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08-10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篇1: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调研题目: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

几点思考

调研时间:2015年9月15日

调研人: 殷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如何立足安乐河镇基础资源.挖掘其发展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逐步走向产业化,使其成为具有较好市场效益的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宁强县安乐河镇位于宁强县西方南角,全镇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2206户8936人,总面积150.48平方公里。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产业富镇”战略,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两条主线不放松,确定了”短抓菌、长抓果、家家户户发展养殖和劳务”的产业发展重点,使农村产业基本达到了镇有基地、村有特色、组有重点、户有项目的要求,步入了长短结合,发展和管护并重的良性轨道。2015年全镇发展食用菌272万袋,新引进二元母猪46头,生猪出栏12046头,建设2000亩以上的示范户1个,完成了4个村2500亩的核桃管护任务,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个46户,实现劳务输出3250人,创收5900万元。虽然全镇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全镇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农业基础差,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这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农村产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就我镇而言,发展产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二 2 是农村产业发展无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做支撑;三是缺乏资金、技术及专门人才;四是产业项目没有政府保护价规定,农民发展产业存在着怕风险、主动性不高。五是现行的产业扶持政策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产业的需要。

二。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自然经济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发展产业思路还不够明晰。就安乐河镇而言,全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发展仅停留在个人自然经济中,缺乏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思路和有力措施。

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因资金有限,作为基层政府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民生工程,无力挤出更多资金扶持产业建设。

三是现行机制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产业发展涉及到资金、土地、信息、技术、市场等因素。作为现行的扶持政策还不健全、完善,尤其是信息、市场、技术等服务体系还比较滞后,对壮大产业规模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农村基层,技术人才仅为政府农技员,人员少,力量单薄,大部分技术人才集中城市,对于一些特色产业,技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三.应对措施

发展农村产业化,对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理清思路,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项目。项目是发展农村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搞好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培植产业,加快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要科学谋划项目。紧紧抓住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市场走势,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找准产业项目,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培植一个农村支柱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要积极争取项目。筛选、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村产业重点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可研、包装、申报和推介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三是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刘家坪村成立合作社1家,涉及种养业领域。今后,每兴起一个产业,就发展一个专业合作社。这样做既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提高了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了一些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是加大农业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基层农技部门,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致富项目,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产业发展大户、示范户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五是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用市场推动产业建设。要强化市场意 4 识。树立能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培育名牌、打造名牌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就建设什么产业,什么产业能使农民增收就支持什么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镇村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村支柱产业。

篇2: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党校学习,在农委徐功学副主任的授课下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人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做一下个人小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一是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二是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三是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强调和始终坚持一定要把农业作为基点,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的其它方面,最终可能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可能会侵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点从一开始就明确放在农业上,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融合的方向才不容易出现大的偏差;才能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篇3:关于农村供水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国农村供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1) 20世纪50~60年代, 国家和地方政府结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设, 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的饮水难问题。

(2) 20世纪70~80年代, 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 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农村解决饮水困难。

(3) 20世纪90年代, 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规划。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进一步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到1999年底, 全国累计解决了约2.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4) 2000-2005年, 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2000年, 编制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 提出了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目标, 第一阶段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饮水困难问题;第二阶段解决新出现的饮水困难问题, 力争到“十五”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现存的饮水困难问题。2001-2004年, 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97亿元, 地方和群众筹资85.5亿元, 解决了5 6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

(5) 2005年以来, 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3月, 国务院批准了《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 规划解决2 1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重点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 总投资77.9亿元, 其中中央投资38.4亿元。

2006年, 国务院批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6亿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共下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计划1 009亿元, 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90亿元, 计划解决2.15亿农村人口 (含627万农村学校师生) 的饮水安全问题;实际完成总投资1 053亿元, 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90亿元, 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439亿元, 社会融资24亿元, 实际受益人数达2.18亿 (含631万农村学校师生) 。共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22万处, 新增集中供水能力2 628万m3/d, 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2005年底的40%提高到2010年底的58%;建设分散式供水工程66万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供水保障程度不高。

一是由于农村水源变化、水污染和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等原因导致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个别地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出现反复。有些地区因采煤漏水、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工程老化等原因使原来饮水安全的地方又出现了饮水不安全问题。还有一些农村饮水解困期间解决过的村庄, 因投资少, 工程建设标准低, 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资金, 造成工程老化失修, 出现新的饮水不安全情况。二是分散式供水人口比例仍然较高。截至2010年底, 我国还有4亿多农村人口采用分散式供水, 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42%, 其中8 572万人无供水设施, 直接从河、溪、坑塘取水。

(2) 部分地区现行人均投资标准偏低。

由于近年来工程材料、人工费等价格不断上涨和工程建设难度加大等原因, 造成工程建设成本攀升。以2010年为例, 全国下达人均投资计划平均为511元, 各省分解项目实际平均已达536元。特别是高寒、高海拔、偏远山丘区、牧区等, 由于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施工难度大, 部分地区剩下的工程难度越来越大, 造成人均投资高。由于现行补助标准偏低, 有的工程由于投资缺口大, 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3) 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52万处, 其中90%是单村供水工程。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供水工程规模小, 供水成本高, 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大多数单村供水工程运行困难。一是部分工程运行维护费用严重不足。农村供水实际执行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 平均不足成本的2/3, 大部分工程无法计提折旧费和大修费。二是因电价偏高等因素增大了运行成本。据调查, 许多农村供水工程用电执行非普通工业用电价格, 高于城乡生活用电电价, 电费占运行成本的1/3~2/3, 扬程较高的工程甚至高达70%以上。

(4) 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工作薄弱。

虽然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989年7月) , 各地出台了实施细则, 但实施差异较大。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小型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 水源保护措施大多难以落实。近年来,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日益严重, 直接威胁到农村饮用水水源, 甚至在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 也出现了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难以找到合格水源的现象。此外, 部分单村供水工程, 因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和经费, 日常水质检测达不到规范要求, 水质卫生监督也不能全面覆盖, 供水水质难以保证。

3 关于农村供水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村供水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 深化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 加强水源保护和供水水质保障, 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阶段性,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2000-2005年实施的农村饮水解困项目, 解决了农村居民“有水喝”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解决的是“喝安全水”的问题。考虑到新增不安全人口, “十二五”还要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即使在“十二五”规划实施后,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也还需要对已建供水工程进行改造、配套、联网、升级, 提高农村供水质量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我们应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阶段性, 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 更重要的是建一处成一处, 长久发挥效益。

(2) 高度重视县级农村供水规划, 优先建设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 为工程长效运行创造条件。部分地区县级农村供水总体规划工作仍然薄弱。一是有的地方没有编制全县农村供水总体规划, 造成工程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存在, 供水水质难以得到保证, 工程良性运行也难于实现;有的地方虽然也编制了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总体规划, 但与建设部门、扶贫、卫生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缺乏衔接。有的水厂就因为村庄搬迁而被迫废弃;还有的工程水源可靠性论证不充分, 导致工程建后水源不能保证、工程不能正常运行。农村供水工程规模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应科学制县级农村供水工程总体规划, 激励和引导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结合区域水资源分布特性, 通过区域内合理布局供水设施, 提高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为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创造条件。

高氟水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建设管理也要高度关注。在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有些高氟水一些地区, 有的虽然修建了供水工程,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 或是虽然上了水处理设备, 但管理不善或是运行成本高农民不用, 农民饮用的仍是高氟水。这些地区应结合长距离调水工程的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其规划工作尤其重要。此外, 从目前的项目实施情况看, 高氟水地区在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利用方面严重滞后, 亟须水利部组织开展一批成熟技术设备的应用示范并研究解决关键技术和建后管理问题。

(3)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中西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东部地区率先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加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国有农林场、农村学校等饮水不安全问题。东部地区应加快城乡供水统筹发展, 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有条件地区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农村供水现代化应具备以下特征:水量有保证;供水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供水生产安全、可靠、高效;工程管理科学;用水户满意。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一是观念的现代化, 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服务意识。二是应注重应用推广节水节能技术、信息技术和成熟先进的水处理技术等全面提升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4) 建立和完善农民参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推进项目决策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传统的农村水利工程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及其水行业等有关部门“自上而下”地进行规划与实施, 一些受益社区的参与和投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 受益区群众对工程没有拥有感和责任感。在目前我国农村体制面临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建立农民参与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自愿投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 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应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应在村级建立和完善农村供水参与式管理机制, 给农民用水户协会赋权, 创新村级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决策程序, 实现决策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吸收农民用水户代表参与, 并赋予用水户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级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指导, 加大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能力建设的扶持。

(5) 加快立法建设, 制定和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为农村供水行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安全供水立法工作, 强调通过立法明确各利益相关方职责。政府部门职能主要是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 特别是在饮用水水源分配、水源地保护、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服务。相比较而言, 我国农村供水立法工作严重滞后, 建议加快农村供水相关立法工作。关于用电优惠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于2011年5月27日下发了《关于适当调整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1]1101号) ,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目前各地正在制定细则, 积极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惠用电政策。截至6月初, 全国已有山西、江苏、重庆等20多个省 (区、市)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建议开展相关研究, 出台工程建设占地、税费等方面优惠政策, 为农村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营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6) 尽快启动农村生活排水工程建设和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我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 250多万个自然村, 居住着2亿多农户。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 农村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随着供水条件的改善, 由于缺乏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 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成为影响农村水环境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外, 量大面广的小型供水工程, 水源保护措施多数难以落实。有的工程由于水源枯竭和水质变化而导致工程不能正常运行。因此, 在抓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同时, 应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排水工程建设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保障农村供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4 结 语

农村供水工程是民生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村供水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农村供水工作中, 创新工程建设管理,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 加强水源保护和供水水质保障, 促进农村供水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农村供水工程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条件和身体健康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0年以来, 国家大规模建设农村供水工程, 分别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农村供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来看, 我国农村供水设施依然薄弱, 工程建设管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农村供水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审视, 总结经验和教训,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促进农村供水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供水,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利部, 卫生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R].2005.

篇4: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村供水工程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TK284.7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基调,而要想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稳定和农村社会发展体系。在这其中,农村供水工程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不断提高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①为此,我们需要结合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促进新时期农村工程持续、健康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 新时期农村供水工程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新时期,我国农村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尤其是一些山区地区,地势险要,再加之农民居住得比较分散,而且不少地区水资源非常匮乏,很难有效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第二,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较差。发展水利工程,需要相当多的资金作为支持,而现阶段如果单纯依靠各地农民自行集资,以及地方政府拨款,资金缺口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第三,农村供水工程的经营和管理问题比较多。很多地方建设供水工程时很积极,但是建成后的维护成了大问题。由于各地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五花八门,包括政府、集体、企业,甚至还有个人投资的。由于农村供水工程基本上都属于公益事业,很难有盈利,因此后续的维护和保养费用就成了大问题。不少地区的农村供水工程修好了就没人管了,最终是荒废了不了了之;第四,农村供水工程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近些年来,各地农村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农业供水工程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最终使得工程不能够彻底地建成,严重影响了各个地区水供应方面的要求,使其工程的效益难以发挥。②

2 新时期农村供水工程发展的几点建议

2.1 逐步完善融资机制,保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供给

传统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主要是由财政负担,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全额由财政支付。但是由于各地财力状况不均衡,有很多地区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好。尤其是在农业税被取消以后,很多乡镇一级政府的资金状况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拿出资金来发展农村供水工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上一级政府加大资金供给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用资金。除了要加大政府拨付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比如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居民自筹、集体与居民分摊等很多途径,也可以在适当的地方直接将农村供水工程改成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运转模式,完全企业化运作。当然,融资直接关系到管理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企业投资以及其他市场化运作模式下,必须要有相应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让企业在管理中取得一定的效益。具体来说,要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市场运作,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③这就需要做大做强农村供水工程,使供水工程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

2.2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将农村供水工程工作纳入工作考评体系

我国大部分市县政府对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体制都没有进行统一制定,对其管理散漫,水厂采用私人承包的方式来进行基本运营,这造成平时的维修改善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并且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运营额进行监管。另外,由于很多地方的农村比较偏僻,再加之一些供水工(下转第133页)(上接第131页)程都在比较偏远的野外,这给日常的巡视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基于此,为了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把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之中。对于那些玩忽职守,不能尽职尽责管理和发展农村供水工程的干部职工,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相反,那些真正一心一意扑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中,胸怀百姓,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兢兢业业付出的干部职工,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奖励。建立奖惩分明的制度,并且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法规条文,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相关的干部职工,真正使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工作得到有效的重视和发展,并且才能逐步为农村供水工程实现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礎。④

2.3 与时俱进地融入新型技术,提高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效率

供水工程施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对于供水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效率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甚至在某些环节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旧的供水工程为了节省投资,使用的管材多半是水泥管、钢筋水泥管或塑料管,质量不好,使用年限一长,老化漏损严重。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比如目前的PVC、聚乙烯管、球墨铸铁管、钢管等材料,其耐老化程度、耐腐蚀程度都要优于传统材料,而且可以有效减小输水过程中对水的污染。比如使用PE管,就具有不生锈、耐腐蚀,而且其中水的流速比普通的水泥管快约30%;另外,新型材料普遍质量比较轻,维护方便,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效率明显可以提高,而且使用年限也会延长。⑤另外,其他的一些新型施工机械,也可以更多地应用,这样也可以辅助提高供水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供水管理也要加强巡查,应用新的探测技术和传统的巡逻相结合,加强对管网破损所带来的跑、冒、滴、漏的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地维护修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水厂设计规模应超前适度,充分利用老的水厂、管道等建筑物。

3 结语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任务。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供水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导致农村供水工程“欠债”太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因此,在新时期,要想真正有效地发展农村供水工程,还需要以加强投资为基础,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转变对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思路,逐步形成在政府指导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建设,市场化运作管理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和建设体系,更为高效地服务于三农工作的发展。

注释

① 刘涛,李建华,李慧敏.新密市山区修建农村饮水工程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9).

② 张锦辉.山区农村供水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与处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

③ 张林海.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管理[J].内蒙古水利,2011(4).

④ 姜开鹏.又好又快地发展农村供水排水事业,保障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J].水利发展研究,2008(1).

篇5: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几点思考

组长:李露兰24

成员:杨艳丽54

陈莲04

吴益青4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组长:李露兰24成员:杨艳丽54陈莲04 吴益清46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语文教育10级10班

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加快农村的发展,是加快国家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农”问题一直是两会的重点,中央多次颁发一号文件,可是农村的发展还是很缓慢,因此,对于农村问题的议论纷纭,讨论的焦点自然就集中在:到底是什么问题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这些都促成了本文的写作。本文将从六个方面阐述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第一,从户籍制度出发,提出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第二,阐述了农村的立足产业农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第三,谈了谈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农村的发展都很重要的教育问题;第四,叙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第五,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特别关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一个是围绕农村的金融所提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组提出了我们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教育;社会保障;金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都采取农业补贴工业,形成了工农业产品巨大的剪刀差,政府抬高工业产品的价格,尽可能地压低农产品的价格来取得经济的发展。以至于限制我国农村经济薄弱,长足得不到发展。而在其他国家农业一直是补贴对象,当然,现在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但这些都是不够,农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中国农村的发展。

一、户籍制度

1958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

立了一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住房、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建立的户籍制度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特征,由此产生了与户籍相关的“居住”和“暂住”等概念,不是本地户口的人的想要读公立学校要交借读费,而且借读费还很贵,而这些人大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这无疑加剧了农民的生活压力。即使他们的子女在身边读书,但最终还是会因为户口问题而不能参加当地的中高考。就拿我身边的人为例,我组其中一个成员的表哥是新建县人,到南昌打工,自然就把儿女带过去读书了,借读费是每人五千元,这么昂贵的借读费给本来生活压力就大的夫妻俩又添了一层。我朋友临川读高中,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就只能会原籍读书了。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产生。

显然,当代的中国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改革,加快

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体系新局面。现在,户籍制度逐步放开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农民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不过户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农业

由于中国政府早期实行的一些政策,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需要农工数量众多。

农业还是传统的精耕细作,即使是生产了好的农产品,可销售不出去的现象还是经常存在,农民的收入还是很少„„农村劳动人口数量多,生活水平低下,迫切想要改变现状,大批劳动力涌入城中务工,农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这又导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的产生。青壮年进城务工,农田荒芜,这给本来就人多地少的我国国情又增加了一大负担。中国人口本来就多,又多出这么多的荒地,那这些人的粮食从哪儿来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种粮的人少了造成粮食紧张,威胁到国家的稳定。暂且不说这么远的问题,就拿农民工进城这事本身说吧,农民进城要吃住吧,城市住房、医疗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家出台文件号召农民工回乡创业,可创业的资金哪里来呢?农民工走又不是留也不好。针对这些问题,我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进一

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这句话不是口头说说,而是要付诸于实际行动。现在部分地区的农业方面的市场经济开放性还不够,土地资源利用的还不是很充分。如开发水产资源、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等。

(二)、农产品产销脱节,农民对市场挑战的消极回应,实际上是农民被动适

应市场,竞争观念还没形成,心理素质较差,难以承受各种风险,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反过来有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化。这个时候政府就要做好领军人的角色,政府要根据本地特色,深入市场调查,随时了解市场动向,对农民的种植进行指导,帮助农民联系农产品加工商,又条件的话,政府还可以以入股的形式,让农民自己出资建一个农产品加工厂。这样可以减少农产品种植的盲目性和解决种的好销售不好的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产销体系。

(三)、对于农村兴办企业,政府要直接给予支持,但是不能为了发展而发

展,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不能引进一些带有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要根据地方特色建立特色经济。

三、教育

现代社会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到底归根于教育科研的竞争,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想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育问题。现在国家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减免学费,虽然只收书费,但是各种各样的收费已经超过了学费。就我组的成员所住地看农村教育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龄儿童以及青少年的义务教育没有得到彻底的执行,农村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失业人员就职再教育基本上没有实行过。

(三)、农产品、农业的科技知识得不到普及,农民受教育水平的低

产生以上几个问题的原因,我组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近几年,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他的教育环境,教学条件都比农村公立学校好。大多数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就把他们往私立学校送,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公校流失了好多

优秀学生,老师教的没意思,再加上老师的工资总是拖延又受不到上面的重视,老师自然而然会选择待遇好的学校,这就导致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流失。这样乡下学校就剩下些“老弱病残”,这就让那些本来就不想学习的孩子更不愿意学习,都早早的出去打工了。虽说教育部每年也要下来检查学生人数,可这些检查也是

例行而已,到底是不是这个班的学生也不问,当然全国有这么多学校也问不过来。

(二)、农村仍然存在浓厚的封建思想,我们父辈以上大多数是文盲,有些家

长认同女孩读书无用论,这就导致女孩的受教育权利被剥夺。家长外出打工,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是老人带小孩,他们对孩子要么就是溺爱,要么就是不理不睬,孩子的内心世界得不到关注,在加上处于青春发育期,会做一些叛逆的事,如去黑心网吧寻找寄托,做一些他们认为能引起大人们注意的事。

(三)、政府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老师工资不高,甚至发不出,这就影响到了老师的教育情绪,他们有的就选择到更好的私立学校去。

(四)、政府不重视对农村本身的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农民的文化水平影

响了农民采用和接受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要知道农户的文化层次很低,受教育水平低,所以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十分有限,农业科技推广同时还得兼顾对农民的教育工作。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在一户推广成功以科技覆盖面来说仍然很小。

(五)、现在的农村虽然出现了一批初、高中毕业生,但因为这部分人中大多

数未系统接受过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再加上农业经济效益低,他们大多会外出打工或经商来取得较高的收入,这又带动农村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人口的离土离乡,使得留下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是老弱病残者。因此,这只农业大军中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接受科学技术能力差。低下的农民文化素质也已成为农业科学普及和推广的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我组认为政府应该做出积极回应:

第一、必须对农民进行扫盲活动,对他们进行农业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当前农民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使教育资金问题落到实处,确保各方面体制完善进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走绿色生态环保农村之路。

第三、使农业生产进入科技行列,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政府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让老师心甘情愿的留在乡村,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我国现今在全国范围内鼓励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体现在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上,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关键,生态文明是核心,政治文明是保障。我国又是无产阶级当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农民属于人民,享有国家主人公应有的权利,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缺乏。举一个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的现象来说明吧。

选举制度是每一个成年人和不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都享有的,村里村官换届

时,这个词就格外的显眼。按理来说,选贤任能,选出来的人应该为人民服务,可在当前的好多农村是不存在的。想当官的人到处送礼送钱,有选举权的人呢看谁送得多,和谁关系好就选谁,因为他们认为选谁都一样贪,把自己手里的权利不当回事。选出来的官呢,打着一些有的没的幌子到处收钱,早就把“为人民服

务”的职责抛诸脑后了。

产生以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权利意识模糊,或者说农民从来没有实施过权利,所以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权利。

(二)、农民作为民主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即主人翁意识的淡漠。

(三)、传统的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制约民主政治建设。

(四)、国家对村官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不够,反贪局和纪检委的工作不到位。要加快中国的民主进程,加快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是少不了的,因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底层推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解决这些刻不容缓。针对这些问题,我组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国家加大普法宣传。多派一些法律专家到农村中开展普法活动,让农民明白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提升农民权利意识。其次,政府可以建立一些农民学校,对农民进行一些基础的文化教育。最后,国家反贪局和纪检委应深入基层,从最底层抓起。只有民众的意识觉醒了,民主政治建设才能真正实行。

五、社会保障制度

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进步的特征,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是国家安定团结的根本保证。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了,社会保障制度是一大关口。解决得好人民幸福,国家和谐:解决得不好结果可想而知。就中国现阶段国情以及未来发展来看,农村保障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养老保障。我们大多数奉行的都是儿子养父母亲,如果儿子不孝顺那爸妈只能自认倒霉,穷苦潦倒的过完余生。那么养老保障是中国民众家庭走向社会的首要选择,是一项关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伟大工程。现存农村保障制度问题还有待解决。就我们乡的情况来看,政府工作人员把国家低保户名额给自己的亲戚或者拿去卖,致使许多应该享有低保资格的家庭或个人享受不到的低保资格。例如一个无子女的人,理应享受低保,还应该是五保户,但为了这个还要托人找后门,办好了低保,半年以后去领钱,有关部门的人要么不让你找到,要么就推说款项还没到,就这样拖着。为了能拿到这份低保款,很多人会买东西去“孝敬”,他才让你拿到一部分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农民的法制权利意识不够。其实有些人还是想找有关部门说的,但最后很多人得到的答案是“这就是规则”。可这算什么啊,公务员为什么叫公务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本就应该对农民保障制度的实施采取强硬手段对那些滥用权术的政府人员给予严厉打击,使农民能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希望做到真的像温家宝所说的,让农民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

六、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是我国特殊的情况,为什么在我国就特殊了呢?因为在外国农村里有金融机构是很正常的,而在中国是很少的。农村金融问题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希望一些金融机构可以在农村设点,以便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可即便这个问题很早就提出来了,一直未得到真正的实行。中国的农村人口是占大多数的,可想要在农村建立金融机构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也不能怪那些金融机构,因为金融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农村还存在一些地下钱庄,即所谓的地下金融。这些现象的出现,我组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最大的原因就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些地方甚至谈不上发展。这让

那些金融机构不敢在农村设点。

(二)、第二个原因就如我组上面所说的,金融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三)、就是农村居民理财观念不强,这是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还有就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很多时候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例如该排队的不排。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之后的安全系数也不高,这些都影响着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点。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

首先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划,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构建城乡一体化。其次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不仅是适龄儿童的教育资金,还要有农民学习的资金。当然这不是中国近几年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就更显出其艰巨性。最后,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走进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担负起一些社会责任。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中国农村金融走出地下,朝阳光化发展。

现如今中国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只有教育问题得到解决,这个农村才有大的长足的发展。希望国家在关注农村问题的同时,把这些关注真正落到实处,这才是对农民最大的实惠,对农村发展最大的帮助。

2012.04.2

5参考文献:

[1]黄建宏.中国农村经济解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115-123.[2]张晓冰.农村乡镇发展的体制性困境与出路[M]北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33-159.[3]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中国农村情况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38-162.[4]徐勇.中国农村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63-108.[5]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476-481.[6]顾春.民间金融走出地下[N]人民日报.2012.03.21第二版

[7]新华社.要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N]人民日报2011.02.28第一版

附件:

篇6:关于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几点思考

----永宁镇 于理

近期,县纪委组织乡镇纪检书记到北疆考察,回来后,就如何把廉政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使反腐倡廉教育面向农村,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农村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滞后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农村廉政文化滞后,缺少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存在着扭曲社会价值观的不良社会风气。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的农村重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不正之风在农村社会的行业和领域还比较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流行,官本位、重权轻法、特权观念等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村官法制意识淡薄,贪赃枉法,办事讲究“潜规则”。一些群众对腐败行为采取无奈、容忍和默许的态度,把腐败作为可以接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甚至存在羡慕腐败的灰暗心理。为此,着眼于加大教育预防村官腐败的工作力度,增强村官的廉洁从政意识,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普法教育、反腐倡廉教育落实不到位,导致其廉洁自律意识、法制意识淡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农村发生的村官腐败案屡见不鲜。如我在网络上看到某县举行异地搬迁工程违纪款退款仪式,将收缴的违纪款近5万元退还到29户农民群众手中,原村委会支部书记杨某某受到了开除党籍处分。类似村官杨某某的腐败案在各地均有发生。某县自2000年村级两委换届以来,共有36名村委干部因违法乱纪受到了党纪处分。由于村级财务混乱,有的贫困村一年吃喝款达十余万元,工程建设欠款达数十万元,为了填补开支,各类补偿补助款成了少数村官眼里的“唐僧肉”。村官虽为最基层的干部,但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多最直接,村官腐败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造成村干部违法乱纪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在于村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弱化、党性观念淡薄,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村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规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乡(镇)党委、政府、纪委在一度时期放松了对村干部的普法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对村委会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的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思路和对策

(一)弘扬廉政文化,在农村营造“贪耻廉荣”的良好社会风气。廉政文化建设进农村的核心内容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是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对村干部个体而言,要将廉政规律、道理、价值判断作用于他们,内化为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进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建立道德和政治责任感,使村干部在带头抓好农业建设的同时,带头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让村官们洁身自好、清正廉明的行为扭转地方的不良风气,并为其他人作出了表率。对农村社会而言,通过让群众在廉政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可形成一种对腐败现象人人喊打和“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社会氛围,有利于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进而可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以此来弘扬社会正气。

(二)形成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良好工作机制。乡(镇)党委、政府、纪委要把廉政文化进农村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成立廉政文化进农村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一是要发挥“大宣教”格局作用,保证廉政文化活动有组织、有序、有效地开展,加强沟通与协作,牵头组织宣传、文广站、党校、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全党全社会抓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二是乡(镇)纪委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组织谋划、任务分解、形成合力、督促落实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要加强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廉政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三)以廉政文化进农村“九个一”活动为载体,深化反腐倡廉教育效果。乡(镇)党委、政府、纪委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要把握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正确导向,与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镇文化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为使廉洁从政意识“入眼、入脑、入心”,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公正办事意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应根据村镇的实际情况,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九个一”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和完善一套村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制度。制定《关于村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的规定》等制度,对村级领导干部从政行为作出详细的规定。

二是整合当地的廉政文化资源。鼓励广大公民参与创作廉政题材作品,繁荣廉政文艺创作,开展创作廉政书画作品竞赛活动,精选优秀作品制成具有地方特色廉政文化宣传版面;组织艺术团体到农村开展廉政文艺节目巡回演出;组织农村党员重点学唱《纪检监察之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八荣八耻》四首廉政歌曲,并使之在广为传唱,让广大群众自觉地融入到廉政文化的建设中来。

三是设立一个廉政文化室。在村委会设立固定的廉政文化室和廉政图书室。定期发给村委会纪检监察杂志材料、各种廉政书籍。廉政文化室应收集党风廉政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四是设立党风廉政专栏。乡(镇)在各村设立固定的党风廉政专栏,在宣传栏中宣传关于反腐倡廉的内容,让反腐教育入心入脑。

五是设立乡(镇)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有目的地规划、建设几个廉政文化景观,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建立廉政宣传橱窗或黑板报,贴挂格言警句、廉政漫画图片以及一些党纪法规和廉政文章。在乡镇、村委会的主要道路、人群集聚的地方、进村路口、公共休闲场所等醒目位臵制作廉政告示牌、喷绘廉政广告、书写廉政标语进行张贴宣传。

六是建立“三栏一箱”,即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党务公开栏和意见箱。村“两委”定期在宣传栏实行村务公开,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土地管理、计划生育、村镇规划等有关政策,对经常性的公开内容坚持每季度公开一次,阶段性的工作实行逐段公开,重大事项的内容即时公开。同时由村民理事会定期出好村民道德、村容卫生、村致富能手等评比专栏,在全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七是集中开展“反面典型现身说纪说法”警示教育活动,利用服刑人员现身说纪说法,认真剖析他们堕落的原因和严重危害,着重对农村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篇7:关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几点思考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加快,城乡统筹的顺利推进,农民的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洋溢着一派欢喜、和谐。但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依然大量存在,若处置不好,将会影响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会失去。有效化解农村矛盾已经至关重要,是巩固农村工作成果的必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必须选择。只有鼓足面对矛盾的勇气,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才能切实做好当前农村稳定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一、正视矛盾,渠道畅通是前提

总体上,影响农村稳定中所存在的各类矛盾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从目前反映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农村土地征用、各种工程建设用地补偿标准不一或不到位、群众应有切身利益得不到维护、部分司法不公、社会治安防控不力、问题处理不及时等引发的,1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不能以冷漠的态度等闲视之,要建立和完善充分的民意表达机制,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充分进行调查、走访、座谈,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减少和防止随意性,避免工程、项目仓促“上马”,让政策、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积极搭建基层政府、群众自治组织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拓宽民意表达途径、民情反映渠道,完善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机制,明确职责,热情接待,耐心解释,指明“出路”,坚决杜绝“冷、横、硬、推”,不仅要奉行“谁的孩子谁抱走”,更要强调“谁的责任谁处理”的理念。

二、公正公平,维护权益是基础

在农村矛盾中,因干部作风问题、土地征占、工程建设、农村政策落实等引发的农民与村干部、集体、政府之间的矛盾处理难度最大,表现形式也最为激烈。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原因,无论是相对社会人,还是诸如企业等单位法人,农民仍处在相对弱势的一方。这就要求切实转变农村干部作风和基层政府职能,认真践行“农民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大力实

行 “两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三民主”(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并将对各类矛盾的调处,当做实现保护和实现群众合法利益的一项活动抓好抓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基层干部在处理问题时优亲厚友,见利忘义,甚至与民争利,影响基层党委政府形象,破坏基层政府公信力,体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减少农村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生。在调处农村各类矛盾纠纷过程中,只有深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公正公平,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各类矛盾也才能得到有效化解。也只有正确处理好法与理、情与法、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对符合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办;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按现行政策办;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都没有规定的,尊重事实和历史,体现公平,照顾各方利益,才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深入实际,强化宣传是关键

就本身而言,农村社会矛盾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农

村条件所限,物质条件匮乏,对各类政策法规理解不透、明白不了而引起;另一方面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和信“访”不信“法”的错误思想诱导产生。对此,基层干部要学会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去面对面地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影响本地区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其次是建立有效的政策宣传和普法教育机制,特别是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好一线作用,把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宣传到位,把一切关系到维护农民利益,保护自身权利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诸如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婚姻法、行政诉讼法、民法、计划生育法等普及到位,使其明白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调解、复议、仲裁、起诉等多种手段,多渠道理性诉求,而不是期待领导的“条子”,或以过激言行要挟党委、政府。再次是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说服教育与依法惩处相结合,以疏导教育为主,在宣传教育面上,“不漏户、不漏人、不漏事”。

四、多方联动,化解矛盾是根本

农村社会矛盾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依靠一两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排矛盾查调处的,必须多方联动,共同出击,才能取得实效。要强化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派出所、村(居)调解委员会力量,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在矛盾凸出,己形成规模人群聚集的时候,所在乡镇、街道领导、涉事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信访、公安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要及时赶到现场,相互配合,做好接待、劝返和答复工作。并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党组织、富有正义感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的作用,对当事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同时,要健全完善有效的司法救助机制,比如对在农村常见发生的家庭婚姻和赡养纠纷中的妇女、老人提供法律援助,重建农村传统道德体系;利用疑难信访基金和司法救助资金,解决复杂疑难信访、承受不了过高司法成本的农民的基本司法保障和服务等现实问题。

五、加强督查,责任落实是保障

篇8:关于农村党员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当前农村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现状

通过座谈交流、调查问卷、个别走访等形式调查研究, 目前农村党员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发展愿望看, 农村群众对加

入党组织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数日益增多, 写入党申请书的人数以每年约27.6%的速度增加, 农村群众的入党热成为一个新现象。

2、从发展质量看, 农村党组织新发展的党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近三年在农村发展的党员中, 从来源看退伍军人占7%、学生党员占57%, 农村普通党员占36%。从学历看, 大专及以上占61%, 中专 (高中) 占18%, 初中及以下占21%。从作用发挥看, 退伍军人与学生党员大多数素质较好, 但他们外出就业、创业, 不太会留在村里, 为新农村建设奉献较少, 而村里发展的一些普通党员多数难以在日常的政治、工作、经济发展和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3、从入党动机看, 入党的目的性呈多样化现象。

一些要求入党的农村群众把入党定位为提高能力和锻炼自我的机会;有些异化为追求个人发展, 打造择业就业竞争资本的功能性手段;有些只是从众附和、跟风跟流;也有些与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等民主政治掺合在一起;同时部分人又在一定的场合下视党员的身份为政治光环, 甚至是家族的荣耀。

二、原因分析

在农村, 党组织发展党员是组织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工作, 一些积极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已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农村党组织以提高农村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为目的, 开展了内容丰富、方式多样, 支部便于组织, 党员乐于参加的各类党员活动, 同时农村党组织开会或者开展其他活动给予党员一定补贴, 此外, 每三年还组织一次外出党日活动, 使得农村群众入党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目前农村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存在差别, 并不整齐划一, 在一些人看来, 入党不仅不要担什么风险, 还可以捞到某种“好处”。他们的入党动机存在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倾向, 大多数人对党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 较注重组织上入党, 而不太注重从思想上入党, 较注重结果, 而不太注重过程, 这就导致一些动机不纯的人混进党内。另外, 农村党员中转入的某些退伍军人和大学生预备党员有突击发展党员的现象, 并在预备党员转正时, 由于“人情”、“面子”等因素导致“一致通过”的现象突出。

按照党员发展计划, 由于每年农村党员发展数量有限, 各村往往对确定积极分子人选感到为难, 致使发展党员工作中普遍存在“亲近”现象。“亲”就是干部亲属, “近”就是平时与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关系比较接近的人, 这就导致一些入党动机不纯, 没有大局意识和缺乏党性修养的人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三、几点思考

为造就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的组织建设, 在按照“发展党员七项制度”的规定的基础上, 建立党员成长档案, 推行党员发展“四制”, 一定程度上能净化入党动机, 真正把农村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组织中来。

1、远教学分制确认入党积极分子。

对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情况实行学分制, 达到一定学分经考核合格后, 才可确定为发展对象。各党支部先向街道党员服务中心上报名单, 由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统一发放党员成长档案。入党积极分子每次参加远教学习后由远教管理员和党组织工作人员负责填写学分, 并相应做好每次学习的签到登记。每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远教学习不少于12学分, 每学习一次为1学分。由各党支部依据学习情况对入党积极分子一年来的远教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评定, 对于符合发展党员标准的入党积极分子上报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经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审核, 支委会方可召开会议确定为发展对象。

2、理论测试制确定预备党员。

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理论测试, 合格后才可提交支部大会通过预备党员。测试内容为党章、十七大报告、党的基本知识、农村常用的应知应会知识等。各党支部对准备召开会议讨论吸收为预备党员前30天在街道党员服务中心进行预约登记测试, 发展对象凭身份证、党员成长档案参加在街道党员服务中心举办的考试。考试成绩实行100分制, 闭卷形式, 60分以上者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接收为预备党员。

3、志愿服务制考评预备党员转正。

预备党员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和本地志愿服务特色, 确定一个志愿服务岗位, 内容包括开展法律咨询、农技咨询、医疗健康、环保节能等宣传, 开展环境整治、义务劳动、岗位奉献以及其他便民服务活动。预备党员一年中自觉参加所在地或单位志愿服务活动要求达到4次以上, 达到一定服务次数要求后, 党支部方可召开会议讨论通过正式党员。一年内参加志愿者活动达不到4次实行延长预备期。

4、发展程序全程纪实制。

上一篇:警示教育合规回头看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四学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