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落花生

2024-08-11

教学案例落花生(通用10篇)

篇1:教学案例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案例

实小刘 丽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 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 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相机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篇2:教学案例落花生

一、背景知识

1、《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生活中的启示”为学习主题的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精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二、案例描述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的处理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重点段落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利用关键语句突破难点,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所以我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设计了本课的教案,让学生根据教案的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和展示。《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2、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做人的道理。

教案的设计我抓住了三点要求:

一、基础知识。重点是教材中的易读错的字音,和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

二、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重点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抓住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道理。

教学方式上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学生个体进行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为什么父亲说花生最可贵?可贵在哪儿?

生:花生的品格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师: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还讲了什么道理? 生:还讲了做人的道理

师: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生: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作者是怎样理解做人的道理的?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

生:像花生那样。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在备课的时候,我注意到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来引导学生对做人道理的进一步理解。】 师:比较下面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第一个句子中有“只”,第二个句子中没有“只”。师:有“只”和没有“只”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一个句子有“只”是说不能只讲体面,而没有一点儿的实际用途。

生:第二个句子没有“只”好像是说,不仅要做对别人有实际帮助的人,而且一点体面也不应该讲。

师:我们应该讲体面吗?

生:应该讲,比如:学校要求学生要衣着整洁,讲卫生,不允许化妆、戴首饰,穿奇装异服,不允许上课穿拖鞋。这些都是体面的要求。

师:对呀,如果老师上课不穿的体面些,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所以做人应该讲体面,讲体面是对他人的尊重。讲体面没有错,但不能只讲体面,而不考虑实际的作用。

【课文中有一句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对立起来,是不是做花生好,做桃子、石榴、苹果就不好呢?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做人的道理,在教案中我还设计了一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师:同学们想一想做桃子、石榴、苹果好不好? 生:好!师:为什么? 生:既有用,又有好看的外表,当然好。

生:我们都爱美。

师:好看的外表就像人的什么?

生:像人们善于表现自己,善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师:那父亲怎么没去赞美桃子、石榴、苹果呢?

师:那是因为文中作者仅仅是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从外表方面进行比较,如能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有好看的外表、又有用,当然更好,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内心美,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普通、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对他人有用。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这节课我学会了借物喻人的方法,也知道教师具有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品质。

生:我懂得了无论外表美不美,关键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例如清洁工就是这样的人。

生:我知道了要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应该默默奉献。例如邮递员他们就是无论刮风下雨,准时把报纸、信送到我们的手中,我很感动。

生:学完《落花生》一课,我想对落花生说虽然你外表不美丽,但你对人类有用,就像默默奉献的医生、解放军战士„„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通过这样一遍一遍的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2、以生为本,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

3、抓住重点,感悟情感

本文中作者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句子的不同,使学生正确、充分、深刻的理解了课文中做人的道理。然后通过讨论、质疑“做桃子、石榴、苹果好不好?”这一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4、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邮递员、解放军战士、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篇3:教学案例落花生

一、避免重讲解轻朗读,应以读代讲

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而轻视其语文能力培养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不了课文内容,因此总是把一篇课文翻来覆去地讲解,直到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都能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整堂课听不到学生的朗读声。当学生缺少朗读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会丰富多彩,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片段一]

师: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本课分为“种花生”与“议花生”两部分。作者重点是写“议花生”这一部分,一共用了14小节。请大家读一读这14个小节,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自读课文2-15小节。)

生:通过阅读,我认为花生不图外表、默默奉献,我要向花生学习。

生:我也要学习花生的精神,不向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果实学习。

生: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不讲排场。

生:通过阅读,我认为我们不能做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学生的回答局限于课文中所提出的一些思想,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小节,边读边与同桌讨论,然后交流自己的收获。

生:我认为我们不能批评桃子、石榴、苹果等水果,它们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了别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现在的社会交际不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认为花生有一种不张扬的品质,这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

生:我认为花生的这种品质不好,因为你不把你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又有谁知道你的优点呢?如果人们不知道土底下有花生,还以为是一棵棵小草呢!

没想到,学生的感受发生了大转变。这时候,我还是没有讲解,也没有设置提纲进行讨论,而是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这几小节,再谈感受。

生:我认为无论是桃子、石榴、苹果还是花生,都是对别人有用的果实,只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

生:我认为只要你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就可以了,不要去考虑其他。

在上述教学中,为了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我没有进行分析与讲解,而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并在朗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远比教师的精讲效果要好得多。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反复地、多种形式地读课文,以读来代替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受到熏陶。首先,阅读要有要求。就像上面的案例所描述的那样,三次的朗读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朗读自己有什么想法。其次是有选择地读。对于课文中关键性的及含义深刻的文字,我们要让学生多读,通过读来弄清这些文字的含义。在上面的教学中,对于“种花生”的文字我没有让学生去读,而是让学生反复阅读“议花生”的段落,这样就紧紧抓住了重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避免重识记轻感悟,应以悟助记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这二者统一到教学行为中,不可偏向任何一方。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只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往往是把现成的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识记。这样的教学只重视了学生的识记,而忽略了学生的感悟,更不用说让学生体验了。

[教学片段二]

师:请大家阅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中的多音字。

(生自读第一自然段。)

生: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多音字“种”,它既可以读zhòng,又可以读成zhǒng。

师:哪一个是读zhǒng,哪一个是读zhòng?

生:“种花生”中的“种”应该读zhòng,而“买种”中的“种”应该读zhǒng,“播种”中的“种”应该读zhòng。

师:大家同意他的读法吗?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种花生”中的“种”应该读zhòng,但是后面的“买种”与“播种”中的“种”都应该读zhǒng。“播种”如果单独出现的时候,“种”应该读zhòng,因为它包含着翻地、浇水、施肥等环节,但是这一段中已经把翻地、浇水等都写出来了,这里的播种只是把花生种子播到地里面,所以应该读zhǒng。

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把这一段中的三个“种”字的读音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一段中的多音字,自己来探讨、感悟“种”字的读音。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正确理解“种”字在这一段中的不同读法,而且在脑海中形成了“种”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应该怎么读的表象。如果我们不去让学生自主感悟这一段文字,而是硬性地让学生识记“种”字的读音,他们也许就会认为“播种”这个词中的“种”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读第三声。

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识记。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以促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否则,即使是让学生识记,那也是高耗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次是让学生自主交流与感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起大家的争鸣,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避免重个体轻整体,应以整促个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篇文章一个教法,把一个单元中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个个体来教学。这是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人教版教材每一单元的课文安排都是一个整体,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我们只有把每个单元都当作一个整体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片段三]

在教学《落花生》所在单元的课文之前,笔者针对单元导语这样教学:

师:这一单元一共有几篇文章?

生:这一单元一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

师:它们主要是反映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生:它要求我们要读好“生活”这本书,从生活中得到一些启示。

生:它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本组课文,知道要学会从生活中的现象悟出一些生活道理。

生:它要求我们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与段,来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刻含义。

学生通过阅读本单元的导语,就可以知道学习本组课文时应把重点放在什么地方,那么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自然就会注意到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促进对课文整体的理解。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从整体出发,实现阅读课的整体教学,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落或词句。首先,在教学之前要抓住整体,一个单元开始时抓住单元导语,每一篇课文教学时要抓住文本的中心语句来展开教学。其次,要从整体上理清课文的脉络,这样就可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而促进对局部的理解。

篇4:2+2模式下的《落花生》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重点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背诵重点句子。

3、以学习落花生的方法自学《珍珠鸟》,完成练习。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 以学习落花生的方法自学《珍珠鸟》,完成练习。

三、教学准备:花生、杯子

四、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情境设计:每个小组的桌面有一个装满花生的碟子,一个空杯子,回答一次问题或者表扬一次就会得到一个花生,把花生装进空杯子,一颗花生算一分,可以累积在教室的竞赛表上)

导入:

学生品尝桌面的化生,学生边品尝花生,边说说在日常生活中,

花生还可以做成什么食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在许地山的眼里,花生不但有许多好处,而且还有最可贵地方,让我们一起去他家和他过花生节吧。

回顾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线索。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知道了文章的线索是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谈花生。其中文章重点的是议花生,因此文章详写了这部分。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会主次分明,把文章的中心写详细,其余的要略写。

三、分析重点句子,朗读句子,谈体会。

1、刚才我们说了,在父亲的眼里花生不但好吃,而且有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呢?请大家用横线画出来。(请一个学生在教室的白板现场画,然后写体会),画出后自己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练习纸上。

2、学生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3、读中悟。

我们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真情实感,读出感情,哪一个小组愿意尝试朗

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指名小组朗读父亲说的话。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理解更深。

四、分析理解文章的中心句,背诵。

1、我们知道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找到后把句子划出来,并且在练习纸上写写自己的体会。(请一个学生上来画,并且在交互式的电子白板上写体会),其余学生完成练习纸。

2、学生谈体会

(1)小组成员内互相分享体会。

(2)与全班学生分享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3、背诵重点句子。

学生先自由背诵今天所授的句子,然后个别学生背诵,或者采用小组成员互相背诵的方式。

五、小结

1、文章从花生的身上想到了我们该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对我们有所启示呢?或者有哪些人是像花生一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

2、完成拓展练习(二选一)

3、交流拓展练习,教师相机点拨。

六、初学《珍珠鸟》,完成练习。

通过普通的落花生,我们体会到做人的道理,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示呢?《珍珠鸟》我们已经预习了,现在快速浏览课文,完成练习。

1、学生完成《珍珠鸟》的练习内容。

2、互相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七、课堂总结

从《落花生》中我们知道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从《珍珠鸟》中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动物要和谐相处。

二、2+2模式下的《落花生》学生课堂练习展示

缪孝崇:

《落花生》

1、写写你对父亲的话的体会?

答:我体会到花生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却朴实无华,默默无闻。

2、写写你对文章中心句的体会?

答:我体会到外表不怎么美的人,如果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他更让人敬佩,父亲就希望我们能做这样的人。

3、拓展(二选一)

B:有哪些事物可以对我们有启示?又有什么启示?

答:回声对我们有启示,你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善待你。

《珍珠鸟》

1、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来。

答:珍珠鸟的特点是怕人。

2、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小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答:小鸟对我的态度是从原来的害怕到慢慢亲近,最后小鸟对我很信赖。

3、你怎样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

答:信任,一切源于信任。这种信任是无价的也是感人的。是这种信任创造了人鸟相亲相依的美好境界。

三、2+2模式下的《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5:《落花生》教学案例与反思

——《落花生》教学案例

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捕捉课堂精彩生成

——《落花生》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告别了“灌输式”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

性地位,我觉得这应该是相对旧课标而言最大的变化。这股改革的春风也吹进了信息技术缺乏的乡村学校。我们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教学形式多彩多姿,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保护和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我想只有这样,才会有创新。

二、案例描述: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一家人过

花生收获节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作者不求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案例中,我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创设和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力求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文精神”的理念得以渗透。对于教学目标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父亲的几句话为学习突破口,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出示父亲的话)

师:同学们,对于父亲的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

生1:这是父亲在教育我们,做人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而不能是只讲体面却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就像苹果、桃子、石榴一样。

生2:老师,我觉得文中父亲的话有问题,花生的用处是很多,可也不能说苹果、桃子、石榴就没用啊,它们不也可以吃吗?我记得上次作文,写说明文,我写的就是苹果,里面列举了苹果的好多优点,您还夸我写的好呢。

生3:是啊,老师,那几天我咳嗽,奶奶给我用了个偏方,里面就有石榴。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侃侃而谈苹果、桃子和石榴的好处,这有些偏离作者的初衷。我有些招架不住了,突然灵机一动)

师:好,同学们,至于大家的说法我表示赞同,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 出示:(1)花生好,苹果、桃子、石榴不好。

(2)凡是埋在地下的果实都好,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不好。

(3)我们不需要外在美。

(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做出了判断)

师:这样看来,文中的父亲说错了?(孩子们有的一脸茫然,有的凝神思考)生:不,老师,我不这样认为。(师很意外)师:好,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生:老师,我觉得父亲并不是在贬低这几样水果。我在读课文时注意了这个词语“有一样最可贵”,也就是说,与桃子、苹果、石榴相比,花生更朴实无华、淡泊名利,这一点是最可贵的。父亲也是针对这一点来说的。(老师带头鼓掌)

师:看,你的这一观点赢得了大家的赞同。你真棒!大家看:(板书)桃子、苹果、石榴

高高挂在枝头

哗众取宠、追求名利

花生

埋在地里

没有光鲜的外表,不求名利 相比之下,谁更可贵?

其实,大家也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篇文章写于上世纪20年代,年代久远,加之作者的家庭原因,父亲教育子女不要羡慕外表光鲜的生活,要注重内在的修养,注重自己给予别人了多少。

那么,你认为什么人是有用的人?什么人又是只讲体面的人呢?能举个例子吗? 生:有用的人就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像建筑工人。生:有用的人就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像清洁工人。生:有用的人就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人。像老师。······

生:讲体面的人就是只讲外表好看,对别人却没有用的人。生:讲体面的人就是追求自己吃的好、穿的好,贪图享受的人。生:讲体面的人就是嘴上说的好听,却不干实事的人。······ 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真精彩。是啊,花生把果实埋进泥土,在逆境中孕育醇香的果实,其实桃子、苹果、石榴的生长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最终才赢得大家的爱慕。他们高挂枝头,也不一定是炫耀自己,而是他们本身的生长特点。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而竞争就需要我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因此,大家在学习了本文之后,还应认识到;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果有能力的话,做既有用,又讲体面的人。因为美是我们的追求,当然要以实用为基础。

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放射真正的光辉。教学反思:

尽管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但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时间并不长,尤其是现在新的课程改革大潮的掀起,无疑让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刚接手这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我便发现了一个问题:课堂上没有举手发言的。课下本来活泼好动的孩子,一到课堂上就来了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我尴尬地在我的“一言堂”上表演着,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总以为是孩子们不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为此,我曾苦恼了很长一段时间。其间我观看了不少名师的课堂实录,总想模仿名师的教学模式或风格来改变自己这种困窘的课堂气氛。但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因为自己水平有限,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强。一节课下来,我急得满头大汗,累得筋疲力尽,但学生好像并不领情。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我认识到要想有所转变,一味的模仿是行不通的,必须因“地”制宜地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通道。

通过学习,我渐渐地意识到,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文本中的重难点,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和探究的闸门,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课堂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想才能“飞扬”。学生有话想说,我想久而久之,我所面临的困窘也一定会迎刃而解。

如果说这节课精彩,我不敢妄言。但这节课确实又一次让我得到了锻炼,并且也验证了

我的这一认识。

以往的《落花生》一刻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教学走到这一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但新的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需要我们达到的还有一项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把侧重点放在了文本的引导上,学生按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之处,从而体会到花生的品格。紧接着老师抛出新的问题:“这些水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面对陌生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寻求自己认可的答案。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正是我所求之不得的。它遵循了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了一体。

如果说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就在于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感受,并且把它真实的表达出来。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像花生一样,不注重外表。但学生作为一个个有个性的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学中给他们创设一个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综合出我们既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有能力的话也能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善于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所用。这时他们得到的远比老师教给的知识更丰富和深刻,而且赋予了文本新的内容,提升了教材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从本课的教学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如果你不想让课堂成为你的“一言堂”,那么最起码你得做到两点:

1、2、教学中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尽量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允许、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不能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上,只要说得有道理,不离主旨,就应该鼓励,那样才会出亮点,出精彩。

篇6:《落花生》教学反思

此时课堂中出现了不少窃窃私语的声音,很多同学都赞成这位学生的见解。我想既然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的引导。对于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一定要做“落花生”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有思考过,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一点预设。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学生:你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呢?就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吧!我原以为这样的一场辩论赛肯定是旗鼓相当的,然而令我吃惊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场面却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这也更证明了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敢于表达,这也是让我深感欣慰的。于是我让这些“苹果、石榴”们畅所欲言,阐述他们各自的想法,而我则加入到“落花生”队,用实际行为支持他们的选择。这时的学生不再小心翼翼,他们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抛开所有的顾虑,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理由。

正方:“我方认为现在社会更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的人,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不积极争取机会,你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样你就成了社会的负担。”

反方:“我方认为现在社会还是需要像落花生这样的人的,就像是清洁工、园丁,要是没有这些人的默默付出,我们能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吗?”

正方:“看看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除了要学好课文中的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特长,不是画画就是乐器之类的,不就是为了能有一技之长,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吗?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那就什么也不用学了,因为那样的人是不起眼的。”

反方:“如果每个人都像苹果、石榴那样,高高在上,尔虞我诈,为了展示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不脚踏实地做事,那么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你们看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不要求任何的回报,这不就是落花生吗?”

……

课堂上精彩的话语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不断跳跃其间,我被学生的精彩辩论所折服,没想到五年级的学生居然对社会、对生活会有这么深入的体会与感悟。

篇7:《落花生》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应充分考虑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内容,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教学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追求的。

二、在指导朗读方面,应设计星级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并且朗读要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篇8:教学案例落花生

那么, 我们究竟如何让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变得有生命力呢?我们可以做何种尝试来对课文进行深度挖掘呢?下面就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的《落花生》这一课文来和大家探讨。

《落花生》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 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 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 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针对这篇课文, 我们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句来教学:

1.“先让花生活过来”

先让生命存在, 而后才能让生命诗意地存在。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花生活过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花生的好处很多, 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 等到成熟了, 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 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 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些句子, 赋予花生以灵性, 花生不再是一个静静躺在土地里任人挖掘的“物”, 而是一个也具有人生的“物”。那么怎么让花生“活”过来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和“花生”进行一场对话。教师拿出一颗未剥壳的花生, 进行一场“物人交流”, 老师扮演花生, 请一位同学与之对话。对话的内容不受课本限制, 只要是学生所能想到的, 都可以用作对话内容。这个情境设置的重点不是对话的内容, 而是说话的对象, 花生。以看似有些滑稽的场面提高学生们了解花生的兴趣, 从而让孩子真的感觉到花生的生命力。那么, 这第一步“将学生领进门观花生”的目的也就在看似荒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2.“我是花生”

这是课堂最为关键的阶段。花生是有“人性”的物, 这一阶段, 我们就需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花生里的人性美。由此, 便产生了“我是花生”这一概念。意图是让学生进入一个“我是花生”的情境。

3.“寻找花生的朋友”

举一反三, 不是数学应用题的专利。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能在更宽、更广、更深的层面得到知识的升华。学生来到这个阶段, 已经了解到花生具有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那么我们就要来“寻找花生的朋友”, 举一反三地以学生常见的事物为例,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从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如:扫帚默默无闻, 宁可自己一身脏, 也要换环境干净清洁, 具有淡泊名利的精神;蚕, 则可抓住其“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特点, 顺理成章推出其身上所体现的献身精神。甚至是学生桌面上的铅笔盒、橡皮、铅笔、书本等都可用来作为课堂延伸、拓展的素材, 都可挖掘出其体现的品格与精神。

当然, 老师在这一阶段所做的事应当是“点拨”, 所谓四两拨千斤, 以一个“推手”的角色将学生推上一个自由思考、自由发挥、自由想像的舞台, 而不是死板的灌输或传达。这样, “寻找花生的朋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寻找。

篇9:教学案例落花生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篇10:教学反思落花生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在议花生这一部分教学中,我还提问学生说说花生除了课本里讲到的好处外,花生还有什么作用啊?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可以做成粽子馅,有的说可以做成花生饼、花生糖,还有的说可以加入牛奶里制成花生牛奶……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通过这一课文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学生的认识角度和深度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这篇教学存在的不足是课后的小练笔,没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所说的写下来,这是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注意的问题。

教学反思落花生2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2.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而这教育意义则蕴含在人物的语言中,因此,我注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教育意义,通过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还设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环节来加深学生对这种教育意义的理解。

3.不足之处在于,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我没有作为重点去把握,而是一带而过,使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不够牢固。

总之,需要改进的还很多,我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让自己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教学反思落花生3

本节课上完了,值得高兴的地方很多,由于本班学生素质不是很好,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多,所以平时上课时的气氛很沉,但由于本节课精心准备,感情铺垫好,所以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很高,所有的孩子在本节课上都发了言,气氛很好。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在本节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辩论中去。

但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值得反思,孩子们在提问题这个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花生发果实象土豆和地瓜一样都是埋在地下的,为什么不说他们的很可贵,偏说花生可贵呢?对于这个问题,当时孩子们都很茫然,没有一个孩子能解答的,没办法的情况只有我给孩子们解释。现在想来,我觉得自己从孩子们的预习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备课时让孩子们查阅资料的面太窄了,如果我提前让孩子们查阅的面放开,,指导预习到位,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在课堂上迎韧而解。

总之,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教学反思落花生4

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资料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资料的补充,应充分思考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资料,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资料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资料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透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潜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资料造成了必须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教学反思落花生5

运用“比较法”去独立阅读课文。这需要老师的指导,交学生去“渔”。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对照比较”抓重点,进行学法指导,就是典型的一例。

《落花生》一课朴实无华,重点突出。教材的训练要求是“分清课文的主次”,但真天要“分清”必须掌握方法。支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文章的重点,他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三种比较的方法。

1.比较详略抓重点

在课文“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的比较中,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详略,详者为重点。

2.比较内容抓重点

在“我们谈”与“父亲谈”的内容比较之中,“父亲谈”的内容更加重要,学生通过比较内容,抓住了重点。

3.比较目的抓重点

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两个方法显然无济于事了。

教学反思落花生6

《落花生》教学反思《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我执教此课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执教时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我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各抒己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教学反思落花生7

《落花生》是一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猜谜激趣,实物再现,拉近距离。

本节课在导课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孩子一下子便猜出来了:花生。在学生猜出来后我迅速拿出好几样花生,有单粒的,双粒的,还有四个粒;有生的,有熟的;有圆粒的,还有长粒的……孩子们看到花生顿时兴致高昂,我借势而为,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对它有哪些了解?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花生在孩子们的心中便有了较重的分量。“你们真是作者许地山老先生的知音,他用文字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赶快去拜读吧!”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2、自读自悟,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在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又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围绕落花生,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列一列小标题。”此时学生们快速浏览,去搜索关键字词,在取舍中快速判断哪些词语更关键更准确,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提升。然后班内交流,达成共识:种花生、收花生、做花生食品、议花生。我将孩子们的收获板书出来,让他们快速识记,既理清了本文的层次也为将来写文章列提纲夯实基础。

3、层层推进,体悟做人道理。

此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去教学,层层递进,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首先,侧重我们的话题主要凸显的是什么;其次,感受爸爸的话语中包蕴的内涵是什么;再次潜心阅读,感悟爸爸的话语运用的典型方法;紧接着拓展,结合生活实际积累谈一谈相关的人和事;最后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由内容到方法,由话语到做人,由他人到自己,情感在一步步升华。

二、成功之处

通过猜谜、实物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口语交际环节的创设使学生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真正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对话的内容处理得比较匆忙,也没有涉及写话,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没有落实好。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带着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读书声充盈课堂;还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再仿造文章对比的写法进行小练笔活动。

教学反思落花生8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由平凡事物花生谈到人生道理。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要说明的道理。

在教学“议花生”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父亲”在议花生的时候说了哪些话?“我们”分别说了什么?你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一说是喜欢花生,还是喜欢桃子、石榴或苹果?理由是什么?在你身边的人群中,有哪些人和花生一样。

比如:小区里的清洁工。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具有什么特点?再对照文中“父亲”介绍的花生的特点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然后再通过交警、老师等学生熟悉的职业帮助学生感悟文中“父亲”的话中的道理,并懂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做怎样的人。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种花生、收花生”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请?如果让你请,你准备说什么父亲才会在百忙中来?”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读课文、说理由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

条件1:种植花生不容易,居然收获了,来体会大家的高兴,让父亲来分享高兴。

条件2:母亲把这个吃花生居然说成过花生“收获节”,母亲还做了好几样食品,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体会母亲对此的重视。

条件3:在后园茅亭里过节。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扮演“父亲”,说不全条件就推脱自己很忙。这样逼着学生在书中找答案,学生们把条件说清楚了,书也就读明白了。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落花生9

今天讲《落花生》这一课,昨晚十二点之前把这一课教学简案梳理了一下,今天在讲课时,虽然遭遇电脑刚开始的不给力,但因为提前的备课充分,从拼音生字书写、词语理解、到看似很随意的质疑,课上的还算顺利。

用谜语切入时,还没出谜面,孩子们就说一定是花生,于是,我说既然是花生,那你猜猜我这谜语里为什么是花生?“青藤藤,黄花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一个孩子说:“因为花生是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是啊,花生就是这么低调。

课刚开始,睿同学就趴在桌子上,书也没打开,问他怎么了?回答:“头不舒服”经过沟通经他同意没有给他家长电话联系。谁知,我让孩子们猜谜语时,他竟然一下子坐了起来,并举手回答说出了谜底,随后,就又趴在桌子上,讲课空隙随手摸了一下他的头部,也不烧,看来不是感冒了,可他的行为,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是两节课,当第二节上课时,他依然是趴在课桌上,睡着了。课间给他家长微信联系,也没联系上。这孩子,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是昨晚没休息好,可不是什么不舒服,刚开学,第一节这个孩子对老师的那种态度,到今天他的这种表现,让我感到如果家长不介入、不配合老师的话,他将很难有好的未来,因为,他在堕落。

在品读感悟课文环节,我重点指导第一段和第九段的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在荒地里经过买种、翻土、播种、浇水后,居然收获了的那种惊喜。第三段到十一段是对话描写,用分角色朗读更合适一些,分组后,小组展示时,三个同学配合还算默契,只是声音比较小,还没有一点点感情,致使大多数孩子都在交头接耳,这时候,我一方面告诉孩子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方面用范读的形式读出不同身份的人。果然,接下来的朗读就好多了。

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我抛出“茅亭”是啥意思时,子浩同学说应该是厕所,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追问了他一句,吃花生会在厕所吃吗?不料,他说:“老师,是不是在茅厕的旁边?”这时候,全班同学都笑了,宸浩同学给了他一个很正确的解释,这个小插曲才结束。哈哈,我喜欢这种课堂上有疑问,有交流,思想的碰撞,这说明孩子们在思考,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的精彩还有一处,是关于“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记得我小时候学习这篇课文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遗憾的是我没有问老师,老师也没给我解释,今天我讲这一课,不但自己要把它搞清楚,也一定让我的学生弄明白。当我抛出问题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父亲在外打工的,不常回来,所以很难得。”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又补充了许地山的一些资料,他们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几十年过去了,积压在我心里的疑问终于消散了,这样的方式真好!

回到家后给老公交流课堂上的插曲,老公问落花生是啥意思?我说一方面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另一方面,因为花生开花后,不是在树上结果,它的花落到了地面,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结成了果实,所以叫落花生。老公说,其实你应该告诉孩子们,落花生就是咱们这里的方言“laoguashen”这样子解释,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的。唉,错失了一个方言和普通话的结合教学,如果当时考虑周全,相信今天的课堂会更和谐。

今天的课堂,缺憾美,也是美。

教学反思落花生10

自从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学习了一些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观摩了一些新课堂,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自认为是一个是一个新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可当我“顺利”上完《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我才发现自己竟把新课程倡导的“收集、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

为了一改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或是满堂问,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状况,新课程倡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明明是赞同新课程倡导的这些学习方式,明明在自己教学实践中做,可我更多地是把这些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这是我教完《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才发现的。《落花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执教过几次了,而且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完全丢掉了教学设计。我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检查预习情况,接着用了“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作者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有什么写作特色?”等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轻松学完了课文。正当我为自己驾轻就熟地教完这篇课文而自鸣得意时,我无意中翻开了教学设计,闪入我眼帘的“收集”、“合作”、“探究”等词语让我的脸刷地红了。我预设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成了摆设,我的课堂教学看似顺利,可是从新课堂的要求来看,实则是一堂失败的阅读教学。

接着,我反思了自己的其它课堂教学,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虽然教学设计中有“收集”、“合作”、“探究”等预设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时侯,我在课堂上几乎成了唱独角戏,或者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跟我走,忽视了学生的主题体地位,忽视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究其原因,我为自己找到了这样几个理由:

1、学生家庭条件有限,没有电脑,缺少书籍,到哪儿收集?即使安排了也没有几个学生会去收集。

2、在平常的学生合作中,课堂看似热闹,可没几个学生在真正地讨论问题,多数学生只是在当听众。

3、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探究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何况又耽误时间,课堂?夏亩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探??

可是,我马上又推翻了自己的理由。没有电脑和书籍,就不能收集了吗?可以问老师、家长。没有几个学生真正地讨论问题,就可以不安排合作吗?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究难度大、费时间就不组织探究吗?可以逐步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课外探究。更何况,学生现在收集、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好,最起码可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习惯,等他们条件具备了,能力增强了,不就能很好地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去自主地学习了吗?而教会学生学习不正是教学的一大目标吗?

自己和自己交锋了几个回合后,我真正认识了自己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新课程倡导“收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太有必要了。它不仅是为了我们的课堂有生机,更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促使学生终生学习。

因此,我对自己说,别把“收集”、“合作”、“探究”作摆设。

教学反思落花生11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公开课教学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我觉得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我想,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议一议,“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讲体面又是什么意思?”意在让学生逐弄懂讲体面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而只讲体面不讲内心却是不好的。并点拨学生联系生活举例子来谈:

1)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比如……

2)生活中有没有不讲体面而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比如……

3)生活中有没有又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比如……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当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

开了: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教学反思落花生12

崔峦老师指出,此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也即从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潜力;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资料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透过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比较、借物喻人等写作特点。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潜力。教学设计一开始由许地山的笔名切入,教学中紧紧围绕谈花生展开阅读,引导学生由花生的可贵之处体会出做人的道理,最后拓展环节介绍成年后的许地山的相关经历,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文本的三个特点,“主次分明”,引导学生透过感受资料的详略安排初步感知,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说教;“比较”,透过引导学生感受花生与桃子它们的不一样感受比较的写法,并进一步感受比较写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特点,并适度拓展进一步理解这一写作手法。质疑问难的潜力的培养主要体此刻教学第十自然段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提问题,梳理

后由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本节课结束时再次回顾,问一下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信满满的走进课堂,一节课上下来发现问题真的很多,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声音过大,缺乏美感。

本以为自我的声音很清脆,看录像时发现自我的声音很大,缺乏张力,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缺乏层次感,连带着课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凤老师说的话,课堂上说话必须要轻轻柔柔的说,不要太用力,这样课才有美感。这句话早就记在心里,但是当局者迷,自我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在意。这次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这节课,才明白自我的声音原先是这样的,以后必须努力改正。

二、关于质疑潜力方面的教学

教学结束后评课时,别的老师评课时提出:学生围绕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问题,交流后老师梳理总结主要有三个问题,这个环节有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嫌疑,梳理出的问题像是老师出示的。针对这样的说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课时,这三个问题我之前确实预设到,但上课时,确实是学生自我想到的啊,学生们说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这是三个问题啊!仔细反思后发现,这个教学环节确实有问题。学生在默读课文质疑时,我巡视了解学情时发现,有些孩子提的问题关注的是花生、石榴它们各自不一样的生长特点,如:“花生为什么长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们说这样的问题好处不大,找到大的问题才会有大的收获。虽是轻声地说,前后桌的孩子们必须听到了,并且这样的话我说了两遍,听到的孩子自然不少。当交流时,孩子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预设的那三个问题了。表面上学生说的就是老师接下来的要教学的,课上的很顺,细想却没有百发齐放的美丽,当然也就没了生成的精彩,难免给人走过场之嫌,虽然这三个问题确实是学生自我提出来的。这个环节教学时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关于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的教学

教学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时,我估计孩子们可能会结合课文资料来说,准备在学生们自由发言后总结给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这些词的。没想到上课时学生们直接就把这两个词说了出来,我当时把这两个词板书后,这一环节的教学就结束了。课上完后,我很后悔,当时就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说他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因为课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前看课课通都把这两个词写到了书上,其实大部分同学似懂非懂。因为缺乏教育机智,这个环节没处理好。

教学反思落花生13

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去感受。我主要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课文用了什么写法来突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教学反思落花生14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生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三、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落花生15

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与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有所不同,低年级以字词教学为重点,而高年级则侧重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达方法的运用。但是,我觉得高年级字词教学同样不可忽视,毕竟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是一大重点,是基础。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学习。

对于生字的学习,我认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该多元化,采取众家之长。本来一切事物都是多元的,那么学习汉字当然也不例外。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高年级学生更应如此,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己识字的能力,而且大量的阅读已经让他们的识字量远远超出了课本,所以对于课文中的生字一定要灵活处理。切莫教条,打击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上一篇:砖混结构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工程四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