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2024-08-17

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报告(精选8篇)

篇1: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科 目 ____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______

___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______ 姓 名 __________江梓涛_____________ 院 系 _________运动系______________ 班 级 __________17班____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___2009021712__________

吉林体育学院本科学生实践报告表

篇2: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今年暑期,为更好地服务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贯彻院团委《关于组织开展200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物理与电子学系在总结历年来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系的专业特点,紧密围绕“ 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 ”主题,本着“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出成果”的方针,组织开展了以“健康文明,感受和谐”为主题的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及早落实,认真准备

为组织好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物理与电子学系按照院团委《关于做好200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统筹规划,周密布置,精密实施,成立了以系科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及优秀学生干部为成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认真落实了有关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保证全系学生的实践参与率,系科在组织工作中特别注重点面结合,采取了集中组团和分散实践两种形式。点上,采取就近、就便、按需组团的原则,从学生干部及文化艺术团中挑选出品学兼优的20余名学生组成的由系科老师指导的重点实践团来到王营镇幸福园敬老院进行实践活动,另外部分教师和优秀学生组建了一支“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来到苏州人才市场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出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并且提出五点政策建议;面上,为回家的学生开出了社会实践介绍信,以方便其联系有关单位进行实践。

二、内容丰富,体现大学生风采

实践团分设道德实践小组、文艺表演小组、法律知识宣讲小组、信息服务小组、就业状况调查小组,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很多麻烦事,切实为当地群众做了一些实事、好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各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1.道德实践小组,负责(1)走访先进,组织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当地的革命老同志及优秀共产党员,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学生自身道德素质;(2)为敬老院打扫卫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老人们在一个健康和谐的氛围中度过晚年;(3)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来了生活用品和粮食,东西不多却表达了大家对老人的关爱,送去了最诚挚的慰问。

2.文艺表演小组,负责(1)文娱表演。同学们通过小品、歌曲、健美操等文艺表演,为社区老人排忧解闷,给他们带来了大学生们的智慧与热情;(2)在敬老院所在村,通过现场宣传以及观众提问,激发当地群众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守法。3.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暑期,我系组建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在苏州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1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出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并且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具体内容见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三、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物理与电子学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继续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深入开展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深入到社会最基层,通过文艺活动、理论宣讲、发放传单等多种形式,为群众们营造了一种人人讲道德的积极氛围。实践团在王营切实感受到了实践“三个代表”对国家发展、百姓生活的重要意义,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了。实践团成员通过切实的努力,使得老人们了解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团员们也为老人们带来了欢声笑语。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让他们更快地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四、注重实效,成绩显著

物理与电子学系社会实践活动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基地的建设、服务的内涵和自我的教育。(1)基地建设方面,物理与电子学系在原有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开辟了“幸福园敬老院实践基地”,努力实现社会实践“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目标,多途径架起高校与地方公益事业联系的桥梁,拓宽高校科技文化宣传的通道;(2)服务内涵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深入到当地社区,了解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生活贫困的老人们送去了粮食和生活用品,表达了我们对老人的关心和对老年事业的支持;(3)自我教育方面,通过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围绕素质教育,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科学教育取得突破,探索一条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路子。这次活动,同学们准备了很长时间,从活动器材的准备到活动节目的前期培训,都浸透着实践团团员们的心血。活动锻炼了一批有文艺特长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短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节目,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真正做到敬老、爱老,把暖流送到老人的心里去。实践团的服务时间不长,或许做不了太多的事情,但队员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青年大学生形象却铭刻在乡亲们的心中,给这里带来了一股清爽的新风。

今年,物理与电子学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社会实践队伍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淮安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我系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作了相应的宣传报道。

篇3: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1、民族高职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西方的竞技体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我国成为奥委会成员国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 而作为我国的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很多院校的专家学者对竞技体育的理论研究远远要多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民族高职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并对实践的指导不够。 相对竞技体育而言, 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力量、场地设施、器材购置、教学经费等方面的投入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单一;开展形式不够丰富。以上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

2.1、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

体育这门学科具有多目标性,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 其目标也有差异。对于民族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学习不仅只是兴趣, 还关系着今后的就业和生存问题, 所以大都从直接兴趣转移到了间接兴趣, 且学习方法和对技能掌握的程度对今后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 民族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不仅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还要使他们掌握强健体魄和自我锻炼的方法。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竞争力、创造力的培养, 突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 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具体课程目标:丰富学校体育文化内涵, 增强学生体质, 发展学生素质, 弘扬我国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2.2、建立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

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中, 民族传统体育的比重仍较轻, 理论研究较少。虽有专家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研究, 不是因为能力有限, 就是太过注重理论, 而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对体育实践教学不利。这就要求必须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 尽快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民族高职院校的具体课程安排上, 可借鉴民族传统体育开展较好的院校的经验, 其开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综合素质课程, 这是必修课,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广民族体育项目都有着重大意义。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 学生可以选择跳绳、太极拳等项目;二是兴趣选项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选择性, 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报名相关课程, 如民族健身操、舞狮、瑜伽、散打等;三是体育运动保健课程, 这主要是针对体质差、体能弱的学生开展的。第四是运动训练课程, 与兴趣选项和保健课程一样都属于特设课程, 在二、三、四学期开设, 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项目, 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学习。

2.3、择优教学并完善教学结构

民族体育项目种类繁多, 其中有些适合教学, 有些则不适合教学。例如武术、八段锦等融合了中医、阴阳、道家学说等, 门派众多, 拳术和器械不计其数, 不可能全部搬入教学中, 这就要求有选择性地教学。少数民族有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并不适合学校教学, 例如赛马、射弩等, 需要很大的场地和专业的道具。另外, 随着时代发展, 部分体育项目的价值明显降低,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有很大局限性。所以民族高职院校要择优教学, 选择一些流传度较高、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且最能突出民族特色的项目。

同时, 教学结构也要不断完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要求重新选定和修改教材, 要突出实践性、创新性, 而且教材内容要有趣可读, 才能吸引学生深入学习, 切不可只讲理论。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受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等因素影响, 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应展开层次教学。面对不同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并选择相适应的方法。课堂氛围要和谐、愉悦, 切不可出现重优轻差的现象。此外, 在评价环节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考核方式也要加以调整, 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 要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比如通过个人展示、团体展示、教学竞赛、互评等形式进行考核。

2.4、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推广的渠道

一项体育活动能够形成并流传下来, 是有极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其中蕴含了该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等诸多元素, 仅靠课堂上的学习, 远远达不到精通的效果。很多教学因水平有限, 学生最终只不过刚刚入门, 这对今后的推广和传承十分不利。因此, 首先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除了利用传统媒体还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宣传, 如在微博、微信上宣传民族体育的形式、特点等知识, 或者在校内网组建民族传统体育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成立班级聊天组, 或者创建网站, 给学生一个了解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继而达到多形式全方位的推广模式, 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其次, 多开展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活动, 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又能为其提供参加实践的机会。例如, 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体育项目的内涵理解。实现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在文艺表演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内容, 融表演性和观赏性于一体, 更能吸引学生;建立相关社团组织, 如太极拳协会等。

2.5、培养与时俱进的现代师资力量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师培养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 尚不能形成一支优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外, 由于制度不健全, 教师待遇提不上去, 容易造成体育教师经常流动的现象, 不能长久的把教师留在学校, 而如果换新的教师, 原来刚刚形成的架构和教学模式又要重来, 阻碍了教学水平。因此, 各民族高职院校应把重点工作放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上。一方面, 加大投资力度, 提高教师待遇, 聘请资深教师并将其长期留在学校, 既能参与理论研究, 又能培养新人。另一方面, 学校要想长久发展, 还应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 在民族体育科研方面增加投入, 对学校已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学习理论知识。或邀请专业人士到校举办专题讲座, 与教师交流互动, 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 提高其综合能力。总之, 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 努力打造一支长久性的教师队伍。

在新教育环境下, 教师在观念上和方法上应与时俱进, 不能止步于过去的教学模式。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如要熟悉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不足之处,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课堂上融入民族文化历史故事,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设置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小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有效途径之研究——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才智, 2011, 20 (24) .

[2]沈桂萍.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思考[J].广西教育, 2011, 20 (06) .

[3]李春花, 郑勇, 陈文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院校的探讨[J].教师, 2015, 22 (29) .

[4]陈主育.艺术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J].赤子, 2015, 24 (20) .

篇4: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关键词:高师德育;传统民族文化;动力来源;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18-03

高师德育应立足于师德建设、能力延伸、人格塑造、文化修养等多个要素教育,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动力源泉,让教学目标具有更深的文化根基和参考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重德向善的道德价值、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天人合一的心灵教化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支撑着民族文化的命脉。在高度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背景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合时代多元化历史潮流,在高师教育实践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动力来源解读

(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之林,就在于这种刚健有为、锐意进取的核心精神,从而让中华民族在重重困难面前勇敢地走下去。从国家政治和社会层面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秉承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以及内乱等现实,中华民族始终以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为根本,建立新的政权,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民族英雄、时代豪杰的身上都可以透视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比如孔子周游列国,面对生命的危险而不丧失自我尊严和初衷、“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都是民族精神和不屈意志的展现,这种精神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得更远。

(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修齐治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集中反映作为时代君子所应该具有的行为和抱负,不仅仅要对自我严于律己,同时还要对家庭、社会、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体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意识。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个人自我实现,并善于将这种思想更多地渗透到家庭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去,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将个人的价值最大化。

(三)重德向善的道德价值

重德向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都集中反映了德和善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深刻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对自我进行修炼,实现内在的自我约束,不断地提升道德价值在人生走向中的作用,以此来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在儒家的理论中不乏关于道德的论述,其中的仁爱、平等思想,就是重德向善的生动呈现。特别是孔子所提出的“义”“利”关系,强调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注重道德、诚信、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展现。

(四)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归根到底强调了一种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它更加强调自我道德与政治建设的和谐性。充分地发挥自我内在的德行,向内实现自我修养提升和心灵教育;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进行自我价值的社会化实现,追求较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从而来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此来不断地实现“内圣”和“外王”两个维度的有效统一,将个人理想付诸于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去。说到底,内圣外王的思想观念强化了道德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提升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所在。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高师教育的重要性

(一)用文化约束提升校园合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归根到底强调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它更加强调自我道德价值、思维方式、人格修养等多方面的统一。从整个中华民族庞杂而博大的文化系统来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等多种文化思想之间都是一种彼此制约、共同成长的关系,从而用文化约束来提升校园合力。对于高师教育而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用下,整个校园成为了一个文化共同体,主流思想、文化方向必然会上升成为校园合力和综合竞争力,从而来更好地起到教育奠基作用,为人才成长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打造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十分博大,涉及到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诗词歌赋、宗教哲学、民间工艺等多方面的内容,这都为教育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高师教育来说,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实现了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补充,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设计,满足了个体化发展的必然需要。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影响和价值,来实现对于高师学生心灵、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塑造和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对于“人”的教育。

(三)构建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

高师教育的本质是提升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培育立德树人的核心校园文化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儒家文化体系中所渗透出来的仁与德,正好契合了高师教育实践的初衷和宗旨。对于道德塑造来说,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内在约束力的展示,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基础,这样更加方便对于个体价值塑造,让高师教育效果得到最大化显现。

(四)推进文化创新及价值塑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活态的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文化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成长和更新,从而更加有效契合时代文化创新和价值塑造。在历史发展新时期,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方面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推进文化创新。换言之,高师教育形式及教学理念与民族传统文化动力源头相契合,直接促成了对于个体的培育和塑造,促进高师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这正是传统民族文化所赋予时代教育的附加值,更好地与时代发展和进步保持一致性。

三、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一)构建系统化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体系

构建系统化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师教育中去,并强化对于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一,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不再是教学的有益补充,而是要将其作为教学核心来实现,重点培育高师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制定有效的传统民族文化标准,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内容,从而有效发挥教育实践的实效性。第二,强化对于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管理。将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制度建设和管理条例中去,以教学大纲的方式来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以此来提升教学价值和意义。

(二)优化课程设计,整合文化教育资源

深入传统文化中对优秀资源进行挖掘,制定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确保教学质量和目标的最大化。首先,结合地域特点、高校教学定位、高师专业要求等要素来优化整合资源,制定专属本专业教学的传统文化范本教材,并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其次,加快高师专业传统民族文化课程群建设,从历史学、美学、文学、艺术、哲学等角度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阐述,在开设专业课程基础之上配合辅修专业课程,给予高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全面提升个人传统民族文化素质。最后,不断延伸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改造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智慧型的校园育人环境。结合校园网站建设、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途径延伸文化渗透力,并引入真实的文化教学案例来作为校园文化传播载体,从而在根本上强化民族传统文化动力,为高师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土壤,滋养更多时代高素质人才。

(三)以马列为导向,重视对于人的教育

文化贫血问题已然成为高师教育的突出问题,高师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强化对于人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人之哲学概念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自我实践及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地位,从人的本位出发来实现教育,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一切的社会关系都能称之为文化,因此对于人的教育活动也必然是文化作用的结果。对于高师教育来说,应该秉承马列哲学的思想,不断地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能力、文化素质、道德和心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等全方位的进步和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独立意识、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个体,不断地开发他们的内在自觉性,从而起到认识自我、改造社会的作用。

(四)传承时代精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这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充分地将这些思想内容和核心精华渗透到高师教育中去,帮助高师学生树立坚定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促进道德建设、文化传承,强化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统一起来,以此来更好地促进自我价值实现。作为高师学生,应该努力地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秉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个人学习、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指导日后的工作。这个过程,不仅仅能够强化高师学生个人的价值塑造,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师德素质和核心素养,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增加投入,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可操性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想将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宝典与高师教育统一起来并非易事,需要多个维度的保证。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塑造坚实可靠的外在条件屏障。打造网络文化交流中心、设置专门性的高师民族文化研究小组,支持高师校园各项民族文化教育专题活动经费等,促进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和系统性。第二,为高师民族文化内在教育提供动力支撑,引入活态民族文化教材,与高师专业教育课程相融合,不断地增加民族文化教育与现实的契合度,最大化地发掘教育本质。实现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以人为核心来塑造校园软环境,实现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这个过程就是人力与资金投入的过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一脉相承的必然产物。无论是儒家的人格理想,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它们都在客观上起到了很大的救世意义,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高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着力打造完善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并与时代精神和传统哲学有效结合起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对于人的教育。此外,高校必须要增加投入来保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操作性,立足于文化现实和教学定位,全面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性。

参考文献:

〔1〕桂署钦.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2〕王玉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化学刊,2015,(03).

〔3〕王丽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5,(Z3).

〔4〕雷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5〕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6〕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14,(03).

篇5:暑期民族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暑期民族>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同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也刻不容缓,利用暑期,我走访了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特色鲜明的村寨-----高荡村,就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研究,调研情况如下:

高荡村系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的千年布依古寨。古寨具有典型的第三土语区布依族村寨的特点,传统民居与古寨风貌特别是石头古建筑保存完整,周围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民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积淀厚重,古文化遗址遗迹多,遭到破坏不大,具有较大的民族民间文化发掘潜力。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使高荡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丧、节庆民族习俗,敬天地、尊师祖的民族信仰传承比较完整和丰富。蜡染、织锦、刺绣等传统工艺在高荡村布依族人中不断的沿袭和发展。高荡村不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双枝并秀,而且蕴藏着极大的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价值。

一、高荡具有丰富的布依文化资源

高荡村居民300多户,近2000人口,全系布依族,且只有伍杨两姓,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具有以下方面的民间文化风情:

1、有独特的山寨建筑。村落内的建筑布局井然,房屋建筑均为石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均是木料结构屋架,有的石料间隔,有的木料间隔,石板盖顶,墙多数用石料垒砌或浆砌,用石灰或混泥土勾缝、材料就地取,造价低廉,经久牢固,冬暖夏凉,在建筑形式上,有的组成一正两厢院落,纵横交错,古朴悠远。

2、有传统精湛蜡染、织锦、挑花等民族工艺,山寨80%的成年妇女都会制作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很多农户家里设有染缸,从事织锦、蜡染及传统民族服饰的纯手工制作。

3、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民间文学。在文化起源上,有《铜鼓的来历》,在传说类有《滴水滩瀑布的传说》,在民风民俗上,有《六月六的传说》、《姊妹箫的传说》等,在民间>故事类,有对爱情忠贞不谕的《睡在草凳上的>小狗儿》、《三妹与蛇郎》。有富于幽默对事物认识讲究哲理的《征舵的故事》,有讽刺贪财愚蠢,描绘善与恶斗争的《妹妹智杀老变婆》、《人与虎斗智》等童话故事。

这里的布依民歌不仅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而且流传广泛,布依民歌有古歌、酒歌、时政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从少年儿童到老人,几乎个个会唱布依族歌,唱歌成了布依人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这里有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其中布依族民间音乐有两大类:一是民间器乐曲调,如铜鼓调、竹箫调、唢呐调、木叶调。二是民间曲调,如念经调(属宗教类)、立房上梁调、情歌调、酒歌调等。

布依族民间舞蹈有铜鼓舞、撒麻舞、花包舞、唢呐舞等。

4、有丰富多采彩的布依族节日,有三月三(油团粑节)、六月六(男女青年赶表定情节)、尝新节,俗称稻米节(即七月半)等。一年中,最隆重、活动内容多要数“六月六”了,六月六这天这一带的布依男女老少聚集在山寨的民间文化场所,进行对歌跳舞,男女青年赶表(谈恋爱),同时还进行唢呐、击铜鼓、木叶、飞石打靶,抓羊子,母鸡护蛋、水上漂石等技艺比赛。

二、该村在民族传统文化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荡村被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授予“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表明她所具有的深刻民族民间文化和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和认可,这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当地文化的保护、发掘、开发、提高和开放,必将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2、高荡村被省政协书画院定为创作采风点,为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巨大作用。

3、高荡村作为布依千年古寨,不仅历史悠久,解放前还是镇宁自治县少数民族村寨的“儒林村”。明清以来,高荡村就有私塾,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不间断。因此,但凡家境尚可的人家,都会送子弟入塾,曾经产生过秀才9人,举人1人,有7名黄埔军校毕业生,1名国立师范毕业生。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旧时的“儒林村”变成了文化村,在过去的60年,全村通过读书正式被大学、中专录取读书参加工作的人就有121人,其中伍德馨一家的子女,就有6名大学生。高荡被1985年《贵州年鉴》记载,称之为“文化村”,这在镇宁自治县绝无仅有。

三、该村民族文化濒危情况:

该村的布依文化有部分内容已逐步消失,总的来说,衰退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世代相传,为人皆知的民族风情、民间音乐、古歌、民间神话、传说等部分无人传承了。

2、一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传统的项目少了,变得空乏无味。

3、一些独特的布依民间工艺品无人传承制作

4、一些80年代之后出生的孩子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母语传承存在危机。

5、民居古建筑和特色民居濒临灭绝。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一些曲雅古朴、工艺精湛的建筑逐步被现代建筑所取代,需尽快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缮。

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高荡村如今被定位成布依千年古寨进行旅游开发,经济的发展与振兴,民族文化建设与开发,离不开对民族文化风情的抢救、保护很有必要,现充分利用全乡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以下保护建议和措施:

经调研后,高荡村如今正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与帮扶下,开始逐步完善旅游设施,在此略提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保障。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文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发扬民族之魂。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编写乡土教材,>培训师资,通过学校教育保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另外要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要建立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如授予荣誉称号、给予民间艺人的生活补贴等,进一步掀起尊重和爱护文化人才,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

2、统一规划村民建筑,保护地方独特的村寨建筑风格。

3、修复村寨的水碾和农户门前的石磨、舂对,在围绕村寨流淌的梭罗河沿河两岸制作竹筒水车,自流灌溉农田。同时衬托村寨淳朴民风,重现民族远古文化的见证。

4、积极抓好布依文化风情的开发,保护利用。把布依族习俗和文化活动场面与旅游观光很好地协调起来,增加旅游者与当地群众的情趣交往和生活方式,采取解说布依习俗的成因、神话、传说故事、表现形式等方式,让游人对布依习俗有正确了解,增加参与程度甚至产生共鸣。

5、发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布依族蜡染、织锦、挑花等旅游纪念品等。

篇6: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

一。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把我们的大学生们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审美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性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那就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只有具备有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升和超越自己。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这种内在联系的经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共生的现象称之为道德。当人遵守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德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当人们用道德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天人合一”时,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崇尚“仁者爱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明白达观的人生理念,也表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基础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人与自然共处在这个宇宙大系统之中。但是,由于无保留地开发自然,无节制地消费,享受自然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起来。今日世界已经面临竭泽而渔的困境,人类盲目地征服自然已经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不断涌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下》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天道运行,一往直前,健动不止,生生不已;君子应效法天地之美德,做到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如《礼记·大学》称赞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篇7: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1]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2]

「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3]

一、什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來自真如自性而傳承不悖真常普世充滿智慧的文化。

其意有六:一是原始性,即其內容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為加工,完全順承宇宙人生規律的自然屬性,如果經過所謂的「發展」或「完善」,則會失去其原有的真如實性;二是真理性,即其內涵完全與宇宙人生自然規律相符合,是自然屬性的真實表露,是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真理,就與之契合的程度而言,過與不及皆非絕對真理;三是恆常性,即其內涵不但具有連續性、完整性,而且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歷久而彌新,永遠不會過時;四是普適性,即其精神內涵適應任何不同時代的國家、地區、民族、黨派、組織和個人等,是真正意義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歷歷可考,顛覆不破;五是涵容性,即其不但能夠適應融入一切文化,而且能夠包容涵蓋一切文化,圓融無礙,潤物無形;六是實用性,即其來自真如實性,應用於實際,效用真實微妙,只要肯遵循順應,皆得其益,其受益多少隨契入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

上述六個方面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

傳統文化是具有圓滿道德的聖哲智慧與宇宙萬有本體完全契合的產物,即是宇宙人生規律通過聖哲智慧的完美表露。它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反映,是聖哲親證「聖現量」[4]境界的真實展現,是絕對真理,而不是經過實驗或實踐總結概括所得到的「比量」[5]結論,即相對真理。此即傳統文化產生的「客觀本質」條件。

通過對世界主要文化歷史的學習考察認為,一種文化要被確認為傳統文化,一般要經過千年的承傳作用。即使放寬條件,至少也要經過五百年的傳承作用才能確認。那些歷經滄桑、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光芒永不磨滅的[6]才稱得上傳統文化。這是傳統文化產生的「主觀認知」條件。

據上所述,代表中華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釋道三家文化(簡稱傳統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應標準[7],具備傳統文化六種根本屬性,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8]不但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核心成分,而且矯正和提升了人們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認知。

由於傳統文化傳承作用的主要載體是語言及文字典籍等,其中以原始經典最為可靠,所以本文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指儒釋道三家文化原始經典,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文化最純正的精華部分。不包括因演變退化而失真甚至與相應傳統內涵相悖的近、現代三家文化,也暫不含傳統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外的其他國學(因無暇全面考察,故寧缺毋濫)。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承傳至今,綿延幾千年而不絕,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表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其六種根本屬性,如果缺少其中一個,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而人類有認知真理、掌握真理、應運真理的迫切需要(任何組織與個人都很難阻止和改變人類這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追求)。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所宗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我們必須樹立民族文化堅定的自信之心!

第二,由於聖哲和祖師大德們慈悲濟世的弘願和圓滿智慧起用的結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承傳幾千年而不絕。如果沒有他們善巧方便地闡發、演說和承傳宇宙人生的圓妙真理,我們人類至今還會處在黑暗迷蒙之中。因此,我們應真誠地感恩聖哲及祖師大德和所有為傳統文化承傳做出貢獻的人們!

第三,由於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創造了人類獨有而充滿智慧且先進實用的漢字和文言文,這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絕妙工具。中國的漢字是智慧的符號,文言文是智慧傳承的絕妙載體。如果不把語言和文字分開,隨著時代的演化變遷,過若干年後就不會有人懂得三家文化典籍內容的真實含義。因而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遠遠超過世界其他任何人類文明,包括中國的「四大發明」在內。因之,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也必將成為引領世界文化交流和傳承的理想而先進的工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在內)已經開始學習漢語了]。因此,我們應真誠地感恩具有偉大智慧的先祖們!

第四,由於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形成了傳統文化完備的教育傳承體系: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祖輩世代沿襲的家文化(包括家道、家學、家風、家業等),尤其是傳統文化世家,做到了言傳身教,信解行證,使傳統文化枝繁葉茂,根深蒂固;二是私塾獨特的教學方式和選賢用能的科學制度,扶助、鞏固和加深了人們的傳統文化理念;三是不可忽視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培養了人的良好習性,保護了人的善良稟性,開發了人的純真本性;四是整個社會大環境有崇尚學習和落實傳統文化的風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這四者分別體現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國家教育,其內容均未超出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的智慧教育範疇。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一脈相承,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地感恩偉大的祖國!熱愛勤勞純樸的人民!

第五,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本源和渾厚的底蘊,與宇宙人生規律暗合道妙。因而,使佛家這一外來文化能夠根植於華夏大地,並且提升與矯正了我們對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認知和篤行。從而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地尊敬和愛戴崇德興仁、具備人類優良傳統和智慧、胸懷博大、善於包容的偉大中華民族!同時,也為能夠出生在這樣的國度而倍感慶幸!

由於上述原因,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傳承幾千年而不絕,成為人類文化傳承應用成果卓著的唯一獨特典型範例,這絕非偶然!世界著名歷史學家(英)阿諾爾德.約瑟.湯恩比博士對此認識可謂深刻而又透徹。

二、必須糾正和化解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錯誤誘導和認知

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充滿智慧的圓滿真理。他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但是唯一完美的倫理、道德及因果規律寶典,而且是唯一圓滿的哲學大典,同時也是唯一終極的科學盛典……

但在現今社會,一提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相當一部分人則認為是封建、是宗教、是迷信、是糟粕……其實這些觀點純屬主觀臆斷,完全不符合事實。只要有這樣觀點的人,就可以肯定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很粗淺,甚至根本不了解。這樣一味否定是很不科學的。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其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和六種根本屬性所決定,因而不是封建,亦非宗教,不存在迷信,更不是糟粕……

就以誤會最深的佛家文化而論(下同),正如著名學者高志其所說:「佛學不是純粹的宗教,但它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使命;佛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但它卻能涵蓋與闡述科學發展的原理;佛學也不是純粹的哲學,但它卻具有超越哲學而抵達哲學本源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實際上佛學包容了文化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科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哲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同時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與精義。由於它既可闡述物質領域的科學原理,又可闡述精神領域的科學原理;既具至高無上的理性思維,又具深入透達的實證境界,所以可稱為是『 大科學』。」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封建

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就其產生的社會形態而言,均在封建社會以前就早已形成,絕非封建分封制下的產物。就其根本屬性及其形成的主客觀條件而言,封建社會及人類任何社會制度本身不會產生宇宙人生規律,而揭示宇宙人生規律的聖哲智慧不受任何社會制度限制。所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強加「封建」而予以否定。

德國馬克斯.米勒說:我們在聖哲所宣導的美德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它是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道德準則。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受到世界上那麼多大師級專家學者的尊崇,有那麼多仁人志士身體力行,而且被無數實踐所檢驗,被現今諸多科學領域的大量成果所證實,也絕不是以「封建」就能否定得了的。況且,封建社會也曾較長時期多次出現過讓世界矚目的太平盛世,同樣也產生了讓世界尊崇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以短暫的末代衰落而否定一個朝代乃至整個民族文化。否定民族文化就等於摧毀整個民族的精神靈魂。這豈不是彌天之大謬!

或有人問:儒家「男尊女卑」的觀點難道不是封建嗎?

其實,此「封建」並非彼「封建」。這裡所說的「男尊女卑」最早是來自《周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其意是在闡述男乾(天)女坤(地)的人生哲理,即:男子要自尊自愛,仁義忠恕,為家國天下樹立良好形象;女子要謙卑柔順,承托維繫家庭的和諧運營,給家人以溫暖和安寧;男女分別依大自然所賦予的稟性及能力,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維護天道人倫。這樣家庭社會才能和諧,進而達到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天下太平。

然而,許多辭書將「雖不曾夫貴妻榮,我只知是男尊女卑。」[9]中的「男尊女卑」解釋為:「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會裡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這是重男輕女的不平等封建禮教。」

顯然,「男尊女卑」至少有兩種不同解釋。不能將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強加給周朝的「男尊女卑」,然後又批判周朝的「男尊女卑」是不平等的封建禮教。其實如果細細體會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也有周朝「男尊女卑」的韻味,因為它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沒有絲毫強迫的意味。

類似於這種張冠李戴、誤解和錯解,甚至歪曲之處很多,諸如:「致知在格物」[10]、「割不正不食」[11]、「仁者無敵」[12]、「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唯我獨尊」、「人定勝天」等等。是以自我見解望文生義解錯了,而不是古聖先賢表錯了。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宗教

現有宗教概念可概括為四類。

一是進行了較深入研究,明白事理,了解真實情況的專家學者及大師們所稱的「宗教」。其含義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就此意義而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名符其實的宗教。這樣的宗教也可稱為傳統的宗教。而絕不是現在社會上所認為的「宗教」。

二是佛家自稱的「宗教」。宗:指宗門,即禪宗;教:指宗門以外的九個宗派[13],即教下。宗門與教下合稱為「宗教」,即佛家十個宗派的簡稱。與現在社會上所謂的「宗教」毫不相干。

三是一般學術界所稱的「宗教」。這實際是外來語,由於對其闡釋定義很多。「一般認為,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為核心的社會意識,是由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體制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社會文化體系。」[14]。此「宗教」的主要特徵是:一般都有唯一創造並主宰宇宙(萬能)的神,神與教徒是「父子」或「主僕」關係,教徒不能懷疑質問神,不可妄稱神名,不許信奉其他宗教,更不能升格為神;而傳統的儒釋道沒有樹立這樣的神,教學中只有師生關係,學生對導師的教導不懂可存疑,允許質詢和辯論,佛家導師傳授學生超勝絕妙的修行方法就是「信願持名」,即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而學生中有許多不同宗教教徒,且學生可以升格為導師[15]。所以傳統三家文化不屬於這樣的「宗教」。我們將傳統儒釋道文化與上述定義及其特徵相對比,均不符合所涉內容。首先其「核心」不存在;當然無相應要素,也無體制可言,自然構不成體系。其特徵也不相符。

四是現在社會不明真相的群眾所認為的「宗教」。因受歷史和諸多複雜因素影響,有許多人認為:凡「宗教」都是封建、迷信、糟粕。而實際上,傳統文化由其根本屬性所決定,當然不在此列。不但如此,其他傳統宗教也不屬此列[16]。

上述一、二、四三個宗教概念,比較清楚,無須說明。但在應用第三個進口的「宗教」[17]概念時應明白:「嫁接」名詞或「移植」含義,要特別注意傳統三家文化六種根本屬性,尤其是原始性和真理性,一定要與「現代」三家文化區分清楚。不可混為一談。如果以「現代」三家文化看待傳統三家文化,實則謬之誤矣。

以佛教而言,傳統的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簡稱,他是非常重要、無可替代、究竟圓滿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而現代佛教至少有五種表現形式:一是學術的佛教,是把佛家文化當作哲學、科學和藝術等來研究的文化學術體系;二是宗教的佛教,這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佛教演化後的表現形式;三是旅遊的佛教,這是宗教的佛教二次演變發展成的一種文化產業;四是企業的佛教,這是宗教的佛教再次演變發展成的另一種產業;五是邪教的佛教,這是打著佛教的旗號,幹著完全與佛陀教育相悖之事的邪教。對此,一定要區分清楚。將傳統佛教混同於現代佛教,這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最大誤會和悲劇。

現代社會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對佛家文化的誤會太深,其原因很複雜,除歷史因素之外,首先是佛家經典揭示的事實真相深奧微妙,與我們所能夠感知的表象差距太大,所以初次接觸者,往往不解其意,有的將其當「神話」看待,有的甚至以「迷信」「糟粕」視之。此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18]。正確的做法是:要以純正[19]的佛家註釋或講解為依據,不要受那些冒充內行者謬論的影響,誤把真理當迷信、把珍寶當糟粕。其次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佛家文化演變失真嚴重,再加之深入研究佛家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太少,而淺嘗輒止、自以為是的「專家學者」,因不理解或以自我見解類比猜測傳統佛家經典所揭示的宇宙事實真相,得出許多錯誤結論,誤導了大批不明真相之人,形成了如今貶斥真理,迷信偽科學的社會局面。

這樣以來,使人類無法得到聖哲慈悲的恩澤。讓真正的民族瑰寶塵封千年,使敗毀人類道德的糟粕施虐華夏。因此,許多仁人志士強烈呼籲:中華民族該警醒了,該認祖歸宗了!而且要儘快以傳統文化教育淨化人心,挽救社會,化解災難,否則將會造成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人類就會因此而付出沉痛的代價。

值得慶幸的是,由於許多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已在世界範圍內呈現復興跡象,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企事業單位及家庭與個人深受其益,使人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偉大魅力。於是就有人問:為什麼讓這麼好的人類文化瑰寶被長時間遺棄?也有人疑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既然如此之好,中國人為什麼自己不要,卻要崇尚並不究竟的西方文化?甚至還要全盤西化……對此,一定要及時正確引導,不要再搞所謂的討論、辯論和爭論了!不能再起內訌而招惹外侵了!也不必追究有關歷史、朝代、制度或任何組織個人的失誤與過錯,要秉持「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20]的教誨,以博大的胸懷和真誠恭敬的態度,切切實實用聖哲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理指導我們的實踐,不要違背人類和大自然的規律,這才是唯一真實可靠的康莊大道,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最佳途徑。到時迷惑自然會釋然於天下。

(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不存在迷信問題

關於迷信,有兩種概念。一是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21]。也就是沒有認識清楚就相信則是迷信;沒有搞清楚就批評或否定則是迷信中之迷信。這都是違背科學的。二是指一些非理性、非科學的社會習俗現象等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於同時具備六種根本屬性,尤其是真理屬性,所以本身不存在迷信問題。

仍以佛家文化為例,著名學者尤智表說:「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精神痛苦時的麻醉劑,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處世接物的實用之學,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發揚光大……這是因為佛法的理論,都能透過科學的考驗,故凡對於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能解的真義,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視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堅強的理論基礎。」

就理論而言「聖現量」和「聖言量」[22]本身不存在迷信問題,所以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迷信,這本身就屬概念性錯誤。但「凡現量」[23]、「比量」、「凡言量」[24]本身可能存在「迷信」問題,接受「聖言量」、「凡現量」、「比量」、「凡言量」也可能存在「迷信」問題。我們一定要區別清楚,不能一概而論。應當而且必須明白,迷信真理不會出現根本性大問題,應採取正面宣教引導的方式,不必限制,更不要禁止;而迷信謬論則會後患無窮,必須嚴防和禁止。絕不可顛倒行事。

或有人問:道家有關「靈魂」及佛家所說的「輪迴」是不是迷信?

就事實而言,對好多自然現象,在還未研究清楚的時候,應存疑,而不應否定。當科學發展到今天,尤其是「量子科學」和「催眠療法」等有關前衛科學及其實踐的發展,以及大量相關科學實驗研究,其結果均證明「靈魂」和「輪迴」確實是存在的。要知道,在宇宙的「構成」中,不僅有人類能夠看得見的「顯性」物質,而且還存在人類看不見的暗物質、暗能量及其他不同維次空間眾生等「隱性」物質。如果肯定「顯性」物質而否定「隱性」物質,則是反科學行為。對此如有興趣,請參看《生命輪迴的科學證明》[25]及《無量之網》[26]等相關[27]資料。

(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是糟粕

現今社會,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凡符合所謂「時尚」或欲求的就是「精華」,與所謂「時尚」或欲求「相違」的則認為是「糟粕」。其實不然,現在許多所謂「時尚」及欲求恰恰是糟粕,因為它誘使人們增長貪欲並釋放相應負能量,過度佔有和浪費資源,折損和透支福報,貶損幸福感,增加災患因素。使人萎靡不振,腐化墮落,甚至誘發災難。而能夠端正信念,昇華淨化人心,挽救社會的傳統文化才是真正的精華,由於他能使人們克化貪欲並釋放相應正能量,延緩和節約資源消耗,蓄積成就相應福報,珍惜和增益幸福感。使人提升靈性,健康向上,和諧身心世界,化解災難。

試想,如果真的是糟粕,那麼傳統文化的「締造」[28]者怎麼會被尊為聖哲,傳統文化怎麼會被稱為絕對真理,怎麼會承傳幾千年,又得到那麼多有智慧的帝王將相、世出世間大師級學問家、高士、大善之人和後來真正的專家學者們的尊崇。難道深具智慧的內行不如世智辯聰[29]的外行?如果真的是糟粕,早就被歷史淘汰了,輪不到我們勞神費力地「鑑別」。試問,當今世界的「鑑評家」們有誰的境界超過聖哲?既然境界遠不如聖哲又如何鑑別聖哲的真理?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要知道:是自己誤解、錯解、歪曲了真理;是自己的思想認識有問題,而不是聖哲的智慧有問題;自己的妄念邪見是糟粕,而不是聖哲所揭示的「諸法實相」[30]是糟粕。

當然,在不明大道、以妄見邪知猜測經典「意思」的所謂「專家學者」們眼裡,宇宙導師[31]不如自己,只有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經典中的真理則是「謬論」。於是就出現了許多自以為「高明」的「批評家」,藐視先祖、批評聖哲、詆毀真理。這在當今社會比比皆是。問題是當他的錯誤見解影響和誤導絕大多數不明真相的人,造成大眾離道悖德、是非顛倒,深陷人類自設的種種陷阱(諸如:怪誕的時尚、卑俗的享受、偏激的人權與極端的自由等等)。而肆意敗壞道德,恣意傷害物命,刻意擾亂社會,任意破壞自然,使世界產生混亂的時候,就不能等閒視之了,這樣的事情該誰來關注?這類問題由誰來解決?這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因為具備六種根本屬性,尤其是真理性、恆常性和實用性,所以非但不是「糟粕」,而且是珍奇稀有的人類文化「瑰寶」。若把「瑰寶」當「糟粕」,則會鑄成彌天之大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揭示了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此即所謂「道」;同時教誨我們人類要遵循和隨順大自然的法則,此即所謂「德」。並且教導我們如何明「道」培「德」,此即所謂「開慧納福」。

世界十大思想家、教育家之首——孔夫子的教育四科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把「德行」放在第一,也就是把「德育」做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把其他基本知識做為附帶內容。現代社會雖宣導「德育」第一,而實際卻把「智育」做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德育」教育則名存實亡,沒有實實在在的具體內容,這是因為把精華當「糟粕」被遺棄了,從而失掉了根本,使人們迷失了方向。當然就會出現各種問題,這才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和根源之所在。

古聖先賢早就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32]在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中,也始終貫徹了這一原則。凡很好地落實這一原則,則國家昌盛,人民安居樂業,就會出現太平盛世;凡違背這一原則,則國運衰微,人心浮動,社會動亂。除此而外,無論採取什麼措施都是暫時而終究無效的。這是中華民族無數富有智慧的先哲們幾千年乃至上萬年的寶貴經驗結晶。

有聖哲指出:儒家的根是《弟子規》,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是《十善業道經》;並進一步告訴我們:人類道德的根本是「孝親尊師」,遵循這一人倫大「道」,並將其落實在日常生活及處事與待人接物上,這便是「德」;這是做人的根本,凡是人就應該這樣;如果違背了這個根本,就難以立身處世,就會出現家庭不和,道德淪喪,社會混亂,國家也就失去了安定興旺的根基;一個有孝敬之心的人,無論幹什麼都會盡心竭力,清正廉潔,成為大眾的榜樣;反之則不然。「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有了這個根本無論幹什麼都會成功,「孝感動天」、「至誠感通」。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師長,是小孝小敬,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孝敬天下的父母師長是大孝大敬,能成聖作賢普利一切,使十方三世眾生獲益無窮則是至孝至敬。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傳統文化教育是解決倫理道德問題的最佳途徑,因為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恰恰是倫理道德出現偏差所造成的惡果,所以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解決一切社會問題。諸如:本性與習性衝突問題、世界觀問題、價值觀問題、人生觀問題、權力觀問題、四種教育問題、社會穩定問題、家庭和諧問題、心理問題、健康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就業問題、腐敗問題乃至國家問題、民族問題、政黨問題、人類生存問題等等,均可將其正本清源、消弭化解於無形。

通過對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的學習考察,得到的結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當今世界獨存的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是人類最完美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寶典」;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絕妙之方;是挽救社會、拯救人類唯一有效的「靈丹妙藥」。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羅德.約瑟.湯恩比博士曾說過:「能夠拯救二十一世紀人類劫難,只有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和大乘佛法。」

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理論上講,由其所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和所具備的六種根本屬性,再加之其獨存性所決定,因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從實際應用效果上講,無數事實證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確實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這已被世界許多專家學者所公認。

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們這一時代的一大特徵就是科學研究碩果累累,科研成果在技術應用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家都為此感到歡欣鼓舞。但我們切莫忘記,僅憑知識和技巧並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具有高尚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宣道士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在我看來,釋迦牟尼、摩西和耶穌對人類所做的貢獻遠遠超過那些聰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如果人類要保持自己的尊嚴,要維護生存的安全以及生活的樂趣,那就應該竭盡全力地保衛這些聖人所給予我們的一切,並使之發揚光大。」

人類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違背自然規律、脫離倫理道德的「高科技」,將使世界更快地走向毀滅,這實際是反科學的。在物質高度文明、科技飛速發展、道德日益衰落的今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愈來愈被世界各國有識之士所重視。人類歷史經驗教訓還告訴我們:依靠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等,無法解決當今世界的社會問題,只有倫理道德教育,才是唯一解決社會問題真實而有效的「法寶」。除此而外,別無他途。這已成為世界社會問題專家和相關學者們的共識。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國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法國巴黎集會,會後發表的《聯合宣言》中提到: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五四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33]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效用

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

英國牛津大學鮑羅登博士說:雖科學、哲學有長足進步,然其發明最如理處和佛法相通,況佛法有其最深奧廣大處、最真實適用處,絕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可企及。現在只有佛法可以救世界。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34],尤其是佛家文化,不但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而且是宇宙最先進的文化[35],古今世界無數實踐證實佛家經典理論超越時空,傳統的佛陀教育能夠解決一切實際問題。這絕非讚美之辭,他的理論、方法、實踐和效果皆彰顯了其超勝絕妙的作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五千年的理論方法、五千年的實踐經驗、五千年的豐碩成果和五千年的文化理念也為我們證實了這一點。

關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效用,遠的不說,就以二00六年十月七至九日和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介紹,引起世界一百九十多個國家重視的安徽廬江湯池傳統文化教育和澳洲圖文巴市多元民族宗教團結的實驗成果而言,足以證明其神聖奇特的效用,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最恢宏偉大的科學實驗[36]。因之而來,世界上最大的回教國家印尼,正在全國一萬五千多所中小學推展《弟子規》。再加之最近幾年在祖國各地所進行的「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等,使妻離子散的家庭破鏡重圓;使放蕩不羈的浪子徹底回頭;使罪犯從內心深處生起重新做人的堅定信念;使十惡不赦的惡人變成關愛他人和奉獻社會的大善之人;使難教難管的學生和員工發生根本變化;使腐敗成性的官員們變成了人民的公僕;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湧現出成千上萬個活雷鋒……這樣的成果確實讓人感到振奮,使我們看到家庭與社會和諧的真實效果和希望所在。試問世界上有哪一種文化、哪一種學說、哪一種理論、哪一種方法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果?

中國歷史及現代事實雄辯地證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應用於國家,則「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37]成就太平盛世。如:漢「文景之治」,唐「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清「康乾盛世」等等。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應用於企事業單位,則上下一心,事業興旺發達,蒸蒸日上,長久不衰。如:仁行天下的「同仁堂」及有關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與稻盛和夫案例等。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應用於家庭,則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應用於個人,則可以轉迷為悟,轉惡為善,轉凡成聖,從而得到身心健康,生活愉快,萬事如意……

正如羅琲羅博士所說:聖哲教育精確而客觀地描述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徹底自由、和平與安寧的幸福之路。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哲學的最高峰

恩格斯指出:「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

世界著名哲學家方東美先生說:「釋迦牟尼是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世界最高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中國近代著名數學家、發明家王季同說:「哲學對這個(宇宙本體,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而佛教卻是親證。」

關於哲學,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揭示「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及其規律」。其最高境界是「即一切而又超越一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現有哲學根本達不到這種境界,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佛家傳統文化已圓達此境,所以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哲學的最高峰。

如果我們人類對聖哲經典有所重視的話,對於一切問題(包括前面所列舉的社會問題、科學問題、哲學問題等等),沒有必要浪費那麼多時間,耗費那麼多精力,付出那麼大代價,就可以得到解決。比如物質和意識第一性的問題、宇宙和人類許多奧祕等等,三千多年前宇宙導師就已給出圓滿答案。事實上物質和意識兩者不可分割,同時存在,並且統一於宇宙萬有本體。凡物質都有意識,包括植物、礦物和虛空在內,只是我們忽視或不易感知而已,現已被大量科學實驗所證實。其實我們人類應當在宇宙大導師[31]的指引下,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放在學習和相關應用研究上,而不應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探索研究已有圓滿答案的所謂「宇宙及人類奧祕」,因為那不是我們的「職責」,其絕大多數也不是我們人類所能夠探索得了的。且有許多方面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由於我們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直覺等等都非常非常有限,即使藉助最先進的設備和最精密的儀器,仍然難以明瞭宇宙萬物的事實真相,對宇宙人生的觀感只能是片面或失真的。而佛陀是智慧福德究竟圓滿、具足「十力」[38]「四無畏」[39]的聖哲,真正圓滿透徹地親證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這是完全回歸自性,徹底突破宇宙維次空間後自然具備的能力),所以被稱為宇宙大導師。我們人類不接受這樣導師的指導教誨,而要執意依靠自己粗淺的認知和虛妄的見解,藉助有限的儀器設備去探索廣袤無垠的宇宙人生之奧祕,在究竟圓滿的真理之外還要另尋一個所謂的「真理」,就如同無知頑劣的小孩,違拗經驗豐富的父母之呵護,排斥道德學識已達頂峰的導師之教誨,非要自己另搞一套,這樣碰壁受挫在所難免,自己墜深淵陷泥潭赴火海不說,可悲的是不明真相的廣大民眾要跟著深受其害。豈不悲哉!

(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科學的最高峰

關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科學的最高峰這一事實,有好多人認為這主要是針對「教育科學」而言。實際並不僅限於此,尤其是佛家傳統文化的大乘部分,不但是教育科學的最高峰,而且是現代乃至未來科學和哲學的最高峰,其所涉及的內容和揭示的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人類科學無法比擬和所企及的。所以大乘佛法對人類科學的指導意義毋庸置疑。

在宏觀的宇宙科學方面:佛家經典對宇宙的形成及其概況的描述[40],人類將永遠無法企及。

世界著名科學家霍金發現宇宙不可估量的深邃博大與神祕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與能力(實際上也超出了整個人類和一切生命的預料與能力)時,毅然向全世界宣布放棄對宇宙這一終極真理的研究。對此,他引用了英國的一位著名文學家的語言說道:「宇宙比我想像的不可思議還要不可思議。」

現代天文學家估計,離我們地球最遠的天體是二百億光年。而佛家經典中告訴我們,宇宙中有十億剎微塵數[41]世界海系,一個世界海系有一百零一個世界海,一個世界海有十個不可說[42]微塵剎世界種,一個世界種有無量[43]數佛剎[44]。一個佛剎約為1.618×10^6億光年,也就是說人類能夠觀測到的範圍還未超出我們地球所在的娑婆世界[45]這一個佛剎(僅是其1/4045),而宇宙之中約有4.08545×10^(114695×2^125+95)(無量)個這樣的佛剎。且所說宇宙僅為虛空的「一片雲」。

中國國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學雷在《用科學的方法探索宇宙》一文中談到的宇宙大爆炸和恆穩態理論等,是我們人類研究的最新成果,有些觀點很不成熟甚至是違背事實真相的。而佛家經典中對宇宙的描述是:「一時頓現」,絕不是大爆炸;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46],而絕非恆穩態,其生滅的頻率可達2.24×10^12次/秒左右,而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皆是以此頻率連續不斷閃現的相似立體幻相累積的效果,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47]

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博士曾說:「對原子研究的最後結論:世界上沒有物質這個東西,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這一結論與佛家講的「世界微塵,因心成體」[48];「唯心所現,唯識所變」[49]比較接近,儘管已經非常了不起,但離事實真相還有很大的差距。佛家經典對此闡釋則達到極其精微的程度。

在微觀的量子科學方面:佛家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是指宇宙源起——阿賴耶的閃現(與現代科學所講的「0」能量場相關);「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50],這是講宇宙元幻顯頻次及相應事實真相(與弦論和超弦論相關);三千多年前佛陀所看到的「鄰虛塵」與量子力學至今苦苦尋覓的最小而不能再分的基本粒子相關;宇宙中的暗能量和暗物質與佛家講的「三細相」[51]和「十法界」相關。

「一微塵中有世界,世界又有微塵,微塵又有世界……如此無窮無盡。」這實際上就是圓滿的全息理論。

在宇宙不同維次空間方面:佛家經典中的「十法界」乃至「無量法界」,與現在科學界所講的「平行空間」相關,但實際上不同空間並非平行,而是互融互攝,其形成是由相應主體「寂定」程度所決定的。

現在科學界認為:在宇宙中某特定空間存在「蟲洞」或「時空隧道」,而實際上所謂的「蟲洞」和「時空隧道」無時無處不在,與能否感應或突破不同維次空間的相應主體生物能場有關。

佛家的「一念越三祇」、「芥子納須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皆是圓滿的相對論。

黑洞即須彌,亦妙高;飛碟[52]即輪寶……

宇宙萬物的形成、人類的出現和外星人等現代科學之謎,都可以從佛家經典中找到明確的闡述。由於篇幅關係,在此不一一贅述。

中國科學院朱清時院士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如果將來有什麼理論能代替科學的話,那一定是佛法,因為佛法太完美了,已經達到了至善的境界。」

如上所述,無論從理論上或實踐方面來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都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我們要珍惜先哲們垂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維護人類文化安全,捍衛人類精神家園;要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能讓其被肆意歪曲、詆毀、蠶食和否定;要以真誠恭敬之心,應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解決當今社會(包括哲學和科學)的一切問題;要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絕不能讓人類文明的傳承在我們手裡中斷。這才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應該做的事,也是真正正確的科學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初次接觸者不能對有關理論融會貫通,對相應客觀事實無法正確認知,再加上浮躁的情緒態度和難以克制的習氣,所以會對應用範圍及其效果造成很大影響。要知道這個問題不在三家傳統文化本身而在我們自己。絕不能用傳統文化來裝點門面,更不能自己不加修習,專以此為尺度來衡量指責別人,這樣不但適得其反,而且會貶損傳統文化。因為傳統文化來源於自性,還應回歸於自性,也就是常說的「反求諸己」[54],而不是「苛求他人」。

因此,在應用中要正確領會傳統文化理念,與自性本質屬性相適應,以誠敬之心,身體力行,將其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實踐之中,堅持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到一定程度才能融會貫通,並感化帶動別人,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53]之目的。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世界許多有識之士的尊崇。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羅德.約瑟.湯恩比博士所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過去的成就和歷史經驗,已使其具足統合世界的資格,這正是西方所顯著缺乏的,在這種成就的力量上,中國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有希望,帶領人類政治進入大一統的世界」[55]這本來是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成果及其影響而言,更具體地說,應指中國的《群書治要》,而並非指中國的經濟、科技、軍事乃至其他方方面面。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但可以帶動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而且可以帶動整個世界走向和平!

由於許多大德和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中華文化復興的夢想已曙光初現[56]。中國是世界文化大國,也是世界文化強國這一不爭的事實,從古至今毋庸置疑,只是不能普遍為世人所認知而已。做為炎黃子孫,不應以「去中國化」而阻礙人類文明的傳承。也不應據此為傲,因為有許多外國學者和仁人志士,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學習和應用,已遠遠超過我們自己,我們不能等著外國漢學家,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來教導國人。我們必須覺醒,不要受和平演變及其代言人蠱惑離間的影響。詆毀和破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是詆毀人類共同的精神靈魂!破壞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豈不成了人類共同的罪人?!我們一定要團結起來,並且「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在習總書記的正確領導下,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奮發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自己應盡的責任,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人類文明發揮奇妙作用的偉大魅力!

我們盼望著中華文明光輝的再現!也期待著人類燦爛輝煌的到來!

中華民族這一人類文明「巨人」要重新站起來!引領整個人類走向美好未來!

由於學生各方面專業知識、相關學識水準與道德修養欠缺,報告肯定存在許多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老教授垂慈斧正,同時懇請諸位大德及學長批評指正為盼!在此預先深表感謝!

愚魯學生張應軍在此真誠頂禮!並恭敬承領教誨!

阿彌陀佛!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附註:

[1]摘自前胡總書記(2012年11月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2]摘自習總書記(2014年2月24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所強調。

[3]摘自習總書記(2013年12月30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所指出。

[4]聖現量——是聖哲親證的現量境界。在儒家稱「無極」;在道家稱「道」;在佛家稱「真如」等;在哲學上稱「宇宙萬有本體」。屬絕對真理的本源。

[5]比量——是由實驗研究或實踐總結所得到的結論,屬有待完善和修正的相對「真理」。

[6]摘自前溫總理2009年4月23日在參加「世界讀書日」活動時的講話。

[7]是指具備六種根本屬性。

[8]摘自習主席2014年3月27日於法國巴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9]出自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三折。反映的是東漢梁鴻的故事。

[10]摘自《大學》。

[11]、[20]摘自《論語》。

[12]摘自《孟子》

[13]指除禪宗以外的法性宗(三論宗)、法相宗(瑜伽宗)、天台宗、華嚴宗(賢首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真言宗)、成實宗、俱舍宗九個宗派。

[14]摘自於祺明的《自然科學與宗教關係的若干問題》。

[15]「眾生皆可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要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便是。

[16]就事實而言,凡傳統的宗教,都是相應族群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重要的社會教育,與封建、迷信、糟粕無關,應與迷信區分清楚,尤應注意與邪教和受極端分子挑唆、操控、利用的惡性宗教事件區分開來,其至關重要的是宗教要回歸教育,闡明教義[「神愛世人」;「真主是仁慈的」;「聖戰」本意是戰勝我們的惡劣習氣,而不是什麼保衛戰(以前所註作廢,並深表懺悔),當然也不是報復、暴亂,更不是恐怖戰、侵略戰和毀滅戰],樹立世界宗教是一家的理念,消除隔閡,化解衝突,宣導民族團結,促進世界和平,這是宗教應有的要義。

[17]此「宗教」名詞實際是清朝進口於日本的外來語。

[18]、[46]、[48]摘自《大佛頂首楞嚴經》。

[19]指有修有證的佛門祖師大德的註釋或講解。

[21]詳見《漢典》。

[22]聖言量——是聖哲對「聖現量」的如實演說。亦即絕對真理。

[23]凡現量——是實驗或實踐活動所涉物件(受認知條件限制,不一定是事實本身)。

[24]凡言量——是人類對事物的總結或概括表述。

[25]詳見鍾茂森博士主講的《生命輪迴的科學證明》講座。

[26]《無量之網》(THE DIVINE MATRIX Bridging Time,Space,Miracles,and Belief)桂格•布萊登Gregg Braden著 達娃 譯

[27]如:美國邁阿密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醫生布萊恩.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Many Lives,Many Masters)、《生命輪迴,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醫治身心的前世回歸療法》(Mirrors of Time: Using Regression for Physical,Emotional, and Spiritual Healing)、《來自於神靈的訊息》(The Messages from the Masters);內華達大學的教授雷蒙.穆迪博士的《生命之後的生命》(Life After Life);美國加州世界著名思惟科學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阿密特.戈斯瓦密博士的《靈魂的物理學》(Physics of the Soul);美國的維吉尼亞大學著名精神心理學家伊恩.史蒂芬森教授的《二十案例示輪迴》(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輪迴學與生物學的融匯》(Where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Intersect);美國著名死亡問題專家伊莉莎白.居伯樂.羅斯博士的《關於死後的生命》(On Life After Death)和《關於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瀕死體驗研究》(Near Death Experience Study)。《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及《宋史》、《南史梁紀》、《東周列國志》、《黃帝內經》中相關內容等等。

[28]此處是指聖哲將自己親證的宇宙人生自然規律如實地表述出來。不加絲毫修飾改變,當然也就沒有「創建」的原意。

[29]參考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楊朝明語:「長期以來,由於疑古思潮的消極影響,……有人以為今人「 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持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從而嚴重制約了中國學術文化的進步,阻礙了人們對古代文化面貌的認識。」

[30]、[47]摘自《金剛經》。

[31]、[37]摘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是佛陀的簡稱,以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為代表,具無上正等正覺。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指宇宙大導師。佛陀包含了「斷」、「證」、「功德」、「四身」、「五智」等意。「無上」指超越一切凡聖,無與倫比;「斷」指斷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涅槃境界;「證」指徹悟二諦和萬事萬物的體性和事相;「功德」指斷證所獲得的身口意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四身」指法身、報身、應身、化身;「五智」指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32]、[53]摘自《禮記》。

[33]這一說法曾有爭議。但被北京一位搞自然科學的退休老專家(兵器工業部的一位總工)所證實,他完全自費花幾年的時間跟蹤調查清楚,找到澳大利亞那次開會不久以後的一篇報導,那位元記者參加這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由瑞典的一位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代表這次參會的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講的話(詳見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羊滌生教授,2002年12月22日在香港萬姓先祖紀念堂落成典禮上的講話)。

[34]中共中央黨校任登第老教授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糟粕,你找一輩子都找不到。」

[35]「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佛說阿彌陀經》的另一題名)所彰顯。

[36]繼安徽廬江湯池鎮和澳洲圖文巴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實驗之後,又在斯里蘭卡進行國家級實驗。

[38]見《瑜伽》四十九卷第十六頁之「十力」。

[39]見《智度論》四十八之「佛四無畏」。

[40]、[49]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41]即所說宇宙中約有4.045×10^92個世界海系。

[42]不可說——古印度十大數之第九大數,相當於10的7×2^139次方。

[43]無量——古印度十大數之第二大數,相當於10的7×2^125次方。

[44]即所說宇宙約有4.08545×10^(114695×2^125+95)個佛剎。

[45]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我們地球所在的「大千世界」在宇宙中被稱為娑婆世界,是宇宙大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本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50]摘自《法苑珠林》第八卷

[51]「三細」出自《大乘起信論》

[52]是不明飛行物(UFO)的俗稱。

[54]摘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55]此語出自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羅德.約瑟.湯恩比博士(1889-1975):「自從羅馬帝國解體以來,西方的政治並沒有致力於重建統一,而是破壞性的企圖阻止統一,西方已有意使自己不具有政治上統合世界的資格……中國過去的成就和歷史經驗,已使其具足統合世界的資格,這正是西方所顯著缺乏的,在這種成就的力量上,中國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有希望,帶領人類政治進入大合統的世界」

篇8: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依托社区资源,形成民族文化共育机制

我校成立了社区少先队,建立了社区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始终坚持把七宝古镇的资源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利用和开发,逐步规划和完善了以民族文化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学校文化项目,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普及与提高两个层面全面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活动。例如,我们开设了《七宝皮影进课堂》《小强强古镇探秘》《童心稚笔绘古镇》《明强乒乓课程》等一批在区域内有影响的特色课程,联合“张充仁纪念馆”“七宝皮影馆”“七宝古镇馆”“七宝镇体育指导站”等成立了一批实践活动基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特长、有才能的教师及学生。

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坚持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树立“生活德育”的教育观,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三类课程与民族文化项目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生活中关注与探索身边的事物,在实践中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民俗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学习。

二、扎根乡土文化,注重校本开发,培育学生特长

我校依托七宝古镇的资源优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丰富三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和实施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1. 开设校本课程,加强校本教材研发

我校将乒乓、古镇探秘确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尝试开展特色项目推进工作。我校乒乓队依托七宝镇体育指导站的资源,以培养特色学生,发展传统项目为目标,聘请专门的乒乓教练,每天坚持集中训练,双休日和寒暑假也开设训练课程。上海二期课改后,我们将乒乓和古镇探秘实践活动分别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中实施。我们还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编写校本教材《七宝古今风貌》和“乒乓操”。

我们与七宝古镇旅游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分年级实施,组织一年级学生探究“探寻七宝传说之奇”,使他们对“七件宝”的传说等传奇故事和民俗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我们组织二年级学生探寻七宝景观之美,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实地游览古镇景点。

我们组织三年级学生探寻七宝民俗之多,通过摄、写、探、议等方式探究如豆浆节、蟋蟀节、古镇茶文化节等七宝特有的风俗和乡土艺术特色。

我们组织四年级学生探寻七宝饮食之趣,参观七宝羊肉、方糕等特色小吃的制作过程。

我们组织五年级学生探寻七宝发展之快,使学生感悟七宝的新发展,了解七宝旅游、教育事业等变迁,为七宝的建设而自豪,激发社会责任感。

五个年级,五个探究课题,环环相扣,由低到高、由表及里,引领学生从历史走向现实,从今天瞻望明天,从而树立起“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牢固信念。

我们还成立古镇民族文化研究的课题小组,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的开展。通过学生问卷和学生调查,我们开发和确立了七宝皮影和古镇绘画这两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研究项目,组织编写特色项目校本课程教材《七宝皮影进课堂》和《童心稚笔绘古镇》。

2. 抓好校本培训,注重科研引领

首先,实行由校长挂帅,学生发展部具体牵头策划,课程部与学生部服务协调,科研室组织培训及资料整理,年级组组织实施的领导组织网络。我们将研究纳入日常教育活动,定期进行专题研讨,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开展教师反思活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的认识。

其次,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加强教师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建立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培训使教师初步掌握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我们把课程资源筛选和使用的权利交还给教师,使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主人。

最后,我们以案例分析和案例开发为突破口,在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针对各种案例,用资源理论进行剖析,同时鼓励教师根据本土人文资源进行案例开发,并对开发的案例进行剖析,理清其中所蕴涵的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经过这样的循环、提升,教师逐渐掌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3. 聘请专业人士,提高活动品质

我校因地制宜,与张充仁纪念馆、七宝皮影馆、七宝文化中心、七宝体育指导站等一批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结为合作单位,定期组织研讨。我们聘请专业的讲解员、皮影老艺人、乒乓教练等来学校定时、定点、定人地为学生讲课并安排训练,结合各方专业人士形成推进民族文化教育合力。

例如,我们聘请七宝皮影馆老艺人利用集体校会时间专门讲述七宝的历史,组织学生免费参观皮影馆,与皮影零距离接触,同时让学生学习校本教材《七宝皮影进课堂》;在学生了解七宝皮影的历史后,又由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人人动手学做皮影道具;然后,在教师和老艺人的指导下学生创作课本剧;最后在语文教师和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用语言和音乐表演皮影剧。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既能传承七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将学生的表演欲(乐器演奏)、创作欲(编课本剧)、表现欲(用普通话配音)一并激发出来。

这一系列活动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获得有机的联动与互补,有效地健全了学生的心智发展,更有效地弥补了学生缺少社会实践与社会经验的缺憾,提高了活动的品质。

三、打造办学特色,创建优质民族文化品牌

目前,我校努力打造民族文化的品牌,依托社区教育资源的集聚辐射取得了互惠双赢的成效,全方位促进了学校民族文化的品牌创建。

1. 构建民族文化教育环境

开展民族文化项目活动离不开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离不开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离不开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办学特色的形成离不开一个成熟的社区的支持、配合和参与;创建民族文化品牌,离不开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在这种平等、互动、互惠、互赢的关系中,我们形成以学校为基地,学校、政府、社区、家庭四位一体,形成了一个目标趋同、和谐一致的共同体,为学校民族文化构建了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

2. 品牌活动引领特色发展

目前,我校的乒乓和皮影特色逐渐在区内乃至市内有了一定知名度。我们建立了七宝镇“青少年活动基地”,在乒乓馆里,小队员以球会友,与世界冠军王励勤、邓亚萍、张德英等零距离接触,学生感受到了乒乓健儿的魅力,领会到了他们的拼搏精神,与他们一起分享学习乒乓的心得。

我校的强强皮影社团从一个年级发展成为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皮影社团,每周有学皮影、演皮影的活动。学生队伍从七八人壮大到四五十人。皮影社团的演出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好评,本学期作家秦文君特地为皮影社团编写了剧本,约定近期邀请强强皮影社团的学生去“小香古之家”表演。

在张充仁纪念馆里,学生讲解员们认真努力地看、听、说、写,已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讲解员队伍。我们邀请画家来校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目前我校已有十多名学生在不同场合开办了个人画展,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上一篇:2011年元旦和春节慰问通知下一篇:成语专题练习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