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2024-08-08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精选8篇)

篇1: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在镇街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中建立党员服务体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顺应xx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党内服务体系,形成党员管理集约化、教育人文化、服务社会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网络,更好地体现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建立工作机构,配齐工作人员

(一)机构设置

按照现行党组织设置,建立党员服务工作机构。市委组织部建立党员服务中心;镇街党(工)委建立党员服务站;社区建立党员服务窗口。

(二)工作人员

市党员服务中心主任由市委组织员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兼任,设工作人员2名。镇街党员服务站、社区党员服务窗口负责人一般应由组织委员或社区书记兼任,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若干专兼职人员。

三、功能定位和基本服务项目

党员服务工作机构是一个面向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基层党组织开放的资源平台,提供咨询、指导、协调、帮困和培训等党内服务。它既是党组织服务党员的温馨家园,又是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窗口。

按照功能定位,党员服务工作机构应具备如下基本服务项目:(1)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接受党外群众递交的入党申请,并帮助其落实培养人;(2)接受党员的求助,协调有关单位解决或向上反映党员的实际困难,为党员提供包括用工指导、法律咨询、技能培训、扶危帮困等方面的服务;(3)对党员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帮助;(4)对党员缴纳党费提供受理服务,临时保管流动党员档案,提供发放党内有关报表、书籍、材料等方面的服务;(5)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各种富有成效的为民服务活动;(6)为辖区内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内活动提供场所和相关配套服务,帮助辖区内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立基层党组织。

四、主要职责

(一)市党员服务中心职责:贯彻落实省、市党员队伍建设的有关精神,根据党员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制定党员服务工作计划,组织指导镇街、社区党员服务站、党员服务窗口建设,组织开展服务党员活动,督促检查党员服务站、党员服务窗口工作开展情况。

(二)镇街党员服务站职责:贯彻落实市委党员队伍建设的有关精神,按照服务党员的有关要求,制定切实有效的服务措施,组织指导党员服务窗口开展服务党员工作,认真做好服务党员的

具体工作,搞好区域内的党员调查,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和党内活动,指导区域内的“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组织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

(三)社区党员服务窗口职责: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有效的服务活动,为党员提供各种服务信息,组织党员开展党的活动,沟通联系流动党员,为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高度重视建立党员服务体系的工作,把它作为加强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并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注重投入,确保实效。在工作过程中,要加强人、财、物的投入。在人员配备上,要选用热爱、熟悉党务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同志充实到各类服务党员机构的工作岗位上来;在经费保障上,要从党费中适当给予倾斜,有条件的要从行政事业经费中解决一部分,同时要通过自筹资金等措施,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分类指导,强化督查。工作展开后,各单位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及时运用典型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要根据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党员情况区别,结合实际,加强工作沟通和指导,定期分析情况和通报情况,对工作开展不力的,要及时促其整改。

(四)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开展建立党员服务体系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下去,向党员群众宣传建立党员服务体系的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认识,为建立党员服务体系的工作奠定基础。

主题词:基层党组织 建立

党员服务体系

意见

篇2: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2003-06-16] ·作者: ·来源:江苏省农业厅

对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省政府2001年下发了《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苏政发[2001]160号),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以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不分,人员结构不合理,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有的地方问题比较突出。为贯彻落实好苏政发[2001]160号文件精神,深化和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切实解决好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认真调查研究,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学界定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一2010年)》(国发[2001]12号)、《江苏省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江苏省植物检疫管理办法》以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的意见》(苏办发[2001]8号)的有关规定,由县政府农业、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县区域内的植物病虫草鼠害和动物疫病的预测预报,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在乡镇派出防疫监督人员,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不再承担上述职能。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主要包括: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

各地要根据上述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界定划分乡镇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切实推进分类改革,实行公益性职能由政府公益性机构承担,政府给予经费保障;经营性服务全面推向市场,由社会化服务机构承担。通过改革,实现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稳定和发展。

二、综合设置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切实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为切实推进分类改革,目前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运转比较困难、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等难以保障的地方,要按照苏办发[2001]8号文件要求,将除水利、国土管理外的其余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单位统一归并成综合性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重点林区乡镇可增挂乡镇林业站牌子),作为国家设在基层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在合理界定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和综合设置机构的基础上,要严格核定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岗位,原则上每个乡镇控制在8至15名。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岗位的具体设置和人员配备,由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分类改革到位后,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经费和推广事业经费必须全部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人员工资发放按照《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发放的办法》(苏办[2002]39号)的规定执行。人员聘用期间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按省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缴纳。

植物病虫草鼠害、动物疫病的预测预报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工作职责重新明确后,县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所需工作人员主要从原有从业人员中调剂,编制可作相应划转,经费给予保证。

三、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和全员聘用制度,优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结构

根据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的规定,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人员全面实行执业资格准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农技推广服务执业资格准入工作,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进行。对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按照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改革要求,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聘用期一般为3年,聘用期满后,可以续聘,也可以解聘,以建立起竞争流动机制,促进人员结构优化和知识更新,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公开招聘工作,由县人事部门和乡镇政府组织实施,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国家农技人员和国家招聘农技人员(指在省人事厅和省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聘用干部计划指标内实行公开招考、由市县人事部门办理正式聘用手续的聘用制农技人员,严格聘用条件,严把进人关。

竟聘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事业心强,热爱基层农技推广工作;2.身体健康,适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具有从事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证书,聘用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

4、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和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连续从事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3年以上;5.国家全日制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

四、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

各地要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彻底分开的要求,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承担的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服务、动物阉割及疾病诊疗等经营性服务职能彻底剥离出来,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以下简称农业企业),全面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

要引导和鼓励农技推广机构编制人农技推广人员离岗领办创办农业企业。县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现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资产依法进行清查,并委托中介机构对资产与财务进行审计,核实资产。财产清查中涉及集体资产的,必须按规定先进行产权界定。资产核实完成后,可将其中原用于经营性服务的国有资产进行剥离,在剥离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资产,经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门批准后核销。其余国有资产经评估后,允许离岗领办创办农业企业的农技人员对其买断,原债权、债务由买断后企业继承;允许离岗农技人员领办创办的农业企业租赁经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闲置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租赁费上缴同级财政,缴纳租赁费确有困难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可适当予以减免。

离岗农技人员领办创办的农业企业享受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地方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自新的农业企业成立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1-2年;免收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资产占用费;对于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离岗农技人员离岗期间3年内身份和职级不变,已纳入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其养老、失业、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视同在职人员,由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办理;未纳入事业单位保险的,可以参加当地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离岗期满后,可以继续从事经营性服务,也可以参加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竞争上岗,竟岗落聘或继续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农技人员应予解聘。以上解聘的农技人员,应参加当地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

从2003年起,各地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以项目形式支持农技人员从事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

五、严格执行人员分流政策,妥善安置竞岗落聘人员

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分类改革中,对正式在编的国家农技人员和国家招聘农技人员,此次竞岗落聘、需要分流的,如已纳入当地事业单位养老、失业和医疗社会保险,但未及时足额缴纳相关费用的,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补缴工作期间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办理转移手续;未纳入当地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按照有关规定,由当地政府发给一次性退职金。退职金的支付标准,为每工作满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并免征个人所得税。发放退职金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负责筹集。落聘的国家农技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当地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保管,减半收取档案保管费,保留3年的原有身份,3年后找不到全民所有制接受单位或从事个体经营的,不再保留原有身份。落聘的国家聘用农技人员,由县人事部门和乡镇政府办理解聘手续。对年龄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在乡镇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满15年(女性不少于10年)的国家农技人员和国家招聘农技人员,此次竞岗落聘、需要分流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实行离岗退养政策,先按其在岗工资的规定折率发给离岗退养工资,原享受的工资待遇累计档案工资到法定退休年龄,作为计发退休费的依据,如已参加养老保险的,并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提前离岗退养的国家农技人员和国家招聘农技人员纳入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管理,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对由县人事部门办理正式手续的编制内其他人员(包括农民技术员),竞岗落聘、需要分流的,由当地政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妥善解决。

六、切实解决好退休和提前离岗退养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

国家农技人员和国家招聘农技人员正式退休,或提前退养的,纳入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管理,其退休或退养期间的工资以及单位应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费,由财政渠道解决;退休和离岗退养人员所在单位已经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调整到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其中提前离岗退养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办理退休手续,退休人员按当地养老保险规定发放退休费。对此,各地要严格执行,对退休和提前离岗退养的国家农技人员和国家招聘农技人员逐一调查核实,解决工资待遇,维护社会稳定。

七、切实加强对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加强和改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农业的重要措施和紧迫任务。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科学界定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全面推进分类改革,认真解决公益性农技推广经费和退休农技人员、提前离岗退养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不断推进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保障。

各级农业、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科技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农业部门要及时调查掌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切实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严把农技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关,加强对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的监督,维护市场秩序,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编制、人事部门要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进人计划、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管理工作,保障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健康发展。财政部门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和支农资金结构,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增加支农经费投入,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推广经费和农技人员应有待遇的落实。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及时做好公益性农技人员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的收缴和发放工作。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在农业科技项目立项、科技进步奖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切实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资产管理,防止资产平调和流失。县财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对现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资产要进行评估认定,清产核资,妥善处理好债权债务,并切实加强管理,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应有的推广设施和推广手段。已被平调的乡镇农技推广站国有资产要限期收回,被拍卖的款项要如数追回,用于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篇3: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1) 地位新变化。《意见》颁布之前, 人们对档案的定位更多建立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上, 而对民生关注的不断投入促使档案地位发生改变。“档案作为人民群众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 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档案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要职责。”新提法中强调档案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要求记录人民群众各方面真实情况, 成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民众化、普遍化的特点明确了人民群众在档案工作中的重要性, 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政府对现阶段档案工作建设的重视程度, 各地区分部门各单位责无旁贷, 明确了档案建设在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2) 作用新变化。从宏观角度讲, 档案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建立历史记忆, 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档案, 可以了解历朝历代史实, 吸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 为将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提供重要借鉴作用, 是今世可知古, 后世可知今的重要素材;从微观角度讲, 档案是提供凭证、利用参考的依据, 是个人历史真实的、全面的反映, 是企业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材料。“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意见》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 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直接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更主要的是强调档案工作对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 与新形势下档案民众化、普遍化的地位变化相呼应, 使“为人民服务”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2 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举措

作为文明古国和人口大国, 我国档案工作的进行历来艰难。对档案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直接导致覆盖面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安全系数低下等问题, 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势在必行。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 《意见》的颁布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作出新概括, 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支持,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规划了新格局, 提出系统化建设的新思路以及从党政府到人民群众的全方位加强、改进模式, 针对当下档案工作如何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健全三个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而具体的措施。

2.1 完善工作体制

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是国家管理档案事业的组织原则, 《决定》将该原则作为档案建设工作的首要规定。60多年后, 该原则仍旧是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 《意见》在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

上有所率, 下有所进;上有所行, 下有所仿。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不容忽视, 一般由党委牵头组织的领导制度在《决定》发布后一直沿用至今, 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

作为档案存储的容器, 《意见》从馆舍建设、信息收集、服务格局、与各级专业档案馆的关系等方面扎实推进对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建设, 全方位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做好对本系统相关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服务工作, 大力支持档案部门统筹协调、业务指导的作用, 建立档案工作室新格局。

在文件中, “社会组织”多次出现, 再一次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强调档案工作的基础性地位。近代中国的变乱使大量珍贵文物、档案流落到国内外及民间, 对于建立全面的档案资料系统, 社会力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意见》也明确提出“规范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当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化时代的腾飞让政府官员、企事业领导、民众的私人信息、生活点滴暴露无余, 十八大反腐过程中发现不少落马官员的履历系伪造假冒, 这些迹象都为档案工作建设敲响警钟。对基础工作严格把关, 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准确性对建设中国特色档案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在统一领导下, 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依法履职、密切配合, 共同进行档案工作建设, 促进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同时强调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职责, 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保证档案部门归口负责。这几个方面形成有机整体, 不可分割, 同时也是建立三个体系的主要前提。

2.2 建立三个体系

政府工作始终围绕人民群众。《意见》在新形势下响应时代号召提出新任务新要求新举措, 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一站式的为民服务体系体现人民群众在档案工作建设的突出地位。

(1) 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中国人口众多、跨地域广, 城-乡、沿海-内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影响人口分布, 人口普查工作难以全方位进行, 档案收集不全、损毁、丢失等状况更是屡见不鲜。《意见》明确指出各单位档案机构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包括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对档案丢失损毁的应对措施等。

加大档案收集整理力度, 包括对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大建设项目等的及时归档。文件中还首次提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要求, 注重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名密切相关的各类文件材料收集整理, 移交各级档案馆, 将民生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

关于毕业、就职、人事调整等过程, 有关单位及时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规范档案流向, 对档案交接工作妥善处理, 防止出现档案丢失情况。对处理不当、档案毁损、丢失等问题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严肃档案工作态度并通过再征集、有关资料的备份等及时进行补救, 恢复原有档案, 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另外, 为贯彻落实集中统一管理原则, 《意见》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 各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资源管理架构, 整合同一单位内不同部门、同一地区各个档案馆 (室) 、不同地区各个档案馆 (室) 的档案, 为档案资源整合提出明确的方向, 提供广阔的空间, 推动档案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

(2) 建立健全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今天的档案利用服务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融入了许多现代理念,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档案利用服务”在早期的档案政策中已经提到, 并成为档案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核心。有学者以时间为线索, 将我国档案利用服务政策演变过程进行归纳, 至今经历“以利用工作为纲”—“开放历史档案”—“档案馆开放档案”—“社会利用”—档案利用服务政策价值取向的“民本化”、表现形式的“法律化”、实施手段的“信息化”等阶段。档案利用服务政策所倡导的“社会利用观”逐渐强化, “社会服务”意识愈发清晰, “面向社会”成为服务宗旨和方向。

新形势下, 《意见》强调加强服务功能。将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扩大到广大人民群众, 服务内容深化到涉及民生的各类社会信息;号召创新服务形式。改进档案利用程序, 满足群众需求以及通过档案展览、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拓展档案信息服务渠道;加大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力度。促使其不仅为机关单位部门、为人民群众服务, 还能为科学研究服务;促进资源共享;推进档案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推进社会往数字化方向发展, 档案电子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有利于建设全国开放档案平台, 提高档案利用服务率, 促进资源共享, 使档案更加便于备份、存储、利用。

(3) 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

在提高档案利用体系的要求中, 几乎每一项举措紧跟着面对档案损毁、丢失、泄密等紧急情况的应对方式。发达的网络科技让一切皆有可能, “人肉”将私人信息公之于众, 其中包含着档案的泄露, 如成都司机打人事件, 网友所公开的被打女司机的部分个人隐私赫然来源于公安系统。从侧面反映了信息的安全保障系数低下, 另一方面也昭示着亟需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大对档案损毁、丢失、泄密的执法力度, 严肃档案工作建设队伍。

保障信息安全是一直以来档案工作的重点, 《意见》也从制度、信息系统、存储介质等方面对保障信息安全提出了要求, 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档案工作的合法进行, 明确提出“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一体”安全防范体系。做好对档案资料的安全保护工作是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及对国家安全的维护。近几年自然灾害、社会事件频发, 档案工作的建设受到破坏, 《意见》在新形势下将档案列为重要物资优先抢救和妥善处理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考虑到现今电子档案的升级, 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异质备份保管的新举措是针对近几年的教训而提出的富有远见的战略要求, 保障了电子档案的绝对安全, 克服电子档案在安全方面的脆弱性和不可靠性。

2.3 加大支持力度

档案是国家建设、百姓生活的缩影, 加强档案工作的建设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档案的服务方向逐渐从为党政机关服务, 为政治斗争服务转变为面向社会, 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 为对外文化学术交流服务。档案工作的服务范围将不断扩大, 对档案工作建设需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档案建设离不开党中央和政府的组织领导, 完善档案工作机制体制,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 将档案工作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组织领导下, 特别需要注重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美国棱镜事件为世界信息安全工作立起警示标, 仅从信息泄露这一角度而言, 需要加强我国档案干部的培养教育, 提高整个档案建设队伍的素质, 努力造就政治觉悟高、作风良好、纪律严谨的档案建设队伍。

档案工作的建设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对于保存、收藏珍贵档案的社会组织、个人, 国家鼓励其捐赠或寄存,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同时也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力求完善、统一档案事务管理。

篇4: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一、“五种风气”是影响和制约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和战斗力的突出问题

“五种风气”严重影响着党的形象,腐蚀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健康肌体,阻碍着转型跨越发展的顺利推进,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不满和社会各界广泛诟病。

一是宗旨意识淡薄。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可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尽力;有的对群众缺乏感情,干自己的事劲头十足,对群众的事则能拖则拖;有的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盲目追求速度,甚至以牺牲群众根本利益为代价来谋求一时一地甚至个人的发展;有的存在官僚作风和衙门习气,“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或者“脸虽好看,事却不办”;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深入基层去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等。

二是懈怠思想严重。一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不愿作为、贪图安逸的低迷、涣散、沉沦的精神状态,反映出的是对政治的厌倦、理想的淡漠、事业心丧失、进取心退化等深层次的思想蜕变。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山西省在去年“懒政怠政”专项整治风暴中查处了540名党员干部。

三是功利主义流行。在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下,一些人的价值观从精神的充实转为物质的满足,有些党员放松了思想改造,人生观和价值观日趋功利化。有的以“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为人生信条,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以官为本”,一心保“乌纱”、谋升迁。

四是形式主义抬头。有的只注重工作的形式,不注重工作的效果,以会议贯彻会议,就文件落实文件,很少从实际出发抓工作落实;有的爱做表面文章,追求政绩,开展工作不考虑长远规划和大局利益;有的向上汇报工作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上级一旦要求实地察看,不是干瞪眼就是推三推四找借口开脱;有的只坐办公室听汇报,从不深入搞调研。

五是庸俗习气盛行。同事之间不称同志,却称兄道弟;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靠真理力量去感召人,靠理想信念去教育人,而是用哥们义气取信人,用封官许愿笼络人;一些干部不是搞五湖四海,而是大肆编织关系网,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义气代替良知,感情代替政策,利益代替原则,形成“利益共同体”;一些官员情趣低下,生活作风不检点,搞权色交易,以权换钱,用钱买色,色助官贪,导致色情腐败愈演愈烈。

二、“五种风气”形成和蔓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原因

(一)历史文化层面的原因。西方腐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冷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西化”,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使一些党员干部价值观扭曲,心态失衡,寻求刺激,贪图享受。同时,中国五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既有讲礼义、重廉耻等优秀文化,也有官本位、家长制、重人情关系等落后思想,人治重于法治、人情重于公理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少数党员干部利己主义思想膨胀,工作消极,作风漂浮。此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带来民主、法治、竞争等理念,也使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

(二)体制机制层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尚不规范,利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比较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项目审批、资金划拨等权力过分集中,有的不公开、不透明,搞“暗箱操作”。新形势下,我們的制度设计还不够科学、严密和规范,执行不力,约束力不强。对违反制度的干部姑息迁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干部队伍中的不良风气。

(三)教育监管层面的原因。一是干部教育不够深入。对党员干部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育缺乏常态化,有些教育没有触动思想、触及灵魂,未解决好入脑入心问题。二是管理不够严格。一些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松弛,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批评、不制止,甚至违反了纪律也包着护着,本可以通过严格管理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致使问题成风成堆。三是监督不够到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片面强调抓经济、抓业务,忽视党的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社会监督。

(四)自身素质层面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部分领导干部出现不良作风和腐败行为,归根到底是他们自身素质出了问题。其根源一是学风不浓,轻学、厌学情绪严重。多数以任务繁重,工作压力相对较大,没时间为借口不愿学习。二是思想不振,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三、清除和纠正“五种风气”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动摇。要牢固确立亲民利民的执政理念,真正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抓在手上。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发挥民力,不搞浮夸虚报的假政绩,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把精力和财力集中用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来;要大力治“虚”治“假”,治“漂”治“浮”,力戒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杜绝热衷虚名、急功近利,切实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工作的落实上。关键是要办好群众的实事、小事、具体事。要树立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越是担任领导职务,越要主动深入基层,接好“地气”。

二是匡扶选人用人正气,带动党员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要紧紧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和综改试验区建设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使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提升。要畅通干部选拨任用的渠道,打破“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德、勤、能、绩、廉”的全面、公正的综合评价和考核,将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工资增减、职务升降的依据,从而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激情,彻底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三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保持风清气正的长效机制。要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制度来调动党员干部人人负责的精神,使之不敢躺在功劳簿上,靠老本吃饭;不敢谋取个人私利,靠权力发财;不敢阳奉阴违,靠钻营升官,以防止党内消极因素的滋长和积累,防止不良风气的蔓延和泛滥。在现实生活中,既要营造制度透明的“玻璃缸”,也要破除执行制度的“天花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流程再造,使干部不敢偷懒、不敢懈怠、不敢胡作非为。

四是加大监督防控力度,让公共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一是强化制度监督。明确责任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切实实行责任追究制。以用好一人,鼓舞一片,罚对一人,教育一群的效力,保持干部队伍高效服务和廉洁自律,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二是加强自我监督。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提醒和约束。使他们正确对待社会交往,对那些搞“感情投资”、“公关”和不善之客,要当机立断、拒之千里;要择善而交,多与普通群众、先进模范、基层干部、专家学者交朋友;交友要有度,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能做的事不做,做到慎交友、交益友,防止居心不良的人从自己身上打开缺口。三是落实监督。要坚决查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力求查处一案,教育一线,规范一片。

五是坚持以德修身原则,提升党员干部自觉奉献的素质。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领导干部做官、做事、做人,都要始终保持自省修德的操守。党员干部对待自己的进退荣辱利益得失要达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的从容气度和淡定心态。要把对人民群众的爱化为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道德情怀,既要敢于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勤政为民,勇于担当。要高高扬起共产党员这面旗帜,带头做守法公民,当道德模范,积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展示才能,贡献力量。努力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财政局)

篇5: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我街道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水平,强力推进全街道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党工委研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1.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查找并彻底整改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纽带,深入查找并彻底整改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行政效能明显提速、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干部形象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目标,奋力开创全街道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解决学风不够浓厚问题

一是加强党工委理论中心组的教育培训。党工委规定每月4日为学 -1-

习日,学习要真正做到“四有”,即:有学习主题、有参学记录、有讨论记录、有个人学习笔记。

二是加强全体科级干部、直属部门负责人、各社区总支书记和全体机关干部的教育培训。每年举行两次全体机关干部“思想、作风、纪律”三整顿活动,加快干部思想解放、作风转变。加大“走出去”力度,直属部门、各社区总支书记年内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不少于两次;加大“请进来”力度,开办街道“知识讲堂”,确定培训专题,不定期邀请外地专家、先进典型举办专题讲座,在全街道遴选 6—10名直属及社区、村街优秀党员干部登台授课。

三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村“两委”干部每届任期内必须轮训一遍。我街道每年对村委会主任和其他村干部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尤其注重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分期分批让他们“走出去”考察学习。

为确保学习成效,全街道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成立专门督导组,加强对各单位学习培训任务的督促落实。

2、解决联系基层不够紧密问题

一是严格落实科级干部包办事处、包企业、包村街、包学校、包困难户制度。深入开展“五包五服”活动,科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调研,每季度要到所包办事处、村街过一次组织生活、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一堂廉政报告课,为联系村、企业、学校和困难户办 2—3件实事。科级领导干部包服情况,每季度向镇党委会做一次专题汇报。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周”活动。通过参加民主议政日、召开群众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每季度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一次“调研周”活动。领导干部要撰写“蹲点手记”或“民情日记”,撰写调研报告,促进成果运用。对调研活动中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及时将办理结果在村街张榜公布,在街道政府网站公示。

三是深入开展“下基层,送温暖”活动。在对全街道特殊群体、困 -2-

难群众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采取“一户一法”帮扶对策,对特殊群体进行产业帮扶、资金帮扶、救济帮扶、智力帮扶、社会帮扶等措施,力争通过3年时间,着力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户人口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3、解决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

一是提升效能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依托“三农服务中心”平台,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在法律服务、办事指南、农业技术等方面对群众予以指导。同时,严禁作风粗暴,对待群众“冷、横、硬”,部门间踢皮球,逃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一经查实,将给予严肃处理。

二是开展“优质服务窗口”评选活动。每半年组织一次执法单位及其“窗口科室”的评议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入户、座谈会、电话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群众对执法单位的意见。对于连续两次群众满意率后两位的,进行通报批评,直属部门主要负责人向党工委写出书面检查,对双管部门,将情况通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在全街道努力建立优质高效服务或办事窗口,统一标准、规范要求,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程序,方便群众办事,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加大党务、政务、村委、财务公开力度。充分利用孙武街道网站、三农服务中心等平台,将所有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事项的依据、所需材料、办理流程、收费标准、办理时限等内容(涉密内容除外)全部公开,做到政务公开无缝隙,提高办事效率。各村街要结合“民主议政日”的开展,通过政务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加大党务、村务公开力度,推进基层民主化,维护群众知情权,强化群众监督。,加大各项工作流程

4、解决组织纪律涣散问题

一是严肃纪律,落实《党委十项制度》。各部门要严格遵守工作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时间必须坚守岗位,不从事任何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如:串岗、离岗,玩电子游戏、看电影、上网聊天、炒股等)。街道纪工委要加强对各社区、直属部门工作纪律和工作 -3-

效率的明察暗访力度。违反规定的,一年内被查实一次,年度考核最高定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一年内被查实两次,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单位一年内有两人次以上被查实的,该单位当年不能评为先进。各单

位工作人员要严格按制度要求,在工作驻地值班居住,违反规定的,经查实,一次,批评教育;两次,全街道通报;三次,停职检查。

二是围绕提速提质、改善形象,开展“四治”活动。以治懒、治散、治庸、治腐为目的,加强对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落实情况、机关工作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强化绩效考评为重点,严格落实《党委十项制度》,严格问责,集中查处一批不干事、不尽责、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反面典型。

5、解决工作创新能力不强问题

一是开展“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每年年初,各部门要将上年度获得县委、县政府以上荣誉的单位和个人称号(连同表彰文件)报党政办公室,根据单位和个人情况,量化分值,实行积分制管理,排名情况全镇通报。同时,在全街道辖区内开展“创新型先进人物”评选活动,积极营造群众参与、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倡树先进典型。文化站要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分层次树立先进典型,在全镇范围内大造声势,通过开展先进个人电视专访、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中村改造、社会稳定、为民办实事等方面,树立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先进典型,并力争在推出省市县级层面重大典型上实现突破。6.解决奢侈浪费违规开支问题

一是严格管理机关干部公务开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财务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严禁巧立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外出旅游。街道机关干部到村检查工作一律不准在村就餐,为村街办事后回街道办食堂用餐。同时,在街道纪工 -4- 委设立举报电话,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二是对村街实行村务财务双代管。加大对村干部培训,成立了街道审计所对各村街的财务逐一进行审计,再将村街的公章及财务交由街道农经站进行了代管,在全街道8个社区相应设立了审计员,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街进行集中整治,杜绝村街干部违规使用村级资产案件的发生。7.解决党员干部借婚丧嫁娶等事宜进行大操大办问题

把党员干部本人、子女婚丧嫁娶事宜纳入重大事项报告范围,并实行事前事后“双报告”制度。操办婚庆等事宜,事前要将有关活动的计划安排向街道纪工委办公室组织报告,事后两周内将操办事宜的具体情况向镇纪检组织报告,丧葬事宜事前可不报告,事后两周内要进行报告。同时,在街道纪工委办公室设立举报电话,对超范围宴请、大操大办、借机收钱敛财、违规使用公车,特别是与报告情况严重不符的,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三、组织保障

1.明确责任。为确保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街道党工委成立由党工委书记胡俊生同志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主任张志光同志为常务副组长的全街

道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街道纪工委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社区、直属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工抓,相关部门要一齐抓。

2.实行分类考核。全街道面上分为社区和街道直属部门两个类型,每年组织一次效能效率考核,考核结果全街道通报。社区及街道属单位各村街年度考核连续两次列最后两位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向党工委、街道办写出书面检查,并对本单位评先树优实行一票否决。

附:《全街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5- 附:

孙武街道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胡俊生 党工委书记

常务副组长:张志光 党工委副书记、主任 副 组 长:王笃超 成 员:王建新

篇6: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宁政[2006]92号

西宁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在社区服务与管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合力,建设和谐社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建文明城市,促进西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服务居民生活,营造优良环境,提升文明程度,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和谐西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以服务为重点,居民自治为方向,维护稳定为基础,文化活动为载体,社区党建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安居乐业和人居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居民参与的原则。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区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牵头做好有关工作,依靠社会支持,居民参与,促进社区工作社会化,逐步形成合力,推进社区建设。

2.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始终把维护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优良服务,关心、帮助和解决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对社区服务的需要。

3.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根据发展水平,实施分类指导,解决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实现社区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目标任务

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丰富社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和谐社区。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

(一)创新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1.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切实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拓宽选人渠道,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注重优化整体结构,切实提高党组织的领导能力。通过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和党组织之间的结对关键,不断提高素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居民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积极推进党员领导干部扶贫帮困、党员奉献社区等活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

2.大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一是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在组织关系上,由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向“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转变;在管理模式上,由政府包揽一切,社区工作行政化向政府管理功能和社区自治功能互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转变;在管理方法上,由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转变;在考评机制上,由过去以政府满意为标准向群众满意为标准转变。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要处理好与社区居委会“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社区办公室门口只限挂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会两块牌子,社区居委会应协助和配合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做好工作。三是完善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同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听证会、协商会、议事会、座谈会、民意调查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畅通居民意愿表达渠道。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群众团体和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通过他们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种活动,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组织承接政府部门剥离出来的部门社会职能,承办有关社区服务项目,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的需求,使社区民间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的依托和支撑。五是进一步创新社区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区居委会直选制度,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居务公开,落实监督措施,切实保证居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六是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把从事志愿者服务作为居民的义务和良好道德风尚加以提倡,积极动员党员、团员、公务

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为骨干的社区志愿者,培育、组织和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社区义务服务活动。

3.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一是进一步加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工作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街道办事处要逐步健全和完善“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的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不断拓宽受理内容,确保工作重点转移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社区逐步建立社区居委会领导下的“社区工作站”,配合和承办具体工作。对已进入社区的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分别归并到公共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救助、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等管理内容中,作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民间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密切配合、有效合作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社区管理与服务合力。三是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4.围绕“扩市提位”,加强新区社区建设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社区建设的原则,以2000-3000户的规模设立社区居委会。为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和创新社区运作机制,方便居民办事,在城南新区、东川、北川、甘河等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设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将涉及居民的公共服务集中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新建社区居委会要高起点,高标准,以新的组织体系进行构建,充分体现社区服务功能和民主自治特征。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纳入新区的小区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新建小区住户在800户以上的,开发商要无偿提供含水、电、暖设施,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用房。

(二)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工作。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为载体,通过提供就业和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服务和援助。结合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管理、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2.着力构建面向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体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全体成员,尤其是面向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社区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加强企业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兴办社区为老年人服务事业,逐步建立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福利和服务体系。为优抚对象中的困难居民提供社会救助,切实解决社区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为残疾人提供无偿或低偿帮扶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逐步建立社区“慈善超市”,实现社区捐赠与社会救助经常化。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社区服务

和救助体系,形成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3.继续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按照《西宁市2005-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社区重点人口建档率达到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把社区居民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社区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深化健康教育,强化居民卫生意识,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4.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形成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双向强化,教育型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双重组合的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平台,推进社区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普及科学知识,融洽人际关系。积极培育和广泛发展各类社区文化、体育组织,支持、引导专业文化团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加强市民学校、社区流动图书馆建设。规范社区图书室,通过举办读书活动、知识竞赛、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升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切实强化社区安全工作。围绕“平安西宁”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实抓好社区治安,创建平安社区。通过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设。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完善治保、调解、帮教、巡逻、消防等群防群治组织,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形成创建平安社区的整体合力。健全社区应急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协调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预防处置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打击“黄赌毒”,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积极开展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根据西宁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按照《青海省绿色社区建设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标准》和《西宁市创建“绿色社区”实施办法》,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大力整治社区环境,改造社区小街小巷、拆除违章建筑,绿化、美化、净化居民小区,提高环境服务水平。加大对已整治社区的环境管理和维护,做到绿树有人护、绿地有人管。广泛宣传环保政策、法规和绿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对社区环境管理和环境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是成熟服务和城市经济的重要部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把社区经济的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每个居民家庭的服务需求,形成社区服务产业。

1.努力提供面向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的便民利民服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发展社区有偿服务,改善社区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逐步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门类齐全的便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桥梁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单位的服务需求。结合公共管理、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发家教指导、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托老托幼托病、配送快递、商业饮食、邮电通讯、清洁绿化、废品收购、修理修护、物业管理、临时性用工等,为每个家庭提供尽可能完备的服务,形成社区服务产业,带动家家创业、人人创业,实现社区成员收入、社区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

2.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形成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四)切实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1、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成员。采取公开招聘等办法,经过民主选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推动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西宁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选举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充实社区,力争3-5年时间,在全市基本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2.加强培训教育和评议工作。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理论、业务、岗位培训,引导和鼓励社区工作者自学科技、文化、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能力。完善社区成员的民族评议,对侵害群众利益,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社区成员,是党员的按党内规定处理;是社区成员的,由居民提出罢免建议,交社区居委会讨论决定。

四、切实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

区(县)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推动作用,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制定规划方案、工作意见、评估指标、组织试点、推广经验、专题调研、协调工作,切实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街道办事处(镇)作为组织实施机构,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社区居委会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加强与社区单位、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沟通协调,动员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和协调功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二)健全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各区(县)、街道办事处(镇)、社区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职能分动和工作要求。建立和谐社区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狠抓任务落实。将部门和街道(镇)和谐社区建设职责纳入年度社区评议政府机关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履行职责情况纳入社区居民评议内容,实行民主评议,以群众满意作为考核标准。对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社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根据社区建设工作实际,分类指导、创建特色、精品社区,充分考虑各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特点和群众需求,围绕“特色”开展创建和服务活动。各区(县)、办事处(镇)和社区要依照《特色社区创建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将群众需求作为创建工作的切入点,深化提高,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社区,发挥好特色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市社区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落实人员,保证经费。市区(县)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经费并纳入预算,解决必要的社区建设经费。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指导以及检查评比、表彰先进、经验总结和交流等工作,落实好和谐社区创建意见,确保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篇7: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1]160号 【发布日期】2001-12-10 【生效日期】2001-12-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

(苏政发[2001]160号2001年12月10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要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根据中央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作如下通知。

一、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长足发展,200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6%,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格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县乡机构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一些地方随意改变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性质,减少甚至断绝经费,挤占平调财产,严重削弱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影响了畜禽疫病防治、病虫害测报、林业资源管理、农村经营管理等公益性工作的开展。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市场农业的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统一对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一)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骨干力量。今后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把农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教育的主要途径与载体,是推进科教兴农的骨干力量。

(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发展公益性事业的重要支撑。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植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护林防火、动植物检疫防疫、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等公益性事业,必须有一支队伍去具体承担和实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始终是政府推进这些公益性事业的重要支撑。

(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载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加大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符合国际通行的“绿箱”政策,是政府对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途径。

(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农村的各项农业技术和有关政策措施要通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传播到农户、落实到田头,再通过这一体系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反馈给政府,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贯彻政策、反映民意的有效渠道。政策、科技、投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调控手段,拥有一支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是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重要依托力量。

二、二、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以改革促稳定,以创新求发展,依法稳定和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队伍,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建立起以农技推广事业单位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等为重要力量,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各地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这一体系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的要求,成为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服务队伍;通过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或专业协会等,发展经营性服务,切实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综合服务。

三、三、切实稳定和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队伍建设

各地要科学界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职能范围,合理设置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通过加强管理和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职能转变,提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植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与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护林防火,农业市场信息等公益性服务。各地要以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依法稳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

(一)进一步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性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是国家设在基层的事业单位,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要求,可以将设置过多、过散的农技推广服务单位归并成综合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但不允许改变其事业单位性质,不得转为企业。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具体设置,按照机构编制分级管理原则,由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在8个机构总数以内,统筹规划,自主确定。对动物防疫检疫等个别特殊性行业可以考虑独立设站。为做到事企分开,要将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的经营性服务职能逐步剥离出来,人员相应分离,切实精简机构和人员。

(二)进一步理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管理体制。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的意见》(苏办发[2001]8号)规定,对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实行党组织属地管理,行政、业务受乡镇政府、县(市)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的体制。

(三)稳定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技术骨干。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要采取切实措施,稳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法律规定的80%的比例。

(四)稳定和增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费投入。对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在稳定机构、定编人员的基础上,要切实落实经费投入渠道,按照现行财政负担体制,将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和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现有经费不减少,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投入。

(五)坚决防止挤占平调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资产。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办公楼、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培训教室、仓库等资产是农业部门多年建设积累下来的,是农技推广服务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挤占和平调,已经挤占平调的要尽快归还。同时,要增加投入,逐步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为农服务手段和条件。

(六)积极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改革创新。在稳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进其内部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的活力。要大力清退各类非专业技术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切实保障退休和提前离岗农技人员的待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按国家规定逐步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绩效开放式考核评价制度,调动农技推广服务人员进村入户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采取“按岗定酬,按绩取酬,以岗位定工资,按业绩定津贴”的分配制度。加强农技推广服务部门与农户、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研院校间的联系,形成公益性机构服务、企业服务、农民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推广服务机制。

四、四、放开搞活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

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开展经营性服务。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限制的项目外,要全面放开种子(苗)、化肥、农药、农膜、饲料、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放开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技术咨询服务等所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性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利用原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设备、设施,以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中介服务组织,进行市场运作,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技服务产业。

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创业。鼓励科技人员离岗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离岗期间3年内身份和职级不变,保留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视同在职人员办理,期满后可以继续从事经营性服务,也可以参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竞争上岗。对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在职称评定中要注重实绩,成绩突出的可破格评定。对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人员申报的各项科技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实行优先立项,择优扶持;申报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科技示范园区、良种繁育等科技项目,优先予以支持,效果显著的,予以重点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以高新农业技术成果入股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其职务技术成果的作价金额可以达到合同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高新技术成果作为股权投资的,其成果完成人可获得不低于该成果所占股份40%的股权奖励。以科技成果参与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实施的,经有权部门评估后,可给予不高于50%的技术入股,并参与项目的收益分配,保护其合法收入。转制为企业的农业科技机构,转制后至2003年12月31日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技开发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创建的农业经营企业,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牧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的,免征营业税。

五、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农业的重要措施和紧迫任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当前,要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理清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稳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和队伍,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真正创新机制,强化服务。要搞好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工作责任制,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要增加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经费投入,改进经费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农业、机构编制、人事、财政、科技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农业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加强对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加强对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监督,维护市场秩序,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机构编制和人事部门要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管理工作,保障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健全发展。财政部门要确保农技人员应有的待遇,将公益性推广事业经费纳入预算,以项目形式支持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发展。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在农业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和奖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以上通知,请认真贯彻执行。

篇8: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一、高校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 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够, 底数不清、管理服务不到位

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重视不够, 工作缺乏主动性, 把流动党员教育服务看作是分外的事, 致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比较被动, 只是限于简单的电话联络, 党费收缴也不规范, 工作态度不够积极。

2. 离退休党员流动性大, 流动去向难以把握

一是部分党员离退休后长期脱离党组织, 有的因出国或在国内其它城市与子女长期居住, 有的在一些教育行业以外的单位工作, 不办理流动党员证和组织关系;或离退休后把组织关系留在自己的手上, 与党组织长期失去联系。二是党员找组织难。部分离退休流动党员退休返聘, 而新工作单位并没有成立基层党组织。

3. 管理服务不到位, 存在“离校断线”的现象

由于一些高校党组织对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限于粗线条的宏观管理, 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具体的教育管理服务措施, 工作上时有体现:一是离退休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 很难参加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二是有的党组织对流入的离退休党员管理不规范, 对其参加组织生活采取来去自由的态度;三是部分从事离退休党务工作的同志, 怕老同志参加组织生活时出现意外情况, 承担不了责任, 片面认为, 离退休党员组织生活不要安排次数过多。

4. 流动党员个体党性观念淡薄, 先进性作用难发挥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流动党员出现种种问题与盲点, 既有组织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 也有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 放松自身要求等原因。一是部分离退休流动党员不清楚在什么方面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不能发挥其先进性;二是个别离退休流动党员产生负作用, 个别离退休流动党员对理想、信念、信仰发生动摇, 信仰宗教, 甚至从事“法轮功”等非法活动, 损害了党的形象。

二、加强高校离退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随着离退休流动党员数量的逐年增加, 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管理方式, 才能满足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需要, 逐步使高校离退休流动党员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路径。

1. 提高认识, 把做好离退休流动党员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做好高校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校党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客观要求。因此, 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推进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 及时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努力做到离退休流动党员流动到哪里, 党的教育管理服务到哪里, 党员的先锋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哪里。

2. 解放思想, 更新教育管理服务理念

一是要强化服务意识, 实现人性化管理。重规范、重约束、重督导而缺少服务的传统党员管理模式需要改进。由于离退休流动党员的特殊性, 他们往往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 , 更希望得到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因此 , 应当融教育、活动于管理服务之中, 自觉改进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 树立大管理的理念, 坚持人性化的管理, 切实为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服务, 使广大离退休党员通过真诚而周到的服务, 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爱护, 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感、亲切感和归属感。

二是要简化工作程序, 推进人性化办公。只有简化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程序, 才能解决组织关系接转难的问题。以严格执行党内纪律为前提, 可考虑对流动党员实施动态管理, 下放接转党组织关系的权限, 为基层党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相互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提供便利, 也可以安排专人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党员代办手续。

3. 组织设置方式创新, 扩大党员管理体系的覆盖面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先进的党基层组织设置, 能够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建立一个完备的、能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网络体系, 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行之有效办法。在流入地比较集中的城市建立流动党支部、流动党员学习小组;同时, 应积极与流入地社区党组织联系, 将流动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进行管理。实践证明, 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及时吸纳离退休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是实现流动党员有效管理的好方法。

4. 开拓新的工作思路, 创新组织活动方式

一是要注重活动形式多样化。基层党组织应积极搭建平台, 为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训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如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考察参观和网络教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为了党组织能够及时准确深入掌握流动党员思想、生活、外出等情况, 要求其定期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组织汇报思想, 也可借流动党员返乡之机, 通过走访、座谈、联欢等多种形式,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对其加强思想教育。

上一篇:电视节目制作学习体会下一篇:校园主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