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使用方案

2024-08-11

扶贫资金使用方案(通用8篇)

篇1:扶贫资金使用方案

2020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方案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和主攻方向,对于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方案,欢迎大家阅读!

2020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方案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和主攻方向,对于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发挥扶贫资金支撑保障、激励作用,支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根据中央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2020产业扶贫资金使用,制定本方案。

一、资金来源

1、上级下达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2、县财政统筹、整合的扶贫资金。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自愿参与原则。坚持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充分发挥村集体和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二)产业为本,强化风控的原则。坚持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选准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对贫困户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提高精准脱贫成效。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合理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各方利益,实现产业增效益、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益的有机统一。

(三)因户施策,精准到户的原则。所有产业扶贫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化、具体化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利益联结、鼓励支持的原则。鼓励产业扶贫帮扶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成为产业扶贫政策宣传员和帮扶企业产品宣传员,从种植、养殖方面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

三、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方向

(一)帮扶主体确定。由2018年遴选确定的xx县胜利养殖有限公司(远村现代农业园区)、xx农业有限公司、xx农业开发有限公司、xx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家企业继续作为我县2020年产业扶贫帮扶主体,各乡镇本着自愿、就近的原则,在四家农业企业中选择一家作为本乡镇产业扶贫项目帮扶主体。

(二)产业帮扶类型。各乡镇本着自愿、就近的原则,在充分征求村委会和贫困户的意见基础上,从四家帮扶主体中选择一家,由乡镇、村街、贫困户和企业四方共同签订产业帮扶协议,根据贫困户需求,开展具体帮扶工作。种植业发展帮扶,重点发展大田、蔬菜、林果等优势产业,以提供籽种、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为主。养殖业发展帮扶,采取大型养殖场集中养殖方式,并给予长期的技术支持、疾病防疫服务。资产收益帮扶,贫困户与帮扶主体、所在乡镇、村委会共同签订《扶贫资金收益协议书》,以扶贫资本金投入帮扶主体,协议明确贫困户获得保底收益。

(三)资金使用。对我县1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66户,按照每户4.18万元标准;无劳动能力72 户,按照每户5万元标准,实施资产收益帮扶,共需资金635.88万元;2020年种植业发展帮扶贫困户45户,所需资金总额7.4602万元;生猪集中养殖续资项目帮扶贫困户18户,所需资金总额3.6万元;三项合计共需资金646.9402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予以列支。(资产收益类扶贫专项资金本金,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待扶贫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按上级政策执行)

四、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

(一)科学整合资金。坚持“多管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出口放水”和“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原则,创新机制体制,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注重完善扶贫规划,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涉农资金精准用于扶贫脱贫。

(二)强化绩效管理。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模式,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效益,切实做到资金投向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扶贫、脱贫。

(三)加强资金监管。乡村两级对扶贫资金使用承担主体责任,严格按照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全程公开公示。财政、扶贫、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对扶贫领域腐败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篇2:扶贫资金使用方案

(2018年6月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根据中央、省、市、开发区各级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为了用活用好用足上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结合武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情况,经村”四议两公开”程序并报送包保单位确定形成本方案。

一、资金来源

扶贫资金预算总额 45247元:2017年和2016年剩余45247元扶贫专项资金;

二、资金使用原则

1、专款专用。必须用于本村已建档立卡并通过大数据比对审核通过的贫困户,扶贫资金不得挪作他用也不得用于非贫困户。资金优先用于保障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扶贫项目。

2、公平使用,兼顾效率,救助贫困户与鼓励自主脱贫相结合

三、资金的分配使用

资金分配,扶贫专项资金应严格执行各级有关扶贫政策(详见市级扶贫政策清单、开发区扶贫政策明白卡和有关文件并结合本方案落地落细落实。(一)教育补助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子女就学实行补贴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每人每年1000 元给予助学补贴。

(二)健康扶贫

1、医疗救助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门诊(药店买药)按每人每年给予1000元门诊医疗补助。

2、残疾人补贴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残疾人每人每年补贴 1000 元(除精神病人),精神病人每人每年补贴2000 元。

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非低保、非残疾人员的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按国家标准实行全额交纳。

(三)治安保险

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统一承保“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费由村扶贫资金出资。

(四)节日慰问

为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户的关怀,在元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按每节每户慰问金和慰问物资总计不低于 100 元的标准,由包保责任人和村两委一起入户看望慰问贫困人员,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预备资金

计划安排不超过1.7547万元预备金,以预防突发性事故、急性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应急事项。

四 资金监管与使用

以上方案事前公示公告,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环环相扣、层层把关,每次支出必须经领受人、村全体两委成员集体签字后报驻村工 作队队长审核签字方为生效,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强化监管监督。本方案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应严格遵照执行,并呈报葛店镇财政所批复,报葛店开发区扶贫办备案

武城村党支部 武城村村民委员会 2018年X月XX 日 2018

篇3:浅析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与成效

从2002年起,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在省、州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为两翼,按照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的扶贫开发思路,以重点贫困村为基本单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项目为载体,在一次性投入专项扶贫资金的同时,依靠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对重点贫困村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户实行扶贫搬迁。对无能力上学的贫困户子女进行“雨露计划”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并能够创业和就业。通过专项扶贫项目扶持,到2012年全县300多个重点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任务,3000多户贫困户改变了居住环境,10000多贫困户子女参加了“雨露计划”培训,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在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中对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坚持五个到位,严管扶贫资金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和惠民工程,要完成好这项艰巨的工作任务,让人民群众从扶贫开发工作中充分受益,就要用好管好扶贫资金。要使其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格、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方法。因此巴东在执行上级扶贫开发政策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了专项扶贫资金运作机制,先后出台了《巴东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巴东县关于实施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办法》,坚持做到监管结合,用管一致,立足于制度创新,坚持项目跟着规划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将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做到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切实做到五个到位:

(一)项目确认实行民主制,确保群众参与到位。在制定扶贫开发规划,确定扶贫搬迁和“雨露计划”培训对象时,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深入村组农户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村情、户情和民情,从实制定扶贫规划和扶贫对象。二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讨论扶贫规划和扶贫对象的真实性和扶贫项目的实用性。使人民群众对扶贫规划和扶贫对象拥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通过民主决策,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主体意识得到加强,从而让人民群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起到主体作用。

(二)项目实施实行责任制,确保领导落实到位。一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制度。明确了帮扶单位及乡(镇)主要领导是扶贫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二是扶贫搬迁实行干部包扶制度,镇村干部负责为搬迁对象组织材料和资金,完善各种搬迁手续,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雨露计划”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基地承办、市场运作、部门监管、扶贫到户、农民受益”的原则,使贫困户子女都有机会上学、就业,带动家庭致富,带动周围农户外出务工增收。

(三)项目管理实行招标制,确保操作程序到位。投资5万元以上的扶贫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并由项目主管单位和实施业主与建设单位鉴定合同。5万元以下的项目实行议标制,项目主管单位不定期进行检查和督办。扶贫搬迁和“雨露计划”培训项目采取个人申请、乡镇呈报、公告公示、上级审批,真正从在册的贫困户中确定扶贫搬迁和“雨露计划”培训对象,做到公开透明。

(四)项目竣工实行验收制,确保建设标准到位。为了抓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和“雨露计划”项目质量的跟踪检查,乡镇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检查督办,县里组织相关单位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出台了项目验收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县、乡、村建立了三级质量负责制,层层把关,确保扶贫项目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

(五)项目资金实行报帐制,确保资金使用到位。县财政局对专项扶贫资金实行专款专户管理,整村推进项目在实施前要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中要填写项目进度报表和资金使用报告单,项目竣工后,将资金的使用票据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后,在财政局报账。扶贫搬迁和“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必须通过检查验收合格后,将扶贫资金打入农户在银行开的个人帐户上,保证了专项扶贫资金的严格投放和使用。

二、坚持五项措施,确保扶贫成效

(一)坚持领导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力量。一是成立了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三是县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指导。

(二)坚持责任明确,做到硬账硬结。为保证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完成,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过硬措施。一是根据年度扶贫工作任务,制定扶贫工作要点。二是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了各乡镇扶贫开发任务,并把该项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增强乡镇党委、政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使命感。三是强力推行“1321”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即:一个挂帅县领导,带三个县直单位或企业,在二年时间里,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脱贫,不脱贫不脱勾。四是县委、县政府把整村推进和扶贫搬迁列入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的十件实事,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做到情况一月一通报,加大检查督办力度。

(三)坚持资金捆绑,确保投入强度。充分利用扶贫开发这个平台,把通畅工程、安全饮水、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帮助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培育支柱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的资金投入。

(四)坚持组织建设,发挥基层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县始终坚持抓好扶贫促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原则,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使村领导班子成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排头兵,积极抓好乡村干部的能力培训工作,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之成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组织者和领导者。

(五)坚持自力更生,立足艰苦创业。贫困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努力,通过对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鼓励群众克服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发农民群众想出路、谋发展、要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并自觉投身到扶贫发工作之中,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篇4:扶贫资金使用方案

关键词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资金使用;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32

1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体制松散

财政扶贫管理体制涉及的部门非常多,有些部门职能不同但权限平级,往往各自为政,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出台各自的政策,没有做到有机统一,从而导致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体制松散。由于各部门分管的区域不同、政策不同,所以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上方法和标准不一,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细节上分散无序。

1.2 制度执行力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旧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关系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如果任由形式主义作祟,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和平与稳定[1]。同时,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导致使用和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业务上的交叉和错乱,这也是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滞后性

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由于资金在运营管理上存在漏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该工作往往是在事后进行,但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当发现使用和管理问题时再提出解决方案,往往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保全资金,所以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投资运营上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带有严重的滞后性。

2 提高工作质量的相关对策

2.1 建立健全相关的财政扶贫制度

目前,我国的财政扶贫制度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健全相关的财政扶贫制度,才能发挥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真正作用,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制度本身越来越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才能越来越合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才能越来越顺利。

2.2 提高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

强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征收力度,最重要的便是要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制度的执行能力,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对在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其次,要利用各种招聘渠道广招人才,通过提高在职人员的薪酬福利留住人才;最后,要对所有在职人员,尤其是高层领导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确保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制度的执行能够落实到实处。

2.3 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其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因此,要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工作效果,就必须统筹全局,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做到各部门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执行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2]。

2.4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和管理监督机制

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督力度,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做到执法必严。其次,要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力求做到全民参与,共同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才能更有成效。最后,要做好内部监督工作,由于内部监督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使用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5 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信息共享制度

实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信息共享,就意味著实现了整个财政扶贫系统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流向也就清晰明了,有效的避免了资金流向不明、贪污腐败的情况。此外,实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同一地区内财政扶贫标准的一致性,维护了社会公平和公民的基本权益。

3 结语

只有在有充足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作为经济支持的前提下,财政扶贫制度才能谈得上实行、发展和完善,财政扶贫制度一旦缺少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空壳而没有任何实际的社会作用。因此,重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健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一定可以有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张燕.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3):157-159.

[2]苏泽民,鲁平.关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2011(9):55.

篇5: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总结

根据_扶贫办纪检组《关于印发开展查处套取挪用侵占涉农资金案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扶贫办纪检发[20_]4号)及相关文件精神要求,_市扶贫办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所负责实施的项目资金进行全面认真的自查,现将有关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20_-20_年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1、20_年资金使用情况。20_年_共下达_市扶贫办财政扶贫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等共计144万元.其中,20_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培训资金136万元(x财(农)指标【20_】288号),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8万元(x财(农)指标【20_】904号)。实际到位资金144万元,实际支出资金144万元。

2、20_年资金使用情况。20_年_下达_市扶贫办财政扶贫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等共计120.3万元。其中20_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培训资金108.5万元(x财(农)指标【20_】670号),“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以奖代补项目资金6万元(x财(农)指标【20_】467号),20_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5.8万元(x财(农)指标【20_】853号)。实际到位资金120.3万元,实际支出资金117.8万元,结余资金2.5万元。

3、20_年资金使用情况。20_年_共下达_市扶贫办财政扶贫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等共计120万元。其中,20_年劳动力技能培训、扶贫开发培训和贫困村规划及监测资金120万元(x财(农)指标【20_】875号)。实际到位资金120万元,实际支出资金36.03万元,结余资金83.97万元。

在项目资金使用方面,所有批复的项目资金全部用于_下达的项目计划。其中20_年结余资金2.5万元为中长期技能培训项目检测管理费;20_年_财政厅以(x财(农)指标【20_】875号)下达我市移民地区技能培训经费120万元,因此笔经费指标20_年12月8日发文,我市随即与11所培训学校签订培训协议,并按上述文件要求预拨相关培训学校30%培训费36.03万元,结余资金83.97万元我市将严格按照培训协议的要求,在保证培训进度、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情况下认真核查培训档案后予以拨付。

二、项目资金管理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在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_市扶贫办制定了《_市扶贫开发项目和专项资金督查办法》按照统筹安排、民主决策、突出重点的原则,市扶贫办要求培训学校结合自身培训特点和形势任务的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坚持差异化发展,实现特色办学,重点以劳务移民、“两后生”为主要对象的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培训,负责制定和落实好培训计划,并严格按培训项目管理操作规程组织开展招生和培训。同时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并按规定的程序审批使用。资金拨款严格按培训项目实施进度拨付。建立健全了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培训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_市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面体制机制比较健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培训项目资金下达较晚,近三年指标几乎都在年末下达,许多培训学校要么提前培训,要么持观望态度,等候培训指标,无所适从。

二是部分培训学校不仅承担扶贫部门的培训任务,还承担人社部门、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培训任务,有时往来于有关县市之间,造成招生宣传、技能鉴定等方面较为滞后,致使项目资金拨付较慢,发挥效益不及时。

四、下一步工作

篇6: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思考

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思考

扶贫资金顾名思义:是指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贫困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而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这是国家对老少边穷及较少民族地区改善贫困,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政策及资金扶持的重大战略。执行好、贯彻好国家的扶贫政策,把党和国家惠及广大贫困农民生存、生活的扶贫专项资金管好用好,是摆在贫困地区各级党政和领导面前的头等大事。然而每一的扶贫资金审计都避免不了名目繁多的违纪问题,如:滞留扶贫资金、挤占挪用扶贫资金、虚列支出套取扶贫资金、弥补行政经费支出、建房购车、擅自改变投向、擅自计提收取费用、大额现金支出、项目资金支出无人签字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用一个财务制度管理不严能够说清楚的,这里面有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行政干预、主观臆断、奖罚不严、利益驱使等诸多因素。因此,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监督已成为当前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 扶贫开发回顾

国家扶贫工作自1980年开始,至今已经历20多年。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从1980年到1985前后以物资扶持援助阶段。内容主要有:棉布赊销、平价汽油、汽车、钢筋、水泥等物资供应,个别地方还得到耕牛、种猪等无偿扶持。

二、1985年到1993年前后由物资扶持援助的“救济式”到“开发式”扶贫的过渡。这一阶段国家已经开始投入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区域性扶贫支柱产业蓬勃发展。

三、从1994年起,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地区的水、电、路、学校、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

四、进入新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正式出台,标志着扶贫开发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项目扶持贫困、资金贴近项目。按照“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的原则,彻底解决特困群众的温饱。

今年五月在上海召开的世界扶贫大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致辞中总结中国扶贫开发成就时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

从扶贫开发的四个阶段看,无论是从物资到资金,还是资金扶持集体或个人,我们一直遵从“好钢用在刀刃上,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个原则来管理使用扶贫物资和资金,当然也收到了很大的效益。但是通过20年的实践来看,扶贫开发资金在管理使用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二 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资金的挤占挪用: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资金(物资)在使用过程中,既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又有各级扶贫主管人员的个人意志,使得项目、资金、扶贫对象常会出现错位,反映到实际工作当中既表现为:挤占、挪用、改项。

(二)扶贫模式固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扶贫模式并没有适时调整,很多因素导致“扶富不扶贫”的现象十分普遍,扶大户、扶“专业户”带动贫困户、“公司加农户”使得资金难以贴近扶贫对象,有的还使扶贫贴贷难以归还。

(三)资金运作不到位:农行的扶贫贴贷“嫌贫爱富”,没有抵押、没有偿还能力的贫困户,根本得不到扶持;财政扶贫资金入村到户,一是救济的多开发的少,二是扶贫资金播撒面广,三是基层专职资金管理机构人员薄弱,项目、资金使用中漏洞很多。

(四)套取扶贫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比例较大)每年上报项目,是以修建水、电、路、学校、卫生院等基础项目为主,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造成重复项目、拼盘项目、“钓鱼”项目等,使大量的资金“隐形”违纪。

(五)滞留扶贫资金:多年来由于对扶贫资金管理没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手段,一些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党政领导把扶贫开发资金当成是本地的第二财政,千方百计的使资金滞留,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个问题也往往是制造滞留资金的重要手段)。

(六)扶贫培训投入不足: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低素质的人力和低效率的生产以及严重不足的社会服务,如果不对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作较大的投资,那么减轻贫困的努力就不可能实现。目前对贫困农牧民的培训投资很少,同时由于业务费用的不足,每年安排的培训费也不能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常常会出现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挪用、挤占甚至是用培训项目套取资金。

扶贫资金问题虽然是在管理运行当中的个别现象,但是在整个扶贫开发进程当中却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在广大贫困农牧民中造成恶劣影响。在一年一度的扶贫资金审计中,凡有扶贫资金项目的县,或多或少都存在上述问题。三 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扶贫项目在可行性论证、审核、立项、执行、报帐等环节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公开、竞争、激励等机制,导致“滋生”问题的土壤。

1、扶贫资金管理体系缺失。进入新阶段后,扶贫开发以及资金管理都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国家对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具体的说,应该有扶贫资金管理的总要求、其中包括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农行贴贷、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

2、扶贫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部门之间协作配合意识、职责分工认识非常薄弱,作为协调机构的扶贫办自上而下就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计委、农行、财政等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对扶贫资金各自为政的行为时常显现。

3、缺乏资金监管系统。基层乡镇非独立财政体制,乡村一级组织和贫困人口的参与水平不高,参与程度不够;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在执行入村到户项目时随意、盲从。

4、激励机制失衡。如:激励机制讲得多,落实得少,激励的内容匮乏;对扶贫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都有一套很严厉的惩处办法,对项目、对人我们可以用审计、纪检监察等行政手段甚至法律手段加以处置;但对资金管理使用的好的地、县、乡及项目和人没有奖励措施。

5、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贫困地区财政异常匮乏,由于地方财政用于扶贫的配套资金严重不到位,特别是地县配套不足,导致项目的实施、资金的运筹管理出现混乱,给资金管理造成困难。

国务院扶贫开发办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在央视论坛上指出: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扶贫的内涵还须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一些扶贫政策措施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扶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信贷扶贫、金融扶贫,怎样使贫困人口能够得到有效的金融扶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艰巨的任务。

四 扶贫资金问题标本兼治的对策

我国贫困问题研究专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赵曦在《中国西部地区扶贫攻坚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研究》一书中用很大篇幅对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的困难、问题和障碍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攻坚最基本的困难一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四是基础设施薄弱;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就喀什地区而言,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思想观念、教育培训、国家扶持等等都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贫困人口的贫困首先是经济上的贫困,更深一层是观念上的贫困、文化科学的贫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差,生存环境恶劣,教育基础薄弱,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单一,致使收益率低下。无论是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是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都面临很大困难。一是所处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脆弱,靠单个农户家庭无法改变;二是贫困家庭内部条件差,有的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家庭中长期有病人;三是经济结构单一,贫困人口多以种植业为主,收入来源单一,长期在“低收入-低投入-低生产率-低商品率-低产出率-低投入”的恶性循环圈中越陷越深,难以走出贫困。四是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不懂科学,没有技术,市场意识淡薄,大多是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民科技化过程中的失败者;五是负担重。

(一)扶贫开发资金问题的治本之策

1、加强学习,提高扶贫政策水平。重要的是贫困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和扶贫战线的广大干部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扶贫方针政策,掌握资金管理的法规、条例,牢固树立忠实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思想。摆正扶贫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国家的扶贫政策是惠及千百万贫困农民的国策,扶贫,顾名思义,它是一项浩大细致的系统工程。因为扶贫既是一个国际问题,又是一个具体到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细致工作。因此,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在先,巩固贫困人口温饱成果在先。三、随着我区扶贫开发对象、目标、任务的变化,加快实现扶贫方式的调整转换,促进扶贫开发进程。

2、完善机制。从地区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更好地发挥扶贫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务实、高效、有力地开展扶贫工作。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健全七大机制。具体包括强化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完善帮扶机制,建立评价机制,推行激励机制。这些机制是经过“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到新时期前三年的扶贫工作逐步建立起来的,有些机制已较为成熟,例如:投入机制、资金管理机制、帮扶机制、协调机制等。还有一部分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运行当中,如:扶贫项目的评价机制、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然而,在我们认为激励机制也应该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地县)在扶贫项目执行和项目资金管理中得以体现,让优秀的地、县、乡政府和扶贫机构都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同时,还不应仅仅是对项目的奖励,(它应当包括对人、对具体项目、对单位的奖励。各地在评价机制运作过程中还不尽完善,项目选项、项目执行、项目的效益评估还缺乏一套严格而又易于操作的管理制度。

3、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改进和完善扶贫开发模式。根据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我们面临的对象是低收入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基数大、任务重,我们的目标是要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使绝大多数的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为奔向小康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关键是扶贫方式的转换,实现内容相对单一的开发向多样化开发的转变,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使扶贫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以发展种养业和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产生条件为重点,各重点村要以种养业为中心,因地制宜,按照整村推进的要求,缺什么补什么,安排家家能干,户户受益的项目,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同时我们要在扶贫资金投放上,围绕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优势资源的开发,通过解放生产力,增强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使扶贫开发尽快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要完善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普及率和入户率。二是加大对贫困户的培训力度,使贫困户掌握致富的技能。

4、扶贫项目自始至终纳入资金监管的范围。关键在到位。现在的状况是,相关部门编项目,财政认可后上报审批执行,事后审计,弊病很多。审计等管理部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只是一个“马后炮”。应把项目的建立、资金的拨付使用、项目的实施通过制度把审计、财政、计委、工程监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主观意志、个人行为。

5、扶贫开发应成为各级党政领导长期的战略任务。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国家对贫困地区投资力度、规模在不断加大,建议将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规模中,使之更加规范。应该说目前条件已经具备,一是新阶段以来扶贫规划已经基本完成,方向、任务明确;二是资金管理日渐成熟,保障制等先进的管理办法推广应用;三是资金量不断增加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四是项目申报规范、项目库建立健全。严格、全面的推行报帐制管理办法和项目公示制度,保证资金专款专用,这是防止资金挪用和浪费的有效途径。报账制作为扶贫资金管理的有效手段,但仍然从根本上避免不了违纪违规。如果再配以项目公示之手段,并贯穿项目实施之全程,扶贫资金管理的效果会更加显现。

6、建立扶贫项目及资金监测信息系统,提升扶贫资金管理水平。目前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上,一些措施已经具备现代管理水平,如项目公式制、报账制、扶贫档案动态管理等。通过监测信息系统将项目实施、资金运作、状态效果提供给决策、管理层。充分发挥公共监督的作用。

7、三项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加大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向一、二轮重点村的倾斜力度,强化扶贫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扶贫贴息贷款是国家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扶持资金。在“八七”扶贫期间,扶贫贴息贷款确实惠及千家万户贫困农民,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深受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欢迎的优惠政策,运做到今天却变成一块可遇而不可求的“蛋糕”,即切不到也吃不上。一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农业生产中,作为中坚力量的农业银行每年都向广大农民注入了大量的生产贷款,由于决策和经营管理加上产业结构的单一和农业效益的低下,导致大量的贷款沉淀,其中也包括扶贫贴息贷款,使得银行不堪重负、难以为计。为了资金的安全运行,银行对农业信贷特别是扶贫贴息贷款持审慎态度;二是银行为了生存和企业效益,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对策,如:分解贷款、转贷、以贷收息、套取贴息等手段,也使得扶贫贴息贷款这块“蛋糕” 变了味道。

(一)彻底减轻农民负担,使老、少、边、穷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走向小康。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指出:“减少以至消除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边疆少数民族贫困这个难题,一是国家下决心从战略的高度特别是从兴边、固边、富民的大前提着眼,从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摆脱贫困、共同繁荣富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出发点,对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的老欠款,分期分批予以核销。这样从根本上解决借贷双方沉重负担,更重要的是使扶贫贴息贷款重新焕发出活力。

(二)扶贫贴息贷款不应只局限于相对贫困群体。而应当赋予它更为灵活、更为丰富的内涵。如:积极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龙头企业、产业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业大户、整村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三)对扶贫贴息贷款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应让农业发展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等金融行业运作扶贫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是一个政策性强的资金,同时也是广大贫困农牧民唯一通过银行获取的政府支持的有偿资金,既是有偿就要有市场运作,目前只有农业银行一家操作运行,而农行在改革中已失去以往面向广大农村为民服务的职责,农行既没有农村网点,又要把住扶贫贴贷不放,怎么履行服务义务?

7、着眼贫困人口的能力开发,加强科技扶贫和农牧民培训工作,提高贫困农牧民的综合素质。

(一)应当从实际出发,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培训资金不足呈特困状态的局面。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在上海国际扶贫大会期间曾经指出:要将培训农民作为扶贫的战略性措施来抓,重点要抓好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既是战略性措施,它就应当是长期的,保证投入的,富有成效的。

(二)在扶贫培训模式中要拓宽培训合作领域。即针对过去那种林果项目由林业部门实施、畜牧项目由畜牧部门组织实施、劳务运输项目由劳保人事部门实施或是乡村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的格局变为充分依靠农业学校、农广校、农技中心、农业部门培训基地及师资等广泛的培训载体,并且在培训项目的规划、项目费用的管理上和这些载体共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有条件的县市、地区还可建立培训中心。同时,对一些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和产业化的项目,要和科学技术部门、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扶贫攻坚任务,培训的面可以涉及到贫困农户以外的其它农户。在培训方式上改变以课堂面授为主的培训方式,让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大棚、果园中去授课,针对具体问题面授解决办法。

(三)进一步强化扶贫培训项目资金的管理力度。自治区已经出台《自治区扶贫培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我们今后要做的是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和并结合当地实际加以完善。同时,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模糊的认识,即培训费可以弥补业务费和其它经费不足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这个《管理办法》规范下来,适用于和扶贫培训相关的各部门,包括财政、地方政府。

(二)、扶贫开发资金管理的治标之举

1、实施项目资金公开、公告、公示制:正如美国著名法官布兰蒂斯所说:“公开原则有如太阳,是最佳的防腐剂;有如电灯,是最好的警察。”我们认为,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度是切实有效的办法,通过这一种办法把扶贫项目资金公布于众,加强群众监督,防止违规、违纪行为,从而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近年来,在喀什地区疏勒、英吉沙、叶城等县,先后推行了项目公示制度,目前全疆已全面推广。公示的内容主要有,项目计划公示: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地点、资金安排计划等内容,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公开。资金使用公示:就是在贫困乡镇、贫困村和项目实施单位在扶贫项目完成后,将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项目名称、资金使用的方面、投资投劳等作为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上墙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具体地讲公示的内容包含项目的建设性质、内容、规模、地点、质量要求、预期时间、资金来源及额度、竣工时间、补助标准、农民集资数量、社会捐赠数量等。公示的形式有:采用报纸、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项目公示牌等方式进行公开,让全社会都知道。对涉及到具体乡、村的和入户的扶贫项目,在项目所在的乡、村张榜公布,同时将落实好的入户名单、扶持的力度都公布出来,项目执行完毕将结果也张榜公布,接受广大农民和贫困户的监督检查。

2、全面推行报帐制。财政报帐制作为规范财政扶贫资金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经过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得了各县市的认同。但是,目前在推行财政报帐制管理办法中,还存在有些干部有畏难情绪、有的部门或单位不理解不配合、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进一步搞好培训,积极推行财政扶贫报帐管理办法。

3、项目责任人制。实际上,我们在编制扶贫项目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设置了项目责任人,目前只是缺乏项目责任人制度的文本规定。其次,在激励机制中从上到下没有对项目责任人实施奖惩,应该说从“八七扶贫攻坚”到新阶段扶贫开发,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已经日趋完善,推行项目责任人激励机制已经成熟,应当把它纳入项目管理中。

4、集中资金向一、二轮重点村倾斜。三项扶贫资金中,应加大以工代赈、财政扶贫资金向一、二轮重点村的倾斜。因为,一轮规划已实施2—3年,但由于资金注入不足,两者之间不能形成合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许多一轮重点村至今达不到规划目标。到2004年底,笔者所在地喀什地区只有191个一轮重点村进入申报验收行列,占第一轮重点村的38.4%,据了解其它地方也不乐观。因此,必须自上而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使一轮重点村规划尽快实施,确保收到预期的成效,为二轮村规划及项目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为扶贫资金,三者之间应形成合力。应从规划到项目的编制、项目的实施相互对应,相互取舍,集中力量整村推进。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目前那种各行其是,力量分散的局面。

篇7: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问题及对策

徐晖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上级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也越来越多,对促进和加强地方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近年来审计发现当前财政扶贫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存在问题:

1、部分单位“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实施;重资金,轻管理”,一些单位为了能够争取到专项资金,拼凑项目,致使项目缺乏可行性,造成项目实际建设期与计划不同步而难以执行,使“资金使用率、项目启动率、项目完成率” 偏低,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

2、部分项目资金被滞留。项目资金基本上都是在下半年或年底才能到位,而此时农田水利、乡村修路、农村基础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已进入停工、停产的“冬眠”状态。因此,该项目只能等待第二年的春天以后才能进行,如果再碰到资金不足,项目有些调整,要经过重新审核、批准,故而出现了项目资金滞留问题,使扶贫资金投放与项目建设有些不相适应,形成生产旺季资金不足,生产“冬眠”期资金滞留,造成年末大量资金滞留各级财政和项目主管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央财政资金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3、地方配套资金没全落实。由于我县是贫困县,当年的财力只能维持正常经费运转和保证人员工资,除少量的项目进行配套外,大部分项目配套资金未能落实。

4、项目后续管理工作薄弱。有些项目主管部门对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督,对完工项目不及时进行检查验收,致使用款单位钻空子挪用专项资金,项目完工后不作固定资产登记,产权、责任、利益不明晰,形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二、对上述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领导和部门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互应尽的职责、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逐步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政部门在对上级下达的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拨付的同时,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本级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减少资金的损失浪费。

2、建立规范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验收、后续管理等整过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减少运行成本。

3、加强对项目的检查、验收和后续管理工作。对财政扶贫的重点县和重点项目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实行全面监理和竣工审计,检查监理和项目执行人是否履行职责,督促资金按期到位,防止挤占挪用,保证项目质量,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益。

篇8:扶贫资金使用方案

然而,作为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扶贫资金却在一些省份审计中发现存在截留滞留、挤占挪用、贪污侵占等现象,以及“多头申报”、“虚报冒领”、“套取资金”等情况。2012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调研扶贫开发时对扶贫资金使用违规现象表达了强烈不满和愤怒;2013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财政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和公共资金审计监督,保障扶贫资金规范运行。

保障扶贫资金规范运行,需要完善制度机制,给扶贫资金使用装上“安全阀”。应当看到,之所以有人敢对扶贫等民生资金“动手”,是因为制度缺陷。尽管早在199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但《办法》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头重脚轻”的弊病,重扶贫资金审批划拨而轻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因此,要加强制度设计,对资金的管理流程、易出问题与风险、防控措施,从省、设区市、县、乡、村5个层面上,进行明确、分析和规范,构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覆盖全面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体系。重点是深化治本抓源头,强化关键环节关口,把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扶贫资金按制度规范运行。

保障扶贫资金规范运行,需要加强监督检查,给扶贫资金使用戴上“紧箍咒”。国家对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提出了要求,对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管等方面将进行改革。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但也要认识到,审批权限下放后,基层可操作空间较大,因此,必须强化资金监管。加强外部监管,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引入第三方监督。强化地方监管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管责任,省、市两级政府要将工作重心转到强化资金和项目运行的监管上来。对各地使用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严厉问责。要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通过审计、考评等方式,补“顶层设计”缺陷,堵“基层运行”漏洞。

保障扶贫资金规范运行,需要实行公告公示,给扶贫资金使用洒上“防腐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通过媒体公示公告、镇务公示公告、村务公示公告等形式,对扶贫项目建设计划,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内容、扶贫资金额度等,对扶贫资金使用结果,包括扶贫资金各项支出情况,对其他内容,包括项目承包、补助标准等,进行全程动态公示。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操作运行机制,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永恒的神圣事业,是自古以来被称为“行善积德”的善德之举.更是社、主义本质的要求所在,同时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因而,在扶贫济因中,任何偏离扶贫扶弱宗旨的行为任何挤占挪用贪污的举动,都是对这一神圣事业的亵渎和背叛都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党纪、政纪的,查处和法律、的惩治、。而要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就必须从制度上、机制上加强建设,构筑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的“高压线”。

上一篇:女人奋斗早安心语正能量下一篇:员工登记表手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