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体会作文

2024-08-17

大学生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体会作文(精选4篇)

篇1:大学生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体会作文

“几年来我不仅课堂上听到朱有勇院士亲口讲他在澜沧科技脱贫致富的事,更在蒿枝坝实地亲眼看到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的成绩。朱有勇院士以个人魅力、用科技的力量,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样板。”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是云南大学农学院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将会激励着全院师生踏实学习认真学习,把学到的农学知识应用到云南农业经济建设主战场中,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

“朱有勇院士让三七种植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种植全程不用农药、化肥,解决了三七生产面临的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问题,了三七无地可种的窘境。让中药材造福蒿枝坝村的百姓,通过中药材的保护和产业种植,增加蒿枝坝村这个贫困村的农民收入,让中药材真正能造福一方百姓,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金航为朱有勇院士由衷点赞。

云南农职学院农学院教授、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体系试验站站长赵燕认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业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要像朱有勇院士一样,做到身上有土、脚下有泥,把汗水洒在田野;既要把知识传授给面向“三农”服务的大学生,也要把农业技术教给农民,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篇2:大学生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体会作文

适中乡把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组织乡机关、站(所)66名党员和各村党员干部120多人集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发布会节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奋发作为,为全乡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看完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后,大家从思想上精神上深受触动与洗礼,纷纷表示,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理想才会变得更为远大,将以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为新起点,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努力拼搏,全力以赴推动我乡各项工作高质量协调发展,圆满完成2019年各项工作任务。

★ 关于学习朱有勇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作文

★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精选

★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的优秀学习心得总结精选

★ 观看时代楷模发布厅朱有勇观后感心得

★ 学习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 时代楷模杜富国事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 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

★ 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 黄诗燕时代楷模事迹个人有感心得体会

篇3: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心得感悟

朱有勇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报国之心和为民情怀,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学习先进典型,要勇于向典范看齐,主动对标。朱有勇身上所展示出的信念能量、家国情怀、治学风范、进取锐气,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在对标典型的过程中见贤思齐,深入学习其精神、品质、工作方法,不断激发自己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把干事创业的内在激情挥洒到火热的时代中。

学习先进典型,重在知行合一,踏实有为。我们要始终明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勇于扑下身子,迈开步子,到田间地头、到工厂社区、到基层的第一现场去,将所感所悟内化为奋斗动力,把所学所得贡献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第一现场,努力把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见效,争做新时代的创造者、奋斗者、成就者。

篇4: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心得精选

我叫刘元昕,是中国工程院派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在来澜沧挂职以前,我没有见过朱有勇院士,但经常听工程院的领导和同事满怀敬意地谈起过朱院士在澜沧的扶贫事迹。

我第一次见到朱院士,是11月19日,朱院士和工程院的有关领导一起送我到澜沧赴任,刚下飞机,朱院士就带我去他建设的科技扶贫项目基地调研,我发现在基地劳动的少数民族群众都认识他,朱院士用拉祜话跟他们打招呼,一点都没有我想象中可能会有的距离感。这又让我很好奇,朱院士又是怎么做到让人民群众如此喜欢他爱戴他的呢?在一年多的挂职工作中,我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普洱市澜沧县。面对贫困人口21.1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的艰巨扶贫任务,时年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朱院士接受任务后,第一时间奔赴澜沧。他谢绝了县里为他和团队安排的舒适住所,一竿子插到底,坚持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

为了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朱院士认真研究制定了“精神+产业+技能”贫困的科技扶贫方案。他坚信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广泛开展林下三七和冬季马铃薯等科技扶贫项目,群众脱贫致富不难。可当他把项目推广到农户家时,老百姓都不理解不积极也不支持。

为了打动群众,朱院士在村里租了一块地,带着团队人员一起亲自种起了马铃薯。采挖马铃薯的时候,村民们全都来围观,有的老人说,活了七八十岁,都没见过这么大、产量这么高的洋芋!一亩地就能赚5000多块钱,直接带动一个贫困群众脱贫。从此,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来找朱院士学习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

随后,朱院士又开始“盘算”起了澜沧广袤的松林,这里很多老百姓家里有松林,朱院士就把他潜心研究十余年、世界首创的林下有机三七技术带到澜沧,无偿传授给当地农户和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应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巨额收益,他却分文未取。

为帮助群众真正掌握农业技能,朱院士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优势,组织院士专家,开办了免费的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先后开设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上一篇:柳宗元诗的江雪赏析下一篇:社会实践论文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