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2024-08-14

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共7篇)

篇1: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成都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

政策措施》实施细则

一、鼓励军民融合企业间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申报条件

2016年9月8日之后,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间通过股权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或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参与军民融合企业改组改制、组建新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新增资本金200万元以上(含)的军民融合企业。

(二)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补助资金申请表》; 2.项目审批(备案、核准)文件(复印件); 3.项目协议书(复印件); 4.项目实施方案;

5.相关银行标明实际到位出资额划款凭证(复印件); 6.相关兼并重组活动专项审计报告(复印件)。

(三)申报主体

成功改制后的军民融合企业。

(四)支持标准

按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收新增资本金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助。

(五)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二、鼓励军民融合企业提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水平

(一)鼓励军民融合企业上市融资 1.申报条件

2016年9月8日之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重点境内外资本市场首发上市融资1000万元以上(含)的军民融合企业或上市军民融合企业在证券市场再融资,募集资金在蓉投资5亿元以上(含5亿元)重大项目。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上市融资补助资金申请表》;(2)四川省证监局辅导备案登记确认书(复印件);(3)中国证监会关于核准发行或优先股,配股、公司债、可转债、优先股等上市和再融资的文件(复印件);

(4)企业与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或其他证明文件(复印件);

(5)上市融资后在我市投资项目金额明细表及发票单据(复印件)。

3.支持标准

军民融合企业在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按融资额中投资成都金额的2%给予奖励,每家企业奖励累计不超过500万元。

军民融合企业在证券市场再融资后,在蓉投资5亿元以上(含5亿元)且在签约一年内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按两年内实际固定资产投入的2%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 61888774、61881577

(二)鼓励非上市企业发债融资 1.申报条件

2016年9月8日之后,发行企业债、私募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进行直接融资且单笔融资额3000万元以上(含)的非上市军民融合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发债融资补助资金申请表》;(2)相关部门(机构)发行债券、票据、信托计划贷款的批复或备案文件、信托计划说明书、担保合同和进账凭证等证明材料(复印件);

(3)融资金额汇总表。3.支持标准

每笔融资补助融资企业10万元,单户企业累计不超过50万元。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三、支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

(一)新引进重大项目建设 1.申报条件

2016年9月8日之后签订协议,从市外新引进协议投资5亿元以上(含),且在签约一年内开工建设的重大军民融合项目。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新引进重大项目建设补助资金申请表》;

(2)项目报告;

(3)项目备案(审批或核准)文件(复印件);(4)项目投资协议(复印件);

(5)《固定资产投资发票明细汇总表》(含土地、购置设备及厂房建设等);

(6)购置设备、土地及厂房建设的发票及银行划款凭证(复印件)。

3.支持标准

从开工之日起,按项目两年内实际固定资产投入的2%给予补助,单个项目累计补助资金不超过1000万元。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二)新引进重大项目园区建设 1.申报条件

2016年9月8日之后签订协议,从市外新引进协议投资10亿元以上(含)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的园区,已开工建设,且投入资金达到协议投资的50%以上。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新引进重大项目园区补助资金申请表》;

(2)区(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行文的申请报告(复印件);

(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申请相关文件(复印件);(4)项目审批立项批复(复印件);

(5)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项目概算报告、施工合同、开工报告、竣工报告、工程进度计量表、当年工程款支付凭证(复印件);

(6)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图;

(7)园区开发公司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3.支持标准

给予所在区(市)县政府1000万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4.申报主体

申报主体为项目所在地区(市)县政府。5.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三)配套补贴 1.申报条件

以资金拨付日期为准,2016年9月8日之后获得国家、省级政策性专项资金支持,单项支持金额100万元以上(含)的军民融合项目。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项目配套补助资金申请表》;(2)获得国家、省级政策性专项资金支持的正式文件(复印件)。

(3)资金到账凭证(复印件)。3.支持标准 按国家、省政策性专项资金的15%、10%,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150万元的配套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四、促进军民融合企业提升“参军”能力

(一)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建立健全军品研制体系 1.申报条件

以证书或审核通过日期为准,在2016年9月8日之后首次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认证的军民融合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首次取得军工资质认证奖励资金申报表》;

(2)相关认证证书或批复文件(复印件)。3.支持标准

对首次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认证单位给予每个资质10万元奖励。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二)鼓励军民融合企业参与军用标准编制 1.申报条件

以军用标准公布日期为准,2016年9月8日后参与军用标准编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无被诉侵权及权属纠纷,且位列技术标准起草单位前三名的军民融合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参与军用标准编制奖励资金申报表》;

(2)参与军用标准编制相关证明(复印件);(3)军用标准正式发布文件(复印件)。3.支持标准

参与军用标准编制,且位列技术标准起草单位前三名的;对军民融合企业编制的民用标准升格为国家军用标准的,给予每项标准编制单位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奖励。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三)支持军民融合企业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 1.申报条件

以证书日期为准,在2016年9月8日之后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的军民融合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奖励资金申报表》;

(2)专利证书(复印件);

(3)发明专利在军民两用领域应用的相关说明。3.支持标准

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的军民融合企业给予每项专利最高不超过10万元奖励。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611

(四)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装备科研、生产领域 1.申报条件

以项目资金拨付日期为准,在2016年9月8日之后成功获得武器装备总体、关键分系统、核心配套产品研制项目,项目金额100万元以上(含)的军民融合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获得军工研制任务补助资金申报表》;

(2)签订的武器装备研制项目合同、技术开发协议(复印件);

(3)武器装备总体、关键分系统、核心配套产品研制项目说明或证明材料(复印件);

(4)项目资金拨付凭证(含发票、银行转账凭证及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

3.支持标准

按项目合同执行(已收款部分)的10%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五)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参与武器装备预研任务 1.申报条件

以合同签订或部队装备部门通知函日期为准,在2016年9月8日之后参与武器装备总体、关键分系统、核心配套产品项目预研但未获得最终研制任务的军民融合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参与武器装备预研任务补助资金申报表》;

(2)武器装备预研协议或参与武器装备预研的证明材料,参与项目评审但未取得最终任务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3)武器装备总体、关键分析系统、核心配套产品项目预研说明或证明材料;

(4)项目预研相关的实际投入,含发票、银行转账凭证、与该项目相关的人力资源(人力成本不超过总投入的30%)投入及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及分类汇总表。

3.支持标准

按预研项目研发成本的10%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五、支持建立完善军工配套产业体系

(一)鼓励军民融合企业之间开展协作配套 1.申报条件

以销售和采购发票日期为准,完成市内军民融合企业之间(无关联关系)协作配套,以销售发票日期为准,完成部队、市外军工企业、军工科研单位、承担军工科研任务的高校之间配套销售,首次申报配套总额超过2000万元的,或再次申报比上年增长1000万元以上。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协作配套补助资金申报表》;(2)上一采购军品(军民融合服务)的增值税抵扣发票清单汇总表(按开票时间顺序统计配套企业名称、采购军品名称、发票号、发票代码、金额、开票日期等);

(3)再次申报需要提供上两销售增值税抵扣发票清单汇总表、增长金额报表。

3.支持标准

首次申报的按采购额的0.5%给予补贴,再次申报的按采购额较上一增加部分的1%给予补贴,单户企业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本市企业为市外军民融合企业配套的,补助本市配套企业;双方均为本市军民融合企业,同比例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二)鼓励国有军工单位扩大民品占比和民口单位扩大军品占比

1.申报条件

军工单位民品销售总额在上销售总额基础上提高5%以上;民口单位军品销售总额在上销售总额基础上提高5%以上。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扩大产品占比补助资金申报表》;(2)上两军品(或民品)财务销售产品比例报表;(3)对应产品上两年销售增值税发票清单汇总表(按开票时间顺序统计配套企业名称、采购军品名称、发票号、发票代码、金额、开票日期等)。

3.支持标准

按增加部分的3%给予补贴,单户企业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三)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军民融合项目配套 1.申报条件

上一向金融机构新增流动资金贷款,按当期银行基准利率计息20万元以上(含),且上一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超过全市工业主营收入平均增速的军民融合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补贴资金申请表》;

(2)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两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

(3)上一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减明细表(帐),以及新增贷款合同、贷款拨付凭证、利息清单等(复印件)。

3.支持标准

对军民融合企业上一年新增的流动资金金融机构贷款,按中国人民银行当期基准贷款利率计息金额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贴息。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六、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开拓市场

(一)提升产品出口水平,扩大国际市场规模 1.申报条件

以协议签订日期为准,在2016年9月8日之后首次取得军贸出口生产任务,产品出口额超过100万元以上(含)的军民融合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首次取得军贸出口补助资金申报表》;

(2)军贸合同或与委托的第三方军贸进出口公司签订的合同,销售发票及银行转账证明(复印件);

(3)销售发票、银行回款到账凭证等销售完成证明材料(复印件)。

3.支持标准

按军贸出口生产任务实际销售金额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二)支持我市军民融合企业参加境内外防务展 1.申报条件

在2016年9月8日之后,参加国内外知名防务会展的军民融合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参加国内外防务会展补助资金申报表》;(2)展会承办单位出具的参展确认函或协议(复印件);(3)展位费发票、银行转账凭证(复印件);(4)全年参与防务会展支出的展位费汇总表。3.支持标准

按实际参展展位费给予补助,每家企业展位费支持额总计不超过50万元;参加展会已经获得政府其他部门政策资金支持超过50万元的,不再支持。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七、支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支持建设军民融合技术、计量、测试、标准、质量以及信息交流、产品展示展览展销、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1.申报条件

2016年9月8日后,通过新建或技改,增加提升军民融合公共服务质量相关的硬件设备投入70万元以上(含)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补助资金申报表》;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报告书(包括:项目实施方案、投资和应用推广情况,项目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等);

(3)项目执行期内企业对该项目的投入证明材料(含发票、合同、银行转账凭证及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及分类汇总表;

(4)改(扩)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对项目的继续投入证明材料(含发票、银行转账凭证、及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及分类汇总表;

(5)上一平台提供军民融合公共服务收入增值税发票清单汇总表。

3.支持标准

按公共服务平台实际建设投入的15%给予平台所属单位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助;改(扩)建公共服务平台按继续投入的15%给予平台所属单位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二)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 1.申报条件

上一年实现军民融合公共服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含)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补助资金申报表》;

(2)上平台军民融合业务服务收入汇总表(按开票时间顺序统计服务企业名称、服务事项、发票代码、发票号码、金额、开票日期等)。

3.支持标准

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按实际提供服务(不含软硬件产品销售)金额的2%给予平台所属单位最高200万元服务成本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八、支持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一)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共享研发资源和先进设备资源

1.申报条件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的军民融合企业或者机构。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资源开放共享补助资金申报表》;(2)协同创新平台运营分析报告(包括平台定位、自身建设发展情况、为我市企业服务情况、平台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3)协同创新平台所服务的收入汇总表,含企业名单、服务事项、金额、发票代码及完税凭证(复印件);

(4)公共服务平台拥有的资质和所获得的荣誉证明等(复印件)。

3.支持标准

按实际提供服务金额的1%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助;对使用资源的单位,按实际发生服务费的3%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二)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和院校在蓉独立或共建开放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军民兼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1.申报条件

军民融合企业和院校在蓉独立或共建开放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军民兼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新建协同创新平台奖励资金申报表》;

(2)项目报告书(包括:项目实施方案、投资和应用推广情况,项目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等);

(3)项目执行期内企业对该项目的投入证明材料(含发票、合同、银行转账凭证、与该项目相关的人力资源投入及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及分类汇总表;

(4)国家、省、市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文件(复印件)。

3.支持标准

对军民融合企业和院校在蓉独立或共建开放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军民兼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投入使用后,分别给予一次性不超过2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三)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在蓉独立建设或与院校共建的中试基地、产业孵化中心

1.申报条件 军民融合企业在蓉独立建设或与院校共建的中试基地、产业孵化中心。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新建中试基地、产业孵化中心补助资金申报表》;

(2)项目报告书(包括:项目实施方案、投资和应用推广情况,项目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等);

(3)项目执行期内企业对该项目的投入证明材料(含发票、合同、银行转账凭证、与该项目相关的人力资源投入及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及分类汇总表。

3.支持标准

军民融合企业在蓉独立建设或与院校共建的中试基地、产业孵化中心投入使用后,按实际建设总投入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助。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四)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促成军民技术成果在蓉实现转化

1.申报条件

为投融资、咨询、评估、技术交易等提供中介服务,促成军民技术成果成功在蓉实现转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成都市中介服务机构,并获得成都市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认定的企业。

2.申报材料

(1)《成都市中介服务机构促成军民技术成果在蓉实现转化奖励资金申报表》;

(2)中介服务机构促成军民技术成果在蓉实现转化合同;(3)成果转化项目实际投资额(含土地、厂房、设备投入、再研发投入、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证明材料;

(4)成果转化对应产品实现销售的凭证(复印件)。3.支持标准

经认定后按成果转化合同实际投资额的1%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奖励。

4.政策咨询

市经信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联系电话:61888774、61881577

九、促进军民融合产业人才融合

(一)申报条件

对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高级人才的军民融合企业。

(二)申报材料

由申报对象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详实的事迹材料和相关的佐证材料,所在单位进行审核后报区(市)县人社局预审,预审合格的报区(市)县委组织部。申报对象所在单位为市属企事业单位的,由该单位预审后直接报属地区(市)县委组织部。

(三)支持标准

对引进国际顶尖人、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高级人才的军民融合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2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四)政策咨询 成都市委组织部人才处 联系电话:61886905

十、补充说明

(一)本实施细则由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成都市财政局负责解释,自2018年2月1日起执行,两年内有效,同时成经信财〔2016〕94号文件废止。

(二)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每年的2月28日,由各区(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当地企业申报。

(三)同一项目只能申报一次市级财政扶持资金支持,单个项目申报补助10万元(不含)以下不予立项。

(四)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市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成都市工业类发展政策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管,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文中提及军民融合企业均为经《成都市军民融合企业(单位)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认定的企业(单位);文中申报条件中投资、投入和收入等均为实际数额,支持标准中投资、投入和收入等均为扣除增值税后的净额。

(六)本实施细则所述“申报材料”是指申报政策扶持提供的基本材料,申报时政策主管部门可在申报受理通知中要求提供其他必要的申报材料。

(七)本实施细则执行期间,若国家相关政策出现变化,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成都市财政局有权对本实施细则作出相应调整。

篇2: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为贯彻落实《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移动互联网企业创新和人才创业,推动项目引进和企业培育,聚集产业要素,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高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特制定本政策。

第一条工商、税务关系在成都高新区,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软件、应用开发及服务,以移动互联网业务为主业的企业、机构以及创业团队,经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评估认可后,适用本政策。

第二条由工商税务关系在成都高新区以外的企业新设立的独立法人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及以上且成立后1年内用工人数达到50人以上的,给予以下支持:

(一)租用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及其下属单位建设的载体(以下简称政府建设载体)或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认可的相关产业专业载体(不包括厂房等生产性载体,以下简称非政府建设载体),给予3年房租补贴,第1年按不超过40元/平方米·月,第2、3年按不超过20元/平方米·月标准执行。

(二)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平台性,其业务呈多区域、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省外公司,其总部从异地整体迁入成都高新区的,按不超过40元/平方米·月标准给予3年房租补贴,其原有技术和管理人员一次性随迁的,按每人2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

(三)企业成立后前5年,对成都高新区经济做出贡献的,分别给予重点产业化项目培育资金支持。

第三条鼓励知名企业骨干人员创业。在移动互联网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且担任中高级以上职务的管理人员或核心技术人员来成都高新区创业,给予以下支持:

(一)按实际需求提供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租用政府建设载体的,5年内房租全免;租用非政府建设载体的,5年内给予不超过40元/平方米·月的房租补贴。上述免租或补贴政策在前3年结束后,经评估合格方可享受后2年免租或补贴政策。

(二)按企业发展规模和业务性质给予100—500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经复审合格后可给予连续支持。

第四条鼓励其他创业者创业。其创业项目经评估后,给予以下支持:

(一)按实际需求提供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不超过3年。租用政府建设载体的,房租全免;租用非政府建设载体的,给予不超过40元/平方米·月的房租补贴。

(二)按企业发展规模和业务性质给予10—1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金支持。

第五条鼓励成都高新区现有移动互联网企业成长壮大,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一)对增长快速的企业给予重点产业化项目扶持资金支持。

(二)对达到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给予50—200万元企业经营管理层奖励。

第六条支持企业引进、培训和招聘人才。

(一)人才奖励。对在成都高新区连续工作满1年的员工,按其对成都高新区贡献给予人才专项奖励。

(二)人才引进。企业从省外新聘用中层以上和项目经理以上核心技术或管理人才且在成都高新区连续工作期满1年,给予20000元/人的一次性补贴。补贴人数不超过企业每年新增员工人数的10%。

(三)鼓励和支持对口高校、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来成都高新区开展专业人才培训、实训等相关人才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培训机构,开展人才培训、实训等活动。

(四)鼓励企业、机构组织到国内一线城市、高校密集省会城市开展人才招聘活动,每次组织参与招聘的企业达10家及以上的,给予实际活动经费50%的补贴,单次补贴金额不超过

15万元。

(五)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才的子女入学、家属就业推荐等提供专门支持与服务;为企业员工优先提供廉租公寓。

(六)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市相关人才政策支持并按规定给予配套支持。

第七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业投融资服务。

(一)设立移动互联网小微企业担保基金,为成都高新区内有订单、有市场、讲诚信的移动互联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对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补贴和担保费用补贴按相关政策执行。

(二)设立总额8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为成都高新区内具有成长潜力的初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

(三)对在股份转让报价系统成功挂牌的企业分阶段给予每户最高100万元补贴资金;对完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境外上市(上柜)的企业分阶段给予每户最高300万元补贴资金。

(四)投资机构对成都高新区创业企业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按投资金额的5%对被投企业进行项目扶持,单个企业获得项目扶持资金上限为100万元;投资机构吸引其投资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按照企业在成都高新区投资额度的5%对投资机构给予奖励,上限不超过50万元。

第八条鼓励企业和机构建设智能终端应用测试平台、内容存储分发云服务平台、专业性实验室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发者提供便利优惠的技术服务。对经评估认可的平台,给予其建设投资额20%的补贴;成都高新区内企业使用前述经评估认可的平台,给予其实际支付使用费20%的补贴。补贴额以100万元为限。

第九条支持企业购买、自建办公载体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园区建设。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对经评估认可的企业,可购买政府建设的产业载体或自建办公楼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移动互联网产业载体投资建设,经批准建设的专业性产业(科技)园,符合规定的给予建设规费减、免征收的支持。

第十条营造良好的行业交流环境。

(一)鼓励国内外相关行业机构和知名企业在成都高新区开展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活动,经成都高新区认可的,给予一定比例的活动经费支持。

(二)支持建立移动互联网产业协会,并鼓励其开展本地产业研究及国内外动态研究、行业活动组织,给予协会运行经费、项目研究经费、活动开展经费支持。

篇3: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2014年10月20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46号) (以下简称《意见》) 。在《意见》中, 涉及到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主要意见如下:

具体提出了“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 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的抓好潜力产业的主要任务, 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 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 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 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 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的营造健身氛围的主要任务;提出了“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 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 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 加强校企合作, 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 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的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的政策措施。

篇4: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一、支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

1.对经有权部门认定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所得税税负高于15%的部分,由省、市、县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2.支持成长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加快发展,对当年向境外客户提供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在100-1000万美元之间、增幅超过30%且排名全省前20位的企业,由省、市、县人民政府给予总额为50-100万元的分档奖励。

3.加大对省国际服务外包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当年向境外客户提供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的,由省、市、县人民政府给予总额为100-200万元的分档奖励。

4.鼓励发展基地型、龙头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对新设立或并购重组的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由省、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其当年贡献的财力给予奖励。

5.由省有权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有关优惠政策。

6.对承接中国境内跨国公司和国内百强企业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经有权部门核实后可享受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有关优惠政策。

二、扶持国际服务外包公共平台建设

7.支持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等建设,凡经认定的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分别一次性给予500万元和200万元的奖励。

8.对于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给予的资金支持,省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安排地方配套扶持资金(国家补助标准低于省级奖励标准的,按省级标准执行),支持其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等建设。

9.对国家级和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建设公共平台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发生的贷款利息,由省财政补助50%。

三、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10.以省政府名义在境内外开展的国际服务外包商务会展活动,其公共费用由省财政承担。

11.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发生的国际通信专线费用三年内由省财政给予30%的补贴,每年补贴金额不超过30万元。

12.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相关的国际资质认证,对其认证维护费由省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15万元。

四、支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能力建设

13.积极支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在全省科技项目安排中重点加以扶持。

14.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外设立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和接单中心,对在境外投资设立的单个项目投资额10万美元以上的,由省财政按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不超过100万元。

15.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含中国、国外)所需申请费、实审费给予全额补贴,其中省财政承担50%,其余由市、县财政承担。

五、加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力度

16.对经有权部门认定的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的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按培训合格人数和就业情况由省财政给予每人不超过5000元标准的补贴。

17.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境外客户主要接单人和信息技术外包的技术领军人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低于外籍人员而承担的税收支出,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助。

18.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选送知识产权工程师参加省级部门培训所需费用,由省财政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选送高端人才赴境外实训。

六、营造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良好环境

19.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内外上市加速扩张,培育一批大型国际化服务外包企业。扩大省级信用担保资金规模,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推动各类贷款担保机构向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倾斜。

20.经省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参照国家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试点办法,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部分岗位可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21.加大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用地支持力度,各地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对国际服务外包项目用地要予以优先安排。

22.加大国际服务外包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的建设。对设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服务中心并具备实际服务功能的,由省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助;对成立的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协会,由省财政一次性补助30万元开办费。

23.建立省对市县人民政府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国际服务外包统计制度。省将对各市县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情况进行考核,每年对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较快的市县进行奖励表彰。

七、附则

篇5:军民融合产业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是促进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 它实际上就是把我国的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 实现统一协调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 主要有:国防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国防科研生产体系以及国防教育、边海防空管理体系等, 总体上看就是涉及范围广, 内涵更加丰富。

二、当前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不能很好地统一思想。目前, 我国相关部门领导人以及其他人员对于军民融合的认识还存在偏差, 对于融合的认识深度不够, 不能很好地促进融合发展。政府及民企对于军队的需求意识了解不够深入, 对于军队需求一直没有有效发挥好作用, 从而使得两者融合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就是我国地方人民的国防意识比较淡薄, 对于国防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对于国防建设的需求缺乏主动性, 再加上军队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 不同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 不能有效进行融合。

(二) 缺乏国家的统一领导。由于军队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 相互之间认识存在误区, 不能很好地进行统一领导, 甚至项目重复建设, 烟囱林立。再加上, 军民融合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 程度也比较深, 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交叉比较严重, 就使得没有统一的领导部门进行有效的引导, 军队和国民经济的成果、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共享, 不能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

(三) 相关法律缺失, 法规建设不够完善。就目前来看,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范围不够全面, 不能更加深入对军队、国民经济、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出法律法规。并且, 现有的法律法规权威性不够, 不能很好地让人们自觉遵守, 不能有效起到规范统一的作用。还有就是, 有些法律法规还有冲突的地方, 政府对于军用武器、装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限制, 使得两者之间有所冲突, 不能实现统一管理。

(四) 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现在, 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中的又一大问题还表现在人才缺失, 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不能对人才实现统一化管理, 从而造成大量人才流失, 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没有人才基础作为保障。此外, 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还存在着资源浪费严重, 管理部门职能相互交叉、成本比较高, 流程比较复杂等现象, 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因素, 为此, 一定要充分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 提高思想意识, 解放思想。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提高思想意识, 积极研究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理论, 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 解放思想, 改变传统思想理念, 及时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打破传统的军民界限, 培养丰富的军民融合意识, 充分发挥好市场在各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相关部门领导人还要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管理实践等多方面全面深入地进行融合, 从而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化快速发展。

(二) 充分发挥好国家的主导作用。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体系, 要把军队、科技建设、国民教育等体系充分结合在一起, 必须发挥好国家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要统一指挥, 统一协调, 统一进行规划, 真正打破原有的军民分化的现象, 突破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 推动军队体制改革, 建立起军民融合的新局面。

(三) 军民融合, 统一发展。我国要搭建军民融合一体化体系, 要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 这就需要国家领导人充分发挥好统一领导, 统一指挥的重要作用, 打破分离局面, 使得两者相互统一, 共同发展。除此以外, 还要在多个领域实现军民融合, 要充分发挥好国防建设中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国防建设, 使得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进步。

(四) 推动军民融合制度化建设进程。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能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军民融合产业化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制度化建设, 在制度化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公平公正利用好军民结合产业投资资源等, 不能掺杂人为因素的干扰, 要坚定不移发挥好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 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化快速发展。

(五) 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不仅是对于军队还是对于国民经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 一定要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要切实储备好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的后备力量, 确保我国的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有坚实的人才基础, 能够更加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 加强国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相互协作。第一, 我国政府部门要根据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要利用现有的信息交流平台, 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促进我国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第二, 我国要积极完善企业投资的金融体系, 鼓励企业积极开辟融资渠道, 积极推动金融创新, 开发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工具, 有效防范风险, 提高办事效率;第三, 要充分发挥十大军工集团在军民融合产业化领域的主力军作用, 十大军工集团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桥梁, 无论在技术创新、科研生产、人才队伍、地域布局等方面都拥有雄厚的实力, 要加强其与地方政府的科技交流合作, 引导社会、商业资本进入, 搭建加速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平台, 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提出了有效促进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希望可以切实搭建好我国的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体系, 协调好军队和政府, 合理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 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化制度化建设, 通过市场不断引导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制定出系统化的比较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 真正形成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董晓辉, 夏磊.军民融合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 2012, 7:11~14

[2]王赵铭, 王语.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军事经济研究, 2014, 3:29~31

篇6: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一、军民融合、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

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被称为“黄油”和“大炮”。用于经济增长的稀缺资源转移到军事项目,会产生的负面拖累效应;相反,先进的军事科技研发与应用对经济部门的辐射,会产生正面溢出效应。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下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列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也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因此,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推进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产生以下互动。

1.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国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是因为它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产业知识技术密集、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而战略性新兴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又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打破传统军民分割现状,加速传统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调整、优化、升级,培养整个国家军民一体的工业创新体系,必将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从战斗力生成模式演变的历史规律看,往往先是科技创新引发武器装备革命,然后才有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武器装备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必将解开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然而,装备科技的含量越高,所需的科研经费越高,研制周期越长,因此,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必将解决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难题。其一,降低军事武器装备研发风险与成本。国防采办部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改造使用于军事部门,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工装和设备费用,并减少政府的监督费用。其次,降低武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军民融合可以扩大利用民品市场上现成的备用零部件,并增强潜在维修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军事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费用。再次,缩短国防采办周期,减少采办费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将会缩短采办周期,加快和平时期采办速度,并可以使战时的国防装备动员更加容易开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军民融合式自主创新的战略潜力日益显现。拓宽以“融合”促“转变”的途径,应树立融合共享的新理念,以民用科技的新优势提升战斗力生成的技术基础,以融合促进的新手段破解制约转变的深层次障碍,以融合领域的新拓展促进新型战斗力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对于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围绕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集中力量重点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应完善面对社会的军品科研生产准入与退出制度,为非公有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创造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真正用最优质的资源和军民共用的经济技术研制升级武器装备,在重要装备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例如,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基信息系统,促进了军用和民用领域的通信、导航、全球定位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途径,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和军事活动规律,也有利于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

3.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甚至有前苏联解决不好而导致国家解体的例子。我国的国防建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将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特定条件下进行。受国家经济实力所限,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国防投入,出路就是必须走出一条经费投入比较少而效益比较高,充分发挥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的新路子。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核心和本质上更加中性和普适,高新技术在军用和民用上出现了趋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军用需求和民用需求难分伯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自身技术特点,为军民两个领域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一方面,从投入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能够吸引军地双方优质的科技资源投入其中,减少发展过程中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产出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减少其发展需求不确定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是“面向两类需求、依托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的现实需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面向民用和军用两类需求,依托民用资源和国防资源,服务民用和军用两个市场。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最大程度上解决黄油大炮的矛盾,减少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挤出效应”,提高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溢出”效果,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加快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稳定机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视角下军民融合理论基础

(一)军民技术两用性

美国学者埃姆斯和罗森伯格1997年指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最早的融合表现为技术的融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亦是如此。技术创新在军民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军民技术融合,形成军民两用技术,技术融合导致军民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使军民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军民产业融合产生。技术创新与进步改变了原有军民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成本,从而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动力。技术融合是指各产业通过引进、学习新技术,对本产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促使其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如数字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相融合,开发出精确制导技术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航天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开展的技术融合越来越多。随着军转民技术的开发和地方民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国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强大的、与世界接轨的军民两用技术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辟了一批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的重点领域。包括现代航空技术领域、商用火箭与卫星应用领域、核能和平应用领域、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运载及特种车辆技术领域、电子与信息领域、环境与减灾技术领域、光机电一体化领域、新型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特种化工与民爆技术领域、医药与生物工程领域、材料与制造技术领域等。目前,这些领域的发展对促进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从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看,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与民用部门开发的军转民和民转军的科技成果各自有上万项,主要包括:全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系统、先进的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无人驾驶飞行器、高性能船舶制造、显示器件制造、虚拟现实装置、毫米波通讯装备、无线接入技术及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数字移动通信装备产品、空中管制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新材料技术、膜技术、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精细化工产品以及环保设备及产品等。军用、民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占据了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军工领域向民用领域大量转移军民两用技术,如伪装技术、高精度制导技术、军用材料技术等,这些技术也逐渐扩散运用到民用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省市(如陕西、四川、贵州和重庆)都是依靠军工科技为基础来发展经济,而且其军工系统产值在全省或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展了一批以军工技术为背景的高科技园区。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2012年,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4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基地布局更为合理,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军工产业体系。在航天、航空、核、兵器等行业都建立和拥有了自己的产业领域和主体技术群,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技术特色和优势。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其成立于1991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聚产业人才,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和特色鲜明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2012年3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军民结合)。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1.1亿元,实现规模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

(二)技术标准的通用性

我国目前的军用标准,虽然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改进,有的基础性设施已经跟地方技术标准统一,但总体上还跟不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和地方技术标准有机统一起来。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些产品,并没有国内或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也制约着军工产品的国际接轨和出口,这种标准和规范的阻隔,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在武器装备建设上的应用,而且也成了排斥民用高新技术资源进入军品市场的“门槛”,从而造成军民两种高新技术优势资源不能及时、有效、有序地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现代化服务,直接阻碍了军民产业技术、生产上的融合。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有利于顺畅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

自2006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的规章制度以来,如《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技术发开》、《关于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等为国防工业兼顾民生、民用企业服务国防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近年来,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军民技术标准的通用性建设成效明显。为了拓宽军民技术信息沟通渠道,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工业与信息化部在大量通用性强、具有市场潜力的军用技术中,筛选出一批适用成果,编制并发布了2009年、2011年和2012年、2013年四期《目录》,使更多的民用企业了解军用技术,促进技术转移和项目对接。前两期《目录》在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效果,其成果转化率达31%,已转化应用的51个项目合同金额总值高达8亿元。在2012度《目录》,结合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考虑到军用技术相对于民用技术的比较优势,《目录》主要征集新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微电子与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新能源与高效动力等5个领域中适于向民用转化的军用技术成果。最终共征集军工企事业单位、部属研究所和高校,以及教育部、中科院、中物院和军队科研系统共计184家单位的753项成果。从总的情况看,这些成果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较高,军民通用性较强。在征集到的成果中,根据技术水平、成熟度、市场需求、转化效益等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委托从事军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专业机构对700多项成果进行初审,并进一步按领域组织行业专家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二次评审,最终确定98家单位的185项技术成果入选2012度《目录》。

(三)资产的通用性

首先,所谓资产专用性,是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前提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具体来说,专用性资产是为支撑某种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它一旦确定投资到某一领域,就会锁定在一种形态上,若再转为它用就会贬值。一种资产是不是专用性资产,主要看该资产是不是属于用途可变的资产,只有用途不变的资产才具有专用性质。在军民融合的概念中,应该存在:资产通用性,是指至少不牺牲现有生产价值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与其他资产替换使用或者结合使用的程度。替换使用指一项资产可以直接去完成另一项资产的生产任务,而不会带来额外的价值损失;结合使用则指该资产通过与另外的资产有机重组,产生新的资产,新资产创造的价值,至少不低于原来资产的价值。无论哪种情况,转为它用不能使资产减值,否则,即便资产能够转为其他用途,也不等于该资产具有通用性。对于一个产业,如果该产业的资产体系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资产体系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则称该产业的资产体系具有资产通用性,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的程度越高,则通用性越强。对于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强调。

1.与新制度经济学所描述的资产专用性一样,资产的军民通用性不是指资产的具体数量或规模,而是从资产的内容、结构和特性等方面来说的。

2.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项资产具有通用性是相对于另一项资产而言的,并不是对其他所有资产都有通用性。

3.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既包括替换使用的程度也包括结合使用的程度。资产通用性的程度衡量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因为任何资产在转为其他用途时,都要付出或多或少的改造成本、交易成本、时滞成本,因此可以用这些成本的总和,即资产转换成本,来衡量资产通用性的程度。进一步分析,资产转换成本的实质就是将资产中的非共用要素转化成共用要素的代价。

篇7: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1.军民融合发展的含义

冷战结束后,随着各国军费开支的大幅缩减,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调整了国家国防安全策略,即在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的同时强化国防能力建设,以实现二者的双赢,“军民融合”应运而生。就目前来看,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定义是由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军民融合潜力评估研究报告》中给出的:军民融合,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1]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在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化战争中,国防军事工业在高科技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上有着很大的应用和需求,单纯依靠国防科技工业自己的技术力量和研发能力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民用科技工业却有着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优秀的人才储备,但是由于传统的体制和政策制约,两者不能充分结合,造成了科技、经费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

2.军民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我们通过英国的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可以发现,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里,军队中可能拥有最为优秀的人才、最好的设备和装备、最前沿的技术力量,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尖端技术都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因此这一时期的军队建设可以完全依赖自身的能力,并且其发展势头要领先于民用领域。但随着世界步入信息时代,军队中不再拥有曾经最为优质的资源了,人才、设备、技术乃至资金等,民间的整体力量要强于军队,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结果。信息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这就给传统模式下军队建设发展提出了一个难题,即军队科技发展的速度无法跟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例如,美军信息化技术更新,硬件大概以十年为一个周期,软件五到六年,而现在美国的民间计算机更新速度是以两年到三年为一个周期。此外,军队还需要经历装备的验证、定型、生产和订货等几个阶段,完全赶不上现在技术更新和发展的速度。现代战争不同于以往的战争模式,而是基于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其根本就是两个国家高技术整体力量的比拼,因此,军队的科技工业发展必须依托民间高技术力量的技术支持和人才的智力支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富国强军的必然之路。

二、外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先进经验

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各国军队也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其中“军民融合”成为发达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一个新特点、新思路,许多国家在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上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资料显示,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事研发经费占美总经费支出的一半,到20世纪70年代下降到1/3,而目前还不到15%,[2]但是,美国的军事技术反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新型体制,其中有三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以技术为导向,推动科技层面的军民融合。

为了推动在科技层面的军民融合和军民两用技术的一体化建设,许多国家改组国防科研机构或成立新机构。例如,美国国防部将其直属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改组为“高级研究计划局”,使其担任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的任务。根据克林顿政府提出“两用技术应用技术”,成立了“联合两用技术办公室”,使其致力于与私营企业共同开发军民两用技术。[3]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无论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的首要力量。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用与民用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两者在广度上的结合层面越来越多,在深度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越来越深,军用技术对于民用技术的依赖性空前增强。据统计,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同样可以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以坦克为例,它是由火炮系统、动力系统、装甲防护系统、火控及通讯等电子系统在内的多个分系统组合而成,涉及机械、材料、电子、化工、精密仪器仪表与计算机等多个技术领域,技术综合程度高,模块化系统结构复杂。另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武器装备涉及的工业行业技术门类尚不足20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扩展到160种左右;到海湾战争时期,已扩大到上千种。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了国内80多个经济技术部门和全国近1/3的企业。[4]由此可见,要在信息化条件下形成军事优势,无论是单独依靠军队的高技术系统,还是单独依靠民用高技术系统都是不可能的,而必须由军用高技术系统和民用高技术系统共同来支撑。

2.以资本为杠杆,实现军民资源优化配置

上世纪冷战结束后,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俄罗斯、西欧等许多国家对国防工业实行大规模调整改革,开始组建大型军工集团,实行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在军工集团组建过程中,资本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得以实现以最小的阻力,在兼顾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完成巨大的变革,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5]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国波音公司的发展。1997年,波音公司以换股并购的形式兼并了本国的麦道公司。麦道公司在美国军工界的地位毫不逊色于波音公司,美军著名的F-15战斗机就是麦道公司的产品。而正是通过股份制资本运作的手段,使这两家企业实现了更强的整合,资本运作也成为波音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柱。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后,又连续并购了十多家公司,其资本与金融业务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进而为开发高精尖技术、促进商用飞机和军用飞机等军民两用技术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并为企业新的价值链重构打牢了坚实的经济基础。[6]

3.以社会为基础,建立兼容式军队保障体系

在传统的军队结构中,后勤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有时后勤系统的人数要远远超过直接参与作战的人数,这使得军队的后勤结构十分臃肿,制约了军队的发展建设。因此,伴随着高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新军事变革,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提出由社会力量为军队提供保障的新模式。例如,美军提出“后勤保障民间化”的思想;俄军认为,军队后勤具有一定的非军事性职能,因此可以利用民力来完成一部分保障任务;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军队,更是将民力志愿看做军队后勤保障的“第二条腿”。在20世纪末期的几场局部战争后勤保障中,这种利用社会化的保障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英阿马岛战争,英军征用商船71艘,占特混舰队舰船的60%以上,征用的商船占运输船只的2/3,同时还征用民航运输机向阿森松岛空运物资350多吨。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参战的50多万人中,有23万是被征召的民工;征用的民用商船占全部运输船只的17%;租用了国内20家航空公司的近200架大型民航运输机,总出动量超过1.3万架次,运送了50万吨物资和40余万人员。美军只有17所随军作战医院,其他都是战时征用。政府与26家合同商签订合同,由它们承担主要的维修工作,另有数十家合同商提供物资保障。[7]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军队的很多先进武器系统就是由私人承包商维修的。现在,美国海、空军飞机的保养和修理任务有35%由私营企业或公司承担。在今后几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40%以上,可望节省维修费15%~30%。[8]

三、我国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

1.技术条件相对落后,起点低

西方国家军队的装备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以美国为例,陆军装备的53%已实现信息化,海、空军的信息化装备已达70%。[3]而我军正处于摩步化向机械化、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双重跨越阶段,信息化起点较低,技术条件落后,在信息化建设和军民融合过程中的困难和瓶颈问题较为突出。

2.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融合程度差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军民两用技术占军事技术的比重高达80%,可以对军民融合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而美军的军用装备标准可以直接大量采用民用标准。而我国军民两用技术占军工技术的比重很低,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分属两套体系,融合程度不够,并且不少军用标准已失去了先进性,落后于民用技术标准。

3.受经济环境和政策影响大

发达国家的军民融合发展,是以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平台,因而与国家社会经济转型之间不存在较大矛盾。而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型期,由于经济环境不稳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因而会受到很大影响。

四、具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

1.从思想层面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理念

为了更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要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军民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用发展眼光看待两者间的关系。以往的军工企业由于自成一个独立的生产、销售和保障系统,并由于保密和竞争的原因不愿与民营企业接触,导致信息闭塞、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而一些民营企业则认为国防建设就是军队的事儿,与自己的企业无关。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根本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切实保证,要看到国防现代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建设是相互促进、互为基础而不是对立的,要看到各自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要使军队和地方在思想层面上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对军队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从而为军民融合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2.从深层次进行军民融合,形成优势互补

摆脱单纯意义上军民融合就是军转民用、民为军用的发展思路。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两大体系要由以前简单的整体模块对接,向多系统、深层次、大范围的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结合方式过渡,即由传统物理性质的结合向深层次的化学结合过渡。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军工企业可利用自身的技术积淀和强大统筹组织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积极推进经济转型步伐;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特点投身国防建设,为军工生产和国防建设注入活力。两者的有效融合必然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产生更大的合力,在减少相应技术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实现富国和强军的双赢。

3.制定有效战略规划,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支持。首先,要结合世界形势,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军工、民营企业的特点,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充分发挥军、地两方的优势和特点,使两者在形成发展合力的基础上避免国家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制定完善的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着重解决军民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成为两者紧密联系、迅速融合的桥梁。最后,要针对现行军品标准和民用标准的特点制定一套合理的国家标准体系,进而加强两者之间的通用性,减少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提高军民两用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效率,为进一步的军民融合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军民融合发展可以减轻国家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建设和经济转型,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脚步,提高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效益,极大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摘要: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一个新特点。将国防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既保证了军事实力的相对增长,又取得了经济的较快发展。我国在军民融合上存在技术起点低、融合程度差、外因影响大等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是:深化理念;深层互补;完善法制。

关键词:军民融合,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游光荣.坚持军民一体化,建设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7):70.

[2]叶选挺,刘云.美国推动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防技术基础,2007(4):41.

[3]彭真怀.科技强军:建立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EB/OL].(2003-07-23)[2009-07-15].http://www.cas.cn/xw/zjsd/200307/t20030723_1684248.shtml.

[4]舒本耀.科技资源涵待军民融合[N].人民日报,2010-04-12(4).

[5]郑杰光.国外国防工业集团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R].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2004:3.

[6]宇文.国外军工行业军民融合现状扫描[N].中国航天报,2009-06-11(4).

[7]库桂生,黄成林.军事后勤新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161.

上一篇:《不同节奏》教案下一篇:井下皮带司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