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2024-08-18

青岛啤酒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精选8篇)

篇1:青岛啤酒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

供应链管理论文 青岛啤酒

青啤的品牌历史悠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较大,可是“帆很大,船很小”。迅速扩张中出现了些问题:车坏了,货拉错地点了,延迟送货,没有足够的车。明明没有货物了,还要签条子发货。不知道仓库里还有没有货。仓库陈旧、设备设施非常落后。不仅总部有仓库,各个分公司也有仓库。高居不下的库存成本占压了相当大的流动资金。有时局部仓库爆满,局部仓库空闲的问题,同时没有办法完全实现先进先出,这样使一部分啤酒储存期过长,新鲜度下降甚至变质的情况自然会出现.中国的啤酒市场有以下特点:啤酒易腐产品保质期短,储存条件要求高,也不易多次搬运.1进口品牌占领高端市场,国内啤酒主要覆盖中低端市场。青岛利润值偏低,收入依靠着庞大的啤酒消费群体所带来的市场占有率。2对酒新鲜度的要求很高,啤酒的配送必须满足消费者对物流提前期的要求。3中国的啤酒市场在生产基地的地理位置和终端零售网络的布局方面都存在着高度区域性和高度离散性的特点,道路设施和物流装备对啤酒的配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该企业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1:混乱的运输,延误造成的“保鲜”之痛.随着啤酒市场的逐渐扩大,在青啤想发力的时候,混乱的物流网络成了瓶颈。新鲜是啤酒品牌的竞争利器,过期酒使品牌忠诚度绝对会大打折扣。运输的灰色收入比较多, 司机出去好几天拉别的客户。车坏了,然后过了几天,运货的车辆才迟迟归来

2:高库存量带来资金的浪费。青啤在运输上的混乱,带来了蹿货、损耗过多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对市场终端的管控也力不从心。这样的结果造成对销售计划的预估极其不准确,使安全库存数据的可信度几乎为零。3:长鞭效应带来的问题.青啤的供应链上游比较简单,但是向后就越发复杂,消费终端的多元化决定了分销网络的复杂。啤酒可以在酒吧、餐厅终端消费,也可以家庭购买消费。啤酒的销售实际不是终端为王,而是渠道为王,所以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决定了渠道组织被不断放大。供应链上增加的需求变动导致了生产计划的扩大和过量的库存投资,增加了资金投入,降低了资金的利用价值。因为缺货而引起收入减少,降低了顾客水平,运输低效,误导生产排程,使青岛啤酒的“新鲜度战略”无法实施。4:储存设备的管理不当。.青岛啤酒不仅在总部有仓库,各个分公司也有仓库。由于储存设备的陈旧和管理不当,而啤酒对储存的要求有很高,因此居高不下的库存成本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

5:人为管理,没有实现信息化。由于采取的是人为管理,在供应链方便出错率极高,而且无法保证执行基本的先进先出原则。

6:市场促销费用的失控,使不少企业每年的损失难以计数。不仅内耗严重,对市场终端的监控也力不从心.促销费用主要通过渠道商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买一赠

一、开瓶有奖有一半的促销费用都在渠道上被漏掉了.7:组织结构顽固的、坚硬的。它按职能分派责任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控制、增加利润输出,把输出作为组织、计划、控制的基础。a:如果单个职能靠预算系统激励“优化”费用,那么这是以增加整个系统库存为代价的。类似于缓冲器的库存将存在于整个供应链中。这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和流动资金紧张,还隐藏了最终需求的可见度。b:因为与跨职能领域物流相关的费用是很难估量的,不同产品混合的真正费用是很难揭露的。而传统组织处于高水平的聚积状态,一般只在职能基础上辩别费用。c:满足顾客需求始于在途供应,通过制造或装配得以持续,通过分配方式到达顾客。低效导致了竞争关系的效力损失,由于低效过程的增加,即职能间边界管理的增加,导致了从订购到配送循环的差异。

8、贸易协作问题。在现有企业内部,每个人都习惯于关注系统中单一组件的效率,而没有人去考虑整体效益。运输部门追求低运输费用,采购部门愿意增加订购量以减少单价,销售部门希望高库存以减少缺货损失。这些部门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常发生冲突。在企业之间,各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共享信息,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

<2>供应链整合操作

1跨企业战略协同管理,从供应商到终端用户之间的流程进行集成。

目前市场竞争实际上是这个链和那个链的竞争,而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

青啤几年来一直在探索基于外部资源一体化的道路。虽然没有并购,但是现在通过业务标准的统一实现了并购没有达到的目标。从而为客户和其他所有流程参与者增值。明确什么时候发货? 哪些订单可能被延误? 为什么造成这种延误? 安全库存要补充至多少? 进度安排下一步还存在什么问题? 现在能够执行的最佳的进度计划是什么? 协同业务标准管理.这是基于管理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最强调的是对外部伙伴的管理,这个管理是基于一套标准化工作流程的。基于管理的供应链,实际上就是经销商、供应商、分销商之间按照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来进行交互的业务操作。比如以前做计划,虽然企业自有ERP系统,但那是计划不是协同计划。做供应链计划不应是企业闭门造车,而是企业与分销商、批发商共同按供应链规则做计划。供应链计划可以做到缩短计划的时间,提高计划的准确,在成本控制、客户快速响应等方面创造新价值。

采用外包方式实现跨企业供应链平台。平台涉及的应用主体多,地域范围广,环境复杂,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较大,成本相对较高。于是青啤采取外包的方式。青啤面向全国进行销售物流规划方案的招标,最终,招商局下属的物流集团胜出,与青啤同征战场。这是基于技术的供应链管理。做系统是在做管理工程,任何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固化了的知识,对最佳业务实践实现一般化,企业需要一个系统来获得一般通用的知识。青啤选择了上海国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SCM管理平台所提供的外包租用模式实现供应链管理。4:区域事业部制.事业部是一个真正的利润中心,青啤在各个地方设立事业部,统一管理区域内的生产销售,事业部只接受集团的利润考核。

5:加强对市场终端的掌控.青岛啤酒的各个分公司不仅要做市场管理与拓展,还要负责所在范围内的物流运作。这样就可以将企业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市场终端,而销售人员对市场终端的情况也能够及时掌控。

6:优化仓库结构.先设立CDC,然后设立RDC和FDC,一改以前仓库分散且混乱的局面.这样,青啤从原有的总部和分公司都有仓库的情况,变成了由中央分发中心至区域物流中心,再到直供商,形成了“中央仓-区域仓-客户”的配送网络体系,对原来的仓库重新整合。地理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销厂家分布,以充分满足客户需要,并降低经营成本。DC方面的选择则是考虑了供应和销售厂家的合理布局,能快速准确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加强企业与供应和销售厂家的沟通与协作,降低运输及储存费用。

7:信息化管理.库存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提供商品的移仓、盘点、报警和存量管理功能,并为货主提供各种分析统计报表,例如有进出存报表、库存异常表、商品进出明细查询、货卡查询和跟踪等等。青啤不是以信息技术项目招标这样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式去对待SCM的建设,而是从以上7个层面解决了青啤由增长模式走向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使董事长到区域事业部老总都积极参与、关注供应链管理。管理思想统一了,技术实现就不再是什么难题

<3>操作效果

在一系列的整合后,青啤的每年过千万元亏损的车队转变成一个高效诚信的运输企业。运送成本来由0.4元/公里降到了0.29元/公里,每个月下降了100万元。在青啤运往外地的速度上,也比以往提高了30%以上。

a计划:提高了计划的准确、科学,及时准确反映了市场的真实需求,计划流转时间为3天,可以得到更稳定的交期;b库存:加强了临期过期产品,减少过期损失,加强了产品的多样化管理;提高了库存周转率;可进行批次管理,提高对产品窜货控制力度;c费用:实现从总部到客户全程透明化费用管理,提高了费用投入的准确率和费用兑现的灵活;d台帐:从以前几个月对一次帐优化到可以实时对帐;一次对帐时间由以前至少2天缩短到2分钟。e顾客可以得到更周到的服务;更优质的产品;减少因为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客户抱怨和因此产生的损失;<4>还有什么地方不足?应该进一步优化什么地方?

1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工具落后。此外,大多数企业还在单独作战,很少有企业能够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集成起来,信息共享问题严重,整个供应链缺乏共享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通过利益引导,激励信息共享。要解决信息共享不够的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利益的引导去激励代理方的行为。企业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a:价格激励。例如在供应商和制造商实现信息共享的初期,可以采取价格激励,促使供应商加入信息共享中。这实际上为供应商在增加信息共享的成本同时,提供了一定的价格补贴。b:减少零售商的提前期。在与零售商的信息共享时,除了采用价格折扣等优惠策略外,还可以采用减少零售提前期的措施。虽然零售商提前期的减少会导致零售商库存水平的下降,也会影响制造商的库存费用和缺货损失费用,但就供应链整体来看有利于降低整体的平均库存水平,也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提高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准确性,实现两者的双赢。2人才问题。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国内企业界人士对此知之尚浅,更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以保证在供应链某个环节发生故障时,他们能统观全局,给予合理的解决。3改革组织结构.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调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的最优效率,必须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组织重构和业务流程重组。精心挑选出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其优势的核心业务,将那些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交由供应链中的其他合作企业去完成。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建立后勤组织。后勤管理过程使产品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的连接,与配送需求计划的连接成为必要。4:创建顾客订购管理系统,提高顾客订购管理过程。删除无价值增加的环节,建立订购履行小组5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绿色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增加产品市场份额,全面改善或美化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使企业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直接降低成本。同时又减少了环境治理费用。

篇2:青岛啤酒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2007-06-04uns56.com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啤酒工业供应链管理的加强对于提升啤酒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保持旺盛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四强之一的大型啤酒企业集团,金星啤酒通过建立科学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全面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日益加剧的国际化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强载体建设

金星啤酒集团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有两个:

1.计算机信息系统

金星啤酒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企业内部网, 也称局域网(Intranet),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营销、库存等所有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金星啤酒集团于2003年底一期工程投资460多万元建设了企业内部局域网,并在全国14家子公司全部开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实现了全集团内部财务、营销、原料和成品库存数据的实时查询、交流与共享。

其二是运用企业外部网(一般使用Internet),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起快速沟通、迅速解决问题的网络体系,包括定单体系、管理体系、库存查询等。通过Internet金星集团实现了与原料供应商、大型经销商的电子商务、库存数量、需求计划的实时查询和传达。并计划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一级经销商的电子商务应用率90%。

2.物流配送中心

早在2000年金星啤酒集团就建立了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到2004年底金星啤酒集团各子公司均实现了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除公司自备车辆、客户自提车辆外,集团还与当地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实现产品和原料的24小时即时配送。为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金星啤酒集团还投入巨资建设了铁路专用线,负责大麦、大米、酒花、煤炭等原材料以及麦芽、瓶子、商标等物资的运输。同时集团还重视信息流管理,重视物流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二、加强原材料、设备供应商的管理

原材料、设备供应商是供应链的第一链,他们的整体素质、与企业的关系紧密度直接决定了所供应的原材料和设备的品质和效率,也决定了金星啤酒的品质和供应市场的效率。尤其在啤酒的销售旺季,加强原材料、设备供应商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金星啤酒集团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供应商的质量评估

金星啤酒集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评估体系,每一季度都要对所有供应商从诚信度、产品质量、合同执行、物流效率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估,不合格的供应商随时被淘汰。目前生产金星啤酒所用的大麦、大米全部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效地保证的原材料品质。

2.实现阳光采购,开展公平竞争

金星啤酒集团对大宗原材料如大麦、大米、酒花、煤、大型设备均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给供应商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确保采购的阳光化,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原料品质。

3.加强原材料入库检验

原材料入库检验关是原材料入库前检验的最后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金星啤酒集团对原材料入库检验标准非常严格,比如要求大米供应商供应的大米从稻子脱壳到成品米入库时间不能超过一周。集团采用非常先进的电子仪器对所有入库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抽样检测,一旦发现问题,整批货物将被全部退回,如果累计发生两次这样的退货事件,供应商将取消供货资格。为了确保与金星啤酒的长期合作,供应商都严格地按金星啤酒的质量标准收购和生产大米,而且自备仪器进行供货前检测,确保批批原料质量保障。

4.重视合同执行,维护企业诚信

“诚信经营,顾客至上”是金星啤酒集团的企业经营理念。“经销商、消费者是我们的顾客,供应商同样是我们的顾客,我们只有对供应商也坚持诚信至上的原则,才能保证供应商的诚信和品质的保证”。这是金星啤酒集团采购部的员工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按合同办事,按合同标准验收产品,按合同规定期限支付贷款,长期以来金星啤酒集团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了诚信合作的良好关系,实现了战略的双赢。

三、加强分销渠道体系管理与创新

高效的分销渠道体系是提高产品分销效率,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的必要前提,也是金星啤酒集团加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提高经销商素质,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金星啤酒集团对地级以上一级经销商加强宣传和专业素质培训,通过公司内部网络体系实现分销商下级渠道档案管理,对各级渠道当日销售量、回款额、库存量等的实时查询和管理以及分销商对产品供求计划进行及时上报。

2.渠道体系创新:提高渠道物流效率

集团通过加强渠道体系创新和整合,实现了渠道扁平化和高效化。

(1)传统渠道的变革:金星啤酒集团通过加强对一级经销商的交流与沟通,对其进行思想的改造,并为一级经销商提供车辆、人员、策划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一级经销商加强二级商管理的意识,提高二级商开发终端的能力和对一级商的忠诚度,同时提高一级商开发终端的积极性和能力。

(2)办事处渠道模式的发展: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终端市场的开发力度,金星啤酒集团在县级市以上市场普遍推广和建立办事处渠道模式。通过企业投资,在当地建立办事处,利用人员、车辆、资金优势,一方面建立直销模式积极开发终端市场,提高对区域市场终端的覆盖能力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当地分销商开发和管理市场,将一部分办事处开发的终端交给分销商配送和管理,帮助分销商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区域市场渠道体系的整体竞争优势。

3.渠道职能创新:提高品牌传播效率

要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要实现渠道体系的健全,还要实现终端渠道销售效率的高效化,这必须依靠终端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因此必须实现渠道的职能多元化,即不但要实现产品的分销职能,还要实现品牌的高效传播职能,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为此,金星啤酒集团在POP广告投放、产品生动化陈列、人性化的促销活动等方面不断加强终端的品牌生动化管理。为重视品牌的口碑传播效应,集团还专门印制下发了《金星啤酒品牌口碑传播手册》,以此提高分销商和营销人员的品牌传播意识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效率。

4.渠道关系的创新:建立战略双赢的伙伴关系

篇3:电器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一) 供应链管理概念。

供应链 (Supply Chain) 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 而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 最终日渐演变为“供应链”。它的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Evens认为,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二) 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简称VMI) , 指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 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它是一种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运作模式, 本质上, 它是将多级供应链问题变成单级库存管理问题。

二、 A电器公司供应链现状

在A公司物流体系里包含1个面向全国的物流中心、20多个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各城市零售配送中心, 覆盖近30个省200个城市, 日最高零售配送能力超过20万台。 2005 年底, A电器公司在杭州启用首座第二代物流基地。与旧配送中心相比, 由于第二代物流基地采用了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采用WMS 库存管理系统对进出货进行自动管理, 极大地提高了货物的出入库效率、货物的装卸搬运速度、配送的及时性和准时性、响应速度、客户满意度并且降低了货物的货损率和货失率。 2006年4月, A公司购进了SAP/ERP 系统, 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统一了内部信息平台。现在销售信息能通过系统实时传送到仓库操作工人不用等订单汇总后再装车, 可以全天候工作, 点货的时候货车可以准时出发, 比以前提前了两个小时。另外, 仓库也不再空出来提防随时到来的采购货物了, 因为采购信息也是同步传达到物流部门的, 物流部门可以根据仓库情况让货物分批到达。

三、A电器公司供应链中存在的弊端及原因

在意识到曾经支持连锁发展初期的分散型物流网络体系已经成为新阶段“做强后台”发展策略下的负担, A公司总结出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其一是流通困难, 店铺可售产品受到仓库内品项的限制;二是物流设施设备简单, 不能形成物流作业的高效率和最低成本;三是采购分散, 集中性的采购很难实施。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 信息孤岛导致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来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 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 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 从而导致供应商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偏差。虽然A公司企业内部拥有先进的SAP/ERP 系统, 但SAP/ERP系统的信息传递更多是在企业内部之间而非企业之间进行, 信息共享程度较差。

(二) 缺乏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观念。

在实际过程中, A公司持有自己的库存, 供应商持有自己的库存, 原料供应商持有自己的库存。于是整条供应链各个节点都独立持有自己的库存, 虽然各个节点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可以使得单个节点本身的库存成本最小化。但是从供应链全局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因为它仅仅是各个节点的最优化, 而不是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化, A公司电器和供应商因为库存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使得利润率更低。

(三) 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A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 通过定制包销、品牌买断、大规模采购等方式, 来削减进货成本、赢取高扣点返利、增加价格主导权及利润, 打压供应商的利润空间, 造成供应链的不协调。

四、A公司电器供应链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 A公司确定了重构物流网络、优化库存配置、统一运作平台三个解决方案, 具体是构建集中化、层次化的物流网络、添置现代化物料处理设备、采用品类化的存储策略和快慢品存储策略。

(一) 信息化助推优质服务。

和传统的商品流通要求不同, 家电产品存在着单位体积大、种类多、型号杂、存储配送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等特点, 因此家电流通行业的物流模式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持。连锁零售的实质就是信息流带动下的物流运作, 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是A公司连锁经营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

(二) 先进标准完善供应链。

A公司选择RosettaNet技术标准主要是因为A公司建立B2B渠道来想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结合销售预测、销售计划, 形成自己内部的自上而下的采购定单, 把定单向上游厂商进行实时的动态的发布, 让供应商把定单变成发货单, 再到物流中心变成收货单, 从发货、收货及票据的往来进行实时的核对;二是通过RosettaNet技术把销售变成企业可以掌握的数据, 把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反馈给供应厂商, 变成共享信息, 为上游厂商提供一些销售情况和销售趋势分析, 为整体的市场营销提供决策依据。

(三) 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是一种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运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A公司作为零售商放弃商品库存控制权, 由供应商根据A公司每日提供的商品销售资料和库存情况集中管理库存, 替A公司下订单或连续补货。这样一来, 供应商通过A公司发送的销售信息, 使供应商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相一致, 大大提高了供应商的需求预测水平, 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VMI 在提高供应商效益的同时也把A公司从库存中解放出来, 使其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发展核心能力。

五、结语

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上下游企业相互协作, 简化供应链环节使企业双方获利,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A公司正是着眼于物流环节对公司整个经营体系顺畅运作的战略影响, 在逐步建立高效敏捷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运用一体化信息传输体系, 优化流通环节, 控制库存结构等手段降低物流成本, 打造精细管理、高服务、高反应、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企业供应链。

摘要:本文较为基础性地研究了供应链的相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A电器公司的物流现状, 并指出A公司存在的物流弊端, 进一步总结A公司供应链的解决方案, 对其他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参考文献

[1].史晓东, 关志民.供应商管理库存新模式 (VMI) 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企业信息化, 2004, 5:55~57

[2].陈江曹, 兆勇.长鞭效应现象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2

篇4: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之解读

关键词:戴尔供应链库存供应商延迟信息

0引言

1983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年级学生迈克尔·戴尔在自己的大学宿舍里以1000美元起家,创立了戴尔计算机公司的雏形。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戴尔的销售额突破7000万美元,1988年,戴尔股票上市。1999年,戴尔公司在美国计算机制造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6%,名列全美第一。到2001年第一季度,戴尔电脑销售量正式超过康柏电脑,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同时,戴尔也是全球惟一并且最成功的直销公司。近年来,在全球电脑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戴尔却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收益,并且不断增加着市场份额。对于企业来讲,能够长时间的维持持续增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虽然期间戴尔也经历过与康柏、惠普等的较量,但一次次地,戴尔用实力验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路遥知马力”。剖析这匹电脑行业中的黑马,我们不难发现戴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功的供应链管理。

1戴尔供应链管理分析

供应链是物流向上和向下的延伸,包括了满足顾客需求所直接或间接涉及的所有环节,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系统,它包括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因此如何合理地管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就成为供应链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从供应链运营中库存、供应商、延迟策略、信息策略四方面逐一分析戴尔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1戴尔的库存管理库存是指供应链中所有的原材料、流程中的半成品和制成品。传统的库存管理仅仅是对自身库存物资的数量管理与控制,而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则应把视野从自身扩大到由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网络上来,和它们之间充分交换库存信息,相互协调,共同管理库存,实现整体库存水平的下降,甚至零库存。戴尔公司所涉及的IT行业是一个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产业。据悉,该行业的原材料每周都面临着1%的贬值,如果能有效控制库存,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戴尔公司正是通过如下几方面实现库存优势的:

1.1.1面向订单直接生产直销是戴尔公司最大的营销特点。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脑产品的喜欢自由的选择中意的产品型号和配置。戴尔则是根据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按订单订购配件,组织生产。对于消费者来说,直销使得戴尔产品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对戴尔而言,直销便无需囤积大量的产品配件,从而有效的减少资金占用,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

1.1.2直接与客户取得联系在戴尔的供应链关系中不存在任何的中间商,无论是原料的获取还是产品的销售都是由企业直接联系的,而一旦减少了中间商环节便也减少了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并最终降低产品总成本。据此,戴尔电脑可获得远超过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

1.1.3物料低库存和成品零库存在库存的数量管理上,戴尔以物料低库存与成品的零库存而声名远播,其平均物料库存只有约5天。在IT业界,与戴尔最接近的竞争对手也都有10天以上的库存,业内的其他企业平均库存更是达到了50天左右。在低库存的管理模式下,戴尔过期的零部件比例始终保持在材料总额的O 05%至0.1%之间,2000年戴尔全年在这方面的损失为2100万美元,而这一比例在戴尔的对手企业中一般都要高达2%至3%,在其他工业部门更是高达4%至5%。

伴随着低库存的是戴尔的成品零库存。客户的订单没有下之前戴尔中国客户中心的车间里理论上是没有工料的,由于戴尔是按单后生产,不走经销道路,每个零件拉进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有买主了,因此也就没有存放在店面上货架上的商品。可以说,一旦货品从戴尔工厂送出来就等于已经卖掉了。从这个层面上讲,戴尔电脑真正实现了零库存。

1.2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如果说零库存是戴尔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那么其供应商就构成了这道风景的坚实基础。戴尔公司之所以能够围绕直销实现JIT生产,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有一个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戴尔公司95%的物料来自这个供应网络,其中75%来自30家最大的供应商,另外20%来自规模略小的20家供应商。戴尔公司每天都要和这些供应商交互,在生产运营中,如果生产线上某一部件的需求在数量上得不到满足,主管人员会立刻联系供应商,确认对方是否可能增加下一次发货的数量。如果问题涉及的只是些通用部件,主管人员就会立即与后备供应商协商。如果穷尽了可供选择的所有供应商渠道仍没有收获,主管人员就会与公司内部的销售和营销人员协商,争取把客户需求转向那些备贷充足的部件。所有这些操作都只需几个小时便可完成。

戴尔有一整套十分完整和严格的供应商遴选和认证制度。要想成为戴尔的供应商,企业必须证明其在成本、技术、服务和持续供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特别是供应能力必须长期稳定。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戴尔才能在生产中获得稳定的保质保量的材料来源,并快速反应客户的订单需求。

不仅在供应商的选择上戴尔有严格的要求,对于供应商的选址戴尔亦有其特别的规定。戴尔在全球有六座工厂,其中包括马来西亚的槟城和中国的厦门。它将原本下给200多家供货商的订单集中,交给其中50家,但条件是它们必须在戴尔工厂旁边盖仓库,就近供货,不愿配合的就从供应链中剔除。戴尔本身的零件库存不到2小时,接到订单后,再通知供货商送零件来,从进料到组装完出货只要4小时。

和戴尔做生意的供应商等于是在帮戴尔管理它的库存,他们就像戴尔公司中一个个部门一样,以非内部构成的方式紧密围绕在戴尔公司周围。人们常说戴尔公司没有仓库,但其实戴尔的这些供应商们就是戴尔的仓库。他们一方面分担着戴尔的库存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戴尔在接到订单后快速进入预生产阶段。可以说给戴尔做供应商是非常辛苦的,如果达不到要求随时都有被替换和淘汰的可能,但是戴尔的供应商们愿意与其合作,因为戴尔可以利用自身品牌优势给他们带来充足的订单和有效的预测保证。据此,戴尔与供应商的合作达到了理想的双赢状态。

1.3戴尔完全延迟策略下的定制生产虽然有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但是面对差异大、个性强的不同订单企业要能一一满足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AlVi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之后,人们逐渐将这种设想定义为大规模定制生产,其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范畴足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戴尔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戴尔很少在一个新技术或新产品刚出现时把它推向市场,而是要等技术已经标准化,产品已经成熟时才大规模进入市场并成为领导者。从延迟策略上看,属于完全延迟。即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改变产品的基本结构,重新设计某些零件或流程,使其标准化和简单化,也就是在使用时具有共性,以简化存货管理,使产品具有一致性、规模性的特点、完全延迟策略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物流服务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致性的策略响应客户需求。要做到完全延迟就要做到产品的敏捷开发和模块化设计,做到零部件标准化、模组化设计、业务流程再造。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反应市场需要。据统计,戴尔在简化流程方面拥有550多项专利。分析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些专利也正是其他公司无法真正复制的貌似简单的“戴尔模式”的主要原因。

1.4戴尔的信息策略电子工具的广泛应用是戴尔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特征。戴尔电子化的供应链系统为处于链条两端的用户和供应商分别提供了网上交易的虚拟平台。戴尔有90%以上的采购程序通过互联网完成。戴尔每天会把pc的销售数字公布在内部网站上,以帮助供货商了解哪些零部件正在被使用,哪些将被使用。戴尔中国客户中心数据中心的机房里有上千台服务器24小时运行,客户既可以通过网站,也可以通过800电话下订单,这些信息直接进入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每一个半小时把这段时间内的订单统计出一张清单,上面列着分别需要哪些配置。这张清单直接就会传到供应商的仓库——在离戴尔中国客户中心5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戴尔供应商的公共仓库,由戴尔的全球伙伴第三方物流公司伯灵顿公司管理。供应商把贷发过来就放在这个仓库,由伯灵顿公司管理,伯灵顿按照戴尔传来的清单也需要每一个半小时给戴尔送一次货。伯灵顿接到戴尔的清单后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够迅速把货配好,不到20分钟就可以把货送达。

再看戴尔电子商务化物流的8个步骤,消费者通过免费电话或网上商店进行订货,在确定订货信息和支付货款后就进入了预生产阶段。即戴尔与供应商联系看供应商是否有相应零部件,如没有则会及时告知消费者并引导其订购有配件的产品。随后进入配件准备阶段,配置阶段,测试阶段,装箱阶段,配送准备阶段和发运阶段。而这一系列过程的进行都有全程监控,使供应商能及时了解自己产品在生产线上的生产状况并快速得到资金回笼。

2戴尔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启示

近年来商业社会的竞争态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技术竞争逐渐转向供应链竞争。因此,现在的企业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供应链的设计和管理。戴尔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就像是一座醒目的灯塔成为企业更好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典范,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企业纷纷掀起流程再造运动,其实质都是企业对自身供应链的一种调整与完善。

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程度,我们也应该学习戴尔公司:加强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努力促进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在互利互助中实现双赢。同时要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的建设水平,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建立有效的操作平台。

当然,戴尔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并非一个万能公式可随意套用在任何的企业。一般而言,直销模型只适用于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和有一定产品使用经验的顾客。但是对于差异性大且需要顾客亲身体验的产品,如珠宝、时装等如采用直销模式则会适得其反,增加企业的工作负担。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对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和产品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避免陷入盲目引进的误区。

3结束语

篇5:富康公司案例分析 供应链管理

一、富康口服液生产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市场预测不准,导致整个系统的高库存水平和高缺货并存的现象。由于包装材料的不同导致了同种产品存在差异性,因此无法用某一地区过高的库存来应付另一地区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重新设计供应链的结构,提高供应链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和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是新竞争形势下摆在富康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

1、富康的产品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需要24天,包装材料需要6天,产品的生产周期过长。

2、为了考核各区域的销售业绩,避免各区域之间发生“冲货”现象,富康目前采取的是借助产品包装材料进行产品区分的方法。导致了包装差异化,不能及时地调货。

3、让利给中间商没有能够与销售商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公司各部门之间不能齐心合作,却是互相推诿,存在很大问题。

三、当企业现有的供应链达不到事先设定的绩效目标时,管理者应该考虑对供应链进行重新设计。关于富康口服液供应链重新设计的建议:

1、制定供应链的目标:改变现有的状况,改善供应链让公司绩效上去。

2、制定供应链的策略:①公司现有的供应链关系需要改变。

②公司的生产,销售,以及库存之间的管理都需要改善。

3、确定供应链结构的候选方案。

4、评价供应链结构的各种方案。

5、选择供应链结构。

四、策略:

1、统一生产、包装,减少产品的生产时间。

2、在8个销售区域间,建立共同的仓库管理,每周检查库存一次,对于8个区域销售的业绩的评定,可以根据他们从仓库的提货数据来考评。

3、与销售商要进行良好的沟通。

4、培养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加强合作。

五、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富康口服液现有供应链的结构提出的几点意见:

(1)富康股份有限公司富康口服液生产厂从投料到区域销售公司采用的是供应链中推的模式。

推动模式是指企业通常根据历史的销售情况,兵根据市场预测和公司的发展目标,制定有关生产和分销的计划,推动模式的优点很明显,能增加商品交货的可靠性,但是缺点是不能及时满足变化的需求,它比较适合于供应链中需求不确定性相对较小,能通过预测进行管理的产品。

富康的销售问题就是在不能及时的预测市场,而富康将销售部门作为整个公司的核心,所以销售预测的不准确没有改善问题就不能解决。应该将这个模式改为推拉型供应链,拉动型供应链生产和分销活动是根据真正的客户需求确定的,而不是根据需求预测确定的,它的重点是快速反应。生产时是按照预测进行管理的,但最后销售是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进行,所以在供应链环节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2)从富康生产销售图上可以看出,它为了避免地区之间的“冲货”,将各个生产销售系统独立开来,这个是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富康口服液市场需求的波动情况幅度是比较大的,且每个地区都是不一样的销售数量。我觉得应该将生产整个为一个,建立集中仓库,然后市场预测,将生产好的商品,根据预测,贴上“仅限XX地区销售”的标签运往区域X销售公司,及整个过程在包装之前整合为一体管理,这样管理层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数据,及时做出销售调整,避免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包装材料供应商也大大减少,节省成本。

(3)以拉动模式来重新设计供应链,以订单模式来生产,销售人员拿到订单,到集中仓库提货,当仓库达到最低水平,就发出补货通知,通知生产部门进行生产。

篇6:青岛啤酒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关于Zara 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Inditex是西班牙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前两名分别是美国的GAP和瑞典的H&M,2005年其全球的销售额67.41亿欧元,销售数达4.29亿件,纯利润8.03亿欧元。截至2006年6月它在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899家专卖店,旗下共有8个服装零售品牌,包括ZARA、Pull and Bear、Kiddy’s Class、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ZARA Home,ZARA是其中最有名的品牌。ZARA创于1975年,目前在全球62个国家拥有917家专卖店(自营专卖店占90%,其余为合资和特许专卖店)。尽管ZARA品牌的专卖店只占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数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销售额却占总销售额的70%左右。

ZARA-品牌特色

ZARA旗下拥有超过两百余位的专业设计师群,一年推出的商品超过12000款,可说是同业的5倍之多,而且设计师其平均岁数只有25岁,他们随时穿梭于米兰、东京、纽约、巴黎等时尚重地观看服装秀,以撷取设计理念与最新的潮流趋势,进而仿真仿效推出高时髦感的时尚单品,而且速度之快十分令人震惊,每周两次的补货上架,每隔三周就要全面性的汰旧换新,全球各店在两周内就可同步进行更新完毕,极高的商品汰换率,也加快了顾客上门的回店率,因为消费者已于无形中建立起ZARA随时都有新东西的重要形象。

除此之外,设计群也实时与全球各地的ZARA店长进行电话会议,透过了解各地的销售状况与顾客反应,来灵活变通调整商品的设计方向,因应人客的百变口味,而且在顾客购买的同时,店员已经将商品特征以及顾客资料输入计算机,藉由网际传输将数据送回ZARA总部,设计群则可掌握各种精确的销售分析与顾客喜好,再加上本身专业的时尚敏锐度,来决定下一批商品的设计走向与数量,如此一来,商品即可发挥最大销售率,也意味着能有效压低库存的出现率。

销售管理

连锁店通常每周向总部发两次订单,产品也每周更新两次。订单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前下达:西班牙和南部欧洲的连锁店通常是每周三下午的3:00之前,每周六的下午6:00之前,其它地区是每周二的下午3:00之前和周五的下午6:00之前。如果连锁店错过了最晚的时间,那么只有等到下一次了,公司对这个时间限制的管理非常严格,订单必须准时。所有的产品在连锁店里的时间不会超过2个星期,公司在每个季节开始的时候只会生产最低数量的产品,这样可以把过度供给的风险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一旦出现新的需求,Zara可以通过其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迅速组织生产。在存货方面,行业的通常做法是,季度末的时候一般会储存下个季度出货量的45%-60%,而Zara公司的该项指标最大不会超过20%,它的供应链依靠更加精确的预测和更多更即时的市场信息,反应速度比一般的公司要快得多。

在Zara的连锁店里如果有产品超过2-3周的时间还没销售出去的话,就会被送到所在国的其它的连锁店里,或者送回西班牙。通常,这样的产品数目被控制在总数的10%以下。在实际运作当中,通常只有不合常规的比例数的产品会被送回到西班牙。这样一来,连锁店的产品更新速度相当快,而且有些款式的衣服是不会有第二次进货的,顾客也就会受到刺激从而在现场就做出购买的决定,因为他们知道一旦错过之后就有可能再也买不到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Zara公司的每种款式的存货水平都比竞争对手低,并且季节末期的时候需要打折出售的产品也相对地少。而且,即使打折销售,行业的平均水平是6-7折,而Zara公司却能控制在8.5折以上

Zara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Zara公司在全球拥有近600家连锁店,而且公司计划每周增开2家新的连锁店。同时,该公司还计划扩大连锁店的店面规模,使得有更多的地方摆放展览的橱窗。该公司几乎90%的连锁店位于国外,但是Inditex集团却完全控制了大部分的连锁店,不过在规划中的新的连锁店将会有1/3的店引入风险投资或者实行特许加盟。而后一种做法在行业中是非常通用的,2001年的时候,行业中另一家供应链管理创新的先锋——Benetton集团,通过这种扩张的手段,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管理着6500家连锁店。这种做法,有助于集团在海外的扩张,并有节约资金、降低运营风险等其它优点,还可以减轻总部对于地理位置很遥远的连锁店的日常管理。与Zara公司不同的是,Benetton公司对特许加盟店的存货不负责。

当Zara持续的在全球开店的时候,是否采取相同的策略,它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如何在内部转移定价与外部市场采购间取得平衡,这也是一个集团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它能否像现在这样紧紧地控制其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也面临着冲击。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时装行业,到目前为止Zara公司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它的公司也可以借鉴Zara的成功经验,反思其商业模式的不足之处。

专家对该案例的评论

这个案例提供了Zara公司的具体运营方面非常有价值的材料。同时也对该公司的战略定位、跨国经营中的物流实践,供应链的管理、控制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所有的这些相关的内容都被论述清楚之后,我们清晰的看到了Zara公司的商业模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再次对Zara公司的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做一个回顾,并把它与传统的模式进行比较:该公司通过广泛的收集各种时尚、潮流的信息,并对此做出迅速的反应,然后设计专家和采购人员、生产计划人员一起合作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由于时装业潮流趋势的变化非常快,Zara公司把整个设计的流程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它能迅速贴近最新的潮流趋势,其产品销售比竞争对手要好得多。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Zara公司并非把所有的生产、设计都放在自己的公司内部,该公司也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这种做法,使其获得了速度上的优势,它能比对手在更短的时间内把产品推向市场,但是其整个运作过程以及内部部门与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微秒、复杂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服装业中,主要的时间是原材料的准备时间,Zara公司通过有效的订单管理,实行依订单制造,并通过对全程供应链的控制,大大缩短了时间。其整个供应链分为两个部分:大量的一般性的产品由长期供应商提供(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墨西哥),目标市场为价格敏感而对时尚要求的客户;另一部分为产量较少的时装由中短期的供应商提供。由于不断的更换供应商,用户常常认为Zara公司时装比其竞争对手的时装更接近时尚的前沿。

对于长期供应商来说,预测生产计划周期是非常重要的,长周期也意味着供应商离顾客需求比较远,由于其大量生产,风险也相对高,故通常他们都生产的是一般的服装产品,而非时装。

而对于中短期供应商来说,他们有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但这也依赖于Zara公司通过其集团内部的企业很好的解决供应商原材料来源的问题。同时,这样它也就有足够的力量去控制时间进度。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Zara公司要把手伸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尤其是原材料的供应,但是可以把缝制工作完全交给别人去做。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时装的季节性很强,中短期的供应商自然就会存在产量瓶颈的问题。此外,原材料供应上的瓶颈,自然造成了供应链环节上、下游厂家的矛盾。而对销售量的估计完全依赖于供应链上的成员间的通力合作,从设计到采购再到销售,企业就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在实际运作中,如果供应商有较强的机会主义倾向,Zara公司的分散采购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这点上来说,Zara的供应链管理并不存在什么基准,只是分析师们认为它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Zara实行的是一次设计、一次采购的策略,除非连锁店的存货售完。从整个供应链来说,它人为的造成供给的短缺,不过通过有效的全程供应链管理,它能迅速的实现敏捷制造来满足新的需求,但不会造成成本的大幅上升。

但即使是专家,他们对Zara的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从上游原材料企业到最底层的销售终端,也不是理解的很清楚。特别是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企业间的协作管理。当然,对于其连锁店来说,这个过程就相对简单多了,它的物流完全受总部的控制,只需在需要时按固定的规则向总部下订单,并向总部提供其它信息就可以了。

Zara公司实行统一、高度集中的物流配送管理,通常认为这样会带来机构的膨胀,管理难度的上升,尤其是在时装业这样对速度要求特别快的行业中。但是,Zara公司中央集权的配送管理产生的 “巨人症”并没有降低该公司的绩效水平,这也是让人困惑的地方。

对Zara成功的反思

ZARA的经营成功,可归纳为四个因素:拥有庞大的设计师群;公司本身拥有9家成衣厂,从新款策划到生产出厂,最快可在一周内完成。虽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在竞争激烈的服装销售市场上,ZARA以超速度、多品种少量、制售一体的效率化经营,立足欧洲,放眼全球,其成功之道值得业界分析借鉴。

Zara公司为什么能够对其供应链实行非常有效的“全程供应链管理”?从上面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满足了供应链进行有效合作的5个关键因素。由Gartner Group和波士顿大学的分析表明,这五个关键因素是:1)一个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例如,较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快速的技术革新),这种市场环境打破了公司的惰性,而且,由合作带来的适应性和灵敏性将给公司带来回报;2)组员间经常的互动,这种互动将使得有效知识得以传递,减少起负作用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并且使得交流基础设施的成本更有效;3)有机会让参加者提供独特设备、流程或知识给组员的复杂的任务,这种任务将增加适应性和灵活性,并且促进成本的降低以及革新。4)一种强大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包含共同的语言、程序和结构、相互激发的兴趣以及在合作成果中的联合报酬,以及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禁止;5)参与者的范围有限的组织(例如,微观网络)中足够大从而能够推促进新想法的创造,以提高供应链活动,但又不能大到成为成员间协调的障碍以及增加机会主义或者取代标准化的敏捷性。

篇7:青岛啤酒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姓名:王永丽

班级:

学号:

8B0941 8B094116

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一、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概况

在戴尔直线模式的背后,是其出色的供应链管理,它能在收到顾客个人化需求的定单后,立即向不同的供应商采购材料,迅速转入生产,再交给快递公司分发送货。在整个过程中,戴尔能保证公司的实际材料库存量始终保持在最低水平,从而使产品的价格更具有竞争力。

戴尔的供应链管理有二个难点,一是客户服务,一是物料配送。怎样解决这两个难题,是整条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客户服务要面对面地处理好所有客户的要求,对一个公司有很高的难度。戴尔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公司能和大部分的客户建立联系,并且能够和每一个客户都维持一对一的详尽对话,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客户信息和客户要求;客户也能通过互联网发送各自的定单,提出自己的服务要求。在戴尔的公司内部,有一个专门处理客户信息的系统,它能对不同的客户信息进行分类,对客户的定单进行处理并且自动传递到采购和生产部门。网上定单处理既加快了速度,又加强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为公司下一步的采购和生产做好铺垫。

在客户服务这一点上,还要提到的是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在这一点上,戴尔采取的是外包的方式,并且用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服务品质,控制外包厂商的技术水平。外包可以有效地节约公司成本,对公司的业务重点做出细分。

物料配送物流成本每年大概要花费公司运营成本的74%,2000年戴尔花在物料上的资金是210亿美圆,这笔费用只要下降0.1%,就能带来很大的收益。为了消减物流成本,戴尔在物流管理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戴尔公司和供应商建有非常严密的网络,每一个供应商都和戴尔连在网上,通过电子网络,戴尔和上游配件制造商组成了一个虚拟企业,在这个虚拟企业中,供应商变成了戴尔的一个零件提供部门,互相之间联系紧密。当戴尔接到客户从网上发出的购买电脑的电子定单以后,公司的配置中心会把整张定单分解成一张张的零件采购定单,通过网络发给配件供应商,各个供应商在收到定单以后,马上会组织生产,在指定的期限内发货给戴尔,收到零件以后,戴尔公司只需在生产车间进行组装,就可以把成品包装发送了。

有时戴尔也会面对原料不足的情况,这时戴尔就会和供应商马上取得联系,确认对方是否可能增加下一次发货的数量,如果问题涉及硬盘之类的通用部分,公司会与后备供应商商量。如果穷尽所有供应渠道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公司采购部门就与销售和营销人员磋商,协助把需求转向其他方面。所有这一切过程,都会在几个小时内完成。

二、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实施战略

1、供应商客户关系管理

戴尔(Dell)公司因为其出色的表现,引发了对其成功奥秘的探讨。但是人们过多地把目光盯在戴尔独特的直销模式上,却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顾客至上、让顾客满意”的核心战略思想和支持这个战略的其它一些细节性模式。

顾客满意战略(CS)根植于一个浅显的道理:让顾客满意的企业是不可战胜的。戴尔之所以短短十几年间就发展成为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者,正是由于它成功地运用CS战略,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满意、服务满意、生产满意和组织结构满意系统,从而在竞争中尽显优势。

(一)产品满意系统是CS战略的核心子系统

CS战略要求企业站在顾客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产品,尽可能地预先把顾客的“不满意”从产品本身去除。企业要顺应顾客的需求趋势,发现顾客的潜在需要并设法用较高性价比的产品去满足这些需要。

产品满意系统首先是产品功能满意,戴尔从三个方面来实施产品功能满意战略。一是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研发产品。面对一个庞大的市场,先把其分割后再各个进入,这是人所共知的市场细分策略。戴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产品细分的同时还随着公司的成长壮大进行了充分的顾客细分,并根据顾客需求和实际购买行为的不同研发不同的产品。

1984年戴尔创立之初,顾客只有两类:大型顾客和包括一些商业组织、消费者在内的小型顾客,当年公司的资产为35亿美元;到了1996年,就从大型顾客市场中细分出大型公司、中型公司、政府与教育机构三块市场,同年公司资产升至78亿美元;而到了1997年,戴尔又进一步把大型公司细分为全球性企业客户和大型公司两块市场,政府与教育机构市场则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教育机构三块不同的市场,小型顾客则进一步分解为小型公司和一般消费者两块业务,当年公司资产攀升到了120亿美无。

另外与众不同的一点是:戴尔将顾客细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二种。其中40%的顾客(大部分是大企业)被纳入到关系型中;30%的顾客(大部分是小企业)被划分到交易型中;剩下的30% 作为二者的混合。

交易型顾客是那些需要不断做出购买决策的个人或者企业。这些顾客关注的是购买的经济性,盯着诸如性能、规格、特征、折扣等因素,他们从不同的厂商那里购买产品,并且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使用评测、评论、广告和口碑各种信息渠道。

而关系型顾客关注的是交易的总成本,价格只是其中一部分。这类顾客大多数包括中型以上的商务、政府或者教育部门。这些顾客关注的是服务、可信度、厂商声誉和产品标准等特征。

这些“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使戴尔在逐渐扩大的同时,仍然维持了稳定而持续的成长。

二是为顾客量身定做产品。戴尔在创立之始就明确规定:要敏察顾客的意见与需求,以此来设计产品和服务顾客。因此它创建了“按需配置、按单生产”的直销模式。在这种方式下,戴尔的每件产品都是按照每个用户的个别需求定做而成。这不仅充分满足了顾客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还使顾客产生了“拥有量身定做的独一无二的产品”的超值满意感。

三是根据顾客的直接反馈改进产品。戴尔在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生产并交付产品后,还想方设法地了解顾客使用产品的体验以获得修改设计或改变制造程序的灵感。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通过拜访重要客户、接听顾客打入的免费技术咨询电话获得相关信息,经过归纳整理后交给公司研发部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因而,戴尔的主导产品始终能够围绕顾客的使用体验不断改进。新产品开发也始终适应了顾客需求的发展趋势。当竞争对手仍在为预测顾客需求变化举棋不定时,戴尔己经掌握了清晰的顾客定单。其次,产品质量满意和价格满意是产品满意系统不可缺少的支点。戴尔创立了将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外包给专业化公司的合作方式。因此,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整机产品的品质优劣。

戴尔公司遵循的原则是拥有尽可能少的合伙人,而这些合伙人必须长期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经过不断的筛选,戴尔公司的原料供应商己从发展初期的140多家精简到现在的50多家。

戴尔一方面通过效率超常的供应链降低了产品成本,另一方面也通过“零库存”和“直销”增强了产品价格竞争力。这样,其价格满意战略水到渠成。

(二)服务、生产和组织结构满意系统是CS战略的重要子系统

顾客满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服务系统满意,它己成为企业争取顾客,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戴尔独创的 Dell Plus服务项目。通过Dell Plus程序,在初始建立系统时就执行了用户的所有硬件和软件一体化安装,即在一个无缝的生产过程中安装。这样的“一次性”方法意味着:排除了重复的工作,减少了错误的机会,提高了生产效率。迄今为止,凡是通过Dell Plus感受过戴尔公司高质量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的企业,都成为了戴尔品牌的忠实追随者。

在生产满意系统方面,戴尔公司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便捷的现代通信手段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络,使大规模定制生产得以完美实现。通过计算机控制的生产设备使工厂较易快速调整装配线,条形码扫描仪使技术人员能够跟踪每一个零部件和产品;数据库现有的数万亿字节的信息,使数字打印机可即刻改变不同产品的包装说明;先进的后勤和供货渠道管理服务软件使其在密切协调制造和销售的同时还保证了较低的成本。由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顾客个性化的需求,由此带来了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全球大客户,戴尔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更是做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以福特汽车为例,戴尔公司为福特不同部门的员工设计了各种不同的配置。当通过互联网接到福特公司的定单时,戴尔公司马上可知是哪个工种的员工,订的哪种机型,且迅速组装好合适的硬件和通过Dell Plus所定制的软件,甚至包括一些专有密码,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交运到顾客的手中。

戴尔还专门成立了顾客服务部来统筹和顾客服务相关的一切事宜,这就是组织结构满意系统。顾客的任何感受和意见,都可以拨打800免费专线向客服部反映。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会将所有顾客反映的问题记录在案,并对能立即解决的予以答复和执行。经过客服部专业优质的服务,大多数顾客的不满都得到了补偿,补偿的力度甚至超过了顾客的期望,从而将顾客从不满意状态转化为满意状态。

为了全面了解顾客的满意程度,戴尔公司还成立了“CE”(Customer experience)小组,由销售部、技术服务部、顾客服务部、生产部、质量部等部门的代表组成,每周一次的例会将影响顾客体验的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各就各位地予以解决。

戴尔正是因为从上述四个系统将CS系统落实到了实处,并且将人们称道的一些实用模式通过这个整体战略联系起来,从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三)利用先进技术为客户服务

戴尔利用一切先进的通讯方法和自己的顾客保持联系,了解每一个顾客的独特需求,细分产品以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要求。互联网是戴尔用来直接面对顾客的好工具,顾客可以在网上直接指定自己需要的电脑类型和电脑零件,还可以指定送货方式及付款方式,通过互联网,戴尔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这种了解和把握会贯穿公司的每一个业务部门,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都需要遵循顾客的喜好,这样才能做到和顾客的需求同步。许多公司的生产过程都是优先于销售,在接到定单前早已经生产好了产品,等着顾客来购买,这样很容易造成产品的库存积压,而戴尔的方式则是先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再生产。实现这种方式需要有一套很好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一旦解决了供应链系统,直销模式就能发挥最大的威力,使顾客得到最大的满意度,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积压。戴尔的存货期只有6天,而中国最优秀的电脑生产企业的存货期也要30天,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说明直销模式的强势。在电脑技术日新月异、电脑价格直线下跌的时代,库存管理几乎成了电脑制造企业的财务生命线,产品库存给企业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戴尔的直销模式是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预测制定生产计划的,这种现做现卖的方式使戴尔在库存上占有很大的优势,这是戴尔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客户服务要面对面地处理好所有客户的要求,对一个公司有很高的难度。戴尔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公司能和大部分的客户建立联系,并且能够和每一个客户都维持一对一的详尽对话,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客户信息和客户要求;客户也能通过互联网发送各自的定单,提出自己的服务要求。在戴尔的公司内部,有一个专门处理客户信息的系统,它能对不同的客户信息进行分类,对客户的定单进行处理并且自动传递到采购和生产部门。网上定单处理既加快了速度,又加强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为公司下一步的采购和生产做好铺垫。在客户服务这一点上,还要提到的是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在这一点上,戴尔采取的是外包的方式,并且用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服务品质,控制外包厂商的技术水平。外包可以有效地节约公司成本,对公司的业务重点做出细分。

2、经销商管理

三、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的评价

1、DELL公司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整合外部资源。DELL公司的高层负责将DELL公司的成功归功于独特的直接运营模式及其背后支撑的基于现代化的高效供应链,认为这个供应链管理平台使DELL公司在供应商、客户之间构筑一个“虚拟整合的平台”,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无缝集成。DELL公司前期本希望通过实施ERP来达到这一目的。在投入了2亿美元巨资,经历了2年努力之后,发现ERP项目并不能帮助DELL公司实现外部资源整合的目标,于是毅然决定中止ERP项目,转而投巨资建设了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目前超过50%的客户订单是通过互联网发出的,在客户发出订单50秒内,供应链管理平台控制中心就会收到信息。工作人员借助供应链管理平台,把收到的订单信息迅速传递给各个配件供应商,通知他们DELL公司所需配件的数量、规格、型号、装配和运输,供应商则根据相关信息迅速组织运货到装配厂,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开支制造出更好的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DELL公司已经把客户、配件生产大家、供应商、装配线等连结成一个整体。

2、DELL公司将渠道流程优化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实现策略。DELL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为什么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供应链管理始终以渠道流程优化为核心实现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直销原则。直销(Direct BusinessModel)在DELL公司具体体现为基于最终客户需求的模式,就是由DELL公司建立一套与客户联系的渠道,由客户直接向DELL公司发订单。订单中可以详细列出所需的配置,然后公司“按单生产”。这是DELL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第一个特点,实质上就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渠道扁平化。虽然大多数人把DELL公司的直接模式简单地理解成“直销”,但实际上DELL公司的真正成功绝不仅仅是直销,其真正的优势和独特之处在于整个管理上的先进,而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就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渠道流程优化。“虚拟整合”了供应商和顾客,使得企业的效率大大高于竞争对手,这才是DELL公司真正的制胜之道。

第二,以信息代替存货。DELL公司为什么敢提出“零库存”这个大胆的理念?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公司基于其强大的渠道流程优化能力,通过处理信息资源创造价值。传统分销代理渠道是存贮货物的水渠,厂商的库存是压在分销渠道中的,这样一来很难做到“零库存”。DELL公司通过供应链流程的简化和优化,信息反馈速度的提高,加强库存管理能力及与零件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加强,达到了“以信息代替存货”的目标。目前DELL公司与全球170多个国家5万多家供应商和配件生产厂保持着联系,并掌握它们的库存和生产信息,保证按时、按质送货到位。因此,DELL公司能够在竞争对手的库存周期大都还徘徊在30—40天时,就将自己的库存周期降至4—5天,极大地降低了库存和物料成本。DELL在销售和采购环节的零库存,效益显而易见。DELL公司的运营成本比例不断下降,现在仅为10%,而惠普是21%,盖特威(Gateway)是25%,思科则高达46%,DELL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见一斑。这也是为什么电脑行情跌入低谷时,DELL公司仍然保持着较高收益的真实原因。

第三,价值整体创造。价值整体创造在DELL公司被具体化为“与客户结盟”的战略,DELL公司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供需配给,始终保持与客户的实时互动,及时得到第一手的客户反馈和需求,然后根据客户需求接受定单,再进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制造。这样就能保证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产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正是通过基于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渠道流程优化,DELL公司能够实现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以最优的价格送到合适的地点,从而使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而效益大幅度提高

1、戴尔供应链管理分析

供应链是物流向上和向下的延伸,包括了满足顾客需求所直接或间接涉及的所有环节,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系统,它包括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因此如何合理地管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就成为供应链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从供应链运营中库存、供应商、延迟策略、信息策略四方面逐一分析戴尔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1、戴尔的库存管理库存是指供应链中所有的原材料、流程中的半成品和制成品。传统的库存管理仅仅是对自身库存物资的数量管理与控制,而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则应把视野从自身扩大到由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网络上来,和它们之间充分交换库存信息,相互协调,共同管理库存,实现整体库存水平的下降,甚至零库存。戴尔公司所涉及的IT行业是一个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产业。据悉,该行业的原材料每周都面临着1%的贬值,如果能有效控制库存,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戴尔公司正是通过如下几方面实现库存优势的:

1.1.1、面向订单直接生产直销是戴尔公司最大的营销特点。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脑产品的喜欢自由的选择中意的产品型号和配置。戴尔则是根据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按订单订购配件,组织生产。对于消费者来说,直销使得戴尔产品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对戴尔而言,直销便无需囤积大量的产品配件,从而有效的减少资金占用,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

1.1.2、直接与客户取得联系在戴尔的供应链关系中不存在任何的中<优麦电子商务论文>间商,无论是原料的获取还是产品的销售都是由企业直接联系的,而一旦减少了中间商环节便也减少了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并最终降低产品总成本。据此,戴尔电脑可获得远超过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

1.1.3、物料低库存和成品零库存在库存的数量管理上,戴尔以物料低库存与成品的零库存而声名远播,其平均物料库存只有约5天。在IT业界,与戴尔最接近的竞争对手也都有10天以上的库存,业内的其他企业平均库存更是达到了50天左右。在低库存的管理模式下,戴尔过期的零部件比例始终保持在材料总额的O 05%至0.1%之间,2000年戴尔全年在这方面的损失为2100万美元,而这一比例在戴尔的对手企业中一般都要高达2%至3%,在其他工业部门更是高达4%至5%。

伴随着低库存的是戴尔的成品零库存。客户的订单没有下之前戴尔中国客户中心的车间里理论上是没有工料的,由于戴尔是按单后生产,不走经销道路,每个零件拉进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有买主了,因此也就没有存放在店面上货架上的商品。可以说,一旦货品从戴尔工厂送出来就等于已经卖掉了。从这个层面上讲,戴尔电脑真正实现了零库存。

1.2、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如果说零库存是戴尔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那么其供应商就构成了这道风景的坚实基础。戴尔公司之所以能够围绕直销实现JIT生产,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有一个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戴尔公司95%的物料来自这个供应网络,其中75%来自30家最大的供应商,另外20%来自规模略小的20家供应商。戴尔公司每天都要和这些供应商交互,在生产运营中,如果生产线上某一部件的需求在数量上得不到满足,主管人员会立刻联系供应商,确认对方是否可能增加下一次发货的数量。如果问题涉及的只是些通用部件,主管人员就会立即与后备供应商协商。如果穷尽了可供选择的所有供应商渠道仍没有收获,主管人员就会与公司内部的销售和营销人员协商,争取把客户需求转向那些备贷充足的部件。所有这些操作都只需几个小时便可完成。戴尔有一整套十分完整和严格的供应商遴选和认证制度。要想成为戴尔的供应商,企业必须证明其在成本、技术、服务和持续供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特别是供应能力必须长期稳定。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戴尔才能在生产中获得稳定的保质保量的材料来源,并快速反应客户的订单需求

不仅在供应商的选择上戴尔有严格的要求,对于供应商的选址戴尔亦有其特别的规定。戴尔在全球有六座工厂,其中包括马来西亚的槟城和中国的厦门。它将原本下给200多家供货商的订单集中,交给其中50家,但条件是它们必须在戴尔工厂旁边盖仓库,就近供货,不愿配合的就从供应链中剔除。戴尔本身的零件库存不到2小时,接到订单后,再通知供货商送零件来,从进料到组装完出货只要4小时。

和戴尔做生意的供应商等于是在帮戴尔管理它的库存,他们就像戴尔公司中一个个部门一样,以非内部构成的方式紧密围绕在戴尔公司周围。人们常说戴尔公司没有仓库,但其实戴尔的这些供应商们就是戴尔的仓库。他们一方面分担着戴尔的库存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戴尔在接到订单后快速进入预生产阶段。可以说给戴尔做供应商是非常辛苦的,如果达不到要求随时都有被替换和淘汰的可能,但是戴尔的供应商们愿意与其合作,因为戴尔可以利用自身品牌优势给他们带来充足的订单和有效的预测保证。据此,戴尔与供应商的合作达到了理想的双赢状态。

1.3、戴尔完全延迟策略下的定制生产虽然有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但是面对差异大、个性强的不同订单企业要能一一满足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AlVi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之后,人们逐渐将这种设想定义为大规模定制生产,其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范畴足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戴尔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戴尔很少在一个新技术或新产品刚出现时把它推向市场,而是要等技术已经标准化,产品已经成熟时才大规模进入市场并成为领导者。从延迟策略上看,属于完全延迟。即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改变产品的基本结构,重新设计某些零件或流程,使其标准化和简单化,也就是在使用时具有共性,以简化存货管理,使产品具有一致性、规模性的特点、完全延迟策略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物流服务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致性的策略响应客户需求。要做到完全延迟就要做到产品的敏捷开发和模块化设计,做到零部件标准化、模组化设计、业务流程再造。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反应市场需要。据统计,戴尔在简化流程方面拥有550多项专利。分析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些专利也正是其他公司无法真正复制的貌似简单的“戴尔模式”的主要原因。1.4、戴尔的信息策略电子工具的广泛应用是戴尔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特征。戴尔电子化的供应链系统为处于链条两端的用户和供应商分别提供了网上交易的虚拟平台。戴尔有90%以上的采购程序通过互联网完成。戴尔每天会把pc的销售数字公布在内部网站上,以帮助供货商了解哪些零部件正在被使用,哪些将被使用。戴尔中国客户中心数据中心的机房里有上千台服务器24小时运行,客户既可以通过网站,也可以通过800电话下订单,这些信息直接进入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每一个半小时把这段时间内的订单统计出一张清单,上面列着分别需要哪些配置。这张清单直接就会传到供应商的仓库在离戴尔中国客户中心5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戴尔供应商的公共仓库,由戴尔的全球伙伴第三方物流公司伯灵顿公司管理。供应商把贷发过来就放在这个仓库,由伯灵顿公司管理,伯灵顿按照戴尔传来的清单也需要每一个半小时给戴尔送一次货。伯灵顿接到戴尔的清单后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够迅速把货配好,不到20分钟就可以把货送达。

再看戴尔电子商务化物流的8个步骤,消费者通过免费电话或网上商店进行订货,在确定订货信息和支付货款后就进入了预生产阶段。即戴尔与供应商联系看供应商是否有相应零部件,如没有则会及时告知消费者并引导其订购有配件的产品。随后进入配件准备阶段,配置阶段,测试阶段,装箱阶段,配送准备阶段和发运阶段。而这一系列过程<优麦电子商务论文>的进行都有全程监控,使供应商能及时了解自己产品在生产线上的生产状况并快速得到资金回笼。

2、戴尔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启示

近年来商业社会的竞争态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技术竞争逐渐转向供应链竞争。因此,现在的企业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供应链的设计和管理。戴尔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就像是一座醒目的灯塔成为企业更好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典范,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企业纷纷掀起流程再造运动,其实质都是企业对自身供应链的一种调整与完善。

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程度,我们也应该学习戴尔公司:加强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努力促进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在互利互助中实现双赢。同时要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的建设水平,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建立有效的操作平台。

当然,戴尔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并非一个万能公式可随意套用在任何的企业。一般而言,直销模型只适用于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和有一定产品使用经验的顾客。但是对于差异性大且需要顾客亲身体验的产品,如珠宝、时装等如采用直销模式则会适得其反,增加企业的工作负担。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对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和产品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避免陷入盲目引进的误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戴尔供应链的成功来源于诸多方面:零库存,完全延迟策略、与供应商共享需求信息等等。可以说,如今戴尔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一种“现象”在不断的被研究和学习。在越来越依靠供应链管理获得企业竞争实力的今天,我们亦在这种“戴尔现象”中受到启发,感受到供应链管理优化带来的种种益处。

篇8:青岛啤酒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一、关于“啤酒游戏”

(一) “啤酒游戏”的起源

“啤酒游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 为了更好的研究企业的产销链, 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MIT) 斯隆管理学院 (Sloan) 开创了“产品分销游戏”, 后因为人们对啤酒比较感兴趣, 因此将“产品分销游戏”更改为“啤酒游戏”, “啤酒游戏”由此产生。从20实际60年代初到现在, “啤酒游戏”一直是企业管理领域中重要的策略之一, 在企业管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啤酒游戏”的核心思想

“啤酒游戏”主要指在正常供应环境背景下, 关于企业产销渠道中信息流与物流的实验。在实施库存管理场景实验过程中, Sterman等人进行了“啤酒分销游戏” (Beer Distribution Game) , 共有四人参加游戏, 每人为一组, 可分为四组, 即代表供应链中的生产商、经销商、批发商以及零售商。在“啤酒分销游戏”过程中, 指导教师可以充当消费者, 并向经营者发出相应的订单, 经营者按照从下游经营者所发出的订单进行发货, 并将其作为本期销售的整体情况, 下游经营者发出的订单是经营者重要的依据, 也是企业销售的历史记录, 根据这个记录, 企业管理者可以对未来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并按照预测的结果, 向上游供应商发出相应的订单。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订单的传送以及商品的传送一般要经历两个星期, 因此从经营者发出相关的订单到经营者接受相应的商品, 这中间通常需要四个星期, 而在这四个星期当中, 消费者的需求不是稳定的, 而是随着市场的变动出现相应的变动, 当消费者的需求出现变动时, 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分销商等的订单与库存商品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动, 同时这种变动又可以沿着供应链进行回溯, 最后变动只会越来越大, 出现相应的“牛鞭效应”。

二、“啤酒游戏”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 “啤酒游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达到学与用有机结合的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 “啤酒游戏”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对“啤酒游戏”相关规则及要求进行详细的介绍

“啤酒游戏”主要分为四个不同的角色, 即供应链中的生产商、经销商、批发商以及零售商四个角色。在“啤酒游戏”中, 经营者接受商品的时间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 因此出现延迟的现象。无论是哪一个角色, 其都必须做出发出订单以及发送商品的决策。教师在“啤酒游戏”开始之前, 必须将这些游戏规则以及相关的游戏要求交代清楚, 以免游戏中出现违背规则或者违背要求的现象。

(二) 进行角色分工与游戏道具的分发

在“啤酒游戏”的规则与要求中, 主要有四个不同的角色, 即供应链中的生产商、经销商、批发商以及零售商四个角色, 但在实际游戏中, 指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五个不同的角色, 即消费者、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司机五个角色。角色分工完之后, 指导教师将对应的游戏角色卡与需要统计的数据表分发给学生, 在指导教师讲解的前提下, 学生可以实施进一步的研读。

(三) 游戏实施过程

游戏实施过程是“啤酒游戏”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游戏实施过程, 若指导教师不能做到有效的监控, 那么经过游戏得出的数据可能存在与实际情况相悖的现象, 因此在这一个环节, 指导教师必须实施重要的监控, 同时应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记录游戏的数据, 确保游戏数据的准确性, 确保游戏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啤酒游戏”数据的准确性, “啤酒游戏”的整个实施过程必须要实施20个星期以上, 这样才能产生可靠的结果, 才能确保“啤酒游戏”数据的准确性, 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

(四) 对游戏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学生在进行“啤酒游戏”过程中, 必须结合游戏的实际情况, 记录相关的数据, 当学生完成整个“啤酒游戏”后, 手头上会存有一份关于游戏的数据资料, 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是“啤酒游戏”结束之后指导教师与学生必须实施的重要事项。对游戏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 画出相关订货量与发货量的曲线, 使供应链中的订货量与发货量一目了然。

(五) 游戏总结

游戏总结是“啤酒游戏”中最后的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只有通过游戏总结, 游戏的实效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学生才能从游戏中收获到知识。游戏总结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 学生依据游戏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实施相应的总结与分析, 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游戏数据,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游戏当时的决策, 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加以总结和分析。第二, 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中所有数据的总结、分析与点评, 即对游戏过程中整条供应链的总结、分析与点评。在总结、分析与点评的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个游戏进行深入的思考, 提升“啤酒游戏”的内在价值。

三、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市场竞争中, 供应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非高新技术行业, 包括运输业与零售业等等, 供应链甚至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啤酒游戏”是市场竞争中关于供应链的管理策略, 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 实施“啤酒游戏”可以将单调的理论知识融入到乐趣无穷的游戏中,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掌握重要的知识, 达到学与用有机结合的目的, 值得在教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安翔, 杨洁, 曹谊.啤酒游戏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孙鸿.啤酒游戏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训练中的应用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上一篇:我来照顾妈妈作文下一篇:民事再审申诉状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