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J].化学教学,2005(Z2).

[2]王晶.高中化学教材的研究和编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Z1).

[3]张艳红,吴鑫德,姚建民.化学教学设计的热点及发展趋势[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09).

[4]江茂珍.化学思维教学策略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5).

[5]刘蕾;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篇4:人教版必修2有机物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所弱化,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较强。而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要求则没有放松,为此“知识弱化了,怎样培养能力和方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以人教版《化学2(必修)》中“苯”的教学为例,分析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有机化合物”在《化学2(必修)》中列第三章,从章节的数量看,学生已经学完了必修课程的3/4,已经基本达到了“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的要求。所以,在“苯”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在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苯的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有关科学方法的认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一:用文献方法了解苯的发现和来源

学习活动1:交流课前就“苯的发现和来源”查阅的有关资料。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发现和来源”的文献阅结果。

设计意图:

(1)虽然文献法不是化学教学活动中获得事实材料的主流方法,但适当安排文献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体验获得事实材料的多种途径。

(2)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他们从一个轻松的话题——“苯的发现和来源”入手,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任务之中。

学习任务二:运用观察方法认识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1:通过对苯的观察,感知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并从记忆中搜寻嗅到苯的气味的生活情景。

学习活动2:通过观察苯与水(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一滴墨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等物理性质,并讨论分离苯与水的方法。

学习活动3: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

设计意图:

观察是获取事实材料的主要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的直接感知属于自然观察,通过与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属于实验观察。这些观察活动教科书都没有安排,但确能使学生对苯的相关物理性质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教师的重视和研究。

学习任务三: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

学习活动1:根据通常情况下烷烃的状态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关系,估计苯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取值范围。

学习活动2: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推测苯分子的组成。

[信息]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首先确定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学习活动3:通过比较C6H6与乙烯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学习活动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用玻棒蘸取苯在酒精灯上点燃),进一步确认苯分子的组成。

设计意图:

(1)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于所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是在人们对于该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没有全面认识的情况下作出的推测,所以假说需要验证真伪。学生对假说方法的认识,需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多次的体验和不断的深化。

(2)本节学习任务是在改造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增加体验假说方法的机会。

发现问题——苯分子的组成是怎样的?

提出假说——苯常温下是液体,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应该大于5;如果碳原子数为5,则氢原子数为78-12×5=18,超过饱和时所需的2×5+2=12,所以苯的分子式只能是C6H6。C6H6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远大于乙烯,乙烯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黑烟,苯在空气中燃烧时黑烟应该更浓。

实验检验——苯燃烧时产生明亮的带有浓烟的火焰(因燃烧时的黑烟会污染环境,不宜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苯的分子式是C6H6。

学习任务四:认识苯的凯库勒式,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活动1: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和图片,认识凯库勒提出的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了苯分子的结构,苦思冥想不得其解。1865年的一天夜晚,凯库勒在书房里打起了瞌睡,梦见一个个原子跳跃而出,并且像蛇一样盘绕卷曲。一会儿眼前的蛇衔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凯库勒从梦中惊醒,绘制出了苯分子中碳原子呈环状排列的结构。为了保持碳的4价,凯库勒又在环内加了3个双键,得到了苯的凯库勒式。

学习活动2:从教师提供的上述信息中,感悟直觉思维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设计意图:

(1)由于学生只有甲烷与烷烃及乙烯等基本知识,对碳碳之间化学键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难以猜想苯分子的可能结构,为此选择了直接给出苯的凯库勒式的策略。

(2)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性的,它能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束缚,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凯库勒之所以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是由于他一直致力于分子结构的研究,才会梦其所思;同时他又懂得化合价的真正含义,才捕捉到了直觉形象。近年来,有文献表明,苯的环状结构是奥地利中学教师劳斯密特在1861年提出的,比凯库勒的梦早了4年。这一学习活动的设计,并不是要为谁论功,而是为了给出苯的环状结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任务五: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活动1:根据乙烯的性质和苯的凯库勒式,推测苯的性质。

学习活动2:进行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实验,得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的结论(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苯对溴水的萃取现象)。

设计意图:

这一节的学习任务教科书原本就是按假说的模式编排的,这不仅能揭示苯的凯库勒式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的兴趣。

发现问题——苯的凯库勒式是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其中的双键与乙烯中的双键类似吗?

提出假设——如果苯分子中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则苯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检验——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得出结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任务六:用模型方法认识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学习活动1:观察苯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认识苯分子的独特结构。

学习活动2: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纠正凯库勒式中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必修教科书中没有介绍共价键的键参数,所以用键参数等分析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宜留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进行。

(2)化学科学对微观粒子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离不开模型方法。苯分子的比例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它能为学生直观地展示苯分子的独特结构。而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的信息,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苯环结构特殊性的认识。

学习任务七: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活动1: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运用已有知识完成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信息1]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溴、硝酸等物质发生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分别被溴原子和硝基(-NO2)取代后, 生成溴苯()和硝基苯

()。

[信息2]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

学习活动2:由苯的取代和加成等性质,体会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苯与溴、硝酸等取代反应的实验操作暂不宜介绍,因此无法通过实验现象抽象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个别事物的推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甲烷的取代反应和乙烯的加成反应,从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定义出发,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方程式既符合科学思维的规律,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本质的认识。

学习任务八:用综合方法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形成整体认识

学习活动1:阅读教科书中关于苯的全部内容。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设计意图: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在对苯的结构、性质、用途等逐一学习以后,再进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能使学生对苯的有关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篇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篇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村庄,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强。

2.中学时代

一度辍学,喜欢读书及钻研数学问题。

3.大学时代

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发现代数二项式定理。

4.乡下两年

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清单二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万有引力定律

1.提出“万有引力”概念

(1)条件

①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大定律。

②伽利略发现了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2)内容:通过研究证明宇宙间所有的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3)意义: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标志:1686年,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1687年问世。

(2)地位:是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深化认知]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揭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清单三对牛顿的评价

晚年的困惑

1.晚年的困惑

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

2.地位与作用

(1)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

(2)从伽利略到牛顿的时期,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认知]

牛顿是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探究点一牛顿对近代科学的巨大贡献

[史料探究]

材料一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恩格斯

(1)从材料一恩格斯的评价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概述牛顿对古典物理学所做的主要理论贡献。

[答案]特点: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光学、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各个领域里都成果突出,贡献巨大。理论贡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与力学三个基本定律,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从而把天上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的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发展的第一次大综合,实现了人类认识上的飞跃,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材料二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还没有发现呢。

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学的,无论属于隐蔽性质的还是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

——牛顿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为什么牛顿能够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理解。

[答案]生活在欧洲科学革命的大时代;善于吸收、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忘我的投入与勤奋的探索;谦虚的态度;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结论形成]

牛顿建立力学体系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1.原因

(1)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牛顿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创造了条件。

(2)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条件。开普勒和伽利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方法和培根所倡导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法。

(3)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力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4)牛顿在科学领域的探索精神和不畏艰辛、勇于牺牲的思想品质。他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

2.深远影响

(1)牛顿力学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将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2)牛顿经典力学揭示了力学与运动的关系,使人们可以精确掌握力及其作用,使人们掌握了机械的制造与应用,从而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上一篇:2024年市场营销试卷及答案下一篇:水暖卫浴国际采购中心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