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故事诗词

2024-08-15

夏的故事诗词(精选6篇)

篇1:夏的故事诗词

春花,卸下晚装

把嫣然的一笑抛给夏的王子

隔岸的我

被殷红的晚霞点燃欲望

任轻佻的浪花

簇拥着,我娴熟的舞步

我的心绪,便插上了蝴蝶的翅膀

向着梦开始的地方

——飞翔,飞翔

风儿,滴答地吹过

一笼如诗如歌的浪漫时光

伴着云的轻盈

云的羞柔

把我的发稍儿,高挽成含苞的.花蕾

我只期待一滴清凉的甘露

落成我,眸中的惊喜

再把多情人的名字

篆刻于

烂漫天际的东北方,惟我独享

哦,七月

曾经的幽怨,只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

便被轻轻化解

篇2:夏的故事诗词

只有一种急不可耐的夙愿

浸染于

篇3:诗词故事给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启示一:走进故事,事中识诗人

诗词故事是编者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介绍诗词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学生读了故事,了解了创作背景,再来学习古诗词,就很容易亲近作者,理解诗词,进入诗词的意境。

[案例1]《清平乐 村居》一课教学的开场片段

师:想听故事吗?

生: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文书、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了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力大无比,求您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夺回军印,回营复命。这位年轻人就是辛弃疾。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建议抗金,但都没被采纳。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这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了江西上饶县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村居”。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讲这个关于词人的生动的故事,不露痕迹地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于他们来说,辛弃疾,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他智勇双全、对国家赤胆忠心,怀才不遇的鲜明形象可触可感。带着对词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再读这些诗词,学生自然更容易走近诗词情境。

启示二:还原画面,画中会诗义

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每一篇诗词故事都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在读者眼前还原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小学生凭借故事中对物象的具体描述,理解艰深难懂的诗句就容易多了。可见,采用画面还原法,把凝练含蓄的句子还原成形象的画面不失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案例2]《江雪》一诗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意思就是说我们读了一首诗,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如果今天我们要把《江雪》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该画些什么?请你读读诗,画一画。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画?请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生:(展示画)我画了很多座山,很多条小路。因为诗中写到“千山”“万径”。

生(反驳):小路都被大雪覆盖了,应该画不出来了;

生:从“鸟飞绝”的“绝”可以看出鸟儿都飞走了,所以我就把天空画得十分的干净,白茫茫的。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把凝固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这个还原的过程,即为“举像”的过程。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千山”“万径”“绝”等字词的意思,更难得的是凭借原有的图式经验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沉潜到诗句之中。其次,诗句表达的意境是由一个艺术画面构成的,阅读古诗,不能孤立地理解一个个物象的意思。而这种画面式的还原就是一种整体的建构,它有利于沟通物象间的联系,让学生整体感受画面的内涵,进而体会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思想感情。当然,这里的画面不仅仅指静态的,也可以是一个动态的场景;也不局限于以画还原,还可以采取演一演、写一写,甚至唱一唱等方式。

启示三:意与境会,境中悟诗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造境”对于学生悟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再看诗词故事用以包“诗”的“文”,绝对不是对古诗诗句的简单直译,那些描述性的語言起到了很好的“造境”效果。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的意思是: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也可以想象到,弟兄们在家登高、人人佩戴茱萸时发现少我一人,正思念我呢。而在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学生读着这情真意切的语句,很自然的就置身于“思念”的情境中,感悟到诗人深深的思乡情,这就启示我们感悟诗情必须伴随着对诗境的体验,“造境”和“悟情”是水乳交融的。

[案例3]《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片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入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生写)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得好呀!

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很多老师教学这一句词的时候仅止于让学生理解“吴音”“相媚好”的意思,对“醉”的理解停留在喝了点酒,有点微醉的层面。而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相媚好”,让学生想象老翁媪会说些什么,而且是以第一人称对话交际,营造了农家朴素恬静的生活情境。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生自然就走进了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深得这“醉”的内涵。

诗词故事中的“文”,为学生搭建了自主走进“诗词”的桥梁,与“诗词”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借鉴诗词故事的匠心所在,追求诗词与人、诗词与画、诗词与境的妙合自然、和谐统一。

篇4:描写夏的古诗词

1、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2、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3、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苏轼《贺新郎·夏景》

4、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戴敏《初夏游张园》

5、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7、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

8、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9、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10、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1、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12、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13、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4、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陆游《幽居初夏》

15、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16、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白居易《采莲曲》

17、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杜甫《夏夜叹》

18、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苏轼《贺新郎·夏景》

19、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0、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

2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2、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韦应物《夏花明》

23、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24、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25、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26、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27、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2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29、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30、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3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2、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33、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萧纲《采莲曲》

34、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35、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36、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杜甫《夏夜叹》

37、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38、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39、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40、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41、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42、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李白《折荷有赠》

43、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44、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

45、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46、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李商隐《赠荷花》

47、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48、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49、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关汉卿《大德歌·夏》

50、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51、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52、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53、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杜甫《夏夜叹》

54、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55、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56、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57、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58、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9、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60、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61、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62、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63、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64、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65、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66、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67、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68、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69、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70、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71、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72、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李珣《南乡子·乘彩舫》

73、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74、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75、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

76、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7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78、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79、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8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81、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苏舜钦《夏意》

8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83、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84、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85、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西施》

86、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87、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88、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89、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90、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91、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杜甫《夏夜叹》

9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3、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94、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关汉卿《大德歌·夏》

95、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96、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97、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98、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99、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100、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01、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

篇5:诗词改写故事

——《望江南》改写

74班 刘畅

我是她家的一盆小花,已陪伴她度过了好几个年头…… 又是崭新的一天,我醒来后,发现主人早已醒了。此时的她,脸上洋溢着红光,面带笑容,手里正拿着一张纸……我知道是他(她心中的那个他)要回来了。只见她轻步走到那古朴的铜镜前,拿起木梳,梳理那垂过腰际的长发。(描写细腻)

记得那天,他像她发誓:“待你长发及腰时,我便……”后来也正是如此,只不过现在她的秀发间多了几根白丝,少了一些活力。她掩起了这些白丝,大概是怕他看出自己对他的思念吧。梳洗完了,她便移步走到了窗前,她家的窗子正对着江边的港口,(想象大胆)她便在那里驻足等待,眼里闪烁着悠悠的思念……

点点白帆一一驶来,却始终不见她想念的那个他…… 已过了半天了,他面上的愁绪越来越浓……

一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回来。她的脸上只有失望与无尽的思念。她回到床上哭了,哭得十分伤心,把她所有的思念都哭了出来。这正是他俩之间坚贞的爱情吧。(点题)

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是她家的一盆小花,已陪她度过了好几个年头。(照应开头)

评语:①想象大胆合理

②构思完整巧妙 ③描写细腻逼真。

梅的自述

——《卜算子·咏梅》改写

74班 乔富花

(开端)我是生长在驿站外面的断桥边的一朵小梅,很孤独地开着花。没有人关注我,更没有人陪伴我。我甚是寂寞。因为我生来孤僻,脱离了花群大众,不与他们争宠比美,才这般遭冷落,被遗弃在这偏僻荒凉之地。(遭遇及原因)

(发展)夜晚来临,我害怕这夜的黑暗。但夜偏和我作对,还常常呼风唤雨,使我在风雨中痛苦煎熬。我感觉自己快要被撕裂了,但我不能屈服。我咬紧牙关,倔强地坚持着,抗争着……(更悲惨的遭遇)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感到疲倦了,我的眼睛总是不由自主地闭上。我快要死了吗?我想是的。忽然,脑袋一沉,眼前一黑,我被碾碎了……(终被害死)(高潮结局)但我的灵魂看到一对老夫妻经过,恍恍惚惚地听到:“好清香的味道,是什么花呀?”“梅花吧!”听了之后,我感到很受安慰……(虽死犹存,高洁坚贞)

优点:①拟人手法的运用

②情节完整 ③构思合理 ④形象鲜明

改写《石壕吏》 74班 王美玲

战争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又让多少文人投笔从戎。只可惜我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无奈,只得推荐自己到官府中谋个下差。有幸的是我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遇见了杜甫,他收留我在身边做了一个书童。(交代自己情况)

转眼间,安史之乱到了第二年。战争本已经胜利在望,但史思明派来援军,再加上我方内部不和,大唐又一次与战争一同站在风口浪尖上。(故事背景)

那天,我随主人从洛阳到华州,到了石壕镇,由于天色已晚,再加上战争所带来的灾害,我们只得借宿于一户人家中。庆幸的是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妇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睡觉之处。(铺垫)

我和主人正准备休息了,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外面有人大声地呼喊:“开门,快开门!”主人对我说:“这是抓壮丁的啊!”(开端)

只听得哪位老妇人走了出去,开了门。几个人涌进了院子,一人大声吼道:“你们家的男人都去哪儿啦!”

妇人回答:“哪去了,哪去了,我也想问啊!” “少废话,快说!”一个男人吼道。

“官爷,您看,这是我的三儿子从战场上寄回来的家书,他说,两位哥哥都已经牺牲了……”老妇人哭诉道。

“那家里还有别的人吗?”

“官爷,请您放过我那儿媳吧,他还有个吃奶的孩子呢。” “不行,你们家非得再去一人!”

“官爷,那就让老身跟随你们去军营里吧,我还能为将士们煮饭呢!”……(发展高潮)〖以对话为主〗

那一夜,我和主人都失眠了……(结局)【引人深思】

篇6:古代幽默诗词故事赏析

书画 | 收藏 | 人文 | 心赏 | 茶道 | 香道 | 花艺 | 养生 |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彩云追月 纯音乐-素手云筝集

吟诗送贼郑板桥做县令时,居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后因得罪权贵,辞官回家闲居,过着靠卖书画为生的清苦日子。有天深夜,一个小偷摸进了郑板桥家,想偷东西。夜寒衾冷,郑板桥并未睡熟。他听到动静后,知是小偷光顾,便吟诵道: 蒙蒙细雨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梁上君子”是小偷的代称。小偷闻听暗惊,知道主人已发现了自己,不由蹑步不前。又听郑板桥吟道: 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铜钿无一文。

小偷一听,知道主家没有什么油水可捞,自认晦气,转身向外走去。这时,又听郑板桥叮嘱道: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玉兰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夜深赶富门。小偷听了,哭笑不得,只好仓惶逃走。

才华横溢的郑板桥,处变不惊,吟诗送贼,确实洒脱得很。古人作诗,绝大部分符合格律,像郑板桥这样的诗人,更是如此。但原文却多不符合格律,大概是原作者杜撰。今依格律改之。寿雨滂沱相传,扬州有位富绅陶员外,时年正值六十寿诞,特邀郑板桥来参加酒宴。谁知此日恰遇滂沱大雨,郑板桥难辞对方一片盛情,只好冒雨前去祝寿。人们正为天公不作美感到扫兴,见人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应邀前来贺寿,顿时增添了几分雅兴,企盼郑板桥能有贺寿的上乘之作。于是,人们首推郑板桥写诗祝寿,主人急忙将文房四宝捧出。郑板桥见宾主盛情难却,便把纸铺展,当即笔酣墨饱地写了“奈何”二字。众人不解其意,只好窃窃私语。这时,又见郑板桥写下“奈何可奈何”,整句成为: 奈何奈何可奈何,主人见此句不伦不类,也不知道下句是什么,颇觉尴尬。真有点不知奈何,也奈何不得。正在众人惶惑之际,只见郑板桥面带微笑,续书道: 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至此,大家才明白过来,陶公更是大喜过望,连忙拱手称谢。郑板桥此诗可谓触景生情,别解有趣,随意挥洒,不落俗套,足见郑板桥才思敏捷。葫芦与瓢郑板桥于乾隆六年到山东范县任县令。此地有座崇仁寺,寺中有一年轻和尚,与对面的大悲庵的一个尼姑相爱。某日夜晚,当地乡绅将他俩扭送县衙,要求郑板桥严惩,以正乡风。郑板桥见两人不似轻薄之徒,便详细询问个中原委。原来,他们俩原是乡邻,从小青梅竹马,后因家贫被父母强迫出家修行,但内心里还是希望还俗成家,并知尼姑已经怀孕。郑板桥听了,深表同情。说道:“本县愿成全你们,如何?”两人一叠声地说:“愿意!愿意!”乡绅们表示反对,说如此处置,于理不容,有伤风化。郑板桥冷笑一声说:“僧尼结偶有伤风化,嫖娼宿妓反倒是风流韵事,岂不是颠倒黑白?况且,僧尼还俗自古甚多,武则天、杨玉环、朱元璋都曾出过家,之后还不是照样婚配?说罢,当场赋诗一首: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夏的故事诗词】相关文章:

夏的故事话题作文04-29

春、夏的诗词04-14

赞美夏的诗词06-24

赏析柳宗元夏的初雨后寻愚溪诗词05-26

万夏的诗04-12

夏的谚语05-16

夏的作文06-03

夏的清凉散文05-28

夏的诗句赏析07-06

夏的唯美段落08-15

上一篇:2024年院感及门诊护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