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市家庭婚姻的调查报告

2024-08-07

关于西安市家庭婚姻的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关于西安市家庭婚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庭婚姻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家庭的功能结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另一方面,家庭矛盾增多、离婚率上升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深入分析婚姻家庭方面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探寻在新形势下化解家庭矛盾、构建幸福婚姻的对策和途径,推动文明家庭建设向纵深发展,以重庆市为例,具体情况如下:

一、近年来重庆市婚姻家庭呈现的新特点

1、家庭结构日趋单纯,生活追求各取所需。

在接受调查的100个家庭中,由父母、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占了87.8%。绝大部分年轻夫妻结婚之后,不再与父母或岳父母一起居住,纷纷另起炉灶,建起了温馨的小家。不少小家庭只是在孩子出生之后一个阶段或节假日回去与父母团聚一下。这样一种模式不仅能满足年轻夫妻追求自由空间的需要,又满足了老年人清静、闲适的晚年生活追求,为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参加健身、旅游,发挥晚年余热、实现二次创业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减少了两代之间因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不同引起的家庭矛盾。

2、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物质精神并驾齐驱。

调查发现,99.1%的家庭生活质量近年来有大幅度提高。具体体现在:一是家用电器现代化。37.7%的家庭用上了全自动洗衣机、电脑型电饭煲及微波炉等高档电器。电视机已全面普及,家均拥有达1.2台。71.4%的家庭有电脑、cd机、音响、家庭影院等文化娱乐设施,不少农村家庭由当初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发展到摩托车、空调、家庭影院等全方位的现代化。二是家政服务社区化。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家务劳动已日渐成为家庭的一大负担。但随着近年来社区服务业的蓬勃兴起,社区幼托服务、托老保健、家庭保洁、学生小餐桌等家政服务项目,为家庭减轻了负担。不少家庭,特别是中高收入的城市家庭,已成为社区家政服务的受益者。在接受调查的100户家庭中,接受家政服务的户数2011年为239户,2012年上升到356户。三是文化生活健康化。近年来,家庭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呈直线上升趋势,读书、订报、看电影电视、看演唱会已成为家庭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在接受调查的100户家庭中,60%的家庭都有读书看报学习的习惯,藏书数量最少的为50多册,最多的达100多册。48.7%的家庭有早锻炼、上健身房的习惯。特别是重庆市开展的“四个一”读书活动(即一顶书橱、一份报刊、一盆花卉、一件健身器材),极大地促进了家庭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3、家庭稳定仍为主流,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调查发现,63.2%的夫妻都表示对自己的婚姻满意或基本满意,100%的家庭都知道“男女平等”概念,99%的家庭都向往平等、稳定、和谐、民主的婚姻生活。这表明,我市家庭仍以稳定为主流,提高婚姻质量、追求幸福生活已成为全市广大家庭的共识。这些共同点体现在:(1)在事业上,夫妻各有追求,女性的经济地位相对独立。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有61.5%的家庭夫妇俩都各有自己的职业,其中不少夫妻在事业上都各有建树,形成了比翼双飞的格局。16.7%的家庭丈夫在企事业单位上班,妻子在家种责任田或搞手工业、副业,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相当的经济收入。有3.2%的家庭夫妻都在自办的私营企业工作,丈夫、妻子各有分工,共同支撑企业的成长发展。(2)在家庭中,夫妻权利义务相对明确,女性的家庭地位进一步提高。调查中,55.3%的丈夫认为家务劳动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义务,丈夫应该在工作之余分担家务劳动。48%的家庭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协商处理家庭重大事务,妻子享有对家庭重大事务决策的权利;38.2%的家庭妻子享有对日常生活开支的支配权。还有不少丈夫认为“男人是赚钱的笆,女人是聚钱的斗”,赚钱交给妻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互谅互让、协商解决已成为大部分家庭处理家庭事务的共同准则。(3)在婚姻情感上,夫妻追求趋向一致,女性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在婚姻和感情方面,夫妻对感情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注重质量和内涵,过去的温饱型婚姻已向质量内涵型转变。调查中,有99%以上的丈夫或妻子都希望配偶能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心照顾的同时,在精神能给予慰籍,尤其在经受挫折和打击时多给予一点理解关心。88.7%的夫妻都认为沟通、交流是增强夫妻情感的必要手段,56%的家庭认为亲情在各人心目中的份量,决定了家庭的稳定程度。调查还发现,有不少职业女性在扮好单位及家庭两个角色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追求个人的生活空间,健身、美容、社交、旅游等休闲生活方式,极大丰富了女性的业余生活,过去那种一下班就围着锅台转,围着丈夫子女转,自己没有一点生活空间的女性已越来越少。

二、重庆市婚姻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反映出我市婚姻与家庭质量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离婚率稳重有升,选择文明离婚方式的人增多。

从2010年-2012年协议离婚的数量由442对上升到568对,增28.5%。起诉离婚数由838对上升到926对,增10.5%。离婚数量稳中有升,而其中协议离婚数上升明显,这说明男女双方选择文明离婚方式、共同协商离婚事宜、和平解决财产分割、平静接受离婚现实的人数在逐年增多。离婚原因依次为:婚外恋(占45%),性格、感情不和(占41%),家庭暴力(占10%),经济原因(占2%),其他(占2%)。

2、因婚外恋导致的家庭纠纷日益增多。

近三年来,在市镇妇联的采访中,婚外恋导致的家庭纠纷在逐年上升,所占比例由31%上升到45%,仅2012年市妇联接到的129件信访案件中,由第三者插足引起的家庭纠纷就有61件,占同期信访总数的47%。这些统计数据仅仅是从来信来访中发现的,许多未向妇联反映的家庭纠纷案件尚无法统计。

3、因家庭矛盾激化导致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因家庭纠纷引起的社会问题,如自杀、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家庭纠纷上升为刑事案件、家庭成员患精神性疾病等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重庆市市区某新村许某,因丈夫常年在外寻花问柳,在某天深夜与丈夫激烈争吵后,对生活失去信心,上吊自杀。大安镇某村18岁女青年孙某,因担心父母离婚后自己的生活学习费用无从着落,于2011年3月在房间自杀。20012年4月重庆市发生的4起恶性案件中,3件是家庭纠纷激化引起的,其中2起主角为女性。上和镇唐某,女,42岁,因怀疑在自家油漆店内打工的安徽人宋某与其丈夫有暧昧关系,曾多次要求宋某离开,屡遭拒绝后怀恨在心,萌生了报复念头,于2012年7月18日下午4时,以上街买东西吃为名,从宋某租住处将其两个儿女(男孩,9岁;女孩,5岁)骗至一河塘边,将两人推入河中,致其溺水身亡。2012年市公安局接到因家庭纠纷引发的报警案件160多起,超过上年总数。

4、离婚妇女、离异家庭子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

一是离婚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受到侵害。农村妇女离婚前,土地承包合同都

是以男方名义签订;离婚后,妇女的土地承包权无法落实到应有的份额,回到娘家又无法恢复出嫁前原有的土地,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二是部分离婚妇女的住房权益得不到保障。婚前所(购)建住房,法院判给了男方;婚后共(购)建住房,女方即使暂时拥有其中一部分的居住权,但因夫家骚扰,也不得不放弃,名不符实。三是因男方隐匿、转移财产,使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四是子女随母亲生活的其抚养费往往难以落实,这类情况尤以农村居多。五是在农村非法同居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不少妇女在法院解除非法同居关系后只能空身走人。

三、造成重庆市婚姻家庭出现新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中暴露的婚姻家庭问题可以看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建立,使市场主体在竞争机制中发挥了较大的能动作用。不少家庭成员面临着分流、下岗以及快节奏、高效能、高风险职业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复苏,致使两性关系的矛盾越来越难调适。不少夫妻本来怀着美好的向往进入婚姻,但由于不善于化解社会压力和家庭矛盾,致使本该有希望挽救的婚姻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例如物资系统女工徐某,由于单位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丈夫见妻子下岗,不但不安慰,反而冷嘲热讽,致使妻子在打击下患上了糖尿病、白内障,最后渐渐双目失明。丈夫见妻子失明,干脆在外与一洗头女长期姘居,经组织多次做工作仍不能回心转意,最后夫妇俩不得不对簿公堂。市场经济对当代婚姻家庭关系的冲击还表现在利益驱动迫使现代人的婚恋观、价值观受到影响。以能否赚到大钱作为择偶标准、以赚钱多少决定夫妻在家中的地位、为了金钱不惜作为第三者破坏他人家庭、有了钱就寻找刺激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社会转型时期人的自主性、流动性的增加,意味着人在更大程度上的自由解放,这必然会提高感情的风险和婚姻的难度。

2、道德观念的变化带来家庭美德的淡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庭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洋现象”、“洋观念”的冲击。非法同居、试婚、包二奶、未婚先孕、找情人、老夫少妻等现象已屡见不鲜。一些新新人类的新思想、新观念,背叛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日渐成为年轻人争相效仿的时尚。一些声像作品、出版物中的不良情感模式也日渐成为一种舆论导向,使思想不成熟的年轻人争相模仿,就连现今的手机、呼机也已成为“黄色”信息的传播者。在当今许多新思维、新观念、新潮流的冲击下,社会总体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一些人只求刺激,不顾后果;只图索取,不尽义务;只为一时开心,不作长远打算。家庭责任心淡薄、道德观念淡薄、法制意识淡薄。如小渡镇一女青年,因难产并发症,切除了子宫,住院二个多月回家后,丈夫竞弃妻女不顾,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在受尽公婆折磨后,这个女青年被迫回了娘家。太安镇某村章某,常年在外地做裁缝,与当地一女青年非法同居。回家离婚不成,竞把妻子脑部打成重伤,自己一走了之。一些娱乐场所的外来打工妹,为贪图一时享受,把“金钱和男人”作为猎物,恣意播撒情网,导致不少家庭纠纷的产生和婚姻的破裂。

3、女性综合素质偏低使她们很难走出弱势群体的阴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整体素质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女性的素质仍不尽如人意。“女子天生不如男”、“读书好不如嫁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中注定”、“逆来顺受”等封建思想观念仍有阵地。不少女性在外与男性一样在职场上拼杀,但回到家里却生活在传统封建思想的阴影下而不自知。有的女性在家庭矛盾冲突中往往走极端,要么逆来顺受,委屈求全;要么穷追猛打,大吵大闹;要么偏激狭隘,走上绝路。还有一些女性,在自己成为婚姻矛盾激化的受害者后,为了报复又往往成为弱小者的施害者。我市新河镇妇女顾某,夫妻感情不和,丈夫常年不交家里一分钱生活费,生活十分艰苦。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下,她想到自杀。但又想到女儿在自己死后无人照应,仍要受苦,于是先让女儿服农药,随后自己服,结果自己被救活了,女儿却命归黄泉。在忍受肉体精神双重痛苦的同时,还得接受法律的制裁。还有为数不少的女性法制观念淡薄,明知法律已取消事实婚姻,但仍愿意与男方以夫妻名义同居;或明知做第三者不合法,仍与有妇之夫同居,最终落得“鸡飞蛋打”的下场。还有不少女性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社会对家庭矛盾的综合整治缺乏系统健全的监控。

家庭矛盾的发展,往往有其产生--积累--爆发的过程,如果能在矛盾出现之初或发展之时,由有关组织出面给予必要的疏导、教育和制止,往往能杜绝不必要的后果发生。但在现实社会中,有关组织和部门往往麻痹大意、各自为政。据不少女性来访者反映,在她们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她们曾向有关部门求助过,但被告之:“这是家庭内部矛盾,我们无权干涉”,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我国的《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障法》等法律,对保护妇女儿童,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但在现实中,由于条款操作有一定难度或执行有一定的弹性,致使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空子。如重婚罪的界定、受害方请求赔偿的具体执行、妇女伤残程度的鉴定等,往往很难一一落到实处,形成了“法律上的条款不等于实际执行”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各级妇女组织在调处婚姻家庭纠纷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采取宣传、说服、教育等办法,对施害者难以产生一定的约束,加之各有关部门的少配合或不配合,往往孤掌难鸣,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对提高婚姻质量减少家庭矛盾的思考和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又是家庭的核心。没有稳定和谐的婚姻家庭,我们社会稳定的基石将不再稳固。为了有效减少家庭矛盾的发生,提高广大家庭的婚姻生活质量,我们建议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这件事,具体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家庭美德建设力度,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实质内容。江总书记也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各级地方组织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重要指示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要把家庭美德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弘扬以“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为主的传统美德,以“尊老敬老、科学育子”为主的伦理道德,以“助人为乐、邻里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主的现代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女士优先、儿童优先、老人优先”、“夫妻忠诚”、“老有所养、幼有所抚”的良好社会风尚。各级妇女组织要继续深入抓好“文明家庭”建设,动员广大家庭以科技富家、美德治家、文化乐家、卫生洁家,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要强化女性的“四自”精神教育,把传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赋予时代的内涵,促使广大女性成为家庭美德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实践者和先行者。

2、加大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成为法治国家,健全和完善必要的法律措施,是实施法治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湖南、四川、重庆等地相继出台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家庭矛盾激化的地方性法规,有效防止了家庭暴力和家庭矛盾的蔓延。作为较发达地区,应尽快建立防止家庭矛盾激化的地方性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努力遏制家庭矛盾激化。要完善家庭暴力伤残鉴定中心和妇女避护所等配套服务机构,为受害妇女儿童提供必要的服务。要继续大力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做到学法、用法、知法、守法,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2012级商贸旅游系文秘班骆思雨

2013年1月20日

篇2:关于西安市家庭婚姻的调查报告

建设向纵深发展,张家港市妇联于2001年底及2002年初对全市21个镇1000个家庭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走访,本文是对调查情况的综合分析和理性思考。文中调查数据、事例均是以张家港市为例。

一、近年来张家港市婚姻家庭呈现的新特点

1、家庭结构日趋单纯,生活追求各取所需。

在接受调查的1000个家庭中,由父母、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占了87.8。绝大部分年轻夫妻结婚之后,不再与父母或岳父母一起居住,纷纷另起炉灶,建起了温馨的小家。不少小家庭只是在孩子出生之后一个阶段或节假日回去与父母团聚一下。这样一种模式不仅能满足年轻夫妻追求自由空间的需要,又满足了老年人清静、闲适的晚年生活追求,为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参加健身、旅游,发挥晚年余热、实现二次创业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减少了两代之间因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不同引起的家庭矛盾。

2、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物质精神并驾齐驱。

调查发现,99.1的家庭生活质量近年来有大幅度提高。具体体现在:一是家用电器现代化。37.7的家庭用上了全自动洗衣机、电脑型电饭煲及微波炉等高档电器。电视机已全面普及,家均拥有达1.2台。71.4的家庭有电脑、cd机、音响、家庭影院等文化娱乐设施,不少农村家庭由当初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发展到摩托车、空调、家庭影院等全方位的现代化。二是家政服务社区化。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家务劳动已日渐成为家庭的一大负担。但随着近年来社区服务业的蓬勃兴起,社区幼托服务、托老保健、家庭保洁、学生小餐桌等家政服务项目,为家庭减轻了负担。不少家庭,特别是中高收入的城市家庭,已成为社区家政服务的受益者。在接受调查的1000户家庭中,接受家政服务的户数2000年为239户,2001年上升到356户。三是文化生活健康化。近年来,家庭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呈直线上升趋势,读书、订报、看电影电视、看演唱会已成为家庭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在接受调查的1000户家庭中,100的家庭都有读书看报学习的习惯,藏书数量最少的为50多册,最多的达1000多册。48.7的家庭有早锻炼、上健身房的习惯。特别是张家港市开展的“四个一”读书活动(即一顶书橱、一份报刊、一盆花卉、一件健身器材),极大地促进了家庭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3、家庭稳定仍为主流,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篇3:关于西安市家庭婚姻的调查报告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亿多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每个人都来自家庭, 每个人都要经过爱情、婚姻、家庭的过程。婚姻的稳定、家庭的和谐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如果每一桩婚姻都能和谐稳定, 每个家庭都能把自己的家庭成员管理好, 那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 整个国家也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然而, 我国目前许多婚姻家庭正处于激烈动荡之中。

1、我国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很快

今年一季度, 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 较去年同期增长17.1%, 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 我国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持续上升, 近5年来增速明显, 增幅高达7.65%。2010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 196万多对夫妇劳燕分飞。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从全国平均水平看, 1979年离婚率为4%, 1999年达到13.7%, 2003年达到15%以上。离婚率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北京2003年登记结婚数是9万对, 离婚4万对, 已经超过40%。

一桩婚姻的失败影响得不只是一个家庭而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家庭, 而且对下一代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深远的。离婚必然导致家庭解体, 而家庭的解体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说: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婚姻家庭的解体造成的痛苦更严重, 它使孩子受到伤害, 单身母亲的生活陷入困境, 给社会底层承受力最差的人们带来巨大灾难同时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离婚的最大受害者是孩子。倘若孩子很幼小, 那么受到的伤害就更加严重。孩子永远无法从不幸婚姻中解脱出来。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 他们的自卑感、无助感、担忧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 生长在父母不健全、不健康、不幸福的婚姻家庭中的孩子, 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等心理障碍问题。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十四、五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 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这些案件的主犯或者来自破碎的家庭, 或者来自不受法律保护的家庭, 或者来自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当的家庭。层出不穷的青少年问题, 归根到底都是家庭问题。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关爱, 缺少这个环境, 他们就会有问题。

2、我国家庭暴力事件明显增多

全国妇联近两年接到关于家庭暴力的投诉达5万余起。近期公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在婚姻生活中, 遭受过配偶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 与十年前相比呈上升趋势。据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出警记录统计, 仅2010年1月至10月, 市区共发生家庭暴力322件, 平均每天1件。在陕西省女子监狱, 仅2007年, 因家庭暴力杀人的妇女有171人, 占该监狱各类故意杀人犯罪总数的30.35%。此外, 父母施暴致未成年子女死亡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2010年3月, 浙江一名3岁女童因不会背古诗被家长打死。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的抽样调查显示, 我国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

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的一生中, 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婚姻家庭的失败。很多人在事业上卓有成就, 在婚姻上却一筹莫展。恋爱、择偶、结婚、生儿育女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 今天却没有多少人能交上合格的答卷。有的人地位很高、有的人权力很大、有的人挣钱能力很强……可是谈到如何处理好婚姻家庭关系, 怎样为人父母却一窍不通, 儿女出现问题或者简单粗暴的对待、或者束手无策。怎样经营感情, 怎样维护婚姻, 怎样处理现代婚姻家庭关系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如今, 我国各个行业都要求有上岗证, 做保姆、月嫂、钟点工都要培训。唯独做夫妻和做父母这两门最重要的永不退休的职业却无人培训, 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学历教育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多数夫妻、父母没有经过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 缺乏现代婚姻家庭观念和处理家庭关系的技能, 不能很好地胜任各自角色。

作为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站中等、高等学校, 有必要开设爱情婚姻家庭课程, 千千万万个学生来自千千万万个家庭, 在学校学习婚姻家庭课程不仅对他们的父母的婚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且对他们处理好和祖父母、父母的关系也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以后就会逐步进入婚姻、建立家庭, 在学校接受婚姻家庭的教育就是对他们的岗前培训, 使他们预先掌握与爱情婚姻家庭相关的知识、掌握如何为人夫、为人妻以及为人父母的技能, 从而减少草率结婚, 轻率离婚的现象发生。毫无疑问做好爱情婚姻家庭教育工作, 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

二、爱情婚姻家庭课程的地位

把该课程纳入大中专院校的课程体系, 作为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公共基础课, 各类大中专学校的学生一年级都要开设该课程, 要像对待文化课那样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爱情婚姻家庭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1) 了解婚姻家庭的历史, 认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 (2) 认识爱情的实质, 分清爱情与其他感情的区别。 (3)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如何去选择结婚对象。 (4) 认识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5) 明确既为人儿女又为人父母的双重角色。 (6) 掌握处理家庭关系的技能, 懂得如何处理婚姻家庭中出现的问题。

四、开设爱情婚姻家庭课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实用,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的来源。开设爱情婚姻家庭课程主要应该使课程适合学生需要, 满足学生要求,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等。做到既有理论分析, 又有案例论证。

2、针对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它是专指大中专院校学生这一层, 针对他们即将走向社会、面临恋爱、婚姻、家庭为人父母等问题, 并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以案例为主、理论为辅, 由案例引出理论, 符合各类中高等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以青年学生关心的问题的形式出现, 以讲解、讨论典型的案例、故事入手, 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展现出教学内容所要阐述的理论观点, 教给学生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的基本伦理道德内涵。

五、爱情婚姻家庭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1、爱情篇

爱情应该是持久稳定的感情, 是建立在相同的文化层次、相同的价值观、相同志趣以及性格互补等等基础之上的。现代的年轻人受影视、音乐作品的影响, 往往把那些高于生活的影视、音乐作品中描写的爱情照搬到现实中来。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容易把偶然的一见钟情、一时的感情冲动、肤浅的色欲、暂时的迷恋当成是爱情。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辨别什么是爱情?爱情的实质是什么?一见钟情是不是爱情?爱与欲的区别、爱情与亲情、网络爱情、恋爱对象与结婚对象有什么不同?同居的利于弊、如何处理恋爱中发生的问题?等等。

2、婚姻篇

大多数的青年男女都在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步入了婚姻, 这给婚姻、家庭种下了隐患。尤其是现在的青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面前娇贵惯了, 平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一旦建立了家庭, 没有完成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转换, 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总是要求别人围着自己转, 这样的婚姻就不会稳定, 不会幸福。所以教育青年人做好婚前准备十分必要。婚前准备包括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人们往往只重视物质准备, 而忽视了生理和心理准备。重点强调的是心理准备。心理准备包括:审视自己:是否了解对方?是否能容忍对方?是否能克制自己?面对指责、抱怨、发脾气等是否能保持冷静, 不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个准备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男人做好为人夫、女婿的准备;女人做好为人妻、媳妇的准备。要有相互习惯的心理准备、适应新家庭的心理准备、适应新家庭人际关系的心理准备、正确处理问题矛盾的心理准备。第二个阶段做好做孩子父亲、母亲的准备。双方都要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由被父母呵护的宝贝转换为承担责任、义务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婚后要懂得, 浪漫激情不等于幸福家庭。婚姻是相互扶持、相互拯救、同船共渡, 需要理解和宽容, 夫妻从爱情到恩情的关系最牢固。

现在的青年人往往过分地强调感情在婚姻中的作用, 忽视了婚姻关系中的义务和责任, 感情在就和, 感情不在就分, 动不动就离婚。没把结婚当成是终身大事慎重对待, 而是把结婚、离婚当成儿戏。现在有个时髦的说法叫“闪婚”、“裸婚”就是例子, 结的快、离得也快, 就连感情到底在还是不在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一项对5000个离婚者的调查显示, 离婚5年后, 2/3的男性表示后悔。这说明什么?说明离婚者对爱情婚姻家庭知识的缺乏和离婚的轻率。所以要强调: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婚姻除了爱情之外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结婚要对对方负责任的、要对下一代负责任、还要对社会负责任。无论结婚还是离婚, 一定要慎重考虑。

3、家庭篇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 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家庭具有众多职能:性爱职能、繁衍职能、赡养职能、经济职能、教育职能。家庭关系比婚姻关系复杂的多, 处理起来也更难些。

(1) 订几条家规: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成家之时, 要订几条家规来保证家庭的正常运转。孙中山和宋庆龄在结婚时双方就订立了一个《誓约书》, 其中有:“将来永远保持夫妻关系, 共同努力增加相互间的幸福”。“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 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 亦不得有任何异议”。夫妻之间对家庭许多共同性事务的处理, 要有个共同的守则。比如夫妻关系方面, 彼此诚实、不欺骗对方;家庭收入分配方面, 谁当家理财;生育方面, 结婚几年要孩子;教育孩子方面, 不打骂孩子、配合对方;作息时间安排, 家务劳动分工, 权利分工等……

(2) 夫妻关系:夫与妻是家庭的主体, 二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所以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就至关重要了。如何处理好夫妻间的关系呢?彼此尊重、相互适应、扬长避短。心理学指出:人的感情是在互动中深化的。所以夫妻之间要保持良好的关系, 让爱情常驻心中离不开夫妻之间的“互动”。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了解对方的嗜好、习惯, 学会共同考虑问题, 学会取长补短, 学会适应彼此的性格、兴趣、情绪, 还要学会性生活的调适。

(3) 家庭教育:家庭承担着教育家庭成员, 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的影响, 是任何教育组织都不可替代的。人的品行、个性、观念以及健康心理观等, 同其最初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其言行就是子女模仿的榜样, 家庭的教育是责任重大而深远。为人父母必须掌握教育子女的技巧。

4、家庭与法

法制教育的我国各类学校的教育方面也是个薄弱的环节, 所以在这里列出与婚姻家庭关系密切的法律, 作为该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赡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各类中等、高等学校开设爱情婚姻家庭课程的必要性;爱情婚姻家庭课程的地位;爱情婚姻家庭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开设爱情婚姻家庭课的原则以及爱情婚姻家庭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关键词:爱情婚姻家庭,课程,必要性,地位,原则,内容

参考文献

[1]许雨石、刘达临、钱吉利:《祝你新婚幸福》,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74。

[2]李晓宏:《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 凤凰网资讯, 2011-6-2/2011-11-28。

[3]gongyelu:《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 网上警务室, 2011-9-19/2011-11-28。

篇4:西安“合同婚姻”现状调查

“每天忙一早上,能挣40块钱。”11月3日下午,刚从外面胡乱塞了口饭回到家的王燕玲说,要不是今年婚介所生意特别淡,自己才不愿去下那个苦。

王燕玲的无奈多少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时下进城务工人员遇到的“婚恋难”,作为西安市莲湖区第一家为进城务工人员“操心”的民间婚介所,她所面临的“寒冬”,已经不是来登记的人有多少,而是成功率有多低。

“女性外来务工人员就不说了,男性外来务工人员太难找对象了,尤其近些年大量增多的、有婚恋需求的中老年进城务工人员,要结婚更是难上加难。”王燕玲指着桌上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登记表,重重地叹了口气。

十多年前,王燕玲也是一名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里找对象、找工作屡屡碰壁后,她选择了自认为非常适合自己的工作——开婚介所。如今,一晃很多年过去了,经她撮合而建立婚恋关系的男女进城务工人员,已经多得让她记不清了。

然而,近年来的变化让她始料不及,先是女性务工人员登记的越来越少,随即便是男性务工人员的婚恋愈来愈难,“来登记的男女比例是7比3,而男性务工人员的婚恋成功率还不到10%。”

“相比于女性务工人员,男务工人员找不到对象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中老年单身务工人员找不到合适婚恋对象的更普遍”,碑林区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婚介所负责人说,女的来登记,一般就两个要求,一是要有房子,二是有工作,“即便年龄大个一二十岁的也能接受”。

从该所的登记表看,二十多岁到五六十岁的外来女性务工人员,基本都介绍成功了,而剩下的“老大难”,均为大量男性进城务工人员,其中,登记了四五年找不到对象的比比皆是。

中老年单身瞄向“合同婚姻” 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记者在西安郭杜、半坡十字、西门外以及土门一带,随机采访了50位进城男性单身务工人员,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保安保洁以及建筑等行业,其共同特征为三无:即城里无房产、无积蓄、无稳定工作。

“这些务工人员每天的平均工资在200元至300元左右,减去闲暇时间,一个月下来收入也在4000元到6000元左右,看上去也不算少,但是,他们的工作不稳定,尤其一年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要回去忙农活,因此年总体收入还是不高。”

王燕玲指出,年轻人刚入社会,没有多少积蓄,所以不可能在城里买房子,而40岁以上的单身中老年务工人员,此时进城,大多数不是要给儿女们结婚挣钱,就是要给自己以后养老攒钱,因此即便再婚念头强烈,首先还是要考虑经济问题。

李存后师傅今年56岁,家在周至,性格开朗,诙谐,因为膝下只有一女,妻子在前些年因食道癌去世后,自己便一直独居,由于身体还好,每年农忙过后就会到西安打工。“一年中有八九个月都在城里,所以就在城中村租了房子住下了”,李师傅告诉记者,他曾花钱在好几家婚姻介绍所登记,希望能在城里找一个女人结婚,但见了几个,谈到婚事就没戏了,后来想想,觉得自己真要在城里结婚,买房压力大,“尤其女方也有儿女的,以后财产咋分?”

有了这种想法,李存后就一心寻找能“搭伴过日子”的女人,后来果真在徐家庄的一家婚介所,找到了跟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一位户县女人,女方比他大一岁,丈夫不在了,眼下一对儿女已成家,因在家闷得慌,就来城里做了家政活儿。见面后双方都觉得是实诚人,就住在了一起,平时,只要不是面对家人,对外均以夫妻相称。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多久就结束了,因女方有了孙女要回去带,李师傅又成了单身,眼下,他正试图通过婚介,寻找同居的女人。

“现在这种事比较多,大家也都比较现实,合适了就过,不合适了就分开”,幸福路附近的一家婚介所老板告诉记者,“合同婚姻”实际上就是不领证同居在一起,对外以夫妻相称,“其中有些有协议,有些则是口头的。”

据了解,由于中老年男性务工人员的精神和生理需求无法通过正式结婚来得到满足,基于“互换”性质的“合同婚姻”日益增多,而所谓“合同”或“协议”,主要内容就是约束两人的同居方式和男方该每月付给女方多少钱。

“陪床保姆”隐藏着多种隐患 “一般每月给1500元到2000多元的比较多,给的钱越多,通常男方年岁越大。”

一位做了多年婚介工作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她以前就接触过一个姓李的安徽人,已经57岁了,是个木工,带老婆来西安做活儿已有多年,2011年时妻子车祸去世,他就成了一个人,“由于跟儿子关系不好,不愿回老家,他就打算在城里找,可哪有那么容易”。

一段时间也没能找到,好不容易婚介所给他介绍了一个,忽然李师傅又患胆结石要做手术。

得知李师傅身边没人照顾,而给李师傅找的女方来自彬县,没找到活儿不说,好几天连行李都找不到放的地方,婚介所就提议女方不如先去医院照顾,谁知去了后,李师傅很满意,就这样照顾了一个多星期,出院后,女方和他同居了。

起初,两人没有说到结婚,白天女的出去找工作,晚上就回来陪他。一天,李师傅的女儿从安徽专程来看他,因小事与女的发生了争吵。原本李师傅是想跟女方结婚的,经过这一吵,女方不愿意了,但由于他还要人照顾,而且女方又没更好的去处,于是说好,女人只在晚上回来陪他,每晚100元,生活花费则是AA制。

“这基本上就成了陪床保姆。”周女士说,在目前,女性进城务工人员,除了年轻有姿色的婚恋容易成功外,不少进城务工中老年单身女性,不是选择做“合同夫妻”,便是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陪床保姆”。这是因为结婚既麻烦,又要处理家庭关系,而且还要面对未来的财产分割。

篇5:关于西安市家庭婚姻的调查报告

“婚姻”是世间最美好的字眼之一,婚姻关系包含着了一对男女间的一切人身与财产关系,连接着各自的家庭甚至宗族,是人类繁育后代延续历史的最基本社会关系。《礼记·婚义》说“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代也”,又说“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世界各地的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中,受所在地域居住环境、生存条件、生产状况、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各自特色各异的民族婚姻习俗,规范着人们的婚姻生活。

婚姻、家庭的稳定与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望谟县法院受理的婚姻家庭案件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解决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现状以及有利于司法实务,将对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现状、对凸显的问题及意见进行阐述。

一、现阶段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中凸显的突出问题

望谟县位于贵州南部,东与罗甸接壤,南与广西乐业县隔红水河相望,西隔北盘江与贞丰、册亨毗邻,北与紫云、镇宁衔接。全县辖8镇9乡。总面积3005.5平方公里,人口31万,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6%。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在婚姻家庭方面的矛盾日益增多。那么少数民族在婚姻家庭方面凸显出的主要问题有:

(一)少数民族中早婚、早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当地少数民族青年“结婚”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在较为贫穷的地区乡镇,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占人口数的90%以上,当地青年结婚的年龄可能更小,远远小于法定婚龄,且近亲结婚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对早婚、早育缺乏有效的处置措施和手段。第二,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的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与外界的接触不多,家族意识比较强烈,没有认识到优生优育的重要性。第三,这些地区气候炎热,经济欠发达,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同时当地居民传统上也有早婚习俗,故早早的让其子女成家,担负起家庭的责任。

(二)结婚不办理登记手续的现象突出。根据我国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男女青年未到法定婚龄的不予登记。因此,早婚的男女即便想办理结婚证,民政部门依法也不能为其办理。客观上是习惯早婚的少数民族青年违反结婚登记规定,未婚同居。另外,居住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困难,办理婚姻登记所花费的成本,往往成为他们进行登记的障碍。

(三)家族观念强烈,法制意识淡薄。在望谟县的边远地区,有些家庭将本民族或者家族成员的结婚、离婚等个人自由问题与家族利益紧密相连,认为离婚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情,对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婚姻家庭案件尤其关注,动辄组织家族中的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成员到法庭旁听,给法院施加压力。法院在审理这些案件时,不仅要做好当事人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做通家族成员的思想工作,这无疑对法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四)离婚妇女的权益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在边远地区,离婚或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纠纷案件的原告方以男性居多,就其原因,主要是年轻男性常年外出打工,见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心生向往,不愿意再回家从事繁重的农活。而妇女多在家做农活、抚养小孩,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久而久之,夫妻间的价值观人生观差异凸显,双方在思想的差距逐步拉大而导致诉讼。而此时,妇女往往处于弱势,其权益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

二、司法实践中对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案件的主要做法

针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所凸显的主要问题,法院应立足实际,在审判与执行过程中,相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更好地取得良好效果。

(一)对婚姻效力的处理办法。根据婚姻法的规定,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并到相关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极为不便,群众的经济困难,到城镇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费时、费钱、费力,特别是早婚的,依法不能办理结婚登记,故有些少数民族只是按民族习惯举行婚礼的婚姻,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态度是不主动干预,也不承认其效力。司法实践中,我院在审判过程中,亦不认可其婚姻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但是参照有效婚姻的处理原则处理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问题,为了避免在裁判文书中认定其婚姻无效,通常对此类案件加大调解力度,促使当事人自主解决其婚姻家庭纠纷,以免产生抵触情绪,并在庭审中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促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

(二)选派优秀少数民族法官深入办案一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法院应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凸显的情况,把优秀的少数民族法官放在办案第一线,在审判庭、执行局、法庭等部门从事业务工作。这些少数民族法官,甚至当地民族风俗,知道少数民族都有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美德,在处理涉及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案件时,从多为老人与子女着想的角度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妥善处理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加之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自身就有一套解决矛盾纠纷的机制和办法,对其中符合法律精神的办法和措施,法院在仔细斟酌后予以借鉴。除此之外,为了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法官的培养和任用,尽量用通晓本民族语言的法官审理本民族案件,会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三)依托基层调解组织,加大巡回审理力度,注重司法联络员与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增加和谐因素。法院在审理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案件时,多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并邀请当地调解组织成员参与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在送达、执行等方面,充分利用司法联络员、人民调解员谙熟当地风土人情的优势,认真做好当事人的工作。这一制度的实施化解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纠纷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正确看待和处理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纠纷中的彩礼问题。少数民族中多有定婚习俗,在定婚时男女要向女方家赠送一定的陪嫁物到男方家。彩礼的含义,一是感谢女方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二是增进两家人的感情。但在婚后一方要求解除婚姻的案件,彩礼的处置往往成为争议的焦点。现阶段,法院在处理这些问题上,首先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前提下,针对结婚后是否共同生活、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男方生活是否因送彩礼导致困难以及彩礼转化为嫁妆的价值是否相当等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力求做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实践证明,这样既符合法律精神,又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家庭习惯,契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

三、解决少数民族婚姻家庭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尽管望谟县处理少数民族婚姻家庭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针对此类案件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措施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要求,更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根据在审理这类案件中凸显的问题,特提出如下意见与建议,以期有助于司法实务。

(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扶持政策,加大对婚姻家庭和计划生育立法的宣传力度。现如今,我国在宪法、民事诉讼等多部法律中对涉及少数民族诉讼的问题作出了规定,中央和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经济条件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对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法律素养,在贫穷落后地区,尤其要对婚姻家庭和计划生育方面的法律进行宣传,使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先进性,也让其认识到办理结婚登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婚姻家庭法律和计划生育国策。

(二)严格执行法律,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效力问题。要严格掌握婚姻法对婚姻关系无效的理由和情形的规定,对于冒名顶替、借用他人身份证、当事人未亲自到场办理结婚登记的情况,法院不能突破婚姻法的规定,宣告婚姻无效,应告知当事人通过婚姻登记机关撤销登记。对当事人因早婚而主张无效时,应按起诉时双方当事人的年龄确定是否达到法定婚龄,不能按结婚时的年龄来判断。案件起诉到法院时当事人仍未达到法定婚龄的,应当认定婚姻关系无效。需要指出的是,解决婚姻效力问题应当使用判决,一审终审,不得上诉,也不存在调解和撤诉的问题。对无效婚姻引起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可以按一般民事诉讼处理。即可调解又可撤诉。从尊重民族习惯的角度出发,处理少数民族家庭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案件时,应尽量按“有效婚姻”的处理原则办理。

(三)妥善处理民族婚姻案件中的彩礼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是可以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对于少数民族当事人请求返还彩礼的案件,法院应该在坚持婚姻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民族习俗习惯。对当事人没有协议约定的彩礼的处理,应当根据彩礼的使用情况、双方共同生活时间长短、过错程度,按照法律法规和民族习俗主持调解。对女方未将彩礼置办嫁妆或未用于购置婚后共同生活用品的,以及对婚后没有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活时间较短的、因送彩礼导致男方生活困难的,应劝说女方退还彩礼。对彩礼已转化为嫁妆,且二者价值大致相当的,应努力做男方思想工作,对其彩礼的请求不予支持。若嫁妆的价值明显低于彩礼,则由女方给予男方适当补偿。实践中,存在因赠送彩礼而产生债务的情况,对这类案件,笔者认为,经女方同意。可以按夫妻共同债务对待,双方分摊。若女方不同意,则应将债务确定为男方的单方债务,并在分割财产时适当对男方多分。根据民族习惯,彩礼的给付、接受通常都发生在双方的父母和家庭之间,给付的也是家庭共同财产,为便于纠纷的解决,可以视为情况列当事人双方或者增列双方的父母为诉讼主体,以便矛盾的解决和裁判的顺利执行。需要指出的,彩礼问题应是事人提出返还请求后再去处理,人民法院不应在当事人未提出返还请求的情况下主动去调查而在裁判文书中加以处理,否则违背了民事诉讼的不告不理及处分原则。

(四)加大对少数民族离婚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一是要结合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贯彻实施,增强对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二是要尊重民族习惯,按照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妇女放弃继承权和父母放弃对女而主张赡养义务的问题。三是努力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的支持,妥善处理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对涉及妇女参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之诉,应当加强向党委、政府的请示、汇报工作,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喜爱,充分发挥司法与行政的积极作用,尽可能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受理诉讼,鼓励少数民族按照法律程序解决争议,防止酿成事端。

四、结语

构建稳定和谐的小康社会是当前全国少数民族的共同目标。而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科学发展、安定有序的社会。少数民族人民不仅同汉族人民一样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公民权利,而且还依法享有少数民族特有的各种权利。继续加强少数民族人权保护,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人权保障途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社会各种秩序更加和谐和完美。在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长河中,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价值,充分保障各少数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努力实现国家法制与少数民族习惯的良性互动,积极维护少数民族的自治权,让少数民族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方法独立自主的解决其私权领域的事项。

篇6:关于婚姻家庭的格言

2.越是情商低的女人越是喜欢甜言蜜语的男人,这简直是魔咒!

3.《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药师深爱他死去的妻子,把妻子尸首冷冻,日夜陪伴,黄药师面对这具爱情尸首反复回味曾经的幸福,如同吸毒一般——这是一个隐喻:所有在逝去的爱情中无法自拔的人,都活在阴阳界,可怜、可怕、可憎!

4.恋爱视快乐为目的,而婚姻视整个人生为目标。——巴尔扎克

5.一个革命者永远不把爱人问题看得比革命还重要,这样会犯错误的。对待婚姻问题,必须严肃,不要饥不择食,不问政治,只看外表,结果弄出很多纠纷,或者生活不到头。年轻人必须注意,要在革命斗争中选择自己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也常常表现出一个人的政治品质。不要把它摆在不适当的地位,必须严肃对待它!——、王若飞

6.女人啊,当你不再爱自己的老公,千万别再随意对他发脾气,这样做是在制造定时炸弹。

7.要想美好地度过一生,就只有两个人结合,因为半个球是无法滚动的,所以每个成年人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和自己相配的一半。——马克思

8.判断他心中有没有你,不是看他跟你有多热,而是看他跟你有多亲,亲就是贴心、知心、真心实意地帮你。

9.你想成为“万人迷”吗?那你要具备吸引人、理解人、帮助人、保护自己的能力。

10.夫妻间是应由相互认识而了解,进而由彼此容忍而敬爱,才能维持一个美满的婚姻。

11.身体偶尔的背叛可以原谅,心灵的长期背叛不能容忍。有时要难得糊涂,有时要当机立断,这是婚姻的大智慧。——王海鸥

12.婚姻不是一张彩票,即使输了也不能一撕了事。——、诺尔斯

13.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巴法利?尼克斯

14.结婚就其实质而言,即有避风港的一面,同时,它又是一个自我磨炼的沙场。——国分康孝

15.协调婆媳关系的秘诀在于:让她们都不认为自己输给了对方。输给你,她们是乐意的,老妈觉得你长大了、会生活了,老婆觉得你有主见、有男子气,对你有安全感。只有当你有能力协调好婆媳关系,你才不会受夹板气,而会是夹心饼干里最可口的一部分。

16.婚姻的基础是爱情,是依恋,是尊重。——列昂尼多娃

17.夫妻矛盾在所难免,只是已经在婚姻里了,谁拿谁也没辙,就看谁比谁精神经济更独立。

18.婚姻不是一张彩票,即使输了也不能一撕了事。——诺尔斯

19.我看见没有哪种婚姻比只为容貌,只贪肉欲的结合破裂得更早,更糟糕——、蒙田

20.家人和朋友都不看好的人不能嫁。

21.一个萝卜一个坑,说的是婚姻情况。事实上对爱情来说,是不成立的,优秀的人,不管男女,都会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天天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佚名

22.爱情是人生的珍宝,当我们用婚姻这只船运载爱情的珍宝时,我们的使命是尽量绕开暗礁,躲开风浪安全的到达目的地。谁要是故意迎风浪而上,固然可以获得冒险的乐趣,但也说明他对船中的珍宝并不爱惜。好姻缘是要靠珍惜保护的,珍惜便是缘,缘在珍惜中,珍惜之心亡,则缘尽。——周国平

23.婚姻的定义是“终生分享命运”,夫和妻叫做命运的分享者。

24.与其与一个冷漠无情的聪明女子结婚,毋宁和一个多情鲁钝的女人结合。——卡尔·波普尔

篇7:婚姻家庭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区域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包括北京、广州、重庆、南京、长沙、武汉、成都、沈阳、合肥和郑州,同时对幸福婚姻项目试点社区江苏省南通市进行了相同内容的基线调查。十个城市共回收有效个人调查问卷10157份,其中男性样本5050个,女性样本5107个,平均年龄为33.48岁。

调查报告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字,比如熟人介绍仍是夫妻相识的主要途径,占比超过五成,而通过互联网社交工具相识的比例日益提升,60后只有0.8%的比例,80后则高达10.2%,但是85后及90后的比例略有下降,达到8.5%。

与此同时,大多数受访者与配偶在婚前时间为半年到一年,这个现象在各代际之间无明显差异,初恋情结趋于淡化,60后的初恋结婚比例达到70%,而85及90后的初恋结婚比例明显降低,仅为47.8%。婚前同居行为渐成常态,60后、70后、80后、85及90后的婚前同居比例分别为13.7%,44.4%,59.6%和57.8%。

调查样本中,平均结婚年龄为26岁,男性比女性高2.3岁。在婚前户籍类型中,户口不再是缔结婚姻的障碍,在85及90后这一代际中,仅有39.1%的在婚人士是同为城镇户口,而有31.3%的城镇男女性是与农村中走出的“凤凰男”、“凤凰女”结婚,且丈夫是城镇户口、妻子是农村户口的比例更高。而关于孩子的性别问题,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男孩女孩都一样。

调查报告还显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逐渐淡化,仅有43.3%的女性受访者赞同这种看法,她们同时认为,男性应该更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

调查报告得出了幸福婚姻家庭的几点启示:一是修炼品性、宽容体贴;二是情感依恋、用心经营;三是共同成长、积极沟通;四是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五是陪伴子女、言传身教;六是上慈下孝、相互关爱。

篇8:关于西安市家庭婚姻的调查报告

1 问题的提出及调查方法

2014 年4 月29 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4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2014 年, 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 万人, 比2013 年增加501 万人, 增长1.9%。 作为农民工的一员, 王子群将自己打工的经历浓缩成一部21 万字小说《临时夫妻》, 用艺术创作的形式讲述了农民工们的情感世界, 描述了农民工们大多数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故事。 多年在外务工, 和家人的关系变得很微妙。 由于经济、地区等的差异, 外出流动的农民工落脚在不同的地区, 如此庞大的群体, 他们的情感问题该何去何从? 为了拥有更多的经济来源, 很多农民工还身兼数职, 忙的时候节假日都不能够回家和家人团聚, 与家庭的沟通、联系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夫妻分居问题。 自2013年以来, 农民工的“临时夫妻”问题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笔者力图通过对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情感状况进行调查, 探索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情感现状及存在问题。 调查对象是在青岛务工的农民工群体, 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年龄阶段的农民工。 此次问卷调查安排在2014 年, 问卷设计包括农民工情感价值观、婚姻家庭情感、社会情感、工作情感等内容。 问卷的发放点是青岛市两个为农民工服务的NGO组织、农民工用工聚集地、果蔬批发市场, 共发放问卷5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400 份, 有效回收率80%。 文章用专业SPSS (17.0) 对青岛市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情感状况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2 农民工婚姻家庭情感状况调查

2.1 婚姻家庭情感状况的调查

2.1.1对婚姻来说, 感情是最重要的因素。调查显示, 55.3%的被调查者同意“对婚姻来说, 感情是重要的因素”, 19.5%的人非常同意该种观点, 17.3%的人不同意这种观点, 另外还有4.8%和3.3%的人认为无所谓及很不同意该种观点。由此可以看出, 四分之三的农民工还是很重视感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意义, 只有少部分人反对这种观点。尽管农民工在不断流动中, 并因此产生了夫妻分居的问题, 但他们对婚姻的价值追求仍放在感情上, 说明感情正在成为婚姻的基础, 婚姻的功能也正在向感情纽带发展。

2.1.2 “临时夫妻”是否接受和理解。 “临时夫妻”是农民工在打工城市临时搭伴形成的不正当同居关系。 在关于对“临时夫妻”的态度调查中, 有20.3%的人很不同意 “临时夫妻” 做法, 有45.5%的被调查者不同意该种观点, 合计65.8%的被调查者不同意“临时夫妻”的做法。 但调查中4.5%的农民工选择非常同意“临时夫妻”, 15.5%的选择同意 “临时夫妻”, 12.5%的人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 农民工对“临时夫妻”现象和做法的态度有多元和宽容倾向:六成多农民工对于“临时夫妻”这样的越轨行为持反对态度, 占大多数;两成农民工同意这样的做法, 还有一成多持两可态度。

2.1.3 对 “已婚者可以有比较亲近的异性朋友” 的态度有很大分歧。调查显示, 有44.8%的被调查者非常同意或同意已婚者可以有比较亲近的异性朋友, 有39.3%的被调查者则不同意或很不同意这一观点, 认为已婚者不可以有比较亲近的异性朋友, 前者占总人数的比例相对较大, 但二者所占比例相差并不悬殊, 15.3%的被调查者则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这一问题调查者中, 农民工关于已婚者在配偶之外的亲密异性关系的态度呈非主流化趋势, 没有一项超过半数, 并且分布较分散。 由此可见, 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情感已打破原来的封闭模式, 开始呈现开放趋势, 已婚者比较亲近的异性朋友成为了夫妻关系中的“危险品”, 增大了临时夫妻群体出现的可能性。

2.1.4 大部分人不同意 “不在乎天长地久, 只要曾经拥有”。 在重视过程、追求感觉的婚恋者看来, “天长地久”似乎过于漫长, “曾经拥有”就足以刻骨铭心, 不过在农民工眼中, 64.1%的被调查者不同意或很不同意这种婚恋观, 仅有20%左右的受调查者非常同意或同意这种观念。 由此也可见, 农民工群体中的“临时夫妻”作为一种越轨的同居行为, 并非仅仅追求短暂的相聚, 往往是多种原因促成的:经济的拮据、异地打工的艰辛与孤独、同伴模仿效应、城市无熟人监督等都可能促成农民工选择这样一种暂时的同居关系, 而不单纯是性的满足亦或是感情的满足。

2.1.5 理解与信任是维持夫妻婚姻关系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 59.5%的被调查者认为理解信任是维持夫妻关系的重要因素, 17.5%的被调查者认为爱情是维持夫妻关系的重要因素, 12.8%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是维持夫妻关系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调查过程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因素。 表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夫妻之间的理解信任是维持夫妻关系的主要因素, 就算是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们也不例外, 爱情尚未成为大多数农民工的婚姻基础。

2.2 农民工婚姻家庭情感存在的问题

2.2.1 高度流行性, 婚姻家庭的封闭性被打破, 隐藏婚姻危机。长期在外务工, 与家庭成员, 尤其是夫妻之间长期异地分居, 容易出现像“临时夫妻”的问题。 一方面, 从上文中已经了解到, 被调查者中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需求层次中生理需求大于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长期在外, 夫妻没有更多肢体、语言的沟通, 临时搭伙过日子并不鲜见, 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同意“临时夫妻”。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目前城乡二元体制存在导致的, 城市对于农民工不管是户籍还是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都与城市居民有差别,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举家迁徙到城市的步伐, 导致夫妻两人长期处在分居状态, 隐藏婚姻危机。 城乡间流动性的增加, 使农民工婚姻家庭日益打破了相对封闭的状态, 开始面临开放性环境, 一方面农民工开始具有更广泛的选择机会, 另一方面, 长期夫妻分居会导致渐行渐远的夫妻关系, 必然引起婚姻家庭危机。

2.2.2 社会交往发展不充分, 社会情感不足。 调查发现, 大多数农民工最重视亲情, 这本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工亲情代表的家庭关系之外的社会交往不够, 社会关系发展不充分, 代表社会交往情感的爱情、友情等发展不充分。 友情、爱情等情感不充分说明农民工社会情感发展不够, 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农民工在城市尚未建立起社会信任, 仍然主要依靠来源于家庭的亲情支撑。

2.2.3 婚姻家庭情感的选择开始呈现多元且非主流趋势, 存在情感风险。 在调查中, 不少农民工选择“无所谓”, 无论是对“临时夫妻”的无所谓, 还是对“不在乎天长地久, 只要曾经拥有”的态度的无所谓, 都反映出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且非主流倾向, 多元且非主流是情感风险的一个表征, 意味着农民工群体存在情感价值迷失甚至是情感风险。 “临时夫妻”现象的存在并被农民工群体的一部分理解、支持甚至实践, 从情感秩序角度讲这是对主流社会情感秩序的破坏, 是潜在的情感风险。

3 促进农民工婚姻家庭情感对策

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情感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 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 之所以会出现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搭伙夫妻”或者“临时夫妻”问题, 和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是分不开的, 是民生问题, 也是社会问题。 笔者认为, 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创新宏观制度和政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

3.1.1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应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 推进农村户籍制度全面改革, 放开中小城市户籍政策, 通过积分制等有计划放宽大城市户籍政策, 将农民工正式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两个1 亿人城市化”的步伐, 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两地夫妻分居问题。

3.1.2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当下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 加快建设农村城镇化, 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利用当地农村优势发展农村产业化、 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化功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等, 缓解劳动力外流带来的婚姻家庭问题, 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和城镇化。

3.1.3 推进城镇安居工程建设。 大力建造城市 “廉租房”、经济房, 让农民工在城市住有居所。 建造“廉租房”、经济房是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或者城市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 城市应将农民工作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重要构成, 为社会流动性强、短暂停留在城市的农民工提供大量的廉租房, 允许农民工购买经济房, 并且鼓励高收入的农民工在所在的城市中购买商品房。

3.1.4 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机会, 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教育发展的一部分, 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原居住地政府要担负起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的责任, 城市公办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城市当地学生在收费、教育、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 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民工家庭和谐与稳定。

3.2 增强社会工作, 提高农民工的情感素质和能力

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的社工方法, 比如:个案法、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式引导农民工认识自我, 接纳自我, 并提高自我, 加快农民工在城市社区的融入。 社会工作者可以探索加强对农民工的情感培训和教育, 提高农民工的个人情感素质, 具体教育内容包括情感观念、情感知识、情感规范等, 培养农民工的情感能力和素质。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农民工扩展社会交往, 业缘关系、谊缘关系等开拓有助于排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孤独与无助, 帮助农民工在社会交往中培养友情等社会情感, 使其情感结构在亲情基础上更多元。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情感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 农民工婚姻家庭情感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有情感价值多元且非主流趋势, 社会情感发展不足, 并存在一定婚姻家庭情感风险。通过对宏观政策制度、微观农民工婚姻家庭两个层次分析解决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情感问题, 提出通过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提高农民工情感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农民工,婚姻家庭情感,情感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霞.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分析及其情感风险预防[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0) :258-260.

[2]陈丹、李霄敏.农民权益实现视角下的户籍制度改革[J].农业经济, 2010 (12) :20-22.

上一篇:房屋租赁合同审核下一篇:接触网施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