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2024-08-10

中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精选6篇)

篇1:中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断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诸如民俗旅游、“农家乐、特色村寨、观光农园、农业主题乐园、郊野田园度假村、度假区”等乡村旅游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态。它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阐释乡村旅游综合体

乡村综合体有别于城市综合体,它是基于乡村土地资源,以乡村产业为导向对乡村土地进行综合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形成一种集约的乡村聚合空间。

乡村旅游综合体则是基于乡村综合体,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综合体外向联系的突破口,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乡村配套商业项目、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

(二)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特征

乡村旅游综合体,是在总结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将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发展完美嫁接,其主要特征包含功能复合性,效益综合性,要素系统性,产业规模性等旅游方式。其中乡村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在城乡统筹发展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成功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乡村旅游综合体运作思路

首先以乡村和乡村土地为资源点,乡村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本底资源;其次主要以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为吸引点,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引爆乡村旅游综合体目标市场;再次以乡村休闲商业项目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者和居民提供配套商业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最后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赢利点,取得相应回报。

经过这三方面思路的调整之后,再从乡村旅游的角度来说,它正不断地形成一些以旅游产业为导向和重要动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如精品示范、以点带面、一村(区)一品、沟域旅游、沿河沿山滨海旅游发展带等。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输出乡村价值的重要媒介,是推进城乡统筹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篇2:中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篇3: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产业链。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1-2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二、联动二产:打造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商品开发是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盈收最直接的方式,一般可以被分为食品、用品和工艺品。当地特色物产、民俗文化、艺术都可以作为创作和制作元素,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1. 结合产业特色,打造产品品牌

中国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往往各大旅游景点销售的旅游商品千篇一律。如今中国农产品已建立“国家地理标志”体系,进一步增强文化版权和知识产权意识,打造产品IP,形成专属的旅游商品或产品品牌,可以更好的保护乡村旅游产业,提升产品价值。

在很多发达地区,都非常注重打造本地品牌,所生产的特色旅游商品也限定只在本地销售,可以有效的刺激旅游者进行消费,打响知名度。如日本山梨县的葡萄酒产业,通过倡导“日本的葡萄酒只用100%日本葡萄”,以提高本土葡萄酒的民族品牌形象和抵制国外原酒的入侵。此外山梨县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检测标准,山梨县葡萄酒生产商协会也允许自产葡萄酒标注“山梨县产”标志。

2. 发挥创新创意,深化产品开发

强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深度,通过发挥文化创意,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旅游商品的开发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文化内涵。

以日本富田农场的第一花世界为例,它是北海道最著名的花卉农场,以薰衣草为主,种植了150种花卉,形成五大景观花田,每年4-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除了农业观光和鲜花销售,农场还开设了制造香水与粹取熏衣草精油的工厂,更自行研发了五花八门的熏衣草各加工制品,如富田香水、香皂、线香、沐浴球、熏衣草糖、蜂蜜、熏衣草咖啡……农场内商品销售处达8个。

三、做大三产:丰富配套,形成主题产业集聚

现阶段中国的乡村旅游还是以“农家乐”为主,所谓“农”字就是依托农业(渔业、牧业等)资源;“家”就是主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具有农家的人情氛围,“乐”就是以农事之乐,采摘之乐,乡情之乐,民俗之乐,乐在其中。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民居建筑、生活情趣、农事民俗等元素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在提高,但乡村旅游的主要活动还是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做农家活、住农家屋。

旅游是一个产业链,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康、养、学,要做好乡村旅游各大要素缺一不可。要提高旅游产业化,必须吃有味、住舒心、行便捷、游有景、购有物、娱有乐,更重要的是形成产业的集聚,围绕一大核心功能进行突破,做大做强做出主题,依据地方最大特色,打造主题小镇。

1. 美食主题小镇

以美食为核心特色,吸引来自城市周边甚至全国的饕餮食客。以近两年声名鹊起的袁家村为例,汇聚了陕西知名的特色小吃,袁家村酸奶、羊血粉丝汤、麻辣粉等一批村中品牌在日益深入关中人心中同时,美名甚至还远传巴蜀等地。在关中大院中将陕西传统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可达18万人次。

2. 民宿主题小镇

将废弃或闲置的农舍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文化特色,形成特殊的居住体验。近几年中国乡村民宿发展迅速,以浙江莫干山的洋家乐为代表成为标杆,在《纽约时报》评选出的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中排名第18位。

3. 养生主题小镇

以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温泉、药材等资源,面向养生养老群体打造的疗养胜地。如日本北海道的“农业综合休养地”、熊本县的“老年农村公寓”等。

4. 艺术主题小镇

以工艺品制作、美术创作、电影、戏剧等艺术为题,形成产品生产、相关节庆为主导的旅游小镇。日本的利贺就是由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掌管的戏剧王国,38年间建起了大大小小六个剧场。其中有两个是室外剧场,两个是传统的日本民居合掌屋改造的室内剧场。每年大量的观众、剧团、评论家、政客和名人来到这里观看戏剧,参加利贺夏季国际戏剧节,使利贺声名远扬。

乡村旅游前景广阔,因地制宜,开创各自的特色,延伸旅游产业链,才能让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篇4: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全国上下开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中,国家旅游局明示: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在国家的鼓励下,乡村旅游掀起新浪潮。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资金。发展乡村旅游要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乡村旅游资源原始、质朴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同时也因开发不到位而埋没于世。旅游资源要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修路、建设景区、品牌打造、品牌推广、景区维护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资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命脉。

(二)交通。要致富先修路。从乡村发展角度看,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在乡村开展项目,首先必须铺好路。有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之后,才能将外界的有志之士引进世外桃源,同时也能将世外桃源的奇珍异宝展现并输送给有需要的人。本溪的旅游开发,平整崎岖的板油路伸展到大山深处,就像一条巨蟒攀附在大山之间。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必经之路。

(三)政府的支持。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各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实施一定的帮扶政策,事实证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依附于乡村旅游的建设不失为明确之举。在新农村建设中扶持农民扣大棚、种果树、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等项目中,政府提供无息贷款、免税、物资与人力的大力支持都表明政府的态度,政府为广大农民指明方向,铺好路子,鼓励农民大胆创新,开创乡村美好的明天。政府的支持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坚强后盾。

(四)旅游资源。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也千差万别。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都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塑造特色品牌,形成独特模式。有些县域旅游甚至已经进入最受世界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列。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资金不足。乡村的百姓守着天然的宝贝,卖不出去,只有在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通过招商引资引来“钱串子”广泛在乡村播种“摇钱树”,养殖“招财猫”,一改以前贫困潦倒的农村面貌,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谈精神享受与需求,才能开展乡村旅游。

(二)品牌不精。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有很多地区借助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但是大部分农村人都特别崇拜城市的生活,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就将农村原有的味道都抹灭了,最后总结过就是中不中、西不西,村不村城不城的状态,借鉴别人的而丢了自己本质的。大部分乡村旅游都是大同小異的,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独到之处,没有突出自己的品牌。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以农业为主导,开启旅游新模式,提升旅游境界。

(一)以农家乐为基础。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方法,是以农家乐为主体,也就是说在农家乐范围内能能够体现出农民过日子的现状,以农民过日子的方法、生活习惯、习俗为亮点来吸引那些从城市返归乡村的人们。回归自然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模式,建筑特色、风格不一的民宿,加上不同时间段农村的特有设施设备,体现出当时农民生活的独特面貌。今天所提的农家乐不同于几年前的农家乐,较其有很大的提升,一改以前农城结合的“半路子”状态,绝对的农村火炕;大铁锅、灶台炖菜:无任何农药的蔬菜以及特色旅游纪念品共同打造农家乐新品牌。

(二)以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为依托。农业观赏园、采摘园是以高科技农业养殖业为主体提供观赏和采摘价值来吸引慕名而来的旅游者,这是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相结合的一种旅游模式。以养殖农作物、蔬菜、野生特产为卖点,来打造食、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提供花卉、蔬菜、水果大棚参观、采摘、售后加工、正品包装等一条龙服务。

(三)以存天然景区为后盾。巧妙借助当地特有的地理优势、山水资源、古建筑、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具有地域特点的自然、人文、地理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小镇。联合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形成固有的旅游景观区域,莲花村主要经营温泉;前屯主要经营大棚采摘(蔬菜、水果、鲜花等);赵家店主要经营养殖观光及旅游产品销售(笨鸡蛋、猪肉、小笨鸡等);塔山乡经营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观光;丁香村经营山野菜、蘑菇、药材等采摘(蕨菜、红蘑、榛蘑、榛子等)和加工厂参观:最富有的就是大片的山地可以开展各项娱乐活动(寻宝、团体扩展训练,cs等);按照各地特点有机结合组成得天独厚的旅游景区。

(四)以精品民宿为特色。当下的民宿热正是代表了一种情怀,一种具有原真性的生活状态,一种追求自由洒脱、纯粹自在、心灵回归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以“发展精品民宿,打造民宿小镇。为主要思路,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提升乡村自内而外的品位,将“青山绿水、田园野趣”转化为共富惠民的重要支柱,开启美丽乡村旅游新模式。

引进精品民宿,推进高品质旅游是开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通过借助外资打造民宿小镇,未来可期。各地借助民宿选址精妙,依山傍水,山高水秀,非常适于整体开发的乡村小镇打造独具品味的民宿风情村。

篇5: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1.1 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

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与此同

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旅游时代的概念,即“小康”+“健康”,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

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休闲与

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

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

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心宽体健”的目的。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

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

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

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

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

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 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

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

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

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

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

“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

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

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

1.3 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

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

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

旅游局适时提出了2006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使

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发

展乡村旅游是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表

现,是利用国家政策导向,抓住机遇,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农民增收、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

新体验、树立新风尚、创新解决湖北三农相关问题的有效途

径。一时间“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成为城镇居民节

假日主要的休闲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

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从乡村旅游经济中得到切实的好处,旅游者的休闲旅游活动也得到了丰富。结语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将一个典型区域的各种乡村旅

游发展现象进行全面的规律性的总结,以期对国内其他区域

乡村旅游发展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

处,首先对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总结仅停留在国内研究文献,其

次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区域上的局限性,对于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具有普适性,第三对各种模式的提出

还没有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如各种模式的管理机制、经营策

略、盈利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关于中国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的研究并没有因为本文的结束而终止,它是一个在时间轴线上不断发展的研究议题,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提升,中国乡村环境的改变,以及各个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中的特殊性,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23.[3] 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81-283.[4] 江林茜,张霞.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成都农家乐为

篇6: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时间:2010-06-28 12:12 点击:

719次

一、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

以小见大:

北京山合水易乡村旅游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摸索,开拓中创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普遍问题,可以总结为五各方面。这些问题基本上反映了现阶段乡村旅游在升级过程中的普遍困惑,需要我们深度关注。

(一)发展不均衡,缺乏规范指导

(二)资金投入小,缺乏融资渠道

(三)产品同质化,缺乏创新理念

(四)规划不到位,缺乏品牌营销

(五)服务水平低,缺乏指导培训

二、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一)发展规划的问题

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看,个别地方的产品开发已有同质化的问题。表现为一定区域内一种模式、一类产品、一样风格,要么都是农家乐,要么都是古村民居,要么都是田园农庄,其危害在于易形成同质化竞争,消弭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客观上是由于乡村旅游资源的类似性、发展思路的模仿性、旅游产品开发的自发性,出路在于研究制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规划,真正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乡村旅游产品策划、详细规划、民俗旅游活动策划等落地型规划,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特色化发展。

(二)乡土化特色的问题

乡村旅游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至今未形成公认的定义,但除了资源利用的乡土化以外,产品的主流形式也应体现乡土化。目前,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去农化”倾,盲目追求城镇化、洋化、高档化,尤以景观设计、房舍风格、乡路铺设、建筑用材等方面表现明显,形成了较多的介于城乡之间的建筑形式,与乡村旅游的周边环境、基础优势、游客兴致相背离,客观上降低了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市场吸引力。这一问题的解决,应首先在思想上确立乡村旅游发展的导向,加强旅游开发的专业化指导。

(三)以农为本的问题

有的地方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有的地方提出以企业为主体,有的地方提出以农民为主体。这里可能有理解角度的差异,有的指工作引导,有的指开发经营,有的是指利益分享,但不管乡村旅游如何发展,发展形式和手段如何多样化,但都应明确以农为本的主旨。其内涵大致可包括:一是乡村旅游发展要依托“三农”资源;二是乡村旅游产品应体现乡土气息、乡土文化、乡土环境、乡土风格;三是乡村旅游要以农民作为受益主体,企业可以参与开发或成为开发主体,但要把农民利益处置放在重要位置,并尽量使大多数农民受益;四是乡村旅游发展要尊重农民意愿,涉及农民土地、房屋、山场等的入股、租赁和开发经营,一定要征得农民同意,不能搞强迫;五是乡村旅游要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精品化问题

目前,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众化趋势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简单、低档、模仿等明显的初级阶段特征,有的地方把乡村旅游理解为在郊区餐饮的“农家乐”、田园采摘的活动、到农村过民俗节日等。在现阶段,既要防止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发展档次,也要避免放任乡村旅游低档次地发展蔓延,应在保持乡土化、地方化、特色化的同时,推动一部分资源、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瞄准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高端市场的消费需求,开发和培育精品化的休闲度假产品,也以此促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

(五)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必然涉及土地使用和用地性质的变更,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多数地方困惑和困扰性的问题。例如,为了集中保护和开发古村民居,最好是让农民集体另择居处,这就涉及宅基地政策;把农田、林地、山场开发为经营性的旅游农庄、休闲田园,也涉及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为了旅游经营和管理的需要,需在原来的农田上建设房屋或休闲度假设施,也涉及土地使用政策问题。目前,各地对此基本采取协商或暂时搁置争议的办法,并未有一个合法或切实可行的变通手段,从长远来说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关注。

与土地政策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土地使用性质变化以后,很多地方的税收部门立即开征营业税等,使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民感到了困难和心理不平衡。农民疑问,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农民还是那些农民,为何种庄稼可以免缴农业税,而只要搞乡村旅游就要缴税?中央希望农民早日脱贫致富,有关部门为什么还要管是以何种方式致富?他们希望有关部门统筹研究乡村旅游的税收政策,起码应对乡村旅游营业三年以内的农民予以免税,以真正体现对农民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

(六)扶持发展的政策问题

调研中发现,部分省市已出台对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例如,广东等省的旅游扶贫资金、某些省市对评为农业旅游示范点、A级景点的奖励政策等,但各地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有关地方呼吁出台全国性的扶持政策或措施。例如,乡村旅游的起动资金问题,能否出台贴息贷款政策;对于计划开发乡村旅游的地点,政府能否积极予以解决交通、通信、广电、厕所等公共设施问题;对新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能否实行三年至五年期的免税扶持政策,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用水用电价格给予优惠,减免房产税等,对农民种植、养殖产品进行销售免税。

(七)新农村建设政策的享受问题

目前,各行业尚未有针对乡村旅游的专项扶持政策。但先前已有的促进“三农”发展政策,有关部门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应积极争取为乡村旅游发展服务。例如,旅游部门的旅游发展基金,旅游国债资金,农业部门的阳光培训工程,农村新品种推广、沼气建设、改厕,交通部门的乡村公路“村村通”建设,文化文物部门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政策等。从争取实施的现实性出发,可能首先是筛选和确定一批乡村旅游的扶持点,然后争取相关部门予以集中支持,把各方面的政策“打捆”支持乡村旅游。

(八)人才培养的问题

人才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目前,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均十分缺乏,短时期内难以解决各类人才的培养问题。比较现实的做法应该是,坚持当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坚持农村现有人才与企业、院校输送人才相结合。培训应以从业旅游人数众多的农民为主,以直接提升从业农民的服务水平与技术技能为重点,同时兼顾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

(九)规范发展与加强管理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规范与管理问题,在一些地方表现比较明显,主要是个体利益与企业利益(或社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农民传统习惯与规范管理之间的矛盾。如广西龙胜龙脊梯田、黄山宏村和西递等,都曾走过由乱到治的一个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立足于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二是从乡村旅游起步发展之时抓起,三是充分采用各种管理和规范手段,例如,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村规民约、旅游协会等,四是引入经营管理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十)旅游与农业部门的合作问题

广西南宁等地市提出,旅游和农业部门合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关键是在各个层次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基层的旅游与农业部门之间要深度协作,才能统筹用好各种支持政策和资金,目前这个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此外,有的地方反映,国家旅游局近年来开展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与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已存在一定层面和工作上的重复问题,担心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会导致工作上的进一步交叉或覆盖,建议统筹研究这一类的问题。

上一篇:描写快乐的寒假小学生作文450字下一篇:五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