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答案

2024-08-07

大气环流答案(共12篇)

篇1:大气环流答案

任何行星上,只要其上空有大气,就应该有大气环流。何谓大气环流?就是行星大气一方面从太阳电磁辐射中接收热量,一方面把自身的部分热量发射到行星际空间。在收与发的过程中,一些区域常年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另一些地区常年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气压。气压的高低不同,导致大范围的大气流动,这就是大气环流。

地球上有三种环流。首先是信风,就是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古代商人利用它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因此又称贸易风。除了信风,在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各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此外,在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还有强而窄的气流(称为急流),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将低纬度地区的暖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这三种环流在火星上都有。不过,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响应与地球不同,火星表面上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因此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此外,火星大气里还有两种特有的环流。一是热潮风,它是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沿火星天空中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二是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风性凝结形成的。在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会冻结成干冰。这样,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压就比别处低。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就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将热量和质量向极冠区转移。这股环流就是凝致流动。

在金星上虽然没有像地球、火星上那样的环流,但大气中有从东向西流动的高速大风,风速由行星表面向上逐渐增加,表面风速为每秒l米,云顶风速可达每秒100米。以每秒100米速度前进,4天可以环绕金星一周,所以此风被称为四日风,四日风的能源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至今还是谜。

(选自《大自然探索》)

6.下列有关大气环流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星上的大气由于不同地区气压的高低不同,而导致的大范围的大气流动。

B.行星大气在接收和发射热量的过程中,造成不同区域常年温度高低不同,而导致气压的高低不同,最后形成大气的流动。

C.地球上的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有强而窄的气流,它将低纬度地区的热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D.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是因为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

7.下列关于地球上三种大气环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信风,就是地球中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

B.地球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

C.古代商人利用地球低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又称贸易风。

D.急流是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的强而窄的气流,它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季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是火星表面接收太阳电磁辐射热量最多的地方。

B.热潮风由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它沿火星天空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是火星大气里一种特有的环流。

C.在火星夏季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会冻结成于冰,从而造成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该地区流动,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

D.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节性凝结形成的一股强劲的环流,它将热量和质量向火星极冠区转移。

参考答案:

6.D 7.D 8.C

篇2:大气环流答案

高 三 地 理 教 案 课型: 新授 时间:2013.9 课题 课程标准 重难点 教法设计 大气环流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层层假设法 2.读图分析法 3.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生通过多媒体阅读新闻报道,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提升学习的兴趣。2.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试画单圈环流,并思考确认假设一不是事实。一. 导入新课: 利用日本《产经新闻》2月3日 “中国大气污染物已飘到日本”的 报道。当学生兴奋时教师提出问题:“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导出新课:学习大气环流,探求事实真相。二. 学习新知识: 利用胡适先生的治学经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学生共同进行四个假设。假设一:地球表面均匀,地球不自转 即只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大气运动状况是怎样的? 1.指导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试画出赤道与两极间的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吗? 从而学习假设二:地球表面均匀,地球自转 即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1.师生共同画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讲清原理非常关键 2.指导学生模仿北半球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 3.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风的画法,画出各个风带(先画气压 梯度力,再画风向,主义原则)北撇南捺 四高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高 中副极地低气压带 三低中纬西风 低副热带高压带纬 东北信风,赤道低气压带相南东南信风 间北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分对 副极地低气压带布 称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4.师生共同寻找规律(1)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用上图的对联来记忆。(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 赤道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作用形成的(3)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有何影响?(形成降水的主要因素)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 5.讲练结合: 假设三:地球表面均匀、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3.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前面所学,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4.能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画出风带。5.读图观察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篇3:局地大气环流的深入剖析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是在大范围气压场影响下的大气环流,与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相比,在小范围内由于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状况等引起的气流,叫局地环流,它不能改变大范围的气候,却对小范围的气候影响很大,往往形成局地小气候区。

(一 )海陆风。只局限于沿海 ,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比热不同,也可以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风向转换以一天为一周期。如图1所示: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同高度的陆面气温高于海面,陆面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面空气下降,形成高压,水平方向的空气从海面流向陆面,形成海风。如图2所示:夜晚,陆地降温快,同高度路面气温低于海面,路面为高压,海面为低压,水平方向的空气从陆面流向海面,形成陆风。

(二 )山谷风。如图3所示 : 在山地区域 , 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山坡表面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而山谷中同一高度的近地面的空气,因距离地面较远,增温较慢,温度较低形成高压,形成由山谷流向山坡的气流而成谷风。如图4所示:夜晚,山坡辐射冷却, 气温降低很快, 而谷中同一高度空气冷却较慢,这样,同一高度的谷地形成低压,而山坡形成高压,冷气流沿坡面流向谷地而成山风。

(三 )城郊风。如图5所示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 ,由于城市人口和工业集中,人为放热多,加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多,吸收地面辐射多而增热产生热岛效应,在城区形成低压区,在郊区形成高压区, 近地面就形成了由郊区流向城区的气流而形成城郊风,这种风向不随白天和夜晚变化而改变。

(四 )龙卷。相向的局地气流相遇 ,空气产生垂直轴 ,并伴有极大风速的旋涡叫龙卷。它常与强烈的雷暴天气有关,是从雷雨云中伸向地面呈漏斗状的激烈旋转的空气旋涡。面积很小,但破坏力很大,能拔树掀屋,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五 )焚风。如图6所示 :来自海洋的气流受山地的阻挡被迫抬升,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而冷却(大致按气温垂直递减率递减0.6℃/100米),水汽凝结,往往在迎风坡的半山腰处形成地形雨,气流在越过山顶之后顺坡下沉,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为减少,下沉气流下降过程由于海拔降低而温度升高(大致按干绝热递减率增温1℃/100米),导致在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一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

二、典型例题

( 一 ) 如图7所示 :800百帕等压线分布情况 , 此时 ,A地为______压 ,B地为____-压 ,此天为 _____(白天 ,夜晚)吹____风,并在此图上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解析:在图7中,同高度的陆地表面A地压强为800百帕,而海洋表面B地大于800百帕, 说明同高度的海洋压强大于陆地压强, 为白天,B地大气温度高于A地,B地大气上升,A地大气下降,B地大气流向A地形成海风,环流图如图8所示。

( 二 ) 图9是我国某城市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的布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城市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晚上比较严重

B.一年中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

C.该城市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白天比较严重

D.大气污染情况白天、晚上差不多

篇4:“大气环流”专题

一、核心考点(表1)

二、知能构建(图1)

三、图表剖析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地球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三圈环流和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

(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0°、30°、60°、90°纬线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依据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可确定原始风向,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这样就可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①记忆——看纬度位置:0°、30°、60°、90°纬线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高考地理试题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主要有侧视图、俯视图和剖面图三种(图2、图3、图4)。

(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会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对于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而南半球则恰好相反,如图5所示。具体的判读方法还是看气压带与其中心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气压带位于其中心纬线北侧,则直射点应位于北回归线;气压带被中心纬线均切,则直射点应位于赤道;若气压带位于中心纬线南侧,则直射点应位于南回归线,根据直射点的位置亦可判断出时间。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地表各地在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气流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风带中气流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气流的垂直运动。只要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水汽就易于凝结,受这类气流控制的地区降水就较多,如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此相反,若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气温逐渐升高,水汽则不易凝结,受这类气流控制的地区气候干燥或降水稀少,如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如表2所示。

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见表3)。需要指出的是,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季风环流

由于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特别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冬季形成高气压,分别切段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使气压带形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图6)。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的特征。这种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也导致了亚洲东部典型的季风环流的形成。

如图7所示,冬季亚欧大陆被势力强大的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盘踞,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仅以低压中心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上,高、低压中心之间气压梯度大,形成势力强盛的偏北风,寒冷干燥。

如图8所示,夏季亚洲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高压带已不存在,仅以高压中心形式存在于海洋上,海陆之间存在明显的气压梯度,盛行由太平洋副高西侧吹来的偏南风,温暖湿润。

四、技巧点拨

1.采用图文转换法理解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分布

根据试题材料中的相关文字和图片信息提炼核心知识点,联系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路径。

根据图9信息所示,以图①为例进行图文信息的转换:a.根据图①中纬度可得该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b.根据风向偏转方向可得图①为北半球;c.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以北即可得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该日为6月22日。同理可得出图②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间为12月22日。

2.采用比较法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本专题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方面建议多运用地理比较法,可以通过知识的逻辑关系和核心知识点来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成因、表现和影响进行比较。比较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列表对比法,寻找合理的比较项目,逐一对比。如图10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根据图示信息可得出,M、N海域同处大陆西岸,但因所处纬度有差异,因此在不同的季节受到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有差异,因此会导致不同的天气状况(表4)。

五、典题精练

(2013年全国卷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11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2.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3.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篇5:大气环流包括哪些形式

大气环流表现形式: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篇6:全球性大气环流 教案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前面我们花两节课,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和风。那么你们还能回忆起什么是热力环流吗? 生答…….,很好!

(板图):我们假设,近地面A地受热B地遇冷,两地空气首先该怎么运动?(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地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A地形成低压,B地形成高压,A地上空形成高压,B地上空形成低压。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便产生气压差异,空气就由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了热力环流。这里水平方向上的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便产生了风。

那你们还记得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的关系吗?高空风与等压线呈什么关系?

(高空风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近地面风呢?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是斜交的。这里的热力环流和风都只是大气的局地性运动,小打小闹的,大气还有大规模的全球化的运动,现在全球化很时髦,我们今天也来时髦一回。请翻到课本37页,2.4全球性大气环流。

首先,请思考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有什么作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并且还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过渡:那全球性的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做一些假设,假设 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也就是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因此引起大气运动的条件就要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请结合热力环流思考,此时的全球性大气运动情况怎样? 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来分析:(PPT)赤道地区受热多,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极地地区受热少,大气冷却收缩下沉,于是在赤道的高空形成高气压,而极地的高空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力指向极地上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赤道地区的近地面因大气的上升并流出而形成低压,极地的近地面则形成高压,于是大气就从极地近地面又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就形成了单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一个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

可是,现实不同于理想,实际上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在自转,大气一运动,地转偏向力就马上干活,使大气发生偏转,因此就形成了三圈环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三圈环流。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浏览三圈环流的相关内容,重点读图2.14。

(生看书,师画板图北半球,画大些)

PPT 好了,请看PPT。我们仍然假设 地表均匀、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于是大气运动的条件就要考虑高低纬间冷热不均,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板图讲解)同样以北半球为例,赤道地区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降低,形成………低压,由于它在赤道地区呈带状分布,所以称为赤道低气压带;而极地地区大气因冷却而收缩下沉,致使近地面形成……….高压,因位于极地地区,而称之为极地高气压带。而赤道的高空,因上升气流堆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极地上空因气流下沉,密度减小,形成的是……低压,于是在赤道与极地的高空就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那么这一支北上的气流能顺利的一直北上吗?…….不能,一旦形成风就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板图极地与赤道高空等压线)背风而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逐步偏转为…..西南风。而课前我们回忆了高空风的情况,高空风是与等压线呈什么关系的?

平行

在高空 风最终会和等压线平行,于是西南风最终在北纬30°上空偏转为了西风

(副板书:在黑板旁画出高空风与等压线的平行),这样以来,空气就在北纬30°上空自西向东地流动,不能再北上了,而赤道上空却有源源不断的大气蜂拥而来,气流就在北纬30°上空不断堆积,堆积太多、太重,受不了啊,就产生了下沉气流,可是入地无门,就在北纬30°的近地面堆积,使得近地面密度增大,气压…….升高,而形成高气压,因为它在热带旁边,所以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而此地气压升高了,空气就会受力向南北两侧流出,于是一部分空气就感恩式的回老家去补充赤道近地面的大气流失,这就完成了赤道与副热带地区的空气环流,形成低纬环流。

中高纬环流: 而另一部分大气还想北上去极地,来到北纬60°附近,就不能顺利北上了,为什么呢?

因为极地近地面是高压,空气会向外扩散,也就是向南运动。极地向南流的冷空气就和副热带北上的暖空气在北纬60°附近相遇,由于这两支冷、暖空气的性质不同,水火不容,二者相遇后就形成一个交界面,称为极锋。这涉及到后面的锋面知识,此时我们只考虑,冷空气冷而重在下方,暖空气暖而轻在上方,暖气流就会沿极锋这个面向上爬升,使北纬60°近地面的空气因上升而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因为它位于极地旁边,所以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而空气上升到高空后,高空密度增大,气压就升高,形成一个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便向南北两侧流动,向北的气流就在极地地区下沉,完成了副极地与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形成高纬环流。

向南的气流在北纬30°附近地区下沉,完成了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形成中纬环流。于是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就形成了,并且在近地面还形成了四个气压带。【(PPT)我们再来观察一遍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理一理思路(播放PPT动画)】 提问: 1 现在请思考,这四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PPT填空),…所以,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2请再思考:这四个气压带哪些容易降水,哪些较干燥?

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上升气流,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多;而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气温是升高的,不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少。刚才分析的是北半球的情况。

过渡:请看课本,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也是同样道理,只是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同样形成高、中、低纬三圈环流,和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并且成因和对降水的影响都一样。

(PPT),于是全球就形成了7个气压带。请观察,其分布特点:七个气压带是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的,且高低气压相间分布。我们再来总结归纳一下,(PPT)全球的七个气压带。

过渡:这七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就会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就会形成风。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全球的风带,以北半球为例,A、首先看低纬地区: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气压梯度力指向赤道,风向右偏,形成什么风? 现在呢,请拿出你们的右手,我们使用“左右手法则”来确定风向,为东北风,由于这支风风向稳定,讲信用,我们称为东北信风,信风由较高纬地区吹向较低纬,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因此信风干燥,它影响形成的气候也干燥。

B 再看中纬地区: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风带该是什么风? 西南风,气压梯度力指向副极地,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我们称为盛行西风。盛行西风并不是西风哦,它应该干燥还是湿润?

盛行西风湿润,它是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气温降低,容易形成降水,较湿润。

C最后来看,高纬地区:副极地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之间,气压梯度力指向副极地,向右偏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这支风由高纬地区吹来,寒冷而且干燥。

这是北半球的风带情况,南半球的情况同理,但是注意风是向左偏转,南半球就用左手来定方向。(PPT 从低纬、中纬、高纬进行展示,利用左手法则)好了,请看PPT,于是全球就形成了6个风带,这6个风带也是南北对称分布的。(这北半球的风就像汉字笔画的一撇“ /”,南半球的风就像一捺“”)接下来,我们再来总结比较这六个风带的情况(PPT展示)

(PPT)于是三圈环流,就在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这幅图你们一定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它掌握好。

在分析三圈环流的时候,我们是假设地表均匀,且太阳始终直射赤道,而由于地球在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南北回归运动,这就会影响全球的热量分配,从而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气压带风带位于南北的平衡位置,而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端、在北回归线上,气压带风带也向北移动到最北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南端、在南回归线上,气压带风带也移动到最南端。所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相一致,具体体现就是: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

篇7: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

大气环流是指运动规模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变化比较缓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原动力,并孕育和制约着较小规模的气流运动,是各种规模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各地天气、气候形成、演变的背景。它使高低纬度之间和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从而促进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那么,地球上的空气为什么会流动呢?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各地气压高低不同所产生的气压差,再加上地转偏向力,造成空气的流动。因此,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素就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的摩擦作用、海陆分布和大地形等。大气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全球规模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常定分布的平均槽脊、行星尺度的高空急流、西风带的大型扰动、世界气候带的分布等。

反映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需要采用平均图,即时间平均和空间平均图。因为通过时间平均可以把那些时间短暂、瞬息万变的环流系统滤掉,显现出存在时间较长的稳定的基本形式;通过空间平均可以把一些规模较小的系统滤掉,显现出各纬圈上环流的基本特征。比如平均纬圈环流:大气环流基本上是水平运动,而水平运动又以以极地为中心旋转着的纬向气流最盛行,南半球更为显著。此外还有平均经圈环流和平均水平环流,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大气环流整体。广义的大气环流还包括季风环流、海陆风、山谷风以及气旋、反气旋等。

大气环流有三种类型,即平均水平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①平均水平环流。指在中高纬度的水平面上盛行的叠加在平均纬向环流上的波状气流(又称平均槽脊八通常北半球冬季为3个波,夏季为4个波,三波与四波之间的转换表征季节变化。②平均纬向环流。指大气盛行的以极地为中心并绕其旋转的纬向气流,这是大气环流的最基本的状态。就对流层平均纬向环流而言,低纬度地区盛行东风,称为东风带〔由于地球的旋转,北半球多为东北信风,南半球多为东南信风,故又称为信风带八其范围随高度减小,风向风速比较稳定;中高纬度地区盛行西风,称为西风带,其所跨纬度除低层外,均较东风带为宽,其强度随高度增大,在对流层顶附近达到极大值,最大风速出现在北纬 30°?45°上空200帕附近,称为西风急流;极地还有浅薄的弱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③平均径圈环流。指在南北-垂直方向的剖面上,由大气经向运动和垂直运动所构成的运动状态。通常,对流层的径圈环流存在3个圈:低玮度是正环流或直接环流(气流在赤道上升,高空向北,中低纬下沉,低空向南),又称为哈得来环流;中纬度是反环流或间接环流(中低纬气流下沉,低空向北,中高纬上升,高空向南〕,又称为费雷尔环流;极地是弱的正环流(极地下沉,低空向南,高纬上升,高空向北)。

篇8:大气环流答案

横跨大西洋的环流与云系或是微生物的“特殊走廊”

然而在150多年之后,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地球生物圈的神秘循环。研究结果显示, 在高层大气还存在着令人惊讶的微生物循环模式, 这比我们此前预期的微生物在大气中的循环高度更高, 达到了十万英尺甚至更高的大气上层。根据一项名为“公民在空间”的研究工程, 该工程旨在致力于普及公民科学与提高公民在太空探索中发挥的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可能是通过高层大气的运动抵达爱尔兰。

负责该项研究的人员认为高层大气可能作为致病微生物的“全球运输系统”, 在来自宇宙空间高水平的辐射背景下, 可增加病菌或者微生物的突变几率, 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温床”。比如, 在北非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之间形成的风带, 每年可卷起大约十亿吨的沙粒和尘埃, 其中每克沙中含有约一百万数量级的微生物, 这些被“横扫”的大量沙尘最终散布在世界各大洋中。

根据参与本项研究的研究人员蒂娜·凯洛格 (Christina Kellogg) 与戴尔·格里芬 (Dale Griffin) 介绍:“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沙粒和尘埃也可能参与了全球性的尘埃与微生物循环, 但是目前还没发现有人类感染性疾病与沙漠中的尘埃与沙粒有关。”在非洲大陆上卷起的尘土中, 很有可能是导致加勒比海地区出现珊瑚疾病的原因。在克隆技术等细胞工程的高速发展下, 许多现代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受到限制, 有着相同的敏感性, 这就使得某种疾病的爆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席卷全球。

而在灾难发生时,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将原有归结为来自汽车尾气等人为污染排放, 或者地下散逸出火山气体等, 直到通过现代科学的指引, 找到最终的致命病菌。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地球的高层大气上, 由于缺少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而且在长期紫外线的辐射照射下, 任何细菌都很难存活。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 地球的高层大气中却生活着顽强的病原体, 甚至是微小的生物都可以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生存。

篇9:“大气环流”专题测试

一、单选题

图1中P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读图1和图2,回答1~3题。

1. P地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P地可能位于:

A.亚洲东部沿海 B.澳大利亚东南沿海

C.地中海沿岸 D.南美西南沿海

3.若P地此时处在图2“三圈环流”所表示的季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泰国此时受西南季风影响处于雨季,易发生洪涝灾害

B.东非大草原上的动物正向北迁徙

C.N地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D.此时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读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甲地此时的风向: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5.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图4为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若图中甲为高气压中心,则:

A.甲为夏威夷高压 B.乙为印度低压

C.丙为亚洲高压 D.丁为阿留申低压

7.若丁为高压中心,则:

A.在它的一部分(脊)的控制下天气炎热多雨

B.它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状况

C.它的强弱决定我国台风频率的大小

D.它强大时我国东部地区吹偏北风

8.若图中甲为低气压中心且位于30°N附近时,则:

A.此时是南极科考最佳时间

B.东北平原上农民正在播种小麦

C.澳大利亚的西南部此时温暖湿润

D.华北平原地区此时旱情严重

二、综合题

10.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2)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4)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一年中,受C气流和其发源地气压带交替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C 6.D 7.B 8.C

篇10:《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大气环流是各种规模运动系统的形成和活动基础,又是各地天气变化、气候形成和突变的重要条件。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单元中起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内容是上一节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是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各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它不是简单的赤道和极地间的闭合热力环流,而是较为复杂的三圈环流,低纬和高纬环流都是热力因素形成和环流,中纬是因动力因素形成的。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述大气环流及其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的假设和条件下的理想状况,实际上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而是海陆相间分布着,在北半球中高纬尤为突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仍是热力作用,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分布决定的。随季节带变化在大陆上气压系统随季节强的变化,显著地影响着气压带和风带的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北半球,气压系统是可见块状相间分布。

4、大气活动中心是冬夏季节海陆上势力强,影响范围广的高低气压中心。它们和气压带风带一样也随季节向南北移动,并对世界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教材中分析了对我国天气和气候影响最大的副热带高压,使学生了解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

5、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详细的介绍过,本课课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对季风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要求了解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性质的差别进行简略的概述。

6、本节课有二个活动题均是开放的

第一题“用资料说明我国季风的存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第二题“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让学生通过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加强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教学重点

①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③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①三圈环流示意的绘制与理解

②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到天气气候的影响 ③西南季风的成因 ④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观察和分析地理解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本课内容抽象,空间感强,要求对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及结果等知识基础较为熟练,对相应的结论运用自如,因此课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和巩固。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化抽象为直观,理解过程,掌握结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达到不同的级别。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克服畏惧和厌烦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课。

4、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将三维空间的运动以平面的图形表达出来,必有许多不足之处,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推理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提示:

(1)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可利用教材插图和自制示意图,引导学生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2)热力作用是本课中的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3)本课的内容学生已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学习过有关知识,而高中教材要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和研究性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简单重复。

1、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景

什么是风?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其影响风向如何?地转偏向力对风有何影响?

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复习热力环流,启发式提问

①赤道与极地受热状况如何?受热不均造成两地大气在方向作什么运动?这种运动使赤道和极地近地面形成什么风带? 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的大气是否直接到达北极上空?风向如何变化?30N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产生什么运动方向气流?对地面气压有何影响? ③近地面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启发式提问:怎样移动、有何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气压带和风带还会移动吗?

展示“7月份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展示“大气活动中心”内容,以教材图2·

18、2·19及教材内容讲述大气活动中心、概念、并结合实际分析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讲述季风概念、成因、风向、影响等。

启发式提问:亚洲东部季风环流为什么最典型?

启发式提问: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 启发式提问: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

气流运动方向

低纬环流

北半球

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中纬环流

逆时针

顺时针

高纬环流

顺时针

逆时针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全球7个气压带(3低4高)、6个风带

4、题组复习(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大气环流理论性很强,揭示的是全球性的大尺度气体运行规律,使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缺乏实践感受,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其中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样抽象的地理规律和本校学生的特色,采取了如下策略处理本课知识。

1、纲要信号式板书:

利用纲要信号式板书整理梳理知识,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路理解本节课内容。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节移动—块状分布---季风环流

2、以图代文法教学:

顺着讲课进程,边讲边画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半球表示,箭头表示风向(图示略)。目的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3、读图识图训练: 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说明问题。如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的学习环节中,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提出一些逐渐深入的问题,“如不同月份图中高低压的分布,以及高低压的位置变化说明什么---”。这些问题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和分析图利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部分知识。“

4、注重精确设疑:

篇11:大气环流答案

利用1966~海南地区18个市、县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丰要旱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全省雷暴集中发牛在4~10月,盛发期在5~9月;雷暴异常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与同期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表现在雷暴频繁年低纬地区的位势高度距平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当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雷暴偏少年则副高较强,脊线偏西.不稳定凶子K指数和TT指数对海南的雷暴有一定预报能力.

作 者:郭冬艳 辛吉武 吴胜安 姜涛 杨昌贤 陈红 Guo Dongyan Xin Jiwu Wu Shengan Jiang Tao Yang Changxian Chen Hong 作者单位:郭冬艳,Guo Dongyan(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730000;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海口570203)

辛吉武,吴胜安,杨昌贤,陈红,Xin Jiwu,Wu Shengan,Yang Changxian,Chen Hong(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海口,570203)

姜涛,Jiang Tao(92830部队气象台,海口,571122)

篇12:大气环流答案

一、教学设计反思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动画演示将本节内容的知识难点,比如三圈环流的形成,更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易于探究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将知识难点容易化。2.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探究法和演示法两种教学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在教师提问引导、提示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中获得启发,自主发现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学法设计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并能够深刻的理解本节知识,教师对学法的设计是探究推理法和观察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风带的分布,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风带的名称和分布位置,而是提示学生考虑风的受力情况,绘制风带,再让学生对照全球大气环流分布图填充风带的名称,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记忆深刻,并获得成就感。

在此过程,有效运动道具地球仪和大气环流演示器等,学生动手操作、演示,使难以理解和观察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课以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拍摄中国上空的气象云图动画视频导入,说明大气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并引入今天的课堂内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之前,先复习了热力环流的知识。

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在探究大气环流时,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由简入繁,逐层深入。探究活动一在三个假设条件下完成(1.地表均匀 2.太阳直射赤道3.地球不自转),即理想条件下,该探究活动结合热力环流知识,演示了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然而,单圈环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进行探究活动二(1.地表均匀 2.太阳直射赤道),即考虑地球自转时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这时大气运动形成三圈环流,及地球表面形成七个高低气压带。在结合风的形成原因,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南北半球形成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图的绘制。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图的理解记忆,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又设计了动手模拟环节,分南半球组合北半球组,分别在地球仪上将气压带、风带贴在地球仪对应的位置上,模拟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小组完成后,请小组长展示小组成果,并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进行解释。该环节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知识迁移环节,举例现实中的实例:上海——洛杉矶往返的飞机行程,同样的航程,飞行时长却不一样,结合本节所学风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过程渗透学习自然地理的意义:学习自然地理——认识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服务人类生活……,让学生找到学习自然地理的乐趣。

在总结归纳环节,先请学生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最后由教师对知识统一整理,这节课的研究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三、存在问题反思

1.一节成功的课应把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本次课一直想把知识点讲解的高深莫测,却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我应该把现实中现象运用到课堂上,小的生活现象往往存在在大道理。例如:课堂引入环节,可以用天空白云飘动、烟囱冒出的烟等自然现象引入大气的运动,代替气象云图的视频,用简单的现象引入课题。

2.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绘制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绘制分布图时,教师只找了个别学生展示绘制成果,对少数绘制有误的学生没有在课上进行个别点评、辅导,在此过程忽略了后进生的感觉,不利于增强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课堂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讲台上的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学生的注意力有关,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组织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上一篇:英文感谢信邮件标题下一篇:五年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