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2024-08-10

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7篇)

篇1: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绛珠仙侍尘世游,风花雪月如云,荣华富贵如烟,梦醒时分,堪与谁言,那随风而去的姻缘?

-----题记

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一个在最美的年华逝去,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等待,叹人间何来完美事态,想心中有多少爱,怎经的消磨转换?翻开书,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其中滋味,百般人百般味,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而我,不过是取吾之拙见,显于纸上,与尔同享。

那年桃花树下,你一袭轻衣,独倚花锄,烟眉似蹙非蹙,双目似喜非喜。漫天花雨中,你仰着头,是望向天空,还是在探索虚无?你衣袖随风而动,几缕青丝在你脸庞划过,竟有几分空灵,似娇花照水,似弱柳扶风。好一个画如美人,美人入画!

你是黛玉,那个在桃花树下轻咏“葬花吟”的诗人;那个感叹着“冷月葬花魂”的大家闺秀;那个总在宝玉面前拈酸吃醋的林妹妹。“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待到来年桃花浓时,伊人已逝。黛玉带给我的是怜惜。

生而富贵,受尽宠爱,心中懵懂,却不通俗务。自小便生活在胭脂堆中,视功名如粪土,视爵位如包袱。与黛玉相恋,却与宝钗成亲,你无力反抗黑暗,却又心念前尘。遁入空门是一心向佛,还是为了剪断红尘?你衔玉而来,喜好风月,是他人眼里的纨绔子弟,祖宗眼中的不肖子孙。我相信你并非是色中恶鬼,只是较之他人,你对女子多了一份宽容,一丝尊重,一点爱慕,便自成了一派风流。

你是宝玉,前世的神瑛侍者,今生的风流公子,在滚滚红尘中演绎自己的故事。你带给我的是反思。

品格端方,行事大方,是薛家的掌上明珠,是大观园中的“群芳之冠”。你最终嫁于了宝玉,却又在寂寞孤独中了此残生。“那是不是一种习惯?今生我的生命中只剩下了等待,只盼你----我的良人啊,能回头是岸!”你倚着门,似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试问苍天。那个如牡丹似的人儿啊,一缕芳魂归天地!

你是宝钗,尘世间一朵美丽华贵的牡丹,尽管遗恨而终,你的风姿,无人能敌。

合上书,任百般滋味泛上心头。手指抚摸着书面,喃喃自语:“红楼梦,梦虚无。”曲终人散,只留冷雨照窗弦。轻叹,风花雪月,荣华富贵,勾心斗角,儿女情长,不过都是红楼烟梦一场,醒了也罢。

篇2: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赚取了我太多的眼泪,可是她清灵秀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气质又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能说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恋爱也注定是个悲剧。黛玉病弱的身体、孤傲的个性与自定终身的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欢的,所以敏感多病的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可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尘世间,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黛玉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因此,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泪所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我感受颇深的是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从小便在荣国府长大,可是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从不顾及后果得失,所以很难融入到大观园里去,而且她从不劝宝玉追功求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以这种性格在贾府这样声势显赫的家族中我行我素自然没有好人缘儿。

昨夜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中香消玉殒,而贾府也最终归结红楼。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时

试遣愚爱

因此上演这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

最近我们学校又发了一本新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故事的情节非常曲折,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小说讲述了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但是贾宝玉的长辈们不许他跟林黛玉结婚,林黛玉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体弱多病,而且非常娇气,一直要哭,到最后贾宝玉没和她结婚,结果黛玉忧郁而死。这篇故事也讲了当时的人们是多么辛苦,暗示了作者晚年寓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的生活现实。整个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由胜而衰的没落过程。作品令人深思,也让我们生活在今天文明富足年代的中国人庆幸生在好年代,由此也更加珍惜,并且提醒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回报生活。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林黛玉这个人不好,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她动不动就哭,一直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也不好,总是生病。她和宝钗是一个特别大的对比,宝钗遇事稳重,识大体,顾大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待生活有热情,有上进心。从某个角度上讲,她和宝玉是一对金玉良缘。但是,偏偏又碰上贾宝玉厌恶仕途,由此给这段姻缘增加了一层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他们有抱负,积极进取,在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方向上坚毅地前行着,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利和地位,到头来不过是一片浮云,生活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快乐。所以,这些人并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享受当下。对待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瞄准的方向是快乐。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4

翻开《红楼梦》当淡黄色的纸页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时光开始倒退。一曲缓慢的旋律响起……这支旋律,注定缥缈,凄凉。

林黛玉,就是在这支旋律中出现的,犹如一个悲伤的音乐符号。它多愁善感,自幼丧母,搬至贾府她遇到了让她生命出现无限色彩,最后却离去的人——贾宝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但是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平坦风顺。

薛宝钗出现了,她的出现给了林黛玉很大的影响,她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暗暗讥讽宝钗,警告宝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呜咽着边念着边葬花。这一句,已揭开了后面的结局,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啊!

悲恸的旋律在风中回荡。最后,黛玉因终身之事无人可求,作噩梦,染重病。为了奉承贾母及夫人,凤姐提出为宝玉娶宝钗的建议,又怕宝玉不同意,便告诉他娶的是黛玉。

洞房花烛,知心人却在远处身患重病,泪,是苦的;心,是碎的。黛玉拿着提诗的手帕,宝玉用这条手帕为她擦了多少泪水!原本以为,留住它,心爱的人也就留住了。但,心爱的人已不在,留它何用,手帕如片片蝴蝶在火中化了。

旋律依旧凄凉,缓慢,不同的是,接近尾声,眼一闭,在相思的苦中痛苦地死去。旋律,终了,落花满天。

像黛玉这样的女子,难得糊涂!但,她错了,她就应该经常糊涂。她也知道自己错了,但世世代代有多少错事啊,还是被一代一代保存了下来。

一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之间游弋。医生沉雷,将恩怨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在生于死长眠的时空。

篇3: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一、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时代因素,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一)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封建没落时期的贵族社会贾府中, 贾宝玉既受到传统卫道者贾政的严教, 又受到贵族的没落者贾母的溺爱。贾宝玉因林黛玉“不曾劝他立身扬名, 所以深敬黛玉。”他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 我早就和她生分了。”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找出表达他们志同道合的语句, 再进一步分析揣摩二人的内心世界:共同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 使得他们从“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的少年友谊, 发展成了“同生同死”的情侣。

(二)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 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语文教育应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探究性阅读”属自主性阅读, 学生只有先理解了封建社会的时代大背景和旧制度的不合理, 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贾宝玉和林黛玉情感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理解他们为了爱情与旧制度坚强抗争的进步青年的伟大形象, 他们既是旧制度的牺牲品, 也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一分子。

二、品读细节, 融入情感体验, 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一) 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对宝黛二人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是旧社会内部产生出的进步阶级的代表。林黛玉不属于“四大家族”之后, 家道早已败落, 无权也无钱;薛宝钗出生于“金陵一霸”的皇商之家;此时早已面临衰败的贾府, 在经济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正好可以找身家百万的薛宝钗, 借其富贵维持门户。他们不顾林黛玉的生命危在旦夕而不择手段地使用“掉包计”, 设计婚姻骗局给两个叛逆者以最后的致命一击!这些情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封建旧制度的不合理, 并体会到当今美好社会的来之不易:有多少时代的先锋为了争取民主创造自由而献身!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 学生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作者对话和心灵交流。

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宝玉挨打”, 理解这不同于一般的父亲教育儿子, 而是封建正统卫道者与叛逆者的一次冲突, 因为贾宝玉对封建等级制度不满, 不愿走统治阶级为他安排好了的封建官僚仕途。“赠绢”“忆绢”“焚绢”几个故事细节, 则体现了宝黛对爱情、自由、平等的大胆追求, 这触动了统治阶级长期高高在上统治一切的心态。要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可以角色转换, 切身体会主人翁内心的思想情感:“如果你是贾宝玉或林黛玉, 你会怎么想?你该怎么办?”将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 使得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是学生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是读者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

三、从作品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兴趣阅读中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一)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作品描写的景物、民俗文化等细节。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这里, 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人的心灵家园的奥旨, 而且可以聆听到江南丝竹的缕缕清香, 古典戏曲的美妙韵致, 观看到中国绘画的传神写照、墨粉五彩的气韵流荡……其中对于建筑物的描写引人入胜, 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的大观园, 规模宏大, 设计精巧, 造价昂贵。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栩栩如生。红楼膳食不仅色香味俱全, 而且融合了美容护肤、医学、养生、长寿等各种功能, 堪称奇绝!漫步“红楼”, 美不胜收, 书中许多描写都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应抓住这些细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阅读行为成为“我要读、我想读”, 在轻松的状态下读完《红楼梦》。

(二)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学生在感受读书乐趣时, 不仅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也提高了综合阅读的能力。学生如果对阅读毫无兴趣, 仅凭毅力完成百万字的阅读量, 纵然完成, 也只是事倍功半。因此, 让学生做到“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非常重要。

篇4:“古典名著”地铁卡走俏

上海地铁卡在古典文学题材的发行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自2000年开始发行“水浒”系列地铁卡后,就将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名著”依次搬上地铁卡画面,这些名著均邀请知名画家精心创作,通过不同的绘画风格,不仅将名著的神韵跃然卡上,同时也可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不同流派风格与发展趋势。

“四大名著”地铁卡从2000年开始以系列形式单独成套发行,历时近5年之久才告完成。其中“水浒”系列共12组109枚,“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均为10组60枚。有趣的是,“红楼梦”还单独发行了“金陵十二钗”,这套诗与画相结合的地铁卡全套共24枚,颇受收藏者心仪。笔者在今年6月中旬到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纪念卡专卖店”购买新卡时,居然还看到有集藏者在求购此套诗情画意浓郁的古色古香地铁卡,而其离发行已经过了整整十年,可见魅力之大。

新卡发行受关注

“四大名著”地铁卡发行结束后,市场一度气氛活跃,但因后继新品种难现,使得古典题材在市场冷落了一段时间。但为什么近期人们对“四大名著”地铁卡的兴趣重燃呢?这与2010年亮相的“西厢记”有关。

在中断了6年之后,上海地铁卡的古典文学题材再度恢复发行,其中2010年发行了“西厢记”地铁卡,2011年上半年则发行了“桃花扇”地铁卡,而从发行计划看下半年还有“牡丹亭”的身影。如此古代文学题材系列的延续已是不争事实,也由此令后来的集藏者在收藏“西厢记”与“桃花扇”后,开始寻觅此前发行的“四大名著”,造成交易活跃现象实属情理之中。

2010年开始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材系列,并没有采取此前大套多组的方式,而是采取了4枚一套的小规格形式发行,画面均采用著名画家的传世之作。如“西厢记”地铁卡就采用了王淑晖最为经典的“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四幅画面,几乎浓缩了“西厢记”的精华。而4月份发行的“桃花扇”地铁卡则采用任率英早前绘制画面,其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风格将“桃花扇”的精髓刻画得栩栩如生。

价格潜力正显现

尽管近两年来发行的古典文学题材地铁卡规模明显缩小,但从文学史地位看,这种安排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四大名著”的地位难撼。好在目前发行的“西厢记”、“桃花扇”等地铁卡采用名家的传世之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规模不济的缺憾,形成了相得益彰的互补格局,在安排上也起到轻重缓急的效果。

“西厢记”和“桃花扇”地铁卡发行后,同样也受到集藏者的欢迎,一些对地铁纪念卡并不熟悉的收藏者,更是闻讯购买收藏,其中不少人在专卖店看到此前发行的“四大名著”地铁卡后,怦然心动者不少,以至于找寻“四大名著”系列地铁卡者明显增多,使整个地铁卡市场热点在原来一统天下的电影海报地铁卡热点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板块热点,这无疑显示出地铁卡题材的优势在进一步增大。

篇5: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张贺

写在前面

今天在整理社团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第二届会长写的文章,当时是向中原工学院校团委主办的电子刊物“绮湖文梦”的“红楼文苑”专栏投的稿,采纳与否现在已经不能知晓,唯有这篇文章以word文档的方式穿越近10年的时光,展现在我的眼前,后续整理过程中将会陆续发出历届社长大大的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所有图片均截取自87版《红楼梦》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

题记

《红楼梦》堪称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其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内涵,使中国古典文学达到了最高峰。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是自律的、哲学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宇宙的,也是文学的。作为我校红楼会一名会员,我凭借着自己数年对《红楼梦》的潜心阅读,借学校《书香致远—中原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读书节作品选》出书之际,特写下这篇《红楼梦》读书心得,鉴于篇幅有限,仅作几方面新的见解,以飨读者。

关于《红楼梦》的书名

“红楼梦”三字其实并非《红楼梦》一书的原名,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那样,《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其实之所以称为《石头记》,那是因为书中所叙之事乃假托为一石头所记,并且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衔玉而生,而且他原为大荒山无稽崖边一块女娲炼石补天所剩下的一块顽石,皆因种种记事都与这块顽石有关,所以才名曰《石头记》。

另外,历史上还有《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着它各自的含义。例如“石头记”一名就后因空空道人更名“情僧”而改名为“情僧录”,后来曹雪芹又将“风月宝鉴”改名为“金陵十二钗”等等。

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为什么最终要以“红楼梦”三字作为书名呢?其历史原因是因为后来程、高等版本的出现。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红楼梦”三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其实“红楼”二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红”做“女儿”讲,“红楼”即指“女儿的闺房”;二是“红楼”即“朱楼、朱门”之意,寓言“富贵之家”.事实上结合《红楼梦》一书,我们不难发现,“红楼”这两方面的意思是都有的。那么,“梦”该作何解释呢?所谓“梦者,幻也”.意指“不真实”.结合“红楼”二字,我们便可推断出“人生如一梦”的意思。的确,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便是这样一位钟鸣鼎食之家的纨绔弟子,过着梦幻一样的生活,最终却是“忽喇喇似大厦倾”,“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实在我看来,尽管曹雪芹将“风月宝鉴”更名为“金陵十二钗”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其含义却远不如“红楼梦”三字更值得斟酌与推敲。

关于红楼梦的人物善恶之论

就我这几年对《红楼梦》的阅读感受而言,我其实是不赞同一些读者极端地去喜欢或讨厌某一位故事人物的。至少对《红楼梦》这部书而言不应该这样,《红楼梦》是一部真实反映封建社会现实的经典著作,作者对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倾注是发自内心的,是无褒贬色彩的,他就是如实地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不灌入自己个人的偏激的感情。

例如,我喜欢林黛玉各方面却不喜欢她使小性儿,而薛宝钗却不是这样,她以其大度善解人意赢得了众人的欢心。不过也有人说薛宝钗城府太深,又阿谀奉承。其实这种观点是很容易反驳的,如果真如所说的那样,那么,宝玉还不免“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这也未免太“下作”了吧,所以说人物形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其实,我是比较喜欢宝钗的,从人品上看,宝钗应该是个端庄、美丽、博学自重的女性,只不过她的思想完全是封建的正统思想,但她待人处事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法的,在那时看来是没什么不对的,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产生的观点也随之不同而已。

另一大极具争议的人物便是贾府“掌柜的”琏二奶奶王熙凤了。王熙凤本是王夫人娘家侄女,嫁给贾家大老爷贾赦做儿媳妇,贾琏之妻。王熙凤从小一身男儿身打扮,做事干练,性格泼辣。

她在贾府的生活和权力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概括再贴切不过:“谁知自娶他(指贾琏)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她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况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由此我们得知,王熙凤在贾府中起着“总管”的作用。既然为“总管”,就难免“管”出一些非议来,从而王熙凤在众人眼中成了一位“地道”的尖酸刻薄的泼妇。

不过从第五十五回她与平儿的对话中却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某些想法:“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二是家里出去得多,进来的少,若不趁早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恐怕就要赔尽了。”这些话其实足以看出王熙凤的眼光和见解,同时也不免让人产生恻隐之心。

有关“黛玉之死和宝钗完婚”

众所周知,《红楼梦》全稿已不存在,现流行《红楼梦》版本中普遍认为是由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而在续作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续作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不及前八十回,甚至有许多故事情节是有违作者原意的。

而我新近发现,在第九十八回写道:“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结亲的这个时辰”,这个看似十分戏剧性的一幕确实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还能增加人物身世的凄惨。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又会觉得这是很荒唐的。

首先,这一情节是与小说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严重不相符的;其次,退一步说,以贾家的地位来说,他们也绝不会让宝玉偷偷完婚,尽管一方面只是为了去邪冲喜,但贵妃病逝并没明令不能娶亲。再说,宝玉真正喜欢的是黛玉,与其说让宝玉娶宝钗,还不如娶黛玉病好的更快。只要病好了,还在乎什么金玉之说吗?

后记

篇6:古典名著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这本书前七回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到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第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十三至一百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中,我最敬佩的人是孙悟空,因为他拥有七十二变和火眼金睛的本领,他勇敢机智,敢作敢当,爱憎分明。而且他还很宽宏大量,就拿“三打白骨精”来说吧,白骨精三次化作人来迷惑唐僧,但三次都被悟空识破,三次都打的白骨精现出原形,但是唐僧是非不分,把悟空赶走了。但是悟空在师傅遇难时,他仍毅然挺身而出,救出了师傅。在西天取经中,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拥有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猪八戒原来是个天蓬元帅,由于调戏了嫦娥而被打落凡间而误投猪胎。他是个贪婪好色,爱占小便宜的人,而且每次在师傅被抓的时候总说救不了,想放弃取经打包回家,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半途而废。但他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在取经的路上,帮助悟空斩妖除魔,吃苦耐劳。

西天取经的路上,我们总能看到沙僧默默无闻挑着担的背影,他原是卷帘天将,后被唐僧收服,一路上,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师傅,在取经的路上保护师傅,对师傅忠诚,任劳任怨。

唐三藏是一个以慈悲为怀的人。他连一只蚂蚁都不敢踩死,甚至在被妖怪抓走的时候还劝妖怪改邪归正,足以看出他是善良的,但同时,他也贤愚不分,好坏不辨,在“三打白骨精”中,因为悟空三次打死了人,便认为悟空是错的,不听他的解释,要赶走他。但是他也有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那就是在取经的路上无论任何困难都无法打倒他西天取经的精神,他的这种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7:古典名著读后感

其中最让我佩服的是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讲到:周瑜向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不仅面对这样的困难镇定自若,还说只要用三天。之后诸葛亮借来二十条轻快的小船,用黑布把小船蒙住,派来三十名士兵,再扎上一千多个干草捆,在第三天后半夜,大雾漫天之际,诸葛亮他们向曹营驶去,假装要攻击,上当了的曹兵一个劲地放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此利用草船“借”到了箭。

读了这小节故事,我觉得诸葛亮太聪明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巧用天时,利用大雾天气,让曹兵看不清虚实,上当中计,圆满地完成任务。我们要学诸葛亮遇到问题要沉着冷静地面对,并用清醒的头脑解决问题,从容地对待。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节很好看的故事――《三顾茅庐》。这节故事讲刘。关。张三次请诸葛亮下山,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答应出山,帮助刘备。刘备为了天下统一和平而不厌其烦地等待,求贤若渴。

篇8:中国古典名著阅读指导

1 课前速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亦会吟。”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量的增加, 通过增加量来提高阅读的质。中国古典名著大多篇幅长, 故事多, 涉及的人物也多, 因此, 在学习“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单元之前, 要求孩子们阅读四大名著, 教会教学生如何跳读, 如何扫读, 读的故事越多越好。这样的阅读或许也可以说是囫囵吞枣式的浏览性阅读, 即“不求甚解”, 我觉得这种方法适合小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要想完全读懂四大名著, 那是相当困难的。速读, 是大量接受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速读, 也是小学生初读名著时必然采用的阅读方法, 这样囫囵吞枣式阅读终会使他们渐渐走近名著。

2 课中研读

为了让这个单元的学习丰厚起来, 通过课前速读, 孩子们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名著中的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里面的人物众多, 个性鲜明, 孩子们提前接触, 搜集了解一些人物个性, 那么对于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就非常有好处。教学《景阳冈》一课, 孩子们最愿意去读“武松打虎”片断, 是全文的重点, 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老虎“扑、掀、剪”的来势汹汹, 体会武松“跳、闪、躲”的机敏勇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感悟名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文章内涵, 这样才能逐渐在阅读的层次上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才能真正地走进名著。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课上, 我常常指导学生如何不动笔墨不读书。

1) 圈点勾划。如阅读《草船借箭》, 可以在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自己觉得特别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

2) 列提纲。比如《将相和》一课篇幅较长, 实则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我叫孩子们把每个小故事的要点写出来, 概括出基本内容。

3) 写心得。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 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感想记录下来。学完《猴王出世》后, 多数孩子对美猴王活泼可爱, 聪明勇敢表示佩服, 但也有孩子觉得他有一点成绩就邀功行赏, 耀武扬威表示瞧不起……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读出来的真实感受, 不管怎么写都应该给予肯定。

3 课后延伸读

本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 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应该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蓝本, 尊重教材中的点滴内容, 挖掘课本资源的潜在价值, 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 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这样的历史巨著中的故事出现在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之前, 就下载了有关“将相和”内容的戏曲录像让孩子们观看。课后, 我充分利用资料袋, 让孩子们课外阅读《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投江》的故事, 破釜沉舟、项庄舞剑等这些典故的来历, 认识《史记》中众多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猴王出世》一课的资料袋里除了《水浒传》文学常识的介绍, 还有一些小说里个性鲜明的人物图片, 这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理, 及时质疑。例如《水浒传》中“及时雨”是谁?为什么叫这个绰号?他用什么兵器?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自然就激发了孩子们课后主动找名著阅读的兴趣。恰当地拓展, 会帮助学生铺设一条充满阅读期待又迫切践行的道路, 这条路了无痕迹地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把孩子们带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 搭建起一个学习交流古典名著的舞台。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 培养孩子读名著, 对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只要我们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 孩子们一定会走近中国古典名著, 深入中国名著, 爱上中国名著。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杨九俊.让创新思维在课堂飞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篇9:中国古典名著的译名

《西游记》——侠与猪

阿瑟·韦理的英译本《猴》,在西方被公认为是水平比较高的。韦理在为此译本所作的序言中说:“……书中主角‘猴’是无可匹敌的,它是荒诞与美的结合,猴所打乱的天宫世界,反映的是人间封建官僚的统治……”

在英译本之前,早在1831年就有《西游记》的日文译本《通俗西游记》,其后英、捷、波、俄、西班牙等国译本相继问世。

翻译家们将书名译得五花八门,除了理查德的《圣僧天国之行》、韦理的《猴》之外,其他译本有《猴王》、《猴子取经记》、《侠与猪》、《神魔历险记》等。

《水浒传》——强盗和士兵

《水浒传》早在300多年前就流传到东西方各国,被译成日、英、法、德等12种文字。

有一些译本为了迎合市民的喜好,歪曲了书中的人物形象,如把林冲和扈三娘写成了一对情深意切的情人,矮脚虎王英却成了情场失败者。

西方最早的《水浒传》全书译本是德译本,书名为《强盗和士兵》,译者是爱林斯达。

这位译者并不懂汉语,他仅根据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口述就进行了整理,又进行了大胆的加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把李逵的故事错安在武松的身上,武松还会摇头晃脑吟诵白居易的诗等等。

英译本中,译得最好的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译本,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聊斋志异》——老虎做客

清代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有英、法、德、日、匈、波、丹麦等20多种文字译本,其中日文译为《艳情异史》,英文译为《人妖之恋》。更为惊异的是意大利文译本,叫《老虎做客》。

篇10:我国古典名著故事读后感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关于这些人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映入我的眼帘,我能感受到十常待之乱里何进的无谋,过五关斩六将中关羽的寻兄心切,官渡之战袁绍的好谋而不断,三顾茅庐中刘备的耐心。

为什么古人对诸葛亮的评价高,而对曹操的评价低?因为诸葛亮是汉室宗亲刘皇叔的忠臣,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垂青史,同时还足智多谋;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次打猎,曹操用皇帝的箭射中了一头鹿,大臣们看见是皇帝的箭,就高呼万岁,而曹操却一手挡住皇帝。就这一点在古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而且他奸诈无比,被世人称为“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为我们讲述了当时也令现在人都无法想象,也无法超越的计谋,有时真让人不寒而栗。比如:董国舅拿着御带诏,刚出宫就遇上了曹操,那个气氛哪!啧啧,可不是开玩笑的……要是开的话,那可是拿脑袋开玩笑;再如当徐盛、丁奉、陈武、潘璋追上刘备和孙夫人的时候,名位看官基本上都会豆大汗珠接二连三地从背上滚落下来,或者鸡皮疙瘩瞬间从四处似的蔓延开来。那真叫紧张!

《三国演义》和现在的社会有关系吗?我认为是有的,如:美国现在监听各国的情报与三国里各派间谍打探消息一样。或如日本没有理由地把中国故有领土,称作是自己的地盘,就像孙权称荆州是自己的领土,因为孙权认为赤壁之战是自己的功劳大,但实际上要不是诸葛亮不记前嫌,治好了周瑜的心病,万一弄出个什么,把周瑜给挂了怎么办。内事不决问张召,外事不决问公瑾,要是周瑜挂了,孙权该问谁!

《三国演义》里的一些人物,与现在的一些政治人物有相同之处吗?答案是确定的,因为《三国演义》基本上囊括了各种人的性格,比如:安倍就像祢衡,因为他们都十分骄傲,安倍在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作为侵略国竟大胆地对道嫌一字不提,让世人嘲笑,也包括了日本人!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最受欢迎的是谁?对我而言,首选是诸葛先生,他的故事老少皆知、家喻户晓,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比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而且足智多谋,有“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美誉。当然刘皇叔数第二,为什么呢?当陶谦将徐州相让,皇叔不要;刘表也曾想将荆州让之,他也不要。刘备让人们感觉十分仁慈,而且礼贤下士,尤其是极重情义,当义弟关羽和张飞挂了之后,他一心想把仇人处理掉,竟出动了70万大军,这可是举国之力,并倾巢出动啊!我想当时他是不考虑后果的。事实也是如此!

《三国演义》主要讲什么呢?当然讲各种计谋,并用计谋得到名誉、城池、财物、美人等;用计谋消灭敌人、仇人等。他们用离间计、连环计、借刀杀人、笑里藏刀、瞒天过海等,把三十六计都用了个遍,也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

篇11: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写的是家财万贯的贾家,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像薛家一样,一败不起。

在荣国府里,贾母日夜祈祷,也没能挽救贾府衰败的命运,到头来:凤姐病死,宝玉生病,黛玉病死,……最后自己也伤心地离开了人世。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薛家因薛蟠倚财仗势欺人,案子由应天府审理。薛家花了不少钱去打发官府,使薛蟠逍遥法外。薛蟠整日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最后弄了个家破人亡,一败不起。

我要问贾府的人们,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好吗?非要把自己打扮成西施,住的屋子像皇宫,有个三妻四妾吗?

仗势欺人,看着别人痛苦,你们却哈哈大笑,这样不好!不能因为你们家财万贯而去欺负平民,不能因为要升官发财而不顾天理。

为什么不做个好官?为什么不做个好人?不就是图那几个钱么?有钱也不代表有了一切呀!像一些农民,他们在金钱上确实十分贫穷,物质上十分贫乏,但他们在精神上并不贫穷,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快乐很充实。

所以,我要告诫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们:不要过于追求所谓的”奢侈“生活,那样,你在一些方面变得富裕的同时,你就会在另一方面变得很贫穷。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

读完《红楼梦》,我不禁被里面优美的语言所折服,同时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而叹息。

不得不说,曹雪芹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把《红楼梦》这一故事写得如此美妙,就连里面的每一句诗词都是尽心雕琢。

《红楼梦》语言优美,每一句话都进过千锤百炼,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他用优美的语言,活活把一个柔弱、聪慧的林黛玉捧到了我们面前。”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似水杏“,把薛宝钗的端庄典雅体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结构严谨,前后照应,为人物的后续发展处处埋下了伏笔。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听了红楼十二曲,这每一首判词、每一首曲,无一不与那十二位小姐日后的命运紧紧相连。袭人的汗巾,湘云的麒麟,都与她们未来的归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叛逆者。他反抗当时的礼教,不愿终日与四书五经为伍。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女,她的诗里,充满了女性特有的娇媚。在诗社的作诗活动中,她屡屡夺冠。她的诗,总能让人心悦诚服。

他们不服礼教,冲破礼教的束缚,深深的相爱了。丛林黛玉初来贾府的那一刻,贾宝玉就迷上了她。为她摔玉,当她耍小性子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总是跟在她身后,不停的解释、道歉,直到她原谅。宝玉越来越爱黛玉,为她着迷,到后来,他甚至说,如果黛玉死了,他就去做和尚。可见,他对待遇的痴情非同一般。黛玉也是一个痴情的人,每次的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宝玉。为宝玉做香袋,却又因和宝玉耍小性子而把它剪破。她的喜怒哀乐,全因宝玉而变。宝玉因她变得吃啥,而她,又因宝玉香消玉殒。

他们,本是金童玉女,只因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辈子无法在一起,注定只能成为封建社会下的又一对牺牲品。我为他们感到叹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只换回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不管《红楼梦》的结局如何,它始终是一部流传百世,难以超越的经典。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屹立在我国古代小说巅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这首歌似乎还萦绕耳畔!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我觉得最有趣的当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笑。

《红楼梦》中最令人悲伤的情景莫过于黛玉葬花和焚稿。

篇12:《红楼梦》名著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名著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这本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放下这本名著,我沉思许久,我随着主人公的喜而喜,随着主人公的悲而悲,下面就让我来说说读后的感受吧!

走进熙熙攘攘的大观园,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在我的眼前:有慈祥的贾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凤姐;直性率真地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最难忘的,就要属林黛玉、史湘云、惜春和晴雯了。下面让我一一介绍一下吧!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总是让我悄然泪下。她多愁善感,无论是悲欢离合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泪如雨下。她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孩。她不愿看花儿随风飘零,就给它们建造了一个花冢,让它们有了自己的家。

史湘云却恰恰和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心直口快、乐观大方的女孩。虽然她只是贾母的远堂亲戚,很少来贾府,却和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不仅仅如此,她还在诗社中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的诗也是非常乐观的。

惜春是贾府的第四个姑娘。她性格温柔、随和。有一次,贾母要惜春将整个大观园给刘姥姥。要知道画整个庞大的观园要画差不多一年。可惜春还是微笑着点头答应下来,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整个大观园画了下来。我想:要是我,早就不耐烦了!没错,惜春不仅有着温柔的性格,还有着惊人的毅力。

一提起晴雯,很多人读后不理解地问:“这个不值一提的小丫头你为什么喜欢她呀?”我觉得晴雯是最有反抗能力的.丫头。她敢爱敢恨。在抄捡大观园中其它的丫头都逆来顺受,只有她站起来反抗。虽然晴雯被赶了出去最后洒泪告别,但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她使我明白了:做一天狮子也比做一辈子的绵羊强这个道理。晴雯你虽然是个丫头,但是在我心中是最勇敢的姑娘!

篇13:古典名著教学策略之我见

一、“读”占鳌头, 触摸语言的温度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所以, 对于古典名著的教学, 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的体味上, 让学生在对话、表达、朗读中揣摩、品味和想象, 将文本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去体验古典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第一自然段, 教师可渗透以读为主、层层深入的教学理念。

一“读”服饰, 感形象。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找出描写人物服饰的词语。这些词语让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雍容华贵的王熙凤。)

二品对联, 明特点。读一读描写王熙凤容貌的三副对联, 你们发现了王熙凤怎样的特点? (抓住“粉面含春威不露”品读、咀嚼文本的语言, “窥探”王熙凤的内心世界。)

三说评书, 解韵味。融传统的说书艺术于文本的美之中,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后, 学生练习朗读, 读出了韵味。

在这次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很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在读中理解感悟, 又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回归朗读。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也是意趣横生的, 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 学生在这有滋有味的品读中, 触摸了语言的温度, 读出了韵味。

二、巧设契机, 盘活积淀的厚度

对于名著中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学生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立足文本, 巧设契机, 盘活积淀于学生心中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下面是笔者在执教《赤壁之战》时的教学片段。

师:要想让曹操上当, 黄盖除了和周瑜演好“苦肉计”之外, 还有关键的一步, 同学们, 你们猜猜是什么?

生 (异口同声) :给曹操写假“投降书”。

师:对!要骗过曹操, 黄盖写这封假“投降书”时要注意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大家一起来帮黄盖出主意。

生:要在信里骂周瑜, 说他不听忠言;要吹捧曹操, 他骄傲自满就会轻敌。

师:有道理。

生:要说东吴和曹军对抗, 根本是自不量力。

师:刚才, 同学们就信的内容提出了许多建议, 那么黄盖在提笔写信时, 为了表示诚意还得注意什么?

生 (恍然大悟) :还得注意人称, 要称曹操为曹丞相, 称自己为降将。

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 现在就请你们帮黄盖来写“投降书”吧。

经过一番酝酿之后, 一位学生的笔尖流淌出这样的语句:

投降书

尊敬的曹丞相:

您足智多谋, 当年您只凭三千精兵就在官渡打败了袁术, 天下谁人不知!现在, 周瑜小儿妄想凭着3万老弱病残的士兵, 来抵挡您的80万大军, 简直是自不量力。昨天我好言相劝, 他不但不听, 还打了我一顿板子。我决定三日后带着部下和粮草投奔丞相, 希望丞相能收留我。

东吴降将:黄盖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在教学中, 一封“投降书”激活了学生的情愫, 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也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这样的教学盘活了学生原有的积淀, 让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授法传道, 衍生思维的纬度

教师应交给学生一种常态的阅读方式, 衍生学生思维的纬度, 这样在阅读时, 学生才能有法可依、有路可循。有一位教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 观摩后, 深受启发。现撷取其中的部分教学环节。

环节一:借助注释, 初知词意

在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时, 教师提示学生在阅读古典名著时, 可以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读懂文章。

环节二:细读文本, 圈点勾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石猴探洞。你们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画出相关语句, 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环节三:跳读文本, 感受语言

师:刚才你们抓住描写石猴的语言, 让我们看到了一只自信、勇敢的石猴。同学们, 在文中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句还有好几处, 请你们读一读, 感受一下。

环节四:浏览目录, 领会主旨

师:在原著中每一回都有一个标题, 根据标题你们猜猜这一回的主要内容。

出示: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生:这一回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偷吃人参果的事。

出示: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生:这讲的是唐僧师徒过火焰山的故事。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巧妙地将学法和教法相互融合、渗透。在这节课中, 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名著的魅力, 也获得了打开名著殿堂的金钥匙。学生把握了名著的主旨, 在圈点勾画中放飞了个性解读的“双翼”。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既能体会到自行阅读、自主发现的乐趣, 又能践行阅读的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

四、立足文本, 拓展阅读的广度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文本中名著选文更是一个“引子”,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感受名著的魅力, 拓展阅读的广度。北大教授蒋绍愚说:“……不加引导, 就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 而终身和经典无缘。”教师应立足文本, 适度拓展, 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真正让学生对名著进行“悦读”。以下是笔者教学《草船借箭》的结课片段。

师:《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小故事, 这些故事对人物的描写形象生动。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事件, 后人创造了不少歇后语。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呢?

生: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生: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

师:学了《草船借箭》后, 你们能根据故事的内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歇后语吗?

生:诸葛亮草船借箭———胸有成竹。

生: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生: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

师:用“周郎叹服”如何? (生笑)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敏捷。阅读不但要有思考, 更要有创造。我已经从图书馆借来了15本《三国演义》, 每组一本, 可以共同研究, 看哪一组能根据故事内容编出更富有个性的歇后语。

为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师必须在教材和原著之间实行“无缝对接”。在教学中, 笔者相机引入传统文化, 让学生编写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引领学生回归原著, 将阅读的航标指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篇14: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丢弃的不离不弃的黄金锁,忘记了莫失莫灵通的灵玉。” 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另一条主线。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的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贾宝玉娶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的悲惨命运而惋惜。但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的却是那种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

篇15: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他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情感也注定是一个悲剧,有很多人不喜黛玉多疑的性格特点,可竟不知她有她的苦衷。黛玉小小年龄,爸爸妈妈先后离开人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这就使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变得愈加敏锐多疑,从而铸就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特点。也正因他的个性并不是贾母所喜欢的,注定黛玉无人可以依靠,于是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和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人世间,达成了她“至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典范,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喜欢。正如脂砚斋评价说:“在任职务不清不输,不远不近,可恶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正是如此一个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的特征,使贾母王夫人对他喜爱有加,而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宝钗头脑里浸透着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理教的淑女,但即便如此,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嫁给宝玉后,明知宝玉心心念念想着他的林妹妹,却还要苦心经营这段夫妻关系,年龄轻轻就要同意宝玉出家,自己支撑家业的惨痛事实。不能不说,如此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当真叫人可悲可叹!

大观园,是一个梦,一个极尽人间财富堆切堆砌出来的美梦,是神仙在人世的宅邸,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这里生活的女生,什么不是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存在,她们结识社,赏菊花,猜灯谜,评戏文,吟诗作对……真真如神仙般的日子。然而愈美好愈虚假,愈虚假,愈易一朝毁之。

篇16: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的写成是历史背景促成的——曹雪芹生于兴盛一时的官宦世家,若是这个家族一直这样兴旺下去,作为贵公子的曹雪芹不会沦落为当时为下等职业的小说家。因当时清王朝的政治斗争,曹家由盛转衰,曹雪芹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然而对他而言的不幸造就了后人的大幸,他将自身多年的经历写成书流传后世,用自己的悲惨境遇警醒后人。因此,《红楼梦》是一部纪实的小说。多数人所谓的读不懂《红楼梦》,都是因为他们对背景历史不够了解——贾府的兴盛与衰亡,并不仅仅因为花花公子贾宝玉整天谈情说爱;世袭的繁荣,又怎会因一人的享乐但不是放纵而坏了家族的根基?元春上为贵妃,贾府应是如日中天,却为何“三春争及初春景”?正是复杂的日月纷争导致了大家族的败落。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政治斗争的痕迹,从秦可卿之死到元妃省亲,以及宝玉因与蒋玉菡有故而差点被贾政打死之事,都透露了家族命运与宫中秘事的联系。曹雪芹必是痛恨这种黑暗的官场的,是它害他家破人亡,于是他在书中化身为贾宝玉,以宝玉看似浑浑噩噩的生活态度揭示了自己对官场的鄙弃及无奈。曹雪芹是明智的,为了不在书中过度地显露出小说内容与事实的联系,他多用暗笔来点拨读者,正是因为如此书才如此晦涩难懂。但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后四十回仍是“丢”了,可见封建制度对思想的极端控制,正如大家传言,也许那后半本书正埋在了故宫底下。

人物鲜明的形象是《红楼梦》的一大看点,正如有些小女生没有看懂书中到底想强调的是怎样一种思想,但她们仍会被书中所描写的风花雪月所吸引——虽说有些低层次,但美好的故事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评判小说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深入读的更是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人物的复杂性,比如说人物前后行为的连贯性,作者似乎是在塑造真正有血肉的人物——没有绝对的恶与美,只有现实来临时人们做出的不同选择。这和小说的特殊性有关,书中人物在现实中有所指,曹雪芹不一定需要塑造人物,只需要整合事情再加以文学化。

小说的主线是贾府的兴衰,而人物的主线则在于宝黛的木石奇缘和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塑造这三人的形象也是是花费了最多的笔墨。贾宝玉作为贾家的直系继承人,一直处在养尊处优、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中,生活总不用他担心。虽然当时制度所要求的是培养封建官员、儒雅书生,贾府又是一个书香门第,但贾宝玉就是不愿读书,而是喜欢自在地做些小诗,或是混在脂粉堆中玩——有些叛逆、慵懒的思想。他于家中事务并不关心,但常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颇有感慨,对于家族而言可以说是累赘。贾宝玉的行事风格不符合当时制度的要求,而又鉴于他的显耀地位,他的仕途必定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荣辱兴亡。贾政对他的不务正业颇有微词,贾家也并不完全将希望放在他身上,而是间接地通过家族通婚的方式来巩固家族地位,由此引出了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情爱纠葛。林黛玉是个才女,虽多愁善感,但心思细腻,于家中的事物变化有着较为明晰的感知与判断,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地位而无法影响家族的走势。她与贾宝玉是真正的青梅竹马,源于她为绛珠仙子,降世报恩于宝玉。宝玉是“情不情”,她是“情情”,一心爱宝玉。她生为贾母的亲外孙女,深受贾母的喜爱,因而可能与贾宝玉成婚。而薛宝钗是薛家的嫡系,是大家族的血脉,若宝玉与她成婚,必会使家族得益。她是传统意义上的佳人,温婉贤惠,具有停机之德,但被贾母不喜,称她的居所为“雪洞”。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掺杂了政治因素——她入京城,先想嫁与帝皇,但选秀失败,退一步嫁给大家族的公子,加上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姐妹关系,她才选中了贾宝玉。因此,贾宝玉更喜爱林黛玉而非薛宝钗,这不是随机的爱情,而是心与心的回馈。然而为了家族总会有人要做出牺牲,薛宝钗最后赢了,嫁给了宝玉,但贾宝玉心中有黛玉,她遭冷落,境遇悲惨。

除了围绕家族通婚而展开的人物塑造,其他许多人物也都拥有自己的灵魂。比如说贾母,身为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她慈祥可亲;比如说薛蟠,作为薛家公子,却行事荒诞;比如说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但凭借四处逢迎的本领而深受贾府中众人的喜爱。书中百余位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并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小型社会。

《红楼梦》最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其中的人文思想。首先,曹雪芹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前文说了,是因为昏暗的官场迫害了他,让他心生警醒后人的想法。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谈,但书真正成文以后确实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清王朝内部的问题——曹雪芹曾在官宦世家,身在这体系之内,他的角度很高,因为家庭的败落,他又回归了百姓的低角度。从两个角度结合,曹雪芹在书中灌输了不同阶级对比的观念——上层阶级奢侈放纵,下层阶级为生存担忧。放在今天的话我们称之为“贫富分化”,这种贫富分化是可怕的,因为清王朝当时算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没有之一,而这最多的财富却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会让这些少数人生出一种观念——金钱易得,国家富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奢侈放纵?劳苦百姓又管我们什么事情?因此,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制度的不稳定性,这便是当时社会的问题所在。再者,奢侈放纵的上层阶级生活惴惴不安,因为他们的群体内又包裹了清王朝最核心的问题——皇权的归属。这一问题决定了谁是上层阶级,因而政治斗争爆发,每到新旧皇帝交替之际,总会有大臣们自相残杀的惨剧发生,导致大家族的衰落,及封建王朝的不稳定性。这是《红楼梦》反应的最主要的两个问题,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但至少曹雪芹敢于正视并指出问题所在。

更细化的讲,《红楼梦》中的思想涉猎了很多方面,譬如佛与道。《红楼梦》中的佛与道有所表现于它塑造了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这两个形象,普度众生,开化众人。但若说仅仅局限于此又不对,它所崇尚的佛与道不明指佛家与道家,例如世俗中的马道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招鬼害人。它所推崇的是心中的佛与道,这是与许许多多无信仰者,甚至真正开化的大信仰者共通的思考,世上本无佛,心中有佛自有佛,因此人人皆可成佛。史铁生曾写过“我以为众生渡化了佛祖”。书中所写的美好形象,必是作者曹雪芹对美好的一种心灵寄托,在身外外化为和尚与道人。两人四处游荡,救世人于水火,也必是曹雪芹对真自由、无拘束的向往与对圣人境界的追求。这种思想现在可以看作是一种乐观、看开的念想,在那时更是可贵,因为作者身处的社会时刻给他灌输的是封建礼教、奉献于君王之道,他却可开辟新的思路。

再者,《红楼梦》从多方面对清王朝社会作出了质疑。前文讨论过了他对封建等级之间贫富眼中分化、政治斗争纷乱的厌恶,及他对享乐主义的批判,他还对男权主义及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创作。譬如说,小说中他将众多男子写得无能,而以凤姐为首的女子们“统治”了贾府;他通过贾宝玉之口,道出了“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之句,体现了在他心中女性应得的崇高地位,与当时女人地位低下、忍痛裹小脚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起到了绝佳的讽刺效果。贾宝玉不爱读圣贤之书,却爱随着自己的性子做些小诗,可看出曹雪芹认定的文学之道——文学创作不是为了给君王歌功颂德,赢得功名利禄,文学应是自己乐意,随感而发的心情写照。可以说他的思想大逆不道又独树一帜。

《红楼梦》能吸引如此多的红学家对它进行研究,多数是基于它的一个思想问题——《红楼梦》到底是不是在反封建?它对封建制度有如此多的质疑与批判,而我不认为它真在反对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天子统治国家,曹雪芹的笔墨始终不敢触及对帝皇的不敬——这不像《西游记》,明写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与对皇权的不屑。但《红楼梦》不同,它照亮了社会许多肮脏的角落,曹雪芹希望贤明的君主与正直的官员能通过他的作品看到这一切,治理好国度。毕竟《红楼梦》的思想再先进,也不可能逃出封建礼教的感染,不然,前80回安得在世?

篇17: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分析

将古典文学名著纳入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 对于学生们了解中国的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古典文学名著能够培育与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探索热情。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能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有内涵。怎么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古典文学名著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一、高中古典文学教学的意义

(一) 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是高中教学的一部分, 它一直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教学, 以触动学生的灵魂为目标与归宿。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 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情怀, 拥有正确、全面和真实的人生世界观。文学名著的阅读是一个深入探索与发掘的过程, 对作品描述的世界进行开掘, 这同时也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开发。通过将古典文学引入到高中的教学中, 可以展现先人所留下的一些人文思想, 从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让人们开始思考理想、使命、责任与尊严等人生问题。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文化修养以及情感底蕴的形成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 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

古典文学作为我国的经典艺术之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是艺术的结晶, 读者在细心感悟和品味作品后能够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 字里行间也能够感受到作者蕴藏在文字里的意思。这些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与空间,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与理解能力。

从写作的技巧上来看, 著名的文学家一般都是语言大师, 驾驭文字的能力一流, 方式也比较独特。在描绘人物的手段与布局谋篇的手法上为后辈提供了写作的榜样和极佳的范例。

(三) 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能够落实“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的教学应选择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采用语文材料, 改善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对语文的学习就是对生活的学习, 用长久的学习热情来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大语文教学重点关注各学科之间的关联, 将地理、历史与政治等学科有效融入到语文的教学中。

二、高中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学的过程太过程式化,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往往都是通过解题的方式在分析课文, 一篇优秀的佳作因为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正确而被解析得毫无价值可言。很多教师在教学前都没有判断文章的体裁就开始进行文章的结构分析。紧扣文章后面的问题来解析各部分的内容, 毫不顾及整篇文章的意境美。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将多姿多彩、意境悠长的阅读转变成了乏味枯燥的解剖课、问答课或是习题课。久而久之, 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带有局限性, 难以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语文教学和学术研究分离

新时代各种思想和观念层出不穷, 对于学术研究也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语文课堂上, 一些教师还在因循守旧地解读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 这严重有悖于当前学术的研究。比如《红楼梦》、《百家讲坛》引来了一股“红学热”, 越来越多的红学家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他们的研究成果极其丰硕。可是很多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还是一味地遵照以往的教案进行该部分的教学, 用老眼光去看待问题, 没有和时代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方式探索

(一) 古典文化名著教学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

作为古典文化名著教学的教师, 应该懂得要给学生们一碗水, 自身需要有一桶水。想要提升古典文化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成为相关作品的专家, 能够从各个方面去看待和解读作品。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养成善于阅读的习惯, 懂得如何去感悟作品的精髓。

关注学术的动态, 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 学术界开始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都开始从多种方法与角度去解读一些经典作品, 而语文教材的更新很慢, 因此需要教师及时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

(二) 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生研究问题、获取知识最大的动力, 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 这对于阅读效果的提升也是有帮助的。

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作品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经典的文学名著能够流传千年, 肯定有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此点并运用到教学中。

多媒体的利用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动态的画面比静态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学生的兴趣持续时间也会越长久。

四、结束语

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人文精神, 提升文学素养。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教师应该积极摆脱呆板的教学模式, 灵活地将古典名著中的人文精神文化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们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情与兴趣。只有这样中国的古典文化才能得以流传。

参考文献

[1]于朝盈.名著阅读教学的几点举措[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4) .

[2]吴小鸥, 石玉.经典的理念与启蒙的思路——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5) .

[3]罗晓莉, 王全盛.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名著的解读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 2011 (9) .

上一篇:圣诞礼物500字作文下一篇:机关岗位大练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