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翻译赏析

2024-08-17

清平乐翻译赏析(通用10篇)

篇1:清平乐翻译赏析

《清平乐》全文翻译赏析

《清平乐》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

宫锦:古代专为宫廷织造的锦绢。此喻落花。满地残红宫锦污:满地的落花败叶,像是把宫锦弄脏了一样。

小怜:原为北朝冯淑妃之名,此泛指歌女。

初上琵琶:刚刚弹起的琵琶之声。

不肯画堂朱户:不肯被豪门望族养在庭苑中。

译文:

黄莺儿不停地鸣叫,也不能把春色留在人间。南园里的鲜花经过一夜的风雨,落英缤纷,好像是宫廷锦绣被弄得点点斑斑。

歌女刚刚弹起琵琶,便引起我思绪万千。看那漫天飞舞的柳絮在春风中怡然自得,却不肯飘入画堂朱户的豪门大院。

赏析:

《清平乐·春晚》是宋代王安国创作的一首词。这首小词上片抒写惜花惜春的情意,首二句使用倒装法,强调留春不住的怅恨,不说人殷勤留春,而借“费尽莺儿语”委婉言之,别致有趣。作者以美丽的`宫锦被污,比喻繁花在风雨中凋落,意象新鲜。过片忽地转入听琵琶的感受,于虚处传神,表现女子伤春念远的幽怨。末二句并非实咏杨花,而是承接上文喻琵琶女品格之高,借以自况。本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篇2:清平乐翻译赏析

清平乐·夜发香港

清代:朱孝臧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译文: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注释:

舷(xián)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gǔ),何处中原一发?江湖息影初程,舵(duò)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荒荒:月色朦胧。“极目”二句:化用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中“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的句意。

赏析:

篇3: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译文】 茅屋又矮又低, 近旁的小溪边上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从茅屋中传出略带醉意的聊天声, 用的是吴地的方音, 听起来温柔悦耳而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老公公, 老婆婆 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除草, 二儿子在家中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欢的是小儿子的活泼顽皮神态:横卧在溪头的草丛中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1140—1207) , 字幼安, 号稼轩居士, 历城 (今山东省历城县) 人, 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力主抗金。南归以后, 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 他长期未得任用, 闲居在信州上饶 (今江西上饶市) 长达二十年之久。正是由于作者长期居住农村, 对农村生活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农村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接触, 所以他的词除了一部分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外;另一部分则反映的是农村生活画面。这首《清平乐 村居》就是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一首小词, 可以说是一幅淳朴、祥和的农村风俗画, 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作者开篇即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江南的田园风光:农舍、溪流、绿草如茵。这是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 富于田园特色:温暖的阳光下, 居住着一户五口之家, 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 其旁边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边上长满了绿茵茵的草地。空气是如此清新爽朗;景色是如此迷人秀丽;环境是如此恬静闲适;氛围是如此和谐清淡。胜似人间仙境!

接下来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引出人物。什么样的人呢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公公, 老婆婆, 他们操着带有醉意的吴音在聊天, 在此, 作者虽未对之作具体的刻画, 但我们可以想像正当作者沉醉于静谧迷人的环境中时, 朦胧中传来悠闲的谈话声, 犹如青年男女的情话般娓娓动情, 于是词人循声而见一对老夫妇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 一边品酒, 一边闲聊, 多么悠闲散淡地在安度晚年生活!

整个上片四句有景有情, 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 组成一幅美妙醉人的图画!

下片则把画面拉开, 为我们勾勒出农家劳动的生活场面:大儿子是这一家人中的主要劳动力, 所以肩负家中的重活而在小溪东边田间豆地里除草;二儿子也没有闲着, 你看, 他正在房前编织着鸡笼, 充满着生机, 充满着希望!

尤为令人叫绝的是结尾两句:“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只有那最顽皮而又惹人喜爱的小儿子, 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溪边去剥莲子吃!这句中, “最喜”一词用得很妙, 富有情感地写出了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逗人喜爱, 让你有止不住摸摸他的头、亲亲他小脸蛋的欲望;“卧”字又与“无赖”呼应, 传神地展现了小儿的童真、童趣, 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给全词平添了无限情趣!

下片写了三个人的活动, 生动地渲染了农家生活的场面, 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大儿汗水淋漓, 仍在辛苦劳作, 表现了农家人勤劳的淳朴个性;对中儿虽然只写编织鸡笼, 但我们由此可以想像得到院中鸡犬互戏、溪中鸭鹅悠闲游动的农家特有生活景象;小儿子无事可做, 却表现了童年天真顽皮个性, 让我们也仿佛步入儿时的生活经历, 而回味无穷!

纵观全词内容, 则尽显作者之大手笔:

在描写手法上, 作者惟用白描手法来素描这一家的生活环境和老幼五口的不同面貌、神态, 写得栩栩如生, 各具个性。

在语言运用上, 通俗、浅显、清晰、优美, 有情有景、有神有韵, 写出了农村特有的生活环境、景物及生活内容, 较为完整地刻画出农村生活的画面,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有生活之美, 也有生活之快, 洋溢着清新恬淡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 全词以“溪”为中心布置画面, 展开人物活动, 展现了一户农家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小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从词的意境来看, 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而且溪上有青草, 溪东有大儿锄豆, 溪头有小儿剥莲。三个“溪”字在结构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紧凑。

篇4:翻译批评赏析研究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sublimity synesthesia

ⅠRice'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Rice, a representative of Germa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thinks that not only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is needed while translating literary articles, but also its article form is necessary. All language forms in literary works have two functions: the expression of themes and aesthetic values. Therefore, we can clearly define literary translation as Artistic Creativity, an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as Informative Transmiss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does not only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veying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story like storyline, but it should also transmit the aesthetics. However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 is a relatively indefinite “variable”. Mr. Xie Tianzhen once cited《如梦令》written by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writer Ms. Li Qingzhao: “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If the translator just use a kind of explaining language to convey its “referential meaning” like:“昨天晚上雨很大,风很大,把室外的海棠花吹打掉不少,但叶子倒长大了。” instead of the language that has aesthetic functions to recur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n readers cannot feel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article. In that case, the real task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not completed.

Ⅱ The aesthetic analysi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bout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and its translation

Here wha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analyze is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荷塘月色”from a famous Chinese writer Zhu Ziqing. This prose is firstly published in the “Novel Monthly” on July 10th, 1927. The writer Mr. Zhu elaborated his night tour to the lotus pond in a sincere and delicate tone. It was even called an essay hovering with Mona Lisa's smile. The whole article is in a style of refinement, relieve and soothing.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writer's superb writing skills, the work fully shows the phonological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Therefore,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translate this beautiful prose,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recur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e original article before readers' eyes. That is to say, the translator should paint the same scenery using another language. Fortunately,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s from Mr. Zhu Chunshen. Thus the translation bears the same aesthetic beauty with the original work. In the following, this paper is about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Mr. Zhu Chunshen's translation on how it reached a state of sublimity on several aspects.endprint

Ⅲ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Mr. Zhu Chunshen's translation:

篇5: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古诗简介

《清平乐·纤云扫迹》是由南宋刘克庄所作的一首词。首二句描写十五月圆之夜的天光月色:皓月当空,月轮的万顷光波,扫射整个宇宙,世界一片澄明透彻。三、四句想象醉后跨上玉龙遨游太空的幻景。气概豪迈,感情奔放。与本词前二句所描绘的光明世界配合起来,不仅色调谐和,而且给全词增添了神话色彩。这时作者精神上已超越尘世,来到广漠无垠的天极,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历历在目。这首词虽是“玩月”,但全篇无一月字,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翻译/译文

皓月当空,月轮的万顷光波,扫射整个宇宙,世界一片澄明透彻。醉后跨上玉龙遨游太空,遨游八极。

当仙女们在凉爽的水晶宫殿里轻歌曼舞的时候,人世间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还需化费多少风露,才能驱散炎暑,换得人间的清凉呢?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

八极:指宇宙间最邈远的地方。

赏析/鉴赏

首二句描写十五月圆之夜的天光月色:皓月当空,月轮的万顷光波,扫射整个宇宙,世界一片澄明透彻。这境界多么美丽而又神奇!三、四句想象醉后跨上玉龙遨游太空的幻景。气概豪迈,感情奔放。而刘克庄这句出新之处在于一是“醉跨”二字生动形象,将酒后狂放不羁的神态活画了出来;二是“玉龙”色彩鲜明。玉色洁白润泽,用来修饰“龙”字,与本词前二句所描绘的光明世界配合起来,不仅色调谐和,而且给全词增添了神话色彩。“八极”指宇宙间最邈远的地方。“历历天青海碧”写遨游八极所见景象。这时作者精神上已超越尘世,来到广漠无垠的天极,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历历在目。

过片由太空进入月宫:“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仙手飘飘,仙女们按节而舞,不禁让人心驰神荡。最后二句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

酷暑难熬,当仙女们在凉爽的水晶宫殿里轻歌曼舞的时候,人世间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所以作者设问说:还需化费多少风露,才能驱散炎暑,换得人间的清凉呢?联系南宋后期统治者偏安江左,沉湎声色,置人民于水深火热而不顾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刘克庄素有拯世济民之志,其寄希望于人间的,当不只是自然界季节的代序,而应该是一个理想的清平世界的出现。

篇6:《清平乐·春风依旧》翻译赏析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①。搓得鹅儿黄欲就②,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③,今宵雨魄云魂④。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释】

①隋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渠筑堤,沿堤植柳,因此著名。

②鹅儿黄:小鹅色黄,以指新生柳叶。

③紫陌青门:繁华街头和妓院,游冶之处。

④雨魄云魂:谓云雨之欢,唯梦魂可求。

【译文】

春风还是跟从前一样,特别关注隋堤上的杨柳。无数鹅黄色的长条即将被它搓成,这正是天气清明的.大好时光。

去年此日在大街上青楼里消磨,今夜那云雨欢情只能在想像中寻求。断送一生,让人憔悴,实在只须几个黄昏就够。

【赏析】

春光大好,风物依然,只是去年在红尘里所经历的风月情事已不可再,对景伤春,有迷恋,有悲哀,也有感慨。

词上片四句是景,只写春风杨柳,柳以“隋堤”称,与下片说风流韵事协调。贺知章《咏柳》诗:“不知新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写叶用“裁”,此写风拂长条,用“搓”字自好,新颖而切合。卓人月云:“韦庄云:‘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合作可作一联:‘新雨染成溪水绿,旧风搓得柳条黄。’”(《词统》)对这句颇为欣赏。转入抒情,对比“去年”、“今宵”,落实开头“依旧”二字;“雨魄云魂”,词新语巧,耐人寻味。“断送”二句,尤说得悲切。几个黄昏之恋,令人终生难忘;事已经年,魂魄犹作襄王旧梦,如此劳心耗神,怎不憔悴瘦损?爱与恨、忆与悔,纠缠错结,难解难分。

篇7:清平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以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借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以。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以黄借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借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借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借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借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借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借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传如宫锦,可惜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以!“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雄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雄,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雄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雄》诗“湾头见小雄,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是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篇8:清平乐翻译赏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乐趣。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境, 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写下来。

教学简案

板块一: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

1.大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2.汇报展示。

板块二: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

1. 轻声读课文, 细心看插图, 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词句, 对哪些词句的意思还不太理解。

2.组内讨论交流, 确定一名发言人, 推荐一名小考官。

3.汇报展示。 (可以汇报本组对一两个词的理解, 也可以说说文中一两句话的意思, 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4.当一回小考官, 代表小组出一道题考考同学、老师。 (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板块三:比一比, 看谁演得像

1.默读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些人物。猜猜他们的语言, 学学他们的动作, 尝试着演一演。

2.在小组内演一演, 听听别人的意见, 并确定本组的汇报方式。 (可以两个学生配合演演翁媪, 也可以表演其中的一个儿子。)

3.汇报展示。

板块四: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

1.自己练习背一背。

2.在组内背一背, 并选择本组特有的背诵方式向全班汇报。

3.汇报展示。

板块五:比一比, 看谁写得棒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写下来。 (以下画面可供选择: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小儿卧剥莲蓬图。)

以上是李继东老师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简案。一般情况下, 很多教师都不会将诗词与游戏之间建立联系, 两者看上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不然, 追根溯源, 诗词与游戏是同源的。“一切诗歌均诞生于游戏。”荷兰伟大的语言学家赫伊津哈在其《游戏的人》中说:“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功能。它在心灵的游戏场里展开, 有它自己的世界, 即心灵创造的世界。”

或许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 李继东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 采用了“游戏”这一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整堂课中, 李老师以“比”为主要手段进行起、承、转、合。方法简单, 却抵达了诗词教学的本质。

一、游戏式比赛

在教学中, 李老师从头至尾共使用了“五比”: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比一比, 看谁演得像;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比一比, 看谁写得棒。层次分明, 步步推进, 在简单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同完成了诗词学习的读、解、悟等各项任务。

赫伊津哈在表示“游戏”概念的时候, 挑选了四个词语进行讨论:“玩、争、赛、让。”可见, 竞赛具有游戏的一切形式特征, 也具有游戏的大多数功能特征。这里所说的“竞赛”其实就是“比”, 在这一堂课中, 李老师设计了老师和学生比, 同伴和同伴比, 自己和自己比, 小组和小组比, 比赛读、比赛问、比赛演、比赛背、比赛写, 各种形式, 各个维度, 将“比”进行到底, 发挥到极致, 悄然间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 可谓简单而又有实效。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方式。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李老师顺应儿童的天性,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诗词教学, 使得语文味的课堂中充盈着儿童味。在教学中, 学生小手林立, 小脸通红, 或激动紧张, 或欢声笑语。李老师巧妙地将儿童与语文、游戏与教学融合在了一起, 整堂课洋溢着积极比学、和谐乐学的热烈氛围。

二、游戏式问答

在李学斌博士的《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一书中关于游戏与教育有这样一个生动的说明:同样一件事, 对大人是“按部就班”的“洗澡”, 而孩子则可以凭感觉, 将之置换成“玩水”。“洗澡”是刻板而无趣的“, 玩水”则趣味盎然, 花样百出。上课也一样, 课堂问答是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 纯粹的师问生答是枯燥的、循规蹈矩的。而在本课例第二板块的教学中, 李老师采用了“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的游戏问答的方式, 让学生当考官, 出考题, 完成诗词教学中理解词义的教学目标。在游戏中, 学生不但可以考同伴, 还可以考老师, 其中有两个人来回对考, 相互作答, 也有一人问多人答。

生:我想考考你, 诗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无赖”在诗中的意思是调皮、可爱。我也想考考你, “锄豆”怎么理解?

生:锄豆, 不是把豆苗锄掉, 而是在豆田里锄草。

生:我想问一个小组中的每个人一个问题。“清平乐”中的“乐”怎么读?“翁媪”为什么会“醉”?“吴音”是什么意思?请简单介绍一下辛弃疾。

这一小组的四名学生分别作答。

还有守擂考 (多人问, 一人答) , 竞答考 (一人提问, 全班抢答) 等多种形式, 游戏形式自由, 课堂氛围活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由率性地表达。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解决了诗词中生字、读音、词义等一般问题, 同时还解决了诸如作者背景、文章的中心意图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读懂诗词、理解诗意的教学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得以达成。

三、游戏式表演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诗人所做的事情与儿童在游戏中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

诗中作者辛弃疾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寥寥几笔描绘了一幅温馨生动的村居生活景象图。李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 将此板块设计成表演的游戏, 引导学生这样做:“默读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些人物?猜猜他们的语言, 学学他们的动作, 尝试着演一演。”于是, 学生在诗句当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角色, 想语言、扮人物、做动作, 尝试穿越时空的对话。

翁: (捋胡须, 眼睛微眯) 哎, 老喽, 老喽!

媪: (面露笑意) 是啊, 就说那豆吧, 原来是你锄的, 现在大儿子能干了, 能减轻我们的负担了。这烈日炎炎的, 他也不带条毛巾, 你瞧他那汗, 大滴大滴地滴下来, 滴在豆苗上, 再多滴点的话, 都不用浇水了。

翁: (指着不远处的二儿子) 是啊, 是啊, 你说那鸡笼吧, 原来是你织的, 现在你的眼睛看不清了, 二儿子可以接你的班了。你瞧瞧, 那叫一个巧。

媪: (看着远处) 是啊, 还有那莲蓬, 原来是我们有时间才去剥的, 现在倒好, 小儿子也会剥了。他还小, 就让他去剥一剥, 说不定还能培养耐心呢。

翁:儿子们都那么孝顺, 把活都干完了。我俩只好做做饭, 给鸡喂把米, 可真悠闲自在啊!

媪: (靠着老翁) 是啊, 孝顺的孩子们, 就是想让我们好好享受晚年啊!

在这一言一语的游戏中, 学生仿佛就成了诗里人、村中民, 他们放飞了想象, 体悟语言, 感受诗情。在不知不觉中, 诗中传递的村居生活的美好就潜在了学生的心田里。

“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 (柏拉图语) , 村居生活也不例外。李老师通过游戏式的表演, 将学生与宋代村民置于同一时空———课堂, 学生不仅能入情入境, 还提高了语言、想象等能力, 促进了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篇9:清平乐翻译赏析

关键词:《老人与海》 翻译美学

引言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各种文学作品的传播,为了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翻译是各种信息进行有效传递的一种方式,能够实现不同语言的读者对各种信息的理解,通过翻译,可以使得读者获得另一种语言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应该要保持对原文的意思准确、真实地传递。小说自传入我国之后就获得了广泛关注。为了使我国读者能够保持对原文意思的理解,需要加强对语言翻译的研究,将原著尽可能完整地展示给我国读者。对于这部小说,我国有几个翻译版本,其中翻译的语言体现了汉语的使用规则和美学特征。

一、《老人与海》简介

《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渔夫在打鱼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渔夫桑地亚哥一共经历了八十四天的捕鱼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收获,第八十五天的时候,他决定到更远的地方打鱼,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他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然而在返航的时候遇到了无数鲨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渔夫与鲨鱼进行了搏斗,最终虽然安全返回,但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只剩下了骨架。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对各种意象的含义进行了深化。其中大马林鱼代表的是人生的欲望和理想,鲨鱼则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大海象征了人类社会,渔夫象征了生活中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奋斗的人,整个捕鱼过程则象征了人与自然进行搏斗和抗争的过程。在写作技巧方面,海明威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对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明威使用的语言形象具体,但是主题隐藏得比较深。笔调潇洒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也没有着意地渲染和概括,但是却能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刻地描绘,体现出她的自然主义白描手法。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简洁,但是却异常有力,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美。

为了使我国读者对这部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需要对作品的语言、主旨等进行准确的翻译,将英文信息转换成为中文信息,从而使得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原文读者一致的阅读体验。翻译的过程需要遵循目的原则、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参考原文和翻译功能,同时也要关注译文所产生的一种目的,只有在翻译语的语言环境下,译文才能有它独特的意义,才能被受众接受。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文要尽量忠实于原文,不能对文中表达的思想进行随意更改,更不能妄自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一切都要以保持原文为基础。

二﹑《老人与海》译本的语言赏析

译本的质量会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产生很大的影响。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一般会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式,而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矛盾的翻译方法:归化要求译文应该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民族特性,是通过对外来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将其融入到我国文化中的一种翻译形式。异化则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要尽量保持原著中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特征,对原著中的内容尽量不做任何形式的修改,以保证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这部小说在翻译的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方法都有所应用,将语言的美体现出来。

(一)直译和意译方式

在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指的是将原文中的内容直接翻译成为中文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一致,是对原著的一种最大程度的还原。但是这种翻译方式比较机械,因此会使得翻译的内容缺少一些美感。相比较而言,意译是一种对原文的主旨进行深化的翻译过程。在这种翻译模式中,会对原文的主旨、意境等进行转换,有可能会改变句子、删减词语或者增加词语,从而使得译文的结构、语言等更加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会遇到各种情况。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译者逐渐将翻译内容细化,使得译文的内容更加准确。比如《老人与海》的翻译,也经过了很多次的调整。有很多译者对这部经典进行翻译,有的译者将长句分成短句,有的将短句合并成长句,有的对原文进行直译,有的对其进行意译,从而产生了多版本的译文。大多数的翻译都会遵循忠实原著的原则,因此翻译作品与原文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二)《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赏析

1.《老人与海》翻译中的显性美

翻译过程中的显性美指的是原文在形式层面上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美。比如在词汇以及句式上存在的一种韵律美,就是一种显性美。为了使得译文也体现出一种美学效果,需要对源语言以及目的语言进行良好的掌握,从而才能熟练地对各种词语进行转换,对于原文中的有些词汇可以保留,而有的词汇则可以放弃,没有必要对每一个词汇都进行翻译,尤其是英语中的一些词语仅仅是起着连接作用,在言语片段中只是一个辅助部分。比如当圣地亚哥在晚上回到海滩边时原文的描述是:“Then he shouldered the mast and started to climb.”有译者将其翻译为“然后他背着桅杆开始往上爬”,也有另一个翻译版本为“然后他打起桅杆往岸上爬”。在原文中,shoulder被当作名词时有肩膀的意思。在海明威的笔下,他将渔夫塑造成为一个受难耶稣的形象,因此横在他肩头的桅杆就像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两个翻译版本中,一个使用“背着”,无法显示横背这一特点,而另一个使用的是“打起桅杆”与我们的语言理解有一定偏差。另外有译者将其译为“把桅杆扛在肩上”,与我国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比较吻合,在这里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翻译方法。

2.《老人与海》翻译中的深层次美

译本的翻译质量体现了译者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想要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美,则需要对原文中的意境、风格等进行翻译,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文章的意境翻译属于难点,尤其是对于汉语而言,意境是语言的精髓。然而国外的很多文学作品对意境的关注程度不如汉语的高,将其翻译成中文时,应该要符合我国的语言使用规则,将意境体现在译文中。比如在描写圣地亚哥历经过了诸多磨难,终于回到了岸边,那个时候他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有劫后余生的感动,也有恍如隔世的迷茫。作者在原文中将他的几个动作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将渔夫的那种苍凉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发挥相应的想象。读者好像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渔夫看到自己经历了八十五天才获得的唯一一条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最终只剩下没有什么用处的鱼骨架,这让渔夫感到十分气愤和失落。

3.《老人与海》中的冰山创作风格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代表作。在整部作品中,形容词、副词以及抽象意义的词汇十分少见,更多的是精确的名词以及生动的动词。在一些章节中,有一些相关的短句串联在一起,无论是在场景还是人物的刻画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但简洁的语言中体现出深刻的内涵,因此翻译的时候也要对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掌握和了解,才能实现有效的翻译。以小说的第一句为例,朱海观将其译为“他是独自在一条小船上在湾流中钓鱼的老头儿,他已经到这里八十四天了,可是一条鱼都没有捉到。”吴劳将其译为“他是独自在小船上捕鱼的老头,在这个地方已经过去了八十天,但是一条鱼都还没有捕到。”这句简单的描述性话语中其实蕴含了十分深刻的含义,是海明威的“冰山”创作风格的体现。这些简单的词句组合在一起,为小说后面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调。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并列句,这种句式的安排并不会显得比较突兀,反而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平和的感觉,能够加深对作品深层含义的体现。考虑到海明威的“冰山”创作风格,在翻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译者并没有追求与原文结构保持一致,反而是将原来的句子分割成几个小的句子,以提升译本的可读性。使用短句,也可以为读者勾勒出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留出大量的空白供读者思考。

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在我国的文学领域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对这部小说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把握原文的内涵,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使用规则,将原文中的意境、主旨等体现出来,从而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语

参考文献

[1]孔玲.《老人与海》中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分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2).

[2]张慧敏,李娟.《老人与海》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郑延国.妙手剪裁 风格再现——《老人与海》新译本片段评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1(03).

篇10:清平乐·留人不住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注释:

留人不住二句: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

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此处泛指船只。2、渡头杨柳二句:刘禹锡《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柳,唯有垂杨管别离。”此处化用其意。

锦书:书信的美称。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

云雨:隐喻男女交合之欢。

翻译:

留人留不住,情人在醉中解缆随着兰舟远去。一只船桨划出碧波漫漫春江路,霎时过尽黄莺啼叫处。渡口上杨柳青青,枝枝叶叶是离情。此地别后书信不要再寄,画楼欢情已化作残云断雨,一场春梦,了封锁痕迹,都是虚幻无凭。

赏析:

起笔“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曾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留”而“不住”,故启末二句之怨思。次句写分手前的饯行酒宴。席间那个不忍别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吃不下去;而即将登舟上路的男子,却喝了个“醉” 。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二句紧承“醉上兰舟去”,写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经的风光。江中是碧绿的春水,江上有宛啭的莺歌,是那样的宜人。这景象似乎正是轻别的行者轻松愉快的心境的象征。而“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则遥应“留人不住”句,是兰舟既发后渡头空余的景物,也是女子主观感觉中的景物,所以那垂柳“枝枝叶叶”俱含“离情”。以上四句写景,浑然一体,却包含两种不同情感的象征。

结句写情,却突然转折,说出决绝的话,寄语对方“此后锦书休寄”,因为“画楼云雨无凭”,犹言:我们青楼女子是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来信了,从此割断情感联系吧。其实这是负气之言,其中暗含难言之隐。妓女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爱的权利,即使有了倾心的男子,也没有长聚不散之理。彼此结欢之夕,纵使千般恩爱,时过境迁,便“留人不住”了。有感于此,所以干脆叫对方“此后锦书休寄”了。话虽如此,倘不想得到“锦书”,何以特别提到?

上一篇:营销人能力培养下一篇:生日晚会上的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