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作文的教学反思

2024-08-11

对中学作文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对中学作文的教学反思

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及教学方法的探析

摘要:

关键字 :农村写作教学;教学设备;教育资源;语文教师;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提高中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必须从作文这块着手。关于农村中学作文写作教学的问题,已有很多前辈对其进行过研究,如今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究其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绵薄之力。

一、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教学现状

现今在农村,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语文教师极力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作文写作教学中显得无能无力。作文写作课上,某些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下面呈现出搔首挠腮的状。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学生写出的作文犹如海绵里面挤出的水,只为凑字数,应付老师,语言苍白无力;要么就是大段截取符合主题的他人之佳作,东拼西凑,最终落得个“四不像”,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对事物独到的看法。读一些中学生的作文,写来写去一直围绕一个点“转磨盘”,根本找不到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最害怕的就是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学生想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却又不知该从哪里入手。

因此,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出现普遍偏低的现象。然而,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普遍偏低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

二、导致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普遍低下的因素

(一)、农村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因素——落后的教学设备

国家虽然关注到农村的发展,但由于长期的闭塞、落后,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都要滞后于城市。农村没有大型图书馆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学生汲取知识来提高文化素养;也没有游乐场、少年宫等场所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农村物质条件匮乏,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导致农村中学的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备。新教学理念的实施需要相应配套的硬件设备,如图书馆,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设施,体育器材等等。没有完善的设备,学生找寻资料十分困难,教师也只能空谈理论,难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如,学生想写一篇有关化学或物理实验的记叙文,但由于缺乏教学设备,实验只能由教师高谈理论或单独摆弄实验仪器,而学生只能结合教材做“观众”、“应声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未能亲自动手操作,感触不深,记叙的事物自然是干瘪无力的。长期如此,没有更多新鲜奇异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眼球,渐渐地对学习产生倦怠敷衍心理,笔尖流出的文字自然苍白无力,作文就只是几百汉字的堆砌,缺乏思想的深度及深度。作文的写作需要丰富的信息来充实整体框架。教学设备落后导致学生,寻找、积累信息的途径闭塞,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教学设备落后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整体偏低这一因素是比较客观的。作文教学 的主体之一的教师也是相当大的因素。

(二)、农村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因素——教师

农村师资力量较城市而言要薄弱得多。教师整体素质低于城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后的教学观念

农村教师中存在年龄较长的教师,他们辛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走出大山,脱离农村。但由于他们年龄和如今的中学生相距甚远,他们很难将自己换位到中学生的年龄去揣摩学生的想法。新课程教学理念走进农村,却没能真正走进农村教师的心中。新课改理念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的模式“教师教,学生学”侧重于教,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稳居教学的主体地位,不能将课堂还原给学生。且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考试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除了教师观念落后,由于农村条件不充分,教师自身水平偏低也影响了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师自身水平偏低

1、方言教学现象。在偏远地区,甚至还有用地方方言教学的情况。语文教师用方言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用普通话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思想纸质化,得出的大都是地方方言,或是口语化现象严重。比如,一次在改作文时,看到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他们和你去乜,阿们我就懒得和你去了”。“阿们”是地方方言,就让我研究了好久才弄懂。

2、不懂多媒体的运用。很多农村教师不懂的多媒体的运用,而一些作文教学如果用多媒体的展示效果会更佳。比如教师要训练学生写观后感这种问题,组织学生看电影,教师不会摆弄“洋机器”,不知该如何连接计算机和投影仪,学校即使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却不能将多媒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3、教师知识面狭窄。一些农村教师本身阅读面狭窄,讲解知识点时,无法拓展开来。比如,讲解优秀古文《滕王阁序》,教师知识面狭窄,只简单的进行文字梳理,把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明白文面意思,会翻译,能理解文章即可。而对文中作者引用的典故只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施展不开。那么,学生的知识面就仅限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赏析及其写作技巧却不是很了解。学生难以在平时语文学习中就形成对作文写作的积累习惯。

教师自身水平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但农村学生作为水平低主要还是受教师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

(3)、模式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实施了,但农村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法仍一层不变。

首先,教师重量不重质的教学方法。教师没有重视作文写作的教学,要写作文时,教师随便找一篇相关的体裁和题材给学生练习。轻视作文的批改。学生完成后教师就“埋头苦干”,批改作文,且批改作文非常随意,随便翻看一下,不去细查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学生拿到老师发下的作文,只有大而红“阅”字和日期。所以,当学生写到关于教师的文章时,大多是“夜深了,老师还在灯光下为我们辛苦的批改作业”。教师不注重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即使写的再多,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还加重了学生和自己的负担。其次,教师作文讲解存在问题。作文讲解之前,教师自己不先搜集资料,亲自动笔写文章,在讲解作文时,空谈理论,讲解起来很空洞,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一般采取范文欣赏的作文教学方法,讲的都是黄学生不知如何去写作文金模板作文,选取一些优秀的范文读给学生听。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听了的感受就是文章写的很好,就是自己写不出来,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对作文写作的自信心,学生不知如何去写作文,就只有抄袭模板作文来应付老师。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再次,教师平时忽视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想象力和观察力是作文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据心理学研究“一个缺乏想象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他个人的狭窄的情感的紧促的圈子里。”并且,“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农村教师平时没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很少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

教师的作文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极大,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写作的兴趣及作文水平。当然,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时素材缺乏的原因不仅在于教师作文教学上的有待提高,学生也有其自身因素。

(三)、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因素

(1)、贫乏的生活经历

范围狭小,体验感悟的东西就像太阳底下的海农村中学生整天就是“宿舍——教室——食堂”或“家——学校”直线式的生活,周而复始,毫无新鲜感可言。在假期,中学生回家偶尔做家务,却认为是帮父母的忙,不知从劳动中体验生活,体会父母的辛劳,只知一味抱怨;或有的就整天蜗居家里与电视剧为伴。当懒惰的习惯养成和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对自然、社会的敏锐的观察力就会降低,对生活及自身缺乏思考反省。如此下去,学生的生活绵里的水,逐渐枯竭,在作文中就没有可写的东西。

(2)、狭窄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中学学习科目众多,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而且必须把精力合理分散来学习各科。农村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只关注分数,不注重学生个性、素质的培养,“分数才是硬道理”。如此,学生的学习重心就偏向分

数提高得较快的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语文,学与不学,积累与否,分数也难以提上去。于是就出现索性破罐子破摔,放弃自我的现象,更不用说为了积累素材进行广泛阅读了。然而,作文写作需要的是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作好文章是一个循序渐进,重在积累的过程。没有宽阔的知识面

(3)、被动的学习习惯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居于主体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就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辛苦板书,而学生在下面卖力地记笔记。

三、与问题相关的解决对策

图书馆,多媒体,小报刊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1、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合理的要求:“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教师应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不是占主体地位。教师要还课堂予学生,真正做到“授之于渔”。所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根据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走出一条适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的路子。

2、提高农村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

语文教师要上好第一堂作文写作课。学生刚步入中学,并没有深入了解作文的含义,只知道写作就是记叙发生的事,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东西。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上好第一节作文写作课。让学生明白写作应该做什么,作文有些什么作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重视写作。并且,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事迹写作的真实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作文教学方法。

3、改进农村教师作文教学方法

(1)教师必须身先士卒,写下水作文。每一次作文写作,教师必须身先士卒,查找资料,写下水作文,“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题目的作文,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1]如果教师只教而不作,那么作文讲解时只会空谈理论,学生无法进行深刻的理解。要求学生作文练习,教师不能存随意心理,选题要具系统性、科学性,有价值。

(2)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法。中学生作文批改方法,应多样化,可教师批改,也可学生自改或师生共同批改。教师批改作文应注意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详细指明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作文写作情况,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批改,教师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指出批改作文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改或当堂相互批改作文有两个好处:学生掌握了批作文的方法比教师批改还要认真,学生不仅能学习其他同学写得好的方面,还能尽量避免同类的错误;同时,这样可减轻了教师的教师的负担,一举两得。采用多样化的作文批改方法,不落俗套,不单一,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师不能只在作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写作水平,语文教学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不能将某一个环节分离出来。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在平时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写作。

(3)教师须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教师平时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巧设悬疑,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设置一系列悬念让学生放开想象力的翅膀去猜想,如在课文导入中,多用巧设悬疑的导入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充满好奇地走进课文,一步

步地去寻找答案,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语文充满好奇,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语文产生兴趣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

创设情境,引发想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想入非非”。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或播放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中勾勒出月色中荷塘及荷塘上的美景。也可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想象空间。教师要深入挖掘农村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农村独具特色的资源,如迷人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民情、独具魅力的风俗文化等都可纳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家乡、祖国山河与文化的美,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作文写作时就可以写农村过节时浓浓乡土情,也可以写村里一家有事百家忙的邻里情„„基于强烈的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有情感积于心中,学生充满写作欲望,自然有感而发,那么抒发出的情感才来得真挚、感人。

言有尽而意无穷。当一堂课的教学接近尾声部分,如果教师就匆匆结束课文,那学生也势必跟随教师的步伐走出文章。但教师布置一些拓展学生思维的随笔练习,学生将更进一步深入解读课文。如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部分,可以让学生续写《边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学生去猜想并续写,“这个人”会不会回来?回来以后故事又会有怎样的发展?长期如此训练,学生在大脑中存储大量的片段,到需要用时,就像播放幻灯片一般出现在大脑的“屏幕”上,然后截取有用的部分。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体是学生。针对以上提出的中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偏低学生方面的原因,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扫除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障碍

1、积极参加活动,用心体验生活

农村学生在每天枯燥乏味的直线生活中,养成了“动眼不动心,动心不动笔”的习惯,作文时找不到可写的东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 [5]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犹如一汪封闭的潭,没有鲜活的水注入。在可以充实生活的寒暑假,农村中学生也没有也没有像城市孩子那样参加夏令营,辅导班,少年宫等。而是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或窝在家里看“泡沫剧”。写作素材就没有来源。农村是一片独具特色的生活天地,学生可自行春天到生机勃勃田野去踏青;夏天到小河里去游泳、嬉戏;秋天去稻田里体验收割的喜悦,体味父母的辛劳;冬天到雪地里打雪仗,这些都是农村特有的生活。从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生活的喜悦、心酸、劳苦、美好等等。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同时把自己的体验、感悟记录下来,写作时,文章自然有活水注入。

2、广泛阅读,扩宽知识面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组织诗歌朗诵会、学生作文展、教室小报刊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室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有新消息传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新消息,时事热点,社会热点展开讨论,让学生知道发生了这么件事,还相互交换自己对这件事的方法。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热点,自然会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同时阅读面不断扩宽,写作素材便也有了。这些活动可在课间进行,也可以在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开展。如此便不会挤占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一举两得的事学生还是乐意做的。学生乐意去学,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最好的老师,学生成绩自然提升得快。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自愿去学习,就会主动阅读书籍,阅读山水,阅读生活,阅读社会来增加自己作文的底色。那么,学生作出的文章便呈现出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3、变被动为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总结

篇2:对中学作文的教学反思

作 者:张 莉

工作单位:云南省沾益县第三中学 文章类别:语文教学

【摘要】:中学汉语语法教学近年来有被淡化,甚至被忽视的现象,使语文教学面临了尴尬和困窘,本文对此作了较多的反思和认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汉语 语法 学习

汉语语法是对汉语言的结构方式的规律总结。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涉及到的语法内容比较繁多,就我的体会而言,要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并能使其熟练应用绝非易事。中学语文教学不可能让学生都能精通语法,但也绝不能让学生不知语法,因为语法的根本作用就在于指导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一、语法知识身价大跌之后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困窘 曾经,汉语语法作为必学和必考的内容,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从1998年开始任教中学语文,十年来亲历了语法知识从课堂的宠儿走向陌路的尴尬和无奈。在1998——2000年间,语法知识在全省中考语文中的分值占总分的8%左右,所以老师用心的教、学生死心塌地地学。不过好景不长,自2001年起,语文中考淡化了对语

法知识的直接考查,于是语法知识的身价一夜暴跌。对学生而言,一块难啃的骨头终于脱手了,他们再也不愿去记那些死板的条款;而对老师和语文学科而言,事实上却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我从2007年开始任教高中语文,在教学中遇到无法分清句子枝叶和主干,怎么讲也弄不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的学生比比皆是,有的人甚至连形容词和副词也分不清楚,更别提那些“高难度”的多重复句了。

这种尴尬对于初中生也许不足为怪,因为这些年的中考考纲的确没对语法作明确的要求。但我想即便是初中生,连词语基本种类都辨别不清楚,其运用词句的能力又会是怎样呢?学生不懂语法,的确使语文教学面临困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功利思想在作怪。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虽然历经变革,但都把汉语知识单列在了每个教学单元或每册教材的最后,编者并没有因其注重人文性而忽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自己,首先是我们的一些老师的不重视,只以考试为目的,不愿在这些“不会考”的知识点上“浪费”时间。不可否认,我们真的有人在教学中对汉语知识压根就没提。那么学生呢,因为考试功利的缘故,即便是老师讲了,能用心去钻研的人又有多少?这样一来,等到了初三年级和高中,不懂语法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困窘也就在所难免了。我在高一年级时专门用了一个周的时间给学生弥补必要的语法知识,当时就有七、八个学生明确质疑——老师,你这些讲来有啥用?哭笑不得之余,我还得耐心开导他。

二、汉语知识到底有用还是无用,考还是不考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且予以澄清的事实。现在,只要跟学生或同事探讨这个问题,我都会毫不含糊的回答:汉语知识有用,而且一直在考,只不过没有直接考查而已。我的理由如下:

(一)在基础方面,有些问题不懂语法不好解决 比如语病吧,这几年的中考和高考都一直在考。我们知道,很多句子的语病都是出在结构和成分搭配上,我们通常把句子的主干一压缩,毛病就看出来了。但这些年就我所接触过的学生来看,很多人连句子的基本成分有哪些都不清楚,又怎能看出那些极为模糊的成分问题呢?

2006年全国高考卷出了一道给上联对下联的题,此后我们也给学生做过类似的练习。很多学生对的下联怎么看都不恰当。要说对偶这种修辞,应该是他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了,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了词性上。只因分不清上联中词语的词性和短语的构成方式,所以下联对出来也就不规范。

(二)常见的语言运用考查,不懂语法无从下手 根据近年来的中考和高考考试纲要,防写、缩写和扩写一直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我们的学生仿写句子总是质量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看不清已给出例句的内在结构和句式;缩写和扩写就更不用说了,分不清句子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等),其压缩和扩展的准确性当然也就很难保证。

变换句式是高考考点之一,长句短句的互变,整句散句的互变,简直把很多学生弄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前者,对于不懂句子成分的人,老师讲得越多,他只能听得越糊涂。类似的考点还有概括语段要点,整合提炼主要信息等等。当然,也不能说只要懂语法,就一定能做好这些题,更不能说只有懂语法,才能答好这些题。但我们至少要相信一点,懂语法的人,在掌握这些题的解答技巧时,肯定要轻松明了的多。

(三)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上,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小 关于古文阅读,我们只需看几个例子就可以明白语法知识的重要性。例如,“之”字的用法之一是“放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而”字的用法之一是“表修饰关系”等。

翻译句子是这几年中考、高考一直沿用的命题类型,而且分值有增无减。学生在翻译时若辨不清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其翻译的质量一定是不高的。

写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中考、高考考纲都明确要求“语句要通顺”、“语言富有表现力”。语句通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很多学生的作文读起来总是疙疙瘩瘩,很大的原因就是用词造句不合乎语法习惯。要使语言富有表现力,除了能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外,另一个途径就是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句式。要做到这一点,不懂语法是很难的。

事实上,语法知识这些年来一直没有退出考试的舞台,我们看到没有直接考查语法的定义或直接的判定,而命题者却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和语言的实际运用间接考查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实这比单纯的考概念、考判断的要求还要高。因此面对学生的疑问,我想我们应该坚决的回答:语法有用!语法要考!

三、正确对待汉语语法知识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种规律性的总结,语法知识对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指导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忽视语法知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困窘也是无法回避的。面对并不景气的语法教学现状,我结合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消除功利思想,重新认识语法知识在学习、考试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教师自身和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师要消除功利思想,不要只为考试而教,而要以增强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然后耐心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法知识不仅考试有用,而且在日常语言运用和言语交际中也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知道,学英语是要学语法的,其实,学好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的理解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从基础部分做起,严格要求,不但要让学生学,还要让他们能熟练运用。

汉语语法也是讲究基础的,一般地说,词性、短语、句子成分是最根本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从初一年级做起,并且一直不要忽视。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练习和考题让学生明白语法所起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实际上,我们绝大部分老师对语法知识并未忽视,只是没有像以前因考试需要那样严格的要求学生,没有巩固性的练习和检测,所以使许多学生记得不牢,更不主动的运用。比如定语和状语的区分很简单,但对不用心的学生,你天天问,他天天都会混淆。

(三)对于以前没有学好语法的学生和班级,教师要尽量挤出一定的教学时间予以弥补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多余的事,也不要认为只是少数人不懂可以不管。我认为给高一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补语法很重要,有些学生就算在初中时学得比较认真,但也往往会遗忘。可以这么说,到了高三,语法在专题训练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而到那时才临阵磨枪,是万万行不通的。

以上是我个人多年来对中学汉语语法教学的反思和认识。反思是为了总结过去,认识是为了放眼未来。我最根本的想法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诚望同仁朋友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2006——2008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纲要 4、2004——2007云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5、《课程教材研究》 课程教材研究出版社 2006年第7期

6、《云南教育》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3期

作者简历:

张 莉,1977年8月15日出生,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在曲靖市沾益县第三中学任教。1998年9月参加工作,历年承担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中认真钻研进行教材,积极探究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多次参加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努力实现新课标创新教育。

篇3:谈对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再学习的方式, 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着实能增强语文课堂的效率。说到教学中的反思, 必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元素组成, 然而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呢?

首先, 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识还停留在“一节课上完”, 完成了上课的任务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课程背后出现的问题, 如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会表现成这样、自身的行为是否需要改进等。其次, 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反思的行动缺乏主动性。教学反思并不是机械式地回忆教学的实践过程, 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最后, 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应该切实关注教学理念怎样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怎样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把握的是否得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且这3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 教学活动需要精心的课堂设计, 扎实的备课内容。课前准备是课堂的关键环节, 有一个好的课堂效果是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之上。我们中学语文备课既要求实实在在的吃透教材, 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运用教材、审视教材, 例如我第一次讲解文言文中虚词“之”, 用法有很多种, 由于我备课不充分, 课堂上被一个学生问住了, 最后整节课学生都在窃窃私语, 注意力不集中, 很失败。所以, 上好一堂成功的课, 备课是关键。其次, 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态度, 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准确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 如若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 课堂中能解决的, 应当及时调整, 坚决不带着问题继续授课。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下课后应不断思考并进行记录, 到解决为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 语文教学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针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进行反思, 开始我是从教学中的语句是否合适, 教学态度是否足够端正, 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等这些方面去进行反思。事实上, 这样在宏观上的效果不够明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自己的教学反思从整节课过度到这节课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来进行反思。用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 近几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许多现代化的授课方式走进课堂, 但是在实际上, 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替代板书。究其原因为, 板书具有直观性、长时间性、灵活性及示范性。所以, 把每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来反思, 其效果异常明显。

(二) 教学反思选择了某一个对象, 待其有所改进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学反思就好似打水井, 只有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力挖掘, 才能真正的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反之, 淡出挖掘、到处取水, 终不得见水。同样以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 在认识到自己在板书的设计环节中存在问题后, 我每上一节课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书书写、设计, 一段时间后, 板书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三) 评别人的课也是对自己课的反思

作为一名站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 日常的听评课也成为了一种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听评课是一种极其具体、直接、有效的方法, 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有一句话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以后, 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 虽然日常教学任务特别繁重, 但我们仍必须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听评课, 这既是对其他老师的尊重, 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总结分析其他老师的课时, 要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 取长补短。

小结

语文教学反思是值得语文教学者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其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可以做好、做细教学反思这项工作, 就会上好每一节课, 同时使自己迅速的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莫莉.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问题与建议[J].语言文学研究, 2012. (12) :78-79.

[2]李艳容.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探究[J].教师观点, 2012, (25) :81-82.

篇4: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1.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点困惑:

(1)意义不清,兴趣不高。学生仍然认为,作文是教师布置的任务。作文教学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主要方法,没有意识到作文是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的,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对于作文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所以学生难以形成自觉写作的习惯,对写作难以产生兴趣。

(2)疏于积累,难以取舍。学生由于缺乏写作材料,在写作过程中,材料千篇一律,难出新意。学生往往缺乏观察,疏于积累,将写作素材局限于语文课内阅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课外生活中所触及的写作素材,不懂得收集整理。另外,面对纷繁的写作材料,不知道如何取舍,为己所用。

(3)立意构思,缺乏新意。学生尽管认识到只有立意高,构思巧,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真正有新意的文章还是不多。学生难以突破思维局限,不懂得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审题立意,不知道采用灵活手段去构思,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少新意,乏善可陈。

(4)文字表达,言不由衷。作文应该是学生思想的自然流淌,可是在作文时,学生常常感到表达困难,言不由衷。学生在写作前都设定了自己的写作提纲,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偏离原来的写作思路,觉得心中想说的话不能用恰当的文字表述出来。

2.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命题脱离学生实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时,笔者发现,教师极少在作文命题前,寻求学生的意见,教师命题的出发点仍是应试,根据考试的需要设计命题,要求学生写作。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不知道学生真正想写什么,要表达什么。

(2)指导缺乏针对性。学生总是感觉作文指导可有可无,意义不大。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过多关注于作文外在形式,忽视了作文内容。作文指导大同小异,没给学生带来必要的帮助,学生常常不得要领,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薄弱环节给予适时的指导。

(3)评改难以提高写作能力。笔者在调查时发现,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一个总结性的评语,对其中具体的内容缺少评价,而学生从教师的评语中得到的启发甚微,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二、作文教学陷于困境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我们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面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在此希望通过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1.教师对作文教学目的认识不清

作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学生对于作文教学意义认识不清,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目的认识不清。在访谈时笔者发现,尽管教师知道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没有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仍然占据着“主角”地位。所以,学生才会认为写作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因此,要使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教师首先要明确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师忽视学生的写作心理

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困难,是因为写作过程中存在心理困惑。学生的心理困惑得不到解决,就会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这必然导致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在访谈时笔者了解到,学生很少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写作心理困惑,而教师则更是很少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作文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对写作兴趣缺乏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选材上难以取舍却得不到教师的指点,学生在构思中的疑惑也常常得不到教师的帮助,学生在表达中的心理困惑往往不为教师所知。可见,教师忽视对学生写作心理的体察和分析,是学生写作难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思想,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找到指导学生写作的关键所在。

3.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作文课堂教学之所以问题重重,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课堂教学各环节仍处于封闭状态,教师很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访谈时笔者发现,作文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由于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在作文命题时,常常以教师的要求代替学生的需求,且命题形式单一,缺乏变化;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体察学生的写作心理,不了解学生的年龄差异,在作文指导时,往往不得要领,缺乏灵活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可见,要想改进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深切体察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写作心理,实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三、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通过以上对作文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笔者反思中学作文教学过程,得到了启示:教师应当明确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重视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抓住作文教学重点,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革当前的作文教学。

1.明确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明确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作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认识不清,导致作文教学无的放矢,改革难以深入。叶圣陶先生在给教师的信中曾经指出:“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叶老这段含义深刻的话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教师要研究作文教学,首先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要搞清楚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可见,作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立足点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体察学生的实际,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针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组织作文教学。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力求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2.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

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就必须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有全面的认识和分析。既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写作心理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细致的分析。

①学生的内在需求随着年龄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教师在研究学生的内在需求时,不能以一代全,不注意阶段性差异。中学阶段的学生按其身心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放期”“闭锁期”“断乳期”,这三个时期学生的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势必影响他们的写作心理。所以,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必须首先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写作心理。

②学生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就必须研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写作过程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学生的心理活动贯穿写作的始终,另一方面,写作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所以,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对于作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学生的写作过程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从一开始的审题立意,到选材构思,到后来的表达,学生的心理活动一直贯穿其中。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作文。

3.抓住作文课堂教学重点

教师要改进中学作文教学,必须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写作的内在需要,通过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写作心理,通过分析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作文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写作心理。我们知道,学生在各个年龄段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直接反映着他们的内心需要,影响着他们的写作心理。所以,在课堂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依据他们的内在需要因势利导,使他们的写作心理得到优化,这样才能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中来。

4.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原来的作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学习,结果导致教师的指导难以顺利开展,学生的作文难以得到提高。如今,教师通过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写作心理,分析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活动,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广泛的命题形式,灵活的指导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尽管当前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已经能够突破原有的限制,但是,作文评价并没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因此,笔者认为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引导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入手,通过设立多维的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评价途径,从而使学生乐于评价,在参与评价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从长远考虑,为学生终身受用着想,我们要改进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就必须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学生写作心理,抓住课堂作文教学的重点,从而把中学作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5:对中学作文的教学反思

学生姓名:焦毅恒

学号: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职称:教授

摘要: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性和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独特功能,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掀起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热潮。但在这一热潮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和问题。本文试述此问题,望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反思

Abstract: Multimedia teaching his unique and vivid superiority in language teaching has played a unique function, promoted language teaching form the colorful teach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generally improving.showed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and start teaching the language multimedia craze.But in the midst there are many alarming phenomena and problems.On this issue, expect to see a benefit.Keywords: Middleschool Chinese;Multimedia Teaching;Reflection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传统教育越来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性和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独特功能,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掀起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热潮。但在这一热潮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和问题,如由于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师成为设备的简单操作者,使语文课成为图片放映课、影视欣赏课,阻断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1

埋没了教师的个性与特长等,给语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多媒体及其特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在相对封闭的教室里, 依靠课本、黑板、粉笔和师生的口耳为媒介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媒介的出现, 语文教学的媒体日渐丰富多样。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学发展的一大方向。

什么是媒体(Media)? 所谓的媒体, 是载有信息的物体, 或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必须载有信息, 能够介绍和引导两方面或几方面进行信息交流。它通常是指广播、电视、电影和出版物等。从广义讲, 媒体每时每地都存在, 而且每个人随时都在使用同时也被当着媒体使用, 即通过媒体获得信息或把信息保存起来。但是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大都是非数字的, 而且是相对独立的, 它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媒体”。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媒体”是指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将各种媒体信息数字化并综合成一种全新的技术的媒体(Multimedia)。

语文教育媒体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传统的教育媒体, 包括口语、教科书、板书、图表、标本、模型、实物等, 另一类是现代化教学媒体, 包括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软件、语言实验室以及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必须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所谓的整体优化, 就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每种因素、每个环节的优化组合, 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要实现教育过程整体优化, 教师就要关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就要创造各种条件,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多媒体教学恰恰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它可使教学信息从听觉、视觉等多种渠道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 更迅速地在学生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更有利于迅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到教师方面来, 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 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多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 全部再现于课堂,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 直接获取知识, 认识世界, 而不是像传统媒体那样, 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去获取知识。这样就能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其次, 生动形象, 感受真实。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编制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能给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 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如利用多媒体的幻灯、投影效果, 能使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在静止状态的图像, 能将某种实物标本放大显示, 也能对某些景观或人物进行缩微观察。如《登泰山记》一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泰山景观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强学生对泰山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的影视、动画效果, 则有利于再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如新闻写作, 教师可录制电视或电影片断, 再现新闻发生的背景, 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

第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效率最高, 这是一个规律, 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于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 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强。多媒体课件能集丰富的教学经验于一软件, 提高教学效果。这类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不依赖教师、训练指导人员以及严格教学计划的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第五, 课程容量大。多媒体语文教学可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不足的矛盾。语文教学弹性很强, 内容可多也可少。传统的教学, 由于板书和语言描述要占用很多的时间, 因此在规定的计划时间内, 教师只能有选择地选取重点讲解。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使教师语言描述及板书的时间大大减少, 短时间的多媒体演示, 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学生的理解, 很难讲清的概念, 借助多媒

体可轻松解决;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相关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然而, 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虽然有诸多的优越性, 但无论我们也发现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诸多的优越性, 但无论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还是在多媒体的使用态度使、用方法上,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都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中学语文老师都能够独立地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功底, 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的课件制作软件,更需要丰富的素材资料: 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电影等, 而素材的收集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作。为制作课件, 教师需花上比平时备课多许多倍的时间,而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 常常是只在几个班使用之后, 就束之高阁了, 其使用效果与投入的时间、精力不成正比,再加上一些老师的计算机水平一般,制作课件对他们来说也有难度,这样使得许多中学语文老师不情愿为了讲几节课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课件。而现在大多数中学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达到一定标准(通常情况下这个标准相当高), 且把其作为成绩考核标准之一。这样,他们只好在时间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搬用他人的课件,但由于课件具有制作者的鲜明个性,致使对一部分课件消化不良,进而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二)形式主义严重,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髦标签和装饰。由于许多学校和教育考评部门把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成绩的重要依据并设定一些不太科学的标准,使得有些老师很被动,为开课而开课, 而不管有些课题多媒体是否适当。于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多媒体课, 并没起到应有的效果,显然这是一味追求高新而造成的畸形现象。由于许多原因尤其是学校的硬性规定挫伤

了教师的积极性,有些教师并没充分理解多媒体技术中各类元素的特点和功能,也没有有效地整合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去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结果表面上热热闹闹很有新意,实质上效果甚微。更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用Power Point制作文本,翻版教材上文字和图像,没有任何新意,只是让学生看看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情境。试想,这样的情况教学效果会怎样?

(三)有的语文老师只在散文中用多媒体,而其它的文体基本不用,这也是一种不好的倾向。

散文的特点决定了其大多数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它的文体比如诗歌也适合用,但很少有老师把它用在小说或者议论文上,其实,这些文体中的很多课文是适合用课件的。多媒体使用上的这种倾向, 造成我们一提到课件就想到《荷躺月色》,就想到《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显然这是成了一种习惯,并不科学的习惯。

(四)没有正确把握中学语文的特点,明确其教学要义,过分使用多媒体,致使: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使许多语文教师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在这些课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成为现代设备的操作者。教师坐在椅子上,操作着电脑,播放课件,让学生跟着走,学生再也看不到老师往日潇洒的举止,听不到老师往日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忽视了学生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多。

多媒体成为教师的演示工具,阻断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而学生则忙于被动填鸭式的吸收。目前大多数多媒体课件追求画面美,交互性差,以知识为中心, 多是冷冰冰的展示,不能引起师生的互动交流。多媒体的引入,只是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增大了课堂容量,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进步,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学生忙于拼凑和抄写,没有时间学习文本,丧失了自

我解读、自我体验文本的机会和权利,多媒体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单纯的演示具。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 语文课堂当是人文化的课堂,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师生间思想的碰撞, 情感的交流。文学作品大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 《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 《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的游子情怀,“金戈铁马”的豪迈气概„„这些语言文字是作家情感的载体, 语文教学中应以情感贯穿始终。这种情感交流始终是师生协调的纽带, 也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不仅是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 更在于激活学生思辨的火花, 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 武器”, 而是有赖于师生之间通过语言手势、肌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来交流情感, 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 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 学生才会获得真实的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 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课成为图片放映课,影视欣赏课,成为单纯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新鲜刺激,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具体为空洞的图画和音乐,而学生呢往往沉湎于对画面和音乐的欣赏感知,忽视了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和品味,使得语文教学成为单纯的画面欣赏,背离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初衷。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语文课,而成了音像欣赏课。一位德国教育家说:“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告诉我们,用过多的音像阅读代替语文阅读是极为有害的,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文阅读为主体。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对当前文化消费的“ 快餐化”的追求,导致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的退化。

中学语文课,一方面是语言课,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课。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要完成“ 知识传授”任务之外,还要完成情趣培养、人文熏陶等任务,而这需要我们引领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和领悟。如果我们只有大量的课件教学,而不让学生全身心的真切体验,学生除了获得一次“ 可口”的“ 知识快餐”之外,其他的就无从谈起。精妙的语言需要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领会,语言艺术需要通过学生的“ 涵泳”才能悟得。一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纵使多少画家,画它几千万张,也不能替代学生心目中的想象,相反,如果只观看课件不用心体味是很难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也培养了其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媒体教学极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错误倾向就是企图用图片和音响等来解释乃至肢解言语作品,通过对图片和音响的直接欣赏来实现对文本的间接理解,这是一种错误而又危害很大的倾向。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才能培养。如我们看《红楼梦》选段的文本,得到的感受与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选段所得到的感受就完全不同,前者培养了我们感悟语言的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而后者只是给我们开了节影视欣赏课, 语文教学中言语的根本性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被篡夺了。因而我们要认识到电视剧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与文本已不是一回事,而且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表现人物的样式也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以观看电视剧代替对文本的阅读,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这种夸大多媒体课件作用,忽视语文学科性质,忽略文章丰富性和思维可创造性的做法,只能使语文教学重新回到“ 传授”和“ 灌输”的老路上去。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灵感, 不能仅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 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潜行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的阅读,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埋没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

教学有方, 但教无定法, 成功的课堂应闪烁着老师个性的光芒, 语文课是最有情致的, 最易展现教师的个性和特长。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或深沉含蓄, 或热情大方, 或温文尔雅, 或爽朗俊逸。每个老师还有自己的特长, 有的长于叙述, 有的长于描绘, 有的长于诵读, 有的长于论辩„„这些多样化的个性和特长使得语文教学领域繁花似锦, 争奇斗艳, 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现今课堂上, 不少老师唯一的动作就是点点鼠标, 成了课堂的幕后工作者。板书和朗读本是教师的基本功, 也最能体现语文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风格, 但许多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粉笔, 整堂课不见一字。明明适合用黑板随机书写的内容, 非要用课件进行“电子翻版”,需要声情并茂地朗读, 硬用一段录音来代替。书写、口头表达的优势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 然而许多老师偏舍简就繁、舍易求难地选择多媒体, 这样就使得本应体现个性, 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成了人与计算机的对视。在学生眼里, 语文老师常常成了名技术操作员, 谁来上都差不多。另外, 现阶段真正能独立制作课件的教师并不多, 有时时间也不允许, 一味地强调运用多媒体, 常常只能“ 拿来”。但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 它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等主观因素, 因此课件常有着鲜明的个性, 机械、僵化地套用只能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时, 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 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 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 所用图片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盲目地硬用, 导致课堂结构、形式千篇一律, 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将被埋没, 不仅失去了自己的风格, 而且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然,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不能一味地否定, 这里讨论的只是因认识不足和使用不当带来的弊端。另外,少数教师不但没能很好地用好多媒体而且把传统教学的优点也丢弃了,邯郸学步,给教学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三、科学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

从上可知,在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其不利影响。

首先,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真正明确语文教学的要义。这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

在中学教学中,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它既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认知学科, 也不同于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语文的媒介是语言, 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特殊教学活动。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和人文底蕴, 正因为如此, 语文教学才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它更多地注重在学习中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 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 以形象唤起灵感, 以意境领悟主旨, 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言习惯为目标。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 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 使其产生求知创新的欲望, 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的教学目的。

通常情况下,某些认知学科如果有疑难不易解决, 如数学应用题中“相遇”“追击”等, 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问题一般会迎刃而解。而语文学科往往则不同, 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 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苍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沧然而涕下”的悲愤孤寂,“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深沉悲愁, 其中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 一个好的课件也许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眼前讲台上老师一段声情并茂的优美的朗读? 哪里比得上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来的真切?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不是起决定作用, 当我们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思考, 力求寻找到一个能促进教学相长的突破口时, 显然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网络与多媒体上, 技术带来的是手段的突破, 而手段永远不是目的。中国教育史告诉我们, 传统的语文教学, 也能培养出像鲁迅、茅盾等一大批

才华横溢的大师级文学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勤于实践, 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宝库。其他认知学科所教的知识丁是丁, 卯是卯, 丝毫含糊不得, 而语文教师教得再多只是九牛一毛, 这就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所在。众所周知, 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是世界上少有的, 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无论多么精彩的语言, 只有经过学生的思维才能吸取到营养。所以, 课堂教学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任何有碍学生自由探索、向书山寻宝的举动都是多此一举, 甚至适得其反。语言的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细细品味, 对情感进行认真体验, 这是难以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 如果像数理化那样题题敲定, 搞认知训练, 忽略语文教学的模糊性、可创性, 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诵读是一种学语文的好方法, 学习语言, 多读很重要, 多媒体帮不了忙。俗话说:“《文选》烂, 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诗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显然古人一贯是重视读万卷书的。现代作家, 得力于阅读的很多, 如女作家冰心七岁就读完了《三国志》, 十一岁前读完了《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东周列国志》, 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 巴金能背《古文观止》。毛泽东深厚的古诗文功底, 使他的文章佳句叠出, 文采斐然。烟台市招远实验小学学生之所以个个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写作不再是令人头痛的事, 就是因为大量阅读的结果。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 要学会用语言引导、启发学生, 争取将学生的理解化为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反馈, 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围绕的只有一个中心——语言, 这才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作为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应清醒的看到, 教育现代化, 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 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尤其要注意学科特点, 不能大帮哄, 赶潮流。就直观而言, 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 但通过语言文字精彩的描述, 却可给学生无限的遐想,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其构筑的天地自由翱翔。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盲目介入, 就会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林黛玉只剩下电视屏幕上的一个形象, 不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的想象被封杀, 将其固定

在一个模子里, 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面对如火如荼的多媒体教学,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只能起辅助作用, 只是达到教学目的手段,一切设计应为教学起“烘托”“渲染”作用, 而不能代替教学。课堂中, 教师应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课堂艺术点拨、启发上,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意图沿着课件提示去探索新知, 这样才能激活师生的双边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一节语文课要不要用多媒体, 要从实际出发, 不应盲目跟风, 更不能图省事随便套用。

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单纯依靠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是不可取而且也是不可行的。媒体没有好坏之分,那种唯多媒体计算机是从的教学观是对多媒体教学的一种误解。引进多媒体教学只是引进了一种新的手段,而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实现目的,必须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度,必须结合实际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考虑,把多种媒体(传统的、现代的)集合起来,取长补短,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各项能力。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要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需要能体现教师个性特长的高质量的课件,而这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各项能力, 尤其是计算机水平,加强教师培训。

第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沟通渠道,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师生的互动沟通,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第五,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学校要摆脱追形势赶时髦心理的不良影响,制定切合中学实际的考核标准,不搞一窝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给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事实表明,那种不符合实际的形式主义作风不但没有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给学生学习造成了的极大的危害。另外,在不同的语文文体中也要合理利用多媒体。

四、总 结

总之,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知识大发展的时代,多媒体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我们既要认识到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有传统教学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更应该看到其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目的明确,从实际出发, 讲求实效,做到趋利避害,同时挖掘传统教学的潜力,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把云虹.浅议语文课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3).[2] 陈光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刍议[J].龙岩师专学报 ,2003,(01).[3] 段俐雯.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5,(01).[4] 胡丹.语文多媒体教学之我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05).[5] 郭卿.善假于物 美真兼得——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

篇6:对中学作文的教学反思

对中学英语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现状调查

对江西省某市10所中学的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接受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有一定的出入,部分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内容和功能还存在一些误区.所调查的英语教师对于进行反思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所认识,但却很难适时地对英语教学进行反思,也缺乏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英语学科中,教师接受的职能训练非常有限,并倾向于采用报告、日志和听课的方法进行反思,行动研究在中学英语教师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

作 者:柳娜 吴华南 LIU Na WU Hua-nan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8(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中学英语教师   行动研究  

上一篇:关于教师节祝福的演讲稿下一篇:辅导员工作总结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