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24-08-10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通用8篇)

篇1: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4月2日由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从年起开始施行。这份条例的出台,对于近几年来各省各地出现的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热潮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条例的解读,来探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起到的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上,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得一些历史悠久,且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和建筑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同时,也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无情的被拆除,或者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对于资源价值并不高的建筑群落等过度开发,甚至炒作,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认真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审核、开发和保护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条例》的重要作用

1.加强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意识。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特别强调加强保护的意识。要让人们,尤其是地方旅游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旅游规划企业、旅游景区投资商等,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文化意义和保护价值,让其了解哪些东西是应该保护的,哪些是必须保护的以及应该怎么保护等。否则,可能出现投资越多,结果离要取得的效果越远。没有正确的保护意识,盲目的开发只能把这些文化遗产毁掉。《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定义和保护做出了详细的定义,普及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认知,也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与开发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

2.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价值评估体系,强调名城名镇名村的价值核心。价值评估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中最重要的环节。价值核心及价值评估体系对于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同样重要。《条例》第七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条件做出了如下规定:(1)保存文物特别丰富;(2)历史建筑集中成片;(3)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4)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这一条款暗含了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要求申报应该是真正的历史遗存,不是仿建的,不是假造的,这是对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第二,保存着传统的格局和历史的风貌。这一条很重要,是区别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与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标志,若只有分散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整体上体现不出传统的格局和历史的风貌,那它完全可以用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方法加以保护,没有必要定为历史文化村镇。第三,对历史事件、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要求,暗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突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典型意义和文化价值。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进行评判,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开发不力、过度开发或者虚假开发。

3.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还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了一体的规定:提出在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构成破坏性影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明确提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整体保护。

这里所说的“整体保护”,并非是指保护内容上的城市整体,而是指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保护价值,从城市整体的高度来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不只要保护文物古迹、历史街区,还要按《保护条例》所说的,“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二、《条例》的重要启示

《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标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使得保护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然,《保护条例》并不是一方万能灵药,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深化发展的空间。例如,价值评估体系应该细化,应针对名城、名镇、名村出台不同的评估手段和规定,否则在理解和执行将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可在《条例》的基础上,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监察巡视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国家和地方分级监察管理;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问责制,将保护和政绩挂钩。

《保护条例》还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条例》如何更好的执行,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完善。本文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对《条例》的浅析,引起更多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思考。

篇2: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现行的《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由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3月31日批准,自205月1日起施行,下面是详细内容。

《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岳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经济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岳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

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巡查、报告等工作。

第四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监督的具体工作。

市、区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

市、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市、区房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修缮与使用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与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城市管理、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成立岳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其主要职责为:

(一)审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并督促落实;

(二)审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历史建筑的认定和调整方案;

(三)审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事项。

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类保护规划、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修缮方案的编制和修改;

(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维修经费补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普查、征集、保护和传承经费补助;

(四)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其他开支。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有权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出建议,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市民的保护意识;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投资、赞助或者捐赠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加强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落实保护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并每两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情况。

第二章 保护对象

第十一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护对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保护名录,载明保护对象的名称、权属、位置、类型、保护等级、历史沿革和历史价值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下列保护对象作为重点保护内容:

(一)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以清代岳州府城、巴陵县城为核心,北至造船厂北侧边界,西至洞庭湖东岸,南至三角线铁路专用线,东至三五一七工厂内铁路专用线西侧的区域,面积约一点九八平方公里。重点保护:以洞庭湖、九华山、火庙山、文庙山、白鹤山为代表的古城山水形胜,以岳州府城、巴陵县城的城垣形制以及“府县双十字”所代表的古城传统空间结构,由岳阳楼、岳阳文庙、慈氏塔、吕仙亭构成的古城核心景观要素,鱼巷子、茶巷子、油榨岭巷、金家岭巷、街河口街、南岳巷、万寿宫巷、河巷子、上达巷、游击巷、上慈氏巷等十一条历史街巷的名称、走向、尺度及传统风貌,城湖之间、重要公共建筑与自然山体之间,街巷与楼庙塔亭之间的景观视廊。

(二)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和陆城南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重要城市轴线、城垣形制、历史街巷、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公共建筑、景观视廊、历史环境要素等。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为西临洞庭湖景区,东至洞庭南路东,北至鱼巷子,南至鄢家冲路的区域,总面积约十五点七二公顷;陆城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为沿陆城南正街、北正街两侧,西至老西门,南至云溪区陆城镇中心小学南侧,东至二零一省道西侧路缘线的区域,总面积约十三点七公顷。

(三)历史风貌保护区。包括洞庭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翰林街历史风貌保护区和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历史风貌保护区。重点保护历史街巷、历史建筑、景观视廊、文物保护单位及古树名木等环境要素。洞庭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为南起巴陵西路北侧道路红线,北至九华山西麓,东起洞庭北路西侧道路红线,西至洞庭湖岸的区域,面积为二十一点一公顷。翰林街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为东起菜园坡路,西至洞庭北路,南起巴陵西路,北至文庙山的区域,面积为七点四公顷。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为以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为核心,南起码头东侧道路,北至津港巷西段,西邻码头,东接长江木业实业公司的区域,总面积约二点三七公顷。

(四)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岳阳楼、岳阳文庙、慈氏塔、岳阳教会学校、岳州关、铜鼓山遗址、大矶头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

(五)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为历史风貌保护区进行保护:

(一)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的;

(二)空间布局、景观形态、建筑形式等较完整地体现岳阳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未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为历史建筑进行保护:

(一)反映岳阳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

(二)建筑风格、结构、材料和工程技术反映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或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

(三)与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或者著名历史人物相关的;

(四)近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中能见证本市发展历史,具有地方特色的;

(五)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五条 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的认定和调整,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提出方案,向社会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部门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经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保护措施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市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保护规划等工作,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修缮方案等工作。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保持、延续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深度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应当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编制,规划深度应当达到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七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设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户外广告等。

第十八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制订保护方案,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

(二)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

(三)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关要求应当纳入建设项目规划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依法取得规划、住建、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第二十条 历史城区的保护应当坚持“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的原则。依照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标示古城廓遗址;严格保护历史城区周边金鹗山、赶山、月山、君山、洞庭湖、南湖等山水景观要素,重点保护岳阳楼、洞庭湖构成的“楼湖大观”;禁止在九华山、火庙山、文庙山、白鹤山取土等破坏山体风貌的行为;保护历史城区“一水四山,府县双城”古城传统空间结构及历史街巷的传统格局,保持油榨岭巷、鱼巷子等十一条历史街巷的名称、走向、尺度及传统风貌;严格控制岳阳楼、岳阳文庙、慈氏塔等核心景观要素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高度、体量、形式、色彩,保护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及重要节点之间的视线通廊。

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应当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范围内,除确需建造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扩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层数不得超过两层,檐口高度不得超过七米。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建筑,层数不得超过三层,檐口高度不得超过十米。

第二十二条 在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内,新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在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传统历史风貌相协调,新建、改建建筑,层数不得超过四层,檐口高度不得超过十三米;新建、改建道路时,不得破坏道路原有格局和景观特征。

第二十三条 市、区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登记、建档及管理,编制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对具有突出价值并且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逐步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十四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向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法定程序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规划建设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 历史建筑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缮;历史建筑的修缮不得改变原有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在体量、形式、色彩等与历史建筑本体相协调,其高度不得超过相邻历史建筑。

对历史建筑进行外墙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 国有历史建筑,其代管人为保护责任人;没有代管人的,其使用权人为保护责任人。

非国有历史建筑,其所有权人为保护责任人;所有权人下落不明或者权属不清的,代管人为保护责任人;无代管人的,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

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代管人均不明确的,房屋行政管理部门为保护责任人。

第二十七条 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合理使用建筑,负责建筑物的保养和安全防范,保持建筑的原有风貌,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由所有权人负责,维护和修缮应当按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审定的保护方案实施。

第二十八条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所有权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由其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第二十九条 建设工程选址,应当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对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及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本条规定的历史建筑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条 列入保护名录的保护对象应当设置保护标志。保护标志由市人民政府统一样式,区人民政府组织设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遮挡、涂改或者损毁保护标志。

第三十一条 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普查、征集、抢救、研究、传播、宣传和教育等工作,编制保护规划,建立名录体系。

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的,应当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第三十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单位予以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发掘、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料,培养传承人,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展示、展演活动。

第三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林业、风景园林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古树名木档案,制定保护措施。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本条例第六条规定将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

(二)未按照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宣传教育的;

(三)未按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的;

(四)未按照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组织编制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修缮方案的;

(五)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组织设置保护标志的;

(六)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对辖区内的古树名木加强保护的;

(七)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程序对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进行认定和调整的;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对需要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历史建筑按程序报批的;

(三)文物主管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四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履行职责的;

(四)文化主管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四条第三款、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履行职责的;

(五)房屋行政管理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四条第四款规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使用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的;

(六)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与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城市管理、林业等有关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四条第五款规定依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

(七)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等规定,由城市管理等部门依法处理;损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岳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岳阳县、临湘市人民政府,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市南湖新区管理委员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按照区人民政府职责执行本条例。

篇3: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况

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定标准

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 还要这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 是否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二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 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三是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 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的影响。

1.2 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 如北京、西安。

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 如平遥、韩城。

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 如桂林、苏州。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 如丽江。

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 如上海、遵义。

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 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 如长沙、济南。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和认识的误区

2.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美学价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 以留存城市的记忆;也不只是继续传统文化, 以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 它同时还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2.2 历史文化名城屡屡惨遭破坏原因

历史文化名城屡屡惨遭破坏主要是人们在认识上还有误区:一是认为形象破旧;二是认为落后标志;三是认为浪费用地;四是认为阻碍发展;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印记, 就像是人的生命的足迹。是生长的资源, 是财富, 是宝藏, 是特色, 只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是不难认识清楚的。

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概念内涵

3.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与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不仅有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 也包括与人们当前生活休戚相关的街区和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范围:历史文化名城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 如果不能确定一个相对内涵丰富而富有特色的区域, 而把整个名城的行政区域全部纳入保护之中, 显然是不科学的, 也是做不到的。为应从对文物建筑本身进行的保护修葺, 扩大到对其周围的空间环境质量的保护以及对旧城、历史地段乃至城市的总体格局、风貌特色的保护。

3.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层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层次一般为四层:一是旧城区整体风貌格局。二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三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是文物控制单位和未确定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还要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

3.3 历史文化名城护规划的内容

一是城市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水、大气、动物、植物;人工环境建筑、街巷、村落、城市;人文环境风俗习惯、艺术等。二是城市生态保护:自然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三是城市景观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四是城市特色保护:场所精神地方特征;街区风貌。五是城市历史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历史城市、古村落。

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对策

4.1 发展战略与规划思想

科学地定义城市性质是制订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战略规划和保护发展规划必须首先解决的大问题。城市性质是规划的“纲”, 城市性质要回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问题。

规划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特征, 反映城市性质及特殊要求, 最大限度地保证名城社会、经济、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规划应坚持保护第一的思想和原则。要把保护的思想提高到尊重历史, 为过去负责为未来负责的高度上。

保护是创造性活动, 不是故守陈旧, 要富有创造性地寓历史文化名城于科技进步的时代风韵中, 使城市在未来年代亦能保持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性、延续性和发展了的继承性。

保护与发展应以人为中心, 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在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 更要强调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后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所普遍决定了的。

4.2 城市布局的调整

调整功能布局的主要对策是:开辟新区或在历史城区以外进行新的建设, 以减轻历史城区的压力;改变城市的单一中心结构为多中心结构, 以减轻城市中心的诸多城市问题的压力;功能的调整应有利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健康的生活、工作和休息环境;调整有碍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城市用地。

4.3 调整产业结构

发达的经济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名城要根据自身的城市性质特征和发展优势, 在满足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前提下, 积极谋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通过深化改革, 调整不适合名城保护和发展需要的产业结构。

5 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一种独特的优势。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历史发展到今天, 已经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要保持城市这一大系统, 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一定要制止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性建设。如果把山水景观丢了, 代之以水泥、玻璃的高楼群;把传统的建筑都推倒, 代之以抄袭克隆的“方盒子”;失去自己特色氛围, 代之以复制搬来的“欧陆风”, 其结果只能是低水平、低质量、低品位的“城市化”。

总之, 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需要有健康的城市化, 一个健康的城市化又必需要有相应的健康的生态和文态环境。

摘要:针对人们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不足, 使其“屡屡惨遭到破坏”, 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意义、保护对象和范围、层次、目的、内容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530-562.

[2]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20-134.

[3]马武定.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J].规划师, 2004 (12) .

篇4: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近年来,我國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上,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得一些历史悠久,且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和建筑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同时,也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无情的被拆除,或者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对于资源价值并不高的建筑群落等过度开发,甚至炒作,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认真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审核、开发和保护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条例》的重要作用

1.加强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意识。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特别强调加强保护的意识。要让人们,尤其是地方旅游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旅游规划企业、旅游景区投资商等,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文化意义和保护价值,让其了解哪些东西是应该保护的,哪些是必须保护的以及应该怎么保护等。否则,可能出现投资越多,结果离要取得的效果越远。没有正确的保护意识,盲目的开发只能把这些文化遗产毁掉。《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定义和保护做出了详细的定义,普及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认知,也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与开发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

2.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价值评估体系,强调名城名镇名村的价值核心。价值评估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中最重要的环节。价值核心及价值评估体系对于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同样重要。《条例》第七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条件做出了如下规定:(1)保存文物特别丰富;(2)历史建筑集中成片;(3)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4)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这一条款暗含了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要求申报应该是真正的历史遗存,不是仿建的,不是假造的,这是对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第二,保存着传统的格局和历史的风貌。这一条很重要,是区别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与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标志,若只有分散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整体上体现不出传统的格局和历史的风貌,那它完全可以用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方法加以保护,没有必要定为历史文化村镇。第三,对历史事件、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要求,暗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突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典型意义和文化价值。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进行评判,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开发不力、过度开发或者虚假开发。

3.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还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了一体的规定:提出在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构成破坏性影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明确提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整体保护。

这里所说的“整体保护”,并非是指保护内容上的城市整体,而是指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保护价值,从城市整体的高度来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不只要保护文物古迹、历史街区,还要按《保护条例》所说的,“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二、《条例》的重要启示

《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标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使得保护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然,《保护条例》并不是一方万能灵药,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深化发展的空间。例如,价值评估体系应该细化,应针对名城、名镇、名村出台不同的评估手段和规定,否则在理解和执行将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可在《条例》的基础上,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监察巡视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国家和地方分级监察管理;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问责制,将保护和政绩挂钩。

《保护条例》还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条例》如何更好的执行,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完善。本文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对《条例》的浅析,引起更多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富春.学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几点体会[J].中国名城,2009(08).

[2]赵勇,梅静.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04).

[3]和红星.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拓展探索[J].中国名城,2009(07).

篇5: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

作者:杨戌标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4期

[摘 要]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秀丽的湖山景色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特色。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名城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在名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完善保护体系,从“文物保护单位一历史文化保护区一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按照“全面、系统、科学保护”和“应保尽保”、“特色保护”的原则,有效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格局和自然景观,使持续发展的城市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在保护思路上要重点突出“一核一线一古城二遗址”,其中,“一核”是城市西部区域;“一线”是沿运河区域;“一古城”是古城区域;“两遗址”是良渚遗址和南宋皇城遗址。在保障机制方面,要强调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实施更深入的保护;要完善政策法规,落实保护责任制;要拓宽及规范公众、专家参与名城保护的渠道,提高保护效力;要探索多元化保护利用方式,改善保护体制。通过上述理念上、思路上、机制上的改进,促进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杭州

[中图分类号]TU984.2

篇6: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第一条 为加强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古树名木、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可移动文物等的保护和管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利用与城市建设、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市人民政府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土地、市政市容管理、公安、商贸、教育、旅游、侨务、宗教、地方史志、党史、档案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权限,协同做好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财政投入。

市人民政府依法设立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或者提出建议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对本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进行检查或评估,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监督。

篇7: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篇8:新绛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保护研究

如何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现象,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1 新绛古城特色的形成与要素构成

1.1 名城特色的形成与演化

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的汾河下游,地处中原传统文化浓郁的黄河流域,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由于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新绛充分吸纳了晋、秦、豫三省的中原文化,是黄河金三角洲地区内极富文化特色的古城。

新绛县旧称绛州,古绛州当秦晋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始绛州行元帅府,直到清末仍为州治。绛州古城坐落在新绛县中部,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迁居,现今城址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北靠九原,南襟峨眉,汾浍横贯,鼓水北来。

明朝后期至清朝,古城用地向西北、向东南发展。修缮城池,建筑华丽的民宅,尤以段宅为代表,安子巷形成规模。兴建私家园林乔家花园、薛家花园等。

1947年4月,新绛县城解放,成立新绛县人民政府。1949年2月,成立晋南行政公署,驻新绛。1969年年底,运城专署成立,新绛属运城专署,从此新绛城市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对古城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造,表现在拆除城墙、拓宽马路、建设高楼等。

1.2 名城特色构成

1)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山体山脉、水系、田园、植被、自然遗迹、气候和物产。2)人工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是指人类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以绛州古城为核心,以传统城市空间结构为骨架,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区、传统民居群体聚落为主要构成内容。包括传统街区、道路街巷、商贸街市、文物古迹、特色建筑、历史遗址、墓葬坟冢等。3)人文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是新绛2000多年来所积累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等方面。主要包括历史人物、思想文化、诗词歌赋、岁时节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名城十二景等。4)城市空间要素。城市空间要素是新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之一,是指自然、人工和人文环境要素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表现,包括格局、肌理、标志、道路、区域、边缘、节点。

2 充分发挥古城特色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1)名城空间特色保护与城市设计的结合。

名城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

古城历史空间,其空间生成的首要特质是它的历史信息的可读性———历史的真实性与文明的见证性,亦是历史文化保护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古城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就是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文化遗产的“历史见证性”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从历史的链条中去认识和发掘其历史的、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价值,并在历史的真实性与文明的见证性前提下,确立城市特色保护的意义和方向。以城市设计引导的方式,划定体现古城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的各类风貌保护区,对风貌区中的文物古迹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一般历史建筑应根据情况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模式对待,新建建筑在尺度、材料、色彩上都应当和传统风貌取得协调。

2)名城特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分只是其文化载体的不同,二者所反映的文化元素仍然是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因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是相互融合,互为表里。我们在着力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掘和保存其蕴涵的精神价值、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无形文化遗产。

3)名城特色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相结合。

文化遗产保护同城市发展建设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正视它,妥善地解决。首先要使地方主管领导理解遗址的文化价值,并通过展示利用把这种潜在利益转化为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特色要素;其次通过专业工作使城市建设的利益需求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相协调,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融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层面,将保护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在保护规划中不仅要有保护原则、体系与保护措施,也要有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建议,对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如何合理展示利用的思路和原则,使古城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共同受益,共同保护发扬城市特色。

3促进古城特色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1)坚持把科学规划,依法管理作为保护工作的基本前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绛县城做了三次总体规划,1996年编制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07年再次修编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从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古城保护的原则、主题、规划的结构、体系,成为新绛指导、规范、约束名城保护和建设的权威性文件。继续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在深化、细化上下功夫。全面进行历史街区内整治,重建建筑的具体设计工作,编制各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具体指导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整治工作。依法行政,制定新绛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行政措施。严把历史街区的重点保护区与风貌协调区以及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项目的选址关和设计方案审批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搞好协作配合,使古城保护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2)坚持把延续文脉,发扬特色作为古城保护的灵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灵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和重要支撑,也是展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文化名城既要保护,又要整治,还要发展。在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上既不可能原封不动,也不允许脱胎换骨,其核心是延续历史文脉。因此,在古城保护中要注重“形”的保护和“神”的传承。具体在新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抓好四个方面:第一,加强古城空间格局的保护;第二,加强对文物古迹古建筑的保护;第三,加强对高度视廊的保护;第四,加强对非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社会功能,促进第三产业和旅游的发展,激发名城活力,使名城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坚持把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民参与作为古城保护的关键环节。名城保护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有力的领导和敬业务实的专业队伍。应成立新绛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领导挂帅,人大、政协及有关部门参加,统一领导名城保护工作,协调名城保护中各方面的关系,对名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做决策。成立名城保护专家咨询机构,为名城保护工作中难点、焦点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文化遗产作为公益性很强的社会资源,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而且需要全社会上下的呵护和参与。为此要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名城保护意识。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进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作为历史文化创造者、享用者、承载者的主体作用。

4)坚持把创新机制,完善体制作为古城保护的根本动力。

要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原则,突出创新发展空间、创新民俗文化和创新机制体制,不断增强古城保护的动力和后劲。在创新发展空间上,强化古城空间格局和古城风貌的保护,把现代化功能放到新区,使古城原有的功能性负担得以减轻,交通压力缓解,环境承载力恢复,为做精古城创造良好条件。在创新民俗文化方面,加强对新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蒲剧、绛州鼓乐、澄泥砚等进行保护利用,创造载体,组织文化景观,为古城充实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元素。在创新机制方面,切实落实名城保护“三纳入”和文物保护“五纳入”,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遵循名城保护和文物工作自身规律,以国家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体制。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名城保护的资金,切实做好名城保护所需经费收入以及计划与财政预算的落实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捐助,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纵观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几千年来曲曲折折走过了漫漫长路,突显了以统一和分裂、有序和失序、进步和衰落轮番交替模式的特征。21世纪我国面对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势拉动下,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正成为一项更为紧迫的任务,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责任。同时,如何保持一个城市的特色,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城市记忆得到传承延续,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生,成为一个既现实又紧迫的课题。

本文重点探讨了遗产一般丰富的小型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此类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再生三原则”。即:坚持新旧分离的大原则;必须赋予旧城新的功能,保持旧城作为城市应有的活力与繁荣;新城与旧城要形成有机整体,共同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但只要我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都会有益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更好地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此谓“百虑一致,殊途同归”。

摘要:阐述了新绛古城特色的形成与要素构成,概括了古城特色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了促进古城特色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期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保护,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xx给同事的元旦祝福语下一篇:卫计系统全体干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