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07

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通用9篇)

篇1: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我用信息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

浚县新镇镇新镇中心小学

周红翠

先进科学技术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我认识和感受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将存贮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图象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于一体,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作为体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术来辅助教学。本人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浅谈一下运用信息技术后解决了那些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我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改变了过去示范、讲解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的使用不仅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同时能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体育的发展历史,靠教师笼统的叙述是讲不清的,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图片,能让学生一目了然,记忆也深刻。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跳(腾空)、投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传统教学中的反复示范,重复讲解,使学生对其了解不够,那样不但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图像鲜明,画面生动,灵活多变的动画优化了教学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成品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对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能够把老师做不好或做不清的动作环节表达清楚。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少一些点枯燥无味,又可以达到快乐体育教学目的。

二、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不仅仅指让学生身心健康就可以,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再通过练达到技术动作的反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快速得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视觉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技巧的滚翻等,只有正确地掌握了技术动作表象,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技能。

三、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能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如投掷项目中,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俯卧式跳高的转髋等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运动动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四、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跨跃式跳高的模拟镜头(其中包括跳得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差的等几种情况),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跨跃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腾空、过竿落地等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出跨跃式跳高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的时候,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一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制作就简单多了,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利用“鱼跃前滚翻”的课件,把整个动作分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并在每一步中都加入了失败的动作动画,并加入了一些特别的音乐,一听就知道动作行不行。于是,当教学时先请学生们观看课件,并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动作,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当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五、开阔视野、拓展教材

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关注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应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在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时,教师可在网上提供多种练习的方案,如耐久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有氧健身操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法。

六、能促进学生德育水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运用多媒体进行德育教育,生动形象地结合体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鲜明深动,富有感染力,学生的德育水平逐渐提高,并能积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如观看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教师在讲授技战术的同时,向学生强调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学生观看重大的国际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当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七、体育教师要正确掌握信息技术并能有效地应用到体育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关键还要在体育教师的多媒体信息素质。体育教师往往对电脑接触的不多,在上课的时候很少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进行授课,因为多媒体授课与他们平时所用的教学手段还是有一段距离,他们总认为多媒体教学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还是靠室外课来完成。虽然这种观点是在情理之中,但这已经不符和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我们从网上可以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可以借鉴同行的教学经验,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创新体育教学。

总之,现代体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教学有机地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现在及未来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我们教师认识和感受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研究、积极实践,我们体育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篇2: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是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进行。学生要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把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否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体育教师的多媒体信息素质,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锻炼爱好的培养,关键于体育教师,教师教育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学生对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快速的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据心理学家统计,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的94%,3天以后能记得70%,均远远超过其它传播方法。在教学中同时调动视听功能,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能力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上有着显著的效果,对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感性熟悉起着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等这些动作,对学生来讲要想把握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多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等因素,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有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快、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学生很难清楚的观察到教师的示范动作。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象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的建立起动作的表象,提高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情感对人的认识起着刺激作用,丰富的情感是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基础,对于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传统的体育课只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演示去了解事物的形象、声音、变化和发展过程而获取信息,从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能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感知的对象。例如讲授短跑动作之前,播放一些重大短跑比赛的场面,迅速地把学生带进一个紧张而又向往的氛围之中,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入情入景,学生能很快了解短跑技术的全过程,并且乐于学习和参与其中,效果自然比传统“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过程更优越。再如,教广播体操时,通过图片、录像、录音等信息技术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可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在录像直观的情境中,了解广播体操的完整动作,然后分解教学每节、每个动作,或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学做每节动作;整套体操教学完成后,再让学生观看完整录像,与录像中正确动作进行对比,纠正错误动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快就能准确、熟练地掌握整套广播体操。无形中就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篇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学,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无疑给教学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 成为教师尝试探讨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使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 能够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笔者根据自己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工作经验, 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实行教育目的进行研究, 希望对广大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意义

信息技术以其自身强大的功能, 对数字、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能够进行有效整合, 在实际应用到教学之中效果明显、成效显著。当前是信息化主宰的年代, 多媒体对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为教育改革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说, 信息技术能够对课堂资金进行有效整合, 提高课堂讲课的有效性, 这是教学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 能够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对传统的教学是一次全新的升华, 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技术教育的目的。如何把学科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这需要全体的教师发挥自身教学优势, 实事求是地解决教学之中的问题, 把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认识结合起来,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最佳效果。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几点建议

1. 信息技术的应用, 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信息素养, 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要。大家都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教学价值应该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是教师的主战场, 教师要想在这场教学的战役中打赢打胜, 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武器和工具。而信息技术正是优秀的教学利器, 是教师教好学生的强有力的武器, 只要利用好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工具, 课堂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提高。所以,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 具备较高的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方法和技能, 利用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和探讨, 培养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把基础学科与多媒体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 就一定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完成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最终目的。

2.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只要是有了学习的兴趣, 就会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小学生年龄小,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他们往往对未知的领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希望去研究和探索, 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 使用计算机,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用图文并茂、声音联动的形式, 使同学们感受到最直观的画面, 激发起学生最初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例如, 小学当中有一节课是描写四季的课程叫做《四季的脚步》, 课文中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了细致的表述, 把每一个季节的特性都用文字展现出来。这样的课堂, 教师如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把四个季节的变化片段用电脑播放出来, 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四季的独特魅力, 使课堂更加的增强趣味。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都喜欢什么季节, 学生就会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 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当中, 去感受四季的魅力。再如, 有一节课名为《东方之珠》, 这是一篇关于描写香港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向同学们提问是否知道香港, 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香港优美的画面播放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景。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 就会体会到香港的美丽, 也会知道东方之珠这座城市的真正含义,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地的情怀。

3.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感知教学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超群, 但是对一些语文、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偏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而不去关注他们的理解能力, 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偏差。而学生由于自身的条件因素影响, 对形象事物理解的较少, 无法在头脑中构建起影像图片。所以,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动态的图片演示, 能够使教学更加的形象, 更加的直观, 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的了解课堂的内容, 进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行为养成。例如: 在教学生们分数的时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来理解知识, 教师就可以课前制作课件, 把三个相同的圆圈进行分割成四个相等的份数, 取出其中的一份, 占总比例是多少, 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 可以得出一共是12 份, 取出来1 份, 还剩余11 份, 占原来总数的1 /12。通过这样简单的设计, 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能够取得更有效的效果, 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课堂必备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 坚持科学、高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场景,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饶昌龙.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之对策研究.教师, 2012, (15) :116.

[2]贺壮芳.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才智, 2013, (19) :21-22.

篇4:小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来创设情景,例如:在教学《甜甜的梦》时,课件将“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融入到小朋友甜甜的梦中和齐天大圣孙悟空比本领的画面。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看着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变来变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使孩子们直观的认识了“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通过手势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表示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做到了在不知不覺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枯燥无味的数学练习题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厌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不仅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而且可以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时,我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开火车、摘蘑菇、射击、帮小动物找家、火炬传递等数学游戏题目,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标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很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下课后,不少学生兴奋地说:“我也当了一次火炬手。”虽然练习量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这种练习的设计,每个学生操作自己的计算机,在老师制作的魔灯作业上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学生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各种火烧云的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再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字宝宝,告诉学生,这些字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它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字宝宝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恰当正确的运用会使我们的小学课堂插翅添翼,这样也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篇5: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同时也有很多专家围绕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力求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但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单一的应用技巧层面,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分析法等,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各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本文试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并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整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联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能够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

我国早在 20 世纪90 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1992 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听新闻广播;1996 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等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教室里装备必要的电教设备,还应装备语文电化教学室;2000 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并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在课外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习利用网络等媒体①。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看—听—说—写—打—想”的语文识字教学模式、“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课外阅①刘晓莹,张成功.通过内容分析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J].中小学电教.2006(05)

读教学模式、“课前查阅、课内练习、课后评改”的作文教学模式„„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突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取向,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不仅将信息技术看成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更加要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并依靠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习者个人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入,必须改变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点,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的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改善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较低

小学语文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比较低。小学语文教师能简单的处理文档、表格和制作演示文档,但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二维动画、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面,显然无法达到要求。网络信息量大,功能庞大,通过调查我们能看出大多数教师基本掌握了网络操作,但是教师利用网络的层次水平仍然比较较低,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检索信息,那将对语文学科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阵地是在学校,更具体的说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因此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能否顺利的完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的学习。

(二)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偏低

语文教师不是信息技术教师,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上不如信息技术教师熟练。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只能进行信息技术的简单操作,而对于要求比较

高的操作,许多教师还是束手无策的。有些学校的教师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为了突显自己教学的优势,很多教师从课件上面做文章。一份制作精美且教学效果优秀的课件是教师教学的一大亮点。有很多教师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插入 Flash 的教学内容,但受限于自己的操作水平,很多教师达不到这一设想,有些教师甚至花钱雇佣专业人员进行课件制作。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限制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顺利开展②。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深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停留在在备课和上课环节,而在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方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不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应该局限在备课与上课环节,其他环节的应用应该重视起来。而且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停留在一种传递——接受式的封闭环境教学中。教学内容被预先存入教学媒体中,教师通过控制教学媒体向学习者呈现教学信息,并从学习者处获得反馈信息。典型的教学情境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利用 PPT课件或教学录像演示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想法。在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参与程度不深,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也不深。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各类人员培训和资源库建设

坚持“培训在先、建网建库同行、重在应用”的原则,加强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课件制作人员和其他信息技术使用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由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统一安排,各个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条件允许,增加培训工作量。在建网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还要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储备一批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教育教学软件,做到建网后,就能投入使用③。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整合识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新教材的识字量又大大增加,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②

③马骏.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6(03)[4] 杨勇.语文教学设计的建构主义视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一些富有趣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地识字,提高识字的能力。

1、游戏识字的教学

在游戏识字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一读,连一连,猜一猜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小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从小学生心理来讲,他们好胜心强,一提起游戏、比赛,就劲头实足,在识字教学时,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游戏、比赛,以提高教学效果。

2、随文识字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用图片、录像等多种媒体辅助讲解,可以用实物演示讲解,可以借助动作讲解,可以借助表情讲解,可以用对比方法讲解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字义是为了更好的识记生字,这就要求教师能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识字,更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如字的结构规律、拆分原则等,同时还要教学生书写。教师先示范,指导学生观察,然后慢慢的让学生自己写。在教学巩固环节,教师可以运用组词、造句等多种练习方式巩固学生生字的学习。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1、情境再现法的教学

情境再现法就是再现出事情的情境、意境。有些文章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久远,而且文章叙述的篇幅较长,内容多,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传统的讲解这时就会显得比较枯燥,而信息技术带来的情境再现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起到形象理解的作用④。

2、创设情境法的教学

创设情境法是以文本提供的材料为原型,通过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等的处理,演绎成影视或动画作品,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某种环境加深体会。这种情境与前面提到的再现情境是不同的,它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获得的,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④陈美芳,项国雄.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现[J].南昌高专学报.2006(01)

积极性。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而且细节描写苍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学生写动作描写时,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做饭、打扫卫生等情景,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懂得一个几十妙的动作。而学生写作文就是运用自己的感官,将这几十秒的动作分解开。这样适时的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丰富了写作素材。

参考文献

[1] 刘晓莹,张成功.通过内容分析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J].中小学电教.2006(05)

[2] 黄蜀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04)

[3] 马骏.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6(03)

[4] 杨勇.语文教学设计的建构主义视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篇6: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马丽娜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信息时代主要载体和工具的计算机,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综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第三部分叙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第四部分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时应避免的三个误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任重而道远,是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这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闻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到了17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的封建保守和民族创新意识不强是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更为强烈,为了赢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各国都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育教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的课程改革应尽快跟上时代步伐。

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社会里,生活的情景变得极其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传统科学的界限,多学科知识的共同参与。当今的科学技术不仅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相互交叉,而且与人文和社会科学也紧密联系,不仅在理论上不断的创新,而且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课程的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还要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主动且自主的学习,注意提高在直接参与与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决策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真实的模拟宏观和微观世界,又可以缩短或延长事物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代替危险或昂贵的实验和创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把学科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量讲解和叙述事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变成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把简单的事实罗列变成了丰富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在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快地记住大量的事实知识,还能够使自己领悟到适应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增强公民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 2.1演示性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更有效的进行教学。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应用模式中,教师完全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和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被用来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2.2探究性学习模式

该模式具体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2.3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过程,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了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并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所以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不断发展的。在这三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是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互动学习过程的转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也不断增强;随着应用模式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也不断增多,对教学坏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3.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乐趣。

首先,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观察是探究的开始,不会观察,探究也无法进行。三年级科学课程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从儿童身边最熟悉的自然事物---大树,开始了学习活动。三年级学生年纪小,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粗而不细,表面而不深入。我们可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色彩鲜艳、画面清晰、音乐悦耳、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将森林、大树搬进课堂,“从看一棵大树到观察一棵大树,我们的活动就开始了”。借助多媒体“可大可小,并能定格”的优势,将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树皮、树杈、树枝、树叶、果实,甚至树干上的附着物定格、扩大,展示给学生观察,这样他们“看到了一颗真正的大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其乐无穷,真正尝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其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已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思维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简单易用的优势,将美丽的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叶是怎样长在枝条上的,各种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叶片上,许多很细的“脉”„„,这显现的和隐蔽的部分都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整理、讨论、交流,通过像科学家那样的自行探究,自行获取有关叶子的知识。

3.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应用创新的欲望。

新一轮科学课程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学习科学知识;在做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与道德问题。根据课改的需要,添置新的图书,加强图书馆建设;添置新的实验设备,加强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室;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室动手实验,到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信息,给学生“做”,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理论保障。

如学习“水”(《科学》三年级上第4单元),让学生自行在实验室中观察“水”,动手做实验,采用多种方法认识各种各样的液体,学会比较水的多少,并从图书馆、互联网上进一步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严重缺水地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增强研究“水”的信息与决心。如学习第三单元“我们自己”(《科学》三年级上)时,我们仅让学生全面观察自己、猜猜我们是谁,是不够的,特别是学习“奇妙的指纹”,仅用眼睛来观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将孩子们的指纹一个个映到大屏幕上,他们才能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并通过查找、学习有关资料(书籍、因特网等)让学生去了解怎样利用指纹的特征,并将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这样才是“我做过了,我也理解了”。4.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避免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缺乏针对性,有哗众取宠之嫌。平时上教学论练习时,常会发现许多同学的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的好像幼教软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或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无原则的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我们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优点。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难以集中注意力,而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往往又难以转移。如果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味加大教学密度,纵然图文声情并茂,学生却经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一道练习在屏幕上才显示几秒钟,就想让学生报出正确答案,操之过急;一段材料刚阅读一边,就指望学生能提取出关键信息,谈何容易!

误区之三: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满堂都是“鼠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解放老师,告别黑板、粉笔,只需将鼠标轻轻一点,一切问题尽可迎刃而解。所以在不少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看到教育几乎完全依赖鼠标,一堂课在“嗒嗒”声中开始,又在“嗒嗒”声中结束,这样倒是省却了板书板画的麻烦,节约了时间,看起来很潇洒。孰不知教育者已不自觉的放弃了主导作用,而沦为一名“播映者”;学生也变成了普通观众,失去其主体地位,少量的学生活动也因为缺乏情感交流而显得苍白无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与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蜂拥而至,都可能引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地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中去,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利用新的教育理论,发挥传统教学的优越性,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较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颁布).【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75.【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6.【4】李葆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9-114.【5】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6】陈炳木,张剑平.多媒体课件设计.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7】赵琳.科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8】毕润成.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9】河南教育报社.<<科学>>三年级(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Ma lina(Zhengzhou Teachers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篇7: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强有效的工具。经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文化等的综合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利用形、色、声等多样化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丰富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营造良好语言学习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以此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试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英语教学较之传统英语教学的优势,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展现真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无法模拟较真实的教学环境,而使知识的传授显得较抽象、枯燥、乏味,学生接受的刺激较呆板,无法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更谈不上产生浓厚兴趣。而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却能构建出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这样就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了实际生活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How many”课程内容时,就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在“单词复习”环节中,以动画—flash制作的砸蛋游戏的方式呈现各已学的单词,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词汇复习变得新鲜有趣。以此种方式呈现的信息看得见、听得到,并且形式活泼多样,不仅完成对已学单词的复习巩固,重要的是使学生们的精神为之一震,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课堂中来。再一个在“新知呈现”环节,放映了一群孩子们放风筝的动画,同学们在此轻松的环境下,会情不自禁的数一数风筝的数量,此时我会自然引出问题“How many kites are there?”;待学生回答后,展现一只鸟突然飞走的情景,学生此时会不由惊叹:“The black one is a bird” and “17?But that’s only 16”;这样就将各知识点自然呈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决定着教学的内容、方法和速度。而学生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只是机械获取经老师深加工过的知识与经验,也可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听课”,得不到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手段,教师可充分利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索,获得新知识,积累学习经验,真正体现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模式。

例如:在学习中外名人时,我给学生们布置了学习任务,让他们上网查找自己最崇拜伟人的事迹等相关资料。学生们兴趣盎然、干劲十足,纷纷在互联网这一庞大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接着,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合作、开动脑筋自编对话介绍各位伟人。在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扮演各种角色完成对话。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探讨交流,他们对众多伟人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启发了英语思维能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三、学科知识的整合,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提高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现代信息化教育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平台,彻底改变了“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将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应用到英语学习中,使两者做到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实现对两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提高。

例如:在学习完服装衣物的描述后,我让学生们在“画图软件” 中设计自己最喜欢的、最具创意的服装搭配作为语言交际的情境。在学生们完成作品后,举行一次“A Fashion Show”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在网络多媒体的环境中,利用控制软件将其组代表作品展现给全班同学,并由组内成员通过说、演、唱等形式表达其设计思想及意义。学生们在原位不动的情况下,就可以与全班一起分享作品、共同探讨、互相交流,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校园外的人分享。这样,学生在学习应用英语知识的同时,又巩固运用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不仅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此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培养,知识得到综合应用,学生的主题地位也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8: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应用

一、分层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分层教学是指在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接受能力、已有知识构成等方面特征的基础上, 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 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例, 学生的个人因素、家庭条件以及学生条件等各种因素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不管是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 以满足不同知识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适应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应用分层教学需要遵守三大原则, 一是最优化教学原则, 老师应该通过分层教学实现每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增长, 而不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停滞不前, 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知识实践整体能力的增长上。二是因材施教原则,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需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三是分层教学应该始终符合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在个性兴趣、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已有认知结构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力也是不同的,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为学生提供差异性的教学方法。

二、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1.教学对象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 老师首先需要通过教学课堂观察或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一般可分成优秀、中等、较差等三个层次, 将那些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电脑操作基础好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习归为优秀类, 将那些接受能力一般、基础知识较弱的, 通过课堂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的学生归为中等类, 而将那些学习能力较弱, 基础差的学生归为较差类。另外, 对学生层次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 实行升降级制,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激励效应。

2.教学目标分层

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特征, 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置, 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较差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就应该设定在学生能够完成基本题和基本实践操作,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就应该设定在学生能够完成提高题, 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 而对于优秀层次的学生, 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中“亲自体验”“开动脑筋”等内容或者能够完成课后有难度的习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 体会到进步的愉悦, 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例如, 在“遨游因特网”的教学中, 老师就应该明确中等与稍差层次的学生要学会输入网址、浏览信息, 而优秀层次的学生除此之外还应该能够检索信息、设置主页等。

3.教学过程分层

(1) 分层教学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获益, 老师需要进行差异性的分层教学活动, 具体地讲, 就是对稍差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辅导, 甚至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动向, 观察他们的表情, 进行及时的解惑指导;对于优秀层次的学生, 要为他们布置一些需要进行摸索探究的任务, 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扩展。例如, 在讲“在Word中输入文字”时, 老师要明确基本任务与提高任务, 利用电子教室系统对学生进行电脑演示。其中基本任务是让中等与较差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任务是让优秀层次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给予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如此一来, 能够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 分层练习

另外, 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互助教学的方法进行分层练习, 可以采取异质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将优秀层次的学生分散在中等与较差层次的学生中, 使基础好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 也使基础稍差的学生能够在同学的帮助下实现自身的提高, 如此一来, 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例如, 在进行输入汉字的练习中, 老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他们打字速度又快、正确率又高的学生充当小老师, 让他们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同时, 老师也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 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学生既能在合作互助的练习中提高打字技能, 同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合作。

(3) 考核与评价分层

采取分层次的教学形式, 就需要同时采取分层次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对于优秀层次的学生, 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在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 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防止他们自大自满, 以促进他们深层次的进步;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 要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 要采取鼓励性的评价;对于较差层次的学生, 要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进步进行及时肯定, 要降低考核难度, 采取肯定性的评价。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标准的考核评价, 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信任, 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出评价的诊断、促进与激励作用。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今分层教学因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任课老师还需要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改善, 以便更好地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9: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越来越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趋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 年曾提出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谈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在全球的迅猛扩展,预示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网络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所依靠的重要资源,已成为促使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生变革的主导要素,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国与国之间的剧烈竞争在实质上已演变成信息竞争。在这种竞争中,最迫切并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全民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问题。要提高全民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整个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方面。计算机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计算机的教学就像一年级的数学、语文一样,需要从头抓起。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把“计算机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已经配备了计算机,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课程正在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加强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小学生整体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是适应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二、明确任务、形成评价

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我认为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和意识。在知识和技能上,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初步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掌握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方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以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为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对各种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学习。

明确了教学任务,即是制定了教学目标,那如何来进行教学评价呢?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对象为主体,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及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在小学阶段评价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因此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掌握Word,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Word进行文字、图片、表格的编辑和排版,所以第一堂课我就给学生提出了这学期的目标和评价方法,期末考试主要是以三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我爱家乡”为题的电子小报。每一堂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另外选用评价方式,这样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一份作品,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尤其是信息技术课老师面临的学生起点都不一样,有的没有接触过电脑,有的是游戏高手,当然评价就要有所不同。另外,《纲要》上也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可见,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角度来说,过程评价重于结果评价。

三、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联系实际、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联系实际,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学生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int”软件,无从下手。模仿较多,创新较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这时,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让学生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试一试了。学生们不但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新途径。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作为标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作品,让其进行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另外,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上一篇:英文读后感400字下一篇:读书名著心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