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捉迷藏

2024-08-19

科学活动捉迷藏(共14篇)

篇1:科学活动捉迷藏

学习目标

.了解一些动物的伪装本领。

.通过搜集有关动物伪装本领的资料,发展资料搜集能力。

活动准备

.狮子布偶。

.《狮子和蛋》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2 - 3 页。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小组

1. 教师一边在白板上画狮子,一边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2. 出示狮子布偶和幼儿用书或电子书,描述情境:

我是狮子,住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由于我的样子威猛,还有锋利的爪子和尖锐的牙齿,草原上

的动物都叫我“万兽之王”。今天,我在草原上散步,动物朋友们一看见我,全都躲了起来。

我最喜欢和它们玩捉迷藏游戏了,让我找一找它们躲在哪里吧。

3. 与幼儿讨论:

. 谁是“万兽之王”?(狮子。)

. 为什么其他动物称呼狮子“万兽之王”?(因为狮子样子威

猛,还有锋利的爪子和尖锐的牙齿。)

. 为什么动物们都躲起来?(自由回答。)

. 哪些动物躲了起来?(斑马、花豹、长颈鹿、青蛙、蚱蜢、

蜥蜴和枯叶蝶。)

. 这些动物分别躲在什么地方?(斑马和长颈鹿躲在树干的后

面;花豹躲在草丛里;青蛙和蚱蜢躲在草丛里;蜥蜴和枯叶蝶躲在树叶的旁边。)

.为什么它们会选择躲在这些地方?(因为它们身上的颜色或花纹与周围环境相似,躲

在这些地方不容易被狮子发现。)

4. 教师总结:动物的颜色或花纹与所处的环境相似,这是它们伪装的本领,可以保护自己,

以免被捕食者发现。

5. 请幼儿回家搜集有伪装本领的动物图片,然后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6. 请幼儿把收集到的资料分类贴在资料册内,并摆放在图书区。

活动评价

.知道一些动物的伪装本领。

.能围绕教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能搜集有伪装本领的动物资料。

篇2:科学活动捉迷藏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对动物保护色的话题非常感兴趣,经常会问:“小动物遇到敌人怎么办”“小蝴蝶会保护自己吗”??但自然界中具有保护色功能的动物离幼儿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我们这些小城镇的幼儿更是如此。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我利用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借助电子白板特有的功能,以幼儿喜爱的“捉迷藏”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理解动物的保护色,探索动物保护色的奥秘;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满足好奇,学会观察,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2.学会观察、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学会发现问题。

3.加深爱护动物的情感,共享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视频一段、电子白板。

2.两人合用一张动物图片,上面有蜘蛛、蝗虫、枯叶蝶、螳螂、青蛙、狮子、北极熊、螃蟹、猫头鹰等。

活动重难点:

结合《纲要》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我将“引导幼儿知道动物保护色及其作用”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用课件的形式给幼儿直观、形象的展示;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运用游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寻找小动物所在位置,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与接受。

活动过程:

一、故事激趣,在情境中导入

1.图一:演示课件,引导幼儿说说艾玛的外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谁?艾玛长得什么样?艾玛要和你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

2.图二:引导幼儿描述艾玛躲藏的位置,教师演示课件。

3.图三:请幼儿用激光教鞭指出艾玛第二次躲藏的地方,教师演示课件。

4.引导幼儿说出艾玛在图

二、图三中躲藏的位置并进行标注。

5.提问: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

6.小结:艾玛非常聪明,它躲的地方与它身上的花纹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容易找到它。(评析:以绘本故事《艾玛捉迷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动物保护色的兴趣。在幼儿与艾玛进行了两次捉迷藏游戏之后提问:“我们怎么会把那么多东西当成是艾玛?艾玛为什么会选这些地方?”引导幼儿思考、小结,获得初步的印象,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二、动物搜寻,在探索中发现

1.拿出动物图片,幼儿两两合作找出其中隐藏的动物,用笔圈出来。

师:艾玛的朋友也来捉迷藏了,请你和好朋友一起来找找它们躲在哪里,找到后就在小动物身上贴上标记。

2.请幼儿说出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

3.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验证幼儿的发现。直接找出的动物:青蛙、蝗虫、螳螂;链接的动物:

狮子、北极熊;使用放大镜的动物:螃蟹;使用聚光灯的动物:猫头鹰;使用动画演示的动物:枯叶蝶、蜘蛛。

4.讨论:仔细看看动物和它们躲藏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5.教师总结: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以此来隐蔽自己。有了这种独特的保护色,敌人就不容易找到它们,就能保护它们的安全。

(评析:此环节采取两两合作的形式进行,幼儿合作观察,找出隐藏在图片不同背景中的9只动物,并做上相应的标记。然后,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采取放大、聚光等不同的形式,进行重点演示与验证。并追随幼儿的回答,点击和标注相应的动物,引导幼儿说出枯叶蝶、蜘蛛等动物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很相似,知道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是动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直观形象的展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新经验。)

三、视频欣赏,在分享中提升

1.师:刚才这些动物朋友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能变好多种颜色,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来看一看。

观看视频“变色龙”。观看过程中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这次它会变成什么颜色?

2.师:变色龙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我们一起到花丛中找找吧。看一看你找的变色龙藏在什么颜色的花朵里,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意愿涂色,让变色龙变一变,变好之后就把它藏在相应颜色的花丛中。

(评析:此环节让幼儿观看一段变色龙的视频,观看前这样过渡:“动物世界很神奇,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生存,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相近的保护色,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只有一种保护色,艾玛还有一个朋友特别厉害,它的保护色更神奇,它的名字叫变色龙。”观看时进行暂停并提问:“刚才它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成绿色?”“它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看变色龙保护自己的特殊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接着让幼儿找出藏在花丛中的变色龙的图片,引导幼儿根据花的颜色用蜡笔给变色龙涂上相应的颜色,如在红花中找到的变色龙就要涂上红颜色。在找一找、变一变、说一说变色龙色彩变化的过程中,加深

对动物保护色的认识。)

四、生活链接,在运甩中拓展

1.师:生活中人们也很聪明,根据动物的保护色想到了保护人类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类会怎样利用呢?

2.出示课件后提问:他是谁?你认识这种衣服吗?解放军为什么要穿这种衣服?

3.教师总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先进地利用了保护色,解放军叔叔穿上各种色彩的迷彩服,在战场上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评析:本环节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人类根据动物保护色而进行的一些发明与研究,根据幼儿的讨论,展示解放军迷彩服、坦克、战斗机等,将幼儿获得的经验进行迁移、延伸,使幼儿了解人类是如何自我保护的,真正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五、自主选择,在游戏中巩固

师:你们想不想玩捉迷藏的游戏?

出示幼儿园草地、红色滑梯、黄色花丛、蓝色墙壁等图片,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衣服的颜色,想一想适合躲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然后一起到室外去玩捉迷藏游戏。

(评析:最后,出示草地、花丛、玩具、墙壁等四种不同颜色的游戏区域,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衣服的颜色,躲在相应的游戏环境中,自主玩捉迷藏的游戏。此环节与活动开始部分相呼应,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得到发展。)(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篇3:科学活动捉迷藏

1.材料应适宜。科学探究活动中 , 材料应投放充足, 但并非越多越好。一次观看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 第一次探索时教师提供大小不一的两种瓶子, 让幼儿在瓶中吹气球, 旨在感知瓶中气球能否吹起与瓶子的大小没关系; 第二次探索时教师提供部分瓶身有孔且大小不一的瓶子, 让幼儿发现能吹起气球的瓶子上都有孔 (直径约3毫米) ;第三次探索时, 不仅增加了一套瓶子, 还将所有曾经使用过的瓶子全部投放, 让幼儿逐个尝试, 旨在强化对“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关系的感知。“瓶中吹气球”这个实验看似简单, 但即便是让成人在瓶身上仅有3毫米孔的瓶中吹气球, 也必须使出浑身的力气。所以在这个环节中, 给幼儿提供人均5个瓶子的结果是, 孩子们一个个吹得脸红脖子粗, 有将近一半的孩子在尝试两个瓶子后就放弃了探索。而且, 这一探索给孩子们最强烈的体验是“瓶中气球能否吹起与力气大小有关”, 而并非教师所总结的“与有没有孔以及空气的力量有关”。因此, 探究活动中提供给孩子的材料应适宜孩子操作、探索。

2.操作程序应规范。不管是实验过程的预设、材料的准备还是教师语言的引导, 都应注意规范、科学。如在科学活动“神奇的碘酒”中, 孩子们通过实验获得了碘酒遇淀粉变色的经验后, 教师设置了“羊村遭遇假冒奶粉”的情境, 旨在让孩子们利用碘酒检验出所提供的奶粉哪些是假冒的, 哪些是合格的, 并分别放置食品安全标志和非安全标志。操作时, 教师引导孩子们在奶粉中倒进少许的碘酒, 通过观察奶粉是否变色来进行辨认。试问:倒进碘酒的奶粉还有人敢食用吗? 将这样的奶粉放进贴有食品安全标志的区域是否合适呢? 恰当的解决办法应该是: 教师在给孩子们出示不同的奶粉时加上“样品”两字。虽然只是加了两个字, 其意义却大不一样。

3.操作目的应明确。教师设计幼儿科学活动时, 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应对每一环节的价值、操作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如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三脚架”, 活动的目标为“探索用小棒撑起橡皮泥的方法, 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 (1) 尝试用小棒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 (2) 用最少的小棒撑起橡皮泥。环节 (1) 的操作目的是探索用小棒撑起橡皮泥的方法。所以第一次幼儿自由探索后, 教师在组织幼儿交流各自经验的基础上, 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分享同伴撑起橡皮泥的方法, 因为能否撑起橡皮泥将直接影响到环节 (2) 的探索效果。如果教师对环节的操作目的不明确, 就无法将探究活动向纵深推进, 也容易使幼儿的思维陷入混乱状态。

4.引导语言应准确。同样以“有用的三脚架”活动为例, 环节 (1) 中教师在和孩子们分享撑起橡皮泥的方法后, 提问“小棒能不能再少些呢”, 旨在让孩子们探索出小棒最少的用量是3根, 进而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然而因为在第一次操作中孩子们撑起橡皮泥用的小棒数量不等, 多的将近10根, 少的只有4根。由于教师的提问不明确, 导致第二次的探索没能达到最少量“3”, 大多数幼儿用量比“4”还多。如果教师在孩子们第一次分享探索经验时, 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关注最少的用量是4根, 明确提问“能不能比4根再少些呢”, 相信幼儿的第二次探索会更具科学性。

篇4:中班科学活动:捉迷藏的昆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实际生活中,孩子们经常被路边草丛中的小蚂蚱、小蝴蝶所吸引,流连忘返。中班幼儿对昆虫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根据其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水平,我引导幼儿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为切入点,在游戏中观察了解、大胆体验,激发他们探索发现动物世界无穷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幼儿一起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

2.昆虫图、背景图。昆虫保护色课件。幼儿装扮材料(和活动室内物品颜色相似的各色塑料袋、包装袋)。

活动过程:

一、模仿昆虫自然进入活动室

引导幼儿随儿歌模仿小昆虫,引起活动兴趣。

小螳螂,穿绿袄,

举着两把大镰刀,

苍蝇蚊子跑不了。

小蚂蚱,学跳高,

腿一弹,脚一翘,

一跳跳上狗尾草。

小蝴蝶,穿花衣,

飞到东来飞到西,

快快乐乐采花蜜。

二、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一)引导幼儿把几种小昆虫放到相应背景图中

1.教师提问:“爱吃虫子的小鸟快来了,我们来帮这些小昆虫藏起来吧。到绿绿的草丛里?黄黄的草丛里?还是树上呢?它们藏哪儿不会让小鸟发现呢。你能想出好办法吗?”

2.幼儿操作。

(二)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利用课件,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通过观察辨认图片中的昆虫,使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保护色”的认识。

3.教师小结。

哦,原来这些小昆虫是利用保护色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同,自己的身体绿绿的,就藏到绿绿的环境里,自己的身体黄黄的,就藏到黄黄的环境里。

(三)利用了解到的“保护色”知识点,积极思考,重新验证刚才帮助小昆虫的行为是否正确

1.教师:“你们刚刚是利用了它们保护色的本领吗?如果不是,请你快帮它更换地方。”

2.让幼儿“思考—学习—验证—思考”,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三、游戏:保护色真好玩

游戏玩法:幼儿模仿昆虫,选择一种包装袋颜色披在身上。教师扮“小鸟”,谁能让自身颜色与所处环境颜色相匹配,“小鸟”就不会找到它。

游戏规则:没有找到合适颜色的“昆虫”会被“小鸟”捉住。

四、初步了解动物其他自我保护的本领。

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说说所观察到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本领。

五、游戏:自我保护本领大

篇5:科学活动捉迷藏

1、感受艾玛的体色和大森林的关系。

2、获得动物体色是保护色的经验。

3、萌发对动物的兴趣,乐意亲近小动物。

活动准备:课件、每人一张大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礼物呢?

2、什么是捉迷藏?

师:今天艾玛和小动物一起捉迷藏,你们看看艾玛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怎么玩游戏的。

二、观看课件,分段理解故事。

1、艾玛可能会躲在什么地方呢?小鸟找到艾玛了吗?

2、小鸟发现了谁?它为什么一下就发现了熊猫和七星瓢虫?

小结:原来我们发现一个秘密,这些小动物都找了一个颜色跟自己身体很接近的地方躲起来,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了。小动物们也就是利用这个本领来保护自己,躲避天敌。

4、故事中的艾玛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5、在生活当中,艾玛还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三、拓展

1、观看图片中有谁躲起来来了?他们躲的好吗?

2、小结:原来解放军叔叔也是向动物学来的本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是从动物那学到的本领,我们回去再发现发现。

四、帮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1、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你喜欢哪只大象?为什么喜欢它?它们身上的颜色怎么样?

小结:原来这些大象身上的颜色都是相近色。

2、请你们去想办法,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篇6:《捉迷藏》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

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篇7: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儿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被动地获得一些科学真理,而在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儿童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儿童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教师应把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两者的联系和发展。在科学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观察、提问、游戏等手段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考虑如何在儿童前概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引导发现,使儿童逐步掌握科学概念。

实施策略:

昆虫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幼儿充满好奇,但对昆虫赖以生存的自我保护方法了解较少,为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感知动物生存的奇妙,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前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以收集资料、操作调查表的形式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然后通过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师幼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判断,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来“猜测”,并通过观看课件、视频验证猜测结果,从中整合认知经验、激发思维活力。最后,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昆虫小侦探”,让幼儿在看一看、藏一藏、找一找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篇8:科学活动捉迷藏

关键词:科学探究,情境,设计,资源,评价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那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学习方式已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设主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那怎样让科学探究更有实效,更具活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持续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能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因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而兴趣是推动探究活动的原动力,它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也能驱使学生去寻求答案。

如我在执教“水的浮力”这节课的时候,首先为学生提供了4个乒乓球,将其中3个球里面分别装上盐水、沙子、清水并封闭好,让学生把4个球同时放到装有水的水槽之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水底下,有的浮在水中间。学生个个面带疑惑,迈入了探究的情境。

因此,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而又让人足以引发探究、能通过学习思考找到答案的科学问题,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改进教学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是为达成教学任务的预设,合理的设计可以使我们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能够让科学课堂活力倍增。如“种子的萌发”一课,教材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绿豆发芽的条件有哪些?”,接着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在各种猜想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讨论结果会是怎样?最后要求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到下一节课时,我了解实验情况,结果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进行了动手实验研究。看来这次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是失败的。

我反思,是否让学生先观察种子萌发后的现象,给他们以视觉上的感受,吸引他们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研究,这样情况会不会更好一些呢?于是我重新修改教学设计,请学生以“让种子萌发得更好”为题,动手完成种子萌发实验并对全程进行观察。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想“让种子萌发得更好”,他们在互相比拼中想办法,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而且一些学生在自主实验中还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稍作调整后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兴趣浓厚,激活了思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开发课程资源,大力营造科学探究氛围

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支撑,课程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说,科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教师敏锐观察,深入挖掘、探寻更多更好的资源,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如日常生活一样生动、轻松,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精心挑选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就地取材,开发课程资源,从课内走向课外,大力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使学生研究的动力能够持续迸发,并倾心投入研究,进而获取准确有效的数据。

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我采用了生活化教学,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在自然界里寻找喜爱的小石头,并在找寻石头的过程中把玩石头,讨论交流石头的颜色、形状,说说喜欢的原因。孩子们全然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自然中吮吸着知识的乳汁。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我们应该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从小在科学探究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四、注重探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进一步探究活动的开展。探究过程中的评价主体是学生,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既要关注探究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的情感表现、态度表现、操作技能的状况等。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互评。

例如教学“怎样搭配食物”时,我设计了一份课外实践内容:设计一份合理的菜谱,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购买食材,烧煮品尝。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需要家长的协调参与,家长自然成了此项活动的最佳评价主体。我把活动评价表发给了家长,请他们配合把打分情况反馈给老师。我们的家长都非常支持,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习惯、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表现都作出了认真合理的评价。

平时,我也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情趣,激励学生观察生活和提出科学问题,并把这些也作为科学评价内容之一。在评价中,我始终给学生一个承诺:只记成功,不记失败。

篇9:科学活动捉迷藏

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兴华科学教育团队学术带头人罗星凯教授作了“科学探究学习——校内外科学教育之桥”的主题报告。他讲到,不论校内还是校外的科学教育,都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只有将校外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得更有趣,才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科学教育活动只有与学校的科学课程互补,并且校外科学教育场所应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才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公众重视并参与到校外科学教育中。

培训还特邀了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ICASE)前任主席、泰国科学协会理科教师分会主席Janchai教授为学员授课,他带来了题为“创意科学教育”的互动式讲座。讲座像一场精彩的“科学秀”,他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幽默的语言,使培训气氛非常轻松,同时也展示出了科技场馆科技活动的魅力与趣味。他认为,幽默感是科技场馆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的要素之一。他向学员传达了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活动要达到使学生感受到快乐的同时,还能享受“发现”的成就感的目的,这是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要首先发挥的作用。

培训中所介绍的各种科学教育案例将支持一线的科技辅导员在当地成为“科学教育活动达人”,让他们能够在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的科技辅导员体会并思考如何实施轻松、有趣的科学教育活动。

本次培训是提高一线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业务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据悉,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还将于今年下半年举办类似的培训。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项目处 舒建兰)

篇10:科学活动捉迷藏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对昆虫及其“保护色”产生兴趣,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点:

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活动难点:

根据对昆虫“保护色”的认识,帮助昆虫隐藏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图片、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调动原有经验,引发探究昆虫的兴趣。

提问:你见过什么昆虫?在哪里见到过?

2、寻找花园里的昆虫,初步了解“保护色”。

找找看,花园里都有谁?

为什么有的昆虫一下子就能找到,有的很难发现它?

小结:原来昆虫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发现。

3、观看视频和图片,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观看视频,简单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几种昆虫利用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初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枯叶蝶:这是什么?会有什么变化?——观察后教师讲解枯叶蝶的典型特征。

尺蠖:猜猜看这里会有谁?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观察、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花螳螂:猜猜看,美丽的花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小结:枯叶蝶藏在树叶中,尺蠖藏在树枝上,花螳螂藏在花朵里,这样藏起来真安全,小鸟根本就找不到。

(2)出示昆虫图,请幼儿找出隐藏在各种背景中的昆虫,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小结: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就是这么奇妙,它们能把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让敌人很难发现它。用这样的本领保护自己,可真了不起。

3、幼儿操作,运用有关“保护色”的经验帮助昆虫藏起来。

玩白板游戏:昆虫捉迷藏。请幼儿在白板上操作,根据昆虫的颜色、形状将昆虫藏在背景图中。

4、观看视频,拓展动物保护色的经验。

除了昆虫,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也有这样保护自己的本领,我们一起看一看。

刚才你看到动物们是怎么隐藏自己的?它们隐藏自己的本领大不大?

篇11:科学活动捉迷藏

⒉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PPT;录音;小记录表6张;小昆虫4只为一组共6组;保护色前期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玩过捉迷藏吗?捉迷藏怎么玩?(一个人抓,其余人躲)

2.有一些昆虫想和你们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认识他们吗?

3.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认识昆虫。(蝴蝶、瓢虫、蚱蜢、知了、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节)

二、基础部分

(一)昆虫捉迷藏

⒈你们现在都认识了这些昆虫,那让我们来找一找吧!

⒉找昆虫

⑴(出示图二)谁躲在了这里?花螳螂为什么躲在这里?(看看它的颜色,花的颜色:花螳螂的颜色和花的颜色一样,这样子不容易被发现)哦!花螳螂是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什么事保护色呢?(这种躲在与自己颜色相近的地方自我保护的方法就叫做保护色)

⑵还有许多昆虫也藏了起来,你看看这幅图上藏了哪一只昆虫?(出示木枝节)

木枝节为什么要躲在树枝上呢?(看看它的颜色、形状,所以藏在树枝里不容易被人发现)

总结:原来木枝节也跟花螳螂一样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⑶你们的眼睛可真厉害,那还有一只昆虫也藏了起来,你们找到它了吗?(出示枯叶蝶)

枯叶蝶为什么要躲在树上呢?(看看它的颜色、形状:像枯叶,躲在树上就不容易发现)

总结:原来,枯叶蝶也藏在了与自己颜色、形状相近的地方,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⒊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个新的本领,叫做“保护色”。谁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保护色?(利用与自己颜色、形状先近的地方躲避敌人叫做保护色)

⒋其实,会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昆虫可不仅仅只有花螳螂、枯叶蝶和木枝节,还有一些昆虫也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呢!你看!它是谁呀?(纺织娘、尺蠖)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躲在与自己颜色相近的地方)

(二)帮助昆虫藏一藏

⒈还有一些昆虫不知道自己该藏在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帮它们藏一藏好吗?

介绍操作方法:我在后面桌子上分别放了一张记录表和一些小昆虫,待会每张桌子坐四个小朋友,然后这四个小朋友根据“保护色”的方法一起合作帮这些小昆虫找一找最合适它们的隐藏地方。操作前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这一栏表示什么?(隐藏的地方)那么另外一栏就请你贴上隐藏在这的昆虫。昆虫后面我贴了双面胶,待会把双面胶拨下来后请你放在盒子里就行了。行动!

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⒊评价:谁来介绍一下?这是谁?为什么躲在这里?能不能躲在其他地方?为什么?(颜色相近的地方都可以用来躲藏)

总结:原来,你们都是利用保护色的方法帮小昆虫们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的。

三、本领迁移

⒈(过度)其实,除了一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之外,还有一些动物也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好吗?

⒉(播放动物图片)

⑴狮子:这是谁,它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⑵猫头鹰:你看谁藏在这里了?它又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⑶雷鸟:这又是谁?它为什么要躲在雪地里?(雪地的颜色和自己的颜色相近)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哦!我们的雷鸟可厉害了,它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色呢!冬天的时候它的羽毛是白色的,可是到了夏天它的羽毛又变成了与周围颜色一样的颜色呢!

⒊那我们人又是怎样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呢?(出示图片)(看看衣服、脸上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怎么样?)哦!他们为什么要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四、活动延伸

⒈其实,我们玩捉迷藏的时候也可以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谁愿意说说你想躲在哪里,为什么?

篇12:科学活动捉迷藏

活动目标:

1、尝试分辨一些常见动物皮毛颜色与花纹,了解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

2、乐意参与捉迷藏的活动。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知晓常见的一些动物名称。

PPT、人手一份操作卡片、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回顾已有经验

导入语:今天,我请了许多动物朋友来玩。

提问:看看谁来啦?

小结:森林里来了这么多动物来欢迎我们,有长得……(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情况,稍加梳理总结。)

二、森林捉迷藏――看看说说,黑白花纹动物

过渡语:这些动物朋友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先派出3只动物来试试我们捉迷藏的本领。

1、提问:看看这是哪里?

小结:有树有花,原来是一片大森林,赶紧开始第一轮的森林捉迷藏吧!

2、主要提问:你找到了谁?他藏在哪里?(可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儿歌小结:小奶牛穿花衣,一块一块真美丽;小斑马穿花衣,一条一条真漂亮;斑点狗穿花衣,一点一点真有趣。

3、主要提问:他们的花花衣一样吗?(引导幼儿尝试从颜色和花纹形状来观察、比较三只动物皮毛花纹的异同处。)

小结:这些动物身上的颜色一样,都是黑白皮毛,但是花纹不一样。

三、黑屋捉迷藏――想想找找,相似花纹动物

过渡语:他们又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地方――小黑屋。里面一片漆黑,只能看清他们的花花衣。马上开始第二轮的黑屋捉迷藏!

1、个别操作

操作要求:◆把大头贴贴在屋顶;◆请根据动物的花花衣来认一认,并把正确的`动物照片贴在后面。

小提示:当你遇到麻烦时,可以看看手电筒照亮的地方,里面藏着小秘密哦。

2、集体分享

――1、2号花花衣

(1)主要提问:你找到了谁?(可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根据动物的花花衣,我们能轻易地找到斑点狗和奶牛。

――3、4、5号花花衣

(2)主要提问:打开手电筒照亮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花花衣是怎么样的?(鼓励幼儿大胆发现和讲述两件相似花花衣的异同处。)

小结: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和花花衣,我们就能找到。但是原来有些动物花纹一样,但是花纹和皮毛颜色不同,真有趣。

结束语:和动物捉迷藏真有意思,下次让动物朋友来找找我们!

活动反思:

成功之处:

1、藏得巧。把动物藏在了森林中,但是分了不同的层次,比如奶牛露得较多,斑马和斑点狗,只有露出耳朵和花花衣,有一定难度,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挑战。

2、题材新。在主题素材点之下,能够有创新想法,通过捉迷藏来贯穿活动,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活动氛围很欢乐。

不足之处:

1、环节精简

在第一次捉迷藏中,我加入了很多教学活动之外的内容,导致活动较为拖沓,不够紧凑。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活动应以活动目标为重、重点提问为主,剔除无关的内容。

2、语句精炼

篇13:捉迷藏

有一次我跟一位抱怨自己没有童年的男人聊天,聊着聊着,我突然打断他的怨诉道:

“你玩过捉迷藏吗?”

他一愣,随即脸上绽开了天真的笑容:

“当然玩过啦!”他说。接着,没等我问下去,就说了他小时候某次玩捉迷藏的故事。

这样的经验我有过很多次。即便是现如今生活在高楼大厦的孩子,也是会玩捉迷藏的。所以,也可以跟他们聊捉迷藏的事,在这一话题找到共同语言。我儿子在他把游戏当作生活主要内容的儿童时代,每逢把所有的玩具都玩腻了,跑到我身边呻吟着说“我没东西玩了,我怎么办”时,我就说:“咱们玩捉迷藏吧!”

这正是他所盼望的回应,他笑了。我俩立即在屋子里就地玩了起来。那些和儿子一道在家里玩捉迷藏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时刻。可我几乎忘了,我小时候是从何时开始突然中断玩捉迷藏。

每个人一生都有这样的时刻吧,就是不再玩捉迷藏了。这标志着他开始进入成年。但很多人都把这样的时刻忽略了。有些人是有意的,有些人是无意的。

我大概属于后者。

这天,我打开电视,上面正放着一部警匪片。那一刻的画面是:一名十来岁的小男孩正向警察述说先前遭遇的事,“我正跟杰克玩,他藏在树丛里,我去找他,就在我看见他的时候……”

接着的画面如下:两个孩子,小的只有五六岁,他从树丛后面探出惊恐的脸,看着那个在另一棵树后面出现的大孩子。而在他们不远处,停着一辆汽车,车上一个男人正举枪对住自己的太阳穴。

这时我觉得在身体的最深处,有个东西被拨动了一下,我甚至听见了“哧啦”一下的声响,就像幽静的夜里,窗外有个什么东西掉落到树丛中,细微而清晰。我继续把这电视看下去,但情节是如何发展的我已经不大关心了,后面要发生的事似乎我早已知道了一样,就好像这部电影是我自己的创作,一切都了然于心。不过,出于惯性或惰性,我不想动弹,还坐在那里看下去。

“原来……原来……”我这样想着。但省略号后的话一时填补不出来,没法顺畅地到达恍然大悟的终点,只是摇摇晃晃,原地兜着圈子,向那个方向张望。

儿子走了过来,落座在另一张沙发上,和我一道看电视。他和我一样一声不吭,不过我知道他看得很投入,因为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屏,嘴巴还微微张开,这样一副有点弱智的傻样一向令我遗憾,但也无可奈何。我的儿子只是个智力普通的孩子,虽然万般不情愿,我还是只得面对这个现实。

后来他终于问了:“前面都说了些什么?这小孩怎么变成这样了?”

他今年十五岁了,提的问题还与五岁时没什么两样,我该怎么回答他呢?

我的回答让我自己也吃了一惊,我道:“说的是个捉迷藏的故事。一切都从一次捉迷藏开始。”

就在这一刻,蓦地,我一下子想起来,我十三岁那年,最后一次玩捉迷藏的事情。

没错,那年我是十三岁。我十三岁时,本是个快乐的女孩。

我的家庭应当属于那种没趣、但也没风没浪的小康之家。我父亲在一家中等规模的工厂做仓库保管员。我母亲的工作性质与他相同,不过听上去要高尚得多,她在一个区级工人文化宫做图书馆管理员。我是他们的独生女。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年月还根本没有计划生育这回事,所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往往要打上疑问号。他们多半是领养的,再不就是父母身体有毛病。或者根本没解释,在人们眼中是个永远的谜。但我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向我说明:我不是他们亲生的,我是母亲方面一位表亲的孩子。我的亲生父母生下我没有一个月就双双遇上车祸。但是,养父母对我说,亲生不亲生没有什么不同,只要爸爸妈妈爱你就好了。

我很赞同他们这一观点。因为跟周遭那些有亲生父母的孩子比起来,我从来没有羡慕他们的感觉,相反,我常常暗自庆幸。那些多儿多女的家庭,经济状况往往堪忧,一家人吃什么东西都互相虎视眈眈地打量着,生怕自己的一份少了。而且那些家庭的父母,脾气也格外暴躁似的,动不动就高声叫骂,甚至大打出手,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出气筒。

我家情况则完全不同。我父母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只有我这一个孩子,他们双方又都没老人需要供养。住在东城的姥姥,解放前开过饭庄,解放后虽然公私合营,姥爷也去世了,但她有点积蓄,住在当干部的舅舅家,衣食无忧之余,有时还给我们一点补贴。来我们家走走从不空手,总要拿上点糖果点心什么的。即使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家的饭桌上也总有两三样菜,饭呢虽然也跟别人家一样分开来蒸,但我若是嚷着不够,母亲总是从她碗里拨出点给我。虽然她这样做的时候,不时会叹着气自言自语:“你将来对我有这一半好我就心满意足了。”但这一点也没影响我接受她馈赠的快乐情绪,记得我总是漫不经心、高高兴兴地回应:“我对你比这要好一倍呢!”

我从来没挨过他们的打。我父亲虽然脾气不大好,但从来没对我发作过。他情绪不好时,就一个人喝闷酒。有一段时间到处都买不到酒,他就以茶代酒,一杯接一杯地喝着,一直喝到家里两个热水瓶都空了,母亲又早上床睡了,他就骂一声“妈妈的”,把空杯子砰的一声狠狠蹾到桌子上。最严重的一回,杯子被他蹾破了,裂成了两三片,发出巨大的声响。但吓得最厉害的是他自己。我们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收拾好了碎片,把它们包在报纸里扔进了垃圾桶。那时我已躺到了床上,我从没关严的门缝里窥见他惊慌的脸,一闪而过。

由于家里没玩伴,我常常跑出去找胡同里的小孩玩。我们那个大院里住有十多家人,孩子众多,其中跟我年龄相近的女孩子就有七八个,我们通常在傍晚时聚到一起,玩各种兴之所至的游戏。

我从来不是一个灵活机敏的孩子,在各种游戏中,从来没占过上风,似乎总是属于为别人的辉煌喝彩的一类。我不是不愿意充当这样的角色,其实能够在人群里呐喊欢呼、分享别人的快乐,也是一件开心事。然而,那些游戏大多是要分边来玩的,就是说分成处于竞争状态的两组。而每次分边时,像我这种角色就有些尴尬了。因为我属于被人挑剩、需要附加条件才能为别人所接受的一群。比如选人的两组往往讨价还价,“我们可以要甲,但你们得要乙。”云云。

如此这般,我往往发现自己成了一件搭头。就像菜市场买一份新鲜翠绿的黄瓜必须要搭配的一堆烂白菜。烂白菜当然也有它的价值所在,但做烂白菜的滋味却不好受。有人想过身为烂白菜者的滋味没有?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快乐的、玩疯了的女孩子们没想到过;就连我自己,在那开心时刻,不好受的滋味也不是那么强烈。只是在游戏过后,回想起来,才多少有点忿忿然,不服气。你把它看作一种渗透到心底里的伤害,也未尝不可。

我能十分肯定的还有一点:我心里一直是有一股要扬眉吐气的愿望的,只是没有能力将其实现。无论怎样努力,也没办法赶上那些心灵手巧、腰身敏捷的女孩子。她们天生受到上天眷顾,漂亮,活泼,大方,玩什么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让我这类笨拙女孩只有臣服膜拜的份。那些得天独厚的女孩,她们也许从来没想到,我们在欢笑着为她们鼓掌时,心里也是有着得到同样掌声的渴望的。

我想,正是这样的一份暗中渴望,使我特别爱玩捉迷藏。

这是因为,首先,捉迷藏不用分边玩。这就免去了我被人当成搭头的屈辱。此外,捉迷藏是一种个人行为,无论是捉的人,还是藏的人,都是独自行动,没有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大家评头品足之虞。我后来才发现,羞怯乃是妨碍我灵巧自如的最大障碍。事情只要不在众人目光之下完成,我就能做得比较好一点。所以每次捉迷藏,我就得以大显身手。若让我充当找的人,我总能把那些小伙伴一一从她们躲藏之处捉出来;充当藏的人,我也能藏得十分巧妙,让那些苦苦寻找的家伙最后只好哇哇大叫着认输:“出来吧出来吧死猴子,算你赢了好不好?”

捉迷藏者的胜利就是这样,不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也就没有被众人喝彩的光荣。反而会被对方嘲骂一番。由于每次寻找者都不一样,我就算赢了十次,在个别的人看来也只赢了一次,而且因为每一次把我寻出来都大费周章,先被寻出来的人自然而然都变成了寻人者的同盟,只希望快把我找出来好开始下一轮游戏。他们因为自己的失败,不仅有意无意忽视我的胜利,让我总觉得伙伴们没有充分注意我在这方面的天分。

十三岁那年那个没有月亮的傍晚,大家决定玩捉迷藏,一定也是在我的怂恿下吧?我记得很清楚的是,那天的参加者空前的少,只有四个人。不过少而精,另三个人一向被我看成自己的死党。我至今记得她们的名字:二毛、小娅和苏苏。

除了苏苏比我小一岁外,其他二人和我同岁。二毛还是我的同班同学,她就属于那种得天独厚的女孩,玩什么都高人一筹,人又长得美丽,校体操队和乒乓球队都抢着要她参加,以至于那两位领队老师当众吵了起来,成为学生们私下的笑柄。我却只为二毛感到骄傲,并为同班同学中只有我能称呼她小名而暗暗自豪。我认为自己是她最好的朋友,常常为自己各方面与她差距太大而苦恼。所以,那天傍晚,一看见来玩的人这么少,天又这么黑,我就立即提议捉迷藏。

二毛有点犹豫,她道:“去哪玩呢?快下雨了吧?”

我立刻道:“去我妈那里。”

我妈那里就是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图书馆已经好几天不开放了,说是搞运动。那天下午吃过中饭,我妈就出了门,说要上姥姥家请舅舅帮忙写大批判稿,出门时她还嘱咐了我一句:“今晚我多半不回来吃饭了,呆会你把锅里的花卷自己蒸蒸吃吧。”我注意到了她没有带上图书馆的钥匙。那串钥匙挂在门后面的挂钩上。

我把这情况跟大家一说,她们都十分兴奋。本来兴致不高的小娅和苏苏也来了劲,尤其是二毛,她最爱看书,平时只能在我带领下,站在图书馆的柜台外朝深不可测的书库探头探脑,现在呢,居然有机会随心所欲地到里面去捉迷藏!这里面竟带有某种探险的性质了。

起先一切都十分顺利,可以说顺利得太不可思议了。我们一路长驱直入,从文化宫后门到图书馆竟然没碰到一个人。当然,我们没从门口进去,而是照例从后墙那儿一个洞口钻了进去。不过平时在篮球场或剧场那儿总会碰到一两个人的,那天竟然一个人影也没见到。但我们太兴奋了,根本没对这种反常现象问一声为什么,就悄悄开了图书馆的门,在那静僻的书库里欢天喜地、不管不顾地玩了起来。

当然我是大赢家。本来我对捉迷藏就有天分,加上这天占了地利人和的优势。这地方她们都没来过,我可不止一次跟着我妈在里面进进出出。书库比起家来大得太多,但对于一个从小就在里面转悠的孩子来说,就不算什么了。长大以后我知道,那其实是个很小的书库,全部的书架加起来也没有二十排。我曾仔细数过。我甚至熟悉每一道书架上摆放什么类型的书,就连书架后面隐秘的角落,我也都熟悉。我妈忙工作时,我已经把所有的角角落落都勘察过了。

我的胜利终于令大家厌倦乃至气愤了。先是小娅叫了起来:“不公平不公平!我不要玩了!”

苏苏也附和,“算你冠军行了吧!我要上厕所了。”

趁二毛还没表态,我忙说:“最后一盘。你们三个人找,我一个人藏,这总公平吧?”

她们有点勉强地答应了。我说“勉强”,只是我事后的判断,当时我可没感觉到,如若当时就感觉到,也许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一切了。也许我就同意就此结束游戏回家。当时,我太兴奋了,根本无暇注意别人的感受,这也给了我教训,使我以后每做一件事都要再三征询每个参与者的意见,直到大家都不耐烦了为止,这也是我至今一事无成的原因之一。

还是回过来说捉迷藏吧。一待确定她们看不见我了,我便以闪电般快速的动作藏到一个我早已想好的角落,那是最后一排书架后面一间放杂物的小储藏室,两米见方,其中的奥妙是里面有个人墙柜,上面吊了把其大无比的铜锁。此刻说到这里,我还仿佛能看见锁上的绿斑,那使它看上去好像挂在那里已经千秋万代了似的,发出一股岁月的霉味。不过,我可知道那把锁是虚挂在那里的。

我像平时那样钻到柜子里,把柜门拉上,这套动作我平时已做过好多次,我知道如何让那把锁在柜门关上之后回复原位,就像从来没人动过一样。柜子里很大很舒服,里面甚至有个棉垫,可以坐在上面,靠着柜壁,以逸待劳。

我听见她们三个人在屋子里来回奔跑,搜索,议论,一会儿分头行动,一会儿集中商讨。开始还有点兴奋,渐渐就不耐烦了,脚步变得疲沓。我也有点着急,心里暗暗希望她们像平时一样叫嚷出投降的话来。而就在这时,她们站到了壁柜前。

我听见她们疑惑的声音:“如果不在这里面,就没别的地方了。”二毛说。二毛不愧是二毛。

小娅提出了异议,“这上面这么大一把锁,她怎么可能进去?”

这问题显然考起了大家。她们沉默了会儿,大概在考察那把锁的真假。这沉默也许只延续了几十秒,但我觉得它有一世纪那么长。四下里这么静,我听见自己的心跳,我甚至听见她们的心跳。我真怕她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柜门就拉,打破这虚假的障碍。让我顷刻之间变成失败者,只得忍受她们的奚落。

可是,不知这把锁上有什么地方令她们惧怕,总之她们就是下不了决心抓住它拉一下。突然,我听见二毛叫着我的名字道:“毛妹,你要是在里面你就快出来,你不出来我们就走了。我们要回家睡觉了。算我们打平了好不好?”

我愣住了,我没料到她们会开出这样无赖的和平条件。

但我没有慎重考虑的时间,因为这时苏苏带着哭腔道:“我要上厕所,我真的要上厕所了!”

“走!”小娅道。“也许她藏到外面去了。”

“也对,”二毛附和道,毛妹这人有时很狡猾的。

她们说着就跑了,简直没给我一点改变主意的时间。我还没对所发生的事情反应过来,她们乱糟糟的脚步声已经消失在门外。从此没再回来,事实上,她们从此就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互相之间从来没就当晚所发生的事解释、说明、澄清。是她们防备她们走了之后我从图书馆溜出来,因而把门从外面锁上,之后又忘了这事,还是她们回来后打不开门,又相信我躲在了外面,只好一溜烟回了家呢?两种可能性之中,我宁可相信第一种。因为如果我相信第二种,就没法解释为何她们回家之后,就没想到上我家去看看我到底回没回家,如果发现我没回家,告诉我父母一声,让他们去找人。然而,就算我相信第一种,我也没法原谅她们,怎么可以把好朋友关在那么一个黑暗地方,然后一个个安然无事回了家,一声不响,照吃照睡。

不过,和我父母在这件事上的表现相比,她们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那天夜里在图书馆那个黑暗无比的书库,我在心里一遍遍呼唤的主要是他们,我一直到最后都相信他们会来找我,一直到第二天有人来开了门,我从书库里溜了出来时,都相信他们正在找我,为了我而焦虑万状,彻夜无眠。可是,当我回到家里,看到的是家中一切都依然如故,父亲好像跟平时一样去上班了,煤炉上坐着他没喝完的稀饭,餐桌上放着他吃剩下的咸菜和馒头,用纱罩罩着。母亲背对着门在床上躺着。当我走进屋子,她只是回过头看了我一眼,我注意到她眼睛红红的,脸色苍白,头发蓬乱,便怯生生地叫了她一声:“妈。”我想她只要一开始骂我,问我昨晚去了哪儿,让她急成这样,我就扑到她怀里,放声大哭,发誓永远爱她,谁知她说出来的话却是:“你姥姥死了。”

我感到身体里什么东西嘭的一声响,断了。也许是一夜没睡好,太疲倦的缘故,我好害怕自己会就此一下子瘫倒下来,所以我重重坐到旁边一把椅子上,对母亲的话没作出半点回应。

她又说一句:“姥姥死了,是给他们打死的。”

我听见自己遥远的声音:“哦。”就是这样轻轻的一句话,在那一刻,姥姥的惨死比起我昨夜的伤痛竟然如此微不足道,就是这样淡淡的一句话。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夜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那是我们这座都城的伤心之夜,许多人家遭遇了不幸,许多居民在这一天惨遭杀戮。那是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但是,即使我在后来得知姥姥惨死的细节,我也没能理解我父母对我失踪一夜不理不睬的冷漠,正如他们未能理解我对姥姥之死的冷漠。从那天起,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养女。我想,大概就从那天以后,我不再叫他们爸爸妈妈,而改用了“老爹”“老娘”这种玩世不恭的称呼。

后来,很久,我一直感到奇怪的是,无论我父母,还是二毛她们,都好像从来没想到要对那一夜发生过的事做一点解释,说明。对了,我有过一次机会跟小娅了解真相。那是事情发生十多天之后,有一天傍晚,我参加学校的一场大批判会回家,在胡同口上碰到小娅,她正孤零零站在那里,好像在等人。我走过去拍了她肩膀一把,“小娅!”我叫道,正想把心里悬了这些天的疑惑吐出口,猛然一下却看见她朝我望过来的一双眼睛,那么亮!亮得像发高烧的病人。不,主要是里面闪灼的神色对我来说太陌生,太恐怖,太遥远,我以为那是怨恨。她不想理我。为什么!?我一点也不认识她了。涌上喉头的话顿时缩回了肚。我生气地后退了一步,转身跑了。

后来我知道了她家发生的事,我才意识到,当时她眼睛里闪灼的不是怨恨,是恐惧。如果我跟她说话,她会高兴的,那么一切也许就真相大白了。但我没机会纠正我的错误。不久,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至于二毛,那天以后好些天连她人影也见不到,再次见到她是在校门口,我跟一群同学一起,突然看见她一个人从对面走来,我正想上去跟她打招呼,走在我旁边的同学恶狠狠地朝她叫了一句:“狗崽子!”顿时,我看见对面两道剑样的目光射向我。我心中一凛,也以更冷的目光反射过去。她便低下头匆匆走了。我再没见过她,人家告诉我,她父母都进了牛棚,她被她家阿姨带去了南方。

我父母去世的时候,我都不在他们身边,通过曲曲折折的渠道我得知他们的遗言,两个人不约而同都说了一句话:“到底不是亲生的。”

显然,到死他们都不明白我们互相之间变得这么疏远的原因,正如我也不明白他们。

这就是我最后一次玩捉迷藏的故事,现在我把它讲给我儿子听,希望他对其中的意义比我明白得多一点。

篇14:科学活动捉迷藏

关键词:循序渐进;探究活动;思维可视化;浮躁

目前我们科学课一般有这三种类型: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侧重于过程技能的获得,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第一种课型教学中,若是我们把科学知识当成是片渔网,那么一个个结组成的目就是一个个科学概念。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改变学生初始想法的过程,而概念的改变,无疑是一个核心。

科学课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操作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概念转变。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在科学探究中科学概念有效构建的一些做法:

一、建构科学概念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

由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阶梯状、有限度的,所以在科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们有序地、渐进地开展科学概念的学习。

1.教师应该对学生们的概念形成过程有充分的考虑

在《溶解》一课中,学生们对“溶解”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从“慢慢消失、慢慢变咸”到“微粒、均匀分布”,再利用各种手段检测物质在水中是否形成微粒、是否均匀分布,最后利用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结果的观察来推断和证实其他可溶物质的溶解。

2.根据概念形成过程分步实施教学

在“溶解”概念的学习前,学生们对溶解已能作出这样的解释——“像盐、糖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从中引导学生们对“微粒”有一个初步认识,继而通过不断的观察比较,加深对“微粒”的认识。利用更进一步的检测方法来检验那些肉眼和经验无法判断的现象。

二、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探究活动

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概念不断地得到修正、得到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在一个个活动中实现的。要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就要赋予活动以概念内涵。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使其成为建构概念教学的载体。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能驱动学生思考?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或者学生对其具有一定的模糊认识,涉及学生的已有经验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研究磁铁》一课时,利用一个小玩偶会在桌上翩翩起舞设置问题情境,“小玩偶跳舞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是桌子底下有机关,有的说小玩偶身体里可能有电动装置……

这些问题大大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渐减少认识上的不平衡。

2.观察、实验、记录,积累感性认识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强调让学生充分感知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具体概念。因此在科学课堂上,帮助学生实现认知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要帮助学生架起原有认知与现在认知之间的桥梁,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准备可供研究的有结构的材料,通过活动中的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等,孩子们获得更多新的信息,首先形成对某种事物的行为、运动或变化的初步印象或概念;这种初步的概念在孩子们进行下一个类似现象的观察中,常常被运用,并可能被证实、修正或发展。

3.讨论、交流、分析,整理加工事实

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向学生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会使学生的感性认識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游离状态”,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只能是肤浅的片面的。因此,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运用讨论、交流、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发现具体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其中包括对疑点、假设以及证据的提出与评价,可以增进学生原先的科学概念理解。

三、构建科学概念的有力保证——思维过程可视化

重证据和逻辑思维是科学课最明显的特征。学生的科学概念是学生在众多的证据和事实面前,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逐步形成的。我们强调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就是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的对某一问题开始是怎么想的,接着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了,把这些思维的过程展示出来,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科学概念。

四、构建科学概念的最大“杀手”——浮躁

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必须清楚科学课的本质。科学课强调的是证据,证据必须是真实的。学生在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按照以往的教学就可以得出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实这不科学!你用铜球做实验,铜球有这个性质可能铁球没这个性质呢!铁球有这个性质可能还有什么金属没有这个性质呢!锑和铋就是热缩冷胀的很好例子。所以我们不能说金属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能说很多金属有热胀冷缩的

性质。

浮躁是科学研究的最大“杀手”,在科学课堂上浮躁也是构建科学概念的最大“杀手”。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静下心学科学,耐下性子来搞研究,多收集真实、有效而且是足够的证据,是构建科学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红霞.中小学科学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护理管理学作业下一篇:听证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