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2024-08-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以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的通知”活动为契机,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

工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县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00个行政村居,65万人口,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17.5万户,农业人口53.2万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35.3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农村劳动力实际就业人数为34.72万人,就业率为98.3%,平均每个家庭有1.98个从业人员。

1、性别结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5.32万人,其中女性16.25万人。

2、年龄结构。按劳动力年龄看,16-25岁占27%,26-40岁占38%,41-50岁占22%,51-60岁占1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65%,41岁以上劳动力占35%。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11.3万人,占32%;初中文化程度18万人,占51%;高中学历5.7万人,占16%;大专以上学历0.35万人,占1%。

4、产业和行业分布及从业状况。从事农林牧渔业14.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从事商贸物流运输业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从事农产品加工业2.55万人,占农村劳动总力数的7.2%;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从事建筑市政行业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7%;从事制造加工业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6%;其他行业及未就业565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对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过剩情况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为16.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15%。

1、性别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6.65万人,其中女性7.42万人。

2、年龄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按年龄看,16-25岁占25%,26-40岁占36%,41-50岁占30%,51-60岁占9%。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占62%,41岁以上富余劳动力占38%。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3.5万人,占21%;初中文化程度8.7万人,占53%;高中学历4.2万人,占25%;大专以上学历0.17万人,占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和培训状况。

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以本地为主,就近就地实现就业23.16万人,占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6%。农民以季节性务工为主,多为兼业,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农自营,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劳动力。绝大多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加工业、餐饮服务业、商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中,我县始终坚

持政府组织与社会中介机构转移并重、扩大输转规模与提高输转质量并重的原则。调研发现,千方百计组织农民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促使农民增收,已成为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识。随着我县社会保障平台的健全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机制的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向县外输出转移就业的方式上更加合理有序。据统计,农村劳动力向县外转移就业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自发转移的占转移总数的29.95%,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输出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70.05%。

***县长期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了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三大市场的贯通,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指导思想多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动城乡统筹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

动”、“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月”等大型活动,同时每月10日、25日定期组织召开招聘会,活动场次多,声势大,影响广,效果好。特别是在“春风行动”中,相继举办了近10余场次专为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招聘活动,共有110余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8600个,约有1万余人参加招聘活动,8000余名人员达成了就业意向。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在结合县内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意向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村劳动力中已参加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的人员有13217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7.2%,占劳动力总数的3.7%;有各类培训意愿的人员264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4%,培训意愿主要集中在汽车驾驶、电工、电焊工、计算机、挖掘机、装载机驾驶等工种。

近年来,***县农村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建立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为促进新农村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依托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在10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教学点,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到教学点授课,送教下乡,通过半脱产及农闲时集中学习、农忙时减少学习时间等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深入村庄田间地头、种植场、养殖场,指导学员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目前共送教下乡500余次,培训学员3200多人,培育发展养殖、种植等专业户200多家。在构建培训体系,建设培训基地的过程中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县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健全申报、考察、评审、公示等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择优认定一批培

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基地。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各级各类定点培训基地,根据已有优势工种,大力开展特色培训,相对集中培训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工种,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农民工收入分配状况。

农民工群体的工作时间偏长。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为9.6小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人达到36.4%,有43.8%的人每天工作时间为8到10个小时,25%的人工作时间是10到12个小时,每天工作12到14个小时的占7.8%,工作时间达到14个小时以上的占3.6%。

据调查问卷统计,有43.6%的农民工愿意加班,原因分别是“挣更多的钱”、“可以工作得更好”以及“把工作当乐趣”。68.9%的农村劳动力在过去三年中获得休假和休息的时间没有改变,加班情况非常普遍,有近半数的农民工不了解带

薪年假,超出法定劳动天数和时间的现象比较突出,个别企业依然存在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我县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根据行业的不同分别为:商贸物流运输业平均年收入28736元;建筑市政行业平均年收入27960元;制造加工业平均年收入18300元;文化旅游服务业平均年收入16100元;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年收入9700元。工资构成多为基本底薪和计件工资组成。同岗位与城镇职工收入比在忽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待遇的情况下基本相同。91.6%的企业加班加点工资发放及时,无拖欠克扣现象。根据我县实际调查统计,县内外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1—6月份比去年同期降低14.5%。

3、农民工劳动管理状况。农村劳动力普遍学历、技能偏低,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建筑、装卸、产品加工、保安、服务员、保姆、园林绿化等

工种。

职业安全卫生事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民工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也是他们就业后最担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相继发布和实施多项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安全标准等,对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些地方这些规定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在对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保护上,84.7%的企业能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得合法权益,在消除性别歧视和同工同酬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农民工用工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60%以上与用人单位不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违反法律规定的合同有关,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巩固和维护劳动关系是已成为当务之急。据调查,目前我县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1.3%,平均劳动合同期限为1.5年,劳动合同试用期限平均为2—4个月,在

合同试用期内80.6%的用工单位能严格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工。农民工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为每年150—180起左右,占争议总数的54.8%,引发的主要原因多为企业随意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不同酬、不同权;企业变相提高劳动等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权益难以落实等。随着我国目前越来越注重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力度,95%以上的农民工劳动争议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社会保障状况。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村劳动力全面享受五项基本社会保障的权益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农民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多数企业不愿给农民工投保。二是由于城乡两种保险制度难于对接,导致农民工不愿参保。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工没有自愿参保的意识。养老、失业、工伤参保率分别为61%、57.8%和73%,有半数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参加医疗

和生育保险。

5、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状况。

部分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发,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同等,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一定困难。

相当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疫、特定传染病免费治疗纳入到本区域事业发展规划中,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项经费,经费投入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医院和正规诊所一般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在一些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正规卫生机构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正规医疗机构和医院的高额医疗费用,也使农民工难以承受。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转移就业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责任和推行措施。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强化相关部门和实施单位的责任。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转移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实处。

2、制定法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几年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进一步取消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在农民工就业准入上,取消了职业工种限制、总量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等。

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更好的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创造良好舆论导向。

3、集中解决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突出问题,严格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抓好现行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二是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确保用人单位必须按月、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除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外,还应加大处罚力度。三是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有效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社

会保障部门和企业要依法确保受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农民工能够得到医治和赔偿。四是积极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五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让农民工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逐步提高。

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第一、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按照“开发省内、巩固烟台、开拓上海、发展省外”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加强与县外的务工地的市场协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巩固老的用工基地,发展新的用工单位。

第二、围绕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建立了以就业促培训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的建设,将农村就业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农村,逐步形成了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为龙头,乡镇保障平台为纽带,村联络员为基础的农村就业工作服务体系。第四、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确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劳务输出为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最需要援助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免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引导他们实现非农产业就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指1978年及以后出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其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要求都远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其主要的生活目标,但制度壁垒与文化差异使融入过程异常艰辛。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县农民工中16岁~33岁的占到了54%,有19.07万人,其中女性大约8.7万人,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大,但他们成长于乡村社会,这就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双重边缘化。在加工制造业、安保和物流运输业等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在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业、纺织制衣业、食品加工业等企业里,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第二、三产业的生力军、主力军,而且他们的愿望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发展蓝图相适应,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填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职业岗位,完成和实现了社会职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维权和社会融入基本情况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

此外,工资增长缓慢,拖欠工资、无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依然严重,有28.7%与本地职工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没有获得同等报酬;有55.1%没有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分别有18.6%和34.1%认为用人单位没有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均有所提高,但是与市民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城市用工制度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使他们很难跻身于职业声望较高的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从事较低层的工作,月收入水平多居于1800~2500元之间。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在居住状况方面和传统农民工相比较有了一些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也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促使他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更大的需求。但在二元社会体制尚未打

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也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他们仍然不会被城市彻底接纳。他们的居住地仍然在城市的角落,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城中村,居住条件和城市居民有着天壤之别。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农民工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传统农民工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如何制定可行的政策,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带动就业,给予更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机会,通过深化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下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措施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增强企业为农民工参保的强制力,提高参保率。以《社会保险法》的施行为契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等配套政策,使转移接续手续更加便捷和便利。加强政府监管,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保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增强用人单位的责任感。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充分认识短期利益与中长期保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工参保的自觉性。第二、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议在继续强化经济政策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基础上,确立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快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培训内容有效衔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农民工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

业化技能对自身竞争力提升的极端重要性,提高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习的能力。第三、进一步营造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建议大力褒扬新生代农民工在创造财富、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活中所作出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广泛宣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以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追求,引导全社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艰辛,努力消除内心歧视、社会偏见和心理隔阂,真正把全社会所倡导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关心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行动。var para_count=1

二0一一年八月六日

篇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

移和有序流动,推进我镇农村小康建设。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抓牢抓实。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为全镇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包村工作队员为各村劳务输出的义务宣传员、组织员,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发动及组织工作与其它工作捆绑进行。例如结合我镇禽流感的防治宣传、法制宣传、由镇包村工作队员深入村屯分发宣传资料,面对面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及外出的方式方法传达到农户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镇直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统一筹划,统一部署,同时进行。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的全面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镇党委和政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有经验的村干作为我镇劳动保障协管员,完善我镇劳动保障机构,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我镇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就业情况,摸清劳务输出就业底细,更好地引导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与就业,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市政府布置的劳务输出任务。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宅土重迁、怕苦畏难、得过且过、贪图安逸、怕冒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要使得工作有进展,必须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就成立了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牵头的宣传咨询队,深入村屯开展巡回咨询活动,市里有关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及就业信息带到村屯,解除农民的顾虑与疑惑,接受现场报名。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劳务宣传、组织工作达180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通过巡回咨询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达到致富成才的目的。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我镇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镇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达19个,培训人员达2529人。

四是在了解传送劳动力市场信息上加大力度。目前许多企业有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工人,又有许多青年愿意外出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真实性很差,本镇农民的年龄构成、技能特长不能实现有效对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五是在宣传法制法规政策上加大力度。目前农村青年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许多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民由于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不多,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心灰意冷,对劳务输出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一部分农民把外出务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我镇在进行培训过程中把宣讲有关法规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目前全镇共计有2107人外出务工,我镇劳务收入达到1053.5万元,全镇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外出务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镇人民政府

篇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为了更好地促进杨凌示范区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 受杨凌示范区委托, 笔者同有关被征地农民社保中心、各街道办、各个行政村等机构人员组成调研组, 于2014年10月1日至11月1日, 根据调研工作实际, 通过实地走访, 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杨凌示范区71个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情况如下。

一、数据及分析

1.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杨凌示范区现有人口21万, 农村人口121287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为87938人, 其中从事农业生产24531人, 富余劳动力63407人。富余劳动力中在校学生占6.5%, 其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占主体, 约5万余人, 有80%的农民均参加了各类技能培训。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构成:从年龄结构来看, 男性:16~25周岁11971人, 26~45周岁18322人, 46~59周岁17444人, 合计47737人;女性:16~25周岁9526人, 26~45周岁16085人, 46~49周岁14590人, 合计40201人。从文化结构来看, 初中及以下52072人, 高中31785人, 大专以上4108人, 合计87938人。从技能结构看, 掌握技能特长人数58035人, 劳动预备役人数13273人, 需要技能提升培训人数16630人, 合计87938人。从就业结构看, 富余劳动力4105人, 从事农业人数24531人, 区外转移就业21778人, 区内转移就业37524人, 合计87938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本情况。杨凌示范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 始终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来抓,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精神, 抓住示范区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 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 按照“政府促进, 市场运作, 部门服务, 农民受益”的原则及“出得来、进得去、留得住”的总要求, 积极研究方案, 落实具体措施, 充实组织机构, 完善工作机制, 取得了良好成效。从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302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就业11263人, 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9%;向省内转移就业10515人, 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7.7%;向区内转移就业9375人, 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5.8%;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转移就业28149人, 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47%。2010~201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构成:从年龄结构来看, 男性:16~25周岁11971人, 26~45周岁18322人, 46~59周岁17444人, 男性合计47737人;女性:16~25周岁9526人, 26~45周岁16085人, 46~49周岁14590人, 女性合计40201人。从文化结构来看, 初中及以下52072人, 高中31785人, 大专以上4108人, 合计59302人。从技能结构看, 有技能特长人数12305人, 无技能特长人数46997人, 合计59302人。从就业结构看, 县外省内中:本市37524人, 西安4658人, 其他5857人。省外转移中:珠江三角洲2438人, 长江三角洲2192人, 华北1736人, 东北1035人, 西北1785人, 西南926人, 其它1151人。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情况。从综合统计和调查看, 从2010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织, 且呈快速上涨趋势。2010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约1.4亿元, 而2013年2014年杨凌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已达3.5亿元, 是2010年的2.4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从传统的外出务工向就业、转移就业发展, 且比例呈上升趋势。近年来, 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 大量企业减员, 导致回乡农民工增多, 加之示范区二次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已成为农民就业的主要方面, 从50名农民工抽样调查看, 在外打工和就地转移就业收入基本平衡, 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约占农民纯收入的60%。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根据调查数字显示, 杨凌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趋于就近就地转移。从近几年情况看, 就近就地转移已占转移总数的81%, 特别是区内转移占就近就地转移的78%。二是土地少的比土地多的转移的好, 城镇边的乡 (镇) 、村比边远乡、村转移的好。三是回乡的农民工创业率高, 350人实现创业, 成功创业201人, 其中设施农业117人, 民俗村15人, 商业、运输69人, 带动区内3500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四是技能培训促进了转移就业。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 采取上门培训、校企合作培训、输出前引导性培训等培训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 做好转移就业工作, 确保稳定转移就业。

二、问题及发现

1.农民自身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不愿转移。部分农民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农民, 生活较为富裕, 有多余的楼房出租, 靠出租房收入生活, “小富即安”思想较为牢固, 不愿出来工作;有部分农民怕外出不安全, 挣不着钱;有部分农民想从土地里走出去干点别的, 但不知道干啥好, 上哪去干;部分农村青年“高不成, 低不就”, 既要求工资高, 工作清闲, 坐办公室舒适, 但自己又没有相应的技能, 造成“转不出”, 即使转出来了, 也干不久。

2.深受多种客观条件制约, 不利于转移。经过几年来调研发现, 杨凌示范区大部分青壮年都已外出务工了, 部分家庭妇女由于要照顾孩子或务农等原因难以抽身。经过培训后的手工编织等技能被群众掌握之后, 没有形成产销结合的产业链, 因此没有被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加以有效利用, 致使一些居家妇女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部分企业吸引力不足, 影响转移。部分企业工资、福利低, 规模较小, 工作环境差, 工作时间较长, 加班工资较低, 无法和南方的体制机制健全的大型企业相比, 工人的各方面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管理上缺乏人性化等原因导致对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大, 也难以留住人才, 员工流动性较大。

三、对策与建议

1.大力营造舆论氛围, 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典型和算帐对比等方法, 启发引导农民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强化转移意识, 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二是加大组织发动力度, 重点做好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组织培训工作。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转移。如将参加培训转移与农村集体分红结合起来, 凡是有就业能力但不参加技能培训和转移的本地农村劳动力, 不能享受或减少享受集体分红, 奖勤罚懒等。

2.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 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 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大力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 以技能培训为主, 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 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突出职业技能实操培训。搞好调查研究, 开办农村青年乐意参与、市场急需的技能培训专业, 突出实操培训, 提高培训工作的技术含量, 努力实现“一户一技能”, 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稳定就业。三是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结合农村扶贫, 区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 对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家庭、低保户、军烈属、转业复退军人的子女实行免费技能培训, 通过采取智力培训扶贫的办法, 使农村新增劳动力不回流到农村, 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4.大力加强管理服务, 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 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制定转移输出计划, 使区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

5.大力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 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开辟适宜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 促进灵活就业, 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二是积极引导企业改进和规范用工管理, 努力提高工资福利待遇, 实行人性化管理, 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转移就业, 让本地农村劳动力“出得来、进得去、留得住”, 提高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三是贯彻落实区政府出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激励措施, 奖励企业接收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 努力营造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此外,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还要提高农业生产率, 通过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 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四、结语

篇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武宣县党委、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中心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各部门和各乡镇“一把手”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均与县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自治区下达就业专项资金的5%作为该统筹城乡就业

打造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县就业工作经费,争取了工作主动性,确保了工作正常开展。

二、建立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该县定期组织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提出工作思路,有效调动部门的工作积级性。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在现有的劳动保障平台基础上,经村委、社区推荐、个人自荐,由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每村聘请了两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并将其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同时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形成衔接密切、工作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就业工作体系。

三、认真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就业,实现稳定就业

武宣县立足于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扶持、创业扶持等不同方式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等群体实施就业创业援助。

(一)整合培训资金和培训师资,建立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基地。自2007年以来,武宣县全面实施“能力促进就业计划”,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县职校和县就业训练中心、企业等培训基地,根据农村劳动力特点和市场需求,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同时将培训基地开设到村屯,并根据情况灵活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时间进行培训,增强了培训效果。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建立技能培训学校7所,创建培训基地17个、实习基地5个,近3年来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人数2万多人,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培育“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武宣缝纫工”两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08年以来,武宣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完善县乡村屯四级培训基地,向区内外用人单位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和“武宣缝纫工”逐渐走俏市场。该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打造武宣人才品牌的重要手段,以“武宣缝纫工”、“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为龙头的“技岗对接”的订单式培训输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以来,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03人,转移就业17173人,许多员工成为东莞冠元灯饰制品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深圳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带动了该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截至2010年底,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0万人,劳务经济收入6亿多元。2010年10月,武宣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三)实施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实施就业扶持、实施创业扶持和开展就业创业跟踪服务。1、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利用每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多的时机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服务。2007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各种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23场,其中大型现场招聘会3场,共计进场求职40000多人,提供就业政策咨询30000多人,达成意向12000多人,当场签订用工协议8600多人。2、提供就业扶持。一是为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2010年为返乡农民工、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136个。二是建立就业基地,扶持用工企业,稳定企业用工,解决企业项目运作中的困难,促进项目提供就业岗位,鼓励用工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如日新百货、华奇国际大酒店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户就业;武宣县锦兴制衣厂、敏诚矿业有限公司为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培训和就业岗位,成为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三是输送外出就业。该县与广东省高要市、鹤山市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劳务协议,把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采取“培训—输出—成才—致富”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模式,先后推出计算机操作、服装缝纫、家用电器产品维修、摩修、电子装本、电工、中式烹调、餐饮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仅2010年通过订单培训向区内外输出农村劳动力3253人。3、实施创业扶持。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创业。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创业培训,建立特色产业培训基地。该县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本地调整特色产业结构,建立食用菌、甘蔗、茶叶、哈蜜瓜、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基地,带动周边广大农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有技术,走科技致富路;同时抓好创业基地示范建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4、实施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通过村级农民工工会组织,制作了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连心卡”,对一些特困户,县、乡镇挂点领导和计生、劳动保障部门干部职工实施结对子帮扶,建立了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跟踪服务卡,结对子人员对帮扶对象定期回访、交流,及时收集信息,提供跟踪服务。

该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单一,整体素质较低,且期望值过高,就业、择业观念不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等问题。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是影响该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就业局势的一道难题。

四、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引导,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实现劳务工作由“输出型”向“开发型”转变。紧紧抓住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争取和筹措培训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二)组织开展企业用工培训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该县招商引资发展的需要,对该县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引进企业用工需求及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要摸清底数,了解和掌握动态,并进行短期或中长期预测,为制订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和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开展定单培训或创业培训。要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培训机构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各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要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专业和人数,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要引导企业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四)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要重视和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将培训工作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年增加资金数额,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加快建立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专业种类多的师资队伍。

(五)要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该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要了解和掌握该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并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和及时通过乡镇和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家庭向他们提供企业招工信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同时,还应拓宽工作思路,加强与县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培训质量,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

(六)统筹兼顾当地企业发展和农民工权益维护。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同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篇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14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接受问卷调查的500名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72人,占14.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28人,占85.6%。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145人,占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12.2%。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农民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电子加工、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六大行业。

(二)就业渠道窄,传统观念浓。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受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发育不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引导的占转移总数的77.8%,依靠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占22.2%。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1%,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传统观念浓厚,认为打工无需技能,有力气、有毅力就可以了,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

(三)工资待遇差,权益保障难。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居多,就业单位不稳定。调查显示,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的占59%,从事修理、装修、搬运、摊贩等流动性工作的占26%,在外资或港澳台资企业打工的占8%,在国有或集体企业打工占7%。月均工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9%,2500元至4000元的占36%,2500元以下的占55%。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调查显示,有12.4%的农民工有过工资被克扣或拖欠的经历,有54.5%的农民工有过强制加班加点或超时工作的经历。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有4.8%的农民工反应法律援助无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平台,开辟就业新渠道。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政府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篇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加强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真完成2012年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任务,切实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我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各项要求,夯实基础,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创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二、目标任务

(一)搞好调查摸底,建好基础台帐。认真组织开展一次全乡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全面摸清我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技能素质、就业状况、培训意向和就业愿望等信息,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为科学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供依据。

(二)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让劳动力基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同时加强乡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乡劳务服务中心作用,调动村级劳务协会积极性,鼓励本乡劳动力外出务工,乡劳务服务中心与用工单位、个体户积极联系,提供更多用工岗位,确保劳务输出服务质量。

(四)按照就近原则,主要输出地为本乡,一方面降低外出务工人员成本,另一方面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做好外宣工作。按时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记录。

三、培训对象及任务

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3月起至12月止;

地点:纳雍县厍东关乡猴场小学。

五、培训教师

远程教育管理员。

六、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集中播放录像与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

七、培训内容和重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培训主体,以开展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转岗为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为补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抓好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

1、在开展引导性培训方面,要注重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新增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劳动就业的公共知识和务工常识方面的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

2、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转移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或青

壮年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下岗职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当前,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确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点领域。如劳动密集化程度高,吸纳数量大的加工业、建筑业等工种;以及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类繁多、就业弹性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营销等服务业。

篇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编制全省区域劳动力转移规划工作调研的通知》(XXX号)精神,我局高度重视,认真按照通知的要求,对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XX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既是山区县又是革命老区,全县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XX万人,农村劳动力约XX万人。由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我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县富余农村劳动力向来有外出打工的习惯,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有XX万。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在招商引资方面大下功夫,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外出务工大军出现了大幅回流现象。据统计,目前我县xx万农村劳动力中,在农村从事农业发展的有xx万人,在县内从事二三产业的有xx万人,外出务工的有xx万人,16-23周岁在校读书学生xx万人,可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约xx万人。我县的农村劳动力中,16-40周岁的青壮年约有xx万人,约占总农村劳动力的xx%,其中男性约xx万人,女性约xx万人;文化程度,以初中水平居多,约占xx%,高中 1 或中专水平的约占xx%,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xx%;农村劳动力普遍拥有农业种植技能或掌握一些初级的职业技能知识,技能素质还处于较低水平。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成效和措施

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特别近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战略决策以后,我县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以来,我县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xx期,职业技能培训xx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xx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xx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xx人,创业培训xx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xx人,其中组织劳务输出xx人,就地就近就业xx人。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我县始终坚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各镇政府充实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配备专职人员,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县政府与各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将培训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工作职责落实到人。三是确保就业 2 培训资金到位,县财政在运作非常困难地情况下,每年为劳动力转移工作安排工作和办公经费,以保证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建立定期听取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五是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权利。

(二)典型引路,开展广泛宣传。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我们注重运用典型表率作用,采取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启发农民劳务创收致富,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民外出务工相关知识,宣传典型事迹和农民劳务经济收入,启发教育农民,动员农民转移就业,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素质。认真贯彻省、市“双转移”战略,紧紧围绕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和效果,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培训中心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开展适合产业转移需求和实用型技能培训班,分期分批对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县内社会办学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加强企校双方合作,联合举办培训班,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 3 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强化服务,搭建就业平台。一是设立就业服务大厅,提高服务效率。我县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的服务窗口,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用工登记、招聘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并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活动。搭建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为各类城乡劳动者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等活动。积极举办各类劳务招聘会,促进劳动力供需对接,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劳务输出。

(五)夯实基础,完善服务体系。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各镇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工作,人力资源社会市场设立招聘服务大厅,配备电子大屏幕、计算机、桌椅等设备设施,方便举办人才洽谈会。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按照“六到位”、“八统一”的要求,配备了办公设备设施,落实了工作人员,积极对农村劳动者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了村级劳动保障助理员制度,聘请各村支书担任村级的劳动保障助理员,负责协助开展就业工作,从而把就业服务延伸各镇村委,初步在全县形成了县、镇、村的就业服务网络。

三、主要工作亮点

(一)结合产业特点抓特色培训。注重结合本地竹资源产业的发展,根据本地企业的需求抓好竹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竹子专项能力培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聘请县竹子协会的专家自 4 编培训教材、课程、考试试卷,开发了竹家具、花签(香骨)、竹器编织等专项能力考核规范,大力开展竹子深加工专项技能培训。2008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竹子加工类技能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竹子加工技能劳动者350多人,为本县竹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二)整合资源,夯实技能培训基础。为了加强技能培训基础,改善技能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2010年,我县结合工作实际,整合了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教育培训的资源,建立了一个集酒店餐饮、酒店客房、家电维修,计算机、电工、多媒体教学室等六大功能实训室于一体,年培训劳动者3000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为农村劳动力搭起了一个良好的技能培训实训平台,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档次。

(三)大力组织“送培训下乡”活动。为充分激发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我县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加强技校合作,与广州江南技工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技校良好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组织培训,以各镇初级中学为培训据点,充分利用中学的教学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把培训班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大大方便了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学习。认真抓好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培训,每年针对在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培 5 训,将就业观念、就业前适应、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等知识纳入培训课程,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创新网络招聘求职服务平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不断适应劳动者的就职需求。2010年,我县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山区信息网建立了网络招聘就职服务平台,进一步为企业和劳动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招聘求职服务。自去年6月网络招聘开通以来,我们累计为560多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共1600多条,提供岗位5210个,为劳动者提供求职服务6500人次,帮助2300多名劳动实现就业,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就业。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初中文化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就业竞争力不强,转移就业质量不高。在参加技能培训过程中,要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难度较大。

(二)部分农村青年在选择转移就业的时候,存在着挑肥拣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转移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二)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服务。

(三)加强培训促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新生劳动力就业培训教育。

篇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为全面了解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掌握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相关信息、更好地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笔者对武夷山市近年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在深入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形成本文。

一、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

为保持武夷山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武夷山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72749人,按就业状况分类:在家务农36836人,占总数50.6%;亦工亦农11139人,占总数15.31%;已转移就业22188人,占总数30.49%;外出经商2586人,占总数3.55%。按从事产业分类:从事第二产业4267人,占转移就业人数19.23%;从事第三产业15541人,占转移就业人数70.04%。

(二)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劳动就业工作经验和对武夷山市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分析,武夷山市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劳动力呈现如下4个特点。

1. 农村劳动力资源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

据统计,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有68 93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8.8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有806人,占总数的1.11%。按职业技能分组: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仅2 380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的3.27%,而近97%的劳动力都无专业技能。

2. 劳动力资源就业地域要求主要趋向本地,想外出务工的人员明显减少。

据统计,在有转移意向的8 559人中,要求在本市就业的人数7 780人,占总数90.9%;要求在本市以外就业的人数仅有779人,占总数9.1%,“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就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3. 劳动力转移趋向多集中在二、三产业。

从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上看,旅游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其中旅游业从业人员5 980人,占转移就业人员总数的27%,体现了武夷山市作为旅游城市的特点,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

4. 灵活就业、季节性就业等非正规就业方式逐步成为就业的主导方式。

武夷山市旅游产业、茶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用工需求量大,而淡旺季、制茶季与非制茶季用工需求差异明显,劳动力随着季节性变化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性极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武夷山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农业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地转移就业以解决企业缺工问题高度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求职难同时并存

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1%,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27%,普遍能力和素质不高。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出现了一方面是低素质的求职者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一方面是很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招不到人的“两难”局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二)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无转移就业意愿的劳动力数量偏大

通过数据采集分类,现有在家务农劳动力总数36831人,有转移就业愿望的8 559人、占23.23%,无转移意愿的28 272人、占76.77%。主要原因分析:一是武夷山市近年来茶、竹、白莲等产业迅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力;二是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特别是40岁以上的群体普遍综合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不能达到技术工人的标准;三是劳动观念不正确,农村家长也认为子女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不能从事一线操作工作。

(三)企业、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对参加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组织培训工作难度较大。目前武夷山市农村经培训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参加的是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真正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的很少。而企业也对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重视不够,较少组织员工进行本岗位的系统培训,加之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企业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四)培训机构力量薄弱,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

公办培训机构如旅游职业中专、职业学院等,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对组织校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很难兼顾。民办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师资力量缺乏、培训专业单一、培训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的需求,对社会岗位需求动向也把握不准。

(五)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劳动保障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据调查显示,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农民工只占30%左右。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影响稳定就业的原因:一是受旅游产业、茶产业等季节性用工影响,劳动力随着季节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二是环境因素造成,园区企业所处地理位置较偏,普遍远离市区,而且园区在学校、交通、娱乐等配套设施尚不健全,对招工、留工产生较大制约。三是企业人力管理不规范造成用工不稳。武夷山市企业在用工上普遍存在不规范,在劳动合同签订、加班工资、带薪年休假、五险缴纳、派遣工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劳资纠纷频发,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及各乡镇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用工氛围,大力挖掘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我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一是积极促进回归工程建设。建立外出务工人才、实用人才信息库,设立“回归工程”专项基金,用于对回归人才在薪酬、社保、公积金,住房等方面的补助。在重大节日期间要在辖区内组织宣传回归务工的意义和利弊分析,并对回乡务工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与待遇支持,解决他们在子女入学、住宿、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困难。二是加强招聘工作。除开展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场招聘会外,每个社区居委会一年组织一次月招聘活动,招聘地点设在市劳动就业中心大厅,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信息平台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对招聘活动知晓率,形成武夷山市人力资源市场“墟日”,打造武夷山市劳动力市场品牌,方便武夷山市企业招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加强对有转移愿望人员的培训和引导,要在全社会加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教育,转变求职者的就业观念,让其理性对待转移就业,引导到当地企业就业。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多管齐下,引导不愿意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产业工作。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推行集约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把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就业转移到工业产业就业上来。

(二)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

一是要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完善城乡就业培训网络,发挥现有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武夷山市近年来旅游业、茶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6月,合福高铁的通车又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旅游业、住宿业、餐饮业的用工将会大量增加,各培训机构应将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重点转向酒店服务员、导游员、茶叶加工、茶艺师等专业。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鉴定,鼓励经过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可以获得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建立完善的培养工人政策。将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探索建立“殊途同进”成就激励机制,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参培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无论产业工人通过何种途径成才,参照企业直补标准,政府都根据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给予相应的补贴。四是加快培训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建立灵活、开放,有资金保障的培训体系,结合用工企业需求,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订单培训。

(三)继续加强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确保数据库信息的维护更新,使之正常化和制度化。

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要把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当做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按职责和权限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维护,保证数据库人员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并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成果,加强对劳动力资源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对策措施,创新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新思路。可探讨开发建设武夷山市微信就业公众平台,实现求职用工信息“一点录入,全城共享”,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随时随地都可方便查询到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

(四)各企业、用人单位要规范用工,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依据中央《关于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力创建稳定和谐用工环境,要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和务工者的技能水平提高薪酬待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用工的稳定性。

上一篇:圈子决定未来,你能给孩子怎样的圈子下一篇:西方运输经济学学科的发展研究论文