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08-15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通用8篇)

篇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较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对较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特设置临床医学儿科学硕士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儿科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位获得者达到以下标准: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儿科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3、通过临床儿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课程考试,掌握儿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4、能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临床儿科学硕士研究生要求通过学位外语考试。

二、研究方向:

(一)、小儿内科学:

1、小儿心脏内科学

2、小儿肾脏内科学

(二)、小儿外科学: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三、招生对象:

(一)、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具有两年或两年以上临床工作实践的临床儿科医师、儿外科医师;

(二)、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

• 1 •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三年。

五、课程设置:

理论课教学采用讲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由研究生院统一开班授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导师或指导小组成员讲授或指定参考书籍及文献以自学为主,定期辅导的方式进行。在前三学期(1-1.5年)时间修完硕士学位课程。

本学科拟开设的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如下: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英语

(2学分)(2学分)(4学分)

B类

分子生物学 生化分析

(4学分)(4学分)

C类

小儿内科学

(4学分)(3学分)(3学分)(3学分)(4学分)(3学分)小儿心脏内科学 小儿肾脏病学

小儿肾脏病理学 小儿外科学

小儿心脏外科学

D类

医学统计学 医用微机

(3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3学分)(3学分)(4学分)医学文献检索

细胞免疫学 分子免疫学

细胞操作技术

医学动物实验入门

六、培养方式:

• 2 •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龄前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各专科病房进一步的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校、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未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订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龄前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

• 3 • 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滞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 4 •

篇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的学科之一,临床医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作 者:高立 王洪恩 曹勇  作者单位:高立(济宁医学院科研处,山东,济宁,27)

王洪恩,曹勇(济宁医学院研究生处,山东,济宁,272013)

刊 名:济宁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 32(5) 分类号:G64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创新能力   相关因素  

篇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档案学硕士授予点名单及获得授予权的时间 (按照获得授予权时间排序) 。

截至2005年底, 全国共有17所高校获得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它们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随着教育部学位[2006]3号文件《关于下达第十批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的下发, 我国档案学硕士授予权单位增加到23所, 新增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有:福建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和湘潭大学, 另一所为新批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中的郑州大学。

2. 具有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的地域分布。

从地域来看, 具有档案学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在华东地区的分布最为广泛, 相比之下, 在西北地区却没有具有档案学硕士授予权的高校, 这显示出档案学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平均的。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 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具有档案学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分布, 其中上海和湖北分别有两所。 (统计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

3. 培养目标。

通过对已获取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发现, 培养目标大致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和思想上合格;二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三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其中, 武汉大学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中还专门提到开拓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独立承担本专业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 相对于本科生教育, 已经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这是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

4. 培养年限。

随着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些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年限由原来的三年调整为两年。在已经获知培养年限的学校当中, 培养年限为两年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培养年限为三年的高校有: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速度与质量向来都是一对矛盾, 在追求高速度的同时, 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两年制的研究生教育, 将研究生的培养时间压到了最短, 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第一年上课修满学分, 暑假实习, 第二年写论文找工作。研究生教育时间的缩短, 致使研究生学历价值的贬值, 研究生不再炙手可热, 因此我们需要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两年的时间也显得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5. 是否要求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在能够获取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院校当中, 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的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到需要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这样的要求, 对于提升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与学术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教育, 作为高水平的学历教育, 应该将科研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具有相当水平的论文的发表,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

6. 社会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社会实践计一个学分, 倘若拿不到这一个学分, 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毕业。这一规定, 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衡量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习与表现, 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也将实践环节纳入到了教学当中来。没有实践的检验, 任何理论都显得空洞、无力。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让课堂枯燥的书本理论变得活灵活现, 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检验了理论的生命力。

7. 硕士点所在院系。

表三对已获得档案学硕士授予权的23所高校档案学硕士点所在院系进行了统计, 从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独立的信息管理系。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和郑州大学为代表, 这四所高校的档案学硕士点设立在独立的信息管理系, 不附属于任何的学院。 (2) “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之辩。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成立之初, 学界一直存在一个争论, 就是“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之争。关于这个称呼, 在学术界分别存在两个派别, 在此问题上各执一词。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为代表的两大学界表率。学术纷争在所难免, 但是归结到一点, 学术界共同的目标都是希望能够开辟出一片更加开阔的天地, 让档案学学科在一片新的天地之下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与作为。出于这个目的, 本着真理越辩越明的态度, 希望档案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 能够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开拓出一番新的天地。 (3) 历史学科的历史遗留。由于在1997年档案学才从历史学中分离出来划到管理学当中, 成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所以在很多高校的院系设置中, 档案学硕士点还是设立在历史学院或者历史系当中。代表高校包括: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大学。 (4) 其他学院派。从表中可以看到, 档案学硕士点也分布在商学院 (南开大学) 、文学院 (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 (苏州大学) 和人文学院 (南昌大学) 这样一些学院。相对于将档案学硕士点设立在专门的信息管理学院的学校, 分布在其他学院的档案学专业硕士点的发展可以借鉴所在学院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来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

8. 研究方向。

(1) 主流研究方向。从表四中可以看出, 主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文件管理和档案保护技术。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档案学学科的基础性理论, 该方向得到了档案学界的普遍认同,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此课程。在表四所述的18所院校中, 共有十所学校开设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课程, 档案学界已普遍认识到档案作为原始记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对于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特色研究方向。由于各个高校所处地域、师资力量、知识结构等的不同, 一些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 具体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文件管理、知识管理和历史档案与史学研究, 武汉大学的档案与政治文化和档案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研究, 南京大学的经济与科技档案管理和云南大学的民族档案学。 (3) 新兴研究方向。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 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 也改变着我们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方向。它们把传统档案学研究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主要包括电子文件、知识管理、电子政务和档案管理现代化等。

摘要:本文在综合分析已经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23所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 横向比较了各个学校获得授予权时间、培养目标、培养年限、是否要求发表论文、社会实践、所在院系和研究方向等子项目, 以期能将中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全貌呈现给大家。

篇4: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现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总学时偏多,选修课比例偏小。现有硕士培养方案中规定总学分的要求最低为32学分,20学时为1学分,其中必修课为23学分,选修课为9学分,由于是按照二级学科制订的培养方案,所以选修课的范围以及数量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2、教学方式陈旧。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提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明显不足,制约了研究生自身的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工程(社会)实践能力训练不足。旧培养方案中对必修环节部分仅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活动20次以上,本人做学术报告1次,共记为2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眼界,提高了其学术水平,促进研究生创新火花的闪耀,但在增强研究生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还远远不够。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要强化“转变观念,统筹资源,激发创新,提高质量”的质量意识。培养方案的制订要转变以往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思想观念,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突出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要坚持“稳定学制、精减学时、扩大选修、加强实践”的修订原则。为了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硕士生学制仍为三年;选修课实行全校打通的策略;课堂教学中要压缩学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

3、要本着“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新的培养方案体现按一级学科招生的学科必须按一级学科制订,其他学科尽可能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

新培养方案既要符合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又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我校新的培养方案大致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拓宽人才培养目标,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强调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科学地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

2、调整学制与学习年限,实行灵活培养。缩短学制固然会对招生有吸引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为了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参照兄弟院校的调研结果并结合本校实际,我校最终确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2.5-3年。此外,在培养目标不变的条件下,可根据学科的培养特点,对学制改革进行试点工作,按2年或2.5年调整。

3、科学设置研究方向,促进学科建设。为此,设置研究方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科学、规范、宽窄事宜,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设置;三是要发挥已有的学科专业的优势,体现各学科群体的主攻方向,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方向的需要。

4、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组成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具体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都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课程门数不变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进行压缩,从而使教学更注重时效性。基础学位课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其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学位课内容要充分体现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学科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此外,为了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加深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我校选修课采取全校打通策略,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完必修的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确定任意选修课程。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的要求,在新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对实践环节做了明确规定: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可以采取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科技竞赛、社会调查等形式,并明确考核办法,记相应学分。

5、精心安排学位论文工作。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培养方案中至关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研究生科学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此次修订培养方案中,我们把论文阶段的基本年限延长了,从而为研究生论文题目的选取和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时间保证。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不应晚于第三学期前半学期,原则上开题报告完成一年以上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同时对选题及答辩都做了明确规定。首先是选题要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强调要选准研究方向,选好研究题目,选题要既深入又恰当,题目大小要合适。其次是答辩前的资格审查要严格。由于学位论文相关成果发表情况是社会对学位论文水平的直接检验,也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和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最后是要认真组织答辩。严格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篇5: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在模式动物遗传学领域内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相关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具备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宽广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把握本学科的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能独立设计及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的成果应具备创新性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具体目标如下: 1)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学风。

2)具备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内较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3)基本具备发现科学问题,并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4)熟悉独立申请和主持科研项目的过程。

5)能用中、英文撰写综述性和实验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科研论文。

二、研究方向

1、基因组改造和细胞遗传学:

动物的基因组改造;

细胞遗传学;

2、模式动物和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果蝇、斑马鱼、爪蟾和小鼠发育生物学 代谢与生理稳态维持 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肿瘤与干细胞研究

三、招生对象

主要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也适量招收数、理、化和工程学科的毕业生。

1、硕士研究生:获学士学位的应届及近四年内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志愿报考南大的各校推免本科生,经由推免生网上报考录取系统登录,在符合南京大学录取条件及面试合格情况下,可获录取。

2、博士研究生:

1)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前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全体硕士生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后,经所内教授会议批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在入学后第三年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2)公开招考:获硕士学位的往、应届硕士毕业生,经“申请-考核”流程,并在复试的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3)直博生:条件特别突出的本科推免生,经由推免生网上报考录取系统登录,在符合学校直博条件及面试合格情况下,可被录取为直博生。

4)本学科不招收外单位在职研究生。

四、入学考试

1、硕士研究生:考试1)政治;2)英语;3)细胞生物学;4)遗传学。其中英语和政治为全国统考;专业参考书目以当年招生指南为准。

2、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

五、学习年限

1.博士:

对硕士生起点,经中期考核后批准为硕博连读的同学,分两个阶段:

硕士研究生阶段: 2 年;博士研究生阶段: 3年(以往获得过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为4年)。对推免的直博生:从入学起5年。2.硕士(学术型):

对硕士生起点,经中期考核后裁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3年。

六、课程设置

研究生必须修读全校必修(即A类)、全所必修(即B类)和4门专业必修(即C类)课程外,还可选修专业选修方向(即D类)课程。所内开设B类C类课程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前沿性及与国际一流高校课程的接轨性,着重强调科研思维的培养。鼓励选修其他交叉学科和专业的课程,拓宽知识面。由于本专业基本设置为硕博连读(约85%硕士生将继续读博),在课程安排上将主要以为将来攻读博士的研究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培养科研素养为目的。因此,在硕博分流前,同一课程体系将适用全体研究生。对少部分最终攻读硕士学位的同学,本专业将依照南京大学二三三硕士生教育框架,对其进行学术导向型硕士培养。

硕士研究生须修满32学分,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具本科学历者修满32学分,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具硕士研究生学历者须按学校规定修满A类及3门D类专业选修课,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外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学分)第二外语

(4学分)

B类:院系必修课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C类:专业必修课

(3学分)

细胞信号调控网络研究(3学分)

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3学分)信息基因组学

(3学分)(3学分)现代遗传学

发育的分子机制(3学分)细胞生物学前沿(3学分)生物工程与合成生物学

(3 学分)

(3学分)(3学分)发育生物学专题(I)遗传学专题(I)

D类:专业选修课

博士资格考试Ⅱ(3学分)博士资格考试Ⅰ(3学分)注:# D类课程为博士生专业选修课程,亦可作为硕士生选修的高级课程。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应完成公共课和大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本专业对动手能力尤为重视,研究生一年级入学伊始即进入两个导师实验室进行轮转,每个实验室为期两个月。之后经轮转实验室导师和研究生协商后决定今后开展课题研究的导师及实验室,从而进入学位论文的研究实施阶段。研究生在第三学期组成研究生指导委员会,进行中期考核。未通过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作肄业处理。通过中期考核、被裁定具有博士生培养潜力的硕士研究生经研究生院批准后转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剩余部分硕士生将被裁定获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硕士学位起点的博士研究生及直博生亦须通过中期考核。

八、研究生中期考核

考核小组由遗传学相关专业的四名专家组成(包括导师),此即为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研究生用英文撰写研究申请(research proposal),并进行答辩,回答指导老师的提问。之后汇报本人的课题研究进展。该次答辩将被评分,将与专业课成绩在乘以各自权重后构成中期考核的书面评分。在此基础上,中期考核最终结果将经全所PI会议讨论后确立(书面评分末位15%左右的同学将被重点讨论)。PI会议将根据本次考核成绩、及研究生平时表现,裁定不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生,做未通过中期考核处理。PI会议还将决定具有攻读博士资格或硕士资格的研究生名单。

九、交流能力培养与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生每年进行一次文献报告(journal club presentation)和一次课题研究进展汇报。以上报告由多人参加,进行提问和讨论。研究生从第二年(或第一年)应在年会中展示课题研究墙报(poster)。

十、过程管理

1.本专业培养模式为硕博连读、考入攻博(硕士基础)或直博(本科基础),及根据中期考核结果而裁定的攻读硕士模式。

2.研究生入学后,一年内进行师生互选。

3.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组织指导委员会对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结果经全体PI会议讨论后决定。PI会议将根据本次考核成绩、及研究生平时表现,裁定不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生,做未通过中期考核处理。PI会议还将决定具有攻读博士资格或硕士资格的研究生名单。

4.博士研究生从第八学期,硕博连读/直博研究生从第十学期可以安排博士论文答辩。5.对所有在本专业入学的研究生,本专业为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唯一单位。6.学业期间的其他未注明管理事项,由全所PI讨论、投票结果最终决定。

十一、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模式动物研究所是所有在本专业入学的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学位的授予将本着“严肃、严格、高要求”的基本原则。

学位论文选题要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学位论文研究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步骤如下:

1.师生共同商定研究研究内容和计划; 2.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

3.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以保证研究进度。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需完成学位论文以及至少发表一篇第四作者以上的SCI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需完成学位论文以及发表一篇(含)以上第一作者的SCI学术论文(其中一篇IF必须大于4)。具体要求参见最新版本的《南京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

4.论文完成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

5.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学位。

十二、主要参考书目

篇6: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科学作风严谨,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其他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护理教育

以当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育学原理运用到护理教育中,主要研究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并开展中国护理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研究。

2、临床护理

围绕临床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健康问题,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开展内、外、妇、儿科病人的临床护理及专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丰富临床护理理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重点从事内外科护理研究。

3、护理心理学

培养具有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并能够从事护理心理学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及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临床心理护理的科学方法,开展护理人际沟通技巧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

4、重症监护

以危重病医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危重病的发生、发展、转化的规律,研究危重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技术、护理规范,同时开展对患者及家属由于适应伤病所衍生的不良心理反应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必须全部完成,非学位课程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在内,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22学分

1、政治理论

(1)自然辩证法40学时2学分

(2)科学社会主义30学时1.5学分

(3)形势与政策24学时1学分

2、英语

(1)英语读写72学时3学分

(2)英语听说72学时3学分

(3)专业英语60学时2学分

3、医学统计学50学时2.5学分

4、计算机文化基础与程序设计72学时3学分

5、医学科研设计20学时1学分

6、健康教育学30学时1学分

7、专业课(依据研究方向选学二门课程)

(1)临床护理学30学时1学分

(2)重症护理学30学时1学分

(3)护理心理学30学时1学分

(4)护理教育学30学时1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至少6学分

1、医学文献检索20学时1学分

2、科技论文写作12学时1学分

3、分子生物学24学时1学分

4、康复护理学20学时1学分

5、护理伦理学20学时1学分

6、护理管理学20学时1学分

7、社区护理学20学时1学分

(三)学术讲座: 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每次0.5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每次1学分

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

硕士研究生按规定完成一轮教学或6个月临床实践工作,并有考核成绩记录。

1、教学实践:硕士生应参加本教研室指定的教学活动(规定上课时间除外),包括参加教研室备课会、听课、部分教辅工作、临床见习和部分课堂授课及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各项集体活动等工作。

2、临床实践:硕士生应参加本专业的临床护理实践,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基

本诊疗知识及按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3、管理实践: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培养方向及涉及的课题了解病房护士长、科护士长及护理部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管理能力。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研究生期间,除必须完成共同必修课规定的学时、学分外,还需重点进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导师指定的必读的最新中、外文版护理学专著中外书籍;学习有关的工具书的利用,文献资料的检索、鉴别、分析;参加教研室的部分科研工作及相关的学术讨论,担任部分实验课的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室科研工作,对选定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出学位论文,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

具体安排:

1、第一学年:学校统一安排学习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

2、第二学年:第三学期进入科室,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验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在导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可以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学期结束时,以专业点为单位组织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考试,并将考试试卷及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同时阅读有关文献,写出综述及开题报告。第四学期做预备实验及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本学期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

3、第三学年:继续参加病房或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科研设计,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学校、系和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考核方法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硕士学位论文

1、选题

在充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专著等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的方向应尽量与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相关或与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课题的选题应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确定。

2、开题报告

选题后应立即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广泛邀请教研室及相关科室的人员参加,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目前国内外进展的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科研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开题报告后,导师组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方可确定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

确定科研课题后首先进行预试验。进行科研时,教研室及导师组应指定专人协助及指导科研工作。研究过程中要及时作好记录,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科研中应培养严谨、求实、慎密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

4、毕业论文的撰写与要求

三年级下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系统总结研究内容,提出学位论文的见解及价值,完成论文初稿。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组预审、教研室内及相关学科老师参加的预答辩,由护理系组织专家经“双盲”方法评审,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篇7: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身体健康,学习工作努力,实事求是。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

2、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初步掌握普外科常见病的诊断与处理。

3、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基础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导师指导下,能独立设计并完成硕士科研课题,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4、其他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胃癌、大肠癌、胰腺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实验研究胃癌、大肠癌、胰腺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消化道肿瘤基因诊断和治疗,临床研究中研究胃肠吻合术式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应用价值,胰腺癌扩大根治术意义。

2、重症胰腺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实验研究中重点研究胰腺炎细胞信号传导、组织炎性介质、酶学、细胞凋亡等在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临床研究中重点研究胰腺炎临床分型、诊断、严重度及预后判断、内科、外科综合治疗。

3、肝癌、胆道癌、胆管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肝癌、胆管癌、胆囊癌的病理免疫组化变化与肿瘤侵袭性、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关系、手术方式的改进和非手术综合治疗的价值。胆管损伤的术式改进和选择,自体组织移植在胆管损伤修复中的价值、理想修补材料的探索。

4、布-加综合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布-加综合症方面:主要从事布-加综合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布-加综合症合并下腔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及布-加综合症病变组织V因子的基础研究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主要从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研究,血管内皮损伤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

5、脾脏的功能及临床与基础研究

脾功能的测定,如Tuffsin因子的检测,肝硬化脾功能分级及与肝硬化相关的免疫组化。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必须全部完成,非学位课程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在内,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22学分

1、政治理论

(1)自然辩证法40学时(2)科学社会主义30学时(3)形势与政策24学时

2、英语

(1)英语读写72学时(2)英语听说72学时(3)专业英语60学时

3、医学统计学50学时

4、计算机文化基础与程序设计72学时

5、局部解剖学24学时

6、分子生物学24学时

7、外科学60学时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6学分

1、医学文献检索20学时

2、科技论文写作12学时

3、医学科研设计20学时

4、实验动物学18学时

5、病理学24学时

6、临床免疫学30学时

7、肿瘤学24学时

(三)学术讲座: 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分

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

2学分 1.5学分 1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5学分 3学分 1学分 1学分 2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每次0.5每次1学

在科室统一安排下,参加临床工作及实习医生带教,协管病床3-4张,初步掌握外科临床常见病的诊断与处理,并参加手术,掌握基本操作技术。时间为6个月,由科室进行综合考核。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第一学年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完成学位课程及非学位课程的学习。

2、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进入临床,协助上级医师分管病人,书写病历,参加手术,接受临床能力的初步培养,完成专业课及专业英语的学习,并通过考试。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有关文献,写出综述及开题报告。

3、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完成课题的实验研究。

4、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课题的总结,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评阅与答辩。

5、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整理论文,申请学位。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硕士学位论文

1、开题报告:教研室和指导小组同研究生一起制定具体论文工作计划,必要时请有关协作部门参加,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有一定创新性和可行性,要求设计合理,方法科学。鼓励硕士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2、论文要求:论文应反映研究生已掌握论文选题、课题设计、文献检索、实验方法、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方法,于入学第二年第二学期末完成。

3、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组预审、教研室内及相关学科老师参加的预答辩,由临床教学医院组织专家经“双盲”方法评审,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篇8: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知识经济逐步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日趋强烈, 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研究生教育的数量、规模迅速膨胀, 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并没有随之得到提高, 一些高校或部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呈现出一定的滑坡趋势, 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改善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是当前高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 这些单位是国家高级人才最密集、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它们担负着国家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转化的工作, 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发源地。因此, 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与研究生教育在“创新”这个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知识经济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 而研究生教育对知识经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可以看出,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强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尚且不足。其主要的表现有: (1) 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中, 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 从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 (自然科学) 的统计数据分析, 一是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研究不够广泛;二是研究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 (2) 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偏少, 学术成果质量不高。2007年, 世界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9.56次, 而我国只有4.6次, 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3) 原创性成果稀少。有学者将研究生的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的现实概括为“四个简单”: (1) 简单移植, 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 (2) 简单揭示表面现象, 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 (3) 简单延伸, 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 (4) 简单推理, 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

西南科技大学地处四川绵阳,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 学校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 深入实施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工程”, 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办学。

2、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实践活动

重视培养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从学生主体入手, 培养研究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 培养他们为真理而求知的热忱, 增强探究、思考和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 才能使研究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应强化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敲门砖, 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 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研究生正处于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人生黄金时期, 我们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 鼓励他们大胆冲破思维的定式, 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在自我学习和思考中培养思维能力、质疑的勇气和克服障碍的毅力以及不断进取的意愿和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自信心。

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是科研实践, 在我校研究生培养计划中, 科研实践是培养计划中比较主要的部分。学校组成科研小组, 小组中既包括博士生也包括硕士生, 由能力较强的教授指导, 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生在刚入校时, 导师即针对每个同学制订了相应的培养方案与进程, 在第一学期让同学们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使他们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实践者和探究者, 这样研究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实践能力和对学科的理解也大大增强。

2.2 改革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认识加强研究生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高度重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 培养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要改进教学方式, 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现在改为“传道、授业、启发”更为恰当。教师不可能解学生所有之“惑”, 而应当着重于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生的教学应该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并辅以学生自学、查阅文献、科学实验、总结提高等多种教学形式。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研究生应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 因此学校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当今时代是知识和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异常, 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作为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者更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时刻站在学科最前沿, 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兴趣, 激发起他们探索的创新的热情。我校由于教师既搞科研又教学, 教师会将他研究的最新成果带到课堂中, 甚至有些新兴学科根本没有教材, 只有教师的一些科研资料。这样的课程往往包含着最新的前沿知识, 给学生们提供了可研究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锻炼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这样, 教学与科研已融为一体,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结合在一起。

2.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基础上的合作与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 高校亦是如此。合作对于研究生的创新起着重大作用, 在一个团结合作、民主平等的团队中, 大家交流经验, 学习他人先进的科研成果,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捕捉灵感的火花, 可以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至于封闭, 使自己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反之, 在不具有合作意识的团队中, 大家各立山头、门派林立, 就不能凝聚集体的智慧, 导致“遍地丘陵而不见高山”的分散局面, 即使个别学生有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也会因长期在这种环境下觉得自己孤军奋战而致使创新的热情渐渐磨灭。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需要在科研过程中分工合作。这一实践过程是对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 培养协作精神为学生今后从事大型项目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要鼓励研究生自由组合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创新大赛, 在组织赛前培训时注意讲授和训练团队合作的内容要高度重视和利用研究生会等社团组织在培育研究生团结合作意识上的作用, 把研究生社团建设纳入到研究生教育的体系中, 更好地发挥其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优势创造条件开展研究生层次的素质拓展活动, 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培育合作意识, 并引导他们将这种行为方式带人到学术科研中来。

2.4 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产生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前提。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使研究生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产学研相结合则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优势互补, 开阔眼界和思路, 开发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要加强学术交流,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 通过这些学术活动, 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 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 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启迪研究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研究生教育要破除传统文化、体制和环境上的保守和约束, 在管理操作上尽可能地消除限制研究生个性发展的障碍, 创造让研究生独立大胆地求知、探索和表达的宽松氛围培育、尊重和呵护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欲。与此同时, 也要激发研究生为纯真的科研兴趣而探索的学术自觉, 树立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学术道德。

西南科技大学实行国家部委与省市共建, 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以“艰苦奋斗, 拼搏创新”为校园精神,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 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办学。注重学术交流, 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 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 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国际学术会议。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稳步发展, 如何改善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是当前高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 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本文提出了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革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措施, 并对这些措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摘要:围绕现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的不足,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对研究生要注重科研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革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 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措施。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宏翔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 (9) :32.

上一篇:OA协同办系统下一篇:财务工作的心得体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