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2024-08-19

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通用8篇)

篇1: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吴彦峰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和谐,必须要求社会机制的科学合理,社会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份,物业管理服务越来越为人们认同,成为了居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社区无疑对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有教化和影响业主的社会功能;促进业主身心健康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

而构建和谐社区,需要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和业主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重点要解决社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供规范而又满意的服务;通过宣传和引导,提高业主住房消费意识,不断密切与业主的关系,建立社区内和谐的氛围。做到“政府立法、行业立规、企业立信、百姓立德”。然而,作为物业管理服务的主要角色,物业管理服务机构的作用应得到突出发挥,这就需要物业管理服务人员认清职责,明确目标,在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积极不懈的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物业管理服务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和谐,必须要求社会机制的科学合理,社会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优化。而作为生存环境基本内容的居住环境--社区的和谐,理所当然地占有重要位置。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份,物业管理服务越来越为人们认同,成为了居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社区无疑对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物业管理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是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对各类物业实施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创造安全方便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并不提供具体的实物产品,而是向业主提供劳务商品,为业主提供方便。其经营方式是凭借自己现代化的管理服务手段向业主提供综合性的劳务项目。构建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

作为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产品,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

1.教化和影响业主的社会功能。物业管理服务追求的是一种情调和感觉、文化与品味,使业主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激发业主对集体和社会的热情,发扬互助精神,邻里和谐。潜移默化地对业主产生影响。

2.促进业主身心健康的社会功能。追求舒适、个性的生活正成为人们更高层次需求的集中表现。物业管理服务可以使业主有享受高质量生活的感觉,使业主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3.促进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物业管理服务作为一种消费,存在着循序渐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规律。物业管理服务能通过建立多种平台或采取多种形式,来促进业主的交流,繁荣社区文化。物业管理服务机构作为社区的管理服务组织,同时也担负着各级政府关于治安、市政保障、绿化城市、卫生防疫等方面一定的职能,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应尽的义务,这是由我国物业管理服务机构的性质、特点和地位决定的。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社区的角度出发,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构建和谐社区,重点要解决社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理清社区的基本矛盾,重点进行解决,是当前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社区利益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开发企业、全体业主和物业管理服务机构。从总体上说,三方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在处理各自利益的关系上角度不同,会导致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从物业管理服务的角度,应注意在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矛盾和问题:

1.前期。前期介入要规范化。物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前期介入对规范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前期开发过程中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在前期介入后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勇于发现问题,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中期。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和开发企业在业主入住前后应达成共识,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客服机制,重视业主投诉问题的处理。花力气认真进行解决。

3.后期。完善保修机制。业主入住后,或多或少会发现所谓“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不管大小,作为开发企业,从应该给消费者提供合格的房屋产品这一原则出发都必须认真负责,彻底解决。然而现实中这类问题大量的存在,并且有些不能及时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当前业主最为不满的事实。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必须发挥职能,全力配合,以达到业主的满意。

4.全程。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要扮好协调角色,切实通过良好的服务化解业主与开发企业对立的情绪,限时解决问题并及时向业主反馈。要注意工作方法和技巧,注意发现不稳定因素,不要使矛盾激化。

二、提供规范而又满意的服务是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使命。1.要强化服务意识和使命感,开展规范性服务。物业管理服务机构作为以服务为主营业务和生存发展条件的实体组织,服务质量是安身立命之本。努力完善各项服务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程序,不断改进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技能,使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满意度达到与承诺和业主期望相应的水平。

2.要创新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标准和质量。在规范和提高服务质量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既要按照多年来物业管理服务不断形成的规范、制度、经验来做,同时,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和激发员工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适应和实现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愿望。

3.要从维护业主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严于律己,规范服务行为。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服务这一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工作普遍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程序、条例以及政府文件规定等相继出台,而业主大会的建立又为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提供了有力的监督,加上行业协会的约束,客观上为推动规范服务提供了依据和外界推动力。在这种大环境下,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要从维护业主的长远利益这—根本点出发,以向全体业主负责的态度出发,强化企业的自律意识,不要以追求纯粹的利润为目标,严格按照物业管理服务规范,尤其是设备设施维护的操作规范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以全体员工的规范性行动体现为业主服务的宗旨,这必将取得业主的支持。

4.把人性化服务与规范服务有机结合,尽可能向业主提供部分常规服务以外,业主想到的和想不到的但又确实需要的服务,这是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坚持作好部分“超常”的服务正是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回馈”业主的有效方法,也是会产生事半功倍效果的好事。

三、通过宣传和引导,提高业主住房消费意识,不断密切与业主的关系,建立社区内和谐的氛围。

由于消费意识的滞后,物业管理服务等费用欠缴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正常进行,也损害了其他业主的利益。物业管理服务接受全体业主的委托作为小区日常性的管理服务组织,和业主朝夕相处,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通过宣传来引导业主提高住房消费意识,从而密切与业主的关系,以建立社区内和谐的氛围,实现维护全体业主现实和长远利益的目的。

在宣传和引导工作中,首先,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要把社区内物业管理服务的三方主体关系向业主讲清楚,让大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尤其要明确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是代表大家的共同利益对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设备、公共区域和公共秩序进行管理,提供服务,是涉及全体业主长远利益的大事,需要全体业主共同关心和支持,并主动配合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其次,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还应把政府关于物业管理服务的政策法规及时通过宣传栏和《业主通讯》等形式向业主进行宣传,以提高业主的住房消费意识,使业主积极参与,加强对物业管理服务的关注、支持和监督。更重要的是物业管理服务从业人员要通过自己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业主的理解,让业主体谅物业人员是代表他们利益开展管理服务的,从而以良性互动和相互理解与配合促进和谐气氛的形成。第三,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还可以通过交流、沟通、发资料、办讲座、开研讨会等形式让业主更多地了解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欢迎业主监督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对业主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虚心接受和采纳,不断改进工作。第四,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还应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业主业余文化生活,密切物业管理服务机构与业主和业主之间的关系,以实际行动促进小区内和谐气氛的形成。结束语:构建和谐社区,需要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和业主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做到“政府立法、行业立规、企业立信、百姓立德”。然而,作为物业管理服务的主要角色,物业管理服务机构的作用应得到突出发挥,这就需要物业管理服务人员认清职责,明确目标,在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积极不懈的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 谢庆奎,佟福玲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

12.和谐社会与系统范式 乌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8-1

3.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一个政策分析的视角 陈成文、谭骁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1

4.物业管理实务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培训中心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04月

5.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王秀云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03月

6.物业管理服务与经营 张明媚 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01月

7.公共管理研究 尤建新,朱德米,陈强 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02月

篇2: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会同县政协于海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既是人民政协的优势所在,更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县政协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政协优势,紧紧依靠全体委员,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发挥智囊作用,寓政治协商于团结民主之中,为建设和谐社会献好计

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雄厚、联系广泛、渠道通畅、位置超脱,为它在履行职能中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便利的条件。在各个层面的政治协商中,我们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原则,提供畅通的建言渠道,支持和鼓励广大政协委员密切联系所在界别的群众,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在政协的舞台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召开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和列席县委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及其他会议,积极主动参与协商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政策的研究制定,如:对我县“十一五规划”制定、举办粟裕大将诞辰100 1

周年纪念活动、县城北扩、取消县城慢慢游、生态县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广泛深入的协商讨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采纳,特别是今年将县财政预算纳入协商范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我们坚持党委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加强团结,发扬民主,找准政协工作的位置和角度,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协商不决策,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统筹考虑,全面兼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汇聚到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来,促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体现政治协商的价值。

二、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寓民主监督于理解支持之中,为建设和谐社会履好职

民主监督历来是县级政协工作的薄弱环节,在强化民主监督工作中,我们着眼于“想党政之所思、为群众之所盼、尽政协之所能”,把开展民主监督与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民主监督,努力做到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保证了政协民主监督既及时到位,又受到了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欢迎。

在当今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一环。我们通过委员收集群众对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城市管理、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反映的多条意见和建议,编辑成《会同政协工作》,及时呈送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县委、县政府召集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研究,特别在县城综合整治过程中,委员们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建议,县委、政府通过认真研究,做出了城市综合治理的决定,开展了县城卫生大扫除,清除了卫生死角,拆除了违章建筑,划出了交通标志线,规范了县城综合管理。我们经常邀请县委、县政府领导向委员通报经济运行、提案办理等情况,及时把县委、县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重点工作安排向常委、委员及时传达,再由委员分界别向群众传达。主动向群众宣传全局情况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做好释疑解惑工作,使人民群众对全局增加了解,对政策、措施增进理解,统一认识,增强信心,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服务方面,我们积极推荐委员担任各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的特约监督人员,参加各种调查和检查活动,主动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并组织委员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是我们在民主监督工作中的一大亮点,通过政协常委会议无记名票决,我们今年组织对县公安消防大队和县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民主评议,在民主评议前期工作中,我们组织委员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工作,收集了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通过民主评议,帮助其解决了困难,改进了工作方法,沟通了与群众的误解,得到了被评单位和群众的好评。

三、发挥参与作用,寓参政议政于实干之中,为建设和谐社会出好力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我们将参政议政的工作重心放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谐发展开展重点专题调研,并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如:黄元坤副主席所具体负责的全县蚕桑产业,经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11月份被国家商务部列入“东桑西移”基地县计划,今年通过了商务部的验收;宋玉顺副主席和姚山政、龙家成委员成功引进外地客商投资4000多万元,对县城北区进行开发,并对县行政中心进行搬迁,极大地促进了县城扩容提质。同时,我们组织和引导委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立足本职,积极参与全县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江贤胜、粟永严、贺少东等委员分别把所创办的贤胜油业、恒杰木业、天然板业做强做大,成为会同的龙头企业。

四、发挥调解作用,寓社会进步于稳定发展之中,为建

设和谐社会服好务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社会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的社会,这也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民政协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维护社

篇3: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宝丰社的活动内容

蒙古地区银号、钱庄的兴起, 以塞外的商业城镇归化城、张家口等地为最早。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 “素善经营, 从不肯将银钱闲贮在家”的晋商, 在顺治初年, 携资外出, 取道杀虎口, 聚集在归化城等地经营蒙古贸易。雍正时, 归化城商贾云集, 为贸易资金周转和征收税银等需要, 由当地商户联合组成崇厚堂, 负责与当地官府联络将客货报官府征收商税。为周转银钱业务, 归化城始出现了经营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乾隆中期, 旅蒙商贸易繁盛, 行业增多, 为便于各商户之间银钱汇兑, 银钱业在清朝乾嘉之交, 为维护本行业的权益, 协调行业内部的关系, 支应政府的摊派, 和其他行业一样“设行以谋生, 结社以自保。”, 由银号、钱铺联合组织了宝丰社, 专门办理商号间银钱汇兑、联络官府兑付税银和钱市交易等业务。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清代归化城商贾有十二行, 相传由都统丹津从山西北京招致而来……故宝丰社者, 乃昔日金融之总枢, 其时市面现银现钱充实流通, 不穷于用, 银钱两业遂占全市之重心, 而操奇计盈, 总握其权, 为百业周转之枢纽者, 厥为宝丰社……在有清一代始终为商业金融之总汇”。由于钱市活跃, 转账结算通行, 宝丰社作为钱业之行会, “大有辅佐各商之力”。“行商坐贾皆与之有密切关系, 而不可须臾离者也。平日行市松紧, 各商号毫无把握, 遇有银钱涨落, 宝丰社具有独霸行市之权。”可见, 宝丰社在当时的归化城金融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宝丰社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制订银钱行市

清代至民国初年, 绥远地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极其紊乱, 遂出现货币兑换市场予以调剂, 清代谓之钱市。开始时, 由于交易不多, 并无固定场所。后来交易不断增加, 逐渐形成有固定场所的钱业市场。宝丰社成立后, 归化城各商家买卖钱银均在市场交易。每日清晨, 钱行商贩集合于指定地点, 按照宝丰社制订的银分 (钱两兑换制钱的比价) 价格和汇兑价格成交。宝丰社逐日将行市报告官厅备案, 并且由官厅向各钱行抽收牙佣。

(二) 发放现金凭帖

宝丰社为调剂各钱商头寸余缺, 在同业间组织临时拆借。这种交易最初为五日一期, 后改为三日一期, 后又改为每日进行, 次日归还, 利息也是逐日清算, 又叫日拆。日拆每日都要公开行市, 由宝丰社议定, 挂牌公布。若有拆出拆入者成交, 由宝丰社发给现金凭帖, 予以办理。

(三) 总汇各业拨兑

由于归化城地处边远, 银少用巨, 制钱交付频繁, 便以拨兑一法代替制钱的过账。各钱商均需靠宝丰社划转, 营业始能周转。如各商相互之间有款项往来, 只要收付双方将账款登记在宝丰社过账簿内, 再把过账簿送交自己的开户钱庄, 各钱庄将应收应付账款逐步核对, 轧出准确的应付应收差额, 由宝丰社进行汇总清算。各钱庄互欠差额必须在规定期限兑付清楚, 否则, 宝丰社有权予以警告。

(四) 仲裁钱业纠纷

宝丰社制定有各钱商一体遵行的社章行规。若有违背者, 即召开社会公议制裁, 遇有钱业纠纷, 必须先通过宝丰社予以调解。宝丰社为钱业领袖, 同时又拥有在业务上加以限制的权力。所以, 宝丰社的调解令具有极大的权威。

二、宝丰社的职能作用

(一) 银行的银行

宝丰社成立后, 就成为社会资金调节的总枢纽。它组织银钱业将借贷、转账、票据流通连成一个有机组合, 还具体办理各钱庄之间最后的票据清算。从它的活动内容看, 宝丰社具有现代中央银行办理票据交换和清算的业务功能。此外, 它将各银钱号按资本大小和业务情况捐助的资金用于对社员提供低息贷款, 以扶助其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这种方式又类似于现代中央银行吸收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并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 充当最后贷款人。

(二) 金融行政管理职能

宝丰社通过管理金融控制经济, 其金融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理货币, 维护经济秩序。归化城一带在光绪年间, 市场上不法之徒私造沙板钱冒充法定制钱流通。为维护经济秩序, 宝丰社收缴沙钱, 销毁不足价货币铸成铜碑, 昭示商民不得以不足价货币行使市面, 确保商民利益。二是组织货币交易市场。当时, 宝丰社组织管理归化城的行市和汇水。每日清晨, 钱行商贩集合在指定地点, 按行市交易。三是管理金融机构。宝丰社制定有各钱商遵守的社章行规, 若有违背者, 即召开社会公议制裁, 遇有钱业纠纷, 都由宝丰社调解解决。

(三) 类似现代央行的特殊地位

宝丰社在参与经济金融活动管理的过程中, 取得了政府的支持和信任, 即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以非正式的形式默许其对经济的协调管理, 强化了它的超然地位。现代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宝丰社又何其的相似, 央行与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性, 但又受政府的领导、监督和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同时具有地位上的特殊性和管理上的特殊性。尽管宝丰社在强化金融市场管理、调节控制社会经济金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他凭借决定行市、汇市的优势, 在各种通货之间的兑换上利用虎盘 (买空卖空) 投机倒把, 从中渔利。所以, 它客观上有时也会破坏流通秩序、恶化经济运行。

三、宝丰社的管理模式对现代央行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

宝丰社在当时金融体系中发挥着类似于现代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 其经营管理的模式与经验, 对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当前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可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金融支持

当地人民银行在全国统一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下, 要根据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 在执行货币政策时, 建立更为灵活的调节机制, 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高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实际运行效果。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 围绕支持地方中心建设, 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 积极促进信贷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金融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中的导向和支持作用, 努力完善信贷服务手段和功能, 促进信贷服务品种创新。一是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很大, “三农”仍然是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人民银行要切实引导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提高对“三农”的服务水平, 确保粮食丰产、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化调整。二是要从支持弱势群体、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出发, 积极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 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帮助家庭较为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此外, 要切实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必要时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 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发生危机时, 央行对机构进行复查, 分析危机产生原因, 对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偿付能力的机构进行救助, 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二)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安全的金融环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稳定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健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 但历史形成和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也在逐步暴露, 必须早做准备, 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一是要加强信息沟通, 探索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与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金融监管部门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调机制, 及时沟通交流金融信息, 对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困难及建议对策, 定期进行磋商, 共同促进金融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二是制定《金融稳定工作指引》并切实贯彻落实, 定期编写《区域金融稳定报告》, 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日常监控, 评价分析地区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 对可能出现的局部金融风险, 提请监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三是继续密切监测个别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情况, 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四是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跨部门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研究维护金融稳定的各项措施, 以防范地区金融风险。

(三)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人民银行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可以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可以改善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消除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一是建立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 促进社会资金的安全快速运行, 提高社会经济活动质量, 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先进成果, 维护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的高效运行, 实现会计核算系统、国库核算系统的远程上挂及全国性银行机构的集中接入运行。及时开展银行结算账户清理工作, 为全国统一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的上线运行做好准备。进一步推进银行卡联网通用环境建设,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二是应创新支付结算手段, 加速资金流通, 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 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三是建立健全独立、客观、公正的征信体系。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和谐因素, 因此, 建立健全独立、客观、公正的征信体系是当务之急。人民银行要利用已有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为商业银行把握贷款投向、防范贷款风险提供咨询服务, 使其成为维护金融企业资产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加快个人信用数据库建设工作, 最终实现个人征信系统的全国联网。

(四) 加强金融制度建设, 维护金融稳定,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支持环境

1. 加强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建设。

针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法律制度的确定性。一个相对稳定的法律、政策环境, 有利于投资者作出长期预期和投资决策, 减弱市场中投机性趋向, 加大市场稳定性。二是明确法律责任。用刚性条款明确金融市场各类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惩治制度, 使受损者得到合理的风险补偿, 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威慑, 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2. 实行公开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加强金融风险的监管, 必须实行公开信息披露制度, 而且要通过会计制度、统计制度的改革, 提高信息质量, 使得公开披露的信息有助于金融机构决策者和全体员工提高风险意识,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避免风险发生。建立高效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对借款人资信情况进行分析和信息披露, 有利于防止贷前的逆向选择和贷后的道德风险。

3. 不断加强社会信用基础和市场

篇4: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和平正义的社会,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心思想是倡导人身心和谐发展,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运动内容到组织形式,从运行机制到具体管理等方面力图做到广泛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的发展。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可以促进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遍及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一、奥林匹克精神激起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的体育运动,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可以促进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运动。

“奥林匹克神圣休战”使奥运会成为一个拒绝战争,独立于战争之外的和平友谊盛会。伊利斯城邦每每派遣的三名纯希腊血统的使者,带着神圣的使命与和平友谊奔赴各个城邦,预示着和平到来,战争走开。这一考古成果的发现,激发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在当时的欧洲,国与国之间争端加剧,战争阴霾日益加重,人们产生了仿效古希腊人,利用体育运动来实现和平幻想。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组织模式、和平友谊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对人体健美的追求,唤起了人们对古代奥运会的浓厚兴趣,奥运会从此成为和平的使者,友谊的象征。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改变。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等人体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身体活动有了重新认识,促进对体育产生强烈的需要。大机器生产,工种专业化给人们带来的单一的生活方式,紧张的生活节奏、固定的生活交往圈等,给人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压力。人们开始寻找一种较为理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调节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此时体育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鉴于人们对体育的急切需求,体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以体操和户外运动为主要手段的近代体育迅速发展,成为人们活动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引领着奥林匹克运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并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一种特殊国际社会运动。

二、奥林匹克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以体育运动为主,长期的、持续的国际社会运动。它为民族间、国家间实现了互相了解、理解与合作、提供了运行的机会和氛围。奥运会是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大聚会,国际奥委会大家庭有成员国200多个,参加300多个项目的角逐。它不仅是国际间规模宏大的运动竞赛,也是包容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融为一体的国际交往活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国际外部环境,良好的国际外部环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承办奥运会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奥运会向中外来宾传递着友谊、传递着文化,通过体育文化的形式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认识世界,达到加强彼此交往、增进友谊、维护和平的作用,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和睦相助、友爱和善的社会风尚,弘扬敬业奉献、诚信负责风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同样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和谐。承办好奥运会,全社会倡导奥林匹克精神是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营造和谐国际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奥林匹克精神增强了全民公平竞争的意识

现代奥运会一直以公平竞争为基础。体育竞争如果没有公平,也就意味着有人们会不择手段地去夺取金牌,体育竞技也因此失去了它的价值。公平竞争不但表现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不论国家大小、不论国家制度如何、都一律平等,公平竞争。在奥运会期间,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国别歧视。裁判员和运动员应该体现“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怒其非”的境界。奥运会的影响力已波及国际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公共秩序以及生活方式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奥运会主办者应以顺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与世界互动,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谐发展。

公平与公正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只有公平与公正,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尊重全体国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人们所关注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教育机会、文化权利和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强调公正。因此,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公平与公正的规则,谋求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深刻认识奥林匹克精神的机会,从外国到中国、从理论到实践、从媒介、书本到亲身体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奥林匹克的公平竞争精神,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公平与公正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有利于推动和建立公平与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

四、奥林匹克精神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面发展人,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的发展,《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言,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顾拜旦创办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使体育运动为人们身心和谐发展服务,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精神提倡通过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使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形象,得到发达的肌肉、匀称的肢体、机敏的头脑。加强人与入之间的亲切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相互理解、互相帮助、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使人们具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促使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不但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同时推动全民健身工程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促进民众运动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形成,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人文奥运”的价值取向。追求身心和谐发展,实现人性的不断优化,是我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这些都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环境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奥运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绿色奥运”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北京把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建设良好生态做为一项重要任务。借鉴悉尼、雅典奥运会的经验,通过举办奥运会,促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環境意识、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行为,为奥运会创造优美环境作贡献。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通过人们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手段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可能性相一致。公众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承办奥运会,北京所开展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必将对全国人民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通过实地参观北京奥运村使人们体会主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中强化自身的保护环境意识,又可通过他们行为感染,带动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充当维护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调节者。通过媒体宣传北京奥运村,人们必然了解北京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触动,从而产生对自己生存环境和大自然景物的感情,通过增进人们的环境情感来提高他们的保护环境意识,势必会转化成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必将对整个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奥林匹克精神将不断渗透和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各个方面。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推动和实践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次质的飞跃,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充分利用奥林匹克精神作用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奥林匹克精神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篇5: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物业服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2

(一)加强社区环境文化的建设的意义....................2

(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的作用....................2

二、现代城市中缺乏和谐的现象................3

三、发挥物业管理作用、创造和谐社会....................3

(一)重视对业主个人的人文关怀....................3

(二)重视对社区群体的人文关怀....................4

(三)关注公司员工的人文关怀.................4

(四)引导塑造城市文化....................5论物业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物业管理吴丽指导教师桂凯

摘要

近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英国正值工业革命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工业城市,城市原有的各种住房及其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城市居住环境相当恶劣,为服务公众生活的物业管理便应运而生。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我们的目标,所以物业管理这一服务行业在我国更有着现实的发展意义,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关键词

物业管理;人文关怀; 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党中央在我国社会发展领域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为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物业管理由过去的纯物质管理逐渐向业主的精神需求深入,服务由简单的日常生活服务转向精神服务。社区文化的提出,使物业管理公司将新型的居住理念贯穿于物业服务之中,真正做到了物与人的和谐统一。

一、物业服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物业服务不仅是一种物质服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是物业服务的有效扩展和延伸,而物业服务中也体现着文化的内涵;良好的社区文化可以促进物业管理和服务,而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也需要文化的内涵和氛围,这就是现代高尚文明社区的体现。例如笔者所在的建银物业就将“亲情服务,艺术管理”这种文化理念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中,将员工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业主,使业主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感到愉悦,从而树立了公司良好的服务形象。

作为社区的服务管理者,物业管理公司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社区居住者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大家创造沟通的机会,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为社区营造一个安全、优美、温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从物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其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一)加强社区环境文化的建设的意义

加强社区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提高社区文化理念的深度和广度。物业管理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社区文化作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延伸,是现代物业管理企业独有的外延补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之间具有相互渗透和促进的作用。一方面,社区文化通过物业管理企业的提倡和推行,促进培育和发展了人们高素质的思想境界和环保意识,从而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呼唤现代文明,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内涵。

(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的作用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又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和荣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个人财产占有量增大以及社会生活趋向复杂化等因素制约下,社区居民从个人家庭安全、避免矛盾等角度出发,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不愿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戒备心理,社区人际关系淡漠、沟通交流缺失。

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使社区居民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增加了社区居民的互相交流、沟通,带来了生活情趣,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也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促使物业管理水平和小区文化质量普遍提高。

二、现代城市中缺乏和谐的现象

在城市中,市民在一个急速运转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充当一个螺丝钉般的功能性角色,他们越来越失去自律自主性,变成孤立、被动,彼此之间没有稳定认同感,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显得无奈或者冷漠。这就是现代西方城市生活中的“社区失落”或“社区消失”。人们既喜欢享受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又希冀保持自己个人的隐私权;既要独居清静,同时却又渴望广交朋友,享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代社会之所以重视社区的重建,就是出于一种人类心灵深处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就是一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缺憾的补救。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社会,农业社会结构自然具有村社组织的各种特征。“人情”被视为与“王法”、“天理”并列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三大原则。“不近人情”、“不懂人情世故”,要被社会批评,“合情”、“通情”,就会赢得赞赏。中国“人伦”关系的核心是家庭,由家庭再扩展出去,就是亲属、同乡、朋友,以至朋友的亲属、同乡与朋友,伦理关系的圈子就这样由此推而广之。中国传统社会是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富有社区色彩的社会。但这种社区色彩并不同于西方社会建立在自由、独立人格基础上的现代社区的性质。因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深化,这种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区”色彩在目前城市社会中就越来越淡薄,难怪有许多人兴起“人情淡薄”的感慨。

三、发挥物业管理作用、创造和谐社会

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要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也越来越被人们知道,认识,了解和接受。它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但是现代物业管理如何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创造和谐社会,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重视对业主个人的人文关怀

物业管理要达到优质管理、精品服务的要求,裁判是业主、用户,因此要明确业主在物业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业主“朋友”的位置,急业主所急,想业主所想,千方百计为业主排忧解难,在服务中体现一个“贴心”,广大业主的贴心朋友。以合肥信达建银物业管理为例:公司首先以“业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为服务方针,执行维修回访、上门走访等向业主广泛征询意见的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不同业主的需求与期望,从反馈意见中找到差距,解决业主潜在的不满意项目,让服务真正贴近每一位业主。

作为企业管理层人员要主动跟业主沟通,不能流于形式,应该通过与业主的零距离接触,和业主成为朋友,切实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如每天进出大门,都有相熟的业主热情招呼,遇到问题,也乐意互相交谈。如去年有业主反映,苍蝇、蚊子非常多时,物管领导极为重视,立即组织人员购买优质药水,对特产城进行全方位的卫生大清理,赢得了所有业主的认可和评价。

为弘扬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公司还充分利用节假日为业主举办各种活动。如拔河、猜灯谜等活动,既给业主之间提供了一个认识、了解、沟通的平台,又加深了物管企业与业主的友谊。此外,从所管理项目的特点出发,在创新上动脑筋。在管理与服务中拓展视野,真正做到“贴心”。

(二)重视对社区群体的人文关怀

一个良好的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生活需要,而社区成员通过参与志愿性的社区服务,增强市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前,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弱,需要继承法社区管理者及组织者引导和动员,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广大居民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使社区文化更为丰富多彩,目前社区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文体活动,如摄影组、书法组、国画组、时装表演组、腰鼓队、戏曲组、茶室等,满足群众的不同爱好和追求,引导了居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进而以社区文化架起小区文明的“桥梁”。物业管理应以优质服务、文明家庭、文明居住区等系列社区活动,架起居民的实际利益、思想归属与住宅小区文明的“桥梁”,使小区内各种职业、性格的住户和社会团体,形成一条以居住区为依托、共同为居民服务、发挥各自功能的纽带,这样既建立了良好的社区秩序,也促进了居民身心健康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形成奉献爱心、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广大居民提高对社区归属和凝聚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很多,比如,物业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起宝贵的人才资源,定期邀请区内知名的专家或资深业主组织开展一些专题知识讲座,业主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加强邻里关系的同时最终的目的也是达到业主互助的良好局面。为业主交流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为业主和物业服务公司的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缩短了相互之间的距离,扩展了邻里交往的空间,提高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品位,建立起城市大家庭的理念,这些活动为社区的文化和谐活动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物业公司对广大社区群体的人文关怀。

(三)关注公司员工的人文关怀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家庭,如果说一个领导者要将自己的满腔热情都投入在物业管理事业上,那么更需要把更多的爱奉献给与你并肩奋战的全体员工。作为“家长”的管理者,不仅管理上要事无巨细,更要用一个“爱”字来换得员工的尊敬、爱戴。

关爱员工既要落到实处,又要细致入微。以仁爱之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价值取向,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企业的地位。如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让他们体会领导、集体的温暖。物业管理企业的保安等人员,工作十分辛苦,为了小区的和谐、安宁,风里雨里24小时轮流值班,节假日也要坚守岗位,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作为领导,要多过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尤其是节假日,对值班人员进行慰问,让他们感受到领导没有忘记自己,从而将领导的关怀化作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夏季天气炎热,为防员工中暑,提供解暑汤、药物,充分体现了对员工人性化关怀。

物业管理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之一,服务行业强调的就是一种服务意识,员工和是否拥有服务意识并不是单纯的依靠制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只有心怀大爱的领导才能做好物业,员工才能心甘情愿的为公司服务,认真负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的为公司某利益。那怎样才能抓住员工的心呢?需要上层领导者注重人文关怀,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情味”,基层员工渴望得到尊重和关爱,当员工感受到浓浓的关爱的同时,也会将这种关怀延续,用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的业主.心态好了,平时工作中许多看似十分棘手的事情也变的简单明朗起来。我现所在的单位信达建银物业管理公司就十分重视对广大基层员工的人文关怀,经常性的鼓励员工,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员工都会第一时间给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即非常重视模范员工的带动和影响力。尊重广大一线员工,公司上层领导班子能经常召开相关“提意见大会”,及时听取员工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采纳比较好的提议付诸实践,公司整体风气很好,公司上下团结民主,积极上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

4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建银物业公司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中每年一次的阵容模宏大的“春节联欢会”就是企业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表现形式。我作为建银的一名新员工在亲身体验了春节年会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大爱和魅力,加强了我和其他员工的沟通,缩短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企业要十分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因为只有爱和包容蔡会更持久,让员工对公司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的为公司服务。

(四)引导塑造城市文化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价值需求。在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与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探索,这种属于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过程中,物业管理能做什么呢?因为物业管理最直接面对的就是人,所以物业管理在这个方面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引入或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定期开展便民咨询、定期组织社区培训,以多种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区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物业服务合同,实行阳光服务,公开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要积极支持社区建设,注重与开发商、居委会、公安部等机关政府部门的携手合作,利用与业主联系紧密的优势,开展一些社区文化活动,促进邻里交流,加强邻里团结,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营造社会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明霞.发挥物业管理作用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现代物业杂志,2005.7

[2] 于显洋.社区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篇6: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先建立和谐文化,而建立和谐文化的关键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国家的这个思路很清晰:要想解决社会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可是,社会问题真的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去发展吗?我觉得困难实在很大。让我们先来回过头来看一看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形吧。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大体上可以概括成“仁、义、礼、智、信”,短短五个字,却涵盖了忠君、爱民、守礼和恪守封建道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说,经过二千多年朝廷的宣讲、士大夫的说教、四书五经的灌输,这五个字已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即使在普通草根阶层也已对此有了深深的认同。然而,即使是如此受世人虔诚信奉且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也没能化解或缓和社会的矛盾,整个社会仍然无法和谐。

再看一下我们的邻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吧,它们的核心价值概括起来大概可以用“民主、自由、平等”来表述。这六个字在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洗礼,已经成为西方民众的精神支柱,然而回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些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们创造的和谐社会,相反,矛盾、争端,斗争几乎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当然,今天的中国不是封建的朝廷,今天中国的执政党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虚伪的民族党派,它们没有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见得完不成,建国以来的历史一次次证明,今天的中国有能力克服重重困难,树立一个个里程碑,走向一个个辉煌。然而,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和文件上的确立相对来讲是较容易的,但要想让它深入人心,并同人们的灵魂紧密结合在一起,恐怕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要去解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7: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而平等公正的观念也会在社团内部的种种活动中形成与体现。各个成员或社团间的合作会促进他们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主要的是:能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形成民主、自主、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更能锻炼他们组织与思考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在社团会员之间形成,会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社团活动中,会员能够自由平等地发表交换自己的意见,不存在所谓的上级与领导的权威,民主气氛较为浓厚。社团组织者从开展活动的方式到思维方式,从不独立依赖变为有主见自立,从有问题求助到有问题思考,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层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激发学生思维,促进高校科研创新

篇8: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其紧迫性

和谐应该包括人与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时间的和谐(现在与未来),空间的和谐(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我们这里讨论的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和谐社会概念,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又包括科学发展观、世界新秩序等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体制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变革加深,但也要看到发展进程中蕴涵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与物的不和谐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消费理念的盛行,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迅速膨胀并日趋多样化,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受到极大挑战,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与物的不和谐并没有明显缓解,甚至可能恶化。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凸显。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和重组不断进行,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由于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协调,必然会产生社会的不和谐现象,出现强势组织以牺牲弱势经济组织的利益来发展自己的现象,如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如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7[1],这些问题可能会使社会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潜在矛盾进一步激化。三是空间不和谐放大。城乡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地区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严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空间不和谐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更加被放大。如张玉林指出,2001年清华大学投放北京市的招生名额则占其招生总数的18%,而当年北京高中毕业生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教育的地域不公平可见一斑[2]。四是时间上的不和谐令人担忧。人口过度增长、过度消费,无度开采造成的资源危机,已经形成了当代发展和子孙生存之间的严重对立,时间维度上现在与未来的不和谐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科学技术可能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的不利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它为人类物质繁荣作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思想文化观念的制约,社会制度包括生产和分配制度限制,科技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科技的异化总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存在于社会中。它会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一)人与物的矛盾加剧

企业经营者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替代率,不断投入新的机器设备替代劳动。由于高科技的推广应用,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对劳动力的使用在逐渐减少,这样会导致失业率增加,就业问题突出,使人与物的矛盾加剧,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科技的发展给人带来了过分膨胀的自信心,使得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少了些敬畏之心,更多的是胆大妄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发自然的范围和速度都在空前地增加,如果处理不当,人与自然的和谐将越来越远。

(二)时间纬度上,现在与未来的不和谐更加紧张

随着人们开发自然的范围和速度的增加,资源枯竭迫在眉睫。许多重要的资源可能在最近几十年甚至是十几年内枯竭。许多污染也将长久的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且不说原子弹、氢弹在核战争中对人类威胁的长期性,就是那些核废料、旧电脑、太空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也许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妥善处理。

(三)空间的不和谐可能会被科技的发展拉大

高科技拉大了富国与贫国的差距。随着高科技的普遍使用推广,加快了技术淘汰和设备更新的步伐,而发达国家则在依靠高科技发展振兴自己的经济的同时,往往把过时的设备和技术转移到国外,特别是把那些污染环境、资源耗费大的工业项目率先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还给这些国家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那些曾经促使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资金密集型高新技术,一旦被比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引进,非但不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会产生不少经济和社会问题,诸如经济上负债,技术上依赖从而阻碍本国发明与技术革新的发展,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加剧失业现象。据有关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和最穷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目前是74∶1[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

(四)科技可能会加剧人与人的不和谐

由于人们的先天智力条件、后天教育条件以及社会机遇等方面的不平等,导致人们在把握科技带来的机会,分享科技带来的成果方面,有显著的差异,而高科技又是高倍的放大器和加速器,这些不平等会被拉大到可怕的地步。如一个科技人员一个月的薪水,一个农民可能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挣不到。比尔·盖茨一个人用科技聚敛的财富比几十个国家的财富总和还要大[1]。现代社会的都市化进程加剧了人们之间距离感、孤独感,而网络科技更使人们沉溺于个人的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可能已经孤独到没有孤独感了。这既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更是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异化。

三、服务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服务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在运行规律、发展模式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它在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解决科技与和谐社会的矛盾过程中有许多独特优势。

(一)颠覆传统营销模式,实现了企业、消费者、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当前盛行的营销模式是让消费者买更多的东西,然后商家才能赚到更多的利润。而不管这个商品对消费者有没有用,有多大价值;不管生产该产品消耗的资源对全社会来说是否值得,处理该产品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如电脑厂商不停的升级芯片,加快运行速度,让消费者不断更新;手机厂商不断变化款式,让消费者淘汰旧的;好多女性买的时装可能一次也没穿过。消费者不断掏钱买的新产品可能并没有给他带来利益,反而消耗了大量的不必要的社会资源,造成了更多的污染。

而服务经济变卖产品为卖服务,从根本上颠覆了过渡消费模式,为协调商家、消费者、社会间的利益,实现和谐发展开创了可能的道路。如洗衣机制造商改做洗衣连锁店,在一个小区里开一个店只需十几台洗衣机,就可以满足几百户人家的需要,而传统上要买几百台洗衣机,节约了顾客的成本,又解放了顾客的家务劳动时间,从而能够协调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用更少的物质产品满足更多的人的需要,这样就不需过度生产,过度消费,是根本意义上的资源节约。同时,一些相关的服务业,如维修业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废旧物质回收行业,可以增加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这就同时保障了社会的利益。

(二)增加就业,缓解科技发展对劳动力的竞争和排挤

科技的发展能够带来物质生产效率的提高,很少一部分人劳动就能解决所有人的温饱等物质需要。但是,劳动不只是人的谋生手段,而且具有表达人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的目的和意义,劳动的意义已超出了经济学的价值范畴。从伦理学角度看,劳动是基本的人类生存方式和基本人权,它反映了作为劳动者个人的人格尊严和社会价值。在解决高科技设备与劳动者矛盾过程中,服务经济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路径。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佩蒂—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就业比重就一直在稳步上升。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非常强。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21世纪初服务业就业比重将占到就业结构的75%左右[5]。

(三)就业多样化和公平化

劳动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受供求关系的支配,而且劳动人口与劳动机会不对称,所以经常造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失业已成为一种常态;同时,由于生理、技术和社会偏见方面的原因,就业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屡见不鲜。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技能上的差异更加剧了就业中的不平等。正是服务业成为转移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的吸纳器,而且服务业中的多数部门技术壁垒少,企业规模小,却集中了绝大多数的就业人员。2003年中国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高达73.3%[4]。富克斯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就业方面的最大差异是妇女可以在更接近相等的条件下同男子竞争。李江帆教授分析了1982—1995年中国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化后得出结论:不仅传统吸纳女性劳动力较多的服务业保持了较高的女性劳动力就业比重,而且在传统男性占绝对优势的一些部门如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国家机关等部门的女性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相当迅速[5]。由于就业方式的灵活性,服务业提供不少非全日工作的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年纪较大的从业人员。因此,服务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使得劳动者在就业机会方面更加平等、合理。

(四)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按重要性不同分为五个层次,指出人的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转而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服务经济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层次的发展方向才得以迅速发展。大多数服务如保险、旅游、娱乐、文化教育等满足了人们的高层次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增进了人的快乐、健康和幸福。服务除了在经济意义上增进人们的效用外,在更高层次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更为直观的快乐和幸福。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其核心是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以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也要以发达的精神文明为基础。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人们以机器原则作为最高准则,强调统一纪律和效率,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和奴隶,失去自由的人只能片面地发展,变成纯粹的“经济动物”。服务经济中文化教育的发展,能够培养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有可能实现“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6]。

(五)给人带来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为人的独立自由创造条件

服务经济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一方面,生产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幅度提高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另一方面,生活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使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样增加了闲暇时间。享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马克思指出,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马克思称之为“真正的自由王国”,在这个真正的王国里,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以人类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促进身心健康和劳动力素质提高。

四、结论

和谐社会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体现时间上在现在与未来的和谐和空间上国家及地区间的和谐发展,而科技的负面作用在这四个方面都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服务经济因其独特的运行模式和赢利模式,将会在缓解科技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矛盾,推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起重要作用。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目前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从人与物、人与人、时间、空间等维度来界定和谐社会,并分析科技发展可能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服务经济在解决两者之间矛盾中的作用。

关键词:服务经济,科学技术,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桂花.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J].哲学研究,2004,(1):83-87.

[2]陈宪,程大中.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5[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雷小清.关于服务经济的伦理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1):50-52.

[4]张可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及重点把握的问题[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2):48-53.

[5]王春燕.服务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商业时代,2007,(2):97-98.

上一篇:烈士陵园前的讲话下一篇: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