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2024-08-06

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共9篇)

篇1: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区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区委组织部摸清干部的培训需求,围绕干部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是提高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0月18日至25日根据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同志要求,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组成联合调研组,到全区13个镇办就今年以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培训需求展开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集体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及分析调研组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余份,收回问卷945份,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10人,占22%;镇机关干部295人,占31%;村居干部359人,占38%;企业负责人81人,占9%。具体调查数据及分析情况如下:

1、在“目前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中,政策法规类知识、领导科学类知识、能力培养类知识排在前三位,均在50%以上;政治理论、经济知识、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科技知识等的需求率也都在30%以上。在“最需要提高的能力”中,协调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排在前3位,需求量均在50%以上。在“最需要提供的课程”中,政治理论方面,党的十八大以及省市党代会精神解读、党的基本理论、中央省市区委重大决策部署排在前三位,均占50%以上。

篇2: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查统计结果

1、科级干部

(1)政策实践类需求结果为安全生产与安全发展100%,党性修养17%。

(2)前沿科技类需求结果为工业17%,煤炭50%。

(3)管理类需求结果为行政管理33%,督促检查指导50%。

(4)能力提升类需求结果为管理社会能力17%,开拓创新能力50%。

2、一般干部

(1)政治理论类需求结果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40%。

(2)政策实践类需求结果为安全生产与安全发展60%,(3)前沿科技类需求结果为煤炭20%。

(4)管理类需求结果为行政管理4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干部需求的分析

通过对干部需求方面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可以看出干

部对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有以下特点:

1.时代性。培训应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管理者应着眼于全局发展,放眼世界,紧跟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

2.均衡性。均衡性就是全面发展性。管理者的能力应是多方面能力素质的结合,对于一个管理者其能力素质要求具有多样性、全面性、均衡性。

3.多样性。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干部培训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但要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学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新知识。

三、对今后干部培训思路、方法的思考

(一)培训计划要体现时代性

1.培训的理念要体现时代性。干部培训理念要从知识的传授向能力的培养转变。要着重培养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

2.培训的方式要体现时代性。干部教育培训要开辟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互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培训方法要体现时代性。培训要做到“研讨、考察、实践、调查报告”相结合,让干部在轻松愉快的培训环境中总结经验,发现知识,开发潜能,提高素质。

(二)培训实施要体现针对性

1、培训内容要体现针对性。对干部进行培训时不仅要

加强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培训,还要加强能力的提高。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因人而宜,因岗而宜,合理设计培训内容。

2、培训管理要体现针对性。针对不同特点的培训对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具有不同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的干部,让他们感受到培训的细腻和体贴。二是让每个干部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方向,都有上进心、竞争力,让每个干部都从不同方面体验成功,产生成就感。三是让每个干部的能力、素质都能得到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立足于实施因地致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知识、能力、性格、情感全面成熟的干部。

篇3: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就学生体质而言, 要将“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需要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 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为科学合理的组织和指导学校体育课、学生体育活动、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 需要一大批具有体育教育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 即师资队伍。现有师资的规模和结构能否满足需要?多大的增量规模和怎样的增量结构能适应要求?需要令人信服的数据来回答。

新课标的实施, 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以及近年来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社会对体育教育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 在高校扩招中蓄积的体育专业学生渐趋毕业,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同业竞争也日趋强烈, 了解和把握需求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需要各级学校面对和解决。

为此, 就广东省小学、幼儿园体育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 以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工作提出整合发展思路。

2 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实现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 以岗位群的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走访行业、基层教学单位, 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本专业毕业生深入沟通, 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1) 调研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对应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2) 调研方式:

书面问卷、个别面谈、电话访谈、座谈会等。

(3) 调研范围: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部分县市教育局和基层小学、幼儿园等。

(4) 调研对象:

教育厅、教育局领导和工作人员, 基层小学、幼儿园领导和体育教师等。

(5) 调研过程:

信息采集——信息归纳——信息分析——专业建设建议——专题论证——信息补充——专业建设建议定稿。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40份, 回收率90.36%;走访25家单位, 访谈30余人次。

3 调研结果

3.1 市场人才需求

3.1.1 体育教育人才需求政策分析

(1)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意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要求, 要“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有了稳定的政策导向。

(2) 小班型教学模式的推行拓展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小学实行小班型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小班型教学对体育教师在数量上提出了更大规模的要求[1]。

(3) 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科学保教,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创新培训模式, 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这为非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入幼教行列提供了政策保障。

3.1.2 广东省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现状

3.1.2.1 存量规模缺口大, 区域失衡

本次调研, 我们走访了广东省教育厅、各县市教育局和基础学校。广东省有21552所中小学、现有体育教师51605名, 兼职教师19029名, 仅小学尚缺编体育教师14866名;全省有1.1万余所幼儿园, 规范后的幼儿教育需要大量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存量总体规模缺口大。但从区域上看, 广州和珠三角等地区体育教师相对饱和, 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体育教师缺口巨大。以汕头朝阳区为例, 汕头口朝阳区352所中小学, 只有1021名体育教师, 小学体育教师缺编743名, 该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反映已经有10年没有招到小学体育教师, 师生比例达1:600以上, 班师比达18:1。根据汕头市的实际情况, 原则上小学按每周16~18节课配备1名体育教师, 按照这个配备比例, 目前小学的师生比、班师比严重失调。

3.1.2.2 供求不对接

广东省就小学教师缺编人数达1.4万多名, 幼教体育岗位空缺更多, 但这些岗位对体育师资的能力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调研中, 各级各类学校反映, 理想的体育老师是既要有地区体育文化特色, 且能兼顾从事学校文体、艺术活动、卫生监护等多种工作的指导、教学工]作。在扩招中蓄积的体育专业学生规模并不在少数, 但在扩招中也伴随着生源质量的下滑和培养质量的把关不严, 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上相对较差。一方面, 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 需求单位所需的一专多能的, 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又很难招到。

3.1.2.3 就业面扩大而就业率下降

随着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面逐年延伸,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不断拓展。最近几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 并向公务员系统、健身娱乐行业、私营企业和农村基层辐射, 就业面正在拓宽[2]。但省教育厅的资料也显示, 2008年到2011年间, 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由73% 降至68%, 相差5个百分点, 初次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中高考科目设置的影响, 体育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体育教师配备制度性缺失, 学校在配备体育教师时无充分依据;三是现在一些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较差, 培养的部分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四是部分学生不愿去县镇和农村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3.2 社会要求体育教育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此次调研中, 有90%以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体育教师认为现代体育教师应该“拓宽视野, 转变观念, 改进教学行为”, 并且应该“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以适应新的培养模式, 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调查中发现广东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体育专业基本知识、运动专项基本理论、专项基本训练知识均属好-较好的层次;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教育类知识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缺陷;外语应用以及计算机应用为急需补充和提高的知识 (见表1) 。

而在工作中运用最多的专业知识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运动专项基本理论、体育类教学基本知识、运动训练方基本知识、体育竞赛方法学知识、体育健身方法学知识。近年相关的教育用人单位在人才考核和教师招聘上主要强调: (1) 对人才综合能力、专项技能的考核; (2) 对人才进行理论考核 (包括教育理论, 计算机以及有关新课标的知识) ; (3) 由过去的“说教”改为“说课” (应聘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3]。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学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4]。调查中有41%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新课标的实施工作量会增加, 有59%的认为工作难度会增加。我们在对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的调查中发现, 广东省小学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表现出三个层次, 一是体育实践课中的示范能力、组织竞赛能力、课余训练能力与裁判工作能力较强;二是教学的组织能力、教法运用能力、理论课教学能力和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次之;三是现代教学改革所需要的能力较弱, 比如教学的分析评价能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能力较弱 (见表2) 。

3.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3.3.1 构建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 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基础性, 注重实践性, 加强实用性, 培养学科内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3.2 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拓宽学生的视野,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大一开始, 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有计划安排教育见习、裁判实习、专项训练、教育实习和健身指导员实习等,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实施。同时加强教师在校内外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能力。同时, 将教育教学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为我院毕业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提供保障。

3.3.3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 更新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心态, 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 选择就业、创业之路。

综上所述, 根据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我们需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 进一步加大力度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增设与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课程, 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 办出专业特色, 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孟红, 王军, 关新枝.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50-52.

[2]吴忠义, 杨法香.21世纪初期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培养目标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66-68.

[3]麻晓芒, 易娟.简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基于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笔试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56-57.

篇4: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摘要: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须按需施教,满足基层实际需求。要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就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提升区域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水平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17-02

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北京市工作,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实际调研结果,总结了朝阳区近年来创新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并进一步分析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需求。

一、培训对象与培训目的分析

(一)性别情况

朝阳区委党校的基层干部需求调查涉及基层党员干部2 808人。从性别比例看,男性1 138人,女性1 670人,分别占40.5%、59.5%;从工作单位看,机关、街道1 002人,乡(地区)1 518人,分别占35.6%、54.06%;从职级看,科级干部240人,科级以下2 568人(其中村主任、书记140人,社区干部1 002人),分别占8.5%、91.5%。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单位和职级,覆盖朝阳区43个街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年龄及受教育状况

从调查对象的年龄看,30岁及以下398人,占14%;31-40岁796人,占28%;41-49岁846人,占30%;50岁以上768人,占27%。调查对象年龄超过半数(58%)为31-50岁,说明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流年富力强,正处于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同时,50岁以上人员占调查对象总数的四分之一。从调查对象的学历看,高中(中专)及以下690人,占24.6%;大专1 048人,占37.3%;本科938人,占33.4%;研究生以上132人,占0.47%。61.9%的调查对象受过高等教育,说明朝阳区大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素质较高;而高中(中专)及以下人员占到将近四分之一,研究生以上人员偏少,表明今后朝阳区的基层教育培训对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看到,朝阳区基层干部的年龄水平普遍偏大,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多集中在40岁到50岁的区间内。同时,基层干部的学历水平相对不高,因此,出现了群体高年龄、低学历的极端化的特点。

(三)教育培训目的分析

调查显示,基层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75.07%)、提高工作能力(70.44%)和更新知识(65.67%)。

二、培训内容/课程分析

(一)注重公共服务能力培养

统计数据表明,“政治理论知识”(68%)、“法律法规知识”(67.3%)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知识”(52.4%)是基层党员干部最需要培训的培训项目。而“组织协调能力”(76.4%)、“学习能力”(73.9%)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58.3%)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评所需的三大能力。

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管理类作为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能够帮助学员们更好地进行有效组织和配置因素;而对现实法条、政策的模糊理解也制约了基层干部的实务性操作力度,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对很多政策性的法规和程序化的办理手续存在理解偏差,这会引发被服务对象抱有不理解和质疑的态度,易导致矛盾产生。因此,这两个方面也是基层党员的典型需求项目。“政治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与“公共管理知识”是基层党员的重点倾向获取知识类型。而“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评所需的三大能力。

同时,通过调研结果对比,也可发现基层党员干部群体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知识”与“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自评应具备与自身已具备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民众,而在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较多的现状下,基层干部的应对经验不足容易激发已有矛盾,因此,需要在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中,加大应对、处理公共事件方面的培训。

(二)注重塑造创新意识

调研发现,基层党员干部对“创新意识”表现出较强需求(67.4%),而“前瞻性”(71.6%)与“挑战性”(68%)则是其参加培训的重要动机。这就要求今后的培训需进一步加大战略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创新意识,改进工作方法。

基层党员干部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内容繁多,要求细致,多属微观性事务。而在调研中,基层党员干部对“创新意识”素养表现出了较强的需求性,“前瞻性”与“挑战性”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动机。针对本群体的状况,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加大逻辑思维培养等思考方法方面的培训,以及目标意识树立等长远战略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基层干部在重复性与细致性较强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明确工作思路,树立目标、改进方法。

(三)夯实基础能力

在基础技能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对“口头表达”能力(82.6%)、“公文撰写”能力(70.1%)和计算机应用(69.8%)能力的提升意愿比较强烈,说明这些能力应是今后培训工作的一个重点。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基础技能方面,“公文撰写”是基层党员需求较强,但具备情况仍需提高的一种能力,从写作格式要求等外部规范要求,以及写作立意等内部要求两方面来说,基层党员都有很强的提升意愿。因此,需要通过系统式、专题式的培训给予基层人员讲解。

三、培训方式方法分析

基层党员干部对案例教学(50.9%)、情景模拟(46.1%)、体验式教学(35.8%)等新的教学方式比较认同,但传统的课堂讲授(45.9%)仍然必不可少。

对基层干部的培训,需要纳入新方法,体现多样性。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是近年集科学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各级培训课堂上都有推广,这两种教学方式能够融合教师的理论性、学员的实践性,对于基层党员来说,通过情景再现和案例观点分析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由此这两种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基层党员的认同。

四、培训师资队伍分析

在5种师资来源中,基层党员干部对“区委党校教师”(31.41%)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研人员”(28.85%)表现出明显认同,表明这两种师资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解读能力,最符合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

在本模块中,基层党员对于相对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解读能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研人员”以及“区委党校教师”表现出了明显的认同,这一方面与基层干部希望提供自身理论水平的培训目的相呼应,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党校开展的分校教学活动具有影响力和实用性。

五、培训组织管理分析

(一)时间合理适当

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工作忙、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38.25%)是影响培训效果的最大因素,不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培训在“三天之内”(24.2%)和“一周”(30.6%)比较合适。调研对象对“脱产”培训(82.2%)表现出绝对的倾向性。

培训时间过长是制约基层党员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更多的基层党员选择了明显具有短期时间特点的“三天之内”和“一周”,并对过长时间的培训表现出明显的不赞同。调研对象对“日常脱产”选项表现出绝对的倾向性,结合时间段综合考虑,基层党员的培训时间以一周之内的脱产学习为最优时间组合。

(二)科学考核方法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以往的培训是通过考试、写心得体会方式进行考核的,很多干部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无法真正体现个人的学习思考与收获。因此,将培训与实践结合,通过现场操作、口头解答、案例讨论等灵活性方式进行考核,是提升基层干部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

篇5:基层干部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一、 问卷调研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是我局首次提出“问需培训”理念以来,第五次对基层教育培训工作需求进行调研。也是省局人事处接手这项工作以后,由省局高规格安排组织、统一制作调查表、统一推进问需工作的第一次,得到了我系统21个县市区局的积极响应和密切配合。此次问卷,全系统在职在岗1681人中,参与调查人员达到1426人,调查面高达85%。(具体反馈情况见附件)

二、 座谈调研情况

在广泛发放、收集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市国税局、**县国税局三个基层单位进行了实地走访、座谈。参与座谈人员包括:局领导、中层干部、基层一线等不同层级代表;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税务稽查、行政管理等不同岗位代表;老、中、青年不同年龄代表等。每到一处,我们都着重介绍了省局教育培训工作职能划转情况,和20xx年“三基”建设总体工作思路,强调各级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信心决心,激发同志们参与讨论的激情热情。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仅起到了调研的目的,还兼顾了掀起教育培训工作热潮的发动、动员效果。

三、 调研中收集上来的培训需求

(一)培训对象方面

1、按层级需求分类:大家普遍反映,近些年来针对高级别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一把手的培训较多,科级副职、股级干部培训相对较少;科级副职中,主管业务的领导尚且有机会参与业务口线的培训,但主管政工的领导培训机会更少;个别难得的培训机会,很多科级副职、股级干部特别是股级正职,因工作任务压力较重,难以抽出时间参与,造成多年、甚至十多年不训现象。因此,领导层面急需要增加科级副职、股级干部特别是主管政工方面领导干部的培训。

2、按岗位需求分类:目前税务工作关键岗位都需要大规模的全员培训。比如:税源管理岗,在国家税收政策改革和转型之际,由于很多新政策的传达、宣传、培训不到位,造成执行之初,企业掌握的情况比税务人员还早、还熟、还透,非常不利于工作开展,急需要强化新政策执行时的全员培训。再如:纳税服务岗,为了给纳税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操作流程不断变化和更改,但宣传培训不及时、不到位,致使很多工作只能依靠经验摸索前行,不能达到统一规范的效果。因此,急需要操作流程方面的统一规范和全员培训。

3、按年龄需求分类:老、中、青年干部群体都需要培训,但培训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老年税务干部更需要“微机操作基础知识”和“网络运用基础知识”的培训,使之可以胜任一些微机操作的简单工作任务;中青年干部群体更需要岗位基础知识、业务操作技能、处理公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上岗知识、领导艺术培养、职业道德建设等培训,使之拥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逢旗争雄的精神。在调研过程中,老年税务干部普遍反映,因为年龄问题剥夺他们的培训机会不可取,但针对他们的培训应该立足于普及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能会多少算多少,不要采取考试、竞赛的形式,不要强求成绩。

(二)培训内容方面

1、全员性培训需求:需要会计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全员培训;需要税收新政策与旧政策了解对比式的全员培训(例如:营改增知识等);需要微机基础知识、网络运用知识、软件操作知识的全员培训;需要经常不断的开展税务干部思想理论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等方面的全员培训;需要举办心理调适减压、团队拓展训练等讲座或活动式的培训。

2、岗位性培训需求:①业务岗位普遍需要行业管理知识,特别是行业管理操作实务与处理的培训。②税源管理岗需要对新政策的出台背景、修改目的、操作办法和问题处理等进行深入培训(例如:营改增知识、新增值税管理办法、新一般纳税人认定办法、新专用发票管理办法、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等);需要对新税收管理员平台操作实务的应用培训;需要对检查、评估、约谈、数据分析等技巧进行培训;需要对风险监控方式方法、数据分析、疑点难点反馈等技能进行培训;需要培训如何写检查、评估、分析报告等。③纳税服务岗需要对实际操作流程中每一个操作模块的正确处理方式进行统一和培训;需要公务礼仪、沟通技巧、面对媒体、应急处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④税务稽查岗需要对最新的税收政策、税务稽查实战经验、相关财务会计知识、相相关涉税法律知识等进行培训,需要培训如何写好稽查报告。⑤政工管理岗需要政务处理综合知识培训,例如:公文写作、会务办理、政务接待、公务礼仪、应急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税务文化建设等内容的培训。

3、个性化培训需求:工作人员初任或轮岗时,需要进行工作交接和经验交流等岗前培训;后备干部需要竞争上岗知识培训;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等资格考试的人员,需要考前辅导。

(三)培训形式方面

1、需要“集中面授”式的培训。调研过程中,大家普遍反映,视频培训效果一般,甚至部分地区信号不好根本听不清楚,很难达到培训目的。集中面授,特别是封闭式集中面授,效果最好。

2、需要“巡回讲课”式的培训。面对全员的基础知识类培训,集中授课会产生过高的培训费用,且太多人员离开工作岗位也不现实。因此,可以采取省、市局提供优秀师资,由上级机关统一安排时间、统一组织实施,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巡回讲课”的办法。

3、需要“点菜定单”式的培训。有些单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特殊的培训内容,例如:军转干部较多,需要军转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培训;新增加涉外企业管理业务,需要专门针对这些业务进行培训等。但基层单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特殊培训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向上级机关报送培训需求,由上级机关帮助寻找师资、研发课题、送课上门,提供“点菜定单”式的培训。

4、需要“结业实习”式的培训。一些较长时间的培训,例如骨干人才、复合型人才培训,往往培训内容广泛,涉及不同岗位专业知识的方方面面,但培训结束回到自身岗位,很多东西用不着就容易忘。遇此情况,是否可以延长培训时间,给学员们提供异地实习、异岗位实习的机会,带着学到的专业知识,深入不同岗位、不同情境中进行实践,拓展培训效果。

(四)培训师资方面

1、需要邀请“高级别”师资讲座。在调研中很多人提到,聆听高级别教师的课程,一堂课就能受益终生。20xx年省局邀请到扬州税院的陈玉琢老师传授所得税业务知识,虽然只是短短半天时间,但老师站位高、技巧好、占用资源丰富,把所得税改革的来龙去脉、学习所得税知识的难点疑点、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讲的一清二楚,收获特别大。这样的课听一次,比普通的培训听十天都有用。因此,日后的培训需要多邀请名师、专家来局讲座,或者直接选送学员到高校深造。

2、需要选派“经验型”师资传授。一些税务岗位实际操作流程、工作方式方法、问题处理技巧等实用性培训,特别需要我们系统内有实战经验的业务能手、骨干,依靠自身工作经验、教训,结合实际传授知识。这些师资在上岗之前,最好能够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总局、省局 “示范”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掌握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占有更多学习资源,快速提高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课程研发能力。

3、需要统一授课标准和质效。无论如何,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上级机关的调训,仍然要以基层自主培训为主,但基层的自主培训往往不能保证收到好的培训效果,主要原因是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良莠有别。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自主培训效果,需要尽量做到统一调配师资、统一授课教材、统一设计课程、统一制作课件、统一教学标准,全面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五)培训时间方面

业务骨干、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高、精、尖类培训,需要1-3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的集中封闭式培训;针对性较强的专门业务类培训,内容比较单一的,需要7-10天或者10-15天的中长期培训,内容较为广泛的,需要15天-1个月的中长期培训;更新知识、普通基础知识类培训,需要3-7天的短期培训;心理调适、团队管理、拓展训练等思想政治类培训,需要半天或一天的短期培训。

四、 调研中发现的其它问题

(一)重视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不一,领导相对重视的单位,教育培训方面的规章制度就健全,组织管理就规范,全员崇学、尚学、勤学的氛围就浓厚,业务骨干、三师人才就多,各项工作也相对较好。领导不重视的单位,从上到下,基本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不是工作”、“学习耽误工作”、“学习的人不干工作”,造成干部队伍素质停步不前,甚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工学矛盾解决不力。一方面是培训机会少,另一方面是有了培训机会需要培训的人也参加不了,这种怪圈在基层普遍存在。抛开认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奈的现实问题,急待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以**县国税局为例,该局现有在职在岗税务干部60人,平均年龄48岁,其中55岁以上14人,占总人数的23.33%;51-54岁9人,占总人数的15%,46-50岁12人,占总人数的20%,41-45岁5人,占总人数的.8.33%,30-40岁17人,占总人数的28.33%,30岁以下仅为3人,占总人数的5%。随着平均年龄的不断增长,胜任工作的人数却越来越少,造成很多重要工作岗位一人多岗。征管、税政、纳税服务、收入核算、信息中心、财务、监察等7个部门都是一人股室,只有一个股长负责全部工作。征管、税政股分别对上面市局机关的8个业务主管部门:市局货劳税科、所得税科、征管科、数据监控中心、法规科、大企业和国际税科、进出口税收管理科、票证中心等,可想而知他们的业务繁重程度。面对省、市局很多专业培训,培训内容特别需要,但却实在分身乏术,单位也不愿意因为个人培训影响工作,所以每次面对培训机会都只能无奈错过。

(三)学习资源供求不睦。由于办公电脑不能做到互联网全覆盖,公文处理系统收发文权限设定严格,各级税务系统编印培训教材工作滞后,购买、发放学习用书、资料等受到经费制约、认识偏差等局限,很多时候不能做到人手一本等等原因,致使大家学习找不到资料,甚至工作用得着的新政策、新文件、新办法,企业已经见到了,税务部门却还不知晓,无法按要求及时、准确贯彻执行。

五、 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树立崭新培训发展理念

观念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干部教育培训要在新形势下有所发展,关键是要破除不适应培训发展需要的旧思想观念,树立新的培训发展理念。从认识上扭转,打牢“学习是为了工作”、“学习出创新、学习出效益”、“学习就是工作”的观念;从体制上改革,变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做到学用结合;从制度上强化,建立健全各种培训管理制度,制定长远培训规划和具体计划,完善师资库、人才库管理办法等;从经费上支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用在教育培训上的经费开支必须按规定逐年递增,及时、足额定购学习资料,多提供培训机会。

(二)构筑严密培训管理体系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级、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因此需要各级、各部门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明确分工,加强合作。省局:应该立足于培训的管理部门、监督部门、考核部门这个定位,着力完成制定培训长期规划、工作计划、管理办法等;汇总下级培训需求,按需求下达培训任务,严格考核;组织领导干部、骨干人才、兼职教师、初任、任职等培训,为基层培训起到示范作用,并按基层培训需求帮助提供师资、场所、经费等。市局:应该立足于承上启下这个定位,对上是工作任务的落实、组织、实施部门,对下是工作任务的安排、管理、考核部门,着力完成上级培训任务,收集汇报基层培训需求,组织本级的分级、分类、分岗培训,为全员培训、全员学习、全员提高打牢基础,并为县局提供“点菜定单”、“送课上门”式的培训服务。县局:应该立足于既是教育培训的组织者,又教育培训的最大受众这个定位,及时、准确结合工作需要,提出具体培训需求,上报各种培训定单,由省市局组织实施,并同时组织好基层自主培训,汇总培训效果、评价等。

(三)健全硬性培训任务约束

组织的行政推动力往往依赖于制度的建设、完善和落实,设定明确的硬性考量标准,无疑是强化执行力的最有效办法。一是严格对个人参加培训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培训内容设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制定教育培训考试、评估细则,对每个学员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和实绩进行有效评价,建立干部教育个人培训档案,增进干部自动自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强化对单位组织培训工作进行考核。根据培训需求设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明确各单位必须完成的自主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培训人员和形式等,按规定进行量化、细化,科学考核、评价工作完成情况,提高各单位重视程度和组织实施质效。三是加大对个人和单位的激励引导力度。运用精神和物质奖励等办法,鼓励单位和个人组织培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出台学习成果与个人竞争上岗、任职、考评等相挂勾的优惠政策,营造全员崇学、尚学、勤学的良好氛围,并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服务中心工作开展。

(四)统一开发完善学习的平台

一是开发学习资料网络平台。建设一个学习资料网络库,制定相应运行维护管理办法,但凡国税工作用得着的政策、文件、办法、资料,上网查寻,随找随有。特别是新政策、新文件,尽量做到有总局、省局的政策解读,或者每一个新知识点,有专门师资设计的培训课件,便于大家查阅和学习。二是开发应用软件模拟操作平台。目前新税收管理员平台、征管信息系统、办税服务厅工作平台等,没有真实的初始学习模拟环境,很难进行统一规范和操作培训,很多操作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经历到,才能依靠经验与直觉摸索办理。建议每出台一个操作平台,就建立一个真实的模拟环境,先规范统一,进行培训,再上岗工作。三是组建学习练习题库。供大家边学边练和考试测验。

六、20xx年教育培训工作设想

(一)继续完善教育培训各项规章制度。依据省局教育培训工作新思路和“三基”建设工作重点,结合《**市国家税务局教育培训三年规划》,制定《20xx年教育培训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培训计划》,修订完善《人才库入库办法》、《师资管理办法》、《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办法》等。

(二)继续搭建好干部教育培训网页。在落实既往网页运行维护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各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及时、准确、全面发布新政策、新知识。“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栏目的运行维护工作,要依据省局上半年集中学习会计基础知识、下半年集中学习税收基础业务知识的要求,组织全系统轮值,集中发布相关试题、课件、试卷等。

(三)继续做好各级领导干部更新知识培训。年内不但要完成去年因作风纪律整顿和十八大召开等特殊情况,未按时完成的科级领导干部更新知识培训班一至两期(包括:市局机关正副科长,县市区局一把手),还要有计划的组织基层副科级领导干部、股级干部进行更新知识培训。其中,业务类领导以培训专业的税收知识为主,辅之普及性的政工知识内容;政工类领导以培训专业的政工知识为主,辅之普及性的税收知识内容。

(四)分岗位组织专门业务类培训。年初,由人事教育部门负责收集整合市局机关各业务科室全年培训意向,制订全系统教育培训工作计划,避免多头、重复培训。各科室组织培训时,与人事教育科联合行文,尽量在外请、选派、培训师资,利用业务培训添加爱岗敬业教育等政工培训内容,教育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

(五)分基础组织会计知识培训班。按照“零基础”和“提高班”两类人员分别组织培训。培训前先做好需求调研,有意愿参加集中面授的人员,会计知识“零基础”的和需要提高深造的人员,分别填报参加培训申请表,然后按照具体需求和人员多少,分期分批组织培训。不愿参加集中面授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不参加培训,但省局要求全员学习全员考试,在集中考试环节不得低于平均分,否则进行相应处罚。

篇6:基层女干部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为了增强基层女干部培训的实效性,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基层女干部队伍,推动基层妇女进“两委”和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民主管理。按照省妇联《关于进行基层女干部培训需求调研的通知》的要求,各级妇联通过书面问卷、抽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我市镇(街)、村(社区)女干部培训需求情况进行了

调查。市妇联高度重视这次调研工作,刘展红主席亲自带队深入到7个市、区的镇(街)和村(社区),听取妇联的情况汇报,与基层女干部面对面交流,充分掌握了目前我市基层女干部的培训情况。现结合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我市基层女干部培训的需求情况

(一)在培训内容上

1、希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在被访者中,绝大部分的基层女干部认为“能完成一件成功的事,成功的原因是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大部分基层妇女干部希望能学习一些与时俱进的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处理事务和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如女村官认为需要学习涉农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村务管理知识、与群众沟通的方法等;社区女干部认为需要学习民生优惠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社工工作的知识、调解矛盾的方式方法等;镇(街)女干部认为需要学习党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市场经济、项目管理等知识和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

2、希望加强能力培训,树立女干部良好形象。大部分的女村官都认为需要学习掌握劳动生产技能,增强带头致富的本领和能力,不断提高在妇女群众中的威信力和被认同度。在调查中,镇(街)、社区女干部最渴望接受领导艺术、女性修养、公务礼仪、写作和演讲等方面的培训,她们希望通过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让自己能够大胆、独立地开展工作,为群众多做好事、办实事,逐步得到领导或男同志的认可。

**市基层女干部在培训内容需求情况一览表

人群类别 曾参加过哪些培训 最希望学习的知识

镇(街)女干部 公务员培训班、中青班、镇(街)妇联主席培训班 党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项目管理能力和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领导艺术、女性修养、演讲与写作知识等

女村官 村两委干部任前培训、卫生保健知识培训、农技知识培训 国家涉农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农村管理知识、与群众沟通的方法、农业技术技能等

社区女干部 村两委干部任前培训、村(居)女干部维权法律知识培训、电脑知识培训、卫生保健知识培训 民生优惠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社工工作的知识、调解矛盾的方式方法、个人文明礼仪和修养等

(二)在培训的形式上

培训时间最好在一周内,培训形式主要体现为四个结合:

1、脱产集训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有些基层妇女干部认为,一般脱产集训每年才参加一至两次,虽然课程安排内容比较全面,但仍未能满足她们的需求,她们希望能结合专题讲座这方式,对某段时间她们最迫切掌握的知识进行补充培训。

2、课堂教学与外出学习交流、专题调研相结合。基层女干部特别是农村女干部最希望走出去,开拓视野,到经济发达地区“取经”,回来后应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来,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发展一套属于自己、适合本地区的管理模式或方法。

3、动态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基层女干部对培训手段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她们希望多采用图文并茂的PPT或动态影像进行授课,增强学习内容的可读性。课后还可设立网络BBS,让学员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交流互动,遇到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使培训更加充满灵活性。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问到“你担任乡镇政府女干部期间,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时,八成以上的调查者认为“能和男同志一样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是最成功的”,说明基层女干部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她们更多地希望课堂上老师能准备多一些实际案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说。或采用介绍先进典型,让有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现身说法的方式,使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市基层女干部在培训形式方面的需求情况表

人群类别 最喜欢培训方式

课 最希望哪些老师授课? 集训的最合适时间

镇(街)女干部 讲座、外出学习交流、实际案例分析、PPT或互动授课 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 8-9月,集训时间最好5天左右

女村官 课堂授课与参观考察结合 优秀的女村官现身说法 农闲时,集训时间最好2-3天

社区女干部 课堂授课与参观考察结合、讲座 优秀的、有丰富经验的领导 5-6月,集训时间最好2-3天

二、目前我市基层女干部培训的主要做法

篇7: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制度的决定

为进一步发挥党校干部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规范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实际,按照“围绕培训抓调研,抓好调研促培训”的总体要求,从制度层面对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工作进行规范,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实施教师及主题班次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制度,望有关各科室遵照执行。

附:中共同心县委党校教师(主体班次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制度

中共同心县委党校

同心县行政干部管理学校

篇8:临夏县农机教育培训调研探析

1 临夏县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截至2014年底, 全县共有25个乡镇, 219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33.83×104人, 耕地面积2.48×104 hm2, 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及农机户7 962户 (其中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6个) , 农机从业人员8 327人;拥有各类拖拉机3 360台, 拖拉机配套机具2 831台 (套) , 运输机械3 721台 (辆) , 农机总动力14.74×104 k W。长期以来, 临夏县农机化培训学校一直承担着全县各乡镇农机管理干部、农机维修人员、农机驾驶员和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 为农村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机技术人员, 为全县经济社会和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 农机化培训的对象群体发生变化, 加之培训学校缺乏资金投入, 致使培训机构人员知识结构和教学设施老化, 培训工作已不能有效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 县级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将大有可为。2014年, 全县共培训农机人员1 544人, 其中农机具操作人员1 476人。

临夏县农机化培训学校的现状:农机化培训学校隶属于临夏县农机局, 现有教职工12人, 其中本科学历3人, 大专3人, 中专3人, 具有高级职称1人, 中级称职4人。

2 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领域单一

临夏县农机化培训学校主要以拖拉机驾驶员培训为主, 由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各类新型农机具不断投放到农村, 如何使新机具、新技术充分发挥作用, 并得以有效保养、维修和延长使用期,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就需要通过农机教育培训来解决, 农机培训的单一性已不能达到农机发展的需求。

2.2 培训设施缺乏, 师资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农机化培训学校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教学设备陈旧老化, 缺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适用的电教设备及实物教具、挂图等;培训教师大多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专毕业生和有相对实践经验的老师傅, 知识单一, 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缺乏接替队伍, 加之县级农机校经费缺少, 教师得不到进修学习的机会, 不能及时更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致使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高, 对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无所适从, 跟不上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工作的需要。

2.3 农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受训意识不强

大多数农机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 年龄结构差距较大, 法律法规和农机安全生产意识不强。通常情况下先购机后培训, 甚至不培训, 认为农业机械主要从事农田作业, 偶而上路行驶, 不需要挂牌、办证、参加培训等想法。常常都是违规违章操作, 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4 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更新意识不强

由于农机化逐步向高科技方向发展,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涌现, 而县级农机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相对落后, 与现代农机发展脱节, 加之农机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不能及时更新, 制约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2.5 宣传教育不够

各种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不断投放到农村, 农民对农机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不知道违规违章的严重性, 缺少通过电视、报刊、深入乡村田间地头的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 使有机户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够强。

2.6 配合协作不够

与县农口有关单位、劳务、扶贫办和各乡镇联系协调不够, 培训工作缺乏主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投入, 改善基础设施, 提高办学条件

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农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积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反映农机化发展的形势, 明确农机培训的公益职能, 争取政府部门对农机培训的投入, 及时引进培训急需的教育设备, 不断完善培训工作的硬件条件, 为学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2 强化师资力量

争取政府支持, 调配优化师资队伍, 同时为教师创造条件, 多外出进修、交流和实际观摩, 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掌握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以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事业。

3.3 突出专业技术, 不断构建农机培训体系

积极主动与农业、劳务、扶贫、各乡镇及有关职业学校的联系协调, 共同研究培训课题, 积极推进农机和农艺的有机融合, 构建上下惯通, 广泛参与, 功能齐全, 资源共享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立足农机, 走出农机, 全方位适应农民对农机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 努力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特色农业的发展, 以实现农民需求什么就培训什么。

3.4 多措并举, 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

采取农闲集中培训和农忙就近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机大户、维修人员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集中培训, 使其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幅射效应;采取在农忙季节到田间地头的实地培训 (现场讲解、机具调试, 示范操作等) , 让农机从业人员及时掌握农机具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具的作用。同时要围绕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的发放、农业示范区建设, 及时开展专门的农机培训班, 以适应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要求。在培训教材的编写上, 力求通俗易懂, 要把现代手段与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 应用投影、幻灯、录像、实物模具、电化教育与实地实习相结合, 以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3.5 加大农机教育培训和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

篇9: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培训;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40-03

一、背景

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阶段,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结合新技术的教育管理创新及教学模式应用的探索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及云平台等新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与教学支撑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

基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系统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我们对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的现状做了一次调研。

1.调研目的

(1)了解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对国内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及部分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等其他机构组织的与教育信息化培训相关的活动进行较大范围的调研,获得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开展情况的真实信息。

(2)挖掘培训的真实需求。期望通过对这次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培训对象结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从中挖掘出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真实需求。

2.调研对象

有全国43家电大院校系统提供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100家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100家中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0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和企业开展的有关教育信息化培训活动。

3.调研方式

通过对调查对象公开网站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信息、招生简章、通告通知以及学员公开发表的培训心得等进行搜集和整理,统计出全国44家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以及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近三年来开展过各种级别和类型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培训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4.调研内容

调研信息内容涉及培训的主办单位、培训规模、培训对象、培训时长、培训方式以及全部能了解到的具体培训课程内容。

5.调研结果

此次调研涉及了43所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及部分师范院校,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调研了20多家教育服务类企业,获得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培训共153期,其中以师范院校和电大开办为主,高职院校有不定期的内部培训活动,而中职院校一般是外派型培训。

(1)在开办规模上,根据培训班类别的不同会有两种较大的差别,一种是对外的招生培训,影响力较大。一般由电大和部分师范院校举办,诸如面向全省或全市的集体培训,也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但规模都相对较大。另一种是对内的培训,影响面也较窄。主要是面向校内的教师或教学管理和辅助人员,培训规模基本在几十人以内。

(2)在培训方式上,除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及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过为数不多的在线学习及视频会议方式的培训之外,其他院校和机构进行的均是线下的课堂面授培训,并且一般是一至两天的短期培训。

(3)在培训对象上,主体可以分为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三类。这里培训对象是按照培训机构开设课程针对的目标人群进行的分类,其中,管理人员针对的是各院校校长、教务处领导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教务教学系统管理人员、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图书管理员等,还有其他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社会上信息技术爱好者。在此次调研获得的153期培训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有88期,面向技术人员的有63期,而面向管理人员的只有7期。

(4)在培训课程内容上,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内容也会呈现明显的偏向性,但总体可以分为三类——理论理念类培训、技能类培训及应用类培训。就目前的开展情况来说,以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培训居多,面向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面向管理人员的统筹规划与实践应用类的培训还比较少。

(5)对于培训内容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训课程内容的三个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调整,并得到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关注热点的转移情况。

A.理论理念类培训

从2011年到2013年,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和转变,从一开始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认知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念和思考,仅仅一年后的2013年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行业便开始关注到信息化与课堂教学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反思与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原则的研究、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探讨以及在线学习、终身教育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知识领域。

B.技能类培训

技能类的培训也经历了从计算机基础、网络软硬件知识、多媒体制作技术、教育管理及教学信息化平台操作、网站设计与开发培训转向课程开发技术、互联网资源的高效获取与利用技能、课件制作与课程建设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智能交互教学方式、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等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培训内容。

C.应用类培训

应用类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从统计结果来看,平台的应用和管理培训较多,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上的培训还比较欠缺。

6.调研的不足之处

此次调研主要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展开,没有进行培训主体的直接探访。只对公开发表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对于没有在网站或其他公共渠道上发布消息的培训并未作统计,因此所搜集到的信息也可能是不完全的。但这只作为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总体上的把握,而各院校培训开展的情况和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endprint

三、调研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呈现以下特点:

1.培训项目缺乏长期稳定性

由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短期的培训课程较多,定期的培训项目较少,缺少能够提供长期稳定培训的机构和组织。各级各类院校举办培训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外派培训对于参训人员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随机性,不能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2.培训覆盖面较窄

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员——学科教师、技术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目前的培训活动主要是面向学科教师,针对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还比较欠缺。

3.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在调研得到的培训信息中发现,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集中在网络化信息化软硬件的操作使用等新技能的培训上,缺乏涉及学校信息化统筹规划与设计实践能力的培训。

4.缺乏科学的培训教材

纵观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学院学习的教材大都来自培训讲师个人制作的PPT,没有经过专家多方论证的统一学习资料,在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全面性上难以得到保证。

5.培训方式没能与时俱进

虽然现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但从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的培训绝大部分是短期的面授课程,很少有通过线上学习的形式进行培训课程的引申和延续。

四、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建议

不管是国家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部署,还是时代科技进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教师及教育管理和辅助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都呈现出极大的需求,根据对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方式调研得知,受教育工作者欢迎的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参加培训(59.61%)、团体协作(16.94%)、专家讲座(13.68%),这与实际方式自学(56.68%)形成很大反差。因此,形成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兼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渠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切身需求。

1.形成长期稳定的培训体系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规模庞大,所需求的教育管理、教学指导与应用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工作者当时所接受教育的能力范畴。应急性、零散的随机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需求。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这一长期性的需求,必须建造能够满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的规范性培训体系,不仅要有传统的面授课堂培训,还应有与面授课程相关联的在线学习资源做培训的引申和后续应用及反馈,教育信息化培训现阶段亟需专门性的培训渠道来提供长期稳定的培训服务。

2.开发针对具体岗位和人员的专门性培训教材

教育信息化能力需求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教育信息化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时,不同工作岗位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职责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要保证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有效性,就需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不光要考虑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同时也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自身的特点纳入到培训内容之中。另外,在教材审核上,应将能否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同时,由于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培训内容也要跟上持续更新的节奏。

3.线上与线下结合

目前来说,市场上具有良好学习体验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还没有较为典型的案例。教育信息化学习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门户网站上的招生通告和报名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培训内容是不是所需要的知识,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个人的预修,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圈子方便共同讨论困惑的难题,以及培训结束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能不能依托线上的学习通道反馈给讲师和更多的学院,进行持续性的讨论研究,共同进步。因此,在筹备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之初,就将培训的延续性作为设计的最重要原则。

4.培训资源共享

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是极其耗时耗力的事情,但大部分培训班在面授课程结束后便束之高阁,利用率与开发成本严重不相符,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课程本身被再次利用的机会也比较小,也造成了培训费用昂贵的现状。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历教育如网易公开课等已经开始引进各种优秀资源,充分发挥学习平台的作用为学习者服务,作为教育信息化本身内容的培训工作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线上的网络渠道将开发的课程通过免费或收费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同时也将培训课程本身曝露于公众的审核与评判之下,大浪淘沙,优质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推广,更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作实践当中,进而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涛,吴青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教育信息化上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2]吕艳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个案研究[J].科技资讯,2011(30).

[3]曹佩德,马林妹.创新教师发展之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

[4]杨渊云,周航.始终把教师培训贯穿于广西教育的全过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5]王海燕.教师培训的意义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

[6]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究[J].青海教育,2011(Z3).

[7]曹志国.教师培训,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1).

[8]侯晓红.探析当前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信息化[J].河南教育(下旬),2012(2) .

[9]丹林.循序渐进:有效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J].中国教师,2011(11).

[10]瞿凡.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途径及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

[11]王晶.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职后培训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5).

[12]王明高.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几个误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13]张红.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J].科技信息,2010(36).

[14]涂云海.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15]粟艳玲.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0).

[16]唐丽萍.基于知识结构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

[17]邹娅玲,王艳,邹艳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经济师,2010(11).

[18]马宪平.经受考验 防范危险 开创首都干部教师培训事业新局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5).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范文缩写下一篇:建筑实习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