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政策发言稿

2024-08-07

民族宗教政策发言稿(精选8篇)

篇1:民族宗教政策发言稿

发言稿

通过观看这次报告,我对于民族宗教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受益匪浅。

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行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真正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和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全国所有民族,无论人数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是祖国大家庭平等的一员,都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神圣义务。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观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们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给以保护。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们的自由,不许加以强迫或歧视。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任何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和计划生育,不能危害国家政权和主权。任何人,不管是信教的公民还是不信教的公民,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的安全。要保护合法,打击非法。坚决保障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就意味着要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和反革命破坏活动。一方面,我们党要贯彻执行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从宗教界来说,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在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依法运用政策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与对待民族、宗教问题,强化促进民族平等团结的责任与意识,准确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抵御非法传教活动。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更加明白了熟悉和掌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认清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危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掌握了一些处理复杂民族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不同民族的同学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同学,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文化,不排斥不抵触,和谐共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做贡献。

篇2:民族宗教政策发言稿

县政协委员、县政协民族宗教委

(2007年1月15日)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人民政协自成立之日起就设立了民族和宗教工作的专门机构,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经过长期实践,政协的民族宗教工作已经成为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找文章到☆文秘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宗教工作也面临着如何审时度势进一步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工作这一新的课题。维护民族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也成为关系到我县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容乎视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贫困面貌逐步得到了改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宗教事务管理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维护了___的社会稳定,促进了___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从事政协民族宗教工作的政协委员,就如何开展民族宗教工作促使民族和睦,宗教和顺,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___谈几点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我县民族宗教的基本情况

我县辖21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总人口20.20万人。全

县生活着回族、蒙古族、壮族等13个少数民族,总计1827人,其中回族1596人,占少数民族人数的87。主要分布在城关镇、何家岩镇、白水江镇和白石沟乡等4个乡镇,其中何家岩镇何家岩村是全市唯一的省定民族村。

全县共有经依法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14处,其中,佛教活动场所4处,道教活动场所3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3处,基督教活动场所4处,(尚未批准开放天主教活动场所)。全县共有(登记)信教群众5199人,教职人员14人,其中阿訇6人,基督教长老1人,传道员7人。

二、我县民族宗教工作现状

1、少数民族居住区自然环境差经济较为落后。

我县少数民族主要以回族为主,他们所在的居住地自然条件较差,资源缺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人数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村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滞后,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脱贫致富任重道远。如何家岩民族村由于受修建公路征地影响,人均基本农田仅0.07亩。特别是何家岩村民小组人均土地只有0.4亩,有危房户10户29人,无房户12户36人。2006年人均年收入只有900元。从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居住区生产、生活状况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善。何家岩镇何家岩村作为全市唯一命名的民族村,但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信息较闭塞,虽然多方争取民族村建设资金,但总体建设进度缓慢,需要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加大投入。

2、不能满足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

我县虽然批准佛教活动场所4处,但城区周围未批准佛教活动场所,目前信徒参加佛教活动要到汉中、广元、宝鸡等地,很不方便。同时,农村群众自发恢复庙宇的活动较为活跃,全县有10余处群众自发重建了庙宇。基督教近年发展较快,全县已批准活动点4处,还有10余处属未批准的家庭聚会点。由于我县未成立两会(协会自律),仅靠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所以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天主教活动场所尚未落实。

3、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县现有宗教活动场所14处,在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是政府宗教事务管理和教会自律管理相脱节,非法传教活动时而发生,防止邪教侵入,保障合法的宗教活动需进一步加强。

4、宗教教职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县现有宗教教职人员14人,其中阿訇6人,基督教长老1人,传道员7人。他们普遍学历不高,接受《宗教管理条例》培训的机会少,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行之有效地执行党的宗教管理政策。

三、几点建议

1、支持少数民族村加快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快何家岩镇民族村建设步伐,为全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针对我县少数民族居住地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的现状,要结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民族村建设为示范,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居住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2、搭建引资平台,为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牵线搭桥。

针对越来越多人群喜爱清真食品和民族饰品的状况,由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广揽信息,广寻门路,引进一些少数民族发展势头较强的企业,促进民族产业化发展,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渠

道,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群体收入低的现状。

3、正确处理宗教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灵岩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古亦有之,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好文化文物管理与宗教活动以及旅游开发的关系,政协也组织委员进行了考察和建言,请县委、政府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充分发挥灵岩寺佛教场所作用,借鉴峨眉山、青城山和武当山等外地文物管理、文化旅游、宗教活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经验,尽快解决这一久拖的问题。

4、积极鼓励宗教团体办公益事业。

认真组织,积极鼓励宗教团体,利用自身的活动特点,参与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加强联谊,促进团结。

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界人士相互间的沟通、理解和感情交流,加强政府与宗教界人士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走访慰问民族、宗教界人士,参加重大宗教活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增进感情交流,凝聚人心,促进团结,密切联系。积极组织召开座谈会,互通情况,畅谈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团结和睦的大好形势,为___经济发展出谋献策。

6、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

坚决打击非法传教活动。防止邪教滋生漫延,保障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强化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执行党的宗教政策能力和水平。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我想我县的民族宗教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一定会开创一个新局面,使___的民族更加和睦,宗教和顺,达到团结进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谢谢大家!

篇3:关键词:民族和宗教政策

【融会贯通】

【热点链接】

2012年11月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胡锦涛强调“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有何经济意义?

(2)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 分析说明应如何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3)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 说明应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参考答案:

(1) (1) 把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扩大就业,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优化配置,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 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2) (1)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 (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3)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政治保证。 (4)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把爱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 坚决反对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5) 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贡献。

(3) (1)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发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富集的优势,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2)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加强宏观调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培育人力资源优势,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创新试题】

1.“团结稳定是福, 分裂动乱是祸”是各族人民的共识。在各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情况下, 任何敌人的分裂破坏活动都是注定要彻底失败的。我国各民族之所以“团结坚如磐石”, 是因为我国

(1)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 (2) 已经消除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3)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1) (2) (3) (4)

2.党的十八大上, 来自西藏的代表们纷纷表示, 今后一段时期, 是西藏奋力追赶全国步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 要始终把增进民族团结作为重要使命, 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强调“把增进民族团结作为重要使命”的政治原因是

(1) 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坚持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3) 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 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4) 保持社会稳定, 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4)

3.2012年5月30日, 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进一步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口援疆

(1)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2) 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 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4)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 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 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 其中壮、布依、苗等12个民族使用的16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这说明

(1)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 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4)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5.国家民委主任杨晶指出,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举, 实践证明符合我国国情, 深受各族群众拥护,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这一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自治机关应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B.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司法机关

C.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 、民族乡

D.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少数民族为主体、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6.加强与民族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已历时十余年。春雨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村村通工程、农 (牧) 家书屋工程等文化援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如今的伊犁, 一项项援疆的安居工程使百姓心变暖了, 一批批援疆支教的老师们使学生的心变亮了, 一个个农 (牧) 家书屋使农民的心变宽了……

(1) 结合材料,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文化援疆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结合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有关知识, 谈谈你对材料中“政治责任”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A

6. (1)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援疆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维护民族团结, 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2) 文化援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3) 文化援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2) (1)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因此, 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 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作为公民, 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关系。 (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作为公民, 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篇4:民族宗教政策发言稿

A.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B. 国家创造条件使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权利

C. 国家努力扩大少数民族享有的民主权利

D. 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411名少数民族代表,他们来自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高于汉族,对汉族来说是不公平的

C. 各民族全国代表人数占其人口比例相等

D. 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民族平等原则

3. 2011年,我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超过100亿元。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援疆举措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②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要求 ④实现各民族同步富裕的物质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 “樱桃甜豆腐香,安居乐业奔小康;家园美情谊深,饮水思泉感国恩”是重建后汶川人民的心声。各族群众在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中,舍小家为大家,先集体后个人,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和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材料启示我们( )

①维护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共克时艰的保证 ②实现共同繁荣,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和物质保证 ③巩固民族关系,充分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④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5. 2012年3月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了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确保西藏社会大局稳定。之所以要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 )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③民族凝聚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民族团结有助于为民族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核心和前提分别是( )

A. 自治权 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B. 高度自治权 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C. 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自治权

D. 民族区域自治法 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7. 1947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内蒙古地区之所以能够建立民族自治区,主要因为( )

①蒙古族人民对国家统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 ②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③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 ④蒙古族在我国民族人口分布上有自己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西藏自治区历任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7%。这说明( )

①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③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在主题为“如何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课堂讨论中,同学们踊跃发言。下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B.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0. 2012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亲切接受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温家宝提出宗教应勇挑重担,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更加重要、积极的作用。下列关于我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宗教活动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 ②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代表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团结教徒,爱教爱国 ④带领教徒逐渐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11. 我国宗教界从2012年起每年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这说明( )

A. 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B.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

D. 我国宗教界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2.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表明( )

A. 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

B. 宗教促进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

C. 在我国,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D. 宗教教义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3. 2011年7月26日,中国藏学家代表团与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和圣保罗州天主教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进行座谈,就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中国政府如何处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藏学家代表团团长介绍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279项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的决议,内容涉及民主政治、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目前,西藏自治区中的藏族和少数民族干部占70%以上,历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政府主席主要由藏族公民担任。

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及其优越性。

14.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从党的十七大到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再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的重要批示,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都做出了具体规划,并强调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改善民生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篇5:民族宗教政策发言稿

1摘要:溆浦县有人口90多万,总面积6600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690个行政村。共居住著土家、瑶、苗、侗等28种少数民族群众。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占总人口数15.46%。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种方面原因,造成了我县民族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通过对我出生地“龙潭”的一所中学——龙庄湾中学。将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一个缩影,来反映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的教育和民族政策。

关键词:湖南省溆浦县 散杂居地区 民族政策 教育

一、调查地区概要

溆浦县有人口90多万,总面积6600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690个行政村。共居住著土家、瑶、苗、侗等28种少数民族群众。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占总人口数15.46%。全县有小横垅乡、统溪河乡、葛竹坪镇和沿溪乡等4个乡镇少数民族人口都超过本乡镇人口30%,其中小横垅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86%。

据****年统计,瑶族是全县十四个少数民族个人口多的一个,共有五千四百六十八人。分布在水东、汉口、两丫坪,龙潭、麻阳水五个区。其中水东区二千一百五十五人。占全县瑶族人口百分之三十九点四一。江口区一千八百零五人。的丫坪区五百零二人,龙谭区五百五十八人。麻阳水区一百零八人。其他区三百四十人。瑶族居住较多的有小横垅乡、温水乡、沿溪乡、金龙乡。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充分说明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种方面原因,造成了我县民族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加快民族地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必须把发展民族教育摆到优先的位置,通过不懈地努力,让民族地区各族人民享有平等教育权利。通过我对家乡唯一一所中学学——“龙庄湾中学”的调查,因为它的典型性,故将其作为一个缩影,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我县总体的民族政策情况有更多的认识和启示。

二、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学校的基本状况

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学校”主要是指以汉族为主,有少数民族居住的非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民族小学”主要是指:冠以少数民族称谓的初等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既不同于聚居地区的民族小学,也不同于汉族为主的普通小学。1 【作者简介】姓名:向欣;学号:201321052014;学院:外语学院;专业:日语;指导老师:孙东方;电话:1867405786

4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杂散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民族学校。例如,我国原三个直辖市都有民族学校,我国非民族自治地区的省政府所在城市绝大多数都有民族学校,这些民族学校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二类是经济文化有一定基础的城镇和地区的民族学校。例如,经济文化发达的特区、经济开发区及比较发达的城镇和地区的民族学校,它们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与支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其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三类是边远、穷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学校,那里经济力量薄弱,文化教育设施落后,群众的教育观念淡漠,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总之,杂散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相比,这些学校具有散、杂的特点,因为“散”,易被忽视,难于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多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范围内进行,很少有人涉足杂散居地区的民族教育研究。因为“杂”,这些学校的师生涉及不同的民族,水平参差不齐,难于归纳集中其共性,难于提高整体水平;与杂散居地区的汉族学校相比较,这些学校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们有特殊的文化传统、特殊的生活习惯,也享受着党和政府的特殊政策。我县系属于穷困,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更加的巨大,我所要走的路也是异常艰辛和漫长的。幸亏在这个探索之路上有我党和国家的支持与帮助,才不至于我们民族教育的缺失。

三、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主要影响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溆浦县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和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及时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几年前,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县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县政府以贯彻中央和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

县政府分管领导还经常听取各委员单位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情况,协调各委员单位为少数民族办实事,解难题。同时还注意总结和宣传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委员单位,推荐他们在民委委员全体会议上做典型发言,介绍工作经验。县财政局为县民委设立了民族工作经费,为民族工作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1、认真贯彻《湖南省散居少数民资工作条例》,确保散居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上实现平等。市政府十分注意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平等权利,而且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一切社会生活中的平等权利。如认真落实了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加分及免收择校费的政策;切实保障了未成年少数民族公民正确表达民族成份的权利;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等,同时,还注意维护外来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安全经商、依法经商。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生活需要。

三、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1、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根据我县少数民族散杂居住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探讨散杂居地区民族学校办学的方式、方法,实行了民族教育改革。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强化了民族学校师资培训和民族学校基本建设。各区政府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近几年为民族教育投入专项资金、助学金和补助资金过万元,改善了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体育等事业,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溆浦县政府组织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立足本地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民族乡、民族村送科技、送电影、送图书等,丰富了民族乡、民族村的文化生活。组织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各种传统体育运动会,推动了民族体育的发展。

四、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良好氛围。

为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市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不断加大了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良好氛围。

1、通过宣传月扩大宣传范围。充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采取多种形式,对各族群众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注意把宣传月作为开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使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更加了解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支持民族工作,主动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通过媒体及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开通少数民族热线电话,受理有关民族法律、法规及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受理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自身合法权益等问题。

3、通过党校、干校培训,提高各级干部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认识。协调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委党校在干部培训中适当增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课程,使各级干部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增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四、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教育存在问题

一、懂行的干部和高水平的教师匮乏是杂散居地区民族中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党的民族政策好,需要有懂行的干部去贯彻执行,否则,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会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漂亮的空话。当前,这类学校缺少专家型的干部,特级教师的数量极少,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特级教师,更不用说市、区级教研员和科研员了。

二、经费困难”是这些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996年民族教育“质量万里行”调查中,吉林省蒙古族民族学校的校长都在问卷中把“经费 困难”当作第一困难提出来。1998年春,在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民族教育理论研讨会的问 卷调查中,有17名民族中学校长把“办学经费及硬件建设问题”作为主要困难提出,占被调查人数的70.8%。我省根据国家教委的文件作出决定,对于民族类学校定期给予一定民族教育专项补贴。但其落实情况很不平衡,有些地区有钱时给一部分,没钱不给;也有的专项补贴迄今还是“0”。我县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

三、生源质量困难是民族中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汉族学校平等竞争的又一难题

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汉族学生,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又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失去了民族学校的意义。学生生源质量的困难和办学质量高水平的要求,成为一个“两难课题”呈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前。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积极配 合支持,加以研讨和解决的“两难课题”。

五、我县将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民族政策

一、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

我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切实把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维护民旅团结和社会稳定,作为一项突出的政治任务来抓。

二、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1、认真研究制定自查整改工作方案,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增强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为维护祖国统一、民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党务公开栏、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定期到公共场所宣讲邪教、迷信活动的区别,发放宣讲资料,让广大人民群众远离邪教,抵制邪教。使全体干部职工能够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律平等,、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地纠正和减少少数民族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最大限度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实实在在的为少数民族服务好。

三、层层分解 责任到人

为认真贯彻落实各方项方针政策,明确责任制,保证民族团结工作顺利开展,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责任落实,工作到位,对不遵守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并导致发生侵犯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危害民族团结,造成严重后果的,讲进行责任追究,并严肃处理。

六、注解:①、《中国的民族政策》

篇6: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

2007年,我局坚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宗教工作。我局民族工作始终把握“团结、进步”两大主题,宗教工作牢牢抓住依法管理、确保稳定这根主线,立足实际,狠抓落实,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抓出亮点,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深入学习贯彻民族宗教方针政策,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稳定

全国民族工作会议后,我们结合崇州实际,努力探索突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新路子,继续认真贯彻实施《关于加强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委发„2004‟19号)精神,着力解决好民族发展基金问题,不断增进民族团结。紫坪铺水库2000多移民来我市隆兴、三江两镇落户后,我们不断完善移民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工作体系,参与了与市劳动、就业部门对移民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提高生产生活能力。使80%以上劳动力能及时适应目前就业要求,同时积极为群众服好务,上报审批更改、更正民族成份8人。

加大《宗教事务条例》的学习宣传力度,依照《宗教事务条例》和省、成都市佛协的有关规定,对我市宗教团体、场所实行内线管理,同时加强对市佛协的指导和监督,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宗教事务,稳定了宗教队伍。

(二)建立健全民族宗教三级网络,加大依法治理和疏堵结合工作力度

我们按照省、成都市民族宗教部门的要求,及时规范和完善了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建设,各乡(镇)政府都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责任制,确定了乡(镇)、村、组民族宗教网络干部,较好地发挥了民族宗教工作-1-

网络的作用。3月20日,我局在蜀州广场设立创建平安崇州、民族宗教工作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使信教群众更加了解党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在宗教工作中,始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依法治理“两乱”现象和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三)着力加强宗教场所规范化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宗教场所建设管理水平

结合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宗教场所活动,积极规范我市宗教活动团体、场所的内部管理。在多次征求意见的前提下,我局于4月份制定了《崇州市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委员会运作指导意见》和《崇州市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指导意见》,转发了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文件6份。通过建立约束机制和民主监督,使各宗教团体、场所的内部管理基本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宗教场所活动,凝聚力量,上下联动,责任到位,务求实效,进一步推进宗教事务的规范化管理,调动广大宗教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市宗教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深挖我市宗教文化底蕴,对街子古寺、道明白塔寺进行重点打造,着力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以点带面,带动和促进其它宗教场所的全面发展。

积极争取市上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大力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今年4月底,组织完成了公议乡高山寺道路硬化工程,完善了沙门修建,成功举办了高山寺第二届庙会。协助街子古镇指挥部圆满完成了首届西川圣水节暨街子古镇开街仪式,邀请成都市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大慈寺方丈大恩大和尚、昭觉寺方丈演法大和尚到街子古寺主持“和谐崇州、平安街子”祈福法会。积极配合街子古镇完善AAA景区的打造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光严古寺总体规划,确保大雄宝殿的工期和质量。

协调和配合有关乡镇和部门,指导组织善款31万元,完善了怀远祖灵寺350米长道路硬化及停车场工程。深挖我市宗教文化底蕴,对道明镇白塔寺进行了总体规划,完善了藏经楼修建工作,并对沙门进行了改造,总投入资金120余万元。6月13日,我们为了满足信教群众和外来游客的需要,在规委会上提出了永圣寺原址扩建的建议并得到通过。

(四)严把宗教教职人员“入口关”,为宗教队伍建设和宗教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我们严把宗教教职人员“入口关”,坚决查处不合格的宗教教职人员。切实搞好宗教代表人士的选拔和培养,积极引进高学历的宗教人才,引进本科以上学历宗教人才3名,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我市的宗教人才结构,加强了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我市宗教团体,场所开展惠民行动,捐款共计6000余元。为构建和谐崇州作出宗教界应有的贡献。

(五)大力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热情接待和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民族宗教问题

我局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了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做细行政审批工作,严格各项业务流程的管理。认真学习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着力提高应变应对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篇7:民族与宗教政策作业

1.目前,许多国家、地区冲突都与民族和宗教问题有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但我国相对于这些国家、地区而言,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可以自豪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请运用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为什么能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2.2008年12月2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7100多亿元,在全国占第17位,比1950年增长了120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14900多元,也比1950年增长了43倍。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篇8:民族宗教政策发言稿

一、《西藏日报》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内容、方式的历时分析

《西藏日报》作为西藏第一张正式的省级日报于1956年4月22日正式诞生, 笔者在对1956年至2013年间《西藏日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的新闻进行整理分析之后, 按照西藏社会与藏传佛教的发展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和平解放时期、民主改革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新世纪新时期。

(一) 和平解放时期的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分析 (1956年至1959年)

和平解放时期, “少数民族大多有宗教信仰的格局尚未发生改变, 旧的宗教制度及宗教上层人士的地位根深蒂固。”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的民族纲领和原则, 创刊初期的《西藏日报》秉承中共中央所提出的“慎重稳进”的民族工作方针, 关于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以理论性文章居多, 党性原则并不突出。自创刊至民主改革之前, 关于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报道篇幅达80余篇。报道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大宗教活动与宗教事务的报道。二是中央领导人与达赖喇嘛、班禅致电内容。三是达赖喇嘛与班禅的活动行程与会议讲话内容。四是达赖喇嘛对于重大宗教事务与节日发出的声明。

达赖与班禅这两位宗教领袖是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在某种意义上说, 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原动力。在决定人们谈论些什么, 多数人想到的事实会是什么。”两位宗教领袖在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以及闭幕会议、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成立大会等会上所做的反帝爱国发言有助于肯定中共中央对藏政策的正确性, 提高广大藏族群众对宗教政策的认知意识。

(二) 民主改革时期的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分析 (1959年至1966年)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的建立, 政治形势逐渐明朗化, 《西藏日报》就旗帜鲜明地展开了强大宣传攻势, 从1959年至1965年间关于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的篇幅有80余篇, 报道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班禅额尔德尼的活动行程与讲话内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 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 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1959年至1965年间, 关于班禅的报道有近35篇, 占报道比例近二分之一。报道主要是班禅重视民生工作, 军队管理, 积极对中央领导汇报工作三个方面内容。《西藏日报》通过对班禅的发言内容进行长期的议程设置, 有助于广大群众对班禅所传达的爱国爱教与维护统一的思想充分认可。

(2) 普通僧俗参与的佛事活动的报道。普通僧俗这一之前被媒体漠视的群体是以对民主改革的支持者和拥护者而在新闻中出现的。《西藏日报》的宗教报道开始走群众路线, 特别报道了参加叛乱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一般僧人、贫苦喇嘛等强烈谴责与声讨叛乱罪行并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拥护民主改革的一系列活动。

(3) 寺庙修缮、宗教事务、重大节日活动的报道。民主改革期间, 西藏宗教继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西藏日报》对寺庙修缮、宗教事务、重大节日活动此类宗教界象征性事件进行的报道, 有助于普通僧俗及群众对宗教态度的形成, 从而更好地团结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

(三) “文革”期间的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分析 (1966年至1977年)

1966年, 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风暴, 并没有因为西藏的特殊地位绕道而行。《西藏日报》“作为西藏最大也是唯一一份省级报纸, 它以最大的影响力和最强的事业基础, 成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首先被摧残的对象。”

由于西藏平叛与民主改革工作相继完成, 《西藏日报》的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在这一时期少之又少, 1966年~1976年, 《西藏日报》宗教报道仅有20余篇。个人崇拜、阶级斗争等内容成为这一时期《西藏日报》报道的主要内容。

(四) 改革开放初期的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分析 (1979年至1991年)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西藏日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影响力明显扩大, 意识形态宣传与信息传播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确定了新时期我国宗教工作的方针, 即“继续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不要求宗教信徒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在教信仰方面, 重申在“文革”中被扭曲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继续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放和修复了一部分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寺庙, 恢复了班禅等一部分宗教上层人士在“文革”前的职务, 被攻击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宗教人士也得以平反昭雪。

由于民族宗教政策的逐步发展与完善, 这一时期的报道内容具有浓重的宣传色彩。大众传媒“之所以具有宣传功能是与信息生产的特殊性分不开的。每一种社会信息产品中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特定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 对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西藏日报》的报道角度由理论性转为宣传性也与新时期的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期间报道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寺庙重建与管理的报道。改革开放初期, 恢复与重建宗教活动场所在开展宗教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据不完全统计, 从1978年底至1990年, 西藏自治区共清退了‘文化大革命’中查抄的寺庙财物共计5万余件, 各种宗教用品300多吨。”《西藏日报》1978年~1988年中对寺庙维修与文物退还所进行的全面报道, 有助于民族宗教事业长期有序、稳定健康的发展。

(2) 政治领导人、宗教领袖的行程活动报道。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佛协西藏分会名誉会长帕巴拉·格列朗杰二人成为主要报道对象, 报道比例占总体的42%。主要内容包括政治领导人、宗教领袖在人民代表大会、佛协西藏分会等重大会议上讲话;视察寺庙恢复与开放工作;看望寺庙僧俗、听取寺庙工作人员汇报工作;在地区视察经济及群众生活等。

(3) 开展宗教活动报道。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就必须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开展。开展健康正常的宗教活动, 有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关于宗教活动的报道主要有:“拉萨祈祷大法会”、“格西学位考僧答辩活动”哲蚌寺雪顿节、扎什伦布寺展佛仪式等。

(五)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分析 (1992年至2000年)

199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党和政府在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民族宗教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报道内容如下:

(1) “班禅”成为报道主要对象。《西藏日报》对班禅大师的报道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藏传佛教的尊重, 是新时期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体现。报道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班禅大师圆寂周年纪念。二是班禅大师灵塔祀殿开光、竣工系列报道。三是第十世班禅灵通转世系列报道。四是第十一世班禅坐床典礼、参加佛事活动报道

(2) 寺庙法制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报道。1990年底,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 党中央强调: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充分发挥宗教团体作用的前提下, 必须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将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西藏日报》对依法管理宗教政策的全面报道, 有助于宗教工作的正常开展、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在与民族宗教领域的贯彻落实。

(3) 对达赖的揭批报道。1987年达赖喇嘛先后制造意图分裂的骚乱, 《西藏日报》于10月9日刊登出标题为“达赖集团是拉萨骚动的直接煽动者”的报道。1988年3月5日, 达赖再次在拉萨制造骚乱, 随后四处逃窜, 揭批达赖的报道篇幅较少。1995年, 以6月26日名为《达赖污蔑班禅大师居心何在?》的评论性报道再次揭开了揭批达赖报道的帷幕, 随后出现的报道如 (深入揭批达赖反动罪行1996.2.13) (是和平道士, 还是动乱制造者——评论达赖破坏西藏稳定和发展的言行1997.4.22) 等都在驳斥达赖的分裂行为。

(六) 新世纪新时期的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分析 (2001年至2013年)

新世纪新时期, “宗教多元化日趋加快, 各种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日益频繁, 信仰宗教的人数持续增加, 宗教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强, 涉及宗教的矛盾开始增多, 宗教关系问题日益复杂”。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把宗教关系明确为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 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关系, 保持和促进宗教协和,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新时期新阶段的报道主要内容如下:

(1) 寺庙修复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报道。与1978年~1988年间对寺庙修复与文物保护、管理的全面报道相比较而言, 2000年之后的报道主要针对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扎什伦布寺、哲蚌寺、桑耶寺等威望较高的寺庙的修复工作。

(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大众媒介是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 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利用媒介谋求自身利益的需求, 政治也不例外”, 政府通过大众媒介“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以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进入建设新西藏的初级阶段, 面对西藏经济落后、文化素质偏低、宗教底蕴深厚的现状, 《西藏日报》及时地将宣传国家民族宗教政策, 让人民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 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为自身的首要任务。

(3) 关于揭批达赖分裂意图、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报道。这一报道主要集中在2006年~2012年。其中具有影响力的系列报道有“揭露达赖犯戒背祖, 祸藏乱教系列评论”、“从达赖两面伎俩看其反动本质系列评论” (2008年) 、“驳十四世达赖无耻谎言系列评论”、“揭露十四世达赖宗教上的虚伪性系列评论” (2009年) 、“透视达赖分裂言行、揭露达赖集团反动本质系列评论” (2010年) 等。

(4) 利寺惠僧政策的报道.近年来, 西藏不断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工作。实施了“六个一”、“九有”等一系列利寺惠僧的新举措, 并把寺庙僧尼纳入了养老、医疗、低保的范畴。《西藏日报》报道利寺惠僧政策的内容主要有:各大医院免费进寺庙为喇嘛体检、发送药物, 建设寺庙图书阅览室, 数字电影进寺庙、开通有线数字电视。通过图文交互的报道方式, 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寺庙的崭新面貌。

二、《西藏日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的总结与分析

(一) 《西藏日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主题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内容分析可以看出, 报道的主题随着历史发展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民主改革的进行, 使得报道主题从和平解放时期宣传爱国统一战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渐转变为将爱国统一战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纳入到西藏民主改革之中。“文革”期间, 报道主题具有明显的阶级斗争、个人崇拜色彩。改革开放之后, 报道主题历经了改革开放初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创新寺庙管理、构建和谐宗教关系等变化。

(二) 《西藏日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对象

“发生新闻的主角 (谁) ”是新闻五要素之一。经过笔者对报道内容的统计分析“新闻主角”主要有班禅、喇嘛、中央及自治区领导、僧俗及普通群众、寺庙这四大类。其中关于班禅、喇嘛, 中央及自治区领导的报道比例占总体的50%。

(三) 《西藏日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类型

《西藏日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类型主要有消息、特稿、评论、图片等。其中消息所占比重占整体的66%, 进入新世纪, 关于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的消息呈现骤增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评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西藏日报》的新闻评论呈现出篇幅多、报道连续、针对性强的特点。尤其在2008年之后, 有见地的本报评论文章篇幅增加。

(四) 《西藏日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特点分析

(1) 报道框架始终不变, 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在西藏有一个长期发展演进的过程。和平解放时期, 党和国家提出“尊重西藏信教群众的信仰、保护藏传佛教寺庙、维持原有宗教制度”的宗教政策;民主改革时期确定了“废除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 推翻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实现政教分离”的政策;改革开放以后实践“继续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报道框架却始终围绕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形式多样, 主题鲜明。随着西藏社会逐渐明朗化, 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报道形式多样。《西藏日报》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报道方式让普通群众对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传达与对普通僧俗话语权的塑造上, 不同历史时期的报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3) 报道角度宽广, 内容丰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所惠及的普通僧俗群众是西藏社会的一大组成部分, 对广泛的信教群众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是《西藏日报》近年来报道的一大特色。对不同地区、不同寺庙的普通僧俗群众的采访, 以特稿形式呈现丰富了报道内容。

(4) 宣传色彩浓重, 报道较为浮夸。西藏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西藏日报》肩负着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民主氛围的重大历史使命, 但是宣传报道声势浩大, 报道深度却未能与报道高度齐平。

(5) 报道内容浮于表面, 评论内容原创不足。在报道数量增长的同时, 报道内容深度却未改变, 报道内容愈发地浮于表面。例如, 对宗教领袖、中央及自治区领导的会议行程报道, 仅仅局限于领导人活动的时间、地点转变及极具宣传色彩的活动意义, 而无实质性的具体平民关怀内容。此外, 在对达赖喇嘛的揭批性报道内容上, 多是转载新华社等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媒体, 本地评论员的原创性内容不足。

(6) 报道模式固定, 内容千篇一律。《西藏日报》以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主要宣传内容, 因此报道内容基本具有固定模式, 导致报道内容千篇一律。例如, 领导人发言的基本模式是“领导出席并做重要讲话, 希望 (指出或要求) 广大僧俗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做爱国爱教的僧人”成为普通僧俗必不可少的话语。未涉及人物的宗教报道也通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有效地巩固和发展”、“为满足广大僧俗的要求”等词语的组织在特定的新闻框架中再现事实。

三、对《西藏日报》提出的改进意见

(一) 突破传统思维, 创新报道内容

通过新闻样本分析, 我们注意到《西藏日报》报道利寺惠僧政策、寺庙僧人生活改善的文章过多, 而对就过去宗教所存在的问题却很少涉及。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坚持真实, 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 《西藏日报》在今后的报道中应突破传统思维, 创新报道方式, 拓宽报道视角, 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 理解宗教文化, 发挥自身优势

宗教问题历来是新闻报道中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西藏日报》素有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宗教报道的习惯, 《西藏日报》地处西藏首府拉萨, 且拥有众多优秀的藏族新闻工作者, 却不能及时报道新闻, 问题关键在于未能正确理解宗教文化。藏族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报道应该拓展思维, 多下力气狠挖新闻, 寻找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相关的新闻。

(三) 平民视角出发, 内容要“接地气”

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唱响主旋律是《西藏日报》的责任。但是作为人民的报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善于用事实说话, 让群众讲话。因此, 《西藏日报》应从平民视角出发, 使报道内容更“接地气”。

(四) 培养专业新闻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西藏的稳定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 《西藏日报》新闻宣传工作放在首位无可厚非。但宣传中往往充斥着空洞的口号和僵硬的语言, 枯燥、乏味、生硬的内容使受众看不懂听不进, 结果只能是自说自话。因此, 《西藏日报》应该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 新闻工作人员在报道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 用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和观点, 突破僵化、固态的思维。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 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方面, 对《西藏日报》1956年2013年间关于“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报道进行内容研究及框架分析, 以推进媒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马克思宗教观宣传的水平。通过对不同时期《西藏日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报道的主题、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 以此总结不同阶段的报道特点及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找出《西藏日报》报道方面的不足并对《西藏日报》今后的报道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藏日报,宗教政策,历史分期,议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

[3]国家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宗教政策法规读本[M].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朱晓明.藏传佛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读本[M].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

[5]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6]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1.

[7]国家民委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M].中国民航出版社, 1997.

上一篇:2010-5.12护士节朗诵稿下一篇:学雷锋月幼儿园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