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2024-08-07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精选6篇)

篇1: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2003年金秋十月中旬,我考察组一行16人赴新加坡教育考察团前往新加坡,参观了新加坡的三所中学、一所初级学院、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宿舍,与新加坡教育部官员、中正中学和四德女子中学领导、德明政府学校宿舍辅导教师等进行了座谈,了解和亲眼目睹了新加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一些现状和情况,感慨颇多。

不断分流的教育体制

东西方教育的结合东西方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之处在于:东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以考试成绩排名,学生死记硬背的成分多。西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点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发挥和创造的较大空间。而新加坡的教育将东西方的两种教育进行结合,吸取各自的一些东西,试图建立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教育制度。中学以分数排定名次来评价优劣,也以分数排名收生;大学生以积分多而选住好宿舍,学习优等方能申请社会兼职(打工);较多的死记硬背、补课、家教、学生负担过重等在新加坡也一路通行。同时,上午行课、下午搞社团兴趣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能说会道、会思善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发挥特长等在新加坡也搞得有滋有味。在考察中我老是有一种感觉时时浮现,那就是新加坡教育有东方的十分看重成绩,又有西方的大肆张扬个性和爱好。可以说,只要你有能耐,甭管你是哪方面的能耐,你都能在新加坡找到用武之地,特别是上了初级学院和大学,各种比赛都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你是德才兼备者,国家的、企业的许多奖学金都向你张开双臂,顶尖者还能获得最高奖--总统奖学金。重庆初三留新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体会最深。尽管他们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潜质和习惯,然而他们一刻也不可懈怠,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向着初级学院和大学直奔。

我们向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询问了几个数字:新加坡计划小学生人数的20-25%读大学,40-45%读理工学院,35-40%读初级学院;中国初三留新学生的水平,相当于新加坡中三学生水平的前20%;中国初三留新学生读大学的有90%以上能获得奖学金,未获奖学金的还可免息贷款;在新加坡的财政预算中,处于第一位的是军费,第二位的是教育经费。

没有“义务教育”概念

在国内,义务教育家喻户晓,作为教师,义务教育更是深入人心。可在新加坡却没有义务教育这个概念,无论是它教育部的官员,还是下面的中学校长,都给我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我们觉得新加坡是没有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例如,中学生每月只交学费7新元、杂费5新元,这与我国相比学生交费的确很少。还设有“清寒助学?quot;,实行”0“水准会考免费午餐等。对于留新的外国学生,不仅不收学杂费、住宿费、早餐费等,还每月发给每生200新元,以解决午餐、学习用具、零用等。有学生透露,他们如果节约开支,每学年6月和12月两次放假回国,其机票费不在话下。每天下午学校组织的学生补课也不收费。每个学生每年有国拨的800新元作为课外活动费,一般的课外活动也不收费,只有一些长期请企业、科研单位的辅导老师在所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才向学生收一点。要是你乐意去请家教,也得照价付钱。

我们代表团一行大为羡慕的是,中学校长不必成天为钱发愁,所有的经费都由国家拨,除非学校要扩大原有建筑面积修建房屋,只需要自酬5%的经费即可。因此,在中正中学、四德女中、南洋华侨中学以及华中初级学院几所学校,其房屋建筑都是很有特点的,各种用途及功能的教学用房、场地及设施设备均较为齐全。那种为筹集经费绞尽脑汁地招收大批自费择校生的情形,在新加坡不复存在。

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新两国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新加坡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色彩,到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赴新加坡前,看到一则报道新加坡副总理在一次大会上大谈岳飞,号召人民学习岳飞的”精忠报?quot;,以振国人之精神,推动国家的发展。

英语是“敲门砖”

我国有句俗话:“字是打门锤。”过去未普及电脑时,写字显得非常重要,有的还把你写字的水平与文化水平相提并论。如今电脑盛行,不少人对写字不大用功了,什么东西都用电脑制造。在一些人眼里,用手写的东西是跟不上形势的表现。有人告诫我“顽固写字”者,不用电脑,不用说逛“地球村”,就是过去学过英语也将失去记忆。走出国门,才深深体会到外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

在建筑设计和用材上,新加坡的中学都不追求豪华,更不盲目攀比,在考虑美观、大方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适用性,达到物尽其用,不至于浪费。在那里,我们见不到一个雄伟的体育馆,恰是各自不同的操场和体育设施。尤其与我们不同的是,每栋楼房的底楼几乎都是用几根柱子撑起而无墙壁的,便于学生学习、活动和行走不被日晒雨淋。南洋理工大学内凡有车站的地方,都修建有阳光棚长廊抵达公寓、教学楼或办公楼,就这一工程就花了300多万新元。

学校的器材、器具,鼓励学生多使用。比如四德中学,就把钢琴分别安放在休息室、走廊等地方,便于任何学生随时弹奏。

在学生宿舍,设有阅览室、自习室,甚至还有可供学生需要煮汤的炉灶房间。每7--8个学生就配有一个辅导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师生关系上,校长和教师叫学生都只喊名,省去姓,犹如家庭成员般的温暖;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以关心的态度和谦和的语言,对错误性质严重一些的学生给予公开批评的办法。新加坡规定,教师对学生不得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唯有校长才能对极个别的男学生采取一定的体罚措施。

几天短暂的新加坡教育考察,引起我许多思考:教育的传袭性怎样才能发扬广大?教育的借鉴性如何掌握好分寸?东西方教育的优势究竟怎样结合?教育如何才能丢掉教师们不断透支着生命的沉重负载?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不至于停留在口头上……尽管中新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所不同,但新加坡办教育既与世界接轨又不失自己的优势的思路值得我们研究,注重人文因素和以人为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篇2: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新名词解读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宋瑞龙

由昆山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组织的我市第一期教育事业管理(新加坡)培训班,从5月15日开始到5月23日结束,历时9天。培训班先后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听取关于新加坡国情、教育管理、教育改革等6场专题报告,实地考察了4所学校,并与两国的教师、校长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交流。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出国培训和考察活动,感触颇深,收获良多。

新加坡是一个花园城市,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谐共处的多元民族,干净整洁的街巷道路,快速便捷的交通状况,遍布全国的绿树鲜花以及普遍优秀的国民素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加坡作为一个建国历史不长,地域面积不广,资源能源贫乏的国家,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奋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和社会高度文明的国家。研究新加坡发展的奥秘,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新加坡的快速发展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息息相关。

作为东西方文明融合的典范,新加坡独特的教育制度、先进的教育理念、严格的教育管理、大量的教育投入以及敏锐的改革意识,在聆听报告、实地参观、交流探讨及考察体验过程中,时时给我们以启发。新加坡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深思和借鉴的地方,而新加坡教育有许多新的名词吸引了我的眼球,引起了我的兴趣与注意,也激起了我的探究欲望。对这些名词作深入的解读,也许可以窥探到一些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元素,从而可以引发对我们基础教育改革、对学校管理改善的一些思考,并予以学习和借鉴。

深广活动

名词出处:南洋女中是新加坡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辉煌的办学成果。在南洋女中,我第一次听到了这样一个学校教育中的新名词----深广活动。

名词描述:为了扩大学习范围,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机会,每年11月间,南洋女中为所有的中三学生安排一系列的年终深广活动,学生可根据兴趣与能力,选择她们想要参加的活动。中三年终深广活动包括以下项目:海外浸濡学习计划:学生可选择到中国、英国、澳洲和纽西兰的顶尖学府浸濡学习;社区服务计划:学生可选择留在国内做社区报务,也可选择到泰国清迈或海南岛去进行社区服务,如建鸡寮、教导乡下孩子基本卫生常识等等;工作实习计划:这个计划让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工作的滋味,体验和学校不一样的生活;其它活动包括企业课程、高级生命科学课程、环境科学课程等等,体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职业和升学指导。

而在中

一、中二,也安排了日常的深广活动课程,包括中、英文口艺训练课程,中、英文戏剧训练课程,中华文化欣赏课程,跨学科专题作业舞蹈课程,青少年哲学,资讯科技课程,马来语和马来文化课程,思维训练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既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对学生而言又是一种选择的导向。

名词解读:新加坡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实施分流,这样的分流将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说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伴随着不断的分流,在考试及升学方面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与我们国内目前的教育状况情形基本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透过上述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深广活动,我们却惊异地发现:新加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全方位的,绝非是单一的学科教育。他们重视的是学生除学业以外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而学生的素质及发展也是全面的,他们实施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象是素质教育。这可以从南洋女中的办学宗旨中得到印证。南洋女中的办学宗旨是:在于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品尝兼优、堂堂正正的人。南中学生身心健康,有浓厚的艺术修养,掌握先进的资讯科技,富有创意,勇于创新,有团队精神,是卓越的领袖人才。南中学生好学不倦,志在四方,心系祖国,献身社会。

为何面临着巨大的考试及升学核压力,新加坡还能如此重视并大力开展这样的深广活动呢?深入探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从新加坡的国情看,“以人取胜”意识特别强,只有培养普遍优秀的人才才是国家迅速崛起并长盛不衰的关键。虽然新加坡实施的是精英教育,但绝不是培养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新加坡教育。因认清了世界人才培养目标变化革新的趋势。因而他们能够正确妥善处理学业与活动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应该思索和借鉴的。我特别关注的是繁重的学业考试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甚至是十分对立的矛盾,能将两者较好地予以调和,我想是一种理念的作用,更是一种制度的制约。在南洋小学、南洋女中,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制度保障辅助课程、深广活动蓬勃开展的强大作用,使两者能够艰难地予以融合。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素质会更全面、公民意识会更强烈、社会责任感更强,将来能更加适应新的形势,成为优秀的国民。

深入、广泛的深广活动,令我们耳目一新,感触良多。看看目前我们的教育状况又是如何?与新加坡相同的是,我们一样十分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业,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我们空有口号,缺少的是一种强烈的意识,更缺少一种制度的保障,教育的真正转轨还有待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加倍努力。

新加坡的教育选择既是一种民族化的选择,又是一种世界性的选择,还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普遍性选择,这种选择无疑能激起我们教育工作管理者的思考和创新。

专题作业

名词出处:赵静姣,一名在国内从事12年教学工作,原吉林长春市实验小学的教师,自1999年到新加坡定居以后,一直从事华文教学工作,教过很多中小学。在她所作的《新、中两国中小学教育发展、制度的比较》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专题作业”这一新名词。

名词描述:专题作业在中学及小学中均有,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学的有关单位,学生搜集材料、制作海报、集中展出,专人讲解,老师点评。学生学习主要用电脑,兼以用纸。它已经成为新加坡中小学教学的主题,新加坡还经常举办全国性的学生“专题作业”的评比活动。

名词解读:“专题作业”与国内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推崇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科教学中的“综合性作业”有相似之外。所不同的是,在新加坡每个学科都有专题作业,涉及的面很广泛,而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主题。

联想到许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早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甚至在小学阶段就有《试论二次大战》这样鸿篇巨作般的论文作业。新加坡十分注意吸纳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上世界教育的崭新潮流,以此来推进本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新加坡学校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

新加坡学校的考试试题知识面广,涉及范围大,有时几乎不考教材内容,需要学生有较为宽广的阅读面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创意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专题作业”这一形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而目前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因为缺乏必要的纲要、教材、模式及评价等凭借和依据,只凭着一种全新的理念以及课程表上的课时安排,在包括师资、指导等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阵,致使许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仅仅流于形式,有时甚至有名无实,到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实在令人担忧。而学科教学中的综合性作业,也仅仅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更无从形成教学的主流。因此,新加坡学校“专题作业”的做法,应该值得我们深究及学习,否则,课程改革到头来只能走入理念与实践脱节的死胡同。

学校优秀模式

schoolexcellencemodel

名词出处:在新加坡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了陈瑞才校长的两场报告,其中他介绍的新加坡学校管理中的“学校优秀模式”(sem)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

名词描述:“学校优秀模式”是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及新加坡的评估经验而整合出来的,可评估学校的全面工作,学校亦可根据此对自己做内部的评估。sem是建立在七项基本的价值观及原则上的,这些价值观与原则考虑到学校成功的各种因素,把sem定义为“使学校获得持续进步并创新的工具”。

学校优秀模式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评估领导者,着重评估三个方面,即人事管理,策略性计划,以及资源的管理;第二部分,评估学校改进过程,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着重听取学校的意见,员工的意见,社区的意见;第三部分评估学校主要成绩表现,表现在学校的德智体美群等几个方面。

名词解读:新加坡一向以严格的管理而著称,其学校的管理当然也有独特的一面,而现行的“学校优秀模式”则是评估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此模式有着其独到的价值观,它把整个学校管理可看成是“人+系统=组织优秀”,“人的”含义丰富,即以学生为第一,教师为钥匙,还包括有目标的领导;“系统”即学校的整个管理过程,包括学校系统的支持,与伙伴的合作,理性的管理;“组织优秀”即是学校及其部门组织持续的改进与创新。以上七个中心价值观突出了至上的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教育过程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学校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取决于领导人的献身及对这七项价值观及原则的接受。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人”是新概念、进步及创新的来源,要达到持恒的好成绩就有赖于学校中的所有“人”。资源与动力系统使教育得到成果。学校的领导层如何管理这些资源,将决定学校取得教育成果的程度。

从这个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中,可以给我们以下几个印象深刻的启示:一是,新加坡学校的教育理念真正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决非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从新加坡教育部的四个核心办学理念(双语政策与多元社会,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因材施教与分流,教育政策因时制宜)可以看出,教育的全部理念均归于“以人为本”。因而,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其过程中,包括对学校的评估均能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理念的提出,有制度的保障,有教育的过程,“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口号只能永远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或者宣传牌上,只能成为教育的一个美丽的谎言。二是,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作用更加凸现,因为学校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取决于学校领导人即校长对模式中的价值观及原则的接受,还取决于校长的献身敬业精神。所以,新加坡的校长压力更大,承担着比我们国内校长更为沉重的负担。虽然他们不用像我们国内校长一样要化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办学经费的筹集,但他们面临的考试排名、学校管理、社会家长监督等方面的压力也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的敬业精神更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三是,此模式既是学校一切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是上级对学校评估的依据,所以学校的管理更加全面,更加规范,更加有效。这样的标准与我们国内现行的常规管理学校、省级实验小学及各类先进的评估标准有类似之处。但我们国内的各项评比类别太多,区别太大,每一类评估都要按照其标准和要求做一套资料,做一次准备,学校常常疲于应付。如果有一套比较统一与集中的评估标准,可以使学校能够集中精力、物力与财力,做好学校应该做好的事情,而不是象现在一样,四处出击,到处创建,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与时间,而真正的意义与效果却并不理想。

sem,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篇3: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一、新加坡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素以重视教育、办学认真而享有盛名, 每年均以高达国民生产总值4%的经费发展教育,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新加坡教育部以充分发挥学生最优秀的素质为目标, 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思考能力, 并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培养学生成为精通双语的人才和对家庭、社会、国家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国民。新加坡教育体系及教育制度的完善, 通常被视为成功融合了东西方教育的典范。

追溯新加坡教育体制, 可以了解到新加坡的教育既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也致力于培养精英人才。新加坡教育的目标是成为亚洲的教育之都, 因此,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 每所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是按照国际一流水准设计的, 新加坡教育一直采用双语教学, 这种多元教学制度使新加坡的学生能适应国际化的潮流。

新加坡人必须接受至少10年以上的常规教育, 其中包括6年的小学教育和4~5年的中学教育。之后, 学生们一部分进入初级学院或大学预科班学习两年, 也可以进入政府的专业学校 (如师范、医护等) 学习3年, 或者是直接进入学制3年的理工学院, 那些想接受技术教育的学生则可以报读工艺教育学院。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 可考入新加坡最高学府———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四所大学学习, 也可以到其他国家继续深造。新加坡大多数政府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授课, 但我们跟班学习的4所学校由于是优质学校, 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南洋女中和南洋华侨中学是新加坡少数的自主学校, 南洋小学为特选小学之一, 南洋幼稚园是新加坡闻名遐迩的幼稚园, 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超出一般学校。

二、小学教育阶段

新加坡小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4年基础学习, 2年分流定向。

首先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基础阶段, 然后是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定向阶段。小学的入学年龄为6周岁, 在小学前4年的教学中, 重点是基本的读写能力和计算机技能。核心课程是英语、母语和数学。此外, 学生还学习音乐、工艺美术、健康教育、体育并参加课外活动。这个阶段还实施公民与道德教育, 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加坡价值观的核心和多民族间的和谐。在小学四年级结束时,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学生进行分流, 全部学生进入小学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定向阶段, 学校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把学生分为两组, 进入两种语言流的学习。第一种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英语是第一语言, 母语也是第一语言。第二种语言流针对普通学生, 英语是第一语言, 母语是第二语言。新加坡政府认为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又可以培养出精英人才。这种教育体制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 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差异,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但我认为弊端在于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人为地决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教育的公平和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上欠考量。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参加小学毕业会考, 检验自己的学习能力, 成绩达到相应水准将分别在中学修读特选课程、快捷课程或普通课程。

对新加坡学生来说, 他们一共要经历小学4年级结束、小学6年级毕业和初中毕业时的3次分流, 而这3次分流基本上决定了一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这种制度规定, 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考核, 将接受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分流到技能教育的序列中去, 形成普通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双轨制。

三、名列前茅的南洋小学

南洋小学是新加坡小学中排名第一的学校。用校长钟蔚芬女士借用外人的话说:“南洋小学的学生是在天堂而不是在人间。”新加坡90%的小学是双班制, 而南洋小学从2004年开始就实行单班制。1984年全国有4间小学成为特选学校, 南洋小学为其中一间, 特选小学的特点之一是英文与华文同为第一语文。南洋小学有27年的高才班的选拔历史, 1990年正式成为全国4所开办高才教育的小学之一。南洋小学的学生97%是华族, 96%学生的父亲是白领, 74%的家长受过大学或更高的教育, 62%的学生居住在私人住宅, 74%的学生来自讲英语的家庭。家长们非常关注孩子们的学习。两天的学习考察, 我对南洋小学的了解是肤浅的, 但我还是把有特色的地方提出, 也许有的地方值得借鉴。

1.值得学习的“和乐”课程

南洋小学在获得特选小学的基础上, 近两年开始进行一个“和乐课程”的实践, 这是一个源自Collage的延伸, 它的理念是从概念出发, 寻找相关联的东西, 使多学科的知识之间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学校现有4个班在进行这种教学实践, 三、四年级各两个班。每个年级4位教师, 分别担任英文、华文、数学和科学课程。每个班22名学生。教师们尽量把各个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课程。例如一节课的题目是“农场小屋”, 科学课的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农场中的生物和如何搭建小屋。数学课的教师让学生计算农场的面积, 怎样设计小屋会更经济。英文教师让学生设计平面广告, 华文教师让学生做电视广告。一个简单的农场小屋, 在教师们精心的设计和指导下, 学生们完成的作品让我们惊叹。这项课程的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快乐学习, 注重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值得借鉴和尝试。

2.耳目一新的艺术教育

南洋小学的音乐部主任把学生创作集拿给我时, 我很惊讶, 没有想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创作乐曲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培养每个学生选择学习钢琴或小提琴外,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儿歌,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用小铃铛合作演奏, 小四的学生开始学习竖笛和印尼的一种乐器, 小六的学生开始学习击鼓。学生们在自己做词后, 不会作曲就唱出来, 录音后再找教师帮助谱曲。2010年新加坡第一次承办青年奥运会, 学校就以这个为主题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在学校里, 音乐教师把“弟子规”中40段的精髓部分谱曲后教学生演唱, 帮助学生记忆。令我们耳目一新的还有学校的陶艺馆, 这是学校美术教学的一部分, 一个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个学期都可以做6~7件作品, 看到展示架上孩子们的作品, 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艺术教育, 我们让学生们看和听的多, 让他们做的少, 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令人感叹的课外活动和浸濡活动

如果说天然的双语教学条件是新加坡学生文化教育上的一大特色, 那么, 高效的课外活动教学则是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典范。

南洋小学的课外活动主任告诉我们, 全校2600个学生中有2100个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学校有33个项目的课外活动, 以体育为例, 学校有9个体育课外活动项目, 包括: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游泳、体操、田径、武术等。学校的艺术表演团有合唱团、华乐团、民族舞蹈团、弦乐团等, 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参加, 也可以参加多个。学校投入大笔的资金外请教练, 甚至包括中国的世界冠军。雄厚的师资力量自然也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 学生参加全国的各项比赛中, 都是成绩斐然。在南洋女中了解到的浸濡活动, 在南洋小学一样是卓有成效, 学校每年都带学生到中国的上海、苏州、南京、北京、沈阳、厦门等多个城市交流学习, 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到文莱、印度、新西兰等国进行7天-90天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我想这是对浸濡活动最好的评价。

4.值得推崇的家长义工

刚到南洋小学就见到了一位端庄的女士接待我们, 我热情地称呼她为老师, 她告诉我她是家长, 今天她到学校做义工。学校的陈主任告诉我们在南洋小学甚至在新加坡家长做学校的“义工”蔚然成风, 有些专职在家照顾孩子的母亲, 在固定的时间到学校帮忙, 还有的家长因为就职在一定的部门或企业, 就到学校做讲座, 有的拿出先进的设备到学校为学生做讲解, 做企业老板的家长在空余时间到学校做交通协管员, 总统夫人在开学时以家长的身份到学校带领孙子洗厕所。家长以到学校做义工为荣。相形见绌, 我们在调动家长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尊重教育、支持教育等方面要虚心向新加坡学习。

四、考察后的思考

短暂的新加坡教育的学习和考察, 使我有许多的体验和感悟, 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教育以及教育管理的思考。

1.值得学习的人性化管理

新加坡的学校管理时时处处体现出人性化, 一方面表现在硬件设施建设人性化, 由于新加坡气候的原因, 一年四季平均温度为28度, 雨水较多, 因此, 学校校舍的设计多为连廊设计, 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不用离开教学楼, 不受雨天的影响。政府修建的地铁站点就在学校门口, 公交车站也设在学校门旁, 这些都体现着人性化。

在教师管理方面:新加坡的教师是公务员, 工资和待遇都很高, 政府为教师提供廉价的政府租屋。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新加坡有完善的教师晋升机制和培训机制, 推动教师不断进步, 因此, 尽管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 但教师的心态平和, 工作积极性高。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 小学班额在35人左右。新加坡的教学方式十分灵活, 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灵活设计内容, 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出发点, 食堂、操场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流行歌曲、电影、热门新闻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站着、坐着, 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方式。总之, 新加坡的课堂和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没有过多的约束和限制, 给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

2.值得推广的教职工的工作态度

到3所学校考察和交流, 在南洋女中跟班学习, 给我最大的感受和触动就是老师们那种高度负责、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看到接待我们的学校办公室人员工作细心周到, 我以为是特例, 但当全面接触四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后, 我自惭形秽。保洁人员在烈日下蹲在地上, 用纸尽力擦掉一块不起眼的污渍。学生们穿着白颜色短袖衬衫和裙子, 不论是室内还是在室外, 随便坐在地上, 衣服没有任何沾染的痕迹。学校的卫生间和我们的星级宾馆卫生间相似。教师教学设计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各种活动, 教师们做精心的准备, 大到场地的选定、舞台的布置, 中到服装的搭配, 小到应付意外情况的急救药箱, 无不有序安排和妥善安置。整个活动, 找不到瑕疵和漏洞。一个具体的示范胜过无数的说教, 我相信在老师们以身作则下, 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就会形成细致、用心和负责的良好品行。

3.值得借鉴的德育

篇4:新加坡社会组织考察

一、新加坡社会组织概况

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泛指在一个社会里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

新加坡的社会组织网络覆盖广泛,数目繁多,按照其不同特点常被称为“社团”、“慈善组织”、“信托基金会”等。若以团体的注册方式为标准,可以整体上将新加坡社会组织分为两类:一是注册为社团的社会组织,二是注册为担保性质的公司的社会组织。社团涵盖了大部分的团体,而担保性质的公司则主要由慈善组织构成。

新加坡的社团又可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官办社团是政府基于某项事业的需要而组织的团体,执行着政府规定的任务;民办社团则由公民自行组织,享受着有限的自由。官办社团的典型代表是新加坡人民协会(PA)——一个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法定机构,它即与新加坡政府结合紧密,又与之保持距离。人协会依照《人民协会法》成立于1960年,其主要职责在于促进种族和谐、社会团结,培养领导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促进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等。人协具有八十余个团体会员,三个合作伙伴。如今,人民协会已成为全国社会基层组织的总机构。它通过其下属的众多社会基层组织,联系了绝大部分,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成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在新加坡的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活跃的慈善团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68年新加坡国会通过法案,国家福利理事会(NCSS)成为各慈善团体的总福利机构。它的救助帮扶工作遍及残障人士、灾民、老龄人、青少年等诸多群体,其社会服务的丰富性与专业性广受好评。

二、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政策环境

(一)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态度

新加坡政府历来以强势的威权政治著称,传统政府下的社会组织也因此发展极其有限。然而随着国际民主政治理念的宣扬,和国内公民素质的提高,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也显露出更为民主与宽容的姿态。

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总体理念是:“在保安和稳定及公众期望之间维持一个平衡点,容许民间团体生长,鼓励发展公民社会”。另外,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立的民本理念、包容理念和法制理念也同样体现在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建设上。“民本”指:政府要求各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与提供服务过程中时刻从民众的需求出发,体现人性化。“包容”指:政府鼓励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和谐共处以及劳资政的和谐共荣,例如官方资助和发起了一些志愿组织,旨在联系社会各行业、各层次的民众。“法制”指:政府致力于实现“法律是秩序的先锋”这一目标,为社会组织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并且执法严正、惩罚严厉。

(二)新加坡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

由于新加坡政府威权政治的背景,国家在政策制定及资源取得上仍掌积极主控及干预的角色。新加坡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

經费支持是政府对社会组织最为有力的支持方式。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拨款;二是物业租金收入和活动收费;三是社会人士资助。对于人民协会,20%的活动经费由其自筹,而其余则由政府拨款。对于慈善组织,政府通过国家福利理事会给其拨付行政费用,基本占慈善组织行政费用的50%。

在主要的经费支持以外,政府也会安排部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项目。例如,为了简化慈善团体和公益机构注册、报告、提交筹款要求的程序,政府慈善网站在2007年投入使用。同时,政府聘请培训师对慈善组织进行了在线培训,以帮助其了解网站的各种功能。

2、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利用

(1)完善政策。政策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更好的政策制定;二是更好的政策执行。首先,新加坡通过不同的社会组织收集民意,并据此不断改进政策,以实现政策的供需平衡。其次,新加坡政府将社会组织作为了其执行政策的有力协作者。例如,东南社区发展理事会曾向烟民免费发放六千个随身携带的“迷你烟蒂筒”,以鼓励不随地乱丢烟头。这一活动无疑促进了新加坡政府相关环保政策的有力推行。

(2)宣传政党。社会组织在政党的社会化宣传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行动党在历次选举中,均获得较多的选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民行动党是用嵌入的方式,通过各种基层组织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获得了多数人民的支持。

(3)培养人才。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活动与项目丰富多样,贴近民众。而政府正是借助了这一特点来培育政府、政党人才。一方面,让普通党员深入社会基层组织学习和锻炼有助于他们形成先进的服务观与群众观,展现才华与能力。另一方面,让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组织中,成为志愿者甚至基层项目负责人,有利于在此过程中联络更多优秀人才,这也是人民行动党常青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控制

新加坡的核心的社会组织大多隶属于特定的政府部门管辖,即使是民办团体,实质上也会受制于官办团体。例如国家福利理事会和人民协会均隶属于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福利理事会的主席由部长任命。而人民协会的董事会主席由政府总理兼任。

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控制除了体现在隶属关系上,还体现在其巨大的裁量权上:在批准社会组织的登记申请时,登记机关被允许自由处置,而无法诉诸法院。同时,根据《社团法》,部长可自由裁量,免除任何登记的社团任何在社团法令下所受的限制。

另外,为了从经济上控制社会组织,在新的慈善会计标准中,政府要求慈善团体公布:借给董事会或外方的款项,与相关人士的交易,各个项目详细的花费情况等。

三、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法律环境

新加坡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较为完备,根据不同性质的组织制定了不同类型的法律,具体包括《社团法》、《慈善法》、《公司法》、《合作社法》等针对不特定社会组织的法律,《国家福利理事会法》、《人民协会法》等针对特定社会组织的法律以及《所得税法》等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款。以下将主要从注册管理、税收管理和监督三方面阐述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法律环境。

(一)注册管理

在新加坡,成立合法的社会组织,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社会组织主要可以根据《社团法》、《公司法》和《慈善法》注册登记为社团、公司和慈善组织。若一个组织既是社团又是慈善组织,则必须根据《社团法》和《慈善法》进行分别登记。

所有社团的登记均由新加坡社团注册局负责。该局是新加坡内务部下属的一个法定机构,负责依照新加坡社团法令和条令对社团进行注册。其注册方式又包括两种:一是,非敏感性机构直接采取的简易自动注册方式;二是,涉及宗教、政治、人权等的机构采取的普通注册方式。对于《社团法》附录中的所定义的特种团体,还存在着法定拒绝登记申请的情形。

社会组织根据《公司法》则可登记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有可能从事非法活动,损害公共利益的公司会被公司企业登记局拒绝登记。当由于公共政策以外的原因而被拒绝登记的公司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当由于公共政策以内的原因遭受拒绝的公司则可向财政部提起诉讼,并由财政部做出终局裁决。

除已被豁免登记的组织外,所有慈善组织均须向新加坡专门负责慈善事务的官员提出登记申请,否则将受刑事处罚。

(二)税收管理

新加坡国内税务局是根据税收法设立的管理税务的国家机关。在新加坡,享受免交所得税待遇的社会组织分为两类:一是通常享受免税的社会组织;二是符合免税条件,但并非通常情况下都享受免税待遇的社会组织。根据《所得税法》,前者的所有收入均可免交所得税,但该类组织从其持有股份超过一半的公司所获得的红利则仍需正常纳税。而后者虽无资格申请通常免税待遇,但可以每年申请免除所得税,这类组织主要包括了互益组织、慈善团体、俱乐部和社团等。

(三)监督

新加坡的社会组织在日常运作中需要履行规定的义务,并且政府主管机关对此享有一定的检查权和调查权。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也主要体现在这两种权力的运用中。

1、检查权。首先,政府依法检查社会组织的有关信息。例如,《社团法》规定社团登记机关有权在任何时候,以签署通知的方式,命令已经登记的社团公布其内部信息,出示社团的任何文件、账目和人员登记表。其次,政府依法检查社会组织的所得税申报表。《所得税法》规定,非政府组织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向政府的所得税审计官提交其所得税审计表。再次,政府依法检查社会组织的其他特殊活动。例如《慈善法》规定公众筹资活动必须有公安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执照。否则可能遭受刑事处罚。

2、调查权。首先,《社团法》规定,登记官、助理登记官、治安官、或者经其书面授权的警察有权在任何时候进入任何他有理由相信被用作已登记社团或其成员开会和办公的场所,并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这就赋予了政府在特定情形下的搜查权。同时,《社团法》允许治安官等进入他们所认为的非法社团会议召开和非法社团文件储藏的场所,并可以在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这也赋予了政府一定的拘留权和扣押权。其次,《社团法》规定,在对社团的调查中,登记官与助理登记官有权传唤证人,并可对有关社团提起诉讼。

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法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有效的对社会组织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并最终形成新加坡政治、经济、社会的和谐共荣。

四、结语

随着长期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新加坡的社会组织已形成了数目众多,覆盖广泛,发展繁荣的局面。这其中,新加坡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一方面与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大力支持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设立了严格的法律,对其积极干预。虽然,有学者认为新加坡的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还存在不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弱点等等。但毋庸置疑的是,新加坡的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公共服务,密切官民关系,建立多元社会主体和培育公民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些优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王名. 社会组织概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2]王芳,李路曲. 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J]. 理论探索,2005(2).

[3]陆建义. 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的大智慧[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8).

[4]黄子庭. 新加坡志愿性福利组织和政府公部门的互动关系探讨[J]. 社区发展季刊,民1993(3).

[5]楊沐. 新加坡的人民协会和社区建设[A]. 新加坡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

篇5:新加坡考察报告

飞机缓缓降落,透过窗看着这片有着浓浓绿衣的土地,我不敢相信我已经来到了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可当走出飞机,那股暖意才迫使我相信了这个事实。

来到接待家庭的家中,我便感受到了他们的友善与可爱。晚上,他们带我们去吃新加坡有名的海南鸡饭,并很细心的为我们讲述新加坡的文化背景,人文民俗方面的知识,然后坐车到我们在街上转了一圈,告诉我们许多关于路边建筑物的知识,还经过了小印度,马来村,乌节路等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也让我们大略的感受了新加坡这个国家。

随后几天的学校参观与插班学习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校的不同。德明政府中学是一所学风良好,环境优美的学校,而且有许多课外活动,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项特长。他们的图书馆也很大,有许多书籍,而且在教室环绕的草地上立有孔子象,很多标语也是孔子,孟子等哲人的名言,那里的一切一切都让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他们每个人心中的“诚信勇忠”。

我们还参观了许多新加坡的著名景点,如摩天轮,博物馆,圣淘沙等地。饱览了美景,深感了人文。

虽然在那边日子不长,但那儿的一切都已深刻在了我的心上,一生也不会忘记了。那高立的大楼,那可爱的笑脸,那蔚蓝的天空,那无尽的大海,一切一切。

篇6:新加坡考察学习报告

——有感于新加坡的基础教育

株洲市三中 孟祥忠

2010年11月20日,株洲市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一行23人,在钟局长的带领下,肩负着领导的殷殷期待和教育的神圣使命,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学习。能得到如此系统、精致而高效的培训,我们深感幸福。学习归来,在新加坡的所见所闻、从专家报告中所得到的大量信息,激发我们联系株洲实际,深刻思考、认真研讨。从中所得到的深刻感悟,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认知水平、思考深度和管理能力。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观名校校园、小组研讨交流,我们收获丰厚。尤其是新加坡的基础教育环境、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活动育人以及规划引领,一如新加坡街头秀美婆娑的雨树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撷取其中几个方面,略谈自己的印象、感悟与思考。

一、规则和谐的教育环境

新加坡的发展历史,注定了其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特点。其三百多万公 民和永久居民,主要由华人、印度人、马来人以及欧亚其他族群组成。大家按一定比例混居在公共组屋区,相居为邻,和谐共处。无论是在宾馆和街头的餐厅subway,还是在新加坡河畔炫彩灯光下的酒吧排挡,各种肤色的人群在一起友好分享美食和音乐。放眼望去,满目皆是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

和谐源自规则。仅以交通治安情况为例论证。让我们感叹的是街头见不到 一个警察,无论交通警察还是治安警察。而大街小巷见不到交通堵塞,见不到城市“牛皮癣”,见不到纠纷人群。无论人与车,闯红灯事件发生的概率为零。若是没有设置红绿灯的小路路口,一定是车让人先过。整洁有序、谦谦君子式的和谐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

规则与和谐源自严格的管理,更源自国民教育的成功。在政府极度重视教育的新加坡,在如此规则与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自然又得到了充分的健康发展。教育与环境的相互效应,可见一斑。

和谐的教育环境不仅体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投入,更体现在政府高度重视营造健康社会环境和平安宁静的校园周边环境。在新加坡,电视和报纸都由政府统一严格管理。电视里看不到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内容,大街小巷更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八卦小报。那里的空气是纯净的,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是纯净的。

和谐的教育环境还体现在大众与媒体对教育的理性关注上。对学校的教育教 学质量,自然是高度关注的,甚至对小六联考成绩排行榜都进行连番轰炸报道。但是,对学生补课、补习之类的话题,社会认为那是很正常的应考行为,不会干预。

和谐的教育环境也体现在学校建筑设计上。新加坡的学校都不追求奢华,更不盲目攀比。在考虑美观、大方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适用性,达到物尽其用。在校园里,我们见不到一个雄伟的体育馆,而是大小不一的操场和体育设施。每栋楼房的底楼基本上都是用柱子架空,便于学生活动和行走不被日晒雨淋。走廊上方外沿都装有遮雨板,无论下多大雨,走廊上都没有积水。校园内凡有车站的地方,都修建有阳光棚长廊抵达公寓、教学楼或办公楼。很多学校把钢琴安放在休息室、走廊等地方,便于任何学生随时弹奏;中学和大学教学楼的走廊上,都设有桌椅,供学生休息聊天或看书学习。

二、人尽其才的办学体制

新加坡不仅重视“精英教育”,也重视“大众教育”,力求人尽其才,人人成才。

新加坡的小学至中学与国内一样,沿用6+6学制,共12年。但具体结构上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一是采取不断的分流,力求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分流制度”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结束之后,通过考试,将学生分层编班学习,最好的学生进入“高才班”。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学毕业时,通过全国小六会考,成绩优秀的进入特选中学(中学即为我国的初中),良好的进入快捷中学,其余的进入普通中学(包括普通学术班和普通工艺班)。第三次分流是在中学毕业后,学生参加普通水准考试,形成三级分流:一是初级学院(高中)和大学预科班,学制为二年;二是理工学院,学制是三年;三是工艺教育学院,学制也是三年。

进入特选中学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普通水准考试,而直接“乘坐直通车”,升入初级学院。这种升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回避普通水准考试的压力和束缚,极大地给学生自主选修辅助活动课程的空间,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初级学院的学生如果跟不上班,可以转入理工学院或ITE;如果理工学院毕业生成绩冒尖的,也可申请读大学,入学者可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成绩优秀者,也可以申请读理工学院。真可谓“管道互通”。

在参观考察南洋理工学院和ITE中,我们都对其精美的校园建筑和现代设施惊叹不已。其规划的精致和设施的齐备,丝毫不亚于南洋理工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据ITE的老师们介绍,学生们在被分流到工艺教育学院之初,可能有失落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置身于如此美丽的校园、得到如此精美的培训与教 育、感受到光明的未来前景之后,取代学生们最初失落心情的,是阳光与自信,是期待与努力。

新加坡职普合流、双轨统一的教育制度无疑顺应了职普一体化的世界性潮流。各级各类学校的“管道”互通,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从新加坡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产出效益”的重要举措。新加坡通过多次的分流制度,实施灵活互通的学制,使学生进人适合自己能力的学校和班级学习,让每个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深刻、充分而又人性化地落实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育的整体质量与“产出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依然存在一定的学生流失向题,而学习成绩差、跟不上班、面对竞争压力而信心丢失从而流失辍学的中小学生最为严重。这就需要我们改革基础教育体制,从单一走向多元,让学生享受教育和成长的快乐,提升自己学习的价值。

再之,新加坡分别在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时实施分流制度,也减轻了学生参与后续竞争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避免了学生在就业和升学选择上的非理性竞争。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因材施教,有效减少学生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层层分流,节省国家的教育资源,培养社会精英人才和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为资源贫乏的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分流选拔体制,建立普职高一体化教育体系,创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最好的个人和优秀的公民”。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在初二以后,实施规范严谨的分流,然后实行分层教学,对优秀学生架设“高中名校直通车”,尽早实施初高中教学衔接,充分利用初中课程较为浅显、学业较为轻松的时间,及早拓展,“让优秀学生吃好吃饱”,使优秀学生得到充分高效的培养,从而使优秀学生“走向尖端”,脱颖而出;二是在株洲逐步实行普及高中,加大高中教育中职业教育的比例,将职业教育内容渗透到普通教育中,如切实开设通用技术课等;三是加大对株洲初中和高中各学段1-2所名校的建设,加大对优秀学生的集中培养力度,让优秀的学生得到个性舒展、充分高效的培养;四是加强薄弱学校的扶持和建设,从硬件软件、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加强其与名校的渗透、共享与对接,提升其办学实力,完善对学校的“多元评价”和“分类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株洲出现“名校有品牌,普校有特色,株洲无弱校”的发展局面;五是大力拓宽职高学生的继续教育或提升教育渠道,在转学、升学、证书、待遇等方面保证职教与普教的沟通衔接、管道互通、灵活转换。

三、世界视野的活动课程

新加坡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以人取胜”意识特别强,普遍认为只有培养普遍优秀的人才才是国家迅速崛起并长盛不衰的关键。新加坡实施的是精英教育,绝不是培养只重视学科考试分数的书呆子,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能够妥善处理学业“核心课程”与活动“辅助课程”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借鉴的。能兼顾繁重的学业考试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将两者较好地予以调和,育人理念的作用固然不可或缺,制度的制约与驱动才能真正保障。在南洋小学、南华中学,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制度对辅助活动课程的有力保障。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素质会更全面、公民意识会更强烈、社会责任感更强,将来能更加适应新的形势,成为优秀的国民。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在原英国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因此它与英国等西方国家教育体制和理念相近。比如,新加坡将对学生“德智体群美”的培养作为其教育目标。这虽然与我国倡导的教育内容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充分体现了其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workteam)”素养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70%的国家,所以它的教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华侨中学校园文化的营造上,充分体现了新加坡人崇尚中国古文化内容和实质,例如:校园内到处帖着中国名人名言,同时这种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的教育,东西交融,兼容并举,从而新加坡的教育具备世界视野,非常成功,自成一体。

新加坡学校的辅助课程很丰富。不仅开设多种艺术体育(琴棋书画、运动武术)活动课程,而且非常注重围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责任感和组织能力开发设置课程。

1、培养服务国家责任使命的课程。在参观学校过程中,让我们格外关注的是很多学校所设立的“制服团队”。所谓的制服团队,是学校与新加坡各制服机构(警察、军人等)共同合作,为学生设立的特别团体。进入制服团队的学生,要在学习“核心课程”之余,接受标准军事化训练,步操、拉练、射击、救援、野外生存等,并且参与社会很多与制服团体有关的公益活动,去军队或者警察部队实习。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更为学校形成良好风气、培养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和自律的品格打下基础。

2.培养世界视野领袖精英的课程。在我们所参观的新加坡的多所学校中,都设立了学生领袖培养机构。这是专门针对学校中一些精英份子、学生领袖开设的机构。进入学生领袖培养计划的学生,将会有比普通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一些更高层次的课程,参加国际考察、资格考试等,以提高领袖团体的领导能力、4 组织能力、知识眼界、气度胆识。这些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学生领袖”能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责任,从而更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与学业,也对学校的事务更加尽心尽力。未进入学生领袖机构的学生,也能更加努力地去争取这样的一份荣誉和机会。

3.培养个性发展实践能力的课程。

新加坡的学校除了开设大型讲学课以外,还特别重视小型研讨课。大型讲学课注重知识传授和掌握,小型研讨课班额较小,着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探究实践能力。教师桌椅被围绕在中心,以方便学生自由研究讨论课题。

新加坡学校的考试试题知识面广,涉及范围大,有时几乎不考教材内容,需要学生有较为宽广的阅读面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创意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专题作业”这一形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专题作业”与国内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推崇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在新加坡每个学科都有专题作业,涉及的面很广泛,而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主题。每个学生在高考时,都有一门必考科目,就是“项目研究”。这是发挥学生创造力、查寻能力、实际行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一门考试。这有些类似于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一个问题,并通过努力自己解决得出结论和创新。只是新加坡学校把这样的学习,做得更系统和成熟。

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早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甚至在小学阶段就有《试论二次大战》这样宏观视野的论文作业。新加坡十分注意吸纳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上世界教育的崭新潮流,以此来推进本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新加坡学校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

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课程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改,为“培养国家精英”而改,为“培养高素质国民”而改,为“提升学生能力、应对社会需求、力求人尽其才”而改。

四、规划引领的教师成长

新加坡中小学教师的规划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是完善的,在执行中也是高效的。从几所参观的学校来看,教师规划和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调动、激励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工作主动性。在这种规划领路、注重过程、重考核更重引领的教师发展考评体制下,教师们发展方向明确,整改措施得力,工作认 5 真高效,在专业成长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每位教师都对应一个直接负责的学科主任或级部主任。每个主任大约负责分管6至10名教师。在年初,每个教师会根据学校的战略目标所分级分解的工作任务,制定出本自己的发展规划、绩效目标以及工作措施。校长、主任等管理成员则通过随机听课、抽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本,征求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意见等方式了解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然后在学年中和学年末分两次通过校长主持的主任专题会议来确定教师等级评价,最后由校长或副校长填写教师工作鉴定与评估表格。评价的结果对教师的发展、提级和年终“花红”影响深远。在评估过程中,所有“考评官”对“下属官员”进行定期指导和反馈谈话,每年在年中和年尾均要召开指导下属工作的评估反思会。并结合年初的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一对一”式的谈话,及时告知其工作表现情况及改进意见,以利于教师及时改进自己的工作。

对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加坡也力求人尽其才、充分发展。在对教师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对教师个人潜能进行发展评价,即对员工的未来发展潜能进行评估和鉴定,即所谓的CEP评估。

在这个评估中,学校着重对教师的工作表现、职业管理的潜质进行评估。尤其是在“职业管理”方面,细化为工作能力、长远发展可能性、工作潜能、主要职位的可能性、高级专业潜能、职业发展推荐等六项内容,对教师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定量定性考评。

学校领导通过安排其教学任务、行政工作和其它工作,对其进行观察、考察和评价,评估该教师能力表现等级与现任工作所需能力等级的关系。表现等级分五等:远超过、大多数领域超过、有些领域超过、持平、或无法达到。持平是基本合格表现等级。评价该教师职业管理能力内容丰富:在哪个发展管道可能达到的最高工作能力等级?最适合的发展管道?在最适合的发展管道中所能达到的最高职务等级、职位等级?针对被考评人的综合评价,写出其短期和长期的可能从事的发展趋向推荐评语,并附上推荐或不推荐的理由评语。对被评为无法达到现任等级的教师,领导要写出评价报告,并书面通知本人。本人认可后,再经相关上级领导认可,记入其表现评价中。被评为无法达到现任等级的教师的报告还需要校长或督导的认可。与我们对老师的年终考核定级相比,新加坡的做法更重视对教师的过程引领和未来发展。

通过评估,如果该教师有很大发展的潜能,则予以重点培养。对于主任、副校长、校长以及中级、高级教师的提升和聘任,也主要是通过此项制度并参照日常考核成绩进行。如果教师在这项评估中的成绩不好,则只能在原有的位置继续工作,不能晋升为高一级职务。

新加坡基础教育绩效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符合新加坡的国情,体现了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治国理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与教育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与腾飞提供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样的评估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规划引领成长,评估激活潜力。能最大限度实现目标与提升效率的政策,就是最优的绩效管理政策。

新加坡在四十年时间里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以“文明的国民、先进的体制、花园的城市”著称,享有“东亚现代文明典范”之美誉。快速崛起的奥秘何在?关键有两点: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新加坡立足国情,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正面临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需要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成果。新加坡的基础教育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去推进的事业。唯有如此,我们株洲教育才能不断迈进,才能科学发展。无论是新加坡的基础教育,还是我们株洲的基础教育,其实都有各自的亮点和特色。2010年的株洲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发展,形象刷新!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内化提升,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创新,株洲教育就会不断提质,走在时代的前沿。

此次新加坡考察,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催动我们感悟思考,促进我们不断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思路,在“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和“教育强市五年行动”中敢于担当,为株洲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共同祝愿,株洲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上一篇:2011年庙沟乡统战工作计划下一篇:南宁市物业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