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指导课的案例

2024-08-08

预习指导课的案例(通用8篇)

篇1:预习指导课的案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有效性研究》的案例

研究

一、情况概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而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经过一个阶段的指导、训练,发现预习这一方法地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六年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好、中、差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只要预习,就学生自身而言,学习的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认真预习与不认真预习的收效是大不一样的。

二、案例分析

以《祁黄羊》一文两课时的学生预习为例,本人选取10名同学分简析如下:

(一)预习题设计方面:1.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预习要由易到难,照顾大多数学生,太难容易挫伤中差生的信息积极性,太浅会导致优等生自满,滋生骄傲行为。如:既要有借助拼音学习生字,也要有通过读文,思考课后问题;2.预习题设计要体现课操作性。在第一课时设计了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推荐 召见 钦佩 慎重”;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等;第二课时设计预习“课文主要写了祁黄羊的什么事?”,学生都可以自己完成。3.预习题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语文课的预习不是出几个简单的题目看学生会不会做,而是要让学生整体去预习把握全文内容,包括字词句篇方方面面,因为在每个都会有自己能学会的和自己不能通过预习完成,把自己认为能完成做好,留在课堂考对,不懂的地方标注记号,课堂上留意,重点解决。4.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延展性。预习并不是安排学生读几遍课文,找找疑难之处,许多地方还要体现扩展性学习,如布置学生借助资料或网络,查出“祁黄羊的相关资料”、可以扩大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

(二)预习过程方面:1.预习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预习时,学生读课文,学习字词句,一般都可以独立完成,也就是说,第一课时预习比较容易些;而第二课时的预习题,相对难些,要通过合作预习去解决,如“课文主要写了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文章通过什么事来体现的”“哪些语句体现他的爱国,你有何感想”,领悟、概括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就感到困难。2.预习过程中基础检测与生发问题相结合。预习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并且答对率很高,无需老师多点拨指导。“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预习(特别是课中预习)时,老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生疑,培养学生爱提问题的习惯,在有了疑问时,通过读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力。3.预习过程中老师指导与学生体悟相结合。学生预习时,对问题认识、感悟多半是一知半解,零散不成系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个体感悟,同时,老师要引领学生提炼、升华,概括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三、实践感悟

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本人认为预习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通常采用以下指导过程:

(一)预习遵循的指导原则

1.预习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进行预习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2.预习要遵循预习内容“具体化”,预习过程“精思化”、“求异化”的原则。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布置的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活提供一定的预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疑问一一罗列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如果通过老师、同学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能集中寻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求异化”,是指每位学生完成预习的效果是不同的,存在着差异性,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感受、体验和理解层次深浅不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预习的具体指导过程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改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特点,在中、低年级简单的课前预习基础上,每学期开学就为学生制定了“预习五步法”的具体预习步骤。

第一步:三读课文。标上小节序号,圈出生字,划出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第二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结构,生字表下积累形近字或相同部首的字。

第三步:理解词语。对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字典,把意思写在词语旁;对能理解的词语可用找近反义词、分解词素、联系上下文、查看课后注释等方法。

第四步:提出问题。再读课文,对不理解的地方提提问题(1.对课题提问;2.对不理解的词语提问;3.对不理解的句子提问;4对不理解的文中内容提问)写在自己的预习本上。

第五步:摘录词句。在自己的预习本上摘录文中你喜欢的好词和好句(好词3个或以上,好句1到2句)。

将这“五步法”打印后发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贴在语文书的最前页。而后的教学中,选取典型的课文通过几个课时在课堂上进行指导性的预习。按照这五步,课堂上,教师一步一步进行指导和检验,让学生从预习中感受学习一篇课文的快乐,预习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强烈欲望。一开始的指导是分步进行,然后慢慢过渡到课堂上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按照方法步骤自己逐步完成,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检查。学习生字的积累、理解词语的多少、提出的疑问以及摘录的好词佳句也都是从少到多,从学生盲目选择到教师有效提示,都是经历一个少到多,易到难的过程。在这样的指导训练下,学生对这“五步法”逐渐熟悉起来,预习的习惯也逐步开始养成,然后就放手学生回家进行预习,早自习时每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像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交流检查一样对小组成员的预习进行交流检查汇总成小组预习成果,再在课堂上进行班级的交流检查。

一段时间后,班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形成了预习的习惯,虽预习的程度仍有不同,但方法步骤大都已经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五步法”后又增加了每课预习题的完成。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每一课教师都事先精心设计有层次性的围绕课文知识点和学习要求的预习题,在学生自觉进行了课前预习“五步法”之后完成适合自己学习需求的预习题,既是检验了自我预习的成效,又是一个自我思考、质疑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

篇2:预习指导课的案例

师:从美术的角度看,人由哪些基本部分组成?

生:人体可以分为头部、躯干、四肢三大部分。

师:你们倒想想看人体这三部分和我们今天的写人作文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觉得人物的品质、特点就像是画中的头部;具体的事件就像是人的躯干;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这些描写就像是人的四肢一样不可缺少。

师:(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在人物边上标注。)说得多好啊!写人时,如果我们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这个人肯定是残缺不完整的。我想问问小彬,你画的这个人是谁?

生:(小彬)老师,我画得是你。

师:同学们看看小彬画得像不像?他有没有抓住老师的外貌特点呢?

……

因为这幅画,教育了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因为这幅画,孩子们有了一节更开心,更轻松的作文课;因为这幅画,孩子们懂得了写人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因为这幅画,他们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片断。

教学反思:

正上着课,外面突然下起大雨或大雪;正上着课,一架轰鸣的飞机却从教学楼上空呼啸而过;正上着课,一只小鸟突然冒失地闯进了教室;正上着课,突然停电了……课堂上,像这样的意外,可以说我们经常会碰到。怎样处理这些预设之外的偶发事件、突发事情?怎样让这些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不利因素转变成教学的积极元素呢?我的观点是:第一,学生注意力既然已经转移了,我们当老师的要顺应学生意愿,让学生借此机会放松一下。切不可采用强硬地做法命令学生集中精神上课。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童话《去年的树》,课到中途,我见一学生开小差,又看大家也有些累了,于是半开玩笑地说:“瞧,小威的魂跑到月亮上了。嫦娥看见有人闯入她的冷宫,一脚就把项振威给踢了出来,项振威的魂又飘到了火星,结果他发现那里太热,赶紧往地球上飞,可一不小心却落到北极,北极熊看见了一掌就把他打回了我们家。现在,他终于回来了。”经过我这么一说,开小差的项振威脸羞得像个关公,同学们也在“哈哈”声中得到了放松。我想,学生这种注意力转移,看似浪费了半分钟、一分钟,但或许我们能收获更高效的剩余时间。更重要的意义可能还在于这样处理,课堂也许更民主、和谐了。

篇3:预习指导课的案例

关键词:就业指导,案例教学,案例库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科学定位个人发展方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提升职场竞争力与主动适应社会能力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中,更体现在学生求职时的素质和能力的展现中。因此,传统的讲授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则日益彰显出它的重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中发挥着以下作用:

1. 案例教学法能够改进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随时观察到学生的反应,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根据实际的状况调整课堂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们的教育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们习惯于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在课堂上参与讨论,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习惯于考试的多样性,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是欠缺。我们教师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案例教学法是联系实际的好形式

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可能拿出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是案例教学法就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通过案例把社会中的真实状况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案例教学法不重视学生能否得到正确的答案,它注重的是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所以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学生们的相互讨论和交流。因此,学生们必须在课堂上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和他人沟通,力争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

二、对案例库建设的建议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案例使用、案例质量和呈现方式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这也凸显了就业指导课中案例库建设的重要性。为了让案例库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在进行案例库建设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质量为核心,夯实案例库的实用性

案例库中收录的案例质量高低是评价一个案例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案例库实用性的具体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案例的现实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在选取收录案例时,应取材于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不能凭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进行杜撰,还应该对案例的时间、地点、状况等信息进行必要的说明。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和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因为能够成为案例库资源的,应是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能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通过典型性的案例,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为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帮助其认识和解决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相同问题和困难。

2. 以形式为平台,丰富案例库的多样性

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接受知识的渠道和形式较之以往更加多元和丰富。教学中的案例要能吸引学生眼球,要真正体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就应通过多元的形式展现丰富的案例内容。传统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讲授式,仅仅通过教师的口述,以语言作为信息传递与沟通的媒介,这种方式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已经无法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了。尤其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单一的教师讲授,已经无法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小组活动等形式,成为教学案例的重要依托平台。案例库在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案例呈现形式的多元化,既要考虑传统的基于故事型的文字描述,又要考虑到新媒体的动态演示;既要从案例库内容上进行设计,更要从案例库呈现形式的技术上进行支撑。只有案例库的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才能更好地呈现案例,确保案例得以充分展现,以达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目的。

3. 以适应为目的,增强案例库的时效性

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案例库中的案例也应及时更新,例如,在国家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的形势下,新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的相关案例,能为学生了解基层工作,提升基层工作兴趣起到积极作用。而针对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基于学生培养目标不同而应具有差异性,例如:师范院校和政法院校、普通专业和艺术专业等,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对案例的需求应该具有倾向性。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给就业指导课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案例教学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并用理论分析来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得到的收获会更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更深刻。将案例教学运用于就业指导课程已得到广泛的认可。而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就是对此问题的回答和实践,但仍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树军.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方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28.

[2]罗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构想[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3) :13-15.

篇4:预习指导课的案例

【摘要】结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阐述案例教学法的主要优势,介绍和分析了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并提出实施案例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就业指导课;学生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它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促进了理论到实践的转移,进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所体现的教学优势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特点,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这一中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讨和探究,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法相比,显现出了其固有的优势:

1.1 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更多,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更深刻。如:在讲述新《劳动合同法》的“试用期”时,可以先展示“假试用赚廉价劳动力”的案例,然后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第一,新《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有哪些规定?第二,求职者如何鉴别用人单位,避免落入“试用陷阱”。第三,案例中的主人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1.2 加强理论知识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既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讲述为什么要进行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时,可以选用“80后千万富翁刘琦开”的案例。首先导入案例“当许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后为找工作而发愁时,还没走出校门的刘琦开就已经是三家大公司的总裁了。他的产业既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也不是上帝赐给的,全是自己创造的。他的事业与他的大学学业同步发展,其成功为他的同学所仰慕。他究竟是怎么做到学习、创业两不误,并成为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富豪?”然后在具体呈现案例之前,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从刘琦的案例可以看出他具备哪些成功者的素质?第二,刘琦的成功与他的性格、成长经历有什么联系,你认为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什么工作。第三,每个人成功之路各不相同,但作为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质?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认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并结合自身实际展开讨论。

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获得了在无需亲身实践的条件下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1.3 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布置练习作业等。而现代教学理念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状况和特点,另一方面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既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更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欠缺。教师在授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这样大大地增强了教学实效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

2.1 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首先,案例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把握好难易程度。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现实性、典型性、时效性,内容陈旧、缺乏时代特征的案例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业指导课教师应注意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案例。目前,我国缺乏现成的案例教材体系,大多数案例散见于各种教学参考书中,内容适合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并不多,尤其就业指导课的案例更为如此,所以案例的收集过程是一个不断筛选积累的过程,收集的案例一定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把握好尺度。

2.2 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准备是基础。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应明确案例教学的具体的目标,制定详细、具体的教学计划,同时根据教学对象选择适合的案例,并将有关的案例课题布置下去。学生则要根据资料和教师布置的要点,通过熟悉案例资料,钻研就业理论和方法,并查阅其它有关资料,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找出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3 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案例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组内成员要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小组成员基本形成共识。第二步课堂发言,全班讨论。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各组也可以开展争论,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深入和拓展。通过全班讨论,集思广益,并就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形成最佳的结论或答案。

2.4 总结评析

总结评析主要包括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和对案例本身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在总结评析阶段,教师要对案例教学过程特别是案例讨论的成效作全面总结,鼓励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升对理论的理解水平,归纳尚待释疑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以便日后继续思考解决。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肯定多样化,不能轻易扼杀某些结果,否则的话案例教学又会在本质上回到传统教学上。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正面激励为主,在指出优点和不足的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做出必要的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组与组之间互评,教师补充。

3.实施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于课堂讲授、研讨式教学、远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形式而言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有特定的案例作为整个一堂课的教学旨向和教学基础,进而形成多向互动、观点开放、结论多元的教学新感受。搞好案例教学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3.1 案例的精心选择和设计是案例教学法获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与之密切相关。一方面所选案例所反映的本质问题需和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相吻合,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到案例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对象,再典型、再生动的案例,如果仅仅是教师课堂讲授,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同样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语言艺术,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有些问题需要教师点拨、启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更好的效果。

3.3 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旨在建立系统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业指导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课程。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教学中,应该改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就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实质是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但案例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设计案例教学时,要认真处理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关系,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桂萍.就业指导课案例教学法研究与探讨[J].考试周刊,2007,(6)

[2]张翔.案例教学法及其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邱绍雄.谈谈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2).

[4]谢晓庆.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7,(9).

[5]唐洪毅.就业指导课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4,(2).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 (jykt2008029)。

篇5:小学数学概念课的预习方法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A、举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钝角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钝角。这个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

B、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的预习中,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并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别。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C、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再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小学生应该怎么样进行预习

★ 数学预习习惯应该怎么培养

★ 大学应该如何高效预习才好

★ 一年级数学下册应该怎么预习

★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 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进行数学预习

★ 小学生应该如何学好语文

★ 英语复习计划应该怎么写

★ 英语专业的人应该怎么学英语

篇6:预习指导课的案例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是当代国际社会教育的共同趋势,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自学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愿望和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正是基于以上的意识,我们尝试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一个重要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如何克服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探索的目标更多放在课上教学,课后复习两环节上。其实,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预习的操作问题。我们向来很重视预习这一环节,学生一进入初一,便向他们讲清预习的重要,并指导一定的预习方法,要求他们上新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间大多安排在课外,课上稍作检查。但总觉这种常规的预习操作效果并不好,于是我们对任教班与其它班的语文预习情况作了如下调查:的功课都要预习,语文预习也就因课余所剩时间不多而挤掉了。教师对预习方法缺乏必要的持久性指导,很多学生不知如何预习。教师因找不到省时有效的办法检查、督促预习,在繁重的教学负担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作为语文学习前奏曲的预习也就成了一句口号,基本上没有落到实处。

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或被动预习。这样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课上又忙于应付老师的“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而且一篇课文往往一、二课时就讲完。这样听课,必然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主动预习是不是一定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有效呢?不一定。首先,能做到主动预习的同学很少。其次,课外预习的时间不好控制,预习的质量不能确定。再次,这少数主动预习的同学,由于课外已认真研读了课文,在课上很容易听懂,而且对老师提出的某些问题能对答如流。可是那些占大多数的不预习或被动预习的同学可能听得似懂非懂,无从回答问题,就成了“陪读”。这对整个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不利的。

因此,把预习放在课外操作,几乎形同虚设,对课堂效率提高的作用甚微。那么,把预习放在课内操作又如何呢?针对这一想法,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实验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探索。

二、题的理论涵义与假说:

(一)课题的理论涵义:

1.语文预习

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一般放在课外进行。

2.语文预习课

语文预习课就是把预习放在课内进行的课型,改变了预习放在课外的常规形式。

(二)理论假说

通过初中语文预习课的教学研究,探讨语文预习内容、方法以及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自学愿望和能力的培养等所起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对象:

初二(5)为实验班,采用预习课教学。

(二)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

(三)步骤:

1.准备阶段(2000年9月---2001年2月):主要工作是学习科研理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会预习方法,打好预习基础。

2.探索阶段(2001年3月---2002年2月):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进行探索性预习。在此基础上,悟出适合学生自己的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在运用时要求创新求发展。

3.总结阶段(2002年3月---2002年12月):调查研究预习课对

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培养的结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结题。

(四)操作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真正发展。

2.平等性原则:教学中,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学习、切磋、启发、激励,共创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3.全面性原则: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全班学生的学习。

4.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为基础,教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五)测评工具:

实验的评价工具是学业成绩测试以及有关预习情况的调查统计。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一)摸情况,树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预习情况,优秀者表扬鼓励。搜集论述预习重要的名言文章介绍给学生。选择几篇课文,进行预习与不预习,课内预习与课外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

习好处多大讨论。在作业中进行预习渗透。设置预习笔记本。备好预习工具书。评选预习明星。总之,要利用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

(二)培兴趣,教方法。

光有了预习的强烈意识,没有形成兴趣,预习工作可能不会持久下去,更不会形成习惯,顶多是个被动预习者。因此,实验初期还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其次预习课的形式一定要多种多样,诵读型、讨论型、表演型、练习型、上网查资料型等都可尝试。如《苏州园林》的预习可选看《苏园六记》,《在烈日和暴雨下》可观看电影《骆驼祥子》展开讨论,《变色龙》可分角色表演,《白杨礼赞》可诵读,《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可通过填写书籍演变表格练习开展预习。再次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督促,让他们也体会到预习成功的愉悦。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教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法要切实可行,简便易操作。预习情况要落实到预习作业和预习笔记中,便于检查、督促、总结。

(三)重强化,求自悟。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不可能“一次性”,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预习问题。要学生在预习中反复实践,反复训练,要经常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预习方法“强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情境出现时,会选择最优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教会了学生预习方法,还必须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预习方法的交流。还必须帮助他们对自己的预习过程进行总结,取其合理因素,从而领悟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高效的预习方法,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

(四)讲合作,倡创新。

在预习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尤其是在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可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结合,互相切磋、商讨、交流预习所得及预习经验方法。所存疑难由组长提交老师,便于老师快捷迅速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

在预习中要善于捕捉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努力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老师发问。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读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创见,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的预习速度,预习效率提高之后,预习课上时间有盈余,可创造性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课前三分钟讲话、写小短文,赏名言诗句等。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业成绩测试及有关预习的调查,认为“语文预习课”的设置取得以下成效:

(一)提高学生的预习意识,养成预习习惯,形成一定预习能力,使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预习由课外刚转入课内时,学生思想上还不太愿意接受,预习课上的预习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学生预习时走马观花,速度慢,抓不住要点,不查工具书资料,不做笔记,甚至连挑选生字词都不会,更

不用说质疑问题。但由表4的调查可看出,经过近乎两年课上预习的训练,学生的预习意识提高了,预习习惯,预习能力形成,即使有时把预习布置到课外进行,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完成。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由表5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

明显,实验后,实验班学业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学有困难学生,成绩进步特别明显。这是由于预习放在课内,时间得到保证,学有困难学生能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优秀学生的帮助。以前由于种种原因不预习,现在预习了,对课文熟悉了,探究了,听课的效率就提高了,成绩也就逐步提高。

(三)扩大预习的具体内容,形成一套系统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不再只是读读课文,查查工具书,认认词语,想想课后练习这么简单。它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从范围上看可预习一册书,一单元,一篇课文。

一册书预习:指导学生阅读书前彩图、说明、目录,书中单元提示,书尾附录,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总体要求;各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各单元之间的关系等,指导学生掌握一册书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明确一学期的语文学习目标,也便于学生选购课外读物。

一单元预习:指导学生阅看单元提示,课文前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听说读写训练等内容,讨论明确单元学习要求,单元内每篇课文学习要求及与单元学习要求间的关系;单元内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间关系;单元内课文与知识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间的关系;掌握单元学习目标及训练重点,使各部分间知识串联成体系。

一篇课文的预习是预习的主要阵地,预习的内容涉及面广,常要预习的有: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阅看自读提示、注释,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题中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了解写作特色,欣赏品析佳句,质疑问难,查找资料,阅读相关文章等。预习时不必面面俱到,但应视具体文章,据文章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安排预习内容。预习内容的丰富,也就决定了预习方法的丰富。这里谈的预习方法是指一篇课文的预习方法。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五步法:最基本最常用。具体指一看(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二查(工具书资料),三思(课后练习、层次、段意、中心、句子、写作特色),四批(批注重点、疑点),五议(疑难)。

2.表格法:最简便易操作。把预习要求设计成表格,学生预习时填写,一般包括:课题、体裁、作者、出处、生字词、佳句、段落提纲、主要内容、主题中心、读后感受、疑难问题。

3.练习法:利用课后练习,练习册预习,或教师把知识通过一定形式编成练习题供学生预习使用。早期培养预习习惯很有效。

4.提纲法:教师把预习要求编写成提纲,为学生预习指明方向,学生在提纲“定向”作用下,独立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

5.笔记法:提高后用。在学生熟悉预习内容,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把预习所得整理在笔记上,便于交流,检查、督促,课前上交老师,便于教师把握课上讲授重点难点。

6.质疑法:难度较大,在预习时可让学生就文章中的字、词、句、章、语、修、逻等各方面质疑,并试着讨论解疑。

7.类比法:难度更大。找一篇与预习课文同类型的文章,进行类比分析,使学生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

8.活动法:通过举行跟预习课文有关的游戏、表演、实验、朗诵、演讲、学生试讲、观看影片等喜闻乐见的活动,来领悟体会课文的内容。

在教会学生预习法的同时,也伴随阅读方法的传授,如速读、慢读、精读、略读,圈点勾画批注,拟结构提纲,分段方法,概括段意中心方法等。两种方法传授都要有连续性、阶段性、要循序渐进。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放在课内,学生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难点、疑点,使讲课更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便于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尤其是学有困难学生,可加强巡视与个别辅导,有利师生交流,有利全班提高。

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听课针对性,减少随意性。预习中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老师讲解时得以再理解运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作出快速反应,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师生间配合默契,因而预习课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讲读课文连预习课一起用二到三课时都能上完,并不会因为预习课占用课时而影响教学进度。

(五)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通过自己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果说课上教师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那么预习课上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独立地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过程,是自学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六)有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预习课上,教给方法,然后启发诱导,答问释疑,或与学

生自由交谈,或相机指点,或巡回指导,或个别指导,真正体现了“导”的作用。在“导”中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案,对学生领悟了的,研究出来的,无须讲。对学生困惑处,谬误之处或想不到之处,教师有的放矢地给学生进一步指导。这进一步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有赖于教师“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在预习

课上,学生通过自奋其力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充满体验的快乐,老师正式讲解课文时,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印证,若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

若不甚吻合,便会思索,便会集中注意力,追求真知。正是这种快感、思索、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在预习课上,能不断地自我计划,自我控制,自我鞭策,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篇7:指导预习心得

谈及语文学习中的预习,其意义与作用不外乎以下几点:1.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和难点,在上课时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对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顺利听课。3.巩固所学的知识。4.提高上课效率。

随着二期课改课程的全面铺开,语文教学时间锐减。因为按照现行的学生课程安排的相关规定,一节课减少了五分钟,而一周的语文课课时相对于扩容近一倍的教材而言并未增加,而是严重缩水。因此,课前的预习是否有效对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在08学年第二学期,重点关注的是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当时,学生在前一学期通过课堂内预习指导已初步学会预习。因此,我把预习布置在课外进行,但每一课均根据教材落实具体要求,如:解释指定的词语;查找相关资料;提出疑问等。认真检查,及时校正预习中的错误,提高预习水平,对预习效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分值统计入学生平时成绩中。通过以上做法,帮助学生养成习惯。

09学年第一学期,重点关注预习方法的指导。此时的学生能自觉在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如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基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力的差异,实行了分层的预习要求:

1.初级目标——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内容(完成此目标为“及格”)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读通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查字典、词典理解词义,把字词放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采用这种方法,扫清了课文中的文字障碍,为教师的讲授进程加快了速度。

2.中级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写作方法(完成初、中级目标为“良好”)用文字表述在预习时理清的文章思路及文章的结构,从所预习的文章中学习写作方法。学生起初觉得无从下手,因此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例如引导理清文章思路时,设置以下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训练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对于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大有好处的。

篇8:如何指导学生预习

一、学生现状

我校高一新生大部分来自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偏远农村, 由于地理位置、教学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连课文都看不懂、读不通, 觉得越学越难学, 越学越不想学。一些学生反映, 他们之所以对上英语课失去兴趣, 原因是:“基础没打好”, 弄得现在“听不懂, 说不上, 记不住”。我们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自觉预习课文, 平时很少朗读课文, 对于大量的新单词只是临考突击记忆。

二、预习的重要性

1. 预习可促使学生认真听课。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听课, 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特别明确, 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2. 预习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上, 当学生熟悉的刺激物重现时, 他们已没有心理上的障碍, 会快速做出反射活动, 向他人展示自己。当这种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时, 学生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激励的情感, 意志力就会大大增强。

3. 预习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地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

4. 预习可促进教学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师都有这种感受:经过学生充分预习的一节课, 学生与教师的配合会十分到位, 学生在课堂上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甘示弱, 他们的注意力会随着教师的引导, 从一个刺激物迅速转到另一个新的刺激物, 整个教学过程紧张有序,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找到了最佳结合点。这样, 教师的知识传授加强了针对性, 减少了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的听课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能抓住重难点、易混点、易错点。教师可以少讲精讲, 学生可以多练多用, 加大了学生语言实践的广度和密度。

三、具体做法

1. 激发学生兴趣。在旧课即将结束之时, 抽几分钟

时间, 用英语向学生介绍新课文作者及涉及的西方文化风俗习惯, 以激起学生对预习课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找有关课文的背景资料。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班级学习气氛。

2. 让学生自己讨论预习时不懂的问题。

如果通过讨论, 问题还不能解决, 就把这些问题写在纸条上, 自己或让科代表交给教师作为教师备课的依据。

3. 要求学生利用课文生词表正确拼读单词。

这最好在早晚读进行, 利用课文注释通读全文两次, 并弄清Pre-reading的问题。

4.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划出新出现的词组、句型, 并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引旧联新, 自己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为顺利地学习课文做好准备。学生对通篇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 为教师的精讲扫除了障碍。

5. 对每个单元的Useful Expressions和新句型, 要求

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实例, 然后借助课文注释、词典等进行分析、理解、模仿造句。教师要有布置有检查, 做好检查记录。在检查时要注意学生中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随时注意师生间的信息反馈。

6. 让学生利用墙报提前预习。

从一课书中选出一个或几个比较好的词汇或句子写在墙报上, 内容不拘一格, 如一句多译、词语的联想与搭配等, 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轮流进行, 负担也不重。

采用上述预习方法, 学生反映听课效率显著提高, 学习成绩上升也比较快。简而言之, 在预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做到“读、划、查、联、问、记”六个字, 即读单词和课文, 划出词组、句型和难点, 查阅工具书和资料, 新旧知识联想比较, 问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记好预习笔记。

笔者曾对两个班进行了指导预习和不指导预习的实验对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 笔者对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情感、学生课堂表现的自我评价、英语课堂氛围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 笔者指导预习班级的学生在英语学习各方面的表现都比不指导预习班级的学生要好。

上一篇:出资证明书的法律意义下一篇:工作调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