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2024-08-18

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共6篇)

篇1: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二○○七年机关干部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一、统计范围与统计对象

本表统计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

二、统计依据与分工

1、统计的原则

①原则上按干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进行统计。②原则上按照干部的职务进行统计,“就高不就低”。③原则上按干部工资关系所在单位进行统计。

2、统计分工

①关于兼职的统计分工:

一是干部在两个以上单位兼任不同级别的职务,由其任较高职务的单位负责统计,并由该单位负责与其他任(兼)职单位联系,以防止重复统计。如:某同志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厅厅长,工资关系在省委组织部(或省人事厅),应由省人事厅负责统计在“正地厅司局级领导职务”栏,并与省委组织部机关负责人才统计的同志联系、沟通情况。

二是干部在同一层次的两个以上单位担任(兼任)相同级别的职务,由工资关系所在单位依据在本单位担任的职务填报,并负责与干部其他任职单位联系,以防止重复统计。如:某同志任县文化局局长兼县文联主席,工资关系在县文化局,应由县文化局统计在“正乡科级领导职务”栏,并负责与县文联联系,防止重复统计。

三是干部在两个以上不同层次的单位兼任同一级别的职务,由工资关系所在单位依据在本单位担任的职务填报,并负责与其他单位联系,以防止重复统计。②干部在本年度内已调入另一个单位,暂未办理工资关系转移手续的,应由其新任职单位负责统计,原单位作“调出”统计。

③援藏援疆、对口支援、扶贫、挂职锻炼干部,均由派出单位负责统计。

④兼任地方各级党委常委的军区、军分区、武装部的干部,本表不统计。

三、主要指标解释 第一表 单位基本情况

1、单位名称:填写时原则上要求使用与本单位公章相一致的汉字名称。

这里特别提到,与单位公章相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基层单位在填报时,随意简化单位名称。

凡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批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单位,要求填写一个通常使用的法人单位名称。如:江苏省教育厅与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合署,在“单位名称”栏应按江苏省教育厅的公章填写。

有些单位的名称很长,统计表上打印出来不美观,或者根本就打印不下,可不可以使用规范化的汉字简称呢?比如: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玄武区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可不可以简称为:中共南京市玄武区委统战部?可以,但又不完全是。具体地讲,在使用统计软件时,有两种情况:

第一,在录入基层表的封面时,可以使用单位简称。这里所讲的简称,也就是本单位去年填报报表时所使用的单位名称。

第二,在录入第一表(单位基本情况表)时,必须使用与公章一致的汉字名称。

系统在打印第一表时,遇到单位名称特别长的情况,有可能打印不全,这不影响数据库的内容。在填报、打印其他表格时,系统会自动提取基层表封面单位名称,作为填报单位。

2、法人单位代码:是每个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前八位是一个随机数,第九位是校验码。

由于大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机关的法人单位代码只有一个,统计工作中要求区分党(工)委和政府分别统计,代码又不允许重复,怎么办?这里进行统一的规定:

第一,党(工)委和政府已经分别赋码的,分别填报。把党(工)委、武装部、人民团体,以及乡镇人大主席团的干部全部归并在党委系统,统计在“党委办公厅、室”;把政府机关的干部全部统计在“政府办公厅、室”。

第二,仅有一个代码的,作如下处理:把这个代码填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机关的基层表内,党(工)委系统填单位代码时,前八位照抄,第九位填“D”。

3、单位地址:一般填写到县(市、区)。其中乡镇机关在填报时填写到所在乡(镇)。

4、行政区划代码:指单位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数字,表示县及县以上的行政区划,统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其中:第一、二位表示省(区、市),第三、四位表示地(市、州、盟),第五、六位表示县(市、区、旗)。

在中组部下发的统计软件的“帮助”里,有2006年9月版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各单位在填报本项时,可以查看系统帮助。

行政区划代码是采用基层表方式,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加工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项。各单位在填写时,要认真填写。

一般地,各级机关单位都要填写到所在的县(市、区)。驻地在独立开发区(不属于某个县、区)的,填写为该市的“市辖区”。

5、所属部门:指单位属于哪一类工作部门,按单位的工作业务分类。代码中没有列出的部门,可以填写业务相近的部门代码。没有业务相近的部门代码时,按系统分别填“其他”。

6、单位隶属关系:指本单位隶属于哪一级行政层次管理。分为:中央、省(区、市)、地(市、州、盟)、县(市、区、旗)和乡(镇)五级。在填写隶属关系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单位,按其所处的实际层次填报。如:省地方税务局,填“省(区、市)”;县地方税务局,填“县(市、区、旗)”。

⑵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机关,属于上一级党委管理,但其隶属关系一律填本级。如:乡政府的隶属关系填“乡(镇)”。

⑶驻外机构和派出机构一律按其主管单位填写隶属关系。如: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统计时填“省(区、市)”。本省的街道办事处一律填“县(市、区、旗)”。⑷南京市按“地(市、州、盟)”填报,南京市的市辖区按“县(市、区、旗)”填报。

7、是否中央驻地方的单位:省内机关单位一律填“否”。第二表 机关干部基本情况

1、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民族。

2、中共党员:指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

中共党员同时又是民主党派成员的,按“中共党员”统计;中共党员同时又是共青团员的,按“中共党员”统计。

3、学历:指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有国家认可的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所颁发的毕业学历证书为凭证。本表只统计接受相应教育的最高学历。要注意六点:

第一,按清理认定后的学历进行统计;

第二,两个以上同等学历的,仍统计在原学历层次上。如:两个大学本科学历(双学士学位),在工资政策上“一般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仍统计为“大学本科”;

第三,研究生(或大学等)在读尚未毕业的,按原来的学历统计;

第四,各类肄业生,均按其下一学历层次统计。如:大学肄业,统计为大专。

第五,大学普遍班毕业生,统计为“大学专科”。

第六,学位与学历“不匹配”的,仍按原学历统计。一般地,学士学位对应于大学本科学历,博士、硕士学位对应于研究生学历,但有时候会出现“有学位没有学历,或者有学历没有学位”的现象,在统计时需要注意。如:硕士学位,大学本科学历,统计为“大学本科”。

5、硕士、博士:指教育机构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技术水平而授予的称号,以经国家学位管理部门批准,具有学位颁发权力的机构所颁发的硕士、博士学位证书为凭证。

要注意三点:

第一,按清理认定后的学位进行统计;

第二,两个以上同等学位的,仍统计在原学位层次上。如:两个学士学位(俗称“双学士”),在工资政策上“一般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不能统计在“硕士”学位栏;

第三,各种荣誉学位,不作为学位统计。

6、年龄:指统计截止日期时的实足年龄(周岁)。如1957年12月出生的人员,在2007年12月31日统计时计算为50周岁;而1958年1月出生的人员,则计算为49周岁。

7、职务:干部职务(级别)依据干部所在单位的“三定”方案和单位级别,按照干部任免机关对干部职务的批复、干部的工作岗位填写。

地方各级人大、政协不驻会的副主任、副主席,未在其他单位按相应职务(级别)统计的,由人大、政协负责统计为本级副职。

各级人大、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其行政、工资关系在原单位的,由原单位统计(其中在原单位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统计在相当职务项);行政、工资关系在人大、政协的,由人大、政协按相应的领导职务统计。

各级人大、政协的专职常委,按其原职务级别统计在相当职务项:其行政、工资关系在原单位的,由原单位负责统计;行政、工资关系转到人大、政协的,由人大、政协负责统计。

⑴“相当省部级职务”、“相当地厅司局级职务”、“相当县处级职务”、“相当乡科级职务”等,一般指从相应级别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尚未办理退(离)休手续,未明确职务,等待分配,以及免职学习、出国援外、病休半年以上的领导干部。

⑵明确“高配”的干部,原则上在地厅司局级、县处级、乡科级之间跨管理层次“高配”的,按高配的级别统计在“相当职务”栏;在同一管理层次上“高配”的,按实际职务级别统计在领导职务栏。提高政治、生活待遇的,按原职务统计。如:

①由正乡科级岗位“高配”到副县处级的、由正县处级岗位“高配”到副地厅司局级的,分别按“高配”的级别统计为“相当县处级职务”、“相当地厅司局级职务”;

②被明确为副乡(镇)级职务的乡(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等干部,统计在“相当乡科级职务”栏; ③由副乡科级岗位“高配”到正乡科级、副县处级岗位“高配”到正县处级、副地厅司局级岗位“高配”到正地厅司局级的,一律按其实际工作岗位的级别统计在副乡科级、副县处级、副地厅司局级领导职务栏。

⑶除南京市可以出现担任“副省部级领导职务”和“相当省部级职务”的干部以外,其它省辖市不应出现省部级干部;

除南京市的市辖区和被省委明确为副厅级的县(市、区)开发区可以出现担任“副地厅司局级领导职务”和“相当地厅司局级职务”的干部以外,其它县(市、区)不应出现地厅司局级干部;

乡镇层次上不应出现担任副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⑷除南京市可以出现“助理巡视员”以外,其它省辖市不应出现担任地厅司局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除南京市的市辖区和被省委明确为副厅级的县(市、区)开发区可以出现“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以外,其它县(市、区)不应出现担任县处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乡镇层次上不应出现担任“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的干部。

⑸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秘书长,按此次公务员登记所确定的职级统计在相应栏。

⑹各级纪检委的副书记、常委、室主任等领导干部按其实际职务级别分别统计在相应的领导职务栏中。

⑺在被省委明确为副厅级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凡属本表统计的,一律按其实际职务级别分别统计在相应的领导职务栏中。

⑻各级纪检委的纪检员、组织部的组织员、法院的审判员、检察院的检察员等,分别统计在相应级别的非领导职务栏中。第三表 机关干部晋升职务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情况

1、晋升职务:系指经任免机关任命,按照职务序列由低向高的变动。比如,从副主任科员变动到主任科员就是晋升。有这几点需要注意:

⑴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的和提高政治、生活待遇的不作为晋升职务统计;

⑵在报告期内,晋升两次以上职务的,按最后一次晋升的职务统计。

⑶在报告期内,先晋升职务,后调离原单位工作的,由原单位统计其晋升职务情况。

⑷提拔到其他单位任职的,一律由新单位按其晋升情况统计。这里包含机关到机关、机关到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到机关这几种情况,都是由新单位负责统计。

2、经过培训:指晋升职务前5年内,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或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中参加脱产学习,累计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干部;或者晋升职务前5年内,参加上述脱产学习累计时间不足3个月,晋升职务后已参加由干部培训部门安排的脱产学习,补足3个月的干部。

已列入培训计划,尚未参加培训的不能统计为“经过培训”。参加学历教育的,不能计算为参加干部培训的时间。

3、越级晋升:指超越职务、级别等次的顺序,提拔任用干部。包括由办事员直接晋升为副科长或副主任科员、科员直接晋升为科长或主任科员以上职务,以及下一级副职直接晋升为上一级副职、下一级正职直接晋升为上一级正职的干部。

根据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若干问题的答复意见

(一)>》的通知(组厅字[2003]第10号)的规定,副省级城市的副处长(副处级)提拔担任副局长(正处级),按越级晋升统计。其余情况类推。

4、在下一级岗位任职年限:指年度内已晋升职务的干部,在现职(级)的下一级工作岗位上的年限。越级晋升职务的,实际上没有在下一级岗位上任职过,统计时归入“不满2年”。如:①年度内由副乡长晋升为乡长,“在下一级岗位任职年限”统计其在副乡科级岗位上的任职年限;②年度内由处长越级晋升为厅长,因为厅长的下一级工作岗位为副厅长(或副厅级职务岗位),所以在统计“在下一级岗位任职年限”时应计为“0年”,归入“不满2年”,并在“越级晋升”栏反映。

由同级非领导职务转任领导职务,然后晋升的,计算“在下一级岗位任职年限”时,应从担任非领导职务时算起。如:由某同志2003年起由科员晋升为县财政局副主任科员,2005年转任县财政局副局长,今年晋升为县财政局局长。统计“在下一级岗位任职年限”时,应从2003年算起。

5、公开选拔: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由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选拔的党政领导干部。

对省直单位来说,公开选拔的一般是副厅级的领导干部; 对市直单位来说,公开选拔的一般是副局级,或者讲是副县处级的领导干部;

对县(市、区)和乡(镇)而言,公开选拔的一般是乡科级领导干部。

6、竞争上岗: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在本单位和系统内部,通过公开报名、考试答辩、群众评议、组织考察,产生竞争职位人选,然后按规定的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择优任用的干部。这里所讲的“系统内部”,一般按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确定。如:县公安局及其所辖的公安分局、派出所、交巡警大队、刑警大队等机构,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的“系统”。

7、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是有明显区别的。“公开选拔”是面向社会的,一般由省委、市委、县委组织,选拔地方领导干部、部门领导干部。“竞争上岗”是面向本单位、本系统内部的,由各级机关部门自行组织,一般选拔单位中层干部。

第二,“竞选”和“竞争上岗”是两回事。比如,在乡人民代表大会上,某同志原来不是副乡长候选人,被人大代表联名推荐为副乡长候选人,最终当选为副乡长,这种情况叫“选任”,不能统计为“竞争上岗”。

第三,“公开选拔”和“考录”是两回事。“公开选拔”的主要是领导干部,“考录”的是普通公务员。

第四,“海选”、“一推双选”、“一推双考”、“双推双考”、“双推双选”、“公推公选”等等,一律统计为“公开选拔”,但前面所讲的“竞选”不能统计为“公开选拔”。

“海选”等,其实就是组织上拿出空缺的职位,面向社会报名,经过多轮逐次淘汰,最终产生拟任职人选。比如“海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选,就应该统计为“公开选拔”。

8、表中其他情况,一律按干部晋升职务时的情况统计。第四表 机关干部交流情况

1、本表统计本年度内机关交流党政人才的基本情况、交流形式及交流去向等情况,本表由交流干部的原单位按干部交流前的职务级别统计。

2、交流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法》规定,指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调任、转任、单位内部轮岗、挂职锻炼等形式,有计划地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换的干部。上述情况之外的干部调动不作交流统计。

政治面貌、“学历”、“年龄”按交流前的情况统计。

3、任现职满10年交流:指在交流前的岗位上任职达到或超过10年的干部。

4、回避交流: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法》等有关任职回避条件的规定而进行交流的干部。

5、调任: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调出党政机关任职的干部。

6、转任: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因工作需要或其他正当理由平级调动到其他党政机关的干部(包括跨地区、跨部门调动)。

7、单位内部轮岗: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在同一机关内部进行岗位轮换的干部。

8、挂职锻炼: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有计划地选拔到基层机关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上级机关担任职务的干部。

9、单位内部交流:指在本机关内部进行交流的干部。

10、交流到外单位:指交流到本机关以外单位的干部。

11、中央单位:指交流到隶属关系为“中央”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

1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13、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14、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5、本省单位:指交流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隶属关系不是“中央”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

如:从县财政局交流到县地方税务局,就是交流到“本省单位”,但若交流到县国家税务局,就是交流到“中央单位”。

第五表 机关干部免职、降职、辞职和受奖惩情况

1、本表统计本年度内机关地厅司级及以下干部的免职、降职、辞职和受奖励、处分情况。

2、在统计干部的免职、降职、辞职情况时,按干部的原任职务级别统计;在统计干部受奖励、处分情况时,按干部受奖励、处分时的职务级别统计。

3、免职: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被任免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章程和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管理权限范围内,免除所任领导职务的干部。

不包括机关干部因转任、轮换、挂职锻炼、晋升或降低职务等,需要免除原任职务而改任其他职务的(称为“程序性免职”)或因离(退)休而免除原任职务的干部。

4、降职: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对因工作能力较弱或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由任免机关予以降低职务使用的干部。

5、辞去领导职务:指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根据本人意愿,依据法律规定,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干部。不包括解除与单位工作关系的干部。

(1)因公辞职:指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干部。

(2)自愿辞职:指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干部。

(3)引咎辞职:指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干部。

(4)责令辞职: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干部。

6、授予荣誉称号:指省部级及以上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年度内同一人连续受到两次以上奖励,按奖励等次较高的一次统计;受到两次以上等次相同的奖励,按一次统计。

7、处分:指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法》等规定,受到党纪处分和行政处分的干部。

年度内同一人受到两次以上党纪处分(或行政处分)的,按较重一次统计;同时受到党纪、行政处分的,分别统计。

第六表 机关干部变化情况

1、本表统计机关干部统计数据的变化情况。

2、上年末总数:指上年末本单位《机关党政人才资源统计表》中的“本年末实有数”。这个数一定要照抄去年的底数。因为去年统计错误造成的不平衡,在“实有数与应有数之差”项中体现。

3、录用:指根据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有关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等方式进入机关,•担任主任科员及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4、应届高等学校毕业生:指录用到机关干部岗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

5、应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指录用到机关干部岗位,具有中专学历的应届毕业生。

应届毕业生,指年度内从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不包括视同“应届毕业生”参加招考并被录用的往届毕业生。

6、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指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录用到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的干部。

7、录用其他:指通过上述(4、5、6、)途径以外的途径,录用到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的干部。

8、军转干部安置:指军队、武警部队中军官和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后安置到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的干部。

9、国有企事业单位调任(入):指从国有企事业单位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助理调研员及以上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10、机关调入:指从另一机关单位调入到本机关工作的干部。

11、退休:指达到国家规定的条件,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并享受退休待遇的干部。

12、辞职:指根据本人意愿,依据有关规定,辞去公职,并解除与单位工作关系,由单位办理辞职手续的干部。

13、辞退:指按照有关规定,由单位办理辞退手续以及因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退手续的干部。

14、开除:指受到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并由单位办理开除手续的干部。

15、除名:指根据有关规定,由单位办理除名手续的干部。

16、减少其他:指通过上述(11、12、13、14、15、)途径以外的途径,离开机关干部岗位的干部。

17、调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指从本单位调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

18、调到机关:指从本单位调入到另一机关单位的干部。

19、本年末实有数:指统计截止时间的实有干部人数。第七表 机关干部参加培训情况

1、本表统计本年度内机关干部经组织人事部门同意参加脱产培训的人数、人次、时间情况,由参训干部所在单位负责统计。

2、参加培训人员合计:指本年度内参加脱产培训的干部人数,一年内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干部仍按一人统计。

3、初任培训:指新录用的机关干部在试用期内必须参加的、旨在使其尽快完成角色转变的、突出适应性的培训。

4、任职培训:指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对新任职的领导干部开展的培训。

5、出国出境培训:指机关干部参加的经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组织或批准,在国外(境外)正式培训机构的培训。

6、累计培训时间:指本年度内机关干部参加的脱产培训时间。一年内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其培训时间累计计算。

7、参加培训总人次:指本单位本年度内参加培训的干部总人次。一个干部一年内参加几次培训,就作几人次统计。

8、政治理论:指对机关干部进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9、专门业务:指对机关干部开展以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为主要内容的MPA核心课程的培训;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以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10、更新知识:指各地各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结合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的年度更新知识培训的重点科目所开展的培训。

11、学历、学位教育:指经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由单位(个人)出资到高等学校进行提高学历、学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教育的培训。

12、党校:指机关干部参加的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在县级及以上党校的培训。

13、行政学院:指机关干部参加的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在各级行政学院的培训。

14、其他培训机构:指机关干部参加的经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管理干部院校、培训中心、普通高等院校等各类培训机构的培训。

篇2: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指标解释

1.专业合作社: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包括已登记和虽未登记但符合上述定义的专业合作社,不包括以公司等名称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社区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

2.已按《登记条例》登记:指在2007年7月1日之后,已经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专业合作社。

3.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指经过有关部门认定,颁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标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4.专业协会:指组织名称为协会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包括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

5.专业联合社:指由3个以上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愿联合成立并在工商机关注册登记,组织名称为专业联合社,开展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联合组织。

6.专业联合会:指由3个以上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为主体,自愿联合成立并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组织名称为专业联合会,开展相关咨询服务、行业协调等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组织。

7.成员总数:指已按《登记条例》登记的专业合作社成员、专业 协会和未按《登记条例》登记的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数量总和。

8.已按《登记条例》登记的专业合作社成员数:指2007年7月1日之后登记的专业合作社成员数。其成员数包括登记在册成员和工商未登记在册成员。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成员为登记在册成员;虽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已履行入社手续并在本社注册的成员为工商未登记在册成员。

9.农民成员:指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在册成员中身份为农民的成员。

10.团体成员:指除自然人成员外,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业务有关的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或者社会团体法人等。

11.专业协会成员:指专业协会在册成员数。

12.未按《登记条例》登记的专业合作社成员数:指2007年7月1日以前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尚未按《登记条例》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册成员数。

13.专业联合组织成员数:指专业联合社、专业联合会在册成员数。不包括各团体成员单位中的个人成员。

14.基层专业合作组织:指专业联合社、专业联合会以外的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15.带动非成员农户数:指未履行入社(会)手续但与本专业合作组织发生业务往来的农户数,包括接受各种服务和培训的非成员农户。16.常年聘用工作人员数: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年度内聘用非本组织人员一年以上,按月支付固定报酬,从事生产、经营或管理的工作人员数。

17.成员获社会职务及荣誉称号数:指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历年获各类社会职务及荣誉称号数量。

18.负责人身份:指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定代表人(理事长)或牵头领办人的职业身份。企业法人代表,指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由企业指派的代表。基层供销社代表,指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由乡(镇)基层供销社指派的代表。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指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由事业单位指派的代表。基层农技服务组织代表,指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由纳入乡镇政府事业单位序列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指派的代表。社会团体法人代表,指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由社会团体法人单位指派的代表。

19.财政扶持资金总额:指本专业合作组织当年获得的中央、省等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总额。

20.种植业:指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农作物种植为主,涉及产品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

21.畜牧业:指以畜禽养殖、繁育为主,涉及产品、牧草、饲料的加工和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

22.渔业:指以水产养殖、繁育及捕捞为主,涉及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包括海水渔业、淡水渔业和观赏鱼类。

23.林业:指通过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 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的专业合作组织。

24.服务业: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农机服务业,指以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为主的专业合作组织。休闲农业,指以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村人文资源等,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为主的专业合作组织。

25.手工业:指依靠成员手工劳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农副产品小规模加工生产劳动的专业合作组织。

26.其他:指除上述以外的农村各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利用与管护、沼气利用与管护、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合作组织。

27.产加销一体化服务:指为成员提供生产、初加工、储藏、包装、销售各环节一体化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

28.购买服务为主:指主要为成员提供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投入品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

29.仓储服务为主:指主要为成员提供仓储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30.运销服务为主:指主要为成员提供运输、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

31.加工服务为主:指主要为成员提供农产品加工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

32.技术、信息服务为主:指主要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33.其他:指除上述类型以外的专业合作组织。

34.农作物总面积: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统计期种植与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有关的主营农作物产品种植面积。

35.农作物产品总产量: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截至本统计期生产与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有关的主营农作物产品总产量。

36.畜禽产品产量: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截至本统计期以重量为单位计算的畜禽产品的数量。

37.畜禽出栏总量: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截至本统计期已出栏的畜禽产品的数量。

38.年末存栏总量: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年末存栏的畜禽产品的数量。

39.水产养殖总面积: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截至本统计期水产养殖的总面积。

40.水产品总产量: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截至本统计期水产养殖及捕捞的水产品总产量。包括海水产品、淡水产品等产量。

41.林产品总产量: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截至本统计期林产品总产量。包括干果、生漆、油茶籽、原胶等产量。

42.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指专业合作组织截至本统计期为成员和非成员统一组织销售的农产品的总金额。包括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为成员和非成员销售产品,或接受成员委托代销成员生产的产品,或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收购成员的产品。

43.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量:指专业合作组织截至本统计期为 成员和非成员统一组织销售的农产品的总量。包括农作物产品总量、畜禽产品总量、水产品总量和林产品总量。

44.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指专业合作组织截至本统计期为成员和非成员统一组织购买的农用生产资料等投入品总金额。

45.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量:指专业合作组织截至本统计期为成员和非成员统一组织购买的农用生产资料等投入品总量。包括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为成员和非成员购买的农业生产投入品数量,或接受成员委托代购的农业生产投入品数量。

46.培训成员和农民数:指专业合作组织截至本统计期对成员和非成员进行技术、营销以及合作理念等方面培训的累计人次。

47.拥有注册商标数:指通过直接注册或授权许可使用的各类产品商标数。

48.获得专利技术数:指专业合作组织截至本统计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技术数。

49.实施生产质量标准:指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制定并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专业合作组织。

50.拥有农产品质量认证数: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森林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质量认证的数量。

51.森林产品认证:森林产品认证又称为产销监管链认证,是对林产品从原产地的森林经营,到采伐的原木及其运输、加工、流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进行认证。52.地理标志产品: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53.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个数:指通过相关部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个数。包括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渔业产品的产地认定。

54.资产总额:指属于专业合作组织所有的年末资产总额。55.固定资产净值:指属于专业合作组织所有的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差额。

56.负债总额:指属于专业合作组织年末各种债务总额。57.银行贷款余额:指属于专业合作组织向银行借入资金的年末余额。

58.所有者权益:指出资者对专业合作组织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等于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差额。

59.出资总额: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以货币出资或以实物、知识产权等能够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的出资金额。但是成员不能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为出资。

60.农民成员货币出资额:指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成员以货币出资金额。

61.总收入:指专业合作组织本年度实现的经营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总额。不包括国家财政补助、救灾救济、社会捐赠、成员个人收入。

62.总支出:指专业合作组织本年度发生的全部费用。

63.盈余:指专业合作组织本年度实现的收益,即总收入减去总支出的差额。

64.提取公积金总额:指专业合作组织本年度从盈余中提取公积金总额。

65.盈余返还总额:指专业合作组织本年度从可分配盈余中按与成员交易量(额)的比例返还给成员的总金额。

66.剩余盈余分配总额:剩余盈余指可分配盈余减盈余返还总额的差额。剩余盈余分配总额,指专业合作组织本年度从可分配盈余中依照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成员的总金额。

67.成员通过本组织生产经营获得的户均纯收入: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本年度生产经营与专业合作组织有关产品的户均纯收入,包括生产经营收入、工资收入和分配收入。

68.成员户均纯收入:指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本年度户均总纯收入。包括通过本组织生产经营获得的户均纯收入和在本组织之外从事生产和非生产性经营活动得到的纯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69.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额)返还是否占到60%以上:指本年度依据本社章程规定,将可分配盈余按与成员交易量(额)的比例返还给成员,其返还比例是否达到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

70.拥有加工实体数:指属于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产品、非农产品 加工实体数。

71.开展成员内部资金互助金额:指利用专业合作组织闲散资金为本组织成员提供资金借贷服务,开展资金互助的总金额。

7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每个环节都有档案和记录,通过标签、标识或信息码等形式的综合管理,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制度。

篇3: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1.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国统局数据显示:1~12月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06.5亿元,同比增长32.1%;产品销售产值6424.9亿元,同比增长31.1%;产品销售率达到97.3%,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利润445.8亿元,同比增速为28.0%;产值利润率为6.7%,与上年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本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4.7%。

具体到小行业,金切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2.9亿元,同比增长23.1%。金切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5.1%和20.6%。成形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7.3亿,同比增长36.0%。成形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比同期增长0.9%和13.0%。

2 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情况

2011年,机床工具产品累计进口202.9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其中金属加工机床进口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6%。

机床工具产品出口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24.2亿美元,同比增长30.3%。

3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及市场占有率

据测算,2011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产值达282.7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其中金切机床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6.2%;成形机床85.2亿美元,同比增长37.4%;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达390.9亿美元,同比增长32.9%。

金属加工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按金额计)为66.1%,较2010年降低0.8个百分点;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为56.6%,较2010年降低0.1个百分点。

篇4: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东城区

1 北京中广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2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3 北京王府世纪发展有限公司

4 劳力士(北京)有限公司

西城区

1 北京百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2 索辰金属(北京)有限公司

3 北京航星科技有限公司

4 北京美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5 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6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7 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 中国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9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10 国电保险经纪(北京)有限公司

11 中国环球租赁有限公司

12 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长安商场有限责任公司

13 中国华能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14 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有限公司

15 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16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7 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18 北京北环医药有限公司

19 北京太运大厦有限公司

20 北京中友百货有限责任公司

21 北京华海德商贸有限公司

22 国投财务有限公司

23 北京金衡裕达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24 北京市天成出租汽车公司

25 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朝阳区

1 北京泰信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 北京百诺计量应用技术公司

3 中国电影出版社印刷厂

4 北京东方海星石油销售有限公司

5 北京拓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 北京北美康明斯经贸公司

7 北京晶英免清洗助焊剂有限公司

8 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

9 北京蓝岛大厦有限责任公司

10 北京京港机械设备制造厂

11 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

12 北京贵友大厦有限公司

13 北京赛特百货有限公司

14 北京柯布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5 北京北汽九龙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6 北京燕莎友谊商城有限公司

17 北京运河电气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8 北京易成-拉法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丰台区

1 北京市正一味快餐管理有限公司

2 北京市光明福利橡胶厂

3 北京华电云通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4 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

5 北京白菊电器有限公司

6 空军第一建筑安装工程总队

7 北京吉兆年商贸有限公司

8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石景山区

1 北京斯缔邦德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2 北京中物兴商贸有限公司

3 北京金石威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 北京奥通昌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 北京珠峰成业科贸有限公司

6 北京京燕饭店有限公司

7 北京首钢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开发公司

海淀区

1 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双安商场有限责任公司

2 北京翠微大厦股份有限公司

3 北京铁路局

4 北京华商绘都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5 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

6 北京甘家口大厦

7 北京安晟伟业商贸中心

8 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

9 北京金成联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10 北京海辛铜业有限公司

11 北京天成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12 北京北空空调制冷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13 北京星达技术开发公司

14 北京当代商城有限责任公司

15 中外建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门头沟区

1 北京鲲鹏翔宇工贸有限公司

2 北京市昌益和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房山区

1 北京良塔装饰工程中心

2 北京市房山烟草公司

3 北京中农华峰科技有限公司

4 北京万茂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5 北京五洲拓展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通州区

1 北京富华燃气有限公司

2 德威土行孙工程机械(北京)有限公司

3 北京市开元饲料有限责任公司

4 森德(中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5 北京玉龙兴顺再生资源回收中心

6 北京市艾迪尔助剂厂

7 北京市科益丰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8 北京铜牛制衣有限公司

顺义区

1 北京新程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 中粟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

3 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4 绿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昌平区

1 北京金厦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京十三陵蓄能电厂

3 北京市昌平新世纪商城

4 北京市西北郊粮食仓库

5 北京新雷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 北京利恒兴达物资有限公司

7 北京双鹭立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8 北京北方明光商贸有限公司

9 北京铁科首钢轨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0 北京洋基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1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

大兴区

1 北京阿尔洛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有限公司

2 北京市万顺发科贸有限公司

3 美可达电子影像有限公司

4 北京市加气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

5 北京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6 北京明昊鹏程电气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7 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

8 北京灵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9 北京朗顿制衣有限公司

10 北京乾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1 北京建兴装饰公司

12 北京安龙联合特种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13 北京山崎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怀柔区

1 北京市龙禹中怀加油站

2 北京华通聚宝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

3 北京松园山庄培训中心

4 北京市聚雄建筑工程公司

5 北京三昌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6 北京盛福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7 北京新五代饮品有限公司

8 北京唐韵山庄酒店有限责任公司

9 北京佳坤诚劳务分包有限公司

10 北京昆仑利时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11 北京鑫顺广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12 北京市盛东阳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3 北京华中新工贸有限公司

14 北京华北富田饮品有限公司

15 北京天威瑞恒物流有限公司

1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北京天智源培训中心

17 北京丰源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8 北京北方信和科贸有限公司

平谷区

1 北京市平谷烟草公司

2 北京市顺发出租汽车公司

3 北京华夏毛织厂

密云县

1 北京鑫中伟立电器有限公司

延庆县

1 北京都宇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2 世纪京闽(北京)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3 北京长城高效有机肥料有限公司

4 北京华录兴煤炭销售中心

5 北京祥符熹泽地暖工程有限公司

6 北京京北鸿运商贸有限公司

7 北京典雅兴业装修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1 北京嵩淼经贸有限责任公司

2 北京迪兴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篇5: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人社统PS1-14号表以及附表1-5填报要求:

1.第1表:统计事业单位全部职工,第2-附表3统计在册正式工作人员。

2.增加、减少和晋升等动态数字的统计起止时间为2014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3.按照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谁管理的人员谁负责统计;按照单位的隶属关系,对人员进行分系统分层次统计。原则上由人员工资关系所在单位负责统计。在两个以上单位兼职的,按最高职务统计。负责统计填报的单位,要主动与兼职的单位联系,以防止重统漏统。已到新单位任职,但其工资关系暂保留在原单位的人员,由其新单位按其新任职务进行统计。

4、上报时间:2015年2月20日前。上报内容:本部门汇总的2014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报表(须盖章)、填报说明,纸质文件及电子文档各1份。上报地点:市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联系电话:86668304,***;QQ:1281937907,QQ群:121187081。第一表 人社统PS1号表

1.本单位编制总数:指编制管理部门核准的编制数。

2.本单位从业人员:指统计数字截止日,指本单位所有工作人员,但不含退休返聘人员、借调人员;本单位从业人员等于实有人员数与劳务(人事)派遣人员数之和。

3.实有人员数:指统计数字截止日,与本单位建立人事关系(劳动关系)的所有工作人员,含本单位正式在册人员和其他人员。

4.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指本单位在编人员和经上级部门批准超编配备的人员。实有人员数为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与其他人员数之和。

5.其他人员:指与本单位建立人事关系(劳动关系)的所有人员中除正式在册人员之外,长期或临时聘用的各类人员。

6.本新进人员:指本内,本单位新招用的所有工作人员,含编制内和编制外、吸收录用和聘用的各类人员。其中,其他方式新进人员的“其他”项报说明。

7.劳务(人事)派遣人员:指统计数字截止日,本单位通过劳务(人事)派遣方式使用的所有人员。

8.全额拨款: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9.差额拨款:经费来源部分由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

10.经费自理:主要面向市场、创收能力强、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

11.已签订聘用合同:指统计截止日,在实有人员中本单位已与其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

12.已签订劳动合同:指统计截止日,在实有人员中本单位已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13.未签订正式合同:指统计截止日,本单位尚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人员。第二表 人社统PS2号表

1.“上年末总数”与去年表中的“本年末实有数”在市县乡层次上应保持一致。但要注意这个“上年末总数”和“10年表中年末数”有区别。注意关系:

“上年末总数总计”、“上年末管理人员数”、“上年末工勤人员数”与10年表中数字相等 但“上年末专技人员数”=10年4表中“专技人员总数”+10年5表“总数”(双肩挑人数)。

2.调入:指从机关、国有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办理调入手续到本单位工作的人员。

3.本增加“其他”:指通过除上述途径外,进入本单位的人员。包括留学回国人员、其他单位整建制转入、落实政策等。报政策性安置、增加“其他”的具体增加途径及人数。

4.退休:指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并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

5.解除合同:指依法与事业单位协商一致解除聘用(劳动)合同的人员。

6.开除:指由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犯有其他严重错误,受到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并由单位办理开除手续的人员。

7.调出:指从本单位办理了调出手续,到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员。

8.本减少“其他”:指通过除上述途径外,离开本单位的人员。包括:参军、死亡、单位整建制划出等。请报具体减少途径及人数。

9.本年末实有数:指统计截止时间(2014年12月31日)的实有人数。

10.终止合同:指依法终止聘用(劳动)合同的人员。

11.本年末实有人数:指现有退休人员总数(包括退休干部、退休工人)。

第三表 人社统PS3号表

1.学历:指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有国家认可的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所颁发的毕业学历证书为凭证。有两个及以上学历的,按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历统计。取得两个及以上同等学历的,学历仍填报在对应的同等学历栏。取得中等技工学历的,学历填报在“高中及以下”栏。仅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证书而未取得学历证书的,仍按原学历统计。肄业生的学历均按下一层次学历统计。1970年至1976年入学的大学普通班毕业生,统计在大学专科栏。

2.年龄:指统计截止日期时的实足年龄(周岁)=2014 减去 出生年份。

3.博士:取得研究生学历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

第四表 人社统PS4号表 港澳台及外籍人士请报姓名、单位、出生年月、国籍等

根据行业标准填写,一个单位从事多种经营活动的,按其所从事主要行业填写。与主管单位行业无关。“所属行业”不能有采矿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即表中第8,10,11,14,16,17行不能有数字。

1.农、林、牧、渔业: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2.采矿业: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

3.制造业:指农副食品加工业、,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等。

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指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建筑业:指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指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指电信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卫星传输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计算机维修,公共软件服务和其他软件服务。

8.批发和零售业:指农畜产品批发,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贸易经纪与代理,综合零售、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和其他零售。

9.住宿和餐饮业:指旅游饭店,一般旅馆,其他住宿服务,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等。

10.金融业: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

11.房地产业:指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指机械设备租赁,文化及日用品出租,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其他商务服务。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指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矿产、基础地质勘查业和地质勘查技术服务。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指防洪管理、资源管理,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城市绿化管理,旅游景区管理。

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指家庭服务、托儿所、洗染服务,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洗浴服务,婚姻服务,殡葬服务,摄影扩印等居民服务业及修理与维护,清洁服务等其他服务业。

16.教育: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及其他教育。

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指医院、卫生院及社区医疗活动,门诊部医疗活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妇幼保健活动,专科疾病防治活动,疾病预防控制及防疫活动,其他卫生活动,社会保障业,社会福利业。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指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组织、体育场馆等体育业;室内娱乐活动、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娱乐业。

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指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及国际组织。若有数字,报单位及人数。第五表 人社统PS5号表

1.专业技术人员:指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2.在管理岗位工作的:即双肩挑人员。

3.职业资格: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为职业准入资格和职业水平认证资格。

4..博士:取得研究生学历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

第六表 人社统PS6号表: 岗位等级和专业类别与第5表数据相同,行业划分参考第四表, 第七表 人社统PS7号表 :基本情况与第5表数据相同,行业划分与第六表数据相同 第八表 人社统PS8号表

1.本单位特殊专业技术人才数: 是指本单位特殊人才的数量,一人有多个称号的,在此栏只填写一次(不得重复计算),但在表内所列人员对应的称号栏要分别填写一次。

2.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指根据中组部等四部门关于《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中组发[1984]3号)要求,以“在理论研究上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公认的;在生产、技术、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具有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在专业工作中做出特别优异的成绩,并在国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的”为条件进行选拔,经人事部审核批准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的通知》(中发[1990]10号)的有关规定,各地区、各部门按照选拔条件和规定程序,推荐上报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岗位和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出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等人选,人事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进行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的人选。

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指根据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关于印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人专发[1995]147号)的有关规定,为培养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在各地、各部门推荐上报人选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并报“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导小组批准的人选。

5.国家科技奖项负责人:指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任何一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及以上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6. “四个一批”人才:指根据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人事部《关于印发〈全国宣传

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宣发[2003]26号)的有关规定,为适应宣传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在宣传文化系统内选拔的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大的专业成就、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

第九表 人社统PS9号表

即“双肩挑”人员,仅指单位领导。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兼任技术职务的,统计在专业技术人员中。

1、管理岗位最低级别不低于九级职员;

2、兼任的专技岗位最低等级不低于十二级。第十表 人社统PS10号表 切记:高级技师与高级工不混淆

第十一表 人社统PS11号表 统计层次(市、县、乡)不要填错

第十二表 人社统PS12号表

1.参加培训人员合计:指本内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或工勤技能人员)总数,一年内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仍按一人统计,但培训时间累加。

2.出国出境培训:指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参加的经各级组织人社部门组织或批准,在国外(境外)正式培训机构的培训。

3.参加培训总人次:指本内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的人次,一个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一年内参加几次培训,就作几人次统计。

4.政治理论:指对管理人员进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5.专业知识:指对管理人员进行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以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6.学历、学位教育:指经各级组织人社部门批准,由单位(个人)出资到高等学校进行提高学历、学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教育的培训。

7.党校:指管理人员参加的经组织人社部门批准在县级及以上党校的培训。

8.行政学院:指管理人员参加的经组织人社部门批准在各级行政学院的培训。

9.其他培训机构:指管理人员参加的经组织人社部门认可的管理干部院校、培训中心、普通高等院校等各类培训机构的培训。

10.参加继续教育人员合计:指本内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一年内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仍按一人统计,但培训时间累加。

11.出国出境继续教育: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经各级组织人社部门组织或批准,在国外(境外)正式培训机构的培训。

12.参加继续教育总人次:指本内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次,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一年内参加几次培训,就作几人次统计。

13.学历、学位教育:指经各级组织人社部门批准,由单位(个人)出资到高等学校进行提高学历、学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教育的培训。

14.高校、科研机构:指专技人员参加的经组织人社部门批准在高校、科研机构的培训。

15.其他继续教育机构: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经组织人社部门认可的管理干部院校、企业培训中心等各类继续教育机构的。

第十四表 人社统PS14号表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社统PS附表1:行业划分更细。编30其他行业:有数字请报单位及人数。

人社统PS附表2:不含“双肩挑”人员。主栏专业划分以最高学历所对应的专业为准。

人社统PS附表3、4、5: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总数”:指经公开招聘、暂未进编的人数。“招聘次数”以公告为准,由主管部门统计。

2014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报表审核要点

PS1 事业单位用人方式情况:

(1)本单位从业人员总计=[实有人数]+[劳务(人事)派遣人员]

(2)本单位从业人员:指本单位所有工作人员,但不含退休返聘人员、借调人员。

(3)实有人员数:指与本单位建立人事关系(劳动关系)的所有工作人员,含本单位正式在册人员和其他人员。

(4)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指本单位在编人员和经上级部门批准超编配备的人员。

(5)本新进人员:指本单位新招用的在册正式工作人员,不含临时用工和劳务派遣人员。其中,“其他方式新进人员”需说明。

PS2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加、减少情况:

(1)“上年末总数”与去年表中的“本年末实有数”各层次应保持一致。但要注意这个“上年末总数”和“10年表中年末数”不一致。注意下面关系:

“上年末总数总计”=10年表中“管理人员+专技人员总数+工勤技能人员”

“上年末管理人员数”=10年表中“管理人员”

“上年末专技人员数”=10年4表中“专技人员总数+10年5表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管理岗位上人员总数”

“上年末工勤人员数”=10年9表中“工勤人员总数”

(2)实有数与应有数之差=[本年末实用数]-[上年末总数+增加数-减少数]

(3)“实有数与应有数之差”项需加说明,包括上年漏报、错报、多统、统计层次调整等。

(4)本增加“其他”:指通过除上述途径外,进入本单位的人员,包括留学回国人员、其他单位整建制转入、落实政策等,需要具体说明。

(5)本减少“其他”:指通过除上述途径外,离开本单位的人员,包括参军、死亡、单位整建制转出等,需要具体说明。

PS3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1)注意审核各职务层次人员的学历、年龄等情况。

(2)市直四级、县(市区)六级及以上职员报名单(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PS5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

“具有职业资格的”按上年统计口径进行统计。具有职业资格的人员中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请注意审核。

(1)“正高级职务人员”学历在“高中及以下”或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请报人员名单(单位、姓名、性别、职务、学历、年龄)。

(2)工程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工艺美术人员和政工人员中没有设正高级职务。

PS8 事业单位特殊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在本表统计的人员均需报人员名单(单位、姓名、性别、职务、学历、年龄、属于哪一类特殊人才)。

PS4、6、7、1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行业情况:

根据行业标准填写行业情况,注意审核行业填写是否正确。事业单位行业划分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划分标准填写,一个单位从事多种经营活动的,按其所从事主要行业填写。与主管单位行业无关。

“所属行业”应该没有采矿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

PS12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情况:

“其他培训机构”、“其他继续教育机构”需说明。

××(单位)二○一一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计年报填报说明(提纲)

(一)统计范围方面的变化情况: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数00人,其中管理人员00人、专业技术人员00人、工勤技能人员00人,较上年增长00人,增长0.0%;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较上年减少00人,减少了0.0%。

2、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地方税务系统、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全省已实行条条统计,其所属事业单位统计的层次归属不变。

(二)各表有关情况的说明

第一表:《事业单位用人方式情况》

1、“其他方式新进人员”为00人,其中:其他00人,系××情况„

2、“其他人员”为00人,其中:00人,系××情况„

第二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员增加、减少情况》

1、“上年末管理人员”为00人,“上年末专技人员为00人,“上年末工勤人员”为00人,“上年末总数”(以上三数合)为00人,“本年末人数”为人,较上年增加(减少)00人,增加(减少)了0.0%。增减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2、“政策性安置”项00人,军转干部00人,退役士兵00人„

3、本增加“其他”项00人,系单位整建制转入00人,单位领导体制变化增加00人,××原因00人„

4、本减少“其他”项00人,系单位整建制转出00人,单位领导体制变化减少00人,上学00人,提前离岗休养00人,死亡00人,劳动教养00人,判刑00人,××原因00人„

5、“实有数与应有数之差”00人,主要为上年漏统00人(系××原因00人„),上年误统00人(系××原因00人„),××原因00人„

5、“本年末实有退休人员总数”00人。

第三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副厅级职务”的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00人,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单位、职务)„

“副厅级职务”的学历在“高中及以下”的00人,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单位、职务)„

市里副厅级及以上职务00人,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单位、职务)„

县里副处级及以上职务的人员00人,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单位、职务)„ 港澳台及外籍人士00人,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单位、职务)„

第五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

1、“正高级职务”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00人,系×××,性别,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出生年月,学历„

2、“正高级职务”为“35岁及以下”的00人,系×××,性别,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出生年月,学历„

3、港澳台及外籍人士00人,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单位、职务)„

第八表:《事业单位特殊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特殊专业技术人才数00人,系×××(性别,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出生年月,学历),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或“国家科技奖项负责人”、或“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又是„„

第十表:《事业单位工勤技能人员基本情况》

1、高级技师年龄在 “35岁及以下”的00人,系×××,性别,单位,类别,出生年月,学历„

2、研究生学历的人员需要报名单(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单位及技术等级、任职时间)。

四、年报统计过程中的有关情况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2、。

(二)建议和想法

××(单位)

篇6: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一、残疾人康复

2011年,广东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不断拓展,使各类别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启动“400-830-0580广东省学龄前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服务”申报热线,目前已接受400多名本省户籍学龄前残疾儿童家属申请服务。

全年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9.48万例,其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2.5万例,为1 243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238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555人。

加强聋儿康复机构建设,完善聋儿康复网络。全省开展聋儿语训的机构(部、班)共83个,新收训聋儿1 269人,培训聋儿家长3 640人;完成中国残联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25人,助听器康复项目52人。

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全省共有精神康复机构508家,登记在册精神残疾患者40.3万,其中,监护率68.6%,显好率44.1%,社会参与率33.5%,肇事率0.2%,减除关锁475人。年度投入精神残疾预防与康复经费6 462万元。

全省共有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93家,在训孤独症儿童1 507人,救助贫困孤独症儿童1 010人。

全省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机构共95个,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36个,区县级64个。全年为肢体残疾进行康复训练27 560人,对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41例。

全省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机构共99个,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28个,区县级70个;实施智力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1 897人,社区家庭康复训练1 093人。

深入开展辅助器具供应服务,全面推进普及型假肢装配,截至2011年底,为残疾人装配矫形器1 314例,装配假肢1 524例,全年供应辅助器具供应780种,18 729件,其中免费发放10 564件。

在58个市辖区和67个县(市)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建立社区康复站0.82万个,配备1.7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二、残疾人教育

2011年,广东全省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登记在册5 102人,其中,视力残疾268人,听力残疾336人,言语残疾288人,肢体残疾1 332人,智力残疾1 622人,精神残疾355人,多重残疾901人。

全省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学校(班)6个,在校生108人;有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5个,在校学生698人。

2011年,全省有62人录取到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有308人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录取285人,其中,本科103人,专科高职182人。

三、残疾人培训、就业与残疾人托养服务

全省有职业培训基地103个,其中残联兴办40个,依托社会机构兴办63个,开展城镇残疾人职业培训9960人。

城镇新安排1.37万残疾人就业。其中,集中就业残疾人0.29万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0.59万人,公益性岗位就业208人,个体及其他形式就业0.47万人。全省城镇实际在业人数18.36万人;69.25万农村残疾人稳定实现就业,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55.76万人。

2011年全省培训盲人医疗按摩人员85人,培训保健按摩人员661人。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盲人按摩机构646家,盲人按摩师就业2 658人。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108个,托养残疾人3 734人,其中重度残疾人316人,占8.5%。

四、残疾人扶贫与社会保障

广东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开展“双到”扶贫,扶持残疾人家庭2.8万户;完成危房改造3 101户,受益残疾人4 993人。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1.9万人,扶持贫困残疾人7.9万人,脱贫3.5万人。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残疾人扶贫基地80个,共安排贫困残疾人就业4 157人。

2011年,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11.9万人,城镇残疾居民参加社会保险9.1万人。城镇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9.2万人,集中供养0.5万人,其他救助救济1.1万人;农村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共有24.7万人,五保供养2.4万人,其他救助救济3.6万人。

截至2011年底,共有77个区县确定为新农保试点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试点地区农村新农保参保31.3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8.5万人。

五、残疾人宣传文体

截至2011年底,地级以上市设有报纸专版16个,残疾人广播专题节目17个,手语电视栏目7个,通过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播报1395件次。全年共举办残疾人文化周73场次,残疾人文化艺术类比赛及展览36次;拥有残疾人艺术团队9个,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18个。

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14个,举办残疾人体育比赛91次,参赛残疾人运动员9703人次。2011年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广东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取得奖牌数第一,金牌数、总分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

六、残疾人维权

2011年,广东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219次,参加人数1.68万人;开办法律培训班33次,参加人数0.18万人;建立各级法律援助救助机构及工作站127个,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328件次。协助残联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61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67件。各级残联信访部门共处理残疾人来信2839件,来访1.27万人次,其中,集体访59批次,0.09万人次。发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2.1万人。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1 780户。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中山、佛山6个城市成功通过“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的验收。

七、残疾人组织建设

2011年,组织建设工作主抓《关于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粤残联[2010]219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已有16个地市出台贯彻219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全省10个地市残联配备了残疾人领导,44个县(市、区)残联配备残疾人干部;1 60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残联,其中,专职理事长533人,兼职理事长826人;建立23 332个社区残疾人协会,选聘22 39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县级以上残联专门协会建会率达到100%。第二代残疾人证核(换)发证工作进展顺利,办证数达到70多万个。志愿者登记注册总人数31.7万,7.1万残疾人得到帮助。

八、残疾人事业统计与信息化

广东省残疾人保障金年审地税代征大集中平台投入运行。广东省残疾人呼叫服务中心新设置服务席位106个。完成省残联网站无障碍建设与升级改版工作。全省残联有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170人,其中,有统计从业资格35人,占20.6%。地级以上市举办统计人员培训班23期,417人参加培训。全省共有各级残联门户网站72个,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21个,区县级50个;举办信息化工作培训班23期,673人参加培训;省级残联网站全年发稿量2 302篇。全省各级残联信息化建设共投入1 131.9万元,其中,硬件投入占49.65%,软件投入占41.9%,系统运行维护费占8.4%。全省各级残联共有信息化专业人才280人。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物业母亲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