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象传统

2024-08-07

中国印象传统(共8篇)

篇1:中国印象传统

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二十四节气暨传统节日系列》之

《谷雨》

电视诗歌散文

印象中国《二十四节气暨传统节日系列》 《谷雨》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雨生百谷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故此得名。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又说“春雨贵如油”。谷 雨 作者 胥智慧

又是一年谷雨,没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到底经历了多少次季节的交替。岁月在成长,年华在成长,只有节气,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谷雨,一个散发着稻香的湿润名字,坐落于春末夏初,长在土地上,落在诗词中。细雨微风的日子,万物生长,满城花开。农人撒谷插秧,种瓜点豆,文人吟诗敲句,观雨品茶。谷雨茶,虽是新茶,用季节之火煮沸,品后有如陈年老窖,沾唇即醉。

谷雨里,农具都醒了,在雨丝中,与土地和农人交流。古老的先民在这个季节播种,怀着对丰收、对未来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将希望植入土中,等待抽芽、开花、结果。西厢养蚕,家燕归巢,杏花疏落,牡丹初好。这世间的事物,总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沿着节气的脉络,顺理成章地走下去。

季节依附着水,雨水注满了自然的灵性,喂养天荒地老的岁月,滋润优美的中国文化,也灌溉古老的华夏民族。24节气,凝聚了先民对自然的情感。质朴的农人,有着泥土的单纯,他们掐算节气,期待收成。而节气最讲信诺,那些种子,会准确无误地走到自己所要抵达的驿站。

每个人的一生,都和节气相守到老。种在土里的谷雨,耕耘日子,收获光阴;写在纸上的谷雨,浸染书香,肆意风流;谷雨将积攒了一个季节的祝福,装进人们的兜里。那么,在谷雨时节,种植一粒种子。盛接春天的雨水,煮一壶新茶,安然地等待花开。谷雨,从古老的智慧里长出,从唐诗宋词里走来,从唇齿间经过,永远地行走在生机勃勃的路上。专家访谈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青

谷雨这个名称它的意思就是雨生百谷,有一种说法说谷雨的这个“雨”应该读成去声,也就是谷雨。这个雨的意思也就是下雨的意思,也就是说下雨而使百谷生长。从这个名称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节气它最重要的气候现象就是是不是下雨。在这个时节,下不下雨、下雨的多少,都对今后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的诗人在写跟谷雨有关的诗歌当中,最关心的也就是谷雨的时候有没有下雨。他们常常出现的诗句就是“谷雨新晴日”。通常来说在谷雨那天是应该下雨的,但是那一天突然放晴了,尤其是在春天,我们知道,春雨绵绵,下雨的天气是非常多的。如果在阴雨绵绵的时候,在谷雨那一天,名为“谷雨”的那一天突然放了晴,于是会感到欣喜甚至感到庆幸。所以在诗词当中有关“谷雨新晴”的诗句是非常多的。

黄庭坚有首诗就是写清明到谷雨时节的气候的,叫做“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事西窗谷雨茶。”写的非常的优美。他把清明到谷雨时候的气象、物候特点表现的非常鲜明。“落絮游丝”然后“风吹雨洗”,下雨很多但是满城花开。然后他提到清明酒和谷雨茶。谷雨茶又叫做二春茶,据那些品茶的专家介绍,茶叶的采摘如果你在清明的时候采摘的话,那就太早了;如果在立夏的时候采又太晚,所以谷雨时是最适合采茶的季节,采下的茶质量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在古典诗词当中,涉及到谷雨这个节气的有很多是描写谷雨茶的。

那么其他一些古典诗歌,比如说咏牡丹的诗,它也会把谷雨当成是一个时间的背景。为什么呢?因为牡丹花往往是在谷雨之后盛开。咏牡丹的诗非常多,所以由此而牵涉到谷雨这个节气的诗词也就比较多了。而相反的呢,杏花在谷雨之后就开始凋谢了,谷雨之后就很难看到杏花了。所以有“谷雨杏花稀”这样的说法。而杏花在清明的时候是开的非常得茂盛的。杜牧的《清明》诗当中就提到“牧童遥指杏花村”。但是谷雨之后杏花就开始凋谢,就很难看到了。

所以我们的诗人观察自然景物是非常的细致的。从中国的古典诗词当中,能够非常好的、非常生动的体会到每一个季节的最鲜明、最典型的景物特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何平

24节气中谷雨是一个很能引起人想象的充满诗意的节气。从24节气与农事的关系来看,谷雨本身的话,我们就能看出人依靠谷来生存、谷依靠雨来生长,这样一种彼此之间联系的关系。因此谷雨的命名上面它不光是体现了季候的特征,这个时候是播种的季节,人该去种谷、该去插秧、该去种瓜、该去点豆。在谷雨的命名中间,它同样包含了我们古老的先民对丰收的、未来的期盼。要有一个丰收的未来,在植物的播种的季节里面就必须具有这样一个雨水温润的季节。24节气我们表面上来看他是关乎整个的所谓的叫节气,其实24节气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里面凝聚了中国农耕社会里面我们的先民的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从24节气的命名上来看,它遵循的是天文和季候、物候等自然的运行规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24节气它首先发现了自然的秘密、把握了自然的秩序。我们的先民在这样一种节气中间开始安排他不同的农事。从这个地方来看就看到我们的先民在掌握自然规律、把握自然秘密、发现自然秩序之后,依据自然、顺应自然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人和自然保持着很朴素的,彼此和谐的、依存的、对话的、平等的一种关系。

24节气从表面来看更多的关注的是一种农业活动,这是有它的背景的。在中国的农耕社会里面,农业活动是先民很重要的活动,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就把和自己生命最为密切的活动,跟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农耕时代的这样一种关系了。但并不因为这个,我们就要打破人和自然之间平等的、交流的、对话的关系。只是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如何重新去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去重建人和自然之间荣辱与共的、彼此密切的、和谐相关的那种关系。人是置身于自然这样一个大的生态之间,人不是简单的扮演一个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角色,在这个时候,人要改变自己的这样一个身份,人要把自然变成整个共同体中间的一员和公民。在这个背景之上,人要学会对自然的尊重,包括彼此的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对于自然本身的尊重。谷雨诗词选

《阳羡杂咏十九首·茗坡》 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 唐·崔护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林树回葱蒨,笙歌入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唐·孟浩然

试览镜湖物,中流见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後唱,因此寄同声。《白牡丹》 唐·王贞

白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老圃堂》

唐·薛能(一作曹邺诗)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乾时偶自锄。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天仙子》 宋·苏轼

走马探花花发未。人与化工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 宋·黄庭坚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蝶恋花》 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点绛唇》 宋·李铨

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後。粉拖香透,雅称群芳首。把酒题诗,遐想欢如旧。

花知否,故人清瘦,长忆同携手。《鹊桥仙》

元·刘敏中

栽时白露,开时谷雨。培养工夫良苦。闲园消息阿谁传,算只是、司花说与。寒梢一拂,芳心寸许。点破凡根宿土。不知魏紫是姚黄,到来岁、春风看取。《鸳鸯湖棹歌》 清·朱彝尊

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舟回。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七言诗》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题试茶图》

清·严虞惇

谷雨新晴采露芽,清泉活火试瓯华。十年樱笋江南梦,最爱苕溪隐士家。《山庄即事》

清·吴兰修

白云深处古田家,谷雨新晴课种麻。我亦芒鞋间不得,满山开遍碧桐花。图片欣赏

篇2:中国印象传统

一、说教材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是高中美术鉴赏第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了解19世纪绘画起承前启后作用的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学习。能深刻把握印象派在绘画历史长中的深远意义。培养一双发现美、鉴别美的眼睛,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内涵。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具备对美的洞察能力,养成热爱美、欣赏美、热爱美的美好情感。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主导以逻辑思维为主导,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同时喜欢学习一些富有内涵地理论性知识。本课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加之印象主义孕育了深厚地文化成分。恰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基于学情,将理论上升到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的同时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可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过于生硬化。因此,在授课技巧方面除了常规的授课方式外,我还采用了情境法、游戏法等,易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程内容上。

三、说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内容,我依据教材及学情设置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从而体味印象派的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欣赏、情感体验等方式,掌握印象主义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养成对美术浓郁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重难点: 【重点】

了解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艺术特色。【难点】

理解印象主义在绘画史的历史地位。

五、说教学方法(一)教法

提问法、讲述法——通过讲解、陈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二)学法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因此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思考分析总结进行构思设计,即“直观感受法”、“模仿迁移法”。

六、说教学准备

画家画作、图片、课本相关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

授课之初,我以情景再现的导入方式,将学生带入情景。引起学生兴趣,有身临其境之感。导入新课。播放莫奈作品《印象·日出》视频短片,画面中旭日东升,渔船缓缓驶出,天水交融,大家看了作品后有什么感受?(烟雾迷蒙,瞬息即逝)顺势导入课题——《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二)新课教学 1.印象派名称的由来

导入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由此切入主题。师:画面中的作品就是著名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提问:说说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师:接下来,老师做一个实验,大家仔细观察。2.印象派追求什么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简单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光色变化。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使得学生对印象派作品有更直观了认识。

出示莫奈组画作品《卢昂大教堂》。仔细观看。提出问题: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黎明、中午、黄昏。)师:由此大家思考印象派追求什么呢?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他们有什么代表作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印象派追求光色变化。马奈,其代表作有《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提问:请说说你知道的马奈,他的绘画艺术特点是什么? 小组积极讨论。教师:马奈十分善于描绘在大自然中景物。他也是最先打破传统棕褐色使画面变的光鲜亮丽的画家。

3.探知新印象主义

出示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看看这幅作品的创作形式与印象派有什么不同之处?从探索不同之处引出新印象主义特点。

学生悉心感受并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中的笔触区别于印象派的凌乱笔触,运用点彩的形式进行创作。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这就是新印象主义!继续追问:通过预习,大家说说你对新印象主义的了解?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4.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

师:印象派画家过分注重外光下直接描绘景物,从而忽略了物象基本的形体,这时出现了一个与印象派绘画风格不同的流派——后印象主义。

出示作品《玩纸牌的人》。画面中的主体是两个下棋的人,初看之给你什么感受?你认为后印象主义有什么特点呢?又是谁的作品呢? 学生认真观察感受并回答。教师总结:高更的作品。画面中两人专心打牌,画家并不关心人物是形态结构,着重表现画家对他们主观感受。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出示著名绘画作品《向日葵》提出问题:大家看看这是谁的画?很多同学非常熟悉凡高的作品,为什么?对,他的画曾经是世界的最高价。一说起凡高我们就想到向日葵,凡高在自己在一生中画过11幅《向日葵》,它体现了凡高的什么样的性格?凡高为什么要反复画向日葵?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狂喜/爱的最强光 《向日葵》表现出了画家什么样的情绪?(对生命的热爱)(三)巩固提高

师:列举凡高其他作品?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麦田上的乌鸦》《自画像》《阿尔勒我卧室》。

出示《麦田上的乌鸦》,有人说这幅画是凡高死亡的预言。请同学们放下一切杂念,用自己的心灵来读这张画。你能读到点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凄凉与痛苦。仿佛凡高因近于崩溃而扭曲的脸已融入画中,变成了翻滚的乌云,骚动的麦田,“仓皇逃离”的群鸦……让看画的人通过画面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四)新课教学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明白了喜欢那幅肖像的原因是因为画家用心灵在绘画,而我们欣赏现代绘画的方法就是用心灵去读画。

(五)拓展延伸

请为本课中你喜欢的画配上一段简单的文字,或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这张画的感受。

八、板书设计

篇3:中国印象传统

一、西方艺术中表现性的觉醒

西方艺术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西方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使西方古典艺术一诞生就朝着再现写实的方向发展, 这必然会导致表现因素在西方古典绘画中被忽视, 文艺复兴时期更是以理性、人文、科学的态度对待艺术, 达芬奇提出艺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对象, 可以说与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一脉相承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和古希腊时期雕塑不会有太大差别) 而表现的因素却没有提及, 西方艺术中表现主义的真正觉醒应该是后印象主义开始, 为什么说是后印象主义而不是前期印象主义呢?因为早期印象主义代表画家如莫奈等虽然打破了古典主义保守拘谨的素描式的色彩体系, 转而向描绘瞬间光色的变化, 主题和内容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但前期印象派还是以模拟自然为主要目的, 哪怕只是着迷于自然中的光影色, 后印象开始不满足与这种描绘, 高更、梵高等后印象主义画家出现后, 他们的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平涂的块面以及各种象征意味的形象和颜色都极其主观, 色彩完全不依赖于客观五项, 而忠实与内心的感受, 被描绘对象只是一个表现内心感受的载体, 不管是梵高画面中那扭曲颤动的笔触和线条、明亮得刺眼的金黄麦田、不断被描绘的色彩斑斓的自画像还是高更用色线勾勒出的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岛屿居民、平涂的而具有装饰味的色块都脱离了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而抽离出来成为独立审美的形式, 这为以后西方近现代表现画家如马蒂斯、蒙克乃至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极其流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表现因素

中国等东方艺术一开始就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 所以表现性比西方更自觉和出现更早。中国艺术不以描绘真实自然为目的, 但又不脱离具体物象, 与古希腊艺术几乎同一时期的商周青铜器更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神秘感与庄重感, 但这种象征性表现手法是受到当时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响, 并不是出于自觉表现的意识, 而具有原始巫术或祖先崇拜色彩, 接下来先秦两汉出现的画像石、壁画和帛画等艺术都不是对自然的真实描摹, 但又不是纯抽象之表现。在这里, 线——这一中国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完善和成熟起来, 这是东方人哲学中对事物独特认识所致, 然而让人玩味的是, 在后期印象派中出现了大量用线表现事物的作品, 梵高就用黑线勾勒物体边缘, 高更用线勾勒人物轮廓后平涂主观意味的色块等, 这虽然是受日本浮世绘影响, 但日本艺术同属于中国文化圈的东方艺术体系, 这表明, 线条是很具表现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有助于西方艺术家打破西方写实绘画中空间个观念和体积观念的束缚。中国南齐时期谢赫把线条的表现力概括为“骨法用笔”把主观性较强的赋色概括为“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意为根据物体所固有的色彩上色, 而不考虑物体的光源色环境色等因素, 这也与后印象派画家的色彩观念相通。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虽然把绘画中的表现因素加以理论化, 但这一时期的绘画仍以宣扬教化的人物画为主, 表现因素没有完全自觉, 笔墨形式并未单独抽离出来作为审美对象。唐代水墨画开始萌芽, 这时中国画中的表现精神开始显现出来。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唐代画家王洽“脚蹙手抹, 或挥或扫”的作画状态, 以“突出云霞、染成风雨”而不现“墨污之迹”的奇异效果, 表现出巨大的表现性, 这种作画方式某种程度上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泼洒流淌何其相似, 只不过王洽最后的旨归还是描绘“图出云霞、染成风雨”的具体景物, 这就不同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完全抽象, 却与后印象主义画家用完表现形式但也不完全脱离具象相似。之后, 中国画中表现因素经历宋代梁楷的简笔泼墨, 南宋僧禅画及元代四大家、明徐青藤等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三、结论

篇4:中国印象传统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案;现代平面设计;方法论;新传统图案

我认为中国传统图案艺术的继承在今天起,不能再走“旧瓶装新酒”的老路,它的责任不应仍是贴在逐渐走向新文明的中国人个体或家庭中的“图案”,或是挂在传统服装胸前的“辟邪护符”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它应当渗透到现代设计的血液中,使它产生标志着时代设计最高水准的艺术创造。

近些年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打开了现代设计新的篇章。时代的进步促进着现代设计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与此同时就需要越来越丰富的设计去改变生活。

要做出符合时代发展,又极具创新的设计,很多设计家又回归最原始的,最传统的探索,希望能够在中国传统图案中挖掘新的灵感,以此来淡化原有传统图案在设计中的刻板印象。

作为一名视觉传达专业的研究生,对此我有特别的兴趣。希望能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找到新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在研究中发现,这方面的理论建树以及有关专著不多,虽然已有位数不多的实践已经走在前面,但还是缺少系统的总结。有不少设计在实践中仍然发生同样的问题,设计中传统与现代格格不入,生搬硬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创造观念的更新,创作方法的解决需要花大力气。我通过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整体梳理,系统化,综合化的进行阐释,希望能对以往此方面的碎片式研究做出贡献。

就以平面设计为例,如何解决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刻板印象,这是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个课题。

首先解析问题的字面意义,什么是“中国传统图案”。“中国传统图案”主要指中国文化传统延续下来的图形,民间艺术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传统艺术风格的图形。它主要在彩陶,青铜器,木雕门窗,布料等传统艺术载体上表现,功能大多用于装饰和点缀生活,并大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图案、少数民族图案等。尽管“传统图案”一直不是现代平面设计主流文化的构成成分,但我觉得传统文化应该继续传承延续。

了解了“中国传统图案” 的内容,那么现在让我们解析一下什么是“现代平面设计”。“现代”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即现今,当代,现在正在进行的时间范围,并与传统完全相对的时间概念。“现代平面设计”就是现今,当代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形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并通过一定的媒介载体进行实践的直观设计。现代平面设计也是沟通传播、风格化和通过文字图形解决问题的艺术,是利用字体编排、视觉艺术和版面技术来使产品宣传达到预期效果的设计。它主要范围包括形象系统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海报/招贴设计等。

平面设计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层出不穷的出现传统图案的影子,可是你会发现它们很多与设计本身明显的脱离开来,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不是设计本身的组成部分。它们并没有真正的融入设计中,而且与设计格格不入,这就是它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刻板印象。

要解决它给我们的固有印象,我们就需要挖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方法论”就是解决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刻板印象的根本性问题,它也是新传统图案再生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要改变刻板印象的根本任务,解决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延伸和拓展的问题,就要在研究中国传统图案的同时,还应该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现代图形的设计观念,表现方法,研究现代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还需要针对现代平面设计的特点,以及传统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特点,从平面设计最本质的内容出发,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再创造组合文字、符号和图形,然后通过一定的载体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表达传播设计师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要产生新的传统图案,需要经过如同一种“酿造”似的在创造过程。即:一方面,在传统图案中购置现代造型的基因;另一方面,在现代图形中融入民族的神韵和精神;也可通过打散重构的方法再创造新的,具有一定现代意义,又有传统灵魂的新图形。它的关键内容在于一个“新”字,它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的,民族和地域性的传统中国艺术中走来,但绝不是前者简单的位移和复制。它所创造的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效果。

那么,我认为还可将三大构成中平面构成的构成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出发点进行研究。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我们就从最基础的造型概念出发,经过再次取舍、提炼、变异、重组,重新构成一个新的图形,并强调富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审美意义,又保留传统神韵的原则。在研究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特征和装饰风格,以及其形式规律,审美特征和表现方法的同时,也可运用适合中国传统图案的构成原理,构成基础再创造。如:用装饰基础、平面构成基础、现代图形设计基础和中国传统装饰基础等方法再创造。以上是进行新传统图案设计应具备的基础,也就是说让这些基础方法在新传统图案的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

解决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刻板印象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所以我们只有积极的挖掘新方法,只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合适的“方法论”,将传统与现代交汇,找出它们的共通之处,并将其运用在打造新传统图案的研究中,将它在现代平面设计实践中充分实施,才能打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意义,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

参考文献:

[1]寻胜兰《新名族图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序. ③论文《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构成艺术的交汇点》杜洪

篇5:初中英语作文:中国印象

Ive heard a saying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stay in a country for three weeks you can write a book, three months a postcard, and three years nothing! I am now faced with this problem. Having lived in China for about five years, I am totally used to daily life here. That shouldnt be something to complain about, right? Adapting to a different society and culture is something to be satisfied with, is it not? Usually it would be. However, it makes writing a column about my impressions of China a lot more difficult.

Luckily for me two friends from my country, Ireland, came to visit me during the summer. It was their first time in China and it was through their eyes that I rediscovered the pleasure of experiencing a foreign culture for the first time again.

At first I found their remarks and reactions to the sights of daily Beijing life puzzling. They were fascinated by every little detail. Details that I barely noticed. Why did they want to take a photograph of a man selling you tiao? What was so interesting about a line of waiters standing outside a restaurant? Why was a group of elderly people exercising in the evening so enthralling?

I started to recall that scenes like these once fascinated me too. In Ireland you just dont see them. It was then that memories of my first month in China came flooding back to me. When I first came to this country I worked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Wuhan. Thinking back it was the students I met in that first year and Chinese university life in general that gave me the deepest impression.

In the west, student life is a combination of study and socializing with a heavy emphasis placed on the socializing part! During my first week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I was invited to a student party. Having only recently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myself I still very much enjoyed student parties and gladly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On the evening of the party I was accompanied to a building on campus by two students. I was led to a room and entered expecting to see people dancing, drinking, eating and chatting. Instead, I found myself facing an auditorium of about two hundred students applauding me. I was handed a microphone and asked to speak. About what? I asked with a fright. Anything came the reply! After I got over my initial stage fright I found that it really didnt matter what I talked about. My audience were happy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isten to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They simply wanted to practice their English.

In the course of the following year I encountered many such situations. I was genuinely impressed by the dedication and motiv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When I was a student I would rarely give up my spare time to any activity connected with study. Unless exams were approaching my weekends were devoted to having fun or perhaps a part-time job. My Chinese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seemed to spend their entire waking hours studying. I understand that competi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s extremely intense. Nonetheless, their energy and drive put me to shame.

As a foreign teacher I wa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 skills. To most people that sounds really easy. All you have to do is turn up for class and chat with your students. Thats all very well but wh

at if your students are too shy to respond? Most of the students could read and write English very well but getting them to talk was like drawing blood from a stone. They were experts at replying to questions with one-word answers.

Alcohol is the cause of and solution to many of lifes problems! Bearing this in mind I organized several parties and plied my students with booze. Once tipsy, they lost their shyness and the English flowed like water. This slightly unorthodox method effectively broke the ice and our speaking classes became a lot noisier. In a classroom noise is good, as long as it is the noise of activity.

It may be true that rote learning is over-emphasized in Chinese education. Nonetheless, I found that this does not reflect the natural character of Chinese students. Given the appropriate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a chance to warm up the students I met were naturally spontaneous and instinctively enjoyed drama. In some of the role-plays we acted out, certain students became so involved in their parts that they were bordering on an identity crisis!

篇6:中国印象传统

泥河湾人、元谋人,我们的始祖迈动着坚定的步伐向我们缓缓走来;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文明伊始;陶寺遗址、新砦遗址,能见证史前部族社会的变迁。终于黄苗开战了,中原文明得以巩固;启的声望大过益,让“家天下”成为可能;《汤誓》《盘庚》号令宣誓再起;文武讨纣兴建国邦;秦王扫六合建都于咸阳。

中土之都,邦中之国,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华各族千年同进的基调。长城斗折蜿蜒万里,凝聚千万百姓的心血,承载保家卫国的精神,凝聚了民族的力量。在古时候,长城是一面军事屏障,来抵御狄人的入侵扫荡;隔开战乱与安宁,横断敌营与家乡。它使深夜的巷犬停吠,它像巨龙般的俯卧边疆;战云布散现希望,保卫着黎明的曙光。

时间推进,朝代更替过一浪。建元二年,一队百余人的.探访队伍从陇西出发了,他们肩负国家重任与皇帝之命开启了凿空之旅。西行往往是危机四伏的。北阻天山,南障昆仑,茫茫大漠,漫天飞沙,唯有驼铃相伴,但征途不负张骞的努力与国家的希望。跨越艰险的代价虽然高昂,可是这连通各国往来足迹的能量无穷。历史的尘埃拂过一遍又一遍,难盖丝路的厚重;时间的巨洪涌过一浪又一浪,推动风帆的远航。宋明之际,泉州港出航的巨轮满载着瓷器、香料和茶叶。郑和的宝船更是开启一段友好外交的新篇章。

长城万里连接古今,文明千年传承万代。今时,长城已作为人类的奇迹矗立北国,承载着历史的硝烟,回忆民族旧日的阻隔,代表着现代的和平,记录国家往来的长河。与这片神州合影,拍一张攀登长城的照片,是多少人的梦想。长城――旅者心中的圣地,正以更积极的姿态来融入时代,迎接新世界的到来。纵越南北,横贯东西,“一带一路”这座交流与发展的新长城,是中国在新时代对国际经济合作的思考,是古丝路与现代科技与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西行的列车更替了往日的驼队,造就经济走廊这愈加密切的合作形式,远航的货轮延伸了以往的路程,纳入更多国家协同发展平等交往。从御敌工事至长城的新内涵,再由丝路到一带一路的传承,这是伟大民族前进的步伐,文明的蜕变,她现在正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审视着国家乃至人类的共同命运。中欧班列过往的地域中,商队的身影、遥远的铃声甚至一段热切的攀谈,都不会湮灭在沙尘里。因为东有旭日,让这片在阳光下古老的神州大地熠熠生辉。

篇7:中国印象传统

第三届中国站长大会刚刚全部结束了,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房间

时间是4月22日0时29分

紧凑的安排,站长们热情的交流和代理公司、某些网站BD、联盟们近乎疯狂的相互串连交织着,大会结束了

套用一句大家从小就熟悉的话: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一次胜利的大会

坐在台下的我,不时地把这次的站长大会与我们去年3月举行的首届英雄会做着比较,更在琢磨下个月中旬要在重庆举办的第二届英雄会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明天开始,关于这次大会的若干情形,我会以图片加文字随笔的形式记录整理下来,与大家分享。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站长大会,真的后悔以前没来,也期望明年还有机会……

二、整体印象

大会是在美丽的厦门举行

亚洲海湾酒店,五星级,没有围墙,就在海滩上

从房间望出去,海就在窗边不远的地方

对于一个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现在每天在长江这边上班、在长江另一边睡觉的人来说,这片水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

来报社这么久,还是第一次自费出差,因为我对这次大会充满了期待,在我的感觉里,这个大会本身是个传奇

我是第一次参加站长大会,套用陈一舟昨天讲的话:早知道这么多牛人要来,我去年怎么着都要来

大会无疑是成功的,从到会的人数,从严格限制名额的做法,从嘉宾的重量级别和停留时间,从站长们对这次会议的期待和肯定,从公关人员的忙碌程度,从合作方的支持程度,甚至从颁奖晚会抽出的奖品重量……都可以证明

大会非常紧凑,主要内容一天完成,从上午9点到晚上9点,我一直在暗暗比对去年我们组织的中国首届英雄会,第二届将在5月18日~19日召开,我们必须学习

反思——中国互联网的基调

这次大会上,不管是蔡文胜本人,还是以陈一舟、过以宏为代表的投资人,还是以董勤锋、王学集为代表的老站长,还是以李兴平为代表的传奇站长,大家都认为20的互联网应该反思,应该总结

蔡文胜“95%的个人网站才有机会商业化”的论断提出来,大家的心都咯噔一下,虽然都知道有道理

接下来的很多位演讲嘉宾,都把中心放在:踏踏实实做好网站先、耐住寂寞三两年

三、站长印象

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站长

以前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关注互联网,也曾经做过几篇文章,认识了几位,如孔毅、沈卫、高春辉、高大勇等,后来因为版面的调整,没有继续关注,自己去整数码,自己也跳进了互联网,在报社授命下筹建新的CPCW网站虽然有站,但站不是我的,所以我这次来,还是记者,还是媒体,但是我的心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Www.Chinaz.com

早期认识几位站长当中,现在有人成功融到了钱,彻底告别了小康;有人自己在摸索商业化的道路,不再以站长自居;有人坏揣梦想仍在积极探索;有人依然潇洒自由,站长依旧……中国站长_站,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

今年初在重庆见到孔毅,完全没有那种千百万富翁的优越感,沉稳而内敛,跟大会上见到的张鹤特别象。中.国.站.长.站

下面根据记忆,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站长给大家勾画一番。要声明的一点是,没说到的站长不是因为不著名、不成功,而大多是因为我个人能力和缘分有限,没有机会和时间打照面;极少数因为是太了解,实在无从下笔。

中国站.长站

蔡文胜(二六五网络CEO)

站长.站

知道蔡文胜这个人,从抢注FM365开始,了解也仅限于什么“站长大鳄”之类的称呼,让人佩服的是他又把FM365还给了联想,没要钱

Www~Chinaz~com

早就耳闻,蔡文胜不缺钱,是个享受过程的人,是个从传统行业成功转型的人,是个有“来历”的人,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最成功的站长,这次见到了,确实如此Www~Chinaz~com

还有耳闻,蔡文胜很牛,这次体会到了,不过感觉牛得有理,应该牛,一个经常工作到早晨5点的人,一个组织站长大会的人,有充分的理由牛起来

但就是这个牛人,对每个站长基本都能如数家珍,他了解51.com这个域名的历史比现在的主人庞升东还多,他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暴风影音的作者在开发时连续吐了三天血……Chinaz@com

中国站.长.站

李兴平(4399小游戏站长,hao123创始人)

篇8:中国印象传统

意境是带着生命律动的情景交融, 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 即艺术境界。意境是凌驾于有形的人物、景物、事物进入无形的时间和空间, 以空间为基本, 通过对景的把握与经营的情达到“情与景汇, 意与象通”。从而对整个时间、空间获得一种哲理性感悟, 这种带有哲理性的时间感、空间感、就是‘意境’的意蕴。在艺术美学中, 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作品的“意境”, 同时这也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意境”是“意”的主观性范畴与“境”的客观性范畴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美。艺术辩证法范畴对于“意境”解释道:“意”统一在情与理中, “境”统一在形与神中。在这两个矛盾中的“对立”属性中, “意”与“境”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 在“统一”属性中, “意”与“境”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

二、意境在印象派与工笔画中的共同特质

1、意境在二者中的情景交融

传统工笔画是以严谨细腻的笔法描绘自然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虽然工笔画的表现形式是精谨工整的写实方法, 但是与西方绘画的写实相比较, 却并非客观意义上的写实。作者对于作品更多的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而且注重于画中内在的精神之意, 主观情感的呈现就是传统工笔画意境美的体现。北宋著名花鸟画家赵昌的《写生蛱蝶图》是一幅淡彩勾勒工笔画, 描绘的是秋天景色中的虫蝶, 在画面的下方描绘了三只生动飞舞的彩蝶, 色泽绚丽而又淡雅, 线条刚直, 俊秀隽永, 意趣盎然。赵昌对于客观自然的揣摩, 融入自己的情感, 最终赋予《写生蛱蝶图》恬淡闲适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解释道:“大家之作, 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 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 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可无大误矣。王国维对于意境的解释是:凡大家之作, 写的情必定深入人心, 感人肺腑;写的景必定生动如画, 如在眼前。所以作者对于传统工笔画中所写的景, 一定是在现实世界中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以及发现事物的本质, 进而对作者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创作激情, 作者把情景交融在一起便使得作品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意境。这也是让我们理解:具有意境美的作品是来自于生活, 自然天成。

与此同时, 中西方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互通的, 都能使人进入到情感的世界, 因为“意境”是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的融合体, 因此, 西方艺术中也有“意境”, 中式“意境”与西方对于艺术的理论也有相通之处。只是“意境”二字在西方艺术中的词语表达上的差异, 但是这并不碍于中西方人们对意境的领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印象派开始流行在欧洲中, 莫奈等在再现客观自然的同时, 注重人对生活的主观情感与印象, 发展到鼎盛时期, 作品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作者在客观景物中融入主观情感的不同深度就已经形成了对于意境的表现。

因此, 西方印象派也承载着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如:法国印象派创始人莫奈对于他创作的30多组的《鲁昂大教堂》就是莫奈对于意境的代表作, 不同的情与不同的景结合出令人迷幻的效果, 但是他将情与景精妙的结合, 给予作品有如诗歌般的意境。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了色调之美, 还能将色调与人的心理情绪联系在一起。以物传意, 最后使观赏者受到感染, 产生心理感受, 进入审美的意境。

2、意境在二者中的虚实相生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老子在中国古典哲学对于虚与实作出了解释, 世间的万物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 《易经》又说:道是阴阳 (即虚, 实) 的对立统一, 中国古典哲学主导中国传统美学, 认为美的本质是虚实相生。

中国意境在绘画中的虚实结合, 主要绘画表现形式是“留白”, 传统工笔画构图上, 要在画面留出或大或小的“空白”。“留白”概念在传统工笔画的构图体现出来的是主次关系, 通过“留白”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表达作品特有的意境, 作者在观察自然景物的时候, 经过了主观情感的内在转化, 忽略景物主体以外的景物, 运用“留白”处理方式对主体以外的景物舍弃, 因而使画面更加的突出、鲜明。这一处理方式也是人们对作品的一般性观赏概念。

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画中的一叶孤独扁舟与浩瀚大江的强烈对比, 烘托了强烈的意境。“留白”对应的是“虚”与“实”。画中的景物是“实”, 画中的留白是“虚”。虚实相生, 意境也。

但是, 在西方印象派中, 光的处理是印象派意境在虚实相生上的转述, 光线的效果可以决定画面意境美, 而且画面的光感也是通过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结合, 光感的缺失就不可能有空间感与色彩感, 也不会产生色彩上丰富的冷暖对比。印象派的光感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光, 而是具有意境美的光色, 是虚实与意境的集中体现。处理好在光感中的虚实对比使得意境得以升华。雷诺阿巧妙地运用光的效果来表现虚实相生的意境, 在他的作品《红磨坊的舞会》中, 这幅作品中有非常多的人物, 人物由近及远, 产生一种节奏跳跃感, 而且人物的轮廓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 他注意对画面的近景刻画的细致, 梦幻般地表现出舞会上人物脸上的光斑效果及光影造成的飘缈感。雷诺阿通过对光感的应用表达出虚实相生的意境。

三、总结

在20世纪30年代初, 对于印象派的意境讨论中, 徐悲鸿先生已经对德加等印象派中运用色彩表现意境方面的画家给予高度肯定:“他们的画也是重神韵的。”由此看来, 在中西方绘画的意境探讨中, 不难看出不论在印象派还是传统工笔画的背后, 都是画家们充满着对人生, 大自然, 以及宇宙的思考, 以及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满足精神和心理的需要。画家们都是把自己主观上的感觉, 情绪巧妙地柔和在画里传递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描绘着自己心中唯美的世界, 使得这些生动的作品能够永恒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留给每个热爱思考的观摩者, 能够有机会与画家们的灵魂对话。

参考文献

[1]姜耕玉.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

[2]迟轲.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4]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2024年元旦联欢会致辞下一篇:吴江市创建全国消费放心城市情况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