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嫦娥教后反思

2024-08-15

古诗嫦娥教后反思(精选8篇)

篇1:古诗嫦娥教后反思

感情朗读,升华诗境

1、师补充有关诗文赏析内容: 月宫豪华却寒,仙子无心细看。如今独守广寒,不知后弈冷暖? 思念如水澹澹,不分黑夜白天。星星便是泪线,一串联着一串。现在后悔已晚,那叫当初心贪。窃得后弈灵丹,飞天变作神仙。昨夜星河璀璨,满天繁星如眼。遥想银河那端,孤魂涕泪涟涟。此情若能再叙,来生不做神仙。

在这一次古诗文课堂教学展示课上,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对学生的评价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学科,老师们都感到对学生的评价很难。每当我们听那些特级教师讲课时,我们除了赞叹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也常常对他们给予学生精彩的评价钦羡不迭,真佩服他们的妙语连珠、思维的敏捷。我一直努力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导向性、针对性的评价,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然觉得力不从心。很有点“词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课堂常规评价激励语100句》。文中收集了100句课堂评价语。读后不禁感慨,其实有些话真的很朴实,不必刻意去记,关键还是要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去用。日久天长,自己的评价语自然也会逐渐丰富起来的。把功夫下在平时,就不会感到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学古诗时的一些技巧。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而学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我想“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还有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篇2:古诗嫦娥教后反思

古诗的意境主要通过朗诵来体现,文意通过朗诵自然会体现出来。所以这次的古诗教学,我引导学生知诗人、解诗题、释词语、释诗句、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等,通过朗读将这一系列程序串联起来。

有了一次按照程序学习古诗的经验之后,这次古诗学习知诗人、解诗题、释词语、释诗句这些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完成,布置预习,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学诗句,为课堂诗歌学习扫除障碍。

课堂上主要是诗朗诵。朗诵的形式多样,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分读等等。学生朗诵之前,通过标出重音和停顿,使诗朗诵能够饱含感情,抑扬顿挫,另外还进行了示范朗诵。多数学生能够有感情,有节奏的进行诗歌的朗诵。

朗诵基本过关,我挑战了一下诗歌吟诵,但是在这一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诗歌吟诵要分清平仄。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方面根本一无所知,若是另外花时间给他们讲平仄势必影响上课的进程,所以平仄不能分清。

再次,诗歌吟诵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事物,这种他们从未接触的,奇怪的读书方式让不少学生发笑,所以吟诵难以继续下去。

但是诗歌吟诵是学生掌握古诗的一条有趣的道路,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接受这种诗歌学习的方法呢?

我想,这得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吧!低年段学生学业没有那么重,他们或许能够有时间来学习一些古文平仄的`知识,这对于他们诗词学习以及古文的学习都是十分有益的。

学习了那么多年的古汉语,很想能够学有所用,让学生们能够接触一些古汉语的精华的东西,慢慢来吧!

★ 用古诗编故事

★ 党课录像观后感

★ 上录像课作文

★ 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后反思

★ 主题教育宣讲团录像观后感

★ 人教第九册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 有趣的录像课周记

★ 演唱会录像与音像出版合同

★ 我用自创的快乐学习法教女儿

篇3:古诗嫦娥教后反思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就是已经读过的诗, 现在再来读一读, 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 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背全诗)

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生默写, 师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 你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 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 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 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 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 梧桐树下有小朋友, 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院儿里捉蛐蛐。

师: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 在月光下, 江面波光粼粼, 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 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

生:叶绍翁。

师:也就是诗中所说的———

生:“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人远离故乡, 身在他乡, 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 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师:这么一交流, 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 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 (板书:景) 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 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 锁定画面一, 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 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播放背景音乐) 在一个深秋的晚上, 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 在月光的照耀下, 江面上波光粼粼。夜深了, 天很黑, 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 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 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站在江边, 望着黑黢黢的江面若有所思, 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 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 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

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 来传递诗人的心情?

(一生读)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 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 (师示范读)

(另一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萧萧梧叶送寒声”, 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 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 是哪一个字?

生:“寒”。

师:哪些景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 体会体会。

(生读后交流)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 让他感受到寒意。

师:为什么梧桐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

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

生:可能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梧桐叶一样飘零。

师:你们很会联想, 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在古代, 梧桐叶经常被诗人用来传递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 (课件出示:“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 叶叶声声是别离。”生齐读。)

师:所以, 当诗人看到梧桐叶的时候, 他那寂寞和孤独的心情就更深了。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除了梧桐叶, 还有哪些景让他心里顿生寒意?

生:还有秋风吹过梧桐树时的萧萧声。

生:这让我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师:你很会联想!“风萧萧兮易水寒”是写哪件事的?

生:荆轲刺秦。

师:当时的荆轲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悲壮。

师:的确如此。其实, “萧萧”不单单形容风声, 还可以形容马鸣。 (出示课件) “萧萧班马鸣”, 在战场上听到这样的声音, 让人不由得产生悲壮的心情。原来, 风声也会让诗人心生寒意。谁来读读这句诗, 把描写声音的词读好?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刚刚有同学还提到了“秋风”。秋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秋风让我们感到冷和孤独。

师:春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柔和的、温暖的感觉。

师:是呀,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一起, 万木凋零, 秋风让诗人更为伤感。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 来传递诗人这种伤感的心情。

(生齐读)

师:如果光是“秋风”还不至于这么寒, 这秋风偏偏要吹在梧桐叶上, 梧桐叶已经让诗人感到很“寒”了, 却偏偏还要让它发出这种“萧萧”的声音。那种“寒”意, 是一点一点渗到诗人心里去的。因为心寒, 所以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寒意。我们再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此时, 江风在动, 梧桐叶在动, 客的情也在动。 (板书:情) 就是这些特定的景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乡愁、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孤独和寂寞。真是“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啊!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这两句诗, 在朗读中感受诗人这种在特定的“景”中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忧愁的“情”。

(配乐齐读)

(二) 锁定画面二, 体会诗人心里的“明”, 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 他的目光移向江岸, 他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

师: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因为———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所以———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远远看去, 江岸上的篱笆墙内, 一盏灯亮着。噢, 知道啦, 准是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在捉蟋蟀呢!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

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 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呢?

生:“明”。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一生有感情朗读)

师:听你一读, 我的心亮堂起来了。

(另一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这样读, 把我们的心也读“暖”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 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 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 也许驱走了萧萧梧桐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 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 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又或许, 他更想家了。总之, 这时的“所见”, 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桐叶带来的寒意, 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变得温暖、亮堂起来。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 “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 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 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你能学做小诗人, 用______“动客情”的句式仿说吗?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 概括得也好。

生:儿童促织动客情。

生:秋风寒声动客情。

师:好啊, 你把两种景物放在了一起说。

生:夜深一灯动客情。

师: (小结) 同学们真能干, 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 还读出了他的“所感”。 (板书:感) 其实对很多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 “所见”, 就有“所感”;见“景”, 都会生“情”。这叫“见景生情”。

师:不知你们自己能否读懂下面这些诗句。 (出示诗句) 这些客居他乡的诗人又见到了什么景, 而触动了他们的情呢?还是请你用“__________动客情”这样的诗句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多种方式读《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

(生练笔后交流)

生:我写了两句诗:月光寒霜动客情。夜深皎月动客情。

师:试着吟得再动情一些。

(生有感情吟诵)

生:春风绿岸动客情。

生:我觉得“绿岸”不是很贴切, 可改为“春风明月动客情”。

生:春风江南动客情。

生: (齐) 应该是“江南春风动客情”。

师:概括得非常好。

生:我写了两句:窗前月光动客情。夜半钟声动客情。

师:朗朗上口。

生:我写的是“月落乌啼动客情”。

师:写得多美呀!

生:我写了三句:江枫渔火动客情。明月钟声动客情。月光寒霜动客情。

师:“月光”和“寒霜”放在一起, 肯定触动诗人的“情”。

生:故乡明月动客情。

师:加了一个“故乡”, 怎能不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生:瓜洲水间动客情。

师:水间不是一个景, 这句诗读起来就不流畅了。

生:我写的是“皓月钟声动客情”。

师:月亮被你们这么一描摹, 各具形态, 发现了吗?这些诗中都出现的一个景是———

生:“月”。

师:像月亮啊, 寒霜啊, 钟声啊, 这些特定的“景”经常出现在历代诗人的诗作之中。尽管时代不同, 环境不同, 诗人却都被这些特定的“景”所触动, 牵动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既可以读到看得见的景, 也可以读到看不见的情,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夜书所见》。

(配乐齐诵)

师: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夜书所见。

师:是啊, 在这漆黑的夜里, 江边的梧桐树他看得清吗?

生:看不清。

师:他只能听到风吹梧桐叶发出的萧萧之声。在漆黑的夜里, 远处岸上抓蟋蟀的儿童他看得清吗?

生:看不清。

师:他只能凭着这“一灯明”进行猜测。所以, 在这样的夜晚, 唯一所能“见”的, 其实只是那盏亮着的灯。谁再读一读最后两句, 把这盏温暖的灯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生读)

师:最后的“一灯明”, 你读得意味深长。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一灯明”, 诗的最后就这样给这盏灯拍了一个特写镜头。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这盏灯一样, 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 和三年前读它时收获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呀, 古诗是需要重读的。相信等我们长大之后再读这首诗, 会读出更多的味道和感受。下课!

教后反思

古诗, 因为离学生的生活、日常语言比较遥远, 因此, 带领学生穿透古诗语言, 走进古诗意境, 深悟古诗情感, 把课上得古意盎然、诗意盎然, 似乎是这几年古诗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我经常在想, 小学生学古诗, 能否学得浅显一些、好玩一些、轻松一些?能否通过古诗的学习, 不光领悟诗情诗意, 还能悟到一些方法技巧, 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呢?所以, 本课的教学, 试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 领悟到诗人如何“见景生情”, 而且是“特定的景触发了特定的情”的。在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训练”是非常突出的一种方式, 从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出发, 让学生整体感受:其实何止是秋风动客情, 诗中还有许多的景都触动了诗人的情, 你能用“_______动客情”的句式仿说吗?让学生对整首诗进行梳理, 学生不但要提炼诗中的景, 而且要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量。当学生吟出了“萧萧梧叶动客情”“篱落灯明动客情”这样的诗句时, 说明他们读懂了“诗语”, 也读懂了“诗情”。所以, 此处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理解的一个检测, 更是迁移和提升。最后, 呈现三首“思乡”诗, 让学生自己从诗中用四字词语提炼景物, 仿写诗句。这项语言实践活动, 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进一步历练, 在仿说“诗语”的过程中, 学生对“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这个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是这堂课试图对传统古诗教学的突破之一:用“以练导学”的方式教古诗。让仿说、仿写诗句的训练承载起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了解相关知识的多重目的。

本课试图对传统古诗教学的突破之二, 是渗透“重读”理念。把低年级学过的古诗, 到高年级再读, 通过设定不一样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获得新的感受与收获。这样的点到为止的渗透, 不是作秀, 是给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 让他们学会学习, 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 到这些曾经学过的古诗中不断寻找新的意义, 获得新的启迪与营养。

篇4:如何写好“教后反思”

“是吗?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找到空气了吗?”

“找到了,但是捉不住!”学生开始起哄嘲笑他。

此时,老师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了,于是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希望能把这个顽皮的学生引导上爱科学、善发现的路。于是老师挥手让同学们安静,并把他请到了讲台上。“来,让我们看看,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看老师是否能帮你把找到的空气捉住呢?”听老师这么一说,他兴致勃勃地吸足了一口气,拿起吸管,插入讲课桌上的水槽内,使劲一吹,水中咕咚咕咚冒出了好多泡泡。

他说:“这些泡泡就是空气,但是我没办法捉住!”老师微笑着看着他说:“是哦,你的观察视角和别的同学不同,你能借助水让我们看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这时他站在讲台上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一个得胜了的将军。老师又故意说:“这些泡泡是空气呀,可是怎么才能捉住呢?来,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吧!”老师把目光投向了学生,学生纷纷想办法,终于他们用杯子在水里“捉”到了空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大家都成功了,特别是这位同学真是个思维独特的人,让我们为他鼓鼓掌吧!”这样,剩下的半节课探究活动开展得更好了。

“教后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方式。写好“教后反思”,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而且也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教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但从长期的教学交流的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的“教后反思”书写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如,较好;本节知识掌握的较好,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较困难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无暇顾及,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写好“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掌握“教后反思”的书写要点。关于“教后反思”的书写,笔者根据前面的一个教学片段,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录课堂中意外的精彩片段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有些灵感的火花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场景中才能产生的:或教师的突发灵感,或学生的绝妙见解,或偶发事件诱发出唇枪舌剑的辩论,或师生互动过程中撞击的精彩片段,或教法的重新选择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诱导等。这些都随时可以在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意外发生,教师及时捕捉并记录这些不虞之获,对丰富充实教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感悟是大有好处的。

二、记录问题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大胆质疑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有时未必能完全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如,师生课堂上不同见解的评判、疑难问题答案的寻找及学生质疑的偏激、攻破重难点遇到的困难、教法选择的迷茫、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都是在课前无法预计的,它们有的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随机加以解决,而有的则需要课后探究寻找。这些在教学实际中碰撞产生的问题的成功破解,就可以成为今后教学宝贵的借鉴。“教”然后知不足,只有善于发现并随时记录下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加强学习与积累,反省自己,鞭策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本领。

三、记录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究对教材的挖掘与把握,斟酌教法的选择运用,感悟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从理念上和教学行为上融入新课程的教学。

除此之外,板书、习题设计、师生角色的转换、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社会实践与现代科学等,都应成为“教后反思”的范畴。“教后反思”主要寫教学感悟,不拘形式,可多可少,但不可缺。必要的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在教与学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迅速成长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

篇5:描写嫦娥的古诗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侍宴赋得龙沙宵月明诗

刘孝威

鹊飞空绕树。 月轮殊未圆。

嫦娥望不出。 桂枝犹隐残。

落照移楼影。 浮光动堑澜。

枥马悲笳吹。 城乌啼塞寒。

传闻机杼妾。 愁余衣服单。

当秋络已脆。 衔啼织复难。

敛眉虽不乐。 舞剑强为欢。

请谢函关吏。 行当封一丸。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之二十赐烛)

梅尧臣

天子赐烛昏夜时, 嫦娥闭月栽桂枝。

称量高下唯妍辞, 相与尽心无附离。

求安去病如上池, 照耀不容毫发私。

品藻一定何可移, 光焰夺昼资尔为。

宣王徒美庭燎诗, 魏帝自彻月殿披。

我朝好士万古垂, 搜索贤俊登蒿藜。

孰不力吐肝胆脾, 枉用晏饮生脤脂。

云龙将见升騤騤, 燃此必欲无所遗。

收残喜气蒸炊, 蜜蜂◇愧空多知。

永叔石月屏图

苏舜钦

日月行上天, 下照万物根。

向之生荣背则死, 故为万物生死门。

东西两交征, 昼夜不蹔停。

胡为虢山石, 留此皎月痕常存。

桂树散◇阴, 有若图画成。

永叔得之不能晓, 作歌使我穷其原。

或疑月入此石中, 分此二曜三处明。

或云蟾兔好溪山, 逃遁出月不可关。

浮波穴石恣所乐, 嫦娥孤坐初不觉。

和冯中允仙娥峰

王禹偁

熊耳如当出槛熊, 仙姿孤秀压诸◇。

采芝逋客怜贞质, 化石佳人◇丽容。

身上霓衣慵整顿, 天边华盖会裁缝。

篇6:嫦娥的古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自古嫦娥爱少年——《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刘安 撰《嫦娥奔月 /嫦娥飞天》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王清惠《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白居易《东城桂三首》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边贡《嫦娥》

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完颜亮《鹊桥仙·待月》

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龚自珍《夜坐二首》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阎选《浣溪沙·寂寞流苏冷绣茵》

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张耒《七夕歌》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篇7:古诗乞巧嫦娥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起头课文。《乞巧》和《嫦娥》中的故事常常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嫦娥》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篇8:教后反思应反思什么

教后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说, 教后反思至少应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情况、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后感想等方面的内容。

1 从教学过程中教的情况来反思

1.1 可以记教学的成功之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节课都会有成功之处, 如顺利的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组织、高超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氛围、独创的问题情境、新颖的教学方法、默契的师生配合、精彩的教学片段、成功的临场发挥、有益的教学启示、突发的教学灵感、独特的教学思维、经典的师生对话、典型的教学案例、逼真的教学演示、巧妙的问题处理、精当的教学语言、传神的体态眼神, 等等, 只要稍加留心, 这些可记之处俯拾皆是。记下教学的这些成功之处, 可以使你的教学经验积细流而成江河。

1.2 可以记教学的失误之处

即使是自己觉得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会因多种原因而出现不足或疏漏失误之处, 如教材处理欠当、课堂组织欠妥、教学方法不良、学法指导不力、教学演示失败、语言表达不准、教学设计与实际脱节、解答不了学生的问题, 等等。只要你认真仔细地揣摩和寻找, 也许你教学失误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这些“败笔”, 可以帮助你查找根源、寻求对策、总结教训, 使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日臻完善。

1.3 是记教学的创新之举

虽然你在教学之前都会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花费大量的心思, 作好充分的准备, 但在课堂上, 随着教学活动的一步步深入, 常常会有一些偶然事件发生。对此, 你虽然事先可能毫无准备, 但你却也能沉着冷静, 应对自如, 因势利导, 充满智慧地妥善处置;有时, 随着课堂教学的一步步推进、教学内容的一步步展开, 你也许会突发奇想, 或突然产生一些灵感, 并且运用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或灵感, 创造出与你预先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的教学策略, 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把自己这些教学中的充满智慧的创新之举在教学之后及时记录下来, 并对之进行归类、整理、总结, 就会使你的教学智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2 从学生的学来反思

2.1 可以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接受情况

在课堂上, 你和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及与这些情况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等等, 教师都要有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并成为教后反思的主要内容之一。

2.2 可以记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也许常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鲜的问题, 或许还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某问题的分析理解, 说不定还会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这对课堂教学来说, 都是促使教学相长的有利机会。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独特的创见和高明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等, 要把这些作为教后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 并从中采撷丰富的学生智慧来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结构, 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 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使专业得到了发展。

2.3 可以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

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情况, 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情况, 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 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 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改进教学, 以保证收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教后反思中, 要对自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等的调节和控制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 这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3 从课后感想来反思

3.1 教师的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别性

尽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设计,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调整、修正或改变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之后, 要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 找出差别, 总结体会。对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地评价, 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方面作准确的分析。把这些分析、评价和总结的内容写进教后记中, 无疑会帮助你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水平, 增强你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之一。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教后反思中, 要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作为重要内容, 要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 在对具体内容的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采取个体独立探究, 还是群体合作互动;是适合以自己讲授为主, 还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是适宜全面展开, 还是分散击破等等。这些, 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 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这是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总之, 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 就会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技巧每天都有一定的提高, 且在活动中和学生的沟通越来越融洽, 课堂的互动环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成绩会有进步, 这种“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 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教师要适应发展和变革,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素质的提高有多种方法, 但反思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教师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师要想从反思中提高, 必须知道要反思什么。文中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课后的感想, 学生的反馈几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后反思,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5年6月.

[2]田冬梅.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能力[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一期.

[3]吕少林.在反思中进行课堂教学[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年03A期.

上一篇:执行项目体会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