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标语

2024-08-10

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标语(精选14篇)

篇1: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标语

附件1:

平安建设宣传标语(供参考)

1.深入开展平安吴江建设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

2.社会平安和谐 人民安居乐业

3.平安建设为人民 建设平安靠人民平安成果惠人民

4.平安是最大的效益 稳定是最美的环境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平安建设从我做起

6.手拉手参与平安建设 心连心共享安居乐业

7.一心一意为人民 尽职尽责建平安

8.国事家事天下事平安建设是大事

9.聚民心长城 创平安大业

10.创建平安单位 优化治安环境

11.人人参与平安创建 处处营造和谐氛围

12.平安建设你我他 共享和谐千万家

13.平安建设手拉手 和谐生活心连心

14.人人关心平安建设 家家共建平安社区

15.一份平安一片情平安造福为人民

16.平安连着千万家 综合治理靠大家

17.平安是福祉需全民共建 治安是保证要大家参与

18.社区多一份平安 社会多一份和谐

19.你为平安出一份力平安为你添一份福

篇2: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标语

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工作总结

根据云县教育局关于《云县教育系统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及《云县后箐中学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相关要求,结合本阶段实际,现将云县后箐中学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作如下总结

接上级文件后,我校认真开展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使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全校初步形成了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我们始终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了学校事业健康、协调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

根据上级相关要求,我们认真制定了活动方案,统筹安排,强化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学校内部,我们重点围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反复研讨,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通过学习,全校广大师生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在整个活动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安全副校长为副组长,校委会其他成员及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把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并完善了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加强了与当地公安、交通部门的联系,在当地专职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聘请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进一步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我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黑板报及手抄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广大师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

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我们一方面采取“通读法律、法规原文与专题辅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学习形式,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法治宣传教育的氛围。

二、团结协作,普法依法治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我校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明显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法制轨道,为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了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在开展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宣传活动过程中,广大教职重新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了《刑法》、《职业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遵纪守法、依法施教、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二)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逐步走上制度管理的轨道。

我校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学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宣传,在教职工中树立法制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耻辱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加强对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总结和激励工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坚持有章可循,违章必纠,对遵章守纪者加以肯定表彰,对违法违纪者进行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坚决煞住各种违反法规的现象,真正使学校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步入依法治校的健康轨道。

(三)加大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工作力度,增强了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观念和意识。我们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脉搏,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1、加强合作,注意法制教育的社会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一是邀请当地政法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请他们结合实际,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争取当地执法机关和村委的配合,对学生在社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是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与家长建立联系,提高家长的素质,争取家庭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学校内部,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发挥共青团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晨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宣传阵地,狠抓普法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直保持0记录。

2、立足课堂,提高法制教育的渗透性。我们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活动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普遍开展法制教育。学校除确保活动课完成法制教材规定内容外,还充分利用队活动时间及每周的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篇3: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标语

一、工作措施

(一) 强化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职责

为切实加强平安环境综合整治, 提高平安创建工作实效, 把平安金融、平安法治建设与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为此, 银行专门成立了“平安金融与法治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由行长任组长, 分管行领导任副组长, 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各部、室与支行负责人直接抓的责任机制, 确保职责清楚, 责任明确。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列入目标考核。

分行党委书记及下属支行全部签定平安创建目标责任书。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 结合行业实际开展学习讨论;坚持检查、学习、讨论, 并把平安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督促检查, 推进各项具体工作有序开展。分行党委注重加强创建牵头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 加大对支行业务指导、督促, 调动多方积极因素, 努力整合力量, 上下联动, 形成全系统齐抓共管, 有序创建平安金融与法治工作的良好格局。

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基层举办“倾听员工心声, 感受关爱力量”调研活动, 让每位员工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活, 收集来自各支行、营业网点职工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业务方面由会计部、个金部、科技部一一作回复, 业务外的建议与意见由办公室、工会作逐条回复。这一做法得到员工的高度赞扬, 达到了预期效果;在风险防控方面, 分行和各支行每季度召开一次风险防控联席会, 各经营机构和风险监督员梳理和排查当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共商对策, 研究部署平安金融与法治创建工作, 分析风险与案件排查, 建立健全规范预防、监督工作机制,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此外, 分行工会牵头组织个金部、后勤中心、科技部、计财部、安保等部门对全市银行系统进行全覆盖综合检查。对监控使用、空调制冷、通风效果、工作餐卫生质量、办公条件、消防演练、电脑使用和职工实际困难等问题进行现场排查, 力求现场办公, 现场解决, 对重大问题区别对待, 尽快解决。

(二) 健全工作制度, 推进平安建设

平安金融与法治创建一靠教育、二靠制度, 既要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 又要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和长效机制, 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为此, 全行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单位、平安网点、平安家庭活动, 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不断加大平安创建工作力度, 把平安建设作为全行员工的共同任务, 发动员工支持和参与平安创建各项工作, 发挥群防群治组织在社会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形成人人关心, 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层层签订责任状, 下级对上级负责, 上级对下级考核。建立健全“属地管理”、“抓系统、系统抓”、“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进一步抓基层、打基础, 抓热点、攻难点, 练内功、强素质, 不断提高打击预防犯罪, 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纠纷,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公正办事, 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

通过召开老干部座谈会、离退休人员茶话会、离岗人员及内退人员思想调研会、大学生演讲会、歌诵会、运动会等各类活动, 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一些不安定因素。对单位员工思想和行为进行全覆盖摸底排查, 同时要求所有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上级文件, 吃透精神, 不断提高办事能力和工作水平。做到作风过硬, 办事严谨, 遇事冷静, 公平公正, 不断提高服务经济, 促进改革的能力。

(三) 强化内部管理, 确保安全稳定

围绕中心工作, 按照平安创建目标要求, 落实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加强营业场所及自助区的安全管理和巡查, 严格落实安全保卫管理各项措施, 对安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 强化管理, 确保安全稳定。为此, 专门成立综合安全常态工作检查组, 对城区所有网点逐月检查, 对县支行按季度检查。将消防安全、监控安全、安全生产、技防及110报警、员工行为、思想工作、遵纪守法和执行力等31条制度全部纳入检查内容, 有效保证了银行业的平安创建工作, 加强了内部管理, 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健康发展。确保客户、员工和银行财产安全, 实现安保工作安全无事故。具体做法:一是落实安保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 把安全责任制落实到各支行、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 做到“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将优秀管理干部选派到省、市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提升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加强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做好客户安全提示和安全宣传, 严格落实保安队员在营业大厅及周边区域的警戒和巡查, 确保客户、员工生命和银行财产安全。四是加强押运安全管理。做好网点接送款和上门收款的安全防护, 防止发生抢劫、盗窃金库库款等案件的发生。五是落实消防安全管理。督促责任部门做好责任区日常防火, 加强员工防火教育, 组织消防预案演练, 提高员工防火意识和技能。六是加强受托企业管理。规范与受托企业的委托合同, 明确责任界限, 完善合同条款, 严格监督检查合同履约情况;七是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

(四) 开展法治教育, 依法合规立行

加强组织领导是开展银行业平安金融与法治创建的基础和前提。严格执行强制休假和离任 (岗) 审计制度、员工轮岗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违规操作, 控制各类风险的发生。制订下发创建平安法治工作计划, 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定期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 使全行员工明确平安法治工作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 将行务信息公开作为加强行政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 增加工作透明度, 增强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自觉性。

建立健全学法用法教育制度, 做到“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定课程、定要求”。不断深化法律知识学习宣传, 提高员工学法、用法自觉性。首先, 所有支行及营业网点每周一向监察部门做风险周报, 由监察部门提出整改要求;其次, 纪检特派员分片区包干, 责任到人, 确保一方平安。结合普法和法治宣传规划要求, 有针对性制定年度法治建设计划、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意见, 指导和统筹全年法治工作开展。此外, 积极推行行务信息公开。坚持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审批条件、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结果、公开举报电话, 接受社会监督。依法经营, 合规立行, 进一步树立银行业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组织机构不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 个别领导对平安金融与法治创建工作认识不足, 认为这项工作指标软、任务虚、弹性大, 而其他业务工作可以多出效益、快出效益, 经济效益立竿见影。因此, 分管、兼管和临时搭班子现象较为突出。

(二) 考核目标不明确

在目标考核过程中, 虽然有计划, 但分解不细, 落实不实, 要求不严, 有走过场现象, 没有人、财、物考核措施, 没有明确目标和奖惩指标。

(三) 宣教力度跟不上

一是对平安金融与法治创建概念模糊;二是师资力量跟不上, 专业授课人员不多;三是教育场地不够;四是资源和财力不足。

(四) 创新意识待加强

在正常工作中, 绝大多数单位或部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属兼职人员, 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 思想不重视, 认识不到位, 理解不透彻, 被动马虎, 应付了事, 创新意识远远不够。

三、讨论与建议

(一) 加强领导, 完善机制

一要加强领导, 建立机制, 完善机构设施, 落实人员, 加大平安金融与法治创建投入;二要成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领导小组, 定期布置、检查、落实;三要强化责任落实, 按照“责任、序时、效果”的明确要求, 细化事项, 落实到人。严格责任, 下级对上级负责, 部门对单位负责, 单位对政府负责, 确保一方平安。

(二) 加强考核, 明确目标

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要求, 明确量化指标, 制定考核方案, 严格考核计划, 分解、落实、整改。可以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人、财、物投入等硬性指标上下工夫, 坚决杜绝走过场现象。对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落后的单位要通报警示, 并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进行问责谈话;对发生严重问题的要追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三) 拓展方式, 加大宣传

要组织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启动“全民学法”、“农民工学法”、“关爱留守儿童”、“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机制。利用文化节、国庆节、劳动节、元旦节等举办内容丰富的集中宣教活动。组织专业宣讲队伍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普法服务。注重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群众生活最熟悉、接受教育最直接的地方建立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专栏等阵地。经常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演讲、演出、表演等宣教活动。在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开辟专栏, 鼓励投稿, 并对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和表彰。

(四) 人才为本, 鼓励创新

平安金融与法治创建要实现新突破, 一要培训一批专业人才, 打造一批典型人物, 鼓励创新举措, 创新品牌。二要建设一批拉得出、打得响的演讲队伍, 深入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工作。鼓励他们动脑、动嘴、动手,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三要进一步拓宽视野, 创新思路, 争创精品项目和特色品牌。树立“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不做第一, 就做唯一”的思想理念。

(五) 注重培训, 打造队伍

一要树立人才立业理念, 建立一支高素质教育培训队伍。二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制订科学合理培训计划。三要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互帮互学, 讨论交流, 实地参观, 考察学习。四是激发学习热情, 努力营造“鼓励个性, 倡导质疑, 宽容失败, 鼓励创新”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成忠.创建金融安全区的金融法制工作实践和思考[J].金融纵横, 2000, (4) :24-27.

[2]宋国栋.对淮安市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的思考[J].金融纵横, 2002, (1) :26-28.

篇4:用法治思维推进无锡平安建设

摘要:平安建设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健全制度、维护权益、化解矛盾,实现两者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本文结合无锡的实际做了一些调查与思考。关键词:法治思维推进无锡平安建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平安建设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健全制度、维护权益、化解矛盾,推进平安建设,实现两者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本文结合无锡的实际,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一、无锡近年来推动平安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无锡在推进平安建设过程中,长期坚持两者并重、相互推动、统筹发展。1、注重强化社会治理地方立法工作。近年来,无锡围绕城乡发展、征地拆迁、劳资关系、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公共安全监管等平安建设和民生关注的重点领域,先后制定出台《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城市房屋拆迁估价管理规定》、《无锡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无锡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条例》、《无锡市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实施意见》、《无锡市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平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2、全面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建设。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建立了“网上政务办事大厅”,35个市级部门共有376个事项实现网上审批功能。大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完善了群众举报投诉制度,在电台、媒体、网络及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开辟了投诉专栏和投诉热线;近年还就医药卫生依法监管整治、工程建设质量依法管理、依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进工商管理工作,分别组织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接受社会各界的质询与监督。3、在法治轨道上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深入推进市(县)区、镇(街道)矛盾调处中心实体化运行和规范化建设,重点围绕医患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多发性矛盾,加强专业领域调解组织建设,全市已建成规范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室133个。围绕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影响公正廉洁司法重点问题,认真组织开展案件评查活动,并将结案不息访、非正常访、久访不结、缠访闹访、越级访、进京访、重复访等案件全部纳入评查范围。4、在法治保障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创新完善治安管理各类制度机制、方法手段,不断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整体提升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一体化水平。不断完善治安巡防体系,推进学校、厂企、社区等联防联动机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旅游等项系列创建活动;积极搭建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与社会救助的平台与机制;围绕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危险物品安全等问题,积极推行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建设。5、健全完善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重点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形成齐抓共管机制;不断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模式,努力提升流动人口医疗、教育、居住等服务水平;制定下发《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全面建成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不断深化“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春邀约”访谈等创建活动。二、当前平安建设与法治建设融合发展方面的主要问题1、法治建设层面,存在公信力、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在执法工作方面,有些领域虽然法律法规已较完备,但在执行层面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出租房尤其是群租房管理问题,是一项事关流动人口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国家出台了有关法规规章,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障碍,消极作为甚至不作为情况比较普遍。法治建设的公信力、执行力不足,必然会对平安建设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就如一条河流的上游治理不善,下游必须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来加以弥补。2、社会管理层面,存在衔接性、联动性欠缺等问题。目前,我国的行政组织编制法并不健全,在一些牵涉国计民生的社会管理领域,政府部门也存在多头管理和推诿扯皮的情况。2011年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对统筹政府各部门协调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当前,在抓好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方面还存在机制不够健全、联动不够紧密、方法手段不多、工作力度不够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3、社会心态层面,存在“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等现象。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因政策变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以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引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重点突出矛盾交织叠加,一揽子解决的难度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由于一些部门宗旨意识不够,群众观念不强,不能及时认真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存在“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最后哪来回到哪去”的现象,导致政府公信力、法治权威性降低,“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解决模式助长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不良社会心态。三、加强多方统筹,用法治思维推动平安建设要围绕建设和谐稳定示范区和法治建设先导区目标,紧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法律服务需求,平和、理性、文明、公正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一)加强领导统筹。进一步完善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完善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年度考评奖惩、平安建设一票否决权制度、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实绩与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挂钩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领导体制优势,加强各类行政执法力量和社会资源要素的整合。(二)加强规划统筹。一是将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有关部门,督促制定实施细则和落实措施;二是完善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标准与考评体系,确保平同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考评、同落实;三是开展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融合发展综合试点,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统筹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三)加强制度统筹。进一步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制度上预防影响平安建设、损害群众利益、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进一步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让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制度,制定三级社会管理平台工作制度,确保所有社会矛盾、治安管理、社情民意等都能及时通过平台上传匯总、研判和处置。(四)加强创新统筹。。坚持以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平安建设,把社会管理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基本要求贯穿平安建设始终,以平安建设承载社会管理创新重任,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坚持以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治建设,在拓展社会管理领域、构建社会管理机制过程中为法治建设提供新途径。

篇5: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标语

什么是法治建设?法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法治建设,就是依照法律法规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法治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各项事业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

什么是平安创建?平安创建的目标是什么?平安创建是指通过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使一定区城范围内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好转或控制,人民群众得到安居乐业的工作过程。平安创建的目标是: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公民如何参与平安创建活动?

1.积极做好自身防范,防止受到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侵害;

2.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3.向公安机关和基层组织提供、举报社会治安信息和违法犯罪线索。

4.积极参加治安志愿者队伍,义务参与巡逻执勤。

5.积极参与平安家庭、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网格、平安校园、平安寺庙、平安市场、平安景区、平安医院等平安创建活动。

6.邻里和睦,互相帮助。

什么是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指: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便于管理、不留空白”的原则,在现行行政区划框架下,以适度的规模,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依托信息网格技术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化、全方位管理,并整合网格员、社区干部、职能部门、各类协管员等公共服务资源,为网格内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目标是:

1.实现对基层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切实掌握(控)基层情况。

2.实现主动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做好民生工作。

篇6: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平安校园

2011-12-27 16:18:38|分类: 安全工作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城西小学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促进平安校园建设,12月6日,城西小学组织全体学生收看了法制教育片。同学们通过收看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少年犯罪画面,深深感觉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并通过专家解说懂得了如何

保护自己,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等等。

篇7:小区平安法治建设工作情况

为进一步强化动迁小区社会治安防控,有效减少各种案件发生,更好的为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自物业进入小区管理后,全体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参与全民动员,全力以赴,迅速形成强大声势,有效维护了小区治安稳定。

一、加强领导,细化责任。

根据动迁小区特点及各种基础设施没有完善会带来治安不稳定,容易发生各类案件。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要求,成立了有社区、物业平安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明确工作要求,有效控制小区各类发案率,确保各项措施、制度落实到实处。

二、整合力量,扎实推进小区平安法治活动。

坚持以物业管理为主,全面整合小区治安资源,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由社区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保安、保洁员组成巡防队伍,24小时确保巡路制度。发动小区业主积极参与小区治安管理,强化保安技能培训,围绕依法、文明、公正和文明检查,加强自我保护原则,全面开展练兵活动,提高队伍巡防技能。

三、科学管理,人防技防相结合。

篇8: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社会

一、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把依法治国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一道置于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加以强调, 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但是, 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 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 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问题累积是不少的,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 从执法和司法领域看,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

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 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 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 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依然存在。三拍现象依然突出:拍脑门决策、拍胸脯执行、拍屁股走人。这些问题, 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有些党员干部执法意识差, 虽然我国提出依法治国30多年了, 但是一些领导干部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里, 法律意识还是淡薄的。

(二) 从公民和社会的法治意识角度分析, 民众没有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我们长期以来人治观念影响很深, 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深深扎根。在西方国家, 一些公民出了问题, 首先会想着去找法律上的依据, 去看究竟错在什么地方或者哪儿没有错, 他们是寻求法律的帮助, 最后听从法律的裁决。虽然我国从1986年开始, 连续搞了6个普法教育, 力度很大, 虽然经过六个“五年计划”的普法, 但是很多老百姓、民众没有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所以, 要想增强法治观念、提升领导干部及全社会的法治思维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社会法治建设, 下一步重点的任务还是要怎么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关键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二、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社会的举措

(一) 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以上带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 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执掌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的特殊群体, 作为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主体, 必须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 就像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水平和能力一样。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是其法治意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 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 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 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因此,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 真正尊崇宪法和法律, 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二)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力量, 要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 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抵御错误观点的干扰和影响, 让社会公众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高度重视道德对社会公众的规范作用, 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

(三)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之中。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 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古语说, “理国要道, 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 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 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只有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 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 弘扬法治信仰, 学校教育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人的法治意识不是靠上一堂课或者是旁听一个案件就可以增强的, 要有一个长期的熏陶, 耳濡目染, 所以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 而且形式要生动活泼, 喜闻乐见, 小孩子能接受。现在跟孩子提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要有共产主义理想, 这些问题对孩子来说太宏观了, 他们理解不了。但是你讲要爱你的亲人、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 不能打架斗殴, 不能损害他人的权益, 过马路要看红绿灯, 告诉他们这些最起码的底线规则, 我觉得更重要一些。只要不断训练、不断提升, 他的意识会增强。所以, 无论是家庭教育, 还是学校教育, 在弘扬法治精神, 形成法治文化方面, 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但是, 目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要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社会的举措, 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以上带下用, 要依靠制度形成法治文化。

篇9: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标语

《新西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依法治国的新阶段,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商洛市在这方面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市的能力?

朱崇和:古人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各级党委作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首先应坚持依法执政。针对法治商洛建設,我们努力做好三个表率。

一、做好学法的表率。进一步开展商洛法治大讲堂、中心组学习、法治专题辅导培训等活动,组织党政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和领会法治的理念、原则和精神,牢固树立合法性思维、程序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和公平正义思维。充分认识依法执政的重大意义,增强依法执政的理念。

二、做好用法的表率。进一步端正党政领导干部对待法律的态度,注重法治思维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自觉把依法执政的理念转化为依法办事的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进一步推动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示范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法律,培养尊重法律和信仰法律的意识,促使党员干部发自内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自觉依法办事。

三、做好遵法的表率。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法规,加强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健全党务公开制度、重大决策制度,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关系,领导和支持同级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法治建设的有机统一。

《新西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之一。商洛市是如何突出严格执法,推进行政机关法治建设的?

朱崇和: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是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商洛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不懈努力地完善三个机制,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福利。

一、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认真落实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研究决定等程序,确保决策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坚决杜绝和禁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防范法律风险。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减少行政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完善规范执法机制。进一步规范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考核评议等制度,从体制机制上、程序步骤上、监督问责上确保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执法、公正执法。认真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公开办事指南和其他形式,对应公开的事项,要及时、如实公开;进一步创新公开形式,推进电子政务,逐步扩大网上受理、咨询等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快捷方便服务。

三、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内部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民众监督作用,实现对执法活动的有效监督,特别要把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作为增大监督效力的重要途径,对人民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及时处理。对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福利。

《新西部》: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商洛是如何具体实现公正司法,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

朱崇和:公正司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保证公正司法,必须从执法环境、规范执法和执法监督三方面着手,确保执法司法活动的公正、高效、权威。

一、保障执法环境。牢固树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宪法和法律意识,促使他们带头依法办事、带头依法行政,支持和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支持和帮助司法机关抵御、克服影响公正司法的各种干扰,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的影响,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同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要依法依规追究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二、规范执法司法。深化司法改革,针对容易发生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手,以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完善公检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公安系统要以“1+9”制度体系督促落实,全力推进执法办案系统应用,强化执法质量考评,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检察系统要全面推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完善案件监督管理办法,落实双报备双报批、同步审查等制度,加强案件的统一受理、过程控制和流程监管;法院系统要依托三大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到人、责任到位”审判管理责任体系,强化审判质效评估,严格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制,引导司法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审判、检务、警务、狱(所)务公开,创新司法公开形式,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推进阳光执法司法,以公开促公正。

三、强化执法监督。强化和规范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紧紧围绕侦查、审判、刑罚执行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活动,增强法律监督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警风警纪监督员制度,保障人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和改进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适时开展案件评查和执法质量创佳评差工作,严查执法司法人员以权谋私、以案谋私案件,确保政法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媒体等舆论监督的意见和批评,认真核查反映司法活动和队伍中的问题。

《新西部》:依法治国目标是全民守法,人人在法律内依法行事,让法治精神融入每个公民的血液中。商洛市开展了哪些具体活动来不断提高群众法律素质的?

朱崇和:只有群众法律意识提高了,法治环境才能改善,依法治国才能全民实施。

一、健全普法宣传教育体系。按照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以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法律六进”等活动,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广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注重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开展法律讲座、法律知识问答、模拟法庭、法治征文等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学法用法能力;注重领导干部、公务员法治素养的提升,健全和完善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考核等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五百”工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法治精神;充分利用县区法学会契机,适时举办法治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法治商洛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二、健全基层民主法治体系。深化法治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宣传工作,深入组织开展 “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法治校园”、“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丰富法治创建载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民主两公开”的村(社区)自治制度,引导“两委会”严格依法办事,确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群众遇事找法、办事按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氛围,不断提升基层依法自治水平。

三、健全维护群众权益体系。进一步健全联系群众的民意沟通机制。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联乡包扶工作,认真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面对面”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健全群众诉求反映机制。健全市县信访联合接待大厅运行机制,全面开通人民来信绿色通道和网上信访投诉平台,继续实行县、镇领导干部坐班接访制、包抓信访事项销号约谈制、和信访积案常委会议审定报结制度,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进一步健全群众纠纷的排查化解机制。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广和创新“枫桥经验”,依托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积极推广两所联调、诉前调解模式,实施三调联动,综合运用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大排查、大信访、大调解格局。

篇10:平安法治建设知识测试题(定稿)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

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A.依宪治国

B.依法执政

C.依法决策

D.依法行政

2、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以下哪一种?()

A.两党制

B.多党制

C.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党制

3、国家“宪法日”是指每年的哪一天?()

A.12月4日

B.12月14日

C.12月5日

D.12月15日

4、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

A.司法独立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D.严格依法办事

5、关于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党内法规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 B.党内法规的效力高于国家法律

C.党内法规可以经过正当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 D.党内法规的要求比国家法律更加严格

6、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①合法行政 ②合理行政 ③程序正当 ④高效便民 ⑤诚实守信 ⑥权责统一 ⑦法律优先 ⑧法制统一()

A.②③④⑤⑧

B.①②③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⑧

7、以下有关行政诉讼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A.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必须出庭应诉,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B.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可以出庭应诉,也可以不出庭应诉

C.被诉行政机关第一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委托行政机关其他负责 人员出庭

D.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 员出庭

8、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对于依法治国有着显著的重要性,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增强法治意识是领导干部注重党性锤炼、推进党的建设的外在要求 B.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是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前提

C.只有增强法治意识,领导干部才能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中大有作为

篇11: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标语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在班子成员调整时,本人继续担任主要负责人,同时明确一名领导专门分管法治建设和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在局办公室下设专门办公室,落实专人(局法制员)做好具体工作。本人能定期召开领导组会议,研究重点工作,解决疑难问题,狠抓任务的落实。

二是列入目标考核。在制订全年工作目标时,将法治建设、综合治理与平安建设列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其他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

三是保障工作经费。今年在特防、宣传、创建示范点、日常活动中增加了经费的预算与列支。只要是法治工作和平安工作所需,局在有限经费中尽力予以保证。

四是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开展“诚信药业”、“平安药店”等创建活动,将日常监管与法制宣教相结合,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深化影响度,参创涉药单位由去年的117家发展到近200家,监管相对人法治意识明显提升;改版《通州药业》采用彩色印刷,新添“医疗企业介绍”专栏,不断丰富刊物法治内涵、增强可读性。提高广播节目“药监之声”质量,保证定量法治内容,指导群众合理饮食用药、依法维护权利;利用党政信息平台发送宣传短信息、与报纸《通州大众》合作开辟药监园地,不断加强宣传力度。

二、践行执法惠民

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今年的工作中,我注重将法治建设、平安创建融入到全局工作的整体中,通过创建载体,大力推进,着力化解食品药品安全的难点,真正做到执法惠民。

一是针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整治不彻底这一现状,开展药品“两网”、食品“三网”建设,以“食品药品安全春雷行动”专项整治为主线,开展“地沟油”、“问题奶粉清缴”、“学校及其周边食品安全”等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努力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饮食用药安全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重点环节、重点品种和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力度,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全区共监督检查食品相关单位9327家,检查覆盖率达100%;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国内外知名品牌药械产品、制售假劣血液制品及生物制品等高危药品、通过寄递等渠道销售假劣药品、擅自添加药物活性成分药品、家用医疗器械整治等五个专项整治行动,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全年共出动稽查执法人员1211人次,检查单位394家次,立案58起,结案46起,抽样167批次,针对市场情况采取相应整治措施,有力地保障群众用药安全。二是促进药械企业发展,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全区医疗器械、药包材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及要求、发展前景,形成调研报告。开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家,完成对通州剑楠玻璃制品厂的验收工作及石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公司新产品注册、注册证到期换证和通州帝博公司、通州富利来公司换证、亿仕德新产品注册体系认证检查工作,规范其行为,通过帮助服务,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规范执法行为

(一)健全决策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实现权责统一。一是不断健全重大事项决策前的公众参与、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实施情况评价等制度。对重大决策事项,事前通过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和民主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局《行政执法案件合议有关规定》,凡是处罚金额5万元以上或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由局合议委员会和特邀社会各界人士代表一起参加合议,必要时进行公开的审理,并邀请新闻媒体予以监督和报道;基建、财务、人事等重大事项,全部经局党组集体研究决定并在全体人员会议上予以通报。二是不断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决策的透明度。除了依法应当保密的内容外,均根据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在适当范围内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公示。三是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现有偏差的决策决定,及时按照规定程序纠偏,避免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或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的有机统一。

(二)全面落实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工作。一是扎实做好前期基础工作:根据局三定方案设定的职权范围,分派专人负责清理行政执法权限,清理执法权力事项165条、强制事项10条、其他权力事项8条,及时上报行政权力事项清理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执法工作实际绘制权力流程图,按照权力运行的程序、承办岗位、职责要求、监督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等项目,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设定工作时限、健全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过程,各执法风险点均在流程图上得以落实并受到监控。二是细化自由裁量标准:根据省药监局自由裁量权实施意见和区相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细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制定印发《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若干规定的通知》,并在行政处罚案件的办理中实际应用,不断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不断促进行政执法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目前网上权力公开、流程试运行、执法人员培训等工作已完成,局稽查大队将根据规定程序,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发现的案件上网公开运行,局法制员、法制分管领导将全程监督监察案件网上办理情况。

四、强抓综治平安

一是结合“诚信药业”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平安药店”创建,从核定许可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管理、设施设备及场所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广告管理、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规范,强化综合管理,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督促各药品经营企业自觉遵守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杜绝药品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规范药械市场秩序。

二是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制度和信访工作制度。局所有执法案件均经案件程序化管理、科室合议、法制审理、合议委员会合议、重大案件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合议等多道程序把关,书面告知相对人复议权利和复议渠道,2万元以上或重大案件依法告知相对人听证权利,严格保证案卷质量,切实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多年来未发生行政复议案件。同时派专人支持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工作,协助处理涉药医患纠纷,将纠纷消除在萌芽阶段。

篇12:平安建设宣传标语

平安凝聚众人心血,和谐铸造马峡辉煌。16.5米 创平安马峡,建药材名镇。13米

版面标语

平安造就未来,和谐成就梦想。

紧握安全手,平安是朋友。

心中常响警示钟,平安和谐在心中。

平安建设无小事,一言一行成大事。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吸毒是犯罪的祸害。

防毒反毒,人人有责。

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邪教。

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

办事有困难,请找服务站。

篇13: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标语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在对法治区县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指明了具体路径。十八大报告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 另一方面又着重强调了“法治思维”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科学论断表明, 如果离开了“法治思维”, 就不可能运用“法治方式”来很好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继而也就会影响或阻断“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目标的实现。

(一)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设计了法治的最优路径,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则是凝聚法治共识的根本, 而法治区县建设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有效路径。我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已经开展了27年, 随着普法内容的逐步拓展和深入、普法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 人们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大幅增强, 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顺应广大人民日益增强的“法治”意愿, 全国普法办提出了建设法治城市 (区、县) 的工作要求, 将“法治”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区县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法治建设工作任务艰巨而紧迫。

(二)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从推进发展的要求来看,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凝聚着深化改革的法治共识。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 深化改革成为中国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 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都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这一层面来讲, 改革的成效将更加体现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 以切实保障改革沿着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进。由此可见, 法治建设目标实现不了, 深化改革也就成为一纸空谈, 也就不能实现全面意义上的小康, 作为基层区县一级政府, 法治建设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三)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必要保障

当今区域发展的竞争, 既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也是各级政府公信力、执行力的竞争, 说到底, 是法治环境的竞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恰恰是一个好的良性的法治环境形成的关键环节。法治环境它体现了一个地区的“软实力”, 为区域科学发展提供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因此, 一个区县要实现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首先要筑牢“法治”这一基础, 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四)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新形势下维稳工作的必然途径

从维稳工作大局来看,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是维护稳定的需要。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 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大量凸显, 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易发、多发, 矛盾形式与内容更趋复杂, 化解难度加大, 因此, 法治建设工作任务十分紧迫, 只有推进法治建设, 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才能使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才能营造民主团结的政治环境, 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协调平衡的生态环境, 社会才会长治久安。

(五)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将利益诉求、纠纷解决纳入法治轨道, 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法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是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 更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 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建设, 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因此, 法治建设不仅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手段, 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追求, 更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保障。

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积极推进法治区县建设工作

法治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近几年, 我们依照“全面推进, 重点突破, 示范引领, 巩固提升”的工作原则, 集中力量, 大胆实践, 使宝坻区的法治建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这也使我们真切地感到: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 法治方式是在执行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

(一) 不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培养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随着“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 我们深深感到, 法制宣传教育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发挥着坚实的基础性作用, 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任务愈加繁重。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为我们今后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多年来,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领导、支持下, 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我们持续深化了“法律六进”工作, 不断加强以六类普法对象为重点的法制教育工作。在近两年又积极探索出了“谁执法、谁普法”的“网格化普法”新模式, 对全区普法工作进行“网格”规划, 将普法与执法、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普法在全区各个角落的全覆盖。

(二)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为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宝坻区科学制定了《区人民政府议事规则》, 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 建立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规定了凡属事关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事关广大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决策, 都由区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研究、集体决策。对拟出台的政策, 加强合法性审查和社会公众参与两个环节, 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民主性, 确保了行政决策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同时, 还建立健全了决策跟踪反馈和实施后评价机制, 通过民意测验、评估审查、抽样调查等方法, 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并严格实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坚持“谁决策, 谁负责”的原则, 实现了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的统一。

(三) 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实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不断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实践, 2009年, 宝坻区率先推出了“一站三中心”镇街工作模式改革, 将镇街下属各自独立的办公室和“七站八所”整合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和综治信访服务中心, 将与基层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全部纳入3个中心, 集中办公, 开门办公, 方便群众。同时在各村设立综合服务站, 随时掌握村居动态, 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管理效果。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区县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环节

一是健全领导体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 在全区构建区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区法治建设办公室、法治建设专项工作组、专项组成员单位4级建设组织机构网络,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相关工作机制建设, 结合建设要求, 把每一项任务、每一条措施进行分解, 明确牵头部门、协办部门, 明确工作标准、工作要求和实施步骤, 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责任制度体系, 形成分工明晰、协作有力、资源共享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考核评估。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把经常性督促检查与阶段性考核评估结合起来, 把建设成效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 调动各级各部门抓法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推动法治建设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14:培育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跌宕起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的探索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念智慧,逐渐形成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伟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群众更加主动、自觉和积极地参与法治建设,必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理解现代法治,尊重法治和信仰法治。

一、法律的概念

依法治国的“法”是什么?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法律代表正义、理性,还是代表强权?科学地认识法律,才能从观念上重视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法的学说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巨大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的使命是建立、保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消灭一切旧制度和旧的社会关系。其次,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意志,它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

二、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治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法治的出现需要法制的准备,没有法制同样也不会产生法治。法制既不同于法治,又内含于法治,两者具有逻辑和历史的一贯性。法治与法制的关系:一是法治是法的统治,依法而治的意思,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既包含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动态过程,也包括法理国家所遵循的各种法律这一静态规则;而法制则多为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及相关制度的总称,侧重于法的静态方面;二是作为治理国家的方式,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而法制作为一种制度则是相对于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来说的;三是法治的前提必须是“良法之治”,既在治理国家中所依据的法律必须是在民主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代表大多数人利益和意志的法律。而法制则既包含良法也包含“恶法”;四是法治与民主政治有必然的联系,法治是民主政治的要求,而法制则同民主政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必有法制。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特征

新中国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从否定法治的存在到树立法治的权威,从法治认识的片面化到法治建设的全面化,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首先摒弃了“人治”思想。建国初期,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还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及几千年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影响,致使在治国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波折,十年“文革”的浩劫使中国法制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法律的权威也丧失殆尽。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理论界开始了对人治与法治问题的新的大讨论,从而真正揭开了正面解释“法治”的序幕。在这次人治与法治的争论中,“法治主义”获得胜利。二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转变。建国初期,由于“法治”被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而加以回避,所以那时很少使用“法治”一词,基本上都讲“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对“法治”概念不再进行批判性的解释,但许多人仍然存有种种顾虑,不敢大胆揭示“法治”的真实内涵,而是采取回避或价值中立的态度。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一般也使用“法制”而非“法治”。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大会决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党章,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彻底宣告几千年来中国人治和专制社会的瓦解,国家政治发展的道路勘定了“法治”这一科学文明而充满生气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有关法治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本质要求是执法为民,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其主要精神内涵是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目标,不但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理论,还要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法的适用和实施,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重要使命是服务大局,指法治建设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保障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效的法治环境服务。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必须明确树立党的领导地位,坚信党能带领全国人民健康有序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四、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保障公民的权利。任何法治建设都是人民群众在探索中创造的,离开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建设不啻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社会主义法治的建立、存在和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关系的变革,但其直接依据是社会公众对它的普遍认同、充分信任和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五、培育公民法治精神的措施

法治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则成为这一概念的具体实践。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是一种教育过程、理解过程和社会氛围。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应当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

(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生长发育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自由的、平等的政治,这种特性为各种政见和立法建议的表达和交流、各种政治主体参与决策提供了机会,使制定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能真正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实现法出于民。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地蕴涵着自由自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契约自治精神、平等效率精神、责任规约精神。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时,为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规避风险,就必然期待具有至上权威的、明确的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信任法律、依赖法律、遵从法律成为其明智且唯一的选择。

(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培育公民法律意识提供道德支持

道德不仅是人们信赖法律的客观依据,也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动力。社会主义道德通过对社会主义法律所确立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评价,帮助人们认识到其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认识到遵守法律不仅是公民的法律义务,也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人们应该养成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积极地履行义务的习惯,并把这一要求作为评判善恶是非的标准,谴责滥用权利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2]张雪筠.我国法治之路的精神分析[J].山东法学,1999(02).

[3]孙光妍,毕晓棠.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人民日报,2002年8月13日,第10版.

作者简介

上一篇:工作访总结范文下一篇:服装行业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