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2024-08-10

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共10篇)

篇1: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1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作用

1.1有利于节约地球资源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其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大,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注重节约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极大程度地减轻了资源供给压力,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1.2有利于保护地球环境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环境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循环经济的提出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地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和谐发展。

1.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在于降低投入,减少生产生成,从而保证产出最大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资源在产出率、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较大。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低投入,同时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使资源能够尽量发挥出其最大的使用价值,尽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1.4有利于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循环经济更注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污染少、效益高、资源再生利用率高,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建议

2.1不断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所以要对与其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不断的完善,构建健全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其在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可以通过加大废弃称排放收费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监管水平等手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能够自觉坚持以低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为前提,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还有昨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到低投入、零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较高的技术作保障的,所以需要提高技术的创新力度,同时要注意开发共性与实用性技术,最终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要大开发与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相关的关键技术。在资源节约方面要加强废物回收利用、替代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开发工作,使循环经济理念渗透于企业的计划、生产、运用和管理一系列过程之中,交将其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之中,加大力度去开发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低消耗的共性技术。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期限,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不同企业间产品间的链接技术、加大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实现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有效的经济发展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家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保障。相关管理部门要保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能够尽力挖掘市场潜能,在满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同时尽力降低资源的损耗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另外,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适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还可以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以实现我国经济区域的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以形成区域循环经济体系,以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篇2: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所以要对与其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不断的完善,构建健全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其在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可以通过加大废弃称排放收费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监管水平等手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能够自觉坚持以低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为前提,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还有昨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到低投入、零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较高的技术作保障的,所以需要提高技术的创新力度,同时要注意开发共性与实用性技术,最终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要大开发与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相关的关键技术。在资源节约方面要加强废物回收利用、替代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开发工作,使循环经济理念渗透于企业的计划、生产、运用和管理一系列过程之中,交将其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之中,加大力度去开发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低消耗的共性技术。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期限,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不同企业间产品间的链接技术、加大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实现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有效的经济发展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家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保障。相关管理部门要保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能够尽力挖掘市场潜能,在满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同时尽力降低资源的损耗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另外,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适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还可以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以实现我国经济区域的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以形成区域循环经济体系,以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篇3: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 它既要求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 进入系统的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 达到生产和消费的“非物质化”, 尽量减少对物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要求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可以为环境同化, 并且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循环经济是以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为特征的, 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社会运行模式和物流模式。

循环经济具有其特有的运行原则, 它是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基础上的, 三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构建遵循的原则

农业乡镇总体发展目标是以农业、畜牧业、林业为支柱产业, 在农业上要大力发展新品种;畜牧业上要以推广养殖模式为重点, 不断扩张规模, 形成集约优势;林业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林业发展规划, 积极发展林果业。依据农业乡镇的发展规划, 以具体的物质生态链和相关的信息生态链相结合, 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构建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此,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关系, 把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构建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形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新产业体系。

(2) 3R原则。3R原则是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 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构建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要遵循3R原则, 即以资源投入量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 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和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再利用”原则。只有按照3R原则组织农业活动, 才能提高农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保持资源总量与生态环境现状,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 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循环经济适用范围比较广, 而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 所以, 我们要根据农业乡镇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 按照农业经济的区域分工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 因地制宜地探索最充分发挥农业乡镇比较优势的多元循环经济模式。

(4) 效率原则。构建循环经济型乡镇, 要全面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环境质量, 同时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乡镇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方法

农业循环经济现在有很多模式, 根据农业乡镇的特点,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们认为发展农业乡镇农业应构建“层次结构模式”。

(1) 运用清洁生产原理-构建农户小循环链。循环经济是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要运用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原理, 构建农业乡镇农户小循环链。

(2)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构建村庄中循环链。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使资源和能源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养殖户与种植户之间循环使用, 一家的废料成为另一家的原料和动力, 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 做到资源共享, 各得其利, 共同发展。构建以农户+村落二级为实施主体的村庄中循环链。

(3) 运用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构建产业大循环链。区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杂巨系统, 也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循环经济要遵循生态学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构建区域产业大循环链。

(4) 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耦合。农业乡镇循环经济要通过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耦合来延长循环链, 使之吸附更多的技术、文化、理念, 使每一个循环吸附点都能够产生新的价值、新的经济机会, 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与二、三产业的耦合联动, 形成范围大小不同, 层次高低不同的循环利用途径, 力争资源投入最少、环境危害最小、生产效益最好, 实现低投入、高效率的经济发展。

四、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比之于常规农业发展模式, 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农业乡镇的特点, 结合传统农业中具有循环理念的技术和措施, 应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 提出3个层次的、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 农户小循环经济模式。农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或生产单位, 因此, 农户循环经济模式更适合于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这对于节约农户能源支出, 实现农村废物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乡镇种植业和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 正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 畜牧业开始从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化, 同时, 产业化和规模化也在不断加强。但目前仍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经营为主体。因此, 倡导农户循环农业, 对提高农户经济的运行效率、改善农村环境仍不失为一种长效机制。

以农户为循环实施主体, 农户经济来源以种植或养殖为主, 具有规模小、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的特点。该类型农户小循环经济以构建农户内部种植-养殖-农户生活循环链为主, 使单个农户农业经济的整个过程 (田间—农产品生产—农产品消费—农业再生资源—田间) 尽量实现闭合循环, 组成一个有机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 有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减少废物, 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农户环境卫生状况。

(2) 村庄中循环经济模式。村庄中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农户小循环经济模式基础上, 结合农村环境整治, 将农户生活垃圾中现阶段无法堆肥使用的少部分垃圾由村镇集中收集, 送卫生填埋场, 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户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至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进入农田灌溉系统;同时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使资源和能源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养殖户与种植户之间循环使用, 一家的废料成为另一家的原料和动力, 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 各得其利, 共同发展。该模式是农户循环经济模式的升级, 是以农户+村落二级为实施主体的农业、农村循环经济。该模式可以处置大量外来养殖业废物, 生产高效有机肥。实践证明, 应用此类高效有机肥, 可以明显减少农药、化肥投入, 所产的农产品与常规施肥的相比, 农药残留明显下降, 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 乡镇大循环经济模式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集聚或集群, 旨在通过簇群式”发展谋求推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却相对忽视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与生态转换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不同产业规模发展壮大的空间。区域循环发展模式则从循环经济的角度, 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 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 实现全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应根据分工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 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 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联结, 实施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的区域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适合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循环经济。

结束语:

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 导致资源浪费、破坏和供不应求, 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自净能力难以支撑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 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旨在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再资源”的闭环式农业经济系统, 是适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参考文献

[1]、李远, 单正军, 徐德徽.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环境影响与管理政策初探[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 (2) :136~138.

[2]、赵平.浅议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调控措施[J].辽宁畜牧兽医, 2003, (5) :37~39.

[3]、李远.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存在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1 (10) :597~599.

[4]、张克强.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处理与处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23~100.

篇4: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成长特征研究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成长;经济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41-03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我国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已有文献多从企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单纯从产业角度专门研究的资料非常罕见。笔者认为,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还在于对产业发展特征及机理的认识与把握,因而探寻其规律性,为制定相关产业发展对策提供可行性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以达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Recycle),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由三个层次形成:一是企业内部微循环系统,即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料循环;二是企业之间中循环系统,即企业之间进行循环,其典型模式是生态工业园,以消除单个企业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三是社会静脉产业的大循环系统,在整个社会范围,建立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特征

产业成长是一个产业从萌芽、产生到衰退的整个过程,或者说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存在的延续过程。产业成长一般要经历萌芽期(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形成期是指某个产业产生以后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缓慢增长时期;成长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成熟期是指某个产业的市场饱和,要素投入、产出规模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衰退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下降日益增强的时期。

产业成长具有如下重要特点:一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有规律的阶段性,然而任一产业都不能保持永久的昌盛繁荣。二是在产业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前一阶段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延伸。然而具体产业的成长如同生命个体一样,在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或生命周期的不规律性。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产业都必定经历形成、扩张、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三是在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市场需求、利润率会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差异或变化。

产业成长表现出的周期性特征从外在表象形式看,呈现为倒U型或S型。产业在衰退期由于变革或新的技术转变也可能会重新开始“形成—扩张—成熟—衰退”的循环演变过程。产业发展从内在表现形式看,其成长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见图)。在某一产业的形成初期,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拓展市场成本的障碍等因素,产业发展的各项成本费用均较高,表现为产业内进入企业数量的不稳定性和产业成长的缓慢以及各种制度、约束的不健全;之后,随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内一些制度规则开始规范化,同一产业内的企业行为逐渐趋于合理;经过一二阶段的发展过程后,产业内行业规则、技术条件、专业人员等趋于成熟和稳定,产业从规模、市场、投入等方面进入持续平稳发展阶段;在下一个时期,产业内部会在竞争机制的诱导下,进一步调整内部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进入扩张或成熟期。

1)形成阶段;2)内部合理化阶段;3)持续发展阶段;4)再合理化与扩张阶段

此外,与传统模式下的产业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负外部性降低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economic externality)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正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好处,负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坏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使企业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在企业内部或产业链内部最大限度地消融废弃物,从而达到资源投入的有效利用,消除了传统生产模式造成的生产不经济和环境负外部性。

(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趋势加强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单个企业难以消融自己产生的全部废弃物,因此,在具体规划中,更多的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企业共生网络”,以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这样一来,使原本可能不存在联系的企业与产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些企业或产业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物质减量化的要求,甚至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加深、加剧了一体化趋势。

(三)企业行为绩效增加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而在一定区域内聚集,通过生产上的合作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物料循环和再利用,从而提高了整体系统和范围内的资源使用效率,增加了企业收益。具体表现为:减少了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由于废弃物的再度利用,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支出;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定要求形成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现象,导致外部规模经济,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效益。

(四)特定资产的专用性导致行业进入退出成本上升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通过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因此,要求在公共设施、产业项目、企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等。由于循环经济模式中对特定资源回收利用的设施与技术设备的专用性较强,所以会给相应企业带来进入退出成本的障碍性。

(五)产业关联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

产业关联方面表现的特征为:一是产业关联的内容发生变化。传统模式下产业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实物交易,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间实物关联的内容由原来的产品交易变为产品、废物废料的双重交易。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基于彼此间废物、废料多重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要求对内对外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种关系中,企业间原有的主要通过市场进行的产品交易被以废物、废料为主的交易所替代,单纯的产品交易在这类以循环经济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企业间变得次要。二是产业关联的形式发生变化。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的基本单元——企业之间的联系遵循生态学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原则,实现物质、能量的梯次循环和利用。企业间的关系由原来的主要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共生关系。企业间形成循环经济的主要形式是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以上一环节的二次能源成为下一环节的一次能源,并尽可能使所有的能量都得到循环往复利用为特征,从而实现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负担。因此,依托生态产业链链接起来的企业之间不再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能量流动和物料循环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三是产业间关联度加强。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原本不存在联系的产业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形成了彼此以废物利用为纽带的合作共生群落。如唐山市以钢铁项目为龙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建立了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钢—机械加工业产业链,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渣—建筑材料产业链,煤炭—焦炭—煤气—电力产业链,从而将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不同行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合作共生的循环体系。

(六)存在业务联系的企业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从产业布局看,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不同企业,如果彼此间存在业务上的联系,从空间布局方面将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与集聚。由于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物料循环,这就决定了这些彼此在业务中存在着不同程度联系的企业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因为废气物的回收、运输、保存、管理等皆存在着比较高的费用,并且管理、回收利用不妥的话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因而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追求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在废气物的管理、回收、利用方面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追求投入支出的最小化。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必然表现为不同产业或企业的积聚与集中。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形成的动力分析

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的形成会受到企业利益、技术条件、资源要素、政治制度等条件的限制,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因素是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对产业特征形成的影响可以从如下角度得到论证。

为了分析的深入,我们采用以下方法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行为进行研究。设:(1)在现实社会中存在n个企业N1,N2…Nn,每个企业只经营一种产品,企业Ni经营产品Ai。(2)每种产品的价格为Pi,均在销售市场上实现交易,且库存为空。(3)不同企业间的运输距离为Lij,运输费用为F(Q,L),其中Q为货物数量,L为运输距离。(4)单位税率为T,污染费率为K,经济激励为M,技术研发和设备投入为R,单位投入的自然资源要素价格为CRi,单位投入的废料价格为CDi。以V1(Ni)表示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V2(Ni)表示企业不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则存在:

V1(Ni)=(Pi-T)Qi+M-R-CDiQi……(1)

V2(Ni)=(Pi-T-K)Qi-CRiQi……(2)

当KQi+CRiQi

当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如果已有设备和技术水平能够达到要求,企业会考虑内部循环模式;当自行购买设备或引进技术处理废弃物的支出大于企业转让废弃物和交纳污染惩罚的收益时,企业会选择利用下游企业消融废弃物的模式;当企业投入自然资源要素的成本过高,高于利用废弃物成本时,企业愿意做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形成共生产业链关系。

下游企业在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时,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原料成本问题,主要为价格和运输费用。当Lij过大时,运输费用F(Q,L)较高,下游企业的投入成本将增加,如果增加的费用超过使用自然资源或其他中间产品的投入时,下游企业会选择放弃使用废料,此时,对上游企业不利。如果上游企业为了维持这种产业链的稳定性,在距离既定的情况下,只好降低废弃物的价格或对下游企业进行某种程度的补贴。这就意味着上游企业收益的降低。因此,无论上游还是下游企业,如果存在物料的循环利用,近距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四、结论与启示

企业是否从事循环经济生产,与其获得的收益有关。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成长表现出的特征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受企业追逐利益的影响,会形成不同模式的循环经济链条,表现出积聚、关联性加强、外部性降低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健,等.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篇5: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重新整合企业的机构和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此过程中,公司体制需要配合好,自然,在对内部结构进行了一个调整之后,对于体制也能够进行适当的一个改善,让两者能够更好的融合。在成本预算,要将企业的实际情况给考虑进去,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利用。如前两年铁道部更名,在体制上,是属于根本性的一个改变。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全员成本管理就是内部成本管理。即成本的.管理包含了全体员工。成本的升降会受到各个部门以及所有的员工工作态度和能力的作用,在这些作用当中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所以,想要最大程度的将建筑企业的成本降低,就务必要积极的调动建筑企业各部门以及各单位的积极性,是他们都参与到成本的管理当中。在企业内部一定要落实好经济责任制,将责任成本管理给执行到位,较好的将经济责任和成本费用指标的管理给结合好,使得责任能够落实到位,不出现推脱责任现象,目的为让其能够对一定程度上的成本进行负责,降低成本,同时将各方面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另外,还要对部门间的取代会合并进行取缔工作,将管理机芯强化,便于进行管理,同时还能够将不坚守岗位的现象给避免掉,防止有不良工作作风出现。

篇6: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企业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愈来愈多,排出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造成了环境负荷量的大量增加,这明显违背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出发,对环境成本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自从工业化革命以来,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自然资源,并向生态环境排放出大量的废物。目前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正在接近或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使得地区和城市层面都表现为资源环境的强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如果增长超过了生态阈值,经济不但不能继续增长,甚至还要持续衰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的提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

一、环境成本管理的涵义

环境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根据企业制定的环境目标及要求,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使得环境成本的环保效果、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目前,大量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生产消费模式已严重影响环境的质量,如不加以保护,不对投入环境成本予以治理,最终将会以各类公害形式或各类严重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将严重威胁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缺乏具体的环境成本核算准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理论也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而相对于传统的成本管理,国家尚未以法规、制度、准则的形式确定新兴的环境成本管理的核算和管理规范。目前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还依赖于传统的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而没有将生产过程中材料损失、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热量噪音的排放进行相关成本的核算。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只是将监管部门开处的污染罚款列入环境成本,忽略上述的隐形成本。

(二)环境成本管理控制模式不全面

目前企业一般均采用事后处理方法,即侧重尾端治理。尾端治理并未改变企业自身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生产消费基础。它在原材料投入、生产、消费使用等产生环境负荷物质的源头阶段,并未控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易形成大量的废弃物,以致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这种方法不但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而且还忽视了生产的全过程性,导致环境成本控制的失效。

(三)缺乏系统的环境成本方法体系

当前制约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已经从人造资本转移到了自然资本,因此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认识。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企业尚未构筑有关环境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从产品材料采购、库存、生产到销售、回收、废弃等一系列的全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方法进行环境成本核算。

(四)缺少对环境成本的效果评价

通过比较国内和国外的企业环境报告书可以发现,国内的报告书中并没有环境绩效评价这一重要数据。环境绩效是评价一个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尺度,也是环境成本投入的产出标志。它是在企业防治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所取得的综合效率和累积效果。而我国目前还只停留在二氧化碳排出量、废水的排放量等方面的测量。当然,为了更好地起到环境成果评价的作用,企业不仅要注重环境绩效的建立,更要注重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

三、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建议

(一)制定环境会计准则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实施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而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则关系到循环经济的是否能顺利发展。基于目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国家应该积极制定有关环境成本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将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规范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使得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为了鼓励企业实施环境成本管理,可以建立一些环境税收优惠制度、环保型设备补贴等政策。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环境成本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原材料的再回收、再利用率,引导企业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二)构建全面的环境成本管理控制模式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整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绿色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末端治理”的发展方式的变在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可以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方面。首先,从产品、工艺设计以及原材料的选择、资源投入开始,充分考虑如何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例如,使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材料,设计可回收、可再利用的产品等。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应该优化工艺设备。

最后通过再生、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三)构筑完善的环境成本方法体系

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减物质化原则,应该根据企业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构筑完善的环境成本方法体系。从生产程序层面构筑材料流、资源流成本计算与环境作业成本法。而在购置设备时,应通过环保设备投资决策方法实现对设备的选择,其实质是通过使用环保型设备在材料的加工环节实现材料的低能耗。

(四)建立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取特定的方法,对测定对象的行为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过程。环境绩效评价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能帮助了解环境业绩,提供有意义的环境报告,据此可以发现运营过程中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经营决策,降低环境风险,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10).

[2]郭道扬.绿色成本控制初探[J].财会月刊,,(05).

篇7: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工业生态化的研究现状,阐述了企业层次工业生态化的`内涵,从生产系统和管理体系两方面提出工业生态化企业模式,分别涉及采购、生主、销售、消费和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等七方面要素,并以水泥企业为例进行生态化生产系统的论述.作 者:杨洁 毕军 周鲸波 万群 张炳 高霞红 YANG Yie BI Jun Zhou Jing-bo WAN Qun ZHANG Bing GAO Xia-hong 作者单位:杨洁,YANG Yie(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毕军,万群,张炳,BI Jun,WAN Qun,ZHANG Bing(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周鲸波,Zhou Jing-bo(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高霞红,GAO Xia-hong(江苏省江阴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江阴,214400)

篇8: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投资研究

一、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投资现状

一是循环经济投资主体尚未实现多元化。

循环经济投资收益本身具有复杂性,有些项目盈利、有些项目亏损。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对循环经济投入是不足的,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来实现循环经济也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企业对源头控制环节的投资在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备的条件下,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国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和公共部门投入的,其他主体投资较少;而在美国和英国等国家,60%的污染治理资金是来自私人企业。

二是循环经济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重生产、重利润、轻环境的现象,近几年虽有所好转,但人们,包括一些政府部门的循环经济意识仍然比较欠缺,许多企业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认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自然认识不足,对循环经济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三是循环经济企业的资金来源资金单一。

目前,政府和政策性贷款仍为循环经济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循环经济企业最初往往本大利微,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从而偏离“成本最低”的原则,导致“绿色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亏损。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贷款不积极。因而,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二、投资主体考虑的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方面需投入的资金较多,而且在短期内经济回报较低,而投资方考虑回报率等。政府及循环经济企业应提供准确、详细资料及分析,吸引投资公司投资。

一是循环经济企业状况分析。

要了解整个循环经济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盈利的情况,市场状况分析必须包含下列8项内容:(1)循环经济产品市场的规模。(2)循环经济产品与其他品牌的销售量与销售额的比较分析。(3)循环经济产品与其他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分析。(4)循环经济产品与其他品牌产品优缺点的比较分析。(5)循环经济产品与其他品牌广告费用与广告表现的比较分析。(7)循环经济产品与其他品牌促销活动的比较分析。(8)循环经济产品与其他品牌订价策略的比较分析。

二是循环经济企业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它指企业所投入资金的回报程度。投资回报率=收益/投资×100%。

三是循环经济企业投资风险。

风险投资的风险是指投资活动中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出现的潜在可能性。加强风险投资的风险研究,规避风险,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风险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或服务与市场不匹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具体表现在:(1)市场的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由于实际的市场需求难以确定,当风险企业推出所生产的新产品后,新产品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市场的拒绝。(2)市场接受的时间难以确定。风险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全新的,产品推出后,顾客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其性能,对新产品持观望、怀疑态度,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从新产品推出到顾客完全接受之间有一个时滞,如果这一时滞过长将导致企业的开发资金难以收回。(3)竞争能力难以确定。风险企业生产的产品常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风险企业可能由于生产成本高、缺乏强大的销售系统或新产品用户的转换成本过高而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严重的还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四是循环经济企业税收优惠条件。

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1)增值税方面,从2009年1月1日起,对销售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从2009年1月1日起,对污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对销售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以不低于30%的废旧沥青混凝土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以及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 (包括水泥熟料) 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2)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3)对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4)对技术进步、成果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投资创新

循环经济是一种公共产品,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不能单纯作为公益性事业来运作,一定要按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规律来运作。

一是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对循环经济投资。

政府投入的方式根据项目性质分别采取直接投入、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对政府直接举办的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非经营性项目,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对政府直接举办的有一定经济收益但预期收益不足以弥补投资成本的准经营性项目,采取资本金注入的方式;对有一定自筹资金能力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主要采取投资补助的方式;对政府支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主要采取贴息的方式。偱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不可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发展,需要通过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来规定社会不同主体的行为准则,通过政府力量来推动其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进行融资是保障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1)循环经济专项基金的来源。建议以循环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省市作为试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专项基金,由于调节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由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实行专项、专户、列收、列支管理。基金经费来源除通过财政专项拨款,还可通过资源税费改革的专项利用、社会捐赠等途径来解决。(2)循环经济专项基金的运用。循环经济是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各个方面与领域, 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资金支持,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扶持。对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企业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在资金的支持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税前还贷、贴息贷款、环保补贴等。此外,政府在给予技术研发资金支持时,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态度,必须从扶持地方特色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给长期的基础性科研工作更大的支持。政府应动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专项基金主要投向于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支持中介服务、鼓励居民循环消费等。要使循环经济基金滚动利用起来,发挥更大效用,关键是选项。专项基金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以保证基金贷款按时收回。在基金建立的初期,要首先选择企业经营状况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鼓励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商品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对有市场前景、有发展前途、有效益的循环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投资项目,应加大基金贷款力度。待基金积累滚大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考虑用以支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成本(包括老企业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开工上马、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问题,以及安排一些经济效益稍差,但社会效应影响较大的治理项目和循环工程,贷款时间可相对长一些,也可分期偿还。(3)循环经济专项基金的投资管理。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建立以后,就纳入了信贷资金渠道,必须按有偿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原则投入运行,避免过去环保贷款实行豁免政策,在理论上与贷款的有偿性相矛盾的现象。为了使基金贷款能按时回收,可以参考周转金的管理办法,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签订贷款合同,然后再由当地财政与企业签订合同,贷款到期后由当地财政负责还款,这样各级之间都有了约束关系,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只有坚持“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信贷原则,使循环经济专项贷款基金滚动积累,才能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贷款应执行国家银行的相关利率,既可以改变以前环保资金低利率使用形成的对企业行为制约力的弱化所造成的资金积压、分散、挪用、只贷不还等弊端,还可以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增加循环经济企业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使企业在使用专项资金时更加认真负责。在体现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贷款的优惠性上,可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浮动利率,对那些在还贷期间内项目效果好、设备运转率高的单位可以采取适当下浮贷款利率或贴息等办法。

二是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

实践证明,不按项目管理程序办事,就会导致决策失误。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严格按照投资决策程序进行,不断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想搞好投资项目的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建立以下五个决策系统:一是决策程序系统:就是完善决策的程序流程,按程序进行决策,关键做到先论证后决策;二是决策管理系统:就是根据项目投资额及投资性质分级管理,职责明确;三是决策支持系统:就是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主要是财务、审计与经营考核等制度;四是决策检验系统:就是在做好项目前评估工作的同时,重视项目中评估和项目后评估工作;五是决策监督系统:就是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是开发性金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优融资机制。

开发性金融是在市场缺失和市场机制形成不充分的条件下,由政府给予某些支持,运用金融机制,开发市场、建设市场,以带领商业性金融、推进发展经济的金融关系和金融活动的总和。

由于循环经济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循环型企业项目缺乏商业价值,从事这些经济活动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商业性金融不愿或不易介入,财政机制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这种特殊的状况决定了,必须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国家出资作为开发银行资本金,并赋予开发银行准主权级政府信用及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是开发银行市场化运作和取得市场业绩的基础。在资金来源上,开发银行享有在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的特许权。按照国际惯例,开发银行金融债券是政府机构债券,其使用不同于国债体制建设和市场建设。这就形成了开发性金融具有政府财政“无偿拨付”和商业性金融“有偿贷放”双重性质的特殊运行机制,是政府财政和商业性金融的巧妙结合,这种特殊性质正符合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融资需要。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就是由各级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地区的循环经济战略规划需要,整合内部资源,选择确定项目,推荐申请开发性金融借款。开发性金融机构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履约情况以及信用复核情况确定借款总量。开发性金融孵化就是通过组织增信,在政府协调下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融资体制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及信用等四大建设,使项目逐步由收支流量平衡的法人向资产负债表式的法人形式转化。实现市场出口就是依据现金流建设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还贷等市场化出口的偿还机制,以及对于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

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环境无污染、能有效推动产品结构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的行业与企业,开发性金融必须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开发性金融将市场开发出来,具有了商业价值,商业性金融才勇于进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四是投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

积极优化和改善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以降低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为目标,拓宽筹资渠道,首先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投资支持;其次要充分调动各单位积极性,争取更多重大装备的融资租赁和银行贷款;同时对于投资大、效益好的外部承揽项目,可以采取经营租赁的方式租用设备,既分散投资风险,又降低生产成本。在投资的方式上探索合作、参股等其他更为有利的投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变单一的资产经营为资本运营,加快发展步伐。

五是扩大对外开放,争取海外资投资。

一要加强同大的外资企业的合作,争取高新技术和外资的投入。二要可以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于循环经济领域,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证券化的趋势,加快循环经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到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解决循环经济发展资金缺乏的难题

四、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投资监管

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投资监管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和项目监管信息系统。应抓紧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建设项目的投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投资控制、财务评价等方面的量化指标体系,从而对建设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工程进展情况、概算及其调整、投资及其效应等信息及时掌握。要形成规范的建设项目信息报告制度,并建立起上下左右沟通的信息传递网络系统,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各类数据。

二是实时监测保障机制有效运行。加强防范意识,建立保障机制只不过是保证资金安全的一个基础,企业安全机制是否能有效运行才是关键。企业应运用各种手段,如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安全制度的实施情况;运用网络技术实时监督每一笔资金流向;对比分析企业价格成本资料;盘点实物等,对企业所建立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机制有效运行。

三是确立循环经济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法律地位,将后评价工作纳入地方乃至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后评价工作在整个投资资金使用、监督过程中的作用,把后评价工作结果作为考核投资部门投资行为的重要依据;制定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投资法等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使后评价工作有法可依,增强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四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投资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通过严格的法律监督,才能实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没有相应的控制污染、循环利用资源的技术能力,在国际贸易和环境外交中的地位将是脆弱的。循环经济资金来之不易,要重视环保科学技术的开发,增加环保科技投入,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青云、李金华:《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辨析》, 《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7期。

[2]计金标:《生态税收论》,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3]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篇9:循环节约型经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D91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73-02

摘 要 循环节约型经济是一种以“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循环式物质流动和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的新型社会经济模式。适应循环节约型经济需要将是未来高校专业调整的重要方向。本文集中探讨了高校创设逆向物流管理这个面向循环节约型经济需要的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基本设置。

关键词 循环节约型经济; 逆向物流管理专业

“循环节约型经济”的设想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为了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的尖锐矛盾,有必要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节约型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效率、高排放。而循环节约型经济则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能源在不断循环中,在高效率、低排放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理解,逆向物流管理则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目的”物流管理活动。一般来说,逆向物流包括微观的企业产品退货逆向物流和宏观的废物回收逆向物流两大类,但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后面一种,也即废旧物资回收、运输、仓储和处置这一物流过程及其管理。

1 “逆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首先,逆向物流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在学术研究方面,自从Stock在1992提出“逆向物流”概念以来,逆向物流及其管理问题在西方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研究正在深入。Kopicki在1993年提出了逆向物流的原则和实践,讨论了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机制问题;Stock在1998年研究了逆向物流管理的建立和实施;Fleischmann等在1997年将逆向物流研究领域分成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逆向物流网络规划、库存控制和生产计划,并且专门对逆向物流网络构建进行了建模优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对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不少学者已经参与其中。比如,向盛斌等在2001年从环境伦理角度论述了逆向物流管理的必要性;柳键在2002年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对逆向物流管理作了初步分析;朱道立等在2003年对逆向物流系统的功能作了分类,研究了逆向物流系统的系统结构以及相应的系统技术。2004年,达庆利等在对国内外逆向物流系统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逆向物流系统的结构特征、设计原则及设施的选址定位问题;谢家平等则分析了废弃物处理策略的成本与效益;用收益最大化、再生收益最大化、填埋成本最小化、回收净收益最大化、再生项数最大化等目标约束,建立了产品回收策略优选的0-1型目标规划模型。国内外对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成果,为高校创设“逆向物流管理专业”奠定了初步的学术基础。

在社会实践方面,德国的回收再利用体系(DSD)的运作模式等为“逆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成功案例。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收集、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DSD在废物回收网点的规划、废物回收再利用系统的组织、运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逆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案例。

其次,高校已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等,能够为“逆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创设提供重要支持。

自从1998年北京物资学院首先创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和理工类高校都已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正在趋向成熟。我们知道,虽然“逆向物流管理专业”所涉及只是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逆向物流的管理,但逆向物流管理同样需要有信息处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资配送、运输、包装和仓储,商业网点和仓储网点的统筹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课程正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课程。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产生以及它们的日趋成熟,能够为“逆向物流管理专业”提供重要的帮助。

我国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创设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有200多个院校设有这一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污染防治:废弃物的处置;环境污染治理和规划;环境污染的控制技术和工艺,以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工艺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课程。我们知道,“逆向物流管理专业”不同于一般的物流管理专业之处,就在于它所面对的物资流是废旧物资,因此,它除了要设置物流管理方面的课程外,还必须设置与废旧物资,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确定,管理和处置等方面的课程。而“环境工程专业”的许多课程恰好能满足“逆向物流管理专业”在这一方面的需要。因此,它为“逆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创立提供了又一重要支持。

2 “逆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主要困难

“逆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在废旧物资鉴别、分类、运输、贮存和处置等方面具有扎实知识和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现代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逆向物流管理专业”需要设置许多专业和基础课程。首先必须设置经济管理、物流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配送中心论、运输经济学、包装学、仓储管理学、国际货物与运输、采购决策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管理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等。除此之外,逆向物流管理专业还必须设置逆向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如环境学,物流环保、废物和危险品运输和管理、废物无害化处理,以及国家關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等。

作为新创设的专业,“逆向物流管理专业”肯定会面临很多困难,最突出的将有两个:一是教材和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由于逆向物流管理本身还是个新生事物,许多问题还在研究过程之中,许多理论和方法尚未成熟。因此,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都将困难重重,更缺乏现成的合格专业教师。二是社会的不理解,特别是学生及家长的不理解。由于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直将从自然资源到产品的这一生产过程看作是创造,是光荣劳动;而将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处置看作是低人一等的“拣破烂”、“拾荒”。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逆向物流管理专业会遭遇生源方面的困难。

但是,这些困难都将是暂时的。随着循环节约型经济的发展及人们观念的改变,随着逆向物流管理研究的深入,逆向物流肯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逆向物流管理专业”一定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

[1] 甘师俊,等. 可持续发展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 达庆利,黄祖庆,张钦. 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J].中国管理科学, 2004,(2)

篇10: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

尽管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但是截止到目前,尚未出现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大都是从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主要侧重于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等方面,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环境金融理论、赤道原则理论和绿色金融理论等。

(一)环境金融理论

环境金融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源自于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针对环境产业融资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藤川信二(ShinjiFukukawa)(1992)指出,日本构建一系列税收激励和融资机制及法律法规,鼓励本国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循环经济的项目。

A.L.Bovenberg分析了利用循环经济的环境税赋转移手段来加速经济发展的相关手段。

JoseSalazar()认为环境金融就是作为环境产业和金融业的中间人,通过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具体化差异,来达到在实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种族多样性方面的金融创新作用。

EricCowan()认为环境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就是环境金融,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发展环境经济所需的货币性资金。

L.Reijinders()提出了适合于稳态经济系统、稳定的生态资金链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系列策略。

SoniaLabatt和RodneyR.White()提出环境金融的概念。

他们认为环境金融为了不断的提高环境质量,为了转移环境风险而设计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及其创新,其主要研究开发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比较合理的产品结构,以获得不断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资金的目的,并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层次的制度性安排。

截止目前,国外比较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绿色抵押性质的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巨灾债券和排放减少信用等金融衍生品。

(二)赤道原则理论

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国际性会议—国际知名银行。

在会议上提出了企业贷款标准。

这个原则被称为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应综合评价由于项目投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但也要结合金融财务杠杆的有效作用,充分发挥该项目在环境保护和周围社会的和谐发展作用。

在此背景下,AdilNajam(2002)提出了可以影响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理念的机会。

例如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联合国发展融资峰会等会议上,提出作为投资机构本身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关注财务会计的核算问题,还要时刻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化发展。

通过赤道原则,将项目融资中比较模糊的环境和社会化的因素具体化和标准化,通过这样的操作行为,统一了整个银行业的环境和社会化标准,有力的促进了整体银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进而也不断的提升了银行业的道德标准化程度。

(三)绿色金融理论

绿色金融理论最早兴起于国外,具体是指作为稀缺性资源的金融资源,在充分考虑所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化影响因素,不断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实现优化和健全金融的调剂能力、实现资产的合理规避风险、实现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合理的消费引导。

从具体的实践经验来看,该理论是在关注产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以此来谋求循环经济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金融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利用金融的杠杆性作用进而实现生态循环发展。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制度和制约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融资,实现抑制投资冲动,防止盲目性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

另外,也可以通过金融的.相关手段来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作用,为优先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相应的融资性服务,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合理的循环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

总的来看,国外对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相关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对于资源的利用,资源开发的金融支持手段等也比较多,包括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激励机制等。

重点在于制度建设的研究,而且逐渐地不断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

截至目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金融支持机制。

对于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强的,采取政府部分提供直接或间接性的财政支持,而对于那些产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来融资,而且金融创新的实际运作也比较强。

但是,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只是立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行为。

二、国内有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和相应的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角度主要研究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对于其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有关研究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于循环经济理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理论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方面。

(一)金融创新与循环经济理论

我国在研究环境金融理论和绿色金融等理论时,结合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理论分析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一切有可能转移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基于市场层面的金融创新理论。

于永达、郭沛源()在分析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行业应该逐渐的向“环境友好型”过渡,规避由于环境因素引起企业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识别相应的投资机遇。

张伟()在中国较早的梳理了环境金融理论的发展和该学科的特点,立足于环境产业研究环境金融,并提出从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和其他的手段的创新来研究中国的环境治理问题。

王卉彤等()站在国外环境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银行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努力实现环境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

与此同时,还要从根本性的制度上建设和完善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措施和机制,为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葛兆强()在参考了欧美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从制度上、市场中、组织层面和机制层面各个方面加快金融创新。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理论

陈柳钦(),孙恒有(2006),丁玲华()等认为,产业化特色决定了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必然要求金融支持。

但是就我国目前来说,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存在诸如观念、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金融支持的力度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较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体系,才能规范和合理引导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的金融需求。

张扬(2005)提出应该从金融业、基金尤其是风险投资基金和健全高效的现代资本市场来加强金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韩宁(2006)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特别是要建立诸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竞争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资本市场机制等在内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制。

李虹(2006)提出通过在货币政策和信贷管理体制方面进行金融创新,进而建立和比较完善的鱼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的金融组织框架和资源供给机制。

庞任平(2006)提出推进循环经济,企业要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需要国家法律制度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强迫性引导,通过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相结合,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手段。

陈柳钦()认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必须要有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并从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角度,详细分析构建良性、全面、有效地金融支持体系的内容,为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刘红林、徐永利、姚伟(2010)提出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商业性金融体系框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深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效率,加强宏观调控。

李虹、艾熙()提出改革我国目前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体系,必须要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不断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

(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

王金南、葛察忠、杨金田(2003)提出依靠政府、企业自身、社会的大量投入和吸引外资,要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绿色化的金融信贷政策,并且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和支持度来发展环境融资战略。

齐建国(2006)提出政府要不断的通过加快循环经济的相应立法,建立类似于国家循环经济的基金,加快循环经济的研发水平。

同时,也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的措施,积极和国内外企业跨国性合作,不断引入外资等措施来提供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

闫敏(2006)提出应该积极调动包括政府、企业、社会投资,努力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和融资方式的多样性,通过企业化的经营运作,形成以政府为中心,企业和社会想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的循环经济。

黄文青(2010)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广东省科技创新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指出目前广东省的循环经济发展在金融信贷支持方面力度有限。

提出广东省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市场经济,利用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来加强金融支持模式,要形成政府主导,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途径。

唐英凯、李鹏、杜江(2011)提出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我国的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版和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债券市场,完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资本市场。

李莉等()在分析以汨罗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发性金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还要坚定不移的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支持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另外,曹红辉(2000)、熊博荔,何卫东(1999)、董宝奇(2003)、王雄刚(2000)分别提出了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BOT项目融资方式、风险资本投资、民间资本融资的投融资方式,对循环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金融支持金昌循环经济研究

王恩富(2005)认为金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金昌市矿业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具体任务。

陈军禄、张丁山、张永涛(2009)认为金昌市主要利用自身资源来构建相应的发展循环经济平台,利用自身产业结构优势发展产业格局,并不断的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来发展循环经济。

王素军(2010)提出金昌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在初期,必须通过合理的产业定位和构建相应的动力机制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国家发改委(2011)定位金昌市的循环经济是,通过构造基于产业发展的资源循环体系,由单一化向多产业化发展转型的资源性循环经济。

张强、郝占军(2012)利用复杂系统理论对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的系统性特征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白宗军(2012)在目前金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金昌市资源型城市的特点,通过循环再利用过程,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率,完善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出从第一、二产业和社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王永恒、罗雷、李广炎(2011)研究了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和融资需求,并具体研究了制约其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因素,并具体给出了相关性政策性合理性建议。

田秀兰(2012)指出金昌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在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信贷审批方式等方面存在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的整体性、同步化矛盾,在推动企业融资方面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合理化政策性建议。

纵观国内外有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一国或者地区的必由之路。

甘肃省金昌市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发展循环经济。

要构建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良性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和相应的金融支持配套体系。

随着金昌市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循环经济的支持也必然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宗德 王俊 史安玲 工作单位:兰州商学院 陇桥学院 陇桥学院

上一篇:书法兴趣班的招生简章下一篇:初识金银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