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4-08-17

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共8篇)

篇1: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文/郭英英 肖友荣

摘 要: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实践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践教学管理本身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制度建设不健全、过程管理薄弱等问题,通过设置合理的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管理的顺利开展。

 

篇2: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政策层面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重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03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对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敬业精神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实践教学的根本特点就是按照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开展培训项目,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由以上教育部相关文件内容不难看出,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是我国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并加强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运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方式,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二、高职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也进行了诸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订较高水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2)初步将实践教学管理与职业资格证书中所包含的职业素质相衔接;(3)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整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人、财、物全面管理,管理意识不断强化;(4)开始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5)成立专门化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目前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通过对海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实地调研和对其校园网站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得知,在实践教学管理中,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教务处管理导向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高职院校教务处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科,负责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制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如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毕业设计管理、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训基地规划与建设工作等。

组织机构的设置相对简单,缺乏学院层面的统筹和统一管理,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使得教务处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常力不从心,与教学部门沟通和协调不畅。

在学院层面,没有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机构,个别院校即使设置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极少参与学院实践教学活动,形同虚设;在教学系部层面,大多数教学系部尚未将实践教学的管理从系部教学中分离出来,没有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管理的部门,这种管理的混乱也给教务处的实践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制度是指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人、财、物的激励与约束,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目前就海南省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来看,学院制定了部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等,但缺乏针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学生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实习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实践教学的档案管理,以及实践教学师资管理等一系列具体而完整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即便有些学校在课程、教学、师资、实习实训方面有规章制度,但对于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有些只是建设性的意见,缺少执行力。

这些问题导致了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3.实践教学的教学过程管理薄弱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考核与评价等,面临着诸多难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习内容与在校学习的教学内容不同,甚至存在部分学生所从事的实习工作与其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处于低水平。

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按照实践教学的要求,制定适应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管理方法,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4.实践教学场所职业氛围不浓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需要把“真实的工作”和“实践教学”真正地联系起来,把它与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结合起来,使学生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目前海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内外实践教学场所职业氛围不浓,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三、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设置合理的管理组织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构成。因此,其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可分为学校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不同的管理机构分管的工作任务不同,但其目的相同,都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如下图所示:

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学院决策层(分管教学的院长等)、教务处、师资培训中心、实训设备中心以及教学系部组成。分管教学的院长等决策层负责学院实践教学管理的整体工作的开展,进行宏观控制;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负责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师资培训中心负责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实训设备中心负责实训设备的购置、分配、维修等工作;教学系部是实践教学管理组织的基本单位,负责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人才培养中心、员工培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构成。企业与学校合作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人才培养中心、员工培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构成。主要负责学生实习的安排、管理以及成绩考核,加强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技术研发,强化校企合作。

2.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在工学结合人才模式下,实践教学工作十分繁琐,必须做好组织管理工作。根据实践教学基本环节,建设或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其目的要求、组织管理、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等,并在管理文件的宣传、讨论、运行和反馈中不断收集意见,积极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以促进实践教学管理的不断深入,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要兼顾:

(1)实践教学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体现弹性管理模式。

(2)要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应该包括《实训(验)室工作规程》《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实训(验)守则》《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等,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从实践教学组成要素看,实际包括对人的管理、对环境的管理和对实施过程的管理三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较大的投入。不同专业都要制定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相应的制度、实践要求和考核标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程序文件和工作文件,严格执行管理流程和考核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准备、实施、反馈阶段都要严格把关。

(1)在准备阶段要做好前期准备,具体要做到指导思想正确、师资队伍健全、课程编排合理、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境等。

(2)在实施阶段要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牢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掌握正确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领会知识。

(3)反馈阶段是提高学校质量的重要保障,反馈要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及时的反馈可以为学校带来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韦敏。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6):103.

[2]周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轻工业,(4):126.

[3]刘选。工学结合模式下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03)。

[4]姚永聪。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05)。

[5]朱小萍。加强高职实践教学管理的途径[J]。职教论坛,2010(23):46.

基金项目:海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基金资助项目(QJJ12506)。

作者简介:郭英英(1981-),女,助理研究员,硕士;肖友荣,(1969-),女,教授,硕士。

(作者单位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篇3: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隶属于河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办学实力雄厚。近年来, 我院以升格为契机, 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工学结合、医教协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介绍我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 构建正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1.1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 中指出,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3 个关键环节。因此,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2]。在教学过程中, 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形成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工学结合、医教协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3] (教职成[2015]6 号) 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 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1.2 定位实践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 在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上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订的具体要求, 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实践教学应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4]。根据卫生行业和现代健康服务业的需求, 在对护理人员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以培养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岗位创新能力为实践教学目标。

1.3 定位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学院致力于将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将校外实训基地课堂化, 努力打造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 集教学、培训、护理竞赛及技能鉴定于一体, 能从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到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训练3 个层次全程培养所需的教学与职业岗位良好对接人才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行动态合作, 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

2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精心提炼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5]。

2.1 构建融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内容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是各种实践项目和形式的具体表现[6]。依据“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方向, 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 以护理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融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即“五模块、两结合”课程体系。

2.1.1 “五模块” 包括基本综合素质模块、岗位基础能力模块、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实践技能培训模块, 各模块课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体现“注重整体、加强人文”的现代护理专业理念, 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本综合素质模块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课程、身体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岗位基础能力模块指由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所构成的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人体结构学、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护用药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等。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指针对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开设的专业课程及证书培训课程, 包括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综合技能实训及技能强化、教学见习等。拓展能力模块指专业岗位方向课程, 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开设的课程。根据调研, 护理专业设置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口腔护理、涉外护理等课程, 主要实现分流培养, 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与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实践技能培训模块主要开展实践技能培训。

2.1.2 “两结合”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插实践培训, 包括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集中的实践技能培训, 强调“工学结合、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高职特色, 加强技能培训, 增大实验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 (达60%以上) 。

2.2 精心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五模块、两结合”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完全分隔开来的局面, 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穿插在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必须认真研讨每一个学科特别是专业课程, 整合适应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通过实践、改进、总结, 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案例;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PBL)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开展情景模拟和综合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项目教学和微课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分段式、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3 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 涉及教师队伍、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等方面。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培养“双师型”教师, 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建设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7]。我院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内培”和“外送”三结合模式。通过引进, 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双师”结构;通过“内培”和“外送”, 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双师”素质。采取多种方式, 开拓多种渠道, 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引进一批护理专业建设急需的专业教师, 将在医院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对象。

开展“内培”和“外送”, 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素质。将教师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多层面、多方式对教师开展培训。充分利用本校优势资源、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以及科研院所、高等级医院等社会资源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 建立政府、学校、行业 (企业) 三方合作培训教师的机制。

重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医院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下基地实践, 积极鼓励教师取得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3.2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在于着力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和职业岗位氛围[8]。

3.2.1 完善校内实训场地设施, 实现校内实训与职业场景的有效对接以高职护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为核心, 建成了一个面向护理专业教学、兼顾社会培训的实训基地。学院根据校内护理专业实训项目教学标准, 结合行业岗位职场特点, 重点加强职场软硬件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按照模拟医院环境、模拟护理工作场景、模拟护理工作流程的仿真原则, 形成实训基地硬环境模拟临床护理的实际格局, 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礼仪、实训过程引导等软环境上模拟护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8], 使我院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具备与护理工作岗位的高度仿真性、技术水平代表行业领域的先进性、实训项目与岗位工作的高度同质性, 实现校内实训场景、设备配置及操作流程全部与临床工作有效对接。从2011 年升格以来, 我院新校区两栋实训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实训基地面积增加到3.2 万平方米, 实训实验室增加到130 多个, 实训工位总数达到7 300 个, 设备总值增加2 000万元。

3.2.2 提升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能力, 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坚持走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 升格以来新增40 家有带教能力、设备先进、有300 张以上床位的“三甲”综合性医院为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突破100 家, 为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零距离”对接提供保障。建立“校中院”, 实现资源共享:学院提供便利条件, 支持附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扩大实训场地, 深化合作, 开展见习教学、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教师双向交流、校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及实训项目等, 全面实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 共同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科技攻关等。

3.3 加强实训教学管理

我院校内实训教学管理已经有了完善的管理系统, 主要采用学院-教务处-主任负责制。加强校外实训管理, 坚持动态监测校外实训基地变化情况, 建立校院师生反馈联络网, 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全面引入适用于基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 定期召开教学、实习研讨会, 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 健全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制度对规范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9]。

校内实践教学管理实现院、督导办、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院领导、教务处、督导办成员组成院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督导办主任、教学干事、督导办成员、学生辅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学习部成员、各班学习委员 (或信息员) 组成学生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包括院级、督导办教研主任在内的领导听课制度、巡视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教制度等, 对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职责范围、检查依据 (质量标准) 、教学要求、教学纪律等均做出明确的规定。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实现学院和医院共同建立并完善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构建由医院、学院、学生3 个主体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由院校共同进行质量管理和教学评价, 由学校和医院两个育人主体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更多地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要求, 体现实践教学评价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的特点[10], 因此必须重视反馈系统的构建。利用网络平台构建顶岗实习、日常实训课的反馈平台, 通过教师填写指导日记、学生填写日记和周记的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表现;通过学生信息员、电话、Email、QQ群等, 了解日常实践教学动态, 把握实践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运用就业跟踪调查, 了解毕业生在医院的表现, 加强与医院的交流沟通,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 我院采用工学结合、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有利于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爱芳.工学结合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38-41.

[2]武峰.高职模具专业“五层次, 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6) :62-64.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职成[2015]6号.

[4]朱敏红, 刘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研究[J].职教论坛, 2011 (6) :17-19.

[5]梁熠葆, 王晓江, 罗怀晓.基于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17) :157-158.

[6]马静颖.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管理观察, 2009, 26 (5) :100-101.

[7]王襄, 赵红, 刘竹林.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8 (4) :163-165.

[8]谭严, 吴永平, 张前菊.高职院校区域共享型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22) :3145-3146.

[9]杨瑞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25 (4) :158-159.

篇4: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模式是新时期高职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并以构建信息平台为基础,提高高职体育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体育院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构建信息平台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体育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信息平台建设;新趋势

1高职体育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深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

研究发现,受到我国上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体育院校的学生主要是被动式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墨守成规的接受前人的知识。同时,现代体育院校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关注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演绎法而轻视教育过程的归纳法。这就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过程和独自发挥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教授课程期间仅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失

研究发现,高职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多数是照抄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导,传授学生各项体育基本知识,且以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质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是在我国众多高职体育院校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现象。例如,在体育院校教学中,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仅限于教育的表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少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不相符

研究发现,在我国众多体育院校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现象。例如,在体育院校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完成学校给与的教学任务,轻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且教师在足球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被阻碍在教育的表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学生自主学习,缺少教授与练习的互动环节。

(4)学生课程评价评价不完善

学生课程评价是指包含教学组织体系、软硬件建设体系及进修课程体系共同组成的多元有机体。从教学组织体系来看,目前我国大部门高职体育院校未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课程评价教育组织,并不具备相应的体系制度。从课程评价的软硬件建设体系来看,多数高职体育院校缺乏相关课程评价管理部门。专门负责课程评价的人员力量较为匮乏,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兼职”部分课程评价工作。

(5)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工学结合教学

研究发现,在大多高职体育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多以教师教授课本知识为主,导致教学方式比较单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兴趣。同时,足球教师在教授内容主要以规范的技巧为主。从而很大程度上缺少对课堂的活跃气氛,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同时,在高职院校体院教学中缺少工学结合模式,学校仅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理论知识较丰富,但缺少社会实际经验。

2高职体育院校教学信息交流平台设计

2.1构件教学管理模式

根据对高职体育院校教学管理的研究,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体育教学系统评估等方面。学生选课系统,主要是为学生选课,其有效地减少了学生选课的复杂性,方便快捷的帮助学生完成选课,且在选课信息平台上,每一位学生进行选中某一课程的概率相同,增加了选课的效率。成绩管理系统,其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并协助教师管理考核成绩,提高教学考核的工作效率,从而是教学成绩考核方便、快捷。此外,如果有企业参加教学成绩考核,需要在成绩考核中同时对体育运动能力和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考核,并且要突显企业对学生设置的工作岗位,学生体能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考核学生在企业工作岗位的体育态度。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是综合学生、教师以及实习企业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馈。

2.2 体育教学的构件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几项:体育健身、体育保健、休闲体育、职业体育等几大板块,以及教师线上线下的教学指导、信息反馈等。

根据高职教育指导专业目录,并结合社会企业岗位工作时工人的姿势,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站姿类;2)坐姿类;3)操作姿势类;4)流动变姿类。结合高职院校工学教学模式,可将体育课程划分为以下几类:职业病预防保健、职业使用身体训练、职业生命安全教育等。

2.3改善体育教学模式

在高职体育院校中,为了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色,需要不断改善体育教育模式,例如创新教学,并将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到众多专业教学中,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各类体育教学中。同时,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扩展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并要活跃教学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各项体育技能。同时,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从而也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并从思考中学习体育技巧。同时学生也从准备课堂内容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教育中需要教师改变仅以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要不断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较多的时间内灵活掌握体育教学的本质。

3结论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院校需要以理论知识教育和企业合作,提高高职体育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构件信息平台,不断拓展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中,从而促进高职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各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秀玲.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

[2]王自强.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2(02)

[3]张溪.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2)

篇5: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拓展教学空间与时间:建立“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柔性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

工学结合开放性的特征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主体观,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观,如教学场地的多地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师队伍的多源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封闭,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服务意识不强,不能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岗位设计课程、面向岗位培养技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即由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大块组成。在部门设置上还是采用两分法,即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在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工学结合实施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但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具体到工学结合的企业主体方面,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更是缺失。由于缺乏不同层面的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协同效果较差。

(三)教学实施条件不完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师资、课程、教材和经费等教学条件。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不足,导致教学实施条件较差。具体表现在:缺乏既精通理论教学又熟谙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既能面向产业发展又能紧贴岗位要求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职场化、生产性、多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多岗位、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相对充足的.用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经费等。

(四)管理机制不灵活

一是教学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不能及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组织时间,不能根据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二是人事聘用机制不完善,校企互聘互用型人事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兼职教师的人事管理体制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式薪酬管理中。三是激励机制缺乏,不能有效激励在工学结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企业指导教师。

(五)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一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于过程监控较为忽视。二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督导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工学结合过程中的督导与评价目前还处于被忽视或想督导而又无法督导的状态。三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综合信息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融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于一体的社会综合信息反馈系统还不够健全。

(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上,多数是以卷面分数作为教与学评价的依据,采用终结考核的形式;在考核内容上,也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范围,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离,有的甚至只有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处于缺失状态。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功能,也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二、高职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管理对策

(一)树立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理念

树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管理理念,做到专业设置紧贴市场发展趋势,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紧贴企业的需要;课程管理与课程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通过工学交替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使课程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得到拓展,进而实现向开放式教学管理的切实转变。

(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

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紧密配合,学院、处室、系部、教研室多方联动的“校企两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教学管理机构:一是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指导机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协调和信息沟通,指导工学结合的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和实践实训等工作;二是建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企合作、科研、学生和就业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学生、校企合作、就业、系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工作;三是建立工学结合的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指导各系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工作,提供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四是建立各系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同时充分发挥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协同、联动作用,形成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五是建立具体到某个工学结合企业的校企之间点对点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具体实施。 (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是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定期进行行业和市场调研等形式,以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二是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一个覆盖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以及产品生产加工、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三是通过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参与项目研发、到知名企业顶岗实践,建立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四是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联系和开发实习实训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发放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劳动报酬等各项费用能按时到位。五是建立开放聘任制与绩效考核、工作津贴相一致的人事分配管理机制,制订一系列向工学结合政策倾斜的人事聘任、绩效考核与工作津贴分配方案。

(四)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柔性教学管理机制

工学结合的特性要求职业院校应构建柔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就业导向的宗旨,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做到适应市场调整专业,有效对接企业开设课程,切实针对岗位培养技能;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各方的具体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灵活设置课程科目、课时数量、开设时间和开设方式以及教学地点等,确保教学运行管理能及时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建立柔性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机制,为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领域、学习情景、项目指导、课程辅导、学习参考书目、教学案例、任务解决方案和学习材料等,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企业、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工作环境中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升的需要;建立柔性化的学籍学分管理机制,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季节和工作周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五)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实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明确由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院、教务处等相关教学职能部门,各系、教研室、教师、学生构成的“三维六级”教学监控人员的职责,构建一个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工学结合的质量与效率;完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基于工学结合的横向以校企合作伙伴为主体,纵向以“院、系、教研室和学生信息员”为层级,融督教、督管、督学为一体的多元立体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充分履行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四个层级的督导职责,深入校内和校外两个工学场域,做好督教、督学和督管三项工作,全面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工学结合的多元综合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企业走访、学生座谈、家长访谈、专家评价和网络调查等形式,及时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等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六)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篇6: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张爱梅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文秘专业经过市场调研和多年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出基于工学结合的四个结合、三个环节、三种技能的433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爱梅(1965-),女,河北保定人,黔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贵州都匀 558000)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79-02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其运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不断得以强化。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直是困扰各高职院校的难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为高职院校办学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寻求工学结合的契合点,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文秘专业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分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开设文秘专业,近年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秘书都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或内部选调、任命的方式上岗,且比例较少。但随着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兴盛,各类商务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行业企业急需应用型、复合型的秘书人才。但从人才市场上反馈的信息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秘书人员,而许多秘书毕业生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职文秘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对称。为了使实践教学建立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近年来,文秘专业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任何行业企业都有秘书岗位,但各自要求不同(见表1)。总体来看,各行业对文秘人才规格要求普遍较高,除了要求具有文秘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行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如何培养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工学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形成校企合作、校(乡)镇合作、校村合作等办学模式。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设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共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实训与岗位实习紧密结合,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二、工学结合下文秘专业43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文秘专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对行业企业秘书岗位的考证,加上多年的教学实践,围绕职业能力及秘书技能标准,建立了校内、校外一体化实训体系,构建了基于工学结合的433实践教学模式。433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四个结合、通过三个环节,培养三种技能。

(一)四个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的文秘实践教学坚持以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前提,以秘书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工作流程为导向,把文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秘书行业发展结合;课程体系与秘书岗位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秘书实际工作结合;实践技能培养与秘书职业技能标准结合。

(二)三个环节

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完成(见下图)。

1.教学实训。实训教学作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关键。实训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学生了解实际知识、熟悉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是教学实训。我院文秘专业职业技能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在情境模拟、案例操作过程中完成办文、办会、办事等一系列秘书工作流程。通过职业模拟实训,学生既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养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还能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逐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实习学生完全按照实习单位的管理方法和要求,在具体的秘书工作岗位上,办理秘书工作事务。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让学生毕业后能就业、好就业。文秘专业顶岗实习主要采用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形式。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就业环境,拓展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院文秘专业所在的管理系积极探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利用有限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锻炼机会,如安排学生在学院周边的乡镇作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系办公室见习,管理系学代会和团代会的会务工作均让学生承担等。

(三)三种技能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具备3种技能,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拓展技能(见表2)。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要确保文秘实践教学正常运行,应做好制度、师资、教材和实训基地四方面的建设。

(一)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在实践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它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拟订与规范、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评价办法、“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实习基地的评价办法、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评聘和评价办法等。只有实践教学制度形成科学严密的的系统,才能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本网网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教师不仅是“双师型”教师,更是“多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是加强校内实训教师的培养,按照“双师”素质要求,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工作一线接受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实践能力,使专业教师成为“能手型”教师;另一方面,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组合成不同层次的教师梯队,承担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任务。

(三)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应该围绕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在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紧跟社会发展和行业的需求,紧贴岗位的要求。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从实训教学大纲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确定与编写,聘请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专家把关,保证教材内容新颖、适用,与市场对接,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充分发挥教材在秘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秘书工作实际,编写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篇7: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积极反思和应对。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钢琴教学

一、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正处于转型和逐步建立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比较模糊,大都是照搬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培养目标也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高职钢琴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几乎雷同于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只是认可自己的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略低于本科院校,把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应减少,以适应三年的学制。再次,高职院校教材的使用大多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本,目前仍没有一套适合高职音乐学生学习的系统的钢琴教材。此外,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上缺少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缺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各相关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的教学理念。

因此,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指导思想,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的需求,必须调整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提出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但多是以工科类专业的研究为主。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音乐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为数不多,而由中师转型高职的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则更为罕见。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思路,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性和综合浓缩性,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以致用。把钢琴作为工学结合、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职音乐专业职业化发展,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工学结合指导下钢琴教学的探索实践

(一)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是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层次,但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区别于本科专业艺术院校,它培养的是普及型、实用型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与具体职业紧密相连。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技能,面向音乐产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是积极面向钢琴产业的培训市场,掌握实用的钢琴弹奏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

(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课程新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在钢琴课程的应用包括钢琴课程建设方案的开发以及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两部分。开发流程为: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高职钢琴教学岗位定位――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等环节。

1.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高职钢琴教学岗位的定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钢琴已从过去“百姓生活必需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器材。从1988年起,上海率先在全国举办业余钢琴考级活动,1990年12月,中国音协成立了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也开始了全国的钢琴考级工作。由此,钢琴考级的培训开始进入中国的大众视野,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已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目前,钢琴考级主要分为三大类:全国钢琴考级(中国音协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和各省级的地方钢琴考级。截止到,仅中国音协钢琴考级在全国已有23个,190多个考点,考生每年达28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从的1.26架,上升到2.36架,8年时间递增了87.30%。据近期音乐周报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学琴的琴童已高达4300万人。仅在上海,钢琴考级人数每年就稳定在两万多人,“十万琴童”更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数字。来至今,全国钢琴考级考生总数已超过百万人次。但目前,钢琴培训教学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专业钢琴教师却数量有限,而业余钢琴培训教师的水平资质则参差不齐。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直接面向钢琴培训市场教学的工学结合模式还浜奔。因此,面对巨大的钢琴考级培训市场需求,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应根据钢琴考级市场的培训要求,做出合理有效的岗位定位,认真严格地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职业钢琴培训教师。高职音乐专业钢琴学生的市场定位应是合格的陪练老师,学琴儿童的启蒙教师,幼儿园、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宫、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私立艺术学校、艺术培训中心、琴行等培训的钢琴老师等。

2.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分析。通过2~3年的学习,应具备弹奏艺术质量优化的车尔尼849以上技术能力,并能够弹奏钢琴考级5 级以上程度的钢琴作品,能胜任相应的钢琴教学活动。学会自弹自唱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在高职钢琴教学上,既要加强学生的钢琴基础训练,又要提高学生钢琴综合素养。钢琴应作为学生综合学习音乐必备的一个学习工具,是学琴、练声、练视唱练耳、练钢编、做乐理、和声和作曲的一个有效学习工具。使学生通过学习钢琴,不但具备基本的专业弹奏技能,而且学会综合分析和应用音乐的.能力。学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弹奏能力。具备较好的教育心理学素质、耐心细致的教学表达能力、合理有效的沟通能力。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弹奏和教学水平。

3.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这一环节包括众多的具体方面,笔者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论述。

在教学理念上,钢琴教师首先应主动适应高职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位“多能一专”的“能师型”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强调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实用一致。在强调学生钢琴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善于结合钢琴培训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表现力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考核上以钢琴考级教材为蓝本,并能获得相应级别钢琴考级证书。在教学思路上,强调学生的积极模仿弹奏能力,逐渐形成会听、会看―会模仿―懂弹―会教的学习实践模式。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听、会看老师正确示范,并能自己独立快速识谱,然后学习模仿老师弹奏,学会理性分析弹琴,提高练琴效率,并为今后钢琴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综合音乐感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分析、和声分析、乐曲风格分析与钢琴弹奏技法结合为一体化的实用综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弹奏与教学的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把弹奏技能与方法理论结合起来,体会音乐理论、实践弹奏技能;在实践中学到实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经验,感受一体化的综合教学理念。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钢琴教学中片面强调弹奏技能技法的教学模式,把钢琴作为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结合的有效手段。突出音乐职业化,反复强调学生实用的弹奏能力和钢琴综合素养的培养。钢琴教学与市场要紧密结合,形成钢琴学习与实际应用一致的教学培训模式,并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以有声的钢琴音乐形式,将音乐理论、钢琴技能等综合音乐知识浓缩再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但能准确弹奏而且真正明白其中的音乐内涵,以提高学生整体弹奏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钢琴教、学、做、用一体化。

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单一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学琴情况和特点,通过入学考试选出钢琴主修学生进行单独一对一教学。建立数码钢琴室,将其他学生钢琴课以集体课和个别课的形式出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突显办学特色。一年级采取集体分组教学的形式,二年级则根据学生基础和学习程度以快慢班形式分组教学,并开始对有发展潜力、基础扎实的钢琴学生,集中实施“一对二”的主修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强调学生集体合作形式的学习。在教学单元中逐步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让有一定钢琴基础且示范能力好的同学带低年级或基础浅的同学上课,教师再点评总结指导上课,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式多边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级钢琴音乐沙龙展示音乐会,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钢琴考级和比赛。同时成立学院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企合作的钢琴艺术实训培训基地,直接面对本地钢琴培训市场进行招生、教学和培训。针对钢琴培训市场的需要,在顶岗实习中引入钢琴的教务、教学管理,甚至钢琴的销售和调律等内容,让学生能全程参与到钢琴培训的整个工作流程中来。通过建立真正的与市场结合钢琴教学环境,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兼职教学,学会把钢琴弹奏技能合理有效地应用到钢琴伴奏实践、培训教学工作及演奏实践中,为毕业就业及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总之,高职音乐专业钢琴的教学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加强对高职院校钢琴教育的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音乐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体系,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质量,还能提升高职音乐学生的就业市场和就业空间,所以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钢琴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期待更多的同行、专家对此做出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篇8: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体系

一、工学结合下的课程目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个历史性概念。根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研究的结果,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三个层次:最外层是岗位专用能力;中间层是行业通用能力;最内层是职业核心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它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具体包括工作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使用、对劳动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等。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及与他人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它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处理、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有职业普遍性,不是某种职业所特有的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之所以要将课程目标界定为综合职业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工作过程知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属于情感类的教学目标,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随着人们对职业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的局限性表现得愈加明显,如从教学过程看,传统的教学思想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的过程,过多倚重人的接受能力,忽视发现性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机械论方式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忽视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无法从工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学科系统性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完全不同;演绎式的基本学习方式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基于以上分析,新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综合职业能力可归纳如下:

1.专业能力,包括:

(1) 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核算能力; (2) 具有会计职业的就业能力和初步职业判断能力; (3) 在老师指导下,能制订会计职业学习情境方案并实施; (4) 能独立完成“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和登记账簿→编制与报送会计报表”这一工作过程; (5) 具备与客户、同事、领导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能够与交流对象说明工作内容,并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6) 具有遵纪守法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社会能力,包括:

(1)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计职业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2) 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4) 具有根据学习目标独立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

3.方法能力,包括:

(1) 能自主学习会计新知识、新技术等; (2) 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 能独立制订项目工作计划并实施; (4) 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二、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模式: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指向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的主题单元。这一主题单元由目标表述、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核心在于:在设置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或教学计划时,首先从岗位能力要求出发。传统的课程模式主要考虑到各学科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则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完成综合性的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学习领域的出发点是一个行为活动领域,并且建立在行为活动领域之上。按照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弗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结构要素,是学习领域在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扩展。也就是说,学习情境是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对学习领域的教学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每种职业都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工作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是指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德国不来梅大学的劳耐尔教授则将工作过程定义为“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其特点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我们之所以提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其原因正如德国巴格德堡大学的迪尔博士所言: (1) 生活领域的科学化使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数量日益增多,而从职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熟悉劳动组织的新形式具有重大意义; (2) 由于知识产品的增多,学生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 学生生活世界的定向与系统世界的定向,即满足职业世界的要求与劳动世界的要求之间,经常是不一致的; (4) 学科体系不能直接导出一个使学生可能获得与现实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能力的学习系统。无独有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今天的职业工作靠成绩和效率,任务变得整合化,强调合作共事、团队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是社会化的分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会计专业入门课程“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技能训练”为例,来说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见下表:

其中,每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又由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与评价等要素组成。

下面以学习情境11———“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为例来加以说明:

1.学习目标,包括:

(1) 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需要查阅有关资料; (2) 了解财务报告的意义; (3) 制订编制和报送财务报告的方案并实施; (4) 掌握财务报告的内容和编制要求; (5) 理解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原理及其作用; (6)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技术; (7) 掌握利润表的编制技术; (8) 解释会计报表中有关数字之间存在的勾稽关系; (9) 了解财务报告的对外报送; (10) 学会会计报表的初步阅读方法; (11) 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主要内容,包括:

(1) 财务报告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2) 财务报告的内容和编制要求; (3)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4) 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5) 对外报送财务报告; (6) 编制和报送财务报告方案实施后的质量评估。

3.教学方法和建议。

(1)教学方法,包括: (1) 讲述法; (2) 案例教学法; (3) 项目教学法; (4) 小组讨论法; (5) 实践操作法。

(2)实施建议,包括: (1) 将该学习领域分成五个项目,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并作出最终评价。 (2) 学生通过模拟经济业务的发生,采用借贷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根据账簿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以此来体验财务会计报告的生成过程。 (3)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各种教学材料、工具以及教学场地和设备。

4.教学材料、工具,包括:

(1)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文件; (2) 1套较为完整的模拟经济业务资料; (3) 空白资产负债表1份; (4) 空白利润表1份; (5) 钢笔/签字笔; (6) 算盘/计算器; (7) 各种印鉴章; (8) 多媒体教学设备; (9) 教学课件、软件; (10) 网络教学资源。

5.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包括:

(1) 具备经济业务发生后记账凭证的填制能力; (2) 具备开设账簿并能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能力; (3) 掌握结账和错账更正的方法; (4) 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的涵义; (5) 理解“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等式的涵义; (6) 具有一定的算盘计算能力。

6.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

(1) 能设计完整的模拟经济业务; (2) 能根据项目要求制作任务书; (3) 熟练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4) 熟练掌握各种账簿的登记; (5) 熟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6) 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7) 熟悉财务会计报告对外报送的要求; (8)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7.考核与评价。

评价内容: (1) 财务会计报告基本知识掌握水平评价; (2) 方案设计能力评价; (3) 资产负债表编制完成情况评价; (4) 利润表编制完成情况评价; (5)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 (6) 工作态度评价。评价方法: (1) 小组成员互评; (2) 教师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课程开发理念,本学习情境设计的目标是:

(1)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账簿登记能力、报表编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老师需合理引导学生完成小组分工,讨论并确定工作方案。

(3)本任务基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通过“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程序,使学生对会计工作过程有总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工学结合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于工学结合下的课程目标、会计课程的基本特征以及德国学习领域理论,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按照以下四大模块搭建,如下图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其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改变过去课程分割过细、互相脱节或交叉重复、简单拼凑、内容陈旧过时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千人一面”的状况,确保整个课程体系的统筹协调,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主动性,为学生发现和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7年教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名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高林, 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姚树伟, 刘海.学界之音:职业教育学术活动报告.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三年级家长会发言稿语文组下一篇:让学生在日记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