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8-06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3篇)

篇1: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

——在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

(2012年2月28日)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专题性文化工作会议,也是在新形势下凝聚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一个动员部署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深圳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总结我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成绩和经验,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深圳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过去30多年,深圳不仅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特别是“文化立市”战略的实施,掀开了我市文化大建设大发展的新篇章。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文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探索出一条“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发展新路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文博会规模和影响力逐年加大,累计总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走向复兴》、《命运》等深圳文艺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去年筹备和举办大运会的过程中,全市宣传文化战线组织了大规模、立体式的舆论报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明志愿行动,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充分彰显了“不一样的精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更离不开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全体同志的拼搏奉献。

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开启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征程。推进新时期深圳的文化改革发展,既要有高度的光荣感和充分的信心,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增强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进“文化强 1

市”建设,以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来实现高质量的科学发展、实现高水平的社会和谐,为深圳当好“两个排头兵”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文化强市,是新时期我市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加以科学把握、正确驾驭。特别是,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文化改革”与“文化发展”相促进。改革与发展是文化强市建设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发展为改革创新不断提供新鲜的课题。

二是要坚持“主流引领”与“鼓励多样”相结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引领文明进步。同时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不同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竞相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流派充分讨论、促进不同文艺品种和文化业态积极创新,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三是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必须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两个属性”、“两个效益”,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是要坚持“国际化特征”与“本土化特色”相兼容。作为一座“窗口”城市、开放大市,“国际化”应当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重要取向。同时,也要让深圳的文化始终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文明,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文化名城。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着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共建和谐精神家园,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先进市”。

新形势下,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特区事业发展的各领域,体现到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各方面。特别是,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深圳学派”,形成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的研究群体。要动员全社会力量,认真总结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大运精神”,与时俱进地提炼出能够代表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同时,要不断完善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志愿者之城”、“爱心之城”建设。

第二,要着力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保障市民文化权利,争当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示范区”。

新的发展时期,要进一步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基本性、均等性”向“优质化、便利化”发展,率先建成全覆盖、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示范区,让不同层面的市民更好地实现文化权利、分享文化成果。当前,尤其是要按照特区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完善全市公共文化布局,加大对原特区外地区的文化投入,规划建设一批代表深圳新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全面推进“十分钟文化圈”和“一公里文化圈”建设,使深圳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第三,要着力发挥深圳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自身优势,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更大功夫。特别是要认真抓好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的实施落地,充分发挥深圳科技、金融和旅游等产业发达的优势,突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特色,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建设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不断强化文博会、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大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的功能,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尽快打造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航母”。今年内,要有计划地推出和开工建设几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第四,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在新形势下,深圳的文化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在深化上下功夫、在攻坚上动真格、在创新上求突破”,力争在中央高度关注、全国亟待破题、深圳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率先拿出一些有分量、有影响的改革创新举措,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要改革完善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全民参与、富有活力的文化建设新格局;要进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新模式,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创新国际文化交流机制,形成更加广泛的多层次、多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第五,要着力扎根特区创新实践、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打造文化精品力作的“高产田”。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继续鼓励支持深圳的文化精品创作,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打造“文艺深军”,不断推出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要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开展多种形式的“走基层、听民声、创精品”活动,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伟大作品。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当前尤其是要围绕“迎接十八大”这一重大主题,精心策划、认真抓好文学、音乐、影视等方面的创作,加快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精品,向党的十八大献上一份特区人的精神厚礼。

第六,要着力增强文化传播能力、充分展示城市形象,打造一流现代传媒的“新高地”。

全市各新闻媒体要立足深圳特殊的社情、民情、舆情,继续唱响主旋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媒体的独到作用,自觉成为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的有生力量。要适应“网络时代”、“微博时代”的到来,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提高引导和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信息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深圳现有的三大集团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竞争实力,适时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打造在全国、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的一流现代传媒集团。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市上下共同的任务。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将文化发展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整体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全力抓好任务分解,把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具体项目,确保工作不打折扣、抓出成效。

宣传部门是文化强市建设的牵头协调部门和文化发展的“主力军”,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文化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并切实加大“文化强市”的宣传力度,积极搭建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努力把文化建设变为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共同追求,从而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形成推动特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

新的发展时期,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肩上。让我们进一步焕发激情、鼓足干劲、创新工作,让“文化深圳”成为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品牌,让深圳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成为具备强大文化创造力、吸引力、感召力的东方魅力都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

篇2: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市上下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对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了新的期待。今天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大会,也是一次广泛动员、全面部署的大会。刚才,纪春明部长就《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大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作了说明,市文体局、市财政局、陈贵镇、劲牌公司分别作了表态性发言,大会还表彰了一批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努力把建设文化强市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1年12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对文化强省建设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市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努力把大冶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市雏形。大冶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大冶又处在奋力 1 实现“三大目标”的关键时期,确立文化强市战略,开创科学发展局面,可以说是正当其时,一定能够大有可为。

1、建设文化强市是发挥大冶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三大目标”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加强文化建设,已成为各地在新时期新阶段谋取新优势和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手段,文化发展的区域竞争态势日益凸显。大冶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建设文化强市,就是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实现我市“三大目标”提供精神动力。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曾指出:“哪里有文化,那里早晚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会更快地向那里转移。”近年来,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文化上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科学化管理,发展来势十分迅猛,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地方,正在演绎文化的辉煌。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以推动大冶跨越发展。

2、建设文化强市是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提升大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经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西方国家的经济起飞,离不开文艺复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的我国三次历史性转变,与思想文化的变革密不可分。当前,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更加突出。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态势日益明 2 显,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日益强大。从国内外发展的实践看,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和“硬支撑”。第一,商品的附加值在于文化。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我们国家号称“世界工厂”,服装、玩具、家具和中低端电子产品等,几乎都被冠以“中国制造”称号。而这些同样材料、同样款式、同样质量的产品,一旦贴上世界品牌,其价值马上就会翻几番甚至十几番,这就是文化在商品中的价值。第二,科技的吸引力在于文化。特别是文化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带来了文化科技的大发展。比如,以QQ为主打的腾讯公司,起初不过五六个人,2000年要不是国外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差点就要倒闭。但近十几年来,它推出网络游戏、卡通动漫、网上音乐、电子杂志等具有文化创意的科技产品,让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文化助推科技的发展,实现了公司几何级数的增长。第三,城市的美誉度在于文化。我们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提到国内外的知名城市,大都有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一提起这个符号,就会想到一座城市。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到“天堂”,就会想到“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提到“甲天下”,就会想起桂林。再比如,我们提到沈从文的《边城》、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就会想到湘西凤凰。因为这些名人、名作、名胜、名牌等文化符号,通过书籍、电影、电视、绘画、音乐等文化载体,已经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这就是文化的无穷力量和巨大影响。也可以说,文化品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影 3 响力和竞争力。我们一定要把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建设文化强市,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建设文化强市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一方面,我们将进入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我们也进入了各种问题凸显、各类矛盾交织的重要敏感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近些年来,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难度不断增大,这与基层文化生活贫乏、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精神文明建设“手软”等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多样的特征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加上各种媒体日趋活跃,极易导致矛盾迅速放大。因此,站在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用先进的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激励人、引导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满足广大群众对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期待显得尤为迫切。

4、建设文化强市是树立大冶对外美好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强大动力。多年来,我市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落后,许多市民反映没有好的活动场所。借建设文化强市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东风,我市将建设体育馆、体育场、文化馆、游泳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城市公共文化体育 4 设施,必将大大提升大冶城市文化品位。有了一些高档次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我们也可以承接一些省内外赛事,也可以宣传展示大冶对外美好形象。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为建设文化强市落实有力举措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大冶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心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健康文明的城市风貌;文化事业不断繁荣,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壮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彰显特色,着力打造青铜文化、园林古建文化、石雕文化、诗词楹联文化、龙狮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努力把大冶建设成“文化引领力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雏形。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根本。首先,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健全理论学习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针对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和宣讲活动,大力 5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力求把深奥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将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明白,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真正做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把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建设引向深入,努力为大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广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第三,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坚持抓城市带农村、抓机关带基层、抓干部带群众,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和文明创建进农家及志愿服务活动。

2、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增强文化保障力。文化事业事关民生改善,事关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强市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在繁荣文化事业上狠下功夫,努力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广大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成果。一是落实好重大惠民工程。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 6 书屋等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到2012年底,全市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所有乡镇(街道)完成综合文化站建设,所有行政村、社区完成文化活动室建设;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农家书屋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二是建设好公共文化设施。“十二五”期间,要精心规划和建设好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青少年宫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代表大冶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工程,全面改造图书馆、艺术剧院,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三是开展好文化惠民活动。采取“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办法,积极开展送戏下乡与演艺惠民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覆盖面。积极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强,是文化强市的显著标志。我们要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领军人才作用和政府推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一要抓好重点文化产业。依托我市现有的文化资源,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发展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培训、艺术品、体育休闲等重点产业,扶持石雕、木雕、布雕、青铜制品、孔雀石、园林古建、演艺等富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手机广播电 7 视报纸、数字化出版等新兴业态,积极开展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化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二要抓好重点文化企业。没有大的企业,难以形成大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迫切需要大企业的带动。要把培育壮大重点文化企业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强化兼并联合、战略重组,特别是要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整合,积极引进和组建一至两个产业集团,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市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建设市级文化投融资平台,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新增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文化企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做专、做精、做特、做新,积累实力,扩大规模,做大做强。特别是对新兴文化产业,我们要搭建平台、出台政策、提供服务,进一步加大引进、扶持和推进力度,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文化企业联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努力培育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力。改革创新是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强大动力。一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加快推进艺术剧院的转企改制。二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等办法,激发内部活力。三要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 8 制改革,整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执法职能,以形成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工作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的原生动力。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要注重文化产品创新,按照“多出新品、多出精品”的原则,善于从大冶的人文历史和发展实践中发现题材、触发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有思想、有境界、有感染力的原创作品,以及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有创新价值、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要注重文化服务和传播方式创新,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影剧院、网上新闻发布和政务办理,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各种文化服务。

三、加强领导,倾力支持,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建设文化强市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强领导,倾力支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大合力。

1、坚持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安排。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考评,真正使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大冶跨越式发展的硬任务。要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抓好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文化建设知识,深入研究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向,不断提高懂 9 文化、谋文化、管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亲自抓文化建设,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强市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强有力的领导,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2、坚持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龙头性工程来支持。抓文化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民生改善,就是抓和谐稳定,就是抓城市提升,说到底是几个文明一齐抓的重要抓手。所以,必须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龙头性工程,不仅要在领导力量上倾斜,而且要在资金、政策上扶持。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方面的支持政策,制定有关财政、税收、土地、社保等方面配套措施,支持文化改革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文化投入保障体系,扩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规模,确保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有较大的增加,确保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专项资金投入到位。2012年市里设立了1000万的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后将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要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开辟文化发展贷款绿色通道,鼓励商业金融机构面向文化企业开发金融产品。认真研究中央和我省有关文化方面的扶持政策,全力争取上级文化发展资金、基金的支持,加大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力度。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信贷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

3、坚持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全社会工程来推进。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职责分工,宣 10 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实施者的作用,抓好文化发展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协调和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文化强市建设。发改、财政、规划、国土、税务、金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在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出台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搞好服务。工青妇等群团和社会组织要各展其长,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独特作用,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经营者要以繁荣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满腔热情地投入本职工作,竭尽全力地当好文化创作、文化传播、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全市各行各业和广大干部群众要自觉增强文化意识,支持文化发展,扩大文化消费,活跃文化生活,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形成人人参与、共享成果的良好格局,齐心协力兴起文化繁荣发展新高潮。

4、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落实。人才是建设文化强市之本。必须把人才建设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第一战略,抓紧汇聚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加快打造能担当建设文化强市重任的文化人才队伍。要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着力培养一批文艺、出版、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文化艺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创新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的特殊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文化创作、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要完善激励机制,设立铜都文学奖和铜都文艺奖,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文艺作品给予奖励,在全市营造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文化工作者的良好社会环境。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 11 队伍建设,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爱护,真情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3: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特级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成绩显著

重庆市始终坚持把中小学特级教师的培养选拔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1997年以来, 全市开展了6次特级教师评选活动, 现有特级教师758人。这是教育系统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财富。广大特级教师们一直秉承“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基本理念, 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辛勤耕耘, 努力工作, 为全市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 调研活动广泛开展。

全市特级教师广泛开展调研活动, 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据不完全统计, 近五年来, 特级教师参与调研2500余次, 参与人数2万人次, 形成调研报告400余个, 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6000余条, 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 送教活动持续推进。

深入开展“送教下乡、扶贫支教”等活动, 为城乡学校教师搭建交流平台, 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近五年来, 重庆市教委组织特级教师150人次分赴20个农村区县开展献课活动300次。各区县教委组织4000人次特级教师深入学校, 听课评课20万节次, 上示范课1600节次, 作专题报告200余场。

(三) 帮带作用十分明显。

广大特级教师以扶持青年教师为己任, 在教学、教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加强指导, 帮助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业务上尽快成熟, 使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了教学业务上的骨干、教育科研上的主力。

(四) 教育科研硕果累累。

广大特级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研究, 积极承担教育科研项目, 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 全市特级教师承担教育科研项目600余项, 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2200余个, 撰写论文1万余篇, 获国家及省市级以上奖励1200余项。

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特级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特级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需要。

2010年, 国家和市里相继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 出台了教育规划纲要, 提出要创造条件, 培育造就一批教育家、名校长、名教师等。这实质上就是把培育造就名师, 打造教育家作为了未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特级教师是国家为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 是党和政府给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的最高学术荣誉, 可以说是基础教育战线的“院士”, 也可以说是成就学校名师的基础。因此, 加大力度选拔培育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名优教师, 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素质的重要措施。

(二) 落实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 重庆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 加快了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事业实现了“三大跨越”, 取得了“三大突破”, 推进了“三大创新”, 作出了“三大贡献”, 被誉为“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去年,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教育工作会, 提出了“三化一社会一高地一中心两强市”的总体目标。要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新目标, 人才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 分别提出了“四个着力”和“四个必须”的要求, 其实质就是要求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其根本就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强市先强教, 强教先强师。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特级教师和名优教师建设, 只有这样, “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才会拥有更加强大的支撑力。

(三) 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尤其名优学校、名优教师的期盼越来越迫切。从某种意义上讲, 名优教师已经成为名校的重要支撑点, 成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但是, 重庆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的直辖市, 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差异很大, 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有较大差距。加快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就是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让更多的学生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而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 关键是要有一批名优教师。名师是品牌, 对外可以树学校形象, 对内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因此, 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最关键、最根本的是优化配置教师队伍。只有全面提升城乡教师的整体素质, 才能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四) 是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整体上看, 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任务十分紧迫, 也有多种渠道和方式。我认为, 名师带动就是一种很有效方式。一个地方、一个学校有了几个特级教师、几个名优教师, 就可以产生示范引领作用, 让广大教师学有标杆、学有帮手。这种身边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而重大的意义。

三、肩负特级教师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

目前, 重庆市有25万中小学专任教师, 而特级教师、中学研究员、重庆名师等只有1000人左右, 其占比为千分之四。可以说特级教师群体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精华和核心, 是教育人才中的人才。但是特级教师不仅是代表着荣誉和光环, 更是代表着重要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 这种责任和使命, 就是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为此, 希望特级教师要珍惜荣誉,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努力工作, 不辱使命, 为我市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 要做人才成长的引领者, 成为职业道德的楷模。

“做师德的表率, 育人的模范”是对特级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温总理指出,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 不仅要注重教书育人, 更要注重言传身教,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特级教师作为优秀教师的代表, 应该具有崇高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风范和人格魅力。希望全市特级教师一定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师德修养,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坚守做人为师的可贵品质和崇高境界, 努力成为职业道德的楷模和广大教师的楷模。

(二) 要做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成为教学研究的专家。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必须先有一桶水。特级教师作为优秀教师的代表, 应该是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希望广大特级教师一定要把学习、思考、研究作为自己的生存和工作方式, 围绕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积极研究思考, 参加课题研究, 撰写教育科研著作和文章, 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 促进教师研究风气的形成。我们提出要培育一批专家型校长、学者型教师, 希望特级教师们能够率先成为其中一员。

(三) 要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成为教育水平的代表。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教育教学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创新。特级教师作为优秀教师的代表, 首先应该是探索型教师。我希望特级教师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先走一步, 趟出路子, 做出示范, 名副其实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领军人物、标志性人物。我也特别期望我们重庆的特级教师, 创造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受到广泛认可的教学法, 对我市乃至全国的教学改革产生重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四、努力营造特级教师的良好成长环境

特级教师的成长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一个保障其成长的优良环境。因此, 希望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特级教师队伍建设。

(一) 要加大支持力度。

高度重视特级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完善政策措施, 为特级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在经费、时间安排和教学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为特级教师的成长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二) 要重视梯次建设。

把特级教师及名师培养与加强整个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逐步形成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 到教学能手, 到学科带头人, 到特级教师和到名师”发展的一个梯次结构。

(三) 要切实加强管理。

这次我们印发了《重庆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 各区县和中小学要认真落实, 研究、总结特级教师的成长规律和成功经验, 不断推动特级教师工作上新台阶。要通过多种形式, 将特级教师成长的经验总结好、宣传好、运用好, 推动我市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上水平。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加强中小学特级教师队伍建设, 对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全市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强化工作措施, 扎扎实实把特级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祝愿各位特级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赢得更大的光荣, 为新重庆的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散装水泥监督管理系统下一篇:金融学与经济学融合教学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