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2024-08-08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精选8篇)

篇1: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沉淀文化都被先辈们记录了下来,我很喜欢第五课的选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志士之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是说的骨气,人没有骨气卑尊屈膝的活着有什么意思?那样还不如自尽算了,就像大家常说的做人要挺直腰杆……古代有很多很多的人受人胁迫,他们最后虽然都死了但他们有骨气,死了,那叫得其所;些墙头草随风倒的小人,只会摇着尾巴若同哈巴狗一般讨好现在的主子。靠山倒了,又没有骨气的去讨好下一个主子。我欣赏的人是那种一生一世只认一个主子,哪怕这个主子到最后穷困潦倒,哪怕是死了都死相随的人。而不是花一点钱恨不得把心窝子都掏出来的人……

做人一定要有骨气,哪怕受这牢狱之灾,也要挺直腰杆做人。最大的感悟就是这些,骨气,你的心里一定要有骨气。有骨气的人才有主心骨,不会东倒西歪。

篇2: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考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办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从读诗中,我„„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经典,伴我成长。

篇3: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成长·路径》一书系统介绍了江苏徐州本土地区12位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故事, 细细品读, 受教匪浅。

在序言中, 成尚荣先生谈到这本书的编辑模式——“编辑者言, 自己笔下的自己, 他人眼中的他, 成长历程”四个板块, 这提示了教师成长的路径和一般模式。“自己”, 成长的主体, 自己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与把握;成长过程中, 少不了“他人”的指点、提携与帮助;也少不了编者的发现与提升;教师的成长就在自己的“历程”中。而经历这种“历程”需要成长的自觉, 文化的自觉。在历程中每年都要有一次自我成长登上高山峻岭之巅的高峰体验。这高峰体验是什么?在陈伟国看来是一种阅读, 阅读, 让他站在高地上, 站在高峰上;在魏星的理念中是语文教学持续深度的钻研与实践, 是一次次语文教学思想的“探航”;在曹玉辉眼里是“以文化人, 以美丽人”的诗意化学校的追求;在学者王玉敏身上是他坚定执著、本色质朴、深入“土地”的草根精神……他们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 都有不同的高峰体验, 他们都在文化的大地上, 发现了自己的位置,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突破、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自觉、自由意识, 善于读书、思考、研究、实践;有着“在现实中追逐教育理想”的信念, 且均秉承“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 向着远方, 坚忍不拔, 始终以一个新手的姿态去超越、去突破, 探求无止境, 奋进无止境。他们的生活是浸润在阅读中的, 他们在用生命阅读, 在读书中悄悄改变自己, 在阅读的文化土壤中自由呼吸, 自主成长, 自然拔节, 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万千的“教育气象”。他们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首先就要做一名优秀的读者, 更要成为一个思想者。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追逐梦想、在追日, 永远保持感恩前行的姿态, 身体前倾、微笑行进在教育的百花园中……这是12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姿态, 也应是每一个有上进心、有追求教师的共同姿态。

一路读来, 你会发现, 每位教师的成功虽然各有际遇, 各富个性, 各具特色, 但又有共同的成长圆心和轨迹——细细咀嚼, 一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渐渐明晰。

一、要为自己安装“目标驱动程序”

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做驱动力, 教师是很容易满足现状, 故步自封, 止步不前的。教师要为自己和职业生活做规划, 要给自己定好目标,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特长, 追求最佳职业生涯,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书中秦晓华老师之所以在工作的第3年获得省中语评优课一等奖, 第4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科教师, 第5年获全国中语评优课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第6年被评为市级青年名师;沈宁老师之所以在工作的第6年获得了徐州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不久后又取得了江苏省自然教学能手大赛全能一等奖和全国首届科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佳绩……我想, 这就是目标驱动力的效果吧, 这些成绩的取得只是他们一个个职业规划的实践结果罢了。有了规划和既定的方针路线, 有了明晰的近远期目标, 有了方向, 我们才可能有坚定的、为了目标而脚踏实地、大刀阔斧奋进的动作, 才可能心无旁骛, 不受任何魅惑, 不迷茫、不彷徨, 才可能制定最佳的成长方案, 才可能尽快进入发展轨道, 少走弯路, “有效”成长, 实现自我的突破和突围。记得一位世界马拉松长跑冠军在比赛中屡屡夺冠, 令人惊讶。后来他自己道出成功的秘诀:这位常胜将军在每次比赛中都把行程划分为一小段一小段来跑, 即把大目标划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去实现, 小目标一个个实现了, 大目标就突破了。我想, 秦老师、沈老师等正是深谙此道, 积小成大, 集腋成裘, 最终水到渠成地成长为特级教师和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吧。现在秦老师已经在思考自己的第五个三年规划了, 他说:“因为我心中明白, 永远不要给自己一个停滞不前的借口, 要勇往直前, 要胸怀一个伟大的梦想, 那就是——前方”。沈老师更是信奉: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她在时刻准备着!他们先让心灵到达那个地方, 接下来, 就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不仅是秦晓华、沈宁, 刘杰老师的成功也得益于此, 强烈的目标规划意识, 迸发出成长的动力, 催生出永不放弃的信念, 从而获得成功。她说:“长期目标也好, 近期目标也好, 都按照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在实现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 我渐渐成长起来了”。真是一语道出了成长秘诀。

二、要敢立潮头唱大风

“千学不如一练”, 青年要敢于“露脸”, 勇于拼杀, 乐于在实践中锻炼, 在“摔打”中成长。对此, 书中名师们总结出两点:一是人要经受压力才能成长;二是关键时刻要敢于“豁出去”。而“豁出去”须建立在这样一种心理基础上:不怕失败。敢为人先, 恐怕多少要有这种心态。高青老师在青年教师公开课上大胆尝试用多学科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来教授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这一“难啃”的骨头。最后, 在一位音乐教师和一位美术教师的精彩配合和诠释下, 课堂取得了成功, 其形式上的亦说亦演、学科合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完成了她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一次创新。2005和2006年, 她和钱梦龙、魏书生先生一起在全国文章学年会上和河南省语文教学年会上同台执教, 教学篇目是仅56字的小词——李煜的《虞美人》, 但她却因此做了近5万字的教学笔记。她把自己的教学变成了一种诵读和对话的结合, 大量的相关阅读和感悟让她在这场对话中游刃有余, 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河南教育报》的报道中, 他们把这样的诗歌教学称作“不可解之解”, 认为这才是诗歌教学真正的方向。正是敢为人先, 敢于创新, 成就了高青老师。秦晓华老师在见习期就勇于参加市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并一举取得市区一等奖第一名。还在以后短短几年里先后夺得国家、省级评优课一等奖, 荣获徐州市优秀学科教师、青年名教师称号, 摘获省特级教师殊荣, 更在去年被确定为最年轻的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至今秦老师仍不断地向着新的高度迈进。他们这种上下求索, 勇于挑战, 永不满足现状, 敢为天下先的钻研精神值得我辈学习。纵观全书, 成功的例子多不胜数。沈宁老师是这样, 魏星老师亦如此, 他们都是敢立潮头唱大风的弄潮儿, 正因为他们不断地挑战自我, 挑战新领域、新高度, 才获得大发展, 取得大成就, 并在三十多岁成就特级梦……

敢为人先, 不怕失败, 这是我辈青年教师迫切需要从榜样们身上汲取的养料之一。纵观身边的青年教师, 每逢学校有什么教学业务竞赛, 他们大多因惰性和害怕失败而退避三舍, 总是推辞让别人上, 喜欢给他人当观众评委, 为他人做嫁衣……这样就失去了很多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会因为长期的不敢尝试和跨越而变得平庸和碌碌无为。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往往缺少的并不是机会, 而是往前迈出一步的勇气。要向秦老师那样永远不要停止脚步, 向着前方, 勇敢前进, 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榜样们的成长还昭示出:“煮课”、磨课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青年教师要多上公开课, 多参加教学业务竞赛, 以提高水平。正如魏星老师所说, 每次公开课都要经历一次炼狱般的煎熬, 一次阵痛, 一次蜕变, 但都咬着牙挺了过来。青年教师要经受住课堂磨炼, 在磨炼中成长、蜕变, 在打磨中慢慢绽放光彩。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敢于“豁出去”, 勇于挑战自我, 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用此激发自身的潜能, 来成就自己。凡事多试一试, 就可能会创造奇迹。此书告诉我们:钢铁就是这么炼成的。

三、行“读书和教学相伴, 写作与科研同行之路”

成长路上读书和教学相伴, 写作与科研同行。书中揭示读书的方法, 一是要学会理性质疑;二是要坚持读、思、写、行四位一体。基于现实需要有目的带着问题的高效读书法和钻探读书法成就了优秀教师阅读视界之广博、精深, 成就了他们的满腹才情、辉煌业绩和旷达的幸福人生。和读书同样重要的是反思, 光读书不思考人就成了“两脚书橱”, 人的头脑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写作也是重要的, 它是读书的深化与升华, 是连接读书与实践的桥梁。热衷“煮书”的魏星老师在新课改中持续深度地钻研和实践, 使得他连续五次获得江苏省最高规格的“教海探航”比赛一等奖, 系列论文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 (实践探索类) 优秀成果二等奖, 完成省“十五”重点课题“农村小学探究模式研究”, 并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 他在科研写作中获得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本色质朴”、年近六十的王玉敏老师每晚读书至11点, 已成习惯, 雷打不动。30多本幼教理论书籍, 40多本小教理论书籍就是这样一点一滴, 坚持不懈读完的, 阅读的报纸杂志更是不计其数。他主持了国家“七五”社科重点课题子课题一项, 主持了市“九五”“十五”规划课题两项, 还主持省“八五”“九五”“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三项, 其中省“八五”课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作过介绍, 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研究成果《有效课堂策略与实施》一书已公开出版, 他在读书研究中成长为名教师、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们的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及对教育科研的情有独钟, 使得他们的成长之路顺风顺水、一路花香。读、思、写、行、研, 再读、再思、再行、再研, 不断交替, 螺旋上升, 构成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模式。

大家行动起来吧。此书向我们揭示:我们都应该, 都可以这么去做, 去达到——只要你坚持, 只要你不断读、思、写、行、研!

四、要海纳百川, 感恩前行

个人的发展除了要有“成长的自觉”, 更离不开生命中他人的指点、提携与帮助, 离不开肥沃的成长土壤, 离不开向他人的学习。12位优秀教师一路感恩前行, 他们感恩徐州教育的良好成长环境;感恩组织的培养、推荐;感恩优质的专业发展平台, 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感恩学校良好的工作环境;感恩前辈、师友们的奖掖、提携;感恩学生们和他们一起走过了生命的春夏秋冬……常怀感恩情怀, 在感恩中生活, 在感恩中成长, 一路风光旖旎, 温暖如春。很多时候, 境界决定高度。虚心向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 才能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自己。

“草根教师”冷学宝在读书写作中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新华日报》《江苏教育研究》等众多编辑的不断提携、指点和帮助, 他从编辑身上汲取了丰腴的成长营养, 专业突飞猛进, 这些提携也让他常思回报。“后进教师”张忠诚, 一个基础差, 差一点被判改教体育的村小学语文教师, 能够在短短的七八年中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转益多师, 他不仅拜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师, 还不断向苏教版教材培训部主任高林生先生请教, 向他的学友同事们学习, 向书本学习。“草根学者”王玉敏就教学问题慕名写信写文请教《幼儿教育》编辑, 编辑不但发了他的文章, 还在当时王老师生活艰难的情况下赞助她大量的信封邮票, 供其投稿用。课题研究中, 她还得到过南师大赵寄石教授的诸多提携、指点和帮助, 使得他快步迈上了教育科研的康庄大道。秦晓华老师还像学校多位不同学科教师学习课堂真经。作为副校长的秦晓华每学期平均听课100节左右, 仅听特级教师黄金海的课就达一年之久, 受教良多。他将这些所学所积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加以处理和改造, 化为自己的“灵感”, 在此基础上自然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套路和风格。他们这种集腋成裘, 采百花方成蜜、纳百川乃为海的学习精神将照亮我们的前路。牛顿说过, “我之所以能够看得比别人远一些, 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道出了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作为青年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学习, 吸纳众智, 博采众长, 要利用一切机会汲取成长养料, 要充分把握好每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虚心向学, 转益多师, 向周围的师长、前辈、同行学习, 向优秀教师学习, 向比自己年轻比自己资历低的教师学习, 向学生学习, 向一切可以为吾师的人学习……兼容并蓄, 为我所用, 才能积小能为大能, 积小流成大河, 做出成就。

篇4:读《成长的滋味》有感

我常常想,成长的滋味到底是什么?今年暑假,我在网上购买了一本书,书名叫《成长的滋味》,里面讲述了许多成长故事,让我对成长有了更深地了解。而让我无法忘怀的就是——《出门》。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在青春期的女孩,名叫凌子。她刚刚踏入青春期,有点自信,有点迷茫,有点兴奋,还有一点点自恋。她决定出去游泳,却在更衣室里看见正在长大的自己。整部小说写的虽然是凌子的一天,却仿佛为我们展开了每个女孩都即将经历的那段迷茫的岁月。

成长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过程,但我们总会在某个日子、某个时刻,忽然清楚地听见它的声音,闻到它的味道,感觉它像风拂过脸颊一样,拂过我们的身体。于是,我们就把这些日子、这些时刻,用文字小心地裁剪下来,做成一枚记忆的书签。它无论多美,终究虚幻;它虽然虚幻,但终究带来过美丽。也许,这正是青春的一道风景吧。小说的结尾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惆怅,我想,这就是成长的一种滋味吧。

成长的滋味到底是什么?这本书给予了我坚定的回答。成长的滋味是美妙的,但是却需要勇气、独立和爱。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要学会这三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成长之路。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可能一路上有悲也有喜,但这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第四小学五(2)班

指导老师:林小丹

篇5: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细细体会,我才发现这个世界成功的背后也有恶劣的一面:有的人为了得到丝毫的回报,两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互相欺骗;为了得到利润,企业利用虚假的赞美、包装过的慌言随便欺骗善良、纯朴的老百性;看着沿街乞讨的乞丐,忍不住给他们一些钱,可又有谁知道,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人们同情的心理,来为自己谋财。

诚信是人内心升起的太阳,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在我的身边有许多朋友,我们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其中有一个叫婷,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因为她很诚实,值得我去信任。如果在你的道德观里没有“诚信”二字的话,那我相信,你的身边根本就不会有人愿意理睬你;诚信是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人的心锁,也可以打开知识和财富的大门。试想,一个政府、机关部门没有了诚信,那么社会上还有多少诚信?

篇6:读《与公司一起成长》有感

赵春山

假期中我读了《人生三十六计》、《准备决定成败》、《西点领导课》、《与公司一起成长》等书籍,读完《与公司一起成长》这本书书后,感触颇深,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家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路。“与公司一起成长”是员工的最高追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公司一起成长》这本书与以往类似的书籍不同,整本书中,每个章节都先通过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与事实,关注员工、企业一同成长的理念。同时,结合许多国际知名公司最新培养优秀员工的管理理念,从员工的素质标准、必备的能力、行为准则和竞争力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高素质员工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剖析。

成长是一种责任。惟有把成长当作一种责任,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实现不断成长的目标。在人们生活的大环境中,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们不断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却只有善于成长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而在企业这个小环境中,作为一名员工,企业的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当员工主动承担起推动企业成长的责任时,实际上就已经迈出了和公司一起成长、共同提高的脚步„„。

篇7: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朱贝加家长 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

曾经我是一名海员,船一开航好几个月不着家,虽然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但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在无边的大海上对家人的思念,这也使家庭在我心里变的无比重要。女儿的到来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初为人父的我果断放弃了在海上漂泊,回归家庭,因为我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任何一个瞬间。

当女儿从一个襁褓里的小精灵出落得亭亭玉立,作为父亲这个角色,所担任的不仅仅只是对她的关爱和陪伴,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尤其在升了小学之后,女儿的变化仿佛像被踩了一脚油门的汽车一样,进步飞速,有时候甚至会偶尔产生意见分歧,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小不点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小世界,让身为父亲的我,多多少少有适应不了这么快的转变,但是《父母课堂》正是一个化解矛盾的缓冲带,让我意识到成长不单单是女儿自己的事,作为家长在为人父母这条路上也要不断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往往父母真的把自己摆到了老师的这个角色,以类似命令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可以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因为父母坚信自己是对的,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没有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前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读了这期《父母课堂》中(2015年11月)《别把传授变成了命令》之后,我感受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不是肆意对孩子下任何自己认为对的命令与要求,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往往比用言语去声明来的更有说服力,同样,孩子通过自己领悟懂得的,也远比父母的苦口婆心要深刻的多。

家里的家务活大部分都是孩子妈妈干的,我与孩子逐渐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活都不想干了!看到这一些,我逐渐在下班后帮孩子妈妈刷碗了,打扫厨房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就逐渐参与进来了,收拾家私,拖地刷杯;孩子也意识到,家是我们大家的,家务活要分担,要有责任感,可以把劳动当成一种乐趣,从中得到快乐,给家一份美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正是《父母课堂》所讲的引领的作用。

正如文章所述,孩子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需要教练式的父母,手把手的教,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她需要朋友式的父母,给予她尊重与倾听,在孩子想和父母分享的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而忽略,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跟父母沟通了,小小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许是日后要用大大的耐心也弥补不了的。

篇8: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一、让人格绽放教育魅力

如果要问一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 曾经的老师身上有什么最让你受益终身的, 多数人会想到“人格”而非知识。可见,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何等重要。为此, 于漪老师在书中指出, 作为一名有理想的青年教师, 人格就要绽放教育魅力。

首先要对教育事业有满腔的热忱。对教育的热忱, 就是对教育有一种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有了教育的“热忱”情感, 就会有一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于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 都微笑着倾其一生的心血、智慧和爱。在三尺讲台上用生命在歌唱, 这与她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的无限热忱是分不开的。于漪老师用一生践行着她那句话———“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也完美的诠释了现代教师对教育“热忱”所散发出的教育魅力。

其次, 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上海市最近一份问卷调查可能会让所有的老师困惑难过, 因为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自己关爱、尊重学生, 而恰恰90%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关爱、尊重他们。为什么我们的关爱、尊重得不到学生们的领情?究其原因, 更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关爱和尊重”无形之中掺入了一些自我的成分:我们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对业绩考评的过度量化、对名利的追逐等等, 都无法绕过对学生身心的伤害这道坎。在这样的背景下, 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就越发显示出光芒四射的魅力。因此, 明智的年青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只有学会了如何爱学生, 他才会成为一名深谙育人之道的有教育魅力的教师。”

最后, 要能守住教师的心志和信仰。教育是一份清贫的职业, 它没有人们标榜的那样崇高。尤其是在诸如禽兽教师、学术腐败等教育反面新闻充斥的今天, 更要求我们青年教师清醒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不纠结于一时一地的个人名利得失, 把该自己承担的担子担起来, 该自己承当的任务承当起来, 守住教师的心志, 守住教师的信仰, 执守一个师者的尊严和职责, 道义和担当, 永葆教师情怀和与之相称的现代教师的精神。

二、让师爱尽显教育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 奇怪的是,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为此, 于漪老师在书中指出, 每个教师都是一位雕塑家,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雕塑着自己, 也在雕塑着学生。教师想得到学生的尊重, 应首先热爱学生, 与其说“尊师爱生”, 不如先来个“爱生”, 后必有“尊师”。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就是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通过对学生无怨无悔的师爱, 让学生在自己的行为中也体现出他们的博爱, 这就是师德的魅力, 师爱的伟大。

首先, 要学会正确表达对学生的爱。于漪老师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解、包容和耐心。尤其中小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成长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 在生活学习中有很多矛盾、困难和问题不好解决, 容易产生错误。作为教师就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缺点秉承一种理解和包容的心态, 决不可以不分清红皂白加以批评处罚。譬如于漪老师班里从乡下转来一个特殊的孩子, 由于家庭的关系, 他不仅在个人卫生方面邋遢, 而且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缺陷, 每次说话时总有些口吃。但是每次他说话或回答问题时于老师总能耐心地听他说完, 当他紧张时还会轻抚着他的头微笑着鼓励他慢慢说。课下, 这个孩子轻轻地对她说:“老师, 你是最好的老师。”正是于老师理解、包容和载着爱与信任的眼波, 让这个孩子幼小的心灵也映出美丽的图像———于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儿童对于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 反映是很灵敏的, 他们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

其次, 要因势利导体现对学生的爱。爱护和尊重好孩子很容易, 难就难在我们要尊重全部的孩子, 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和我们眼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 差异来源于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经验世界。为此, 于漪老师认为, 差异既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 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从学生的差异出发, 因势利导, 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 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譬如对于遇到困难就自卑的学生, 老师要用爱心温暖鼓励引导他树立自信自强的勇气, 与困难作斗争;对于性格开朗但又过于张扬的学生, 要因势利导, 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尊重差异就是对学生潜能的尊重, 我们不应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 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 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 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 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 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在磨练中成长, 努力达到关爱与自立自强统一, 爱心与个性张扬融合的师爱境界。

三、用学识铸造教育魅力

于漪老师在书中谈到, 教师的学术魅力体现在其思想风华、专业领先和行为示范三个方面。诚然, 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 但凡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大家、名家, 无不与之有着必然的联系。譬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或改组”、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程红兵的语文人格教育、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等等, 无不闪耀着独特的学识魅力的光芒。因此, 作为一名有理想的年轻教师, 就要用学识铸造自己的教育魅力。

首先, 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要知道自己是谁, 在做什么, 要做什么, 形成高度的教育自觉;同时要不跟风、不盲从, 有教育自信力;还要见人所不能见, 思人所不能思, 写人所不能写, 教人所不能教, 最后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风华。

其次, 要站在所学所教专业的最前沿。渊博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读书万卷, 才能根系发达, 只有汲取大地的养分, 才能使得教师的“教育之树”顶天立地。只有拥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与该学科相关的边缘知识、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及其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才能站在学科的最前沿, 创造性地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追求和学习兴趣, 才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最后, 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学, 敢于在教学中独辟蹊径, 用全新的风格授课;要关注学生心灵,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个体学生的指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自己的教学更具艺术性。

四、用形象提升教育魅力

教师的仪表形象是指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行为体态等一系列体貌神行外在表现, 是教师个人德才学识等各种内在修养在一定程度上的外部反映。俗话说, 身教重于言传。名师之所以为名师, 学养的深厚是一个方面, 而崇高人格与细微举止也是一个方面。因为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其言行举止的风范也是学生羡慕效仿的一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仪表大方。在师生交往中, 第一印象常常是最深刻的, 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首因效应”。若要给人以美好的印象, 使人喜欢你, 必须讲究仪表和风度。这就要求教师的穿戴应当端庄、得体, 既体现职业特点和个人气质, 又不失亲和力。譬如男教师擦亮皮鞋, 刮干净胡子;女教师略施淡妆, 佩戴合适的首饰;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或其它重要场合以正式的礼服盛装出席, 这些都是现代社交、现代礼仪所提倡和必须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的穿着应当跟上时代, 应当体现出职业美和现代美, 穿着是一门学问, 也是美的教育的一部分。

其次要讲究语言技巧。于漪老师指出, 教师是吃开口饭的, 教师的语言技巧也是其魅力所在。教师的语言魅力主要在于要有激情。言为心声此话一点不假。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对学生的热爱, 对所教专业的精通溶入了语言, 声音必然充满热情, 必然富有感染力, 必然具有吸引力, 必然产生号召力。说话清楚有力, 生动风趣, 思路清晰, 应当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

上一篇:护校安园总结下一篇:读《看见》有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