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2024-08-19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庆市文明办组织精干力量,走进基层乡镇、中小学校,开展问卷调查,组织座谈研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做法

近年来,重庆市按照中央以及市委市政府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坚持教育引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持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大道理”转化为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小信条”。一是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举办“中华魂”青少年读书活动,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爱国主题教育,实施“九童圆梦”教育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二是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春节关爱行动,组织留守儿童写春联、绘梦想、做年夜饭、拍团圆照,了解传统文化习俗。编印《百家训》《家训参考》《最美家训集锦》等图书免费发放给留守儿童家庭。开展“最美家书”活动,评选“最美家书”3000封,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三是建好用好活动阵地。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站1796个、省级以上乡村学校少年宫492所、留守儿童之家6032个、校外托管机构1292个,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依托全市3760所乡村市民学校开设“四点半课堂”,开展课业辅导、体育锻炼、科普嘉年华、艺术小殿堂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

2.坚持人文关爱。一是组建关爱队伍。招募以女大学生、女村官、女教师等为主体的红樱桃义工6万余名,组织“五老”志愿者2万名,以“代理家长”等形式关爱留守儿童。结合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队开展志愿服务。组织百名书画名家与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讲授书画知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打造活动品牌。开展“红樱桃·冬日针爱”“冬日阳光·温暖你我”等关爱行动,捐助爱心物资3000余万元,参与志愿者30万人,帮助留守儿童16万余名。实施“流动少年宫”项目,免费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声乐、舞蹈、书画、航模等培训,已培训农村留守儿童6.5万余名。利用周末举办留守儿童训练营,每年组织6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参加素质拓展。三是开展心理健康疏导。依托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巡讲,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辅导。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面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

3.坚持标本兼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一是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出台《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制定《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责任清单》等文件,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责任。开设“家庭教育流动学校”,深入村社、院坝授课4万余场次,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能力。对监护责任履行不到位的实施训诫,严重的将提请变更监护诉讼,剥夺其监护权。二是扶持青年返乡就业。有针对性开展各类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创业就业能力。实施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培训“新芽计划”、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帮助青年创业致富,把父母留在孩子身边。三是保障随迁子女权益。完善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升学政策,创造条件让学生随父母在务工地就读,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问题。目前全市接收随迁子女31.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22%。

二、主要问题

当前,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总体状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少数留守儿童思想抑郁、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暴露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1.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一是父母尽责不足。留守儿童父母由于外出打工,将孩子委托给家中老人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对孩子关心关爱不足。有的农村学校开家长会时,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长能参加,且参加的基本都是家中老人,家长会“听得懂的来不了,来参加的听不懂”。二是家教水平较低。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层次、教育能力相对较低,家庭文化和家风底蕴薄弱,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据调查,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平均年龄56.1岁,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超过72%。另一方面老人或亲戚往往溺爱孩子,造成一些留守儿童恣意放纵,在思想上、行为上比较偏激,听不进批评教育。三是家庭环境不佳。农村休闲生活喜欢打麻将,有的家长甚至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摸着麻将,很多留守儿童在麻将声中长大。有的家长崇尚烧香拜佛、求神问卜,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封建腐朽思想侵染。此外,“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师资薄弱。农村学校思想道德教师队伍建设比较滞后。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寄宿学校教师客观上承担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兼顾老师、父母、心理辅导员、营养师等多重角色,任务重、压力大、人手紧。二是教师素质不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学历较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滞后,偏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对留守儿童思想、心理和情感的需求难以及时回应,部分教师甚至觉得思想上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是“烫手山芋”,疏离歧视这些孩子。三是教育方法陈旧。受应试教育影响,农村学校将“知识改变命运”,理解为“考试改变命运”,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导致学生反感,效果不佳。

3.社会教育缺乏合力。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心支持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但针对性不强,缺乏持续性。一是重形式轻需求。目前,逢年过节走访学校,慰问留守儿童的活动层出不穷,留守儿童表面看生活在“爱”的包围之中,实际上这些活动缺乏事前调研,没有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二是重活动轻机制。调研发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重视—忽视—淡化—再重视—再忽视—再淡化”的怪圈,各个部门工作都能“走得近”,却又都能“推得开”,出现“明有多方主体,实无一个落实”的尴尬局面。三是重独行轻协作。各部门开展活动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工作中缺乏协调配合,存在说得多、喊得响而沟通不够、不能长期坚持的问题。

4.留守儿童身心脆弱。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成长和心理问题。一是判断能力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在许多事情上的是非荣辱观念缺乏引导,有时存在模糊概念和理解错误。部分留守儿童为了博取家长的关注,刻意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存在抽烟、喝酒现象。二是自制能力差。据调研,留守儿童最普遍的三种不良行为分别是沉溺网络、脏话连篇、打架斗殴,部分孩子纪律观念差、处事简单粗暴,容易导致意外。一些高年级留守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司法部门调查,全市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三是心理问题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但心理问题较多。问卷调查显示,47.9%的留守儿童感觉生活不开心,79.1%的留守儿童认为生活孤单。部分留守儿童自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个别“问题儿童”心理缺乏危机干预,有时碍于面子等原因不及时“就诊”,导致出现极端情况。

三、工作建议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构建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平台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想在深处,抓在细处,落到实处,统筹推进。

1.抓实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养成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一是明确监护责任。建议将家庭教育指导的时间节点提前,将家教培训作为领取结婚证、准生证、出生证等的前置条件,引导适龄青年做好当家长的准备,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增加曝光力度,在企业招工等环节增加限制条件,以对“未来家长”进行正确引导。二是加强教育指导。通过“家庭教育流动学校”“网络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育儿观。三是完善相关政策。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留住更多青年在家就业,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外出务工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2.筑牢学校阵地。学校是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一是端正办学理念。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根据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深化课程育德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不断增强德育效果。二是夯实教育基础。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适当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托幼机构尤其是公立幼儿园的建设,让更多的留守幼儿能接受学前教育。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配备,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三是加强家校合作。学校要建立与留守儿童在外务工家长联系制度,定期与家长沟通,通报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利用春节等时机召开家长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3.优化社会环境。一是丰富文化活动。依托电视、网络等媒介,利用文化场馆、公园广场等设施,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展演展映展览,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文化熏陶。鼓励作家、艺术家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创作体现童真童趣、向善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拓展服务范围。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建设,使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更多地惠及留守儿童。鼓励支持科技馆、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创新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范围,走进乡村、学校,促进文化服务贴近留守儿童。依托乡镇电子阅览室、村镇文化站室等,加快公益性上网场所建设,为留守儿童文明上网提供良好条件。三是净化社会环境。严格落实“校园红线”制度,以学校周边、农村场镇和娱乐场所为重点,取缔“黑网吧”,严厉整治接纳未成年人行为,持续推进扫黄打非,坚决打击网络和移动媒体上的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4.坚持法德并举。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法律作用,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是提升法律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运用专题报告会、故事会、儿童剧等形式,引导留守儿童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组织开展法律宣讲、犯罪预防等活动,切实增强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利用乡镇妇女儿童维权接待室,组织法律专业人士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二是帮扶特殊群体。整合社会资源,以问题留守儿童、失足留守儿童为重点,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爱心家长”等方式,为他们撑起爱的天空,助其重回正途。关注大龄留守儿童的需求和困境,建立长效帮扶和管护机制,培训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对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三是加强心理疏导。构筑司法机关、乡镇、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参与的留守儿童心理维护体系,搭建沟通帮教平台,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矫治,对服刑人员留守儿童子女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增强生活信心。

篇2: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中梁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自查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环境和条件,切实为留守儿童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由于文化程度和年龄相差较大,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活动、娱乐场所,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根据天水市秦州区妇女联合会、秦州区教育局文件精神,我中梁学区特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

二、工作任务

1、摸清情况,确立了工作目标

摸清了我校留守儿童人数,其中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人数,父母单方外出务工人数。对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建立

留守儿童管理档案。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1)设施建设:学校特设面积为42平方米的教室一间作为“留守儿童之家”,200多平方米的学校操场作为室外活动场地。学校配置课桌26张、凳子52把,书架4个,其他硬件配置由上级部门配置。(2)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组长由中梁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张吉祥担任,副组长由中梁中心小学校长王炜担任,学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建立学习、活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留守儿童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组织发动教师组建志愿者服务队。

(3)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统一要求,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教师、有记录、有总结。

3、建立工作责任制。各校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在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工作的实效性。

4、建立长效机制。各校要加强调查研究、实行分类指导,把握工作进度,经常督促检查。要注意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及成功的做法,努力探索和建立起一套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推进“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深入持久开展。

三、实施步骤

1、加大宣传,广泛发动。6月底以前,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重要意义。留守儿童的父母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外出务工、勤劳致富,为农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广泛开展爱心行动,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大家庭温暖。

2、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清楚留守儿童的性格爱好;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学校根据制定的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班级成立了留守儿童帮教小组,教师、班级干部与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帮一”帮扶小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让留守儿童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和心理有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让他们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

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对提高孩子们阅读水平,丰富孩子课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活动室定期播放少儿故事片、安全教育专题片,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过程中硬件设备建设不到位,急需加强硬件设备的配置,主要是图书的欠缺,活动器材的欠缺。

2、“留守儿童之家”的辅导教师或“爱心妈妈”责任心不强,学校有待于急需培训。

3、“留守儿童之家”缺少大量的图书。

4、“留守儿童之家”和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交流与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常年打工联系电话不确定。

天水市秦州区

中梁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自查报告

篇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初探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的良好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 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部分, 孩子的教育问题心系着每个农民家庭,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对创建和谐家庭, 稳定社会治安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储备军,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是保证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因此, 我们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 从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局出发, 从根本上认清楚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时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并将一系列工作落实, 这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师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力, 而不是唯一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 农村留守儿童也越发增加。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部分留守儿童在思想教育上出现缺陷,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频率增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情况, 有关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提出了措施, 例如教师和学生结对子, 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代理家长, 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在农村, 这不是一个合理长久的措施。任何人都是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出发去做事的。教师也是以人而非神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他们也会被自己的生活困境所迫。在农村任教的老师, 大多数人员的家里也有农活或者家事, 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留守儿童的身边, 再加上农村条件有限, 教师不可能不顾自己的利益去帮助这些孩子, 这是不现实的, 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仅限于少数,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说, 在这种经济条件下, 结对子的方法目前还不适用。当前,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尽职尽责, 最大限度地帮扶这些留守儿童, 尽可能地多付出一些关心和爱护。但是要知道, 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 仅仅依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父母要勇于承担责任

我们都知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也是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任教师, 属于早期性教育, 而且,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这就意味着父母教育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 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 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上, 父母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和依靠。身为父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将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 为人父母要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 若孩子年龄较小, 无论生活多艰苦, 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 假若条件不允许, 可以考虑在距离家里近点的地方打工, 可以经常回家看看孩子。若孩子稍微年长一点, 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 与孩子时常交流,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通过与孩子或者班主任的联系, 了解孩子近期的情况, 听听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 让他们可以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声。切记不要因为经济条件就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 也不要认为把孩子放到学校所有的责任就归老师了。要知道, 无论何时何地,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父母永远是主角。

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

1.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 父母要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俗话说:“子不教, 父之过。”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卡尔?威特有句话说得好:从孩子出生那天起, 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重担了。;克鲁普斯卡娅也说过:母亲是儿童最好的老师, 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多好的忠告啊, 可是我们的父母对于财富的欲求总是高过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谋求发家致富原本正事, 可是他们也是反思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

2.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 学校要放下应试教育的模式, 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 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当前学生的成长特征和家庭情况, 学校开展多元化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另外, 还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 为人师表, 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端正教学态度, 争做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老师。最后, 学校应该主动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联系, 及时把学生的情况向他们反映, 以谋求最佳的教育方式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从社会大环境角度来讲, 从政府到学校需加大力度整治周边环境, 那些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娱乐场所要加以取缔。至于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我想更多的还是寄希望于国家的政策和监督了, 学校和家庭尽量地教育学生远离其糟粕, 汲取其精华。

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提升, 净化他们的心灵, 让他们都成为“四有”新人。

摘要: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在特殊的人口经济环境下,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有其特殊性。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也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初探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齐建英, 关注留守儿童道德建设[N].中国教育报, 2005-08-01.

篇4: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一、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位

1.亲情关系失调

我们把留守儿童受监护的类型大致分为隔代监护 、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三种。这三种监护类型基本上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精神和道德教育往往被他们理所应当地忽视。然而,留守儿童在“留守期”大都处于道德思维与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他们特别需要监护人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所以,父母无可奈何地远离和监护人情感传递的不足是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缺失,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一个重大因素。

2.榜样作用苍白

留守儿童大多是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需要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对他们的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然而,父母遠隔家乡,很难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充分地教育和引导,对孩子所作出的楷模作用可以说基本上为零。另一方面,监护人大多数为长辈级人物,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观念比较落后,而且年龄较大,因此,他们大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经常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足够了,换句话说,他们不管从行为上还是思想上都无法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责任,所以,榜样作用这个东西对他们来说犹如“看天书”。

3.教育内容 “曲解”

当代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时因为自己在外打工受到不公平待遇,会在对孩子教育和要求上发生改变,不再以诚实、勤劳来要求和教育孩子,而是要他们适应社会世俗,甚至以“老实会吃亏”为警戒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经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来实施的,没有交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监护人对孩子所传递的知识和教育也是依附在他们对待孩子的行为之中。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错位

1.教育理念落后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沉浸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中,在学校看来,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才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生命价值在他们看来却犹如草芥。因此,这就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即成绩越好的学生就越能得到老师的关注,而成绩差的学生就只能在老师的“爱”圈里渐渐消失。所以,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激情就被这种残忍的理念扼杀在无形之中。

2.教育管理畏难

我们都知道,留守儿童大多缺乏有效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相对调皮和难以管教。然而,学校和教师面对他们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有的害怕惹麻烦,听之任之,不敢多管;有的尽管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却把责任推给了家庭,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帮助和监督,这样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很难解决的,从而缺乏管理的信心。

3.德育工作迷失

夸美纽斯说过,“我们真正的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本身。” 可见道德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很多学校依然对新课改所强调的德育持冷漠态度,依旧操守传统的智育至上理念,对德育工作抱迷茫态度,甚至流于形式,使得原本在家庭未能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留守儿童在学校依然“无人问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以此为总体思路,在实践中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一)、坚持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当然它也就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力量。为了使“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整个学校德育教育体系中,要实施了“特殊关爱”工程。其主要做法是:

1、以“特别关爱”为主题。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袋,关注“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需要,并切实解决,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心理真空与断层。

2、学校要积极利用家长探亲和春节休假的时机,举办“留守”儿童“家校联谊会”,与家长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索家校“合力模式”的基本途径和做法。同时,建立家校热线、举办祖父母“孙子教育培训班”。

3、学校、教师、同学多管齐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现状及成长历程,学校有专人负责记录和管理,建立有“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实行教师“家长代理制”,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任务切实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让教师像父母一样呵护、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沐浴到父母般的爱。同时,学校特别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建立温馨、团结、和谐的班集体,积极发动其他学生在学业上、思想上、心理上结对帮扶“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4、创设校本课程。学校根据当地学生的传统和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中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生存教育,强化“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抵御诱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切实办好心理咨询室,将“心灵对话”专题做好,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让他们掌握解决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健康方法。

5、学校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学生综合考评体系。在考评体系中降低“分数”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开展体卫艺活动在考核中的比重。通过体卫艺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二)、构建适合“留守“儿童成长的家庭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自身特殊的有利条件,力求在改变家长双方外出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上有所作为。作为学校,就要避免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在开学初和学期末学校一定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依据调查结果逐一对家长双方都打算外出的家长做好细想工作,尽最大可能降低母亲的”出行率“,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在沟通交流方式上,要把握好时间,原则上每两周沟通交流一次;在交流内容上,父母最好不要只谈生活,应该询问、了解其学习、心理、身体有情诸方面的情况,让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心,尽最大可能消除孩子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并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常回家看看”;在沟通方式上,可以使用电话加书信的方式进行。而以上这一切,学校可以在家长外出前举办“家长联谊会”,将以上知识讲授给家长。必须强调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其他人永远无法替代的。

(三)、注重社会教育。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在校时间上,班主任要主动联系其邻居、社区以及当地的妇联、工会等社会基层组织,切实形成合力关心“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篇5: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工作报告

为了切实抓好“十二五”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工作,使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结合我校实际,申报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并按计划认真执行。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3、3—2013、6)

1.成立课题研究专班,提出研究问题,草拟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筹备、问卷调查、开题阶段。进行理论研究,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进行师资培训、开题。由有一定教育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陆桂梅科研主任草拟调查问卷与实验方案。研究小组讨论通过。

2.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工,依据方案制定课题研究日程和相关计划与规章制度,对课题运行提供组织保障、经济支持和人员保障。

(二)课题研究深入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

1.制定实施计划。①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难度、研究范围;②修订研究措施、方案,调整科研人员的具体分工,培训教师。

2.筛选研究对象。针对调查结果这些触目惊心的问题,我们课题小组在学校的支持下,以班级为单位,分门别类由课题组教师与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一道组成联合跟踪辅导小组,在逐人建立个人档案,逐人制定干预计划的同时,分别对比较突出或带普遍性倾向的问题选择了1至2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重点研究。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培训家长。主要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校长兰勇林及管政教工作的政教主任赖丽琴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专管德育工作副校长杨燕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举行多种有关关爱和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形成了一种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

4.确立个案。15名课题组研究教师自主筛选,共确立了20名留守儿童作为重点研究个体。

5.建立档案,跟踪管理。档案内容包括①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结构、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②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年级、身高、体重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和重要生长史; ③问题发展史:包括问题类别、首发时间、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当时学校与家庭的背景事件、问题的处理与效果。④其它的影响:如饮食、睡眠、情绪、行为; ⑤家庭适应:如亲子关系、手足关系、父母(祖父母)管教的态度与技巧;⑥ 学校适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态度、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深入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1.针对个案,实施研究。针对不同的个案,对症下药。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有:家庭走访,个别谈心,教师引导,同伴互助,环境熏陶。

2.补充完善,深化研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总结对20名研究对象进行干预与矫正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干预措施,完善矫正方法,并推广运用到所有“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的诊断与干预研究中。1.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⑴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失的问题。我们将开展以下形式的教育活动。

模拟家庭 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关爱,我们将设计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参研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情般的关怀。

结对子 由父母均在家、家庭和睦、家长素质较高的学生与一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视为兄弟姐妹,在生活学习中比学赶帮。

亲情教育课 为了让留守儿童每学期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学校将安排每班每学期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会上让学生自己上讲台与父母交流。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让留守学生向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

⑵针对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的问题,我们将开展一系列自主教育活动。

自主规划 留守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帮扶教师的引导下,描绘人生理想,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发展目标,写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并把它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或向班、小组同学公布,或装入成长记录袋,便于老师时时检查督促。自律承诺 留守学生与班主任老师、班集体和帮扶教师签订自律承诺书,找出自己最突出的缺点,向大家承诺限期改正,并写明改正缺点的具体措施,接受集体的监督,以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自我评价 班主任、帮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与社会、家长、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对照,通过日记、周记、汇报、“每日几问”、月评、期评等等方式来便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

⑶针对家校联系不畅,代理监护人监护能力差的问题,我们将开展以下活动:

建立专门档案 每学期初,学校将分班建立留守学生花名册,登记好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等,同时还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

家校联系卡 学校将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与留守学生的关系等等。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⑷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偏高,我们将开展的活动有: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设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将开办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学校专管德育工作副校长杨燕珍),为留守儿童和全体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5)根据留守儿童性知识贫乏的情况以及存在的性心理状况,我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性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个陌生领域,老师的素质决定性教育的质量,因此,老师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坦然对待性教育。我们课题组要组织教师学习性生理知识及保健知识,少男少女的心理学,心理辅导理论、方法和技巧,使老师在性教育活动中得心应手。

开设性知识专题教育,向学生普及青春期性知识(我们学校请妇幼保健院医生来作专题市场讲座)

从调查中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性知识贫乏,导致他们性心理滞后,甚至使他们微弱的警惕与防备失去作用,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想通过专题教育(请专家来学校讲座)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性发育知识,教给他们保持身体卫生的保健知识,教给他们正确处理两性交往中的出现的种种问题等,向学生普及青春期性知识。

设立心理辅导室,由学校专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杨燕珍负责此项工作,矫治性心理问题。

班主任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

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是班主任实施,班主任要早些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本班中问题较大的学生个案跟踪,实施长期心理辅导。

(6)针对学生法制观念、法制知道淡薄,容易打架斗殴,以大欺小的现象,我校定期请合山市里兰派出所的警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专题讲座。2.完善教育功能结构

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管理的同时,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变化,学校在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状况,明确学校管理改革必须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爱生为贵,服务为重,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

一是建立“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后勤主任、安全办负责人为成员的“留守学生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并进行考核评估、总结奖励。班主任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起着直接的作用,各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开展工作。

二是建立“四个”教育服务制度。一是定点、定人联系制度。学校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总人数与教职工的总人数比例,确定教职工定点定人联系留守学生作为帮扶对象。二是定期与不定期沟通制度。建立与代理监护人、社区联络员、对子家长的沟通联系制度,对留守学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教育。三是代理监护人培训制度。每月组织代理监护人学习有关儿童管理、安全管理、法制基本知识等。四是考核评估奖励制度。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作为劳动纪律、考勤、奖励与处分、职称等量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是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学校加强对政教处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和考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保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并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联系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再次对20名的研究对象再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前后两次调查数据对比分析,我校这20名留守学生研究对象的心理障碍明显得到矫正,他们不但消除了潜意识中的自卑、极端等意识,热爱学习,生活学习在自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也理解和支持了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尊重监护人。我们的研究初步取得成功。

在延用以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经的基础上,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辅导留守儿童完成作业,利用假期时间给留守儿童送上温暖。

(三)课题研究总结思考、结题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

1、按计划定期召开召开课题工作总结会,课题组成员进行对自己研究的个例进行分析,交流工作经验,进行评比,进行总结反思工作,撰写研究论文。

2、对课题结题工作进行分工,整理材料归档。

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一年来,课题组举行校内课题研究活动近30多次。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制定三个阶段的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课题组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从出勤率上保证课题的开展。此外,选定的20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一年来,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一年来,课题组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项各次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科研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

2、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时间。我们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课题活动时间,做到专时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进行研究系统学习学习留守儿童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力。

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实验以来,通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感恩教育专题报告,主题班会,积极进行课题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有助于研究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的活动。

通过一年全体课题组成员及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三、研究变更情况(课题组成员变更情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陈家意老师由于个人家庭原因,辞职老师的工作,陈家意老师不在是我课题组成员,由我校骨干党良英老师加入课题研究,增加我校课题研究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按时完成,课题研究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四、成果的代表作

课题负责人陆桂梅撰写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粟喜莲老师撰写的《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探究》,罗冰老师撰写《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兰勇林老师撰写的《如何关爱留守儿童》,黄云东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党良英撰写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刘桂凤老师撰写的《用爱关注,用心呵护---留守儿童》,韦美芬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等,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现代教育艺术研究总课题组、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杨燕珍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潘彦霖老师撰写的《爱让每一朵花绽放》,陈剑飞老师撰写的《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农志娥老师撰写的《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巫玉新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思考》,谢丽华老师撰写的《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赖丽琴老师撰写的《用爱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等,在2014年“创新杯”全国中小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合山市上塘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课题组

篇6: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及基层妇女

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高庄街道位于汶河南岸,与市区隔河相望,辖90个行政村,农村人口约5.6万人,其中,三分之一的村分布在南部山区。今年以来,在市区妇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高庄街道妇联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结合部门实际,克服困难,脚踏实地,认真细致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并安排部署帮扶活动,利用近两个月时间对-农村两委进行换届过程中,妇联积极参与,较好的完成女性进两委的目标任务。

一、留守妇女儿童调查摸底及帮扶情况

区妇联召开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调查摸底会议后,高庄街道妇联立即向党委主要负责人汇报。根据实际情况,党委召开全体机关干部会议,采取领导干部包社区,机关干部包村的方式,安排督促各村进行自查,按照要求填表,并加盖公章,经调查我街道共有留守妇女126名,留守儿童113名。妇联根据报表,下村抽查,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其父亲长年在外地务工,主要从事建筑行业,父母亲共同长期在外务工的7个。外出打工挣钱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留守儿童的性格、脾气和学习成 绩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都显得内向和落后。调查摸底结束后,高庄街道妇联安排各村妇代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帮扶,动员留守儿童的宗族亲戚,以及妇代会成员主要从生产、生活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高庄街道妇联转发了区妇联《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多方联系,争取社会力量,“六一”儿童节前,共有莱芜市工商局、大鑫珠宝、泰丰针纺服装总店,市内外企业老板等各界人士带着现金、书包、书籍等来高庄街道看望困难儿童和留守儿童。通过朋友关系,与莱城区地税局联系,在6月1日地税局7名“爱心妈妈”代表带着现金和其他礼物走访看望了纪家庄、老君、前王峪三村的3名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了关爱和温暖。

二、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情况

上一届,高庄街道90个行政村村两委女性成员仅28人,大部分村聘任妇女主任,和其他乡镇一样,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011年年初,高庄街道党委结合农村换届工作,狠抓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严格要求、严格标准,配强、配齐人员,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一)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今年元旦前,街道投资1万元,统一制作“妇女之家”匾牌和有关妇女组织建设内容的版面,下发到各村,统一标准,挂牌办公。各村根据情况换届后,又对办公环境和硬件设施进行了改善,使“妇 女之家”更洁净、更美观。

(二)充分发挥妇代会职能,积极开展工作。换届结束后,各村妇女主任由村支部成员或村委委员担任。无论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都比以往大幅度提高,不可同日而语。妇代会成员由各村计划生育小组长担任,建立健全妇代会组织,对村里妇女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常抓不懈,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维护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截止目前,高庄街道85个村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两委干部共336人,其中妇女支部成员30人,妇女村委委员86人,交叉兼职23人,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2人,女性进村委实现100%,其中对仙门村吴翠莲任支部书记。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在今年两委换届之前,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女性进两委,市区领导来高庄调研,安排部署任务。高庄街道党委根据农村两委换届选举法和区委区政府制定的两委换届实施办法,制定出严密可行的高庄街道农村两委换届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至少有一名女性进村委,对此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统一思想认识,严格按实施方案去换届,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二是广泛宣传发动,形成氛围。换届前,街道党委举办由机关干部、各村支部书记参加的农村两委换届培训班,明确提出女性进村委,村委至少有一名女同志,各村张 贴标语三到五幅,其中一条是女性进村委的内容。同时,街道安装宣传车,在各村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广泛宣传,发放村两委换届女性进村委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单,使女性进村委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妇联通过入村谈话、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动员和鼓励现聘任的妇女主任和优秀妇女进村委,激发他们进村委的决心,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心。三是克服困难,严格贯彻落实方案。农村两委换届选举竞争日益激烈,女性进村委必须有法可依。在选举过程中,办事处各指导小组,安排各村选举委员会,抛除偏见,严格按照换届实施方案,去开展工作,无论从讲话材料,还是选票格式都明确提出至少一名女性进村委,从而确保女性进村委的名额,极大提高女性进村委的成功率。四是建立档案,方便工作。妇联根据选举结果,建立女性两委成员的个人档案,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加强联系,方便工作开展。

篇7: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一、共青团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帮扶情况

(一)“关爱贫困学子,守望夕阳老人”项目。201X年,由我委西部计划项目办设计实施的“关爱贫困学子,守望夕阳老人”项目,该项目获201X年“一县一品”xx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品牌项目立项,是河池市唯一一个入选项目,成为xx区13个立项项目之一。在共青团中央、民政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颁奖仪式上,荣获全国银奖。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先后37次前往敬老院,开展义剪、陪老人聊天、打扫敬老院的卫生、包饺子、煮糖水、文艺联欢等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志愿者耐心地去倾听老人心声,用心去了解老人的需求,并寻求方法解决老人的困难,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对于他们的关爱。

201X年,志愿者联合“八桂义工”、“微力基金”、“一缕阳光”等爱心公益组织到公昌小学、龙峨小学等8所贫困小学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学校捐赠一批体育用品、文具、书籍、教学用品、衣物等爱心物资,并为特困生家庭送去爱心慰问金,共价值25万元;组织志愿者发起“明信片计划”,在“六一”前夕,组织志愿者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明信片祝福,在“六一节”之际,联合“微力基金”公益组织,为xx小学、xx小学带去来自全国各地“六一节”的祝福和爱心文具、书籍、体育用品等礼物。

(二)“七彩课堂”活动。201X年3月至1月,xx县委组织全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七彩课堂。开展义务授课28次,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英语、体育、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志愿者们广泛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开展学习辅导,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教他们唱歌做游戏等。除了学习上的帮助,志愿者们还注重孩子的亲情陪伴。与孩子们做游戏、聊天,动员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写信,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在学校、家里的.表现,寄给父母。xx县委还定期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为孩子们送去一些课外读物和文具,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自己最好的成绩回报父母在外打工的辛劳。因“七彩课堂”活动开展得好,目前我委已经争取到全区“七彩小屋”示范点建设项目。

(三)“一个鸡蛋”计划。“一个鸡蛋”计划是由xx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出资支持,由共青xx县委员会、野百合公益联合会、方舟公益互助中心主办的公益活动。计划以每天资助给贫困地区少年儿童一个鸡蛋的方式,改善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改变他们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营养素摄入量低下的现状,保证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均衡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县大曹、甲板、塘袍、拥里等7所完小和教学点开餐,为800多名贫困山区少年儿童每人每天提供一个鸡蛋。

(四)“免费午餐”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我委积极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申请该项目,已经在大曹小学、令当小学全面开餐,共为207名小学生提供免费提供午餐,给这些贫困山区孩子不吃午餐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点。而为龙峨小学、甲岩小学、文里小学申报的手续也正在进行。

(五)下乡家访。下乡家访是志愿者定期化、常态化的一项工作。在我委的积极组织下,天峨县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利用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时间,深入全县9个乡镇各个村屯,进行100余次的面对面家访活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并将这些孩子的资料收集整理好,为他们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通过天峨县西部项目办及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努力,每年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等资助的爱心自己及物资达40万元以上。心守家园、香港“龙情聚”、xx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中国青年福利基金会等公益社团,长期联系我委,对我县贫困学子进行帮扶,捐赠助学资金、助学物资等。到目前为止受助学生已有240余人。

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

(一)部分孩子有抵触心理,难接触。有些留守儿童因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不大愿意与志愿者交流,工作难开展。经过我们多次家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大多数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已经年老体弱,而且普遍缺乏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无法真正和孩子交流。只重“养”不重“教”的抚养方式,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

徐xx是四年级的学生,她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里,你越说,她越烦;你越打,她就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七岁那年,她因为要去广东打工的父母与爷爷奶奶闹了意见,故而被寄养在姑妈家,并在那读书。过了几年,父母又与姑妈闹翻了,又把她托付给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顾孙子孙女,又要照顾徐xx。在这种情况下,她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她经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还经常与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二)志愿者流动性大,参与帮扶的人员不稳定。我县西部计划志愿者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力军,但是志愿者流动性大,当新旧志愿者交替时,又常出现青黄不接、工作交接不好的局面,新的志愿者没经验,老志愿者服务期满已离岗,关爱工作没能持续深入,始终处于简单的送物资、搞卫生阶段。

(三)无注册资金、办公地点、人员补贴等。近年来,我委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运作机制,定期化、常态化、深入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均取得成效,并获得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心守家园”、香港龙情聚等公益社团长期联系我委,进行公益活动。但是我县没有专门的公益服务中心,无法对爱心物资、爱心资金、志愿活动进行统一规范话管理。需成立志愿服务协会,本地干部、群众不热衷于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行动,不积极参与,全社会没有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氛围,仅靠政府、志愿者或者某一方面来参与关爱活动,显得有点杯水车薪。

三、需要国家、自治区、县市统筹统筹解决的难题

(一)社会保障缺乏。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户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另一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办法都只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

(二)学校教育收到制约。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和搜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老师、通过集体的温暖来拟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留守儿童多集中于农村地区,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三)无专门的公益服务管理中心。我县没有专门的公益服务中心,无法对爱心物资、资金和志愿者活动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使我县的关爱行动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阶段,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

四、对策建议

1.要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抚养人。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且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的是非观,让孩子明白虽然父母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出去打工的。外出打工的父母更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老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该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能动性,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力量,使得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2.加大宣传。动员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加大宣传,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让人们自然而然的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逢年过节去慰问一下。让那些老人小孩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篇8: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近年来, 我对本片区6683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 其中父母均在家的993人, 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582人, 和爷爷奶奶生活的有4913人, 寄养的127人, 留守学生已达到76%。他们“生活无人照顾、言行无人管教、学习无人辅导”, 造成了学习成绩差、不良行为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

1. 监护人能力令人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祖辈监护, 即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为监护。这些农村的老人最多能帮孩子们煮煮饭、洗洗衣, 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养成教育无能为力, 加之有明显的代沟, 难以承担教育之责。二是上辈监护, 即托付给叔伯、姑、姨、舅等亲戚的监护方式。他们不敢严格管教, 任其放任自流, 只管一日三餐, 根本无法关注孩子的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2. 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 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 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 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脱离父母, 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 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到孤独无助, 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是留守儿童缺泛家庭教育。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 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 由于农村的老人们自己没有文化, 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加之现实的经济诱惑使他们对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二是失去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孔子曰:少年若天成, 习惯成自然。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 由于长期缺少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本来就缺乏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又差, 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 他们从小养成好吃零食、贪玩好耍、打架斗殴、吸烟甚至赌博等陋习, 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长期下去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笔者所生活的地区, 农村95%的青壮年外出以压面为职业, 通过几年的努力挣上几十万元或上百万元, 买车买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种短平快的发展让人们羡慕不已, 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有的家长早早的把孩子送到面房当帮工, 每年可挣到2~3万元的工资, 不到20岁就取妻生子, 三五年后便成了面房老板, 这种现象已在笔者生活的地区显而易见, 司空见惯, 这样延续不去, 将会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1. 优化家教环境, 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赫尔巴特说过,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第一, 学校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 反馈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行为表现, 激励监护人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二, 要求父母关心子女的教育, 尽可能留一个亲人在家抚养小孩, 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 让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三, 双亲在外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 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 同时要主动和学校班主任联系, 了解和掌握孩子的行为表现, 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成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2. 优化育人氛围, 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首先, 教师要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其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 从情感上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其次,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通过亲情电话、聊天室加强与父母的联系, 让他们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第三, 充分发挥团队组织作用, 开展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活动,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独的, 学校的每一个同学和老师都是他们的亲人。第四, 教师要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思想趋向, 用师爱抚慰他们的心, 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 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第五, 开展结队帮扶活动, 加强交流和沟通, 增强自信心, 为留守学生过生日、送祝福等。

3. 加强社会联系, 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村支两委、社区、政府要建立监护体系, 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可由政府牵头, 成立由教师和各界爱心人士参与的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 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承担起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以“代理妈妈”、“代理家长”行动营造亲情氛围。二是各职能部门要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 取消学校周围的网巴、游戏厅、录像厅等, 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三是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他们的教育是社会的责任, 全社会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 中国西部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 把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或亲戚抚养, 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便应运而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便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对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并从教育的角度进行了探索研究, 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策略, 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4-03.

[2]周林, 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3]危姗姗, 杨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社会观察, 2006, (6) .

上一篇: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全国土地日电视讲话下一篇:绿色有机食品广告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