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德育

2024-08-06

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德育(精选8篇)

篇1: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德育

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

昨天是我县观鸟节开幕式,在大雨中来自全县一百多所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完成了开幕式,开幕式的场面大,参加人员多,商业广告氛围浓,本来写了篇关于开幕式的真实文章,刚好有朋友说我喜欢找领导的毛病,所以就用去年应我的推荐,朋友为我县生态德育写的一篇文章,回味观鸟的真实内涵,希望形式主义越少越好,生态德育活动花架子越少越好,参加主办者的辛苦越来越少,参与者的怨气越来越少,希望观鸟活动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培养学生淡定精神,让学生做一个心静之人,淡定低调之人,吃苦耐劳之人,热爱自然之人,诚实谦虚之人,感恩珍爱生命之人,让观鸟活动回归本真,还原生态德育的本来面目。

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瓶颈。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破解德育难题的方式方法,努力践行生态道德教育,通过生态体验,诱发生命感动,唤醒生命自觉,用教育者的人文情怀关照学生走过一段温暖的生命之旅。

一、三省吾身,审视学校德育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惯性冲击和应试教育的强势挤压,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以下态势:

一是教条化。学校为德育而德育,贴在墙上的是警句,挂在嘴边的是训诫,拿在手中的是规范,给学生造成了视觉上的盲点、听觉上的麻木和心理上的逆反。学生个性各有差异,道德基础不尽相同,而规范标准整齐划一,让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俯首帖耳的躯体。这种教条式德育,导致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能力薄弱,某些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一旦找到释放的触点,便会引起报复性反弹。

二是边缘化。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教育创新的痼疾,学校屈于社会的各种评价压力,迫于家长对孩子过高的升学期望,仍然将追求升学率作为提高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的主要标杆,重“智”而轻“德”,学校德育工作在有意无意间被演绎为仅仅是教育孩子勤奋读书的一项辅助工具,没有将其最根本的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养成、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功能加以凸显和扩大。

三是封闭化。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动用各种资源,才能达到育人目的。而学校德育工作往往过多地拘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诸如此类,导致了教育的失效或无效。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一方面不断对人的思想、人格、心理等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网络文化所催生的负面效应对既有的价值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撞击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如何构建新形势下富有特色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具有健康心智、健全人格的青少年,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思考。

二、推陈致新,开启生态体验之旅

教育不在于哲学上的穷究,而在于生命中的体验。随着人们生命意识的凸显和生态意识的觉醒,教育观必将完成从机械论到生命论的转化。基于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理念和教育发展趋势的重新认识,我们尝试冲破固化德育的樊篱,对学生进行生态体验式教育,即: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德育的生命成长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用智慧与行动引导,促进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生长、发展、提升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从而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鸟儿是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也是我们当地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几年,我县广泛开展了以“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的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全县有36所学校成立了46支观鸟队,以爱鸟、护鸟、观鸟、摄鸟、写鸟、说鸟、画鸟、唱鸟、舞鸟为主要内容的“九鸟”生态体验系列活动有声有色,其中,观鸟摄鸟比赛已逐渐成为宣传地方特色和爱鸟文化的环保盛会。

2012年6月,我县成功举办了京山观鸟节暨湖北省第五届野生鸟类观鸟摄鸟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支观鸟队参与了此项活动,《湖北日报》、凤凰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京山县的观鸟活动和生态德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9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在京山县拍摄的以观鸟为主题的专题片《走进绿林》;10月,京山观鸟队应邀参加洞庭湖国际观鸟大赛,一举荣获最高奖“雏鹰奖”。

“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的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升华,心灵在体验中放飞,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合作能力明显提高,爱心责任感与日俱增。爱家乡、爱集体、讲文明、守纪律、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等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富有爱心、责任心、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等情感价值观得以彰显。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以“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启示下,全县各中小学校深切感受到生态德育的魅力,纷纷依据自身优势,发掘当地资源,践行生态德育,开展课题研究。“百灵鸟工程”、“大课间活动”、“野外生存训练”、“休闲教育模式”等各具特色的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与此同时,由全县6所学校参与的教育部“十二五”重点教科研课题《生态体验:感动师生生命的德育模式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而今,“湖北京山,观鸟天堂”的口号日渐唱响,京山县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爱鸟护鸟志愿者向往的地方。也正是在此前提下,京山观鸟品牌最终得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认可,京山县被授予“中国观鸟之乡”称号。

三、不拘一格,创建生态德育模式

“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的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效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尊重学生生命的自然成长规律,尊崇生态环境对造就生命成长的重要性,营造生态型的教育环境,创新德育策略,通过体验式教育,实现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为了让生态德育成为学校常态化的教育实践,我们确立了“三维架构”,开展了“四个建设”,用生态体验德育模式共建师生和谐发展的精神家园。

“三维架构”即校外生态体验、校本课程培育、校园文化熏陶。其中“自然是大课堂,社会是大舞台,学校是主阵地,学生是主角色”。“三维架构”的生态德育理念是:通过生态体验,诱发生命感动,弘扬生命正气,唤醒生命自觉,追求生命梦想。

“四个建设”的核心是“创设生态课堂,搭建体验舞台,据守德育阵地,坚持以生为本”,具体内容为:

(一)开展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教师的生态德育意识是生态德育目标实现的前提,首先应加强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素质。我们每学期都要聘请专家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生态德育知识培训,我们还连续三年组织观鸟教师到广东深圳、武汉沉湖、四川雅安等地观摩学习,培训教师150多人次。其次是加强对教师生态德育工作情况的考核评估,把生态德育绩效作为教师评先选优的重要条件。

(二)开展生态体验的项目建设。生态体验教育需要构建课内与课外融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城区与乡镇契合、教育与社会联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模式,我们一方面引导各个学校开发周边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内引外联,建起了县“中小学生活动中心”、“亚太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野外素质拓展训练营地”、“青少年观鸟站”等多个生态体验场所,这些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生态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多样化的自然、人文景观,在生命深处积淀难忘的生命感动和生态阅历。我们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环保节日、社会调查、主题教育等活动,并配合有关部门和宣传媒介,加大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感召力。

(三)开展校本课程的特色建设。只有努力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才能使生态德育收到实效。学校既要注重学科渗透,更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要,其次要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我们组织专家、师生和家长编写的《观鸟》乡土教材,在全省小学4——6年级中推广使用,这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成功案例,还有《休闲教育》、《坪坝史话》、《绿林旅游》等各校本土化的教材上课表、进课堂,激发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能,其地域特色和育人效果都相当明显。

(四)开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学校要在物质、精神、制度乃至行为等各个层面注重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使其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通过创建“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等活动,树起催人奋进的旗帜。通过“洁、丽、雅”,弘扬“真、善、美”。校园要能给人一种“目之所及皆有意,身之所处都舒心”的愉悦感受。学生在彰显办学特色和个性魅力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真实,对于品格的养成具有诱发和唤醒的积极作用。如京山小学的“和美”校园文化建设,既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表象,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内涵,是办学特色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

四、研精致思,感悟生态德育智慧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体验式教育活动,它是现代教育智慧的结晶,在探索实践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它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一)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把学生束缚在校园里,禁锢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既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本身是缺乏道德意义的。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自觉追求德性的进步,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生态体验是有效能的德育。在生态体验教育活动中,体验者经历着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诱发了生命感动,弘扬了生命正气,唤醒了生命自觉,在传统德育失效或无效的情形下,生态德育不失为一剂“良药”。

(三)教育应回归本真。生态体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是关注和尊重生命个体的教育,是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的理论探索,是自主与规范最自然的结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

(四)教育是一段温暖的旅程,要给予学生心灵的慰藉。“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伦理学认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而达到心智成熟的生态德育方式,正是教育的理想性与功用性的价值体现。

践行教育理想,追求教育品质,用先进的文化、发展的理念、宽阔的视野和多彩的活动去拓展生态德育空间,让教育充满诗意,我们一路汗水一路歌!

篇2: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德育

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鲁志锐(教科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副组长:许治祥(本科物理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组员:万

篇3:生命体验——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中小学德育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系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现实问题, 所以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是班集体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道德的本义是生活中自我的发现, 是生命个体在与世界、与他人对话中的内在精神支柱。体验, 也叫体会, 是通过亲身经历去验证事实、感悟生活, 既包括对外界的印象, 又包括自己内心的感受, 是个性、思想、语言和行为共同组合而成的自我意识和心灵经验。德育工作实质上是引导个体生命主动体验的过程。下面结合德育工作实践探讨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创造体验的平等机会

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 意识与自我意识赋予个体自觉主动地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愿望, 都有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地为学生的生命体验创造平等的机会。

例如:班集体管理体制的构建普遍采用两种形式。其一, 班集体采取任命制, 凭班主任的主观意志选配班干部, 班集体成为班主任管理权力的延伸, 我们称之为“工具性教育”;其二, 班集体采取选举制, 民主的形式能使有才华的学生进入班集体领导层, 更好地发挥班集体管理效益, 我们称之为“利益性教育”。班集体的组织、运行必须服从、服务于育人目标, 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教育作用。我们尝试运用合作管理模式, 形成了班委会定期轮换制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责任组, 使其轮流负责班集体日常管理工作, 组内成员分工协作, 不断变换角色, 共同开展工作。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主体创造性, 使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期待中珍惜平等机会, 提升自主能力, 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内讲评等评价方式, 在流动变换的小组间建立起竞争与合作的有效机制, 形成师生间相互关心、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和谐关系。责任组学生的重要工作是制定并执行轮值期内的共同成长方案, 不仅要求全班学生学习成绩不落伍, 更要求每个学生思想修养不掉队。例如:针对具体的道德事件, 利用板报、网上论坛等平台, 开展道德讨论活动, 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在思想碰撞中, 提高了判断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促进了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 实现了道德的真实体验。促进学生对道德的情感体验, 既可以使道德知识与观念“发于内、润于心”, 又可以使学生实现已有道德经验与新的道德经验、现实道德水平与理想道德目标的融合。我们把这种注重体验过程的自塑养成教育方式称为“成长性教育”。

二、构筑体验的文化生态

生命本性与生命追求是德育价值的根基, 个体成长机制是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在基础。文化是人们内化的行为方式与准则, 其核心指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一方面,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交织在一起, 这使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另一方面, 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趋势日益凸显, 这也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学生比较欣赏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 以自我为中心, 享受别人的关心, 自己却无爱心;有的学生崇尚个性张扬, 但自身价值取向弱化, 集体主义意识淡薄, 对社会、对国家缺乏责任感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 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也往往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天津市实验中学从思学楼的中华文化廊到学府广场的知名校友雕塑, 从每周六“名家大讲堂”到每年一届的“学子文化节”和“心育节”, 都始终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的切入点,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引领功能, 为学生构筑道德感知和心灵体验的健康文化生态,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重视中华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因此, 我们积极挖掘并建设优质德育课程资源, 努力改革学科课堂教学, 使之融入文化教育, 让学生浸润于民族文化、民族智慧中, 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秉性。我们开展了“读《四书》修国学, 弘扬民族文化做真人”系列活动, 让学生在心灵最纯净的年龄段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重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教育, 主要是文化教育, 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教育不仅要传承文化, 而且要创新文化。天津市实验中学具有87年的办学历史,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求索与努力实践, 凝练出以“求真务实, 思学思新”为核心的“求思文化”。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展, 走访校友, 追寻历史足迹, 引领学生深刻体验“求思文化”的品格与精髓, 发展并践行“求思文化”的内涵;要求每个“实验人”都要胸怀“民物命何以立, 圣贤道何以传”的激情, 笃学言志, 厉行创新, 把工夫下在“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上。

三、搭设体验的实践平台

在个体生命历程中, 生命个体追求着生命表达的丰富、生命体验的获得。为此, 我校积极为学生搭设实践的平台, 使德育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不仅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各种实践活动, 还组织学生走入社会。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 开展了“访万家, 话发展”系列活动, 学生们深入农村、工厂和社区, 感受着我国城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活动体验中, 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激发了为祖国富强和腾飞而奋发读书的昂扬斗志。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我们更加珍惜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机会。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大力发展海河经济与海河文化已成为天津城市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 市政府下大力气对海河水系的河道进行了开发整治, 但污染问题依然存在。目前, 海河水系天津干流水体由于上游来水污染较为严重、雨水收集排放设施不完善等原因, “天津的母亲河”正面临着一定的环境问题。我们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了解实际情况, 发现“富营养化”是污染海河水体环境的重要因素, “水华”现象时有发生。严峻的生态形势触动了学生们的心, 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了他们为祖国、为家乡、为社会做好事的热情。学生们不畏寒暑, 不惧路远, 克服许多困难, 利用课余时间向相关部门了解情况, 搜集大量资料, 在海河干流不同河段提取水样, 通过检测获取相关数据。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海河水系天津干流“富营养化”情况调查报告及治理建议》, 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大赛中获奖。然而, 在这次活动中, 学生们收获到的远不止是荣誉, 通过实践活动中的真实体验, 抽象的道德规则由外在限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追求, 由表层潜入到人性深处, 达到了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情感的升华。这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 更促使学生把服务于人民、贡献于社会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四、构建体验的交互作用场

道德教育引发的生命体验, 其意义不在于单方面的感受, 而在于多向交流与互动。在个体与环境、个体“多维特质”的交互作用中, 获得道德认知, 体验道德情感, 履行道德行为。

一是构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成立家长委员会, 把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家长信、家长会、家访等方式通知学生家长, 请学生家长为制定学校教育规划建言献策。要积极争取家长参与, 家校配合开展道德教育, 否则, 学校所建立的就只是一个与现实割裂开的道德观世界, 对学生整体的协调发展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不能封闭, 而必须开放, 这样才能取得教育实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除了要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家庭教育的启蒙与强化作用外, 还必须发挥“社区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与习惯上的功能。学生的自觉道德意识是实践体悟与环境熏陶的结果。因此, 每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承担起用自己的行为、品德与人格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的任务, 同时在育人的过程中完善与丰富自我。

二是构建个体“多维特质”交互作用场。司马光说:“挟才以为善者, 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 恶亦无不至矣。”一个人的德与才是他的生命价值的集中显示, 是个人素质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在精神上, 体现为德, 体现为人格, 在智、体、美诸方面体现为才, 体现为能力。素质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 彼此间既互别互异, 又互融互动;才必彰显其德, 德必率领其才。这就是个体的“多维特质”。当前, 我们的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 重实科、轻人文的倾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重自主建构, 既要借助于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探究, 使学生形成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倚重规律、注重实证的学习方法;又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 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使他们形成关注社会、捍卫人道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不倚、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品质。仅具有科学精神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内心世界是残缺的, 只有注重两种精神的共同感悟和涵养, 才能促进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

篇4:激扬生命活力 体验生活德育

一、关注生活的需要,在享受成长中培养体验意识

让儿童浸润在丰富、光明、温暖、博大的氛围里,心与心亲密接触,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幸福。

1、赏识教育给孩子心灵滋养

人生中最本质的需要是得到尊重、欣赏和理解和爱。为广泛培养学生的认知行为,有效发挥德育的作用,教师首先从爱入手,尊重孩子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意志;赞赏他们的大胆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多次组织了“有烦恼对我说”、“我来帮你出主意”、“寻找快乐大本营”等情感教育活动,给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平等、温馨的活动氛围,营养了孩子的心灵世界……

2、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感谢

家庭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摇篮,我们以换位体验培养爱心为主题的报恩活动,让学生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把当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然后召开班会,交流当爸爸妈妈的感受。通过亲自实践体验,孩子们受益匪浅,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体验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从而产生一种责任感。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浸染中发展认知情感

学生个体自我生成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生活是德育直接的、本真的、无痕的情境,学生不会觉察自己是在受教育,在习以为常的情境中享受真善美的浸染,发展和形成认知认知情感。

1、在生活参与中强化

以活动为依托,以实践为载体,促进生命教育在少年儿童学习生活中的普及,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唤醒自己体验意识,激发自身的体验情感,增强各方面的责任心。

(1)引导校园生活体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寻找为教师、同学服务的岗位,体验老师、国旗下小主持人、小记者、校工等角色,体会组织活动、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工作的辛苦,获得为人师的真实感受,明白尊师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2)引导社会生活体验。每个人都要接触社会,进入社会生活。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当工人、农民、环保宣传员、社会保险宣传员敬老院工作人员等作为体验的角色,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合格小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

(3)引导大自然体验。结合自然知识、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秘、远足、旅游等,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去听喧闹的汽车嗽叭声、机器的隆隆声,看烟囱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从而使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亲近生命,体验生活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

三、感受生活的精彩,在德性塑造中形成责任行为

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氛围,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给学生以灵性的感召,塑造着学生的自主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创设情景渗透责任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认知行动,形成责任行为。

1、集体体验。每学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完整独立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在“红领巾的快乐”入队仪式的真实的情境中,队员感受到少先队组织的温馨美好;在“教师的一天”教师节主题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并感受着教师的辛苦与崇高:在 “阳光体育节”同学们团结互助、共同参与,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氛围,集体的温暖、集体的重要、集体的力量;“文化艺术节”活动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体验和艺术交流,既展示校园风采,又营造了浓厚人文色彩。生命体验活动成为学生向往积极向上的生活一种方式。

2、自我体验。落实“人人上岗,人人有责”的岗位制度,学校根据礼仪、环保、节能、爱心等内容分设红领巾监督岗、安全巡查岗、环保卫士岗、为您服务岗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竞争,自主选岗,每个学生一个“官”,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上岗同学在岗位实践中扬其长,服务于集体,在岗位角色中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生命快乐意识。

3、换位体验。为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精心策划组织学生参与家庭、学校、社会各部门开展的换位体验教育活动。如“我是班主任”“今天我当家”“一日小交警”“我到农户家”“我是校长小助理”等活动,涵盖了家庭、教育教学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各个层面,引导学生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感受他人的心情和责任,工作中的辛劳、收获和情绪,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勞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增强自律性。

总之,实现生命的价值,达到育人目标,生活德育是手段,强化实践体验是基础。正如有一首诗中所写: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 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关注生命,感受生活,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让我们每一个教师内心都充满着对学生的责任,唤醒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让孩子们在生活的旅途中,每天都过得异常精彩!愿我们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创新的体验文化。

篇5: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德育

生命体验式德育课堂中,对学生个体成长非常关注,对课堂上学生的违纪行为,有个案处理法、朋辈帮扶法及延时处理法等处理方法,现阐述如下:

一、个案处理法

在生命体验式德育课堂中,摒弃了传统说教式讲大道理的方式,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学生的错误,而是学生如何改正错误。叙事心理疗法的哲学观中,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里困难的专家和主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把学生身上的问题等同于学生,即“人不等于问题”。采用叙事的外化技巧来面对孩子的课堂违纪行为,帮助学生一起面对并解决他的问题。比如,小光(化名)在上课时,总会发出很大的打嗝声,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刚开始,我还没太在意,以为属于学生正常的生理反应。后来,小光每堂课都会如此反复好几次,我也搞不清楚小光是有意还是无心。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大家不笑了,好吗?小光其实很辛苦,他并不想惹我们笑,只是,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打嗝了。大家一笑,小光就紧张,一紧张,导致他呼吸系统的肌肉痉挛,打嗝状况加重。大家一起帮帮小光,好吗?以后小光再打嗝,大家都不要笑他,好不好?”同学们答应了,我对小光说:“开始时,你也许出于好玩。当打嗝成为习惯时,你是不是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了?以后再遇上这种情况,你别紧张,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有意不理会打嗝,慢慢的,你就能克服它了!”后来上课时,小光打嗝的次数明显减少,同学们也不怎么笑他了,过了两周,课堂上,再也听不到小光的打嗝声了!

在这个案例中,使用传统德育模式,会认为小光故意破坏课堂纪律,先把小光大骂一顿,再批评学生不该大笑,影响课堂氛围,使师生双方都不愉快。而采用叙事处理时,不用评判的眼光去看孩子,小光不是一个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的坏孩子,而是假设小光正在和自己身上打嗝的问题作斗争,他也很辛苦,很无助。所以,在大家的协助下,他解决了身上存在的问题。

在采用个案处理法时,遵守“儿童利益最大化”“问题不是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问题”的原则。教师的关注点要放在如何协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错误本身上。

二、朋辈帮扶法

朋辈帮扶法是指对于屡次三番违纪的学生,将学生个体置于他所在团队中,让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和他一起分析讨论自己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改变策略。在团队的监督下,实现个人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小组学习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常用的方法,小组成员在合作过

程中,形成了默契信任的关系,而且个人表现和小组考评密切联系;反过来,小组考评成绩又会影响个人考评。这样,小组和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制约关系;教师在教学前期,要营造出实施朋辈帮扶法的良好氛围,帮扶的目的是帮助伙伴发现问题从而发生改变,而不是相互指责,更不可进行人身攻击。对于不服从小组管理、故意影响小组考评成绩的成员,小组有权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他留组观察,还是请他离开本组,重新寻找可以包容他的小组。

因小组学习法的广泛使用,学生之间可以时时相互帮助和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团体动力。两年来,朋辈帮扶法的实践,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特别在学生个人顽固问题矫正中,如沟通障碍、习惯性违纪等不良行为的矫正非常有效。

三、延时处理法

延时处理法是指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只是刚好在你课堂上某个时刻因某种诱因,表现出来而已。这样的问题,不即时处理对班级和学生无不良影响。如果事发当时,教师没有想出很好的应对办法,或者用已有办法,学生会和你发生冲突,产生负面影响,对解决学生问题无益;或者用已有办法处理过,根本没有效果。根据“学生利益最大化”原则,老师放弃当场处理,而选择延时处理法,给师生缓冲的时间,从而寻找到最利于学生成长的最佳方案。

有一个藏区孩子木措,上课时喜欢大声唱歌。有一天,我正在上课,他唱歌了!我停下来对他说:“唱得真好,多美妙的歌声啊,不能我们独享。放学后,老师带你到办公室,让老师们也听听,可好?”他当然不愿意,说那样很没面子,于是我就给他台阶下,说:“你唱歌这么好听,我也不处罚你了!但上课唱歌的确影响了师生上课,所以你得帮帮我:如果下次你再唱歌,我该怎么办?”木措想了想,就写了保证书给我,表示下次再唱歌就到办公室唱十分钟。第二次我上课时,木措又唱歌了,只是刚唱一句,他反应过来,就一直冲我摆手。我也冲他笑笑。他开口唱歌后,能有这样的反应,说明他已经开始自我察觉及自我约束,对自己有了心理暗示,我扰动他的目的已经达成。此时,如果我将课停下来处理这件事。木措性格刚烈,一定不会乖乖去办公室唱歌,此时,学生们因为习惯他上课唱歌,并没注意到他违纪了,于是,我选择了延时处理法,静待处理时机的到来。第二天课间,我在楼下看到他,就招手让他到办公室,悄声对他说:“昨天,为了保全你的面子,害得我说话不算数。不过,为你做点牺牲我也愿意,今天,请你把歌唱了!”,他当然不愿意,我当然不同意,如此几个回合以后,我又给了他台阶:你的面子最重要,我就索性好人做到底!今天不唱歌了,请你回去写500字思想汇报给我,让我知道你为

什么承诺了却做不到?但请牢记,我不可能多次为你破例,所以只此一回,下不为例!”这孩子非常怕写东西,对他而言,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写汇报书,走时,还回头对我说了一句:“我终于明白,学长们为什么告诫我别惹你了,真是聪明的整死人啊!”后来上课时,这孩子又唱过一次歌,不过,刚唱了一个字,他就把自己的嘴给蒙上了……。

篇6:以综合体验映射德育生命

1. 课程的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课程极富生活化。

2.课程的活动化。在学习方式上, 《品德与生活》不同于其他课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它是以直接学习为主。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活动, 以“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线体悟学习。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也是最主要的学习形式。

【问题事件描述】一天中午, 我像往常一样在学校进行午间巡查。巡至食堂门口, 发现食堂阿姨正将许多剩下的鱼倒进饭菜垃圾桶, 于是我就询问阿姨平常中午学生饭菜的剩余情况。从阿姨的口中得知, 若平常遇到中餐菜谱安排鱼类的, 剩余倒掉的最多, 蔬菜次之, 肉类最少。回想起在一下《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第八课《在餐桌上》就已经进行了“科学膳食”与“不挑食”的教育, 为什么学生的行为还是出现与认知的矛盾?此事引发了我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德育生命力的思索。

【问题事件分析】为了深入了解以上现象, 我在班级内 (班级人数:44人) 做了一项小小的调查。我设计了一张简单的调查表, 请学生如实填写。 (该调查不记名)

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知道偏食的弊端, 已经具有“科学膳食、不挑食”的认知;换言之, 知识技能达到预设目标。可现实告诉我们大部分孩子并未真正将学到的认知落实到生活中, 即“明白道理却不付诸行为”。

翻看过去的教案, 搜寻记忆的点滴, 努力回忆当时的教学情境。记得在《在餐桌上》的教学中, 我将教学重点内容分成了三个步骤落实。首先, 联系生活唤醒体验:通过师生对话, 自由发言说说餐桌上的话题, 不仅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而且从中了解学生的平常饮食情况;其次, 创设情境探究体验:让学生自己安排一日三餐菜谱, 然后分组进行模拟汇报;接着, 师生共评表达体验: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食物进入“自助餐”的环节, 同时老师辅以简单的营养学知识渗透, 师生共同点评, 形成科学膳食的初步认知。当天的课堂上, 孩子们纷纷汇报, 大家都很踊跃, 课堂学习积极性很高, 完成情况较好。

可一年后的今天, 现实告诉我们, 德育显然已经失效了。

【反思与策略】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 虽然在《在餐桌上》的课时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切的生活情境, 教学也摒弃了教师一味的说教, 而是开展了各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可这样的活动是完全孤立的, 缺乏联系性和持续性, 无论活动怎样的生活化, 它缺乏了在时空上的延续。结果, 课堂中的德育就像夜幕中的焰火, 顷刻间艳丽璀璨, 但转眼稍纵即逝, 一年以后更不会大放光彩。

痛定思痛, 才有了以下的思索与实践:

1.品德活动的设计:综合体现教材编排。从单册教材的内容编排和组织上看, 它不强求体系的结构性和完备性, 而是遵循儿童生活自身的逻辑, 从儿童生活固有的顺序出发, 以时间推进过程中节日、时令季节的自然变换, 生活空间的自然扩大和转移等儿童自己感知的生活“逻辑”为线索, 选择指导的重心, 设计主题单元。但从四册教材的整体来看, 教材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每一内容交织分布在各册教材中, 以螺旋上升方式逐步拓展。如本文提到过的《在餐桌上》一课是一 (下) 第二单元“我的生活好习惯”中的内容。它是通过开展生活中小故事的讲述入手,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不依赖父母, 不盲从, 初步掌握正确的保健常识, 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达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内容上它是独立的, 可从课程框架上来看, 它是对一年级上学期二单元“快乐每一天”和三单元“我像小树苗”生活主题教育的延伸和深化。而二 (下) 第四单元是《品德与生活》最后一个单元, 在内容上是一种回顾与提升, 其中第13课《做事不拖拉》和第14课《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中也有部分内容是以上这条主线的延续。因此,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 必须综合考虑教材的编排特点, 尽量体现各单元之间的延伸与拓展。

2. 综合活动的开展: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也抵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那么, 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 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上学路上》一课, 老师在让大家了解了平安的重要性、介绍了各自回家的方式之后, 把全班学生按走路回家的、坐公交车回家的和坐自行车或私车回家的分成了三组, 然后讨论:“回家途中要注意些什么, 怎样才能让我们平安到家?”经过讨论, 学生都认为, 走路回家最危险的情况就是过马路:在横穿马路时, 要注意看红绿灯, 还要走斑马线;骑自行车及自驾车要注意分清快车道和慢车道, 还要注意看红绿灯;坐公交车回家的同学在站台上等公交车时, 要注意来往的车辆, 所等的公交车到站了, 同学们别拥挤, 要按次序上车。通过讨论交流,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意识, 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由知识技能上升到德育的完善, 科学地实践教材的螺旋提升。

3. 综合活动的评价:

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苏联伟大而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经典的“最近发展区”定义中, 将儿童的能力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他认为潜在能力是一种正在成熟中的、尚无法独立展现出来的能力, 因此对潜能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 使本来隐含的能力显现出来;将潜在能力和实际能力共同作为评估的对象才能体现评估的完整性, 才能对个体的能力进行全面性、过程性的测量。因此, 在除了关注学生课堂上是否掌握了认知以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评、家长评等评价方式关注学习的后续过程, 让全员参与到品德实践的过程中来, 从而延续课堂德育的生命力。

篇7: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德育

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 学校在探索贴近学生的德育方法中, 带领教师尝试生态体验式德育模式, 以此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健康人格和生态智慧, 引导学生走厚德之路, 树立大胸怀、大思维、大境界;树立大学习观, 不仅追求知识, 更要追求修养、道德、艺术和精神, 不仅要收获技能, 更要收获方法、智慧和精神成长。

学校提出实施生态体验德育实施的原则是:立足学生生活, 体现德育生活化、开放性;立足学生独特体验, 体现个性化、实践性;立足学生身心特点, 体现适切化、发展性。

何为生态体验式德育方法?它是教师通过创设或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所包含的丰富德育内涵, 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德育体验状态, 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 在感悟之余有所反思, 学生在切身的体验后, 有了真实的感触, 从而获得精神的一次次升华, 以此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让德育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生态体验式德育设计流程是:聚焦问题———选择与创造活动———准备导引词———整合与创生现场———训练与点评现场活动。操作流程是: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反思性表达, 具体要求是:第一层次, 营造“感官”体验, 以“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动”, 让学生在“动”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浅层的体验;第二层次, 引导学生把这种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并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 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通过思辨深化体验, 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改变;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引导学生把思考和体验与原有经验联系起来, 回归现实生活再次体验, 以触动情感和态度的改变, 达到最大程度的道德品质内化。

生态体验式德育有以下几种实施途径:

在课堂情境中体验。尽量采用情境教学法, 通过“明理”的方式将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具体做法是“创设情境———进入角色———体验感悟———反思表达”, 在反思表达中引导学生“明理”, 在明理的基础上导行。语文教学中的课本剧、写作指导, 数学课堂的应用型练习, 科学课堂的科学探究过程等, 都成为教师体验式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在主题情境中体验。精心创设主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基础上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认同。内化的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实践, 形成一个人的道德素养, 如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

在重大节日中体验。以重要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如传统节日、环保节日等, 将这些活动系列化和常态化, 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 感受民族精神, 激发爱国之情, 形成爱国之行, 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打破“花盆效应”的桎梏, 建立开放型的教育生态系统, 让师生更多走出校门, 认识自然, 了解社会, 懂得个人在社会大系统中以及人类在生物圈中应有的地位、责任或作用, 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 学会比较和鉴别, 这是华中里学生必上的一课。“笔记大自然”系列实践活动, 引领学生将视野从繁华江汉路, 投向繁茂大自然, 欣赏生态美, 感受生态规律, 结合经典诵读体验中国人生态智慧, 形成善待生态、保护生态之行动。

在学生生活中体验。我们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 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班主任走进学生的生活, 熟悉和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协同家长,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规律,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发展自己, 完善人格。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评价选择是绿色发展性评价, 它是基于具体情境分项的、具象的评价, 其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 (参与学习的投入度) 、内心表述法 (道德认识正确度) 、行为观察法 (内化为品质, 外显行为优美度) 。例如“最美华中里学生”评选, 就是在各项体验性、实践性活动中评比出来的, 具体为:坚持志愿者服务精神美, 文明有礼行为美, 诵读习字速算勤学美, 展示风采个性美等等。各个班级根据班级教育内容选择具有班级特色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引领学生在体验后得到明确的价值判断。

学校教师对于生态体验式教学模式从疑惑到尝试, 从尝试到体验成功, 德育实效性在其间得到不断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经历着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意识内化、行为外显等教育历程, 心灵在不断成长, 行为在不断美好。

篇8:生态德育: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德育

关键词:德育主题,拥抱礼仪,拥抱书本,拥抱自信,拥抱正能量,拥抱新变化

新学期开学之初, 面临纷繁复杂的班主任事务, 想要做到有条不紊的事事做、事事精、事事有效, 必须对整个学期准备开展的德育活动做好规划和设计。选择主题词“拥抱”, 是表达对学习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因为初二是整个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通常在班级内部, 同学之间的成绩会产生很大的两极分化,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也都会出现青春期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 我们不能因为前方有困难就不前进, 反而, 换一个角度, 换一种心态, 积极乐观地去迎接、去面对、去拥抱初二吧。“拥抱”德育方案针对整个学期的每一个月都设计了系列的活动主题:9月份活动主题:拥抱礼仪;10月份活动主题:拥抱书本;11月份活动主题:拥抱自信;12月份活动主题:拥抱正能量;1月份活动主题:拥抱新变化。每个月在围绕主题开展德育活动时, 都贯穿了对初二学生提出的“责任、反思、情绪管理”三个德育要求。力求让每个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会反思, 学会控制情绪, 学会培养责任感。

9 月份主题:

拥抱礼仪。 (1) 校园之礼:开学第一天就对每个学生进班的时候留下照片素材, 通过重温视频“初中学子日常行为养成”, 对比自身开学的照片, 反思是否符合中学生的要求, 进一步提出新的学期从“头”开始从发型开始, 课间文体言行举止都要为低年级做好表率。 (此活动对应了反思能力, 责任感) (2) 居家之礼:利用晨会和班会让学生进行暑假生活实践的PPT展示, 开展回家拥抱父母的活动, 升华亲情。 (此活动对应了反思能力, 责任感) (3) 尊师之礼:针对9月10日教师节, 抓住教育契机, 举办庆祝教师节活动, 鼓励每一个孩子拥抱自己最喜欢的任课老师, 表达感谢, 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此活动对应了情绪管理)

1 0 月份主题:

拥抱书本。 (1) 开展“悦读悦美”暑假好书分享、好书漂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共读一本书, 并向班级介绍和推广这本书, 然后与另外的小组交换阅读, 这是一种节约资源的做法, 花更少的钱读更多的书, 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乐趣, 从书本中学习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此活动对应情绪管理) (2) 打扫图书馆, 每周的大扫除时间为学校清理图书馆、整理图书, 创造良好的读书借书的环境, 并再整理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书本, 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爱护书本的重要性, 并身体力行地在周边进行宣传和推广。 (此活动对应了责任感) (3) “一站到底”学科知识擂台赛, 每周在班级举办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擂台赛, 题目由学生整理编辑, 也可以寻求任课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主要针对历史、地理、生物等周课时较少的学科, 激发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和重视, 并在比拼和娱乐的氛围中巩固更多的知识点。 (此活动对应了反思能力)

1 1 月份主题:

拥抱自信。 (1) 观念性自信:通过心理小游戏, 每个人在纸上写下肯定自我的一句话, 要求:首先, 以现在时态而不是将来时态, 例如不要写“我将来会很幸福”这样期待性的话, 而换成“我现在很幸福”这样肯定性的话;其次, 要在积极的方式中进行肯定, 例如不要写“我再也不偷懒了”这样带有负面情绪的话, 而换成“我越来越勤奋了”这种肯定自我的话, 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学生改变心态, 从正面培养积极的情绪, 提高自信心。 (此活动对应了情绪管理) (2) 实力性自信:从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件事来提高自信, 在班级进行岗位竞聘, 例如粉笔头清理员、班旗小卫士、水票管理员等等, 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通过对小小岗位的坚守获得成就感, 培养责任感。 (此活动对应了反思能力、责任感)

1 2 月份主题:

拥抱正能量。 (1) 晒晒你的正能量:每天的家校联系本上都要写上一句正能量的话, 并挑选好的第二天在班级交流, 在班内形成正能量的气场, 弘扬正能量。 (此活动对应了情绪管理) (2) 小组的力量:针对期中考试互相探讨总结每个人的成败得失, 共同制定对策学会担当, 敢于承担在学校、家庭中应有的责任, 克服随意贪玩、无目标、无毅力等问题。 (此活动对应了反思能力, 责任感)

1月份主题:拥抱新变化。 (1) 个人积分榜, 感受变化:一学期以来每个人参与各项活动、各科默写情况等都有相应的加减分制度, 到学期末看看自己的积分, 看看自己的收获, 思考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 (此活动对应了反思能力) (2) 冲刺期末, 期待变化:学期初的誓言和梦想, 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 详细制定复习计划和期末目标, 脚踏实地地为一学期的学习画上完美句号。 (此活动对应了责任感)

上一篇:101种心理防御机制下一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死亡丧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