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2024-08-13

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共4篇)

篇1: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不断发生暴雨洪灾,导致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可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内涝;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235(2012)06-0059-03

0 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问题日渐突出,很多城市不同程度的遭遇了暴雨侵袭,引发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活,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例如2007 年济南发生的“7·18”大暴雨洪水,这次洪水主要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降雨集中,这场暴雨过程仅维持3 个多小时,市区平均降雨量就已经达到了146 mm,最大点雨量达到了178 mm,暴雨洪涝造成济南市33.3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 亿元[1]。广州市曾在2010 年遭受了几场大暴雨的袭击,造成市区严重内涝,其中最严重的就是“5·7”大暴雨,12 小时降雨超过213 mm,很多地下停车场被淹,很多主干道积水严重,市区交通严重受阻甚至瘫痪,全市经济损失约5.4 亿[2]。其实这些严重的城市洪涝灾害并不是个例,而是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财富集中,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探讨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分析

1.1 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交通工具剧增,建筑群密集,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已经布满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由于这些因素使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形成显著的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不仅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升高,而且很多研究还表明[3-4],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能通过流场的作用,对冬夏季降水过程产生影响。另外,由于城市的建筑物高低不一,加大了城区的粗糙度,这不仅引起湍流,而且对稳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碍效应,增加了降雨在城区的滞留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同时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对环境产生大气污染,大气中悬浮颗粒密度增大,一定程度上起到人工降雨的作用,导致暴雨形成的几率和降雨量增大。显然城市化效应日趋严重会导致短时降雨量增大,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1.2 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区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使原有下垫面发生了剧大的变化,建筑物增多,道路铺装,不透水面积增大等,直接改变了地面雨洪径流形成条件,使天然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另外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公园逐渐被“边缘化”,不透水面积逐步增加,降水基本无蓄、滞、渗空间,下渗的雨量基本为零。地面硬质化致使地表径流产生的较快,径流系数很大,使降到城市区域的雨水很快填满洼地而后形成地表径流,使同强度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增大,洪峰流量增加,当超过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时,雨水就会在地面积聚形成内涝。

1.3 城市雨水管网排水标准低

我国城市采用的市政排水系统标准偏低,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5]“一般地区,重现期一般采用0.5~3 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 年”。但在实际设计中,大多数城市的排水标准重现期多选取下限,如北京、上海、广州大部分地区的排水标准为1 年一遇,重点地区或特别重要地区为3~5 年一遇,与国外城市普遍采用的2~5 年一遇的排水标准[6]相比,我国城市的排水标准偏低。而且一些老城区的市政排水系统已经使用几十年,部分管道老化破损,甚至堵塞,致使整个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低下。

1.4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规范的衔接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市政雨水管道系统,主要布置在城市主干道和大街小巷,主要用于排除城市雨水,但有的城市目前采用的还是雨污合同制,雨水污水共用一条管道。市政雨水管道设计一般属于给水排水专业的设计范畴,管道的设计流量采用市政公式即暴雨强度公式来计算,设计标准采用的是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另一部分是在城市市区内从水利角度设置的防洪排涝工程,包括城市内河、排涝泵站、排涝闸等,属于水利设计范畴,设计流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的是单位线法或推理公式法,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规范,主要采用GB 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里的农田排涝标准。二者设计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一般市政雨水管道由专门的市政设计单位设计,而一些防洪排涝工程由水利设计单位负责,这样就会存在两个专业衔接的问题,以及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1.5 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健全

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对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应急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外洪内涝兼顾综合治理不够;防汛预警与应急管理水平滞后;排水设施得不到及时的养护和维修;应对超标准降雨的措施力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公众参与的全方位防灾减灾体系。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对策探讨

2.1 雨洪利用

雨洪利用是针对开发建设区域内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降雨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贮存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是一项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措施。雨洪利用的形式一般有3 类即深入地下、拦蓄利用和调控排放。主要是利用道路、绿地、屋顶、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雨水收集,作为道路浇洒、汽车冲洗、绿地浇灌、小区景观等或地面铺装选用透水材料,采用多孔沥青或多孔混凝土路面,在人行道、广场或休闲区铺设草皮砖,让雨水顺利的渗入地下等措施。

2.2 城市规划与设计阶段合理规划用地减少硬化面积

城市规划和建设阶段必须重视防洪排水。对排水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将水利与市政规划设计相结合,从源头编制雨水控制、利用调蓄设施的规划,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对于现有的内河道和沟塘等具有蓄洪、排涝能力的区域不要随意填埋侵占,适当布置一些花园、运动场、停车场,还可以临时滞蓄或排泄洪水,在道路设计上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多采用入渗型路面,增加绿地面积,不但美化环境,也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含蓄。

2.3 提高排水系统标准及标准规范的衔接

结合我国的目前排水系统现状,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是必然趋势。在今后的设计中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重现期,一些重要干道及市区中心等重要区域提高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尽量取标准中的上限,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已经建成的排水设施若有改造,应按照新设计的情况考虑。同时,中心城区的排涝标准也要提高,在发生超大洪水时设计中常采用的20 年一遇的标准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不仅要提高排水系统标准,也要注重考虑标准的衔接问题,加强不同专业间设计沟通协调。另外如何将市政规范及标准与水利标准统一,而不是单独从各自专业领域来考虑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标准。

2.4 完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

a)养护、维修排水设施

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很多排水设施,如管渠、检查井、雨水口等,由于初期雨水携带的杂物比较多而极易使排水设施堵塞;城市边缘山体雨水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更易夹杂泥沙,堵塞排水设施或降低过流能力,以致形成内涝。所以这些排水设施需要经常养护,清理杂物,定期维修,以保证排水正常,另外对已经建成多年的管道要定期检查,严重破损的要及时改造,对排涝泵站及排涝闸也要经常检查维修。

b)积极进行城市防洪减灾的宣传,树立市民对水灾的风险意识。

c)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城市防洪风险管理办法。

d)加强城市防洪基础工作。

2.5 采用先进的技术应对超大洪水

采用先进的技术为新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旧城区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暴雨提供科学预报。将整个城区的排水系统建立数据库,构建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来模拟整个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预报超标降雨发生时出现积水的位置及深度,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商业软件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应用。

2.6 完善城市应对超标降雨的应急措施

为确保发生超标降雨时,积水时间短、退水快,不形成城市内涝。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各部门责任,由相关部门建立相应预警应急队伍,配备专门人员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发出预警信号。同时,给应急队伍配备用于积水排除的设施,一般包括: 水泵、临时发电机组、软管、起重机械等设备,在预警信号发出后随时待命。另外对城市经常积水区域,应制定人员撤离与安置、重要建筑保护等相关预案。结论及建议

不断城市化及地球环境的继续恶化带来的极端恶劣天气,特别是近年来暴雨及特大暴雨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致使很多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通过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浅谈目前应对城市内涝的一些措施。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体系及关键技术,加强雨水系统模型建设及其在规划中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泉,张曼志,张鑫,等.济南“2007·7·18”暴雨洪水分析[J].防汛与抗旱.2009(17): 40-44.[2]张维,欧阳里程.广州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J].广东气象.2011,33(3): 50-53.[3]孙继松,王华.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 年7 月10 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6,30(2): 221-234.[4]桑建国,刘万军.冬季城市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结构分析[J].气象学报.1990,48(4): 459-468.[5]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6]BS EN 752-2008 Drain and sewer systems outside buildings[S].作者简介:钱树芹,女,内蒙古赤峰人,主要从事防洪评价、排涝分析计算等工作。

篇2: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

1 城市内涝的诱因

1.1 城市发展速度快、人口膨胀、城市建设、规划跟不上

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 土地急剧扩张, 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产生了紧缺现象。为了推动城市化发展, 大部分城市通过填海造地、填湖造地等方式使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然而这造成了海洋、池塘、湖泊的面积日益减少, 导致天然蓄水池的调洪能力和蓄洪能力大大减弱并降低, 大量的地表积水造成了城市内涝。此外, 城市居民采取许多措施达到硬化洼地和软土地的目的, 破坏了土地天然的渗水功能和地下水循环, 导致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能及及时时排排出出过过多多的的洪洪水水, , 进进而而导导致致城城市市洪洪涝涝灾灾害害。。很很多多城城市市的的建建设和规划并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例如城市排水系统在设计之初, 大多城市习惯于模仿一些国家城市的排水系统, 没有经过对两地地域差异开展仔细的研究调查, 没有从自身城市的特征出发, 缺乏科学分析, 这也是城市内涝容易产生的原因之一。

1.2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牵涉面多, 协调难度大

城市化破坏了城市的水循环, 导致城市暴雨天气增多, 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也不断增大。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牵涉范围大, 极易导致排水规划设计与城市各规划之间协调困难。因此, 城市的排涝规划需要建立高效的排水机制, 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排水管网和泵站的排水功能。但是城市的排水规划存在见效慢且耗资大的弊端, 故为应对好城市内涝一定要将排、滞、蓄结合在一起,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统筹协调好城市的每一项规划。

1.3 领导重视度不够, 存在“轻地下、重地上”的落后观念

许多城市的领导者只注重城市的地上建设, 而忽视城市的地下建设。地下管网的建设涉及城市整体规划, 是属于“面”的工作, 相比较道路、桥梁等“点”或“线”的工作, 投资大, 周期长, 见效慢慢, , 对对当当下下某某些些追追求求政政绩绩的的领领导导来来说说, , 是是花花钱钱费费力力不不讨讨好好的的事事。。正正是由于“重地表、轻地下”观念的存在, 导致旧城区的旧管道出现老化超负荷工作的现象。城市决策者将绝大部分的投资投入到地上设施的修建之中, 真正投入到地下的管网建设资金却很少, 并且对地下管网建设怀着一种得过且过的不当态度, 不进行仔细研究甚至直接使用老化的管道设施, 导致测算更新改造过的老旧管网仍存在质量过差, 承载能力弱的缺陷。

1.4 施工质量不能完全保证

城市必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一的排水系统的质量。但是很大一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存在水流处理技术含量不达标, 排水管道的建设材料质量低下的问题, 排水管网的质量没有达到城市排涝应有的标准。采用密度精、质量高、耐用耐磨的材料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管道建设原料是加快排水速度, 保障地下水清洁的重要举措。而在管道的实际建造中, 因为是隐蔽工程, 埋在地下的, 很多施工单位经常会以次充好, 将较劣质的管道设置在排水系统中, 各个工序的质量也不认真控制, 使很多管道提前出现了裂缝、漏水等现象, 缩短了管道的使用寿命。阻碍了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污染了地下水资源。另外, 施工中如遇到其他管线及构筑物的影响, 出于工期和成本的考虑, 也不按程序和技术要求处理, 而是随意改变排水管道的管径、位置、标高等, 虽然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 但给日后管道的运行埋下了隐患。

2 城市内涝的应对措施

2.1 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设施建设和规划

1)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必须着眼于整体, 根据现阶段的城市布局、城市人口量以及当前排水设备状况, 进行城市未来发展评估, 全面布局城市, 改善旧有的排水系统结合新的规划理念形成一个集科学性和综合性于一身的排水系统, 以达到缓解城市内涝的目标;2) 要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 需从两个方向出发。a.政府需投入足够的资金, 规划与建设未来新城区的排水设施, 促进城市排水设施的完善与修建, 工程建设完毕后, 安排专业团队进行谨慎的工程验收, 同时给予施工方进行后续检测的合同承诺, 确保工程质量。b.综合考虑城市整体排涝排水能力, 统筹规划城市建设,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只有根据城市特征, 科学规划和预测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结合城市排水系统和城市气候特征, 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2 完善预报系统及暴雨应急预案

极端天气是城市产生内涝的首要自然原因, 这些年来, 全球范围内, 极端天气如暴雨、热浪、寒流、暴风雪等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导致气候问题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要解决强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问题, 必须加大对极端天气的预测, 健全全面的应急预案。我国在天气预测之中加入了雷达技术, 使其更新速度达到每10 min一次。所以天气的预报和观测能够将城市的降雨信息提前探知好, 有利于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使城市内涝导致的危害大大降低。另外在特急特大暴雨发生之时, 迅速启动预案开展灾后补偿, 进而降低城市内涝对城市和人民的损害。国家和城市要建立健全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远程通信、多媒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先进技术, 将城市的内涝灾害和排涝状况结合成一个整体, 降低城市内涝的危害性。

2.3 降低地面硬化率

为了改善城市地面渗水困难和地面硬化加剧的情况, 我们需要加大城市渗水, 降低地面硬化率。城市要留住雨水改变城市地面, 用透水地面代替公共水泥地面和硬化地面, 利用透水地面及时疏通降水, 将其转变为地下水。透水地面的通透性良好, 既能减尘消音, 又能促进水循环, 继而改善整个城市的气候。强降雨所致的地面积水可以通过透水地面渗入到地下, 加快城市排涝同时快速减少地表积水量。透水地面的增设, 能够直接使降雨进入地底。透水地面有着过滤地表垃圾, 净化水质的作用, 将雨水直接转化为地下水。城市排涝建设要尽量将容易发生积水的公共硬化地面转变为透水地面, 进而完善城市排涝系统。

2.4 管理和维护排水设施

市政管理部门主管着城市排涝管网设备以及排水设施的修护及管理, 做好汛情预告, 并预先疏通和修护排涝管网, 对其进行疏通和加固, 积极组织排洪抢险实践演练, 综合训练部门和民众的抗洪能力。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激发市民对排水设施爱护意识、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去防止城市内涝, 因此每个群众都要有环保意识, 共同维护雨水设施, 共同监督和努力, 完善城市排水设施的抗涝功能, 共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5 建立健全调水蓄水系统

要加强雨水的处理和利用, 建立健全调水蓄水系统。加强雨水的利用率, 在地势较低处修建蓄水池, 降水天气中可蓄水, 雨停后能及时排放, 又能使地下水的水位提高, 储水池亦可建立在立交桥附近, 便于立交桥进行排水, 促进积水下排, 并将其用于绿化带的浇灌。缺水城市的雨水资源十分珍贵。雨水资源的用途广泛, 既有利于加快城市水循环, 又能用于城市植被的灌溉。可以把雨水引入植被区域, 发挥野生植被根系的巨大功用。另外, 还可将雨水引入到高度低于道路路面的人工绿地上, 有利于加快雨水输送, 进而浇灌绿地, 减少浇灌用水。

3 结语

如何完善城市防涝系统, 使城市内涝得到有效控制, 成为社会和人民广泛关注的话题。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树立环保和谐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建设城市排水管网, 减少硬化地面面积, 加强排水设施的维护管理等, 利用科学高效的方案解决城市内涝, 保障广大人民的正常生活, 促进城市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泽钧.关于城市内涝灾害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2 (10) :7-10.

[2]丁燕燕, 韩乔.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J].市政技术, 2012 (6) :97-99.

篇3: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局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对全国351座城市的调研表明,2008-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过暴雨内涝,发生3次以上暴雨内涝的城市有137座。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直接影响了城市运行、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已经到了不能不正视,不能不做长远打算,采取减轻对策的时候了。

一、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产生原因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快速城镇化,城市暴雨内涝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对社会生活和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我国城市连遭暴雨袭击,且有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趋势。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其产生原因可归结如下。

一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水循环变化。全球变暖正在改变水的循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产生人为排热,加上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又导致水循环的进一步改变,从而引起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城区大量空气污染促使凝结核的增加,致使降雨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使预城区(pre-urban area)降雨量减少,城区降雨量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城区暴雨更为频繁、强烈,而且不确定性增加,更难以预测和预报。沿海城市地势平坦,如暴雨时恰逢外河道发生高水(潮)位时,会影响到城市排水能力,内河水无法外排。同时,为保护防汛墙等设施安全,防止河水漫溢,防汛泵站停泵,从而造成暴雨积水。特别是遭遇风、暴、潮“三碰头”时,情势更加严峻。

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引发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1)很多低洼地段和小型水体,如水塘、水池和水沟被填没,上面盖起了房子。(2)原有的大量透水地面,如绿地、田园等,变成用混凝土、砌体或沥青铺设的、硬质的、不透水地面或路面。如北京市不透水地面面积占总地面面积的比重,从1959年的61%,增加到2000年的77%和2005年的86%。(3)很多城市住宅小区,在整个用地范围里,地下全部用来停车,基地保水难以保障。(4)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则在减少。如北京市2005年建成区面积为1210平方公里,比1973年增加6.58倍;而1983年到1985年,北京城区的绿地面积则减少了16.4%。这样,雨水自然流动模式就会大大改变,从而造成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即通过蒸发作用,从土地,水体表面以及植物叶片蒸腾释放到大气中的水分)降低,径流系数和洪峰流量提高,排水系统内雨水流经时间缩短,从而导致渗透率低和洪水风险高。例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暴雨时,径流系数为0.51,城区降雨量一半以上(约2亿立方米)形成地表径流。

三是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表现在:(1)较多老城区的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偏低,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的设计重现期虽然提高到1-5年,根据重现期校核排除地面积水的能力用的重现期提高到3-10年,甚至50年或以上,但同发达国家城市的标准相比,仍然偏低(如美国纽约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10-15年,东京是5-10年,巴黎为5年),当遭遇超标准暴雨时,仍然会造成积水。(2)日常维护差,暴雨发生时,排水管渠等常有堵塞或排水不畅等情况。(3)排水系统改造,使原有系统的服务区域范围发生变更,泵站与管道系统排水能力不匹配。

四是人为因素。如,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地势低洼地段,容易造成暴雨积水;建设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居民生活垃圾堵塞或淤积管道,导致排水不畅,局部地面积水;泵站故障停泵,导致积水;景观大道改造覆盖或破坏窨井盖,不但影响泄水,而且使大量建筑垃圾落入下水道,造成下水道淤塞。

五是公众认知缺乏,灾害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市民。如,北京市2004年7月10日暴雨,气象部门提前做出预报,通过气象预警塔、声讯电话等向公众发布信息,但大多数市民并没有获知相关信息。这样,往往由于处置不当,市民误入低洼积水深的地段,造成人员伤亡。

二、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减轻策略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是气候变化和暴雨降落、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和人的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暴雨降落,我们很难控制,只能摸清规律,做出预测预报,同时注意减少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是防止灾害的重要条件,但要改变目前许多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调蓄雨洪能力不足的情况,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只能做出规划,逐步实施。人的活动、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目前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群众防涝知识不足,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但如着力去抓,应可奏效。我们不能控制暴雨,但可以为“雨”找出路。出路无非四条:排走,渗透,滞、蓄和利用。

根据多年各地的洪涝灾害和减灾实践,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减轻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一是按照国务院和住建部的要求,认真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3月25日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通知要求: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为落实此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6月18日下发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参照《大纲》抓紧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2014年6月30日前报送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如果认真编好这个规划,并落实实施,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必将大大减轻。

二是按照《大纲》要求,通过三个标准,采取综合措施,达到规划目标。《大纲》提出了三个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要求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城市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合理确定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源头削减标准以及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标准;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影响,新建地区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不对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原则确定,一般不宜超过0.5;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得超过改造以前,不得增加既有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担;新建地区的地面,应有40%以上为透水性地面。(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要求城市管渠和泵站的设计标准、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根据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确定。其中,径流系数应该按照不考虑雨水控制设施情况下的规范规定取值,以保障系统运行安全。(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要求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其它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对经济条件较好且暴雨内涝易发的城市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更高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这三个标准比原来的标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大纲》明确规划的目标是:(1)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从积水深度、范围和积水时间三个方面,明确内涝的定义)。(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些目标如不采取得力措施难以实现,因为,发生超过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的降雨时,难以保证“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难以做到“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采取综合措施,笔者认为,应包括蓄、滞、渗、用、排等多种方案及其组合。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河湖水系整治和排水出路拓展;利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种植屋面、人工湿地和下沉式广场、运动场、停车场等场地等蓄、滞雨水;新建地区的地面应有40%以上为透水性地面;建设地下调、蓄设施,如地下水库、地下河、高层建筑物的地下蓄水空间等;收集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和清洁道路;雨污分流;排水分区;雨水资源化利用;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等。

三是制定暴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全民防涝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信息、有组织、有训练的防灾社区。包括:大力宣传防御暴雨灾害知识;制订全市整体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协调实施,避免各个部门各自行事;及时将暴雨信息,如降雨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情况,通达公众,使其避开受灾地段;在可能积水或已经积水的低洼地段,设置醒目标志,配置排涝设备,加强巡护,避免驾车人员误入;平时检查暴雨时电线杆是否会倒塌,电线是否会落地,以避免人遭雷击;检查暴雨时老旧房屋是否会倒塌伤人,并做处置,等。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考量一个城市,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显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暴雨内涝造成的灾害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在我们进入先进国家的行列时,龙应台先生所描述的前一个景象,一定会在我国受到暴雨威胁的城市呈现。

参考文献

[1]Congying Li, Ecohydrology and good urban design for urban storm water-logging in Beijing, China, Ecohydrology and Hydrobiology, Vol.12, No.4, p.287-300, 2012.

篇4: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近年我国极端天气频发, 一些城市的气象纪录纷纷被刷新。汛期的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集中是造成城市内涝的最直接原因。

二、天然的排水通道消失

中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 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 城市面积越来越大, 原来降雨后雨水可汇集到河沟排出城市, 湿地可调节高峰时的洪水, 农田可直接将降水补给地下水, 现在河流、湿地、农田被一幢幢高楼和硬化后的道路所取代。降雨后雨水无处可走, 全部涌向街道, 通过道路上的雨水收集口进入地下排水管网, 延长了雨水入渗时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倾向, 现在城市在不断地变大, 而配套的地下雨水管网由于投入不足, 管网建设只在缓步前行。其一, 历史欠账太多。过去人们对雨水的排放重视不够, 在旧城区雨水管网少、管径小, 新建设的管网标准高, 与旧管网无法很好的衔接, 形成瓶颈, 无法将雨水顺畅地排走。其二, 小区内不建雨水收集系统。现在新建小区大多数占地几万到几十万平米, 开发商在小区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的寥寥无几, 降雨后雨水全部靠自流排放到周边的道路, 加重了道路积水程度。其三, 特殊地带的积水。城市的低洼地带和立交桥下是形成积水主要地区, 未建设雨水泵站或雨水泵站不配套也是造成内涝的一个原因。其四, 雨水系统清掏维护不及时。在汛期, 雨水收集口和管道里废弃物淤积堵塞, 缩小了有效过水面积, 致使水流不畅。

三、应对超标准降雨的措施力度不够

暴雨的预警预报、应急排水设施的建设以及重点区域、设施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四、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

1. 着眼未来合理规划

城市排水体系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相协调, 在城市规划之初优先考虑排水问题。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的排水设计标准来看, 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 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 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因此在规划排水系统时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 加大雨水收集能力, 既需提高现在的城市排水标准, 又要考虑历史雨量, 以及未来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增量。既要提高雨水系统的达标率, 又要提高雨水管网的设施覆盖率。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初, 就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建设雨水系统, 并保证实现雨污分流。

2. 建设排、蓄相结合的排水系统

如果片面强调加大雨水管网的建设, 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不仅浪费财力, 而且浪费宝贵的水资源。我们可以在小区建下沉式花园, 在城市低洼地带建广场, 在暴雨来袭时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 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回灌井。在市区建设绿地, 在需硬化的地面铺设渗水砖, 将雨水直接入渗, 很好的补充了地下水。

3. 加强预警预报, 加大应急处理能力

与当地气象部门联合起来建立暴雨天气预报预警系统, 及时掌握雨情, 并向社会及时通报降雨情况和道路积水情况, 便于市民选择出行路线。做好遭遇强降雨的演练, 制定应急预案, 增加机动的排水设施, 在重点地段和可能出现危险的时候及时到位, 将由暴雨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4. 加强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宣传教育

上一篇:相关阳光生活倡议书素材下一篇:消除一切就业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