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培训自编教材

2024-08-18

小记者培训自编教材(精选6篇)

篇1:小记者培训自编教材

小记者培训

1、新闻的基础知识

2、当好小记者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3、当好小记者要学会新闻写作

4、采访中提问的技巧

5、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学生记者

6、采访同龄小朋友的提问技巧

7、新闻采访技巧

8、小记者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9、小记者要学会新闻采访

10、怎样写好采访稿

新闻的基础知识

记者,很多同学都很羡慕的职业,自已也想当个记者,好让自己写的文章、拍的照片登在报

纸上,让自己的同学、老师、爸爸、妈妈看到,那该多神气呀。可是,当个记者并不简单,除了日常的学习任务外,还有参加社会活动、发现和报道新闻的责任,而且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写的文章要经得起千百万读者的审阅,不能出现一点差错。所以,你如果有这个美好的愿望,从现在就要努力,了解当一名记者的职责和应具备的条件,培养自己的新闻意识,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你才能从今天的小记者,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这一课将向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即什么是新闻,新闻的体裁、基本要素和如何积累写作材料、选材等。

一、什么是新闻

(一)、什么是新闻

有人说——“新闻就是新鲜事。”有人说——“人们最想知道的新鲜事就是新闻。”也有人说——“被报纸报道出去的就是新闻。”西方人才逗呢——“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对“新闻”下过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其中美国《纽约太阳报》采访主任博加特曾有趣的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最简洁概括普遍认可使用的是陆定一下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新+事实+报道)这里有三个“要点”,一个是“新近发生”,一个是“事实”,一个“报道”。这是把握什么是“新闻”的关键。

1、新闻首先应该是“新鲜事”

新鲜事一定要新奇,要是过去大家从来没听说的事情。如果都发生过许多次了,人家再听起来就不会感到新鲜了。大家可以看下面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新闻:

a、上学路上,我看到了一个老爷爷领着一只狗走过。b、昨晚的月亮格外亮。c、今天上午学校来了许多成人记者,来采访一个36岁还来补小学课程的阿姨。d、我爷爷小时候经常爬树。e、从昨天开始,我校学生课间可以喝上一碗热豆浆了。

第一件事不是新闻,如果老爷爷领着一只大老虎那就是新鲜事啦;第二件事也不是,除非连续数个月人们都看不到月亮,此时月亮出来格外亮可以说是新鲜事;第三件事是新鲜事,因为36岁的阿姨还来补小学的课程,又吸引了那么多的记者来采访,肯定不一般;第四件事不是新闻,爬树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新鲜事的,除非他爷爷现在每天还爬树;第五件事应该是,因为据我们小蜜蜂侦察到的情况,过去小学生课间能喝上热水都不简单了……

2、新闻还要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

“新近发生”,是说新闻发生的时间,表现在事实发生或被发现的时间上要新,而不是历史,一般来讲,新闻越新越好。

新闻还要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鲜事。记住,越是新鲜的事情,越是早一点告诉读者或

是听众、观众、越能吸引他们。

下面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让大家判断一下哪个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鲜事,哪个不是?

a、天上正在下雨,并且还伴随着5级的风。b、路上的车跑得飞快。c、昨天我们班得了8面流动红旗。d、我们学校正在铺塑胶跑道。e、去年的这个月我家买了小汽车。

现在,让我来看看你的回答是正确呢?

第1件事,虽然是正在下雨刮风,是正在发生的事,可是这不属于新鲜事啊;第2件事,路上车跑得飞快,只要是没有超过标准时速数倍,也不属于新鲜事;第3件事虽然是昨天发生得,但距今天并不遥远,也可以看作是新近发生得事情;第4件事是正在发生的新鲜事,铺塑胶毕竟是从来没有的事,又是正在进行的工作,所以这是标准的新闻;第5件事如果发生在最近,在一定的范围说应该算是新闻,在更大范围内就有算不了什么了。因为现在家庭买车的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正确答案:第3、第4件是,别的都不是。衡量和判断的标准:它们都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鲜事。

“新闻是事实”不是我们写作文,更不是自己随意编纂的故事,它必须是客观事实,而且不能都是鸡毛算皮,应该是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我们新闻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3、新近发生的事实并不一定是新闻,必须经过报道出来的才能称之为新闻,即“报道”,指

选用恰当的新闻体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传播。

以上三个方面是构成新闻定义的基本内容,缺一则不能构成新闻。作为一名小记者,因为受到年龄和校园环境的限制,所以,报道的内容常常是发生在校园内的新闻,是大多数同学都关心的新闻,也有人管这们的新闻叫做校园新闻。

例如:北京××小学的小记者就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的问题专门采访了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爷爷。这一消息很快在《中国少年报》、《中国小记者报》和《北京教育报•小学生专刊》等多家新闻媒体上见报。在当时,这条消息是新近发生的,是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事;这条消息是事实,不是虚构的事情;而且,以新闻形式报道了出去。所以,符合新闻的条件,是一条新闻,而且是一条好新闻。

(二)、新闻的几种写作体裁

前面提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发生后,要选择恰当的新闻体裁加以报道。那么新闻体裁有哪些呢?如何选择这些新闻体裁呢?这些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里详细地向同学们介绍,在这里只简单地告诉大家,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来信来电、特写、综述、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

我们知道了新闻的定义和几种写作体裁,还要了解一条新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简单概括

起来,新闻的要素就是五个W和一个H。即“什么时候”(when)、“哪里”(where)、“谁”(who)、“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这跟我们写记叙文的时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是一回事的。写新闻必须具备这六个基本要素,否则就不是完整的新闻。

三、学会播报身边新闻。

1、每天都在发生,生活中到处都是采访线索,只要我们小记者擦亮双眼,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很多现有的新闻。下面请同学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与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简单播报。但有个要求必须围绕今天学的新闻的定义及六个基本要素进行播报。

2、学生播报,集体纠正,教师指导。

四、新闻的写作材料

(一)写作材料的来源

1、在读书中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章、积累写作技巧);

2、自己的生活经历;

3、诗句、名言、歌词、故事、童话、谚语、歇后语等。

(二)积累素材主要方法有三条:

1、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在少

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做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在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2、利用现在学生中普遍写随笔的有效方法,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反映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3、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我们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我们一面进行广泛的阅读,一面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

(三)如何选材

1、选熟悉的材料;

2、选真实的材料;

3、选典型的材料;

4、选新颖的材料;

5、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当好小记者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要达到一个目标,要实现一个理想,必须要有足够的条件作为基础,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想当好一名记者也是如此。

要当好小记者,首先要有好思想,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语言、最适合的文体去传播新闻的目的。小记者要能够发现、挖掘乃至争抢新闻,就要善于“听”别人说,准确深刻地理解;“说”给别人听,简洁明快扣人心弦;“读”人家的文章,能快速抓住中心,高度概括、提炼出中心;“写”文章给别人读,要条理通顺,层次清楚,直奔主题……

总之,要当好小记者,必须具有比别人更高更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培养听、读、写能力的主要学科,主要课程。因此说,要想当好小记者,必须学好语文课,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在课外活动中,积极参加“小记者”活动,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一、要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知识

(一)读懂是关键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习语文总是要尽可能多地去阅读别人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去学习作者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谋篇布局。从而做到细心体会、深入理解,以达到与作者思想、心灵的沟通,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1、学会从整体入手进行粗读

对一篇文章粗读时,应先了解一下大略,弄明白作者告诉我们些什么。这样做,便于我们调动头脑中的旧知识,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深入理解做好准备。

例如,我们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粗读之后,我们就可以大略掌握作者讲述的是一个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想办法战胜敌人。邱少云就是在执行这样的战斗任务时涌现出来的英雄。这时就要弄明白,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52年,“抗美援朝”是指的美国侵略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为了保家卫国,组建了一支“志愿军”,去帮助朝鲜人民打击侵略者,邱少云就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士。战斗是在朝鲜的土地上展开的……

2、细读时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有了上面的一步工作,接下来是分层分段,逐词逐句地理解品味,弄明白作者讲了哪些内容,是在告诉我们什么。细读之后,我们才明白,在敌我交战中,敌人固守着一个高地。有这个高地

材 的敌人存在,我们志愿军就不能顺利推进。可当时敌强我弱,要想夺取高地。我们必须先把战士隐蔽到敌人眼皮底下,待机突然攻击,才能取胜。邱少云就是被派去“隐蔽”的。读懂了这些,才能理解邱少云宁肯活活被烧死,也不动一下的原因了——因为部队必须隐蔽得叫敌人发现不了。一旦敌人发现了,战友们都要牺牲,战斗也就没法胜利了。那么我们是怎样了解了邱少云的伟大呢?是文章介绍的细节反映给我们的,是从我们对具体字词句段的分析中体会出来的。“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从这句中,我们就知道,邱少云不是没有求生的机会和办法。只是他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宁肯自己牺牲,也不违犯纪律暴露目标。这样舍生忘死的精神还不伟大么?

3、再读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手法

作者热情赞颂伟大的战士,但不是靠一句两句口号,而是运用了巧妙的手法。我们在了解了故事的细致情节,并在对字、词、句、段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再读全文,会发现作者表达的这种颂扬之情是渗透在每个细节上的。当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时,作者写道“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看到战斗胜利,作者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看30分种和20分种,差距并不是很大。但从文章中我们却体会到,英雄被烧的那30分钟是那样的漫长。因为作者恨不得让火立刻灭掉。当战斗打响了,突然袭击成功

了,战士心中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了,觉得杀敌人还没杀够,没过瘾,敌人就死光了,因此时间就显得特别短。由此,作者爱谁恨谁,读者一下子就全明白了。

在阅读中要弄清作者写了些什么;通过这些内容,要告诉我们些什么;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二)从赏析中学写作

无论是对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还是一部著作,读懂是重要的,但并非就可以结束了。我们还可以从文质兼美的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反复揣摩华美的词句。从中感悟作者美好的心灵,学习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使用语言的风格。例如,尽人皆知的伟大作家老舍先生,有许多杰作被选入我们的课本。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学到的就不单单是文章中涉及到的那些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赏析这些佳作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养花》是一篇很多人都很熟悉甚至能背诵的好文章。学习《养花》,我们了解了作者热爱花草、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知道了作者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作者有腿病,写作之中常常要借搬弄花盆舒活筋骨……可见,在赏析美文的同时,我们还能学习到作者的顽强的奋斗精神。

1、学会“选材”

老舍先生是世界知名的大作家,国家大事,世界见闻,朋友交往,可以写的内容数不胜数,可

偏偏把日常生活中“养花”当成文章内容选了出来,写出了那么高雅的意趣,写出了那么纯洁那么真实的内心感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一提起笔来,同学们常常就紧锁眉头,喊着“没得写”。其实,如果你静下心来想想,生活中我们有自己的快乐与苦恼;有那么多的伙伴与亲人,并且时时都有交往,能够当成写作题材的东西并不少,只是我们没有像老舍先生那样,把身边的小事认真思考过,以致把很多好的材料丢掉了。

积累素材主要方法有三条:

1、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做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在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2、利用现在学生中普遍写随笔的有效方法,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反映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

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3、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我们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我们一面进行广泛的阅读,一面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

小记者培训材料

(一)一、什么叫记者?

记者就是指采访新闻事件和写新闻报道的专职人员。包括编辑、采访、评论人员。记者可以归类成很多种,下面给大家举几个常用的分类标准:从采访和报道的对象上划分,记者可以分为新闻记者、体育记者、娱乐记者等许多种。从采访和报道的形式上划分,记者可以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从采访和报道的范围上划分,记者可分为国内记者和国际记者。„„在做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记者应该始终坚持四个字:“客观拷贝”。简单地说,就是要坚持“三忠”原则——第一要忠于事实,第二要忠于历史,第三要忠于公众。这样,才能够能做到原汁、原味、原样地拷贝事实真相,完全真实地报道被访内容。

二、什么叫新闻?

顾名思义,新闻就是能引起人们重视的新鲜事。但既然身为小记者,我们可就得学会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新闻”哟,因此请大家记住这个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先来举个例子吧。比方说,昨天,我们班级的张小红同学不怕脏不怕累把

厕所打扫干净,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张小红同学打扫厕所的事不就是“新近”发生的“真实”的“新鲜事”嘛?!因此,大家不难总结出,“新闻”这个概念包含了“新近”、“事实”和“报道”三个最主体内容,这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三、消息是最常见的新闻体裁。这里作个简单介绍。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一种写作形式,何谓“消息”,简单说,它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包括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五个部分:

1、标题。标题包括主标、引标、副标。并非所有消息的标题都如此,可根据消息情况灵活运用。引标,用来说明意义,引出主标;副标,则是对主标作阐述和补充。

2、导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导语应该有以下作用:读者一看导语就知道这条消息写的是什么。读者看了你的导语愿意继续读完这条消息。有适当气氛的导语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简单地说就是新闻要素齐全——五“W”和一个“H”,即who(谁),what(什么事),when(时间),where(地点),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这是记者写导语准备回答的问题,其中哪一个是重要和应该突出的,应由记者或编辑根据情况确

定。有经验的记者在写作导语时并不需要考虑这个公式,而对初学者来说,考虑五个“W”和一个“H”是非常重要的.(一)人物导语。例如:【华盛顿电】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宣布,美国将对海地动武,以解决那里的政权危机。但是,在人物导语中,如果不是名人,那么导语中可以不出现名字。例如:一个过门才6个月的19岁的新娘今天承认,她想毒死其丈夫,因为他批评她做的菜不好吃。而这个新娘的名字可以留到后面去交待。

(二)事情导语。在讲完人物导语之后,事情导语就比较容易了解了。实际上只要把什么事(what)放到什么人的位置考虑就行了。例如:【新华社赫尔辛基9月28日电】一艘载有867人的爱沙尼亚客轮28日凌晨因遇风暴在芬兰附近的波罗的海水域沉没。到目前为止,只有29人获救,其他人下落不明。上面是一条纯事情导语,新闻要素很齐全。(三)时间导语。例如: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周年„„

(四)地点导语。同时间导语一样,地点导语是很少用的。通常地点只是作为导语中一种要素而存在,除非这一地点有特殊意义。

(五)原因导语。为什么(why)有时是新闻中最有意思的角度,可能是读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由于股票和地产问题,日本首相细川今天宣布辞职。

(六)方式导语。从怎么样(how)的角度写经常能提供一条有兴趣的导语。如:一条带有奇怪的牙齿痕迹的铅笔,使一位30岁的看门人今天被捕。他承认上星期撬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办公室行窃。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背景作用:第一个作用,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常见的背景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5、结语。消息的结语一般是最后一句或者一段话,常对全文内容做概括性的小结,对新闻事件的少

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或根据所报道的事实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标题、导语、主体是构成一则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结尾或结语,可根据消息内容而定,有时需要,有时未必,有时还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最常用的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前面,接下来写的内容,一层比一层次要。以下是学生课堂写消息的原稿: 通安中学XX届田径运动会圆满结束

本报讯(记者李唯)9月29日 通安中学XX届田径运动会隆重开始,全校两千多名师生十分期待,并对结果十分满意。

学校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办了800米长跑和撑竿跳两个项目,这也是本次运动会的亮点之一。各班同学积极响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是令校领导没有想到的。

按照惯例,项目有50米、100米、200米、立定跳远、投实心球等等,奖品优厚。为了让每个人都参与进去,体会其中的快乐,新增了游戏项目---端球跑、拍球跑等,更满足了学生爱玩、爱参与的心理。本次运动会锻炼了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各个班级的团队合作精神,增进了友谊,让

不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可以交朋友,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快乐与欢笑。

本次大会全校三个年级全部参加,大家团结协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给那些即将毕业的初三年级学生的中学生活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指导教师认为:原稿中新闻性很强的“新开运动项目备受欢迎”没有作为新闻关键内容,被突出出来,使消息可读性和吸引力有所下降。故修改稿,将“辽阳市通安中学小学第九届运动会开幕”作为引题,将“新开运动项目备受欢迎”作为主题,内容也作了相应的小改动。以下是指导教师范佳新修改稿:

通安中学小学第九届运动会开幕 新开运动项目备受欢迎

本报讯(记者李唯)9月29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通安中学第九届田径运动会在学校操场隆重开幕。出人意料的是,新开设的运动项目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本段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扼要地提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开办了800米长跑和撑竿跳两个运动项目和端球跑和拍球跑两个游戏项目,这是本次运动会的一大亮点。各班同学都积极响应召开,参赛人员较多,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是令学校领导和老师没有想到的。(这段是消息的躯干即主体部分,用充足的少

事实表现主题,对导语内容做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按照惯例,每年的运动会项目有50米、100米、200米、立定跳远、投实心球等等,奖品优厚。为了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机会,主动参与进去,体会运动的快乐,今天,学校决定新增了两个运动项目和两个游戏项目,满足学生爱玩、爱参与的心理。学生们踊跃参与,奋力拼搏,给运动会增添了光彩。(这段是消息的背景部分,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也就是回答新闻五个“W”中的(为什么)。)

本次运动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身心素质,又增进了友谊,体现出各个班级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乐趣。

评语:消息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部分。最常用的结构形式是——倒金字塔形式,即将消息中最重要的内容写在第一段,次重要的内容写在第二段,事件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最不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后一段。本文采用了倒金字塔形式,报道了学校运动会中最受人关注的新开项目,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语言简明扼要,报道得清楚明白,是一篇不错的校园消息。

记叙文与新闻的不同比较 2009-12-17 16:40 记一次足球比赛

我是一个爱看足球、更爱玩足球的人。一提起足球,我就会想起那次初二2班对初二6班的“六一”足球赛。

那天上午,天瓦蓝瓦蓝的,没有一丝云朵,鸟儿在天空叫着。比赛还没开始,场边就挤满了观众,他们有的说:“我猜这场比赛初二6班准赢,看看初二6班新转来的王小明,踢球就好。”有的说:“是呀,初二2班最厉害的队员找十个也敌不过王牌队员王小明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

只听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首先由初二6班的王小明开球,他心想:“这场比赛我肯定赢了。”于是漫不经心地踢了一脚,没想到初二2班的小刚纵身一跳,把球踢向了对方球门,守门员以为他用劲大了,小军接不到呢,没想到小军一个倒勾,“噹”的一下,把球踢进了球门。啊?初二6班的队员吃了一惊,没想到初二2班队员的技术增加了几十倍,真是离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那也休想打败我常胜初二6班。这一球是让初二6班吃了一惊,但他们没用全力,于是后卫又被小军轻松突破,射了一个直球,当!球又进了,“我的妈呀!没到30分钟,怎么就被人进了两球?”

初二6班的队长王小明喊到。场上的观众一看局势倾向初二2班,说着就变卦了。这次双方都认真起来,比赛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进行得很快,一会儿,上半场就结束了。下半场,在初二6班队长的带领下,也给初二2班同学带来一定威胁,这时,王小明一脚射门,当!球打在了立柱上弹了回去。张亮手疾眼快冲上前去补了一脚,球直冲大门飞去,只见初二2班守门员纵身一跳,把球一挡,球被他稳稳地抱在了手里。“嗨!只差那么一点就进了,太可惜了!”场外的观众说道。

过了一会儿,只听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我们一个月的特训有成果了!打败初二6班喽!我们初二2班足球真厉害!”正在这时,初二6班的队员偷偷地走了。

初二2班足球赛爆冷门 初二6班轻敌,输了!

本报讯(小记者胡馨月)六月一日上午,师范附小学校初二2班和初二6班在学校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比赛。这场比赛十分精彩,结局也出人意料。因为初二6班的常胜将军竟败给名不经传的初二2班。

比赛先由初二6班的王牌队员王小明开球,球被初二2班的小刚轻而一举地踢向对方球门,初二6班的守门员并没有提高警惕,初二2班的小军一个倒钩,把球踢进了对方的球门。第二次初二

2少

班的小军轻松突破了后卫,球又进了。上半场,初二2班连进两个球。下半场,双方各不相让。王小明一脚射门,可球打在了立柱上,弹了回去,初二6班的张亮上前补了一脚,球却被初二2班的守门员稳稳地抱在怀里。最后,裁判宣布初二2班获胜。

比赛结束后,观众纷纷议论说,是初二2班的刻苦训练,也是初二6班的轻敌,才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果。

师范附小“六一”足球赛圆满结束

本报讯(记者胡畔)6月1日,一年一度“六一”足球赛在学校足球场举行。比赛结果初二2班以二比一战胜初二6班取得胜利。

6月1日上午,天瓦蓝瓦蓝的,没有一丝云朵。初二2班对阵初二6班的足球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全校师生观看了这场比赛。热爱集体,增进友谊,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是这场活动的主题。

球赛打得很激烈。满以为有把握赢的初二6班却遇到了对手。2班的队员小军打得很出色。他灵活、机智,在同伴的协助下,他一人就进了两球。结果初二2班获得了这次足球比赛的胜利。总评:《“六一”足球赛圆满结束》基本符合消息的写法,也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但相比而言就不如《初二2班足球赛爆冷门》一文更受读者欢迎。因为前者的着眼点是报道了比赛结束及

结果如何,而后者的着眼点是——比赛爆出冷门,初二6班因轻敌而输掉比赛。同时后者也报道了比赛结束及结果。这种着眼力的不同,通俗地讲,就是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

写消息,选角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面对同一场比赛,同一场会议,不同记者就会选不同角度,而决定作品质量高小的,不在文字水平,而在谁的角度抓得准,抓得好,抓得妙。消息就是要告诉读者他们最想知道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事情。前两文足球赛结束、初二2班获胜,有一定的新闻性,告诉读者的是结果如何。而初二6班因轻敌而输给名不见经传的初二2班则更具有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它除告诉读者比赛结果外,还告诉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文章选准了角度,写出了深度。

新闻学里,有这样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为什么呢?因为狗会咬人,谁都知道,狗咬人是正常事情,这样的消息一般没有什么新闻性,你写这样的消息,读者不爱看,编辑也不爱用。而人咬狗就不同了,这事不正常,出人意料,就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人们就会关注这样的消息,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事情的经过如何,最终结果怎么样。

所以,我们学写新闻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写出来的新闻(消息)是不是读者想知道、应该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如果是,你就写;如果不是,你就放弃。当你真正想明白了这一点,你离成功就不远了。期待同学们走进新闻的大门,做一名合格的小记者。

四、例:

继2月23日学校召开了《家长课程建设规划》研讨会之后,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家长课程及童心悦读,我们全体领导及中层干部于3月2日赴日照参观学习校本课程。

在一天的时间里,老师们参观了日照市实验学校、金海岸学校和新营学校。就家长课程的建设问题和那里的领导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学习,学到了许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日照市实验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分层建设,金海岸学校的细节管理,新营学校的选修课程的开设等等。

在周前会上邵学忠校长作了学习总结报告,提出了我校校本课程深层次发展的思路。

五、以“周六特长班开学”为题写一则消息。

小记者培训材料

(二)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记者?

1.学会交往:认识的朋友越多,新闻线索越多。

2.学会观察:小记者要有一双“新闻眼”,每到一个地方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观察人和事,看到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者发现哪些变化,经过思考,分析,判断是否有新闻。

3.学会聆听:小记者要有一双“新闻耳”。除了每天看电视,听广播,还要注意听老师,同学,家里人的谈话,从中挖掘出一些反映人们思想动态的新闻。在采访时,认真聆听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讲话,这样既尊重别人,又能采访出有价值的内容。

4.学会记忆:作为一名小记者,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形象记忆法进行记忆。

5.学会欣赏:首先要欣赏自己,树立信心,喜欢自己;还要学会欣赏别人,喜欢别人。多用大拇指,少用小拇指。

6.会回感谢:小记者采访时,先要有礼貌的向被采访者介绍自己的身份和姓名,在征得被采访者同意后才进入话题。采访结束后,要向被采访者表示感谢。

7.学会参与:小记者不仅要采访活动,更要参与活动,从中获得亲身感悟——这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体验式采访”的采访形式。

小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访新闻必须做到: “眼勤”注意观察周边的变化 “腿勤”必须四处常跑动采访新人新事 “手勤”必须见到什么东西都要记下来 “脑勤”必须养成遇事爱思考的好习惯

新闻采访礼仪 引言: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观察、访问获取新闻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占被动地位。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呢? 采访前

外貌形象:整洁端庄,切忌邋遢

访前准备:采访物品。尽力了解采访对象的经历、习惯等,以便在采访中心中有数,防止言语失误。尽可能先预约打招呼,例举采访问题提纲 心态调整:平静、理智 见面:略带微笑,彬彬有礼。

开场白:“您好,我是木香园的记者XX,想简单采访一下您,可以吗?” 访中

体姿:直立、挺胸、收腹、抬头 与被采访者保持一定距离

言谈:语言学角度,音频、音速、音量 提问艺术

多用商讨式的祈使句,如“请您谈谈好吗?”“能说说您的看法吗?”,有助于

解除对方紧张、局促、防范的心理意识,尽快赢得采访对象的配合。二要平易近人。

三要察颜观色,随机应变,在采访对象高兴时可乘兴追问,疲惫时要适可而止,悲痛时予以安慰,拒谈时暂不强求 四要尊重隐私

仪态得体,体现修养。采访时,目光注视对方,应稳重、柔和。忌埋头苦记。表情:自然从容,略带微笑。致谢 访后

核对姓名、职务、时间、地点等,绝对不能出错。整理资料,客观处理

采访相关老师、领导的稿件,要及时给老师、领导送过去,要有礼貌接受批评。

反面例子

案例一 穿着不得体引人反感

去年 8 月,美国某知名金融机构的总裁来华访问,并在公司公共关系总监的安排下,接受了国内十几家财经媒体记者对他的专访。采访结束后,总裁对自己的公关总监抱怨,是不是邀请来的不是专业的财经记者,或者对本次采访不够重视。原来,总裁看到前来采访的个别记者穿着非常随便,男记者穿着短裤、凉鞋,而有的女记者则穿着低胸露背的夏装。这和被采访的总裁西服革履的穿着与五星级酒店会宾厅的场合都十分不相称。

案例二随意打断被采访者谈话

某报社记者在参加一个企业的新闻发布活动时,因为听到其他新闻单位记者的提问有点词不达意,于是就打断了其他记者的提问,开始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在被采访对象正就他的问题准备展开更为详细的解释说明时,该记者感觉自己已经得到了需要的答案,不需要进一步的信息了,于是又打断对方的回答,接着问另外的问题。和他一起采访的记者纷纷对他的做法表示不满,可是他自己却满不在乎,认为这就是他采访的独特“风格”。实际上,这不是采访“风格”的问题,而是不礼貌、不懂得尊重的表现。

案例三采访迟到不礼貌

明明说好的采访时间是下午两点半正式开始,可是快到两点 45 分了,还有一位报社记者没有到,准时到达的记者已经纷纷表示不满,采访活动的主办方只好宣布不继续等了,采访开始。相信很多有准时好习惯的记者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种场景。

由于时间安排的随意性比较大,这种弹性工作使有些记者时间观念比较差,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约好的采访时间总是迟到,让被采访者和其他准时到达的记者少则等候十几二十分钟,有时甚至迟到半个小时。有的记者认为,迟到几分钟无伤大雅,其实,因为自己的懒散而耽误了别人的时间,是十分失礼的,也缺乏对人起码的尊重。案例四抓拍照片搞“突然袭击”

在去年北京科博会一个论坛上,一位来自政府的高层官员正在台上致辞,一位报社的摄影记者举着“大炮”似的镜头,冲到演讲台前,一通拍摄。拍摄过程中,不仅闪光灯闪个不停,而且他还不停地变换位置、角度,从各个不同侧面近距离拍摄,时间长达 10 分钟之久。这位摄影记者的做法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演讲,让演讲者感觉非常不自在,而且影响了台下观众的视线、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

案例五死缠烂打要有限度

尽最大可能、想尽一切办法采访到事情真相,是一个记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采访确实需要讲究一些灵活的方式方法,但是,记者也要注意,在常规的采访中,要尊重被采访者本人的意愿,不要过分地对被采访对象死缠烂打,甚至采用欺骗的手段。比如,有的记者遇到采访对象正在开会或者忙于公务,却一定要对方接受采访不可,而不是礼貌地和对方再约一个时间;一些负面新闻的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记者提问的某些话题涉及了对方的隐私,但记者却不顾忌对方的感受,只顾自己挖新闻,不管自己的言行做法是不是会给当事人造成更多的伤害。小记者如何进行现场采访

第一:胆子要大。作为一名小记者,要牢记好的文章要“七分采,三分写”,所以你要很好的完成采访任务,一定要胆子大。

第二:要有礼貌。在采访别人之前,先说:“你好,我是廊坊日报的小记者,我可以采访你吗?”或者说“你好,打搅一下,我是廊坊日报的小记者,我可以问你一些问题吗?”等等。在采访的时候要面对着采访人,脸上带着微笑,采访本托在手里写字,表示对人的尊重。采访结束后,要对被采访人说:“谢谢!”或者一些客气的话。

第三:要带着“问题”采访。在采访前,小记者们一定要在脑子里想五个以上的“问题”,这样,你就很有自信,很轻松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否则在采访对象面前,小记者就会“冷场”。

第四:小记者在写稿时,除了清晰地再现采访场景,最好融入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百看不厌。

如何写采访稿

一、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怎样剪裁、加工呢?就是要根据你的采访目的,确定哪些内容应放在前面?哪些内容应放在后面?确定哪些是采访稿的重点?重点内容应详写,次要内容可省去,或略写。当然即便是重点内容,也未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语言全部写进去,可以适当地摘其主要的写出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会曲解被采访者的意图的。

二、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

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我们在采访时,应学会观察:观察被采访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一切可以适当地在采访

稿中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更加丰富有趣。

三、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真实感人。人物采访时问什么问题好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熟能生巧,从事记者工作多年的人,采访过各种类型人物的人,也能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

高质量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因?包括他的性格和为人,这些都要在采访前做好提问准备,还要尽可能通过各大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网络等渠道多获取一些资料,多查、多看、多思考,明确采访主题。记者在采访中要围绕采访主题提问,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那么究竟怎么提问呢?

一、要通过提问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从而拉近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被采访对象千差万别,有

材 的很容易调动情绪,有的却很拘谨,这时可以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

二、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细致,不要泛泛而谈。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经验是: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具体。

三、要善于运用层层追问的办法来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采访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被采访对象往往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的好多细节不以为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时记者就要以敏锐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问下去。

四、记者在遇到采访对象隐晦的问题时,可以采取迂回式提问的办法,避开正面提问而从侧面深入。比如,一个名模的成功受人注目,她成功的背后更引人关注。但这类问题她们是不会正面回答的。于是在采访时我们不去就事问事,而是从侧面了解她、观察她,从她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中看出她的处事之道。

人物采访中关于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比如采访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就要比较专业一点,那样才能和被采访对象拉近距离;当遇到被采访对象文化比较低、表达能力比较差时,记者要有耐心;当遇到被采访对象说话跑题时,记者要想办法引导他回到正题等等。总而言之,采访的目的是为

了获得素材,记者所有的采访技巧都应该为这一目的服务。采访缘何不能顺利进行

众所周知,新闻的获得,离不开记者的采访。然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法律日渐趋于完善的今天,记者的采访工作仍没办法顺利进行,究竟谁的过错?

2009年11月23日中午12点15分,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栏目的两位男记者,在到达昆明市前卫西路奥宸地产施工工地采访时,遭到施工方的阻挠,摄像机连续3次被抢。摄像机被砸坏,两名记者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类似于这种记者因去现场报道丑闻而遭受暴力阻挠的事件在我国已是屡见不鲜了。

其实,记者没有奢望真正得到“无冕之王”的身份和地位,但是最起码的工作权利也应该有所保障。难道非要等到记者因为曝光丑闻频频殉职的那天才把记者的权利保障提到日程上来么? 新闻法迟迟不予推出,相关法律又极其的不健全,是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不能得到保障的根本原因,诚然,记者首当其冲,采访时而因遭暴力阻挠而无法顺利进行。其实早在1999年“两会”期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提案,并呼吁尽快制订《新闻法》,通过立法来加强和规范我国的舆论监督,但因种种原因目前尚未出台。记者的权利只有靠那些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人身安全以及正常工作的权利,得以部分保护。鉴于这种情形,有法学家和记者

建议,在新闻法出台之前,可否先考虑制定行政法规,或制定一部新闻执业行为规范。法学专家认为,这个条例应该明确新闻采访权的内容并规范行使方式;新闻采访当中记者的权利义务,被采访人的权利义务,这其中应明确普通公民与国家机关对接受采访的不同义务,对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政府机关有接受采访向公众披露信息的义务;记者在哪些方面应享有一定豁免权;同时应对采访程序作出规定,采访时需出示何证件;明确侵犯新闻采访权及记者不正确行使新闻采访权应承担的责任等。然而这一切,也仅是专家的建议而已,至今也没有相关法律来保护新闻采访权。无法可依,是记者在遭受暴力阻挠时无能为力和阻挠者胆敢肆意胡来的根本原因所在。记者采访时相机被砸或•遭强行“软禁”的事件在今日时有发生,如果相关的法律仍迟迟不出台,那么谁也不能保证采访会不会终有一天在暴力的阻挠下戛然而止,谁也不能断言揭丑类的新闻会不会终有烟消云散的那一天。

课后跟踪训练

一、下面你认为是新闻的在括号里打“√”,并说说理由。

1、上学路上,我看到了一个老爷爷领着一只狗走过。()

2、昨晚的月亮格外亮。()

3、今天上午学校来了许多成人记者,来采访一个36岁还来补小学课程的阿姨。()

4、我爷爷小时候经常爬树。()

5、从昨天开始,我校学生课间可以喝上一碗热豆浆了。()

6、天上正在下雨,并且还伴随着5级的风。()

7、路上的车跑得飞快。()

8、昨天我们班得了8面流动红旗。()

9、我们学校正在铺塑胶跑道。()

10、去年的这个月我家买了小汽车。()

一、新闻采访时提问的三种方式

一般说来,提问可分为三种形式:开门见山、启发引导和激将法。

(一)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就是单刀直入地提出想要问的问题,直截了当的说明自己的要求。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

丰富的干部、学者、外事人员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

(二)启发引导

不同的采访对象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遇上因口才、性格等原因采访时常卡壳时,记者可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侃侃而谈。它不从正面直接发问,而是从侧面或其他方面绕一下,然后再回到中心上来。这种形式适合三种不同的人,一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二是不习惯于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三是有特殊隐衷不便谈的采访对象。

(三)激将法

激将法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要你马上说出清楚不可的方法。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这个提问方式,在校庆采访中最好不用,因为一旦把握不住分寸,容易招来校友反感。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一)创建良好的氛围

气氛融洽的采访,对双方来说是一种乐趣。因此,和访谈对象沟通前,记者应当准备一些幽默开心的事情,问些你知道采访对象很喜欢谈的问题——提问时从对方的兴趣着手,能更快打开话匣子。另外,提问尽量适应采访对象的职业特征,不说外行话。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淑英有一次去采访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李健吾先生。李老却以“我这个人不求名,不要人宣传”的冷漠态度拒绝了她。尴尬中杨淑英猛想起李老是法国文学的研究专家,当时北京正举办的法国电影周里恰恰有部传记片《莫里哀》,她马上转变话题,向李老请教莫里哀的有关问题。李老的兴趣顿时来了,从而谈起了他的译注、工作等情况,在和谐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中,使采访圆满完成。

(二)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要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不同的被采访对象,事先想好有哪些问题要问,哪些问题必须问,哪些问题可问可不问,该如

何问,事先设想好采访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好应对的预案。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以我为主。

有一定采访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你事先准备有多充分,到真正采访时,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出乎我们的意料。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善于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继续提问。有人说,好记者都是穷追不舍的人,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简洁、通俗、具体

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不宜长,宜通俗不要复杂艰涩。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结果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就此溜走。

提问要做到具体,有逻辑性。具体是指问题要“小”,有细节,可答复;逻辑性是指问题都要说到点子上,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在少

采访过程中,最忌说套话、空话、大话,问题切忌笼统、含糊、无思考价值。

篇2:小记者培训自编教材

为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强、自立的人;成为爱好多、兴趣广、有特长的人;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校开办了校园小记者社团,现有成员22名,旨在培养学生对记者的兴趣,引领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二、总目标

校园小记者社团将以活动为载体,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帮助小记者在活动中学习、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和新闻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同时开阔眼界,增长学识。

三、活动方式

校园小记者社团主要以校园广播台与校刊为依托,以专题讲座和校园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

四、活动安排

第一,召开社团成员会议,提出相关要求,让小记者们尽快进入角色。第二,邀请学校老师开设培训课程,以语言沟通技巧训练、作文辅导讲座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提高小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和新闻写作能力。内容包括文学写作、新闻采编、语言表达等。

第三,关注学校的系列活动,如军训、运动会、篮球赛、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主题班会等,及时写好通讯报道。负责校园各类社团活动的报道工作。

第四,深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动态,挖掘学生身边的新鲜事,宣传报道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介绍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

第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架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第六、加强与校园广播台和校刊的联系,及时供稿。

第七,组织社区采访活动,拓宽视野,提升社会阅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采访主题由小记者们根据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自己商议决定。

第八,在可能的情况下,邀请大记者来我校与小记者座谈,向大记者学习写作、采访的基础知识。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小记者们与大记者一起外出参加采访活动,锻炼小记者们的综合能力。

一、了解记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记者呢?用一句话概括的话,记者就是从事采访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专业人员。

小记者也是记者,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记者,因为小记者都是学生,而不是一种固定的职业。这里我们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小记者的含义:小记者就是专门为少儿报刊、少儿电台或电视、校黑板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等进行采访报道的学生记者。

据说是在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城。当年在威尼斯的商人特别多,由于商业的发展和生意上的竞争,出现了专门采访和出售政治、行情、船期等手抄新闻信息的职业,这就是最早的“新闻记者”。在我国,1872年《申报》创刊后,才有了记者这个职业,到民国初年,职业记者队伍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以黄远生、邵飘萍为代表的优秀新闻记者。“五四”运动以后的现代的著名记者还有瞿秋白、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他们为我国当今的新闻记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000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把11月 8 日中国记协成立日确定为“记者节”(1937 年11 月 8 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中国记协的前身)。

二、对小记者能力的要求 能力一:观察能力强

学会观察,是采访和写作的基础。通过观察,小记者可以发现许多事物的真相,为接下来的采访和写作铺垫基础。一个秋日,一位老师问大家,在来学校的路上发现了什么。有说发现落叶的,有说发现蚯蚓的,还有说发现了雨中的伞格外美丽。一位同学与众不同,说发现在来的路上,一边是正在拆除的低矮平房,一边是正在施工的摩天大楼。同样是发现,后者的发现更具有意义,可以为将要进行的采访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能力二:分析能力强

小记者在与人们打交道的时候,随时随地都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遇到问题要学会分析,学会解决。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一路上,大家观察到好多的事物,但是如何区分哪些内容可以去采访写成稿件,哪些内容不能去采访写成稿件,哪些内容不能去采访,更不能写成稿件,这就需要很好的分析和

判断了。缺乏分析的能力,就不知道要写什么,而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记者呢?

能力三:写作能力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同学常为不知道写什么而苦恼。其实要改变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你有一双记者的眼睛,就永远会有写不完的东西。频繁地采访,频繁地写作,时间长了,遇事就要写,不写手都“痒痒”。这样坚持下去,写作的能力肯定是能提高的。过去是没题材可写,是老师“强迫”自己写,而现在当了小记者,了解的事情多了,总有写不完的题材,这是不当小记者的同学永远无法想象的事情。

能力四:社交能力强

同学们通过书本学习知识,了解社会,而做小记者可以直接了解社会,锻炼社交能力。在所有课外培训活动中,只有小记者培训是最具综合效益的培训。小记者活动不仅教你怎样动口、动脑、动手,还教你如何与人打交道,当小记者是了解社会的最佳途径。因此,当了小记者,就要主动和人打交道,要会说话,懂人的心理,这样才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有一次,一名叫童心的小记者去北京科技馆采访,身上只带了20元钱,连买门票都不够。怎么办?是回家去取钱,还是想办法进去,完成采访任务?他灵机一动,忽然想到身上带的小记者证。于是,他把它亮给了看门检票的阿姨,没想到阿姨一看乐了,说:“进去吧,好好报道一下我们科技馆,让更多的孩子来长知识、受教育。”

三、小记者的任务

小记者的任务是什么?第一是采访;第二是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分两部分谈一谈。(一)采访

1、有了新闻线索,要去采访,事前要有准备。首先,要掌握背景材料,就是要把与此线索有关的情况尽可能多的了解到,有文字材料的要用心阅读,这样采访时能够多方面地提出问题。

其次,要列一个采访提纲,就是要把采访哪些人、对每个人提什么问题、观察哪些现场、索取哪些实物和照片等都力求心中有数。

再次,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准备好采访本、录音机、照相机。如果需要当事人签名或寄语,要准备笔和纸。

2、有了准备后,还要选准采访对象。

如果采访一个人物,采访对象就是当事人。如果采访个事件,采访对象可能是几个人。这些人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

不管是哪一种采访,最好都采用先“外围”后“中心”的办法进行。可以先找那些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再找当事人。这样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比如,采访一位获得科学发明专利的同学,先不采访本人,而是先采访他的辅导老师、好伙伴、家长。评委等。

这些人不是当事人,谈起别人来比较随便,容易把话题展开。小记者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事情的概貌,了解到当事人更多的情况,更好地丰富自己对当事人的提问。当然,采访外围只是手段,采访当事人才是目的,应当把主要的功夫用在采访当事人上。

要有高质量的提问,是采访的主要方式。新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提问得到的。

3、提问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第一,要抓住要害。采访开始,小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内容直截了当地告诉采访对象,让对方非常清楚你的采访意图,以便配合。

交谈起来,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应当让他广泛地谈。采访当中,小记者仔细听,发现了重要内容,要在脑子里(或采访本上)记住它,谈到一个段落,再对这些重要内容做进一步采访。如果对方离题很远,扯起许多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小记者可以巧妙地把话题拉回来。

第二,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方才好回答,才能讲出细节。比如采访一位数学竞赛冠军,如果你张口就叫:“请问,你得冠军的原因是什么?”他可能一时很难回答。如果改问:“你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对数学发生兴趣的吗?”他可能回答:“我小时候老去买酱油、醋,一次算帐时„„”于是讲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提问中,忌讳问那些”你高兴吗?”“一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话。

第三,要代读者提问。新闻报道最终是要给读者看的,所以小记者要体会读者想知道什么,站在读者的位置提问。此时,把记者、采访对象、读者三方面交融在一起,仿佛促膝谈心。这是一种“近距离交流”,其境况十分美妙。

第四,深挖细节。细节,是人物思想和品格的生动表现。没有细节,就没有报道。

细节,有时表现在动作上,有时表现在语言上。有时甚至表现在表情上。采访时,要抓住细节多一些提问,甚至请采访对象把当时的情景重新表演一番。

当然,细节不是枝节。不要抓住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细枝末叶,当成细节而不厌其烦地提问。

(二)写作

1、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怎样剪裁、加工呢?就是要根据你的采访目的,确定哪些内容应放在前面?哪些内容应放在后面?确定哪些是采访稿的重点?重点内容应详写,次要内容可省去,或略写。当然即便是重点内容,也未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语言全部写进去,可以适当地摘其主要的写出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会曲解被采访者的意图的。

2、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

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我们在采访时,应学会观察:观察被采访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一切可以适当地在采访稿中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更加丰富有趣。

3、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4、新闻写作遵循“五个W”和“一个H”原则

记得刚开始学写作地时候,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说:“其实写作文跟解数学题目一样,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地。”记叙文的三大要素——“起因、经过、结果”基本可以撑起一篇完整的作文。

其实新闻写作也是这样。

19世纪中期,由于电信技术不够发达完善,发报经常中断,新闻记者为尽早将新闻的基本内容发往报社,于是发明了一种将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集中于导语部分的体裁,居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到了1898年,美联社总经理斯通更明确地提出了,新闻包含“五个W”——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此外还有“一个H”——How(如何)

为了及时向同学们反映校园最新动态,信息工程系学生会学习部特此成立了小记者社团。由于工作需要,现对小记者工作计划作了初步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1、小记者负责采访工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报道学院及系的各项活动。

2、针对各项活动提前做好采访准备,做到采访有针对,有重点,以同学们所关注的话题为主。

3、每周三中午1:00为小记者例会,进行一周的总结和工作安排。

4、每次采访完毕后,及时地整理采访记录,在校园内进行报道。

5、有采访任务时必须按时到,有事提前请假,无故三次不到者取消小记者资格。

6、每周二晚收看校园生活,总结经验,从中及时发现并改正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

作为一名小记者,应及时反映校园新闻,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所以要求所有小记者要以身作则,以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来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xx中心小学的办学宗旨及精神指标,丰富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扩大文学视野,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促进全校学生文学素质和个性特色的发展。

二、活动目的

1、激发我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研究问题的热情、习惯与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展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语文素养;

2、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知识的宽松环境,使他们的个性不受压抑,能够充分展示出过人的才华,并促使他们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进步,为终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技巧,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

三、任务要求

1、定期开展各种对每个小记者(社员)有益的专题知识讲座(如请《晋江经济报》的专业记者进行专题培训,请具有文学专长的专家、老师开展文学类讲座)。

2、通过记者站(文学社)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文学新秀。

3、把读书、文学欣赏、练笔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

4、创办社刊《雪莲花》,每学期出版一次。

5、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全体编委会成员指导下开展好各项文学活动。

6、积极吸收和扩大记者站(文学社)成员队伍,定期召开小记者(社员)大会。

7、记者站(文学社)建立Q群,每个成员每个礼拜务必上Q群一览,关注相关通知,并积极配合各项活动。

8、无特殊情况,每学期安排一次记者站(文学社)的采风活动

9、表现优秀的成员,期末将荣获“优秀文学之星”的称号。

四、活动主要内容:

1、经典诵读:以《论语》《孟子》《陋室铭》《唐诗宋词》《世界名著》等经典文学名著为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打下扎实的古文底子。

2、文学欣赏:推荐一些优美的古今中外的名篇,学会欣赏其中的意境,学习其表达方法。

3、指导阅读:相比大阅读而言,对小记者(文学社成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建立精美的读书笔记本,借此带动班级的读书活动。

4、写作指导:在Q群里进行各种写作方法的指导。如小说、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

5、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从社会实践中寻找源泉。

以上活动大部分都会在雪莲Q群里进行,所以每个小记者(社员)都要定时关注Q群里的相关消息。

小记要懂得知识:

教学目的:

1.让小记者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

2.学会播报发生在身边的新闻,训练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掌握选材的技巧。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

记者,很多同学都很羡慕的职业,自已也想当个记者,好让自己写的文章、拍的照片登在报纸上,让自己的同学、老师、爸爸、妈妈看到,那该多神气呀。可是,当个记者并不简单,除了日常的学习任务外,还有参加社会活动、发现和报道新闻的责任,而且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写的文章要经得起千百万读者的审阅,不能出现一点差错。所以,你如果有这个美好的愿望,从现在就要努力,了解当一名记者的职责和应具备的条件,培养自己的新闻意识,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你才能从今天的小记者,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这一课将向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即什么是新闻,新闻的体裁、基本要素和如何积累写作材料、选材等。

二、学习新课。

一、什么是新闻

(一)、什么是新闻

大家好!今天我首先和大家来讨论关于“新闻”的概念。有人说——“新闻就是新鲜事。”

有人说——“人们最想知道的新鲜事就是新闻。” 也有人说——“被报纸报道出去的就是新闻。”

西方人才逗呢——“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对“新闻”下过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其中美国《纽约太阳报》采访主任博加特曾有趣的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最简洁概括普遍认可使用的是陆定一下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新+事实+报道)这里有三个“要点”,一个是“新近发生”,一个是“事实”,一个“报道”。这是把握什么是“新闻”的关键。

1、新闻首先应该是“新鲜事”

新鲜事一定要新奇,要是过去大家从来没听说的事情。如果都发生过许多次了,人家再听起来就不会感到新鲜了。大家可以看下面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新闻:

1、上学路上,我看到了一个老爷爷领着一只狗走过。

2、昨晚的月亮格外亮。

3、今天上午学校来了许多成人记者,来采访一个36岁还来补小学课程的阿姨。

4、我爷爷小时候经常爬树。

5、从昨天开始,我校学生课间可以喝上一碗热豆浆了。

第一件事不是新闻,如果老爷爷领着一只大老虎那就是新鲜事啦;

第二件事也不是,除非连续数个月人们都看不到月亮,此时月亮出来格外亮可以说是新鲜事;

第三件事是新鲜事,因为36岁的阿姨还来补小学的课程,又吸引了那么多的记者来采访,肯定不一般;

第四件事不是新闻,爬树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新鲜事的,除非他爷爷现在每天还爬树; 第五件事应该是,因为据我们小蜜蜂侦察到的情况,过去小学生课间能喝上热水都不简单了„„

2、新闻还要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 “新近发生”,是说新闻发生的时间,表现在事实发生或被发现的时间上要新,而不是历史,一般来讲,新闻越新越好。

新闻还要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鲜事。记住,越是新鲜的事情,越是早一点告诉读者或是听众、观众、越能吸引他们。

下面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让大家判断一下哪个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鲜事,哪个不是?

1、天上正在下雨,并且还伴随着5级的风。

2、路上的车跑得飞快。

3、昨天我们班得了8面流动红旗。

4、我们学校正在铺塑胶跑道。

5、去年的这个月我家买了小汽车。现在,让我来看看你的回答是正确呢?

第1件事,虽然是正在下雨刮风,是正在发生的事,可是这不属于新鲜事啊; 第2件事,路上车跑得飞快,只要是没有超过标准时速数倍,也不属于新鲜事; 第3件事虽然是昨天发生得,但距今天并不遥远,也可以看作是新近发生得事情;

第4件事是正在发生的新鲜事,铺塑胶毕竟是从来没有的事,又是正在进行的工作,所以这是标准的新闻;

第5件事如果发生在最近,在一定的范围说应该算是新闻,在更大范围内就有算不了什么了。因为现在家庭买车的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正确答案:第3、第4件是,别的都不是。衡量和判断的标准:它们都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鲜事。

“新闻是事实”不是我们写作文,更不是自己随意编纂的故事,它必须是客观事实,而且不能都是鸡毛算皮,应该是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我们新闻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3、新近发生的事实并不一定是新闻,必须经过报道出来的才能称之为新闻,即“报道”,指选用恰当的新闻体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传播。

以上三个方面是构成新闻定义的基本内容,缺一则不能构成新闻。作为一名小记者,因为受到年龄和校园环境的限制,所以,报道的内容常常是发生在校园内的新闻,是大多数同学都关心的新闻,也有人管这们的新闻叫做校园新闻。

例如:北京××小学的小记者就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的问题专门采访了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爷爷。这一消息很快在《中国少年报》、《中国小记者报》和《北京教育报•小学生专刊》等多家新闻媒体上见报。在当时,这条消息是新近发生的,是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事;这条消息是事实,不是虚构的事情;而且,以新闻形式报道了出去。所以,符合新闻的条件,是一条新闻,而且是一条好新闻。

(二)、新闻的几种写作体裁

前面提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发生后,要选择恰当的新闻体裁加以报道。那么新闻体裁有哪些呢?如何选择这些新闻体裁呢?这些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里详细地向同学们介绍,在这里只简单地告诉大家,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来信来电、特写、综述、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

我们知道了新闻的定义和几种写作体裁,还要了解一条新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简单概括起来,新闻的要素就是五个W和一个H。即“什么时候”(when)、“哪里”(where)、“谁”(who)、“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这跟我们写记叙文的时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是一回事的。写新闻必须具备这六个基本要素,否则就不是完整的新闻。

三、学会播报身边新闻。

1、每天都在发生,生活中到处都是采访线索,只要我们小记者擦亮双眼,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很多现有的新闻。下面请同学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与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简单播报。但有个要求必须围绕今天学的新闻的定义及六个基本要素进行播报。

2、学生播报,集体纠正,教师指导。写 作 材 料

一、写作材料的来源

1、在读书中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章、积累写作技巧)

2、自己的生活经历。

3、诗句、名言、歌词、故事、童话、谚语、歇后语等

二、积累素材主要方法有三条:

1、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做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在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2、利用现在学生中普遍写随笔的有效方法,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反映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3、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我们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我们一面进行广泛的阅读,一面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

三、如何选材

1、选熟悉的材料

2、选真实的材料

3、选典型的材料

4、选新颖的材料

5、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课后跟踪训练

一、下面你认为是新闻的在括号里打“√”,并说说理由。

1、上学路上,我看到了一个老爷爷领着一只狗走过。()

2、昨晚的月亮格外亮。()

3、今天上午学校来了许多成人记者,来采访一个36岁还来补小学课程的阿姨。()

4、我爷爷小时候经常爬树。()

5、从昨天开始,我校学生课间可以喝上一碗热豆浆了。()

6、天上正在下雨,并且还伴随着5级的风。()

7、路上的车跑得飞快。()

8、昨天我们班得了8面流动红旗。()

9、我们学校正在铺塑胶跑道。()

10、去年的这个月我家买了小汽车。()

一、新闻采访时提问的三种方式

一般说来,提问可分为三种形式:开门见山、启发引导和激将法。

(一)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就是单刀直入地提出想要问的问题,直截了当的说明自己的要求。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外事人员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

(二)启发引导

不同的采访对象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遇上因口才、性格等原因采访时常卡壳时,记者可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侃侃而谈。它不从正面直接发问,而是从侧面或其他方面绕一下,然后再回到中心上来。这种形式适合三种不同的人,一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二是不习惯于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三是有特殊隐衷不便谈的采访对象。

(三)激将法

激将法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要你马上说出清楚不可的方法。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这个提问方式,在校庆采访中最好不用,因为一旦把握不住分寸,容易招来校友反感。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一)创建良好的氛围

气氛融洽的采访,对双方来说是一种乐趣。因此,和访谈对象沟通前,记者应当准备一些幽默开心的事情,问些你知道采访对象很喜欢谈的问题——提问时从对方的兴趣着手,能更快打开话匣子。另外,提问尽量适应采访对象的职业特征,不说外行话。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淑英有一次去采访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李健吾先生。李老却以“我这个人不求名,不要人宣传”的冷漠态度拒绝了她。尴尬中杨淑英猛想起李老是法国文学的研究专家,当时北京正举办的法国电影周里恰恰有部传记片《莫里哀》,她马上转变话题,向李老请教莫里哀的有关问题。李老的兴趣顿时来了,从而谈起了他的译注、工作等情况,在和谐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中,使采访圆满完成。

(二)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要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不同的被采访对象,事先想好有哪些问题要问,哪些问题必须问,哪些问题可问可不问,该如何问,事先设想好采访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好应对的预案。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以我为主。

有一定采访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你事先准备有多充分,到真正采访时,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出乎我们的意料。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善于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继续提问。有人说,好记者都是穷追不舍的人,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简洁、通俗、具体

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不宜长,宜通俗不要复杂艰涩。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结果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就此溜走。

提问要做到具体,有逻辑性。具体是指问题要“小”,有细节,可答复;逻辑性是指问题都要说到点子上,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在采访过程中,最忌说套话、空话、大话,问题切忌笼统、含糊、无思考价值。

小记者培训教材

多读课外书,多和陌生人交往,多写作文,开阔视野,了解社会„„”

当小记者应具备的条件

一、是非分明。小记者是做舆论宣传工作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该十分鲜明。在中小学生的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现象,小记者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大力提倡积极的东西。

二、知识丰富。小记者所写的新闻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报刊、听广播、看电视、收集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小记者对各方面知识不求专与深,但一定要了解,以免在写稿中出现知识性错误。

三、高度敏感。当今社会的信息很多,但这些信息不一定都能够构成新闻。小记者要能敏锐地发现其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及时发现那些重要的、新鲜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紧追不舍,这样,才能采写出有价值的新闻。如有位小记者采写的《小白露打赢了官司》,就是从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这一角度写出的新闻稿件。

四、吃苦耐劳。当小记者也是非常辛苦的,一分辛苦,才能有一分收获。因为好新闻不会自己送上门来,而需要小记者自己去挖掘。开封市参加采访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两位小记者,白天采访会议代表,晚上写稿至深夜,非常辛苦,但他们都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五、广交朋友。小记者要广交朋友,因为朋友越多,新闻窗口

就越多。这些朋友有你的同学、小伙伴,也有老师、家长,还有大记者。有许多新闻线索,朋友会及时、主动提供给你的,缺少朋友是当不好小记者的。

六、勤奋写作。面对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小记者写出的报道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由于写作基本功不一样所造成的。小记者要勤奋学习,坚持写作,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培训活动内容:

按照全国青少年小记者培训活动指定教材培训大纲,对小记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了解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办报及摄影的基本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小记者冬、夏令营活动;采访科学家、名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与各界成功人士对话;走进军营;征文、演讲、摄影、小主持等比赛。培训活动目的:

1、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和创业精神;

2、培养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

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5、培养孩子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6、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能力;

7、培养孩子策划、组织能力和责任感;

8、培养孩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

培训活动方式:

1、以金水杉、阳光社为阵地指导学生采访、写作、编辑、办报、摄影等;

2、学生集中培训,在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教学,组织学生开展采访活动。

3、组织优秀小记者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

4、每个小记者按培训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学习。

04-11-19

与人的交往

与人初次结识,你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你必须把握好你的言谈举止。

一、平等与尊重

在美国,工作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例如,为开车的司机JIM有咨询方面的硕士学位,一个教师助理是市长助理,校长秘书还到餐馆里端盘子,他们都并不认为有

失面子。在美国,人与人之间是非常平等的。03年12月16日晚上,学校校董请来自中国的学生到他家作客,校董和他的夫人非常友好、客气,平易近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了美国人与人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二、表达与倾听

你去拜见某人,又不知他是否会理睬你,你可以对他讲第一句话:“很抱歉来打搅你!”或“我想占用你的一点时间,行么?”对方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倾听你的谈话,尊重你的意见。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

与人交谈时尽可能地推销自己。当别人想要与您建立关系时,他们常常会问你是做什么的。如果你的回答平淡似水,比如只是一句“我是一位电脑公司的一名职员”,你就失去了一个与对方交流的机会。比较得体的回答是:“我在一家电脑公司负责软件的开发工作,主要开发一些简单实用的软件程序。平时闲暇时,经常打打乒乓球、羽毛球,并且热爱写作。”在短短的几秒钟的时间里,你不仅使你的回答增添了色彩,也为对方提供了几个话题,说不定其中就有对方感兴趣的。

在社交活动中,如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作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如:“我是李海星,是新兴文化公司经理,我和您一样也是个球迷

你非常活跃,喜欢表现自我,有时会显得说的太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关注他人,因此在沟通时应当少说并且要学会倾听,多考虑别人的兴趣与需要,这样你才会更受欢迎。

聆听别人讲话,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时还要辅以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不少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人际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聆听技巧:

1.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2.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

3.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4.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

5.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配合对方的语气表述自己的意见。

6.不离开对方所讲的话题,但可通过巧妙的应答,把对方讲话的内容引向所需的方向和层次。

三、主动与真诚

根据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自己感兴趣的。因此,要想赢得别人,与别人友好相处,就应做交往的始幼者,处于主动地位。增强与人交往 的自信心。态度与行为。

多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因为重要的场合可能会同时汇聚了自己的不少朋友,利用这个机会您可以进一步加深一些印象,同时可能还会认识不少新朋友。

四、理解与宽容

好出风头”、“好表现”,这是最常见的非议。当别人不理解时正确的态度是:”理解万岁",先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这是从我做起的第一步。具体而言,遵循如下次序来解决问题:

一.承认别人不理解的现实。

二.尊重别人的不理解,认为它总有一定合理性。

三.尽可能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

四.采取让别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其理解。

五、态度与行为

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你不要过于谦卑,不要总以为只有谦虚才会给人好感,过分谦虚既会叫人感到别扭,也会不知不觉地让自己置于卑下的地位。

人际交往的绊脚石:人与人交往,并非处处是坦途。有时候,你会被你亲手搁置的“石头”所绊倒。一个人,要想赢得人际关系的绿色环境,就应时时处处反省自己,摒弃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从而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心胸狭隘——让你郁郁寡欢 目中无人——随时会跌倒 轻信他人——让你懊悔不已

眉毛能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如舒展眉毛,表示愉快;紧锁眉头,表示遇到麻烦或表示反对;眉梢上扬,表示疑惑、询问;眉尖上耸,表示惊讶;竖起眉毛,表示生气。

眼睛是人体传递信息最有效的器官。在社交场合交谈时,目光正视对方的两眼与嘴部的三角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凝视的时间不能超过4、5秒,因为长时间凝视对方,会让对方感到紧张、难堪。如果面对熟人朋友、同事,可以用从容的眼光来表达问候,征求意见,这时目光可以多停留一些时间,切忌迅速移开,不要给人留下冷漠、傲慢的印象。

嘴巴可以表达生动多变的感情。如紧闭双唇,嘴角微微后缩,表示严肃或专心致志;嘴巴张开成O形,表示惊讶;噘起双唇,表示不高兴;撇撇嘴,表示轻蔑或讨厌;咂咂嘴,表示赞叹或惋惜。

人们交往时,手势是语言的最好辅助,如翘起拇指或鼓掌表示钦佩、赞扬;连连摆手表示反对;握紧拳头表示愤怒、焦急;招手叫人过来,挥手表示再见或叫人走开;搔头表示困惑,用力挥手或拍额头表示恍然大悟。

篇3:小记者培训自编教材

虽然近年来陆续出版了针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各种教材, 在实用性及先进性上较以前的教材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但现在有关高职高专的教材版本非常多, 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交叉、过难, 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无法服务于学生将来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教材缺乏灵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多数版本的教材以普通教材的情景对话等为主要内容, 偏重语言知识、重视语法规则以及其功能的学习, 单项选择、句型操练、英汉翻译等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类型的练习没有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学生掌握的只是专业英语的相关专业术语, 缺少实际的情景模拟训练、现场教学设计等, 很难掌握从事所学专业活动的英语技能。而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图书批发商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而参与自编教材的教师还要负责教材的推销, 因此, 衍生出教材内容上的许多问题。

目前, 由于生源质量的影响以及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输送到各个行业、企业, 所以对专业英语教材的开发和改革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而实际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高职毕业生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而且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这是各个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 也是提高我国专业教学水平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因此专业英语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势在必行。

从实际情况来看, 各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生源情况不同, 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需求也不同, 所以使用全国统编专业英语教材的可行性很小;新专业的发展又很快, 统编教材显然赶不上要求, 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各院校应采用自己专业教师针对本院校专业特点所编写的英语教材。这是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开发的若干意见》基本精神的。

基于以上原因, 应该给高职英语教师权限, 设计、开发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专业英语教材。笔者认为专业英语教材的开发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 因此, 无论是选择教材还是自编教材应该是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 能够进行日常简单的书面和口语交流、简单应用文的书写、能借助词典读懂、翻译相关专业操作指南和说明书等资料, 所以, 只要能应用于实际交流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用英语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衡量、要求高职学生。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材内容

自编教材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因为一套新颖、适用的教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问题。首先,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 也有来自技校、职业中专的学生等, 进校时绝大部分成绩普遍较低。就拿我院2010级1 620名学生来说, 高考英语单科上及格线的是63人, 最高分107分, 大部分学生的分数是60到70之间, 40分以下占175人, 最低分只有13分。其次, 高职英语教材涉及大量的专业专用词汇, 学生学习、记忆比较困难。因此更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选择教材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专业英语教材难度太大, 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实际, 专业词汇量大, 模块过多、内容复杂, 缺乏实用性, 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这样一来教和学都很困难。

三、根据实用、有趣的原则确定教材内容

自编教材要突出“实用性”与“趣味性”。自编教材的编写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编写时除了应注意以上谈到的两点之外, 还应该参照国家考核专业人员的专业英语能力考试考核标准, 其大纲中详细阐述了考核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在开发教材中可以参照其相关标准, 这些对于自编教材实用性的突出无疑是很好的指导。此外, 自编教材还应该根据各院校的特点, 针对教材内容, 配以相应的音频、视频材料或动画材料,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通过电子图像、专业教学录像、网络视频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掌握所学内容。学生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实训现场面对实物学习英语。

四、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开发无纸化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很多, 因此, 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因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情况, 这样所编写的教材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有动力。在此方面,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各院校的教学条件直接运用教学媒体编写无纸化教材。充分考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带来的强大教学功能, 在知识系统结构的展示方面, 让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 能够直观地设定教学情境、氛围, 展示出教学任务的全过程, 这是其他方式所不能取代的。同时还应该根据高职教育所提倡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设计教材结构, 比如在对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多媒体教材设计中, 教材的内容可以有生产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设备的英文说明书, 机器设备的英文操作指南等等。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机加工设备的使用全过程, 并配以英文解说, 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框架, 然后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的中英文说明等对照操作、实践、整理所学内容,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最后由老师再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纳、总结, 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确定教材内容

高职生的就业目标非常明确, 因此, 教材选择内容要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有动力。在编写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 确定教材内容。要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得教学内容及时反映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

应该成立教材开发、编写指导委员会, 逐步实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换, 即由英语专业教师开发、编写教材转向由行业协会、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专家共同来开发、编写专业英语教材, 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开发机制。同时, 教材开发、编写指导委员会要建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客观的评价, 确保教材质量;还要对教材质量跟踪、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并根据市场的变化, 不断充实、调整、完善教材内容。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师应该经常深入用工第一线进行培训、实践和锻炼, 不断熟悉新设备, 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问题, 富有前瞻性的更新教材内容。有人指出, 职业学校的老师应该是双手沾满油的,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 教材开发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就必须处理好教材问题。在教材开发问题上,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给教师自编教材的权限, 根据教材编写原则, 打破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评价方式的条条框框,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 创新编写思路, 以各个专业实际工作流程为线索,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运用实际鲜活的案例, 就可以设计开发出符合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理论、能适应高职学生的需求、兴趣与实际水平、能激活教师思维、调动其教学积极性的教材、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社会造就更多的具有较强专业英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0研修报告汇编 (上) [Z].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2010:446-449.

篇4:小记者培训自编教材

引进原版教材与本土自编教材存在明显差异

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原版教材与本土自编教材存在明显差异,也使得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教材编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 教学理念的不同,致使编制教材的主导思想不同

西方大学教育如今颇为盛行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在美国,探究如何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营造轻松且丰富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被认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则以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作为教学目的,强调把学生的个人经验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提倡一种自由、负责的学习精神。

这两个主流教育理念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强调了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注重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引进的原版英语教材大多是在这两种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编制的,教学活动的安排也是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展开,让学生们在学会分工协作的同时享受知识的熏陶。这种结合了传统讲授与小组活动的教学方式,旨在传输富有探究性与激励性的大量教学信息,学生的整体成绩评估也以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平均表现为主要参考对象。而这种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上的原版英语教材,在培养学生如何提高高效解决问题、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却对英语最为基本的听说读写等方面没有提出一定要求,为学生对词汇语法的理解增加了一定难度。

继2007年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之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就确定为:对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地交际。尽管如此,我国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大多教师心中占有根深蒂固的位置,所以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善与颠覆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于本土自编英语教材则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基本编制原则。其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常是作为重点学习内容的词汇与语法,而原本应该让学生勤加练习的听力与口语训练则往往因为教师授课时间的限制而得不到保障,分别被置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流于形式。

2. 教学目标的不同,致使教学侧重点的不同

原版英语教材大多以提高学生在英语方面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为教学目标。其编写的教材无不以“交际式”教学为基础,体现出浓厚的交互活动的特征。由我国外研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剑桥国际英语教程》自面世以来不仅在国际上好评如潮,也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原版英语教材之一。该教材的教学目标就是基于交际法的典型,其阅读材料不仅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比之传统的英语教材,该教材虽然在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方面作用不大,但学生语言内化效率的提高仍是其一大亮点。它的一个单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大部分又包含有五六个小章节,涵盖了英语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单词语法,还是听力口语、写作阅读,该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为核心的——语言环境的设置与适合特定环境的词汇语法相搭配,更是将“交际式”教学的魅力诠释得淋漓尽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当下我国英语课程的教学又面临新的形势。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突出强调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本土英语教材也相继面世。诸如《新编大学英语》(第2 版)等就是一批在借鉴原版英语教材“交际式”教学基础上编制的。大学英语的“交际式”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核心是以英语为载体的交际活动。尽管现在我国的本土自编英语教材同引进的原版英语教材在对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方面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但由于我国长期采用以词汇语法教学为重点的传统结构式英语教材,使得短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以“交际式”教学为基础的本土自编英语教材、推广具有一定革新意义的“任务型教学法”收效甚微。

3. 文化背景的不同,致使选择和设定的阅读材料的文化不同

原版引进英语教材在编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选取、设定文章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西方特色。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的重视和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反映西方文化的原版英语教材大都充斥着对个人主义的宣扬,其中难免充斥着人情冷漠。其强调自由主义的同时,物欲横流的功利主义思想无疑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原版英语教材超过百分之五十的阅读材料都以反映英美文化为主,而反映其他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阅读材料则很少见,至于对东方文化的宣扬则微乎其微。其单一的欧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多元文化的缺失,这也是与我国英语教学课程的要求所相违背的。

对学生素质与文化的全面培养与发展是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突出强调的。英语教学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学生对国际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也是教师必须注重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国际文化的掌握情况的强调并不等于仅仅了解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引进的原版英语教材恰恰只是对部分欧美文化的宣扬,这是不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过程中对多元的文化的合理配置,就是要在传播英美国家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非英语国家文化的熏陶。而英语教材正是向学生认知外部世界、了解国际多元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当下普遍采用的本土自编大学英语教材《综合教程》和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两套教材中,有1.56%和4.1%的阅读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文化,而英语国家文化在其中的比重则分别为1.56%和8.3%。尽管当下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介绍英美文化的阅读材料仍处于主体地位,但对非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力度也在教材中逐渐加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国际多元文化的理解,更推动了对学生全方位人格的塑造与完善。

对我国英语教材的出版建议

原版英语教材不仅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具有高度的时效性,而且对相关英语知识的精确度与纯正度的把握要远远超过本土自编英语教材。同时,原版英语教材的编者大多具有丰富的教材编制经验,将他们所编写的英语教材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中,除了有利于学生的课堂交流与英语技能掌握外,也有利于学生吸收英美国家的优秀文化,了解欧美强国的历史发展背景,关注最新的国际时事与科研成果。然而,原版英语教材难免会在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文化背景等方面与我国文化价值观有所冲突,所以不加改进地将其直接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非常不合适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掌握英语学习技巧,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应该充分重视英语教学实践的复杂性,要注意将引进的原版英语教材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使原版英语教材本土化,从而取长补短,推动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另外,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对原版英语教材先进教学模式的采用和对教学内容文化多元化的设置则是英语教材本土化过程中需注重的原则之一。近年来,由于大学高等院校与出版机构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对部分原版英语教材的本土化改编,并将其作为教科书推广到了大学英语课堂中去。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与Thomson Learning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经济学等专业的原版改编教材是典型代表之一。其改编的教材不仅保持了其原版语言的纯正性,更创造性地编排了学生乐于接受的结构体系,在运用到我国的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篇5:自编教材《擦皮鞋》教案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劳动吗?在家会帮爸爸妈妈干什么呢?(学生涌跃回答,老师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种本领--擦皮鞋。(教师板书)

二、简介擦鞋工具

师:擦皮鞋需要哪些工具呢?

生回答后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出示工具:鞋油-(棕色、黑色、多功能)鞋刷 抹布 废牙刷

师:工具准备好了,那怎么擦皮鞋呢?让我们从小品《擦皮鞋》中去发现擦皮鞋的秘诀吧!

三、欣赏小品《擦皮鞋》

四、学生归纳擦鞋方法:擦浮土-去泥-上鞋油-抛光

五、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六、学生分组擦鞋,教师指导。(播放音乐)

七、评一评:请小品《擦皮鞋》的演员黄河评出结果

第一组:95 第二组:96 第三组:100 第四组:93

师:请问你价的标准是什么?

黄河:我评价有三个标准,一是看是否选对鞋油。二是看皮鞋的光亮程度。三是看皮鞋表面是否有泥土、鞋油残留,这一点可以用餐巾纸试擦。

(这时有几组学生不服气要求再比)

师:你们愿不愿意再比一次?

生:比就比,谁怕谁.....师:很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可是没有皮鞋呀,怎么办?(教师思索)要不这样,今天不是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吗?我们就就地取材,每组派一代表去选材,选好之后每组合作完成。

(学生积极性性很高,纷纷行动)大约四分钟后......师:这次我请的评委是--你们拿了谁的鞋谁就是评委,让我们来听听他的 评价--

听课老师评价并打分

第一组:90 第二组:88

第三组:87 第四组:91

八、谈一谈擦皮鞋的感受

生1:我觉得干这活很轻松.......生2:我觉得干这活又脏又丢面子,我以后绝对不会干这活...........九、小结: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有的说得很对,有的没有认识到不管是哪一个行业,都没有贵贱之分,在擦皮鞋这个行业里也有一批人才。(教师讲郭兆兴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课前有没有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呢?

十、学生汇报,展示图片

生5:......生6:......生7:......生8:......十、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高兴吗?(高兴)为什么?(因为我又学到一种本领)老师也很高兴,不仅仅是因为你们学到新的本领,还因为我们共度了这快乐的四十分钟,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能利用课余时间为父母擦擦皮鞋、干干家务,或许能给他们一些安慰,愿不愿意?(愿意)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附: 板书设计

擦皮鞋

(工作无贵贱)工具: 鞋油 鞋刷 抹布 废牙刷

篇6:自编教材美术教案《彩色的姓名》

自编教材《彩色的姓名》

姓 名 钟朝霞

学校名称 佛山市伦教荔村小学 联系地址 佛山市伦教街道荔村小学

自编教材《彩色的姓名》案例

荔村小学

钟朝霞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生

学科:美术

2、课时:一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各种色彩的画纸、色彩笔

二、教学课题:

1、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培养学生美学意识,提高审美素养和基本素质

3、摸索学生绘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

三、教材分析:

形象与色彩是构成绘画语言的两大要素。因此,教材选用顺应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学生接受,并能帮助他们提高绘画知识能力的知识点以及学生感兴起的内容。教材结构如下:

1、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要素,去创造自已的图象符号表达他们的心绪和感受。

2、启发学生潜在的美感意总值,传授美感规律,进行美感的视觉表达。美感规律包括:主次、节奏、疏密、秩序、对比、和谐等的运用与表现。课例:《彩色的姓名》

适用学生:一至四年级学生

儿童经验:

1一年级以上的学生大多会写自已的姓名,对色彩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生用线条、色彩进行平面组合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用自已的姓名来组合成一幅画,那肯定是一种亲切的体验。

3、学生对米罗这样的艺术大师的了解不会太多,在生活中他的画是否见过,却没有详尽的了解,更不会把自已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评)教学策略: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对“体验与发现”“实践与创造”“欣赏与评议”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要适应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体验写彩色姓名的乐趣,发现色块的美。实践与创造:用姓名结构表现平面空间的美。

欣赏与评议:发现篆书和米罗大师的的线条色彩与自已作品的相似之地方。教学重点:

1、学生能掌握姓名的写法,并能写出有创意的姓名

2、用自已喜欢的色彩、创造的图象符号表达自已的心绪和感受。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学生示范作业

2、学生准备的色彩纸、色彩笔

四、教学方法(指引)

我首先作自我介绍的方法导入,同时出示钟字;欣赏由钟字变成的各种范画,让学生觉得姓名也能变成一幅画,激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写法指导上,我用了范品的演示、对比讲解的方法,告诉学生,姓名画在构图、笔画上的区别,描绘作品时可以用自已的姓也可以用自已姓名中的一个字,要把姓名的直线条或曲线延伸封闭组合成新的画面,但不要改变字原来的结构,用举一反三的方法鼓励学生写出哪些更有创意的姓名,而篆书的欣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写出更有特色创意的姓名;画法指导上,用对比的方法,对比没上色和有色彩的姓名哪个美?米罗的画只要选择一些与课堂内容较接近的,简单介绍欣赏其作品特点,使学生在添加图案符号时更大胆。

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范作,但不能太多,不能给他们约束,以免抑制他们的个性。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引入:

教师作自我介绍的方法导入,同时出示钟字;说告诉学生今天钟老师要把自已的姓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你们想不想看看画出来的?这种提问可以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有神秘感。怎么自已的姓也可以变成一幅画?

二、欣赏

欣赏由钟字变成的各种范画,先引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三、写法指导

1、出示二个钟字,比较两个字在构图上有什么不同?告诉学生写姓名的第一步必须把字的笔画尽可能撑到纸的边缘,并把字的笔画进行连接封闭起来。再

出不二个钟字,2、比较分析二个字在笔画上有何区别?告诉学生,写好姓名画,还可以在笔画上有创意,但必须都是要把字的笔画连接封闭。

3、举一反三,问问学生你还能写出哪些更有创意的姓名来?并请同学上台来写写自已的姓名,请同学们来评评,写的要求对不对,有没有创意。

4、欣赏篆书作品。篆书的欣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写出更有特色创意的姓名。

篆书欣赏一 篆书欣赏二

四、画法指导:

1、对比没上色和有色彩的姓名,看看哪个美?告诉学生,笔画封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涂色块,空白大点的格子里还可以添加些自已喜爱的图案符号。

2、欣赏米罗的作品,并简单介绍大师。欣赏并简单介绍几个米罗作品的特点,使学生在添加图案符号时更大胆。

米罗大师作品欣赏一 米罗大师作品欣赏二 米罗大师作品欣赏三

五、学生表现:

作业要求:

1、描绘作品时可以用自已的姓也可以用自已姓名中的一个字,要把姓名的直线条或曲线延伸封闭组合成新的画面,但不要改变字原来的结构。

2、尽量把名字写得大一些,能撑到纸边更好,构图饱满。

3、平面涂色时,运笔线条要短而有力,能使色彩涂得均匀,最好先涂四周后涂中间。

六、学习评价

1、学生自评:自述“我的感觉”

2、学生互评:“我去发现”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特点。

3、教师总结:小结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评价闪光点。

七、课外拓宽:

鼓励学生课外运用其它手法进行作业设计。例如:可以用透明胶带贴出自已的姓名,然后用蜡笔、油画棒涂色,待涂好后,就把胶带纸慢慢揭掉,二是就成了一定宽度的白色线条,揭胶带纸的时候,容易撕坏画面,要慢慢揭。如果不把胶带纸揭掉,就不会形毛边。再例如:还可以用蜡笔写出姓名,然后用水笔或棉棒蘸水色在图画纸上大胆蘸色,利用蜡笔与水的不相溶性,一幅漂亮的姓名画就创作出来了。

教学反思:

课题《彩色的姓名》最早是《彩色的名字》,写自已的名字,在五六年级上。但,名字有二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节课时间下来学生根本画不完,后改成了二个课时,学生作业就很从容了,而且,作业效果都不错。《彩色的姓名》是从《彩色的名字》引申出来的,写自已姓名中的一个字,这样,作业的难度大大的降低了,由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上。

从课题内容来说,是能引起学生较大兴趣并具有亲切感,适合各种层次的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是字的连接封闭,写得饱满,我用了范品的演示、对比讲解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写、发现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但我在学生作业时还发现了几个学生没有掌握好写法,如果改用电脑课件演示或许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色彩上,借用大师的作品能很好引导学生发现和自已的作业有相似的地方,但我在引导上过于粗略,学生的作业虽然效果都很好,但发现会联系的比较少;作业前还得进一步强调涂色须均匀,因为有的学生为了快点完成作业,画面上涂色比较马老虎;作业纸张不大并设计成各种有趣的形状,这本身就足以激起学生大胆去尝试写法和画法的心理,班上不管是优生还是平时对绘画没信心的同学,都很有兴趣也比较自信的画出了自已的作业;给学生作业展示的位置并不多,一种形状的作业张贴只有三个左右的位置,而且要“对号入座”、更激发了学生踊跃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很专注的画自已的姓名,为了能有自已作业展示的位置,他们神情紧张而又兴奋,涂完最后一笔就迫不及待地高高举起手要来讲台上展示他们的“杰作”,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在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个环节中,大部分同学都很踊跃的发表了自已的观点感受,能表述出自已对别人画得好的地方表示欣赏,对自已画得满意的地方也能自豪地肯定,用词准确,发挥自已的语言想像能力;作业展示板上,如果编上号码,会让学生更方便指着号码来评价展示板上的作业;在姓名的写法上,有的学生作业时,还是没有封闭笔画线条,也有的同学没有把姓名撑到纸的边缘做到老师要求的饱满,这里,重新考虑用课件来演示写姓名的笔画连接、封闭,饱满,可能学生会更明白写法的要求。因为是绘画课,在学生作业时,可以考虑播放点轻柔的音乐,可以调节活跃下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更轻松地画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记者培训自编教材】相关文章:

小记者培训教材05-28

校园小记者培训方案05-03

小记者培训计划08-21

小记者培训之通讯稿07-22

小记者培训心得体会总结04-16

小记者培训材料教学设计版07-04

竞选小记者05-23

小记者教案04-18

小记者感悟05-19

小记者手册08-12

上一篇:月度会议的总结和分析下一篇:南开大学新生入学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