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诗中酒

2024-08-06

论李白的诗中酒(通用6篇)

篇1:论李白的诗中酒

论李白的诗中酒

1 李白高兴时得意的酒

李白性格豪迈,为人慷慨,在剑术上也颇有造诣,“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舞剑也需有酒助兴。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也由此在江湖上结下不少朋友。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虽未提及酒字,但江湖上朋友相交,多以酒而论,喝酒爽快耿直者,人必敬之。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常邀李白煮酒论剑,听闻李白将要离开,立即携酒到渡头跟李白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相交之时把酒言欢,离别之际干杯话别,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此刻杯中盛的又岂仅仅是酒。

李白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写到:“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尔,陶然共忘机。”这首诗描写诗人到一山中隐士家留宿,晚间置酒痛饮,谈话非常投机,作者陶醉其中,对酒当歌,吟唱乐府琴曲《风入松》。此酒显然是欢喜之酒,此情自然是欢喜之情,来到唐代士人多隐居的终南山,看到的是“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恬淡宁静之景,心中早已忘掉了世间一切丑恶欺诈的机心,有“陶然共忘机”作证,诗人正是由于心中轻松欢快才少不了痛饮几杯。再如,李白在《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中写到:“戋却 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首诗中的“酒”是个比方,把铲去湖中一座小山后的湘江水比作无尽的美酒,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加上诗人对酒独有的情感,引起了诗人的诗兴,把一种乐观的精神洋溢在“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的诗句中,‘酒’即“景”,“景”即“情”,可以看出作者游览洞庭湖后的喜悦之情全部沉浸在了这似“酒”的洞庭湖景之中。

2 李白郁闷、失意时的酒

李白写《襄阳歌》时正值青年,诗中充满少年的狂傲之气,“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需饮三百杯”,杜甫也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诗中李白用醉眼看世界,将其飞扬的神采,潇洒的风度,尽露无遗。诗一开始用了晋朝山简的典故。山简镇守襄阳时,喜欢去习家花园喝酒,常常大醉骑马而回。当时的歌谣说他:“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骑骏马,倒着白接篱。”李白在这里是说自己像当年的山简一样,日暮归来,烂醉如泥,被儿童拦住拍手唱歌,引起满街的喧笑。

年轻的李白初出江湖,对人情世故了解不多,对于朝堂之中钩心斗角,结党营私,舞弊一无所知,心中充满的`全是自己的梦想抱负,天真烂漫的他,此刻却不能想到自己的未来之路,早已满是荆棘。此刻,他涉世未深,心情也不像后期那般复杂,所写诗歌多显欢愉。

3 李白踌躇满志时的酒

再看李白的《江上吟》,他泛舟江上,与歌姬名流饮酒赋诗,丝竹管弦之乐,觥筹交错之音,高谈阔论之语,描绘出他尽情行乐,飘飘欲仙的生活。诗中给予屈原的诗词歌赋很高的评价。并和楚王的霸业做比较,说明创作好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皇图霸业不过是谈笑之中,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汉水也不会往西北倒流。

天宝二年,由道士李筠推荐,李白被召入宫中供奉翰林。李白漂泊江湖多年,写下不少千古名篇,却是良驹难遇明主,处处遭到冷遇,而他不愿科举为官,想依靠自己的才华,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此刻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心里当然非常高兴。

4 李白碰到困难、挫折、权贵高压下时的酒

在时运不济时,他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多年奔波有所结果,真是大快人心。此刻不开怀畅饮一番,岂不是大煞风景。新酿好的美酒浓香四溢,院子里的黄鸡也正是可以宰杀的时候,吩咐童子为我杀鸡下酒,今日定要大醉一场。仰天长笑,我早知自己绝非池中物,苦等多年,今日来的虽然晚了,但我一展宏图的机会终于到了。诗歌中一片农家生活的祥和之气,字里行间透露着几分狂喜。恨不得骑上千里马,效力君王侧。这是李白人生重大的转折,而此诗是他酒作之中为数不多的一篇没有丝毫悲愤和愁苦的文章。这位大文豪高兴的太早了。李白恃才傲物,进宫之后,先是得罪了皇帝的宠信高力士,又做《清平调词三首》,遭到高力士进谗,杨贵妃憎恶,而玄宗也只是让他草拟诏书,写诗作乐,并没有如何重用他。李白仅仅在长安待了三年,就被玄宗“赐金放还”。

昔日的壮志未能得酬,数十年的希望化为泡影,此刻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他的心里,愤懑,愁苦,酒再也不是欢乐的代言,却像一杯杯苦水,无处倾吐,只能往肚里咽。请看李白的《将敬酒》,黄河之水滚滚东逝,时间也像河水一样一去不返,过去的抱负早已湮灭,忧伤早已让鬓边青丝换白发。诗中一开始,就充满了悲凉的气氛,与他早期作品所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此刻与朋友相聚,正好与他们高歌畅饮,不醉不归,我满腹的怨愤,都把他抛到九霄云外。我们杀羊宰牛,有酒有肉,让自己长醉不再醒来。主人你也不必怕没有钱买酒,只管拿酒上来吧,我叫书童把衣物马匹都拿去换了酒来,大家一醉来忘却所有忧愁。此刻作者嗜酒已近疯狂,他痛苦的否定了以往的追求,似乎一切的富贵功名,都不再值得他去留念。然而他的觉悟仍旧不够彻底,他对朝廷还有那么一点点希望,李白的心里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纠缠了他后半生,至死都未得解脱。诗中九句写到饮酒,他已经把酒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酒成为了李白精神的支柱,再也割舍不开。

篇2:论李白的诗中酒

2011级文学院

摘要:北宋诗人梅尧臣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诗中说:“愤世疾邪意,寄在草木虫。”“愤世疾邪”是“意”,“草木虫”是“象”,“愤世疾邪”融注在“草木虫”上,就成了意象。所谓意象,指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情意的物象。在长久地文学史演进中,许多物象已经有了固定的主观情意,而活跃其中的动物意象十分引人注目,“鸿雁”——传递书信的使者;“大鹏”寓意志向远大,胸襟开阔,“龟、鹤”寓意长寿吉祥„„而“诗仙”李白天性自然,喜好亲近大自然,大自然的飞禽走兽游鱼自然也成为他诗中的“常客”,他酷爱自由遨翔、搏击长空的动物,如大鹏、鸿、苍鹰、吞舟鱼;青睐龙、凤、虎、鹿、鹤等神仙坐骑;称许强健矫捷的虎、马、鹿等走兽;还有贴近人类生活的鸡、鸭、犬、牛、羊、马;自由自在地流莺、蝴蝶、燕雀、鸬鹚、鹦鹉、游鱼;寓意爱情的鸳鸯、青鸟;寓意长寿吉祥的龟、蛇、鹤、鹿等,当然还少不了有悲情色彩的猿、猱及子规(杜鹃)、乌鸦、鹧鸪等悲鸟„„可以说,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丰富多彩,鲜明突出,深入人心。李白或以动物意象自况,托物言志;或以动物意象为陪衬,借物抒怀,表现浪漫出世情怀。

关键字:诗歌 李白 动物意象

(一)自由遨翔、搏击长空的动物(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豪放飘逸是“诗仙”李白的诗风,因此他诗歌的动物意象表现为自由遨翔、不受拘羁的飞禽,如大鹏、飞鸿、苍鹰、巨鱼等。

1、大鹏

李白非常钟情于大鹏鸟, 写出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云垂大鹏翻, 波动巨鳌没”(《天台晓望》)、“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催兮力不济”(《临路歌》)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更有《大鹏遇稀有鸟赋》、《大鹏赋》两篇专为大鹏所作的赋。李白诗歌中的大鹏形象,是诗人积极进取精神的征象;是诗人反叛性格的表征;也是诗人生命轨迹的写照。大鹏,曲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中的“ 传扶摇而上” 的大鹏, 是取其闲放不拘, 恬适自得之义的,是借大鹏这一形象,标示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境界的,或者说是寄托他的精神追求的。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和“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状态,正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契合,而李白诗文中的那种“ 撅厚地, 揭太清,亘层霄, 突重冥” 的大鹏, 显示了“ 怒无所搏, 雄无所争” 的莱鹜不驯的性格特点。这是诗人一贯的豪情壮志。李白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他要像大鹏鸟一样展开自己的翅膀,飞腾着去追求高尚的理想, 所以能超脱发想, 创造出“ 乘长风破万里浪” 的大鹏形象。这与庄子是很不同的。

2、巨鱼

李白的诗歌受庄子文章的影响较深,《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由“巨鱼”——鲲变化得来,所以李白诗中也有许多写“巨鱼”的,“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古风》其三十三)诗中一个“仰喷”,一个“横吞”,足见气势之雄。受庄子以大为美审美情趣的影响,李白喜用庄子那种宏大的笔势去描绘宏阔壮美的意境,此诗亦是体现。另外,李白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他要像“巨鱼”一样,“燀赫因风起”去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

3、鸿

李白诗歌中,“鸿”也经常出现,“鸿,大也”,所以飞鸿,即飞禽中的大雁。“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九)、“不及广成子,承云驾轻鸿”(《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八)、“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孤凤向西海,飞鸿辞北溟”(《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在他的诗中“飞鸿”大多比喻为抱负远大的贤才,却不被重用,诗人借“送飞鸿”表达对贤才不被重用的惋惜,以“飞鸿”自况,追求解脱的同时,宣泄“不得志”的苦闷。

4、鹰

李白的诗中也垂青于另一种意象——鹰。鹰是一种凶猛的禽类, 隼、鹘、雕、鹗、鹞、鹯等都是它的同类。而在李白的创作中“鹰”的形象也是丰富多彩的。《白鸠辞》:“鹰鹯雕鹗, 贪而好杀。”此诗专在赞美白鸠外在之白美及内在之安驯, 而讽刺白鹭之内外不副, 批判鹰类的贪婪嗜杀。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时多酷吏与聚敛之臣, 故作是诗以刺。”《望鹦鹉洲怀祢衡》:“ 鸷鹗啄孤凤, 千春伤我情。”元杨齐贤注: “鸷鹗以喻黄祖, 孤凤以喻衡。” 诗人痛惜文才超群的祢衡无辜被害, 遂将黄祖喻为凶狠残酷的鸷鹗。由以上四例可见, 李白笔下喻人之鹰主要取鹰凶猛、冷酷之一面, 并以此比拟唐朝之酷吏及奸佞之人, 均含贬义。但另一方面,李白诗歌中又常常用“鹰”来自况。如《野田黄雀行》: “ 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 此诗乃袭用曹植所创乐府新题。胡震亨注: “ 曹子建本辞, 言雀避鹞, 自投罗,比兴之意, 谓士之用世, 则当为国雪耻, 立大功以成名, 犹神鹰之不顾凡鸟而但击九天之鹏也。”李白此句中的“ 神鹰” 乃运用了《幽明录》中的一个典故: 楚文王好猎, 有人献一鹰, 王见殊常, 故为猎于云梦。俄有一物自天际而来, 众人莫识。鹰便竦羽而升, 羽落纷纷。时有博物君子曰: “ 此大鹏雏也。”可见, 此处李白以典故中之神鹰喻胸怀大志, 愿歼灭叛军, 为国效劳, 建立不朽功勋之自我。李白诗中还有一首《赠新平少年》, 乃李白入翰林前西游秦地至新平所作, 其中有: “ 摧残槛中虎, 羁绁鞲上鹰。”詹瑛注: “ 《文选》卷二八鲍照《东武吟》:昔如鞲上鹰, 今如槛中猨。”朱谏云: “ 以致摧残有若槛中虎, 敛爪牙而不得逞其搏噬之威也;又若鞲上鹰, 受羁绊而不得奋其飞扬之势也。然鹰在鞲上, 未知何时得以纵其绦索,使之飞腾于风云之上, 攫获雉兔, 以申其所能乎!夫英雄之未遇, 则屈于一人之下;及其既遇, 则伸于万人之上,”此亦以羁鹰自况, 希望能有腾空而起, 搏击九天, 申其所能的一天。综上可得,李白诗歌中用来喻人或自况的鹰多出自典故。作者将典故与自己生平中的不同遭际联系起来, 赋予这些鹰不同的内涵, 表现出自己丰富的思想情感。而最能够体现李白自由思想和豪迈情怀的,是那狩猎场上的雄鹰。通过对这种呼鹰走马的游猎场面的描写, 诗人充分地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意识和豪情壮志。鹰作为诗人自我的外化, 展翅翱翔在历史的天宇中。

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 有儒家的用世思想。他坚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 而追求“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的伟大功名。高飞万里的大鹏、飞鸿、雄鹰自然可以成为自我的象征。

(二)富有灵性、长寿善行的动物(浪漫出世的道家追求)

1、龙、凤(古人崇拜的善飞灵物)

李白诗歌中“龙”主要是以“青龙”的形象为主,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方之神,为道教所信奉。龙在中国古达传统文化中有着无比尊贵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华汉民族的图腾崇拜,所以很多神仙的坐骑都是龙。如“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送殷淑三首》其二)、“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早望海霞边》)、“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还有如《五古·玉真仙人词》中的“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为凤,雌为凰,历来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传说王子乔吹箫引凤,他便乘风而上,羽化为仙了。此后凤凰也归为神仙坐骑的一类。李白在他的诗歌中也有非常多以凤凰为坐骑的诗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猛虎击鼓,凤凰拉车,仙人多如麻。又如《飞龙引》中“宫中彩女颜如花 飘然挥手凌紫霞 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以及“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都是描写诗人梦想乘“鸾车”遨游天际的情景。还如《凤凰曲》中“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2、虎、鹿、鹤(善走或善飞动物)

“白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本身就具有长寿、吉祥的寓意,并且常常和神仙、仙境联系在一起,所以白鹤也成为了神仙坐骑的一种。在《感兴八首·其五》“欲逐黄鹤飞,相互向蓬莱。欲乘鹤而起,向蓬莱而飞,飘然出尘。”中非常形象的描写了白鹤的“飘然出尘”的气质以及悠然自在的逍遥,这些都是与神仙气质相符合的。其他还如:《七古·怀仙歌》“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五》“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五古·赠嵩山焦炼师》“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五古·古风其四》“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

“白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文化意义:首先,鹿是一种十分敏捷机智的动物。其二,鹿在中国原始文化中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是“长寿瑞样”的仙兽,《述异记》云:“鹿千年色苍,一千五百岁色白,三千岁色黑”。白鹿在中国神仙体系中是作为南极仙翁的坐骑出现则是例证。民间有“鹤鹿同春”之说法。其三,在文化衍化中,鹿又被赋予了另一层文化意义:纯善。《孝经援神契》载云:“德至鸟兽,则白鹿见。”《瑞应图》云:“天鹿者,纯善之兽。道备,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显然,白鹿已经具备瑞兽的特质,只有出现极备仁德的君主统治天下,人民、鸟兽深沐其恩,感怀仁德时,白鹿才会出现。民间“九色鹿”的传说便是这种文化意义的外在显现。主要因具备“长寿”和“至仁至德”的双重文化意义,白鹿才能成为葛洪笔下的神仙的坐骑。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神仙传》云:”鲁女生者,饵食绝谷,入华山。后故人逢女生,乘白鹿,从玉女数十人。“又引《濑乡记》云:”老子乘白鹿,下托于李母也。”其四,拥有了“仁德”意义的白鹿,便顺理成章地被赋予了政治内涵: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白鹿又被谐音为“百禄”。鹿便有了升官发财之说。李白有很多诗歌描绘了白鹿这一神仙坐骑的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如《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二》的“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如《至陵阳山登天柱石》的“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玉女千余人,相随在云中。”如《古风二十》“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篇3: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初探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 “意象”一次首次出现, “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近, 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意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后世对意象的说法不一, 纷繁复杂, 本文择取其中较为浅显易懂的说法: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即是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文学离不开意象, 诗歌作为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 更是离不开意象对情感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中国诗歌的意象艺术从起步至成熟, 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到唐代以后日臻完善, 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在所谓的“盛唐气象”中, 意象的艺术愈发生机勃发, 走过了初唐的探索期, 在盛唐大放异彩。

成熟的意象能在诗篇中连缀成完整的诗歌意境。早在《诗经》的诗篇中, 已有意象的出现, 但其中的物象多用来直接表达情感, 因而在物象和诗人的情感之间, 界限是分明的, 两者是独立存在的主体和客体。到汉魏古诗, 诗中的物象开始同诗中的感情相结合而形成情境, 但是还是多从属于情意的抒发, 因而不能自立。后来的晋宋之交山水诗兴起, “景”成了诗篇的重要内容, 山水诗人多采纳谢灵运“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观, 最终组织完成一幅全景图。但是六朝人写景仍然有很大的不足, 写景虽然灵动有余, 但诗中的物象与诗人的情感难以达到“神合”, 让人感觉堆砌过密不甚流畅, 刻画得细致入微却没有源远流长的韵味, 也很难感受到诗人倾注其中的感情———这是唐人力图改进的。

唐诗中的意象构成和谐的情境, 这种构成无需用定式加以规范, 而是灵动的, 其根本的要义在于要相融而且相生。只有这样, 才能给人以整体的美感, 构成情感统摄下的完整意境, 让人能从有限的画面中走向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得到审美的高峰体验, 这是人们常说的“境生象外”, 这是唐诗意象构成意境的艺术手法真正成熟的表现。唐诗意象艺术的成熟在于其超越了简单的意象组合, 致力于从单独的意象打造情感充盈的审美意境。

二、李白与“明月”的渊源

意象艺术在唐朝日益成熟, 不难想象, 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典范, 对意象的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月是文学中的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是我国古典诗词当中运用最多的意象之一。在李白选用的众多意象中, “明月”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杨义先生统计, 在50836首《全唐诗》的作品中, 月出现了11055次;在李白的1166首诗中, 月出现了523次。明月虽然不是李白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却是其作品众多意象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 令人印象深刻。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李白独此钟爱“明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 李白从小便钟爱明月, 这在他回忆童年的诗作《古郎月行》中能够明显看出:“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在李白的儿时记忆中, 明亮的月是多么美好而令人遐思翩翩。洁白的月亮又圆又大, 像极了白玉做的盘子, 又像是悬挂在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明镜。月亮里有什么呢?李白不禁遐想, 有桂树, 更有仙人,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 还能看见仙人的两只脚。不仅如此, 还有捣药的白兔, 它不停地捣药,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短短的八句话, 我们便能感受到其中透露出来的童真及诗人对月亮的憧憬和向往。

其次, 李白喜爱明月, 这也是他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所决定的。他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气魄, 也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乐观, 更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豪情。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怀直至现今, 也仍然深深打动着我们, 这体现了李白对光明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而明月这个意象, 恰恰能够表达世人对美好事物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这首诗中的诗人是孤独的, 但并不落寞。自斟自酌无亲无友, 他是孤独的;但他胸怀明月, 愿与月为友,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他的内心是充实的, 他享受这孤独的时光, 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在他心中, 只要夜有月光相伴, 就足矣, 月代表了他的情怀, 也表达了他的态度。

最后, 唐代盛世的时代精神影响。盛唐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的大熔炉, 不仅对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 对于中外文化也能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这个朝代诞生的李白是幸运的, 他的气场与这种时代精神交相辉映, 磨合成了千古传唱的经典。“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正是当时的人们在唐代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积极进取、自信自尊的精神。这种积极的态度需要用美好的意象来表达和反映, 明月作为清雅高洁的代表, 不仅符合了这种精神的需要, 而且给了人一种诗意的美和朦胧感, 这恰恰是盛唐诗人所追求的。李白笔下的明月, 更是灵气逼人, 他高歌圣唐之音, 寄情明月, 抒发或悲或喜的感情, 使得明月诗真正走向了成熟, 丰富了古典诗歌意象的表达。

三、李白诗中明月意象的含义

李白笔下的月, 千奇百怪, 形态各异, 变化多端。翻阅这些诗歌, 结合李白的个人境遇, 我们不难总结出李白咏月诗中明月意象的几种含义。

(一) 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着思乡、怀友之情。

说起李白的思乡诗, 最广为传颂的当属《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抒发远客思乡之情的诗, 短短的二十字, 却勾画出了宁静醉人的秋夜之景, 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感动了古今无数流落他乡之人。静谧的夜晚, 一轮明月映在天幕上, 柔和而纯白的月光温柔地洒在地面上, 就好像是蒙上了薄薄的一层霜。诗人坐在床边, 眺望窗外的明月, 想起了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生涯, 月是故乡明, 却不知道何时能再回到故乡, 再见到远方的亲人。

诗的开头“床前明月光”并无特别之处, 可以说是朴素平实至极,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却让人感受到四周环境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 若非身处静谧无人之处, 怎么会留意到窗外头顶的月光呢?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 “疑是地上霜”一句更加勾勒出月光的皎洁, 这里的“疑”字用得很好。在月黑风高之夜, 诗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很容易产生错觉, 再加上思乡之情的浓烈, 因而误以为月光是地上的霜, 由此想起遥远的故乡和亲人。“低头思故乡”这一句则是完全沉浸在自己思念之情中的诗人的落魄背影。

李白的咏月诗除了写思乡之情外, 还寄托着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 感情真挚, 饱含着关心忧虑的感情。诗人不能亲自为王昌龄送行, 只能从远道寄去这首诗表达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短短的四句诗, 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通过寄愁心与明月, 让明月护送好友平平安安地抵达夜郎, 这里的明月其实也是诗人的化身, 寄托着诗人对友人沉重的感情。

(二) 明月作为知音, 是诗人倾诉内心的孤独和仕途不畅的苦闷的挚友。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这首千古传颂的《月下独酌》 (其一) 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旷达, 同时诗中的“月”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一角。诗人在月夜下独酌, 无人亲近, 诗人是孤独的, 但他同时并不寂寞, 因为有明月作为举杯共饮的挚友, 他向明月倾诉着自己的孤独和忧伤。他与明月好似天生一对的好友, 彼此默契, 心照不宣, 这是李白聊以慰藉的一种方式, 但无不透露出豁达之情。

当然, 李白是狂放的, 天生孤傲、蔑视权贵, 但这注定了他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的抱负与现实的差距是很大的, 因此, 他只能“借酒消愁愁更愁”, 对着明月感慨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此时的诗人内心是明亮豁达的, 可是不免透露出无奈之情, 只有明月才能带给他些许安慰。在《九日龙山饮》中, 登山之际, 联想起龙山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 李白以“逐臣”自比, 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醉看风落帽, 舞爱月留人”。诗的最后一句就是以“月留人”来收尾的, 在这里, 明月好似诗人的挚友, 在挽留仕途失意的诗人, 想让他在这忘却尘俗之地将心中的悲伤治愈。

(三) 通过咏月, 李白展开了对人生和哲理的思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想必是诸位耳熟能详的佳作, 之中对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发人深省;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让人顿感胸中畅达。可见, 月一向都是引人沉思的一种物象, 常常能够触发诗人对于人生的哲理上的思考。作为唐代大诗人李白也不例外, 在《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这首诗描写诗人举着酒杯向月亮发问, 以饮酒问月始, 以邀月临酒作为尾声, 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和不解之情。诗人以汪洋恣肆的笔触, 从多个层次描摹了高洁孤傲的明月形象, 通过描绘海天景象, 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促的慨叹。

李白诗中吟咏的明月, 蕴含月亮对人生的启迪, 既是歌颂月亮, 又是通过明月展开关于人生的哲理思考, 这就使得李白笔下的明月主题多了一重境界。

参考文献

[1]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 2012年7月第9次印刷.

[2]萧涤非, 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年8月版.

[3]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4月版.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篇4:论李白诗中的月与酒

可见,“月”可分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等。“月”真的有这么多形状吗?非也。其实,这些不同的月就是作者借以抒情、思乡、言愁的意象。

“酒”在中国文化中不是一种简单的饮食,而是一个饱含丰富文化意蕴的文化现象。酒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部落,他们从采集的野果储存后发霉尝到了酒味,酿酒文化从此开始。从夏朝酒文化盛行,到商人善饮酒,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酒不是一种简单的饮食,而是一种文化。

酒文化继续延续,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酒政文化”,三国时期酒风极盛,劝酒之风颇盛,喝酒手段激烈,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饮酒成为了雅趣,酒与情,酒与诗接下了不解之缘。

酒文化继续丰富,到了唐宋时期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李白饮酒解愁,苏轼饮酒赋文。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到了明清两代,饮酒特别讲究“陈”“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纵观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不少人在觥筹交错、悲欢歌啸之余要冷静思考,这就不足为奇了。

翻开李白的诗作,题材多与“月”“酒”相关,其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我作了一定的梳理,归纳如下。

一、问月饮酒,叹生命短暂而达观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和游子思乡、闺怨之愁结合为一体,似乎成了定式。但是,李白在《把酒问月》这首诗中对规定的母题作了一次彻底的突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两句把本不相干的月和酒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李白端着酒杯问月,姿态潇洒,富有诗意。酒能让人兴奋,使艺术思维得以自由释放。故在诗中,酒成了赋诗的兴奋剂,解愁的良方。而李白问月饮酒,在感叹生命的短暂这一点上和今人是一致的。他叹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两句似乎是反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确,人生与永恒的明月相比,显得十分短暂。面对永恒与一瞬,人们会生发许多感慨,而李白却显得有些达观。他的《把酒问月》用这样的话来作结:“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种面对生命苦短的达观,来自于酒的迷糊和麻醉,归咎于酒的使然。

二、邀月独酌,隐藏孤独寂寞之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把月光和酒作为意象,把月光当成富有生命的活人,邀之即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自一人的李白饮酒解愁,实在孤独。但富有人性的明月,李白举杯一邀,影随其身,成为朋友。而月亮和影子毕竟不是朋友,把月和影子当朋友,恰恰是没有朋友的结果。正如杜甫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哪怕是短暂的欢乐,在李白看来也该尽情享受,及时行乐溢于言表,恰如《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以说,李白独酌邀月,正是为了解脱孤独寂寞之感。

三、白酒黄鸡,高歌自信人生必有用

在李白的一生中,742年(天宝元年)是他最值得高兴的一年。这年,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此时此景,李白饮酒不用邀月,不用问月,酒是新熟的酒,食是秋肥的黄鸡,情是喜悦的情。酒酣起舞,浑身充满自信,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他的眼里,看不起自己的人如“会稽愚妇”,而自己却是“朱买臣”。此时,李白的心中也有怨,怨的是马跑得慢、路途太遥远,正如其诗句“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所言。

篇5:论李白的诗中酒

内容摘要:李白是天才诗人,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诗人、儒士、道士、剑客、旅行家,他是“诗仙、酒仙、游侠”的三位一体。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仙”使他的诗显得空灵飘逸,“侠”是其诗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李白;诗仙;诗侠;浪漫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在诗歌中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鄙视尘俗的强烈的叛逆精神,同时使浪漫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他凭借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游仙访道的生活中,一种潇洒的“仙风道骨”的仙气,洒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他是“诗仙、酒仙、游侠”的三位一体。

一、侠义风骨

(一)任侠情缘

李白自幼好任侠,轻财好施。他自言:“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④他很佩服侠客精神,他梦想自己也有侠客的本领,少年时他就爱学习武艺,击剑任侠。他还钟情于广袤的大自然,少时就走遍巴山蜀水。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剑客游侠。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二十多岁的李白出蜀向祖国的东部漫游。漫游的过程中,他结交许多豪雄。他曾言:“结发未时事,所交尽豪雄。”⑤所谓“豪雄”,指的就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说的“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的游侠人物。唐代,那些能够抗暴扶弱,救助于困厄,不惜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常常受到社会的尊敬。李白与豪侠交往,便是他任侠性格的自然体现。

豪爽的李白对朋友是两肋插刀,仗义疏财。这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他出蜀那一年,南游洞庭湖的时候,和他一起出蜀结伴远游的吴指南死了,他很伤心,他像亲兄弟一样为朋友料理后事,把遗体殡埋在洞庭湖边。几年后,他又专程来到湖边,起出友人的尸骸,剔除残留的筋肉,背着它徒步几百里,移葬在鄂城(今湖北武昌)之东。这种侠义风骨在古代诗人中是很少见的。另一件是他仗义疏财的事。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豪地提到,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余万,都是周济一些

“落魄的公子”了,那大概都是在仕途上不得意,流落异地,生活窘迫的人。他对此认为是“存交重义”“轻财好施”。几年之后,他渐渐认识到,这不过是“小节”。他说:“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一朝乌裘蔽,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⑧

(二)诗侠本色

李白的任侠性格和他的建功立业思想结合起来,成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从诗中我们隐隐可看到诗人的侠肝义影,体会到他那“济苍生”,“安社稷”倾心祖国的抱负,他俨然诗人中的“诗侠”。

在《白马篇》中,他以热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游侠的形象,他潇洒倜傥,豪迈勇敢,不拘礼法,疾恶如仇。该诗洋溢着爱国精神。当祖国的统一和安定受到威胁时,便“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不计身家性命,英勇杀敌,立功疆场;而胜利归来时,既不阿附权贵,居功邀赏,又不消极退隐,逃避现实。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李白的任侠思想。显然,他的这种任侠思想和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他反对腐朽权贵的斗争思想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显示了这种任侠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在《侠客行》中他激情赞美了侯嬴和朱亥(侯嬴和朱亥,都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侠士。他们曾帮助魏公子信陵君取得兵权,去救援赵国解除秦兵对赵国都城邯郸的围攻。):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他尤其钦敬鲁仲连(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是一个兼有隐士、侠客、政治家特点的人物)。诗中“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说明李白自己和鲁仲连有同样的情趣(《古风》第十首)。

此外,李白诗,还描写了豪侠手刃仇敌的场面,是诗人中少见的篇章。《白马篇》中“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结客少年场行》中“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透过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心中英雄的侠肝义影。

二、诗仙浪漫

(一)谪仙之辞

李白被称“诗仙”,不仅他的诗歌有时描写到仙人、经常说到神仙;而且他的风格也变幻莫测、常常表现出冲破尘世的一切而高升到一个更高的世界的倾向。即使他的生平,也被种种的传说所包围,笼罩着层层的彩色缤纷的迷雾甚至他刚一降生,就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说是他母亲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降落在她的怀里;所以他名白字太白。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诗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李白少有俊才,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天宝遗事》中说:“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又有“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有粲花之论。”这些只是传说之辞,但是李白确实曾以天才自许。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说:“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其《赠张相镐诗》云:“十五好奇书,作赋凌相如。”从这些可以看出李白天生早慧,用现在的话说他一个世间少有的神童。

(二)漫游寻仙

李白很早就立下了“四方之志”的宏愿,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说,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国家建功立业为己任。他二十五岁,即开元十三年(725年)出蜀,经三峡东下长江,从此开始了他的漫游之路和求仕生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奔走四方,足迹遍及中原大地,长江南北。在漫游路上不仅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结交许多豪雄,还求仙访道。李白崇尚道教,认为神仙可致,飘然有超然之心,他一生的求仙访道和游览山色密不可分。“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说明这一点。

在唐代,寻仙访道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迷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活动还含有政治动机。因为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在社会上都是很盛行。其中尤其突出的是道教。由于被道教奉为祖师的老子也姓李,唐朝皇帝认老子为始祖,追尊为玄元皇帝,立庙享祀,把《道德经》等道家著作奉为经典,同儒家的经典一起列为士子必读之书。道教的盛行,使道家的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李白除了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外,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他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性格。一方面积极要求从政,一方面又热烈向往山林隐逸生活;他既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又蔑视富贵利禄,不肯“催眉折腰事权贵”,不愿受到封建秩序的束缚。这一切,都是可以从当时儒道两家同时盛行找到其时代和思想的根源。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许多著名道士都和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他们交往,可以更容易到在上层社会树立声誉。李白的求仙访道也有着同样的动机。这段时间内他与江陵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会晤,司马承祯曾多次受到武后、睿宗、玄宗的接见,在道界中声誉颇高。意气风发、器宇轩昂的青年李白,赢得了这位老道士的极口赞誉,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使李白十分兴奋。为此,他写了一篇《大鹏赋》,用寓言发形式来记叙难得的会晤。这篇赋写成以后就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去。李白特别喜爱大鹏,因为只有大鹏才能体现他自己的不同凡庸的性格、气概和抱负。他在不同的时期的作品里曾多次以大鹏自喻。此赋里,他以《庄子.逍遥游》为蓝本,通过艺术的再创造,极尽铺张的描写了“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形象地抒发了他那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抱负。而他对“夸金衣与菊裳”“耀彩质而金章”的黄鹄、金凤之类的仙禽神鸟投以鄙视,又嘲笑那衔木填海的精卫和司晨报晓的天鸡“何拘挛而守常”,则是我们熟悉的诗人那种藐视权贵利禄,追求放荡纵适,不愿受封建秩序所束缚的思想性格的形象化的表现。此赋的出现表明李白的思想性格在这时已经基本形成,而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三)诗彩浪漫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而奇特,形成他“壮浪纵恣,摆去约束”的浪漫主义特色。现实的事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无不成为艺术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翱翔,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追求,也往往蕴涵着诗人对祖国山水之美的向往。如《古风》十九: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中接连推出洁净仙境和惨酷人间两幅反差极大的图画,造成诗中情调从悠扬到悲壮、诗歌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急剧变换。要把它们和谐的统一起来,若非笔力雄健纵横、才智超群出众的李白,也确实难以成功。诗中表现的独善与兼济的思想矛盾,以及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是历代仁人志士和心地赤诚的读书人中都可能存在的。但此诗以游仙体写出,其表现力又独高一筹。人们通常认为游仙体诗是作者借想象而随意发挥,用不现实的故事反映现实中的情理。但诗人和仙人们正在乐陶陶的升入仙乡时,却被人间的惨剧震惊了。诗中嘎然而止,未说李白是继续升天还是转回人间。但修真崇善的修炼者都是有慈悲心的。圆满飞升固然是生命的美好归属,而眼睁睁的看到百姓受苦、生灵涂炭,心又何忍?他就是不说,我们也能肯定,他是急急忙忙地转回人间来了。是啊,美好的世界肯定是要去的,但人间还有豺狼当道、邪恶凶残之时,我们还得先把它们收拾了再走。

又如《古风》: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这里所写的虽然是幻想的形象,描写却非常具体生动.诗人渴望想仙人那样生活,与天地同游,永远长生不老.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总之,李白追求道家的超俗尘世的思想,有时甚至求仙访道,炼丹隐遁,这是一种傲岸不屈和豪放狂荡的性格。李白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他有抱国热情,但是上天不给这个伟大的诗人机会,所以李白选择纵酒求仙,呼啸山林,只为排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李白独特的思想境界,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三、酒仙狂客

李白还有另一称谓酒仙,称李白为双仙更为恰当。杜甫这样描写李白饮酒成诗: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强烈地表现出李白狂傲自负的性格特征。如果说早期的杜甫曾经对李白的人格进行过规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么,到杜甫晚年,则已经对李白的性格心领神会,他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出了对李白多年了解的体会:“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把李白狂傲自负、直率任真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

贺之章对李白也是特别赞赏,曾解下自己的金龟与李白换酒喝。李白也自称:“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李白总是酒后诗兴横溢,妙笔生花。传说一次李白在长安酣眠酒楼,被唐玄宗招见填词。李白说道:我醉欲眠君且去。李龟年无奈只得令人将他抬至宫中。当时园中牡丹盛开,香艳宜人。玄宗命其作词,他却请求赐酒。自称:臣是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写得更好。果然,饮罢即写出了著名的《青平调》,李龟年等乐师即时演唱,玄宗玉笛伴奏,一时君臣同乐好不热闹。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酒对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独特的作用。他还写了不少的“酒诗”,《将进酒》、《把酒问月》是酒歌的极品。

李白是一个豪放不羁的诗仙、酒仙,藐视官场功名利碌,鄙薄世间权贵公侯。他仕途的坎坷,不过短短三载蹉跎。他漫游求仙,似隐士;好剑游猎,似豪侠。我认为在他的诗歌中,“仙”是诗的空灵飘逸,“侠”是诗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

篇6: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

摘要:李白诗中很喜欢描写月亮,尤其是对山月情有独钟。在李白一生的游历中,作者最留恋的还是故乡山景中的那一轮明月。在诗人远离故乡颠沛流离之时,伴随诗人的还是那一轮山月,山月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山月代表着蜀人精神,山月能疏解诗人内心的郁结。

关键词:山月特点情感

当代诗人余光中说李白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李白众多的写月诗中,写的最多还是山月。李白对人杰地灵的故乡感情深厚,他一生都在流浪,但对故乡的思念热情不减。峨眉山月照耀着沧海,照耀着秦川,照耀着黄鹤楼,照耀着长安陌,照耀着吴越――总之,峨眉山月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一、李白笔下山月的描写特点

1、或随或伴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

有了山月的陪伴,作者再也不觉得孤独。也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似乎月亮也可以净化诗人的灵魂。

2、或圆或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在空中半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月亮的倒影,清幽而静谧,韵味醇厚。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3、或近或远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赠僧崖公》

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赠秋浦柳少府》

夜晚引来山月,伴着月亮的清晖纵酒醉酣。山月离人很近,似乎伸手即可触及到。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边畅饮边欣赏月色下的庐山美景。站在月下观月景,近。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个“望”字道出山月离诗人很遥远。

二、李白山月意象的情感寄托

1、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此诗中的月乃是秋月,此时的月并非圆月而是“半轮”。诗人即将远行,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诗中,即使这半轮月对作者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近

赏的了。诗人的情绪因惜别而神伤。在看这夜色中,高峻的峨眉山顶衔着天际的明月,月光又投射到水中,随江而流,一展千里。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山水。那空中半挂着的半

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

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醇厚。

诗人似乎要将这峨眉山月所象征的蜀人气骨深刻的留存在记忆中带往异

乡。惜别神伤中又蕴含着一种悲壮。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2、抒发作者内心的痛苦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

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烘托。

李白在写这首诗时仍然羡慕富贵,不甘于想伯夷、叔齐那样的寂寞消极。

但目前没有到手的希望,他就拼命的喝酒、赌博。在诗人求仕不成后,明显的便流露出了失意之情,诗中出现明暗色调交替糅合。诗人狂妄中的痛苦跃然

纸上。

3、蕴含着作者磊落峻洁的人格、旷达胸怀寂寞的内心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上月还照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人对于峨眉山月拥有很深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是故乡,在李白的心中

这山月还是诗人人格的一种象征。诗中峨眉山月的清光是如此广大,似乎凌驾并俯瞰着这帝都。这光明的广大的傲兀的山月为什么独独照耀着这送别的两人呢?李白是想以此诗委婉的劝诫应诏帝庭的蜀僧:做人做事要像有一种如山之清峻月之清明的磊落峻洁的人格。

此时的诗人虽然蒙冤,但这颗清明的赤字之心仍然高远,诗人满身的傲骨任谁也折不断。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此时的李白沉醉于美景之中,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诗中尽显诗人天真之风貌,洒脱不羁。李白步月而归,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此诗是李白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诗人与饮酒雅兴中流露出寂寞之感。

4、体现作者关心国事和人民命运的激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

李白站在征人的角度,看到的月亮不是落下去的而是升起来的。征人东望,两地相思。李白这样写不仅情思遥深,而且开宕苍莽:天山渺绵,云海苍茫,在这天之边、云之头,明月升起,将清辉播撒——没有一个地方,能像这里月光撒播得如此开阔,带有如此苍茫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李白诗文选》 李白著 阮唐明 阮文娜选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102、、《李白诗选评》 赵昌平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3、《李白传》李长之著 东方出版社 2010、114、《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范雅编著 武汉出版社 2011、125、《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唐)李白、(唐)杜甫、(唐)白

上一篇:学生难忘的军训作文下一篇:module1单词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