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2024-08-18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精选6篇)

篇1: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前言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一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其代表值进行测定,以确定环境质量水平,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监测对象已经扩展到各类生态环境,给监测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借助环境监测技术对监测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要选择,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

1 环境监测程序、特点和分类

1.1 环境监测程序

环境监测是参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一地区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监督管理,收集本底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其监测程序为:实地调研→优化布点→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提出方案→评审确认→上报材料,整个监测过程应以环保体系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定为指导,保证最终获取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提交报告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环境监测的对象是环境样品,目前主要采用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来检测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及结构,前者以理化方法为基础,对环境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如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有机物进行测定;后者主要包括重量法和容量法,如采用容量分析法对水中酸碱度进行测定。

1.2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

就环境监测的对象而言,主要包括气体、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客体,采用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理化方法来对其进行监测和综合分析,以此来准确阐述样品数据的内涵,同时为进一步揭示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需要对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对象及其相关项进行长期监测,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追踪性等特点。环境监测的介质对象较为广泛,可以按照监测目的、专业部门、区域等对其进行分类,为突出环境监测的系统性,通常会将监测内容分为常规监测、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三种类型,其中常规监测是指对指定项目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监测,并对污染状况及质量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服务于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均有其特定的目的,前者是对污染事故进行仲裁监测、咨询服务以及考核验证,后者服务于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反过来能够指导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开展。

2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2.1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综合应用这三种技术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固体废弃物、放射性物质、噪声等进行监测和分析,其中采样技术是对各种环境物质进行采样,对样品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期间需对环境状况进行一段时间的实时监控,为环境质量测试提供有效的样本数据;测试技术是环境监测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任务是测试环境样本,对污染物质成分和特性进行鉴定和分析,确保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数据处理技术是环境监测的最后环节,其任务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总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监测结果的最终确定奠定基础[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同时新监测技术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已经得以广泛推广,由于环境监测越来越重视监测技术的自动化以及分析方法的标准化,ICP-MS、GC-MS、GC-AAS 等联合仪的应用和大范围监测网络的研究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2.2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人工采样、理化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常规分析方法开始朝着以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为表现特征的环境监测方向发展;二是环境监测的技术密集型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三是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的全方位环境监测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环境监测的范围得到极大扩展,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也得到提高;四是依托科技创新的监测仪器正朝着多功能、高质量、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仪器性能的综合性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开始朝着物理、化学、生物、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尖端领域发展。以生物监测技术为例,这是一种将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各种反映信息作为环境质量评估依据的监测方法,通过观察生物在污染环境中的表现症状和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对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来对污染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篇2: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3.1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环境样本取样和管理的质量控制,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整体状况来看,工业废物和农业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采样过程中,应以国家制定的环境指标为基础,结合环境污染状况,科学布置监测点,合理安排采样频次和时间,正确应用采样技术及相关仪器,充分考虑到采样相关注意事项,如采样器摆放位置是否合乎要求、采样管安装是否正确、吸附剂是否有效等,样品采集完成后应立即送达实验室,期间要加强对样品保存和运送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送至实验室的样品不被污染,保持原有的稳定性。

3.2 实验室监测的质量控制

对于小型监测而言,实验室质量控制集中体现在内部管理上,内部质量控制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人员自我控制的过程,监测质量体现在监测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中,而每一个参与人员的工作质量将会对监测结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大型监测而言,除了要做好内部质量控制外,实验室质量控制还涉及到多个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由于不同实验室选用的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保证测定结果的一致性,应提供统一侧样品,采用空白平行等方法加以确证。

3.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的确立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依托于相应的管理体系,并需要借助具体的技术文件和质量管理手段加以完善,在监测过程中,首先要对监测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定位,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开展;其次是依据现行的技术规范对管理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对各项监测制度进行强化,解决监测质量控制不平衡的问题,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4 结束语

篇3: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探讨

1 环境监测技术

目前在大多数的工作部门基本都采用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对环境样品进行检测。仪器分析法是指采用物理分析方法, 采用各种光谱等技术进行分析;法学分析法包括容量分析法和重量法, 如容量分析法被广泛用于溶解氧、硫化物、碱度等的测定;重量法用于降尘, 硫酸盐等的测定。

目前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采样技术是指对所需要的样品进行收集, 获得最原始的物品或者数据;测试技术是指对环境样品进行成分分析, 对它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 这样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到污染物的组分, 并有针对性的对其各个成分进行分析, 并找出相应的消除办法;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对数据进行分析, 找出有用的数据;当然, 工作人员也要对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 并且要详细地分析环境质量的污染程度以寻找解决方法。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及分析

环境监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若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就将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为了获得一个准确的数据, 我们从监测布点、采样、测试、制作样品、分析测试、数据评价、数据传输等过程都要实行质量控制, 确保每个环节都满足操作规范的要求。

2.1 采样的质量控制

首选应该制定相应的采样技术细则、规章制度, 样品所处的环境要事先了解好, 看是否符合满足样品所处环境的要求。对于所使用的仪器, 要正确操纵, 定期的进行检查;对于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符合采样的要求;吸附剂的数量是否符合要求;认真做好采样记录, 妥善保管好样品。

2.2 样品运输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

样品采集前, 需要从实验室将采样管或滤膜等采集设备或仪器运输到监测点, 运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仪器和设备的保护, 确保仪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样品采集后, 要及时运输到实验室, 以防止采样时的错误操作, 从而使数据产生一定的误差。

2.3 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实验室分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数据的准确, 一般分为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和几个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是测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为因素是导致结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监测结果, 可通过图形分析等方式来控制分析的质量。对于同时几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是指对于采用同一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 对于不同的实验室因为条件不同, 导致的结果有误差, 进行同一实验应该尽量使实验室内的环境和所使用的设备统一, 才能确保实验室分析的质量。

2.4 做好实验室基础工作

实验室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实验开始前, 应该对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查, 确保能正常的使用, 并且对于精密仪器, 要重新调整, 避免误差的出现,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洗涤各种仪器, 并做好干燥处理, 清洗后要妥善保管;在设备和仪器在不使用的时候, 定期的进行检查和维护, 妥善保管;在做实验的时候, 要轻拿轻放, 防止实验时的突发状况导致操作人员受到伤害;实验室的监测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 对于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能熟练的掌握, 对于每个监测的环节, 都能清楚的了解;工作人员需要持证上岗, 定期的接受培训, 才能确保做好实验室工作。

2.5 报告数据处理质量控制

收集到的数据, 应该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和审核制度, 从数据的分析、复查、审核都要分工明确, 层层把关, 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与验收工作, 在任何一个环节发现问题, 应该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查证, 找出问题的原因, 做到有疑问的数据绝不上报。

2.6 工作质量与数据质量之间的分析

工作质量一定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数据会更准确。而数据的正确性又会减少错误, 从而使工作质量提高。这就说明工作质量与数据质量是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的, 只有保证了工作质量, 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同时数据的真实性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又是工作质量的保证。

要想保证工作质量, 首先就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地测量数据, 并且细心地对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只有数据的真实性越来越高, 准确性越来越高, 才能保证数据的高质量, 从而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当然, 环境监测的健全的规章制度, 也是对环境监测过程的保障, 因为它保证了工作人员在监测的过程一定按照规章程序进行。监测的有序进行, 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 而且要提倡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在每道工序, 每个过程, 都要抓好质量, 严把质量关,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结语

只有保证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才能及时地应对环境不断产生的问题, 才能使环境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从而保证人们的生活不受污染。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与分析是对环境监测这项技术的总结, 希望可以对以后这项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环境监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 这个技术可以保证环境不受污染, 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好的环境, 同时也可以找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的解决。本文根据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丁可.浅谈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J].华章, 2010.

[2]郭峰.浅谈第三方环境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广东化工, 2010.

[3]乌云娜, 冉春秋, 高杰.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态经济, 2009.

[4]孙德生, 汤慧兰.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中国环保产业, 2004.

[5]刘兆征.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需求的环境监测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篇4:关于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思考

關键词:环境问题;监测技术;监测过程;质量控制

引言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质量进行一系列程序性的分析,对特殊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环境质量的整体水平,反应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以及现状,为环境质量保护提供可行依据。环境质量控制不仅能够保护动植物生活环境,环境监测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能够相互协调的同时。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能够有效的加强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生态环境的内涵、特点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生态环境的内涵、特点

对于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区域,其生态环境强调的是生态系统中的承载功能,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环境中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将生态环境中的资源在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范围内合理的与运用,除了要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不会被破坏,还要能够使的社会经济的得以发展[1]。

1.2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对于当前的资源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社会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资源的合理的利用,使资源的消耗能够建立资源可再生的基础上,因此,要对生态系统环境实际发展能力,确定当前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规模,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能够发展。这样一来根据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而生态环境只是实现目标的基础[2]。两者之间能够有效地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使用的过程总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

2 环境监测程序、特点以及分类

2.1环境监测程序

环境监测是我国对环境质量控制的一项工作之一,必须遵循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对某一个区域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综合性、客观性分析[3]。环境监测的主要流程为:实地调查、分布监测点、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评价结果、提出策略、评审确定、上报结论。整个监测过程必须是以环境保护体系作为依据,必须保障最终数据的真实性以及策略的可操作性。

2.2环境监测的特点以及分类

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是固体废物、气体、土壤以及生物等物体,其需要使用多样化的质量监测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监测,最终获得样品的污染数据[4]。同时,为了有效地采集数据,采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对象,并对其进行长期的监测,从而发现环境的变化情况。对此,环境监测便具备长期性、连续性以及综合性。

环境监测主要可以被分为科研监测、应急监测以及常规检测。常规检测主要是对某一个区域、某个项目进行长时间的追踪检测;应急监测与科研监测则是对某个特定的目标进行检测。前者普遍是用于调查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而后者则主要是用于对工厂或某个污染事件的调查。

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3.1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当中,首先需要提升环境样本的取样质量以及质量的控制质量,从而给环境监测后的质量控制提供有利条件。依据我国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农业污染物以及工业排放物是形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环境样本的采样过程中,首先需要以国家所指定的环境标准作为采样的基础,并结合采样地点的环境污染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置采样监测点、采样频率以及采样时间,正确的使用样本采样技术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充分的考虑可能影响采样效果的相关注意事项。例如,环境监测中,采样器如何摆放效果最佳,采样管的安装如何才是正确的,吸附剂如何使用才最有效等等。环境样品在采集完成之后,需要立即送往实验室,在运送过程中,需要保障样品的有效性,保障运送环节中样品质量不会被改变,保障实验室的样品不会受到其他污染的可能性,保障其有效性。

3.2实验室监测分析的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最终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实验室的监测质量。对于小型环境监测而言,实验室当中的质量控制主要集中在内部管理中,内部质量控制又是环境监测整个系统当中的核心部分,是环境分析者能够自我控制的环节。监测质量主要体现在监测的整个过程当中,每一个参与质量监测人员的工作质量,均会对监测结果造成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在实验室监测环节中,需要做好足够的内部控制,提升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尽可能的减少监测人员对环境监测结果的影响。对于大型环境监测而言,其除了要做好内部质量控制外,还可能会涉及到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因为大型环境监测普遍无法在一个实验室当中完成,就可能会由多个不同监测内容的实验室利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检测方式进行检测,这些检测方式在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为了保障最终的检测结果准确无误,需要提供统一的样品,使用空白平行的方式加以质量保障。

3.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保障环境监测质量。对于环境监测而言,其在样本取样、实验室分析中均需要相关的规定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约束,利用质量管理手段或者技术文件完善环境监测整个过程。在监测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监测条件以及环境进行全面性分析,然后建立符合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监测人员的定位以及职责,保障监测工作能够有序、规范的开展。此外,还需要依据质量管理体系,对违规、偷懒行为进行审查,对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的有效性进行强化,有效的消除监测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因素,从而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并且多系统性的项目,为了有效的发现当前的环境问题,帮助相关企业、管理部门设计环境管理办法,提升我国环境保护质量,环境监测技术的方法、手段以及管理措施必须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敏,毕晓丽,洪伟.关于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之初探[J].环境与生活.2014,16(02):122-126.

[2]刘艳,叶鸿瑁,丘小汕.环境监测工作中水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初探[J].石河子科技,2011,11(4):303.

[3]邵天艳,黄德珉,官希吉.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措施分析[J].环境与生活,2014,22(6):118-120.

[4]曹晓敏,张涛,傅卫.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20(3):364-376.

篇5: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l OP—MS法测定中国北部湾海水中的Pb 钱碧华1,孙炯辉1,梁榕源2,黄水英1,王蕴1,刘晓艳1,郭建青1,丘灿荣1,蔡明刚1,3★

l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学系,厦门361005 2厦门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厦门361004 3厦f-J:k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厦门361005 摘要:于2006年7’8月开展了中国北部湾的海水中重金属环境质量调查,并采用ICP-MS方法分析

了该半封闭海湾海水中Pb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夏季表层海水中Pb含量介于0.40’l-97 gg/L 之间,平均值为0.93 gg/L,基本符合国家一类水质标准;Pb的分布总体呈现出沿岸向外海逐渐升高的趋

势,主要受到沿岸输入和湾内环流的影响。此外,部分站位表层海水中Pb含量偏高,近年来该海域Pb 水平的升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ICP-NtS;Pb:含量;分布;海水;北部湾 1.引言

作为一种毒性较大的生物非必需重金属元素,Pb在海洋中广泛、长期存在。其不仅危害海洋环境质

量,降低初级生产力,而且对海洋生物具有累积和放大等生物毒性效应,并能通过食物链并最终影响人类 健康:1训。因此,对天然海水中Pb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就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开放海域水体中Pb含量

较低,且海水的基体成分较复杂,使得直接测定Pb的浓度比较困难。为了达到提高灵敏度及消除基体干

扰的目的,一般要进行预分离富集,后者主要包括溶剂萃取、共沉淀、离子交换等哺1。其中用得最多的是

溶剂萃取法,但该法缺点亦十分明显,例如采用手工操作,不仅费时,费试剂,而且操作较繁琐,重现性

差等等。有关Pb的测定方法方面,目前采用较多的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嘲、原子荧光法H’、分光光度法

∽1及电化学分析方法n们等。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ICP-MS方法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其简便快捷,具有无需萃取浓缩,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线性好,且能同时分析多种元素等优点u¨。

北部湾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渔业水域之一。随着北部湾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沿海工矿企业

日益发展,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采,海上运输日趋繁忙,已对该海湾环境质量及海洋生物资源构成一定的

影响u剐。为进一步了解北部湾水体中Pb水平的现状,本研究于2006年7’8月开展了该海域表层水体中

Pb含量与分布的调查,并对其污染水平和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2.采样与方法 2.1.调查海域

‘通讯作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06012)、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2005Y021)、福建省海洋

与渔业局科技项目(0051.K37004,K47011),厦门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Y(舢09). 第一作者:钱碧华(1980-),女,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开展海洋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北部湾是南海西北部的一十半封闭海湾,其北接广西壮旗自治区,西邻越南,东至雷州半岛与海南海

南岛。北部湾面积约12 93万kf,平均水深40 m,最深达lOOⅢ。北部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冬季多东

北风,海面气温约20℃,湾外海水沿湾东倒北上,湾内水体则顺湾西南侧南下.遂形成逆时针环流;夏

季多西南风,海面气温高选30℃.湾内海流则形成一相反的顺时针环流。

阖㈡b。4j厂。一蕊珂 _,{

帕j i’。f

”、。f

”t、. \一毫≯

1…∞ …* “{ 1* …* …10

图1中国北部湾Pb含量的调查区域

Fi91The study ar∞ofPbcontentintkBeibuOu垃China

22.样品的采簋

于2806年7”8月对琼州海峡和南海岛三亚以西的北部湾水域和海南岛南部水域(即17。224 1.

j’ii0。E,如图l所示)开展海洋环境质量调盎,样品的采集、贮运均按《海洋监测规范j有关规定

进行o”。样品所需的聚乙烯采样瓶、水样瓶、聚乙烯过滤器及0 45 u mNuclepore滤膜等均需在(1+3)

硝酸中浸泡数日.用超纯水清洗干净后,再用聚乙烯袋包装好后特用。

采样时,用洁净的500mL聚乙烯小口瓶采集表层海水,并于船上实验室洁净台上用预处理好的0 45

umNuclepore滤膜过滤。弃去过澹后的前50mL海水后,其杂海水注^250mL聚乙烯样品瓶,用超纯肼吼

固定后,密封、冷藏、避光保存,带回实验室后,使用Agilent 7500i型ICP-MS分析测定。

2.3.海水中Pb水平的评价方法

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Pb的污染状况利用单园子评价法进行评估。《海承水质标准》(GB3097—1997)的

一娄标准中Pb的瞬值为1JIg/L。其计算公式如下:

l,r=Cu/Sj

其中:

I。一i点位j项污染物的质量指数:

Cu—i点位J项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平均值;

s,一j项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

3.实验部分 3.1.仪器和试剂

仪器:Agilent 7500i型ICP—MS:

试剂:标准试剂购自环保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内标物购自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海水中微量元素

标样购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HNOa使用屯子级;使用Mi l l ipore去离子水系统制备的去离子水配

制所有标准溶液。

3.2.仪器条件

调频发射功率:1300 w;等离子体气流速:15.0 L/min;载气流速:1.2 L/min;雾化室温度:2"C; 氧化物指标:<0.5%;双电荷指标:<1%。

3.3.海水的预处理

海水经0.45um微孔滤膜抽滤,用HNO。酸化使海水pH<2,后用去离子水稀释5倍。

3.4.工作曲线

由于海水的基体非常复杂,本实验采用加标法来降低海水基体干扰:用标准溶液配制成混标,再在已

稀释的酸化海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混标配制成工作曲线系列,并在标准中加入20船/L的金来消除汞的记忆

效应。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5。

3.5.内标

用Sc、Ge、In、Bi作内标物,所有的空白、标准溶液及测试样品中均在线加入内标,其浓度为1000

I-tg/L。

3.6.方法准确度

按本方法,对海水标准水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GBW 080040)进行了分析,其相对标准偏

差(RSD)为1.28%,表明本方法的准确度较高(表1)。

表1海水标准中Pb的测定结果(n=3)

Tab.1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ead in the seawater standard(n=3)

4.结果和讨论

4.1.北部湾表层海水中Pb的含量

表2列出了研究海域及国内主要相关海域水体中Pb的含量范围。北部湾39个站位的表层海水中Pb

含量为0.40、1.97 gg/L,平均值为1.01 Ug/L。石雅君等(1999)n43报道了我国渤海湾海水中Pb含量平

均值为4.26 Bg/L,明显高于本研究海域,说明目前北部湾周围工业污染相对仍较轻。廉雪琼等(2001)

n∞报道广西近岸海域海水中Pb含量范围为0.1’3.3 I.tg/L之间。此外,对海南岛附近三亚湾和海口湾海

水中Pb调查表明,二者的含量分别为0.29’2.01崛/Ln州和O.94“2.36斗g/Lu玎。可以看出,与其邻近的上

述沿岸海域相比,北部湾海水中Pb含量略低,但已较为接近,说明北部湾海水中Pb的含量受沿岸水体和 陆源污染的影响较大,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表2国内相关海域中表层海水溶解态Pb的含量

Tab.2 Contents of Pb in the surface seawaters from some sea area.China

单位:t.tg/L

另一方面,子涛(2003)沁’报道了南海海域Pb含量为0.006’O.2799/L,平均值为0.058 gg/L。蒲

家彬等(1995)n91报道了Pb的大洋背景值为0.001。0.0599/L。可见研究海域表层水中Pb的含量显著高

于边缘海及大洋海水。

4.2.北部湾海水中Pb的质量评价

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Pb的质量指数为0.40、1.97,其中在海南岛南部海域及西北侧海域均出现较明

显的超标现象,另外一些近岸站位表层海水中Pb的含量也超过海水一类标准。总体来看,研究海域表层

海水一定程度上受到了Pb的污染,站位超标率达到30.8%,但超标幅度不大,最大超标幅度为1.97。4.3.北部湾表层海水中Pb的分布

图2为研究海域海水中Pb的水平分布图。在沿岸区域,Pb的分布基本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

但就总体分布趋势而言,最高值出现在海南岛南部海域的H14站;低值在涠洲岛西南海域的B15站;Pb

高值区多出现于湾中部及外湾海域,内湾海域反而含量较低。这说明北部湾表层海水中Pb的分布不仅受

到人为活动及陆源输入的影响,有可能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环流及水团运移口叫等过程的作用。

5、结论

本研究于2006年7~8月开展了中国北部湾表层海水中Pb的含量与分布调查。研究采用ICP-MS法测

定海水中痕量Pb,具有分析简单快速、准确度高、灵敏度高且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优点。

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夏季表层海水中Pb含量介于0.40’1.97 gg/L之间,平均值为O.93 gg/L,基

本符合国家一类水质标准;但部分站位表层海水中Pb含量偏高,近年来该海域Pb水平的升高应引起重视。表层海水中Pb的分布总体呈现出沿岸向外海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分布主要受到陆源输入和湾内环流的影

响。

参考文献

【l】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等.海洋化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144-152.

【2】GiordanoR,Arata P,Ciaralli L et a1.Heavy metals in mussels and fish from Italian coastal watem[J].

Marine Polludon Bulletin.199I,22(1):10—14.

【3】Schroeder,H.A.Thetrace elements and nutrition.London:Faber and Faber.1973.

【4】Somer,E.Toxic pomnfial of trace metals in foods.A review.Journal of Food Science,1 974,39:

【5】黄贻志。郑庆华,梁自强.离子交换一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海水中痕量铜、铅、锌、镉、铁、锰.热

带海洋.1992,1l(1):30—36.

F R M,Oliveirab R ica Acta Part 【6】Moreiraa R.Bo曜esb M.Spectrochim B,2005.60(5)。755-758.

【7】李贵峰.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水中痕量铅.海洋环境科学,1997,16(2):78~80.

【8】潘振声。潘教麦.二溴对氯偶氮羧胂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铅.冶金分析,2007,27(1):54—56.

【9】肖新峰,张新申等.支撑液膜在线萃取富集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痕量铅.分析化学研

究简报.2006,6(6):855—858.

[10】杨春海,黄文胜,张升晖.基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存在下铅、银离子的高灵敏度电化学测定.

分析化学.2003,31(7):794-798.

[1 1]朱晨红.ICP-MS测定海水中的铅镉汞锌.上海计量测试.

【12]杨美兰,贾晓平,陆超华.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体中的重金属【J】.海洋通报,1990,9(5):39-45.

【13】国家海洋局.《海洋监测规范》【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14]石雅君,崔晓建,陈斐.2003年上半年渤海湾海水环境质量初步分析.海洋环境保护.2004,1: 19-28.

f15]廉雪琼,王运芳,陈群英.广西近岸海域海水和沉积物及生物体中的重金属【A】.海洋环境科学,200 1,20(2):59-62.

【16】陈志强,张海生,刘小涯.三亚湾和榆林湾海水溶解态Cu、Pb、Zn、Cd、Cr的分布[A].海洋

环境科学,1999,18(2):31—37.

[17】陈春华,王正方,吕海燕.海口湾海水重金属的行为特征.海洋学报,1999,2l(1):41~47.

[18】于涛.南海海水中溶解态铜、铅、锌、镉环境背景值的初步研究[A】.台湾海峡,2003,22(3):

329-333.

【19]蒲家彬,李宗品,傅云娜等.西部和南部太平洋表层海水中的重金属及有机沾污物m.海洋通报,1995,14(2):35-41.

[20】L.Y Alleman,T.M.Church,R Gangufi et a1.Role of oceanic circulation on contaminant lead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Atlantic.Deep-Sea Research 17,200 1(48):2855-2876.

Using ICP—MS to determinate dissolved lead of the surface seawater

i11 t11e Beibu Gull Cmna

Qian Bihual,Sun Jionghuil,Liang Rongyuan2,Huang Shuiyin91,Wang Yunl,Liu Xiaoyanl,Guo Jianqin91,Qiu Canron91,Cai Minggan91’3

l Department ofOceanograph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Xiarne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Xiamen 361004,China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Oceanograph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of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Beibu Guff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July and August,2006,the contents ofdissolved lcad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were determined by ICP.MS

method.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lead ranged from 0.40 Ug/L tO 1.97¨g/L,晰th the mean value of 0.93

¨g/Lwhich is basically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Seawater Quality Standard I.The concentration of lead exhibits a

general increasing trend from coastal sea toward open sea,which is thought tO be affected by both the coastal

input and the water mass cycle.In addition.the concentration of lead in part of stations is a tittle higher than the

level in the Standard I.which ought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Oil.

篇6: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子课题: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农林作物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

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除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外,还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气污染等。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产品及农作物秸秆、畜禽尿粪、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农业或农村废弃物。其中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对水环境、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很大,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可见开展农林作物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工作,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减少农药施用量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显得十分重要。目前赣州的主要农林作物有水稻、花生、脐橙、油茶、烟草、蔬菜等,使用农药量较大的是水稻、脐橙。本项目从绿色生态的角度出发,采取试验示范方法,重点开展水稻、脐橙的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实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达到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目的。同时采用归纳、引用、总结的方法开展花生、油茶、烟草、蔬菜等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工作。

二、研究目标

(一)明确农药对赣州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程度

通过调研、检测了解农药对赣州水环境、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程度。

(二)形成一套符合赣州生态特色的赣州的主要农林作物病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用二年时间初步形成一套符合赣州生态特色的赣州的主要农林作物病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形成降低农药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体系。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小组根据科学院对本项目专题设置和研究内容,从经费、人员角度出发,结合实际,主要开展如下研究:

1.水稻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2.脐橙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3.花生、油茶、烟草、蔬菜等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四、研究思路

本项目从绿色生态的角度出发,采取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开展水稻、脐橙的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通过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改善农药使用方法等,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达到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目的。同时采用归纳、引用、总结的方法开展花生、油茶、烟草、蔬菜等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工作。

五、计划进度与考核指标

2014年:制定总体方案,明确各参加人员分工,制定2014年具体研究实施方案,开展水稻、脐橙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初步形成水稻、脐橙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主要技术;进行农药对赣州水环境、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情况调查,提交一份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2015年:根据2014年实施情况,修正研究方案,调整研究内容,继续开展水稻、脐橙主要病虫害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研究工作,同时进行花生、油茶、烟草、蔬菜等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历时2年形成一整套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林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控制技术与控制面源污染的示范技术,示范基地50亩。发表学术论文1-2篇。

六、2014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脐橙园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一)、负责人:赣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 夏长秀

(二)、主要研究内容:目前脐橙园主要的病虫害为:溃疡病,黄龙病,红蜘蛛,粉虱,介壳虫,木虱,潜叶蛾。本着开展生态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绿色防控为目的,针对以上病虫害的不同发生期和为害特点,现具体提出如下主要研究内容:(1)清园与不清园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研究;(2)不同修剪方法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研究;(3)密植园对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研究;(4)不同喷药时期对防控溃疡病的研究;(5)筛选防控木虱的药剂;(6)研究防控黄龙病的综合防治措施。(7)在完成前6个试验研究后,总结集成技术进行基地示范。前6个试验在2014完成,第7个试验在2015年完成,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特制订以下具体实施方案。

A、清园与不清园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研究

本试验在2014年1月进行,通过本试验来明确清不清园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影响,以便掌握哪些主要病虫害能在赣南越冬和清园能否减少全年用药次数。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把一片果园一分为二,其中的一份在2014年1月进行清园,另一份不清园,每一份分成三个小区,每个小区算一处理,三个小区算三个重复处理。1.3试验实施

在1月中旬用机油乳剂加防病防虫的药对脐橙树进行喷药清园,同时把病虫枝进行清理,而不清园的片区不做任何处理。1.4调查试验结果

2014年全年调查与记录发生在清园与不清园的片区内6个小区的主要病虫害与危害情况,并记录对清不清园片区内全年病虫害防治用药次数。

B、不同修剪方法对主要病虫害防控的研究

本试验于2014年3月进行,通过本试验来明确哪种修剪方式能更好的减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以期达到减少全年用药次数,降低农业面污染源。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在同一果园以10棵树为一处理,重复3次。

1.3试验实施

在3月中旬采用开天窗或开门式大枝修剪及短截式修剪三种修剪方式对丰产期的脐橙树进行修剪。1.4调查试验结果

2014年全年调查与记录发生在这三种不同修剪方式脐橙树上的主要病虫与其危害情况,并记录对这三种修剪方式全年病虫害防治用药次数。

C、密植园对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研究

本试验于2014年1月进行。脐橙三大主产区信丰、安远、寻乌大部分果园是密植园,密植给脐橙的病虫害防治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想通过本试验明确密植栽培方式对脐橙病虫害的防治带来哪些不利因素及这些因素给主要病虫害的防治造成哪些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选择一密植果园,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选择3棵树作一小区处理,每小区重复3次。1.3试验实施

在1月对这45棵树进行挂牌定位定树。1.4调查试验结果

2014年全年调查与记录发生在15个小区的主要病虫害与危害情况,并记录该密植园全年病虫害防治用药次数。

D、不同喷药时期对防控溃疡病的研究

本试验于2014年脐橙春梢萌发5mm左右时进行。通过雨前雨后用药防治溃疡病做对比,看哪种处理更能有效的防治溃疡病。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在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园内随机选择老叶有溃疡病的脐橙树24株,每2株一个处理,共12个处理,在雨前用防溃疡病的药做3处理,另3个处理用清水喷洒做对照;在雨后用同样的防溃疡病的药做3处理,另3个处理也用清水喷洒做对照。1.3试验实施

在下雨前和下雨后进行喷药,只喷嫩梢,喷药时要求树上没有水。1.4调查试验结果

喷药15d后调查病情指数与发病率。

E、筛选防控木虱的药剂

在掌握赣南木虱发生规律的情况下,对防治木虱的药剂进行筛选,以期筛选出替代早期行之有效防治木虱的有机磷农药。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区试验预计在赣州市柑桔研究所内进行(现因黄龙病的问题,很难确定在哪实施试验),以丰产期的纽荷尔脐橙为试验对象。1.2试验设计

查阅与搜集及借鉴防治木虱较成攻的省份经验,结合我市木虱发生规律及特殊的气候条件,选择几种允许在柑橘上使用的内吸性或触杀性强的农药进行单剂或复配方对赣南木虱进行药效试验,每试验设3重复,每处理为2棵树。1.3试验实施

在7月中旬木虱发生高峰期用不同的药剂对木虱卵、若虫、成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1.4调查试验结果

于药后3d、7d、15d分别调查试验结果,方差分析防治效果。

F、研究防控黄龙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治黄龙病的特效药,虽黄龙病不可治但其可防可控,只要切断黄龙病的传播媒介木虱、病源体(黄龙病树)及阻止带毒苗木进入产区和果园就可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基于此,提出如下综合防治方案:

a.冬季清园:用内吸性强和触杀性强的两种农药复配加机油乳剂进行冬季清园,清完园后把黄龙病树及弱树砍伐,黄龙病树树兜需要用机油或除草剂涂抹后用薄膜盖住加土覆盖,防止其再次发新梢。

b.下足基肥和芽前肥:冬季清完园后要下足基肥,在春梢萌发前要下足芽前肥。

c.春梢期防好木虱:在春季防治溃疡病时加入内吸性强和触杀性强的两种农药来兼治木虱和其他柑桔类害虫。

d.及时挖除新的黄龙病树:在春、夏梢转绿后检查果园是否有黄龙病树,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打药挖除。

e.控梢:抹除早、晚夏梢和秋梢,适时放一次夏梢,放夏梢前用内吸性强和触杀性强的两种药加机油乳剂喷一次药,梢抽至5毫米左右时再喷一次,喷药时在树上挂上黄板诱杀打药时逃逸的木虱成虫。

f.加强新梢特别是夏、秋梢抽梢期的管理:在抽梢期每隔10天需巡查果园一次,及时发现木虱幼虫为害的嫩梢,并对其进行挑治或抹除。

g.最好不补种小树苗,如要补种需用无毒苗且要与成年树区别管理,每发一次梢最后打一次药。

h.在果园周围最好种植一圈非芸香科的植物作为防护带

在2014年分别选择有黄龙病树和无黄龙病树的果园各一个,用以上综合防治方案进行果园管理,到2014年冬季统计这两果园的发病率,看是否能有效的降低黄龙病的发病率。

G、技术集成与示范

在2014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的防治主要病虫害技术,于2015年在50亩的丰产纽荷尔脐橙园进行示范,以期达到对脐橙上主要的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同时提交一份技术报告和发表1篇相关学术论文。

〈一〉、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试验2014年实施方案(一)、负责人: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钟珺

(二)、试验目的: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因为企业或个人的逐利行为,市场上不规范的农药泛滥,农民又对农药缺乏认识,新型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导致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的大量重复使用、超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对当前粮食生产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实验目的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生物农药为主,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对大面积的早晚稻主要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以到达合理使用农药,减少使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并把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病率控制在要求范围(5%以下)之内,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三)、试验地点: 信丰县试验基地

(四)、试验方法:

1)、选集中连片不间隔相连的稻田50亩作为试验示范用地.用当地当家抗病抗虫的水稻相同品种,用种量按种子要求,统一浸种育秧培育壮秧,做好秧苗管理,打好“送嫁药”避免虫源病源从秧苗带入大田。2)、移栽前大田内及田埂杂草统一清理和处理。3)、按期移栽并做好田间统一的合理的肥水管理。

4)、移栽后按期进行田间主要病虫害(螟虫,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的调查,并按防治指标选用先进新型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生物农药对发生的病害和虫害进行统一用药防治。螟虫:

农业防治:主要采取消灭越冬虫源、灌水灭虫、避害等措施。①冬闲田在冬季或翌年早春3月底以前翻耕灌水。早稻草要放到远离晚稻田的地方曝晒,以防转移危害;晚稻草则要在春暖后化蛹前做燃料处理,烧死幼虫和蛹。②化蛹高峰至蛾始盛期,灌水淹没稻桩3~5天,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减少发生基数。③避免单、双季稻混栽,有效切断虫源田和桥梁田之间的联系,降低虫口数量。④单季稻区适度推迟播种期,可有效避开二化螟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期,降低危害程度。⑤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在一代化蛹初期,先排干田水2~5天或灌浅水,降低二化螟在稻株上的化蛹部位,然后灌水7~10厘米深,保持3~4天,使蛹窒息死亡;二代二化螟1~2龄期在叶鞘危害,也可灌深水淹没叶鞘2~3天,能有效杀死害虫。

药剂防治: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卵孵高峰后5~7天,当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亩有中心受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受害团高于100个时,应及时用药防治。药剂选用康宽或稻腾。稻纵卷叶螟: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药剂防治: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药剂防治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50丛卷叶包大于20个时),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

药剂选用20亿单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康宽、稻腾。稻飞虱:

农业防治:稻飞虱的发生与迁入虫量、气候、水稻品种和生育期、栽培管理技术、天敌有密切关系。

(1).白背飞虱迁入虫量是左右主害代发生程度的重要基础,而决定种群发展前提是食料和气候条件。

(2).褐飞虱喜温湿,生长与繁殖的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是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白背飞虱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为80%~90%。(3).水稻品种,如果是抗虫性弱的品种且水稻株型具有口十宽、秆矮、群体间比较荫蔽的农艺性状,容易构成稻飞虱繁殖的有利生活环境。

(4).多施或偏施氮肥,稻株徒长、叶色浓绿和茎秆幼嫩,为稻飞虱提供了丰富的氮素营养物质,危害较重。

因此应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药剂防治:在易发期增加田间调查次数,密切监控期数量的消长。做到及时用药。(分蘖期每10丛虫量50-80,穗期每10丛虫量100-150)。药剂选用唏啶虫咹或比蚜酮。稻瘟病:

农业防治:根据当地预报及时检查田间症状。合理施肥管水,底肥足,追肥早,巧补穗肥,多施农家肥,节氮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迟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1)、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不用带菌稻草作苗床的覆盖物和扎秧草,(2)、不种植感病品种,选用抗病、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3)、用无病土做苗床营养土,用药土做播种后的覆盖土,(4)、向大田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的混合药,(5)、肥料管理: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采取“测土配方”技术,和“早促、中控、晚保”的方针,重施基肥,科学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6)、水份管理:浅水勤灌,防止串灌;烤田适中。

(7)、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8)、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或高温沤肥。

叶瘟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初见发病或发现发病中心就要防治。

药剂防治:大田分蘖期开始每隔3天调查一次,主要查看植株上部三片叶,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上急性型病斑,即应施药防治;预防穗瘟根据病情预报,以感病品种,多肥田为对象,掌握破口期分别抽穗时打药。药剂选用75%三环唑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加入2%春雷霉素或展着剂效果更好。常量喷雾,重病田喷药2次,间隔7~10天。纹枯病:

农业防治:纹枯病在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所以应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感病率为50丛中大于10丛时用药。药剂选择:井冈霉素、苯醚.丙环唑、丙环唑、己唑醇、申嗪霉素,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喷到稻株中、基部。用药时间:下午4点后。5)、每次用药后进行用药效果调查,若未达到防治效果必须找出原因并采取补治措施以达到防治效果。

4、调查记载:

1)、田间主要病虫害的调查:在水稻生育期中病虫害易发前期和易发期做好调查计算发生率和发病率,并做好预测预报。

2)、每次用药防治后的用药效果调查,并计算防治效果。

上一篇:讲师培养学员手册下一篇:秩序维护工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