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2024-08-18

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精选8篇)

篇1: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摘要]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是以企业整体作为财务主体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本文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则深入到企业财务主体的层面,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和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其中: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企业治理结构中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而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则是指在企业治理结构之外影响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其他因素。研究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政府作为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最为显著。

篇2: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那么从环境中来看,会计环境与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哪些影响呢?具体请看以下内容,供参考.

环境是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是所处的特定阶段的客观条件。作为一种活动,又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总是密切地依存于生产发展的客观环境,的发展体现了不同环境下的价值、思想、文化和技术等,在任何一个时期问题的研究,永远要以所处的客观环境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的各个环节都无一不烙上客观环境的印记。的根本目标是为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存在不同的信息要求,因此,作为信息载体的财务报告,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一、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报告的影响

1.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的一直是为了满足计划经济和国家所有制的要求,这些决定了我国的必然首先以国家、作为信息的第一需求者,因此,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了报送各级机关,满足国家各级汇总之用,基本上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报告格式和内容,并不注重体现企业自身的规律。

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实行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两权”分离,企业不再是的行政附属物,而是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不再是资金的缴拨关系,国家作为企业的出资者,与企业的其他出资者处于同等的地位,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并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因此,财务报告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国家、作为信息需求者的报告模式,应以满足广大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要求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在考虑宏观调控需求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关系人的信息需求。同时,随着市场工具的不断创新,衍生工具的层出不穷,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技术在领域的应用,增加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进一步明确信息提供的责任,已成为当务之急。

2.法律制度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在大力加强立法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了200多项法律,经济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为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相应的处理的规范化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已经颁布并实施的《公司法》、《证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对我国的和揭示均有规范。另外,《审计法》、《注册师法》的颁布实施,直接与财务密切相关;《法》的再次修订,使和财务报告有了更为直接的法律制约和保证,这些法律规范的颁布和适时修改,从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加工处理、对外报告以及验证等方面起到了规范和统一的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3.文化教育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有极大的发展。人员水平的提高对工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影响了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就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来说,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不可能很高,人员编制的财务报告相对简单,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员素质较高,能够采用比较复杂的方法和技术,财务报告制度和报告形式也会相对完善,所反映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也会相应地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环境因素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当加强财务报告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的内容和结构,不断改变财务报告的形式,以便推进财务信息的正确加工和公允呈报,为企业信息使用者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财务信息提供条件。

二、财务报告的改进

(一)完善财务报告内容

一是要扩充财务报告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既要报告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同时也要报告未来的经济行为、经济利益或者未来的机会与风险,而且,人们相对更关心后者。因此,企业的产权、人力资源、衍生工具、社会责任、等无疑都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信息,应将它们纳入财务报告的要素范围。

二是要改进财务报告要素的计量属性。《企业准则》明确规定,我国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主要是基于对过去交易、事项的报告。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增强,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未来事项的关注变得越来越突出,历史成本的地位将逐渐削弱。因此,针对我国实际,对企业权益影响不大的资产、负债仍按历史成本计量,而对报表中的重要的资产、负债改为按公允价值计量。这样,能使投资者正确了解企业的现有权益价值,符合重要性原则。

三是调整财务报告的信息层次。现行的财务模式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模式,上能够计量的内容,财务报告中便加以报告,对于上不能计量的内容,在财务报告中则不予以列示。这样,便使财务报告信息局限在的范围之内。针对这种模式外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模式,即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报告那些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的传统的报告内容,如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第二层,报告那些只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和计量性的事项,如自创商誉等;第三层,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的事项,如产量或服务质量、顾客满意程度等;第四层,报告那些可计量的相关信息,如未来风险、面临的机会、未来利润的预测;第五层,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如资本。

(二)改进财务报告的报告方式

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主要在财会人员手工操作的基础上,按账簿进行整理编制的书面报告,外表形式以表格为主。它们的特点是过程原始,效率低下,报送不及时,由此导致信息传递缓慢,不能及时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为财务报告的编制、发布和传递带来了新的革命,书面财务报告将逐渐被电子报告所取代。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电算化处于一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较低的状态。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国家的重点企业以及处于高科技行业的企业,有很多已设置了完善的电算化系统,实现了以电算化代替手工记账,甚至进入了电子网络阶段;而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中,电算化仍处于空白阶段,工作仍处于完全的手工记账阶段。因此电子财务报告也应当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和推广。据有关报道,,我国50%以上的上市公司实现了年报网上披露;到6月,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又发出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全文上网。这一切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应用网络进行财务方面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在现行法定的财务报告体系上,不同的企业财务报告的差别不大,主要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量信息的报表及有关的说明、诠释。这些信息主要反映在报表之中,也称为表内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于企业信息的需求,不再满足于阅读报表。信息内容的复杂化,使更多的信息无法在表内体现,而许多信息又必须进行呈报,因此表外信息、分部信息就成了报表信息的必要补充。从近期来看,应当结合我国实际,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先对其作一些适当的改进。

1.规范分部信息的披露。近年来,我国集团公司的迅速崛起给企业财务报告体系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为了满足用户对分部信息的需要,应当针对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分部报告,形成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

2.拓宽附注提供的信息量。现阶段我国报表附注主要侧重于对表内项目的解释,而对于表外项目如企业未来的机会风险、表外方式、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太少。改进后的报表附注应把这些内容作为强制性披露信息,把已承诺的事项、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和其他重要事项作为自愿披露的信息。

篇3: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以来,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 更体现在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的职能分离而引起的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变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日趋分离

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是一种政府高度集权体制下的行政管制性的企业制度。其特点是:政府按照政企合一的原则直接管理, 从投资、生产经营计划、原材料、设备、劳动、工资, 到产品价格、销售, 都要报政府审查批准, 政府几乎完全控制了国有企业的收益分配, 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财务自主权。当时, 政府是以双重身份———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社会行政管理者与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关系, 但由于政资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混乱, 政府直接干预、税利不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围绕着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 政府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逐渐分离。

作为社会管理者, 政府管理企业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企业, 而且还包括非国有企业, 并主要依靠宏观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来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 最大债权人———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由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在计划经济时期, 国有企业的融资 (严格来讲, 不能称其为融资, 而应称为资金供给) 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企业的融资结构为财政主导型的融资结构。那时, 国有企业的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同意拨款, 生产经营所需的定额流动资金由财政部门核定拨给, 作为企业自有资金, 无偿占用, 超定额流动资金才由银行信贷资金供应, 银行贷款只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极小部分。再加上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同为政府的附属物, 没有自己的财务自主权, 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内源”的特征, 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很小。

1996年以来,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加快,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后, 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 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开始正规化和市场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增强, 对国有企业的新增贷款开始实施严格的审核评估, 对不满足银行放贷标准的不再给予贷款。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制约力逐渐加大, 1998年曾一度出现“惜贷”现象。另外, 国家还积极推行“债转股”改革, 通过“债转股”把原来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 一方面切实减轻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 另一方面也使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更加明确, 使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彻底实现由软到硬的转变。

3 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力增强, 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财务关系向多样化转化

改革的深入, 使国有企业拥有了相应的财务自主权, 相应的“铁饭碗”也日渐被破除, 下岗失业风险大大增加, 保障制度逐步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 职工的利益逐渐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受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思想的影响, 国有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对于职工参与企业治理都较为重视, 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都有职工代表参加。但职工参与财务决策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利益最大化与政府作为出资者追求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是有矛盾的, 表现在他们对同一决策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例如, 对于一个虽无利润但仍然能够保障正常的工资报酬的投资项目, 职工可能不会反对该项目的实施, 但政府作为出资者就不会赞同这种意见。

为了协调职工的利益与出资者利益的矛盾, 并进一步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 职工持股等改革措施应运而生。职工持股计划的出台, 不仅使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得以实现, 更使得国有企业的职工有了与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一起直接参与重大财务决策的制度基础。因此,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国有企业职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的财务关系已经不单纯是工资关系, 而转化为以工资、股利等多种分配形式为基础的多元财务关系。

4 供应商和顾客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新生力量, 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财务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国有企业的购销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原来所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也逐渐被取消, 这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 国有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在这种背景下, 国有企业对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培育与供应商、顾客之间保持长期的、稳定的协作关系方面的投资, 已被公认为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价值创造的源泉。通过互惠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契约安排所缔造的关系网络, 使企业能够成功地超越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局限, 把原本属于其他企业的互补资产、互补技术以及共享的产业能力等大量的外部资源纳入到了自我发展的轨道。

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互惠和信任建立起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扩大了企业利用的资源和能力范围, 使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 而且其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杨瑞龙、周业安认为:最优治理结构的衡量标准是能够使企业具备最佳竞争力。即具有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能力。而最佳竞争力的获得直接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和能力的协调配置。外部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治理结构安排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做法, 要求企业在关注内部效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外部协调效率。如果企业想要成功地利用外部资源, 就必须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基于互惠基础上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必然要求相应的决策权和控制权等的安排。因为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应当参与企业的相关决策与安排。

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安排的变化, 必然对国家企业的财务机制运行和财务关系产生影响, 从而使供应商和顾客成为影响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新生力量, 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综上所述, 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与企业的财务关系占主导转变为政府作为出资者、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和顾客等多元财务主体共同主导的新型财务关系。

摘要: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其中, 政府作为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财务关系,财务主体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4: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关键词:财务;会计;关系;财务管理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务”与“会计”是密不可分,经常成对出现的。财务与会计各司其职。在我国理论界,对现代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区别与衔接、分工与协作问题多有争论,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财务包括会计,财务是第一位的;有的则认为会计包括财务,会计是第一位的。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企业把财务与会计合在一起,没有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在企业实务操作中财务与会计基本上混为一谈,财务与会计职责不明确、功能不健全、理财观念落后的现象比比皆是,使众多企业未能充分发挥两者的职能及其相互的制约作用,致使部分单位重视会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工作或者相反,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作出的决策频频失误,损失多多。这都不利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必要充分认识两者的衔接与协作。这首先需要从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上加以认识。

一、财务与会计的联系

财务与会计是相对独立的,可谓两种工作,是两门相邻的学科,它们的关系是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它们都与实行经济核算制密切联系着,都不是直接从事组织生产各要素的活动,而是运用货币形式作为手段,从事各自的职能,都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等特点;他们共同担负着监督执行各项财经制度,促使企业履行增产节约的任务。

财务与会计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这种独立性是由两者各自具有特殊的本质决定的,存在着质的差别,它们是各自独立的相邻学科,从而构成两种不同的工作。他们之间谁也不包括谁,谁也不能代替谁。财务与会计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在实际工作中,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财务离不开会计,没有会计,就没法管好财务,管不好财务也就不能做好反映和监督工作。

二、财务与会计的不同

会计与财务无论是定义、职能和任务等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一)概念不同

财务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融资和管理的决策体系。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通过对交易或事项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提供有关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资料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是利用资金、成本、收入等价值指标来组织企业中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并处理这种价值运动中的经济关系,所以财务管理是从事利用货币关系形式来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有计划管理的,它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从资金活动中综合反映出来,而通过合理的组织资金活动,又可以对企业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的加以促进。财务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财务目标利用各种手段组织实现计划;检查总结分析计划的完成情况,然后在新的起点上制定更大的财务目标。

会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会计核算管理。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计算、编制报表。会计就是通过全面核算来进行监督的。

(二)职能不同

这是由于各自的工作方法不同而表现出来的,财务的基本职能是财务决策,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能够预测市场需求和企业环境的变化,针对种种不确定的经济因素,及时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财务管理也同时具有组织、监督和调节的具体职能,也就是通过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业务协调各方面的活动,正确合理组织资金供应,保证企业生产的需要,力求以少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会计工作的职能概括起来就是对过程的控制,对观念的总结,一般把它理解为反映和监督,对过程的控制就是执行会计计划和会计监督;对观念的总结就是基本职能,即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进行记录、算账、报账,并且进行会计分析。会计的反映职能,主要是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是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会计的监督职能,则要对经济活动加以促进、控制、考核和指导,所以会计又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

(三)对象不同

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他的职能是反映资金运动并在反映过程中进行监督。财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监督和教育,即组织实现既定的财务任务,由于各自的对象、职能不尽相同。从而两者的任务及其完成任务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会计的主要任务是记录、计算、综合和分析,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监督执行国家各项财政法规、财经制度和企业的有关计划,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等。为此,需采取以凭证、账簿和报表三大系统构成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方法,采用有关审计和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

财务的任务主要是保证供应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并考核企业资金运动,抵制其一定比例的并存性,和一定规模的收益性,充分体现企业与各利益相关单位或个人间的财务利益关系,协调财务关系,最终决定财务活动的有序开展。为此,就需要采取各种管理方法,利用成本、资金等经济杠杆,实行经济管理、经济核算的方法;采取计划管理、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以及组织领导的方法等。

三、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对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便于区分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

财务与会计的职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分清财务与会计的概念,明确财务、会计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如实行代理记账的单位,必须明确会计代理机构与被代理单位的责任,处理好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以代理记账为基础的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单位理财自主权不变。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从单位独立出来,由核算中心代理会计核算工作,但财务管理职能仍属于单位,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的财务管理权没有变,单位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单位的一切开支必须经单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处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单位。核算中心是代理记账,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责任,会计核算中心不能越权、越位,更不得平调单位资金。

(二)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财务与会计的改革与实践工作

当前的会计改革抓住了会计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会计假账问题。全国人大、国务院、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制度,特别是《会计法》及其配套法规,包括一系列新准则、新制度,强化了会计核算和监督,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广泛应用了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从制度上消除假账产生的原因,成效显著。下一步还需进一步完善准则和制度体系,关键是抓好《会计法》以及新制度、新准则的贯彻落实。

(三)有利于加快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与任务

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和调节企业的资金运动,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会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动。

财务管理的任务表现为:①规划资金和及时筹措资金,科学配置资金来源;②安排和控制资金的使用和耗费,提高资金利用效果;③考核和分配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会计管理的任务表现为: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手段反映企业已经发生的资金运动信息,为经营管理提供完整的、系统的、正确可靠的会计核算资料;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和企业的章程、规章、计划、预算、定额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和指导,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财务管理的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表外信息,包括募集股金的投资决策方案、投资收益预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估算等一系列信息披露,都依赖于财务管理提供相关数据。

财务管理目标与会计报表是前后呼应的。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所有者(出资者)、经营者(厂长、经理)和财务经理(财务负责人),三者的财务目标各不相同。

1.所有者,即出资者,是资本经营者,他们把资本投入企业,目的是使资本得以增值并获利,因此所有者的财务目标显然是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这一目标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要素项获得。

2.经营者,即厂长、经理,是资产经营者,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经营者把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转化为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效益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并通过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全面管理使经营活动出效益、出利润,以实现投资者利益。因此,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就是保证利润持续增长,这一财务目标可以在经营者任期内的损益表中反映出来。

3.财务经理是特定意义上的货币经营者,他们对企业的收支、资金的调度、与银行打交道、在高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上负责现金有价证券转换、外汇兑换等这一类货币行为负有直接的责、权,凡是涉及现金流量,即现金流入、流出的管理都是财务经理的权责范围,因此财务经理的财务目标是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良性循环,这一财务目标反映在每期的现金流量表上。

综上所述,财务与会计不是同一个概念。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财务和会计的内涵,正确把握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财务和会计关系,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应该是平行的,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

无论财务与会计分设与否,必须同时加强两项工作,不能忽视任何一项,一个企业的经济成果,最终反映在财务工作中,只有加强了财务工作,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促进资金周转,才能以最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谷祺,刘淑莲.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利群,李瑛.会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钟新桥,刘荣英,杨洛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5: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北京水清天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李蓓

摘要:焦炭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建立在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落后产业经济模式,其发展必然会随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增加而落后于时代。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已经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动力。目前,新兴环保产业也正逐步深入到传统产业中,为焦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利用环保技术对焦炭企业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进行合理处理,并创造一定经济效益,更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保技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急速加剧了矿产、淡水、耕地与森林的消耗。从我国的煤化产业来看,其高能耗的实际情况由来已久,尤其是焦炭企业从生产工艺技术到排放控制均体现出高能耗、高污染的态势。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始引起人们的警觉,工业化欠下的环境“债务”也已经到了必须偿还的地步。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决不能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即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在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执行的牵头部门是国家发改委,“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在今天环保呼声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环保化改造也成为了焦炭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与目标。从根本上看,企业推动环境保护和相关措施的发展是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一件好事,因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环保来源于市场的需求。能源的供应紧张促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市场表现为:资源的枯竭与对产品的低碳化需求。这是推动企业进行环保化改造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着低碳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传统高能耗的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是向大自然进行无度的索取,焦炭企业的生产模式正是建立在这种对矿产资源不断消耗的基础上,此种生产与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的限制日益明显。同时,该类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足造成了如今污染排放超标的局面。在整个社会倡导环保低碳的今天,此种生产与发展的模式显然不会长久。现今阶段,焦炭企业还不太可能马上改变已形成的生产模式,只能在环保方面下功夫来促进企业发展。如此,减少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就成为了现阶段焦炭行业能采取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其次,环保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实现环保目标,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技术与材料的改造与更新,而技术革命往往会带来整个市场格局的转变。进行“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若成功实践将带来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革。市场需求指导技术发展,当然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进而将影响经济的格局和发展方向,焦炭企业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和众多的资源消耗型企业相似,其发展的空间是依靠资源和市场,如果在产业技术上不利用环保化这个契机,企业的发展将受到更大的局限。

市场对环保的需求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加入了环保概念的新科技、新产品作为朝阳产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此种变革来自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忧,而政府相关部门以提高“绿色GDP”为国家发展目标而联动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政策,都给环保市场带来了划时代的发展机遇,同时环保的推行也极大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环保产业体现的经济价值

随着环保理念在我国的不断深入,一个新的产业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即是以环保为经营发展方向的产业——环保产业。它的出现与发展对资源消耗型企业及其相关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环保产业的本质

环境保护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技术性产品和工艺开发的产业,其涵盖了产品开发、商业化运作、资源回收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建等内容。环保产业化可认为是环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标志着环保业正式进入市场经济。环保产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新兴产业,此种产业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产品和技术品类,其定义用狭义的方式来说明更加的准确,即实现终端控制,对产生环境污染的因素进行控制,减排和清理以及进行废物的再利用;从广义上讲就是利用清洁技术和节能技术使得产品实现全程的绿色生产。

2、环保产业的经济价值 1)环保产业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大

环保产业在环保大趋势的推动下,产值增加速度较快,有效的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据统计,全球的环保产业经济增长从10年前的2500亿美元增加到今天的6000亿美元以上,每年的增长幅度到达了8%左右,远远超过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比率,已成为了全球经济链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几年的全球气候恶化,环保更成未来人们关注的话题,环保产业也随之成未来各种传统产业寻求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焦炭企业在此情况下,也应当对环保产业加以重视,促进自身的产业化调整,完成环保技术的升级,将焦炭企业融入到环保经济发展中。2)环保产业是经济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产值,更为重要的是其可以改变传统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从粗犷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了更加绿色环保的持续化产业道路,并将环保产业融入到整个产业链当中,衔接上下游的企业构成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促进了资源的持续化开发。

3)环保产业可以创造更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高能耗的产业将被节能而高效的产业所替代,而产业的转型将造成大量的人力和资源的流动,此时需要新的产业来负责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人力和资源等有效的利用起来,并促经济的持续发展。环保产业所涉及的层面十分广泛,因此可以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推动力,可以实现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三、焦炭企业与环保产业相结促进经济发展

在实际的生产中,焦化厂排放的“三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与环保技术相结合,依托环保产业来实现对自身的技术化改造,既减排达标,又创收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以对焦化企业排出的废液处理为例,分析通过对环保技术的引入,给企业带来的环境、社会与经济影响:

1、该项环保技术的引入背景

焦化厂在改造中采用氨和碳酸钠为碱源的HPF法煤气脱硫工艺,所使用的脱硫液在含盐量达到一定值后,脱硫效率会大大降低。常规的解决办法是必须排放一部分,再补充新的脱硫液,使脱硫液中的含盐量达到煤气脱硫的工艺要求。排出部分称为脱硫废液。脱硫废液中所含的硫氰酸盐是对农作物和微生物具有强烈毒性的化学物质,它不能像其它工业废水一样直接排入生物脱酚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更不能直接排放。据统计,在我国每年将有近300万吨脱硫废液主要依靠排入煤场围堰存积,或掺入炼焦煤中进行简单处理。而且,该传统的处理方式,不仅降低焦炭质量,而且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及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

2、环保处理对焦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如果引入环保技术,对废液进行脱硫并且提取有一定市场价值的精盐(如提取的硫氰酸盐、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均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实现废液的零排放,无疑可以为焦炭企业带来以下发展机会:第一,改善了周边环境污染现状,使得附近居民重新拥有了干净的水质;第二,由于环保技术的引入,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附近居民的就业问题,为树立企业责任感带来新的力量;最后,通过对废液处理而提取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精盐可以形成企业新的效益来源。

通过以上举例可看出,焦炭企业提高环保意识,通过积极寻求新的技术处理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三废”,不仅节约大量资源,同时有效减少污染,还可能变废为宝,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

事实证明,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在当前国家重视环保、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焦炭企业基于对自身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考虑,势必将环保理念引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实现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共同提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篇6:浅谈财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王红敏

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的广泛推行,对企业财务管理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以战略管理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完善和提高,将之推进到财务战略管理的新阶段。企业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源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这表明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增加公司价值,保持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具有从属性、系统性、指导性、复杂性的特征。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负债?收益?分配不同,战略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财务战略具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1.扩张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2.稳健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

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体现在:

(一)支持性。从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看,财务战略不仅表现为它从属于公司战略,更是公司战略的执行系统,全面支持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体表现在它从财务角度以价值形态对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出财务目标,如:稳定增长的收入、较大的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以此来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互逆性。财务战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与作用方式。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所有者总是期望公司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经营增长的收益提高,因此财务战略将随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变动而进行互逆性调整。

(三)动态性。财务战略必须保持动态的调整过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紧密关联,即财务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当环境出现较小变动时,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体现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经营战略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财务战略也随之调整。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一)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二)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作出恰当的安排。

(三)收益分配战略。

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

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四、财务战略成功实施应考虑的关键因素

(一)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从风险的观点看,财务战略所蕴含的财务风险应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经营风险相适应。因此,企业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在经济复苏阶段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融资,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增加劳动力。在经济繁荣阶段宜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繁荣初期继续扩充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继续建立存货,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增加劳动力。繁荣后期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阶段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停产不利于产品,停止长期采购,削减存货,减少雇员。在经济萧条阶段,特别在经济处于低谷时期,建立投资标准,保持市场份额,压缩管理费用,放弃次要的财务利益,削减存货,减少临时性雇员。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做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重点、经营风险都不同,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企业应当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在初创阶段,企业经营领域的不确定性较强,大量的资金需求应尽量通过权益资金满足,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非现金股利政策。在扩张期,虽然现金需求量也大,但它是以较低幅度增长的,有规则的风险仍然很高,股利政策一般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因此,在初创期和扩张期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稳定期现金需求量有所减少,一些企业可能有现金结余,有规则的财务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是现金股利政策。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衰退期现金需求量持续减少,最后经受亏损,有规则的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高现金股利政策,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三)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机制,则无法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如内部约束机制应包括领导者对财务战略实施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以及领导者、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确定等。此外公司还可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励员工,把奖励与对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联系起来,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乐于提出有利于战略发展的建议方案。

(四)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

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财务战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

五、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财务战略的制定程序。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二)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制定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2.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3.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4.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此外,财务战略实施完毕后,应对其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回头分析企业的预测、决策能力的很好途径,同时也为以后发展积累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步财务战略管理奠定基础。

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J].会计研究,2000,(9)

[2]卢斯.班德。公司财务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

[3]黄国良陈建华。企业总体财务战略[J].企业管理[J],2002,7

篇7: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摘要:财务会计目标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财务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会计职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看,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会计环境,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会计环境;财务会计职能;财务会计信息二、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环境

从会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考察,会计依存于特定的环境,并同时反作用于环境;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目标也不同;会计环境的变迁是会计目标进步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离开会计环境而确定会计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亨德里克森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即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都有直接影响,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的所有方面都与会计相关。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发展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类型与企业的组织形式、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不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无不以一定的经济环境为依据。

“受托责任观”的形成、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在两权分离并且拥有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和拥有财产经营权的经营者是在确定的经济环境下,委托方关注着受托资源的保值与增值情况,委托方可以向受托方提出各种管理受托资源的要求。受托方如未完成既定的受托责任,委托方可以更换受托方。在“受托责任观”看来,财务会计目标要求财务会计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提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信息,以判断管理当局的经营是否有效,因而在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强调客观性;在会计确认上,只确认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在会计计量上,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决策有用观”是在美国证券市场日益发达和规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亨德里克森等,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是“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倡导者。“决策有用观”所依托的两权分离,是以资本市场为媒介的,在这种环境下,股东和债权人虽仍关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他们更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如果将潜在的投资者纳入信息使用者的范畴,财务报表的信息应能帮助其做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定。这时,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如关于会计主体未来现金流动的时机、金额和不确定的信息,就成为会计报表的主要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在会计确认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在会计计量上,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主张在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同时多种计量属性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认为应尽量满足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

不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是与一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决策有用观”目前在美国占主导地位,是同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企业运行机制分不开的。我国的经济环境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西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府在一定的经济领域内仍起主导作用。

基于上述客观环境,决定了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应立足我国的经济环境。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要目标,兼顾“决策有用观”。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和资本市场逐渐成熟,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便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兼顾“受托责任观”过渡。

三、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

按照信息论与系统论的观点,会计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因此,财务会计的目标可以说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受到人们主观期望的影响。所谓职能则是指一事物所固有的功能,会计职能就是会计自身所具有的职能,是客观存在的。目标与职能的关系就是主观要求与客观存在的关系。会计职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会计目标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会计目标的提出不能超越会计的职能,而只能局限在会计职能的范围之内。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并受制于会计职能,没有某项职能则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

目前,财务会计所具有的职能

普遍认为有反映、监督、评价、预测、决策五项职能。其中反映和监督是基本职能。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加工,形成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的功能。这些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的信息以及费用发生、收入的取得和利润实现及其分配的信息。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审查功能。会计监督通常是以国家政策、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计划、预算等为依据,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将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除以上基本职能外,财务会计的.评价、预测、决策的职能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综合运用才能实现。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能做到的,就是将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说经济环境是影响财务会计目标确定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那么会计职能就是制约财务会计目标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因此,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又要考虑财务会计本身的职能。

四、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财务会计目标是一定经济环境的产物,体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客观职能的辩证统一,但是“财务会计目标不会自动实现,只有通过良好的、必要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传递的具体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最终通过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才能实现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正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的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82页)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体系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会计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财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应具备什么样的质量特征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构建应从会计目标出发,以会计目标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从60年代起西方财务会计文献中就一直存在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年5月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指出:“对决策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并进而提出:“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要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越大,可靠程度越高,越是合乎要求,那就是越于决策有用”。“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的特性,会计信息要能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的结果做出预测,使其能与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人士所作的经济决策相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的特征:“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的信息应同时具备可验证性、真实性、中立性的特征。

虽然“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重要质量特征,但在不同的会计目标下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差异。“决策有用观”强调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决策者形成对企业未来合理预期的相关信息,财务报告不仅需要披露当前利润,还需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以及前瞻性信息,强调“充分披露”,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托责任观”强调事后信息,在订立或执行契约时一般利用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而不是其预测价值,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福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卢永华。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反思[J].会计之友,,(4)。

[3]张炎兴。论不同财务报告目标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J].企业经济,,(1)。

[4]李江雷,任丽丽。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重新构建[J].会计之友,2003,(10)。

[5]曹伟。论中国财务会计的目标[J].财经研究,2003,(3)。

篇8: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点分析

公司企业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主体, 为市场调控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公司为了谋求发展和实现经营目标, 需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 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使用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为辅助, 而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目标是为了对企业的成本投资、资金收支进行管理, 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因素, 其功能性和要点如下:

1. 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出价值和经济利益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够保证企业在某个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按时完成预期的生产经营目标, 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证企业的预期生产任务、经济利益, 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质量得到提高。经济利益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之一, 因此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 而产出价值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效益即经济利益的高低, 也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是实现企业产出价值和经济利益的手段。

2. 保证企业投资者和股东的经济利益

帮助企业投资者和股东实现预期股权利益分配, 是企业章程的体现, 也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之一。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股东的分配利润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多也将为企业股东带来更多的可分配利润, 其形式包括股息和红利等形式。当企业在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并在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合理投资建设的情况下, 将把企业剩余的经营利润按照约定分配给企业股东, 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提供信息数据和财务资料分析, 保证企业经济例如的实现, 同时也是保证企业股东股权利益的实现。

3. 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

企业价值的实现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企业价值中的利益相关者个体价值的实现, 包括企业股东利益、企业债权债务人利益、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利益等等;其次企业价值中还包括企业通过提高经营管理策略、调整生产经营模式, 拓展经营规模, 增加科学技术手段在生产经营中的运用等手段, 加强企业自身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实力所带来的自身价值的提高;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个体价值的提高是相互促进、成正比增长的关系, 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以提高自身价值为基础, 在此之上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服务质量, 以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让企业价值的提升带动利益相关者个体价值的提升, 实现二者的共同增长。

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要点分析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财务资金项目管理、投资与筹资活动能力、资金成本运用能力与企业的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包括财务管理风险预警、财务管理风险投资、财务管理分析控制和计划决策能力等等;三是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保证经济收益、促进企业实现发展计划和目标的能力。以上的企业财务核心能力, 可以从内部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人员物质的合理分配, 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进步提供推动力, 其要点分析如下: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所具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它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管理企业的方法和经营策略, 如何开发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 如何运用企业财务管理科学理论与知识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财务核心能力将保证企业在未来一定发展时期内按阶段实现经营目标, 逐步规范和纠正企业的不合理财务活动, 从企业经营运作的细微各处着手进行管理, 始终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企业的发展规划目标联系在一起。财务核心能力将分析国际、国内的经济市场发展变化情况, 在财务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收益水平也必然会随之增长, 并将稳步实现企业营业额与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 为企业按时偿还、清算到期债权和债务, 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提供辅助。

三、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1.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验证, 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提高绝对是一个可以深度研究潜力股。其作为一种动态的指标能够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向。单纯的盈利能力增长的最大化并不是稳定且可持续的。企业若想要维持这种盈利能力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是需要科学审视的。否则就会出现企业长期处于亏损, 甚至破产的境地。因此,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该利用盈利可持续增长潜质进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只有长期拓展这类思想调试范围, 才能真正做到发挥财务核心能力, 继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潜质, 有效地推进财务管理绩效的深化改革作用。

2. 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影响

企业获取收益增长的动力源点在于资产的增加效率, 鼓动效益与负债状况也会由此同步拓展。在资本架构较为合理且稳定不变的条件下, 涉及到必要的增长动力都会依托股东权益凸显出来, 但是股东权益的增加效果一方面源自于企业固定留存收益, 而又借助股票发或者配股筹集必要的资本数目。经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界定, 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延续基础就是巩固企业税前利润高于利息, 否则企业实际获利能力将因为这个停滞不前。在探析制约公司获取经济效益制约因素活动中, 并不是任何机理都可得到全面调试。所以, 企业这部分盈利增长能力不可能无限度的增加, 存在一定的限制界限, 具体说来是经济效益的不间断扩张反应。按照这种思路观察, 涉及阶段经济效益获取力度便成为公司经济体系搭建合理性鉴定的必要借鉴工具。

综上所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方式,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其中, 前者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模式;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核心能力二者相互作用, 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提升, 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助力。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发展, 也会带来财务管理目标的不断更新。为了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们应该在财务管理中注意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和修改, 加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 不断进取, 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宋青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3) .

[2]孟海波.简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及问题[J].技术与市场, 2014 (8) .

[3]孙冬梅, 孙雪梅.浅谈财务管理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7) .

[4]齐丹.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J].中国商界, 2014 (3) .

上一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工作总结下一篇:劳动人民的经验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