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浮雕

2024-08-11

金色的浮雕(精选9篇)

篇1:金色的浮雕

《金色的浮雕》教学设计

(造型·表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知识点为锡纸浮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锡纸的特性,将锡纸以线条形式进行简单的浮雕创作,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创新和再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简单浮雕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掌握锡纸的特性,锡纸以线条形式进行简单的浮雕创作;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浮雕作品,培养学生对锡纸浮雕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利用锡纸制作浮雕作品,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创新和再造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锡纸。

学生准备:蜡笔、彩纸、剪刀、胶水。

四、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浮雕作品图片。提问:这些作品与我们平时看到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绘画是平面的,今天大家欣赏的作品立体和半立体的,我们把这种类型的作品叫浮雕。浮雕是一种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雕塑。今天学习用锡纸制作浮雕作品。(板书)──金色的浮雕

课件出示人名英雄纪念碑浮雕欣赏,加深学生对浮雕的理解。

2、探索新知

①.引导学生感受锡纸。让学生感受锡纸,教师从质感、色度等引导学生感受锡纸:锡纸也叫锡箔纸,是在一种原纸的基础上加了一层金属膜。其特点是可塑性好。

②.引导学生尝试对锡纸进行定形。引导学生尝试用工具将一张小的锡纸固定成形,并相互交流创作经验。可将其固定到笔、橡皮、尺子、盒子、盘子等工具或材料上定形,也可与彩纸、线等材料相结合使用,根据需要制作成不同的形状,最后将其粘贴到作品中合适的位置。

③.利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观看雪那娃娃制作,学习线条浮雕制作。制作步骤:

(1)构思形象:画出草稿图,注意线条要准确、简练;(2)用锡纸将线形表现区域进行粘贴;

(3)运用色彩铅笔、油画棒等将需要勾画部分进行绘画,使画面完整。④.学生观看深水鱼浮雕制作,进一步学习并感悟制作步骤。

3、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

同桌一组合作创作一幅以锡纸为材料的浮雕作品,主题自定。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

4、作业讲评

引导学生展示、欣赏各自的作品。(1)你觉得哪幅作品最有创意?

(2)你最喜欢同学的哪幅作品?为什么?

(3)谈谈你自己作品的创作构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用的是什么工具,结合什么材料制作的,作品主题是什么。)

本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并制作了锡纸浮雕,像这种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雕塑我们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只是制作的材料各异。课后,同学们可以留意观察一些优秀的浮雕作品,大家一起交流。

篇2:金色的浮雕

@DearSalt :像这类浮雕文字,通常做法是将文字图层多复制几层,把填充改为0,然后在分别添加不同的图层样式,最后将各个图层叠加起来,这样整体效果就出来了 >>>

一、前期准备

新建1280 px * 720 px 的画布,将背景图导入到画布中,在画布中间打上文字,字号不宜过大,位置放置在中间偏上即可。将文字图层复制两层,分别命名为“super_1”、“super_2”。

二、图层样式

双击“super_1”图层,设置图层样式。

三、设置图层样式

双击“super_2”图层,设置图层样式(参数仅供参考)

四、制作文字外围的金属效果

调出文字的选区,然后执行选择 — 修改 — 扩展,扩大选区范围,然后任意填充色块,将此层的填充改为 0,双击打开图层样式修改,

五、阴影效果

这两层的样式设置好后,文字的大概效果已经出来了,但立体感不强,在这里可以用制作长阴影的方法制作阴影,原理是向某一角度不断移动。

六、添加光源

将高光素材拖入到画布中去,然后把图层模式改为“滤色”,在适当调整位置和不透明度即可。

为了配合光源,我们需要在文字的边缘添加一层白色的光源。具体方法是调出文字选区,然后执行编辑—描边,位置选居中,大小为2px,颜色为白色。

更改此图层模式为“叠加”,然后适当降低不透明度,根据光源方向结合蒙版工具擦除多余部分。

七、整体修饰

篇3:让尼尔的装饰浮雕艺术

提及和分析让尼尔的装饰浮雕艺术, 从罗丹到布德尔和马约尔再到让尼尔, 这是一条无法忽视的清晰脉络。让尼尔的雕塑艺术受教于布德尔, 也受到马约尔的影响。布德尔和马约尔又受教于罗丹, 虽然他们两人的艺术与罗丹的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罗丹对他众多学生以及后继者的深刻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奥古斯特·罗丹是19 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 他打破了学院派僵化的束缚, 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使他成为了米开朗基罗和贝尔尼尼之后的又一坐高峰。他对古希腊雕刻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是连接西方古典雕塑和现代雕塑的桥梁。对于现代人来说, 他是旧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塑家, 又是新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 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 他用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 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 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主义的大门。他现实主义雕塑中所展现的力量与美感, 一直影响着之后一代代的雕塑家。

作为罗丹的学生和助手, 布德尔在罗丹的工作室待了十五年。他的雕塑依然受着古希腊雕塑以及罗丹雕塑的影响。在作品《拉弓的赫拉克勒斯》中, 古典雕塑中理想主义的形态虽然已经模糊,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表现出了现实的美感的形象, 但题材和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和崇高的美感仍然还有古典雕塑的影子。它和罗丹的《思想者》一样, 表现出了一种雄强健劲的男性形象。

然而, 布德尔和罗丹在艺术上还有着很大的分歧, 罗丹追求严格的真实, 从真实中激发灵感。但布德尔特别注重把建筑的构成因素运用到雕塑中去。在这一点上, 布德尔研究并汲取了古代东方和哥特时期的雕塑的特点, 使其作品在空间上显示出体积和真感实的曲线之美, 并以此震动人心。它们和环境、大自然互相衬补, 构成统一的整体。布德尔的创作, 往往经过无数次的推敲, 不断地重新拆分和整合形象, 把特定艺术形式的美感保留下来, 形成了一种超越却又不脱离现实的美, 他始终力求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紧密融合。布德尔常说:“雕塑必须和建筑相结合, 其关系如同果实长在树上一样。”布德尔为建筑所做的浮雕, 在其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他的学生让尼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让尼尔为非洲和大洋洲博物馆所创作的浮雕墙堪称是建筑装饰性浮雕的典范。在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所结合创造的综合体艺术上, 非洲与大洋洲博物馆也堪称经典。雕塑在环境中的存活方式, 最好的就是将雕塑和环境融为一体。在雕塑与建筑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上, 让尼尔的这组浮雕保持了博物馆建筑的完整性和平面性, 服从协调与整个建筑, 博物馆规模的宏大感和浮雕的整体感紧密结合。

建筑装饰性浮雕一般都依附于建筑主体上, 以装饰建筑为目的。为了服从于建筑的整体效果, 在浮雕的创作方法会有别于架上表现性的浮雕。布德尔强调的雕塑必须和建筑结合, 以及马约尔所坚持雕塑的装饰性都对让尼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观点也在这组巨大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尼尔也是罗丹, 马约尔, 布德尔装饰性雕塑的继承和发扬者。

比较布德尔《舞蹈》, 《奔向阿波罗》这两组作品和让尼尔的浮雕, 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中都注重造型的简洁有力, 方直和概括的几何化处理, 注重浮雕中的和装饰性的美感。在《舞蹈》这块浮雕中, 强调的不是婀娜的舞姿, 而是一种情感奔泻而出的充满力量的美感。浮雕上的人物无论男女都肌肉强健, 精力充沛。整个作品有种炫目的感觉, 但细看则层次分明、花而不乱, 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和重量感。

同样的, 在让尼尔这组作品的局部塑造和细节上, 看似东西繁多, 没有空白之处。却丝毫没有一点繁杂和混乱的感觉, 在背景, 建筑, 人物, 动物, 植物等等的组合上采用稠密和稀疏, 丰富和简洁的对比, 使浮雕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也避免了视觉上的单调和沉闷。对人物形体的处理上都经过了高度的概括, 在对肌肉, 动态的塑造上都体现了希腊式的造型所具有的古典美, 在繁多密集细小的树叶, 水纹等小东西的衬托下, 一密一舒, 显得更加生动优美, 更具感染力。

整组浮雕中, 诸多的弧形和曲线中都暗含着刚直和有力的线条, 刚直和圆弧的对比也充斥着整组作品, 植物的形体连续不断, 都进行几何化和装饰化处理, 重复不断出现体现一种固定的节奏美感, 更好的衬托出了人物造型的多变。这种对雕塑形态几何化的处理上, 在马约尔的雕塑上一样得到了体现。

马约尔创造的形象总是那么平衡、安详、饱满, 具有抽象意义。马约尔是第一个摆脱传统的“雕”和“塑”的人, 他更多的是表现为“建”和“造”。他的作品像建筑物一样将气势树立起来。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几何般规整的线条, 但却充满几何化的稳定感。马约尔的雕塑具有综合的表现力, 坐像仿佛出自立方体, 立像来自于直角平行六面体, 下蹬像则似脱胎于扁平的三梭角锥体, 从而使布局异常紧密。他常用对称产生稳定感, 这不是机械的而是自然的。

这种使造型更加稳定内敛的构成方式在让尼尔的这整组浮雕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使得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既充满韵律, 又不失稳重有力的美感。但是马约尔所塑造的多是单个的个体, 具有纪念碑般的气势。而在让尼尔的装饰浮雕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 他所创造的稳定性是通过多个个体动作的重复以及相互间肢体、动作、道具的穿插来实现的。这种方式来源于古埃及古希腊的艺术, 但在让尼尔这里得到了发扬, 在浮雕中“收获象牙”、“捕猎者”、“狩猎人”等等局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马约尔创造的是个体平衡而安详的稳定, 那么让尼尔实现的的则是是律动而连续的稳定。

除此之外, 让尼尔在在人物动态的塑造上有着一种非常明显的特征, 这组浮雕中许多人物的脸是正侧面, 身体是正面或者正背面, 四肢则是正侧面。与其说这种造型的方式受到希腊早期雕塑的影响, 倒不如说是直接来自于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古埃及人的造型规律并非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对象, 而是从自身需求的角度选择形象, 然后组合在一起, 。同样的, 让尼尔在这组巨型浮雕的创作中选择了这样的造型方式, 是以整组作品为出发点的, 保持了作品的统一连贯以及装饰性。让尼尔在装饰性浮雕的创作上显然更接近于布德尔而非更早的罗丹, 虽然他们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受到古典雕塑的影响。

作为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这组浮雕艺术, 除了有雕塑的美感, 还有着绘画的特征和叙事性。随着光影的改变, 浮雕中也产生了强烈的起伏和对比, 更增加了整个作品的表现力, 在局部的形象上有着仿佛古典油画的调性变化。浮雕所叙述和呈现的也是一连串生机勃勃的生活场面。一切仿佛正在进行当中而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让尼尔的这组浮雕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造型方式表现了19 世纪非洲和大洋洲的风土人情, 象牙海岸, 咖啡豆丰收, 补鳄鱼, 插秧, 收甘蔗, 榨椰油……一组作品穿越了时间和地域。契合了博物馆的主题,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还融入古典的美感。整组浮雕的场景是按照一定的地域顺序呈现, 然而个个场景却又彼此交融, 难以分离, 有种超越时间空间的超凡体验。博物馆大门上方的局部中雕刻的太阳神和富饶女神, 超现实主义地融入整组作品中。

篇4:食品雕刻的浮雕技艺

浮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塑造手法各异,以下是三种浮雕技艺的处理方法。1、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的方法:如近者大、远者小,使浮雕产生强烈的空间感,这一类的浮雕作品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构图也可分前景、中景、远景、人物景色图案,依次从大到小,景物也完全按透视方法处理。整个浮雕作品从前到后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层次感强,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如笔者雕的“月宫献寿”作品,以仙姑人物为主题形象表现第一层次的前景,以天空中的祥云仙山表现第二层次的中景,以月宫图景表现第三层次的远景。整个作品、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空间层次感强的幼觉意境。2、运用体积层次的压缩原理所表现物体的手法;在浮雕中,面对立体形象,要通过形体体积和比例上相应的压缩处理,构成体积上有秩序的层次重叠。如笔者雕的“双鹤祝寿”作品:首先将寿星老人的头像整体压缩到一个适当的厚度位置,以主题突出大体尺寸比例协调的基础上,才考虑寿星整个形体每一层的压缩比例关系。其次将龙头拐杖及童孩,双鹤形体及仙桃表现在主题寿星的上方与下方,上下呼应协调对称,衬托寿星老人的主题。3、作品充分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感手法。将作品分几个层次,第一层和第二层空间层次压缩比例都要大一些。尤其是第一层空间的形体,也就是头像的最凸前的部位压缩比例更大,而第三层空间层次和贴近原料平面的形体压缩比例较小。因此,在浮雕制作中,必须掌握分层次进行形体压缩塑造方法,才能较准确地雕出各种人物及头像及景物形体、形象压缩的关系。

高浮雕与浅浮雕(低浮雕)的区别:浮雕中体积厚者即比较凸出的图型为高浮雕。体积薄者即图形较薄者为浅浮雕(低浮雕)。高浮雕除尺寸最外与低浮雕相比较厚外,高浮雕在形体塑造上与圆雕有近似的地方,甚至于某些局部的形体用圆雕的方法处理。比如笔者雕的“金鱼戏水”作品就是将不同姿态的金鱼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在一整弯形的牛腿南瓜上,用近似圆雕的方法制作“金鱼戏水”作品,使低点处理得较深,形成较深的阴影、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金鱼与背景水草衔接自然空间虚实协调统一。高浮雕形体压缩比例小,从侧面看物象形态变化小,比较容易塑造人物、动物形象、立体感也较强。雕刻造型方法和形式比较丰富,因为体积较厚,便于浮雕的凸雕、反凹、切挖、深掏等塑造方法表现。而低浮雕(浅浮雕)因厚度较薄不适于表现较大尺寸的作品,透视效果不强,外形轮廓不明显,作品的主题表现受到影响,因此常雕刻较小尺寸的浮雕作品,且表面要求做得非常精细光滑才能符合浮雕造型技艺制作的要求。如常见的西瓜盅、冬瓜盅、南瓜花篮、水果提篮、花瓶等如笔者用浅浮雕的手法精雕细刻的“水果提篮”,利用提篮的编纹线条浅浮雕出篮子的每一根纹路。整个作品、纹路整齐清晰、统一、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真实感。

以下简介浮雕的几种常见表现手法:1、运用透视原理强调景物真实空间感,也是写实性浮雕常用的方法。浮雕构图一般可分为近、中、远三景,分属三个不同层次空间,人物及景物均按成角或平行透视规律,表现不同体裁的形体透视原理。如笔者浮雕作品“月宫献寿”。2、运用外形轮廓线表现物体的手法。将外形突出于底平面原料上,人体景物所有物象都压缩在一个平面内,进行反凹外形处理人物景象结构,非常强调外形动态,追求某种内在情绪,视觉效果强烈,装饰性强。如笔者浮雕作品“麻姑祝寿”作品。3、运用形体平面的反凹处理手法。造成形体外形重叠的装饰效果。如笔者的“寿星老人”作品,以阴凹面衬托出脸部外轮廓的阳线,使主体人物的面部呈现出特有的装饰情趣。运用镂空浮雕的手法,对浮雕进行局部透空处理,形成虚实相间的空间表现形式。如笔者浮雕作品“中华世纪龙”、“仙如献桃”作品,采用实体空间形态对应空间的作用,将中华龙实体浮雕在一大圆型的老南瓜平面上,再将龙傍边多余处镂空处理,使作品虚实相间,使两者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局部透空浮雕中虚实空间的互补关系,使作品增添了几分情趣。

篇5:《泥板植物浮雕》的教学反思

《泥板植物浮雕》本节课是岭南版美术第七册第二单元第3课。本单元共分为三课,此课是以“学生与自然”为切入点,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为学习内容,进行泥板植物浮雕的技能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运用学过的“揉、搓、捏、压、刻、贴”等泥塑技能和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植物泥板浮雕的凹凸面,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可以探讨:

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兴趣点,我引入了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亲身体验大自然中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奇特之处,感受到植物生命力顽强的精神,为了使自己变得强大、开花结果,努力向上攀爬得到充足阳光的、战胜困难的积极心态,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启发。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要学会努力的精神,学会克服困难的精神,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困难,灌输了德育环节。

二、利用多媒体的手段,课件的图片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深度交流,让学生从多方面更生动,更形象地感知各种植物形态的变化和颜色不同的同时,体会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课件中我播放了小榄菊花展中拍到的菊花、孙文公园里拍到的杜鹃花、还有校园里拍到的硕果累累的芒果树,这些都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家乡、公园、校园与大自然紧紧相连起来,由此与学生产生保护大自然,爱护和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校园变得清新自然,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美丽活泼,思想和感情上得到了升华。

三、在课题引导中,我运用了实物、图片和画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认知浮雕,感知浮雕的定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作品怎样构图饱满才能达到视觉上的美感。如我播放了学生最熟悉的向日葵图片,引起兴趣;并借助了实物向日葵的直观印象,让学生充分感官植物的形态特征,引起共鸣;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对向日葵的印象,直截了当引出作品如何才能构图饱满的专业问题。接着由一副向日葵浮雕作品展示,从图片、实物、画画等形式中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浮雕的定义及表现手法。在互动中看得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非常强,很好地引出了浮雕课题。巧妙的对比能够耳目一新,达到预期效果。

四、板书精美实用,重点突出。板书设计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编排演练,总想把最美,最实用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过程中我运用了三次机会,巧妙地引出课题,让难以理解的课题变得生动。第一次是我在播放植物视频之前引出了植物课题、第二次是让学生观察向日葵图片及浮雕向日葵作品进行对比引出浮雕及泥板课题、第三次是通过讲解浮雕的定义引出浮雕的表现形式板书,让学生感觉到课题的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地引出,学生会很难理解。

五、示范环节,具体实用有效果。示范中,我以详细地讲解和演示,让孩子们从演示中了解制作浮雕作品的具体步骤和学会制作方法,解决重难点。

当然这节课上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一、与学生的`互动还不够和谐,提问的语言还不够艺术,所以在课堂中显得不够活跃。

二、由于讲解有些多,导致后面学生制作的时间短,而且展示部分也不够充分,时间安排上有些不合理。

三、学生展示作品环节不够充分,课堂延伸也是匆匆了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篇6:浮雕带我游三峡的作文

那是开学前的一个星期四,我们收拾好行李就出发了。一路上,我看见了风景如画的油菜花田,满眼金黄的油菜花,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二个多小时后,我们顺利来到了宜昌三峡。要到三峡入口,必须要穿过几个山里打通的隧道。然后又过了十五分钟,终于来到了第一个景区。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中间那个引人注目的巨大喷泉,只见它一会儿变成了漂亮的桃花;一会儿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水仙花;一会儿变成了一朵不畏严寒的梅花;一会儿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漩涡……真是变化万千,让人眼花缭乱!为了目睹水花四溅的美丽,调皮的我不停地扔小石子进去。这时,喷泉好像生了我的气,好久都不喷。我低下头沮伤地离开了。

刚没走多远,喷泉又“舞动”起来,我开心地笑了笑,小心翼翼地走近喷泉,生怕惊扰了它优美的旋律,就在我刚靠近喷泉的一刹那:哇!整个人都感觉好凉爽啊!我为刚才的行为感到自责,真不应该!原来美好是不应该去破坏的。

不知不觉间,我们又来到了第二景区。眼前的景象真壮观啊!只见那些轮船一排排整齐地停靠在坝上,俨然一个个尽职尽责的士兵,似乎等待游人的检阅。“呜”,突然,从远处传来轮船的鸣笛声,那声音真洪亮。因为我爸爸是海员,所以他对轮船设施耳熟能详。我十分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轮船上的箱子叫什么?”“集装箱。”爸爸胸有成竹地说。

紧接着,我们乘坐大巴去第三景区。突然,司机一个刹车,把我弄得差点摔倒。我向前望去,看见几位警察叔叔把我们的必经之路封堵住了。哎,看来是不能去第三景区了!我不能坐我梦寐以求的缆车了,真可惜!

篇7:浮雕教案

中和致远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浮雕》教案

长清区石麟小学 红黄蓝工作坊 孙晓红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德育渗透点)学情分析:

本课考虑到了学生年龄小,手腕肌肉群还在发育的阶段,为了保证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选用陶泥、超轻粘土等材料来创作。题材广泛,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人物。初次浮雕创作,提醒学生不要进行大场面的构思创作。

教学重点:掌握泥浮雕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的利用各种工具、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制作泥浮雕 教具准备:雕塑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示范用材料。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学具准备

陶泥、泥塑工具、报纸、画稿、抹布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述的是《人们英雄纪念碑》的故事,请大家欣赏。人们英雄纪念碑讲述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此时此刻,你什么感言?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浮雕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寻美

刚才,我们观看《人们英雄纪念碑》视频,它们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浮雕),现在,我们一起去探寻浮雕的奥秘。

板书课题 :浮雕

二、|赏美

(一)这样的浮雕作品,你在哪里见过它们的足迹?

1.学生交流。

2.看看生活中的浮雕作品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二)我们一起到雕塑馆去参观看看雕塑家的作品。1.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

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自己的战马而命人雕刻而成。

(1)现在,这匹战马的外形怎么?

(2)这是一匹瞟肥体壮的战马,我是怎么看出来?

教师小结: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人民英雄纪念碑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中国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这幅作品是描述了哪个场景?(虎门销烟)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我们看见一幅怎样的场景?

教师小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经历了六年的时光。它倾注了艺术家们大量的心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意大利卢卡.德罗比亚《吹小号的人们》

这幅充满童趣的作品是意大利卢卡.德罗比亚的作品。《吹小号的人们》作品中,你喜欢哪一个人物?

1.用心托着长喇叭的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吹喇叭情态,一个因人矮而踮起脚。

2.前景两个跳舞的孩子,一个挺胸,一个弯腰,教师小结:艺术家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才雕刻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给坚硬的石头以鲜活的生命力!

现在看一看美丽的家乡——长清的雕塑作品吧!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灵岩寺

作为长清人,谁来介绍一下?

教师小结: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把这些罗汉像称为“海内第一名塑”。中国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观后亦作评价:“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作为每一个长清人,我们都有义务来宣传它,欢迎全世界的人们一睹它的风采!

(三)了解雕塑分类

来看一下,两幅雕塑有什么不同?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教师小结:

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浮雕的分类

这两幅作品,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对比浮雕的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议美

浮雕作品魅力无限,现在,我们一起创作一幅浮雕作品

(一)探讨泥塑制作步骤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手中的浮雕作品,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两个问题:

(1)浮雕作品的制作步骤分几步?分别是什么?(2)你发现浮雕的技法了吗?都有谁?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

步骤:拍泥板——堆出大体形——雕刻细节(抓住特征)——整理完成 技法:堆塑

雕刻

(二)浮雕作品表现内容都有哪些?赶快看看作品?

(三)你想表现一幅什么内容的画面?

四、创美

(一)长清区石麟小学第一届“我塑我快乐”麒麟娃浮雕才艺大赛作品征集中,请同学们踊跃加入,作品要求:

1.堆塑娴熟 2.雕刻细腻 3.富有创意

(二)评选作品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1推荐自己作品 2.大众评委

好,来恭喜他们作品参加入选。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利用所学过的浮雕制作方法来美化装点我们的生活。!

五、拓美

欣赏不同材质(超轻粘土、纸艺、橡皮擦、水果)制作浮雕的作品。板书设计:

浮雕

拍泥板

.堆塑成型

雕刻细节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浮雕》课堂展示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0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浮雕》教学反思

长清区石麟小学 红黄蓝工作坊 孙晓红

我在选择这一课时,首先希望孩子从美的局限中跳出来。大部分学生在几年的美术学习中已经形成很多定式的审美,喜欢用鲜艳的纯色,画唯美的画面,很少有学生会欣赏质朴原始的泥土、石头之美,通过欣赏砖石雕刻的质朴,感受瓦当雕刻的乐趣,让质朴、原始、纯粹的另一种美也慢慢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无疑是让孩子拥有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更多样的审美能力。

其次是能拉近学生与传统浮雕艺术的距离是生活中的浮雕,让孩子觉得浮雕不是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自己的血液里,在自己的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童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引子。在创作吉祥图案中,交流感情,共同探究;在创作吉祥图案中,激活思维,点亮创作火花。课后,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从学生的作品中折射出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同时感受到浮雕艺术朴拙浑茫的朦胧美,感触历史车轮的徐徐滚动……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浮雕》教学总评

《浮雕》一课是把传统民间艺术作为学习浮雕艺术的一个“引子”,既承载着深厚历史文明的积淀,又是介于“平面与立体”、“绘画与制作”等多种造型语言的综合。本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设计意图理解得比较充分,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理有序,且考虑了儿童年龄特点与生活情趣,五个环节的设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且层层相扣,文字语言的表述也使学生有亲切感,把单纯质朴的吉祥图案当演绎出缤纷五彩。

篇8:线性素描“浮雕式造型”的词源

一、在西方素描传统中的线索

“浮雕式造型”这一词汇的朦胧身影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涉及绘画与雕塑的比较。其后,绘画和雕塑之争经久不衰,大师们的笔记里留下了诸多对于两者难易程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有趣比较。比如:达·芬奇说:“绘画更美观,更富于想象,更便于理解,雕塑除了能够经久之外,再也没有其它优点。”[1]米开朗基罗说:“雕刻和绘画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可是有人竟说绘画高于雕刻,其见解可谓与仆婢相近。”[1]贝尔尼尼说:“绘画要容易得多”[1],德拉克洛瓦说:“绘画要比它的姐妹艺术雕塑,在追随人类幻想方面更方便、更加有权。”[1]

仔细甄别当时及后世相关的大师画语,可以发现两者比较的价值在于互为参照,提高造型能力。画家对于雕塑进行研究可以快速和全面的掌握造型技巧。达·芬奇曾仔细论述道:“浅浮雕要求的构思,远比全浮雕(原注:即立体雕像)为多,因而在构思上更接近绘画。它利用了透视学,全浮雕则将它弃置一旁,利用直接测量。由于这缘故,画家学习雕塑比雕塑家学习绘画要快速。”[1]“画家必须通晓雕塑,因为自然事物象雕刻一样有凹有凸,能产生光、影和透视缩形。正由于这一原因,不少未曾学过光影理论及透视学的人便转向自然,抄袭自然。”[1]“画家应该首先临摹名师的素描训练自己的手,在导师的指点下纯熟之后,他应专心临画好的浮雕。(并提到使用烛火和透明纸张的具体辅助方法)”[1]。阿尔贝蒂说,“我宁愿要你临摹一件水平高的雕塑,而不让你临摹一件卓越的绘画。因为从绘画上,除准确的模写的能力外,你不会有其他收获。”[1]巡回展览画派的领导人克拉姆斯柯依说:“为了能使画面富于一种轻微的浮雕的感觉和掌握光线的明暗,我甚至也从事雕塑。”[1]

画家们在对雕塑(浮雕)的比较认知中得到有意义的启发,“浮雕式造型”甚至成为绘画品评的标准之一。不仅达·芬奇说过:“浮雕的感觉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绘画的灵魂。”[1]安格尔也表示:“在实践上,我们虽然不像雕刻家那样来作画,但我们应当作出雕刻一般的画。”[1]

二、在素描中国化中的脉络

(1)蒋兆和先生的开创

50年代下半叶,蒋兆和先生明确提出了中国画专业的素描教学原则和方法。他认为,中国画专业的素描教学必须要改革,使之既遵循中国画的造型原则“骨法用笔”,同时又吸收西洋素描中的解剖、透视等分析对象的科学知识,两者融会贯通,形成中国画自己的造型基础,方能进一步与白描、水墨、重彩等传统技法相衔接。

蒋兆和先生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将西方传统的素描造型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具体的解剖透视知识去分析客观物象,一是通过明暗产生的黑白调子去进行体面的详尽描写”[12],从而把“解剖透视所形成的物象结构”从“明暗调子”中剥离出来,由此与中国画传统的造型特点有所不同,而与“主要的在于用线去勾勒具体物象的结构”[12]相贴近,从而找到了西方素描与中国画在造型上的融合点,也就是表现物象结构。但是,蒋兆和没有对中国画的结构造型语汇进行分析,这一点是由方增先先生来完成的。

(2)方增先先生的深入

1957年“反右”运动之后,方增先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开创了一套“以线描为形式,以结构为实质的人物画专业素描”教学体系,简称为“结构素描”。方增先先生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雕刻与绘画,发现用团块和接榫造型是唐代以来概括形体结构的基本方法,并且“汉、唐以后一直到今天的画就都具有半侧面所包含的透视结构的空间感。”[14]他认为,因为中国画靠形体结构的透视感建立了空间意识,而同时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线描具有平面性,所以要求画面保持浮雕一样的平面效果,用穿插来丰富它。

他把中国画线描结构的形象与西画明暗素描的形象进行比较,指出在空间意识上,前者给人以一种立体的联想,而后者给人以一种直觉的立体感。“与中国画的塑造法相反,分面素描所形成的是直觉的效果。分面后强化了的体积感,和前面清楚、后面模糊的处理方法,都是围绕着塑造出一个强烈的、直觉的空间透视效果。但在中国画中,空间立体效果是在用线(或点、垛)所描写的形体的透视结构中,间接联想出来的。它在形体上,取得立体的间接介绍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平面的艺术效果,而这种平面的艺术效果是中国画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这种平面的艺术处理手法,是和线、点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关。这和素描、油画中所追求的强透视的直觉的立体效果,是迥然不同的。”[14]

方增先先生找到了传统中国人物画在结构造型语言方面的依据,又将蒋兆和先生的“国画像浮雕”这一比喻进行了深入阐发。

(3)唐勇力先生的集大成

1993年,唐勇力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时提出了“线性素描”的概念,尝试将中国画中的线与西方的调子相融合。1999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继续深入展开对线性素描的研究。唐勇力先生认为,线性素描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国画的线和西方素描的体面相结合,以线感性的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现物象,其根本体现的是线条的表现力,而色调是为了更充分、更深入、更细微地刻画物象,两种手段相融互补、能丰富中国画“尽精微,致广大”的美学思想。

线性素描是在西方素描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化的元素,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画教学的造型方法。而反复提及的“浮雕式造型”正是在这一理论系统中,鲜明准确的提法,作为线性素描的关键词汇。

三、线性素描“浮雕式造型”的内涵分析

浮雕的特点是在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刻制形象,被表现对象的长阔比例尺寸不变,前后的体积(厚度)要压缩。因此浮雕具有绘画和雕刻的双重因素。在形式和结构上不但要依赖边缘线和外轮廓,有时还需要发挥线条的作用;在塑造体积和空间上又有一定的限度,需要部分借助透视的原理来实现。浮雕的空间形态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浮雕体积塑造的浮点设置通常是根据实物体积厚度结合透视关系进行一定比例的压缩。造型边侧的表现,则是结合轮廓形态的透视转折关系,暗示侧向隐蔽体积的伸延。浮雕艺术,尤其是浅俘雕,其前后关系的塑造,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形的穿插复叠关系和透视空间的表现。

从空间观念上来看,西方传统绘画偏重诉诸视觉的“所见”,传统中国画偏重诉诸概念的“所知”,而现代中国画力求视觉所见与概念所知的折中处理,既显示一定的深度感,又顺应图画的平面性。在这一点上,正好与浮雕的“压缩空间”、“半立体”相接近。

三位中国艺术大家相继提出提炼的“浮雕式造型”,意义在于如果能用素描方式表现出浮雕感,那么用水墨或者工笔表现出浮雕感就是一个自然的过渡。中国画浮雕式造型的背后是中国画的特殊观察方式,而这也是“线性素描”排除光影的影响,平面性、立体式、多视点的意象观察方式。

可见,“线性素描”的基点就是中国艺术观念的观察方法和造型法则。素描是造型训练的手段,关键在于造什么样的型,怎样造型,只要牢牢把握造型的目的,我们就可以灵活的按照中国画自身的规律,将之作为中国画特有的造型训练的手段运用。

参考文献

[1]-[11]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12][13]蒋兆和:《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对彩墨画的素描教学在观点上的一些商榷》,《美术研究》1957年第2期

篇9:民族地域文化的浮雕

关键词:老船夫;人性美;民族地域文化

在河流密布的湘西,人和水的关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船夫、水手因此也成为湘西民众的重要职业。也许正因为如此,在现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小说中,刻画船夫或水手形象成为作家的自觉追求。其中,老船夫形象尤为值得关注。这些老船夫形象,都是人性美的典范,他们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湘西地区人与水的文化关系,堪称湘西民族地域文化的浮雕。《边城》、《醉乡》与《船家》便给读者刻画了这样的老船夫形象。

一、《边城》中的老祖父

沈从文说过:“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影,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1]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爷爷(外祖父)——当地负责摆渡的老船夫,便是典型的与水和船共生的人物。他既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善良宽容、重义轻利、自尊自爱、恪尽职守、乐观积极,同时具有湘西少数民族不向命运屈服的韧劲儿。

老祖父天性善良宽容,有着水一样博大的胸襟。当他知道女儿与那位士兵的事情后,没有一声责怪的言语;对待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他更是倍加呵护,

含辛茹苦地将她养大,后来,还为翠翠的婚事操劳奔波,受尽委屈;他的善良还表现在替他人着想上。端午的时候,他想起熟识的老人孤独无依,便热情地邀请那人到家中吃饭喝酒;他还省钱为过渡人准备茶水和药……

同时,老祖父还重义轻利,对他来说,情义比金钱要重要得多。沈从文似乎有意强调这一点,书中很多细节可以证明:老祖父因领了公家的口粮,便坚决不再收过渡人的船费。若是有人给钱,他便俨然吵嘴的神情硬塞回去,若还是给钱,便将这些钱买了茶叶和草烟,慷慨奉赠给过渡人;这些细节都足以体现老祖父这个“乡下人”的对金钱的轻视与淡漠。在唯利是图的城市人看来,这似乎有点傻头傻脑,可对他们而言,却是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也要坚守的美好人性。不仅如此,尽管老祖父生活贫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却尤其自尊自爱,绝不沾一点便宜。他到镇上卖肉,“屠户若不接钱,他却宁可到另外一家去,决不想沾那点便宜。”在沈从文的眼中,“乡下人“并不卑微,却是值得尊敬和赞叹的。

对待工作,老祖父恪尽职守,“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渡船对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老祖父深知他作为老船夫的职责,天天风雨无阻地守在船头,“来一个就渡一个”, 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愿意偷那份懒,造成他人的不便。端午的时候,他天黑了还守在船头,送进城看龙船的乡下人过渡,好让他们能早日到家。

面对生活的不幸与苦难(失去女儿), 老祖父乐观积极,有着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的韧劲儿。他用乐观的心态感染翠翠,使翠翠长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小说中多次写到了老祖父的笑容:粗卤的笑、笑嘻嘻、妩媚的微笑……过渡时,他经常欢乐地歌唱,这些笑容和歌声,给身边的人传递着无限温暖。当翠翠哭泣时他教育翠翠:“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这种坚韧硬扎,是湘西少数民族人民在苦难中的历史积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民族性格。

二、《醉乡》中的老乔保

土家族作家孙健忠认为家乡人民“勤劳、悍勇、质朴、善良”,[2]因而在长篇小说《醉乡》中塑造了为雀儿寨摆渡的老乔保,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他的人性美:善良厚道,勤劳敬业,善恶分明,正义凛然,同时赋予了他彪悍血性的民族性格。

老乔保天性善良厚道,同情弱小,并热心地给予他们帮助。主人公矮子贵二常受到寨里人的轻视与侮辱,只有老乔保时时惦念他,好心收留他在渡船上搭伴。他担心贵二的婚事,辛辛苦苦为他说媒;他担心贵二的钱被别人骗走,于是小心翼翼地为他存钱,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即使被牤子骗了,却始终骂不出难听的话;即便在他病重,奄奄一息之时,仍然忍着病痛送人过渡,不愿意叫过渡人吹风受冻。

对待工作,老乔保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对他来说,老船夫并不只是一种称呼,而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使命,是他生命价值、人生价值的体现。撑渡船是个苦差,不论天晴落雨,寒冬酷暑,白天黑夜,老船夫都必须守在船头,时刻准备送人过渡。面对这样辛苦的工作,老乔保却从不离开他的烂渡船,不知为雀儿寨渡过了多少人。他并不厌倦这份工作,反而在精神上高度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具有价值。人们尊敬他,有求于他,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给他的生命增添光彩。即使生活穷苦,也要省吃俭用把钱积攒起来,为“雀儿寨和他的继承者,留下一条新渡船。”在这里,孙健忠延续了沈从文“美在生命”的美学命题,使老乔保这样平凡而微小的“生命之火”,也能“煌煌照人,如烛如金”。[3]

老喬保最独特的个性在于,他善恶分明,正义凛然,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湘西汉子。他对好人温和,但对待雀儿寨心狠手辣、好吃懒做、人人都怕的大狗,决不服软。小说中写到,有一次,大狗过渡,老乔保向他要船费,大狗却耍赖不交并且还用言语威胁老乔保,老乔保用强硬火爆的态度吓退了大狗,大狗不得不交了船费,从此对老乔保另眼相看。实际上,老乔保此举不是为了两分的船费,而是他心中的正义驱使着他与非义力量对抗,他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充满血性的湘西汉子。他身上所表现出的民族性格,正与孙健忠努力刻画民族的心理和性格这一创作追求相契合。

三、《船家》中的“一只膀”

苗族作家吴雪恼的《船家》同样描写到了具有人性美的老船夫—“一只膀”。他善良朴素,真诚热心,甘于奉献,知足常乐,是非分明,是个可爱、可敬的人。由于吴雪恼“热爱他的民族”,所以,“他着力开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生活中的美,热情洋溢地颂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颂扬这些人的美德”。[4]“一只膀”正是吴雪恼要颂扬的本民族中具有优秀品德、高尚人格和独特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乡下人。

nlc202309050210

“一只膀”是个善良朴素,真诚热心的人。当“我”钻进他的石屋,他热情地用包谷烧和炒黄豆来招待“我”;他之所以不渡“我”过河,是因为怕“我”会淋雨;当漂亮阿妹急着渡河买药时,他不顾大风大浪,即使有生命危险,也要完成自己摆渡的使命,帮助阿妹;当他向“我”诉说那段桃花运往事时,只说实情,毫不吹嘘,因为怕“坏了人家名声”。他虽然为那段桃花运感到骄傲自豪,却不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不为自己的虚荣心去破坏他人名声。他冒着生命危险划船送船客,却不图回报,没有因此占别人的便宜。

“一只膀”还是一个甘于奉献,知足常乐的人。为了方便渡船,将江边悬崖形成的平台当作石屋,这石屋低矮寒碜、充斥着烟酒味和汗酸味,却是他十年如一日生活休息的家。他对自己却十分吝啬,竟连吸烟要用的火柴也不愿买,坚持用火镰打火。如此省吃俭用,为的是攒钱修座桥,让大家大雨大雪都能安安稳稳过。“一只膀”是多么甘于奉献,自己辛辛苦苦摆渡挣来,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积攒出来的血汗钱要留着修桥,心里想的还是为别人谋福利。他虽然生活清苦,却知足常乐。他舍不得买火柴,只能用火镰,却说“火镰好,一閃火星子就燃,艾绒到处是,一伸手就抓把来,钱毛毛也不损我一根,多好,嘻嘻……”当“我”同情地说他日子过得苦时,他却说世上每样事都苦,有歌唱得,就算大快活了。只要人们尊敬他,他比神仙还快活。

此外,“一只膀”是非分明,富有正义感。他曾经帮助县长李建民渡河逃过土匪的追杀,并不是他贪图名利,而是受善良的本性和正义所驱使:无论如何,不能让好人被杀,哪怕赔上自己的性命。在他渡李建民过河后,不论对面的土匪怎么喊渡河,也不搭理。他是非分明,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分得清清楚楚,绝不为明哲保身助纣为虐。

综上观之,湘西作家们张扬老船夫身上的人性美,肯定了他们的生命价值。同时,他们通过描写老船夫的生活形态,表现了湘西地区水与人的文化关系,因而,老船夫形象可以说散发着浓郁的湘西古朴气息和独特的民族特征。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自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3.

[2]龙长顺.孙健忠作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J].求索,1982(6):98.

[3]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J].文艺研究,1986(2):69.

[4]吴雪恼.骑士·弱女·阔佬[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7.

上一篇:河南中考满分作文《山屋里的微感动》下一篇:校舍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