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国际环境

2024-08-06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精选8篇)

篇1:中国周边国际环境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国家利益,处理好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国拥有一个和平的外交环境,加强对外战略安全的研究是我国的使命与责任。

我国疆域辽阔,东起太平洋,西至亚洲腹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沙群岛。四周分别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相邻。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而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大致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动”。但总的来说,中国当前周边形势是良好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只有巩固的国防,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主要面临以下几点问题:

1海上问题

海上安全是中国周边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说到海上问题,就不得不讲到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目前日本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直接牵扯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近几年来日本一直想变成一个正常的国家,所谓正常的国家,指的是拥有自己的军队,可以正常参与国际军事行动。但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宪法规定其不能拥有军队,只能拥有自卫队,只能拥有被动防守的部队。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家实力增强,日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防守,日本渐渐希望变成一个“正常的国家”。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石,日本近年来一直想通过美国来解开宪法上的枷锁,从而拥有自己的军队,变成一个正常的国家。而日本对华态度也影响着我国东部的安全。不同的日本首相会采取不同的对华态度,而日本内部对华态度也分为不同派系。

说起日本就不得不提钓鱼岛问题

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钓鱼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周边环境中的“海动”。

同样“海动”还包括南海问题。

与过去的中国相比,中国的南海海权正逐渐受到东南亚各国威胁,东南亚小国蚕食我国南海诸多岛屿,开采中国的资源。随着中国人海权意识的增强,中国正在做着积极的准备来维护中国的利益和领土完整。南海总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散布有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其中的南沙群岛由于其显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来了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南海邻国的非法侵占,近年来,菲律宾和越南一再挑战中国底线,制造事端,同时拉拢欧美国家涉足石油利益,严重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国际上“中国威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对中国的认识,中国的未来在于海洋,但是却缺少必要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与美国、英国等传统海洋大国相比,我国的海军还处于初级阶段,南海成为了中国战略的关键。

2半岛问题 中国周边安全最大的软肋是东北亚,来自于朝鲜半岛。历史上,1895年的甲午战争,1950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等都在这个地区。

讲到半岛问题必须要提朝韩。进入21世纪后,美国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朝鲜半岛有一次陷入紧张局势之中。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对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路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近些年来随着两国交流的不断密切,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

韩国对中国的态度是比较矛盾的,既有一种传统上的亲切感,但又有一种不详存在于中国或美国的阴影中的心理。比如,韩国首都由“汉城”改叫“首尔”就是反映出韩国的这种心理。但应该说韩国自身力量对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安全并不构成威胁。半岛两国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3北方

中国北方的国际环境,指的主要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近年来,中俄的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而两国也接连签订了几笔大的订单,中国也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了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从沙俄时期至今,俄罗斯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也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苏联时期,中苏关系很好,苏联在我国建国初期给予我国很大的帮助。后苏联解体,作为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外交伙伴。我国与俄罗斯的友好睦邻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这就是北稳。

4南部

南部分为南亚和东南亚。

先说南亚,中国与南亚关系稳步发展中。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是综合性、长期性的矛盾与争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冲突是周边环境安全的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的和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印巴冲突对东南亚局势和我国边境安全有重大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加深,中印关系已得到大幅改善和加强。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将会长期保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再说东南亚。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以及对于大国关系处理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东南亚诸国因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外资流入减少,国际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及时伸出援手,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5000年文明古国的风度。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国南海的岛屿,非法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经济权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5中美问题

中美问题在中国周边国际环境问题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中美问题总是隐藏在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的问题背后,中国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国南海上一些岛屿问题,其背后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美国的身影在。

但中美建交有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不断好转,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能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共同发展。

6恐怖主义的唯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民族统一、领土完整构成一定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恐怖主义不仅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也对世界各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现实威胁。而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已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现在虽然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一些争端,但中国目前的国际环境相对比较良好。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对外政策,在世界上展现出5000文明古国的风度,相信中国的国际环境会越来越好。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上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这对我国的周边形势有好的影响,中华民族必将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篇2:中国周边国际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人类进步与发展的主旋律,但在新的形势下,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依然严峻。世界局势动荡加剧,地区间冲突不断升级,国界敏感问题日趋激化„新的矛盾酝酿着信的发展机遇,发展又必然与国家的安全形势密切相关。因此,世界各国间军事与安全斗争的重要性则日益彰显。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和不断进步与其周边和国内的环境密切相关。没有一个和平和稳定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我国是一个拥有着960平方公里面积的泱泱大国,也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题。并且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冲突的升级,矛盾也会不断加剧,因此 我国的周边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问题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被迫进行过六次对外战争。先后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中苏关系紧张恶化、东西方“霸权国”的威胁等。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美国日本的关系相继缓和。紧张形势逐渐缓解,并开始与其他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往来。然而安全威胁并未完全消除,来自敌对势力的军事入侵危险始终存在。

二、我国周边安全的形势:纵观这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国际战略态势总体上继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与周边各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也呈现和平稳定发展之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不管是中美的“经济战”还有中日的“领土战”还是朝韩的战局中东战局,等等一些列问题都在影响着中国周边形势,他们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崛起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威胁我国周边安全的因素:美国,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由于我们在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不断的插手中国事务,遏制中国发展。日本,在政治上一直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常任理事国;军事战略上,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将我国列为其主要潜在对手。再加之在领土问题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强我国对钓鱼岛的控制和开发。印度,一直在积极谋求地区霸权,并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军事体系,不断增加军费开支。朝核危机对我国安全存在着很大的威胁,该问题如不能解决,必将带来东亚核格局的转变,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南海诸国,由于南沙群岛有着宽广的面积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以菲律宾为首的南海诸国纷纷垂涎我国南沙领土,企图据为己有。再加上外界以为超级大国首的对我国的军事威胁论,不断插手中亚事务,更加促进了我国乃至亚洲的紧张气氛。台湾一次次的军售,日本自卫队的一次次扩展,印度军事的崛起,俄罗斯在亚洲的一系列作为,再加上亚洲地区多次的军演威慑,更加剧了亚洲局势的进一步紧张。而且亚洲地区遗留的一系列历史矛盾,更是印刻在各国民众的心里,各种激进的仇视心理自然也成为了催化剂。使得我国周边安全的形势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众多的挑战。

四、维护我国周边安全的政策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就我国而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全局。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我国必须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发现有利益冲突就必须立刻加以干涉和沟通,从而取得缓和或解决矛盾的方法,我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干涉别国领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通过以磋商洽谈的手段,缓解矛盾的发生,把给国家带来的问题降到最低,要知道武力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最佳的选择,一旦选择武力,那就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我国一直以一种更为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国家间的利益达成一致,从而携手发展。

五、总结我国处在亚洲风暴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以战略防御型的国防策略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外交方针来面对他国,绝不主动挑起事端,绝不肆意挑衅,也从来不会主动用武力去解决问题。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以来已经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可以说我们拥有很多“朋友”。这种“朋友”关系的建立是出在某种共同利益之上的,所以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缺乏共同利益那么必定会产生摩擦。所以,就根本而言,缺乏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产生摩擦的重要因素,避免周边安全问题的产生,首要方式是磋商洽谈,彼此达成共识。

篇3:国际生猪市场环境对中国的影响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 本周生猪屠宰量为205.7万头, 较2008年同期下跌2.1%, 每头猪亏损27美元。

与2008年一季度相比, 1~3月份, 从加拿大进口猪料下降28%, 生猪进口减少37%。

由于经济危机和“猪流感”双重影响, 整个国际生猪环境低迷。俄罗斯农业部前几日宣称生猪要实现国产化, 不对外进口, 实现零进口;英国4月份生猪屠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猪肉屠宰量为67000吨;墨西哥、加拿大生猪产业更为危机, 全国动员吃猪肉, 但是由于恐惧心理加重, 还是无人问津, 所以两国预计生猪产量将会持续下降;巴西由于其货币的严重贬值, 对国内的出口有利, 对我国家禽市场和生猪市场冲击较大。

本轮生猪周期与股市走势惊人的相似, 都在2007~2008年出现严重的膨胀。股市是由于泡沫导致迅速攀升, 猪市是由于前期货源减少, 以及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的上涨等因素影响, 使得生猪市场出现牛市。当前, 股市处于振荡调整期回升期, 而猪市却没有出现上扬的迹象。近期虽然各地生猪价格较前期有所回升, 但是市场相对疲软, 有价无市依旧存在。以北方市场来看, 由于其饲养成本高企不下, 以及猪价持续回落, 使得后期补栏量相对减少, 这是市场规律作用所致。

篇4:怎样看待中国的外部国际环境

演讲:时殷弘

人们在看中国当今时期的国际环境的时候,容易有几种偏颇。一种特别多见于研究经济学和操作国民经济的人中间,他们主要(甚或只是)重视世界经济及其与中国经济的关系,思想哲理上特别侧重于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或者至多还连同一些经济领域内的安全问题,包括金融危机等等。另一方面,集中于研究国际政治和操作国家外部安全的人们更多地关注国际关系领域内的“高阶政治”问题,而不那么注意和重视跨国的经济、文化、人员交往领域内的问题和广泛深入的全球化,即使他们会提到这些,并且较抽象地承认它们的重要性。还有一种偏向,在关于国际问题的“外行”和“内行”中都属常见,那就是在谈论国际环境甚至外国对华态度和政策的时候,采取一种“外在”的方式,亦即下意识地将中国“置于其外”,似乎谈论的是个完全外在的环境,没有将一个相当大并且越来越大的参数即中国放在里边。

实际上,在我们面对的环境中,中国往往是最大的参数之一;中国本身的变动,中国本身的发展轨迹,中国本身的政策、战略甚而舆论,对中国面对的基本环境有至关重要的甚至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中国处于几大方面基本的外部形势之中。第一大外部形势就是人们一般说的全球化。参与全球化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内容,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和国内经济成长,而且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与国际社会,甚至与跨国社会之间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互相依赖。全球化确实是双面刃:已经可以看到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一些非同小可的不利后果,甚至还可能带来一些虽然现在还难以预见到、但也许若干年后将展现为巨大问题的弊端或伤害。例如,现在中国大量引进外资,因而中国在不少关键领域的技术实际上不是中国而是外国拥有的,那未来在危机状态中(甚至可以设想在战争状态中)还能不能像当今一样被中国享有就会成为大问题。但总的来说,参与全球化使中国在完成当代中国的最基本任务方面取得了非常伟大的进展,这个任务就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说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已经穷了那么多年,要开始努力富裕起来。中国原来不仅很穷,而且很弱,虽然像毛泽东时代似乎相当强,但是毕竟多少是“外强中干”,“英雄气短”,持久不了。中国人还有自己的民族国家抱负,那就是十多亿人口的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亚洲强国和世界强国;如果做不了这样的强国,那么现在和将来无论哪一代中国人都会深怀遗憾。

因此,从满足中国人民的基本富裕的需要来看,从实现中国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的应有期望来看,参与全球化大为受益,大有必要。如果问谁是全球化的至今最大受益者,那就是美国和以美国资本为主的跨国大公司,然而第二个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中国。中国有那么庞大的人口,原先那么穷,而且还有巨大的、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然而从邓小平南巡以来不足15年时间,现在中国巨大的经济力量和经济成就如此突出,以至差不多成了全世界广泛和频繁地谈论的头号话题。尽管谁都知道这经济力量还有不少“空洞”,而且谁也不敢保证它一定能继续足够长久地持续高速发展。但是目前确实全世界都在大谈中国的经济腾跃,连同中国由此作为未来巨型强国的崛起。决不能说这些全出于中国的内因,参与全球化是导致这局面和势头的一大决定性因素。而且,如果说中国还有比这更远大得多的未来希望的话,那么这个因素还将继续地在其实现的过程中起非常重大的作用。完全可能的是,将来当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时候,世人就会很有理由地说中国最终证明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可以说,中国的先进分子,首先是邓小平,在中国历史的当代阶段选择了参与全球化这一基本方向和基本态势,而且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参与,特别是在其经济方面。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全球化是中国处于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外部形势。

周边安全环境堪忧

谁都知道中国人经常为周边安全环境担忧。这是由一些基本事实决定的。其中第一个可以说是静态的基本事实,亦即地缘状态。无论说威胁也好,还是说牵制中国对外精力和资源的来源也好,地缘位置决定了中国必须经久地面对格外多方位的安全问题。在尼克松所说的除中国外,世界四大力量中心当中,有三个在中国周边:世界上最强大、也是奉行最广泛的霸权国策的美国;与中国之间有深刻的权势矛盾、利益矛盾、情感对立和强烈历史宿怨的日本;虽然权势业已大为衰减,但其未来在力量和意图两方面都不确定的俄罗斯。此外,未被尼克松列为世界力量中心之一,但终究会作为巨型强国崛起的印度也在中国周边。与此同时,一定程度上由于世界全球化过程产生的一大差别和对立——现代社会价值与传统穆斯林价值的差别和对立,也由于其他错综复杂的内外因素,近些年来中国发现自己在西北方向受到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非同小可的威胁,特别是它们发生在中国的相对薄弱地带。假如这样的威胁发生在沿海地区,那么中国的抵抗力就很强,但它们发生西北远疆,中国就面临不少受限的地方。另外,中国还有很多小邻居,它们有时候也比较麻烦,给中国带来一些不易处理的难题。其中有些是现实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有些是现实抵牾与历史宿怨结合起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仅涉及有关国家的基本利益,而且涉及它们关于自身的历史意象和有时候互相抵牾的民族情感,从而特别难以处理。从过去的封建中国到近代中国再到现当代中国,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来看可以说没有根本改变。

周边安全环境的第二个主要事实是动态的,由于其巨大的动能而带来安全方面的基本困难。广义的东亚是世界上最能动的地区。这个能动不是一般性的变化,而是结构性的变动,而且包括多项结构性的变动。中国作为大强国的迅速崛起并无疑问,但正在崛起的并非中国一国。印度也正在作为强国崛起,某种意义上还有日本。日本早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国,近几年来它的民族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民族追求正在从经济性商业性转向政治性。日本现在要追求所谓正常国家地位,就是政治大国地位,包括“正常”或大致“正常”的军事权利;日本国内某些要搞历史翻案的势力还要追求不折不扣或少有折扣的军事大国地位。国家力量与国家方向意愿是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方向意愿的政治化甚或军事化将会直接导致国家力量的上扬。还有朝鲜半岛潜在的巨大动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谈论未来半岛统一的可能性;无疑半岛迟早将会统一,那时就会在中国东北一侧逐步地或快速地崛起一个作为东亚强国的半岛国家,人口接近一亿,具备韩国现在已有的较先进、较庞大的经济能量,而且如果现在的朝鲜核问题不能实现非核武化的解决,那么这个半岛国家大概还会有公开或秘密的核武库。不仅如此,还必须提到韩国和朝鲜都屡屡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韩国和朝鲜有使得它们几乎满怀民族主义的特殊历史记忆和历史意象,念念不忘自己的昔日辉煌,念念不忘自己近代以来一向受周边强国的明欺暗算。另外,还有俄罗斯。与沙俄和苏联相比,现在的俄罗斯无疑已大为衰落,但俄罗斯的有些基本资产举世罕见:辽阔的国土,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庞大的核武库。不仅如此,它有18世纪初往后超过250年的欧亚大陆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经历,留下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意向令俄罗斯人心态难平。俄罗斯未来可能有如它分别在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般,大落而后大起——逐渐地或最终相当急剧地重新崛起。

因此,东亚国际政治几乎充满动能,其中有些是实在的,有些是潜在的。动能导致现今的和未来的变动,而变动包含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意味着如果处理不好将来就要出事。中国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与中国处在上述地缘政治环境中类似,显然是不利或不那么有利的。

但是,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有一段十几二十年时间的持续高速发展,那就改变了东亚,也改变了世界。虽然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东亚的国际力量格局更不稳定,但其中的中国参数越来越突出,也就是说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首先表现在经济影响上,其次表现在外交影响上。东南亚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很有意思:东南亚内部广泛的舆论已经表明,东南亚国家的对华心态已从警戒中国崛起为主变成倾向于“搭车”为主,那就是搭中国之车,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太好太大了。

真正的“瓶颈”:中美之间未来战略性的关系状态

中美两国之间确实有不少矛盾,就未来而言特别重大和长期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矛盾”,或曰基本的战略性竞争和对立。它们正在变得比过去更为深刻,更为强烈,有如远处的地平线上正在集聚的乌云甚至潜在风暴。已有的超级强国美国也许终究会与一个崛起为大强国的中国真的干一场。

中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在东亚乃至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经济、政治和外交影响迅速扩展和增强;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步高扬;中国持续和加速地进行军事现代化。在如此的根本形势中,力量趋于衰减的美国,会比冷战结束后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到对华构筑和强化战略性/军事性防范的必要。无论是鉴于国际关系史还是鉴于国际政治常理,中国持续和加速的军力发展必将(甚或已经在开始)成为美国战略家和新保守派心目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它们认为美国相对而言最可以着力对付的问题。超级强国美国决心维持自身最重要、最显赫的战略资产,即美国的军事优势,中国则从根本和起码的国家利益出发,决心实现必不可少的军事现代化:这一根本矛盾将在逐步增大的分量上影响或规定中美关系。

然而与此同时,首先由于有了多年来中国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有了这一发展积累起来的中国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现在中美关系有其比较稳定的根本的良好方面,因为它们缔造和发展了中美经济的互相依赖。《纽约时报》在布什赢得连任总统后几个小时刊登一篇文章《随美国权势衰减的一个新的亚洲》,谈论“过去四年里美国在亚洲正在缩减的影响的后果。一种深刻的改组正在进行,中国与其扩展中的经济(还有——用该文后面的话说——‘中国的外交精明’)是其首要动力”。类似的文章最近一年来在西方和东亚国家的媒体上很多很多。总的来说中国的变化使得外部世界很多国家在经济上变得依赖与中国的交往,包括美国与中国的多数邻国在内,也因此不得不更加尊重中国,至少在某些基本的政策和行为领域内。当然,它们也希望越来越强的中国将来不要“威胁”到它们,其中特别是美国,正在采取各种战略措施防范可能的未来“中国威胁”。

中国的外部环境来自中国自身的迅速发展

对于“中国威胁论”,一方面中国自己不能受它的过大制约,或者说不能被此类谈论“吓倒”,以至在绝对必要场合不去使用“硬的”方式追求至关紧要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以中国自己的妥善言行影响外部舆论,争取使外部世界比较放心中国的未来,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力。

中国的外部环境与过去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相比,应该是大为改善了。当然,如果与中国的远大目标和世界强国抱负相比,与中国要上升为一个起码在东亚至少与美国在政治上真正平起平坐的应有前景相比,再加上考虑到中国有不少基本的内部困难,那么外部环境中不利的方面确实比较引人注目。某些现实问题的发展使得事情变得更严峻,当中包括美国对外态势病变问题、朝鲜核问题、日本国家方向变化问题、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还有例如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存在和现在针对中国崛起而开始强化的、在亚洲的对华外交竞争。如果将关切全放在这些问题上,那么外部环境确实会显得不利。然而,如果要全面和准确地判断外部环境对中国总的来说是不利还是相对有利,那么起码的要求是不应给出很简单的答案。应当有不同的参照,兼具不同的视角,考虑到不同的方面。如果与历史相比,中国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说大为改善了,但是与中国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相比,可能的困难还是很大。

与此同时,中国的内部困难也非同小可,特别是还没有较大把握能妥善地解决中国社会内部的实在或潜在的基本“瓶颈”问题,包括社会愈益严重的贫富差距、生态和资源困难、公民教育和社会道德问题等。但是,如果中国还有近似于邓小平的勇于改革精神,坚决发展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同时也基本继承1989年以后以审慎为特征的政治文化,念念不忘社会稳定的需要,并且像当今的中国最高领导那样高度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努力缓解和争取逐渐解决社会内在紧张问题,那么(用最谨慎的方式说)未来的安全环境,甚至总体环境就至少不会坏到使中国不能实现基本的国家目标的地步。

篇5:论中国周边国际形势

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关系中连续发生了一些摩擦和纠纷,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数次向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增兵,加速向该地区移民;在南中国海,越南、菲律宾等国不断试图采取各种措施宣示其对所占领岛礁的“主权”,并在岛礁上兴建设施,强化占领;日本强占钓鱼岛;朝鲜半岛核危机等等。那么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如何?为什么存在着争议和摩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一、摩擦和纠纷的原因

1,中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它们是中国的海上邻国。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的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整个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的性质,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2,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

3,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中国崛起,首先意味着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中日关系为例,在过去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中国是东亚地区的政治大国,日本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双方对这种地位结构已比较适应,也都能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双方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基本相安无事。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对这一现实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

二、我国周边环境现状

1,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近年来,不仅是中国的崛起,而且是一批发展中大国的崛起以及亚洲整体的崛起。这一新阶段的核心问题是:一方面,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能否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新潮流,适应、接受和容纳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并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更大和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等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大国能否融入和适应国际体系和地区秩序,并在参与中推动国际体系和地区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美国虽然仍是全球居于首要地位的大国,但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正力不从心。同时,在权力平衡方面更有意义的趋势是:上升的大国中国与守成大国美国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持续发展,这成为两国关系的稳定锚.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持续发展,不仅使区域内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上升,而且也使它们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向更均衡化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水资源等将成为极为宝贵的财富,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家实力对比中地位上升。

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博弈将更加错综复杂:美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大国,中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上升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国仍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但中美之间又在地区安全、反恐、经济合作、对付跨国界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利益。

2,国际权力平衡的变化由于现有国际体系的结构而更加复杂

从全球安全结构来说,一些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同盟在冷战结束后仍然存在,而美国一些政客还未放弃以冷战思维来看待国际安全形势新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从全球生产结构来说,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快速推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的生产结构不再被牢牢地控制在各国政府之手。从全球金融结构来说,一方面,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资本市场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对该体系中其他地方的事态会立即作出明显的反应。另一方面,各国货币继续共存,在各国疆界之内,各国政府在政治上要对本国货币的坚挺或疲软负责,从而为它所认为的国家利益服务。

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协调机构如G20有所发展。另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也在发展,如东盟+1等。中国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是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试验之一。与美苏战略稳定是以相互确保摧毁为基础不一样,中美战略稳定关系是新型的、非对称的、互动的、运动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以亚太地区为试验场的。朝鲜半岛、台湾地区是两块重要的试验田。目前,中美两国之间已有90多个双边对话机制,但还不够。

三、中国应该采取何种策略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续推行睦邻外交。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就会建立在和平的周边环境之中。

2,提升我国的军事实力。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表明,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无论什么时候,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作后盾国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国家军事实力。建设可靠的核自卫和常规防务力量是绝对必要的。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会大大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更加多样,但强大的国防力量对国家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3,加强与美、日等国的政治、经济联系。逐步削弱美、日对中国的敌视或不友好的举措。在政治上,中国把对美外交放在外交战略的优先地位,一直把加强对话,增加信任,增进了解和发展合作作为对美政策的基础。避免在一些非战略性问题上与美日等国形成严重对抗,同时利用日本急欲成为政治大国的心态和美、日在此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牵制和削弱美、日同盟。在经济上,充分利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日益扩大的市场对美、日两国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对美、日两国的贸易,大力吸引两国的资本和技术,形成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存格局,逐步削弱美、日两国对中国的敌视或不友好状况。

篇6:中国周边国际环境

道路桥梁检测1603班白玉堂

11月12日晚上,青马第四讲我听了思政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丁继敏的《中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与周边外交》专题讲座,丁教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家周边安全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详尽介绍了我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的特征、我国政府的周边外交,并讲述了应冷静应对周边安全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还分享了关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思考,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听完课之后有许多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总体说来,现在中国周边形势比建国以来任何时候都好,中国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实力。有人说,中国现在GDP 世界第二了,空军日益强大了,航母下水了,航天也能各种载人了。似乎到了“人若犯我,我必犯之”的时候,特别是近来日本、印度、越南等国的行为愈发的恶劣,且具有高“危险性”了,我们是不是该“出击”,打消这种“欺负到头上”的念头呢?不!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中国的强大、中国的实力让他们感到畏惧、感到恐慌、感到在经济、科技竞争上无法胜利的绝望。而且同时,日本、美国等国家绝对不希望和中国有战争,他们不会去尝试这头睡醒了的“雄狮”的威力、而其他小国更不敢和中国有战争,相对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的建国初期来说,我们当今的周边安全形势虽错综复杂,但却比建国以来任何时候都好,现在的中国在国际上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有地位。

我国是当今世界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与周边相当一部分邻国存在着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周边还分布着一系列当今世界的人点问题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做到:

一、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主要指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及人民生命、财产不被外来势力威胁和侵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被颠覆;经济发展、民族和睦、社会安定不受威胁; 国家秘密不被窃取;国家工作人员不被策反; 国家机关不被渗透等。

二、加强国民国防意识教育。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而国民的国防意识必须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国防教育的重点在于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而国防教育正是对人的教育,它不仅可以培养公民为国献身的精神,而且有利于开阔人们的思路,通过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公民高度的组织观念、严格的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全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而作为共青团员的我们更应该具有国防意识,因为我们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使命,我们要时刻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三、维护主权,促进世界和平。国家与国家的发展如果想和平进行,首先这两个国家必须互相尊重,不用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争夺不属于自己的资源,而使用霸权主义进行军事威胁,或者扩大军事集团,强化军事同盟,就比如日本与我国的钓鱼岛问题。针对于我国的当前的国家安全形势,我国政府的策略是:沉着应对、加快发展、努力夺取战略主动权,确保我国国家安全;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加快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国防实力。而综合利用各种力量和手段,坚决挫败台独、分裂祖国分裂图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两岸关系基本稳定,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FASHION TREND

面对这些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和挑战,丁老师也给我们解读了他关于国家安全对策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在战略上,我国要加强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策划与指导,古人曾说过,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就是强调要有全局观念。对于中国的国际战略,我们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制衡美国。我们要积极稳固后背,继续援助巴基斯坦等国,建立以中国关系为核心的欧亚大陆战略。在军事上,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同时也要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自立自强的原则,要始终相信制胜的法宝就是人民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国军队要加快向现代化军事思想的转变,依托高科技,加快我军信息化建设,争取让我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一支军队,一支能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军队。

篇7: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

21世纪的到来,世界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但是一些动荡不利于和平发展的环境因素依然存在并实有激化,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亚洲所有的习惯性分界,中国都与之相邻,所以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和中国息息相关。

目前,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争取一个良好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与我国有较多共识。很多国家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与我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从经济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中国的发展首先给周边带来机遇;周边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我们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周边正在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从安全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周边环境历来对我国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直接牵动作用。维护周边安全是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周边动荡,则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干扰。

我国周边政治格局的发展可以具体分析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俄罗斯与中国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

美安全同盟已重新定义,主要防范对象是朝鲜和中国。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四、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 的和平与稳定,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干涉中国的内政。在领土方面我国与印度也存在着许多分歧,当印度有了足够的政治决心,并且能够控制其国内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能在一些领土争端问题上作出必要的妥协,中印关系才有可能进入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而印度离这样的心态仍有相当的距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近年来由于受美国重返亚洲的军事战略影响,菲律宾故意巴结美国,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军事、经济合作关系,在美国的背后支持下,大肆侵占我国南海的岛屿,盗采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由于南海问题相当复杂,我国政府面对现实,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但是,菲律宾当局主观上认为:中国在南沙问题上鞭长莫及,加之内部及国际因素多方面的掣肘,根本无暇顾及。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

中国最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贯提倡和平发展,坚持“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是中国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国际责任的现实体现。

篇8:环境教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关键词:环境教育,国际经验,中国现实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气候的反常, 各国开始注重开展环境教育。西方国家最先开展环境教育,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受到国际环境教育开展热潮的影响, 而开始重视开展环境教育, 但就我国的现实状况而言, 我国的环境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很多方面都还存有一定的不足, 这对于我国开展环境教育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 我国应该注意借鉴国际经验, 从而完善我国的环境教育, 以此来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平衡。

1环境教育的国际经验

自西方开始工业革命之后, 环境污染问题就一直存在。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最初开始初见端倪之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 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气候反常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频繁出现,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时候人们开始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了国际问题, 人们意识到如果不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 就会使得人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甚至会减少人们的寿命, 因此, 各国开始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环境教育, 各国开始重视在观念上转变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 从而使得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重大弊端, 而就国际开展的环境教育而言, 其主要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1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主导的环境教育。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国际社会开始重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并大力开展环境教育, 以期在思想上转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了解, 使得各国人民都能够深刻的了解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 从而使得人们可以自觉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国际针对环境污染问题也建立了相应的治理机构, 国际组织大力开展环境教育, 各国政府相应国际的号召, 开始开展环境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也针对环境问题开展了环境教育, 可以说, 环境教育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 国际希望能够通过环境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 从而在思想层面上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进而可以更好的开展环境治理方案。

1.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大规模开展, 使得人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人们在对待环境的问题上也有了较高的觉悟, 环境教育开展的效果也逐渐体现出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人们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关系, 另外, 通过环境教育, 人们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发展的价值, 而是应该与环境和谐相处, 合理的利用环境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1.3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和环境意识的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教育的侧重点和具体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的增长多仰仗农业, 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多依靠第三产业和工业。因此, 除了一些一般性问题之外, 发展中国家大多关注由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如何改善人民健康和营养条件问题, 而发达国家则更注重防止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副作用。而在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中, 发展中国家注重初等教育以及高层技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发达国家则倾向于将环境内容结合到中、高等教育之中, 并且不少国家已开始对某些职业群体实施终身环境教育计划。

2环境教育的中国现状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的环境教育开展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我国要想有效的开展环境教育, 就需要结合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具体情况, 来对环境教育开展的过程进行不断的完善, 从而保障我国环境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2.1生存困境与公众环境教育的关系

就我国整体状况而言,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较低。因此, 对于广大公众而言, 生存就是自己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在发展经济以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与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之间就必然存在矛盾。在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与公众的环境教育之间, 应该取得一种平衡, 要在解决生存问题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 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基础上解决生存问题和发展经济。

2.2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家环境教育的关系

利益最大化是任何企业家必然的和正当的追求, 不追求最大利益的企业家必然不是一个优秀和成功的企业家。然而, 对最大利益的追求, 往往会导致企业的外部行为, 即将企业内部的代价包括环境代价由社会和公众来承担。这样, 企业家对最大利益的追求与企业家的环境教育就必然产生矛盾。要处理好企业家的最大利益追求与企业家环境教育的关系, 就要以外在约束和自觉自律相结合, 并以后者为主, 实现企业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2.3应试教育与学校环境教育的关系

在当今中国, 应试教育是教育的最大特点和最大问题。就学校的环境教育而言, 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教育没有引起教育决策者的应有重视;环境教育没有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学生没有得到体认环境问题的机会等等。因此, 必须彻底改变我们环境教育的方式, 环境教育不是单向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知识的传递过程, 它应该是具有多元交流渠道的交互过程, 它应该产学研相结合, 把教育、科研和实践平台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现素质提高、学术积淀和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环境问题自工业革命之后就开始出现, 并不断发展成为了国际问题, 西方国家最早认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此开始开展环境教育,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 我国虽然也开始了环境教育, 但是由于我国开展的环境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所以, 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而我国要想高效的开展环境教育, 就需要借鉴国际经验, 根据我国的国情, 对环境教育开展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改进, 从而保障环境教育可以顺利的开展, 以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寰安.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2) .

[2]巩英洲.国外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社科纵横, 2006 (6) .

[3]黄锡生, 张菱芷.中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4) .

上一篇:关于借调干部的函下一篇:欢送会致辞1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